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3-9-2020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问佛,有常吗?有无常吗?
佛说“无记”
也有人问佛:谁在受?
佛说:这不是正确的问。
那人再问:“因何而有受?”
佛说:这就是正确的问,答案是“因六入而有受。”。。。。。
。。。。。。。。。。。。。。。。
凡是问题牵涉到“主体”是否存在/永恒/谁,佛陀都不答。
他害怕那些已经习惯了有自我存在观念的人一旦知道无我,
就会害怕,害怕自己会断灭,而进入断见。
断见的人,也就是认为现在世是真实我,死后就不存在了,那么前者和后者不再联系,就是断见。
这种人,不会想办法解脱轮回,他只是活在今生,不理死后如何。
常见,不用说了,大家都明白是认为有永恒存在的观念。
这种人不断为未来打算,让自己未来可以永恒存在。无法解脱自我。
佛陀不说的原因,就是针对以上两种情形。
至于无我,和以上的情形如何贯通,
那就是:缘起无我,缘起是苦,缘起无常
我们的思考,也是缘起,只要我们思考不正确的问题,就会无止境地缘起。
只有思考正确的佛法,就能止息苦。
这里没有逻辑,没有科学,没有对错,只有止息。
因为五蕴里没有我,他,
五蕴的缘起为何因为佛法而止息,也只是因为它不需要对你我交代。也没有人需要交代。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20 11: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面對他人詢問的一些問題
表現出默然或不直接的回答,
不是害怕對方會有 什麼什麼後果,
而是佛陀理解 無論怎樣去回答
都會 緣於 對方深深 所執著之事物
而緣生出 導致對方無法理解 事物真相 的結果,
不但無法解決問題,並且只會 更增添對方的疑惑罷了,
所以才
表現出默然或不于直接回答。
至於 常見與斷見,
可以這樣說
是凡夫 都難以避免,
唯有 真正清楚理解 佛陀所說之“法”
才懂得“捨離”這些 常見與斷見。
缘起、无常、无我、苦,
都是佛陀說“法”之一部分,
至於你說的這些
缘起无我,缘起是苦,缘起无常
我们的思考,也是缘起,只要我们思考不正确的问题,就会无止境地缘起。
只有思考正确的佛法,就能止息苦。
这里没有逻辑,没有科学,没有对错,只有止息。
因为五蕴里没有我,他,
五蕴的缘起为何因为佛法而止息,也只是因为它不需要对你我交代。也没有人需要交代。
雖然還能理解你想要表達些什麼,
但是如果是一個熟練聖者法的人,
他 不會像你這樣說的啦!
|
|
|
|
|
|
|
|
发表于 4-9-2020 0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4-9-2020 11:28 AM
佛陀面對他人詢問的一些問題
表現出默然或不直接的回答,
不是害怕對方會有 什麼什麼後果,
而是佛陀理解 無論怎樣去回答
都會 緣於 對方深深 所執著之事物
而緣生出 導致對方無法理解 事物真相 的 ...
卡拉马经文提到:不要因为符合逻辑就信以为真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9-2020 10: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路人。 于 5-9-2020 10:29 AM 编辑
是的!
佛陀說
如果一個人能正確的遵循他所說的“法”,
任何人都能依靠自己去“自證”
確實 有從束縛 脫離地解脫,
佛陀是如此形容:
猶如愚鈍仰臥的幼兒,會以頸部為第五綁被用線綁的綁著(而受苦),
隨著他的長大,諸根逐漸圓熟,(造成苦)那些束縛會脫離,他會知道:『我已自由。』 《中部80經/偉柯那色經》
是“自知自證”離苦
並非靠【信】。
|
|
|
|
|
|
|
|
发表于 5-9-2020 10: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只是一种缘起。。
缘苦而有信。。
请看:
[二三] 第三 缘
一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二 [尔时,世尊曰:]‘诸比丘!我依知、见说漏之灭尽,非不知、不见而说。
三 诸比丘!如何知、如何见为漏之灭尽耶?色如是如是,色之集如是如是,色之灭如是如是;受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行如是如是;识如是如是,识之集如是如是,识之灭如是如是。诸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为漏之灭尽。
四 诸比丘!灭尽之时,我说于灭之智为有缘而非无缘。
五 诸比丘!何为灭智之缘耶?当谓‘是解脱’。诸比丘!我说解脱是有缘而非无缘。
六 诸比丘!何为解脱之缘耶?当谓‘是离贪。’诸比丘!我说离贪是有缘而非无缘。
七 诸比丘!何为离贪之缘耶?当谓‘是厌离。’诸比丘!我说厌离是有缘而非无缘。
八 诸比丘!何为厌离之缘耶?当谓‘是如实知见。’诸比丘!我说如实知见是有缘而非无缘。
