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谷成

净界法师的《楞严经》讲义( 受持弘扬楞严经的功德,第162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3-2013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我们的真如本性就这样变成一个阿赖耶识!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1(151-154楼)

从大乘起信论来说:我们从真如门,而变成一个生灭门。从一个整体生命,开始变成一个有所谓的个体生命,产生差别相。从无差别当中,产生了差别。但是这时候还没有真实的生命现象产生,还没有生命,只是产生一个对立而已(能所的对立)。
   
这叫作无始无明,这叫作根本无明,跟我们现在是很遥远。随妄流转,现在的无明。
   
我们前面讲到我们这一念好端端的清净本心当中,突然间一念不觉,一念妄动以后,这时就把整个真如转成阿赖耶,全真成妄。当妄产生以后,这时我们就随顺前面的妄想,就开始产生进一步的造作,这时就创造我们一期生命的身心世界出来。

器界  
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
   
虚空是怎么产生的?
   
晦昧是前面的认悟中迷,前面的一念不觉。我们一念的妄想迷情,这一念的妄想迷情当它跟我们的宝明妙性,跟我们真空的理体接触了以后,就把真空的理体转成顽空,转真空为顽空。虚空就是从本明妙性当中,因为一念的迷情,一念晦昧的迷情转成虚空,叫晦昧为空。
   
空晦暗中,结暗为色。在顽空当中这昏昧的迷情,因为这个虚空产生以后…。我们前面讲到当我们一念迷情以后,就会产生对立,生命开始变成对立,好坏…。在虚空中有所谓的光明相跟黑暗相出现,那么我们这一念晦昧的心跟黑暗相结合的时候,就结暗为色,就产生了一个色;这个色就是地水火风四大产生,也就是说一念的迷情,把整个真空的理体转成了整个太虚空,变成一个顽空。虚空当中有光明的部分跟黑暗的部分,光明的部分就继续保持虚空的相貌,黑暗的部分再跟我们昏昧的心再接触,就产生地水火风的四大,但这地方的四大是指着外四大,外在山河大地的四大,这是器世间的产生。
   
根身  
色杂妄想,想相为身。
   
色指的也是四大,但是这四大指的是父精母血的四大。父精母血的四大跟我们临命终一念的恩爱迷情相结合(一念的妄想相结合);色心的和合就想(妄想)相(四大),这样的结合就产生了我们的五根身。
   
《楞严经》后面会讲到,我们生命的投胎因素有二个:一个是思想,一个是业力。业力是影响它的别报而已,思想是影响它的总报。
   
在《楞严经》的思想有二个:一个是愿望的思想,我希望能够度化众生,我希望能够求生净土。这思想是影响总报,影响比较大,业力只是影响别报而已,所以想相为身。就是你临命终的时候你生起一个善恶的思想的引导,你去跟你来生父母父精母血的结合,而创造你一期根身的世界出来,就是我们正报的色身。

聚缘内摇,趣外奔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我们现在的心有二个部份结合:第一、聚缘内摇。我们前面讲到认悟中迷,变成一个阿赖耶识后,这阿赖耶识它会积集过去的缘。
   
缘指的是过去五尘落谢的影像,你过去遇到什么人,他跟你讲过什么话,或者你做过什么事情,我们讲走过的路就会留下痕迹,这时候你心中会留下很多很多思想的影像,这些影像对你未来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是过去的缘(五尘落谢的影像)。
   
第二、你现前这一念心趣外奔逸,攀缘现在六尘的环境,你又产生一个新的想法。过去的影像跟现前的想法的结合,就构成一个昏扰扰相,第一个扰指的是过去,第二个扰是指现在。一个过去昏昧生灭的想法,跟现前生灭的想法的结合,就构成你现在的心念、现在的想法。
   
我们现在的思想,如果你慢慢的去观察你会发觉,我们有时候的想法是今生才创造出来的,你小时候的学习,你所接触环境而引生的。但是有一部份你会发觉,我没有经过学习我就会了,那么这是哪里来的呢?这是前生遗留下来的思想。所以我们不是今生的想法完全是今生学来的,我们投胎的时候不是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归零,不是啊!我们投胎的时候生命本来就不平等,从投胎第一点就不平等,我们是延续前生的生命,所以我们某一种程度的思想,是有过去思想成份在里面。
   
有一本书叫做前世今生,这个女众叫凯萨琳,她被一个心理医生催眠。为什么催眠呢?因为这凯萨琳很奇怪,她从小到大她看到水就怕。这很严重,你要喝水、要洗澡……都要靠水,你看到水就怕,那怎么办呢?而且她也不知道为什么,她今生根本没有这种负面的印象。
   
结果经过催眠以后,她找到她过去生当中比较近的二次跟水有关系的事:第一个,她有一生她是做母亲,她娘家做了一个大法会,她带着她的小女儿要来参加那个法会,结果她经过桥的时候,刚好碰到涨大水,就把她的女儿给冲掉了,那么这个母亲为了救女儿,结果下去二个都死掉。所以她在死亡的时候,是被大水所淹没,所以对水留下一个非常负面的印象。
   
第二个、她在有一生当中得到类似瘟疫疟疾,而这传染的病毒是从喝水而来,而她那一次的死亡死得非常痛苦,跟喝水有关,从喝水感染的病毒。所以从她出生以后她一看到水她就怕,她的心念当中为什么有这个思想呢?就是聚缘内摇,她有她过去生灭的念头在那地方活动,就是她有过去的想法。
   
所以我们现在的想法,是你过去跟现在的结合。
   
有心理学家说我们大概七岁之前,这个人的想法大概都是前生,因为你七岁之前,你这一期的生命根本没有学到什么新的东西。但是七岁以后,你今生的思想就开始放进去,差不多到四十岁以后,你今生的生命就开始主导你了,你今生的想法就比较重要。大概是在七岁之前你延续前生的思想,但是七岁到四十岁你不断的学习,到了四十岁以后你今生的思想就比较重要。
   
这地方讲想的产生,是包括过去的印象跟今生的学习。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当我们一旦迷执妄想而为心的时候,我们就会开始认为…,就跟阿难尊者一样执着我们这一念心在色身之内。这是蕅益大师说的:四大假合,为自身相,以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这时候我们的心就离我们的真如本性越离越远,前面只是一念迷惑产生了对立,这时候从对立当中,一个能念的心,一个所缘的境,能所的交互作用,就创造一期的身心世界。
   
这时我们就开始不太回顾到我们的真如本性,开始以这一期的身心世界当做我们生命的全部,我们不知道这个色身乃至于外在的山河虚空大地,其实都是我们的真如本性暂时的因缘,暂时的显现而已我们把一时的因缘当作是生命的全部,这是我们凡夫众生的颠倒相。
   
这地方的道理很深,师父希望把这个地方分二部份:一、迷真起妄,二、根本无明:从一个平等不二的法界,而一念的迷情,产生对立的思考,从对立的思考,阿赖耶识当中相互作用,又创造今生的身心世界,身心世界再继续去作用,又继续的流转下去,第一个身心世界创造第二个身心世界,前生的我创造今生的我,今生的我再创造来生的我。
   
枝末无明跟根本无明相互作用,就创造了生命的流转,这种情况以一个譬喻来加以说明:
   
以喻发明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这地方佛陀的譬喻也分二部份:第一、譬如澄清百千大海,百千很广大的大海是比喻我们的真如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本来是整个大海,而这大海来了一个无明风一吹的时候,就创造一个小波浪。这小波浪是指我们当下一期的暂时的身心世界,就像一个小波浪。我们迷惑太久的人,就只是认为当下的一个小波浪,而忘失了整个百千大海,这是第一个迷真起妄。
   
然后再随妄流转,再把小波浪当作生命的全部,目为全潮,这时候以小波浪来取代整个瀛渤(瀛、大的海水;渤、小河流。大小的河流),也就是说我们先迷真起妄以后再随妄流转。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如我垂手等无差别,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我们心中有双重的迷惑,迷真起妄,然后再把妄当作真,再继续的迷下去。
   
这种迷惑就好像是我这个手,上下的垂摆等无差别。也就是说向上指于空叫作端正,向下叫作颠倒,但是同一个手臂。也就是说这个迷并没有真正的失掉,只能够说迷但是没有说失,无失而失;作用上迷了,但是体性没有失,就像这手臂的情况一样,所以佛陀说为可怜愍者!
   
我们本来是不应该流转的,但是我们自己让自己流转,这是很可惜的啊!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3-2013 04:51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2013 06: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得好啊,《楞严》要找的是阿赖耶识背后的主人公!

虚云老和尚曾经教导初学者用功之处就是认识宾主。

用功怎样下手呢?楞严会上憍陈如尊者说客尘二字,正是我们初心用功下手处。他说:“譬如行客,投寄旅亭,或宿或食。宿食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若实主人,自无攸往。如是思惟,不住名客,住名主人。以不住者,名为客义。又如新霁,清阳升天,光入隙中,发明空中,诸有尘相,尘质摇动,虚空寂然。澄寂名空,摇动名尘,以摇动者,名为尘义。”客尘喻妄想,主空喻自性。常住的主人,本不跟客人或来或往,喻常住的自性,本不随妄想忽生忽灭。所谓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尘质自摇动,本碍不着澄寂的虚空,喻妄想自生灭,本碍不着如如不动的自性。所谓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此中客字较粗,尘字较细。初心人先认清了“主”和“客”,自不为妄想迁流。进一步明白了“空”和“尘”,妄想自不能为碍。所谓识得不为冤,果能于此谛审领会,用功之道,思过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013 07: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kjj 发表于 2-3-2013 06:02 PM
说得好啊,《楞严》要找的是阿赖耶识背后的主人公!

虚云老和尚曾经教导初学者用功之处就是认识宾主。

近代贤圣僧当中,虚云老和尚是出名的大力推崇及弘扬楞严法门。他说过“现在是末法时代,你到哪里访善知识呢?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

据说他有一天晚上静坐时,见到海湛空澄、雪月交光,忽然身心世界,在那个当下平沉,如空华影落,洞然一大光明藏,了无一物。回过神后,他马上回到室中,取来《楞严》印正,一开卷就读到“汝身汝心,外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当下在半枝烛的时间,笔述了《楞严悬镜》一卷。修行是不是真的开悟,都靠此经印正,由此可见楞严经在他心目中的是如何的重要。

http://www.baohuasi.org/gnews/2009423/2009423122349.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013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化法师:我们不一定要背很多佛法,但是一定要了解佛法。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1(157-158楼)


从本经的研究不管是七处的破妄乃至十番显见,一路走来我们可以发觉佛陀对内心世界的描述,是从二方面来说明,一个是在描述我们的攀缘心,一个是在描述我们的常住真心。
   
常住真心的状态简单的讲就是不迷、不取、不动。首先他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它是一种智慧的观照,我空法空的观照;他不迷的关系他就不取着,他的心很安定。你看老和尚他吃饭跟你吃饭,他睡觉跟你睡觉,就是不一样,他心里很安定,这个人安住在常住真心。所以本经说一个找到家的人,这个是一切功德安乐的根本,他整个生命稳定下来。
   
另外一个是攀缘心,攀缘心的特色刚好相反,迷惑、取着、乱动。第一个他迷惑,他妄失了本性,第二个他向外执着,第三个他被外境到处牵引而妄动,这个人很不稳定,这个是一切痛苦的根本。
   
本经的重点就是远离妄想,安住真心,但是你要在远离跟安住之前,你要先能够分别先判断,什么是真心,什么是妄心,什么是主人,什么是贼,你一定要先加以判断才能够加以取舍。

这段的经文是因为前面佛陀开显了寂常心性以后,阿难尊者他不敢承当,这时佛陀就讲出一个譬喻说:
   
譬喻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惟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阿难尊者在听完寂常心性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以后呢,他不敢承当。那么佛陀就讲出这个譬喻说:假设有一个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他用手指来指出月亮的处所,而这个被指示的人你应该顺着指头去看月亮。假设我把指头指出月亮,而你重复不断的去看我的手指头,而把手指头当作月亮,这个人他不但忘失的月轮也忘失了手指的功能。
   
譬如我现用手指头指花在这个地方,我的指头只有一个目地,是指出花的处所,你应该顺着我的指头去看到花,而不是一直在我的指头上打转,你的指头是长的是短的。那么你一直在注意这指头的结果呢?你忘失花也忘失了指头。
   
这比喻什么呢?
   
佛陀讲到不迷、不取、不动的道理是要你去回光返照你这一念心的,而不是要你在法上一直思惟这是什么东西,好像跟你都没有关系,心外求法,到最后这法的功能就失掉了。因为法的目的去引导你去了解心性藉教观心。假设你不从这个地方顺着法的方向去找到心,只是在法上执着,那么这法的功能就失掉了,这样佛陀说法没有意义,只是当作一种知识,学术研究而已。

结示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岂惟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月明性,明暗二性无所了故。汝亦如是!
   
