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面包说

srO 顶礼佛经一部 Or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4-3-2011 06: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者。损减多闻。"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好,昨天由于早上下了一场雷雨,为了避免router再被批坏,所以没有上来与诸位一起学习,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今天这一句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惯闹的第十四个过失,也就是损减多闻。

那么我们要问了,什么是多闻?多闻是不是去读很多很多的佛经?去学很多很多的法门呢?其实这个“多闻”我们要把意思搞清楚了,否则真的是学佛学错了,那么就冤枉了。

我们知道,就算是世间学一门手艺,我们一定也是学会了第一个步骤,我们才接着学第二个步骤。就好像婴儿学走路,有没有婴儿还不会爬就会走路的呢?正常人不会有啊!

所以我们学佛也一样,要一样一样来啊!但是老实说,我们不是上根人,我们在佛法里面学习一样法门,譬如说禅修的其中一样法门,用尽一生都学不完了;读颂一部佛经,一辈子也学不完了。这里面的标准是什么呢?禅修有没有得定啊?没有得定的话如果再换方法来禅修,那么我们就等于是从头再来啊!读佛经如果没有真正的落实里面的道理方法在生活中,就等于这部佛经我们就没有真正理解,真正学完啊!所以读经也要专修啊!

所以这个“多闻”的意思我们要搞清楚啊!不是叫我们还没学好一样就赶着学另外一样。这样学习的态度在世间法都不会有成就更何况是佛法呢?

所以这个“多闻”的意思是叫我们要勤学啊!如果一个法门,譬如说一个禅修的方法还没有契入境界我们绝不学第二个方法,一部经假如我们还没有真正理解,真正落实,我们就要重复的读颂学习这部经典。是这个意思啊!

所以搞清楚多闻的意思了,那么我们看看今天这句经文。所谓是“勤有功,嬉无益”,勤和嬉是两个相反的行为。如果今天我们还喜欢凑热闹,喜欢在热闹场合里面打转,这样绝对影响我们的勤学,这是必然的。

尤其是现在这个年代,说话的时间,在网络闲晃的时间要跟学佛的时间比一比,我们要知道惭愧啊!不成比例啊!所以我们学佛没有成就原因很明显啊!自己不找自己的过失却一直往外找别人的过失,自己不肯安静的学佛却一直往外批评别人,与别人做辩论,这个是什么呢?浪费时间啊!

佛陀在这部经典前面已经为我们说了要如何学习佛法,我们才有机会在这个末法时代成就啊!不依照佛陀教诲远离这些热闹,我们想要成就可以说是“无有是处”啊!

所以今天看到了这个过失,我们马上要想到自己有没有犯这个过失啊!不要再去看别人了!我们自己学佛已经不得力了,还有什么能力去管别人呢?

最后还是希望我们大家读了这一句,能提高警觉,好好的来落实佛陀教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3-2011 07: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笨蛋18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面包说 发表于 4-3-2011 05:47 AM



    hahahahaahahah, 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11 06: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2# 笨蛋18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11 06: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者。不得禅定。十六者。无有智慧。"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时间如流水,岁月不待人,很快的我们又过了一天。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惯闹的过失。

今天这两个过失,一个是不得禅定,一个是无有智慧。这两样关系密切,所以我们合起来看。

前面为大家报告过,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就是三学,也就是戒、定、慧。这三样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三个不同的东西,但是我们要知道他们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因戒生定,因定开慧。

要是有一个人告诉我们他得定了,但是我们仔细看他的生活行为并没有遵守戒律,譬如说本经里面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的不说别人的过失,不要凑热闹,不说不好听的话。假如这个人都犯了,那么这个人说得定我们要打个问号给他啊!

因为一个人要是没有戒律,或者说生活行为没有依照佛陀的规范,那么这个人的心肯定散乱。反过来说这个人要是心真的定了,我们知道他的生活一定符合戒律了,这个是基本的逻辑啊!

打个最明显的比方,一个得定的人还会看别人不顺眼吗?还会说别人坏话吗?还会与别人争论吗?不会啊!为什么不会呢?因为以上种种的行为是自己的心里面有烦恼,所以遇到外面的境界或者说外缘才会显示出来的啊!打个比方,就好像火可以把汽油燃烧起来一样,我们自己假如不是汽油的话,那么火再怎么烧也烧不起来啊!虽然平常时候我们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没有燃烧(烦恼),但是遇到火(外缘)的时候,我们如果心里面有烦恼的因(汽油),我们马上烧起来了啊!

