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Mr.Business

【专题讨论】连载《资本人物》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9: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公司总经理 王鸿嫔[资本人物]
2007-05-18

 2003年5月 上海非典肆虐 一个台湾女人只身抵沪 着手筹建摩根富林明进军中国大陆市场的首家合资公司 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有着150多年历史的摩根富林明当时派任的台湾女人便是王鸿嫔  一位在台湾基金业人尽皆知的基金女奇才
  王鸿嫔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历任台湾怡富证券投资信托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台湾摩根富林明证券投资顾问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2003年至今任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基金业一向是男人的天下 女人掌印可谓凤毛麟角 而王鸿嫔是目前国内基金业唯一的一位女CEO
  主持人:你觉得作为女性的总经理,在管理上自己有什么优势,跟男性比。
  王鸿嫔:女性,其实有人问过,我一直回答不好这个问题。因为我没有觉得有太大的差别,如果硬要讲有什么差别的话。女性可能心细一点吧,因为大部分人可能觉得女性比较情绪化。但是我觉得,我自己的经验,包括我以前我的老板也是女的 我那个老板给我 这十几年,跟着她学了很多东西。
  上投摩根富林明的外方股东摩根富林明隶属摩根大通集团 是世界领先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 管理近5000亿美元的资产 1873年 一位名为罗拔富林明的苏格兰人以自己的名字成立了一家投资公司——罗拔富林明 富林明先生是全球共同基金概念的创始人之一 而其成立的这家公司历经百年成功运作 逐渐演变为当今的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 在亚洲 摩根富林明的业务是在怡富资产管理的品牌下开展的 这个品牌在过去的30年中一直在亚洲处于投资业的领先地位
  能被具有百年历史 在全世界金融业举足轻重的摩根富林明选择作为进军大陆市场的领军人 并不是件轻易的事情  对于王鸿嫔本人来讲 这也是她人生路上遇到的最大挑战
  主持人:那他们跟你谈的时候 决定把你派到大陆来做这个职位 您心里 当时是挺高兴的
  王鸿嫔:对 我蛮高兴 但是我不是太意外 说老实话 我不是太意外
  主持人:为什么不是太意外 你提前有这种预感
  王鸿嫔:有 有一点感觉
  主持人:从哪些方面
  王鸿嫔: 就是 我要是在这个公司做这么久 连这种感觉也没有的话 大概也太迟钝了一点 那时候我其实想法很简单 我就想说 你给我一点时间 我家人必须要支持 所以那时候跟我先生谈 我当时的打算很简单 我在想说 他只要皱一下眉头 他只要很勉强地说YES 我就不来了
  主持人:NO 就不来
  王鸿嫔:他不要说NO 他只要皱一皱眉头我大概就不来了 结果他比我还兴奋 好啊 去啊 去啊  
  主持人:他那么兴奋
  王鸿嫔:他也很兴奋  
  主持人:您觉得为什么总部会选您来做这个基金公司的总经理
  王鸿嫔:我自己猜想吧 这个问我们公司比较清楚 第一个 台湾 我们在台湾工作过 第一个语言等等上面 文化上面 基本上我不能说完全无障碍 但是这个障碍是比较低的 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说 可能我们过去的工作大概表现还可以吧 可以他们有这样子一个 等于说有这样的一个机会 另外一个就是说 他也问我自己的意愿 可能在这个过程当中 也要有人 尤其这个工作 不会是一个好干的活 要能够顶得住挫折的 可能过去的经历 其实我常常跟同事讲说 一个人的本事 都不是在打顺手球的时候练出来的 要你看 你在逆风的时候 你在逆境的时候 你解决问题的能力 才能够看出你的本事
  顶得住挫折的王鸿嫔生性好强  大学毕业后在一家杂志社做财经记者  做月刊的她异常勤快  被采访对象惊称 将月刊跑成了日报  而实际上 王鸿嫔是把跑新闻当成了解资本市场的机会 这段经历为她今后的事业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主持人:我们曾经还是同行。
  王鸿嫔:对。
  主持人:您大学毕业之后,做过两年的财经记者。
  王鸿嫔:大概一年多,一年半。
  主持人:后来怎么想到转行做这个。
  王鸿嫔:我其实,我自己其实个性是蛮冒险泛滥的,所以其实,我比较喜欢新的事物,这跟我自己,包括我自己后来的投资行为也很配合。所以我那时候算是很早,那时候就做什么日本认股权证,泰国认股权证 香港恒生指数。怎么刺激怎么玩。我就觉得,如果把钱放在定存 对我自己我觉得是个羞辱,我觉得我不应该把钱放在这么无聊的工具上面,所以我的个性是比较就是积极的,所以那时候,后来。但是到证券它的领域,那时候也是刚开放。我觉得一开始我也搞不清楚。所以做记者可能是很好的一个入门。我了解各个不同的领域,在证券这个领域,它的这个优缺点,我自己适合哪一个领域,所以那个对我来讲。是一个很好的,等于说一个过程。
  主持人:就是做财经记者也是一个积累。
  王鸿嫔:所以那时候后来有机会,到了外商公司。其实那时候有一件事情。对我自己,可以说对我人生影响蛮大的事。我那时候待的杂志社就倒了,它就是倒了。为了体恤大家,既然发不出薪水,有一些广告交换的手表。那就大家手表发一发。算是配备给大家。我那时候当场站在那边,我知道欲哭无泪是什么感觉,因为那时候年纪很轻。然后根本没存钱,我当时站在那边想说,天哪,你给我一堆手表,我说干什么,我真想去摆地摊,把手表换现金。但是其实也没什么机会让我去伤心,后来,其实这件事情对我影响非常非常大,所以第一个我说,我一定要找大公司,大树底下好遮荫。所以我觉得我个性是很积极,但是在这上面,我还是要计算过的,第一个要找大公司,大公司就算它有问题,他也不会说,你个人东西收一收你走了吧。这个对我影响蛮大,第二个就是说,其实也让我想自己比较想清楚说,要随时保持危机感。
  主持人:后来你就选择了怡富
  1992年 王鸿嫔加盟台湾怡富证券投资顾问公司做研究员 四年后 在台湾多数研究员转型向基金经理人发展中 她独辟蹊径转而进入行销企划领域 这个选择让她如鱼得水 王鸿嫔迅速在业界脱颖而出
  主持人:因为一般在基金业务都知道 有一个惯性 就是说做行业研究员做到一定的时候 他肯定会转行做基金经理
  王鸿嫔:这个我也有想过 这个事 我就说十个有十一个他要做基金经理 那我说这个也是机会主义 我当时是想说 大家都去做基金经理 在那边要出头好像有点难 我觉得有一点 人 其实跟我们企业一样 你要知道自己的优势跟弱势 比如像我自己我个子高 从我以前 我玩运动 我重平衡型的运动我就玩不好 我从小像学滑冰这些东西 我就很烦 因为我重心很高 所以就是说 我必须要知道我身材的优势是什么 那我有缺点 那一样在工作上面 我有一些优点 但是我也有缺点 所以我一直觉得不是那么地聪明 但是我还第一个蛮肯干的 第二个 大概脑筋还算灵活 所以我想说 那时候没有人 有研究背景的去做营销  因为当时没有人说 营销 就觉得比较容易的 我觉得不对 因为这种产品本身 你要能够说得让人家听得懂 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 所以我那时候觉得说 你总要试一个  它基本上还是竞争比较少的 那事实也证明其实这样子方向是对的
  主持人: 您做营销很成功 是不是有什么秘诀
  王鸿嫔:我其实跟我的同事讲过一件事情。我说包括我们公司,就是我来这边以后,大家说,你们做营销,可能在台湾有一些不错的成绩。在这边儿要,就是说怎么样来运用,我说第一个营销其实没有仙丹妙药,想要预期有一些仙丹妙药就没有,其实我们过去一直做的,都是照教课书上做。我们如果换白话一点讲的话。我可能比较崇拜。或者是我觉得比较可能我们成功的模式,是像武侠小说郭靖那样的模式,为什么,郭靖他不用太聪明,但是为什么,他有那个热诚。他那个坚持,我们看到不只是金融这个行业,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子,有很多,你看他是个傻子。可是他就是那个傻子精神。他同样背书。他老婆看一次过目不忘。可是他可能要一百次。可是事实上作为大侠是他。你不要期望说,我是虚竹 就是说坐在那边,我靠幸运,一下子七十年功力灌顶。所以,我自己比较相信是要就是一步一脚印。扎扎实实地做。不管是做营销,基金投资都是这样子。
  酷爱冒险但同时又扎扎实实做事的王鸿嫔在营销上创下了很多佳绩 1998年 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影响  台湾很多投资者丧失市场信心 在一片质疑声中 王鸿嫔调整原有的行销策略 大胆地挖掘新客户 她所负责的 怡富大欧洲基金 创下了10天募集150亿元的岛内记录
  王鸿嫔:我们那时候,开拓了一些,叫做家庭妇女版。那都是很多妈妈在看。但是那样子的东西,就不能那研究报告去写。我说这边,研究报告写三千字。比那边写三百字还要容易。因为那三百字你不能用太复杂的语言。很辛苦。我写了三四百字。放在那边。我就记得有一天。那时候我已经入行十年了。我有一次回家。那时候我已经结婚。我妈很高兴地跟我说,王鸿嫔,王鸿嫔,我在报纸上看到你的名字。我还想说,我那时候一下愣了,我说你在那儿看到的。她就看到那家庭妇女版。我的名字发表的,我说你知不知道我的名字已经上报很多次。她不知道,她不看,因为那一摞,那一叠叫做投资理财,她基本上拿去垫东西,她不看。我发现这种人太多了,为什么我敢去做这样的东西,因为你要去,我们所谓的做形象。你必须要贴近市场非常地紧,我很认真地去读一般的民众的他的阅读行为。我怎么样去沟通到。我要投放到哪里。我要跟谁讲话。这些人讲话我已经建立了一个不错的稳定的渠道。但是如果我要扩大客源。我继续跟这些人讲话是不够的,所以我必须要扩大客源。
  主持人:那就是从你妈妈这里受到启发。
  王鸿嫔:对,因为我说,她就很兴奋,因为她女儿上报她当然很高兴。我那时候在想。我已经上报很多年,但是她都没有发现。她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因为她有没有需求。有,但是从来没有人去跟她讲过,但是你让她自己出门去,她也没有很高的热情。她并不是,这么勤劳的人。但是她有需求。所以我们事实上,后来到澳洲基金。我说那个就是在行销上面,当时是一个成功,就是我觉得还是一个案例。我们是有新的方式。但是后来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期很一致。因为当时我的客户有七成是全新的客户。所以那个基金帮我带进了很大量的新客户。
  因为杰出的营销业绩 王鸿嫔被台湾证券暨期货发展基金会评为第五届 金彝奖 杰出投信投顾人才 她在怡富投信职位也一路上升 一直做到总经理 但成功并没有使她满足  骨子里喜欢冒险的她渴望去另一个更新更广阔的市场挑战自己  而这个时候  刚刚兴起和放开的大陆市场成了她的意愿所向
  王鸿嫔:我记得是 1996年还是什么,很早,那时候因为我们公司每一年,就是年度的考核的时候,有一栏,它都有一栏,就是说,如果你有机会到其他市场。其他地区工作的话,你会要去哪里,那时候我就填China,很多年起我就填China。但是也没人理我,那时候也不知道,到底这边状况怎么样也不知道,也没开放也不知道。
  主持人:就从1996年开始就填
  王鸿嫔:对,一直填。一直填。
  早在10年前 摩根富林明就曾拜访大陆当时的人民银行、国家计委和国务院证券委等政府机构,寻找中国的基金发展机会 经过多年的准备和酝酿 终于在2003年 摩根富林明与上海国际信托投资有限公司签署成立合资公司 在任命总经理的问题上 他们双双选中了王鸿嫔
  以国内目前的基金发展状况 股东没有对公司成立后的经营目标提出财务上的要求 而是希望王鸿嫔能用三年时间树立起在业内的品牌
  主持人:你说过自己性子特别急 然后这三年都是打基础 你觉不觉得长
  王鸿嫔:不会 你要很清楚 知道自己的阶段性的任务
  王鸿嫔:我一开始,大家跟我讲的时候就是说。有一些朋友跟我比较熟的,王鸿嫔,王鸿嫔,你性格很急。我跟你讲。你一定要记得,慢慢来,说我就送你三个字。慢慢来。
  主持人:自己就是说角色也转变了
  王鸿嫔:对 你现在要去做规模 要去做那些规模的东西 也可以 会了 但是就是说 一个是你自己愿不愿意 第二个合不合适 就是在这样一个新的公司 它要先建基础 你这个基础还没打好 你就开始在那上面弄布条 请那些舞龙舞狮的来 那就错了
  主持人:所以你也现在很沉得下来做这些工作
  王鸿嫔:其实我觉得如果 这是整个新的公司 不但是在这边 因为我看到 包括我们在台湾的成长 其实也是这样的轨迹 因为它不是第一天就是这样子



  2004年8月 上投摩根富林明发行首只基金产品 中国优势基金 当时王鸿嫔没有制定任何销售目标 外界有评说 王在内地的不作为与其在台湾的骄人战绩似乎有点矛盾 而事实上 王鸿嫔觉得台湾的经历已是隔夜冷饭 她不想再炒 她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公司的长远品牌建立上 王的做法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2005年中国优势基金的表现始终保持在业界的四分之一水平 他们的第二只产品上投摩根货币市场基金同样凭着先进的投资理念和营销策略成为国内目前唯一一只获得国际知名评级机构 国家级AAA 评级的货币市场基金
  身在资本市场15年 王鸿嫔所被人津津乐道的还有她的个人投资经历 20多岁时她就用第一份工资买了寿险 后来又炒过股票 期货 那时她的投资行为十分激进 常常会拿出超过一半的积蓄去赌 去博
  主持人:我特别想知道 就是您个人炒股的那段经历 能不能讲讲其中的好玩的事情
  王鸿嫔:那时候年纪也轻 胆子也大 我那时候做过香港恒生指数期货 是1993年底的时候开始做 然后到1994年 我那时候最多 那时候很刺激 一个礼拜 我记得我那时候一个礼拜翻一倍 一个礼拜翻一倍 像现在国内不是也在炒期货 大概刺激程度不下于这个 后来 我还印象很深刻 那时候1994年的2 月初 美国突然就是我有感觉 其实那时候市场上已经觉得怪怪的 但是亚洲太高了 每一天创新高 1993年底 每天 马来西亚 什么泰国市场 香港市场  每一天 三个 两个的涨幅 是指数哦 不是个股 你可以想想那个多投 每一天创新高
  所以混头了 基本上就是泡沫 那时候也年轻气盛 后来就开始整个反转 尤其是做的指数期货 会被断头 那时候我基本上两天赔光光 就是原本赚的赔进去 本钱也赔进去 二十万港币就不见了 就没了
  有人找我去演讲 客户就说 王姐 你买什么 我跟着你买 我说 我心脏强 你受得了吗 我这样子赔玩 我的个性是 愿赌服输 我照样我其实睡得觉 我眼睛都不眨一下 我晚上照样睡得很好 为什么 因为想清楚了
  主持人:心理素质很好
  王鸿嫔:对,可是大部分人投资人不是这样子 可是我后来 我其实投资行为最大的改变 我结婚以后没什么改 还是一样 杀 就觉得自恃艺高人胆大 这样子才是 跟自己的专业可以相称 可是后来我生孩子以后 就是小孩出来以后
  我不能说再一人吃全家饱 然后自己玩得很高兴 我总不能说有一天对小孩说 对不起 妈妈把你的学费 玩掉了 赔光了 你没有办法读书了 所以这个事就说 因为你的家庭形态的改变 你就要有所改变
  身为妻子和母亲 工作需要付出 家庭需要平衡 王鸿嫔自称刚开始内心也有过挣扎 但她的优先顺序很清楚 家人始终是第一 每当回忆起刚来上海时的艰辛困扰 她说那时她心中最大的牵绊是远在宝岛的孩子
  王鸿嫔:其实我说老实话 我来这边 掉眼泪都是因为想小孩 我有一次是 我后来在电话里面 基本上差一点掉眼泪的 就是有一次 因为那时候小孩还没过来  我打电话给他 他那时候 我儿子他就问我说 他就说什么 妈妈你什么时候过来 他不是说回来 他说过来 那时候我一下子 就是很难受 因为 对他来讲  因为他已经很久没看到我了 所以他就觉得说 你就在那边 我那时候就非常非常难受
  主持人:他多大
  王鸿嫔:四岁  
  主持人:正好玩的时候
  王鸿嫔:对 所以其实来讲 就是最难熬的是对家人
  主持人:那你那段时间怎么挺过来的
  王鸿嫔:不知道
  主持人:就是工作 共工作来填补这些空虚与痛苦
  王鸿嫔:对 那时候真的非常难受 非常难受
  主持人:你跟家人分开多长时间
  王鸿嫔:一年
  而今 王鸿嫔一家团圆 在上海的日子其乐融融 每逢假日 只要不出意外 她都会把整个时间空出来留给家人
  主持人:那作为一个职业女性 在工作 事业还有家庭这方面 是怎么来平衡
  王鸿嫔:我觉得第一个 我自己大概还蛮幸运的 因为我本身家庭 就家人支持还蛮大的 自己要取舍 我这中间 其实我觉得对于一般女性来讲 比较难熬的就是在你30岁到40岁 尤其35岁到40岁 因为你那时候 如果你开始已经有小孩了 然后你可能工作的发挥 也会发挥得比较好 所以通常那时候会面临抉择  我说…我没有好的舍与选 我觉得我是比较幸运
  主持人:你现在在上海习惯吗
  王鸿嫔:还好 因为上海气侯 都还不错 还算蛮适应的
  主持人:有没有想过要在上海待多久
  王鸿嫔:有想过 没怎么太认真想 说老实话 因为我们这样的工作环境 其实还是不确定性比较高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9: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贵州茅台董事长 季克良
2007-05-18

 百年传承的国酒品牌
  要找到一个完全和茅台镇的地理环境完全一样的 找不到  正因为找不到 所以离开了茅台生产不了茅台酒
  耳顺之年的酿酒大师
  这个企业家这个称号嘛 我都没认可过 我认为我还是酿酒大师
  四十一载的小镇生活
  我认为搞茅台很有意思 茅台确实太深奥了 很多未知数
  我现在茅台镇的赤水河边 赤水因雄 奇 险 急著称于世  四渡赤水出奇兵 早已是兵家之杰作 为世人所赞颂  茅台香飘醉天下 则是另一番情趣的风景了 藏在云贵高原大山深坳里赤水河边的茅台镇令人神往 也令人陶醉
  记:为什么茅台酒不能离开茅台镇
  我们茅台酒是开放式的 不是像啤酒一样在管子里流来流去 而是说是敞开的 他可能是把环境里头的所有的微生物都吸纳进来,然后通过工艺调节 来淘汰一部分 繁殖一部分 让好的保留下来 让不好的去掉 通过工艺调节来调节 那么就是说茅台酒的 在酒里头的香气成分 是受了环境里头的微生物影响的 决定的  那环境里头微生物受的影响就很大了 受了包括土壤 包括水质 包括温度 包括湿度 包括风力 风向都有关系/茅台这个地方 四面都是山 他的微生物相对来说是稳定的 所以说 微生物的数量 品种和量的关系的话是受环境的影响 那么在世界上也好 在中国也好 要找到一个完全和茅台镇的地理环境完全一样的 找不到  正因为找不到 所以离开了茅台生产不了茅台酒
  1964年9月,季克良从无锡轻工业学院食品系发酵专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贵州省茅台酒厂,一直从事茅台酒的生产技术,科研,质量及管理工作。2000年9月至今任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并兼任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
  我来贵州需要到茅台酒厂来 我在遵义待了三天 我还用了三角六分钱买了一杯酒来喝
  记:买的什么酒
  茅台酒啊 我就是想 我说既然到茅台酒厂去了 来不及了 迫不急待了这种心情 所以买了一杯酒来尝一尝茅台酒到底是什么样子 所以就喝了一杯茅台酒了  和家乡喝的那种烧酒大不一样 比烧酒没有这么辣 没有这么有烧灼感 而是香很优雅 这个对口腔的刺激很小很醇厚 那个时候也不晓得空杯留香什么的 不晓得  第一个感觉就是反正和家乡白酒不一样
  1963年第二届全国评酒会上,曾是首届评酒会冠军的国酒茅台痛失冠军,这件事引起了周总理的重视,他提出要求选拔、培养受过良好大学本科教育的同志,长期跟踪研究茅台酒的生产工艺特点和规律,保证茅台酒的质量稳定。
  1963年有个全国评酒 因为评酒的方法不科学 因为评酒人员的组成不合理 这样把茅台酒还有汾酒这些临时排在后面 把香比较浓的这些酒排在前面去了  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所以派了几个科学研究的小组 到茅台酒厂来 这样的话 茅台酒厂正好需要这样的人 我就分来了
  记:毕业分配的时候 他们怎么跟您谈的
  没有谈 那个时候不需要谈/服从祖国需要是第一志愿 所以叫我到茅台来 我就高高兴兴的来了
  记:您还记得当时来茅台时候的情形吗
  当时我的感觉很荒凉 我来的时候我到了茅台车站 就是从遵义到茅台这个长途汽车停下来了 我带了一些书啊 身上财富是没有 就是书 箱子啊 纸箱 木箱也一大堆 我就找公共汽车上旁边的人问啊 说到茅台酒厂有没有公共汽车 他们就哈哈大笑 说这个就是公共汽车站啊 我说 到茅台酒厂的公共汽车 因为城市里头 无锡也好 上海也好 江苏也好 都是这个市内交通有公共汽车 我以为茅台酒厂肯定也有公共汽车 结果一问他们哈哈大笑 结果是没有 没有我后来就请了一个拉磨板车的 这个帮我把行李拉到茅台酒厂来的
  季克良是茅台镇上为数不多的本科生。回想起四十多年前刚刚来到茅台镇的情景,季克良感慨万千。那时的酒厂正处于低谷时期,产量只有200多吨,亏损80多万元。
  记:我看到了有一份资料写着 刚开始刚到工厂的时候 第一顿饭是红烧肉 然后从第二天伙食又变了
  对 第一顿饭很不错 吃的蛮香的 是半碗红烧肉 这个没有辣的东西 在江苏喜欢吃甜的呀 有半碗红碗肉那很美了 这个我在学校里是经常吃不饱饭 走路都走不动的 到这里来突然能够吃上这么一顿的话心里是很高兴的 但是那个时候确定也生活困难时期刚过 又不是顿顿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记:就作为第一次的招待
  第一次 不是招待 自己掏钱的
  记:自己掏钱
  没招待 没招待 那个时候的条件很差的 这个1964年的时候 这个企业还亏损80多万 是亏损最高的时候 所以不存在说请我们吃一顿的问题 而是说自己掏钱 但是吃得还是蛮高兴的
  记:您一来到茅台 有没有领导找您说 您看您是我们茅台酒厂第一个学这个专业的大学生然后今后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什么
  没有 没有 但是我估计他们背后议论过 背后议论个
  记:那您做得主要工作呢
  我主要的工作就是一来就下车间 然后就很快地参加轻工部组织的茅台酒的科学研究试点 试点的同时回到各个单位去以后我就到车间去劳动 去推广试点的一些经验
  季克良在困境中从未间断过对茅台酒的观察与学习,在对历年积累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他发表了很多学术文章,对稳定茅台酒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记:可不可以这样说 那篇论文 《我们是如何勾酒的》让您在白酒界崭露头角
  这篇文章对全国振动是很大的 但是那个时候是不以个人的名义发表的 而是以茅台酒厂的名义发表的 所以对我个人没有什么 而是对茅台酒厂 对整个白酒业 我认为是个很大的促进
  记:那对于您在茅台酒厂的个人影响呢
  那是后来了 在全面地来看季克良的时候 可能领导他们有什么想法 我就不太清楚了
  记:您那篇论文一发表 领导一看 哦 这个年轻人还能做一些大事是吧
  我估计他们会有这样的想法的 因为后来文化大革命 文化大革命领导可能在议论 季克良今后应该干点什么事 后来文化大革命 出了这样一个事 就是说 在我们正式的会议记录上没有 而是我们有一个领导的私人笔记上查出来一个问题 那时候领导可能在一人的时候提出来要提拔季克良 结果正因为这个事情 还把我作为一个保皇派呀 什么的这些
  记:这是哪年的事
  那就是1966年以后的事
  记:领导在自己笔记上说要提拔季克良 这是1966年的事
  大概是1966年 1967年 反正就是这一段时间的事 应该说是1966年 1967年文化大革命 人家不研究这些事了
  正当季克良准备在茅台酒厂科研工作中大显身手的时候,文化大革命爆发了,厄运突然降临到了这位青年人身上。他被当成壮劳力下放到车间,一干就是三年。
  应该说 对我来说这大时间看起来受到一些冲击 譬如说说我保皇 譬如说领导说要提拔我 是个修正主义的苗子啊 但是对我来说我感到是个很好的实践/当时我刚才讲的 我们有个已故的技术副厂长啊 他到车间去劳动 要组织一个实验班 对茅台酒的生产工艺 …总结 实验 提高 那个时候正好 叫我下放劳动 我就正好和他一起 他当技术指挥 我当记录 我感到这是一个绝妙的配合 他的文化程度相对来说低一点 他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少一点 他的实践经验很多 而我呢 实践经验没有 一片空白 而我的理论知识相对来说要比他高一点 文化程度比他高一点 所以给我一个很好学习的机会 不但学习茅台酒的一些生产工艺啊  学习他的一些思路 思维方法 分析的这个方法 所以我感到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另外一个我也学到一些具体的操作 我什么都会 应该说什么都会 如果真正意义搞机关工作或者搞科学研究工作 我不可能对生产这么熟悉 我感到对我后来的工作是非常非常有好处的
  文革之后,技术出身的季克良被任命为副科长,之后又担任副厂长、厂长,但做起行政工作来的季克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性格耿直的他主动提出辞掉厂长的工作,只做工程师。听到这样的消息,很多公司开出了优厚的条件。
  那个时候 年轻 要我去 而且工资也很高 待遇很高 那时候答应我 给我一套别墅 那是85年啊 愿意5万年薪 我没去 我感到 那些地方生产工业太简单 在我当时看来 研究的价值不是很高 而要把他搞上去 搞大 搞好 搞强 我感到这个不是我的强项 (没有那个技术平台)我认为搞茅台很有意思 茅台确实太深奥了 很多未知数 我感到在这里有工作热情 所以我不愿意去/结果 1964年到机关工作到1975年当副科长 十一年时间才有发言权/在这个当中深刻地体会到茅台工艺很复杂 和其他白酒完全不一样 为什么有这么大差别 你没有思考成熟 出去之后不能随便发言 所以十年之后 在这个中间就是说 我受了一些经验 我用文字的形势 用生产见报的方式来传播出去
  记:那个时候是不是茅台厂的职工对您开始另经眼相看 以前一个毛头小伙 刚进厂一个大学毕业生 而经过这么多年
  他们怎么看我 我确实我不太了解
  记:那您有没有什么感觉
  都是从侧面了解的 譬如说1976年粉碎四人帮 1978年提出来要干部要四化 那个时候我不知道 但是我估计 我们企业的职工就积极的推荐我作为领导班子的后备干部 所以我1981年当副厂长 第一个我是副科长 我没当过正科长 一下子把我提拔为副厂长
  记:越级提拔
  越级提拔 而且更怪的 应该从这件更怪的事情上看出来 我们职工是极力在推荐我 那个时候我还不是党员哪 你年轻不了解 那个时候党的概念是非常非常在人们心目中崇高的 一般都要党员才能够提拔的 我那个时候还不是党员 不是党员的人越级提拔 我估计不会太多 从这个事情上我深刻地体会到 我估计我们的职工我们的领导都在推荐我
  记:到1983年时候当厂长 然后您当厂长之后做得第一件事是什么
  1983年当厂长之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茅台的发展 我记得那一年三月份就干这件事情 我是1983年十一月份当厂长的 这个宣布来的很突然的 对我来说我感到有点莫名其妙的 没有经验 才在副厂长位置上干了一年多时间两年还不到 看的人家干容易 自己干头痛了 那时候当时逼得没有办法也干了 你宣布了 这样做得第一件事嘛 就是规划茅台酒的发展 那个时候和班子的一起研究了 后来现是我们提出再发展一千吨 那个时候1983年产量是一千二百多吨 一千三百来吨 但是当时那个时候的实际能力是一千二百吨 所以说在搞八百吨,形成两千吨的规模 做得第一件事情就是这件事情
  季克良本以为这一次的主动辞职会从此以后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但是他却没有想到,1998年,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在东南亚全面爆发,当时还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茅台酒厂立刻面临灭顶之灾。
  记:那个时候酒卖不出去 最难的时候 就是最差的时候是什么样的一种状况
  我就说 我们茅台酒除了1989年和1998年 某年到了春节那个时候是车水马龙 而1998年这个春节那是…
  记:卖了多少
  不来调酒了 到了那个时候大概四五百吨酒 那年的计划就是两千来吨呢 就是说 到了半年还没十分之一呀 到了七月份才三分之一
  记:往年的销售情况是怎么样
  是好的
  记:怎么个好
  怎么好 就是我讲的春节车水马龙 我们领导都不要批条的 上面好多领导都帮我们批的 我们只是转一个条子 我们只要一个收钱的 开票的 发货的就行啊
  记:不用去管市场
  不用 还不要走出去 到了过年 拿一个条子来三箱五箱就是几千块钱 到了十箱就是万元户了 那个时候 突然一下没有人来买酒了
  1998年5月份,在茅台酒厂的生死关头,季克良被任命为公司党委书记,此时他集党委书记、董事长、总工程师于一身,各种压力也集于一身。不过机制的彻底转变,使全年的销售任务在5个月内完成了。这件事大大触动了季克良。
  五月份 明确我当党委书记 董事长 总工程师 就是党政一把手了 书记又是我 法人代表又是我 董事长是我 而那个时候 最具困难 全国白酒都最具困难  很多那个时候应该感到压力很大 但我们中国这个体制不是由你选你 它宣布了就完了 当时领导在大会上就讲了 季克良有三条路子可以走 一条比上一届更好  第二条保持原来的势头 还一条不如以前 压力真大
  记:在全厂职工大会上
  全厂中层干部会上 来宣布我的时候说了这么三条路子 三条路子希望我走第一条路子/我们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之后采取了一些措施 你比如说 我们派中层干部 我们的领导到市场去调查 是个什么问题
  记:您下市场调查吗
  我也是啊 我也下 另外要找新的客户啊 原来的不来买酒了 那我找的客户 第三 我们还要打广告 过去不打广告的 也开始打广告了 广而告之了
  记:后来调查结果呢
  调查结果还是和经销商有一定的关系 也有价格的关系 也有…的关系 也有一个就是说 过去我们等人家来上门的 现在我们应该走出去 我们要上门 要推销  要介绍我们的产品 所以这个作为我工程技术人员来讲 作为我这个当厂长当董事长的人来讲 过去都是我老大的 生产为中心 哪里求人家去的吗 没这个道理的 而且那个时候提出来就是要围绕着市场转 生产要围绕着市场转 过去生产都是第一副厂长 那么哪有这个管理销售的副厂长啊 现在是销售为中心 市场为中心 消费者为中心/所以我曾经讲过 我说消费者 经销商不但是上帝呀 上帝有的时候起有天灾呢 我说是恩人 要加一句话是恩人 那对待他们应该是恩人这样对待他们 所以服务也好 产品质量也好 价格也好 我们都以市场为中心围绕这个东西来把产品卖出去才算数 所以那年后来经过努力的话 我们总算基本完成了任务
  如今,季克良掌握着一个拥有高达五十亿元资产的国酒茅台, 他是茅台最忠实的守护神,不过谈到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季克良的观点却出乎我们的意料。
  记:您什么时候 真正是从酿酒大师变成了企业家
  这个企业家这个称号嘛 我都没认可过 我认为我酿酒大师啊 总工程师啊 技术副厂长啊 我比较胜任 你说要我当企业家 我感到不太胜任 但是我感到如果一定要叫我说是企业家 我就依靠大家 依靠大家 后来我也想这样是对的 就是一个人总不是万能的 不可能是万能的 那么你当行政一把手也好 党政一把手也好 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大家来做 把它做好 我感到这个更重要一些
  记:如果让你再重新选择一下 是做总工程师 还是做厂长 或者董事长 你会选择哪个我可能还选总工程师 可能还选总工程师 (为什么)因为我感到科学技术还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还是第一生产力 (觉得那个还是你的长项)我感到我的强项还是这个 所以要我选择 我还是选择这个
  季克良已经六十多岁了,这个年龄对普通人来说,正是与儿孙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季克良也很想和他那远在上海的小孙子好好聚聚,可他不能。
  记:你准备在茅台一直工作到什么时候
  这不是我说了算 是领导说了算/去年省委 省政府很重视 派了几次考察组来考察 那么对我宣布 一个我不再当书记 副书记 一个就是在董事长 总工程师  副书记这个位置上延长到2006年的6月30日/作为我个人来讲 实事求是的讲我希望退了 第一个毕竟年龄不饶人 第二个呢 我喜欢小孩 我有两个可爱的小孙孙 我最喜欢 讲到我的小孙孙我就会笑 很可爱/第三个我感到这个事业总是一浪推一浪的向前的 总要有接班人来接的 我没有必要在这个位置上多呆
  茅台镇 是一个特定的空间 在茅台镇的空气中 生长 繁殖着有其特定环境条件下的微生物群 这些微生物群 渗透进茅台酒生产过程中 是促成茅台酒形成特殊风格的非人工工艺因素 这个观点 是季克良的重大发现 这次采访 我了解了季克良的人生琼浆和微生物世界 他从一个做酒梦的苏北乡间少年 成长为极具权威的高级工程师 其间的酸甜苦辣是那样的动人心魄 富有传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携程旅行网创始人 梁建章
2007-05-18

 他是一个少年天才
  “其实我敢打赌,即使这十页的商业计划也没有一个投资者是从头至尾一个一个字看完的。”
  他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多的事情
  “我们觉得当时很多人说我们烧得不够快。每次跟投资者谈,他们都觉得我们烧得太慢了。”
  他用最小的付出换来最大的收获
  “那是几千亿的数字交易额。那远远超过任何一个行业。”
  《资本人物》之梁建章

  主持人:旅行最大的乐趣在哪里?
     梁建章:旅行的最大的乐趣它在于能够经历更多的东西。人生是非常短暂的,它能够经历的东西也是有限的。一方面是事业跟家庭,你能够有自己的成就,包括你要建立一个很好的家庭;另外一个围度,就是你能够经历更多的地方,更多的事更多的人。这些人、事、地   方,如果只是局限在你生长的城市的话,那会非常少。所以在这一方面,我们扩展自己的围度、有更多的经历的话,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去旅行。这是增加自己其他这一方面财富的最重要的手段。

  阿里巴巴的总裁马云在谈到梁建章时用了两句话:“天才”和“已经占领先机”。梁建章13岁时在全国第一届电脑程序设计大赛上荣获金奖,15岁考入复旦大学计算机本科少年班,16岁考入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电脑系,20岁拿下硕士学位、直读博士学位。但是,在一段时间之后,梁建章发现“最先进的东西不是学校而是企业”,于是博士没有毕业,1991年,他进入了全球最大企业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硅谷总部。