为什么说,你今天不顺着指头看月亮就忘失指头呢?因为指头它的功能只是在指出明月的处所。所以假设你不顺着指头的话,这个指头的功能失掉,这个佛法的功能就失掉了,那佛陀讲那么多法就没有用。我讲了半天,而你不用这法来观心,以为离开我身心世界,有一个东西它是不生不灭的、不垢不净的,那我讲这些都没有用啊!
   
而且何止是丧失手指,你还搞不清楚光明跟黑暗的差别(这个地方光明指的是能睹的心,黑暗指所睹之法),你连能所都搞不清楚。我们应该用所睹的法来观照能睹的心,所以假设你不能加以如实观照,你就把这真正能睹的心跟所睹的法,这二个心跟法之间的相互功能就忘失。
   
何以故?你不能够藉教观心你就等于用手指的自体当作明月的自体,这样光明跟黑,一个能所的关系都搞不清楚,那么你阿难尊者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现在听到这个地方,佛陀一路走来讲到寂常心性道理,你还觉得这个东西跟你完全没有关系的话,那表示你都没有用这个教理来观察你这一念心,你只是思惟这个东西,没有用这个东西来观你这一念心,没有藉教观心、没有回光返照,那么佛陀讲什么其实你也不懂。
   
我曾经遇到一位大学教授,这位大学教授是学科学的。他跟师父说:法师啊!我很喜欢读历史,但是我是学科学的,我没办法背很多历史,但是我懂得历史。
   
我问他:你怎么懂历史?他说:五千年的历史只讲二个字,讲人性而已。
   
我们背很多的历史,但是我们不一定懂历史。身为历史它是怎么样?它是在诠释一个道理。假设我们只是背很多历史,我们不见得懂历史,佛法也是这样,你背那么多名相,背了那么多,跟你的身心世界完全没有关系,你背你的法,你的身心世界照样活动。所以我们不一定要背很多佛法,但是一定要了解佛法。
   
过去有一个姓陈的居士,这陈居士他以前是修密宗的,后来到晚年的时候,他的密宗修得不是很好,失败了!失败以后他觉得对来生没有把握,他后来转成念佛。念佛后他就研究净土的经论,研究了半天,后来做了一个读经报告,他说净土宗讲带业往生这四个字是错误的没有经典根据。后来台中李炳南老居士就写了文章来驳斥他。
   
这位陈居士的理由是他查过《大藏经》,从第一个字找到最后一个字,佛陀没有讲带业往生这四个字。但是李老师说:这四个字是没有讲,但是你看观经的下品,尤其是下品下生,根本是一个造恶凡夫,而且是临命终才听闻到阿弥陀佛,才开始忏悔念佛,他就往生极乐世界,那他不是带业往生,那是带什么?
   
佛陀有很多话没有讲到,但是那个道理你要知道,话里面的道理你要能够把他读出来。佛陀当然不会讲带业往生这四个字,你看六祖大师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陀没讲这句话,但这道理跟本经的道理完全一致,这就是佛法。
   
所以我们今天读经典不是在文字上打转,你要藉教观心,顺着经典所指的方向观进去,回光返照你才能够觉悟的。若你在那边分别半天,结果你还是用攀缘心,跟之前的老家风一样还是用攀缘心来听法,结果听完以后你还是一样迷惑执着,颠倒乱动。这就是我们没有顺着指头去看到月亮,只在这指头上分别,这个很糟糕,只是在浪费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3-2013 05: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楞严经》读通了以后你会发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伤害自己!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1(159-160楼)

离尘无体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阿难尊者他一直不敢承当他的寂常心性,他还是愿意承当他的攀缘心。
   
佛陀说:若能以分别我所说的法音,假设你现在还以这个攀缘我的音声的缘影之心,当作你的真实心性,那这时候你要注意一个问题,身为一个真实心性,它应该是离开你所分别的音声,它有他自己的体性;也就是说你这一念心的生起,是假借外面的音声而有的,那你迟早要还它,因为你跟它假借的,从什么地方来你就要从什么地方还给它。如果说它是一个真实的心性,它是你的本来面目,你不应该还给别人,因为它就是你自己,你还给谁呢?如果说它是真实的本源心地,那么你声音离开以后它应该还在才对,离尘是有体的,但事实上不然。
   
譬喻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譬如说有一个客人,他要到很远的地方去,身为一个客人他到了晚上暂时寄住在一个旅馆之中,他只是暂时的休息,吃一餐饭,住一个晚上,隔天早上又再离开了。所以身为一个客人他在旅馆当中,他不可能长久安住的。
   
生灭心它让你高兴,它让你悲伤,这个只是来来去去一时的因缘。但是我们的寂常心性是一个旅馆的主人,它没有所谓来去的情况,它永远在那个地方,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很清楚的照了万物。

LZ注:综合前面以手指月和这一楼见性无还的内容,其实就是《楞严经》的十番显见之五约标指显见性无还。

   
合法  
此亦如是,若真汝心,则无所去,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此亦如是,真妄之心也是这个道理,假设它身为你阿难尊者的一个真实的心性,它应该没有来去的情况,怎么会离开声音而没有它的自体呢?
   
我们今天得到这答案就是说,真心妄心最简单的差别,妄心你一定要归还别人,它从什么地方来也回到什么地方去,真心是不用归还的。
   
譬如我们打坐,我们打坐的时候听到很多鸟叫的声音,你有二个选择:第一个你产生迷惑,鸟叫声是真实的,然后执着它,然后你就起欢喜心开始心动,仁者心动,这时候你欢喜心生起的时候,你在打坐本来心很平静,开始生起一个波浪,心动。我保证你这个欢喜心迟早要失掉,因为你是假借声音而有的,鸟不再叫的时候,如果鸟开始在哭的时候你就痛苦。
   
第二、如果是真心,你在打坐的时候突然听到叫声,你听得很清楚但是你心不动,但是你很清楚声音来声音走,但是你不动,不动很重要,你很清楚。
   
我们总是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了解万物,其实不必,譬如我现在看到甲、张三、李四我很清楚,但是我心不动。不动的时候我们就不随外境而生灭,我们就能够做自己该做的事,我们就能够不受外境影响,你这个菩萨道能够走得《首楞严王》,就能究竟坚固。
   
阿难尊者一直认为我们一定要动,才能够明了万物,这是不对的,你也可以不动而了解一切法。我现在很清楚知道声音来、声音走,什么事情来,什么时候走,但是我能保持不动,不迷、不取、不动,但是我也很清楚。
   
我要告诉大家一个观念,我们不一定要用妄心才能够去造业,不一定。我们也可以用真心去造作很多的功德,重点它不动。
   
那么不动有什么好处呢?你能够不受外境的影响。
   
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自己乱动。
   
我讲实在话:全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伤害你,只有一个人会伤害你,是你自己在伤害你自己。
   
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以后你会发觉,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伤害自己,外境只是一个助缘,它没有理由伤害你,它怎么可能跑到你心中伤害你呢?它是在那边动,你自己跟着它动,然后你的妄想伤害你自己,其实说穿还是自己伤害自己。
   
如果你一个修行人你不能够明白这个道理,你要解脱很困难!
   
你现在还是认为别人在伤害你,你完蛋了!你没办法修行,你连路头都搞不清楚: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我们整个生命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攀缘心创造出来的,外境只是个助缘,因为你动,仁者心动,问题出在这个地方。
   
这个地方我们要了解,所有的轮回是我们自己愿意轮回的,其实我们可以做另外一种选择的,我们可以换一个想法,不要用攀缘心,用真心,我们会活得更好、更自在,事情会做得更圆满。
   
不是像阿难尊者说的:我离开了攀缘心,我什么都不能做了。不是的,不是这个意思!你也可以不迷、不取、不动而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你可以去拜佛,你可以去念佛,你还可以不迷、不取、不动做你该做的事。
   
所以它到最后不变还有随缘,在假借因缘当中它是不迷、不取、不动。我假借佛像来拜佛,但是我成就我的功德,但是我还是不迷、不取、不动。诸位要把这观念这个心地法门抓清楚,你就知道怎用功了,你就知道原来这条线是这样走进去的。否则你就是佛陀经典讲半天,你还是跟你没有关系,这地方要觉悟了。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3-2013 05:46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3-2013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你把借来的东西都还掉,剩下就是你自己的东西!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1(162-164楼)

辰一、就月喻显法体。
借着月亮的譬喻来显现法的自体(真如本性的自体)。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此见虽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佛陀正式要开显的是见性,但是他必须假借见精来开显见性。
   
佛告阿难说:譬如你阿难尊者你现在看到我的相状。你是怎么看到的呢?是假借见精(见分)。本见就是见性,它是没有能所的,它看到一切法很清楚,但是它没有能所,但是你念头一动以后就产生能见的见分,跟所见的相分,产生能所。但是见分照了万物的时候,它第一念不带名言,所以讲见精明元;见分它本自是清净光明,它这光明不是本性,但是因为它不带名言的分别,它是第八识的自体相分,《唯识学》说它是依它起性,所以它是带妄的,但是它不是见分跟相分产生执着以后的遍计执。

见精本身是一个带妄的东西,但是它本身因为没有分别,第一念还没生起分别的时候,此见虽非妙精明心,见分虽然不是我们真实精明的心性,就好像是第二月,已经不是月影。
   
这地方讲出三个东西:第一个月亮,真实的月亮,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见性,我们用手捏眼睛,一直捏了几次以后,看到月亮旁边产生一个月影,一个模模糊糊月亮的影像,就着月亮产生一个月的影子,同一个月亮看看起来已经有一点模糊了,这就是见分,很接近见性但还不是见性;第三个是,月亮印在水中,产生一个月的影像,这个就是妄想,这月影是依水而有,没有水不可能有月影,最后要还给水,是生灭的。
   
佛陀这地方是假借第二月来开显第一月,用带妄的见分来开显真实的见性。因为为什么呢?见性无形无相,你很难开显的,开口便错,动念即乖;说你才动眉头,就犯祖师的规矩,你根本没办法动念头,所以你无形无相的的见性很难去开显,只好假借见分来开显藉用显体。
   
辰二、以可还显不还。

从归还的因缘当中显现我们不归还的,我们众生本具的见性。
   
许示无还  
汝应谛听!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你们要如实的聆听!我要开示在一切因缘当中,什么是你真实的本来面目,什么是无所归还的。
   
以下佛陀讲出了四对咏,八种相状:明暗一对,通塞一对,同异一对,清浊一对,共四对。四对当中各有所还。
   
诸相皆还这地方古德的注解,特别是圆瑛法师他讲到法体跟相用,体跟相;譬如说日轮(太阳跟光明的关系),日轮是体,光明是它的作用,有日轮才有光明,所以光明是跟太阳借的,假设太阳走的时候它会把光明带走。为什么有光明?因为有太阳。太阳是体,光明是它的作用,所以当太阳离开的时候,它一定会把它的光明带走,体一离开会把它的作用带走,所以光明是要归还的,因为你跟太阳借了光明,它走的时候你要归还给它。

LZ:以下这段便是楞严经上著名的“八还辨见”,过去经常被大德引来讨论。例如这篇“南怀瑾老师谈明心见性

具列八相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中夜黑月,云雾晦暝,则复昏暗;户牖之隙,则复见通;墙宇之间,则复观壅;分别之处,则复见缘;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澄霁敛氛,又观清净。
   
阿难!譬如在这大讲堂当中,洞开东方,你把门窗打开,在东方的地方我们看到日轮缓缓的升上天空,有太阳就产生光明,则光明照耀,以日轮为自体而产生光明,光明因太阳而有;到了黑月,我们有白月跟黑月,黑月就是三十号的晚上,而且是在中夜,大概在子时的时候。在没有月亮晚上的子时,假设空中又出现很多云雾的障碍,就会出现晦暝的昏昧的气象,这时候空中产生黑暗的相状。这黑暗相状是怎么来呢?是因为有黑夜的关系,才产生黑暗相;所以昏暗是跟黑夜借来的(明暗一对)。
   
(通塞)从窗户跟大门这些没有关闭的隙缝当中,我们会看到一个内外通达之相。通达之相是怎么有的呢?是因为有隙缝,你把隙缝塞住了,通达之相就没有;所以通达之相是跟隙缝借来的。我们在墙壁跟屋宇之间,看到一个壅塞不通的相状。为什么有壅塞?因为有墙壁隔住,所以就不通,壅塞是跟墙壁借来的(通塞一对)
   
(异相)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见,能见的心,缘,所见的境。因为有能见的心跟所见的境的和合,就产生很多差差别别的情况,因为有见缘才有分别;所以这分别的差别相是跟见缘借来的。
   
(同相)顽虚之中,遍是空性;为什么有这冥顽不灵之相呢?因为有广大的虚空,所以它现出冥顽不灵之相;所以冥顽不灵之相是跟虚空借来的。虚空表示相同的相状,分别表示差别的相状(同异一对)
   
(清浊) 郁(土+孛)之象,则纡昏尘。郁是早上的地气,山中早上起来会有种白色的云雾;(土+孛)空中的灰尘。地气跟灰尘的夹杂,就产生一种昏浊的相状;昏浊的相状是跟郁(土+孛)借来的。澄霁敛氛,又观清净。澄霁,雨过天晴以后,雨水把空中的灰尘洗干净了,把乌云也收摄起来了,就显出清净的相状。清净的相状是怎么来的呢?是假借澄霁的因缘而有,是跟它借来的。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云何本因?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暗还黑月,通还互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土+孛)还尘,清明还霁,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阿难!你看到这种四种八对的变化相,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因缘的,它从什么地方来,终究要被它带走,终究要还对方的。怎么说呢?

