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过路客

本地化语言,随便谈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5-11-2008 08: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3-11-2008 03:44 PM 发表


其实自己没有能力预测什么,只是“偷取”各个专家们的意见而已。哈哈。

知道货币紧缩就快爆发了,当时黄金刚好在 900+ 左右,由于恐慌,资金都往黄金投。所以造成黄金一直往上。

但这个不能持久,应该会受 ...


过路客友
还是要跟你说声谢谢
你的见解和分析很好
令人更明白金融危机
的来龙去脉。。。


以下转帖-----
〈分析〉分析師無可救藥的樂觀會誤事?別輕信盈餘共識估值!
2008/11/05 20:01 鉅亨網

鉅亨網林佳萱‧綜合外電】 10月28日,美股道瓊工業指數最近一個揚眉吐氣的 大日子。當天收盤創史大第六大漲幅,以漲889.35點或 10.88%作收,重新攻上9000點大關。意思是,熊走了嗎 ?
根據美國理財網站 《The Motley Fool》專欄作家 Alex Dumortier的看法,恐怕還沒。股市受壓其中一個 重要原因,即分析師對2009年獲利預估太樂觀。
但是,這麼樂觀的預期在碰到「房間內兩頭大象」 (the two elephants in the room;顯而易見) ─經 濟迅速惡化和企業獲利結構性衰退─之後,分析師無可 避免要被迫修正。過去 1年內,美股狂跌 1/3市值,現 在的道瓊指數還屬於高估的階段嗎?
曾準確預言金融風暴風暴的價值型投資大師Jeremy Grantham表示,「根據Thomson Financial I/B/E/S對 S& 500未來 1年內的預估,每股收益仍有 98.50美元 ,目前普通的市場交易只要每股71美元,有些更只要56 美元而已。」
然而,在當下這種經濟環境中,想像「企業2009年 獲利超過一般市場共識情況」顯然是太天真了,還不如 Jeremy Grantham所謂「比一般情況差 20%」更貼近現 實。假設其他條件都相同,今天 S& 500大盤指數在 930.09點、或是低於 530點水準,每股收益 98.5美元 還是56美元?這可有天差地別。
分析師也可能是大近視眼,Alex Dumortier舉了個 例子。
以下 7檔道瓊工業指數成分股2009年收益預估可能 陷入困境,但目前分析師普遍預期的盈餘共識估計值和 最低預估卻落差甚大。
個股 最低EPS預估 平均EPS預估 落差 Citigroup C(US) ) $2.65 $1.17 326% Chevron CVX(US) ) $6.41 $9.85 35% Caterpillar CAT(US) ) $3.42 $5.18 34% Home Depot HD(US) ) $1.17 $1.62 28% JPMorgan JPM(US) ) $2.32 $3.15 26% Intel INTC(US) ) $1.00 $1.31 24% ExxonMobil XOM(US) ) $6.37 $8.03 21%
資料來源:Capital IQ, a division of Standard & Poor's.
另外,Alex Dumortier將市場分析師對道瓊30檔成分 股最低的獲利預估值相加,與2009年道瓊平均盈餘共識估 計值比較。顯然分析市的最低預估與一般市場平均預測差 距近 30%。
最低預估 平均預估 道瓊2009年收益 $568.84 $804.04 (包括負值) 市盈率 15.8 10.2
道瓊2009年收益 $741.92 $890.54 (排除負值) 市盈率 12.1 9.2
那麼市盈率應該維持在什麼水準比較好呢?二次戰 後,道瓊市盈率低點在 6.7,當時正值1982年 8月。但 現在與當年有一個決定性的差別,當年的實值無風險利 率(美國30年期國庫券殖利率)高達 13%,整整是今天 4.2%的 3倍。
實值無風險利率越高,市盈率就應該越低。因為投 資人獲取無風險的利潤越高,就越不願意投入風險性投 資(例如股市),也就是說,如果國庫券利率上揚,股 票必須增加吸引力才行,那代表市盈率要低。
因此,Alex Dumortier作了 3個結論希望投資人注 意。首先,切勿依賴目前對企業的盈餘共識估計值,因 為分析師普遍無可救藥的樂觀。
其次,某些意見認為目前的股市還是過度高估,但 投資人不需要太在意這種說法;的確大盤可能繼續下跌 ,但30年期國庫券殖利率只略高於4%,道瓊市盈率從 12-16應該都是合理的。Alex Dumortier不認為美股跌 到這種水準,還叫做高估。
最後,股市指標可以當作指示的基礎,目前可能有 個別的個股物美價廉,或許投資人可以披沙揀金,撈到 寶貝。
TO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11-2008 12:2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yy_218 于 5-11-2008 03:18 PM 发表

转贴
10分钟让你全面了解当前世界金融危机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有文章指出危机的根源是金融机构采用 ...


请问这个帖从哪里转来的?

大部分说的,和小弟了解的,都差不多一样。但是有些差别。

作者说了,“有不恰当之处欢迎批评讨论。”

所以,小弟想讨论。

原帖由 yy_218 于 5-11-2008 03:18 PM 发表
对金融危机最普遍的官方解释是次贷问题,然而次贷总共不过几千亿,而美国政府救市资金早已到了万亿以上,为什么危机还是看不到头?


次贷总额并非只是几千亿。

况且,次级贷款只是源头的爆发,因为次贷的贷款者偿还能力不好。一旦房产泡沫破了,危机先从次级贷款开始,然后持续下去,就连一般贷款也会受影响。

若借贷 40万,买个 50万的房地产,若房地产跌倒 35万,不管是来自什么贷款等级,对会面对毁约风险。当然,第一波肯定先触及次级贷款,随后一定连一般贷款也被牵涉。

这是为何,政府需要“马上”采取行动的原因。

美国市场房产贷款数额,是 12 万亿。

这还为包括接下来 CDS、CDO 等制造的高杠杆数额,牵涉数额会更大。(作者接下来的重点讨论)

因此,注入了几千亿,也未必见到效果,正是这个原因。源头并非只是“次级贷款的几千亿而已”。

原帖由 yy_218 于 5-11-2008 03:18 PM 发表
三。CDS市场。B做了这笔保险生意之后,C在旁边眼红了。C就跑到B那边说,你把这100个CDS卖给我怎么样,每个合同给你2亿,总共200亿。B想,我的400亿要10年才能拿到,现在一转手就有200亿,而且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因此B和C马上就成交了。这样一来,CDS就像股票一样流到了金融市场之上,可以交易和买卖。实际上C拿到这批CDS之后,并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亿,而是把它挂牌出售,标价220亿;D看到这个产品,算了一下,400亿减去220亿,还有180亿可赚,这是“原始股”,不算贵,立即买了下来。一转手,C赚了20 亿。从此以后,这些CDS就在市场上反复的抄,现在CDS的市场总值已经抄到了62万亿美元。


作者说的可能是当中一种情况。

B 拿到 CDS 生意,可以重新包装,完全卖给 C。B 并不需要分割部分合约。

当然,它们可以随便自己喜欢怎么做都行。CDS 的风险,就是因为没有管制。当初有人抗议这种不断地循环是风险的,潘老大拍胸口说“没问题”。因此,这个游戏才一直继续下去。


原帖由 yy_218 于 5-11-2008 03:18 PM 发表
那么现在这份CDS保险在那里呢,在G手里。G刚从F手里花了300亿买下了 100个CDS,还没来得及转手,突然接到消息,这批CDS被降级,其中有20个违约,大大超出原先估计的1%到2%的违约率。每个违约要支付50亿的保险金,总共支出达1000亿。加上300亿CDS收购费,G的亏损总计达1300亿。虽然G是全美排行前10名的大机构,也经不起如此巨大的亏损。因此G 濒临倒闭。


作者说的也许是一种情形,是一种直线情形。

但更加可能的是,是一个圆圈的循环。

G 也可能是 B。F 可能是 A。这些 CDS 如何被重新包装,从新回到自己的手中,外行人根本不知道。

小弟在网上看到不少专家的话,其实就连 A-G 等的基金、金融机构,也未必知道 CDS 的内容是什么。它们只知道保什么(G 知道保 F,但未必知道 F 保 E),衍生产品的风险是多少,回筹是多少,如此而已。

若 G 原本是 B,就连 G 自己也不知道。而且,当中的情况复杂得多了,也可能是 A+B = C, A + C + D = F,这种不规则的条件。

这就是为何危机爆发了,没人有办法计算得到问题出在哪里,要从哪里断,究竟该注入多少钱等等有关。这不是简单的数学。

政府能做,是从中间的恶性循环程序,“尝试中止”它的循环。

因此,就连经济学家都分成几派,
- 有的说注资让资产提高就可以解决问题,
- 有的说购买回这些毁约的产品就可以,
- 有的说什么都不做,让它自己倒了再拯救比较好。

根本没一个方案。而且,就算方案用对了,究竟要用多少资金才足够,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衍生产品是一群数学低精英计算出来的东西,根本没有固定规则。要了解整个循环的操作已经是一个伤脑筋的事情了,还要知道如何解救,难上加难。