  主持人:你当时是怎么进去硅谷的Oracle(甲骨文)公司的?
     梁建章:那时候确实公司里中国人比较少。一方面当然我读的学校也是比较好的,而且学习成绩也是比较出色。另外的话我觉得在硅谷,那时候还是比较早期的硅谷,那边的整个的文化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比较不同的地方来的最出色的人员。它也会帮你办绿卡或怎么样。当时也是比较少的公司会做这些事,也是某些公司会做,一些高科技的公司他们会这么做。
    主持人:那就是说,您进这家公司是凭您的学历、还有成绩、所读的大学。
  梁建章:对。
  主持人:少年班时心智跟别人有什么不同?
    梁建章:那心智是没有到这个年龄段,但是心跟智是两回事。智是肯定到这个阶段了,而且智是肯定超过了同龄人很多很多,比如说待人接物,比如说心方面、情商方面肯定是没有这么快,这方面还是跟同龄人差不多。所以这方面有一些反差。
    主持人:那这些反差给你生活会带来麻烦吗?
  梁建章:随着年龄的增长的话这个距离会越来越小。可能一个5岁跟一个8岁的人会差很多,但是15岁跟18岁的人要差得少一些。一个25岁跟一个28岁的就没差多少。所以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要尽量去提高自己在情商方面一个成熟程度。比较重要的就是说你要尽量跟你的同学搞一些课外活动,参加他们的社团活动等等,不要把自己封闭。因为你的年龄跟他们差不多,有些少年大学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是比较愿意跟比自己大的人去搞一些活动,比如说是桥牌队的或者怎么样,参加这些队的活动。当然还是会有些差距的,所以说我不可能交一个比自己大三岁的女朋友去参加很多这样的舞会,因为究竟你年龄还是差很多,有些其他的活动就可以尽量参加,逐步逐步这个差距还越来越小。
  主持人:我听说你和女友旅行迷路了,才想到办旅行网站,是这样吗?
  梁建章:当然这个也是一个经历之一了,因为我就非常喜欢这种自助旅行。一有空,周末的时候,就会开车到国家公园、小城小镇,然后自己去规划路线,自己定酒店,自己查地图走。有的时候也会冒一些险,走到一半就迷路了,走不出来了。美国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因为它的旅行设施都非常好,这个路标非常好。即使天黑了,你随着路标走的话,或者开车还是能够走得出去。虽然有些惊险,但是我觉得还是这种冒险还是蛮有意思的。在中国,回到中国以后想同样也去自助旅行的话,同样也去经历这种冒险就觉得不行了,因为中国的配套的旅行设施,包括也没有这样像美国一样服务于这种自助旅行爱好者的网站或者服务公司。所以觉得这一块是块空白,所以这也是引发我去创办这个企业的初因之一。

  1998年,互联网大潮风起云涌,此时的梁建章准备离开甲骨文自己创业。 1999年5月,携程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200万元,股东除了梁建章之外,还有他的三个要好的朋友:在耶鲁大学完成MBA、具有多年的投资银行经验的沈南鹏;曾经创办过许多高科技企业、拥有丰富管理和销售经验的季琦;公司成立一个月后,曾任上海旅行社总经理的范敏也加入了这个团队。

    主持人:最初你创办这个公司你设想它的业务模式是什么样子的?
     梁建章:我们大致的想法。当时,当然了,我们对这一行业还不熟悉。当时想了一些东西跟现在想得也不是完全一样。但大致的总体的方向还是比较确定的。我们就是要做一个网站或者做一个服务公司,来服务于这种自己出去旅行,自己出去玩的客户。所以我们提供的东西也非常简单,就是提供交通的预定、提供酒店的预定,提供非常丰富的这种旅行的信息。包括有一个平台让不同旅行者来交流经验,使得他们能够从其他的这个旅游者中吸取他们的经验。使得你自己的行程能够更加合理的安排。就是这么一个平台,就是这么一个服务公司。
  主持人:你当时为什么起携程这个名字呢?
  梁建章:我们也想了很多名字。首先是先有这个英文名字“CTRIP”,因为我觉得这个英文名字还是挺好的,挺能表达我们这个意思。C可以代表中国,也可以代表客户CUSTOMER,也可以代表这种很温馨的这种CARE这样的意思。就是想一个跟“CTRIP”有点谐音的中文。那当然也翻了很多字典来找。最后就是定下来“携程”。“携程”这个名字的意思,跟这个“CTRIP”也是有一点相近。C解释companion一起的意思。然后一个音又有点像。所以就把它定下来。也不容易,大家想了估计有两三个星期吧。
    主持人:四个人一起想?
    梁建章:大家都分别想,最后看谁会想出一些比较好的东西来。
    主持人:这个携程是谁想出来的?
    梁建章:携程是我想出来的。
    主持人:您想出来的。
  梁建章:对。
    主持人:成立最初的时候,好像更像一个网站,容纳了各式各样的旅游各方面的知识,而没有提供一些相关的服务,只是把它作为一个跟现在层面不一样的这样的一个旅行网站?
  梁建章:对。它一开始,最初的话是提供一些信息,当然最初是要先吸引眼球,吸引我们更大的用户群,也是为了吸引投资、风险投资,把网站的访问量先做上去。现在最容易做的就是吸引大量的用户来查询信息,或者来交流信息。逐步逐步的,我们开始再做,然后逐步逐步再做定机票。是这么一个网站,是这样一步步建起来的。当然我们在商业计划里面肯定也是,就是要写怎么样要定酒店、定机票,怎么样赚钱。否则人家也不会投资。

  1999年10月,依靠一份只有10页的商业计划书以及一个完美的团队组合,梁建章赢得了风险投资商IDG第一笔50万美金的投资,正式将自己的网站业务模式定义为“携程旅行网”。1999年11月,网上预订系统启动,此时,包括IDG、软银、晨兴集团等多家机构向携程进行了第二轮投资,总金额达450万美元。虽然两轮投资共 500万美金,但所占股份却不超过30%,携程网作价高达1600万美金。

  主持人:最初你们的商业计划书只有十页,但是就是这十页的计划书反而打动了一些创投、风险投资公司对你们进行投资。你们当时跟人家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说服人家对你们进行投资?
     梁建章:其实我敢打赌,即使这十页的商业计划也没有一个投资者是从头至尾一个一个字看完的。我当时的投资者,可能现在的风险投资者也是一样,他最喜欢的这种模式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非常简单的、每个人都能懂、每个人都会觉得这个东西是自己需要的这样的一种产品这么一种服务,我们这个模式就是非常简单清晰的。当然另外一个因素,其实他花的时间更多的是考察你这的团队、你这个人,所以他会花更多的时间跟你交流,说你的战略是什么?你的东西应该怎么做?但这个过程其实并不是真正了解你这个战略,而是了解你这个人、你的沟通能力或者你的思路、或者其他方面的一些能力或者品格。觉得你这个团队好了以后,觉得你这个东西是非常清晰的、非常简单的,那他就会投资。商业计划并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主持人:你对那些风险投资公司是怎么描述的你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发展空间?
  梁建章:我们就是说提供这么一个服务,提供一个产品。第一,美国有非常好的成功例子;第二,中国没有这样的服务;第三,随着中国市场的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会有这样的需求。
  主持人:那你当时拿到这个资金之后,跟风险投资公司应该是有一个协议吧?比如说你给我投资了,我怎么样给你一个投资回报?
    梁建章:没有。风险投资它不是这么做的。他就是说他投进来以后,他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就是说,你成功的上市他就赚了大钱了。你不成功也就算了,不可能保证一定的回报。
    主持人:最终目的就是上市?
    梁建章:上市或者被收购都是可以的。
    主持人:那当时拿到这五百万美金的时候,你从心理上有这个经营压力吗?
     梁建章:当时的话。那时候的风险投资也是比较短线的吧。我想搜狐什么时候上市的?可能是2000年吧,对吧。搜狐新浪上市又是非常成功。所以一时大家都认为,所有的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可能都能够上市,也不需要盈利或者怎么样。所以大家都比较非常热衷投资这样的公司。那我们当时的话,就是看什么阶段。就是最初互联网泡沫破裂前后,以前的话就是大家都要来投这些公司。我们拿到投资以后,他也是希望你尽快地把这个点击量或者用户做大,也不用太在乎这个利润,然后尽快地能够上市。他是这么希望的。

  虽然有了钱,但携程网的发展并没有梁建章想象中那么顺利。而接下来的事情和当时众多疯狂的互联网公司没有任何区别,携程开始大把烧钱,在各种网站上大做广告。没有多久,互联网泡沫破灭,许多互联网公司昙花一现便销声匿迹。不曾赚钱的携程网,此时如果找不到新的利润增长点,情景也不比倒掉的其他公司好多少,一样地岌岌可危。
 
    主持人:我们那个时候烧钱烧得最厉害的时候是一个什么状态?
    梁建章:最厉害的时候也就是说一个月几百万这样子,一两百万两三百万。不过持续的时间比较短,就是两三个月的时间。
    主持人:那个网络泡沫应该是2000年中期吧?
    梁建章:对。四月份就开始有些迹象,真正完全破灭到七八月份。就那么几个月的时间,那个时候我们立刻从烧钱转变为拼命想去赚钱一个状态。幸好我们是转得比较快的。
    主持人:那个时候就是大家都处于那种网络热,都处于那种很亢奋的那种状态。是不是在经营上没有什么压力觉得烧钱也不心慌?
    梁建章:对。这个心慌不是在心慌是不是赚得到钱,是心慌烧得速度过快,能不能赶上这一拨。至少我们的投资者是这样。
    主持人:那你当时觉得自己烧得够快吗?
     梁建章:我们觉得当时很多人说我们烧得不够快。每次跟投资者谈,他们都觉得我们烧得太慢了。我们本身是比较保守的,所以没感觉应该烧这么快,没道理公司应该这么去经营。这个明知道投下去钱仅仅是为了赚一些吆喝,没有实际的回报,那你为什么要去这么做。但是投资者不断的给你灌输,你应该尽快抓住这个机会。
    主持人:一共烧掉了多少钱?
    梁建章:烧掉大概一两百万美金是肯定有了。
    主持人:这在当时还算少的。
    梁建章:那当时是算非常少的。我们是慢热型的,我本人也是慢热型的,还没有这么疯狂的去烧。

  经过网络概念的狂热,在充分分析了携程网和传统旅行社的优势和劣势之后,梁建章做了一个新的决定,那就是在携程网身上注入传统旅行服务公司赢利的模式,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这种盈利模式无限放大。作为快速占领市场的捷径,2000年11月,携程并购了当时国内最大的传统电话订房中心——现代运通,成为首家利用800免费电话进行酒店预订的公司,这在互联网业界引起不小震动。

    主持人:你怎么想到从订房开始做起?
  梁建章:订房当时是最容易做的,因为不像机票或者其他的,机票需要一个收款的过程。订房不需要收款的过程,因为我们是可以跟酒店结算的。那个时候订房的话,最主要的就是你能够把那个呼叫中心能够建起来,所以我们当时第一步先选择了订房。当我们订房做得非常成熟了以后,很大的客户群以后那时候才把我们整个全国的配送系统,送票跟收款体系整个网络建起来,所以我们是一步步来做的。
  主持人:一般拿到一个房间,帮他招揽一个客源,你给一个最低价,你从中能够赚多少钱?
    梁建章:也不说他给我最低价,酒店有不同的价格。一般来说我们的价格肯定是低于酒店直接打电话,或者是到酒店直接去拿的价格。然后我们是酒店不一样,我们中间拿不同的返佣的比例是百分之十多一点。
  主持人:是折扣的百分之十?
  梁建章:是卖价的百分之十。
    主持人:当时收购的时候现代运通的经营状况不是很好?
     梁建章:其实不错。因为它有一批比较忠实的客户,跟酒店的关系也不错,但是它有瓶颈,因为它服务能力有限。其实当时如果要买个很好的 CALL CENTRE呼叫中心的设备好像是几百万,它是没有这个能力去投资的。即使它有它有没有这个能力去开发这个管理的软件,它也没有很好的管理能力去把他管好,所以当时它是没有能力继续发展。所以它已经受到它设备跟服务能力的限制。
    主持人:当时它在国内这个行业是老大吗?
    梁建章:当时应该算是老大。但是当时的老大跟我们现在的量比起来那是非常小的。当时是非常初期的阶段。就是群雄并起像他这种规模的公司还有很多,它可能稍微大一些。他当时的量可能只有我们现在的3%左右。
    主持人:你们当时跟人家怎么谈的合作,顺不顺?
    梁建章:当时的话其实也不是很容易。因为我们当时被认为是一个互联网公司。那时候互联网已经不是一个好东西了。已经是一个比较浮躁,或者是比较泡沫的一个概念了。
    主持人:就是说不务实?
     梁建章:对。而且我们收购他也不光是现金,我们的现金也不是特别多。还是要拿一部分股票,而且我们希望他拿一部分股票。这样可以把公司的利益跟他的利益绑在一起。所以用股票来怎么样说服他,我们的股票还是值钱的,所以也是不容易。但我们觉得我们还是从为什么能够结合在一起能够做得非常大,从这个角度来说服他。看得到他的瓶颈并不是在于他的市场或者产品,而是在他的技术和服务能力,我们有非常强的这一项。他也看到了我们这块,结合在一起,他们也觉得对我们有信心。最后就走到一起了。
   
    主持人:那你们在谈的过程中双方争执的地方比较多的是什么?
    梁建章:争论比较多的就是股票,我们的股票到底价值是多少。
    主持人:你们当时报的价是多少?
    梁建章:我们当时也是报一个蛮离谱的价格。当时看来蛮离谱的价格。
    主持人:多少钱?
     梁建章:好像报的是几个亿吧。我觉得这个当时看是比较离谱的,外人看是比较离谱的。因为你根本就没有盈利,你的净资产可能只有几百万美金,你是要报几千万美金,这个是比较离谱的。当然你,你要说将来我们会做多少多少。当然了我们现在是十亿美金的公司。几千万美金现在看来他们是非常合算的,换我们股票的人是非常合算的。
    主持人:你们用的期权+股票+现金各占多少?
    梁建章:如果按五六千万美金做价的话,股票部分是占主要的。可能是占百分之七、八十吧。比如说他们的收购的价格是五百万美金。那五百万美金其中有四百万美金用我们携程的股票来支付的。实际上四百万美金可能是占六千万美金的十五分之一。百分之七左右、六左右。现在这个六是远远超过原来四百万美金的价值。

  并购效应很快显现,一年多的时间,携程迅速发展了两千多家签约酒店,2001年订房交易额达到5亿人民币,2002年交易量再翻一番,成为了国内最大的宾馆分销商。当携程在酒店预订方面当仁不让地成为国内老大的时候,梁建章又看到了机票预订方面的巨额利润,2002年3月,携程收购了北京最大的散客票务公司——海岸公司,这为携程赚取巨额利润又提供了一条最方便的途径。

    主持人:那后来为什么想到要收票务公司呢?
    梁建章:订房做得比较成功了以后,很自然就会想去做票务。当然票务我们碰到的情况也是一样。我们有很好的技术服务体系,加上我们已经有一批很好的订的客户,同样他们也会有订票需求。但是我们比较弱的就是,一个是我跟航空公司之间的关系,一个是他们配送的网络。当时他在北京经营了很长的配送网络。这两块我们是缺,当然我们可以自己建,自己跟航空公司去建立这种长期的关系但这个需要时间。所以我们看到这样的公司以后能够结合在一起就能够加速我们的机票的建设的过程。
    主持人:机票代理资格是不是很难取得的?
    梁建章:这个也是一个因素,这个也需要时间。因为你申请的话也要需要走很多手续,可能也要一年两年的时间。他现成一个机票代理的资质。那么我们就可以缩短这个时间。
    主持人:那你们跟他们合作的时候是没有这个资质的?
    梁建章:我们跟他合作的时候没有资质。
    主持人:他们怎么愿意跟你合作呢?比如说他也有自己的网络。
     梁建章:他还是一样,他也看到的瓶颈。他一个是设备方面的瓶颈,电话接不过来。他也需要一个很好的呼叫中心的设备,他要通过互联网来做,他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去投入去建设什么样的网站。它的管理水平它的服务能力都受到限制。他也没有很好的营销的手段。当时我们已经摸索出一个很好的营销手段,所以他受到这方面的限制,当然他也有很好的产品,服务、跟供应商的关系。但他缺乏技术跟营销资源使他到一个新的台阶。一样的,我们结合在一起的话,就可以看得到非常完美的结合,可以看到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
    主持人:你们当时很好的营销手段是什么?
    梁建章:现在最初的营销手段也是比较独特,现在也是比较有效的。当然我们现在有其他的更多的营销手段。当时应该我们没有太多的钱去做广告,广告的话投资回报太慢,而且费用也是比较高。所以我们当时就在各大机场,这是我们创造出来比较独特的,就是各大机场我们去租柜台,我们有人员或者我们带领人员他们在那发卡,发我们的会员手册跟卡。
    主持人:这个发卡的创意是谁先想出来的?
    梁建章:我不觉得是某一个人想出来的。当时是,就是怎么去做是最有效的营销,我们的客户群最集中的在哪些地方。最后决定就是要全国范围内把这个机场全部都做下来。
    主持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发携程卡?
    梁建章:就是2000年终的时候。
    主持人:在收购运通之后就是业务量慢慢上升之后开始?
    梁建章:也就是通过大量的发卡的话,我们一方面把酒店的产品也做好了,也拿了大量的房源;一方面也把我们的呼叫中心基础设施建起来。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以后就非常快速上去了。
    主持人:您有没有到机场这种地方发过卡?
    梁建章:我发过一两次。没事在机场等的时候,航班误点在等的时候可以自己拿着卡去发一发。
    主持人:发卡的时候有没有遇到比较尴尬的事情?
     梁建章:我有一次很有意思。我有一次发卡。就是机场航班误点了。我就是从我们的销售员那里拿了卡就在旁边发。发着发着,旁边的那个家伙正在看杂志,他忽然看见那个杂志上是不是你呀?我正好有篇文章在那个杂志上,他说他非常敬仰,他今天竟然能看到一个商业领袖然后我又把卡给他。好吧,好好的珍藏起来,以后一定是我们最忠实的客户,有问题来找我。我觉得这也是蛮有效的一种方式。

  其实这时候,很多人开始质疑梁建章的运营模式,他们对梁建章收购传统旅行服务公司嗤之以鼻,甚至觉得携程不应该算作互联网公司。对于这些流言,梁建章并不驳斥,因为其时,携程已经开始大把盈利,而且将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后边。除了获得资金,梁建章还明白,携程只有作为互联网企业才更容易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融资.

    主持人:后来怎么想到上市?是不是一直资金都比较紧张?
     梁建章:上市的话我们当时已经非常的盈利了,也不需要太多的资金。但上市既然你有风险投资,肯定是上市的话要作为一个工作要做。它不可能风险投资等你分红,来实现它的回报,因为它需要非常快的实现它的回报。上市的话是在2003年底的时候,我们当时的业绩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成熟了。
    主持人:那个时候2003年业绩是什么样的?一个怎么样的水平
    梁建章:那个时候一年大概是赚一千万不到吧,一千万美金不到。五六百万,六七百万这样子。
    主持人:你们当时创业的团队有没有想到自己的股票这么受到市场这么样的追捧?
    梁建章:我们有这个预期,但是没有想到涨这么高,但这个也就是说,很长时间没有这样的上市公司了,我们想我们会很好,但是谁也没想到会这么好。

  2003年12月9日,携程网正式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携程成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沉寂三年之后,重新登陆纳斯达克的第一家网站,也是国内第一个登陆纳斯达克的旅游在线企业。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上市当日,股价大幅度上扬,收盘时股价比发行价上涨19.94美元,涨幅高达88.56%,成为当时纳斯达克市场上开盘当日涨幅最高的一只股票。

    主持人:上市的时候您在睡大觉?
    梁建章:那是晚上,睡觉。在上市的时候是几点来着。反正是蛮晚,我又平时睡得比较早,十点多,十一点钟睡的。后来上市涨到多少我就不知道了。
    主持人:你没有在现场?
    梁建章:没有在现场。它上市的时候大概九点十点的时候我看了一下,然后就睡觉去了。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发现它已经翻倍了。
    主持人:一觉醒来看到股价涨到这么高,然后有没有联想到个人财富的增长,有没有联想到这些?
    梁建章:那个时候有没联想到太多吧。因为算帐以前也算过,以前的算帐已经是说,钱已经看到是够了。就是说你可以要花也花不完。就是再想多赚也不用再算了,也还是花不完。就那么回事。

  2004年春节刚过,携程宣布与国内百强旅行社之一的上海翠明国际旅行社进行“战略合作”,携程逐渐从一个原本只在“网络上飞”和“电话上飘”的“旅行服务公司”渗透到了传统的旅行社。到了10月份,携程又推出了“360度度假超市”,旅游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旅游爱好自由选择搭配酒店和航班,梁建章试图突破酒店预订和机票预订这两项最主要的盈利模式,增加第三项盈利模式。

    主持人:收购上海翠明是不是为了发展自助旅游的空间?
    梁建章:对。我们现在不光是做定酒店定机票方面,我们也做旅游的套餐自助游,所以这个块我们在做。
    主持人:这个是不是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梁建章:是
    主持人:这部分空间会大于以前的商业模式吗?
  梁建章:整个休闲旅行的市场是大于商务旅行的市场的。但是现在大部分的休闲的旅游,还是主要是以团队的形式。我觉得这个不会是这个团队不可能多久的作为一个休闲旅游方式的主流。因为像发达国家最主要还是是去自己去规划自己的形成。只是说他客观是买一个套餐或怎么样。有订机票,而不是去跟旅行团。在中国当然这个还是初级的水平。但是随着旅游市场的成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多的人会选择自助游,会选择自助旅行套餐。这就是我们现在想做的东西。
    主持人:你们损害到传统旅游行业的利益?
    梁建章:谈不上。因为我们占整个市场百分之二到三个份额。那每年这个市场增长百分之十。所以你说我们很多有多少旅行社会因为我们而关门了?不是这样的。他们也是在增长只不过是慢一些而已。
    主持人:携程的净利润有多少?
  梁建章:我们是在四到五左右。稍微高一些。
  主持人:也就行业分析师说,评价携程它的业绩增长,至少这种增长水平保持两年,就两年内能够保持这种速度。
    梁建章:我觉得我们的增长速度还会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当然你技术越来越大,它的百分比会有一点点下降,这是肯定的。但是它总体来说还是一个非常高的速度。它虽然说应该是一个传统行业,但是它的增长速度其实确实像一些高科技行业。
  主持人:携程和E龙的竞争体现在哪里?
     梁建章:我觉得他跟我们最接近的还是酒店这一块。我们酒店大概是他的两到三倍的业务量。但是他在机票或者是其他度假上面差我们很远。我觉得,因为这也是公开数据,他也是上市公司。机票不到我们百分之二十的业务。度假的话就更少。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各个方面领先,尤其是在我们机票跟度假方面。
    主持人:你们占有这个资源怎么样比别人多?
  梁建章:最关键的话对客户还是一个服务。我们在这方面确实是比竞争对手要领先。我们服务的无论是服务能力,比如说我们的电话是百分之多少,比如说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五秒以内就接通了。我们的确认速度可能只有两分钟。送票准时率可能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这些都是非常数字化的东西,但是我们把这些作为我们最重要的指标。而且我们不断的用我们的技术让我们的管理水平去把他提高。这个不是你想做到百分之九十五你就做得到的。没有一个很强大的后台系统支持,没有一个很大的规模公司是不可能做到的。没有很大的规模也是做不到的。当然了,我们现在第一是大这个方面,规模的话因为你是第一的话,你也有些优势。合作伙伴可能更愿意跟第一的来合作。中国移动他要选择合作伙伴,他肯定会选择我们。或许说是有一些酒店,他比如他只愿意跟一家合作的话,像现在的迪斯尼,我们是中国唯一的跟迪斯尼合作的合作商。在产品的选择资源的选择方面也会超过。所以总的来说,我们跟客户的体验忠诚度会比第二名或第三名更高一些。
 
   “要是坐过飞机的人,就一定接触过携程卡。”在投资圈当中,这句话一直是对携程公司最具号召力的一种描述。尽管携程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预订和票务中心,但是在梁建章的设想中,携程并不只是一家网站,而是“高科技武装的旅行服务公司”、是传统行业的整合者。目前,携程会员已超过百万,一个“全亚洲最大的呼叫中心”也在建设中。携程2005年第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当季净营业收入1.3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增长60%;净利润5650万元人民币,较去年同比增长80%。

  主持人:这种高速增长的空间有多大?这种高速增长的趋势能保持多久?
  梁建章:现在中国是五千亿的旅游市场,我们只是做百分之二。我觉得这个比例应该快速的提高。当然中国现在是五千亿,将来可能是几万亿的市场。如果我们,譬如说我们能占百分之十或者怎么样,那也是不得了的数字,那是几千亿的数字交易额。那远远超过任何一个行业。就是旅游可能是世界上将来当人们钱越来越多以后,旅游可能是一个最大的行业,将来我觉得是无可限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9: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华西集团前任董事长 吴仁宝
2007-05-18

 一个一心想忘本的农民
  我吴仁宝是农民出身,但农民出身,不能世世代代是农民,要说忘本,我就要彻底忘本
  六十年代 他一边学大寨 一边办工厂
  大寨是农业为主,我这里不单单学农业,我是要学多种经济的发展形式,所以搞工业,因为我们实践下来,单种农业只能温饱
  四十多年的资本积累 成就了他的共同富裕梦 
  今年下来50多家企业,50多亿资产,华西1524人,你说够了吧,华西私人有了,最少的人家超过100万资产

  天下第一村――江苏华西村的老书记,华西集团前任董事长。1928年生,1957年担任华西村书记,在他的管理下,华西村成为中国农村的首富村,华西集团拥有企业50多家,年收入近三百亿元,旗下上市公司华西村年利润总额近亿元。2003年,吴仁宝不再担任村书记,并辞去华西集团董事长职务,现为华西村总办公室主任。

  从老书记位子上退下来 当总办主任 总办主任这个角色是什么样子的 主要负责什么呢
  总办主任抓一条,你看看这个办公室他的权力还是比较大的,什么权力大呢,他能够了解信息,他什么事情都要通过办公室,办公室最起码看到我现在华西什么情况,看了确实有点看法,要同他们说了,要同他们商量,看得没有什么事情,就放心让他们干。

  刚刚完成的这个股改 这个事情他们跟您商量吗 
  这个是他们搞了,我交给他们了,这个都由你们去搞,根据我的原则,但是你们作参考,这个我们的股票一定要做强,要做大,要做得股民满意,你们就是要全心全意为股民服务,我给他们就是这个要求。

  如今华西村的书记是吴仁宝的第四个儿子吴协恩,他同时兼任华西集团董事长。不过,吴仁宝还是很忙,村里很多例行的会议他都参加,而像接待参观团,做报告这样的事,不少还是吴仁宝出面
  显然,吴仁宝已经十分习惯这种场合。四十多年来,他和华西村一直是广受关注的政治和经济的双料明星,而这种关注,在六十年代就开始了
  在农业学大寨期间,三十多岁吴仁宝凭着一股拚劲,带着全村人大搞生产,华西村的穷村面貌因此改善,并成为江淮一带甚至全国学习的典型。不过,这位农业生产上的先进,在六十年代就开始办厂,并因此广受争议
  他们说我吴仁宝是农民出身,如果你不种粮食,你吴仁宝是忘本。这个概念,这是一些领导的观念。我就回答他们,我吴仁宝是农民出身,但农民出身,不能世世代代是农民,要说忘本,我就要彻底忘本。
  我讲个笑话给你听,我们农民苦头吃够了。我们农民养的猪,养的生猪,国家制度紧张的时候,叫我们农民养的猪统统要卖给国家,如果你自己宰了,要处理。那么,为什么要统统卖给国家呢,这叫卖爱国猪,支持大城市,支持社会的建设,后来农民听话,大家都养了,养的多了,国家又不要了,不要了怎么办,他又动员农民,你们养的猪要自己宰自己吃,这叫吃爱国肉。你说吧,不吃肉爱国,吃肉也爱国,这个计划经济,你看好吗,为什么还去留恋它,所以,农民在这个计划经济上吃了亏,我们农民就穷在计划经济上。
  那时候都穷成什么样啊
  那个时候穷到我们华西少数人家出去要饭。男的讨不到老婆,女的嫁不出去。那么,自然灾害来说,半月没有雨,苗要枯黄,一场大的雨,连夜一百公里的雨,华西的低田要没掉了。那个时候叫小农的生产,耕牛的脚踏车怎么去排除这个自然灾害,遇到较长年景,好的年景,老百姓能够温饱,遇到自然灾害来了,就是不可抵抗,势必穷。温不饱到温饱,温饱到温不饱,经常翻来翻去,这么回事。所以说我们要彻底解决这种自然,不做自然的奴隶,要做自然的主人。
  那个时候是学大寨的时候 您还是作为一个学大寨的典型被拍成电影了 那您这面又是学大寨的典型 这面又是要搞工业 您不觉得这样很有风险
  大寨我适用的我就学,大寨那里好的,我这里认为不应该学的,要以实际出发的,有两点,比如学习大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要爱国家,这些我统统学了。大寨改造河山,改变生产条件我学了,但是两个没有学,一、大寨的生产关系,他的房子都是公的,那我们华西还是私人的,那他们叫我们学大寨,我们为什么不学,我讲了,因为大寨那里的老百姓的觉悟比我们老百姓的高,他们房子公了,华西人的觉悟低,公的房子他们不太爱惜,所以,我们房子还是私人的,私人的房子爱惜得比较好,这就是一点不学。第二点,大寨是农业为主。我这里不单单学农业,我是要学多种经济的发展形式,所以搞工业,因为我们实践下来,单种农业只能温饱,那么如果发展一些副业,能够油盐钱能够稍富裕,发展工业那么就可以富起来。
  那时候没有人告你的状啊 说你吴仁宝在搞工业 
  那个时候有啊,说吴仁宝不务正业,多了,有一位领导说吴仁宝你这个人最不听话,但是我也不来管你了,由你去搞吧。我说谢谢,你不管我,比管我还厉害。你不管我了,我要注意。实际你还来管我,你不是明的管,暗的管我,所以我更要注意。
  第一个厂是哪个厂子
  最早的是61年加工厂
  办厂最初的想法来自于哪里
  我们这里叫苏南地区,原来讲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我们属于苏杭地区,那么苏杭地区比较富,为什么富的呢,我们解放前,也就是说已经有工业了,农民不单纯种田,养蚕啊,搞副业啊,织布啊,都有了。
  1961年开加工厂,1969年办五金厂,吴仁宝在华西村一直偷偷地搞着工业,即便是在文革中的政治风雨中,也没耽误,因为那时的华西村是农业生产典型,而吴仁宝本人更是 一个懂得变通的村干部。
  苏州学洪泾(地名),他那里是学毛选的典型,华西是搞生产的典型,后来大家都去看学毛选,但是不少人还是来看我们华西村,在70年,71年,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地区发了个通知,禁止到华西参观,就是不准到华西看,因为华西不突出政治,是讲生产,以生产来压革命,那么怎么办呢,我就讲假话了,怎么讲了,他们要来看,怎么办,我就给他们看农业,家里的人叫他们出去,工厂里的人出去。铲草皮,积河泥,搞得轰轰烈烈的,领导看得很满意。那么他们走了,把工人叫回来,耽误的时间补回来,加班加点。我们那时有五金厂,这个厂外面的圈墙围掉的,不准出去看的,只看农业,那么实际来说,我是对付官僚主义的。因为,为什么呢,因为他领导讲了,你不准搞,这是不行的。领导只有一个方法,不给他知道,这样慢慢知道才好。
  那时候是农业时代 你们卖产品时是不是要偷偷摸摸 不让人知道 
  卖产品和这个两回事,这个只要给领导不要知道,但是有个别领导也同意你办,他嘴上讲不准办,暗里还叫你办。为什么,他也是领导啊,他不统一,各有看法,中央也这样,中央有些领导也这样,有些领导主张办,有些领导不准办。那么,哪个权威大,就听哪个。那么,没有办法我们就偷偷摸摸搞。
  你怎么样说服人家 现在我们要办一个工厂 然后要办什么 设备从哪里来呢 钱从哪里来呢 
  办工厂来说,我们下面的农民都要求办。但是办有一个困难,当时的经济有困难,因为华西不借贷款的,当时来说,也是毛主席的号召,既无内债,也无外债
  筹集资金是怎么筹集的呢
  这个钱怎么办,人民的事情人民办,有困难找人民去商量,我缺资金怎么办,我到年终分配的时候,我把我们全村的每家,一家门一家门,每家我亲自同他们讲,同他们商量,那时候有400多户,每一户都来,我们要办一个厂,现在经济上有困难,你能不能分的钱不拿,参股,那么是自愿,谁知道老百姓说我不要了,统统投进去。所以就解决了资金。
  那时候您自己出了多少钱
  我自己出了6000块钱,在村民中间不算太高,但是不算太低,因为我那时候我的经济条件不比他们好,还没有他们好的人家好了,那时工资的,实际开头是工分,工分我们一年大概365工
  赚的第一笔钱
  61年拿到了两万块
  华西村刚开始办厂的时候,正是社会上的产品短缺时代,东西很好卖。而华西村办企业,从一开始就是集体性质,这种集体经济加共同富裕的模式一直坚持至今,并成为华西村企业的独有特色。
  首先要创造一个双富有。什么叫双富有,集体要有,老百姓要有,这是华西最成功的经验,有些人一时怕私有,说私有制不好,一时他又回过来怕公有,说公有制不好,那我们华西是不怕公有私有,要说怕,就怕公私都没有。所以我们创造了公私双富有。
  您认为华西村真正富裕起来是从哪一年开始 
  要说华西富,从75年开始,华西人民已经小富了,所谓小富,已经有一个新村了,平房的新村,每家人家当时来说,中国也是一个点,我们华西是共同富。那时候只有自行车,家里只有自行车。
  75年的时候全村应该在全国很有名啦 就是最富的啦 那时候媒体是怎么评价您 
  75年的时候,人民日报头版头条,说我吴仁宝,能多看几只棋,中央广播电台都广播了,报纸上也很多的,那个电视没有现在多,那个电视很少,一般地方没有电视台的。
  1975年的吴仁宝,可能是江阴当地最红的政治明星,这一年,当了一年的江阴县委副书记后,他升为江阴县委书记。
  我看您的履历 就是从村官一直做到县委书记 但是这个过程中您一直都是兼任华西村的村书记
  我当乡官,户口迁出去的,因为他上面要。当乡官,但是我晚上还要回到华西来。我当6年县官,应该在县里的,有30%的晚上回到华西。我华西的支部书记不肯放。他们叫我免掉吧,我不同意免。
  为什么对华西独有情衷
  我不仅仅是对华西村,我是一个农民,我总之要把农村走向富裕,能不能创一些微小的经验出来,这是对我们农民的贡献。
  当了六年县官后,吴仁宝卸任回乡,从此一心一意做华西村书记。华西村办的企业也越来越多,纺织、农用机械、钢铁等等很多行业都有涉足。到1988年,村里已经有二十多个工厂,产值过亿元。这些企业在后来的发展中经历着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乡镇企业的经营的灵活性使得其总体经营不错,经济上的成就,全村统一分房分车的表现,让吴仁宝和华西村继续受到高度关注,华西村并被冠以“天下第一村”的名号。
  什么时候开始给村民分房子分车啊 
   2005年,等于是1995年开始,这个10年当中,那么就是欧式别墅了,你们看到了吧,这个房子100年不落后吧,家家有汽车,家家有存款,这个富起来了,确实是富了,因为我人均超过8000美金了。我华西村民的富裕比美国的农民富,他们美国人来了都讲的,这个不是假的。
  华西村1999年8月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实业主体是毛纺厂。在上市现场的吴仁宝看起来心情不错,不过,起初,他并不赞成华西村登陆资本市场

  当时上市这个主意不是您的
  当时的上市的主意是新书记的。包括到他们其它人,因为我们当时有21人,大家用选举的形式,大家赞同不赞同,最后,大概20票要上市,就我投了这一票(反对)。
  那您为什么反对啊
  为什么反对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华西实际上不太缺资金,因为华西这么多企业都是自己的,实际我合资企业也没有的。就是有合资,是由香港自己办的公司回来合资,这样赚的钱都是我自己的。那么这个股份公司要上,目的要做大,要筹集资金,那么你筹集资金要考虑资金的来源,那么这个压力比较大,你筹集资金来了,你要用足用好,要对股民有好处。那么要分利。那么如果说你搞得不好,甚至现在不少有些股不太理想了,那这就不仅是经济的问题,而是要影响到我华西荣誉的问题。