譬如此诸变化相,光明因为有太阳才有光明,所以我们看到光明你不要太高兴,它是生灭法,它不是你的东西,只要你要还给人家的都不是你的东西,那只是你暂时的一个过程,光明总有一天要归还太阳。为什么?没有太阳就没有光明,光明是假借太阳而有,你迟早要还给它。

你看到黑暗也不要悲伤,它也不是你本来面目,因为黑暗是要还给黑夜的,当黑夜过去了,黑暗就消失掉;

通还互牖,这内外通达之相是因为有门窗的关系,所以你迟早要还给门窗的;壅还墙宇,壅塞不通之相是因为有墙壁的关系,所以要还给墙壁;

缘还分别,因为有见缘的关系,才有差别的相状,差别要还给见缘。

顽虚还空,冥顽之相要还给虚空;郁(土+孛)还尘,地气的昏尘,这种昏昧之相要还给尘土;清明还霁,清明之相要还雨后的天晴。世间一切种种的差别相状,都不出这个道理。什么道理呢?从什么地方来就要还到什么地方去,你跟什么因缘借的你就要还给人家。

见性无还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何以故?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这八种的法是变化的,但是你去感受这八种法的那个见分,那明了的性,你不用还别人。为什么?我这六根门头明了性我看到光明,假设所见光明是要有所还,但是你的心不用还给别人。为什么?你还给光明,那你就不能见到黑暗;我们同时看到光明又能看到黑暗,表示当我们把光明还给太阳的时候,我们那个心没有还给对方,所以我们还可以看得到黑暗。

所以说,明暗、通塞、同异、清浊等相状有所差别,但是汇归起来我们的见性是无所归还的;明来见明,暗来见暗,乃至于清来见清,浊来见浊。这地方很重要、很重要。

我们怎知道我们这一念心,什么是本来面目,因为它弄得很复杂,我们这一念心无始劫来跟很多人结很多善缘,很多恶缘,很多想法,我们已经厘不清到底我本来的面目是什么。

很简单,你把借来的东西都还掉,你的想法,你的喜怒哀乐都是假借外境的,把这些该还的还掉以后,剩下就是你自己的东西;不必归还给人就是你自己的东西。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3-2013 06:4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4-3-2013 11: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我们见的功能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2(167楼)

丑一、问。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阿难尊者提出一个疑问说:佛陀经过前面的开示,我终于了解到这个见性在一切因缘变化当中它是无所归还的。佛陀在前面讲到我们这一念心在遇到因缘的时候,会产生快乐,会产生痛苦,这快乐痛苦的感受是因缘而生,所以它都是必须要归还给因缘。但是身为见性,它的清净本性是无所归还的。但这时候的无所归还阿难尊者还不敢直下承当,他说即便它是无所归还的,但我怎么知道它就是我本来具足的一个真实心性?
   
蕅益大师说:阿难尊者这时候已经了解到真性是一种随缘不变之体,但是他对这随缘不变之体,他认为在我们心中以外,有一个昭昭灵灵的物质,这个物质它就是一个随缘不变之体。换句话说,阿难尊者他对这个心性,这随缘不变之体,他不敢直下承当的;他认为这东西跟我没有直接的关系,它是离相清净的,我的心本来就生灭变化的,他对整个心性的本体还是无法去承认、去认同这个就是我的本来面目。所以他说: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怎么能够知道它就是我真实的心性呢?这时阿难尊者对心性的确是不敢承担的,我们看佛陀怎么来开导这个问题。


LZ:以下这段内容开始进入十番显见之六,约周遍显见性非物。

寅一、约迷悟明无差而差。

约着迷悟来说明见性是无差而差,这一段正式显现见性有随缘作用。它的体是无差别的,是清净本然的,但是它的作用会因为众生迷悟的差别而产生大小不同的作用。从这地方来证明心性它不是一个物质,真如不是一个物质。
   
身为一个见性,它的体前面讲过是随缘不变的,既然它身为不变化,它就在整个十法界你造善造恶当中,它是不能变的,但是它的作用就有变化,以迷悟的不同它有所变化。这么一个清净的的本性它在声闻因缘当中,它的表现是怎么样?
   
声闻之见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今汝未得无漏清净,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佛告阿难: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你现在还没证得清净无漏的果位,阿难尊者这时候视同凡夫,连初果都没有证得,所以他是个有漏位。但是你能够承蒙佛陀的神通加持,你的眼根产生见的功能,可以看到初禅天,在初禅的境界当中的种种物质,都能够了了分明而无所障碍。这是阿难尊者凡夫的一个见的功能,在佛的加持力中能够见到初禅的种种诸物。而一个阿罗汉阿那律尊者(天眼第一),天眼第一的尊者,他的天眼现前的时候能看到南阎浮提(一个世界,佛法的意思就是中间一个须弥山,左右有四大部洲,南瞻部洲就是南阎浮提,我们住在南瞻部洲,就好像看到手掌当中的庵摩罗果(有人说像一个小桃子一样))。
   
阿那律尊者他的见的功能,能够看整个南阎浮提,就像看手掌中的小桃子那么样的清楚。声闻人他的特色,他是我空法有,他还有一些法执的,但他我空的智慧是现前的,所以它的见比凡夫还好。
   
菩萨之见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菩萨的心他有我空的智慧还有法空的观照,他能够分证二空真如理,所以这种法身菩萨,他能够见到百千的世界。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你是一个初地菩萨,你是见到一百个世界,在一百个世界作佛;你是二地菩萨,见到一千个世界,在一千个世界作佛,地地以十倍的速度而增长。为什么呢?因为菩萨的迷惑比声闻人已经降低了,他不但是证得我空还有法空。
   
如来之见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佛陀的见性在他的心中所表现的功能,他能够穷尽,就像微尘这么多的十方无边的清净国土无所不见。
   
佛陀对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金刚经》说佛陀对于众生的起心动念…。你看众生有多少,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上…等等的众生,每一个众生的起心动念,佛陀同时能够了了分明,佛陀的见到这种境界,他是无所不见无所不知。
   
凡夫之见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凡夫的见的功能,尽我们最大的力量,我们顶多也只能看到分寸的距离,换句话说,我们隔一道墙,我们就看不到了。
   
这段经文佛陀所要表达到底是什么?佛陀的意思是说:同样一个见性,见性是每一个人都相同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是把它放在不同的心中,它产生的效果功能就不一样。
   
见性把它放在凡夫的心中,凡夫的执着很重,我们的功能就表现不出来;把它放在阿罗汉的心中,就看到南阎浮提;把它放在菩萨的心中,看到百千个世界;见性把它放在佛的心中,就看到无量国土。
   
这就表示见性它的作用,是有随缘的作用,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它有变化的作用。所以从这一点可以知道,见性不是一个固定的物质,它不是一个物质,物质是不能够有太多的功能相状的变化、不可以。物质的特色叫作执碍,它有固定的质量,它产生一定的障碍:你放的桌子你就不能放椅子,它有一定的执碍。
   
但是你看我们的内心,见闻觉知,的功能是随着我们修学它不断的变化。你看!同样是一个凡夫,你看智者大师,智者大师在修《法华三昧》之前,他的见的功能跟我们一样,看到我们这种日常生活的见。但是智者大师他在修《法华三昧》的时候,跟《法华三昧》相应的时候,成就旋陀罗尼之时,他那时候在定中看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法华会上,灵山会上说法的状态,他看到自己在座,他的老师慧思禅师也在座,也就是说他的见功能能够追溯到二千年五百年前的现象。
   
诸位要知道禅定是现量境,这不是妄想哦!禅定的境永远是现量境,都是真实的,禅定不可能起颠倒。
   
什么是现量境?它是什么境就是什么境,没有个人的分别。
   
虚云老和尚的年谱讲到说:虚云老和尚在禅堂,有一天功夫相应的时候,他能够看到隔好几间寮房他们在讲什么话清清楚楚;后来他继续用功,他有一天看到(那时二次大战快要结束了)美国的飞机,丢下二颗原子弹把广岛跟长崎炸得…那爆炸的相状像香菇一样。在那时候原子弹还没炸下去,换句话说他看到了未来,众生的业力成熟他看到了未来。
   
我们只是看到现在,但是禅定的人可以看到现在看到未来,那这是怎么解释呢?蕅益大师对这件事情,他在《成唯识论、观心法要》作一个注解他说:他说其实我们见的功能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
   
十世古今就是现在过去未来,生命没有所谓的过去,也没有所谓的现在,也没有所谓的未来,都是当念、当念、当念,我们的执着区隔过去,也区隔了未来。所以当我们的心慢慢的慢慢的摄用归体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功能会慢慢显现,慢慢显现…,就能够突破时空。
   
从这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同样一个见性表现在整个十法界众生的心中,因为迷悟的不同,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所以我们知道见性它不是一个物质,而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4-3-2013 11:4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13 1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2(169楼)

倓虚老和尚他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在期中考出一个题目,他说:你一个出家众,你除了上殿,平常作功课以外,你还怎么用功?你除了上殿拜佛、诵经作功课以外,那么日常生活你要怎么用功?后来老和尚给的答案就是八个字: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我们平常生活是用这个心来主导我们的行为行动,但是心的活动它要依止根,有一个所依的根,然后它要有一个所缘的尘。所以你一旦心一动,一定有根有尘,但是他这地方的迥脱根尘,不是你拒绝了根尘,你拒绝了根尘,你的心就不能产生作用,而是你要在根尘的因缘当中,你要能够见相离相;你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你要知道,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什么是你的清净本性,什么只是你一个外在暂时的因缘,你要分清楚。能见的心所见的物,什么是你自己的本来面目,什么是一个外在假借的因缘,你要很清楚!所以你在整个因缘的根尘当中活动,你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这叫迥脱根尘,灵光独耀。你随时要知道什么是你清净的本性。
   
禅宗在打禅七的时候,有些人眼睛乱看,纠察师过去就啪就打下去:看什么看,哪一块砖块是你的?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物质都是暂时在生命当中借用的,我们一个生命出生以后,我们假借父母的因缘,假借这个身体,然后用这身体来假借佛法拜佛、念佛,我们假借很多因缘来积功累德,但是等到死亡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部要归还,我们空空的来也空空的走,那么到底什么是我们真实的东西,这个你要去参一参!
   
我们现在因为我们搞得糊里糊涂,什么是自己的心性,什么是假借的因缘;因为我们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心有所住;我心住在某一个人身上、某一件事身上,你就忘失你的本性。心有所住,即是非住,就像阿难尊者一样,我们心经常向外攀缘,我们已经搞不清楚什么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的心已经被物化了。
   
这时佛陀说你要厘清,你这明了的心性假借父母,而产生一期的生命,假借五蕴的身心让你来拜佛、念佛、持咒、诵经,成就种种的资粮。但是你要分清楚这么多因缘变化都不是你的本性,那跟你没关系,那是假借的。事实上你那精纯妙明的心性只有一个,那个你要找出来,你要从那个地方直下承当。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你的明了的心要念念照常理,你的念头就是要观照你的清净本性。刚开始先把它厘清,什么是你自己的东西,什么是外在的东西,你先把它分开;把一切能见所见当中,还它的本来面目。套一句倓虚老和尚说的话: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就是这个目的。
   
这地方佛陀已经把整个消息透漏出来,你要在日常生活穿衣吃饭的时候,把你的本性找出来,也就是说它随时存在的。
   
海公常讲一句话,他说:见性是一个很平常的东西,不是一个很深妙的东西,只是我们穿衣吃饭当面错过而已。海公常讲,日常生活就现前了,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我们的心住在物质上,结果被物质所转而失去本性,因小失大。我们追求一个暂时的因缘,而失去一个永恒的东西,你现在要把它看清楚。这就是所谓从自他当中,你从你自己的见性跟所见的万物当中,把差跟无差的概念弄清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3-2013 0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什么是六尘缘影呢?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2(174-175楼)


LZ注:前面阿难问佛说,假设如佛陀所宣说的,见性是周遍圆满的,它就是他当下一念心性,就是他的本来面目,叫他不要怀疑;但是他心中还是有疑问。譬如阿难跟如来在一起的时候,承蒙佛陀加持的原故,他见性的功能能够普观整个四天王殊胜宝藏所成的宫殿,乃至遍照整个四大洲的南瞻部洲的娑婆国土。但是当他退归到祗桓精舍的时候,他见的功能只看到僧伽蓝(大众僧所居住的处所),只见到屋檐跟走廊。阿难尊者的疑问就是,他的见性怎么会有这二种功能呢,一个是广大的功能,看到四天王殿,回到精舍以后只看到讲堂左右的屋檐跟走廊。以下就是佛陀对他的答复。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诸所事业,各属前尘,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一切世间我们所见的物质有大小的差别,譬如桌子比较大椅子比较小;有内外的差别,如房子之内墙壁以外,乃至于种种的事业;事是物的本质,业是物的作用,整个森罗万象,这些都是属于前尘(所见之境)。身为你一个本来面目,一个能见的见性,你不应该说你的见性有大小、内外的差别,不应该这样讲,因为见性本身是周遍法界的。
   
先把见性的体标出来,佛陀先讲随缘不变之体,再讲不变随缘之用。
   
举喻详释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佛陀用虚空跟器具来做一个比较,虚空是比喻见性广大之不变之体,器具指的是我们迷悟不同所产生的作用。
   
佛陀说:在广大的虚空当中,现在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你就看到一个方形的虚空出现了。那我现在问你一个问题,这个四方的器具,它所显现这种四方形虚空的形状,它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因为有一个方形的器具才出现一个方形的形状的虚空,这个虚空的形状是固定的还是变化的?
   