所以一个人学佛的成就从什么地方看呢?从他的一举一动,生活行为上就可以看得出来了,我们瞒不了别人啊!


而一个人要从什么地方看到自己的烦恼呢?就从自己有没有遵守戒律看得出来。

今天假如一个人真的心里面有烦恼,那么就要倒过来了,要用智慧把烦恼除掉。那么智慧从什么地方来呢?从定中来。所以这三学的关系微妙啊!

所以今天这个远离惯闹或者说热闹的场所是释迦牟尼佛在本经教给我们的戒律,今天这个戒律假如没有遵守,还是喜欢凑热闹,喜欢与人争执,那么我们没有守戒律啊!没有守戒律怎么可能会得定呢?没有定功怎么可能会产生智慧呢?这个道理我们自己要明白啊!

所以学佛绝对不是说我们把佛经的道理“背”起来就是智慧了?那个不属于智慧,那个叫“佛学常识”。就好像一个人学习烹饪,无论他学习的食谱多么的美味,要是不动手去找材料去做,那么这个人也绝对吃不到美味的食物。所以学佛一定从戒学开始学习起,然后才能得定,才能产生智慧。

好了,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5-3-2011 07: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笨蛋18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菩萨
面包说 发表于 5-3-2011 06:07 AM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南无弥勒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11 06: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5# 笨蛋18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3-2011 07: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惯闹的过失。

在前面我们学习到,群众的影响力十分的十分的显著,尤其对于我们初学佛法的人来说,这种影响力更大。

今天我们放眼看看这个时代,人人都要求新,求变,求快啊!这个求快等于什么呢?不老实啊!那么我们要问了,这个求不是很好吗?至少我们学佛求快得一个果位,没有什么错误啊?那么假如今天我们有这个想法,对于这句经文我们就要好好的来学习了。

我们看看现代社会,相互比较的风气十分的盛行。我们在世间法里面如果接触人群的话,大家免不了相互比较自己的薪水,财产,眷属,等等方面的成就。而很不幸的,这个风气甚至于被带入了佛法修学里面,这个就错误了。

今天这句经文告诉我们“速疾而得”是不是真的很快的得到呢?不是的,“速疾而得”指的是我们这个心态,“非诸梵行”指的就是这种心态并不是佛法的清净行。

佛法教导我们的方法绝对是脚踏实地老老实实的去做的,这个才能恢复我们自己的清净心,或者说帮助我们得定。一个人假如什么都要求快,这个心就与清净心违背了。

我们看看佛经里面释迦牟尼佛形容得定的人“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那伽是大象的意思。我们看看大象的动作,慢慢的四平八稳。这个是得定的人外在的动作行为啊!绝对不会是匆匆忙忙喜欢快速的样子。

所以今天这句经文教导我们,要把求快的这种心态调整过来啊!而这种心态从什么地方来呢?从比较当中来啊!比较的根源又在哪里呢?从热闹场合里面来啊!所以要真正免除这种心态我们要听从佛陀教诲,远离这个热闹场合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3-2011 08: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笨蛋18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面包说 发表于 6-3-2011 06:29 AM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南无娑婆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3-2011 05: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08# 笨蛋18


    南无救苦救难大悲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3-2011 06: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7-3-2011 06:12 AM 编辑

"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

"弥勒。是为菩萨观于愦闹二十种过。"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惯闹的最后三个过失。

今天这三个过失就是我们喜欢去凑热闹的关系,结果把三宝给疏忽掉了,这个就属于严重的过失了。

也许我们同修们会问了,我在热闹场合中还是不忘记佛法僧三宝啊?怎么可以说我不爱三宝?

那么我们大家就要知道,我们“爱”三宝的方式错了。就好像世间男女恋爱一样,用错方式来爱你啊!

三宝是什么意思呢?佛本来的意思是觉悟的意思,法是代表正知正见,僧是代表清净的行持。现在我们一直往热闹场合里头钻,而且看看回去前面的十七的过失,我们就知道,我们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三宝啊?

说得再浅显一些,怎么样才是爱三宝呢?从迷惑颠倒里面觉悟过来,以前所犯的错误都不再造作了,这个叫爱佛。以前错误的想法看法都放下了,完全依照佛陀经典里面的教诲这个叫爱法。以前喜欢在热闹里面不断的污染自己的身语意,现在回过头来不再污染自己这个叫爱僧。

所以我们大家要认识清楚啊!什么叫爱佛爱法爱僧。并不是依照我们自己的喜好来说爱就等于爱了。爱是要付诸行动的!