  你是怕股份公司上了市如果搞不好会拖累华西村
  对了 就这个思想 所以我敲他们警钟 股份公司来说呢 关键还是公司要有效益
  但是这个难度也比较大 一时市场非常好 一时市场不太好 所以它效益不稳定 我华西还有一条 上面同意你上市的是轻纺 但是我效益好的是黑色冶金 冶金我放不进 但是我利润很高 所以(对股民)说不清楚了 真正利润高的还是冶金
  当时是政策不允许 
  当时如果冶金放进去了 我们的效益不得了了 反过来讲 这个上面也对的 哪个可以上 哪个不可以上 产业政策嘛 但是上面和下面这个中间环节呢起码要相差一到两年 我们下面说好的 上面讲不好的 上面讲好的 下面看还不太好的 它有个距离   



  就您一票是反对的 那他们看到您投了反对票 他们当时什么反应  
  他们当时是两点,一个他们认为,我年纪大了,跟不上形势,思想保守,这是一点,第二点,他们认为,我要上的,是故意投不同意票,这样给我们年轻人一点压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搞好,因为老书记没有投我们票,我们投了怎么办,所以能够鼓励他们,促进他们,他们两个想法。
  你是故意投的反对票吗
  不是故意的 是真的 
  我是最担心的我们这个股票上市 所以上市的时候 由于我的年纪大 跟不上形势 不够积极上市的 但是他们年纪轻 他们都积极要上市 最后我作为少数服从多数同意了 
  华西村上市六年来,一共募集资金7个亿,公司总资产增长了3倍。股份公司的上市,也放大了华西村的品牌效应。1999年华西集团总收入20多个亿,目前近300亿元,六年的时间完成了10多倍的增长。目前涉足钢铁、房地产、化纤纺织、商贸旅游等多个产业。

  现在华西村的名气很大 但是华西村的产品好像知名度不是很高 华西村这只股票在资本市场上也是表现得比较平淡 这个好像跟您一贯的做事风格不大一样
  我说我华西的产品,好象听听名气不大,但是我300亿为什么卖掉的,他们有的产品听听名气很大,他怎么大了几年最后资不抵债的,我对你说真话。有些是他只作宣传,不顾花钱,有一种是运作,好听一点是运作,不好听一点是搞虚假,骗人家。这个荣誉是骗来的。最后你看失败的多。我看这个证券公司现在非常好,在改进。这个证券公司要真正监督好下边,他的利润到底是不是有利润,到底有多少利润,还是做得假的利润,为了要融资多拿钱,他有些少数人,我多做比如1亿利润,当时股民听听很高兴,最后他可以增股3个亿,他拿掉一个亿,还有2个亿,他当赚来的,不是赚来的,是股民投入的。最后,到一年两年时间长了,啊,这个公司倒闭了,那么这个股民什么都没有了。你看看平时我拿到多少,最后他没有了,所以这个我的看法,一定要监督好这个股份公司。
  吴仁宝从29岁开始做书记,创造了经济持续增长的华西奇迹,华西也因此成为中国90多万个行政村中的另类明星。如今的吴仁宝住的还是七十年代的房子,全家26口人都在华西村,个个都是华西村村民。

  说到您的创业的故事很精彩 但是您个人的故事也很有意思与众不同 比如说您对自己的儿子 我们看到一份材料上说 您小儿子10岁的时候 您把他送给了一个老乡 当时是怎么回事
  当时这样的,就是我们有一个村民在双抢的时候,男的在做生活,他的小孩在河里淹死了,淹死了,他一家人哭得不得了,因为独生子女,那么我考虑怎么办,所以我同我家属商量,我们有个阿四,是现在的书记,我说送给他们。
  您怎么会想到把自己的儿子送给他
  一,我把自己的送给他,目的就是要解决这户人家的痛苦。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独生子女死了, 而且这些事情不解决,还要影响到其他独生子女,那么这样所以我给他了。给他来说,当时这家人家非常激动,不仅激动了他一家,而且激动全村,这不仅是我送个儿子他们,而是我送了,可以说是我们党的温暖。送了,现在叫和谐社会,我是送了一种对社会计划生育的爱戴和鼓励今后的计划生育,起这个作用。
  您当时的家属包括小儿子愿意吗
  我的小孩他不太懂,他不太愿意,讲讲要笑了。我老太婆被我说服了,她也舍不得,要说舍不得,我也舍不得的。但是,我们为了工作。小孩送他去的时候,他不肯去。
  他应该是哭闹得很厉害吧 
  我们做了工作,几个人陪他去。对方烧了蛋给他吃了,他不吃,我动员他吃,被我逼得他吃了,含在嘴里,他吃了,不响。等我走了,他“扑”吐掉了,想想好笑了,因为他才十来岁。
  他是一种情绪
  他不肯去。那么后来逐步逐步,熟悉了就好了。
  您还是没有说服他 反正他是没办法 因为你是他爸爸 他必须听你的
  但是这个小孩很好,现在也经常听我爸爸的话。
  您这个小儿子10岁的时候 如果他说他小没办法只能听您的 那如果儿子长大了和您意见不一致怎么办呢 比如说你的那个二儿子已经到城里做了国家干部 您非要叫人家回到华西村 人家听你的吗 
  他们都听我,要说不听我怎么办呢,我还没有遇到这个。作为我来说,我没有体会,但是我儿子出去,大的,第二个,都可以在外面,那么我动员他们回来,他们都听话回来了。连到我的女婿,我的女婿他也是全民企业的,他是技工,叫缪洪达,江阴不是现在有船厂的吗, 他是技工学校考取的,他大概做了三年,我动员他回来。
  怎么都听您的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都听我话,他们都听我话的。现在还听话,有的小孩小时候听话,大了以后不听话。他为什么听话呢,我个人感觉有两点,一点我平时对他们严肃,小时候是非常严肃的,那么在他们的脑子里就是我有威信,他有点见我怕。我们原来有句老话,什么老话呢,这个话不太好,说清楚,叫筷头上出忤逆,就是说专门荚菜给小孩吃,要出忤逆种。还有是棒头上出孝子,就是小时候严,能出孝子的。小时候过分宠爱他,要忤逆你的。这个也有一定的道理的。
  吴仁宝今年已经78岁,身体不错,喜欢吃拌面,每天固定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锡剧也是他的爱好之一。当年送给村民的儿子就是他的第四个儿子――现在的华西村书记吴协恩,新班子的表现以及华西村的方向,吴仁宝说,他心里有数。
  我的看法,华西有三个调整,一个是产业结构还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逐步还要延伸,这两年,现在打好基础了。产业结构,现在不是叫循环经济吗,可能这个循环经济,这个经济的总量,不会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效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什么叫科学发展,叫有效发展最科学。没有效益的发展,这是不行的。这个可能就是一个大的转变。第二,对华西的机制,我看这个两年下来,这个机制更能够适应我们华西的健康长寿。这个实际上机制来说,主要是对一些人,实际是分配关系上,有个固定的收入,有一个浮动的对人的鼓励,这么个机制,还要提升调整。第三,我看,我们华西的班子三年以后,可能是档次更高了。可能不是大学生进不进班子
  是不是让我们感觉应了那句老话  叫扶上马再送一程 那您准备这一程要送多久 送多远 
  现在来看,实际我还是到80岁。还有两年就全退了,什么都不担任,还有两年,为什么呢,基本成熟了,应该说可以了。现在这个新班子,非常好。我要看他们看什么,有两个能力,一个有真正执政能力,因为不是你一个人管,第二是有经营能力,要会经营的能力,搞经营,这两个能力,现在基本上成熟了。他们能够驾驭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了,所以我非常满意的。
  退休以后做什么
  到外面看一看 搞搞接待 因为我认识的人多 到华西来我就接待接待 你我认识了
  我80岁你来 我接待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海南航空董事长 陈峰
2007-05-18

 十赴华尔街,结盟索罗斯,他为中国资本市场引来“金融大鳄”
  索罗斯的高级经理上完厕所回来这哥们讲得英文虽然不标准 但是确实是非常动人的一个发展计划 这时候说 我买你的股票了
  十二年,从1000万到400亿,他成就中国资本市场财富增长的神话
  后来我说刘省长 您不是害我吗 一千万人民币连个飞机翅膀都买不了
  他被称作中国民航业异类,倍受争议
  隔两天媒体又该说了,你负债率高,老是替古人担忧
  陈峰,海航集团董事局董事长,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曾在中国民航总局工作多年。1993年,陈峰受命创办海南省航空公司,12年后,海航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航空集团,2005年11月9日,陈峰摘得"2005年亚洲最佳商业领袖"桂冠,这是迄今为止首位中国企业家获得此项大奖。
  八十年代后期,海南开发的浪潮席卷而来之时,海南的交通却成了大问题。1988年,海南建省,每天进出海南的航班却只有两个,当时的省长刘剑峰找到有着18年金融和民航经验的陈峰,让他组建海南自己的航空公司。1990年陈峰受命来到海南。
    主持人:那到海南之前是做什么
     陈  峰:来海南的时候 是在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 里面有个叫世界银行办公室 做金融的贷款项目 这个经历对我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一段经历 我发现人生每一段经历 都不会白费 这段经历使我从一个典型的民航经历的人增长了一点金融知识 这个金融知识使我比别的民航传统的管理干部所多出的一块 就多这么一点  
    主持人:你1988年离开民航总局
    陈  峰:大概就是1988年的时候
    主持人:你那时候为什么要离开
    陈  峰: 壮志未酬 那时候人家老看不上我 人家说你 自己总希望自己把所学的东西 自己一些理想 能够给中国民航事业做点事情 但是年轻人没地盘 人家连个处长也不提拔你 算了 咱们就怀着很多遗憾 惆怅 不干了 这个时候就到中国农村信托投资公司去了
    主持人:那一年您多大年纪
     陈  峰:那时候大概在 我想在32岁左右 当时我立志于中国农村改革事业 我觉得干脆学别的 干这个了 当时学不学民航也不在意了 觉得这是富于挑战  富于成就感 结果学生一闹事 这公司的计划也发生变化了 国家计委原来设定格局也变化了 这是又是一番新的选择 那时正是海南省刚刚六四以后比较困难 新上任的海南省省长刘剑峰同志 就把中农信的几个人就请到海南 去海南帮助他去发展海南 我就这么到海南
    主持人:他也很欣赏你 所以才把你调去
     陈  峰:因为本身我16岁就在民航的这个航道里工作 所以历史 我这一生大部分都在这儿工作 所以在民航总局 在民航总计划部门再到德国去学习 这一系列经历对这行太熟了 但阴错阳差又给我在金融部门工作了几年 我们的省长知道我的经历 应该是对我们几个人过去的经历 他也比较赞赏 这时他没有让我再做金融有关的事 你看金融你是半路出家 你在民航混了大半辈子 你还是重操旧业算了 咱们海南是个岛 孤身海外 没有发达的航空运输业 无论旅游者和投资者都很难到海南来 所以你给咱搞航空公司吧 我给你一千万人民币 后来我说刘省长 您不是害我吗 一千万人民币连个飞机翅膀都买不了 我说要人也没有 后来  刘省长说 你是这么聪明的人 用改革开放 我觉得也对 但是改革开放覆盖中国960万平方公里 这玩意也不能当钱花。
  面对一千万人民币,陈峰当时能做的只能是租一层简陋的办公楼,资金缺乏的问题一开始就摆在了陈峰面前。当时的国家的民航政策是支持国有航空企业的发展,地方省属航空公司并没有享受同等的待遇,陈峰无法从银行拿到贷款,海航举步维艰。1993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中央正在进行股份制试点,这成了陈峰唯一的机会。
    陈  峰:定向募集 第一步 在社会上可以募集发展资金 我就成功地募集了2.5亿 在三个月募集2.5亿
    主持人:最初你是怎么找到这些投资人 合作方的
    陈  峰:我拿政府批文的批件 我说卖股票 我就讲 海南航空发展的前景 我告诉你 在中国15年以前 中国老百姓不知道什么叫股票  也不知道什么叫投资
    主持人:人家都不知道 你怎么去说服人家
    陈  峰:不知道人人都买 人家都抢着买
    主持人:不知道是什么就买
    陈  峰:新鲜 中国老百姓就喜欢新鲜事 说股票 这股票什么 大家就好奇 在海南成立一百多家 都募集了很多钱 不过这些公司大部分都不知道去哪儿了 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初始阶段的代价
    主持人:当时是找到的都是社会上的什么资金
    陈  峰:我也不知道是谁 国有公司  私营公司 私营 个人都有 反正各式各样的人都有
    主持人:这些都是你自己去找的吗
    陈  峰:他们找的我 大家一听说他发股票 政府批准的 都找他 不过我们当时卖的股票还不是最抢手的 卖价是不高的 人家很多家股票卖得很不错 说明中国老百姓初始对资本市场的概念是不清楚的
  1993年,海航成为中国民航业的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利用成功募集到的2.5亿,海航开始了运营,其后陈峰运用融资租赁和经营租赁等方式先后引进了4架波音737飞机,然后通过银行贷款又买到了更多的飞机。但是伴随更多飞机落到海航的停机坪,海航的负债率也不断攀高,陈峰已不能从银行再申请贷款。
     陈  峰:我们取得了发展 银行给我们飞机租赁 这样负债率上了 所以这时候就要发股票 有人告诉我在美国可以发股票 我提着包 穿着西装 打领带 跟我的副董事长 我们俩人 就奔美国华尔街去了 现在想起来 年轻 做事业的人一定要年轻 年轻二百五 哪儿都敢去 所以没有包袱 反正搞不成 人家说两句  咱们就听着吧 你像岁数大了的时候 还觉得有点面子 年轻时候也没有面子
    主持人:听说您十闯华尔街
    陈  峰:一件事去了十次 你想 从美国华尔街 你是没有知名的一个小企业 远在天涯海角 你让美国华尔街大佬认同你 那你还不多去两趟 很自然的
    主持人:那你第几次去的时候 和索罗斯开始接触
     陈  峰:实际从一开始去的时候 我们就有接触 第一次我到那儿去 没有任何的指示 也不知道美华尔街到底怎么做 有人告诉我发股票 我就去了 当时听了一半 我听 华尔街这地方非常精彩地 可以把你发展的理想 计划 很好地介绍给投资者 获得投资者的信任 让你发展 我就开始把海航一千万人民币搞一个航空公司的故事讲给他们听
    主持人:你讲给谁听
    陈  峰:讲给很多投资 很多投资者 那种听证会 那时叫听你介绍 我在那儿回答了好几百个问题
    主持人:你当时跟人讲了什么
  陈  峰:我讲一千万人民币 一百万美元 搞一个航空公司故事 然后紧接着成功发展 又成功地盈利 再讲中国航空的未来和海航的未来 讲给他们听以后   我是主角 我直接用英文跟他们沟通 他们听得 非常精彩 太精彩了 索罗斯的高级经理上完厕所回来这哥们讲得英文虽然不标准 但是确实是非常动人的一个发展计划 这时候说 我买你的股票了 你的地方在哪儿 找个地图来 我一看坏了 海南地图就一点 英文地图一点字都没有 我说这怎么办 我说你们看见越南了没有 越南 美国太熟悉了 你看 从越南坐着渔船几个小时 那个岛就是我们海南 大家哄堂大笑一顿 然后翻过头来 人家请个国际的一流的会计师事务所兼审计 请国际一流的法律进行评估 另外更重要的 请了华尔街专门做航空的评估事务所 SH&E 对我们进行海航的评价 他们这么评价海航的管理者们 海南航空的管理者们 不仅在中国是一流的 在世界是一流的 所以这样 我们获得了美国资本市场这些金融投资者们的认同 这样 索罗斯就非常快地投资我们两千五百万美金
  1995年11月,索罗斯利用2500万美元购买了海南航空25%的股份,成为海南航空第一大股东。海南航空成为中国民航业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陈峰和“投资大鳄”索罗斯的联手使他赢得了国外投资者的信任,拓宽了陈峰在海外市场融资的道路。陈峰被当时的媒体称作“中国最昂贵的人”。
  主持人:最开始 他们给你们投资的额度 就是这么多钱吗
    陈  峰:一开始是这样 开始是投资了两千五百美元 占我们的25%
  主持人:那时候国家政策允许 外资最高的限度就是25% 那么他们一开始就投到这个上限
  陈  峰:对
  主持人:说到索罗斯 您跟他的关系很近吧
  陈  峰:应该说人那么大个 我也近不到哪儿去 另外他对我们很信任 应该说对我们公司运作很满意 应该说我们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 他对我们很有帮助
    主持人:我想问一下当时跟索罗斯本人见面了吗
    陈  峰:那时候还没有 后来才见的
    主持人:索罗斯的样子是不是跟我们在照片上的见的一样
    陈  峰:非常和蔼可亲的一个老头 长者 而且是一个哲学家 我们俩最后谈谈以后 到我的茶室里 我们就不谈 我谈哲学 我谈佛法与哲学 他会非常感兴趣
    主持人:他听得懂中国的佛学吗
    陈  峰:这玩意听不懂还可以猜呀
  有了和华尔街显贵们良好的关系,海航随后在海外资本市场发债三次,共募集资金6 .56亿美元。1997年6月, 海航B股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集资约 2.6亿元人民币。两年后,公司又在上交所A股市场上市,筹集资金9.285亿元。1993年至1999年海航总资产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35%,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年复合增长率为36%,这个速度大大超过当时中国民航业其他航空公司10%的增长速度。陈峰抓住了资本市场上每一次机会。
  陈  峰:后来我们又发展 我发现人的发展冲动是永无止境的 跟欲望一样 有了两架飞机想四架 四架以后想八架 八架想十六架 所以老在不断地发展 不断发展 负债率就上来了 这时候我们又在中国资本市场又发行了B股 又发行了A股 所以我们不断资本市场里面 这次我们又定向增发 不断资本市场里扩大我们股本金 适应发展需要 所以海航的今天成的中国资本市场 就是类似于股票大全的企业 但是我们实际是不断得益于终于资本市场改革与完善的机会
  主持人:海航现在相当于一个资本市场股票大全,那您怎么看资本市场
     陈  峰:从海航身上 应该说看到中国资本市场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 现在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看法 人们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但是我认为 第一条 中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 能够成熟 能够发展成这个规模 这个水平的资本市场 功不可没 中国资本市场对推进中国市场化进程 叫企业改革 中国企业的发展 应该说起到关键的作用 第二条 不可能期待 预期一个成功的市场 会一天建立 过程的痛苦的代价是必然的 大家要理解 第三条 不断地摸索 走自己中国的路 美国的市场 不一定是中国的市场 中国的市场不一定是另外国家的市场 所以 把国际的经验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走自己的路 将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前途
    主持人:那海航从资本市场融资哪一次对海航的发展 起了最关键性的作用
  陈  峰:都关键 因为我发展在不同的时期 都是一种雪中送炭的感觉 每一步对海航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企业高速的发展,需要资本的不断投入。2000年海航总资产达到101亿,负债80亿,负债率为78.66%,这个数据在2004年变为91.94%,已经大大超出行业的平均水平。
     陈  峰:这倒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因为我从来没觉得这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因为海航有非常好的现金流 而且外界对我们的负债率也并不清楚 我们的负债率重要的一块是用了美国资本市场长期低息贷款 它是因为买飞机 美国金融银行给它贴息 利率只有1点几 所以看似负债 实际 这跟股本金差不多 所以我们的负债率高 很多外界并不了解 它的负债是长期低息的贷款 因此我们的资金链条始终保持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主持人:这样你们的资金链条占的份额有多大
    陈  峰:我们将近60亿多 应该说很高的数了
    主持人:你觉得这60亿 对海南航空来说不是很大的比例
    陈  峰:这个比例不小 但是这部分长期低利贷款对我们没有太大的压力 是非常好的这种融资的方式
    主持人:您也是一直都在找钱 每一次融资 都是按原计划完成的吗
     陈  峰:我怎么叫老找钱 钱也找我 投资者找我 我再找人家 人家不投资我也没用 这个都是双向的 我需要 但是人家也看上我 这样才行 这银行的钱也不是我能够白来的 我得给它付利息 银行挣的就是我们这种人 按时还本付息的人 所以海航在发展当中 就从来没有欠过银行的 就是不能还本付息 我们是非常好的客户
    主持人:最初银行就很支持你吗 因为有很多企业 都是说 银行的角色是锦上添花 而不是雪中送炭
  陈  峰:太对了 是 正因为我老在锦上 所以它老添花 我要变成雪中送炭 银行就不给我了
  2000年中国民航大公司大集团重组方案出台,陈峰先于国内其他航空集团公司展开行动,海航演绎了一系列精彩的并购重组大戏。2000年,海南航空的总资产由66亿增长至101亿;2001年总资产达到150亿。到2004年12月,海航集团拥有六家航空公司和机场,控制海南航空、西安民生、美兰机场三家上市公司,涉及A股、B股、H股,公司总资产超过400亿。
    主持人:我们听外界说 您特别忌讳别人把你称之为资本市场的高手是这样吗
     陈  峰:我本身确实是不是 他们这样高抬举我 是有失事实 本身 我只能这么描绘 我一再重申 鄙人一本资本市场的书没看过 一张股票没卖过 连证券营业部没去过 所以我证券资本高手 对我太高看一头了 在我理解的资本运作 应该是用钱在资本市场里博弈 能取得成功 这叫高手 而我从来就没买过股票 也没拿钱在股票资本市场里运作过 说我是高手 实在是不敢当
    主持人:但是海航发展到今天 确实有很多重组并购的行为 那我们对这种行为应该怎么评价
     陈  峰:应该评价说 海航不断地在运用资本市场的机会 实现我们扩张的目的 坚定不移发展我们主业的目标 实际我们扩张都是围绕主业 比如我们兼并新华  长安 山西 是扩大我们自己发展航空主业的地盘 是更加有利地提高它的企业的经营能力 这完全是一个主业发展的态势 但是需要扩张 需要有钱 所以带来我们资本市场募集的需要
  2003年,非典肆劣中国,航空业遭受沉重打击,海航当年亏损达到14.74亿,同比下降了1145.39%,海航结束了B股上市后连续六年盈利的历史,酝酿已久的再融资计划也宣告流产;一方面整体主营业务利润下降,另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筹集资金的计划受阻,陈峰面临两难境地。
  主持人:2003年是你们最难的一年
  陈  峰:2003年 非典 2003年挺难的 颗粒无收
    主持人:那时候不急
    陈  峰:不急 那时候不急 为什么 整个国家都为非典在这儿着急 我还急什么 反正就这样了 这是天灾 跟战争一样 战争都打起来了 跟非典的小生物虫打起来了 那你就心放下了 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主持人:对海航在2003年之前一直都是盈利的 然后2003年那一年亏损了 当时公司说这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非典 但是外界也有一些猜测 可能是借着这个非典的理由 然后把前几年的一些坏账就计提在当年
     陈  峰:这个世界 人们比较爱猜测 实际在非典的时候 大家知道 国家在非典 全国属于战争状态 紧急的动员状态 我记得非典严重的几天 北京街上已经是空城一个 我住在北京饭店 贵宾楼 居然就我一个人 这么严峻的局面 持续好几个月 飞机全在地上 颗粒无收 而且 不仅没收入 一天一家737要付出十万块钱的租金 你不亏损才见鬼呢 财政部给了三大集团补了十亿的亏损补贴 为什么要补充给它 正是因为非典要使航空运输业 属于崩溃的边缘 这么严重的崩溃边缘 怎么能不亏损呢 不亏损才见鬼呢 不亏损才是个假账
    主持人:那一年是不是公司提出 本来说海南航空要增发的 后来因为这个原因
    陈  峰:没法增发了 因为要增发必须要盈利 因为这个亏损把我们的增发计划打乱了
  2005年4月证监会的一纸公文,事情又有了新的转机,海航的直接融资计划搁浅了,但海航的定向增发的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证监会批复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定向增发法人股,募资28亿,这个数已经远远大于在A股市场上增发的13.4亿。
    主持人:但是像海航这种类似的情况公司也不少 就是上市公司 为什么只有海南航空是惟一可以定向增发法人股的
  陈  峰: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条 首先海航是个成功的改革试验 所以得到了国家 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 第二 航空企业负债率高 如果你再不增发  这个公司会有问题负债率到90多了 因此有很多战略投资者 要入 是因为某些规定 人为的规定 所以就完全可以变通 人家股东要入钱 你不让他入 这有点说不过去 大家入钱的 是使公司的国民结构调整更好地发展 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我认为定向增发是有一个重要前提 首先公司是健康的 有发展的潜力 第二  公司亟待进行调整股民结构 第三 股东们和战略投资者们愿入 这几条具备 才能定向增发
  2005年10月15日下午6时,在海航集团下属的海南新国宾馆金色大厅,“索罗斯基金入股新华航空控股有限公司”签字仪式在这里进行,这已经是索罗斯和陈峰的第二次牵手。此次索罗斯注资的是2004年国家民航总局批准海航私募成立的新华航空控股有限公司,按照陈峰的设想,新华控股在完成海航旗下的所有航空资源的整合后,将直接升级为中国第四大航空集团- -大新华航空集团。
     主持人:后来一次 就是新华控股组建的时候 又找到了索罗斯
    陈  峰:对 索罗斯本来就是我们股东  所有事都跟索罗斯商量好的 索罗斯坚定不移地支持海南海空公司的新的历史跨越 这次我们募集到30亿,新华控股将来叫大新华航空 就是海航再一次脱胎换骨的再一次历史性的腾飞 索罗斯先生以他世界级的投资家 金融家的眼光 来看待海航这再一次私募 所以给我们强有力的支持 这次索罗斯到海南去 亲自出席签字仪式 并发表重要讲话 所以 应该说索罗斯先生 看好海南航空的未来
    主持人:他当时讲的什么话
  陈  峰:他讲 海南航空 他认为是全球最好的航空公司之一 他的管理团队是非常好的管理水平的 这个公司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主持人:他接下来有没有准备对你们再有投资
  嘉宾:这个我还没计划新的投资计划 刚投完 我还没出计划 他也谈不上再投 因为这次要帮我们做完了以后
  陈峰一直醉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到现在他仍然坚持每天撰写读书笔记。在他看来,如何“做人、做事”都已蕴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主持人:因为看你一路走过来 就是很会抓机会 我想知道 为什么您每次都能把那个机会用得那么好
  陈  峰:这个抓住机会是表像 重在内心自己的修为 能准确地判断是机会还是陷阱
  主持人:您现在确实回忆一下以前的路 没有一段是刻骨铭心的吗
    陈  峰:我不回忆 我根本都不做 我躺下 一二三  第三下就睡着了 我根本连梦都没有 全忘了
    主持人:只有事业的梦
    陈  峰:没梦 什么梦也没有 因为在我看来没有什么高兴的事 也没有什么不高兴的事 没有什么大了不起的事 都如此 你能把生死都看得无所谓 你还有什么可在意的呢 不必太在意的 叫心无所驻 春梦了无痕
    主持人:那就是说外界对您的评价你也不以为然
     陈  峰:我一直在批评当中 这十几年从开始民航大家说这怪物出来了 搞股份制 后来他跟我学(隔两天媒体又该说了,你负债率高,老是替古人担忧) 我认为不要在乎别人做什么 关键在于你自己在做什么 别人打不倒你  你自己 你自己天天修身 天天为社会做事 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主持人:你不在乎外界的评价
    陈  峰:我在乎 但是我没法左右人家 我只有努力做好自己的事  
    主持人:有没有一次你听到人家的评价让你非常气愤
  陈  峰:没有 大可不必 你气愤什么呀  众生都是这样 所以在自己 你应该努力把自己的事做好 让人理解 慢慢理解 暂时不理解以后慢慢理解了
    主持人:您有没有设想一下 什么时候是自己离开最好的时候
    陈  峰:当然这是个秘密 过早地告诉他们 会影响股市的发展 现在投资者经常看这些主要领导者的来去 所以我要坚定不移地给投资者带来信心 直到投资者感到舒服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9: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燕京啤酒集团董事长 李福成
2007-05-18

