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6-6-2010 11: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23)
◎ 了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一件事。
◎ 佛法真利益,唯恭敬至誠者,能得其全。
◎ 欲得佛法實益,當向恭敬中求。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6-2010 11: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觀念錯誤的裸形外道
對不該羞恥的事感到羞恥,該羞恥的事卻不知羞恥,
懷有此等邪見的人,墮落地獄。(偈 316)
對不應恐怖的事心懷恐怖,該恐怖的事卻不知恐怖,
懷有此等邪見的人,墮落地獄。(偈 317)
有一天,幾位裸形外道外出化緣時用布遮著他們的缽。一群比丘看見他們,就評論道:「用布遮住前面身子的外道比只用布遮蓋缽,全身卻一無遮掩的外道更受人敬重。」這些裸形外道聽見比丘們的評論時,反唇相譏道:「是啊!我們是用布遮掩缽,但我們這麼做可以灰塵跑進食物裡面,灰塵中也含有眾生啊!」
比丘們回到精舍後,向佛陀報告裸形外道的話,佛陀說:「比丘們,那些外道對該羞恥的行為不知羞恥,不需羞恥的行為,卻大感羞恥,由於這種錯誤的知見,他們無法得到真正的法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6-2010 09: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觀想茉莉花
一如茉莉花枯萎凋落的花瓣,
比丘也應該連根去除貪與瞋。 (偈 377)
一群舍衛城的比丘從佛陀那兒得到禪修的題目後,到森林裡去禪修。在森林裡,他們發現茉莉花雖然在白天盛開,但夜晚的時候花瓣就掉落了。他們有感於此,就下定決心要精進修行,使自己從所有煩惱中解脫出來,就像茉莉花掉落地面。
佛陀雖然不在他們身邊,但清楚他們的決心,就放光,告誡他們:
「比丘們!一如枯萎的花會掉落地面,比丘也應該精進,解脫世間苦。」
這群比丘正念現前地思考佛陀的教誨,後來終於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6-2010 09:4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24)
◎ 何謂苦因?貪、瞋、癡三毒是。何謂善因?濟物利人是。
◎ 事事以誠為本,念念常省自心。
◎ 今人每見一法有效,則不加揀擇,完全襲行。致有未得實益,先受大損。譬如食瓜果宜去其皮核,非可完全食,亦非可完全去,是在學道之人善用其心。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6-2010 06: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清淨與止觀
定慧具足的婆羅門,
到達彼岸(註)而解脫一切繫縛。 (偈 384)
有一次,一群比丘到精舍向佛陀頂禮問訊,舍利弗明白他們證得阿羅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就向佛陀請教:「何謂二法」?事實上,他的問題純粹是為了這些比丘而發問的。
佛陀說:「舍利弗,清淨和止觀,是維持生命安祥和實相的二種法。」
註:「彼岸」即涅槃。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6-2010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25)
◎ 念佛根本道理,是要人--生信發願,求生西方,了脫生死。不可只發求世間富樂,不求西方。
◎ 念佛之人,以省事為妙。若過為張羅種種行儀,或致疲勞。然法無定相,不可固執,亦不應泛濫,唯取得益合機為事耳。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10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誰才是真正的婆羅門?