假设这四方形的虚空是固定的,那你把方形的器具拿掉,你换成一个圆形的器具,这时候虚空不应该再变成圆形。那事实上我们把方形的器具拿掉变成圆形的器具,圆形又出现一个圆形的虚空嘛!虚空它有随缘的作用,它不会障碍你的。
   
那么假设它是不决定,它是变化的,那么在方器当中就不应该出现四方形的虚空。所以说也可以说是不变也可以说是随缘,你说你不知道虚空变大变小的义理所在,其实它的义理就是这样子,它就是有不变性跟随缘性。
   
虚空的体是不变的,但是作用它是随缘,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它就出现方形,你放一个圆形的器具它就出现圆形,它就是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义性,哪里还有变大变小的道理存在呢?没有大小的存在,就是一个不变的体跟随缘的作用如此而已。
   
忘尘性遍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反难破执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假设正如你所问的,你说你从四天王殿回到讲堂的时候,见性缩小了,好像衣服缩水了一样,那你这样讲的话,你看到讲堂所以见性就缩小了,那你出去外面那见性是不是扩大了呢?因为你出去外面看到很大的虚空,看到太阳,那你看到太阳你的见性难道是挽见(挽,是绳子把它打结,二条绳子接在一起)?难道说你出去外面看到太阳的时候,是把一段一段的小小的见性把它连起来,然后一段一段的见到你的太阳吗?难道是用连接的方式吗?因为有墙壁的关系,有屋宇的关系,见性就断绝,那么你穿个小洞见性就延续出去了?其实道理不是这样子!
   
见性本身是无形无相,而且它不受障碍的,虽然清净本然没有形相,但它有随缘,因为迷悟的关系,它随顺众生迷悟的执着,而产生不同的作用,但是它又不失它的本性。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说:狂华乱舞,空体依然。狂华乱舞就是我们的心中有很多的想法,我们无始劫来薰习很多的想法,好像虚空当中产生很多的花到处飞扬,但是它永远不会染污我们的虚空,空体依然,只要狂华消失了,空体就恢复了,不是空体当中还有个狂华,不是的!
   
蕅益大师说到目前为止,阿难尊者的问题已经整个道出来了,一口道出阿难尊者心中的障碍。蕅益大师说到这个地方阿难尊者他的问题点在哪里,四个字:迷己为物!把自己当作物,自我意识。什么叫物?它是固定模式。
   
你要知道阿难尊者的问题在哪里,在最后佛陀会通的时候,你才知道佛陀他到底要破的是什么。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物质接触久了以后迷己为物,忘了我们是谁,被物质同化了。到这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把自己当作物质,所以迷己为物。
   
佛陀到这个地方把圆融无碍的道理,见性是个恒常不变,恒常随缘,恒常随缘,恒常不变,虽然是清净本然,但是它又随缘显现,虽然随缘显现它又清净本然,这个体用不二的道理,到这个地方佛陀讲完了,最后把这种观念会通到我们修行的止观(这段非常重要)。分二段:先说明凡夫一念的迷惑产生的障碍,第二段佛陀讲到修行止观的方法,一个是病,一个是药。
   
因迷成障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身为一个见性,我们前面讲过体性是周遍的,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当我们的心把它回归到原点的时候,跟佛陀回归到原点的时候,是一如无二如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
   
我们本来的面目的的确确是如此,所以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从体性来说,我们真的所有的恶法是可以断的,所有的善法是可以修习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见性是清净的,它不是一个物质化的东西,所以我们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但是这个地方有个问题,当我们一念不觉以后,我们的心态变成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产生我法二执的一种自我意识。
   
迷己为物,蕅益大师解释这个己就是六尘的缘影。把这个自体当作是六尘的缘影。
   
什么是六尘缘影呢?把自己当作是一个六尘缘影的固定的形态。
   
我们不要讲过去生,就讲今生好了。你说我是谁?你是谁,你就是那一念心嘛,你是谁!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心,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薰习而成,你从小生长在什么家庭,你受你父母的影响,你父母的一举一动,它会产生你的思考模式。长大以后到学校去受了老师的影响,出了社会受了朋友的影响,你跟什么人在一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当它受到六尘刺激的时候,会产生一个落谢的影像。
   
什么叫落谢呢?你小时后发生过什么事情,譬如说你喝水喝到中毒或者怎么样,你对水就产生畏惧。那这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你还会留下一个影像,五尘落谢的影像,这影像对你产生思想上的引导。这就是我们的思考模式,我们已经被物质化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点点滴滴生命的经验,对我们产生一定的思考。
   
我过去举过一个例子说,有一个猎人,这个猎人他养了一只老鹰,以后他要打猎用的,他为了方便把老鹰放在鸡里面,跟鸡群一起养。那么老鹰比较大,老鹰就整天就跟着鸡跑来跑去,吃东西的时候在一起,玩的时候也在一起,睡觉也在一起。这老鹰眼睛所看到的都是鸡,耳朵听到的也都是鸡的声音,它从小到大就当作我就是一只鸡,我是一只大的鸡而已。
   
其实它是一只老鹰,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讲到心性它不变有随缘义(这很可怕),它随顺你的执着它会产生不同的作用。这老鹰长大以后即便它的肌肉非常的强壮,它的手爪非常有力,它就是飞不起来。为什么?它已经被物质化了,它认为它是一只鸡,鸡怎么能够飞呢?鸡顶多只能跑得比较快一点而已,怎么能够飞呢!
   
后来这个猎人很失望,不管他怎么训练它,它就是飞不起来。猎人实在是太失望了,失望当中又带有嗔心,就把这老鹰放在悬崖边,准备让它自由落地,想把它放生。结果他跑到悬崖最高的地方让老鹰自己掉下来的时候。一个人生命遇到危险的时候,它的潜能发挥出来。当老鹰掉到一半的时候,它展起翅膀飞起来了。
   
其实老鹰的功能没有失掉,只是它一直认为它做不到,我们一个最严重的问题,我们自我受限。
   
你看!你受菩萨戒的时候最怕是什么?若你有研究菩萨戒,菩萨戒最怕的就是做不到,画地自限,这个很严重。在菩萨道里面你不能说我做不到,你可以说我会慢慢改不能说我做不到,虚空有尽,我愿无穷。
   
当我们的心开始被物质化以后,我们从一个广大的心性,具足无量德能的心性,变成…,我们流转太久,做众生太久,卑劣太久,所以我们看到佛陀就觉得佛陀跟我是不一样的,您是万德庄严,我是业障凡夫,我永远跟不上你。
   
这为什么呢?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我们在行为上不能马上赶上佛陀,但是在认知上,先相信你自己有无量的可能性,你要告诉你自己,你现在的思想…当然理可顿悟,事要渐修。很多思想要慢慢调整的,但是你要先相信这一件事情,你现在的妄想不是你本来的面目。你的妄想是因为你的生命当中很多的经验,给你很多错误的讯息,慢慢的累积起来,包括今生,包括前生,你遇到很多人,他告诉你很多观念,告诉你很多邪知邪见,再加上你自己的虚妄分别,产生我法二执,但是你的本性永远没有失掉。就像虚空中你放一个方形的器具,你暂时会看到这方形的虚空,但是器具拿掉,虚空它还是恢复它原来的虚空,这叫作明心见性,我们叫作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为什么妄想是空?因为它是生灭的因缘诞生的。
   
真如本性不是假借因缘而生的,所以它不会假借因缘而灭,它本来具足的。本来具足的东西他是不可破坏的,你没办法破坏它,你造五逆十恶,你还是没办法破坏它的本性。
   
这地方的问题在哪里呢?我们没有破坏,但是变成有破坏?是无坏而坏?
   
因为我们迷,把自己物化了,我们自己给自己一个设限,我只能够怎么样。你看我们烦恼现前的时候,这个东西我们一定要做,因为这个表示自我。其实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做的、没有这件事情,所有的想法都可以变的。
   
我们的问题就是迷己为物,把自己物化以后就失掉了我们清净的本性,然后从今以后,为外在的物质,心中的物(我法二执)所转,所以才会出现大小功能的差别。为什么阿罗汉有这种功能,菩萨有这种功能?这表示我们的我法二执都没有消除,被物化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13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众生只是一个助缘,你是假众生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而已,借假修真。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3(181-182楼)

LZ注:这一段继续十番显真之七的开示,阿难尊者执着在一切万物当中,有真实的见性可得,他把见性当作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好像有一个杯子,可以显现在他的眼前一样。但是这里佛陀对于见性是可以见的执加以破除。佛陀说是他心中的想像,他的执着所产生的一个影像而已,这个跟见性是没有关系。


重述前意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见精,离一切物,别有自性,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这段文是承先启后,把前面的观念再加以重复。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正如你前面所说的道理,的确没有一个见性明确的体性,这个体性能够离开一切万物当中,另外有一个自体可以把它指出来,不可能!你看花就是花,树就是树,没有一个离开花离开树另外有一个见性的自体,你指不出来的。在你所指的万物当中,的确是找不到见性的体性可得,因为它根本就没有相状的,从体来说它没有相状,所以你指不出来是对的。
   
这里佛陀等于是印证前面的观念。以下佛陀开显见性的另外一相貌,前面讲见性是不变的体性,这地方讲它随缘的作用。

即物指陈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祇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佛陀说:我今再告诉你另外一个随缘的道理,前面我告诉你是一个不变的道理,这里是告诉你见性的另外一个相貌随缘。

你现在跟我如来坐在祇陀林的讲堂当中,我希望你再一次的抬头观看,从讲堂里面透过门窗看到外面的风景,你看到了树林乃至日月宫,以上的种种万事万物当中形状各个不同,在这么多的相状当中,你决定不能够把见性的处所指示出来给我看;你现在又可以加以说明,在这么多树木河水恒河当中,哪一个不是你见性所显现的作用呢?树木、河水乃至于日月宫,哪一个不是你见性所显现的作用呢?
   
正破非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祇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阿难回答说:我如实照着佛陀的方法抬头仰望,我普遍看到树林当中上至日月,下至大地,我毕竟实在不知道什么东西不是我见性的显现;也就是说什么东西都没有离开我的见性。
   
为什么这样讲呢?假设树木不是我见性的显现,那我为什么看得到树呢?我看得到树,表示树在我的见性显现出来,我才能够去受用这个树。但是如果说树就是见性,哪又以何为树呢?树已经变成见性了,那树的假名假相假用就被破坏了,所以树是见性的显现,但是你不能说树就是见性,它只是它其中一个因缘而已。
   
这种道理如是乃至虚空,它本身不是见性,那我怎么能够见得到虚空呢?所以它也是见性的一部分,但是你不可以说虚空就是见性的全部,不可以这样讲。
   
我重覆的深入的思惟,在万物当中我实在找不到一个东西不是见性的显现,全部都是见性的显现。无非见者:全部都是见性的显现。
   
如来印许  
佛言:如是,如是。
   
佛陀到这边等于把正念真如,真如相貌它的不变性跟随缘性全部讲出来了,这地方等于是把前面的内涵作一个总结。
   
有一个老禅师带一个沙弥在山中修行,这个沙弥跟老禅师久了,它慢慢慢慢心中也有一点悟境。老禅师说某某人,你今天早上到后山去找一点草回来。这沙弥就去了,下午回来的时候空手而回。老禅师说:你怎么空手而回呢?沙弥说:你要我去找草,但是我看到满山遍野都是药草,是药没有一个是草。老禅师说:好!你明天去给我带一点药回来。这小沙弥明天早上又空手而回。老禅师说:我叫你带一点药回来!小沙弥说:我去看全部都是草,没有药!
   