连 soros、marc faber 等基金操手,都坦白说自己不能完全明白衍生产品的游戏规则。更何况一般的凡夫俗子。

原帖由 yy_218 于 5-11-2008 03:18 PM 发表
七。美元危机。上面讲到的100个CDS的市场价是300亿。而CDS市场总值是62万亿,假设其中有10%的违约,那么就有6万亿的违约CDS。这个数字是300亿的200倍。如果说美国政府收购价值300亿的CDS之后要赔出1000 亿。那么对于剩下的那些违约CDS,美国政府就要赔出20万亿。如果不赔,就要看着A20,A21,A22等等一个接一个倒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美元大贬值已经不可避免。 以上计算所用的假设和数字同实际情况会有出入,但美国金融危机的严重性无法低估。


没这么简单。就算有小部分违约,它的连串影响(chain effect)是非常巨大的。

当初作者说了,如果是杠杆 10倍的操作,只要 10% 违约,等于是 100% 完蛋了。

危机爆发的问题是在这里。

当初违约的速度还未赶上衍生产品市场扩大的速度,因此危机还未爆发。

但这个危机爆发后,等于违约速度已经超过衍生产品扩大的速度,它的线条是 exponential 的,所以危机爆发是突然间大数额的发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11-2008 12: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CDS 是衍生产品的一种,不断循环的卖,也会变成一种向上升的泡沫。

假设,小明、阿里、穆都三人,各有一百元。

有天,他们在海滩游玩时,发现沙滩有 3个非常漂亮的贝壳,大家都很喜欢。每人拿了一个回去。

由于小明太喜欢这个贝壳,因此出价 RM10 向阿里、穆都买了下来。但小明只付一点订金,总数以后再还。

卖了贝壳,阿里很后悔,又向小明买回三个贝壳,出价 RM20,只给小部分订金。

后来,穆都又出价 RM30,向阿里买了回来。

小明 - 阿里 - 穆都 - 小明 - 阿里 - 穆都 - 小明 .......

这样一直在圈子兜转,把贝壳价钱炒到一千元一个。

现在的贝壳总市值,是 一千 x 3 = 三千。

可是,他们三人的资产才三百元。

最后不知道是谁后悔了,还是付不起订金,结果贝壳泡沫破裂。

RM1000 -> RM950 -> RM900 -> RM880 ... -> RM500 ...

这个叫价,越来越低。现在已经跌到 RM500 了。

全部人都说, (RM1000 - RM500) x 3 = RM1500 的市值蒸发了。


解决方法有几种:

- 让贝壳价格自己下滑到可以负担的价格,或更低的价格。这个坏处是,小明、阿里、穆都三人,将有巨额亏损。

- 注资。分每人 RM400,这样一来,每个人都有 RM500。价格跌幅有限,到了几百元左右,将会停止。
坏处是,小黄没参与这个贝壳竞标游戏,他的资产一直只有 RM200,原本比他们三人还富有。突然间,市场注入 400 x 3 = 1200。小黄的 RM200 的比例,价值变小了。等于是,小黄什么都没做,却无端端变穷了。

- 由大哥大阿王(政府)购买这些贝壳。大部分贝壳的价值归阿王所有。
坏处是,原本已经负债累累的阿王,负债更高了。

还有其他的方法。

无论如何,对经济的影响,肯定只有坏,没有好。

大家只是希望折衷想出一个对经济市场破坏力最轻微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08 07: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事件越来越多问题的食品
也会是对出产国更不利


转帖---

进口澳优奶粉检出致病菌
2008年11月05日 14:26新华网【 】 【打印
进口“澳优”奶粉检出对婴幼儿危害极大的阪崎肠杆菌。在国家质检总局昨晚公布的“黑名单”中,共有191批次进口洋货在进境时因检验不合格被拦截。据记者统计,今年1至7月份,国家质检总局共检出2719批次不合格进境食品、化妆品。
进口奶粉检出致病菌
含有阪崎肠杆菌的“澳优”奶粉,是湖南检验检疫局从6月10日进境的8.9吨“澳优”能力多婴儿免疫强化配方奶粉中检出的。
阪崎肠杆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在一般情况下,不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但是对早产儿、出生体重轻的婴儿或免疫受损婴儿的威胁最大,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甚至菌血症、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我国质检部门一直要求各奶粉企业做好阪崎肠杆菌污染防控工作,要求各地扩大奶制品中阪崎肠杆菌的监测。目前我国尚没有该菌引起的婴幼儿感染病例的报道。
伊利进口奶酪大肠菌群超标
191批次不合格进口洋货中,有北京检验检疫局查出的13批次产品。其中包括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从美国进口的4338磅布里干酪、5种奶酪混合,大肠菌群超标;玛氏食品(中国)有限公司分两批从美国进口的36吨多的生整杏仁,被检出过氧化值含量超标。
食品专家介绍,过氧化值指标应越低越好,过氧化值超标表明食品已产生油脂酸败,也就是俗称的“哈喇”,严重超标可引起腹泻等胃肠不良反应,进而损害肝脏。
“MQ”饼干内含罂粟籽
在质检总局本次公布的黑名单上,古美达(中国)贸易有限公司从德国进口的“MQ”混合饼干,竟然内含罂粟籽。此外,还有美心(香港)有限公司的“美心”双黄白莲蓉月饼查出酸价超标;台湾广之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广之乡食品”黄金面线,检出有毒有害物质甲苯,并且印刷油墨脱落,对食品造成污染。(记者杨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08 07: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媒:中国拿着解决衰退的钥匙
2008年11月05日 11:05环球时报【 】 【打印
新加坡《我报》11月4日文章,原题:衰退还是萧条?中国拿着钥匙 我们正见证史无前例的拯救世界经济全球联合行动。不过,问题多于答案,许多困难悬而未决。最初是美国的次贷危机令许多投资者陷入困境,接着引发对全球衰退的担忧。
我们相信中国是决定全球是衰退还是萧条的关键因素。只要中国消费者继续增加支出,全球金融体系就会得到支撑。中国人的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约42%。相比之下,美国和印度的消费占各自国内生产总值约70%。可见中国的消费尚有增长空间。
西方已经开始进入衰退,消费支出也大幅下降。美国消费支出前景黯淡,中国的消费支出却在上升。中国去年的消费支出比2006年增加17%,而 2006年比2005年增加16%。另外,中国消费者已经到了一个成熟的年龄,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最重要的日子已经过去。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已经转向电子、汽车和奢侈品等高附加值产品。
中国共产党也理解增加国内消费支出的重要性。上个月,中国人民银行降低利率0.27个百分点,这是9月份以来第三次降息,预计还会有更多的降息。与此同时,中国的消费支出增长可以比得上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约50万亿美元)的0.6-0.9%,从而有助于减少全球经济陷入萧条的风险。▲(作者克雷格· 拉塞尔,汪析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11-2008 07: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美国人写给自已的国家的文章


转帖-----

新华网:美国是个失败的国家就是NB发表于 2008-11-05 16:25:40>>> 返回凤凰锐评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09/content_4940219.htm

新华网专稿:美国自我标榜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负责的大国","成功的国度"。美国动辄就批评别国"不民主"和"独裁",甚至把某些它不喜欢的国家称为"无赖国家"。然而,最近美国作家诺姆·乔姆斯基却在他的新书《失败的国家》中批评美国是"并非民主的、无赖的国家"。该书还认为,美国政府连本国公民的安全都无法保障,竟然在美国发生了"9.11"那样的恐怖事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是一个"失败的国家"。美国《纽约时报》网站近日刊登了关于这本书的书评,摘要如下。

诺姆·乔姆斯基最新的这部挞伐之作试图推翻美国人关于美国的一切宝贵信念。乔姆斯基认为,美国以照亮世界其它国家的自由和民主的灯塔自居的形象是一个谎言,而且从来都是一个谎言。《失败的国家:国力的滥用和对民主的侵害》一书旨在揭示"山巅上的光辉之城"彻头彻尾的腐朽和衰败。

本书讨论的中心问题是美国在全世界推广民主的公开使命。乔姆斯基承认,自伍德罗·威尔逊执政以来,这一直是美国的目标,至少在口头上是如此。但是,乔姆斯基认为,美国的言行却完全不一致。在许多对外干预行动中,华盛顿往往支持最残酷实施暴力的一方,它的这种行为违背了人民的意愿。美国推翻了伊朗、智利、危地马拉和"一长串其它国家"的民主政府。在其它地方,美国一面大肆称颂民主程序,一面又竭尽所能地操纵民主结果。乔姆斯基认为,美国言行不一的背后却有着"合理的一致性"。历史表明,美国确实支持海外的民主国家---"假如或者只有在其符合自身战略和经济利益的情况下"。

并非民主国家

乔姆斯基认为,这些利益并不是美国人民的利益,而是主导着美国及其政策制定的企业精英集团的利益。乔姆斯基说,这是因为,如果民主国家这个字眼是指人民的意愿得以实现的社会,那么美国就不是一个民主国家。

以医疗保健体系为例。乔姆斯基用数据表明,美国的医保体系经济效率低下,比国外更加社会化的医保体系浪费得多,而且大多数美国人对此深感不满。而正是他们在为日益增多的政府干预行为埋单,即使这意味着支付更多的税款。然而,民主多数的意见一直未被接受,因为"制药业、金融业和其它私有大公司的强烈反对。这就是为什么主流新闻媒体---乔姆斯基永久的抨击对象---称依靠公共资金建立起来的医保体系缺乏政治支持的原因:多数人可能会支持,但那些有分量的人却不会。