九 诸比丘!何为如实知见之缘耶?当谓‘是三摩地。’诸比丘!我说三摩地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〇 诸比丘!何为三摩地之缘耶?当谓‘是乐。’诸比丘!我说乐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一 诸比丘!何为乐之缘耶?当谓‘是轻安。’诸比丘!我说经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二 诸比丘!何为经安之缘耶?当谓‘是喜。’诸比丘!我说喜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三 诸比丘!何为喜之缘耶?当谓‘是悦。’诸比丘!我说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四 诸比丘!何为悦之缘耶?当谓‘是信。’诸比丘!我说信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五 诸比丘!何为信之缘耶?当谓‘是苦。’诸比丘!我说苦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六 诸比丘!何为苦之缘耶?当谓‘是生。’诸比丘!我说生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七 诸比丘!何为生之缘耶?当谓‘是有。’诸比丘!我说有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八 诸比丘!何为有之缘耶?当谓‘是取。’诸比丘!我说取是有缘而非无缘。
一九 诸比丘!何为取之缘耶?当谓‘是爱。’诸比丘!我说爱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〇~二五 诸比丘!何为爱之缘耶?当谓‘是受。’……当谓‘是触’……当谓‘是六处。’……当谓‘是名。’……当谓‘是识。’……当谓‘是行。’诸比丘!我说行是有缘而非无缘。
二六 诸比丘!何为行之缘耶?当谓:‘是无明。’
诸比丘!如是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苦,缘苦而有信,缘信而有悦,缘悦而有喜,缘喜而有轻安,缘轻安而有乐,缘乐而有三摩地,缘三摩地而有如实知见,缘如实知见而有厌离,缘厌离而有离贪,缘离贪而有解脱,缘解脱于灭有智。
二七 诸比丘!譬如天降雨于山顶,落大粒时,其水转向低处、充满山侧之洞穴、罅、隙、壑,充满山侧之洞穴、罅、隙、壑,更充满小池,充满小池更充满大池,充满大池更充满小河,充满小河更充满大河,充满大河,继而充之于海,大海。
二八 诸比丘!同于此者,缘无明而有行,缘行而有识,缘识而有名色,缘名色而有六处,缘六处而有触,缘触而有受,缘受而有爱,缘爱而有取,缘取而有有,缘有而有生,缘生而有苦,缘苦而有信,缘信而有悦,缘悦而有喜,缘喜而有轻安,缘轻安而有乐,缘乐而有三摩地,缘三摩地而有如实知见,缘如实知见而有厌离,缘厌离而有离贪,缘离贪而有解脱,缘解脱而有灭智。’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9-2020 11: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苦、有或無,
不單是一种 因或缘
也是“缘起”的一個過程。
佛陀教導“缘起”
並非要人們去 執取 有和無
或
因所缘 而生起的那些 苦或樂之【過程】,
學習的 目的 只是為了“如實的了知”,
如實了知
苦 只是 苦,
樂 只是 樂,
有 只是 有,
無 只是 無,
非 從事物當中去思量、思量 這樣那樣 是 什麼什麼。。。。。
佛陀說
「比丘們!這裡,未受教導的一般人
是不曾見過聖者的,不熟練聖者法的,未受聖者法訓練的;是不曾見過善人的,不熟練善人法的,未受善人法訓練的,
他認知苦為苦;認知苦為苦後,思量苦、在苦中思量、從苦思量、思量『苦是我的』而歡喜苦,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來說,未遍知。』
當 一個人
他認知這個為這個;認知那個為那個後,
他思量這個,又在那個中思量,
從這個思量『那個是我的』。。。。。
佛陀說:『他未遍知。』
這個人 還需要多多的去學習。
一個人
當 他認知信為信;認知信為信後,
他這麼了知“缘苦而有信”。
當 他認知苦為苦;認知苦為苦後,
他這麼了知“缘生而有苦”,
他這麼了知“缘有而有生”,
他這麼了知“缘取而有有”,
他這麼了知“缘爱而有取”,
他這麼了知“缘受而有爱”。
他這麼了知 以“受”為緣而有“爱”,
他這麼了知 以“爱”為緣而有“取”,
他這麼了知 以“取”為緣而有“生”,
他這麼了知 以“生”為緣而有“苦”,
他這麼了知 “歡喜有取” 是 “苦” 的根,
他抽出心 使轉向 智與見
每當有苦時,
那時,只名為苦,
他這麼了知,如實的了知,
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
捨斷它
而 不思量苦、不在苦中思量、不從苦思量、不思量『苦 是什麼什麼。。。。』。。。。。
不思量無、不在無中思量、不從無思量、不思量『無 是什麼什麼。。。。』。。。。。
佛陀說
比丘們!凡心意未達成、住於無上離軛安穩希求中的有學比丘,
他證知苦為苦,證知苦為苦後,
不要思量苦、不要在苦中思量、不要從苦思量、不要思量『苦是我的』而不要歡喜苦,
那是什麼原因呢?我說:『對他來說,應能遍知。』
|
|
|
|
|
|
|
|
发表于 6-9-2020 06: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每當有苦時,
那時,只名為苦,
他這麼了知,如實的了知,
凡存在的,凡已存在的,
捨斷它
-----------
以上的过程,当如实的了知苦的过程,可否用到思量?