这句话是什么思呢?你说它是见性也不对,但是你说它离开见性也不对。
   
这个道理禅师讲出一个消息说:觅即知君不可见,但是不离当处常湛然。你找它找不到,但是它整个日常生活当中都是见性显现万物。
   
这观念对我们非常重要,我们常讲一句话称性起修。这观念我讲一下:
   
蕅益大师常讲一句话说: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跟人天乘,整个下手处非常的类似,他也是布施、也是持戒,但是为什么大乘佛法它能够叫作大白牛车?为什么菩萨在布施持戒的时候产生的功德,远远超过声闻人,远远超过人天乘的人,为什么?说你今天持不杀生,他也持不杀生,凭什么你修的功德会比他大,而且你进步比他快?
   
因为你的想法跟他不一样,你的思考模式跟他不一样。
   
那么到底身为一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他的人生观是什么?云何应住?
   
修《首楞严王三昧》要这样思考:你要有一个整体的生命观,一个是个体的生命观;整体的生命观它是没有时空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它是一个清净本然离念的心、无相的心,我们不能离开你的见性;然后你本身在你清净本然的心中,现出你一个现前五蕴的身心,一个个体暂时的生命,你修行要靠你暂时的五蕴身心。
   
但是你不要忘了,譬如我今天布施,我今天拿一百块给某甲,你为什么会有福报?如果你认为我给他一百块,因为我给他,我产生一个善业,因为这善业的力量回馈给我,那你这个不是修《首楞严王三昧》,你这种思考模式修行非常慢,要进步很慢,你要达到那种返妄归真,要销我亿劫颠倒想,要成就《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你很难很难。你应该这样想,我布施给某甲,我是假借这个影像,我是在自性中修学,因为布施把自性的功德开显出来。
   
众生只是一个助缘,你是假众生的因缘来开显你自性的功德而已,借假修真。你不要以为你今天帮助众生,好像给众生恩惠,其实不是。因为你帮助众生,其实你就在你现前一念心性里面造作,你帮助众生的当下,你产生一种善的功能,你自己存在你的见性当中,以后它产生善的能量,它就显现一个好的五蕴身心出来。相反的你对某一个人起了一个恶念,起了一个恶的行为,其实你伤害的还不只是对方,你伤了你的见性。因为我们能离开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你整个活动都在你的心性当中活动,你造了一个罪恶,你在你的心性当中,累积一种负面的能量,最后是你自己受用。
   
记住一个观念,我们的生命你不管走到天涯海角,你离不开你现前一念心性,你都在你现前一念心性里面活动,你走过的每一条路都一定会留下痕迹,你一生当中所有善恶的功能,都会在见性当中留下一定的能量,然后这个能量,来生见性再把它显现出来,给你自己受用。
   
我们今天思考一个问题,我们不要讲说,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不要说那么广,我们在无量生命当中我们取今生这个生命,彻悟禅师提出一个观念说:我们来的时候,我们的心是清净本然,什么都没有,我们走的时候也什么都没有带走,也是清净本然,那么中间是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13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和《楞严经》的关系!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3(183楼)

读《金刚经》你就知道整个修学的方向,《金刚经》是讲到一个菩萨他发了菩提心,他心中有目标,要能够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他不知道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我讲实在话:降伏其心不难。佛法有的是很多的方便。你说我现在烦恼很重,你可以去拜佛,你也可以持咒,你也可以诵经,只要你把心念安住在法上,妄想是经不起佛法的对治的,它一下子就消灭掉,它不是佛法的对手。其实困扰我们修行人的不是我们没有方法,不是!也不是说怎么去对治妄想,问题是云何应住。菩萨要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处所,对我们会产生最大的灭恶增善的效果,我们那个住的点找不到,这是个问题点。而你住在什么地方就影响你整个修行过程时间的长短。
   
我们大方向讲出三种人住的处所:
   
一、人天乘的人。人天乘的人他以善法为住,他住在善法,他的生命就是布施持戒…他就是修善。以善法为住的人他生命未来只有一个方向,成就人天的果报,因为他的心以整个善法当作他生命的皈依处,安住善法。但是善法是有相的东西,你住在这个地方你就很有限量,有相的东西它不可能无限的扩大、不太可能!所以它的福报是有一定的限量的,你看一个人生天,没过多久他又掉下来,因为你住在一个有限量的东西。
   
二、二乘人。二乘人好一点,他以空性为住,他认为有相的东西都是无常败坏的,是没有安全感的。他观察无常生命是变化的,在变化当中没有一个主宰的我,从无常无我当中他找到一个我空的真理,他在那个地方安住下来。对于这些因缘法,不管是善的因缘,恶的因缘全部没有兴趣,他以空性为住。当然他能够找到一个偏空的解脱,但是他有一个问题,他成不了万德庄严。所以有相的住跟无相的住,从大乘佛法都是偏一边。
   
那我们会问,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人,你的心住在哪里,云何应住?
   
简单的讲就住在现前一念心性,住在清净本然周遍法身的心性,你整个生命就在经营你的心性。
   
我们常说一句话:如是一心中,方便勤庄严。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的时候,他认为这些人事都是一个假名、假相、假用,借假修真。你因为人事的因缘,来成就你的福德资粮,来成就你的智慧的资粮。其实你整个菩萨道只做一件事情,就在你一念心中去把你的福德智慧二种庄严,庄严到你一念心性你就成功了。
   
这一念心性是什么?它是无相的,所以也可以说,以无住为住。但是它本身不能够说是断灭,所以我们讲心性强调它是有明了性的,它是有作用。所以我们大乘佛法很少谈空性,空只是当一种以无所得为方便,因为空性会让人家觉得好像没有明了性,大乘佛法是讲心性,你住的处所是现前一念无相、无念的一个明了的心性,这就是你住的地方。
   
然后住了以后干什么?就在你一念心性当中,你好好的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去庄严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让你的一念心性福慧具足了,你就成佛了。
   
当然你要庄严你的心性之前,要先找到你心性,它在哪里?其实它就在你的妄想当中。在妄想当中我们只要知道它的一个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即空、即假、即中的一个道理,你就能够找到你的心性。

我们讲称性起修,前面讲到它的体是离相的,但是它的作用是随时能够显现的。我们能够掌握它的体跟用,你就知道怎么修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13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为什么他的业力能够转过来呢?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3(186楼)

我们讲个小故事加以说明,故事出自因果,坐花志果 。
   
在清朝嘉庆年间有一个读书人叫做阳羡生,他生长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从小在一个很富足的生活中长大,但这个人很有智慧很会读书。经过几年的读书,刚好遇到城市选举贡士,贡士这是地方最高的考试,贡士再上去就是进士,他很高兴,跟同伴一起到城里准备考试。因为他很有钱就带很多钱去,他对贡士的选拔也很有把握,他到旅店的时候,因为离考试还有一段时间,每天中午晚上就请大家饮酒作乐。
   
有一天这当中有一个同伴说:某某人啊!我听说我们附近有一个算命的,他面相学算看得很准,我们是不是明天给他看一看。阳羡生本身对自己是充满自信,因为他很会读书,他总是觉得人定胜天,所以他一开始不相信,但是大家都想去,他也就顺大家去。
   
在去之前,阳羡生到市场先买一条很大的鱼,把这鱼带去。他的同伴问算命先生说:我今年考贡士会不会考上?每一个都这样问。轮到阳羡生的时候他不是问他考得上考不上,他为了故意要去考这个算命先生,他就把鱼拿给算命先生看,问算命先生说:你帮我看一看,我今天可不可以吃这条鱼?算命先生说:你吃不了这条鱼。阳羡生说:好!那我就吃给你看!他为了当众给他出丑,就把鱼带回旅馆,就当众叫厨师马上帮他煮这条鱼,煮出来我马上要吃。厨师就赶快去煮,煮好鱼端出来的时候放在桌子上,大家都过来要吃了,当阳羡生拿筷子要夹这鱼的时候,突然间从屋顶上面掉一条蛇下来,刚好掉在鱼的汤上面。大家一看很紧张,蛇掉下来就跑掉了,谁还敢吃啊!
   
阳羡生对这件事觉得这位算命先生有点门道,他就把骄慢心收起来,他过去总认为人定胜天,他现在知道原来冥冥当中,每一个人的确有他的业力,生命有他的定数。你看!我真的就吃不到这条鱼,是事实。
   
第二天他就把他的骄慢心收起来,很谦卑的去请教这位算命先生,他说:我这次来是来参加贡士考试的,你帮我看一看我贡士考得上或考不上?算命先生详细的看他的面相,他说:论实力你一定考得上,没有几个能够超得过你,你的智慧是你这一批朋友中你智慧最高,你一定考得上。但是你福报享尽了,你还有三天的福报你就要死掉了,所以你根本等不到考试那一天。这时讲出来晴天霹雳,因为他还年轻嘛!这时这些朋友就说,我们不要听算命先生胡扯,你身体好好的怎么只剩三天?算命先生说:你看你脸上昏暗之相,死相已经很明显了,肯定活不了三天,你要是聪明一点,赶快回去安排后事。
   
但是在朋友的劝阻之下,阳羡生也不能回去,他们说这样回去很没有面子,而且很可惜,这个贡士三年才举办一次,你会错失了机会。所以当天晚上他是回去也不对,不回去也不对,在旅馆当中他睡不着,他就走出了旅馆,到外面山野去散步。
   
走着、走着就听到一个妇人在哭叫的声音,哭得很伤心,他就跟着这个声音来到小木屋的地方,他往窗口看进去,看到一个妇人抱着她的子女嚎啕大哭。他就过去敲门,他说某某人你怎么哭得那么伤心?
   
妇人说:我的先生欠了官府五十两银子,现在被抓到官府去被打得半死,可以说打到血肉模糊。我先生在这种情况之下,生命的威胁之下,他不得已只好把我给卖了,卖给人家作奴婢。我明天早上就要到主人家去了,我就永远离开我的子女,我今天是最后一个晚上。
   
阳羡生想反正我是将死之人,钱留着也没用,就动了恻隐之心。他说:如果明天一早我把钱送过来,还来得及来不及?妇人说:来得及!如果早点送来还来及。阳羡生回去以后就赶紧算算看还有多少钱,算一算还有七十几两的钱,他就把其中的七十两拿起来,第二天早上送到那妇人的家:这五十两给你还债务,二十两你们夫妇作个买卖过生活。这个妇人非常感动。
   
阳羡生做完以后他就回去了,心情也很好,能够看到一个家人团圆。到第二天晚上睡觉的时候,他也就睡得很安稳,跟第一天不一样,他那忧郁不安的心情消失了。睡到一半的时候有人敲门,敲得很大声,他一听,真的有人敲门,就赶快衣服一穿从卧房跑到客厅去开门。这时候门一开也没人,但是他门一开的时候,突然看到碰的一声,他卧室的整个墙壁倒下来,他要是没有出来开门就压死了,他逃过一劫了。
   
到了第三天早上,他就去找那个算命先生,算命先生说哎讶,你现在整个脸色完全不一样,昏暗色全部消失了,你一定造了一个非常大的阴德,把这个业转过来。阳羡生说:对啊 !你真的很厉害,我昨天做了……算命先生说:你现在不但不会死,你贡士一定考得上,而且你的功名可以做到进士,你可以活到八十几岁。后来果然他在朝里做了大官,也活到了八十几岁。
   
这样一个生命的变化到底跟我们的真如有什么关系?
   
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当我们没了解真如的时候,我们是活在阿赖耶识。
   
什么叫阿赖耶识?业力所薰习成的一个心识:业识,我们一个人没找到真如之前,没有一个人逃得过业力,阎王要你三更死,绝不留你到五更。为什么他的业力能够转过来呢?
   
因为阳羡生突然间以一种无所求的心,发自内心一种恻隐之心去造一个善业。
   
记住一个观念,造善很容易,但是你的心态很重要。他完全是无所求,因为他要死了嘛!他以无所求的心把七十两银子送给她,这个心念刚好是《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时候他这一念心,刚好去触动到真如本性的功德,这还得了!
   
诸位要知道,真如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真如本性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具足无量的功德,但是你一触动它的功德,一打开的时候,就把业转过来了。但是我们一般的念头,善业要做到无住,生心无住要去触动到真如的功德,很难、很难!一定要经过教育。我们总是认为有所得去造善对我自己比较有利,刚好相反,你有所得的去造善,还是活在阿赖耶识,还是活在业力当中,活在妄想当中,你要突破你的业力!
   