乔姆斯基运用相同的语言学解构手段对媒体关于繁荣的定义进行了解读。专家们 也许会称经济发展健康,因为对于最富裕的1%的人而言,他们的财富在1983至1998年 间增长了42%。但对大多数人而言经济的发展是不健康的,他们的实际工资收入停滞不
前,甚至还有所下降;对那些买不起食物而饿肚子的美国人而言尤为如此。

最无赖的国家

乔姆斯基的老读者对上述大部分观点都比较熟悉,但在这本书里他给出了一种新的解释。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国家是一个失败的国家?一个无法"保障国民安全、维护国内外权益、维持民主制度运转(不止是在形式上)"的国家就是一个失败的国家。乔姆斯基认为,根据上述定义,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失败国家。这听起来像是一种过于夸张的指控,荒谬而不合实际---但乔姆斯基却力图证明它。他特别强调华盛顿在保护美国人免受恐怖袭击方面令人遗憾的表现,如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浪费在应对来自古巴的假想的威胁上,而不是去应对"基地"组织实实在在的威胁。

乔姆斯基还认为,如果无赖国家的定义是指该国家藐视国际法,那美国长期以来一直是无赖国家中的无赖国家。它在关塔那摩对待囚犯和在费卢杰对待伊拉克平民的行为早已置《日内瓦公约》于不顾;研制新型核武器而不是真诚地削减核武器数量的行为违反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03年攻打伊拉克完全不符合联合国宪章关于只有当"自卫的必要性"是"紧迫"和"不可抗拒"时才可动用武力的标准,公然践踏联合国宪章;20世纪80年代,国际法庭裁决美国对尼加拉瓜"非法使用武力",美国直截了当地拒绝了这一判决,公然违抗国际法庭。学者们喜欢用"例外"来形容美国的所作所为,但这个字眼对乔姆斯基而言却有新的含义:美国免除了自己遵守它要求别国所遵守的规则的义务。这并不是双重标准,而是源于乔姆斯基援引亚当·斯密的话所称的唯一标准,即"人类统治者的邪恶准则:……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乔姆斯基激烈的批判贯穿了《失败的国家》全书。他说,没有人可以例外。整个体系已经腐朽,包括传统的自由主义英雄。富兰克林·罗斯福、哈里·杜鲁门和约翰 ·肯尼迪因为追求世界主导地位而全都受到他的诟病,包括罗斯福在珍珠港事件发生一年多前对日本城市的轰炸计划,以及肯尼迪发动的越南战争。甚至美国宪法的制定 者们也遭到谴责。乔姆斯基对詹姆斯·麦迪逊关于新共和国应"保护富裕的少数对抗多数"的主张不以为然。他也不太喜欢《纽约时报》。

帝国主义的共性

如果有什么能给他的读者带来些许慰藉的话,就要算下述这段话了,即美国人并不是唯一可恶的民族。正相反,历史上的帝国主义者也有同样的行为,从希腊人到英国人,他们总是告诉自己他们是为了实现高尚的目标---甚至当他们的精英阶层使 他们自己的物质利益遭受巨大损失的时候也是如此。

乔姆斯基总是不把美国以外的人看作依靠自身力量、具有能动性的道德个体。乔姆斯基认为,有理由证明,美国攻打伊拉克引发了该国恐怖主义的狂潮---但他却无意了解炸弹袭击者和斩首者自身的原因。他们的行为只是华盛顿做出的决策的必然结果。他也过于轻率地对自由干预主义者不屑一顾,而自由干预主义者则希望通过运用美国的实力阻止屠杀的发生;而在乔姆斯基看来,他们只是帝国主义的帮凶而已。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9: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回的股市震荡,远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

就连许多企业家也始料不及。

杨致远是一个好例子。他在微软欲购买雅虎时,没有趁势抓住一个好机会。

Jerry 杨,一个成功的华人企业家。也是一个精明的年轻创业家。

可惜,他未必是最成功的股市投资者。

股市的大幅度下跌,肯定超乎他的预料。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财富也因此白白不见了一大半。

当初,雅虎的股价在 $30 以下徘徊,微软欲以 $33 高价收购,jerry 不肯。他出价 $37。弄得其他大股东气呼呼的。

姜是老的辣,Carl Icahn 这个全世界最富有之一的人,早已经嗅到市场不对劲了。

为了微软的出价,他甚至气得加买雅虎股份,希望夺得足够掌控权,上法庭要把 jerry 从董事局给扯下来。

没几个月,雅虎的股价跌到 $12。google 为了自保,和雅虎脱离相互的广告利益关系。

这时候,jerry 开始慌了,竟然率先开口,恳求微软把自己一手创办的宝贝,快快买下来。大概这时候,他也(终于)嗅到自己公司和未来市场的不对劲了。

如今形势完全不一样,游戏规则也变了。

公司市值,白白损失了两百多亿美元。雅虎市值还在继续萎缩。

微软连 $18 的价格都不太愿意。这时的微软,一定非常庆幸没太早出手。否则,这几百亿,也肯定必须从财报表中划掉了。

除了 Icahn 这位投资老将的“第六感”之外,两大巨头,微软、雅虎等的老板,大家都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加上两家公司里的大量高层人士,从 MBA 到博士级,经济学家,要多少有多少,那些十大经济大学,chicago、stanford、berkeley 的,个个都是精英中的精英,虽然主修经济学,数学底子比一般大学的数学系毕业生更好,电脑底子比一般电脑系的毕业生更好。别人要用几个小时都未必计算得出的经济数学,在他们脑子里快速运算,30分钟就有答案。

然而,纵使有这么多世界级精英,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在几个月前,预测到如今动荡的股市。

小小散户的我们,更不用说。

预测什么的,也是自己说自己爽而已。

[ 本帖最后由 过路客 于 7-11-2008 09:4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11-2008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hi,

我在本地美国报上有看到有个作地产基金之类的几年前有预测这个次贷危机会出现, 所以他
的基金是跟市场走反面的。所以这次让他赚大钱。
他本身现在也拿出一笔钱 来帮社会。我想不起他的名。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7-11-2008 09:38 AM 发表
这回的股市震荡,远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


然而,纵使有这么多世界级精英,却没有几个人可以在几个月前,预测到如今动荡的股市。

小小散户的我们,更不用说。

预测什么的,也是自己说自己爽而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11-2008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chong--kl 于 7-11-2008 12:30 PM 发表
hi,

我在本地美国报上有看到有个作地产基金之类的几年前有预测这个次贷危机会出现, 所以他
的基金是跟市场走反面的。所以这次让他赚大钱。
他本身现在也拿出一笔钱 来帮社会。我想不起他的名。


虽然我也不晓得你说的是哪一位,其实之前也蛮多专家预测这个危机了。

单是两位以预测下跌为名的末日博士,Nouriel Roubini,Marc Faber,就常看扁美国股市。可惜,因为他们的大名“末日博士”。所以之前没什么人要理睬他们,只是一味嘲笑他们。

UBS 的学者,George Magnus,之前也有预测这个危机。

Soros、Warren Buffett,也常提出衍生产品的问题,但他们没有预料到股市的危机这么严重。因此,自己也烧到手。

David Einhorn,这个基金经理,从去年一直压着 Lehman 来打的,一直唱空 Lehman 的股票。但卖空得太早,偶尔亏损,最后才让他赚到 Lehman 的破产。后来(不知道有没有记错),他应该还是在股市亏掉部分钱。

有个叫 Nassim Taleb 的,他和 Magnus、Roubini 等人一样,也是学者出身,他写了一本书,也是道出这个危机的问题。

其实,在危机爆发之前,投资银行之前也互相卖空对手的股票,要置对手于死地。他们也是一早预料到危机了。

当然,还有很多人预测到。上面说的这些人,好像没有一个能幸免没烧到自己手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1-2008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过路客 于 7-11-2008 09:38 AM 发表
这回的股市震荡,远远超过许多人的想象。

就连许多企业家也始料不及。

杨致远是一个好例子。他在微软欲购买雅虎时,没有趁势抓住一个好机会。

Jerry 杨,一个成功的华人企业家。也是一个精明的年轻创业家。 ...

