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界已經有定論了
本帖最后由 110_01 于 30-5-2015 09:15 PM 编辑
Abstract:
南方漢人 與 北方漢人 存在極大差異,尤其是生理特徵上,南方漢人 更接近 南島語族、南亞語族。遺傳學 研究結果顯示,南方漢人 很多都是上古時期 漢化的百越族馬來人種 後代。這一論點也獲得 比較語言學 證據支持。例如 閩方言 中存在大量 南島語言底層詞彙 (Austronesian Sub-strata),表明了相當多 南方漢人祖先 其實是 漢化的百越國土著。
可以說:北方漢人 跟 南方漢人 是 同文異種;而 南方漢人 跟 南島語族 是 同種(馬來人種)異文。
汉族南北血缘其实不同
汉族南北之间存在着遗传结构上的差异。以我国南方的武夷山和南岭为界,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相差甚远,南北两地的汉族血缘比南北两地的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还要大。从生物遗传学的角度讲,我国的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
汉族南北两个区域人群在历史上是怎么形成的呢?袁义达认为,华夏民族在长期的迁移和进化过程中,北方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突厥、羌、蒙古等属北蒙古人种的民族。而两广闽台地区主要交往和融合的是南方地区的少数民族,如南越、交趾等属南蒙古人种的民族。
福建、廣東、客家人都是漢化的百越族
現在(2002年)仍經常有人說台灣與中國同文同種,但最近十多年來,國際遺傳學界已確認中國南、北方人(大致以長江為界)分屬南、北蒙古人種,故〝華人〞是同文不同種(可參考1994年Cavalli-Sforza等著的The History and Geography of Human Genes)。日、韓、滿、蒙、回、藏才是漢人(以下專指華北人種)的近親,南方人是語言與文化被消滅的南蠻(湘鄂川)與百越(浙贛閩粵桂)民族的後代,與台灣人同種的只是中國東南沿海的越(粵)人,他們是越南人、泰國人的近親。雖然早已有〝漢族百越(粵)系〞的講法,但這跟滅了別人的語言文化後稱〝漢族高麗系、日本系〞、〝大和族漢系〞或〝英吉利English族漢系〞(西元3000年時)一樣霸道。
另中國學者金力等人在2000年(Human Genetics 107:582-590)與2004年(Nature 431:302-305)發表中國各省男性Y染色體(XY不同源,不能交換它們的片段,故只有Y可世代相傳而不變)與母系粒線体mtDNA(在細胞質中,由卵子提供,故只能母系遺傳)單體型的頻率分佈,結果顯示各省〝漢族〞Y染色體的頻率分佈相近,廣東、福建人父系遠祖約有2/3是漢族,而母系則低於1/4。但他們的父系分析主要是根據Y染色体的分型M122 & M134(或稱O3 & O3e),後來其他人作更多更廣泛的採樣後發現,M122其實大量分布在黃種人中,並非漢藏所特有,因此父系的結論已不可信。
杜若甫等人則發現中國南北方人姓氏的頻率分佈不同(見Sforza的書,或上網查詢),閩粵群與贛湘鄂川群先合併,再與皖江浙群形成南方大群,與北方群分開;又武夷山-南嶺形成明顯的分界線,南北兩地〝漢族〞血緣相差甚遠。其實「五胡亂華」時,北方漢人只退到蘇南浙北而已,離福建仍甚遠,而有所謂「八姓入閩」,可見人數不多。唐初(約670年)陳元光、唐末(約890年)王審知帶到福建的部隊只有3600人(有58姓)與5000人,而據《通典》,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福建已有人口54萬,故福建人的祖先其實只有極少數是來自北方。蒙元滅宋時,可能也有數萬南宋官兵入閩,但他們多是南方人。
中國閩南、客家人經常以中原南下的漢人自居,但也有民族學者認為他們是南方的土著。感謝現代的科學,這問題終於得以解答,再多的文史論述也抵不過一組科學証據。
http://cforum2.cari.com.my/forum ... 270&fromuid=1827783
Jin, L., & Su, B. (2000). Natives or immigrants: modern human origin in East Asia.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1(2), 126-133.