李福成 1954年生,北京燕京啤酒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集团总资产96亿元,拥有两家国内上市公司:燕京啤酒和惠泉啤酒,是中国三大啤酒集团之一,也是惟一没有合资的啤酒集团。
  任何企业的辉煌都伴随着奋斗者的艰辛 企业资金困境让他彻夜难眠
  我们当时买原材料的钱都没有了 买大麦 买大米的钱都没有 那个时候我感觉到 实在是太难了
  面对国外企业盛气凌人的合资 他觉得心凉
  本人怎么样站你面前 你可以自己看
  十年运作 将企业估值提升约40倍
  我听说有的国外大公司出二十亿美金 对燕京的评估是二十亿美金 如果要是在十年以前我们要卖的时候是三亿人民币 可以买到我们燕京70%的股权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啤酒市场掀起第一轮外资并购浪潮,50多家国外啤酒企业涌入中国啤酒市场,中国大多数大中型啤酒企业被控股或收购
  随着中国加入WTO,2003年以来,外资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圈地运动,竞争激烈、生存艰难的中国啤酒企业,再次面临洗牌大战
  然而,在国内啤酒企业纷纷外嫁的时候,中国啤酒业龙头企业 北京燕京啤酒却坚守着中国啤酒民族品牌的大旗,扛着这面大旗的领军人便是李福成
  主持人:很高兴您接受我们资本人物的采访 燕京从1995年开始产销量就保持全国第一 但也有人说 在业内有一种说法 当国内三大龙头都在抢占市场的时侯 中国真正的龙头地位正在悄然被外资夺取 您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李福成:这种说法我不赞成 为什么呢 可以说在第一轮的跟国外品牌的竞争中 我们中国的民族啤酒工业并没有吃什么亏 我觉得国外的有些品牌 它也没占到什么便宜 第一轮竞争就这样在1998年结束 那么现在的竞争呢 说国外有的品牌现在又开始回来了 回来了是什么 它们采用了是一种叫资本渗透的方式 来进行竞争 说谁胜谁负 我觉得还为时尚早 这种说法现在看呢 还有待于今后在竞争实践中来考察
  作为国内惟一没有合资的啤酒集团 在外国啤酒巨头并购的第一轮浪潮时 李福成就宣称 在他的任职期间 燕京决不走合资的道路 而这样的壮语并非意气之言 李福成也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排斥与外资的合作
  李福成:我们也不是没有考虑过 原来以前说啤酒行业都纷纷的跟外资合作 燕京连考虑都没考虑过 我说不是 包括当时上级领导也要求燕京靓女先嫁 可以卖掉70%股权
  主持人:就那个时候政府说靓女先嫁 那时候你也心动过
  李福成:当时是想 我想第一个看一看国外的资本到底到中国来 他们要采取什么方式来怎么做 到底他们下的赌注有多大 但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有必要互相之间加强了解
  主持人:从什么时候开始
  李福成:应该是从1992年开始 那个时候 好像在北京的当时有八家啤酒厂 有七家被外资控股了 就我们燕京一家没有 在这种情况下 燕京能不能生存  就跟今天你一样 有好多朋友替我担心 到底你们燕京能不能生存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 我觉得我们也是征求了很多意见 包括有一次德国克朗斯公司的常务副总裁金保罗先生 我觉得当时这个金保罗先生一句话 对我的启发很大我说为什么他说我给你说个笑话 他说在德国 以前通常我们假如说用一亿马克建立一个一定规模的企业 现在我们一般的情况下不这么做 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做呢 就是花一亿二千万马克收购两个同样规模企业的60%的股权 我们就获得了两个企业 我们同时又获得了两次利用外资的机会 后来他说 到底怎么样利用外资 到底谁利用谁 这个不在于地域 而是在于控股权如果你失掉了控股权 你这种合资就值得研究  值得探讨 所以我觉得他这个说话 我觉得对我的启发很大
  主持人:那那些外资最早是谁先找到您的
  李福成:应该有十几家吧 美洲的、欧洲、澳洲的 都来
  主持人:他们当时都是跟您怎么谈的
  李福成:当时的有的国际的大型集团谈的时候 我觉得的谈的不是很好 你比如有一家大型集团 到我们公司来以后 没谈几句 就拿出一大摞 拿出了有九十五项的的指标让我们填 这个我当时一看 我心里面就凉了 我就觉得我们两个连意向都没有 我们连个合作到底下一步怎么合作一点都没有谈 拿出来 就让我把所有九十五项指标让我挨个儿填 这个资料都填 我觉得好像把自己出卖了似的 就这种感觉 后来我跟他说 我们的谈判是不是应该相对公平一些 是吧 我就说这就跟搞对象一样 咱们在没有联姻之前 可以了解我的家庭出身 了解我整个的社会背景 了解我本人的为人品性 到底怎么样 都可以 是吧 另外一个本人怎么样站你面前 你可以自己看 但是你不能刚一见面让我把衣服扒光了让你看 我说那样的话 你先给我填一个
  主持人:他填吗
  李福成:他不填 后来他说 如果要这样的话 我们就没法谈了 因为我们是大公司 你是小公司 还有一个有一种说法原来澳洲的有一个公司当时跟我们谈 开始谈的时候我觉得互相之间应该比较公平 但是呢 谈的过程当中 我听口气就不对了 比如说他说 你在北京市场占有率有多少 我说当时我们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到 65%到70%左右 这个不错 那你在天津市场占有率有多少 我说天津市场占有率有25%左右 他说这个不算太高 他说你在河北呢 我说河北占10% 那个时候在九几年 我们在河北占10%左右 他说那怎么行 我说要在河北还那么多大啤酒厂当时 好多家大啤酒厂 我说我们要都占了 他们那帮人干嘛去 他们怎么生存 怎么活 你没听到他说什么 他说吃掉它 张嘴就说吃掉它 所以对我的刺激是非常强烈的
  两次失败的谈判让李福成放弃了合资的念头 那时的燕京面对外国60多个品牌对中国市场的轮番进攻 作出了扩大生产规模应对竞争的决策  但这一决策险些让燕京夭折
  李福成:就当时的资金流动资金 我们自己积累了有一个多亿 技术改造的钱 需要银行贷款 我们当时还没有经过审批 我们就动上了 就在审批过程当中 全国紧缩银根 真没有想到 结果呢我们把买原材料得钱 全用在技术改造上了 说心里话 在1995年的4月份 我们当时买原材料的钱都没有了 买大麦 买大米的钱都没有 那个时候我感觉到 实在是太难了 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觉 望着天花板 我想到谁能救救我 真是这么想的 结果后来把所有能够想得到的关系  所能想到的渠道我全想到了 最后抱着人掉在水里的一种心态 哪怕是稻草 我也得捞一下 抓一把
  弹尽粮绝之下 李福成多方游说 终于通过国家经贸委 国家计委 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筹到约九千万的贷款 把濒临绝境的燕京从悬崖边拉了回来 李福成惊魂未定 这时他意识到一个对于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 那便是资本渠道
  李福成:我们解决资本问题 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那个时候 包括我们请教了当时国家经贸委的李荣融主任 他说 有五条路可走 你可以选择 国家投资 国有企业银行贷款 引进外资 自我积累和股份制改造 那么这个我这五条路 我觉得对于我们国有企业来说 国家投资应该是第一选择 但是我们啤酒行业不是国家扶植的重点 包括能源、基础设施 我们不是 轮不到我们 银行贷款又受到资产负债率的制约 第三个就是引进外资 引进外资后来的状况又是这种(失掉控股权)状况 最后我们选择了我们股份制改造 选择了上市 融资
  1997年 燕京开始进行股份制改造 计划在国内A股上市 不久 北京市政府联合北京八家优质企业组建 北京控股有限公司 运作在香港上市 燕京啤酒被列入名单 持有北控10.5%的股份 1997年5月29日 稍晚运作的北京控股率先在香港成功上市
  李福成:在运作过程当中 我们是同步运作 结果运作的结果看 北控的速度快了一些 它在1997年的5月29号在香港成功上市 当时在香港募集资金27亿港币
  主持人:那它募集了27亿资金 对燕京啤酒本身最直接的好处?
  李福成:当时我们报的项目里准备是从北控拿的 结果没有 最后当时北控的27亿资金没有分 没有分给燕京
  在当时看来 北控的上市并没有让燕京拿到预期中的项目资金 于是李福成把募集资金的希望转而寄托于更早筹划的A股上市  5月30日 就在北控上市的第二天 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燕京A股上市 然而 仅仅一个星期过后 令李福成预想不到的事情却发生了
  李福成: 1997年的5月31号 我们正式公告  结果6月5号 凌晨两点钟 又把我扣在中国证监会一晚上 证监会领导开会 研究燕京啤酒首先在香港红筹股上市了 同时又在A股上市 当时就出现了一个法律的程序问题 后来可以这样说 当时我眼泪都出来了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确实感到在一年多的股份制改造中 由于我们操作当中两边的程序 如果当时我们的A股先上 什么问题都没有 因为我们晚上了一天 结果就出现了这么一个问题 当时说 王毅主席作为副主席 说老李 我告诉你 你参加了北京控股红筹股上市 你又A股上市 你知道现在你有一个重大的法律问题 说什么问题 一个女儿同时嫁两个主儿 你同时要取得结婚证 非常大的一个法律问题
  主持人:重婚
  李福成:当时我一听就蒙了 我没想到我辛辛苦苦干了十八年 我们在自己在打造自己知识产权的品牌过程当中 我们出现这么一结果 是我们非常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当时眼泪都流下来
  1997年6月5日凌晨 在中国证监会 李福成含着眼泪在暂缓发行的公告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燕京的事业要顺利地走下去 这是最后一条路 眼见这惟一的道路就要被堵上 李福成感到痛心 这时 北京市政府的一份承诺函让事情有了转机
  李福成:应该说后来(北京)市政府给我们出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承诺函 后来说燕京啤酒虽然参加了北京控股的红筹股的上市 但是国有企业性质不变 经营管理层不变 隶属关系不变 三年连续业绩不变 如果这种运作有悖于国家的法令法规政策规定 产生一切不良后果由北京市政府承担一切责任 当时政府给我们出了这么一个承诺函 所以我们最后才可以顺利通过
  主持人:那当时因为在法律程序上 你是不是也遇到一点麻烦?怎么样把这个回避?
  李福成: 后来我们又重新在资产重组过程当中 原来发起人由燕京啤酒集团公司作为发起人 我们又设立了一个燕京啤酒有限公司作为发起人 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  它形成一个什么 由一个女儿嫁两个主 形成了一家女儿嫁两个主 就拆除了一家有限公司以后 姑姑嫁香港 侄女嫁深圳 合理合法地把这个问题解决了 这个也应该说在证监会的领导支持下解决了
  主持人:从6月5号开始 这个公告暂缓 中间隔多久
  李福成:到了6月25号 20天时间 我们就顺利地通过了
  主持人:在国内市场也是第一例
  李福成:当时说这是第一例
  主持人:这也真是很惊险啊
  李福成:是非常惊险如果真的不能 我觉得我们资本问题解决不了 那就只有一条路了 那只有卖掉了 当时风险就这么大 当时我确实就这么想 实在不行 就卖掉了
  主持人:那个时候你很需要畅通的一个融资渠道
  李福成:对 为什么 因为企业要发展 首先要解决资本问题 假如说我们断了又不能走这路 我们带来的风险是非常残酷的 当时我觉得绝不会像现在这样说得那么轻松
  主持人:那时候资产负债率有多少
  李福成:当时的资产负债率68% 接近70%了 应该说很高 经过1997年到2002年五年多的作 我们先后从国内深圳A股市场和香港的红筹股市场 一共募集资金31.5个亿 我们现在募集资金的资产负债率不到30%
  香港 国内A股两地上市后 燕京拥有了畅通的融资渠道 从1997年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阶段 利用充裕的资金 燕京进行了一系列的收购与资产重组 逐步实现其全国市场战略布局 2003年7月 燕京收购福建惠泉啤酒38.1%的股份 接替 惠安国投 成为惠泉第一大股东 而在此5个月之前 惠泉啤酒刚刚在上海完成上市 其加入使燕京成为惟一拥有两家国内上市公司的企业 这起 中国啤酒史上最大并购案例 在啤酒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主持人:惠泉上市才五个月啊 它的大股东把股权卖给你 我想知道之前你们跟惠泉就接触吗
  李福成:我们在他们上市之前 跟惠泉公司有过多次接触
  主持人:那是哪年的事
  李福成:应该是他在上市以前两年 或者说上市以前的两年 (福建)国资委在谈的时候 在跟企业谈的时候以前 在没有上市之前 我们就跟国资委沟通过 沟通几次 他们的意思就是全力以赴地保证上市
  主持人:那后来最后一次你跟惠泉谈 进入这种实质性的协议谈判是什么时候
  李福成:应该是他们上市以后 最后上市以后
  主持人:那他们(惠安)国投转让协议的时候 为什么设定附加条件 比如说 保留惠泉的品牌 比如说燕京不能够再转让惠泉的股权
  李福成:这个运作是这样的 作为当地的政府 它包括我们企业的员工 它对自己形成这个品牌多年形成无形资产的价值 它是有个充分的肯定 比如说去年北京品牌事务所 在评估这个商标商誉的过程当中 就评了把惠泉也评一评 汇泉这个品牌在20亿人民币以上 说良心话 就不用它说 我们也会保留这个品牌
  所以他当时提出这个要求 我们很愉快地就答应他了 我说这个没有问题
  主持人:我还注意到附加条件里还有一条 就是燕京不得再转让股权
  李福成:当时这句的话的含义是什么 当时的含义是你别把我这个买了卖 简单说 我们过去在啤酒行业在外国企业 或者有的企业它不是做啤酒的 它买了啤酒厂以后 就好像我们买一个杯子似的 他买一个杯子不是为了喝水 他是为了把这杯子买完了之后 放到另外一个小摊上卖 当时那含义指的是这个
  主持人:但是我们燕京是做啤酒的
  李福成:我们是做啤酒的 我说这个问题不用谈 没有什么可谈的 我买一个杯子就是为了喝水 我们也不是为了卖这个杯子 这些东西都不存在的问题 他说写上就写上 就算了吧
  入主惠泉啤酒后 燕京即宣告其全国市场布局已初步完成 这次重要的战略选择使燕京啤酒成为影响行业格局最重要的一枚棋子 更是国外啤酒巨头虎视眈眈的最后一块肥肉  然而 李福成始终坚持着燕京的合作原则——合资不失控股权 不合资也绝不失市场机遇 至今燕京的绣球还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李福成:现在我觉得今后合作 我们现在好像一个年轻人想找对象想结婚 什么时候想找对象 什么时候想结婚 这是第一个 有没有这个想法 目前暂时还没有这个想法 最后具体比如说 假如说 有这么一天 想跟国外品牌进行合作了 我觉得我们并不排斥跟国外的合作 跟国外的合作过程当中 但是有一条 我们得找一个互相之间能得互相理解 或者能够互相原谅或者互相能够配合的这么一种合作伙伴 究竟是谁 很难说
  主持人:假如说你想合作 出多少价钱 您能够接受
  李福成:我觉得现在说这东西 因为还没有想到 前一段时间有投资银行的朋友跟我开玩笑 说你什么时候想卖 我说你什么意思 什么时候想出让一部分股权  你得想着点我 咱们是哥儿们 我得帮你做做工作 我得帮你做这单生意 我说那好 等我什么时候想做的 我争取也让你赚点钱 但是有一条 假如现在就有人跟我合作 现在他们出什么价格了 我听说有的国外大公司已经出二十亿美金 对燕京的评估是二十亿美金 如果要是在十年以前我们当时要卖的时候是三亿人民币  可以买到我们燕京70%的股权 我觉得我们这个竞争的十年来说 我们不但使我们的竞争力提高了 而且我们的资产价值也是提升了很多 所以说我们就假如说再过一段时间以后 随着我们的规模 市场 掌控能力提高 随着我们人力资源的开发 我觉得今后很有可能 实现这个价值或者更高些
  自1997年上市后 燕京集团从资本市场融资超过30亿元 啤酒产销量平均每年增长30% 2004年 燕京啤酒产创下连续9年全国产销量第一的纪录 并且在世界啤酒企业排行中 位列第11位
  如今 李福成在燕京已经干了二十一个年头 从1989年升任厂长后 他就几乎没有节假日 在他办公室的书橱里 分门别类排列着有关燕京的各种档案资料 闲暇的时候 他就喜欢一个人待在办公室里看看这些档案文件 整理各种资料
  主持人:是不是准备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燕京
  李福成:我想人已经过五十岁了 已经没有什么选择 没有什么新的选择 是吧 开始有一次 市里面一个领导过来 说福成你在燕京干多少年了 我说我干了二十一年了 他说都二十一年了 有点不相信 我说真的 我说反正别的我也干不了 也不会干 反正只要领导用我 我就是干 广大股民相信我 我就干 最后他说  净瞎说 还没人要 我说没人要 我就凑合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永乐家电董事长兼总经理 陈晓
2007-05-18

 中国民企再度携手摩根士丹利上演对赌
  “好像我们在具体的条件上 我们更吃亏一点 但是我的想法很简单 任何事不能回头看 而是看未来”
  首度披露中国家电连锁业最大并购案的真实幕后
  “实际情况是没人报价 这是个实际情况 就是说从仓库里拿出个东西出来 最后没有人报价”
  别人以规模扩张称王,他以精耕细作取胜
  “我们感觉它就像一个马拉松赛跑一样 你在某一个段你在第一方阵还不重要 你保证要在最后那个时段还在第一方阵 那你可能就有赢的希望”
  陈晓,46岁,永乐家电掌门人,1992年任国营永乐家电公司常务副总经理;1996年,永乐家电公司倒闭,陈晓和创业伙伴买断永乐品牌,建立今天的永乐家电;他本人获得2003年度“中国零售业十大风云人物”殊荣。目前永乐已是中国规模第三的家电连锁企业,陈晓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2005年10月14日,上海最大的家电零售商永乐以每股2.25港元发行价,正式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自此,2002年底还仅在上海拥有14家门店的永乐,现已变成了市值50亿元的内地第三大家电零售巨头。而中国永乐的正式挂牌,将使陈晓凭借其在上市公司中拥有的约15%个人股份,身价至少达到 8亿元。

  王君择: 其实国美 苏宁 是先于你们上市了  特别是苏宁 在中小板上市以后 它一度成为深沪两市的第一股 那你作为同行 你们在上市前 你对你们这支股票在市场上会是个什么表现 有什么预期
  陈 晓:这个我们实际上会比较我们同行 但是我们更多的会比较国美 因为苏宁和我们不在同一个资本市场 不同的资本市场 有很多差异 所以我们一般不把苏宁作为我们参照的系数
    王君择:你跟国美比呢 你们有什么预期
  陈 晓:我们的预期应该感觉到我们的市盈率要高于国美才是合理的 因为我们对自己更了解 我们从我们公司的管理的能力和精细化程度 包括一些业绩的情况  包括一些趋势来讲 我们感觉到 我们应该比它的市盈率更高一点 才是比较客观的价值 而这一点我们在上市的试点上也做到了

  相对于国美、苏宁等同行来说,永乐上市晚了一年多,但实际上永乐筹划上市为时已久。2003年,永乐与其战略合作伙伴——摩根士丹利进行谈判。与大摩历时一年多的讨价还价,似乎耽误了永乐的上市计划。2004年7月,国美、苏宁先后在香港、深圳上市,永乐明显慢了一步。由于国内上市需要很长的“排队时间”且募集资金数额有限,永乐一开始就将目光瞄向海外。经过一年多的谈判和商务部的批准,2005年1月永乐首次对外公开承认:大摩和鼎晖出资5000万美元与永乐成立永乐香港公司,并拥有永乐20%的股份。

    王君择:像大摩对你们的投资 最重要是 就是说 给你们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陈 晓:带来很多好处 一个 因为它是一个财务投资者 通常他自己的投资 会很关心 你们企业能不能对我的投资负责 实际上每个股东都会有这样的心态 只是我们原来的股东 完全它是两种身份 一种是所有者 一种是经营者 所以这两种身份可能会混淆 所以很多人判断上更多的可能会用经营者角度去判断和决策  而把自己所有者这个身份忘记掉 摩根进入以后 它就很明确 它是一个投资者 而投资者追求什么 和经营者追求的东西应该有区别 这样我们自己也清醒地认识到 我们不光是经营者 更是投资者 所有我们有很多的观念 包括决策的一些立足点 都会有一些移动 这是对我们公司一个很大的帮助 我们明确自己的定位  这是一方面的帮助 另外一方面 它不参与经营管理 它就希望公司的经营管理是非常完善透明公开的 那就是说 企业治理结构的调整 这一点 通过它的进入  实际上我们也完成了这样一个过渡 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来讲 它是一个必备条件 而可能我们国内的一些民营企业 经常会把所有者 经营者的界限划不清楚 在经营管理上 在治理上 就会有一定的问题 或者带有个人色彩 或者说带有家族色彩 而没有完全地按照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去操作 这一点也是摩根进入以后带来了一些帮助 同时它也帮助我们加进了一些资源 一些管理资源 包括一些 把我们从更大的范围内去寻找一些人才 寻找一些管理工具 这方面起了很多的作用  同时 对我们公司的一个营运的监督审计 这方面 由于他们进入以后 也使得我们这方面的工作更完善更扎实 就是说进入以后 对公司应该带来很多的帮助  同时它也获得它的利益
  我感觉这个公司在中国的投入都很经典 比方说 蒙牛比方说在平安保险 比方在南孚电池 包括永乐 这些投资项目应该都是很经典的投资项目 它的回报都相当高 像蒙牛它的回报就是百分之几百的回报 我想永乐也会给它带来百分之几百的回报 这要看他们对自己价值的判断 或者说预期的判断

  摩根士丹利和鼎晖入股绝对是为了明确的投资回报而来。招股说明书显示,如果永乐2007年(可延至2008年或2009 年)的净利润高7.5亿元人民币,外资股东将向永乐管理层转让4697.38万股永乐股份;如果净利润相等或低于6.75亿元,永乐管理层将向外资股东转让4697.38万股;如果净利润不高于6亿元,永乐管理层向外资股东转让的股份最多将达到9394.76万股。
  永乐2002年至2004年的净利润分别为2820万元、1.475亿元和2.123亿元;今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为56.999亿元,同比增长46.7%;净利润为1.559亿港元,同比上升29.38%。公司预测今年底纯利将不少于2.88亿元,同比增长35.66%。但市场人士分析认为,永乐管理层要想从外资股东手中拿到 4697.38万股奖励,未来两年的年净利润增长率至少要达到60%。外界纷纷猜测,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王君择:当初双方为什么会签这样一个对赌协议
     陈 晓:很多人对这个对赌协议很关注 实际上我们感觉到并不是这样的 因为我们最清楚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像大摩它并不是说条件是惟一的条件 它只是其中一个条件 而我们和他们的约定是说 只要满足任何一个条件 那么这个就完成一个结果了 所以说 现在外面很多人在议论这个对赌条件 实际上当时了解得不完整 那么条件也很多 只要吻合其中一条就可以了 所以对我们来讲 并没有压力
    王君择:还有什么我们不了解
    陈 晓:可能就是不方便去公开 因为这是一个商务条款 这个商务条款我们双方都有保密责任
    王君择:所以大家都在议论这件事 就是说按照协议中的目标 你们能不能做到
     陈 晓:这个目标 我们从创造公司价值来看的话 我们也会去努力 但是我们和大摩的关系 这一点并不重要 因为我们还有其他条件 只要满足其中一条条件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感觉到并没压力 但没有压力并不是说 我们不要追求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我还会去追求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这点上 我并不矛盾
  王君择:那你们在细节上 抠得最多的是什么
  陈 晓:很多人都说我们和大摩的合作 好像我们在具体的条件上 我们更吃亏一点 但是我的想法很简单 任何事不能回头看 而是看未来 你懂得这一点以后  你得到了什么 假如说每一笔账都回头算的话 那每一个人都始终会在后悔的这样一个情绪之中 更重要的是 你看明天 我今天的状态对明天来讲 又有多少进步 这是根本的 所以我想 我们不光是大摩 包括我们上市以后的很多投资者 我们也是抱这样一个态度 就是说我要好的话 我一定要让我的投资者也会好 这样的话 企业真正能够进入到一个良性状态之中  

  永乐的当年并没有如今的风光,它的前身是上海一个国营家电批发企业,1996年倒闭。 之后,曾经担任永乐家电公司4年常务副总经理的陈晓,与永乐的老员工共同投资600万元重新建立了新的家电批发公司———上海永乐家用电器联销有限公司,重新打起了“永乐”的旗号。

    王君择:这批人是最开始创建这个公司的那批人
    陈 晓:也是那个公司的一些主要的业务人骨干人员
    王君择:如果公司给你们个人补偿 每个人能得多少钱
    陈 晓:那时候的标准可能还比较低 那是十年前
    王君择:几万块钱
    陈 晓:应该几万块
    王君择:你们就说 我们不要这笔补偿了 但是我们要这个品牌
    陈 晓:这个品牌是我们自己努力打造出来的
    王君择:还归我们 你们当时
     陈 晓:实际上 我们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因为我们感情上说我们有品牌 我们自己为之努力的一个品牌 但实际上 我们是拿负资产出来  这个品牌实际上是不值钱的 那个时候倒闭以后 走到所有的银行 都会把你轰出来 你这样的企业还要贷款 因为我们用它的名字 所以说我们那时候 只是凭着一种感情 凭着一种感觉说 做了一个傻事 所以我们企业起步因为那个品牌 我们滞后了很多年 因为我们是拿那个负资产的品牌 往往就是说 感情和现实是两回事
    王君择:那你们看到这个品牌不好 可以不用它 自己再另外创一个品牌
    陈 晓:那你走到一半 你就无法回头了 每天在进步 每天在进步 在填补那些空缺 最后我走出来了我再去重新来 这不合理 我们也是最后才明白 我当时为什么起步那么艰难 前面这几年会比较慢 实际上我是拿一个负资产的品牌
    王君择:那刚才你说起步也很难 那你用这个负资产的品牌 一开始重新经营这个品牌 你跟这些供货商 就是刚开始怎么做
  陈 晓:供货商应该说对我们很了解 因为我们这个国营企业 同样做事原则 因为那个企业出问题 并不是我们的责任 而是决策者的问题 我们是经营者 应该说资金方面还是不错的 它重大决策上面起了大的错误 那时候是1995年 1995年是我们国内房产的泡沫破裂的时候 那时候企业把公司的主要的投入全部投到房产去 都投到一个泡沫破碎的时候 就完了 实际上我们那个企业家电这一块是很健康的 那由于这样的原因 它这个企业不能生存 所以我们在这个行业内 我们供应商对我们还是相当了解 所以对我们也有足够的一些支持 包括我们当时做分销上海的很多销售点和交往 或者说是业务关系都很不错 我们也很敬业  所以说可以去利用这些 我们原来这些网络  包括诚信态度 去挖掘第一桶金 实际上那时候的市场还是比较容易做
  王君择:那你们最开始做这个企业 是怎么来规划企业的方向 发展战略
  陈 晓:我们到1998年开始 我们感觉到我们要转型了 这种分销商可能未来得空间会越来越小 零售渠道逐步会改变这种格局 就是说 企业慢慢会做大  那么 当时已经有这样一种倾向 像上海最早 北京 海外的百货超市 像麦德龙 家乐福 它家电销售规模在放大 它对分销商的要求它有一定的帐期 现在说  就是供应商和零售商的关系 一些信用额度 我们那时候就感觉到 我们企业再发展就面临瓶颈了 我们规模做到越大的时候 我们面临的资金压力越大 因为它有帐期的过程 那么我们认为 与其给别人帐期不如我们自己做零售 而我们得到的供应商的价格比零售商更好 直接采购回来做零售 所以那时候 我们着手设计  我们怎么样做专业零售 到1999年把所有的批发全都放弃 完全开始做零售

  1998年,永乐家电放弃批发,专攻零售,在上海首创大件商品无偿送货服务,并迈出了连锁经营的第一步,年销售额当年实现4亿元。2000年,永乐第一次发起大规模价格战,当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在上海家电市场的份额达15%,成为上海家电市场的“霸主”。2001年,永乐的连锁规模突破了20家,扩展至江、浙等地多个城市,年销售额实现20个亿;2002 年,永乐已经成为年销售额达160亿元,全国排名第三的家电连锁公司,而在上海市场则以65%的份额牢牢占据第一的位置。
   
    王君择:那你在跟竞争对手交战的时候 是靠什么样的优势
  陈 晓:那时候我们还很简单 那时候我们1999年的时候 设计的方案 因为我们从供应商直接采购的 当时他们还很多人说分销商采购 我们采购完了 价值就是我们的零售价 我们向供应商是拿返利的 这个模式上的差异 当时就把很多原来的经销商打趴下了 而且我们那时候 开的店也是最专业的商品 专业程度是最强的 而且我们不断地开店 资本越来越多 所以那时候竞争 应该说还是蛮顺利的 就是每一年都可以消灭一大把原来的经销商 就是每年有人退出 退出  最后退出越来越多 上升的越来越少 那我们上升的份额就越来越高
  王君择:那现在永乐盈利模式是什么
    陈 晓:盈利模式 实际上我们分几块 一块儿是说 我们卖商品获取的利润 就是简单的商业差价 实际上 它还有很多其他的组成部分 一方面说卖完以后 你未来的服务上有没有增值空间 传统家电现在很难找到这样的空间 但是实际上你去仔细挖掘的话 会发现很多 我们生活电器的概念转变以后 我们发现了 比方手机 比方数码产品 它和家电区别在哪里 手机的购买价值和它的使用价值 它是两块价值组成的一个产品 假如你买完以后 你不使用 它是没有价值的 一定要通过通话 或者通过图像的传递才有价值 就是说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很高 它购买是其中的一个价值 购买以后他要使用 这种使用价值 假如我们能够参与进去的话 那么你的利润空间  就会无限放大 这类例子很多 比方说买个数码相机回去 买个数码相机 它实际上是一个价值 但是你要使用它 要使用 使用的同时就会产生很多的费用
    王君择:那你们是怎么赚取这从中的这个价值
    陈 晓:所以说我们这个零售的平台 我们不光要做零售 而且我们要和很多资源去嫁接 把价值放大 我是个买手机的平台 但是我要为手机用户提供未来的服务 那么它就不简单是一个卖手机 而是卖手机和卖未来手机用户的服务
    王君择:那就是说你和手机生产商要有个联络
    陈 晓:手机营运商要有合作 不是生产商
    王君择:就是电讯营运商
  陈 晓:对 为了这个空间很大 比方说互联网 电脑 这方面可以和电脑 互联网和营运商和网站可以很多合作的空间 比方说数码相机一样 要冲印 需要很多打印设备 打印设备的耗材它实际上又是一种价值 也就是说 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简单的卖商品上 而是你要想到 卖商品出去以后消费者使用这个商品的过程有多少 未来我的可以关联的到 这些都是你可以挖掘到  假如你这种商品不能挖掘出来 那么这种粗放型经营最后很难存活

  永乐能够快速增长还得益于能够迅速捕捉到新的利润空间。2002年,中国联通在全国推广CDMA手机,上海市场反应冷淡。陈晓抓住机会,他很快和联通达成协议:永乐用批量方式低价购进CDMA手机,再用低于进价的超低价捆绑上一定量的话费一起销售;联通则把用户每个月话费的部分利润返还给永乐。这样一来,消费者买了便宜手机,电信运营商增加了用户,永乐也从一个手机“经销商”变成了“虚拟运营商”——只要卖出一部手机,永乐就将与联通进行话费分成。结果,一个月内,永乐就成了上海推广CDMA手机的最大渠道。2003年永乐得到分成利润1亿元,2004年永乐在联通的话费分成达到1.5亿元。

    王君择:2002年当年跟联通合作 那个点子是您想的吗
    陈 晓:这是个机会 并不是说我想到 本来是能把握的机会 联通有这样的需求
    王君择:是您先捕捉到这个机会吗
     陈 晓:应该也不是我先捕捉到的 可能我们最早决策的 因为这个机会对大家是公平的 并不是说这个机会只有我们可以做 很多人可以做 我们是最早决策 可以这样做这样一个企业 当然应该有很多企业 那时候我们在通讯上 上海并不是最强 上海那个时候还有很多专业的通讯企业 上海当时有一家最大的通讯产品销售企业 叫国商 当然今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那时候它最大 那可能联通最早找到也是它 包括国美 包括电信 协亨在专业手机上 他们当时的手机规模肯定都比我们大 所以联通最早找的并不是我们 而那个企业可能它的决策上犹豫了 可能它没有看清楚 最后不敢确定 这单生意能不能做
    王君择:所以联通又来找你
    陈 晓:来找我们的时候 我们当天就决定做这个事情
    王君择:他们直接应该跟您谈的吧
    陈 晓:对 我参与了当时的谈判 也就是在他们中午找到我们的时候 我们晚上决定这件事我们完全可以做
    王君择:你为什么这么快就肯定做这个决定
     陈 晓:这就是我们对消费者研究和对市场研究的一些结果 因为平时我们很关注这些东西 什么东西是消费者关注的 我们很清楚 而怎么样的方案消费者能接受  我们很清楚 所以我们当时感觉这是个机遇 这是个改变整个上海通讯销售环境的一个机遇 当然也会有风险 我们把风险算清楚了 我们这件事如果做砸了的话  我们的损失多少 我们公司能不能承受这个结果
    王君择:那你当时估计 如果做砸了 这个损失是多少
    陈 晓:那时候 实际上第一单货 就一个型号的手机 要订五万台 而且要一定的销售周期来完成掉 这个我们计算了一下 它可能就最差的结果 可能亏损四百万
    王君择:那你当时心里有没有 觉得有风险
  陈 晓:有风险 它最坏的结果它亏四百万 它最好的结果可能赚四千万 甚至更多 你这样一个比重的话 你肯定会选择说 这个事可以做 因为这个联盟实际上为我们未来的兼并 做了很多铺垫 因为这个联盟 它做了几件事情 一个说 这个联盟会定期的交流行业的一些变化 一些趋势 包括大家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通过这样一个交流平台 实际上从观念上 达到了统一 或者对未来的认识上达到了统一 同时做了很多管理输出 因为我在这个团队里面最大的一家 我们为这些中企业做一些管理输出和管理团队的培训

  2002年与联通的携手,让永乐至今仍然保持上海手机零售市场的最大份额,而当年的另一个决定,则使永乐铺平了向外扩张的道路。三年前,陈晓和北京大中电器,联合河南通利、青岛雅泰、成都百货等5家中小型区域家电连锁企业,成立了“中永通泰”联盟。联盟的本意是:各区域销售商联手采购,变小订单为大合同分享优惠,并相约各成员不许进入对方的城市以及市场。在联合采购的利益推动之下,联盟迅速得到了一些家电连锁商的热烈响应,短短2年间中永通泰的组织成员已扩展至17家。当时业界流传一种说法,中永通泰的目的其实是“抗美(国美)防苏(苏宁)”,而这条“抗美防苏”阵线最后却成为了永乐并购的温床。

    王君择:听说在这个联盟当中你是最大的企业
    陈 晓:对 包括我们的资源的输出 我们规章政策上的输出 他们比我们小 他们的供应上资源困难 以我的标准去给它的话 它会得到一个更大的空间 所以我们做了这些工作以后 实际上我们做了一个是要做观念的统一 另外个是文化上的融合 再一个是我们管理工具的对接 这些前期工作做完以后 有一天就变水到渠成 可以建立这样一个企业
    王君择:当时有媒体在评价 你在这样一个联盟的掩护下廉价并购进入了人家的地盘
  陈 晓:实际上也不是我们在联盟的掩护下 它本身有是一种必然 没有这个联盟最后也会走这些路 有这个联盟可能走起来更方便一点 因为它是一种必然 因为市场整合 未来一定是要实现 而且走起来更方便一点  可能说始终维持这种状态 四分五裂的状态是不可能的
  王君择:我想知道您对这个扩张的方式 速度 节奏是怎么把握和选择的
    陈 晓:滚动开发
    王君择:方式是什么样 今后会以什么样的方式
  陈 晓:我们会用两种方式 一种我们自己开店 一个是收购兼并 滚动开发 因为我们感觉到 实际上不管是行业中哪家企业它都是一样的 进入一个地区的时候 它会有一个亏损期 达到一定的盈亏平衡点以后 才能够开始产生盈利 盈亏平衡点不同的市场状态  它的时间跨度是不同的 所以说你开很多新地区的话  同期它一定是亏损的 所以我们有个观点是我们80%的地区要保持盈利,20%的地区在滚对开发的状态之中 那么成熟了再往外滚 之后再往外滚 相对我们往外滚的速度会慢一点 但这个对企业来说比较保守 保险 同时也比较保险 财务政策比较保险 结果比较保险 这是我们的滚动开发的原则 可能别人并不是这个原则 不管哪里 我开得再讲 这是个差异 这是我们自己开发的策略 并购实际上首先说我们这个地区 是不是我们期望进入的一个战略地区 假如这个地区是我们本来没有计划进入的话 那你再好的并购对象 我都不会去做 第一个条件 这个地区是我们规划之中要进入的地区 第二个条件那个地区里面有没有一家企业在当地的品牌的影响力 市场份额有优势 再一个讲的是团队的问题 文化 团队 这样的基础在不在 这样三个条件吻合了 那么我们一定可以做这件事情  

  其实在获得大摩的5000万美元资金后,永乐开始以资本并购为其扩张的重要手段。在前两年先后收购广州东泽电器,与成都百货各出50%成立合资公司后,今年其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击败国美、苏宁收购了厦门思文、河南通利以及台湾灿坤。2005年7月初,中国家电连锁业最大的并购案尘埃落定,台湾灿坤集团宣布将其一直亏损的数十家门店出售与永乐。外界传说,永乐以1.4亿的价格获得了灿坤近2亿的账面价值资产。此消息一出,即刻引来众多同行质疑,因为曾有多家家电连锁巨头都对其虎视眈眈,并报出了更高价格。永乐最大的竞争对手、国美总裁黄光裕多次高调对媒体表示,“此次收购交易过程太不透明”,并暗指有暗箱操作之嫌。

    王君择:1.4亿的收购价格是您最初报的价吗
    陈 晓:没有 这个价是公开的价格 因为灿坤把它的底盘全部套出来了 它原来的价值大概在一亿八千多万 它认为它财政的帐面的价值是一亿八千万 但是谁去接受它 都不会用这个钱 因为它里面很多商品 已经开始变化了 可能价值会有所不同 它让所有的报价 当时我们的报价是一亿四 我们没有对你的存货进行充分地验证之前 我给到你的价格是一亿四 但我的条件对你的所有的存货 门店状况做进一步的了解 依这个基础上再减 而我们是一个惟一报价的公司 没有人报价
    王君择:当时竞争得很激烈
    陈 晓:没有人报价
    王君择:别人都没有报价
    陈 晓:这也是一个诚信的问题 你是想拿别人的便宜 每家钱都是一样的 在谈判过程中你便宜了别人就吃亏了 别人吃亏了 你便宜了 但这个便宜和吃亏有一个公理的 它应该说是一个共识才能够形成的 并不是说蒙你 让你吃亏 我便宜你 不可能最后能兑现的
    王君择:据说当时其他的竞标者报价很高
    陈 晓:实际情况是没人报价 这是个实际情况 就是说从仓库里拿出个东西出来 最后没有人报价 可以可以 但是没有人报价 但你可以要报价 而我们是唯一报价的企业
    王君择:那当时是您直接跟他谈的
    陈 晓:对 对
    王君择:当时他们怎么认可你的 是不是跟你个人有关系 觉得他们认可你陈晓  
    陈 晓:可能跟我有关系 他们认为我说到一定能够做到 而且我和别人的交易始终是公平的 我不会去坑别人的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王君择:那你当时对人有什么承诺呢
    陈 晓:我跟他讲得很清楚 用我们约定的方法来做 同时我对你的门店会有选择 我不会全部接手 有些门店我不可以用 它没有价值 我一定会把它挑出来还给你
    王君择:他们当时签收的时候有多少家给你
    陈 晓:三十二家吧 好像是
    王君择:那最后呢
    陈 晓:我用了十六家
    王君择:你只接受了十六家
    陈 晓:对
    王君择:用一点四个亿接受了十六家给你
  陈 晓:没有 我们最后数字还没有最后出来 我们最近还在对账 大概最后的金额在五千万左右
   
  永乐收购的灿坤门店主要集中于厦门和福建两地,原本在这两地布局平常的永乐通过灿坤门店迅速改变其竞争格局,加之在上海市场的垄断优势,使得国美和苏宁在华东市场无奈败北。而在永乐的大本营上海,其市场占有率高达66%,这种完全集中的城市市场份额将国美和苏宁远远甩在身后。

  王君择:因为国美和苏宁都是家电连锁店都是在你前面 而且规模从全国来说 规模比你大 所以你要扩张 就是要避开他们的老路 要另辟一条新路
  陈 晓:也不是说 他们的方法有问题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一些企业策略 我们认为我们这个行业 实际上有很长的路要走 从整个市场来讲 我们行业的未来来讲 我们感觉这个行业的未来一定逐步逐步整合到几家有规模的企业中去 而这种市场整合 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并不是说 明年我们希望整合完成 并不是根据我们的意志在转移的 同时 我们也不能排斥说 未来还有人加入这个行列 包括一些国际上的我们的同行Best Buy这些国际上的连锁企业 它对这个市场也有很大的期待  所以说这个行业 哪一天哪些人才能最后存活下来 现在去判断可能还很难判断 它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 还有很多变数 所以对于我们来讲 我们必须保持我们健康的状态 今天的规模 并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你的状态健康的话 你可能活的时间更长 活到底的人一定是能够笑到最后的人 所以我们感觉它就像一个马拉松赛跑一样 你在某一个段你在第一方阵还不重要 你保证要在最后那个时段还在第一方阵 那你可能就有赢的希望 像马拉松一样 最后可能很少有人到终点 中途很多人退出去 我们希望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状态 其实是健康的 其实有持续发展能力的而在不断的发展之中 我们不会去管别人在想什么  干什么
  王君择:您有没有想过有一天几大巨头 形成一个联盟 而且联手一致对外
  陈 晓:假如每个人很理性话 完全有可能 但是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理性或者能够升华呢 有时候人很难升华的 在利益面前很难升华的
    王君择:您有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成为这个行业的老大
     陈 晓:我确实很难想象 我们某一家企业会这样 目前看不到这种迹象 大家都希望我能存活下来 存活下来 就是当时最大的企业之一了 所以说我认为存活是最重要的 你要做老大 实际上还早呢 刚刚讲到如果这个升华达不到 一定要每家都要充分的竞争下去的话 这个行业可能就是十年 二十年 而国外那些人 对这个行业虎视眈眈 他一定是进来的 这个行业的特点是什么呢 我们卖的商品是最标准化的商品 它最标准化的商品 它未来一定是一个叫全球化的企业 去垄断这个市场 而且现在有可能的是Best Buy这样的企业 他们现在的基础比我们要好很多 规模要大很多 虽然我们这个市场潜力很大 但是也是在恶性竞争的萌芽状态 所以明天的竞争可能更恶性 假如更恶性的话 就是那时候打内战一样的道理 可能便宜的是那些外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9: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新浪首席执行官 汪延
2007-05-18