一直都很欣赏这位杨致远
很有这样好的创业魄力
也喜欢用
雅虎的多样化网站
这次对他的损失,真的可惜
心血就这样被弄垮了这样历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08 10: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美国早已资不抵债 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
2008年11月10日 09:33中国经济周刊【 】 【打印
银行业有这样一个玩笑说:如果你欠银行10万元,那银行逼债会逼死你;如果你欠银行10个亿,那当你出了问题,银行会派保镖日夜陪伴你,生怕你死了、跑了、不还账了,甚至还可能借给你更多的钱,帮你度过难关。
今天,这场正在席卷全球的危机正是如此:技术层面上早该破产的美国,由于欠下世界其他国家过多的债务,而债权国因不愿看到美国破产,不仅不能抛弃美国国债等,甚至必须继续认购更多的美国债务,以确保美国不破产。
当然,除了金融层面的原因外,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过去60年间,美元在国际贸易与货币体系中一直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并因此造成了如今看来令人匪夷所思的美国债务经济模式。
不过,无论如何,正如索罗斯所说,美国60年的牛市结束了。
但是,人们依然困惑。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危机?次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美元危机?美国危机?全球金融危机?还有,为何发生在美国的一场危机会瞬间席卷全球?如果全球援手救助美国,结果将会是什么……
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
为何害己更害人
资不抵债——
从技术层面说,美国已经破产了
美国到底欠了多少债?
按照美国公开数据,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实施之后,美国国会所能接受的名义国家债务余额为11.2万亿美元,相对于美国13.8万亿美元的GDP而言,美国债务率为81.16%(负债总额与GDP之比为债务率),高于60%——国际公认的安全债务率。尽管,这与日本、英国等国超过 100%的债务率相比好像并不算过分。但是,这并非美国的真实债务。
按照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总审计长、美国彼特·皮特森基金会总裁兼CEO大卫·沃尔克的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统统加在一起,那么,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
53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如果把100美元一张的钞票摞起来,53万亿美元可绕地球两周;2007年,全球的GDP是54.3万亿,这就是说,仅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债务,已经使全球的债务率接近100%;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承担着17.5万元美元的债务;如果平均分配给地球上所有的人,每人将分担9000美元。
这还不算多。如果我们把诸如“两房债券”那样的抵押债券、美国各大财团所发行的、说不清是公司债还是政府债务以及市政债券等——总计20万亿美元(2007年末美国国债协会SIFMA统计)的债务再统计进来,那美国债务更是高达73万亿美元。
按照2007年的市场公允价格计算,美国的全部资产的总市值约76万亿美元,而现在这个市值已经缩水30%以上——最多还有50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73万亿美元的债务,50万亿美元的资产,意味着美国已经资不抵债;而这种财务状况,放到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早该破产了。
但是,美国为什么没有破产?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特殊地位,它使其他国家拥有了过多的美国债权。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债权国不能让美国破产,否则某些债权国自己也会因此破产。换句话说,美元和美国的债务已经绑架了世界。
所以,这场危机的本质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而是美国债务经济模式(注:格林斯潘2004年第一次使用这个词)走到了尽头的危机,是美国“死不了又活不成”的信任危机,是第二次美元危机。“次贷危机”不过是使技术上早该破产的美国,遭遇了一个破产的契机、或者说导火索而已。
可以肯定地讲,眼下这场规模空前的救援,与其说是在救金融市场,不如说是在拯救美元。美国需要世界恢复对美元的信心,否则,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
债务经济模式——
“美国神话”是这样创造的
“越战”所导致的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月度贸易赤字出现在1971年5月),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此前,美国的“双赤字 ”使得欧洲国家不再信任美元,而大规模地用美元换回黄金,这迫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35美元与1盎司黄金的自由兑换的约定。由此,引发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美元危机。这场危机曾让世界苦不堪言。
美国之所以敢于如此“掀翻桌子赖帐”,而其他国家又拿它没辙,原因是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有能力替代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中扮演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基辛格博士成功游说“欧佩克”,将美元确定为国际石油市场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所确立的美元地位不仅未被撼动,相反让美元发行失去了黄金的约束而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的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摩肩接踵。在此过程中,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让世界各国的美元需求大幅上升。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放弃了美元货币供应量的管制,而改用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手段。从此,美国的印钞机开始满负荷运转,铸币税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元债务也随之骤然膨胀——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就此起步。
所谓债务经济模式,概括来讲就是,美国不再需要一般性实业企业,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费品和一般性工业设备外,其它商品都从国际市场购买,并借此向世界输出美元;其他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结算顺利进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元储备;为了美元储备保值增值,这些国家又不得不去购买美国债券或其他所谓安全的美元资产。
因此,在世界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圈:美国所需要的商品,只需印刷钞票去外国买就是了;美国买东西花掉的美元,通过出售美国债务(国债或公司债)重新回到美国本土,变成美国政府或公司可以任意支配的现金;这些现金被用在美国人身上,使他们有能力去消费那些从外国买来的东西;美国的商人通过在本土出售外国商品而获得收入,然后继续购买别国的商品。
如此循环往复,只要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永远不倒、外国政府永远需要美元储备,美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理论上说,是“只需付息、不必还本”的债务,但其实利息也不必付,因为通胀或美元贬值会自然蚕食掉利息率。
另外,只要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美元债务也将随之不断增大,这将创造出美国的经济增长。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当“主权货币”变为“信用本位”之后,“信用货币”本身就是“主权债务”符号。因此,美国无限度地发行美元货币,其实就是在无限度地发行债务。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元和美国国债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流动性的差别,用美元购买美国国债所获得的利息,仅仅是对放弃货币流动性的补偿。
格林斯潘曾经两次说破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美国增加债务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种职能,因为负债能力的显著提高与成本的降低以及国际金融载体范围的扩大休戚相关。”
这当然对美国有着巨大的好处:不用从事生产又可以获得远高于他国的经济效率。比如货币使用效率,对美国而言,花钱买外国人的商品,这是一笔货币的第一次使用;发债又把这笔钱收回来变成政府或公司的债务收入,再花出去。这等于一笔钱被使用了两次。但对贸易对手国而言,赚回的美元又借给美国,对自己除了一点点利息收入以外,别无它用,效率近乎为零。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之下,不断增加负债能力居然已经变成美国对世界的一种义务——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从这一判断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通过付出资源和劳动去赚美元,而美国只要印美元(发行债务)就可以购买世界。
经济空壳化——
培育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大气泡
既然靠发行货币就可以换回所需要的一切,那美国还有必要自己生产一般性商品吗?如果美国一般性商品完全自给自足,那美国又何需进口?不进口,美元又通过什么渠道变成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美元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美国又如何从货币发行中获得好处,其他国家又如何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美国变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经济体。它使得自己的贸易赤字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必然需求——美国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由此导致大量贸易赤字,满足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同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也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必然需要——美国发行大量国债,供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投资。
要完成这样一个债务经济的循环模式,美国必须把生产一般性商品的实业企业赶出美国本土,而这件事完成于1971年到1991年的20年间。
两次石油危机过程中,由于石油价格的数倍上涨,使得美国一般性商品生产企业不堪重负,一方面是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压低了国民的消费能力。双向的挤压,使得企业利润不断萎缩。
这还不算,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当油价让实业企业不堪重负之时,卡特接受了撒切尔一直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将货币政策的四大职能简化为单一盯住通货膨胀。
尤其是里根继任总统之后,为压制石油危机引发的通货膨胀,在当时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主持下,1980年3月废除了利率上限管制,此后在短短的数周之间,美元利率一举攀高至20%,而且在高位运行长达五年之久。这正是国际金融史上著名的“金融休克疗法”。
能源成本、财务成本大幅攀升,加之消费萎缩,美国一般性商品生产企业有些倒闭了,有些便加入美国20世纪80年代上半期发生的一轮空前企业兼并、重组、收购狂潮。那时,实业企业实际变成了华尔街金融家手中的玩偶和赚钱的工具。
当年在华尔街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小的总是美的。当时大公司被金融家收购之后,总会被拆解为若干个小公司,而每一个小公司都将被进行“财务手术”,然后再把这些包装漂亮的小公司出售给需要它们的人。
金融家通过这样的财技赚了大钱,它们甚至发明了“垃圾债”等一系列杠杆性金融工具,使得兼并、收购在美国1979年到1985年的6年间,达到了疯狂的程度,同时也培育了博斯基(注:电影《华尔街》中的主角)那样的金融大盗,以及说不清是英雄还是坏蛋的“垃圾债大王”麦克·米尔肯。
走过那个时代,美国的实业企业消失殆尽,只有诸如GE那样的几个巨无霸依然健在,但他们的业务也更多地倾向了金融。2007年,GE的汽车销售利润50%来自汽车金融部门。
“金融休克疗法”的另一个产物是美元的升值,它一方面阻碍了美国实业企业的商品出口,另一方面为美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而推动消费品产业开始向亚洲的大转移,亚洲各国、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开始热衷于加工贸易、出口导向性经济,而且变成了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说教由此甚嚣尘上。
一轮大转移完成之后,美国的经济动力还剩下什么?
金融、高科技以及军事工业变成美国经济的立命之本。除此之外,几乎所有一般性商品生产均让位于欧洲和亚洲。今天,我们在国际市场上,很难再找到标有 “MADE IN USA”的一般性商品了。其实,除了金融技术和难以马上转化为生产力或民众消费品的高科技以外,美国实体经济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膨胀的贸易赤字。到2007年9月底,美国累计的贸易赤字总额已达6.44万亿美元。
这就是美国经济的现状: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美国GDP共计增加了4万多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占比不到10%;制造业在GDP中占比,从 1990年的24%下降到目前的18%。而说到制造业投资的增长率就更是少得可怜,2006年仅为2.7%,投资额仅相当于GDP的2.1%。就算是最让美国骄傲的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生产,目前,每年的投入在GDP中的占比尚不足1%。与之相对,服务业在美国GDP中的占比高达80%
因此,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空壳经济,一个只能靠债务不断膨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大气泡,一个所有经济学理论都难以适用和解释的“经济怪物”。按美国著名学者安德森·维金的推算,美国每获得1美元的GDP,必须借助5美元以上的新债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08 10: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yen1708 于 10-11-2008 10:01 AM 发表
转帖----


美国早已资不抵债 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
2008年11月10日 09:33中国经济周刊【大 中 小】 【打印】
银行业有这样一个玩笑说:如果你欠银行10万元,那银行逼债会逼死你;如果你欠银行1 ...



