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11-2007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同你说法,《大道》不管好或者坏,对待万物一样的。但道德经曰《天道》常与善人,为何常与善人,而不是恶人呢?
猜想是恶人抛弃大道吧,才不能常与道.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max1 于 2-11-2007 10:16 PM 发表
猜想是恶人抛弃大道吧,才不能常与恶人.
老子说的善人并不指是非分出来的善人.
本人愚见.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max1 于 2-11-2007 10:16 PM 发表
猜想是恶人抛弃大道吧,才不能常与恶人.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而《天道》指示什么?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然规律的运行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万物得以生成;帝王统治的规律也从不曾有过停留和积滞,所以天下百姓归顺;思想修养臻于圣明的人对宇宙万物的看法和主张也不曾中断和停留,所以四海之内人人倾心折服。明白于自然,通晓于圣哲,对于了解帝王之德的人来说,上下四方相通和四季的畅达,全都是自身的运动,晦迹韬光不露形迹从不损伤静寂的心境。圣明的人内心宁寂,不是说宁寂美好,所以才去追求宁寂;各种事物都不能动摇和扰乱他的内心,因而心神才虚空宁寂犹如死灰。水在静止时便能清晰地照见人的须眉,水的平面合乎水平测定的标准,高明的工匠也会取之作为水准。水平静下来尚且清澄明澈,又何况是人的精神!圣明的人心境是多么虚空宁静啊!可以作为天地的明镜,可以作为万物的明镜。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天地的基准,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所以古代帝王和圣明的人都停留在这一境界上。停留在这一境界上便心境空明虚淡,空灵虚淡也就会显得充实,心境充实就能合于自然之理了。心境虚空才会平静宁寂,平静宁寂才能自我运动,没有干扰地自我运动也就能够无不有所得。虚静便能无为,无为使任事的人各尽其责。无为也就从容自得,从容自得的人便不会身藏忧愁与祸患,年寿也就长久了。虚静、恬淡、寂寞、无为,是万物的根本。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帝王之位,就象唐尧作为国君;明白这个道理而居于臣下之位,就象虞舜作为臣属。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尊上的地位,就算是帝王治世的盛德;凭借这个道理而处于庶民百姓的地位,就算是通晓了玄圣素王的看法和主张。凭借这个道理退居闲游于江海,山林的隐士就推心折服;凭借这个道理进身仕林而安抚世间百姓,就能功业卓著名扬四海而使天下大同。清静而成为玄圣,行动而成为帝王,无为方才能取得尊尚的地位,保持淳厚素朴的天性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跟他媲美。明白天地以无为为本的规律,这就叫做把握了根本和宗原,而成为跟自然谐和的人;用此来均平万物、顺应民情,便是跟众人谐和的人。跟人谐和的,称作人乐;跟自然谐和的,就称作天乐。
这就是我所谓的善人吧.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2-11-2007 10:19 PM 发表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而《天道》指示什么?
我对天道有两种注解
一,天与道(对万物如草狗般)
二,天行事的准则(对待万物,没有偏爱,视万物为一物)
为什么老子说,无为就会无所不为呢?以此.
[ 本帖最后由 darksider 于 2-11-2007 10:25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2-11-2007 10:19 PM 发表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而《天道》指示什么?
书指道是道路,那天道就是能让你走上天的道路哦。
应该是天理,道理或原则之类。
例:偷盗就违反天道。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原帖由 darksider 于 2-11-2007 10:15 PM 发表
天之道,是指天行事的定義
圣人之道,是指圣人行事定義
天之道對于我純粹各人意見並非指示天行事,利而不害? 天災不是有損害萬物生長,至于圣人行事,為而不爭。
咱覺得老子提出一条管道 行天之道,要利萬物不加害萬物。
行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夺或斗。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1max1 于 2-11-2007 10:26 PM 发表
书指道是道路,那天道就是能让你走上天的道路哦。
应该是天理,道理或原则之类。
例:偷盗就违反天道。
偷盗并不违反天道,违反天道的是治理国家的圣人.
不贵难的之货,哪来盗贼?
为善不近名,为恶不近刑-庄子
是非本无绝对.
道可道,非常道。
人人都有自己的注解...
谁注解得对,谁注解得错,老子都不会介意,最重要的是你明白整八十一章的意.
只读一篇,难明其意。
只读不做,难明其意。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darksider 于 2-11-2007 10:23 PM 发表
我对天道有两种注解
一,天与道(对万物如草狗般)
二,天行事的准则(对待万物,没有偏爱,视万物为一物)
为什么老子说,无为就会无所不为呢?以此.
但重点问题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大道,有对待万物,而没有偏爱,这可以理解。
为何天道常与善人呢?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2-11-2007 10:36 PM 发表
但重点问题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大道,有对待万物,而没有偏爱,这可以理解。
为何天道常与善人呢?
对,大道是无情,没有偏爱私心。
为何天道常与善人呢?如果以另一个角度看,为何恶人不常与天道呢?
那就会出要找东西。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2-11-2007 10:36 PM 发表
但重点问题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大道,有对待万物,而没有偏爱,这可以理解。
为何天道常与善人呢?
因为善人做事合乎与道,自然就会恒与大道.
看看那篇庄子的文章...道,是人远离了他,不是他远离了人...
为什么会说天得一已清,地得一以宁?
老子还说过...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贵道呢?不就是因为得到了它,要什么就有什么吗?(物质之类,不说.)
庄子所写的,视乎都已经解答了你所有的问题...
不妨去读读吧,特别是外篇《天道》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告别了,是时间看书了和休息了,我建议您们用心去读回庄子吧.
老子五千言,若要读,请不读他人的注解,自己的注解是最好的.
老子五千言,句句至理名言,若你能放下成见之心,我想,里面就是所有.
庄子一万余言,篇篇都是信言,真言,里面有很多寓言故事,若你能放下成见之心,我想,里面就是所有.
晚安.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10: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19-11-2010 03: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善人做事合乎与道,自然就会恒与大道.
看看那篇庄子的文章...道,是人远离了他,不是他远离了人...
为什么会说天得一已清,地得一以宁?
老子还说过...为什么那么多人会贵道呢?不就是因为得到了它,要什么就有什么吗?(物质之类,不说.)
庄子所写的,视乎都已经解答了你所有的问题...
不妨去读读吧,特别是外篇《天道》
darksider 发表于 2-11-2007 10:43 PM
為何老子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靈》?
得了它,要什麽就有什麽? |
|
|
|
|
|
|
|
发表于 19-11-2010 03: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告别了,是时间看书了和休息了,我建议您们用心去读回庄子吧.
老子五千言,若要读,请不读他人的注解,自 ...
darksider 发表于 2-11-2007 10:49 PM
名人注解,是給大家參考。有些是讀書而得來,有些要靠生活體會出來,個別不同。道,就是要體會。
若自己注解錯,不就錯讀字面的意思。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10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6# boobanzhu
「善」人的「善」字,是動詞還是名詞,差很多喔!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10 11: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就是「自已」加上兩根天線,然後只能往前走,沒有機會讓你往後走!
所以,你要自已搖控自已,還是要別人搖控你!不管如何,善惡終歸塵土,還是沒有辦法往後走!
而「天」是,二個人囉,一個是看得到的自已,一個是看不到的自已!
所以,天道就在自已身上囉!可是又有一個無形的東東,只能讓自已往前走!
那個無形的東東---就叫「上帝」囉,和「東東」應該是同樣的啦,就是一個名字而已!
反正,往東走,往西走,往南走、往北走,不管怎麼走,繞了一圈還是回到原點,不要太計較了!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