所以今天学了这一句我们要知道啊,假如我们还是喜欢议论,喜欢凑热闹,喜欢争辨,就等于是不爱三宝啊!

最后希望我们都真的想通,真的了解什么是爱三宝。我们今天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3-2011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笨蛋18


    南无救苦救难大悲大悲观世音菩萨
面包说 发表于 7-3-2011 05:52 AM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3-2011 05: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1# 笨蛋18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3-2011 05: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待续

面包小语:

各位同学大家好,昨天我们已经学习了惯闹的二十个过失,今天这一句说的是释迦牟尼佛要用偈颂的方式把前面的经文再重复一遍。

那么为什么要重新用偈颂的方式再说一遍呢?这就是佛陀的大慈大悲以及智慧的方式啊!

相信诸位同学都有去听过法师讲经。如果我们是第一时间到的话,当然法师讲的我们都会听到。但是法师讲的中间陆陆续续都会有听众因为交通等问题所以迟到了。那么迟到的人前面法师的讲演自然就没有听到了。

当年释迦牟尼佛的法会也一样,佛陀说法的时候人多数是陆陆续续来到现场。佛陀也十分慈悲,就会为这些人简单的用偈颂的方式把前面说法的重点再重复一次。这就类似我们看电视连续剧里面,上集简介一样,未免错过上集的人接不到这一集的剧情啊!

这个方式不但利益后来的这些人,前面的这些人也得利益。为什么呢?因为偈颂的内容通常都是前面说法的重点。我们普通人记忆力真的不好,听一遍能不能记住呢?能记住的不多啊!如果没有办法记得佛陀的教诲,那么我们又凭什么来依教奉行呢?

所以佛陀用这个方式来说法,没有迟到的这些大众也得利益啊!就拿我们最常听到的佛经来说,金刚经。金刚经的经文或许里面我们能够记得的都不多,但是对于里面的偈颂却十分熟悉。例如:“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帮助我们记忆的一种方式。记得住了才有办法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我们的智慧来观察这个世间啊!也才有办法在日常生活当中依照佛陀的教诲来观察我们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有错误啊!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好好的再把这些内容用偈颂的方式把这些内容复习一次。也希望我们能够多读几遍,把这些内容记下来。熟悉了以后,我们才能在日常生活当中提起警觉,这样才算得上得到学佛的真实利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3-2011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笨蛋18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面包说 发表于 8-3-2011 05:34 AM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11 06: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4# 笨蛋18


    南无九华山幽冥世界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3-2011 06: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舍离诸贪嗔。不住于愦闹。"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修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这首偈颂。也许大家会觉得,既然这首偈颂是重复之前的内容,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直接略过而进入下一个内容呢?那么我们就要问自己了,我们是不是已经做到前面所说的吗?也许这个要求太过分,那么我们又问自己了,我们难道已经把前面的经文的教诲都记起来了吗?

也许诸位有这个好记性,但是面包普通人一个,能够多看几遍是几遍,纵然作不到也要牢牢记住,记住了以后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提高警觉,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又是随着自己的烦恼来造做,那么样学佛的好处就得不到了。

今天这一句,舍离诸贪嗔,这一句因为要符合五个字的标准,所以后面的痴、慢、疑就省略掉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诸苦总归结起来根本是在贪。譬如说今天贪求财富但是得不到,那么就生气了,就嗔了;贪求别人的爱情得不到就痴了;贪求别人的恭敬就是傲慢,贪求自己是对的就变成疑了。所以虽然一句,里面的意思已经具足各种烦恼。

不住于惯闹,就告诉我们了要舍离烦恼要怎么样呢?要不住于惯闹,或者说不要去凑热闹啊!

我们学习佛法,常常会去看别人怎样修得禅定,别人怎样修得智慧。其实禅定智慧都是结果,我们从结果上去看,再怎么看我们也得不到利益。

打个比方,今天我们看到富贵人家,我们就天天观察,这家人是如何的富贵,如何的过富贵生活,这样看一年,我们有办法变得跟他一样富贵吗?所以凡夫都是在结果上面找答案,今天我们学佛了,我们知道因果的原则,所以总要把原因找出来而不是在结果上面打转,只看结果是没有意义的。

譬如刚才说的富贵人家,我们应该看到的观察的是他们的主人之前是如何白手起家的,是如何刻苦耐劳老实工作,后来艰难的创业而得到这个富贵。正如同我们现在想断烦恼,总要把烦恼的原因找出来,我们才断得掉啊!所以佛陀的教诲我们要仔细去看,今天这短短两句话已经把原因找出来了,我们要用心去体会啊!