美国早已资不抵债 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2)
2008年11月10日 09:33中国经济周刊【 】 【打印
“负翁”民众——
贫富差距加大,消费信贷迅速膨胀
美国富有吗?它当然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富有,但落实到美国的民众身上,我们将会看到另外的结论。
先来看一组数据:从1971年到2007年,美国企业平均工资从每小时17.6美元降到了10美元;同期,美国企业高管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差距,从 40:1扩大到了357:1;同期,美国民众的消费信贷从1200亿美元扩张至2.5万亿美元;2007年美国的房地产住房抵押贷款市场规模达11.5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83%。
这样一组数据说明了什么?
第一,它说明美国民众的收入水平在绝对下降,而下降的幅度绝非17.6美元到10美元。因为,每小时平均10美元的工资总额中,少数高级管理人员拿走的部分越来越多,一般员工拿到的越来越少——收入两极分化。
第二,正如我们经常在美国媒体上看到的那样:如今在美国找到一份年薪5万美元的工作可能性已经很小,美国的中产阶级人数正在大幅萎缩;另外,美国的失业率在不断攀升,而政府能够提供的就业职位,也大都是临时性的低薪工作。
那么,美国人靠什么维系原有的生活水平?答案很简单:借贷!
这正是消费信贷近十年来在美国迅速膨胀的主要原因。美国普通民众的负债(住房负债加消费负债)共计14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101%,平均每人7万元美元,而负担最重的则是低收入人群。
其实,到了1990年以后,美国原本享有高收入的工程师以及高级技术工人,如今已经大量沦为商业的服务员、金融机构的推销员、各种营业部的柜台员,甚至改行成了人体保健员和各色志愿人员,这也是服务业占据GDP80%的美国经济还能为社会提供的最多的就业岗位。
再换一个角度,拉动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净出口。那么,空心化的美国经济还能靠什么拉动?
巨额贸易赤字,显然会使净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为负值;再看投资,正如上文所述,美国制造业投资增长率2006年仅为2.7%,投资额仅相当于 GDP的2.1%,所以更多的是靠金融投资,这使得美国每天都需要40亿美元资本流入,而债务循环机制确实保证了这等规模的资本流入,但这仅仅平衡贸易逆差,而真正拉动美国的经济增长的是消费。2007年,消费对美国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2%。
问题来了。美国民众的绝对收入在不断降低,而美国又要靠消费的不断增加来拉动经济增长,这显然矛盾。怎么办?美国政府的办法是:进一步放松金融管制。让原本没有资格借钱的人借钱消费,让原本没有资格买房的人购买住房,这正是次级按揭贷款及其一系列衍生品出现的历史背景。
了解了这个背景,也就不奇怪,格林斯潘为什么会在2005年4月8日美联储第四届年度社区事务研究会议上,对美国次级按揭贷款从1990年初的1% 增长到2005年的10%大加赞赏。在他看来,这是美国金融技术进步的一大成果,创造的消费信贷大幅扩张的经济奇迹。但是,这个奇迹在美联储开始加息、房地产价格开始不断下跌中变成了海市蜃楼,更可怕的是,“次贷危机”变成了引爆美元危机的雷管。
2008年10月23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美国将有1200万人将因为房价下跌而破产,占全部供房者的1/6。
危机是常态——
美国危机带给全球灾难
第二次美元危机在全球爆发后,经济学界有人痛骂格林斯潘滥发美元。但殊不知,格林斯潘时代的美国——一个只能依靠国家信用、企业信用和消费信用不断扩张而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国,所能带给世界的,必然是泡沫经济的周而复始。因为对靠金融市场主导权、靠美元对国际贸易主导权赚大钱、赚快钱并拉动经济增长的美国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不断地制造泡沫。
于是,对于其他国家而言,只要市场充分开放、充分与国际(美国)接轨(使用同样的市场规则),那该国的市场就一定会被美元淹没,最后该国的外汇储备——被所有国家奉为财富、多年辛苦积累下的美元,不仅在价格的暴涨暴跌中被熬干,甚至还会欠下一屁股债以致国家破产。
2004年,无奈的格林斯潘一改以往晦涩的风格而明确表示,在目前情况下,只能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降低利率,为维持美国的债务经济,美国只能借助于新的泡沫。
格老说的这个“新的泡沫”,无疑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在过度信用支撑下的房地产泡沫——本质就是金融泡沫——次级按揭抵押贷款及其各种衍生债券的泡沫。但现在它已经破灭了,同时很可能把美国这个“经济怪物”的好日子带到尽头。
其实,在美国又何止是房地产泡沫。财政赤字的多年积累构成了“财政泡沫”,贸易赤字的多年积累构成了“贸易泡沫”,而由它们汇合一起累加成美国的“ 债务泡沫”;在这场危机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评级泡沫”,可以看到由于财务制度造成的上市公司利润虚增的“股价泡沫”,以及由于国民过度消费造成的“抵押贷款泡沫”等等。一切泡沫最终交汇成了“美元泡沫”。
美国这样一种特殊的经济模式害人又害己,但总体上看:害己少、害人多。包括今天这场表面是美国、而实际是“全球第二次美元危机”的灾难,到头来谁最倒霉?现在还说不清,但事实已经表明,全世界都在为此买单,而且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买单总额已经远远超过了美国;事实还告诉我们,危机中美元相对于欧元的升值说明,欧洲经济在危机中所受到的伤害可能比美国更大;事实将更进一步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将被放到破产的边缘。
当然,谁输谁赢现在算总账尚早,但可以肯定,正在经历的这场危机所带给世界的痛苦,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将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包括第一次美元危机以及1929年之后的全球经济大萧条。

<< 前一页1234后一页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08 10: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yen1708 于 10-11-2008 10:04 AM 发表



美国早已资不抵债 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2)
2008年11月10日 09:33中国经济周刊【大 中 小】 【打印】
“负翁”民众——
贫富差距加大,消费信贷迅速膨胀
美国富有吗?它当然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 ...


美国早已资不抵债 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3)
2008年11月10日 09:33中国经济周刊【 】 【打印
慢刀子割肉——
格林斯潘“走钢丝”,伯南克则捅破了泡沫
美国解决美元泡沫的第一种方法是:让美元不停地、缓慢地贬值。
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后,美联储开始不断减息,让美元踏上了贬值之路,从此恶性通货膨胀的阴影开始笼罩全球。实际上,美元贬值对美元储备的持有国来说,无异于“慢刀子割肉”——在不知不觉中让多年积累的“美元财富”失去以往的购买力,而美国恰好借此逃债。
但是,美元贬值必然会导致另一个严重后果:世界各国不愿意持有美元储备,甚至会抛售美元,如果这样,美元将会崩溃;如果其它国家放弃美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则会导致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土崩瓦解,最终走向破产。
格林斯潘应该早看到了这种风险,但他根本无力回天。这种矛盾的心境,也让其讲话经常自相矛盾。如2004年1月13日在德国柏林,格林斯潘威胁欧盟说,美元贬值欧元升值,最终会使欧洲经济出现衰退。他甚至强调指出,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根本不是问题,而且“以美元来支持美国的债务,从本质上说,可以提高美国的举债能力”。
上述言论似乎在说“美元不应当贬值”,但就是在同一次讲话中他又说,如果美国经常账户的赤字继续增加,美国“将在未来的某一时刻进行调整,从而减少或可能逆转”外国投资者对美国债务的需求——这实际是说,美元贬值是必然的、早晚的事。
按美国学者说法,格林斯潘只有“走钢丝”了。他既希望通过美元不断贬值以减轻美国的债务负担,又必须确保美元贬值不会引起世界各国对美元资产的大量抛售。因为如果把美国的所有泡沫、通胀压力一起考虑进去,那美国经济的脆弱程度就更加严重。
为化解不断上升的通胀压力、强化世界对美元信心,这要求美联储所确定的利息率不能太低,但利率过高又容易导致美元升值、加重美国债务负担,甚至捅破国内日趋严重的房地产泡沫;那利率低一些行不行?也不行。虽然它可以保住房地产泡沫,也会减轻债务负担,但通胀压力加剧,世界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会受到打击。
由此可见美联储的难度有多大。或许格林斯潘也只能用些晦涩不清的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意愿,用精心权衡的货币政策应付着,尽可能避免极端情况的发生。但是,这样的钢丝能走多远?
伯南克接任之后,美元利率的上涨加快了。2007年,在伯南克最后一次加息之前格林斯潘提醒过,他认为,美国经济会出现很大麻烦,但伯南克没听,当他把利率升至5.5%,美国的泡沫经济破灭已经不可逆转。
这怪伯南克吗?恐怕不能!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2000年欧元诞生了,世界出现了另一种可以替代美元作为国际储备的货币,一个经济规模可以和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区。这无疑使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
2003年,华伦·巴费特平生第一次开始持有外国货币——即抛出美元买入欧元,陆续将欧元的持仓增加到200亿美元。
不只是华伦·巴费特,据《金融时报》计算,截至2006年10月份,全球流通中的欧元现钞总值已超过美元,达6100亿欧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的最新统计显示,2007年第四季度,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跌至8年来的最低水平;同时,欧元储备从0%大幅上升至25.8%。华伦·巴费特指出:“如果经常账户的赤字继续下去的话,那未来5到10年内,美元还将继续贬值。”
2007年,美元的贬值确实开始加速,这一货币危机的典型特征,让美元摇摇欲坠,而次贷危机变成“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慢刀子割肉”很可能演化成“快刀斩乱麻”——现有的世界经济体系被倾覆,陷入绝对混乱。
美国怎么办?世界怎么办?
救楼市、救股市、救汇市、救银行,救实业……经济的方方面面几乎都需要救,而所有国家不仅要自救,而且还要帮着美国救。但我们必须看清楚,救市的最后结果,也许只不过是让美国经济 “继续在钢丝上走下去”。
害己更害人——
美国危机会否把全世界“拉下水”
再来看拯救美元的第二招:打压其他经济体,让其与美国一起垮台。这就是说,如果这场危机使其他经济体所遭受的打击比美国更严重,那么,尽管美元会贬值,但只要欧元、日元、人民币等其它货币比美元贬值更多,则从汇率上看,美元相对于其他货币仍然升值,仍可借此保住世界对美元的信心。
欧元的情况就是这样。从2000年开始的美元贬值,以及此后的伊拉克战争,已经让欧洲在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暴涨中吃够了苦头。欧元区不仅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行政能力,而且为了保持区内各国的利益均衡,他们还不得不对各国的财政赤字、贸易赤字等经济指标实施硬性规定,这使得欧元区在“保增长、控通胀”方面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约束。
因此对欧元区而言,在美元贬值,欧元升值的过程中,一方面由美元贬值导致的通货膨胀抬高了欧元区的商品成本,抑制了自身消费;另一方面,欧元的升值压制了欧元区对美国的出口,使欧元区的经济每况愈下。如今,美元危机又来了,这使得在欧元升值过程中,欧元区所积累的大量对美国的金融投资猛然变成了坏账,金融机构流动性受到严重威胁,甚至破产倒闭。
这就是欧元区的经济现实,金融状况一点不比美国好,而又没有充分的手段去救援经济——经历着所谓“雪上加霜”的痛苦。这也是危机中美元不贬反升、而欧元却不升反贬的原因所在。
这当然是美国最愿意看到的。如果欧元区、日本等其他主要经济体的衰退比美国更严重,那将意味着美元继续拥有强势地位,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可以继续延续,同时也为美国改革或经济结构转变赢得宝贵时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08 10: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yen1708 于 10-11-2008 10:07 AM 发表