如何做到了知苦,而不思量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20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比如說
你一張開眼睛所看到的事物,
你會去 “思量”
這事物 是有或無嗎?
你之所以會去 “思量” 的事物
是因為你有“取”,
所以才會去 “思量”,
在你眼前 那當下
還有 那許多許多的事物,
卻因為你 “無”取,
所以對於這些事物 你不會去 “思量” 是不是 有沒有,
這些事物雖在你眼前
但 於你來說 都是【不存在的】,
可是 你是“了知”這些事物 的的確確是 有存在的 而不會盲目的去【碰撞】而有苦。
無論如何
一個人
要真正的 理解究竟真相
唯有 真正清楚理解 佛陀所說之“法”
何為“有”
為何會“有”
何為“無”
為何會“無”
何為“生”
為何會“生”
何為“滅”
為何會“滅”
懂得
何為“知應知”
何為“修應修”
何為“捨應捨”
才能以“法”去探個究竟理解真相,
否則只能 退而其次
“修”【不執著】,
雖然不能 究竟解脫輪迴,
但至少能 “捨離” 大部分的 “苦”。
|
|
|
|
|
|
|
|
发表于 7-9-2020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7-9-2020 11:11 AM
比如說
你一張開眼睛所看到的事物,
你會去 “思量”
這事物 是有或無嗎?
你之所以會去 “思量” 的事物
是因為你有“取”,
所以才會去 “思量”,
在你眼前 那當下
還有 那許多許多的事 ...
如何做到正思维,而又不思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9-2020 10: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思维
簡單來說
是“識” 之“因”、“緣”,
正思维
可以說是
正確的
“識” 之因緣,
只需往“正確”的方向去學習,
就能達致 正思维。
思量
可以說是
“取”緣。
無取 自然 無緣。
例如
某些人
“修”無我,
因“不思量”,
“不思量”則 無取,
無取 則 無行,
緣行而有識,
無緣 於“行” 自然 “無”識。
然而
“人”卻“取”“識”【無】而 思量“自己”是【空】。
|
|
|
|
|
|
|
|
发表于 8-9-2020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8-9-2020 08: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缘行而有识,
那么,思维就属于行的范围?
而思量属于取的范围?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9-2020 1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行
簡單來說 就是 運行或變化。
要理解
思维 與 思量,
以現代的語言
簡單來說
人 就如 一部電腦,
識 就如 記憶體或資訊,
思维 就如 處理器,
思量 是 鏈接,
行 是 運行或變化,
取 是 獲取,
受 是 接收到。
比如說
記憶體裡的資訊
是 電腦 從外部 接收到 作出 運行 的命令,
轉換成 內部獲取 而鏈接 到 處理器,
資訊 才會記錄在 記憶體裡。
也就是說
缘行而有识,
整個“行”的過程 是
牽涉到 色、受、取、行、思量、思维、識。
|
|
|
|
|
|
|
|
发表于 9-9-2020 03: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11-2020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路人。 发表于 9-9-2020 11:23 AM
行
簡單來說 就是 運行或變化。
要理解
思维 與 思量,
以現代的語言
簡單來說
人 就如 一部電腦,
識 就如 記憶體或資訊,
思维 就如 處理器,
思量 是 鏈接,
行 是 運行或變化,
...
你观察行,脑海的思维可以是声音,也可以是影像,也可以是感受。这些都是识。
行,就好像时间的推移。。。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20 10:54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 发表于 23-11-2020 12:21 AM
你观察行,脑海的思维可以是声音,也可以是影像,也可以是感受。这些都是识。
行,就好像时间的推移。。。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11-2020 1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這樣說
“識”是 已存在的因 緣於 遇到的緣 而 運行或變化之“過程”而形成。
正確的說
你观察行,
脑海的思维可以說是
因 已存在的“識”
緣於 声音,也可以是 緣於 影像,也可以是 緣於 感受。
以这些 因緣和合與過程 緣生而出新的 “识”。
观察
就是
將 結果的 形成之過程 往前推移。
觀未來
只是一種 【推測】與【妄想】。
|
|
|
|
|
|
|
|
发表于 24-11-2020 09: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4-11-2020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究竟法。。概念法。。。。。。。。。。。。。
黄金的提炼。。。。
也许,究竟法依然是概念。。
观察中的思维,来自外在的因缘。。。
|
|
|
|
|
|
|
|
发表于 24-11-2020 09:23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wusen 发表于 24-11-2020 09:08 PM
何时观?何时不观?
一切有为法
每时每刻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