 三十一岁时,他成为中文第一门户网站的CEO
  我一直从上台那一天开始 我就跟大家讲 我下台的日子开始倒计时了 因为很简单 新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去管理的企业
  一个热情少年,十年网海沉浮,他是如何完成从炙热到冷静的转变
  99年的时候 我们出去参加客户的 比如说交流 或者是到合作伙伴那儿去 我们穿着一个大球鞋 上面一个背心 底下恨不得一个短裤
  遭遇收购,资本与管理者的较量从未间断,他又何去何从
  作为我个人也好 作为新浪也好 我们不欣赏您(陈天桥)这样 一夜之间 在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 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汪延,1972年生于北京,1996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 同年回国 创建四通利方公司国际网络部 任部长 1996年6月创办国内最早中文网站利方在线 1998年12月利方在线与美国华渊资讯网合并组成新浪网 汪延出任新浪网中国区总经理 2001年6月接任新浪网总裁 2003年5月 出任新浪首席执行官
  博鳌亚洲论坛汪延的演讲,记者争相采访汪延的镜头
  作为中文第一门户网站的掌门人,汪延总是能吸引众多媒体的目光; 2005年11月18日,在中山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05国际文化产业年会上,汪延又一次成为记者们“围追堵截”的对象。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大家更关注的是新浪的未来。因为不久前新浪公布的2005年第三季度报告显示,新浪的净营收和净利润双双出现下滑;新浪2004年前三季度利润总额为4850万美元,而2005年前三季度的利润总额仅为2940万美元,同比下将39%。
  主持人:我注意到 新浪这两年的业绩 就是前两个年度的业绩一直都很好 但是从今年第三季报来看净利润有所下降 新浪现在的状况到底是什么样 为什么出现经营下降
     汪  延:我想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 也是我们一个决心的选择的结果 大家知道 其实一个企业 它不可能在没有任何创新 没有任何创造的情况下 没有任何投入的情况下 它可以不断地像摇钱树一样找到新的收入的成长点 除非这是一个不健康的企业 不健康的行业 / 这个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 是一个新兴行业 显然随着进入行业的人 进入行业的企业越来越多  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我想这是一个自然的现象 那么更重要的是 我们投入了更多的东西去创造我们自己未来发展所需要依赖的一些新的产品 一些新的技术
    主持人:您认为什么样的业务可以让新浪持续发展
  汪  延:(公司的收入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广告 一个是无线的) 其实这两项业务都是非常可持续了 从网络的媒体的角度来讲 它的营收方法是网络的广告 / 中国目前的网络的广告  占整个广告的大盘子 大概1%到2%左右 1.5%咱就说 但是在美国 欧洲 这个数字已经不仅突破了1 突破了2 已经进入到5% 6%这样一个数字上  随着互联网进一步渗透到每一个人的日常工作当中去 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广告主会青睐于在互联网上做广告  / 我想 互联网广告的盘子 会在我们整个中国广告的大盘子里面不断地再扩大 这里面 我相信新浪的份额会随着一起成长 / 从这个 咱们讲 电信增值服务业务的角度来讲 其实它的发展也是非常非常大的 将来很快 今年年底 明年年初 3G的牌照会发 那么运营商有了3G的牌照以后 整个电信产业 又会有一个新的腾飞
  汪延最近这段时间异常繁忙,为了推广新浪搜索引擎“爱问”本地搜索的业务,他常常需要一天飞两个城市。中国网络经济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为 12.5亿元,年增长率为81%。预计到2007年,市场规模将达56.2亿元。早在成立之初就进军搜索市场,而后几乎放弃搜索业务的新浪于2005年6 月推出自己的互动搜索引擎“爱问”,汪延希望它能成为新浪“网络广告”和“无线增值服务”后的第三条腿。
    汪  延:我们这个搜索引擎在6 月30号上市的时候 可以在整个市场上看我们的搜索引擎的市场占有率 降到了一个历史的最低点 大概只有3% 这个是和市场最靠前的 像百度 像 GOOGLE 我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我们虽然是中国最早做搜索引擎的 1996年的6月25号 我们就推出自己的第一款搜索引擎 但是我们一直没有在这上投入非常大的力量
    主持人:为什么
    汪  延:我想这和互联网上的中文网页的数量和中文信息的数量是关联在一起的 / 从 GOOGLE开始发展 中国是百度开始发展以后 我们发现需求从2000年以后 又逐渐地开始提升出来 这是因为中国的网页的数量加大了 中文的信息的量也大了 那么网民开始出现麻烦 / 所以这时候 搜索引擎又变成一个有很强烈市场需求的这样一个工具
  但是 说句实在话 中文的搜索引擎 现在还有两个方面的空间 我觉得这个市场还没有完全地成熟 这个空间其实也是我们现在所遇到的一个瓶颈 第一个是中文的数量 中文的互联网的网页的数量其实还是非常少 在全世界来讲 大量的网页还是英文的 / 另外一个 就是我们支持搜索引擎发展的一个经济来源 还不够成熟 这个经济来源是什么 中小企业  / 真正拿互联网去做自己企业的管理 经销的管理 去销售自己的产品的中小企业 还微乎其微 在中国 那么只有在这些中小企业成熟了以后 带动更多的中国更小企业 能够成为利用互联网 利用新的计算机的技术去管理自己的企业之后 我相信 他们才可能更多地 在互联网上有广告地需求 那么搜索引擎的真正的一个爆发 /所以我觉得在今天还有三到五年时间 是搜索引擎在中国预热的阶段 现在我觉得我们在做搜索的时候 就有一点在1996年 1995年创业的时候 做网站一样 我们在这里面积累更多的人气 积累更多的使用的年度
    主持人:您刚才说现在从盈利点来看 一个是广告收入 还有电信增值服务 可以比作是新浪的两条腿 希望以后有个三足鼎立 那这个搜索是不是成为第三条腿
  汪  延:我们很希望如此
  “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巨幅广告牌的照片
  这是一张标志着中国互联网产业诞生的照片。1996年,当中国第一家IT企业瀛海威在中关村大街竖起这块广告牌的时候,刚刚大学毕业的汪延创立了新浪网的前身---四通利方网站,网站最初主要做论坛。98年法国世界杯,四通利方建立了专题站点,汪延在法国亲自担任世界杯前方特派记者,四通利方网站的影响迅速蔓延,创下了当时日点击率310万次的中文访问站点最高记录。
   汪  延:那时侯 你在大街上  您拦住一个人 讲说 你知道不知道SRS.net  SRS.NET是四通利方网站的缩写 / 他会说 知道 是一个足球论坛
  主持人:刚才一直在说网站的访问量很大 很火 但是那时侯赚钱吗
    汪  延:是啊 所以我们就一直在思考啊 1997年的十月份 我们得到了我们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650万美元
    主持人:那时侯公司资金很紧张吗
    汪  延:哎哟 工资都发不出来 工资都发不出来 别提公司资金紧张了 / 我记得那时侯我们有一个财务部门的一个老太太 一个老大娘 有一天关起门来 跟我讲 汪延 你工资真够高的 王志东给你这么高工资 我当时一想 哟 我工资可能够高的
    主持人:那时候拿多少钱
  汪  延:2400块钱 然后她说 你知道咱们公司这一月才赚了多了钱 我说我不知道 三万块钱 我说 嗯 也不错 三万块钱盈余 她说什么盈余啊 收入啊 那时候我们想去建行 想这个行那个行去想办法借这个钱 银行就问 他说你有什么固定资产可以抵压 我说我们有知识产权 有软件 什么软件 软件对他来讲就是 银行的人非常现实 我们其实不现实 我们在公司里头 或者在连邦软件店里头 这软件卖1380块钱 出了公司大门 抱着小孩的一些小姑娘们 在那 软件软件 一个光盘才10块钱 甚至七八块钱就能买一个光盘 里面二十个软件 我们才排第十 你想想 我们怎么赚钱啦 这软件没法抵押 这也的确是这样 盗版那么厉害 他怎么可能给我们贷款呢
  国内虽然借贷无门,四通利方网站在海外却受到了资金的亲睐。在2000年上市之前,公司一共得到三笔来自海外的投资。2000年4月新浪网在纳斯达克挂牌之时,正是网络泡沫破灭之际,纳斯达克指数在两年半的时间内由5,132.52点下挫到 1109.64点,国内外互联网公司纷纷倒闭。新浪的股票在上市之初摸到58.56美元的历史高点后一路下滑,在2001年9月24日创出1.02美元的历史低点,与国内的其他两大门户的股票一起步入垃圾股的行列。2001年新浪净利润为-2400万美元,这是新浪成立以来连续第六年亏损。
  汪   延:这个压力一直在我身上 即便是在2001年 2002年的时候 这个网站已经初具规模和相当的影响力的时候 我仍然有一个非常大的心理障碍和一个非常大的压力 / 我一直觉得 这个企业没有盈利 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企业 他就不可能是一个可持续有影响力的这样一个网站 所以那个时候 一直是非常大的心理压力 我一直是冲在最前线 想办法去得到更多的认可 得到更多的价值的认同
  2001年6月,在国内互联网产业的最为寒冷的时刻,汪延出任新浪网总裁。当时的新浪广告业务徘徊不前,新的盈利点又遥遥无期,承受着各方面的压力,汪延带领新浪重新上路。
  汪  延:2001年 整个公司巨大的一个滑坡 我们回到现实当中来 我们开始转型 我们提出一个口号 要向传统产业去学习 /在这个泡沫的时候 99 年的时候 我们出去参加客户的 比如说交流 或者是到合作伙伴那儿去 我们穿着一个大球鞋 上面一个背心 底下恨不得一个短裤 当然这是夏天 冬天可能穿得厚一点 / 到了2001年 我们开始回归传统 重新去想 那时候我还记得我做了一个规章制度要求我们所有的对外联络的人员 不管是市场的销售的业务拓展的人员 一定西装革履 要向传统的行业去学习 这个头发 发型 一定要正规 不可以再向以前一样忽视客户的这种感受 标榜自己怎么标新立异
  2002年,随着行业的转暖,汪延主持的转型开始取得效果。2002年第二季度,实现正运营现金流40万美元。
  汪  延:现金流为正也就说你每个月进来的钱比出去的钱要多 每一天你公司打开大门的时候 不是往外再拿钱出去 而是有人往里在拿钱进来 那个时候心理就喜悦了很多 觉得茅塞顿开 开始有希望了
  主持人:那一次就是什么样的一种业务 哪一项业务让你们开始逐渐现金流成为正的
  汪  延:后来整个现金流为正是靠广告 后来整个财报为正更多的是靠在广告的基础上加上无线的这个收入 就是我们所谓讲 叫电信增值服务业务 / 那一次我记得我在和我们一个同事一起去谈欧莱雅的一个合作 我们需要去法国巴黎签约 和欧莱雅的总裁见面 然后有一个盛大的签约仪式 / 我们CFO(首席财务官)告诉我 说我们这个季度一定现金流有把握为正 我知道的时候正好在巴黎出这个差 在这个客户面前 在合作伙伴面前 那个感觉立刻就不一样了
  2003年5月,汪延出任新浪CEO,当年新浪实现净利润3140万美元,2004年实现净利润6600万美元。2004年1月27号,新浪股价创出三年内的最高价49.50美元,从1.02美元到49.50美元,新浪股价涨幅高达到4752%。同时,汪延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上海财富之旅酒店预定网” “深圳网兴”“UC即时通讯技术平台”的收购,有人因此称他为“浪尖上的舞者”。
  汪  延:我们的工作是两条腿在走路 一条腿是我们的日常运营 日常的事情 细节的事情 / 另外一条腿 / 就是我们这种开放的心态 去做收购 去做投资 去做市场的整合 那么这两个方面 一定要相辅相成地往前走 光靠一条腿不可能的 / 我们也有过失败的例子 或者不成功地方 比如说2001年的时候 我们和阳光卫视的一个合作 其实阳光卫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 那么 那个时候我们在想 美国AOL和时代华纳合并了 一个跨媒体的平台 一个巨头出现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形成这样一个集合互联网和电视媒体这样一个媒体平台 但是事实证明 大家今天也看到 这个合并并不一定是那么地成功 而且今天显然这个合并 不叫合并 就是一个投资 并没有给双方带来多大的额外的好处 阳光卫视仍然是阳光卫视 新浪仍然是新浪 并没有给大家带来一个1加1大于2的效果
  成功实现多次收购的汪延,也许并没有想到,这次他会成为被收购的对象。2005年2月19日,盛大公布收购了新浪19.5%的股票,同时表示购买新浪股票的目的是一次战略性投资,并“寻求获得或者影响新浪的控制权”。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截止到2005年2月18日,在新浪的5047.8万股中,内部人和管理层持股仅12.64%,盛大由此成为新浪的第一大股东。此次投资,盛大投入约2.3亿美元,占盛大当时可动用现金的83%。一个是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一个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这是中国企业并购史上,首例遵循美国法律进行的并购案例,此事一出,引起国内外媒体一片哗然。
    主持人:您是怎么知道这件事  
     汪  延:啊 这个很可怜的一件事 在二月份的时候 新浪三个最高层的领导者 一个是我一个是我们的CFO曹国伟 现在是我们的总裁 还有我们的COO (首席运营官)林欣禾 我们三个人呢在春节之前 大家说一起去度个假 因为好长时间没有休息了 因为我去年的冬天一直在感冒 我说要放松一下 我们三个就纷纷出国了 带着家里的小孩呢 还有我太太去巴黎休息一下 曹国伟带着他的太太和孩子去澳大利亚海边休息一下 林欣禾比较可怜 他去加拿大探亲 还要动个眼睛的手术  他白内障 结果这个事呢 当时我在巴黎 我孩子在发高烧的时候 曹国伟带着老婆孩子刚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 林欣禾手术刚刚动了一个眼睛的时候 后来这个被电话通知了 大概是在那之后的四五天的时间吧 这个是陈天桥给我打的电话
    主持人:陈天桥给您打的电话 他当时说什么
    汪  延:他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主持人:二级市场买你们的股票
     汪  延:对 对 那时候我说的话也是这样的话 第一呢 很欢迎很感谢您来投资 愿意所有人来投资新浪 这说明对新浪的一个看好 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呢就是说 作为我个人也好 作为新浪也好 我们不欣赏您这样 一夜之间 在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 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去做这样的一个行为 大家就在电话里面交流了一下 然后我就对他讲 我说 既然你是我们的股东 我们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 股东的利益能够提高 我也希望你能够满意我们管理团队将来的工作
    主持人:你当时心里什么感受
    汪  延:赶紧开会啊
  三天后,新浪董事会抛出了股东购股权计划:对于3月 7日记录在册的新浪股东,他所持每一股股票,都能获得一份购股权。如果盛大继续增持新浪股票致使比例超过20%时或有某个股东持股超过10%时,这个购股权将被触发。一旦触发购股权计划,新浪的总股本将由5048万股变成43148万股,盛大持有的19.5%新浪股票,就稀释为2.28%。如果盛大停止收购,新浪董事会可以以每份购股权0.001美元的价格赎回购股权。这样新浪为此次反收购战争只需花上几万美元的成本。股东购股权计划,又称毒丸计划,是国外资本市场上对付敌意收购的流行手段。在出台毒丸计划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新浪股票迅速上涨,短线涨幅高达40%。
    汪  延: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公司自主性的一个工具 可以这么讲 你有了这个毒丸以后呢 你可以自己来决定说谁能够超过这个 谁不能超过这个 我们可以特例 让投资人超过这个 比喻一些基金 看得更长线的基金 对我们有利的投资可以打开这个限制
  此后,收购事件被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但最终因为双方的缄默被迅速冷却下来。外界把希望放在了2005年9月新浪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期待能看一场好戏;但是在9月27日新浪的股东大会上,盛大却没有提出进入董事会的要求。截止到11月30日,“盛大收购新浪”并没有出现,盛大也并没有因为成为最大的股东而取得对新浪的任何控制权。
    主持人:现在可以这样说吗 盛大是新浪的第一大股东
    汪  延:现在仍然是这样
    主持人:他这种身份对于新浪发展战略也好 对于您个人也好 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汪  延:现在没有任何的影响 大家都看到其实盛大并没有进入到新浪的日常管理当中来 甚至盛大没有进到新浪的董事会里面来 所以 他是我们的一个股东 而且参加我们的股东大会 那么这样来行使他作为一个大股东的权利 基本上是这样 所以没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主持人:那现在是这样 那以后呢 以后万一董事会他是第一大股东 他有话语权
    汪  延:以后我们要来看 以后我们一切东西都要再继续的从公司的利益 从公司的长远发展的利益来判断 我们是不是希望他来做这件事情
  汪延是新浪的第四任CEO,给人的印象是,彬彬有礼,散发出浓厚的知识分子气质。如果说王志东是新浪的创始人,茅道临是新浪的推动者,那么汪延就是新浪的开拓者。在新浪这个拥有者和管理者有着严格分界线的企业,汪延的身份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
    主持人:那到2003年你上任担任CEO 您当时觉得 他们为什么会把您推到这个位置
     汪  延: 我一直从上台那一天开始 我就跟大家讲 我下台的日子开始倒计时了 因为很简单 新浪是一个职业经理人去管理的企业 我们的管理层 从第一天开始 和我们的所谓叫拥有者 或者说叫股东 脱离开来 股东是股东 管理者是管理者 这是一个有分界线的这么一个企业 / 我的特点 我觉得我是在执行的层面上 比较务实
  主持人:您在新浪的身份一直是职业经理人 您一直想以这种身份在新浪走下去吗
  汪  延:我也只能以这样的身份在新浪走下去 因为我们并没有新浪的股份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也有创业者的情结 所以在我的心里头 这是一种比较交织的混合的一种情感
    主持人:有没有自己出去再创业的想法
     汪  延:我想终究有一天我会离开这个公司 这是肯定的 因为我相信这个公司比我的个人寿命 比我的职业寿命要长很多 这也是我每一天在努力工作 希望能够去得到的一个结果 应该说 接下来 很多人在问 哎 你是不是在新浪会做很久 做很长时间 哎 我有投资 咱们一起去做一个新的公司 你离开新浪 怎么怎么样 我觉得是这样的 对我来说 新浪是我的第一份工作 我想她也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份工作 我相信我在往后 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可能都不会像我过去这十年工作这么重要 对我来说重要 对我们的网民来说 对我们的社会来说 对我们的中国来说 都很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掌上灵通CEO 杨镭
2007-05-18

超级女声背后的大赢家
    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多赢的一场轰动全国的一场游戏,可以说。
    他是第一个将短信带到中国的人
    第一天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就把那个BP机给扔了,我觉得那个东西太好了,太好了 太方便了。
    在四个月里,他将公司带上了NASDAQ的舞台
    当时我们要出去,不光是中国是第一家,全世界也是第一家。
     今年夏天,一场娱乐游戏,超级女声,席卷了整个中国,成为最受欢迎的电视节目。民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 他们通过短信,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歌手。为超级女声提供短信服务的是在NASDAQ赏识的掌上灵通,中国知名电信增殖服务提供商(SP)。在公司CEO杨镭的领导下,掌上灵通在这次超级女生选秀中,从众多SP公司中脱颖而出。
    今年夏天以来,中国老百姓议论最多的话题,就是神六的发射,另一个就是超级女声的大热卖,当初掌上灵通怎么会想到和湖南卫视合作?
     其实这个是一个双向的,我觉得,第一个我们在整个SP发展过程中呢一直在考虑说,除了传统的和运营商的配合方式能不能走出去有些更多的渠道。电视肯定是我们脑子里面第一个,这个最强势的一个渠道。 湖南卫视也认为他们看到这个机会,所以他们通过一种叫做公开招标的方式,来跟一些SP在选,听说他们跟18家 SP谈过。
    包括什么?包括一些大的门户?
    肯定包括,肯定包括,对,肯定包括所以在这里我们也讲,是在这里边胜出吧,可以说是。
    那你们盈利模式是什么样的?
    我么盈利模式呢,基本上是大家一起投票这个方式,那么投票的过程中呢,基本上可以说是,只收你一块钱去投这个票,但是我们呢在之后呢,提供一些服务,那么如果这些服务,如果手机用户喜欢的话,就用你的服务。
    你们之间是怎么样分配这些利润的?
    这是一个,怎么说呢?应该这么说,让我们把这个悬念呢,就保持在那儿了,不再对外界讲了,但是呢,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多赢的一场,轰动全国的一场游戏,可以说。

    1995年杨镭出任美国波士顿STI中国公司CEO期间,负责短信设备的销售,由于首次把短信技术引入中国,他因此被海外媒体称为中国手机短信第一人。
    其实我只是比较早的,你想在1996年、1997年的时候,那时候中国人肯定没有听说过短信,那时候我们只是把一些短信的技术带到中国来推广,技术,作为一项技术,当时作为一个海外背景的一家公司。
     我个人,我记得当时在1996年开始使用短信,那时候还真是非常少。第一天我印象很深,当时我就把那个BP机,给扔了,我觉得那个东西太好了,太好了,太方便了,那么其实真正开始,这项业务起来的话呢,是在2000年,是中国移动开始提倡这项服务,通过向当时的悉尼2000年的奥运会方式。

    当时,掌上灵通的前身,当时我们就在做这项服务,当时说白了我也没有那么英明,想到了这个市场会爆炸成这么大,而且在这里会打造若干个上市公司。

    1999年,杨镭到美国硅谷度假,此时,正是互联网浪潮席卷全球的时候,铺天盖地的.COM热潮中,不安于现状的杨镭决定留在硅谷创业。
   
     我就一看不行,这个我得干一把,这事我若不干的话,我孙子出来时候:爷爷当时,99年、2000年有个叫互联网的东西,那时候您在干吗呢?我说我那时候在卖什么设备,我说那不行,我说我得去做这件事情,所以我就特别热血沸腾,我得去,进去做他一把,所以当时我就一咬牙,我就没回来,就在硅谷成立了一个公司,这一呆就是四年,一天都没回来,
    所以北京的房子里面衣服也发毛了,家具也旧了,院子里的草也不知道长什么样子,车也被人偷了。反正就是这么一种情况,在那一扎就是四年。
    那您是怎么来到掌上灵通的呢?
     那么这时候,掌上灵通原来的董事会成员和创始人吴峻,找到我就说,我们有这么一个机会,就跟我聊,聊到最后呢,就把我从硅谷给挖到这边来了,所以我只知道,短信这个行业不是起来了吗?所以我觉得这个行业起来以后,有很多商机,恰恰又回到我当年我做短信时,当时我没有想到,但是又是特别熟悉的那些东西,我突然说:哇!这个机会太好了!
  
    2003年3月,杨镭踏上了回国的路程,空降掌上灵通,掌上灵通的前身是,1999年成立的 IT企业,英斯克中国公司的一个商务部门,2001年4月从英斯克独立出来,从国内到国外,从中关村到硅谷,出任掌上灵通CEO,已经是杨镭的第四次创业,之所以称之为创业,是因为掌上灵通在杨镭到来之前,已经连续三年亏损,此次掌上灵通董事会选将杨镭,正是冀望他能够带领公司走出困境。

    您到公司的时候,那个公司是亏损的,那个时候?
    对,没错。
    那最开始是怎么样扭转这种亏损的局面,怎么样打开市场?
     我觉得,其实灵通是从当时起讲,一个非常好的公司,并不是我觉得公司本身没有什么特别,本质上,本质上有什么问题,我觉得啊,我觉得灵通当时是属于一个,在好的市场里面好的时机里面,但是把整个公司的方向和战略定位定得定错了,当时有人形容掌上灵通是一个上海男人。上海男人是什么意思呢?上海男人就是白白净净,比较斯文的,做东西很细致的这么一个,当时灵通的产品,也是一流的,到今天为止,我们的产品、包装、策划、非常非常精细,考虑问题非常细,非常细。这个有上海的、南方人的特点。但是呢,又缺乏呢,北方人的粗犷。它不是一个真正能够在一个很TUFF,就是很艰难的环境,能够打硬战的一个公司,
    您觉得您要把北方人的硬气带进公司?
     对,有点那种意思,而且我当时做过销售,我也是,我看这个公司,当时我看来,在当时来讲,不是一个以产品为王的时代,而是一个以市场,以销售为王的时代。所以当时呢,正好当时一起呢,灵通的员工都非常好,灵通好比像是一些很好的材料在一起,但是材料就像你烧火一样你那个劈的柴,再好的材料,你散在地上的话,你怎么点都点不起来,但是如果你能把它架构搭好,支起来弄好了,像我们在点篝火,哄,就起来了。
    管理企业中如果把这些比作软功夫,那做市场 销售这些真的,真刀真枪的硬功夫。你都做了哪些方面?
     第一件事,我们就开展了所谓叫做地面营销的策略,因为我们知道在中国做无线增值的话,是需要落地的,去和各个省去进行这个合作,所以呢,我觉得当时,掌上灵通呢是怎么一个,他当时是在上海有个销售团队,很少几个人 他就飞到各地去,去跟当地合作,那你想飞过去,你能待多长时间,你只能蜻蜓点水跑一跑,这东西,就等于做功夫一样,做不深,做不透所以说,与其那样的话,你根本就等于这事情做不好,所以说,我们做的一个方法,是我们把人员铺下去,我们建立了一支当地的地面销售部队,等于说这个销售,就是当地的人,就驻在那边,就进进出出整天和运营商一起工作;
    另外一个呢,就是我们把整个产品啊,重新进行整合,原来的产品是根据竖条分的,就是说每人有自己的一条,每人一条的时候呢,你今年的业务呢,就和你一条有关系,你多你奖金多,你少你奖金少,所以大家就看着这条,看不到别人,看不到别人的时候不算呢,他还说,防止自己用户跑到别人那边去,跑到别人那边去,我奖金少了,可你知道,在一个公司里边,应该是一个公司利益最大化,你小团体,有的多,有的少,这个是不重要的,于是你等于说是一个自留地,自留地 大的地没人种了,反而种不好,所以你把它打破。

    那慢慢十个月以后就盈利了,是吧?
    对,很快就开始盈利。
   
    新的CEO改变了公司的面貌,几个月之后,公司业绩越来越好,以差不多每个月20%-30%的速度递增,一年以后,掌上灵通的销售收入涨了四倍,首次实现全年盈利,随着不断地对公司进行估值,上市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后来什么时候开始准备上市?
     上市这一过程是这样的,当时这个过程,我们遇到了很多有趣的经历,什么意思?当你公司在成长的过程中呢,我们就碰到很多,像国外的大的一些,像媒体方面的东西,像很有名的一些做音乐啊,做媒体的一些公司呢,进行所谓的战略投资,在这个投资的过程当中,我们呢发现很多人对我们市值进行评估。
     有些人说我们呢公司值4000万美金,有人说值6000万美金,有人说值8000万美金,就说你有一个评估的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呢,有一些人,包括当时三大门户,基本上三大门户的两大门户,还是三大门户都有,还有那个中华网当时的中华网是最后一家,中华网前面是盛大,我们跟陈天桥啊他们都谈过。这件事情,我们呢跟他一起谈了,谈到跟中华网的时候
    那时候快十一月份了,十一月,对。
    差不多快十一月份的时候,我们跟他们谈,已经谈到了可以说是差这么一点点,这事情就可以了。
    怎么一点点?
    我们当时已经是双方董事会讨论过,非常详细,而且呢他们已经把人......因为你知道这个过程中呢,有一个步骤 叫尽职调查,叫DD DUE DILIGENCE,所谓DD的意思呢,是他们会把个方面人物派到你公司,来了解你公司业务发展的情况。
    当时我们很敏感,因为他是我们的竞争对手啊,他进来,你很多的里面的内部情况啊、机密啊了解的话,对我们商业是有损失的,所以这东西,其实不是万不得以,是不会让做这事情的。
    当时他们开出的价格是一亿多美金,应该是一亿两千万多美金,我记得是。
    中华网?
    对,中华网。我记得他们董事长呢,就是说我们都已经到目前为止已经了解清楚了,我们到目前要做一个决策。这个决定说杨镭,我们会在礼拜天的时候告诉你,就大概是这么一个。
     那么我们就等他的决策,如果他当时呢打电话过来,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我很累,睡得很晚,大概十点多钟起来,从香港打过来的说:我们昨天开了一天的董事会,大部分都很赞同并购的这个案子,但是其中有一个董事反对。说,我们呢再继续做他的工作,然后我会在明天的时候再打电话,告诉你结果,这个事情应该没什么问题,我们可以往前推动,他打电话来的时候呢,我就知道没戏了。
    为什么呢?
    那是一种感觉,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就没戏了,他礼拜天跟我说这件事,他挂下电话我就给我董事会,打了电话,说这事情,说对方的CHAIRMAN、董事长跟我说这事情,他们知道是谁,后来我跟他们说,既然这样,我们礼拜一开始全面启动IPO。
    就是我们为什么创造了一个四个月上市的一种速度,这是最快的吗?
    这是最快的,可以说到今天为止也没有一个公司做这么快。
    对,我们怎么能够做到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财务管理,从第一天起我们用的是普华永道,就非常严格的财务。因为你知道,这么小的公司用这么大的会计事务所是很贵的,是嘛,所以一般不会用这个,第二方面呢,我们呢这个在走这些从上市的一系列,投行方面我们跟他们接触也非常快,因为我们大家的背景,像我在硅谷的背景,像我们创始人,几个在投行工作的背景,很快就甄别出哪些投行可以用,大家怎么配合,在一些条件上达成一些一致。
    你们的团队也很整齐?
    很整齐,我们的团队都在那边,团队啊,人员素质啊,都在那边,包括路演过程中的这种表达什么的,你想当我在硅谷的时候,风险投资都走过上百遍了,我那种话,嘣、嘣、嘣那么讲,这种东西跟(当时)非常,非常像原来1999年我在硅谷的那段经历。
   
    原来热血投入互联网浪潮的杨镭并非一凡风顺,在历尽艰辛拜访了近百家风险投资商之后,才获得风险投资,在美国创立了一家以商品比价为主要概念的公司,叫网络情报公司。

    那时候我谈了60到100个风险投资人,很多情况下就你刚才所说的电梯销售,他就根本没时间看,没时间跟你谈话,
    你就利用短短的十几秒钟的时间,跟他说我是谁谁谁,我的公司干什么,嘣、嘣、嘣几句话,他一看你,说:恩,你这不错,这是我名片,有机会跟我联系一下。你就可能就觉得有一点希望了,如果他说:哦、哦、哦,谢谢你了,你就找另外一家接着谈。
    后来在找风险投资过程中,哪次经历让你很难忘?
    其中有人是不理解,有人是说,这破玩意,当场就当着我的面扔到垃圾桶里面,也有这样说,你们干点别的吧,别弄这东西,这没戏。
    另外一个讲的正面的是,我们呢后来拿到钱是从美国非常有名的一个人叫AUTHER ROCK,ROCK是岩石里面的那个字,这个人是美国风险投资之父,所以那次印象我也特别深。
     他是,这个ROCK是第一个投苹果的,一直做苹果的......我们叫STEVE JOBS,就苹果的那个创始人吧,他又是第一个投INTEL的人,等于说这些大的公司全都是他做的,他会问你很多问题,问你这个,问你那个,会问你这个模式怎么看了,你竞争对手怎么样了,怎么盈利了, 你是原来干什么的了,谈完以后我就走了,走了以后,我就觉得,特别,什么感觉?我说,我都找不到一个词,就是说我们到这干吗来了?因为当时从他手里拿钱不是很多,可能大概50 万美金啊,我说着这点钱,还不如他兜里拿出,就好象乘车不是有一个表示钢蹦的钱,就觉得挺不切合实际的那种感觉,好象。而且谈完之后,也不知道他什么感觉,他没有说,你们很好,你们很好,他没什么表情,看不出来,他对你非常NICE,非常好但是很平和,但是看不出来,他也不激动,他也不觉得你的东西,好象什么?我就说,这我们干吗来的?简直有点羞不答的感觉,跑这来弄这么一点钱的感觉,就走了。
    介绍我们来的另外一个大的风投就说,你感觉怎么样?
    我说一点感觉都没有,不知道他喜欢不喜欢。
   (他说)你现在知道姜是老的辣了吧。
    我说,真是的!
    然后怎么样?
    他说我跟他通过电话了,他们特别喜欢你们。
    是不是这些经历,后来对于掌上灵通上市非常有帮助?
    对,包括跟他们以后在路演过程中,跟他们每个人讲故事,怎么回答问题,就回想我当初在硅谷创业,拿风险投资的时候 每一个经历都非常非常相似。
   
     掌上灵通是美国NASDAQ无线娱乐第一股,在此之前,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者来讲,掌上灵通的盈利模式,简直不可思议。 2004年,中国每部手机收发短信平均为652条,而美国平均为139条,在美国,很少有人听说过彩铃铃声,而在中国,单是中国移动的彩铃用户就达4400万人。2005年6月,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63亿,是美国人口的两倍,全世界每3条短信中就有1条是中国人发出的,面对全世界的投资者,杨镭编织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当时掌上灵通上市的时候,这种模式在过外应该没有吧?
    没有,第一个。
    那你怎么说服人家,你给人家讲什么样的故事,打动人家,让人家给你投钱?
     这个难了,当时我们要出去,不光中国是第一家,全世界是第一家,因为无线增值这方面呢,只有日本、韩国走在我们前面,但日本没有到美国去上市,日本只在日本去上市,所以美国在NASDQ没有见过一这种公司,他投资人没有见过,我们确实想了很多,因为我自己本人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嘛,对他们比较理解,所以我们当时编了很多故事:你说,铃声 铃声跟打电话有关系吗?没关系;图片跟打电话有关系吗?没关系;彩铃跟打电话有关系吗?没关系啊。那没关系,手机干吗?手机是打电话的,他为什么没关系呢,这是什么东西呢,这本质是什么呢?这本质是说,你电话有了这东西以后,显得你,这个人特别与众不同,显得你特别 COOL,当你的铃声在响的时候,哎哟,人家听到是《老鼠爱大米》,你还有这歌,你还真够时尚的你,然后你的彩铃《我孤独是你会想起谁》,你可以你,他等于,你这个人,你这屏保多棒,什么什么东西,你看他表达什么东西,他表达,我与众不同。
    那这个例子是您想出来的吗?
    是我想出来的,我们去理解这个行业,首先去理解这个行业里面是什么人,我发现,这行业里面的人,在中国是一批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他们的收入并不高,但是他们愿意拿出很大一部分来,来花在这方面,有关系,为什么呢?我就说
     在你们西方国家,年轻人,基本上年轻人每人都有一部车,对不对?车在国外是很普及的一件事情,都有一部车,中国人买不起车,中国人有一部手机,我说手机在中国,回想到九几年的时候,那时候有一那么大的手机,那是什么?那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你有一部手机,那人太厉害了,这人是大哥大,后来也是那样,你有一部新手机,哎哟,你真棒!紧接着, 手机的这些屏保啊,玲声啊出现,就表示你这人的身份,你现在就是年轻人,拿出一部老手机,周围朋友都会笑话他,那个铃声还叮咚咚的,现在还放这声音,人家都放和弦了,放什么MP3真人了,它实际是一个。外国人是什么?知道吗,外国人特奇怪,他年轻人也干一件事,他把他的车啊,装饰得特别花里呼哨的,他的轱辘两边有那个轮盘啊,他可以有一百多种这样的花纹,这就是表示个性。但是我说,他们的汽车就是我们的手机。
    你就用这对比的例子来讲?
    对,他开的车,他后面装一个大音响,一边开,一边嘣、嘣、嘣,那种迪士高的声音,那么与众不同,他表达的东西其实是一回事。
    路演的时候,有没有遇到特别尴尬的事情,有没有人提很刁钻的问题?
    有,多着呢。
    印象最深的呢?
    我们在德国的时候,有一个大牌,大牌的一个投行,这个三个老头就是很绅士,头发也不多,头有点秃,面部特别严肃,坐下来然后呢,我们知道,他们是世界上,德国很有名的大的什么,就听我们讲,讲、讲、讲,可能有那么几分钟,
    就蹦出一句话,就说你们这些胡说八道,你们这些人,就It doesn't make sense,就是没道理的意思,你们胡说八道。
    我说,这怎么回事,怎么说这话?
    他说你知道吗?我们这里,一个铃声下载,三个马克,三个马克多少人民币?你们中国人这个平均收入就一千多块钱,你怎么会下得起铃声呢?你给我说这个。
     哦,这我知道怎么回事了。我跟你这么说,在中国下一个铃声,两块钱人民币,两块钱人民币他不懂,他哪里知道两块钱人民币什么概念,所以你马上说,在中国,喝一杯可乐,也是两三块钱人民币,在中国现在,在马路上渴了,随随便便就喝了,就扔了,这对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这铃声他喜欢,然后下载是一个道理。
    你这么一比方,他就明白了?
    他明白了,哦,这么回事。他明白了。