你看一个人,一个人生命要产生很大的改变,第一件事情发愿,发愿以后你就依止你的愿望去做,这时候你改变很快。你要是不发愿,你所造的善都活在自我意识,都是个人的私心,你这业要转很难、很难,你很难跳出阿赖耶识过去的业力。当然阳羡生他没有学佛,所以他的相应也只是一念的相应,很可惜!我们佛法可以念念相续,因为你道理懂,你可以强迫你自己依止本愿,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地方是讲到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3-2013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一念心性是遍十方界,跟外道的冥谛跟真我的思想有何不同?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3(189-190楼)

癸八、约外道世谛对简显见性非因缘自然。
   
这是佛陀开显十番,从十个角度来开显我们的真实的心性,这是第八番。这一番是约着外道跟世俗谛二个:外道指的是自然外道,冥谛跟真我的教法;世俗谛是约着二乘世俗因缘的教法。从外道跟世俗谛这二种的教法来相对的拣别,开显我这一念清净的本性,它不是因缘也不是自然;也就是说它不是绝对的因缘,它也不是绝对自然。从外道跟世俗谛二种教法来开显这个道理。

丑一、疑请。阿难尊者心中有疑惑而请示佛陀的情况。
   
领佛昔教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这一段是阿难尊者,领纳了佛陀前面十番显见的前面七番的经文,所得到的一个心得。
   
阿难白告佛陀:世尊!诚如佛陀您前面所宣说的教法,您老人家说觉(指的是我们心性的本体)缘(指心性随缘生起的作用,我们讲见分。觉缘等于是体用双举),我们这一念心性的体用从空间上来说是遍十方界的。为什么遍十方界?因为它无相,一个无相的东西它就特别的广大。从时间上来说它是永远存在,而且没有生灭变化的相状。
   
蕅益大师说我们这一念心性十世古今,始终不离当念。十世指的是整个空间相,古今指的是时间相。我们这一念心基本上没有时间相也没有空间相。
   
这段阿难尊者引用佛陀前面开示,所得到一个正确的心得,这句话是正确的。但是第二段他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
   
疑滥外计  
、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彼外道等,常说自然,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这一段阿难尊者引用二种外道的思想,第一个是邪因缘的思想,第二个是无因缘的思想。

(邪因缘的二种思想)佛陀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是遍十方界,是湛然常住,性非生灭的。那么跟先梵志,梵志的先祖娑毗迦罗(六师外道的其中一个,自然外道)他提出一个观念,一个冥谛的思想:娑毗迦罗他得到非想非非想处的禅定,在禅定当中他能够观察过去八万大劫整个生死流转的过程,但是八万大劫以前,他就看不到了,他只看到一种昏昧不明的一种相状,他就认为这种昏昧不明的相貌就是我们整个生命的起点,因为他看到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就没有了,他就认为在这个八万大劫之前那种昏昧不明的状态,是整个生命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就从这个地方来,把这样的一种状态叫作冥谛。这种昏昧不明的状态,是生命的根本,所以叫做冥谛,这个叫做邪因缘,以这样子当作生命的因缘。
   
投灰外道,投灰就是一种苦行外道,苦行外道他把身体放在火灰上去烧。苦行外道很多,譬如持牛戒、持狗戒…等等,这种外道差别的种类。苦行外道他提出的思想,说宇宙间有一个真我,真实不变的我,这个我是遍满十方界的。
   
这样子讲阿难尊者就有问题了,佛陀你说我们这一念心性是遍十方界,是不生不灭的,跟外道的冥谛跟真我的思想,到底是有什么差别。阿难尊者提出这个疑问,提出外道二种邪因缘的思想,其次提出一个无因缘的思想。
   
而且世尊您老人家也曾经在楞伽山,在开演《楞伽经》的时候,为当机的大慧菩萨开演如此的道理,您老人家说:外道这种种性,常说一切法是自然而生。
   
外道说为什么高山很高呢?这个是没有理由的。为么大海这么深呢?这个也没有理由。为什么鸟它会飞呢?这个也没有理由。也就是说一切的万事万物,是自然形成的,没有理由的,生命只是个偶然,我们只有活这一生,今生死掉以后这偶然的因缘就结束了,人死如灯灭,外道的思想就产生断灭的思想。佛陀为破除外道的自然的这种知见,佛陀宣说了因缘观,每一件事情,事出必有因;鸟为什么会飞?它背后有它的因素。狗为什么在地上行走?这也有它的道理。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它的因缘。佛陀用因缘观来破除外道的自然知见,所以这种因缘观是不同于外道的自然思想、自然的境界。
   
这地方阿难尊者他所要质疑的,主要是这种邪因缘的思想,自然外道的思想。这是阿难尊者提出他的疑情,这以下请佛开示。

请佛开示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似非因缘,与彼自然,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我阿难尊者身为一个凡夫,依我的观察,这觉性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它应该是自然而有的。佛陀你说众生本具,而且是非生非灭,远离一切繁复的虚妄分别,跟种种颠倒之相,所以看起来似乎并不是因缘而有。这样子讲,现前这一念心性跟外道的自然理论,到底有什么差别呢?请慈悲的佛陀开示这二种差别,使我们凡夫不落入外道的邪见,而获得真实微妙觉悟光明的心性。
   
这段等于是阿难尊者他提出这一念心性,这种自然的思想。
   
丑二、开示

直示过非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佛陀告诉阿难说:我现在依止种种的善巧方便,用前面七种方便法门来开示,来破妄显真,来显现这一念心性,而且我是以这种大乘了义的真实教法来告诉你,而你现今不但尚未开悟,还把它当作是一种自然的道理。
   
这一段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古德的注解说这段有点诃责之意。
   
佛陀说:阿难!假若我们这念心性,它是如同外道所说的自然,那你应该要详细的分明,它是以什么为体性。
   
外道提出了冥谛也好,真我也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4-3-2013 09:38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13 11: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修行它是有三个阶段!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4(196楼)

丑二、结责滞著名相  结示诃责阿难尊者,他一向以来就停滞执着于佛法的名相,而不能随文观照,所以还是活在妄想当中。佛陀对阿难尊者的诃责。
   
执著名相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阿难尊者你为什么到现在,还是用攀缘心来加以攀缘推测这一念心性,而不加以回光返照,用种种世间的戏论,而没有真实义理的假名假相,什么外道的自然,佛法的因缘来作虚妄分别,不能够产生微密的内心观照,只是向外分别而没有向内观照。
   
喻明无益  
如以手掌撮摩虚空,只益自劳,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人以双手来撮摩虚空,一个人分别名相而不观心,就像搓摩虚空,这样子只有增加自己的劳累,徒劳而无功,因为虚空怎能够被你去执捉呢?你怎会捉得到虚空呢!
   
《首楞严王三昧》它这一念心性,你先找到你本来的面目。那要向哪里去找呢?莫向外求。初学者最怕你产生攀缘心、最怕!
   
我听说 忏公师父他要派一个人去买东西,你不喜欢去他就叫你去,你很喜欢去他就不让你去。为什么?因为你心动,仁者心动,你一动他就不让你去,这是有道理的。
   
修行我们常讲要找到定位,譬如说你修行三十年、五十年,修行的定位不是都一样的。其实你每一个阶段的修行内涵不一样,正常人是有一定的规划,没有人一出家就是这样修行,你修行了五十年还是这样修行,那你就不对了,那你应该不是走大乘法,可能你走的是小乘法。
   
修行它是有三个阶段:第一、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一般对初学者我们比较不谈空性的道理,先讲有,先讲随缘的有相,有相行。思惟业果,造罪招感痛苦的果报,造善招感安乐的果报;皈依三宝,三宝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佛陀的功德是随时存在的。从深信业果皈依三宝当中,来忏除罪障积集资粮,所以刚开始的修行一定是有相行。他这个阶段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山就是山,水就是水,没有什么样的含糊笼统,善恶的相状,三宝就是三宝,世间法就是世间法很清楚的,所以这个阶段它是有相行。
   
第二个阶段是关键、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前面的阶段他的生命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因为你整个生命它的内心当中的我法二执,心中建立一个自我意识是很坚固的,这个阶段叫作积集资粮,叫做跟三宝结缘。一个人真正要产生广大的突破,我们讲脱胎换骨是在第二阶段: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他这时候开始修我空观、法空观来破坏他心中的妄想。
   
我们心中累积很多的相状,我有很多的看法、我喜欢怎么样、我的个性是怎么样、我习惯性是怎么一个想法,这时候用空观来全部扫掉,扫得一丝不挂,干干净净的,清净本然。
   
所以你看这个人本来很正常,忽然间什么都搞不清楚状况,他有可能进入第二个阶段。你看禅宗的公案它说:有一个禅师,他在修空观现前的时候,他就走走走,走到海里面去他也不知道,还是人家把他拉回来,因为他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这个阶段其实是非常重要的,他开始在改变自己了,把他以前无始劫来习惯性累积的相状一一的开始消灭,而这时候他的罪业也开始消灭了。这罪业的消灭它是从根本消灭,他开始观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我们在第二个阶段的时候,我们对内心讲话是用否定的。所以你看你的修行是什么阶段,你怎么面对你的自我,你经常是用肯定话,不错啊,你做的不错啊!那你还是第一阶段,肯定的。到否定的时候,我们开始对自己的想法否定,不行,不能这样做!我们用我们的愿力来主导自己,不是用我们的想法,对自己的想法全部加以否定,重新洗牌,这时进入到一种空性的智慧,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第三阶段、经过这一番的洗涤以后,你又开始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那时候是从空出假,但是你的心态不同,青山依旧在,但是这个夕阳跟昨天的夕阳已经不一样了,几度夕阳红,换一个夕阳,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心态不同。所以禅宗为什么一定要说:先大死一番,然后再大活。
   
我们讲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这两句话是同时的,但是它在修学的时候是有次第的,先求离相再求随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13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一个人最可怕是你起烦恼,你不知道你在起烦恼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4(205-206楼)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佛陀提出一个问,佛陀也自己回答。
   
番于二处
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shěng),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阿难!我现在举一个例子让你了解什么是生命的相貌。譬如在世间上有一种人,这个人他的眼睛产生了赤眚,眼睛过度劳累而产生薄膜叫翳,所以他看外面的东西是模模糊糊看不太清楚。眼睛有毛病的赤眚之人,他有一天晚上去看那远处的灯光,这时从灯光的外围看到了另外一个圆形五色重叠的影像。我们眼睛好的人看灯光就灯光而已,而他眼睛有赤眚(有薄膜)的人,他看灯光的时候看到灯光,但是灯光的外面有一层五色圆形的影出现。佛陀跟阿难尊者说,你的意思怎么样?这个人在夜晚看到灯光出现了五色的圆形的光明,这五色的圆影是怎么来的呢?是灯光产生的?还是眼睛产生的?
   
正常的眼睛就比喻我们这一念清净本然的现前一念心性,但是我们的眼睛太过疲惫以后就产生赤眚,眼睛中产生薄膜。赤眚就是我们心中一念的妄动,一念的妄想产生了。眼睛产生赤眚以后,就看到灯光外面有五色的圆影,这五色圆影就比喻我们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身心世界出现是这样来的。
   

LZ:这一段属于十番显真之九约二妄合明显见性非见的内容。

所以我们看到我们的身心世界,我们问它你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从一念的妄动而来。
   
佛陀的意思就是说,这五色圆影是从什么地方来,是从灯光而来,还是从眼睛而来,佛陀提出这个问题。
        
非即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佛陀说阿难!假设这五色的圆影,是灯光的关系才出现的,那这地方有个问题,那为什么一个眼睛健康的人他看不到呢?你说是灯光有,但是为什么你看到五色圆影他就看不到呢?这是不合理。而此五色圆影只有眼睛有毛病的赤眚之人才看得到,所以你不能说它是从灯光而来,这是不对的。若你说是从能见的眼睛而来,那这样子有个问题,能见的眼睛这个见分它已经变成五色圆影,这样子它是从眼睛而来,而眼睛又看到自己,那这样的话赤眚之人又看到圆影,那变成自己看到自己,这个不合道理。
   
意思是说这个五蕴身心,我们现在产生一个人的形状、想法、思想…的五蕴身心。你说它从什么地方来?你说它从眼睛而来,它从现前一念心性而来,不对!
   