可以看到中国南方人的Y染色体群体遗传结构和东南亚更为接近也更多样(黑字)
北方人(红字)就比较单元
如果现在把 中国北方人、南方人、满人、韩国人、东南亚人 摆在一起
北方人、满人、韩国人会形成一组
南方人、东南亚人会形成一组
而不是中国南北形成一组,pariah 外族形成一组
亲缘关系 无可否认
其實大家不要自己騙自己了,我們都是馬來人(百越人),只是2000多年前被 南下的秦軍 中原化,再歷經 漢化、晉化、唐化,才演化成 粵(越)、閩(蠻)兩大民系
<<說文解字>>:「閩,蠻之別種」
<<顏氏家訓 音辭篇>> :「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浮淺,其辭多鄙俗。北方山川深厚,其音沈濁而鈋鈍,得其質直,其辭多古語。然冠冕君子,南方為優;閭里小人,北方為愈。易服而與之談,南方士庶,數言可辯;隔垣而聽其語,北方朝野,終日難分。而南染吳越,北雜夷虜,皆有深弊,不可具論。其謬失輕微者,則南人以錢為涎,以石為射,以賤為羨,以是為舐;北人以庶為戍,以如為儒,以紫為姊,以洽為狎。如此之例,兩失甚多。」
語言證據也表明我們是 馬來人。比如 [蟑螂],粵、閩語 依然延用千年前的 百越語 虼蚱 /gaat zaat/ /ka-choa̍h/
http://hk.huaxia.com/zhwh/whrd/2010/11/2187205.html
5000年前,南島語族的祖先從福建東南沿海出發,靠著超高的航海技術,用獨木舟一代又一代地跨洋出海,花了4000年左右的時間後,成功地航行到了幾乎每一個可以住人的太平洋島嶼。如今,6名法屬波利尼西亞南島語族後人駕駛一艘倣古獨木舟,從太平洋上的法屬波利尼西亞大溪地出發,在海上漂泊了近4個月,歷經1.6萬海裏,于19日淩晨抵達福建,展開了一次難忘的“尋根”之旅。借此活動,波利尼西亞人向世人宣告南島語族的“回歸”——回到福建沿海最初的發源地。
南島語系(Austronesian family),也叫馬來-波利尼西亞語系,是世界上唯一一種主要分佈在海島上的語系,也是世界上分佈面積最廣的語系之一,它主要分佈于西起馬達加斯加,東到復活節島,北起台灣島和夏威夷群島,南抵紐西蘭的廣闊海域內的島嶼上
南島語族的祖先是福建人
據國際 考古學、語言學、人類學、遺傳學 等研究考證,南島語族最早的發源地,在以福建沿海為中心的中國東南沿海區域,福建沿海是南島語族的源頭。
《史記》中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的時候,有 “百越叛走”
由於沒有文字記載,在經過數千年甚至數萬年的時間後,更是在人們的記憶中消失得無影無蹤。所幸的是,由於現代考古學的產生和發展,這些消失的遠古曆史又被重新發掘出來,這其中包括了平潭縣殼丘頭遺址、閩侯縣曇石山遺址以及東山島太陽紋岩畫遺跡、晉江庵山遺址等。在這些重要的史前文化遺址上,“福建是南島語族最早發源地”的學術觀點得到強有力支援
據考古論證,福建東南沿海一帶的史前先民,即南島語族的祖先,從福建沿海一帶,順著季風到達台灣、菲律賓,再經由台灣擴散至太平洋各島嶼定居,形成今天“南島語族”的地理範疇。
語言相通 腳都叫“ka”
廈門大學鄧曉華教授近期在對閩方言和南島語系的研究中表明,當今的閩方言中,存在著相當數量的南島語系的詞彙,而其中相關的閩方言包括閩南語、福州話等。
“比如說,福州話和閩南語中,腳就叫ka。”鄧曉華說,而南島語系的1000多種語言裏,大部分有關腿或腳的詞,都叫“ka” (kaki)。
又如 閩南語 "肉" (bak),跟 馬來語 gemuk (肥) 同源
由 大陸東南 東遷 至 台灣 的 原南島語族(古越人)是台灣少數民族的早源和主源。後來,南洋群島的少數南島語族人口又逆向遷入台灣,成為台灣少數民族的晚源和次源。三國時的“夷洲民”(或稱“山夷”)、隋唐時的“流求人”,明代的“東番人”,是台灣少數民族及其先民的古稱。當時文獻記載的斷發、文身、鑿齒等典型的古越人習俗特徵,長期普遍延續,至今或有遺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