    掌上灵通获得了超额认购,原本定在10到12美元之间招股价,最终在发行时调整至14美元,掌上灵通藉此募集资金约为8470万美元,上市当天,公司股票以每股19美元高价开盘,当日收于17.47美元,公司上市之后,发展迅猛,2004年的营业收入为5030万美元,是2003年1660万美元的三倍。紧接着,杨镭开始了一系列的并购,先后收购了深圳远航科技、
    北京四海天地数码科技和九天音网。
    今年掌上灵通三个并购行为,是不是你们为了实现这个第五媒体这个梦来打造的?
    对。这几个兼并案呢,是为了帮助我们未来的腾飞,去打基础。
    你认为掌上灵通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我觉得这个公司会成为行业里面很大或是顶尖的公司,那么这一天怎么到来,怎么做成功,确实谁也说不出来,这个行业未来的,不要说三年,一年以后能够看出来,发展到什么程度,谁也不知道,因为这个行业机会太多,机会太多,不是说局限太多,因为很多很多事情可以做,所以这里边一条路走进去以后,可以做得非常大,我是充满信心的。充满不断的一种诱惑,就是还有东西在前面,还有东西在前面,还有东西在前面,我觉得我这个人呢,就是一个怎么说,总是会在一段时间里面,去不满足自己的现状,当我走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有一个新的台阶去追求,但是人生,没有那么好的事情,老让你去像台阶一样成长,人的理想是,你走到这个地方,有一个台阶,上去了,又高一层,然后上去了,这是最理想的状态,但是很不幸,我的命运没那么好,像锯齿,走着走着,会往下掉,你看我从香港回来,先掉下来,然后从这再往上走,所以,我的第二个锯齿会比第一个锯齿高一块,可是每次在锯齿起来的时候,我总是要先把自己,放在一个置于死地而后生的这么一个状态,先把自己放在一个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我在里面就一头蒙进去,去做。所以我觉得是这么一个,我自己一点都不后悔,我本人也是一个创业型的人,我对一些的挑战,特别事业上挑战,对于一些新的事物,老是充满一种激情,所以在这种状态下做事呢,你会觉得一点都不累,你也不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10: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特别节目 资本新主角(下)
2007-05-18

 关注中国资本成长,关注推动中国资本成长的人。欢迎收看《资本人物》特别节目——???2005?年度回顾之新贵篇,我是主持人--。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关于民营资本当中的行业领袖。同时我们也邀请了??-------和我们来共同探讨,在2005年当中这些民营资本以及资本新贵们对我们社会经济的影响,欢迎您的到来:可以说在2005年当中我们采访了相当多的行业领袖。今天我们要回顾的资本人物包括蒙牛乳业的牛根生、登海种业的李登海、永乐电器的陈晓以及携程旅行网的梁建章。你对这几位有什么样的印象?
  嘉宾:--------这几位都是非常优秀的民营企业家,他们和他们的企业都曾在2005年的资本市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引领了资本流动的趋势,也成为其它企业借鉴的榜样。

  自从有了股市,人们普遍认可了一个事实:这其中可以不断衍生神话、书写传奇、成就许多普通人的梦想甚至改变他们的人生原有的轨迹。而今天我们要回顾的就是加入这个队伍当中的一部分人,可以说他们都是行业领袖,他们不仅创造了诸多的业绩、享受着金钱带来的成就感,同时也享受了精神上的胜利。
  嘉宾:--------这四位资本人物的故事都是产业发展的典范,但在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方式上,各有各的特点:牛根生成功地利用了国际风险投资;李登海的“登海种业”今年在国内中小企业板市场上市,陈晓的“永乐电器”今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梁建章的“携程网”则是纳斯达克上市公司。

  2005年的资本市场流行豪赌,最吸引眼球的是就是一场豪赌,一方是以摩根为首的三家外资财团,而另一方就是1999年才成立的蒙牛乳业集团。而这场豪赌的最终赢家是蒙牛乳业,他们的管理层获得了近四亿人民币的奖励。我们首先来看看中国的民营资本和国际风险投资之间的这场豪赌到底是怎么回事?
  2002年,外资第一次入股蒙牛。为了达到激励管理层的目的,摩根、英联、鼎晖等3家外资股东,与以蒙牛董事长兼总裁牛根生为首的蒙牛管理层达成协议:自2003年起,未来三年,如果蒙牛复合年增长率低于50%,蒙牛管理层要向摩根为首的3家财务股东支付最多不超过7830万股中国蒙牛乳业股票,或者支付等值现金。反之,则3家外资股东要向蒙牛管理团队支付同等股份。而牛根生带领的蒙牛团队,在这场与外资股东的博弈中笑到了最后。

  王:那个摩根 最开始进入蒙牛的时候 它持股比例是多少
  牛:最早第一次 三家外资股东的比例 三家加起来 是百分之三十二点多 好像还不到百分之三十 剩下都是我们蒙牛管理层 我们蒙牛管理层是占到 百分之六十七点多吧 是这样一个份额 那么等到第二次 2003年融资以后 他们三家加起来 就占到百分之四十九 那么就是说 我们管理层占百分之五十一 就是说从管理层 跟外资股东合作开始到现在 一直是管理层控股 这一点我们始终没有放弃 同时在董事会成员里 外资股东最高的时期 也只有三个人 我们中方的股东是五个人 再加上三个中方的独立董事 就是说我们大致上 国内是八个 而外资股东是三个 所以这样 大致上这个控股权 从董事会的管理层 中方始终在  蒙牛这边始终在控制董事会的 所有的决策 权利 那这个外方 就是两次对蒙牛进行投资
  王:他们一共投了多少钱
  牛:第一次是两千六百万美金 第二次是三千五百万美金 两次加起来 总数是个六千一百万美金 大致上合人民币 换算过来以后 将近五个亿 就是五个亿多一点 或者少一点 就是五个亿左右 是这样一个数字
  王:我们看到一份资料上写 就是说在投票权上 公司有百分之五十一的投票权 因为我们控股 他们是百分之四十九 但是 在分利润的时候 在利润收益的计算的时候 他是百分之九十 我们是百分之十?
  牛:这个实际上 它是个股权结构的问题 因为我们是个中方的公司 但是确实要中方的企业 在境外上市 肯定是不能上的 你上要算是S股 那么S股 股东出境也不方便 有困难 所以我们就是说 首先把蒙牛变成一个外边的公司 就是说蒙牛上边还有一个公司 这个公司是在境外注册的 那么也就是说 我们百分之八十多是注册在境外的 那么这样的话 我们境外的公司在香港上市 那就成了一个合作了 所以这是为了上市的需要 而进行的一种方式 所以他们那个里面不全是三家外资股东 所以市场上有很多说法 这三家外资的财团 控制了蒙牛 可能就是从表面数字推断出来的 也就是为了上市的一种 他必须满足上市的条件 所以事实上 是中方一直在控制
  王:你们当时设定的条款 这个条款最开始提出的 就是外方那边 他也是按照他在国际上投资规则来做的?
  牛:是 是这样的 他按照国际的规则来做他那一部分事 我们按照国际规则 来做我们这一部分事情 那么在境外看 我们是一个中国蒙牛乳业 是一个境外公司 但是境外公司里 股权看好像是外资大 中资小 实际中资的一股和外资的股 是同股不同权的 我们一股是他的多少倍 我们的股权看似少 但是我们控权的力度大 这个份额大 所以这里面 为了满足能够上市的需求 为了能够尽力地 既然要符合中国法律 又要符合香港法律 同时还要把英 美 新加坡 还有法国  意大利 这些所有日本股东的 所有的条件都能符合 所以我们这个上市的过程 你们可以看到 是比较复杂 外资股东说 我这个公司看得不是很清楚 怎么这么多的层面 我们自己的非专业人员 根本看不懂 好多国内的金融家 包括证券的一些高手 都不是对蒙牛整个结构 看到这一面看不到那一面 看到那一面看不到这一面 就是说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 如果假设我们不跟摩根 英联 鼎辉 这样的美国的 英国的 香港的 这样的老牌的投资者合作的话 那我们一辈子也想不到这样的办法 就是说确实这个过程 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案例

  事实上摩根等这些风险投资在中国投资了相当多的企业,包括我们刚刚看到的蒙牛乳业、还有南孚电池、平安保险、永乐家电等,怎样看待国际风险投资公司和中国的民营资本之间的对赌协议?
  嘉宾:--------这种“对赌合约”是海外私人股权基金,包括风险投资,常用的投资手段,其目的是激励企业管理层在谈判时更客观地作出预测,在融资后努力提升企业业绩,从而达到使投资方与融资方双赢的完美结果。这种“对赌合约”经过海外市场数十年的实践,有很强的科学性。在蒙牛这个案例中,虽然牛根生等管理层曾经面对“丧失控制权”的威胁,在资本的“挟持”下承受了很大的业绩压力,但摩根等海外投资者也同样承担着投资失败的风险,我们很难对这一“对赌合约”对那一方更有利作出判断。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有很多象蒙牛这样优秀的民营企业,其IPO后所实现的高额投资回报很大部分都被外国投资者获得了?原因在于:第一,对期望在海外上市的企业,本土投资者还缺乏一个比较好的品牌,经验和信誉,它们给企业带来的增值服务有限,企业对他们的信任也有限。第二,由于外汇管制、法律系统不完善、投资工具不灵活、对投资方权益保护不到位等原因,国内投资者受到了相对较多的限制,只能在中国的法律环境下完成退出。而海外投资者能够对企业到海外上市提供帮助,用海外比较完善的法律来保护他们的利益,也能为管理层提供更好的激励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积极发展国内资本市场、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创造更好的环境,才能更好地保护民族企业的利益。
  其实很多企业在求发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用各种手段吸引大量的资金注入,另一方面也是以资本并购作为他们迅速扩张的手段,下面我们要看到的就是一起中国家电连锁业最大的并购案,我们看当事者怎么说。
  其实在获得大摩的5000万美元资金后,永乐开始以资本并购为其扩张的重要手段。在前两年先后收购广州东泽电器,与成都百货各出50%成立合资公司后,今年其并购步伐明显加快,先后击败国美、苏宁收购了厦门思文、河南通利以及台湾灿坤。2005年7月初,中国家电连锁业最大的并购案尘埃落定,台湾灿坤集团宣布将其一直亏损的数十家门店出售与永乐。外界传说,永乐以1.4亿的价格获得了灿坤近2亿的账面价值资产。此消息一出,即刻引来众多同行质疑,因为曾有多家家电连锁巨头都对其虎视眈眈,并报出了更高价格。永乐最大的竞争对手、国美总裁黄光裕多次高调对媒体表示,“此次收购交易过程太不透明”,并暗指有暗箱操作之嫌。

    王君择:1.4亿的收购价格是您最初报的价吗
    陈 晓:没有 这个价是公开的价格 因为灿坤把它的底盘全部套出来了 它原来的价值大概在一亿八千多万 它认为它财政的帐面的价值是一亿八千万 但是谁去接受它 都不会用这个钱 因为它里面很多商品 已经开始变化了 可能价值会有所不同 它让所有的报价 当时我们的报价是一亿四 我们没有对你的存货进行充分地验证之前 我给到你的价格是一亿四 但我的条件对你的所有的存货 门店状况做进一步的了解 依这个基础上再减 而我们是一个惟一报价的公司 没有人报价
    王君择:当时竞争得很激烈
    陈 晓:没有人报价
    王君择:别人都没有报价
    陈 晓:这也是一个诚信的问题 你是想拿别人的便宜 每家钱都是一样的 在谈判过程中你便宜了别人就吃亏了 别人吃亏了 你便宜了 但这个便宜和吃亏有一个公理的 它应该说是一个共识才能够形成的 并不是说蒙你 让你吃亏 我便宜你 不可能最后能兑现的
    王君择:据说当时其他的竞标者报价很高
    陈 晓:实际情况是没人报价 这是个实际情况 就是说从仓库里拿出个东西出来 最后没有人报价 而我们是唯一报价的企业
    王君择:那当时是您直接跟他谈的
    陈 晓:对 对
    王君择:当时他们怎么认可你的 是不是跟你个人有关系 觉得他们认可你陈晓  
    陈 晓:可能跟我有关系 他们认为我说到一定能够做到 而且我和别人的交易始终是公平的 我不会去坑别人的 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王君择:那你当时对人有什么承诺呢
    陈 晓:我跟他讲得很清楚 用我们约定的方法来做 同时我对你的门店会有选择 我不会全部接手 有些门店我不可以用 它没有价值 我一定会把它挑出来还给你
    王君择:他们当时签收的时候有多少家给你
    陈 晓:三十二家吧 好像是
    王君择:那最后呢
    陈 晓:我用了十六家
    王君择:你只接受了十六家
    陈 晓:对
    王君择:用一点四个亿接受了十六家给你
  陈 晓:没有 我们最后数字还没有最后出来 我们最近还在对账 大概最后的金额在五千万左右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中国家电连锁业最大并购案的真实幕后,永乐家电的陈晓先生也是首度通过我们的媒体向社会披露,你怎么看待这个事件?
  嘉宾:--------与国美、苏宁等竞争对手相比,永乐家电更多地采用了资本并购的扩张手段。这是在分店数量上追赶对手的一种快速制胜的方式,但也隐含着整合的风险。
  首先,从整个电器连锁行业来看,来自联合证券、光大证券和我们自己的研究结果都说明,这个行业已经蕴含着很大的风险。中国连锁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国内电器卖场开店速度已经远远超过其利润增长速度。这种风险不仅体现在几家大型家电连锁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体现在目前国内家电连锁业的发展模式上,我们把它称为“类金融生存”。简单说,就是通过“账期”来占用供应商资金,将获得的周期性无成本短期融资投入企业的日常经营,或通过变相手段转做他用。这种拖欠供应商货款去开新店“圈地”的低成本扩张模式,最终将损害到整个产业链的利益。
  其次,国美2004年的分店数量是200多家,2005年已经达到 400多家,2006年要再翻一番,由于上海国美并未包含在上市公司“国美电器”中,黄光裕曾经提出为了与bestbuy等国际巨头抗衡,上海国美可以亏损的提法。这对永乐电器是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挑战,通过收购巩固自己的领地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在整个行业近乎“疯狂”的扩张中,市场对于“永乐家电”所采用的通过资本并购扩张的模式普遍带有忧虑,这在今年10月的上市过程中认购率不高可以得到反映。这种收购的效果如何,还有待时间和市场的验证。
  2005年依然有很多民营企业通过股市迅速扩大自己的财富,4月18日,“登海种业”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并称为“南袁北李”的“杂交玉米之父”李登海,第一次被资本市场衡量出身价:由于直接和间接拥有占总股本的56.27%的登海种业4951.76万股的股份,李登海成为中国科学家当中的首富,其“纸上财富”超过10亿元。我们来看看这位从玉米地里走出来的亿万富翁的故事。

  李登海以全新的体制、灵活的运行机制,走出了一条民营科技型企业的路子,同时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他先后多次就农民、农业科技等方面的问题向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领衔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提出“关于制定《种子法》和《品种保护法》”的议案,为农业科技的法规化操作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宗  欢: 您看着市场上,CD有盗版的,名牌衣服有盗版的,那这个种子是不是也有盗版的呢?
  李登海:太多了,这事太多了。
  李登海:有的单位是这样讲的,李登海有的我们都有,把我们的偷了以后他再出去卖,有的说的更有意思了啊,“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李登海这面旗”。就这么着呢,这些人就是怎么把我们的成果偷了去,在社会上赚取利润。另外呢还有一部分人,就是把我们的品种,改成他的品种,改成他的号。这是非常气人的事,明目张胆地来侵权。比如说我们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部分人呢,找着各种理论,通过不同的手段进行报复你。按道理讲,我们应该维护我们的基本权益。我们把这个事跟他谈,这个侵权问题,你应该怎么办?应该给一定的赔偿。我们在一个省发现7家种子公司,写着他们的名字,里面装的都是登海种业的品种,侵权事太多。现在这个情况我看,随着法制环境的不断改善,我觉得是逐步地好起来的。
  宗  欢:那后来确定这个种子,作为知识产权得以保护,大概是几年的事情?
  李登海:九七年以后,当时我在全国人大,我是八届和九届的人大常委,通过立法当中,我也了解到我们中国,我们国家要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社会,要进行这个依法治国。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我觉得市场经济本来是个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身是个销售经济,作为我们来讲,我当时就想,怎么来做大它,所以我们就从九七年以后,新品种就不再给别人了,就不再给那些其它的单位了。因为从立法当中我知道,我们应该将来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运作自己,所以我从“登海一号”开始,我就自己来进行自我保护了,就从那开始。
  李登海:九七年以前的品种,都由社会来进行生产,九七年以后的品种,由我们自己来进行生产。
  李登海:我们的品种在“八五”、“九五”期间,占中国的三分之一市场。我们国家3.6亿亩左右的杂交玉米种植面积,这个品种、这个生产量、这个生产销售,都是整个的社会来进行生产。那么九七年以后呢,我们自己新研发的品种,从“登海一号”开始,我们自己产权保护。当时还没出台,《种子法》还没出来,知识保护还没实施,我们就开始自己保护了,一直到知识产权开始保护,那么我们自己才利润从一千万、两千万、三千万、六千万、八千万,一步步起来的,这才开始有个机会。
  宗  欢:那您当时是怎么想到要上市的呢?
  李登海:上市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有两个事。一个事就是打“登海”牌,叫“登海”号,当时我不同意这个事,共产党员应该谦虚精神,戒骄戒躁,怎么还打自己的名字?这不谦虚这个事,当时我就这个情况。后来我们国家商标局的一些领导,看了以后说,在我们莱州市这样一个地方,知名度最高的还是“登海”,说“登海”应该是一个品牌,将来创立一个名牌。在这过程当中呢,我们市领导就说了,你一定要把“登海”牌树立起来。当时我就觉得是,我自己是共产党员,也比较年轻,打“登海”牌不好,当时我就不同意,后来这事拖了半年多,后来我们市委领导说,“登海”不是你自己的,是全市人民的、是大家的。这是一个情况。另外呢,我一个朋友,是《中国青年报》的,他告诉我说:你不打,“张登海”、“王登海”,将来把“登海”都注册了,看你怎么办?后来我犹豫了一段时间,结果呢人家就在国际网站上把我的“登海”给注册了。后来我说这个不行,赶快就注册了。
  李登海:这是一个事,后来是上市的事。上市这事我也不明白,我们对上市呢觉得非常遥远,觉得太遥远了,那是一个大企业做的事,想都不敢想这个事。后来我们市里的领导他们就说,你们的业绩都不错,应该要更好地发展的话,应该上市。

  我们从前以为只有工业或者高科技产业才能创造财富,事实上像我们传统的农业,如果合理地利用,保护好知识产权,这些民营资本也能够迅速扩大,也能够成就创富能人。
  嘉宾:--------李登海等农业科学家非常朴素,他们并不急切地渴望财富,但他们拥有财富是值得骄傲的,因为他们拥有了商业竞争和资本游戏的核心部分,就是知识和技术。
  和2000年隆平高科上市相比,登海种业的轰动效应不算大。这也说明我们证券市场对知识经济的认可已经相当成熟,知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知识的价值越来越高。登海种业上市后李登海个人财富超过10亿元,从它的示范效应来看,必然会激发更多的人投身于农业科研事业和投资于农业产业,引发更多的技术创新。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曾经指出,当年英国的百万富翁家族需要很多年才能积累起财富,而在美国,股市这个折现机器加快了财富的实现速度,催生了美国的快速技术变革,有了股市效应,才有了美国过去150年的科技发展史。如果想把中国社会的创新能力激励得象美国一样,我们就需要有更多李登海这样的亿万富翁。从这个意义上说,登海种业一类的公司上市意义重大。

  不仅仅在传统的农业中能成就富翁,传统的旅游业如果你有心的话,民营资本在这其中也是大有作为的。我们来看看协程旅行网CEO梁建章的故事。
  主持人:你们当时很好的营销手段是什么?
  梁建章:现在最初的营销手段也是比较独特,现在也是比较有效的。当然我们现在有其他的更多的营销手段。当时应该我们没有太多的钱去做广告,广告的话投资回报太慢,而且费用也是比较高。所以我们当时就在各大机场,这是我们创造出来比较独特的,就是各大机场我们去租柜台,我们有人员或者我们带领人员他们在那发卡,发我们的会员手册跟卡。
  主持人:这个发卡的创意是谁先想出来的?
  梁建章:我不觉得是某一个人想出来的。当时是,就是怎么去做是最有效的营销,我们的客户群最集中的在哪些地方。最后决定就是要全国范围内把这个机场全部都做下来。
  主持人:从什么时候开始发携程卡?
  梁建章:就是2000年终的时候。
  主持人:在收购运通之后就是业务量慢慢上升之后开始?
  梁建章:也就是通过大量的发卡的话,我们一方面把酒店的产品也做好了,也拿了大量的房源;一方面也把我们的呼叫中心基础设施建起来。这三个因素加在一起,以后就非常快速上去了。
  主持人:您有没有到机场这种地方发过卡?
  梁建章:我发过一两次。没事在机场等的时候,航班误点在等的时候可以自己拿着卡去发一发。
  主持人:发卡的时候有没有遇到比较尴尬的事情?
  梁建章:我有一次很有意思。我有一次发卡。就是机场航班误点了。我就是从我们的销售员那里拿了卡就在旁边发。发着发着,旁边的那个家伙正在看杂志,他忽然看见那个杂志上是不是你呀?我正好有篇文章在那个杂志上,他说他非常敬仰,他今天竟然能看到一个商业领袖然后我又把卡给他。好吧,好好的珍藏起来,以后一定是我们最忠实的客户,有问题来找我。我觉得这也是蛮有效的一种方式。

  我觉得民营资本想要在市场经济中挑战传统行业,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同时也要有区别于传统行业的方法和手段。
  嘉宾:--------携程网事实上在中国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商业模式:旅游电子商务,做中国最大的酒店信息服务预订平台。2000年梁建章等人把这种想法付诸实现时在中国并无先例,但这样的背景恰恰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携程网的创业者比较敏锐地看到了这一点,以酒店作为第一个突破口切入市场,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行业。,梁建章则毕业于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1998年时担任Oracle甲骨文中国区的咨询总监;另一个创办人沈南鹏是耶鲁大学MBA,曾就职于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等国际大行;这样的团队背景使他们在1999年互联网热潮时,很容易地说服了IDG、软银等VC进行投资,另外他们挑对了时机,他们要做的在线旅游服务在美国当时正好有一家相对成功的案例Expedia。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他们的经历和眼光对他们选择商业模式很有帮助,开始时他们想把携程网做成一个旅游百科全书,后来逐渐找准了方向,目前收入主要还是来自两块,一是客房预订,另一方面是机票订购。携程上市后股票受到追捧,最新一季度的财报显示,携程网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根据摩根士丹利最近的研究报告,中国的在线旅游业今后三年还将保持50%以上的复合增长率。
  讲述资本成长故事,挖掘财富增值秘密,关注真实生命体验。今天的《资本人物》特别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的《资本人物》我们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个人投资者系列之 周梅森
2007-05-18

他是一位作家 也是一位被套牢的大户
  浮动亏损 大概150万
  他还是中国股改大局中声音最响的股民
  “涉及7000万股民 那么我就不得不拉开架势 打一场大仗”
  不满股改对价方案  以三封信公开挑战
  “发这个信之前 说实话我是非常非常的没有把握的”
  十余年爱恨交织的股市生涯 
  那时候大家都赚钱 股市欣欣向荣 情况都挺好
  资本人物之周梅森
  2005年12月2日 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候选人名单在各大媒体公布 其中4位社会公益人物候选人名单中 一位作家赫然在列 他就是周梅森
  周梅森 著名作家。著有小说《天下财富》、《忠诚》、《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并有多部小说改编为电视剧,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一个作家何以在短时间内成为经济界的热点人物 在周梅森的头衔中 引人注目的是 金丰投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而事件的起因正是他作为这家上市公司的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在该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中 不满公司10送3.5股的对价方案 连发三封公开信 并对其股改方案投出反对票 2005年11月28日 金丰投资股改方案在网络投票和现场投票中双双否决 成为继清华同方和科达机电之后 第三家未通过股改投票表决的公司 而周梅森本人 也成为股改以来个人投资者公开对阵叫板上市公  司股改方案的第一人
  周: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一个普通投资者和一个作家该做的事情 如此而已
  主:您怎么看自己在股改中的影响?
  周:留给历史去评说
  周梅森事件的真正开始是在2005年10月22日 金丰投资的董事会通过股改方案 对价是10送3.2股 而周梅森最初的反应仅仅是对这个对价水平不太满意 他从2002年开始持有这家公司的股票 之后不断增仓 截至2005年9月 他共持有70.25万股 位居第一大流通股股东 周梅森起初的想法只是想向董事会表达他的不同意见 维护他作为一个股东的权益 于是他采用了在外界看来比较温和的方式 那天晚上 他给金丰投资董事长阮人旦发了一封电子邮件
  主持人:你怎么想到用电邮的方式给董事长写了一封信  
  周梅森:这个非常简单 因为我每天都要上网的 而且我持有金丰投资这么多的股票 这么多的股权 我当然就密切关注它在股改中的行动 可以说在第一时间  就是每到礼拜天的夜间 我记得那天是第七批 大概十一点以后才公布出来 媒体报纸第二天才开始登出来 礼拜天晚上大约是十一点多钟 主持人:在网上看到的  周梅森:在网上看到的 一看出来了 是这个方案 一看到方案就让我大失所望 因为这支股票是在2002年以11.55元搞的增发点 按我给他计算 我想这支股票应该在10送… 因为这里面也不可能要求绝对地公平 选一个中间项 它应该在10送5左右 10送4到5的样子 结果公布出送3.2这个样子 我就非常失望 晚上看完消息我就写了一份电邮 因为他的网址我都熟悉 就发过去了 我就找他 因为我白天睡懒觉的 等于第二天就公布消息 各大报纸都公布出来了 人家想金丰投资做得是非常不错的 因为这之前我和金丰代表李雪铃有联系 结果我早上还在睡懒觉 电话就打我家来了 说董事长今天过来跟你沟通 董事长阮人旦先生 董事局董事会秘书包永镭先生 和券商欧华国际的保荐人代表 一行五六个人 说一定要跟你见个面 电话放下他们就出发了 而我正好懒觉睡好  中午十二点就在南京的金陵饭店 那时候还都不认识 都没见过面  主持人:就是见面地点约在南京金陵饭店
  周梅森:到金陵饭店 大家就头一次见面 主持人:你得知他们要过来的消息 你意外吗 周梅森:不意外 很正常 我觉得他们应该来 为什么不来呢 当然应该来 因为我是第一大流通股东
  主持人:这个事件之前,您和金丰投资的高管有没有接触?
  周梅森:在此之前也有接触 在此之前主要是电话联系 因为这只股票我持有时间比较长了 再有一个 我往往买一只股票 我就会对这个公司要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一旦买进以后 我会密切地关注这个公司的情况 像在股改之前 握住要和公司的证券代表 公司的证券部有联系
  主持人:您在电邮里给董事长写的什么 周梅森:电邮写的 我认为对价方案看得出来 我当然也是先肯定他 我说目前10送3.2 看得出来你们也是一个主流方案 我们现在目前大概十送三点几 鉴于咱们这支股票和别股票不一样 是在11.55元增发股 而且离我们很近 就要2002年 三年前 而现在股价跌倒了4块钱 当时是3.07元 大股东和流通股东的持股成本相差太大 我认为是远远不够的 需要大幅度提高对价 大概就讲这么一个意见   
  主持人:他们第一次跟你们之间是怎么沟通的               
  周梅森:他就讲了 他保荐人代表讲这个方案是怎么做出来的 解释这个方案是怎么做出来的 我就解释双方的持股成本的情况   因为大家都很诚恳 他也很诚恳 但是他说有政策摆在那里 也不好偏太远 我说起码你得10送4 再低10送3.8  还要有一个承诺 四块六 四块七不要减持 当时阮人旦先生和保荐人都讲是完全可以理解
  主:当时双方都认为有调上去的可能
  周:完全有 谈得非常好 双方都觉得 这个时候的确是非常好 简单地用餐 我觉得谈得非常清楚 别以为金陵饭店是五星级酒店 就多么豪华的吃的 没有 就是在一个自助餐厅 楼下的大厅旁边的自助餐厅 我喝了一杯咖啡 我说我吃过饭了 你们吃 他们就随便地吃了点自助餐 然后就谈完这个条件 弄完之后他们就回上海了 可以讲非常辛苦 都认为没什么问题
  然而 事情的发展大大出乎周梅森的预料 11月2日 金丰投资修改后股改方案公布了  对价是10送3.5股
  主:您当时看到 就是后来调整过的10送3.5这个方案以后 您当时是
  周:我就非常非常恼火   回去以后 金丰投资董事会和欧华国际 人家确实是很真诚的 就开始做方案了 新的方案就开始做了 做的过程中还给我打电话  欧华国际的保荐人给我打电话 再跟我具体磋商 电话里头说周老师啊 您看关于净资产不减持这一条 咱们是做成四块六 还是四块七不减持 我说尽快做到四块七吧 他说再一个年限呢 我说年限最好做五年 他征求我的意见是做三年还是五年 我说最好做五年 高一点好 他说哎呀 做五年的话 那欧华国际讲 做五年的话 我们的保荐责任就得延长了 我说你们就延长就延长一下嘛 他说我们再考虑吧 再想想再想想 一开始在起草这个新修改文件 应该讲人家能做到的(都做到了) 他们没欺骗我 他们能做的工作都在做 因为每一个细节我都了解 我觉得一切没问题了 但是没想到是国资部门 这个修改方案已经做得很好了 国资部门坚决不同意 只能10送3.5 不能考虑他的3.8 不能说他说了什么就怎么说 不能按他的意见办 只送3.5 而且关于减持价格 不能做任何承诺 极其野蛮霸道
  主:您怎么知道是国资部门的意见
  周:我是怎么知道的 是他们保荐人告诉我的   他说当时我们真的是没有办法 这也不是大股东的事 大股东已经找到了国资部门 国资部门他就这样批了 他说真的没有办法 他说周老师 这个东西您还得谅解我们 当时我就告诉他 我说包总 你们就这么说来 国资委那边没有回旋的余地了 他说没有了 我们之前能做的沟通全做完了 就没有办法了 当时我就回答几个事 我说这意味着战争 我肯定不会答应你了 这时激起我的愤怒  我就开始起草我的第一封公开信 就是致全国流通股东的那封公开信
  11月5日  周梅森的第一封信《致全国流通股股东的一封公开信》刊登在 大众证券报的头版显著位置 在信中他用了六个排比句表达 我愤怒 他写道
  周:如果我仅仅和这个公司意气用事 那是一回事 但是我看到了 它涉及整个市场 涉及7000万股民 那么我就不得不拉开架势 打一场大仗   我在公开信里写得很清楚 这个承诺不在人家金丰投资董事会 也不在控股大股东上海地产集团 完全在国资部门 但是国资部门又不出面跟我谈
  周: 发这个信之前 说实话我是非常非常的没有把握的 我是文学界的名人 但我不是经济财经界的名人 当时的经济财经界你问那些老总们 只知道他是一个作家 我看过他的书 看过他的电视剧 你要说他是经济方面的人才 没有人会知道我 我也不认识全中国任何一个财经记者 一个都不认识 我当时想了应该怎么办 我是不是找一些文艺界的记者 然后再找财经版这样做 后来想一想 实际上事实上也这样做了 我找到我的一个文艺界记者 我想找财经记者 实际上他跟财经记者也不熟 最后我采取一个办法 我经常看的一张报纸叫大众证券报  主持人:这是南京的  周梅森:南京的 全国发行量最大的 全是靠中小投资者订阅的报纸 我也属于中小投资者 我也是这个报纸的读者  但是在南京我还完全不认识  任何联系都没有 我就拿了报纸一看第一版 比较重要的文章   上面有个联系电话 就拨那个电话 我就告诉她有这么一个事  我要写一封公开信 她一听 说周老师太好了 你马上发过来 于是 我愤怒 就由大众证券在头版头条显著的位置发出来了
  主:那你当初为什么不想刊发在三大证券报纸上 中国影响最大的报纸
  周:想过 三大证券报 上海证券报  中国证券报和证券时报我想过 但是不要忘了我是一个作家 我有头脑 我不是一般的小老百姓 我会有个判断和分析 想过为什么不找他们 我找他们的话 第一可能发不出来  第二 即便发出来了 棱角也磨平了 而在大众证券上发 因为大众证券 我特别了解它 这三家这证券报我也看 大众证券我也看 风格完全不一样的 大众证券属于大众 属于人民 我想代表我是中小投资者 我在客观上代表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这是最适合我发这个文章的报纸 事实证明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他们一个字没删 全文照发
  第一封信发表后 立即引起了市场轰动 各大媒体竞相转载 在新浪网上 公开信创下了一千多万的点击纪录11月12日 周梅森又发表了第二封 《致非流通大股东并国资管理部门的公开信》 11月19日  第三封《致管理层并证券决策部门的公开信》发表 三封公开信的连续发表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从刚开始的表达不满 捍卫自己的权利 而后面的公开信中 周梅森将矛头公然指向了整个资本市场的陈疾
  周:它与金丰投资已经没有关系了 因为我想 从我的第一封信发出来 它就与金丰投资没有关系
  李荣融先生讲 就是他和我一样 和广大中小流通股东一样都是出资者 我们是平等的 那么我就要找一找平等的感觉 我这人特较真儿 就要找一找平等的感觉  咱们俩平等不平等 我不知道你有几万个亿国有资产 但我这点小钱 把它摆在市场上 我要找到平等的感觉 你的一块钱里面是不是有权力含量 你的一块钱是不是比我的一块钱大 我就要找这种感觉 我认为咱们的资本是平等的 你的一块钱就是一块钱 我的一块钱就是一块钱 我想李荣融先生和我们的国资部门肯定会给我这种平等的感觉 但遗憾的是 我没有找到这种感觉 于是 战斗就不能停止
  主:但也有人这样说 有两种观点的分歧 就是说流通股东 就是中小投资者强调的是成本论 但是大股东 比如说国有控股部门 他强调的是资本额 怎么解释呢 就是同股其实是不同价的 也是不同权的 比如说我出资有一千万  但是我在企业经营中 我承担的风险要大于一千万 这些风险是普通流通股东所不能承担的
  周:你讲的就是一个创业溢价问题 这是在真正健全的资本市场当中非常正常的一种行事准则 比如说金丰投资 我承认它是创业溢价 金丰投资的前身 我们就分析这个公司 金丰投资原来是叫嘉丰股份 是一家经营非常困难的纺织企业 这家企业它一块钱的净资产当时以三块五 当时还没拆细 十块钱的净资产以三十五块卖给我们 这三十五块里面有没有创业溢价 有吧   250%的创业溢价给它了 第二年它就配股 拆细以后配股 配股价多少 四块五 给没给创业溢价 二十六给了吧 给两个创业溢价 给完以后的结果是什么 破产 ST 完蛋 老百姓血本无归 血本无归以后 这时候上海地产集团进来了 实质性的重组 把它破产的那一块扔掉 垃圾全部甩掉 把优质资产置换进来 置换的成本二块一毛多钱 这二块一毛多钱以后 这时候地产集团跟我谈判时就讲了 谈创业溢价的问题 我说对 我承认创业溢价  但是就这支股票而言  创业溢价早就给过了 他说那是家嘉丰股份不是我们 不 是你们 为什么讲是你们呢 现在是两类流通股东在谈判  我代表的 我继承的就是从流通股继承的是从嘉丰股份开始的全部流通股份的历史 你继承的全部是控股股东的历史 而且你们老板都是一个人 国有国资委 国资管理部门 怎么没给你溢价呢 给过了 你七毛钱 我五块八 我姑且再让一步 再给你一个百分之百的溢价 你一块四  按一块四算 你也应该给我10送8 不是3.8 你该给我送7点几到8 我不知道我这番讲话 是不是把你所谓的创业溢价全部解释了 我不承认创业溢价吗 我当然承认了 我们就在承认创业溢价的情况下 谈恺撒欠人民的太多太多了
  11月28日 金丰投资招开股东大会 股改投票结果显示 流通股通过率为59.0734% 没能达到66.67%的最低标准 股改方案正式被否决 然而 在许多人看来已经取得胜利的周梅森 却没有想象中的兴奋
  周:金丰并不重要 金丰被否应该讲是个悲剧   
  主:你现在持有它的平均成本是多少
  周:到目前 现在又降低了 大概5块左右吧
  主:那当股价涨到高出你的成本时 你会不会抛
  周:可能会抛掉一部分 但是低位我又会把它捡回来 我会长期地持有这支股票  股改方案被否以后 它有个下跌过程 从3块8跌到了3块6 这个过程中 在3块6的价格上又增持了10万股 我仍然看好它
  主:你在金丰投资上亏了多少钱
  周:浮动亏损 大概150万
  主:有人说你在股票操作技巧上有点问题
  周:随他们怎么讲 我不谈技巧 我是一个 我一再声明 我是一个长期的理性的投资者 他们跟我讲的恰恰是股民跑进跑出 炒来炒去的那种做法 他和我投资理念是格格不相容的 格格不入的 所以说不要跟我讨论技巧 我从来不和任何人讨论技巧 几封信出来以后 有很多好心的朋友来跟我讨论技巧 来教授我一些技巧 我都谢绝 我说一谈技巧 我说不要谈 我说我对此毫无兴趣
  主:市场上对您的评价也是有两种声音 当然第一种声音是绝大多数的 说你是英雄  还有一种评价 说您是借机炒作自己 您对第二种评价有什么感想 周梅森:我有必要炒作自己吗 炒作 它必然有一个目的 想得到什么 我在中国的经济界  证券界 我想得到什么 我是券商吗 我是保荐人吗 我是期货大户吗 我什么都不是 它能给我 带来什么利益 也没有 如果说真是炒作的话 我应该好好炒作我的每一本书 好好炒作我的每一部电视剧 这些既能给我带来我的职业声誉 又能给我带来丰厚的收入 我为什么跑到证券财经界来炒 不是我炒完以后我的股票就升值了 都没有 所以我认为这是他们完全属于一种猜测 当然也很正常的议论 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  主持人:您对这种议论生气吗 周梅森:不生气 无所谓的 我的行事原则是 我不生气 我让他们去生气 我何必自己生气 呢 我要真生气我就开始写文章骂人了 主持人:比如您的三封公开信 周梅森:对 让他们去生气去吧
  周梅森事件后 一些媒体开始把他当作为中小股东维权的旗帜 评价他正在唤醒中小股民的维权意识 在金丰投资后 紧接着另一家上市公司深纺织的股改方案被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全体反对 最终成为第四家被否决的公司 于是 业界出现评论 说周梅森效应开始在股改中显现
  主:当您看到陆续有一家上市公司因为流通股东的反对票 股改方案相继被否 您当时心里是什么感觉
  周:很好啊  双方都要妥协 妥协的迹象我看到了 因为后来很多公司的对价相对有所提高 对价在上浮 另外 还有一些很差的公司的对价方案被否掉
  主:对很多普通的一个中小股东来说 他们觉得您应该一个是很伟大 再有很勇敢 而且因为您在资本市场上完成您的话语权 保护了自己的利益 但是对于一般的很普通的中小股东们来说 他们并没有您这样的社会地位 而且他们也没有能力持有这么多的流通股 所以他们即便投了反对票也无济于事  周梅森:这个怎么讲呢 我虽说是第一大流通股东 但是我持有的股份也不多 区区几十万股 和大股东所有的一亿五千万怎么比 主持人:但和普通老百姓来说已经很多了 周梅森:这个量区别不大 关键的问题是 我觉得应该要有两个意识 第一个要有公民意识 不要有臣民意识 君君臣臣的臣民 就是说公民 当您的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 一定要拿起法律武器 进行斗争 而不要一味躲避 臣民就是君要臣死 臣不得不死 逆来顺受 这不行 这是第一个意识 第二个意识 多点股东意识 少点股民意识 股东是什么 股东要很清楚 这家公司是我的 我哪怕只买了一百股 我也是你们的老板 你们董事会管理层是给我打工的 这点要清楚 而不是炒来炒去 有些人买了很多股票 他没有这种股东意识 他是股民意识 反正我明天就卖掉了 或者后天一早就卖掉了 他就没有把公司当作是自己的产业 都不太关心  都有原因吧
  周梅森1994年进入证券市场 曾是江苏最早的10个大户之一 1997年写作长篇小说《天下财富》时 他不仅热情讴歌中国新生的证券市场 而且还号召人们通过买股票去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那个时候的他对中国股票市场充满了美好期望
  周:那个时候全国人民都赚钱 我也跟着赚钱
  主:对股市的讴歌是发自内心的
  周:当时是发自内心的 那时候大家都赚钱 股市欣欣向荣 情况都挺好
  主持人:您对现在的市场失望吗 周梅森:很失望 是因为失望 所以说我们才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批评它 揭露它 刺激它 促使它早日走上健康的轨道
  主:以后对股市 对中国的资本市场有一个什么样的期待 周梅森:当然我期待它能够是一个健康的健全的 既属于融资者的 又属于投资者的一个真正的市场   但是至于这个市场会往哪个方向发展 我不知道 这要靠我们的管理层 国资部门 上市公司和全体股民大家一起来努力 全体流通股东大家一起来努力
  主:如果让您以作家这样的身份 来描述一下个人对股市的感情和感受
  周:我对股市是爱之深 恨之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前南方证券副总裁 王巍
2007-05-18