舍离诸贪嗔是结果啊!原因是要我们不住于愦闹啊!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就要从原因上来着手啊!否则学佛了还只是在想如何得定,如何断烦恼,这个就真的只是空想而已了!

好了,既然大家都知道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就要自己观察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如果自己天天还是往热闹里头钻,那么我们说自己学佛那么就真的是“自以为是”了。“自以为是”学佛的结果是什么呢?烦恼统统起来了!什么烦恼呢?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觉得别人的学问都不如我,觉得别人的禅定功夫都不如我,这个就是烦恼啊!

也许我们可能会觉得,我只是觉得特定几个人不如我而已,至少那些大师级的人物我就比不上啊!那么我们还是错了。当我们觉得有一个人不如我的时候,那已经是烦恼了。烦恼不分大小,就好像对坏人生气是生气,对好人生气还是生气,一样都是生气啊!换句话说,对大师傲慢是烦恼,对凡夫傲慢还是烦恼,这个烦恼并不会因为你的对象就变成不是烦恼了!这个道理我们要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啊!甚至是对邪魔外道傲慢也统统都是属于烦恼啊!

所以佛陀说烦恼的时候只是说贪嗔痴慢,没有说对大师贪嗔痴慢是烦恼,对邪魔外道贪嗔痴慢就不是烦恼啊!

今天学了这一句,明白了这个道理,希望我们自己也提高警觉,用功努力,好好学习佛法。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3-2011 06: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笨蛋18


    南无九华山幽冥世界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
面包说 发表于 9-3-2011 06:17 AM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南无地藏王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3-2011 05: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17# 笨蛋18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3-2011 06: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接着还是看这首偈颂。如果有人喜欢、常常想着这些热闹的场合,那么这个人的心就“住”在那个热闹的地方了。金刚经里面佛陀教导我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过失就在这里了。佛陀告诉我们,这个过错是不应该犯的啊!

今天我们学佛,对于佛法实在说,没有古人那么珍惜了。现代网络资讯发达,纵然是硬体的书籍,都很容易得到啊!而古代人资讯不发达,书籍得来不易啊!所以大家都是借书来自己抄啊!我们说抄经得利益,利益在什么地方呢?就那一份真诚心,恭敬心。所以古代人学佛,得到一句一偈都努力的把这个教诲落实,而我们现代人都很容易就粗心的带过了,所以我们学佛往往都得不到好处,反而自己把自己的傲慢心给提起来了,认为自己的知识超过古人,怎么知道“傲慢心”却是我们最大的烦恼啊!

今天我们学习这个道理,是不是把这个道理背起来而已,而我们背起来的目的是什么呢?我们华人的文字很有意思,我们看“道”这个字,是一个走字旁加上一个首,意思是什么呢?道的意思是修行最重要的或者说首要在实践啊!要脚踏实地的去走去做啊!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要很正确,自己学习佛法不是为了与人争啊!与人争就与佛法的道理相违背了。有些人在世间法绝对也遵守佛陀教诲,也不与别人争,但是讲到了佛法,他就忍耐不住,要与别人争论了。我们要知道,金刚经教导我们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但对于世间法我们要忍耐,对于佛法也一样啊!一样要忍耐啊!与人争是什么呢?违背佛陀教导我们的忍耐了,或者是六度里面的忍辱。

所以今天我们学佛绝对是为了要利益自己,利益了自己以后我们才有资格说帮助别人啊!否则我们自己一点佛法的好处都没得到,天天还是烦恼不断,坏习惯不断,我们去告诉别人佛法有多好多妙,普通人都不会相信的啊!这点我们自己要认知清楚啊!

所以我们回到经文,这些过失我们应不应该犯呢?接下来佛陀就为我们说出,什么人才会犯这个过失,喜欢在热闹场合里面生欢喜心。如果我们犯这个过失,我们就变成了低下的这些人了,我们不要看别人,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这种人,这个才是我们自己学佛最重要的地方啊!看别人过失不但属于自己的烦恼,而且自己也得不到利益,我们自己要警觉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3-2011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笨蛋18


    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面包说 发表于 10-3-2011 05:38 AM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和,南无普贤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2-2025 01:47 AM , Processed in 0.21011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