佛陀安住在自住三摩地的时候,佛陀摄用归体进入正念真如的时候,佛陀看不到五蕴身心,它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所以五蕴身心不是我们本来有的。你说五蕴身心是自己产生的也不合理,它怎么会自己产生。
   
这个地方它不是灯有,也不是见有,非即灯有,非即见有,但是它也不离开非离。
   
非离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阿难!若此五色的圆影是离开了灯光而另外有它的自体,它跟灯光是完全没有关系的,那这个也有问题,那我们应该离开灯光去傍观屏风或是桌子,你看屏风桌子有没有圆影,是不是有圆影出来呢?事实上没有,所以它也没有离开灯光。你说它离开我们能见的眼睛而有,离开了见分而有,它真的是离开眼睛,那你眼睛就看不到了,那为什么这个赤眚之人他可以看得呢?所以它也不离开眼睛。
   
这地方讲出一个消息,当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因为一念的妄动而显现这个五蕴身心的时候,这个五蕴身心它不是心性,但是它也不离开心性非即非离。
   
这地方是说明它跟心性是非即非离的关系。
   
法说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终不应言是灯是见,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所以阿难你应该了知,这五色的圆影是的的确确在灯光中显现出来的,你看你是看到灯光它才有五色圆影,它的确是在灯光中显现出来的,它没有离开灯光;但是它的产生必须以见病当作影,它必须有眼睛的毛病才能够显现出来。影见俱眚,当我们能见的见分去看到所见的影像的时候,其实都是赤眚所产生的;见眚非病。但事实上我们这一念清净广大的见性,它本来是没有赤眚的,是因为你的眼睛中产生了赤眚才有影像的,但是我们本来也没有赤眚。你不应该说这五色圆影是灯所有或者是见所有,也不可以说是离开灯而别有,或者离开见而别有。因为它就是这一念心性,这健康的眼睛突然间产生了赤眚,才看到了五蕴身心,我们这一念的心性因为一念的妄动,所以才产生了生死轮回,这生死轮回它本身不是心性本来有的,但是它也不离开心性。
   
譬喻  
如第二月,非体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观,捏所成故,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离见非见。
   
这一段佛陀又讲出一个譬喻,譬如第二月。天上有一个真实的月亮,而我们捏眼睛捏了几次以后,我们眼睛疲劳去看月亮的时候,就产生一个朦朦胧胧的第二月,然这第二月也没有离开真月;所以身为第二月就是我们讲的依他起性,它不是真月之体,但是它也不是遍计执的水中之月。
   
妄想跟依他起是不一样的,妄想是本来都不存在的,但是五蕴身心你不能说它不存在,它的的确确是让你能够感受得到能够受用的。所以第二月,不能说它是水中月,因为水中月是本来就没有的;所以依他起性你不能说它是遍计执,但它也不是圆成实的体。何以故?因为第二月之所以能够观察得到,是因为捏目的关系产生疲劳而看得到,所以有智慧的人不应该说,由捏目所产生的第二月,它是形或者非是形,或者离见,或者非离见;你不应该说第二月是真月之形,或者非真月之形,或者是离开了见,或者离开了非见,或者非离见都不可以。
   
结示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今欲名谁是灯是见,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总而言之这个道理也是这样子,五色的圆影主要是由于我们的眼睛的赤眚,而产生了五色圆影,所以当赤眚消失的时候,这五色圆影就消失了。所以你不应该说是所见灯光而有的,或者能见的见分而有,或者离开灯别有,或者离开见别有,它就是一个因缘所生法。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改造我们的生命,我们想要创造一个安乐的生命,那你应该了解生命是怎么来的,你不了解生命怎么来你没办法改变,因为它的源头你没找到。
   
从这段经文的开示佛陀很清楚的告诉我们消息,你的生命是从你的念头而来的,你就是有赤眚,你眼睛有赤眚才看到五色圆影。我们心中因为一念的妄动,所以产生了生命,它也没有离开心性,但是它也不是真实的心性,如果它是真实的心性,我们就不能改变,如果它完全离开心性,我们就不能受用。我们今天因为眼睛的毛病每一个人不同,所以看到五色圆影就各式各样。
   
这段经文佛陀的意思就只有一个:我们一念心性它是不变,但是它会随缘,随你妄动的不同,你往哪一个方向动,你往五戒十善的方向动就创造人天的身心世界;你往四谛十二因缘的动,它就产生二乘的涅槃;你往六波罗蜜方向动,它就出现菩萨法界,它有随缘义。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最重要是认清消息,生命它有消息就是莫向外求。当你一个人你看谁都不对劲的时候,你看这个人也不对,那个人也不对,那一定是你自己不对,仁者心动,你起烦恼了。
   
你看善业强的人看那舍利子看到是光明,业障重的人看舍利子是昏暗的,其实舍利子就是一个,是我们的心动的方向不一样。我们一个修行人你可以起烦恼,但是你不能起颠倒。你看我们起烦恼,但我们观照力还在,我们不迷、不取、不动,我们知道我们在起烦恼,这时候我们心不动让它过去。
   
烦恼最大的天敌是什么,诸位知道?就是时间。因为烦恼它是生灭的,你不动它就自然消失掉。一个人最可怕是你起烦恼,你不知道你在起烦恼,这非常可怕,你跟烦恼揪成一团,你起颠倒那就完了,那没有救,那佛陀救不了你。你起烦恼但是你知道,你看谁都不对劲了,你赶快去拜佛去忏悔,你很快就过去了,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因为我们无始劫来我们心性累积很多业力,我们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善业,什么时候起恶业,我们的人生就像开车一样,你从高雄开到台北,从高雄到台中是风和日丽,台中到苗栗又是暴风雨,都没关系,但是你要很清楚经常保持观照,你只要是外面有问题,外面的世界出了状况,一个修行人他会莫向外求,忏悔自己、调整自己。
   
诸位从这段经文要知道,一个人是可以起烦恼,但是不可以起颠倒,起颠倒就没有救了、没有救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13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秦桧的前生是雁荡山的苦行僧!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5(211楼)


例举前法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一病目人,同彼一国。
   
先讲同分共业。阿难!譬如说我前面讲到众生共业所感的妄见,譬如以共业来例同一个人的别业所招感的妄见。一个所招感的别业是什么呢?一个眼睛有毛病的人所见的五色圆影,这个道理就好像一国人所见种种的灾象一样,都是由心现出来的。
   
以共业来例同别业,先作一个总标,以下将这观念陈述出来:
   
陈述妄因  
彼见圆影,眚妄所生,此众同分所见不祥,同见业中瘴恶所起,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一个人眼睛有毛病看到了五色圆影,而五色圆影从哪里来?不是从灯光来也不是从眼睛来,是他健康的眼睛当中有一层翳,有那赤眚,就把那五色圆影给现出来。就是我们心性当中有一念的妄动,所以才有业力跟果报出来。在这共同的共业当中,所见的种种不祥的灾象,这是一国人当中的共业所招感的瘴恶,心中的烦恼所引生的瘴,所以你一个人看到了也好,一国人看到也好,其实都是我们一念心性当中,一念无明妄动而有的。
   
这个地方是从共业而带入别业。
   
结示法要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兼四大海,娑婆世界,并洎十方诸有漏国,及诸众生,同是觉明无漏妙心,见闻觉知虚妄病缘,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整个南阎浮提众生,三千洲中乃至于东西南北的四大海,乃至于再扩大到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乃至于十方的诸有漏国土(不包括诸佛清净的国土)中,所有凡夫的众生。这以上的身心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都是在我们觉明无漏的一念心性,在它产生作用的时候,一念的妄动而产生见闻觉知的时候,累积很多很多的烦恼跟业力而显现出来的。而整个生命的因缘合起来就是二句话: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当业力的因缘成熟的时候它就出现,当业力的因缘消失的时候它就死亡,所以和合妄生,不和合妄死。
   
前面的一段经文我们看到的是在变当中,有不变的本体,这地方是说不变的本体当中,有它变化的因缘。变化的因缘佛陀是有从个人的角度跟团体的角度,个人叫别业,团体叫共业。我们不讲团体讲个人,我们去思惟缘起的观念。什么叫做不变中有变呢?为什么不变会随缘,这句话什么意思?
   
譬如说,你今生产生一个身心世界,可能是个男人或者是个女人,但是你今生的生命不能代表你自己,它只是你生命的一部份,因为它是在不变的整体心中其中一部分,我们的念头动的很多,我们有很多业力,它只是其中一部分的业力出来而已。
   
今生的你不能代表全部的你,或者我们这样讲,心性是整体生命,我们今天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泡,一个个体生命,这一个个体生命不能代表你自己。
   
我们举一个例子,苏东坡跟五祖戒禅师,苏东坡的前生是五祖戒禅师,它的一念不变的心性当中,有一个变的因缘,它现了五祖戒禅师持戒庄严,他今生变成苏东坡,非常的放荡不拘。那你说到底苏东坡是谁?这二个都是苏东坡,前生是五祖戒禅师,就是苏东坡。
   
因为我们这大海当中有很多的业力,它今天浮出这个、明天浮出这个、后天浮出这个。所以我们不变当中有什么?生命会变化。所以为什么我们今天求生净土,重点就是它变得太厉害了,生命会退转。我们很难把苏东坡跟五祖戒禅师把它画等号,这二个个性完全不同。你看,秦桧的前生是雁荡山的苦行僧,秦桧是一个贪心很重,贪求名利的人,他前生是一个修苦行,少欲知足的人。
   
同样一念心性,它变出二个相貌出来,哪一个是真的?二个都是假的。
   
我们心性的大海当中,有很多的水,有很多业力的种子,今天浮出这个、明天浮出这个、后天浮出这个…。所以有时候我们看他的前生跟今生完全不同,很正常。因为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种子很多的业力,今天浮出这个、明天浮出这个…;好像说这个房间有一百个人在睡觉,一百个人的个性都不样,这个一百个人就是你的种子,今天把A叫起来,其他九十九个在睡觉;你看到了A,哦,A就是我,来生把B叫起来,又是另外一个身心世界,再来生把C叫起来,其他种子都在睡觉。
   
所以我们没办法了解自己,我们今天看到的是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你怎么了解自己呢?你说,我很了解我自己,我今生不错,我皈依三宝,为公为众弘护正法,其实这只是你一部分,我们还有很多功能没有表现出来,它在睡觉,它在睡觉不是没有,它暂时不动。
   
所以在整个心性中不变有变,就是我们过去累积很多业力的能量在里面,储存在心性当中,今天出现这个、明天出现那个、后天出现那个,这就是所谓的和合妄生,和合妄死。当业力成熟的时候显现,当业消失的时候生命就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3-2013 1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即便我们造了罪业那也是一种虚妄的心,它没有真正染污我们的清净本心。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5(214 & 217楼)

法尔现证
   
身为常住身心它本身它不是和合,但是它也不是非和合(不是分离的),我们这一念真实的心性,它跟外境一切万法的互动,它没有跟万法完全的和合,但是它跟万法也没有完全的分离,它是不即不离的。这种中道的思想是阿难尊者最后剩余的疑惑,佛陀必须把它破除,破除阿难尊者对于和合跟不和合这种二边的执取,来发明我们众生的心性是离一切过非的,它没有着空着有二边的过非,而且是法尔现证。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是不假一念的分别,就可以当下亲证不假外求,是你自己本具的,你不必向外追求,你只要回光返照当下就是。
        
子一、责迷。

这段是佛陀他来责问阿难尊者心中的迷惑。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阿难!虽然你已经在前面九番的开示当中,已经了解我们众生本具的本觉妙明的佛性,身为一个本觉妙明的心性,它的体性是非因缘的,因为它的体是不变的。非因缘的观念破除二乘他迷执因缘的这种障碍,二乘人是执着因缘法,在作用上它也非自然,因为它有不变随缘的作用;破除外道它迷执自然的这种观念。也就是说身为一个我们众生本具的寂常心性,它是随缘而不变,不变而随缘的。
   
这种道理佛陀在前面的九番开示讲了非常的清楚,阿难尊者也已经懂了,但是阿难尊者心还有什么剩余的疑惑呢?佛陀说:然而你却未能完全明白,我们这一念心性,当它生起作用的时候,这一念心跟外在的人事一接触的时候,心跟万法的互动其实是非合和,非不和合的,这种中道的道理,你还不能完全明白。
   
在前面的九番开示,基本上都是阿难尊者先提出一个疑问,佛陀加以回答,但是这一段阿难尊者其实并没有提问题。古德说:这一段是佛陀预知阿难尊者心中的妄执而责问之。也就是说佛陀不必等待阿难尊者的提问,他预先了知阿难尊者在心中还有这么一点微细的疑惑,就是当我们这一念心要深入人事的因缘的时候,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到底是完全的和合,还是完全分离,这种中道的思想,阿难尊者还是有所迷惑。所以佛陀就直接的道出来,不必等待阿难尊者的提问。

寅一、牒疑。佛陀牒示阿难尊者心中的疑情。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佛陀说:阿难!我现在要开示非和合的道理,我还是要假借前尘的因缘来问你。
   
前尘也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这外境的相状,包括了明、暗、空、塞等种种的相状。为什么发明心性要假借前尘?因为我们心性是无形无相的,假设不假借外在的明暗塞空,它是不能加以显发的,所以必须假借前尘,来发明和合跟不和合的道理。
   
为什么要发明这个道理呢?因为阿难尊者你经过前面的开示,你心中还是依止世间的一切妄想执着,你现在的心中还认为,我们这一念众生的心性,必须假借因缘的和合才能够生起,所以你心中还有一种疑惑,以为生起无上菩提心,是要假借外在的因缘才能生起。
   