美国早已资不抵债 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3)
2008年11月10日 09:33中国经济周刊【大 中 小】 【打印】
慢刀子割肉——
格林斯潘“走钢丝”,伯南克则捅破了泡沫
美国解决美元泡沫的第一种方法是: ...


美国早已资不抵债 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4)
2008年11月10日 09:33中国经济周刊【 】 【打印
中国如何应对美国危机
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经济的状况现在远比美国好很多,更没有理由陷入美国的困境。但是,如果不小心翼翼的处理好各种问题,不作相应调整,中国经济风险也会增加,甚至转化为社会不稳定因素,最终给正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伤害。
中国的应对措施——
强化国民信心 调整投资策略
当然,中国的有利条件很多,但这不仅要用足用好,更重要的是,必须讲求高效使用。
一、通过扭转国民对股市、楼市的预期强化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是温家宝总理日前在美国所说的一句经典之言,他点破了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信心经济。
但是,这个信心不仅是政府的信心,更是国民的信心。即,国民越有信心,越会多投资、多消费,经济就会越来越好——如此是良性循环;相反,国民越没信心,就越不投资、越不消费,经济就会越来越坏——如此会恶性循环。
必须清晰地看到,目前中国经济正徘徊在一个分水岭,各种统计经济数据表明,中国人对经济前景的预期(信心)正在走向负面,这很容易让中国经济陷入恶性循环,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
同时需要看到,对国民信心打压最直接、最严重的,莫过于股市和楼市的低迷不振,而要恢复国民信心,也必须从这两大市场入手。这也是效率最高手段。从现在的政策看,中央已经意识到,并已经采取相应措施。
二、财政投资最好通过社保基金完成。就目前经济形势而言,通过财政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势在必行。但是,应当把一部分风险较小、收益稳定——最好的财政投资项目通过社保基金完成,尽可能减少政府直接投资。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实实在在地体现出中国政府是人民政府的基本特征,进一步赢得人民的拥护,巩固党的威信;其次,把最好的项目交给社保基金完成,是向全国人民输送利益,避免利益集团的争夺;第三,大量资金进入社保账户,可以大幅减低国民后顾之忧,有效强化其消费意愿和风险偏好;第四,可以使政府投资项目具有法人主体,减少投资成本,增强投资效率;第五,同样实现了政府投资拉动经济的目的。
三、钱从央行票据转成国债而来。中国已经实现了国债余额管理,但鉴于过去的五年间财政收入的大幅增加,财政盈余较多,所以用不着发行短期国债对财政收支进行调剂,以至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不得不发行大量央行票据,目前市场存量已经高达4万亿元人民币左右。这些央行票据其实质也是国家债务,不过没被列入国债余额而已,但每年所需支付的利息,一样需要财政开销。这其实是一笔闲置的财政资源。
因此,只要把这些央行票据等值转换为相应期限国债,这里至少应有1万亿元人民币的“沉淀资金”——永远只需付息而不必还本金;财政用这1万亿元资金投入社保基金,其余国债收入委托央行经营、并继续用于公开市场操作。
当然,也可以采用短期国债和央行票据并行的办法,使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效率和灵活性不至于受到财政需求影响。
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虽然财政投资加大,但中国的债务率并没有实际增加。
四、需要立即全面检讨资本账户开放的问题。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资本账户的不完全开放第一次救了中国;今天,还是由于资本账户的不完全开放,第二次使中国避免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因此,我们有必要更加认真、谨慎地面对资本账户的开放问题,必须搞清楚,目前中国有没有条件全面开放资本账户,开放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借以避免未来可能的开放过度,增加中国经济风险。
五、让外汇储备投向中国自己。鉴于美国债券的流动性已经大幅降低,所以,现在用外汇储备继续购买美国国债将是最差的选择。那买什么?去买回中国企业、银行在境外发行的、以美元或港元计价的资产。
这些资产大都已经被恐慌的市场严重错杀,而此时中国政府出面回购这些公司的股份,一来风险较少而未来收益可观,二来鼓励了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资本的信心,三来推高中国资本的国际地位,四来为中国企业境外收购资产创造有利条件。
关键是流动性问题。但现在举目望去,国际上哪有流动性好的资产?所以,既然流动性都不好,那不如买自己的资产,一方面可控性强,另一方面国内对其流动性的变通回旋余地大,这些优质的资产未来无疑是融通现金的优质抵押物。第三,相对于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言,1000亿元到2000亿元资产流动性稍差不是大问题。
香港地区的危与机——
不再做华尔街玩偶 夺回亚洲资本市场定价权
如果我们看清这场金融危机的根本性质是“第二次美元危机”,是60年美国积累下来的贸易泡沫、财政泡沫、债务泡沫、实业泡沫、上市公司财务泡沫、房地产泡沫、消费泡沫以及评级泡沫等等——所有泡沫的一次总爆发、总清算,那么我们就应当确认,美元的贬值以及华尔街股市的下跌,将不是一个短期可以结束的走势。
因此,A股也好、港股也罢,它完全没有理由永远被华尔街拖累。
但过去的事实告诉我们,聪明的投机客借用国际金融形势,再度把香港变成了“慢速自动提款机”。但与1997年不同的是,他们一改往日凶悍之习,对港股、港汇实施的是“恶意而温柔”的操作,让香港金融管理当局不仅没有感受到过分的疼痛,反而给人以市场活跃的假象。
被华尔街玩弄于掌中的H股,如今已经惨不忍睹,多支股票市盈率已经低于1倍。同时,H股被恶意低估,对A股构成了强力压制。几乎每一次大投行下调H评级,都会在A股得到反应。
正因如此,2008年7月3日笔者曾大声疾呼“A股的祸根在香港”。不过,既遗憾又欣慰的是,直至今天,香港金管当局刚刚开始采取一些措施,尽管内地管理者早已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不过,从近期的市场走势看,情况在往好的方向变化。直接的迹象是,港股正在努力摆脱华尔街,走出独立行情。当然,目前还仅仅是个较为微弱的迹象,能否持续?很难讲,但值得期待。因为脱离华尔街利国利港。
其一,只有H股奋力反击,A股才有稳定可言。为什么?因为如果没人看好1至7倍市盈率的H股,就不可能有人看好14倍市盈率的A股。不要说中国的资本市场与世隔绝,那是自欺欺人。应当说,无论是国人还是洋人,只要他希望投资中国股市,至少会在H股和A股予以同样的关注。
其二,香港只有摆脱华尔街,为亚洲企业撑起资本定价的大旗,才有可能真正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而现在正是一个大好机会。
过去的香港,尽管金融人才充足,金融设施完备,但它并不是一个金融中心。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切金融市场行为的核心与根本是:形成资本定价。但香港过去没有为任何金融商品定价,港股定价也不曾脱离过华尔街的掌控。所以说,港股过去仅仅是华尔街手中的一尊玩偶、盘中的一道小菜。
但是,现在机会来了。如果香港能够引领中国股市乃至亚洲股市率先走出困境,并通过监管等各种必要的手段全力维护亚洲企业定价,那香港必然在即将到来的一个“新亚洲时代”成为举世瞩目的国际金融中心。
相反,如果香港市场一味静观事态不断恶化而听之任之,甚至认为,全球股市都在跌,香港没有理由不跌,那不仅会纵容国际投资客玩弄香港,更严重的是,它将成为中国金融稳定的绊脚石,并严重干扰中央政策的有效性。甚至,会将中国民众的经济信心和中国经济一起拖入深渊。
因此,香港金融管理者必须意识到,香港的金融市场绝不仅仅是香港的市场,更不是华尔街的金融市场,而是关乎中国金融安危的市场。
对香港而言,机会就摆在眼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1-2008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少锋部落客----