修習止觀,安住僻靜處,遠離塵垢,
該做的事都已經做了(所做皆辦),沒有諸般煩惱,
並且證得最高境界(涅槃)的人,我稱之為婆羅門。 (偈 386)
有一天,一位婆羅門心想:「佛陀稱呼他的弟子為『婆羅門』,我是四種姓中的婆羅門,所以也該被稱為『婆羅門』!」
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就去找佛陀,請教這個問題。佛陀回答他:
「我不會因為一個人是四種姓中的婆羅門,而稱呼他『婆羅門』,我只稱呼阿羅漢為『婆羅門』。」
註:佛法主張人必須自己努力修行,以獲得聖果,聖果是無法世襲的;一切眾生都可能經由滌除所有的污垢和煩惱,而成為聖者。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6-2010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26)
◎ 凡修行人,只可息心淨念,不可起越分之希望。
◎ 當極努力做人,必須要孝順父母,親近有德之人,遠離荒唐之輩。必須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7-2010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為妓女大打出手的王子們
執著引發憂愁,執著引發恐怖,
毫無執著的人,遠離憂愁恐怖。 (偈 214)
一個節慶的日子裡,佛陀在眾多比丘的陪同下,進入毗舍離城。路上,他們遇見幾位穿著華麗的離車國王子。佛陀看他們一身的王室打扮,說道:「比丘們!未曾去過忉利天的人,仔細看看他們的裝扮吧!」這幾位王子在前往一處遊樂公園的路上,遇見一位美麗的妓女,他們邀請她同行。但後來卻為了她而爭吵起來,不一會兒,甚至拳腳相見。結果,好幾位掛彩流血,必須被人抬回家去。
佛陀和比丘們化緣結束後,在回精舍的路上,正巧遇見人們抬著受傷的王子要回去。
比丘說:「這些王子因為一位女子的緣故而毀了。」
佛陀接著說:「比丘們!哀傷和恐懼是因為享受、執著感官欲樂而引起的。」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7-2010 08: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27)
◎ 現今之世,若欲挽回世道人心,必須以敦倫盡分,知因識果,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主。
◎ 談玄說妙,雖似高超,倘不重躬行,則成以身謗法。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7-2010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德行的人不虞匱乏
正信、持戒的人,
有聲譽和財富(註)的人,
到處受人尊敬。 (偈 303)
質多羅聽完舍利弗尊者的說法後,證得三果。有一天,他滿載一車子的食物和其它要供養佛陀和眾多比丘的東西,出發前往舍衛城。正當他向佛陀頂禮問訊時,鮮花恰如天雨般,奇蹟似的遍灑在他身上。他停留在精舍的幾天裡,一直供養佛陀和比丘們。而天神總是裝滿他的食物和供養品使他不虞匱乏。
就在他回去的前一天晚上,他把所有的東西都供養給僧伽,但天神又將很多非常有價值的東西裝滿他已空的車乘。阿難看見這段日子以來,質多羅的供養品不斷被天神所補滿,就問佛陀:
「世尊!是不是因為質多羅前來供養您,所以才能擁有這些無價的東西,如果他供養其他人,也會有這些禮物嗎?」
「阿難!質多羅的信仰堅定,又慷慨布施,無論他到何處,都會獲得財富和榮耀。」
(註:「財富」是指--信、戒、慚、愧、聞、施、慧等七聖財。)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7-2010 10: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28)
◎ 學佛之人,必須敦篤倫常,克盡己分,閑邪存誠,克己復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戒殺護生,屏除酒肉,加以深信發願,念佛名號,求生西方。
◎ 淨土法門,為佛法中最平常、最高深之法門。若非宿具慧眼,實難深生正信。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7-2010 09: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安慰悲傷的王子
世間如國王華麗的車乘,
愚癡的人沈緬其中,智者則不執著。 (偈 171)
阿婆耶王子平定邊境的叛亂後,凱旋歸來。頻婆裟羅王非常高興,恩准他在七日內享受君王般的恩寵和榮耀,同時特地派一位女舞者加以慰勞。第七天,當這女舞者正在花園娛樂王子和他同伴時,突然心臟病發,當場倒場死亡。王子受到驚嚇,感到十分沮喪。他非常哀傷地前去面見佛陀,尋求佛陀的安慰。佛陀告誡他:「王子,你累世以來所流的淚無可計量,愚癡的人才會深深陷入世間五蘊(註)之中。」
(註:「五蘊」根據佛陀的說法--眾生由五蘊組成:色、受、想、行、識。色由各種力量和性質組成,心也有五十二種心理狀態,當中的受和想兩種心理狀態獨立出來,為五蘊之一,甚餘的五十種心理狀態通稱為「行」。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7-2010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29)
