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4-11-2005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厉害类。。。 真的有历史回顾的感觉。。。谢谢你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11-2005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5-11-2005 08: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头子再来一些。。。。旧明信片。
吉隆坡火车站,邮章是一九三零年。
黑风洞入口处,明信片上写的日期好像是三号九月零七年(一九零七)。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7-11-2005 06: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快快把这帖子升去精华
那么我就不必找到那么辛苦了 |
|
|
|
|
|
|
|
发表于 7-11-2005 12: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珍贵的照片啊。。。。
对!升精华吧。。。。。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11-2005 06: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升啦升啦......提早升精华。
本来我是打算等帖子累积到至少有两页才这样做的。
不过,既然大家都这么支持这个帖子,我只有顺众要求。
最后,感谢老头子这么劳心劳力在网上搜索这些资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11-2005 06: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0-11-2005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971年加影大水灾图片
本帖最后由 Malat 于 30-1-2010 10:36 PM 编辑
1970年尾, 天空老是阴沉沉的,雨水不停的下着.加影免打邻街(Jalan Medaling)旁的冷岳河(Sungai Langat),河水一天天的高涨.
1971年的元旦,爆发了全马性水災,吉隆坡汪洋一片(请参考第一页第三个贴),加影也不例外,整个加影区和附近的甘榜都成了泽国.水位每一分钟都上涨着, 免打邻街尾的店屋都入水了,街头的店也快要淹水时,突然水势稍有微退,因为一股洪流把火车路冲破了一个缺口,洪水由这缺口流向加影花园的地区去了.
来往加影和锡米山的桥,给河水冲开了裂缝,来往南北的铁道桥上的铁轨,竟然被洪水冲曲了,枕木也脱落,许多受影响的居民,唯有暂离家园,住入政府福利部所设立的收容所,等到河水退了,一切善后工作完成后,才能回到家园收拾残局.
以下是一些当时图片.这场空前的水灾浩劫,给身历其境的加影居民留下深刻的印象.
加影通往锡米上的交通因水灾而断绝.
铁桥的轨道遭洪水冲毁.
以前加影人称它黑桥,目前已改为石桥,乘坐KTM的电动火车有经过,看相片可以看得出当时的水位有多高.
锡米上仙水港水位高至屋顶.
锡米上路汪洋一片.
加影市区交通圈.
80年代这交通圈已拆除,地点位于目前的Metro Plaza.
免打邻街水深三尺.
70年代的加影巴刹.
地点位于目前集利书局的商业区.
冷岳河旁的河滨花园滚滚洪流.
摘自:加影商矿公会75周年钻禧纪念特刊.
[ 本帖最后由 Malat 于 10-11-2005 04:25 PM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11-2005 1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06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arcosa(1900)
喀考莎(Carcosa)的建筑工程开始于1896年,而第一位搬进去住的主人就是当时马来联邦最高专员Frank Swettenham先生,1901年迁入。喀考莎取名灵感来自Ambrose Gwinnett Bierce的著作「An Inhabitant of Carcosa」。Frank Swettenham认为这是取名最适合不过的方法,他个人觉得把这个建筑物称为「Government House」或「King's House」都极为不正确,因为住在那里的只是一位从英国派来的官员。
这两张源自明信片的图片所显示的喀考莎是完工不久后所拍摄的,大概就在1900年。在位于山顶上的喀考莎,你可俯瞰湖滨公园。图中的Sydney Lake是湖滨公园(Lake Garden)的一部分,Sydney一字来自Frank Swettenham妻子的姓氏。
照片来源:Picas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1-2006 12: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茨厂街(1910年)
R. D. Jackson笔下的茨厂街,繁忙的街头,人力车风行的时代。有点搞笑的是,画家是老外,对中文一窍不通,所以那些商家招牌上的文字都被乱画一通。这让我想起小学考试时,忘记了某个生字的写法时,就会乱乱来,企图瞒天过海。不过,最后通常还是瞒不过老师的慧眼。 |
|
|
|
|
|
|
|
发表于 8-1-2006 11: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vinc666 于 2-11-2005 11:26 PM 发表
吉隆坡地图(1895年)
真没想到里面还蛮多熟悉的建筑物/地方。譬如说:
1.当时的政府行政楼(Goverment Office)就是现在的大钟楼。
2.阅兵场( ...