4万亿投资能否拯救中国楼市?发表于 2008-11-09 20:08:00


做预言家是非常需要勇气的,当然,真正的预言家绝不是像易教授那样4年之前就说北京房价要跌结果今天才看到,笔者在078月判断中国楼市走势的时候,断言全国性楼市拐点在083月,而警告业界“07地王08必死”,当事自然是招来骂声一片。7月笔者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判断,年内中央必然采取适当放松的货币政策,文章一发表,果然招来板砖一片,上个月做客天津电视台,易教授差点还要和我打赌国家一定不会出台救市政策,当时另外一个嘉宾上海大学房地产学院院长也对笔者认为一个月之内将出台救市措施的判断表示了质疑。但就在财政部出台相关政策之后,本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同时决定要执行相对宽松的货币政策。

8号参加中国房地产职业经理人联盟会议,与会的业界老总们(应该都是业界比较大的腕,这些经理人都是一线的操盘手,是实际左右中国楼市的人),一致认为09年楼市依然不看好。当然,个别人还是有些乐观的看法。

想起周四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卢丹采访是时候谈和我说的一个现象,据说现在有不少准备降价的项目又要开始观望了,理由自然是政府开始救市了,所以房价可能会稳定,需求呢可能会反弹。

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是相当愚蠢。业界普遍看法是当前房地产最大的问题,除了开发商资金不足之外,就是楼市信心看跌;其实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并没有引起业界的重视,那就是在过去的一年之内,中国中产阶级已经大规模倒闭,尤其是沿海以出口为主要经济增长手段的省份,还有钢铁等和房地产关系密切的产业;而仅仅是股市暴跌一项,08年平均一个股民亏损30万元,这种资产的大规模缩水所造成的中产阶级大规模破产、购买力衰退才是中国经济未来数年之内最大的问题。
笔者认为,政府未来绝大部分促进内需的政策,能够对经济产生立竿见影影响主要都是以投资为带动的政策,而政府不管是投资于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的任何投资,能够拯救的都是钢铁、建筑等大型企业,并增加基层民工的就业率,对经济结构中最重要的中产阶级并没有任何直接带动,相反,随着经济不景气,未来两年中国普通的白领将大规模下岗,就业率将成中国经济另外一个巨大的问题。

恰好,中国楼市最重要的两个购买群体就是中产阶级和普通白领,这两个阶层的购买力下跌,对中国楼市的伤害将非常深远,3年之内,民众的购买力都无法恢复到07年水平,政府那些相关的救市政策,其实与楼市真的并无太大关系。







关于博主


杨少锋
  杨少锋,北京联达四方房地产经纪公司总经理,32岁。 个人介绍:新浪房产TOP10首席评论家,年度十大博客,焦点房网年度博客先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1-2008 08: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来的黄金价
被降息周期影响到
和近来金融危机中的黄金
美国应该是抛售黄金吧。。。

而令黄金价下跌。。。
过后是好事
对黄金走向--是中国持有的多。。。。


转帖:-----

中国黄金产量可能跃居世界首位
2008-11-12 5:45:00  第一财经日报
  畅远
  据外电报道,中国黄金协会(China Gold Association)会长孙兆学表示,中国2008年的黄金产量预计将达到285~300吨,可能会成为全球最大的黄金生产国。该言论与此前一家伦敦贵金属咨询公司GFMS的咨询报告较为一致。这意味着,对于中国黄金产量可能超越南非而成为世界第一的推测,正在得到官方的认可。
  该报道称,孙兆学是在本周二召开的中国矿业博览会(China Mining Expo)的讲稿中作出上述预计的。孙兆学之前曾表示,中国今年前三个季度的黄金产量较上年同期增长4.07%,至199.248吨。根据黄金协会的数据,中国去年的黄金产量为271吨。
  今年1月18日,英国《金融时报》报道,伦敦的贵重金属贸易咨询公司GFMS表示,2007年中国黄金产量跃升至创纪录的276吨,比2006 年增长了12%。而南非2007年的产量为272吨。此外,中国已经是全球铝、锌和铅的头号生产国,也是锡的第二大生产国;铜、镍和银的产量也位居世界前十名之列。过去的10年里,中国的黄金产量增长了70%,从而使中国在该行业赢得主导地位;这也是中国政府努力提高本土农矿产品供应,以放慢昂贵且日益激增的原材料进口的最新迹象。
  不过,当时这组报道数据并未得到官方确认。在当时,国际黄金价格已经达到914美元/盎司,并在一个多月后突破了1000美元/盎司。全球投资者一度掀起投资黄金的热潮。
  然而,随着今年7月开始的美元逐步走强,全球商品泡沫逐渐破灭。对黄金的投资热情也从对抗通货膨胀、美元贬值,演变为后来的对抗金融市场动荡。目前伦敦现货金价格已经从3月份的最高价1032美元/盎司回调到740美元/盎司附近,跌幅接近300美元/盎司。截至昨日发稿,伦敦金价报738.9 美元/盎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11-2008 08: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金价大跌看中保值 黄金投资产品金条最抢手
2008-11-12 6:30:00  现代金报
  相关阅读:
  保守抢金条激进忙抄底 富人理财经历两重天  
  金条2小时卖出10公斤 黄金被看成是避险投资  
  金价下跌销售旺 牛人一次刷卡买37万金条  
  金价爆冷骤跌金民热衷"抄底" 投资金条受追捧  
  金价大跌中成交量放大 商场柜台的投资金条卖断货
  理财师建议:黄金可作为家庭配置一部分,但比例不宜过大
  这两天,如果你去二百柜台购买中金黄金的投资金条,就会发现原来有6种规格的投资金条(20g、50g、100g、200g、500g、 1000g),如今只剩下3种(20g、50g、100g)了。“其它几种已经断货”,10日下午,营业员这样告诉记者。“我们已经去紧急进货了,最近来购买投资金条的人很多,打电话来咨询的人也很多。”二百一楼商场俞建雅经理说。
  来自宁波几家银行的消息也显示,10月份开始,实物黄金的购买量增幅很大。
  再留意各地的财经新闻,我们发现,全国不少城市最近都掀起了黄金投资热潮,预定、断货的消息经常见诸报端。
  “黄金最近受欢迎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金价近期位于年内的低点;二是黄金保值的特性在目前形势下吸引了部分投资者。”业内人士分析说。
  纷纷出手
  黄金成交量放大
  11月9日,一位市民在二百柜台一次性购买了500g的投资金条5根,当天中金黄金投资金条的零售价为每克177元多一点,也就是说,该市民一次性购买金条所付出的资金约45万元。“以前,50g、100g这种较小的投资金条更受欢迎,如今,200g、500g这种较大的投资金条销量非常好。” 俞建雅介绍说。
  最近一次性大额购买黄金的人并不在少数。“前几天北仑一位客户表示将花百万元购买工行如意金,这两天他人在外地,所以还没有成交,但他说肯定会过来买的。”工行宁波市分行结算与现金管理部黄金分析师桑鸿瑜介绍说。此外,最近在工行一次性购买1500g、2000g、2400g实物金的客户经常出现。
  来自工行宁波市分行的统计,10月份该行实物金销售了21.7公斤,比9月份的15公斤增长了44%多,纸黄金的成交量达到1800多公斤,比9月份增加了500多公斤,增幅达到38%。
  建行宁波市分行10月份纸黄金的成交量同样大幅增长,当月成交的量达到了今年前9个月的1/3。
  而在深发展宁波分行,10月份实物黄金买入的金额比卖出的金额多一倍。
  二百投资金条10月份的销售额则达到了300万元,销售量约20公斤,11月短短10天,销售量已经超过10公斤。
  看中宁波的投资潜力,中金黄金的直营店将在二百开业,这将是中金黄金在浙江的第一家直营店。工行宁波市分行则趁势推出了代理个人实物黄金交易大赛,希望在这股投资潮中再挖一桶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11-2008 08: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yen1708 于 12-11-2008 08:46 AM 发表
金价大跌看中保值 黄金投资产品金条最抢手
2008-11-12 6:30:00  现代金报
  相关阅读:
  保守抢金条激进忙抄底 富人理财经历两重天  
  金条2小时卖出10公斤 黄金被看成是避险投资  
  金价下跌销售 ...