这是阿难尊者最初的疑惑,他最初出家,佛陀问他你怎么出家的,阿难尊者说我出家的时候所生起的菩提心,是看到佛陀三十二相胜妙殊绝而出家的。这个菩提心是看到一种身相庄严而出家,那这个菩提心就很脆弱。因为你看到佛陀三十二相,那万一佛陀变老了、死了,当你心中的相消失的时候,那你出家的心就被破坏了,因为你随境而生,你自然会随境而破坏,你不是发自内心对道理的思惟而发起的菩提心。所以他这时候还是认为,我菩提心的生起一定要假借外在因缘的和合才能生起。
   
这一点古德解释说:为什么发起菩提心不必假借外在因缘,我们可以直接从道理上思惟而生起?因为我们众生的寂常心性,是本自具足不假修德。
   
我们每一个人内心当中,我们这一念心,我们讲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其实我们一念心本来就具足菩提心,本来就具足如来密因,只是我们一再受妄想的干扰,心随妄转,如此而已。既然是我们众生本具的,那么就不必假借外在的和合。也就是说如果菩提心要假借外在因缘的和合,那凡夫没有一个可以发起真正的菩提心,那只有佛陀才有真正的菩提心,那就没有所谓如来密因的这个道理,那众生就不能够成就成佛的密因。


LZ:这一段文的内容就是十番显真之十,破和合不和合余疑。此文中的和与合的道理,第一个和是说二个物质互相的掺杂,而失去它原来的本质,叫作和。比方说你拿一个面粉跟水,面粉跟水混在一起掺杂以后就变成一个面团,它已经不是水也不是面粉,这种情况叫作和。第二种合是二个物质的结合,但是没有失去本质。比方说一个杯子跟一个杯子的杯盖跟杯子的本身上下的结合,但是这二个东西都没有失去它原来的本质,这个叫作合。这里转上来的帖子只是稍微带过这个概念,如果想仔细研究的话,请去阅读原文的214-216楼的辩证内容。

  
这地方是说明为什么要破除非和合的道理,是因为我们的菩提心,是不必假借外在因缘就能够生起的

...(中略)...

我个人对不和合有一次深刻的体验:有一次我到一个道场去上课,那个上课是下午,我中午休息的时候,刚好不远的地方有人在整修房子,装潢的声音很大。但是我一定要休息,因为下午要上课,要养足精神,但是那声音不是我可以控制的,所以心就一直被那声音所干扰。
   
后来我就想:其实我的心跟声音没有真正的结合,如果我的心跟声音结合那我没有选择余地,我一定要受它干扰,但是我的心跟声音没有真正的结合,换句话说我有选择余地。既然没有真正结合,那你吵你的我睡我的,各走各的路。这时候我对那声音的执取慢慢松脱了,不迷、不取、不动,诶,我很快就睡着了!
   
假设我们这一念心,当我们跟人事接触的时候,都有真正结合,我们无量劫生死以来,我们的心负担就很重,那我们真喘不过气来。你看你每一次跟谁见过面,跟谁讲过话做过什么事,假设那个东西都跟你结合的话,那你现在没办法修行。我们这一念心如果跟万法有真正结合,那没有一个人可以成佛的。因为你造了罪业,你造了杀盗淫妄的罪业,那个罪业跟你真正结合,那你怎么忏悔?
   
天台智者大师说:忏悔法门除了你每天的拜忏以外,无生观是很重要,观察业性本空。你要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即便我们造了罪业那也是一种虚妄的心,攀缘虚妄的境,创造一种虚妄的因缘,它没有真正染污我们的清净本心。
   
古德常讲一句话:一个人你不要老是想你业障重,你一天到晚想着你业障重,你只有一个结果,你果然业障很重。因为你一天到晚想它,因为你取着它,你一取着它,我们讲不迷、不取、不动,那你刚好相反,迷惑、取着、你就乱动。
   
在遗教三经里面有一段公案:
   
有一个外道他看到佛陀以后,一直骂佛陀,一直骂佛陀,用很难听的话把佛陀骂得一文不值,骂得非常严重。骂完以后,佛陀说:你骂完了?外道说:骂完了,差不多了。佛陀说:你今天煮了很多的食物请人家吃,如果我不吃的话你要怎么办?外道说:你不吃我就拿回去。佛陀说:你骂我,我不取着,你自己拿回去吧!
   
外境刺激我们,其实我们是有选择余地的。为什么?因为我们跟外境不和合。那不和合我为什么受干扰呢?因为你心动,仁者心动,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因为你取着,你一取着你就受它的影响。
   
其实,实际上我们可以不受影响,因为它没有真正和合。所以这非和合的观念,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特别是在忏悔的时候,你要相信你清净的本性,你的本来面目跟罪业没有真正的结合,这时你忏悔的力量会比别人快很多。
   
从非和合这一段我们知道,我们这一念心有随缘不变之体,虽然我们每天百花丛里过,其实我这一念心永远是片叶不沾身。你无量劫来不管你造了多么重大的罪业,你的心还是一样清净本然。何以故?因为你的心跟外境没有真正的合。
   
这一点对我们成佛之道是非常重要的信心,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从清净的本性发起四弘誓愿,这就是不和合给我们的启示。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6-3-2013 12:17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13 0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外境可以影响我们,但是外境不能真正改变我们。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5(219楼)

我们在学《唯识学》的时候,有二个观念,说是境由心生,心随境转。外境是怎么来的?你为什么今天会看到什么人,遇到什么事情?说穿了就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你自己的阿赖耶识变现出来的,然后我们的第六意识再去攀缘境的时候,我们讲心随境转,自己变现一个境,自己被这个境所转。
   
那现在有一个问题,我们这一念心接触外境的时候,我们真的会受外境的影响,所以你不应该说我们的心跟外境是完全分离的,这二个会有作用。比方说,现在你的心你去思惟你欢喜的亲属,你起欢喜心,你想到你的父亲母亲对你有恩的人,你心里会产生欢喜的感受;你想到你的冤家、想到曾经伤害过你的人,你心里会感到不快乐的感受这是事实。你怎么能够说你这一念心跟外境完全是分离呢?不可能!
   
孟子是亚圣,他是善根多强的人,小时候他妈妈是住在菜市场旁边,他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是菜市场叫卖的境界,他整天就学这个,怎么样去卖菜,怎样把菜整理得很干净。他妈妈想说完蛋了,这个人长大以后一定是买菜的,就赶快搬家,搬到坟墓旁边。到坟墓旁边,他的心跟坟墓的外境接触,就是怎么样去扮演祭祀祖先、作仪轨,后来她母亲看还不对,就搬到学校旁边,孟子就学习人家读书,后来就成为亚圣。如果他妈妈不搬家,孟子可能变成一个很高明的卖菜的人。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的确是会受到外境的影响,我们会心随境转,所以你不能说完全不和合,这不合道理。
   
非和合跟非不和合:
   
外境不能改变我们,但它可以影响我们,你慢慢体会;它不能完全改变我们,因为你还有主导性,它没有真正的和合,它不能够改变我们,但它能够潜移默化慢慢的影响你,但它不能改变你,要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
   
一个人会犯错,你说是外境影响我,不对!你有选择权,它只是影响你,你不能说外境改变你。一个人要改变,是你自己要改变,没有一个人会让你改变。所以一个人要颠倒,佛都没办法,你看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还有人堕三恶道。
   
外境可以影响我们,但是外境不能真正改变我们。你能够将影响跟改变抓到,你就知道什么叫非和合,什么叫非不和合,中道的思想就抓到了,你就知道你应该怎么用功,你就知道怎么善知取舍。
   
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是有二个重点:第一、在根本上的安住,第二、是在枝末上的对治。
   
我们先讲根本上的安住,菩萨应该要生起菩提心,菩萨应该依止菩提心来广修善法,但是当我们在修学善法的时候,到底我们的标准在哪里?我们不能够像凡夫一昧的执有,也不能像二乘的偏空,我们在行菩萨道你要建立一种中道的思想,随时要调整你自己布施的行为、持戒的行为、忍辱的行为等等,你应该将你所有的善法,安住在一种中道的观念当中。
   
那么中道的观念到底是什么呢?
   
蕅益大师将十番显见作一个总结,十番显见就是告诉一个菩萨,要保持不变性跟随缘性,有所不变有所随缘,有所坚持有所让步,最后是以不变应万变。
   
其实你就是在学这个道理,因为你行菩萨道的时候云何应住?你应该以什么样的理性来安住,你应该以什么样的理性来随时的修正自己,才能够很快速的成就如来密因,你才能够很快速的成就诸菩萨的首楞严,一种坚固不退的功德。我们就要从这个地方来学这个道理,从明白道理当中,以道理来自我修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13 02: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藏妙真如性!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6(226楼)

辛二、别明  (分四:壬一、明五阴性。壬二、明六入性。壬三、明十二处性。壬四、明十八界性。)   

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等于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心世界,只是开合不同,身心世界是一种相状是一种作用,但是它背后的体性,它背后的道到底是什么?我们有需要将相状背后它的本来面目打开来,来探讨身心世界这么多相状背后,到底它的道是什么?以下我们看佛陀怎么引导我们去从相去悟入这个道。
   
壬一、明五阴性。
   
从五蕴诸法当中去悟入真如之道:蕴谓积聚,阴谓覆盖也。比如说色法它是积聚了五根六尘等十一个法,才能构成一个色蕴,所以它不是单一,它是积聚很多很多同类的法而构成,所谓的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把心法开出了四种,受想行识,所以它等于是在身心世界当中是开心合色,来指导迷心重的众生,能够悟入真如之道。
        
癸一、总征。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佛陀招呼阿难说:阿难尊者!你要知道所谓的真如之道,所谓的即空、即假、即中之道,它不只是存在见分而已,其实整个五蕴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来藏,前面佛陀在讲道,它的名称都是讲到常住真心,或者寂常心性,但这一整个大科,佛陀是习惯用如来藏妙真如性来表显道的名称。
   
如表示这个道有随缘不变之体,它的体是永远不变的,不管你造善造恶它永远是清净本然,永远是周遍法界,它不受你因缘造作而干扰。
   
来表示这个道它有不变随缘之用,这个道是广大遍满的,但是它会随你造的业而变化,当你造了五戒十善,这个道就显现人天安乐的果报让你来受用,当你能够忆佛念佛,这个道就显现极乐世界功德让我们受用。道本身有不变随缘之用,所以叫来。
   
藏等于是把如跟来二个和合在一起,这道具足如也具足来,故称之为藏。
   
妙表示这个道的确是微妙不可思议,我们讲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从不变跟随缘这个观念可以开展出很多很多微妙不可思议的道理,称之为妙。
   
真如之性是指这种道理是我们众生本具,不假外求。凡是你向外求来的道,都不是真实的,都是暂时的。因为这个道必须要是本来就存在,我们只是把它发现而已,这个道是真实不虚的,是众生本具的,是不假外求,所以叫真如之性。
   
我们的五蕴是变化的,你前生可能是一个蚂蚁的五蕴,蚂蚁的色受想行识,你今生转成一个人的色受想行识,相状是变来变去,但是这道理是不变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13 02: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迷者被色蕴所转,悟者就能够转色蕴!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6(229楼)

五蕴之道根据古德的开示把它分成四种道:
   
凡夫认为五蕴是真实的实有,对五蕴产生了我执,一个能受用的我,一个所受用的法,能所的对立产生了惑业苦,在五蕴当中我们所觉悟的是一个生死之道,产生执着。
   
小乘人认为五蕴是无常苦无我,他看到五蕴这么想:这色身是不清净的、是无常的、是痛苦、是没有主宰性的,他趋向一种偏空的涅槃之道。
   
在大乘权教的法中,他认为五蕴诸法是因缘和合而生,是缘起性空的,成就菩萨六波罗蜜的功德。
   
在大乘的圆教,认为这生灭变化的五蕴,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是生灭法,但是它的体就是不生灭,就是所谓的不二法门,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所以我们就可以从五蕴当中称性起修,而就路还家。
   
说明就路还家的观念:
   
你现在有一个色身,这个色身是凡夫的色身,但是你说我把这个色身给杀死了(自杀),你也不能回家了!因为道就在你的色身当中,就看你会不会去觉悟,你要不觉悟的话你就被色身所转,你要能够觉悟你就能够转色身,而成为如来藏妙真如性,因为它的本质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问题不在色身,你说你用手去偷东西,你把手砍断了也没有用,这个手它有道,你可以用手来拜佛,用手来擦佛像,那你失去了这个道,你就被这个色蕴所转,迷者被色蕴所转,悟者你就能够转色蕴,入如来藏妙真如性。
   
所以色法本身没有所谓的对错,问题是你是不是能够从色法当中悟道。佛陀讲得很清楚,它是本非因缘,非自然性。这就是中道的道理。我们只是当面错过,如此而已!
   
这地方讲到色蕴的真实相,我们因为被表相所迷惑,所以佛陀要开显真实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11-2024 02:12 AM , Processed in 0.29099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