可以看到命名沿用至今的 Petaling Street 和 Sultan Street....
Pudoh -> Pudu 呵呵...
Cecil Street... 难怪那条街叫思士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1-2006 10: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吉隆坡市的旧路名
Ampang Road - Jalan Ampang
Ampang Street - Leboh Ampang
Batu Road - Jalan Tuanku Abdul Rahman
Birch Road - Jalan Maharajalela
Bluff Road - Jalan Bukit Aman
Brickfields Road - Jalan Sambanthan
Campbell Road - Jalan Dang Wangi
Cecil Street - Jalan Hang Lekir
Church Street - Jalan Gereja
Clarke Street - Jalan Mahkamah Tinggi
Club Road - Jalan Parlimen
Cross Street - Jalan Silang
Dickson Street - Jalan Masjid India
Davidson Road - Jalan Hang Jebat
Foch Avenue - Jalan Cheng Lock
High Street - Jalan Bandar -Jalan Tun H S Lee
Holland Road - Jalan Mahkamah Persekutuan
Hospital Road - Jalan Chendersari
Java Street - Mountbatten Road -Jalan Tun Perak
Klyne Street - Jalan Hang Lekiu
Malacca Street - Jalan Melaka
Market Street - Leboh Pasar Besar
Petaling Street - Jalan Petaling
Pudoh Street - Jalan Pudu
Rodger Street - Jalan Hang Kasturi
Shaw Road - Jalan Hang Tuah
Station Street - Jalan Balai Polis
Sultan Street - Jalan Sultan
Swettenham Road - Jalan Mahameru
Theatre Street - Jalan Panggong
Treacher Road - Jalan Sultan Ismail
Venning Road - Jalan Perdana
Victoria Avenue - Jalan Sultan Hishamuddin
Weld Road - Jalan Raja Chulan
Old Market Square (Macao Street + Hokkien Street) - Medan Pasar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1-2006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2006 06: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1-2006 08: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来支持一下。
这是我的母校,Victoria Institution。
main facade
elevation
学校旁边就是Stadium Merdeka。
创办人Queen Victoria。
第一任校长Sir Cecil Smith。
其中两个华人创办人Loke Yew和Yap Kwan Seng。
1894年的学校facade.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1-2006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噢,原来叶观盛(Yap Kwan Seng)和陆佑(Loke Yew)也是VI学校的创办人。
我之前还真的不知道,谢谢你来这里告诉大家。
光华日报网路有一个专题是和这些华人有关的。
大家想多了解像Chow Kit之类的名人可以到那里走走。
之前在网上搜索旧照片时,也找到一些VI的(来自官方网页)。
只是照片的resolution太低,所以才没有采用。
现在你提供的照片,大张又清晰,实在难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4-2006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vinc666 于 15-1-2010 11:52 PM 编辑
士毛月市镇(1950年代)
士毛月市镇(Pekan Semenyih)的鸟瞰图,摄于50年代,当第一任首相东姑阿都拉曼前往那里举办的「反马共活动」(Kempen Anti Komunis)。
照片来源:wikipedia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4-2006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来杂货店(1946年)
乌鲁冷岳(Pekan Hulu Langat)的一间马来同胞经营的杂货店,店名为「Sharikat Kedai Melayu Ulu Lgt」。1946年,是二战结束不久后,马来亚进入复苏的时期。人们也许不能过着富裕的生活,但天下太平,总算是不忧三餐。图内身穿白色上衣的孩童,看到难得有机会拍照,赶紧摆个迷死人的姿势。
图中的价钱板显示,杂货的价格非常低,可见通货膨胀是多么可怕的东西。从这个板子,我们还可以发掘到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殖民时期,英文真的比马来文更通用。
1946年
米(rice) 一斤 25仙
糖(sugar) 一斤 20仙
面粉(flour) 一斤 16仙
2006年
普通米(super) 一斤 110仙
糖 一斤 90仙
面粉 一斤 120仙
注:一斤在杂货店内只算600公克。
|
|
|
|
|
|
|
|
发表于 4-4-2006 07: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完了。
感慨良多。
很值得看,很值得了解很值得怀念的人和物。
建议继续征集老照片,
等资料齐全时,找个机会出书。
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一本相关的书,
比如:北京老照片
上海老照片,
销路稳定,
一版再版。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