金价大跌看中保值 黄金投资产品金条最抢手
2008-11-12 6:30:00  现代金报

  原因分析
  看中黄金的保值作用
  “我买黄金主要是作为家庭长期投资的一部分,最近金价下来了,手头又有点闲钱,就过来买了。黄金嘛,放在家里,感觉上比较踏实。”上周五,在工行宁波市分行营业部,记者遇到了前来购买实物黄金的余先生,余先生的说法,代表了部分投资者的心态。
  “此外,年底快到了,一部分市民购买黄金是作为馈赠用的。”桑鸿瑜说。
  至于纸黄金,则纯粹是一种投资工具,10月份成交量放大的原因,主要是投资者觉得经过了之前的一轮大跌后,目前的金价处于一个相对低位,再加上受金融海啸的影响,人们的投资信心多少受到了打击,“黄金毕竟还有保值的特殊功能在”,这是部分资金流入金市的一个因素。
  说起最近投资纸黄金的情况,则是有人欢喜有人愁。第一次购买纸黄金的李女士,在161元/g附近购进了500g,成本约80000元,短短几天,看到每克涨了一元多钱,李女士赶紧抛掉,除去手续费,她赚了500多元。虽然钱不多,但首次尝试的李女士还是感到了心跳,回忆起来,她觉得关键还是不能贪,见好就收小赚即可是她的心态。不过,10月初在193元/g左右进去的俞女士就没那么幸运了,之后金价就一路下跌,将她深套其中,当跌到每克150 多元时,投资纸黄金已有一段时日的她还是感到了一点害怕,如今她只能慢慢地等待解套了。
  投资建议
  占家庭资产比例不宜过大
  针对目前纸黄金和实物黄金成交量放大的现象,业内人士认为投资黄金还是要仔细考虑、谨慎出手。交通银行宁波分行理财师周海琳认为,纸黄金作为一种投资工具,有其自身的风险,虽然在震荡中低买高卖可以获利,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投资者对国际环境有一个比较好的把握,不能盲目跟从。实物黄金具有保值、传世的功能,但想在短期内获利,现实意义不大,而且在保管上需要一定的条件,放在家里一方面要考虑到安全因素,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磨损,如在银行保管,则需要付出一定的保管费。因此,手头有一定闲置资金时可以考虑配置一部分实物黄金,但不建议占家庭投资较大的比例。记者 王伟
  ■相关链接
  金价分析:
  短期上行压力大 中期反弹有机会
  整个10月,国际现货黄金价格大跌168.70美元,创下25年来最大单月跌幅。国际金价下跌的同时,国内金价较之前也有了大幅度调整,现货价格的下跌表现出了实货买盘支撑,购买珠宝首饰和实物金条的人数大幅度增加。据报道,北京市菜百、工美、中金黄金等黄金销售市场近日黄金产品销售量都已攀到今年以来的最高峰,其中用于投资保值的投资型金条销售激增。有些店面已出现断货现象,购买投资金条需要全款预订。
  “近期国际金市黄金价格与国内黄金期货和黄金延期Au(T+D)相比共同之处都是价格的波动异常剧烈。”高赛尔金银首席分析师王瑞雷表示,“由于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越发明显,商品市场提前经受了洗礼,危机对黄金价格的影响更像是矛盾的双重体,一方面,危机刺激了黄金的避险需求;而另一方面,近期资产的高波动率和连带关系导致了黄金同样受到了资产变现的影响和冲击。关联市场近期欧元和原油的单边急速下跌同样让黄金难以独善其身。”
  “金价短期的走势仍主要取决于美元的表现,如果美元继续反弹,则金价当然还会下跌。美元近期的反弹主要是因为欧洲经济也显颓势,但实际上美国经济并不比欧洲经济状况要好,因此中期来看,美元反弹后可能会重归弱势,贵金属仍有反弹机会。”国泰君安分析师表示。
  王瑞雷表示,长期而言,宽松的货币政策依然是黄金价格上涨的温床;短期黄金走出独立上扬行情几率较低,但近期黄金表现出的金融危机属性还是让黄金的下跌幅度远小于其它资产,因此抗跌特征非常明显,由于近期黄金正逐渐脱离商品属性,投资者可采用定投方式规避掉这段时间价格的剧烈波动;中期相信价格仍会上扬,但需适应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周期的转变。 据经济参考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3-11-2008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liyen1708 于 10-11-2008 10:01 AM 发表
银行业有这样一个玩笑说:如果你欠银行10万元,那银行逼债会逼死你;如果你欠银行10个亿,那当你出了问题,银行会派保镖日夜陪伴你,生怕你死了、跑了、不还账了,甚至还可能借给你更多的钱,帮你度过难关。


第一次聽到類似話,是看央視的<走向共和>的第一集,劇中李鴻章好像是這麼說的:
借的少,銀行是你老子;借的多,銀行是你孫子.....
印象深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1-2008 06: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忘了自己在哪个帖曾提到这点,之前说过,美国这个 7000亿配套没这么简单。没人敢肯定美国能否随时加印更多钞票,只要通过美国国会的点头答应,印多少,谁管

制得了呢?也许,全世界除了美国,会深受货币贬值之害。

九月的时候,部分美国政府高层领袖,原本对拯救金融业并不热衷支持,但自从伯南克和几个最高领袖开完会后,这些美国最高领导人的口吻马上改了。

当时是闭门会议,不知道有通天本领的媒体如何知道当时的情形。这些媒体,把开会现场的气氛,详细描述出来。伯南克把美国当前的经济,比喻成血管阻塞,再不马上急救,会造成心

肌梗死。这个不用医学系毕业的人也能明白问题的严重性。

为何偏偏不多、不少,从开始的 5000亿,变成后来的 7000亿美元?而且,后来又加入不知道什么的,变成 8500亿?

布什政府对于这个拯救计划配套的通过之前,他常常坐立不安,显得非常着急。

问题是,这个拯救配额,除了美国小数掌控财政部的高官之外,根本没人了解这 7000亿如何操作,没有一个详细报告,也没有一个周详计划,财政 paulson、和总统 bush 两人,却一直施压要这个计划趁早通过。Bernanke 只是在一旁感到无奈,没有赞成也没反对。当媒体问到,他总是回答,美国没有选择了。

第一次不通过。随后马上在短时间内作出高度配合,即可修改内容,以符合一些反对某些条文的国会众议院。

最后,拯救配套在国会通过了。可以从媒体的报导看得出,布什整个人松懈下来,神情回复以往的嬉皮玩笑。

可是,很多面对对这个金融风暴的专家、金融家,都纷纷说这个风暴,就算过万亿的资金也未必解决得了。

开始有人在想,美国政府,会不会自己任意操纵 7000亿、8500亿拯救配套呢?

有人在想,可惜没多少人敢问。

这些新闻,全部在网上新闻都有记录,可以自己翻查。

因此,不要说其他人,连一个小小过路客,都已经嗅到问题不对劲。但,在没有任何具体证据、充足理由的提出这种看法,难免会被人说成是阴谋论。

今天,终于有人公开讨论了。

只要上网Google 这几个字, fed's 2 trillion secret,就会发觉问题不对劲,已经变成一种公开讨论,。连一些具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也在电视镜头前大谈特谈。

bloomberg 甚至把联邦储备局告上庭, 要它们公开拯救详情。
由它代表作出告状,并非没有理由:
1. 作为全世界最具公信力的财经媒体,为了观众也好,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也好,由它出来告状,非常合适。
2. 其他主流媒体都有偏袒某党派色彩,在这个情况,bloomberg 显得更加“中立”。
3. 其实上面“中立”只是限于媒体本身,幕后老板 michael bloomberg 本人,政治背景很复杂。从民主党跳槽到共和党,差点被人推举做总统选举而吃不了压力推出党派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左派市长。那些纷纷站出来想政府伸手要钱的超级富豪,都是他的老朋友。为何老友个个都能从政府分到一杯羹。
不管是基于政治理念或私人理由,他一定会是即刻跳出来大声反对政府的不透明作风的最具影响人物之一。(第三点是过路客自己想出来的。哈。不过并非完全没有根据,这是他的作风。)

其实,美国众百姓并不是真的介意政府是否有人亏公款,能拯救经济,没人在乎谁偷吃一些。这只是诱逼政府把配套对外透明化公布的一种手段。

但,资本主义的美国,已经开始不择手段了。除了金融业一个接一个伸手要钱,就连汽车工业都开始向美国政府讨钱了。这笔资金虽然是几千亿,但有这么多,可以喂饱这么多行业吗?

美国人要弄懂真相的动机非常简单,他们只是想知道,究竟问题有多严重。我不相信美国人这么”天使“,为了世界而伸张正义。人都是自私的。现在美国经济有难,当然先救自己。

但非美国人的我们,动机就不应该那么简单,我们要知道,美国这么做,对全世界其他国家,有多不公平。

我们都必须承认,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济,都被美元捆绑着。

如果美国任意加印钞票,对其他国家,尤其拥有大量美国债卷、美元外汇储备的国家,很不公平。

小明、阿里、穆都,每个人的口袋明明各有一百元。

突然小明不懂从哪里弄来一百元,阿里和穆都的个人的平均财富能力下降,那 100元贬值了 25%。小明一个人的财富却增加了 50% 。好不公平。

究竟这些钱有多少,从哪里来,往哪里去?

[ 本帖最后由 过路客 于 13-11-2008 06:3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1-2-2025 06:20 AM , Processed in 0.15085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