◎ 當以至誠念佛,為消除業障、增長福慧之道。
◎ 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專注一境,畢命為期。
◎ 修行以對治煩惱習氣為本,省己以不肯放縱自欺為功。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010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佛陀求婚
已經證得無上智慧的佛陀,三毒盡除,
世間所有欲愛不能再誑惑他;佛陀不受繫縛。(偈 179/180)
拘留國的婆羅門摩醯提利夫婦有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兒,求婚的人不斷,他明白告訴他們還不夠資格娶他的女兒。一天清晨,佛陀透過神通知道他夫婦二人證得三果的機緣已經成熟了,就出發到他經常火祭的地方。
摩醯提利一眼瞥見佛陀時,當下認定佛陀就是他女兒要許配的對象。他便央求佛陀在原地稍事停留,然後急忙趕回家去叫妻子和女兒來。佛陀於是到附近去休息。摩醯提利一家人回來時,只見到佛陀的足跡,但他的妻子說留下這種足跡的人已經滌除所有的感官欲望。儘管妻子的看法如此,他還是毫無畏懼地找到佛陀,並向佛陀提及要把女兒許配給他。
佛陀拒絕他的提議,並且敘述自己剛究竟證悟成佛時,魔王波旬美麗無比的女兒們如何誘惑他,佛陀說:「想要誘惑解脫貪愛、執著與激情的人是無效的,因為這種人不為任何誘惑所動。」
佛陀繼續說道:「魔波旬美麗無比的女兒們出現在我面前時,我心中都毫無感官欲望。你女兒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我甚至連碰觸的興趣都沒有。」聽完佛陀的一席話後,摩醯提利和他妻子明白其中的涵意,而對佛法有正確的信念。後來,他們都加入僧伽為比丘和比丘尼,最後兩人都證得聖果。他們的女兒卻深深感覺受到佛陀的羞辱,發誓要找機會報復佛陀。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2010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0)
◎ 不孝父母,不教子女,乃佛法中之罪人。如此而求得佛感應加被,斷無是理。
◎ 學佛之人,務在躬行,今人多圖口頭暢快,是說食嘉美,無益枵腹,可哀也。
◎ 死--修行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8-2010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日 (2)
而真正念佛之人,必先要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尤須明白因果,自行化他。
今日之非聖非孝,蔑道廢倫,殺父公妻等等邪說,皆是宋儒破斥因果輪迴,以致生此惡果。如人人能明白因果道理,則斷無人敢倡此謬說也。
世間人一成不變之好人少,一成不變之壞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所以教化最為緊要。
孔子曰:「惟上智與下愚不移。」祇要加以教化,無不可以使之改惡歸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惟在人之信念而力行耳。
而真正念佛的人,一定先要盡人倫的本分,防止邪念邪行,心存誠敬,所有的惡事都不做,所有的善事都做。尤其要明白因果的道理,自己如法而行,也要感化他人如此做去。
現在 (1936) 的人,說聖人、孝子不對,輕視儒道,廢棄倫常,出現可以殺父親、可以多人共有妻子等等的邪惡之說,這都是因為宋朝儒者破斥因果輪迴的道理,以致於產生了如今這種惡果。如果人人都能夠明白因果的道理,則絕對沒有人敢提倡這類荒謬的說法。
世界上一成不變的好人是很少有的,同樣的,一成不變的壞人也很少有,而大多數人,都是可能會奮發向上,或是向下墮落的人,他們可以變好,也可以變壞,所以教育感化的工作是最要緊的。
孔子說:「只有最有智慧的人,和最愚蠢的人,才會一成不變。」因此,只要對眾生加以教育感化,一定可以使他們改惡向善。所以說,放下屠殺的刀子,當下當處就能證成佛果,這都不過就在人們有信念之心,而且盡力去做罷了。
‧摘錄自‧《上海護國息災法會法語》印光大師述/凡夫 白話譯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8-2010 09: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字字珠璣篇--印光法師法語精選(31)
◎ 念佛方能消宿業,竭誠自可轉凡心。
◎ 當力行善事,力戒惡事,近之則希賢希聖,遠之則了生脫死,成佛覺道矣!
◎ 學佛者,務要去人我之見,須己立立人,自利利他,然後方可言入道。
‧摘錄自‧《印光法師文鈔》、《印光大師的啟示》釋見文編述 |
|
|
|
|
|
|
|
发表于 9-8-2010 02: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10 09: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