书写中国金融市场白皮书
  刘二飞你们也采访过这个人 他也是 他很激情 首先第一稿委托他来写 他上来就说东风吹 战鼓擂 什么中国资本市场要怎么 所有人都感觉 他们就觉得这语言不太行 太老了 所以这样 于是把我变成主笔了
  他是中国最早从事并购的人
  很多当时深圳的报纸还说 王巍是思洋不化 几乎是点我名字 南方证券搞并购 留学生回来搞的 四洋不化 谁都不知道他干什么
  不满“主流” 离开南方证券
    无论董事长是总裁 北京我从来没有接过一次 从来没有送过一次 所以大家觉得很奇怪 因为同样总裁一走 你也要送行 因为他第二天走第二天回来 你也要送行 车队去接 它就形成文化 而我从来没到机场去迎送过一次 我就根本没意识到还需要迎送吗

     王巍,沈阳人,生于1958年,1985年毕业于五道口,后出国留学,获美国福特姆大学经济学博士。回国后参与了南方证券的创立,先后担任南方证券海南分公司总经理、南方证券总裁助理、南方证券副总裁。现为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秘书长,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参与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创建,是中国并购领域资格最老的人物之一。
  您是1985年从五道口毕业的 是吗   
  对  
  您刚毕业的时候对资本市场有一个什么样的感受   
  刚毕业的时候不叫资本市场 叫中国的金融市场或者说叫资金市场 对资本这样和资本主义能连到一块的东西 当时的社会主义还是不接受的 所以那个时期 严格说我们只是希望能够使中国的金融市场更活跃一些 有一些新的品种 能够让一些中小企业能够受益 而不单单把钱给到一些大银行或给到大企业 当时对资本市场的感觉 也就这样现在看起来是非常非常浮浅而且很正统的 但基本那个时候 大家已经有一种想法 认为当时的环境使得中国整个经济改革受到很多束缚 所以当时有一种很躁动的情绪 希望能够自己毕业以后 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自己思想能对影响这个市场环境起到变化 至于走到一个什么方向 我觉得不像今天那样看得清楚 走向全球化 走向市场化 或只是说不满意 不满意要做点事 做点什么事 不知道
  1987年正好美国有一个大的股灾
     对 这个股灾对我影响是很大的 我刚出去正好就是股灾 所以一下看到整个金融市场进入惊慌失措 各种金学家倾巢出动来研究各种派别 所以那个时期 在一个危机的时候 你会更多体验不同观点它的深度 你会更有体会 所以这是我一个非常幸运的一个阶段 所以那个时期就看到了整个资本市场对社会这样一个结构的破坏作用或者说创新的制造变革的作用 所以那个时期 潜意识来说 一定要加速这个过程
    还有这样一个背景 就是当时到美国以后 因为在国内有很多经验了 所以到美国有一个很成熟的想法 希望学习美国的东西来给中国应用 所谓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有这个想法 这个时候 就不像普通学生进去学习知识 我们在每次学习的时候 都要和中国比较 因此有像我们这批的 国内有一些经验的经常凑到一块来 其中凑到一批人以后 大家就成立一个中国资本市场促进委员会 有一批美国人在华尔街和交易所工作 也有几个中国人 其中有高西庆 王波明都是委员会 我也去参加委员会 当时我记得我交了二十块钱 学生便宜  他们交的多 参加讨论 经常地大概一个月讨论一次 这其中他们就提出 当时王波明 高西庆两个人 王波明在证券市场交易所工作 高西庆在律师事务所工作  他们决定要回国 他们工作了四五年以上 准备回国
  我当时也是我提的建议 就是杨子荣打虎上山 你要上山得带虎去 没有虎你上什么山哪 你总得带点东西回去 所以这样 就赶紧写东西 就这么出来的 我记得在哥伦比亚大学 当时找一些专家一起讨论 其实我也比较感兴趣 这个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在中国创建一个规范的资本市场 大家谈了很多西方观念 我做的发言引起了他们的注意 就是说 我觉得在中国干很多年了 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你不能说创建 你只能说改善 因为它已经有了 没有叫创建 现在已经有了 而且运作到现在为止还不错 如果你虽然说创建中国资本市场很可能引起国内敌意和反感 所以我当时就提出来 先研究中国到什么程度 先不要说以美国观念灌输到中国 而是中国应该到什么程度 而是美国和中国连到一块来 所以我建议把题目改为规范中国的市场 大家接受了 于是开始写
  那个时期 中美之间的信息流通 没有像Internet   大家出国以后就像隔两个世界一样  一年打一次电话春节问候 平时都不回国 所以那个差距是很大的 包括语言都不一样 我举一个例子 开玩笑 当时一个叫刘二飞你们也采访过这个人 他也是  他很激情 首先第一稿委托他来写 他上来就说东风吹 战鼓擂 什么中国资本市场要怎么 所有人都感觉 他们就觉得这语言不太行 太老了 所以这样 于是把我变成主笔了

  这篇题目叫《关于促进中国证券市场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建议》的文章就是曾被浓墨重彩渲染过的、著名的“金融市场白皮书”。
 “白皮书”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整肃证券业的法制环境
  二、建立中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三、促进集中交易制的发展
  四、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
  1987年,高西庆、王波明回国后,把这篇文章交给了财政部长张劲夫,之后又给到谷牧。这些建议受到了高层的重视。曾经担任证监会副主席的高西庆后来回忆:有人对我说过这样的话:要不是你们几个人折腾,中国还得再过些年才有资本市场。“白皮书”被认为对中国证券市场起了破题的作用。

  我们在外面做一些工作配合 当时我在纽约化名 在纽约的中文报纸上自我表扬自己 写了几篇表扬他们的文章 让外面报纸一报 国内的光明日报一报 都转载 就是美国记者也认为中国好 其实这是我写的
  五年之后 1992年
  王巍获得福特姆大学经济学博士,同时放弃了进入高盛公司的机会,回到阔别已久的祖国。和当年他到美国留学时相比,此时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90年12月1日 深圳证券交易所宣试营业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宣告开业
  1992年1月18日 邓小平南巡深圳 对中国股市的试验给予高度首肯(允许看,但要坚试,看对了。。。。)
  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她的快速发展时期。
  1992年9月22日 经人民银行批准 中国开始组建国泰、华夏、南方三大全国性证券公司,年轻气盛的王巍,被人民银行派往南方,参与南方证券的筹建。
  主要是南巡之后 感觉中国经济正要起来 所以我的很多朋友都在金融系统工作 对他们来说 我看他们这种自信心在中国那种机会我觉得应该回国 应该尝试一下 所以就这样回国 我到了联办 当时是高西庆共同创立的 我觉得在那里有很多共同语言 这期间做了一个基金 做了四个月左右就做了一个基金七千万美金  当时一下就感觉到确实在国外想象不到 回国以后很快搞了一个七千万的基金 然后在香港上市 一下就觉得真正发挥出来了 非常地很有激情 也很兴奋 正好三大证券成立 人行提出说我能不能回到 到哪一家证券 我最后选择了南方       听说您创建第一个就是并购部
    并购就是我自己管理的  但部是我自己创建的 是我创建的 当时我是搞了基金部 并购部 外汇部等五六个部 并购部大家都不熟悉 而且当时在国内严格说 证券还没有搞并购 都搞发行 因为我当时在美国读书期间 美国是并购是非常活跃的市场 我就提出一定要搞一个企业的并购部 当时社会流行叫兼并 但兼并对我来说这个词汇 过去从小对历史经常有地主 东汉末年 地主兼并 豪强掠夺 这个感觉太强了 我就直接翻译 中性一点 就是并购合到一块来就叫并购 所以我成立并购部 当时大家都不以为然 这个我不管  我请了一个美国留学生回来做并购的总经理 然后再招了几个人 这个部门几乎是非常独立的 大家都不知道干什么 因为大家觉得 很多当时深圳的报纸还说 王巍是思洋不化 几乎是点我名字 南方证券搞并购 留学生回来搞的 四洋不化 谁都不知道他干什么 现在大家都知道并购怎么回事了  当时确实很困难 这个部门要做很多事情     您在南方证券做副总的时候是主干还是负责投行     主要有几部分 严格说当时南方主要南北分置 因为北边我不光投行 分公司也管 基金部 我花更多时间是基金并购 投行一部分 在成都一段我整个投行都管过 但是主要是基金并购创新方面我管得比较多一点  发行上市管理得多一点 我觉得我很骄傲那一段 因为当年我们应该说 做个比喻呢 三大证券的背景是这样 三个银行成立一个证券 工行是做的华夏 农行做的南方 建行做的是国泰 每个证券依靠商业银行做 你可以想象到 搞上市发行 建行和工行 它是城市银行 有广泛的客户群 所以它很容易拿到交易 拿到上市 如果把搞人民公社上市 那当然条件最好 我农行 但是农村没有企业 所以严格说我们一进来就没有任何城市根基 所以一上来处于最不利的地位 因此我们没办法 只好到处抢项目 但是由于我们没有任何根源 所以大家只能磨炼自己的服务去抢项目功夫 反而南方证券做的非常好 一直到1995年我们都是中国成交业第一 成交业是第一的 所以那时候 我觉得一批南方证券的人都是非常敬业的 到现在南方证券破产的时候 证券发行那一块还是值得大家去抢 当然不是说我给带起来的 但是至少这个部门还有一个 中信的董事长王东明 我们两个是负责整个这一块的 我觉得 他也是从海外回来的 所以我们特别坚持投资银行它的本质是服务 不是做房地产 不是炒股票 所以在这个方面来说 南方证券至少在早期这一段 我觉得我们还是基本符合一个投资银行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去做的
    那您做南方证券副总的时候 在投行业务里 您碰到的最棘手的一个案例是什么 当时我最棘手就是当时发沈阳的一个企业 辽房天 我压力是非常之大 因为当时中国大
  概整个东北第一个发行的企业 全国第四个 当时沈阳市市长主持会议上 十几个部门都是来
  配合南方证券发股票 但确实很多部门它有些部门利益 股票有很多利益 发出来以后 其中
  有一块利润几千万 其中大家都说了 卫生部门说了 你们中签率高 每天清洁工得多少人扫
  你的纸片 你给我几万块钱补助 公安系统说了 我们派出所维持过秩序 我要几辆车 有些部
  门说我要多少个大哥大 所以各部门都要利益 当然是为工作 确实是需要的 但是很多要的
  可能超出了工作的范围 因为大家觉得你证券公司也不能赚那么多钱 所以这是一个妥协谈
  判的过程 所以当时我们一个老总因为家大业大 因为南方证券很大 所以去了就拍桌子 其
  中说了一个很要命的话 他说 发行股票是为全体股民谋利的 不是给你们各位终饱私囊 都
  是局长啊 这句话说的等于全部得罪了 马上南方证券就没有立锥之地了 所以我就不愿意去
  辽宁 因为我是东北人 所以在家门口做砸了  所以就不愿意去 最后把我逼上去了 那你当时看到这种情形是不是很紧张 压力很大  紧张 压力很大 所以我去的时候 我们南方证券一批人都哭了 压力太大 因为大家对他都不
  友好 什么都不配合 然后在一个小楼里 水暖气都没通 大冬天的 暖气都不给你升 所有人
  都是南方人 去的时候压力特别大 见了我都哭 真是压力很大的 那时候有没有一些人威胁你 有 有很多很多威胁你的 非常多 我那时候一去就很低调 也不怎么露头 包了一个
  旅馆 让所有人只进不许出 保密 很多人不知道南方证券老总在这儿 然后每天布局这个点卖多少 那个点卖多少 成天做这个事情     在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其实就是一个怎么样平衡各方利益 做这项工作你怎么平衡     我这个故事说多了 我给你举一个发行公司的一个叫杨大勇他提出 因为承销费差几个点 差一个点失去几百万 原来我们谈的挺好 但是一看我们和各关系部门都没搞好 各部门都愿意压我们 他也想趁机再压几个点 就是少给我几百万 这个时候 等我去跟他谈的时候 他就说了 他说王总 在沈阳 你就别跟我谈了 我在地面上是什么人 一跺脚都要乱颤的 是
  这个概念 你这个点不让  你在沈阳就什么事也干不成了 你干脆打道回府得了 这事就算了 这个压力是很大的 他根本不能讨论的 我也仔细回头想 因为处处碰壁第一天到的时候 我当时就问他 我来了本来谈好一个 负责几个点的比率 我一来就降亏几百万 我怎么跟总部交代 其实总部不差几百万 但我从此在南方证券就没法做了 我第一次领兵干了这么大事 然后出师未捷 压力很大
  然后我就仔细研究方案 最后判断 我就拖 拖到最后 他可以换掉我 我一直拖了四天以后 才跟他正式谈 到四天以后正式谈以后 他已经不可能换券商了 他不可能换了我 除了我没别人了 到这时候 我就开始正式摊牌了 我叫大哥 东北人 杨大勇还在谈这个问题 我说的就很清楚 到现在为止 我已无路可退了 最后谈了一句话 他说我们俩单独谈 因为后面很多副手 一进来以后 他就说 小子 我印象很清楚  他说小子 你还跟我练 你知道我过去干什么的吗 我烧锅炉出身的 烧锅炉是干什么的 是叫码头 沈阳是我的码头 就你要今天这个坎儿不给你老哥留面子  六百万沈阳人民扒了你的皮 这话说的 我当时是南方证券的副总裁 这完全赤膊上阵了 六百万沈阳人民扒了你的皮 我一看没什么可说了 当时把西装领带一扒   我说老哥 这话你说到这份上了 我告诉你 我从国外回来的 回国来玩一玩 玩不好 我可以照样回去 无所谓 你不能玩 多少股民都系在你身上了 我有名我有利了 我只是担心我名不够大 这次我名大 是中国万众瞩目第四支股票 王巍这事你能出大名 出名了 我就今天我就不签字 我就废了你这上市公司 我一个人能把你上市公司废了 我全国出大名 明年拍屁股走了 六百万沈阳人民是扒了我的皮还是扒你的皮 当时就这样谈的 谈的非常之激烈 当时他给我的印象很深 他就半天没说话 我又圆了一下 我说 老哥 你看我三十四岁我已经做了南方证券的副总裁了 你是不是觉得我还有前途 你要觉得我还有前途的话 你就帮我一把 将来我会报答你 我一定想办法给你报答回来 但你要是这么不开面 非要把我逼死 我也没别的办法 当时圆了一下 他愣了一下 然后像座山雕一样哈哈大笑 小子 你道行不浅哪 怎么算吧 完全按你算 一下就全国扳过来了 等我们一出门的时候 当时就是我们两个在电视上 当时电视台都报我们两个握手言欢 完全没发生事一样
  整个他最难了 他去帮我说服所有的人 都去跟他说 所以这是一个很惊险 非常惊心动魄的一件事 所以 在庆功会上  沈阳市长 要求所有得罪过我的人都来给我敬酒 当时七八个人都敬 敬完酒以后他说了一句话 他说 南方证券王总来了 即令冰雪化春水 就是智取威虎山的唱词 把所有矛盾都解化开了 所以我感谢他 以后沈阳市的事都给南方证券
  所以接着我们连续做四单 这四单一下把整个局面全打开了

    这点做下来之后 你在南方的地位应该是很高了吧
  也不一样 那不是 整个我做所有这一些当时南方证券都不是主流 南方证券的主流是炒房地产 是炒股票 这是主流 所以为什么慢慢我离开南方证券 因为这不是一个公司的主要文化 我坚持的是很边缘的文化了 所以 只是我自己感觉很有成就 我的团队感觉很有成就 但对整个总公司来说是没有成就的 这是一个很边缘的 也不赚钱     投行不赚钱是吧     实际它赚钱 只是因为它跟股票和地产的时候 它没法比 股票一赚赚几个亿 我们赚几千万 所以说是边缘 当时今天都是证券主流 可当时就是边缘 所以这种成就感只是少数人 我们自己感觉成就 对整个公司来说无足轻重
  后来你觉得你虽然很有成就感 干了这么多事 但是在南方不入主流 不受人家重视 就是你做的这些事情      有很大差距 当然也不是说你有很多失败 失败也是因为少年气盛 更多强调西方理念 做投行的理念 对中国国情的东西接触很少 对很多属于公司的很多规则 对中国的股东不
  太 比如说很简单 我们董事长还是总裁  北京出差 我从来没有接过一次 从来没有送过一次 所以大家觉得很奇怪 因为同样总裁一走 你要送行 因为他第二天走第二天回来 你也要送行 车队去接  它就形成文化 而我从来没到机场去迎送过一次 我就根本没意识到还需要迎送吗 我自己走哪儿都从来没想到要坐头等舱 只要去深圳都是经济舱 只要从深圳回来都是头等舱 因为按照规则 南方证券的老总如果你不做头等舱 那部门经理能坐商务舱吗 如果你买经济舱 大家很难看 因为有时候自己买经济舱回来 结果部门都在三等舱 头等舱里头 他们就感到很难看 他难看 他认为我不懂国情 他认为我太迂腐 导致大家都不舒服 所以慢慢很快我就被别人边缘化了      那后来您被边缘化了 当时是什么心情     就是你做决定大家都尊重你 但都不执行 你反对的事情越走越甚 最后你没办法 那你就自己觉得该走了 你辞职吧     
  1996年,在中国股市处于最狂热的时期,由于无法融入“主流”,王巍离开了南方证券。

  就这样离开了 自己做 它没有平台 那你自己做 用自己的话讲就没有特权 这种背景下你做同一件事你应该感觉
  差了很多 当时的感觉就是那个时候很不成熟 那个心态 觉得在南方做了很多事情 也很大 大券商的脾气也形成了 自己潜意识认为很多成就是自己的成就  现在回头自我批评很多 就是当年认为自己很强 也不去妥协 坚持自己理念 但一赌气离开南方证券之后 你再重新做这行 我是做投行理念 但一下你没有任何平台 这个时候 首先大家把你看成坏人 你怎样证明你是好人 因为你下海了 你为什么那么好的背景离开了 你一定有问题 政治上的问题 经济上的问题 生活上有问题 总有问题 这么好的南方证券现在破产了 破产了大家都离开都很正常 那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1996年南方证券正是蒸蒸日上的时候 你突然离开 一定有问题 你这个人能做吗 大家都不信任你  
    我印象很深的就是我当时在海南做一个企业 当时答应给我五万块钱 说你先做着 我做了一个东西 我自己花了半个月的东西精心做了这个 这个企业怎么上市 怎么发展 自己到街上找硬的装订 当时先给我三万 送去以后 他说真好 然后又给我扔那了 大概四五天 我在海南等了四五天 他还没找我 后来我找他了 我说 那个方案怎么样了 咱俩谈的 落日余晖 他那书架上摆着 一动没动 一层灰  他看都没看 我说你怎么没看哪 我说你看没看 他说 王总做的东西还看吗 那肯定好 不用看 我说你不用看 那你给我钱干什么 我当时就很吃惊 你不用看你花钱干什么 然后晚上领我到卡拉Ok 见了很多人 你知道这是谁 这是南方证券王总 现在给我做财务 跟他那几个江湖的朋友讲 我突然意识到 我等于是一个被炫耀的一个战利品 战利品似的 这么大的 三大证券的副总裁 现在给我做财务 你看我的企业怎么样 多牛 那个时候那种心情是感到很屈辱的 怎么变那样了 但是完全理解的 现在后来越来越理解 当时感到很虚荣 在美国学习 在这么一个充满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思想 最后变成这样了 变成一个炫耀的一个获利品了 这么一个感觉 精神上很受刺激 最后那两万我就没要 这是我最后一单三万块钱
  1997年,王巍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万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开始了他的专注于并购的投资银行生涯。
     并购是投行 并购是投资银行的一部分 我还是做投行 但是我跟中信证券 跟银河证券不一样是什么 他们是超级市场      他们是做承销     他是超级市场  什么都卖 比如说深圳的中信大厦 你买什么都有 我不是超级市场 我是专卖店 我是卖古琦皮包的 是卖香奈儿香水 我只卖你一个 这是专卖店和超级市场的区别     你做成的第一单并购是什么     有很多 包括刘永好的新希望 还是中体产业 这都是靠并购做下来的 刘永好很有意思 当时他对注入资本是非常怀疑的 他跟我讲 十年来不负债 实际上刘永好资产是够的 各方面都是到 因为他自己拿不准 到底该不该上市 到底该不该请外面财务顾问 他拿不准 我就跟他不断谈并购 然后谈上市的好处 有一次到台湾去 就决定要不要上市的时候 我就专
  门从北京陪他坐一次飞机 一直飞到广州 他去台湾 我返回北京 这一道上决定了我们做上市
  如果按您说的水到渠成这是拖了一步 但中体产业你是不是也
  中体产业应该是非常我始终认为是一个艺术品 因为离开证券公司以后我已经没有平台了 这时候你只能关注最不瞩目的企业 体育显然大家都不认为这是个产业  没人关注它 这个时候有中国足球热 我一个同事特别喜欢足球 咱们说的一直想能把足球做上市 就谈找国家体委 当时谈的袁伟民 当时袁伟民是副主任 跟他谈 他正好在医院养伤 我去跟他聊 谈整个上市 给他讲 他不太懂 最后当时他听明白一点了 体育界不上市没有希望 而且体育界上市基本不用掏钱 就可以从股民中拿一大笔钱 让社会来做体育 他很高兴 他说那好 于是他派一个副主任张发强做组长 谈到很多次以后 最后决定说 拿什么概念做 正好体育界有一个能人 叫吴振绵 是现任中体产业的总经理 他是非常有商业头脑 市场头脑 他说别做足球排球了 咱们就做游泳池 他有一个想法 如果把所有游泳池全部  一个游泳池夏天用它 游一次泳几毛钱 如果带个盖 加点锅炉烧热了 你就可以一年四季都可以用 而且可以分成几块 全家去还能桑拿 洗澡 非常好 加上盖成本才七十万 他算把你的钱全收回来 非常好的想法 他这个想法 我立刻搞定 因为我是投行专家 咱们全国做二百个 那不就可以上市了吗 于是我们非常兴奋 马上谈 先谈了一家公司不同意 后来干脆 他是沈阳人 我也是沈阳人 我们一下注意到沈阳夏宫 也是游泳池盖一个大盖 我们就跟他谈去了 但是没钱      就是当时你想收购人家     想收购 但是没有钱 于是我就去跟他谈 谈了几次 就跟老板谈 我先虚拟收购 你归我 就是你先归我 欠钱 以后钱给你     人家愿意吗     愿意 你愿意不就行了 最后谈了几次谈成了 谈成以后我变成它的控股股东了     我觉得挺悬的     是啊  都认为悬 所有人不相信 沈阳省证券部的主任说不可能 我说好 我去跟他谈 那老板也是三万元创业 十五年做二十多亿了 江湖经验很熟 他见我就觉得我是坏人 谈了很多次以后 他同意了      你哪点打动了他     如果不告诉你 你这个项目永远没机会上市的 永远不可能 一年才一两千万利润 你给我 我可能第二年给你做上市了 然后把你的价格翻一倍 你为什么自己守着呢 为什么不给我呢      跟别的人签也是按照这个模式     都一样  有一个进来 谈第二个就更容易了 你看东北的进来了 你还犹豫什么 谈第一个最累了 谈两个多月 谈第二个三次就谈下来了 三四五都跟着主动上来了
  主动找的你们 对 然后就做了 七块资产并到一块来 就上市了 上市拿了二亿八九千万 然后把我承诺
  的钱给了 承诺钱都满足了 还剩一个多亿现金 所以中体产业就是凭空制造一个公司 是借了七块 这是作为一个特别轰动 当时体委袁主任答应说如果做成了 我给你立个碑
  立了吗
  没有立 当然没有 这是第一份 我们做完后 很多部门都学中体模式 马上某一中央领导就说了 这个不行 然后证监部下个文 是后下的文 就是控股公司本身不能上市   就是这种方式不行了 但当时我做成了 所以中体模式在这业界很有名的
  后来报纸有个很长的文章叫三个沈阳人的一个阴谋 那就说是三个沈阳人搞了一个阴谋上市了
  如今,王巍领导的万盟在并购领域已经无人不晓,成立以来,已经为近八十家大中型企业提供过相应并购服务。他的业余生活是登山,已经攀登了许多海拔在 5000米以上的雪山。目前,王巍除了研究并且实践“并购”,他还编辑了许多并购书籍,他说,他如今正在做的,“是为这个行业制定标准”。
     我现在认为我是真正的投资家 为什么 因为我一无资源 二无政府特殊牌照 我什么都没有 我做的是工商注册的一个小公司 我没有资源没有牌照 我惟一能够生存的理由就是靠好的服务赢得客户 我觉得我最光辉的 最有成就感的是今天 在市场中能生存 一个书生 然后在这样一个市场转型中 你赶上那个时代 你有机会亲手参与整个中信市场的转变 包括从白皮书开始 包括创建中国第一代证券商开始 包括做第一批优秀上市公司开始 包括现在能够参与推动并购 这种阅历对我来说 那是一个非常幸运的阅历 虽然很复杂 跌荡坎坷 但是我觉得你会感觉很充实 你会有一种自己的这种成就感 自我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特别节目 资本新主角(上)
2007-05-18

关注中国资本成长,关注推动中国资本成长的人。欢迎收看《资本人物》特别节目——2005年度回顾之新贵篇,我是主持人--。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关于一些新主流媒体在2005年的崛起。同时我们也邀请了??--------和我们来共同探讨,欢迎您的到来。
  今天我们要回顾的资本人物,我们筛选了包括百度的李彦宏、新浪的汪延、分众传媒的江南春、掌上灵通的杨镭。你对这几位有什么样的印象?
  这几位都是中国互联网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商业领袖,作为中国新经济的代表,他们和他们的企业也是全球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其实这几位都来自媒体,但是跟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这些传统媒体一点关系都没有,它们以自身的规律和特色在传播领域展现出了自己特有的活力,让我们看到它的作用和影响力正与日俱增,这些“另类媒体”正在快步成为“新主流媒体”。
  嘉宾:--------尽管新兴媒体的行业规模还很小,但在过去几年里,增速远远超过包括电视和印刷媒体在内的任何广告细分市场。根据摩根士丹利一份最新的研究报告,在线广告销售额在过去两年里翻了两番,2005年在线品牌广告市场,不包括付费搜索,增长了28%,今后还将以25%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而付费搜索,特别是付费排名的增长将更加强劲,估计销售额的年复合增长率会超过60%。
  2005年8月5日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被一只来自中国的股票所震撼,这只股票就是百度。百度的股价从开盘起便一路疯涨,最高时上涨了354%,它的市值一度达到40亿美元。而百度总裁李彦宏因为持有百度公司22.4%的股份,上市当日最高身价超过9亿美元,这不能不说是令华尔街的投资者们震惊的奇迹。百度上市创下了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新上市公司的最高首日上市涨幅,它的股价表现排在纳斯达克开市以来的前10位, 更是美国股市231年来外国上市公司股票上涨的最高纪录。下面我们要看的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崭露头角的百度与老牌搜索引擎GOOGLE之间的明争暗斗。
  就国内的搜索引擎市场而言 Google也是最受中国网民欢迎的搜索引擎服务商之一 2000年9月 Google就推出了中文搜索服务 而那时的百度还是一个成立不久的无名小辈 2002年 百度开始奋起直追   2003年 Google在中国市场上的流量开始落后于百度 到了2004年 Google这才意识到百度不可小觑 此时 Google的CEO施密特立即开始与李彦宏接触 数次握手言欢之后 百度接受Google的投资约499万美元 从而让Google拥有百度2.6%的股份
  主持人:第一次投资你的股权 那时候你怎么想 那时候会不会有一些压力 觉得这可能只是一个铺垫 会不会慢慢就渗透 全部收购
  李彦宏:当时让Google进来的话 主要的一个想法还是说 2004年的时候 百度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是一个很知名的品牌 而有了Google的投资的话 基本上他做了一个 就是说验证 如果Google都认可百度在中国的市场地位的话 其他的投资者就更加地容易认可 是这样的想法让他们进来
  主持人:是给其他投资者一种证明
  李彦宏:一个信心
  主持人:一个信心 那他一开始就提出持2.6%的股权吗
  李彦宏:这个具体的过程 一直到现在 也不方便去讲 但是后来的结果 他们投了500万美元 获得了百分之二点几的股份 现在会少一点 上市之后可能2.2%左右
  主持人:就是一开始就很顺利 你没有拒绝
  李彦宏:一开始我是拒绝了的 因为最一开始第一反应 他们是竞争对手 这样不好 后来想到也有好的地方 美国的投资者知道他们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们 那么让他们进来的话 会给很多投资者一个信心 那么权衡了两者之后 我们就认为 这个好处我们想要
  第一次的购买仅仅是个铺垫 Google对百度的觊觎远不止2.6%的股份 对于资金雄厚的Google来说 施密特的如意算盘是拿下百度 但事后的发展让人们大跌眼镜 百度谋求独立发展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直至前赴纳斯达克上市 2005年6月 也就是在百度上市的前两个月时 施密特再次造访百度 双方谈判的内容 外人无从知晓 一向示之以弱的百度似乎强硬起来 当外界用 合作的迷魂阵 来形容百度两年来的缓兵之计的时候 紧随其后的上市 牛卡计划 却已经迹象清晰地表明百度严防Google的用心
  主持人:为什么会推出牛卡计划
  李彦宏:我是这样想的 就是说 百度在中国互联网扮演的角色应该说越来越重要了 现在应该说每天的人数都非常多 应该说中国很多人日常生活当中都会接触到的东西 而且它是可以影响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的这样的一个公司 那么这样的一个公司 我觉得 由一个中国人来控制 会远比由一个美国机构来控制要好得多 所以我们大家发了百分之十几的股份 实际上百分之一点几的投票权在外头
  我相信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我们手中 就是百度的股权结构非常合理 那么Google投资的话 只是很小的一个比例 他也没有任何的特权 所以百度的发展 百度的运营 百度的日常决策 他都没有办法去干预
  主持人:最初公司的股份分配 就是股本结构是怎么设计的
  李彦宏:最初的 我觉得也是百度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最初我们公司成立的时候 就把股份分成了三部分 一部分是创始人持有的股份 一部分是风险投资持有的股份 还有一部分是员工的股票期权
  主持人:你最开始持有多少股份
  李彦宏:我最开始持股应该在50%左右
  主持人:另外一个合伙人呢
  李彦宏:他是我的三分之一
  百度IPO完成后 总股本扩大为3232万股 以此为基数 百度高管持有43.5%的股份 处于控股地位 在高管层中 李彦宏个人占到22.4% 为其中的最大个人股东
  主持人:外界对你的评价 你在和Google的周旋中 充满了智慧
  李彦宏:这个我觉得倒不是说 我的这种周旋 更多的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想法 我自己没有掩盖任何东西 我只是觉得说 我很认中国的搜索的市场 我看到的前景 他们还没有看到 所以我跟他们谈不成合作  
  主持人:那你们今后和Google会不会有一些合作
  李彦宏:这个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你有没有在思考这个问题
  李彦宏:我思考很多问题
  主持人:现在你最主要思考的是哪些问题
  李彦宏:就是怎么样能够让百度成长得更快一些 如果做某一件事情对这个有利 那我就会考虑去做 如果对这个没有利 那我就不会去做
  有数据显示,到2007年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将达到56.2亿元人民币,未来3年的年增长率平均将保持在55%以上(数据来源 艾瑞市场咨询)对于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Google绝不可能就此罢休,它和百度之间的较量还会继续上演。你认为搜索引擎在新媒体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嘉宾:——Google目前的广告销售额额和市值都超过雅虎,这显示了以搜索引擎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的能量。在所有的互联网在线业务中,搜索是研发密集度最大的,其搜索结果的全面性、相关性和更新速度是吸引用户的关键。如果你有好的搜索技术,在市场营销上的投入力度就会很小,象Google几乎不做市场营销,但依然在互联网公司中占据主导。
  但只有搜索引擎技术是不够的,中国搜索市场与其他国家有很多明显的差别:首先,搜索结果在中国是受到监管的,Google的搜索服务就曾几次被叫停;其次,中国付费搜索的运营商需要在全国范围部署销售队伍,以争取中小企业的付费排名,因为很多企业对互联网甚至电脑并不熟悉,这种销售网络对Google等公司构成障碍;第三,MP3在中国是最受欢迎的搜索服务之一,而国外的竞争对手则可能因为版权问题而并不经营这项业务。因此,对百度等以搜索为主的企业来说,发展空间仍然很大。
  其实资本与管理者之间的较量是从未间断的,不仅国外的资本非常想入主中国的新媒体,连国内的资本也想在这块肥肉上狠狠地咬上一口。我们来看看新浪反收购的故事。

  2003年5月,汪延出任新浪CEO,当年新浪实现净利润3140万美元,2004年实现净利润6600万美元。2004年1月27号,新浪股价创出三年内的最高价49.50美元,从1.02美元到49.50美元,新浪股价涨幅高达到4752%。同时,汪延在短短一年内,完成“上海财富之旅酒店预定网” “深圳网兴”“UC即时通讯技术平台”的收购,有人因此称他为“浪尖上的舞者”。
  汪  延:我们的工作是两条腿在走路 一条腿是我们的日常运营 日常的事情 细节的事情 / 另外一条腿 / 就是我们这种开放的心态 去做收购 去做投资 去做市场的整合 那么这两个方面 一定要相辅相成地往前走 光靠一条腿不可能的 / 我们也有过失败的例子 或者不成功地方 比如说2001年的时候 我们和阳光卫视的一个合作 其实阳光卫视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企业 那么 那个时候我们在想 美国AOL和时代华纳合并了 一个跨媒体的平台 一个巨头出现了 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去形成这样一个集合互联网和电视媒体这样一个媒体平台 但是事实证明 大家今天也看到 这个合并并不一定是那么地成功 而且今天显然这个合并 不叫合并 就是一个投资 并没有给双方带来多大的额外的好处 阳光卫视仍然是阳光卫视 新浪仍然是新浪 并没有给大家带来一个1加1大于2的效果
  成功实现多次收购的汪延,也许并没有想到,这次他会成为被收购的对象。2005年2月19日,盛大公布收购了新浪19.5%的股票,同时表示购买新浪股票的目的是一次战略性投资,并“寻求获得或者影响新浪的控制权”。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截止到2005年2月18日,在新浪的5047.8万股中,内部人和管理层持股仅12.64%,盛大由此成为新浪的第一大股东。此次投资,盛大投入约2.3亿美元,占盛大当时可动用现金的83%。一个是中国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一个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门户网站;这是中国企业并购史上,首例遵循美国法律进行的并购案例,此事一出,引起国内外媒体一片哗然。
    主持人:您是怎么知道这件事  
     汪  延:啊 这个很可怜的一件事 在二月份的时候 新浪三个最高层的领导者 一个是我一个是我们的CFO曹国伟 现在是我们的总裁 还有我们的COO (首席运营官)林欣禾 我们三个人呢在春节之前 大家说一起去度个假 因为好长时间没有休息了 因为我去年的冬天一直在感冒 我说要放松一下 我们三个就纷纷出国了 带着家里的小孩呢 还有我太太去巴黎休息一下 曹国伟带着他的太太和孩子去澳大利亚海边休息一下 林欣禾比较可怜 他去加拿大探亲 还要动个眼睛的手术  他白内障 结果这个事呢 当时我在巴黎 我孩子在发高烧的时候 曹国伟带着老婆孩子刚刚到澳大利亚的时候 林欣禾手术刚刚动了一个眼睛的时候 后来这个被电话通知了 大概是在那之后的四五天的时间吧 这个是陈天桥给我打的电话
    主持人:陈天桥给您打的电话 他当时说什么
    汪  延:他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主持人:二级市场买你们的股票
     汪  延:对 对 那时候我说的话也是这样的话 第一呢 很欢迎很感谢您来投资 愿意所有人来投资新浪 这说明对新浪的一个看好 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呢就是说 作为我个人也好 作为新浪也好 我们不欣赏您这样 一夜之间 在不通知我们的情况下 去做这样的一件事情 去做这样的一个行为 大家就在电话里面交流了一下 然后我就对他讲 我说 既然你是我们的股东 我们工作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 股东的利益能够提高 我也希望你能够满意我们管理团队将来的工作
    主持人:你当时心里什么感受
    汪  延:赶紧开会啊
  三天后,新浪董事会抛出了股东购股权计划:对于3月 7日记录在册的新浪股东,他所持每一股股票,都能获得一份购股权。如果盛大继续增持新浪股票致使比例超过20%时或有某个股东持股超过10%时,这个购股权将被触发。一旦触发购股权计划,新浪的总股本将由5048万股变成43148万股,盛大持有的19.5%新浪股票,就稀释为2.28%。如果盛大停止收购,新浪董事会可以以每份购股权0.001美元的价格赎回购股权。这样新浪为此次反收购战争只需花上几万美元的成本。股东购股权计划,又称毒丸计划,是国外资本市场上对付敌意收购的流行手段。在出台毒丸计划不到一个月时间内,新浪股票迅速上涨,短线涨幅高达40%。
    汪  延:这个实际上是一个公司自主性的一个工具 可以这么讲 你有了这个毒丸以后呢 你可以自己来决定说谁能够超过这个 谁不能超过这个 我们可以特例 让投资人超过这个 比喻一些基金 看得更长线的基金 对我们有利的投资可以打开这个限制
  此后,收购事件被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但最终因为双方的缄默被迅速冷却下来。外界把希望放在了2005年9月新浪召开的股东大会上,期待能看一场好戏;但是在9月27日新浪的股东大会上,盛大却没有提出进入董事会的要求。截止到11月30日,“盛大收购新浪”并没有出现,盛大也并没有因为成为最大的股东而取得对新浪的任何控制权。
    主持人:现在可以这样说吗 盛大是新浪的第一大股东
    汪  延:现在仍然是这样
    主持人:他这种身份对于新浪发展战略也好 对于您个人也好 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汪  延:现在没有任何的影响 大家都看到其实盛大并没有进入到新浪的日常管理当中来 甚至盛大没有进到新浪的董事会里面来 所以 他是我们的一个股东 而且参加我们的股东大会 那么这样来行使他作为一个大股东的权利 基本上是这样 所以没有其他方面的影响
    主持人:那现在是这样 那以后呢 以后万一董事会他是第一大股东 他有话语权
  汪  延:以后我们要来看 以后我们一切东西都要再继续的从公司的利益 从公司的长远发展的利益来判断 我们是不是希望他来做这件事情
  你怎么看这个毒丸计划?
  嘉宾:---------毒丸计划是防止第三方在没有正式通知董事会和股东的情况下,通过公开市场购买股票获得公司控股权的一种普遍做法,有统计表明超过半数的标普500公司都曾采用过毒丸计划。在成熟的资本市场,恶意收购通常都会导致反收购的出现,这不足为奇。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新浪采用毒丸计划有两种可能的初衷:第一,新浪管理层处于企业发展的考虑,认为盛大购买股票的行为属于短期投机行为,不认同盛大的公司发展战略;第二,新浪属于内部人控制的公司,管理层认为盛大没有给予足够的补偿预期来消除因控制权丧失带来的损失。
  从这个计划的后果看,新浪的“毒丸计划”提高了股票溢价,为目标公司原股东创造更多价值,阻止了盛大的控股,但对吞下“毒丸”的新浪来说,也伤害了自己,增加了企业的代理成本,长期来看对股东不利。损害了公司价值。2001年,为了阻击北大青鸟的收购,搜狐曾吞下“毒丸”,有评论认为,正是从搜狐推出了“毒丸计划”以后,它才开始趋于保守,整体竞争力逐渐下降。
  这个案例可资借鉴的是,核心股东和管理层应当及早通过建立专门的投资者关系维护机构,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在公司章程中提前设置一些障碍性条款,使收购者即使拥有公司绝对多数股权,也难以获得对董事会的控制权或足够的决议表决权,避免恶意收购及“毒丸计划”的产生。
  很多人都说媒体将是21世纪最赚钱的行业,而媒体之间对于市场的竞争和蚕食也是很厉害的。所以呢,有的人就另辟蹊径,寻找新的媒体资源,比如说第一个将短信带到中国的人,掌上灵通的杨镭。
  掌上灵通是美国NASDAQ无线娱乐第一股 在此之前 对美国乃至全世界的投资者来讲 掌上灵通的盈利模式简直不可思议 2004年 中国每部手机收发短信平均为652条 而美国平均为139条 在美国 很少有人听说过彩铃铃声 而在中国 单是中国移动的彩铃用户 就达4400万人 2005年6月 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已经达到3.63亿 是美国人口的两倍 全世界每3条短信中 就有1条是中国人发出的 面对全世界的投资者 杨镭编织了许多精彩的故事

  当时掌上灵通上市的时候 这种模式在过外应该没有吧
  没有 第一个
  那你怎么说服人家 你给人家讲什么样的故事
  打动人家 让人家给你投钱 这个难了 当时我们要出去 不光中国是第一家 全世界是第一家 因为无线增值这方面呢 只有日本 韩国 走在我们前面 但日本没有到美国去上市 日本只在日本去上市 所以美国在NASDAQ没有见过一这种公司 他投资人没有见过 我们确实想了很多 因为我自己本人在美国生活了很多年
  对他们比较理解
  所以我们当时编了很多故事 你说 铃声 铃声跟打电话有关系吗 没关系 图片 跟打电话有关系吗 没关系
  彩铃跟打电话有关系吗 没关系啊 那没关系 手机干吗 手机是打电话的 他为什么没关系呢 这是什么东西呢 这本质是什么呢 这本质是说你电话有了这东西以后 显得你 这个人特别与众不同 显得你特别COOL 当你的铃声在响的时候 哎哟 人家听到是《老鼠爱大米》你还有这歌 你还真够时尚的 你 然后你的彩铃《我孤独是你会想起谁》你可以 他等于 你这个人 你这屏保多棒 什么什么东西 你看他表达什么东西 他表达 我与众不同
  那这个例子是您想出来的吗
  是我想出来的 我们去理解这个行业 首先去理解这个行业里面是什么人 我发现 这行业里面的人 在中国是一批15岁到25岁的年轻人 他们的收入并不高 但是他们愿意拿出很大一部分来 来花在这方面 有关系
  为什么呢 我就说 在你们西方国家 年轻人 基本上年轻人每人都有一部车 对不对 车在国外是很普及的一件事情 都有一部车 中国人买不起车 中国人有一部手机 我说手机在中国 回想到九几年的时候 那时候有一那么大的手机 那是什么 那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你有一部手机 那人太厉害了 这人是大哥大 后来也是那样  你有一部新手机 哎哟 你真棒 紧接着 手机的这些屏保啊 玲声啊出现 就表示你这人的身份 你现在就是年轻人 拿出一部老手机 周围朋友都会笑话他 那个铃声还叮咚咚的 现在还放这声音 人家都放和弦了 放什么MP3真人了 它实际是一个 外国人是什么 知道吗 外国人特奇怪 他年轻人也干一件事 他把他的车啊 装饰得特别花里呼哨的 他的轱辘两边有那个轮盘啊 他可以有一百多种这样的花纹 这就是表示个性 但是我说他们的汽车就是我们的手机 你就用这对比的例子来讲 对 他开的车 他后面装一个大音响一边开 一边 嘣 嘣 嘣 那种迪士高的声音 那么与众不同 他表达的东西其实是一回事
  路演的时候 有没有遇到特别尴尬的事情 有没有人提很刁钻的问题
  有多着呢
  印象最深的呢
  我们在德国的时候 有一个大牌 大牌的一个投行 这个三个老头 就是很绅士 头发也不多 头有点秃 面部特别严肃 坐下来 然后呢 我们知道 他们是世界上德国很有名的大的什么 就听我们讲  讲讲讲 可能有那么几分钟 就蹦出一句话 就说你们这些胡说八道 你们这些人 就 It doesn't make sense 就是没道理的意思 你们胡说八道 我说 这怎么回事 怎么说这话 他说你知道吗 我们这里 一个铃声下载  三个马克 三个马克多少人民币 你们中国人这个平均收入就一千多块钱 你怎么会下得起铃声呢 你给我说这个 哦 这我 知道怎么回事了 我跟你这么说 在中国下一个铃声 两块钱人民币 两块钱人民币他不懂 他哪里知道两块钱人民币什么概念 所以你马上说 在中国喝一杯可乐 也是两三块钱人民币 在中国现在  在马路上渴了
  随随便便 就喝了 就扔了 这对他们来说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这铃声他喜欢 然后下载是一个道理 你这么一比方 他就明白了 他明白了 哦这么回事 他明白了

  掌上灵通在美国的上市获得了超额认购,而杨镭在2005年开始了一系列的并购,先后收购了深圳远航科技、北京四海天地数码科技和九天音网,据说他们这几个并购行为是为了实现这个“第五媒体”这个梦来打造的。
  嘉宾:------中国30岁以下的互联网用户占71%,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这是特别有意义的,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已经证明在年轻用户数量占最大多数的市场上创新往往也是最活跃的,“掌上灵通”就是一个例子。
  中国的移动电话用户数量居世界首位,是互联网用户的3.6倍。这使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有别于其他国家,就是说,中国的互联网目前是以手机为中心,而非以电脑为中心。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使用的无线增值业务较多,短信业务(SMS)的使用就是这一趋势的例证:2004年中国每部手机收发的短信平均为652 条,美国没部手迹平均为139条。在美国很少有人听说过彩铃铃声,而单是中国移动的彩铃用户就达4400万人。中国之所以会出现这一趋势,是因为手机通讯比电脑上网更方便而且更便宜。因此,在很多方面,中国引领着世界在移动内容方面的开发和盈利。掌上灵通就是这样。2004年最流行的歌曲“老鼠爱大米”下载数达到500万,潜在的利润可以与中国最畅销的CD媲美。
  掌上灵通的故事说明,创新是中国企业脱颖而出的关键,在外国竞争对手大举进军中国的情况下,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对本土市场有着更好的理解,只要肯在创新上下功夫,就可以保持竞争力和自己的领先地位。
  其实谁是第五媒体,没有人说得清楚。但是很明白的一点就是,一些新兴的媒体已经不自觉地进入了寻常老百姓的生活,而且是润物细无声。下面我们来看看分众传媒CEO江南春的故事。
  分众传媒创立者江南春,一个商人对市场敏感的嗅觉、对商机的迅速捕捉、以及反复的思考和调查论证,这些正是分众传媒成功的前提。
  但是在国内 您是第一个做电梯楼宇广告的 国外有没有做这个
  我原来没看见过 然后就是说 我也想的时候也没注意过 因为我其实不懂英文 不太看那些网站 因为也看不懂 所以这次我去录影的时候 我看到在波士顿  在纽约我也很少看到 很多城市我都去过 但是我没怎么看到 我在波士顿我看到 有一个大楼里面有一个屏幕 这个屏幕没有声音的 画面只有十寸的很小的屏幕  70%在放内容 提供一些信息 30%就这么一块在放广告 我觉得那个放广告基本没人看 所以我觉得 后来我问了问他们 他们说这个公司可能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 但是 估计从来没赚过钱 是一个不太成功的案例 所以我觉得可能也没有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鉴 那可能跟中国和美国 可能有这个差别 我说我在美国最大的印象 从来没有一个叫等电梯的这个概念的 人少电梯爆多 你一按按纽 五秒钟之内 可能人家的物业服务标准就是这样的 一按按纽 五秒钟之内 这个电梯就open了 然后你就进去 这个空隙 这个等候的空隙不存在 这个无聊时间是不存在的
  但是很多国外的那些大的风险投资公司 反而是非常看好你这个行业
  这个因为我觉得他们越来越懂得 中国是个不太相同的国家 它有特殊的国情 它就都会有2.2分钟等候电梯的时间 他一天会有四五分钟的时间产生 中国就会出现他们很多想不到的事情 商业模式 包括短信他们也想不通 网络游戏他们也想不通 但是经过短信和网络游戏的教育之后 很多美国同志心态很open  他觉得chinese就是可以存在很多中国的独特的商业模式 中国市场足够大 所以这个商业模式就是work 事实它已经证明它已经成功了 他们很容易接受这种中国式的独特的模式
  分众上市后又陆续开发了高尔夫联播网、美容院联播网、机场巴士联播网、卖场电视联播网,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围绕着消费者生活形态的广告媒介金字塔。江南春坦言,对于这些新开发的媒体,他对卖场电视联播网的前景最有信心。
  你现在想想 如果回想一下 当时创业的时候 有没有想到会做到今天这么大
  没有 我觉得走一步看一步 你走到这个台阶上再往下看 我不是第一想法就很远的 我就是这一步看完了 你知道下一步可能做什么 再下一步 我每年定自己一个规划就是下一年怎么样 那么从长城的方向 我们是知道的 要从哪个方向 但是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我觉得是一年之后 我才能看另外一年当中所看到的这个方向
  那让你说一下 如果明年的方向是什么
  明年的方向 我觉得我们还是会继续把我们的卖场电视打造得非常成功 第二我们可能也会进军一些全新的新媒体的产业 分众就是要成为中国新媒体的新的广告传媒 因为我们不是做新闻传媒 就是新广告传媒的一个领导品牌
  新媒体比如哪些
  各种各样 我觉得就是说 跟传媒媒体向对应的 全新的 分众化传播的 然后 第二来说 它是一种表现形式非常新颖的 全新的传媒形势 它带了有效型要比以前的传统的媒体要更加有效 对广告主的成本更加低的 当然我们有很多种标准
  楼宇电视广告的成功,正在于实现了广告内容的分众化传播。据经济专家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广告市场规模超过2000亿元,其中分众传媒市场为200亿~500亿元。广告和媒体的细分化是广告业的必然的趋势。相对于传统广告媒介,分众媒介的最大特点是分众化和强制性,也就是说,只针对广告商的目标人群,让这一部分人群无从逃脱。
  你看focus media的楼宇电视就是我四大原则的体现 第一点 它是把影视广告户外化 他把户外广告从海报  从灯箱发展成影视广告 户外广告为什么在全球只是个辅助媒体 影视广告为什么是主流 因为基本上影视广告能挑起人民对商品的欲望 而户外广告只能告诉你一个简单的商品信息 这两者打动力和改变品牌的态度能力是不同的 第二点来说 你看focus media是一种它选择不同的地点 它的不同受众族群 因为它是户外的,我可以选择写字楼对企业主经营者 高级白领 我可以选择高尔夫针对中国最尖端的精英人士 精英商务人士 我可以选择美容美发 对那些喜欢化妆品的女性和fashion女性 不同的地方锁定不同的物品 所以我觉得就是说 它是一种分众型的媒体 它面对一个特定的受众族群 第三个特点 它创造一个特定的时间和空间 为什么讲这个 你说电视传播是属于晚上的 我们现在属于白天电视 电视是属于家里的 我属于家庭以外的 所以创造的一个白天的和家庭以外的各种各样场所的全新的 白天户外电视概念 最后给它构成一种强制行为 你看楼宇电视 等电梯 它第一个属于强制性收视 比如说他很小上下的空间 你很难回避电视的存在 第二点来说 它塑造一个心理极度位置 为什么这么讲 你处在一个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当中 这广告就不能看 有人提出来 都是广告谁看  我说只有你出来比广告更无聊的时间 广告就会成为一种收视的内容了/最后一点 它是一种我称为就是强制性的一种不可选择性 每天晚上你面对70几个完全不同的频道,它那个时候人还是很多 但是它只是分摊在几十个完全不同的频道当中 第二天你来到办公室只有一个频道 那就是focus media 所以说这是一个不可选择性的 所以我觉得符合这四大理念媒体 一定在中国未来的市场当中取得巨大的成功。
  其实刚才江南春已经讲得非常准确了,新媒体就是跟传媒媒体向对应的、全新的、分众化传播的媒体,而且它是一种表现形式非常新颖的、全新的传媒形势。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新媒体比传统媒体更具吸引力。
  嘉宾:---------事实上,楼宇视频媒体,或者叫户外液晶电视媒体这一商业模式的始作俑者是加拿大一家名为 Captivate Network In.的公司,早在1995年,这家公司就成功地创立了高档场所液晶显示媒体,并很快得到了包括高盛在内的美国投资巨头及房地产商的1亿美元注资。经过数年努力,这家公司的楼宇视频网络已经覆盖了全美1700多栋商务楼宇中的1100栋。当然,这一新兴媒体被分众传媒、聚众传媒等企业移植到中国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广告和媒体的细分化、网络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楼宇视频媒体的目标客户群准确地定位于作为广告界80%利润来源的白领专业人士,非常符合成本效益比。凯雷亚洲认为中国这一行业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10亿美元。对于凯雷、软银等海外投资者来说,楼宇视频媒体不仅是一个巧妙的商业模式,而且因为是新兴的媒体平台,可以规避传统媒体的政策壁垒,从他们率先深度介入中国媒体业创造了机会。
  当然楼宇视频媒体的盈利模式相对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差,有关行业政策尚不明朗。2005年10月,分众传媒宣布并购目前国内最大的电梯平面媒体框架媒介 100%的股权,全面提升了分众在公寓楼的媒体接触几率。这也说明,未来的广告传播模式将进一步向立体化、无缝化、精确化发展。
  讲述资本成长故事,挖掘财富增值秘密,关注真实生命体验。今天的《资本人物》特别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下周的《资本人物》我们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百度在线总裁 李彦宏
2007-05-18

 2005年震惊纳斯达克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它在跟世界上最强大的搜索引擎公司竞争
  李彦宏:Google投资的话 只是很小的一个比例 他也没有任何的特权 百度的发展 百度的运营 百度的日常决策 他都没有办法去干预
  它未来的发展道路将如何走下去
  李彦宏:有很多担心  毕竟这个市场还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
  这是2005年8月5日的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 那一天 纳斯达克被一只来自中国的股票所震撼 这只股票就是百度
  百度的股价从开盘起便一路疯涨 最高达到151.21美元 收盘时价格是122.54美元 比发行价27美元整整上涨了354% 它的市值一度达到40亿美元
  百度的表现震惊了华尔街的投资者们 奇迹 神话 疯狂 昔日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名不见经传的百度一夜之间被这些字眼包围
  李彦宏:我可以说 非常非常地兴奋
  李彦宏 1968年生,百度在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总裁。199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管理专业,随后赴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完成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 2000年初创建百度,目前持有百度公司22.4%的股份。上市当日最高身价超过9亿美元。百度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
  百度上市创下自2000年互联网泡沫以来新上市公司的最高首日上市涨幅 它的股价表现排在纳斯达克开市以来的前10位 更是美国股市231年来外国上市公司股票上涨的最高纪录
  主持人:你觉得百度在纳斯达克上市 以及它在市场上这些良好的表现 对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资本市场的形象 会有什么影响
  李彦宏:我认为 就是说 这个的确是改变了国际资本市场对中国公司的一个印象 那么等到一上市的话 当天涨了350%多,创下美国股市231年以来外国公司上市的最高记录 所以这样一下 就震惊了美国的投资界 大家又重新开始审视中国公司 原来觉得中国公司就跟中国制造的一些货物 商品一样 应该是属于便宜的代名词 现在发现原来不是这样子 中国公司也有那种可以卖到很贵的 所以他们这些美国的投资者 除了看百度之外 又回来看还有哪些中国公司也在美国交易 这些公司的价值是不是被低估了 所以百度上市之后 中国其他在美国上市的公司甚至后来波及到在香港上市的公司 这个股价又上升了很多 就是因为百度的上市 使得很多投资者重新审视中国的互联网公司
  主持人:百度上市还是很给中国企业长脸 在国际市场上
  李彦宏:对 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印象 尤其是那些海外华人 他们觉得 真的是有扬眉吐气的感觉 以前别人对中国公司的印象是便宜的印象 现在是中国的都在追捧的概念
  百度的火爆在路演之时就初现端倪 从香港到新加坡 从纽约到旧金山 李彦宏发现大多数投资者都相当看好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 自然而然 大家对百度这家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关注
  李彦宏:我在一个城市 通常要有10个会 去见各个投资者 一个城市 就是一天之内 从早到晚 就是早餐之前 我要先到一个基金公司里头去跟他讲一点百度的故事 早餐 就是别人吃早餐 我要再讲一遍 中午就一个接一个 一直到晚饭还要去跟人家讲 太多的基金对我们感兴趣 甚至 绝大多数的比较规模小的基金 都没有办法去见他们 都是就是说 你管理起码要上十亿美金的基金 我们才能够去跟他单独见面 即使这样的话 也是整个日程都安排得非常满 那么这样完了之后 投资者就非常认可 原来只是说  听见说中国有一个很领先的搜索引擎做得非常不错 但是见完了之后 他有了一个比较实际的感觉 这帮人看来还是的确能成事 看来还是实实在在在做事情的 不是在炒作的 所以90%的下单率  绝大多数都下了定单 本来我们准备发行大概七千多万美金的股票 结果大概有十几亿美金的定单

  由于投资者的热情追捧 百度的发行股价由最初的18美元一再上调 最终至27美元 然而在定价过程中 一些投资者出于对中国上市公司的成见 还是对百度的股价提出了质疑 因为中国公司以前到纳斯达克上市 大多走的都是廉价路线 比如定在了20美元就已经不错了 而这次百度却反其道而行之
  李彦宏:百度股票定价的时候 人家天然地认为说 你们是一个中国公司 所以我们参照美国同类公司给你打一个折 给你这样一个定价 所以我在定价的时候就跟他们讲 你不能这样看 因为我们比美国公司更具有成长性 所以不应该打折 反而应该比他们更贵
  我对这个公司有信心 我觉得百度的成长 会比任何其他的美国的互联网公司都要好 都要能够持续更长的时间 所以 因为我们成长得迅速 成长得快 所以你不能看历史上我们怎么样 你甚至不能看我们2005年我们上市 2005年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一个预期 2006年是一个什么样的预期 你应该看2007年  2008年 2009年 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个公司会是什么样子
  主持人:他们最尖锐的问题都是问哪些
  李彦宏: 比如我们在旧金山的时候见了一个很大的基金经理 这个人 他平时基本不研究一百亿以下的市值的公司 好像出来见我有一点破例了 平时我都不看你们这么小的公司 我今天来看看你 到底有什么值得上市了 你去年就挣了那么点钱 对于美国公司的标准来说 很少很少的 你现在说是你中国最领先的搜索引擎 你凭什么证明你是最领先的搜索引擎 你就拿第三方的调查 我随便找人就能调查出不同的结果 他上来就跟你说 可以说是一个下马威 一下把你说得一文不值的样子
  主持人:那你当时心里是不是很难受
  李彦宏:我不难受 其实一旦遇到这种问题的话 我就兴奋起来了 我就知道说 这个人 他是真的对这个公司感兴趣 就是说 问得越尖锐的问题 越说明他做了功课 他在挑你的毛病 他没挑的地方 就说明他已经认可了 他挑的地方 他其实只是想验证一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所以一旦遇到这样的投资者 我就开始兴奋  我就开始讲很多百度的东西 越讲其实他就越认可 甚至这样的投资者 他可能就是百度上市 股票冲得很厉害 他们可能都没有卖 因为他对公司有信心
  这是美国上市回来后 百度公司举行的庆功会 那次庆功会上 李彦宏在面对所有员工发言时流下了眼泪
  当时 现场的百度800多名新老员工 全体起立给李彦宏鼓掌
  李彦宏:那个时候落泪的话 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不容易 你只有经过了那么多艰辛 你才有这种伤感  5年前 李彦宏与好友徐勇带着1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回国创业 刚开始一共才8名员工 那时候是2000年 正是国内互联网狂热烧钱的时期 李彦宏谨慎地花着120万美金 带着员工在北大旁边的资源宾馆里艰难创业
  百度最初的经营模式是给各门户网站做搜索引擎 靠为他们提供搜索技术来挣钱 当时国内80%的主流门户网都是它的客户 2001年  网络泡沫破灭 门户网站的生存举步维艰 尽管在外界看来百度的80%的市场占有率是不错的 但毕竟是替人做嫁衣裳 百度前进的脚步始终是受制于门户网站
  李彦宏:互联网泡沫破灭以后 互联网站自身的定位发生了变化 他们想要寻求的搜索技术 不是更好的搜索技术 而是更便宜的搜索技术 这就使得我们在原来的商业模式上继续走下去的话 会很危险   而我们当初创业有那么大的激情 我们觉得搜索引擎那么重要 我们拿了这个风险投资的钱 人家也是要回报的 不是说给了你们花完了就算了 各种各样的原因综合起来 都使得我们做出一个判断 就是必须要做这个转型
  主持人:这是您做的决定
  李彦宏:这是我做的决定
  主持人:周围的人 尤其是你的董事会 他们是什么样的态度
  李彦宏:的确遇到非常大的阻力 来自投资者 来自董事会 来自公司的高层 但是我自己相信  我是对中国互联网市场 对搜索引擎市场最了解的人 我所要做的事情 不是妥协 不是去大家找到一个中间点去平衡而是去说服他们向前看 去看一看这个公司两年三年四年以后 会是什么样 沿着原来的商业模式走下去会是什么样子 我问我的销售说 你今年卖给这个门户网站是卖了两百万 明年你跟他收四百万他干不干 销售说不干 卖不出四百万 我说好 那明年你还能找到多少这样的门户网站 找不到太多了
  最终 李彦宏说服了董事会 2001年9月20日 百度从后台走向前台 首次推出了面向终端网民的搜索服务  与此同时也推出了竞价排名服务 所谓竞价排名 就是搜索同一个关键词 哪家企业出价高 这家企业的产品或品牌就可以排在搜索结果的前头 这是国外搜索引擎商普遍采用的一种盈利模式 然后在2001年的国内却反应平平 直到2003年 经过两年的市场培育期 竞价排名业务终于显现成效  百度开始盈利
  主持人:当您看到公司第一次盈利 那时候应该是很喜悦的心情吧
  李彦宏:说实话没太多的感觉 盈利当然它是很重要的点 但是 从我们一开始 比如说2001年决定做竞价排名的时候 我自己就非常有信心 我认为这事一定能成 我觉得完全是我想象当中的 没有什么奇怪之处
  百度成功引爆的不仅仅是沉寂已久的纳斯达克 同时引爆的还有中国的搜索引擎市场 Google在中国开设办事处并挖来微软的李开复加盟 传统的门户网站搜狐 新浪开始全面推广搜狗 爱问等自己的搜索品牌 而就在不久前的11月9日 继阿里巴巴全面收购雅虎中国的全部业务后 CEO马云宣布雅虎中国从此不再是一个门户 其未来业务重点方向将全面转向搜索领域  中国搜索市场的竞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李彦宏:这个是我们不能控制的因素 无论我们怎么样做 中国的搜索领域就是一个全球最看好的领域 就是可以长时间高速成长的这样一个领域 因为是这样一个领域 所以自然的这些国际的巨头 包括 google 包括微软 包括雅虎 也包括国内的很多公司 都非常看好 所以大家自然而然会投入很大的精力 财力 物力 人力来做这方面的事情
  主持人:从你潜意识里有没有一种危机感 会不会被这些国际巨头收购
  李彦宏中国这个互联网是在中国整个经济当中是个很特殊的行业 这个行业因为有现代企业的机制 许多优秀的人才进入 因为有国际资本市场的支持 使得在这个领域里 中国本土的公司能够打败美国或者国际这些巨头 你看在门户网站 在短信 在游戏等等这些在中国互联网产生影响力的这些都是中国本土的公司领先的  所以在这个搜索上 我相信也会是这个样子
  如果我们做得不够好 那么我们有可能就陷入很被动的地步 所以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的很多年也好 我们一直生存在最大的危机感当中 我跟我的员工讲 百度离破产只有30天 你别看我们现在是第一 我们做得很好 我们很挣钱 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 这个公司就完蛋了
  就国内的搜索引擎市场而言 Google也是最受中国网民欢迎的搜索引擎服务商之一 2000年9月 Google就推出了中文搜索服务 而那时的百度还是一个成立不久的无名小辈 2002年 百度开始奋起直追  2003年 Google在中国市场上的流量开始落后于百度 到了2004年  Google这才意识到百度不可小觑 此时 Google的CEO施密特立即开始与李彦宏接触 数次握手言欢之后 百度接受Google的投资约499 万美元 从而让Google拥有百度2.6%的股份
  主持人:第一次投资你的股权 那时候你怎么想 那时候会不会有一些压力 觉得这可能只是一个铺垫 会不会慢慢就渗透 全部收购
  李彦宏:当时让Google进来的话 主要的一个想法还是说 2004年的时候 百度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是一个很知名的品牌 而有了Google的投资的话 基本上他做了一个 就是说验证 如果Google都认可百度在中国的市场地位的话 其他的投资者就更加地容易认可 是这样的想法让他们进来
  主持人:是给其他投资者一种证明
  李彦宏:一个信心
  主持人:一个信心 那他一开始就提出持2.6%的股权吗
  李彦宏:这个具体的过程 一直到现在 也不方便去讲 但是后来的结果 他们投了500万美元 获得了百分之二点几的股份 现在会少一点 上市之后可能2.2%左右
  主持人:就是一开始就很顺利 你没有拒绝
  李彦宏:一开始我是拒绝了的 因为最一开始第一反应 他们是竞争对手 这样不好 后来想到也有好的地方 美国的投资者知道他们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我们 那么让他们进来的话 会给很多投资者一个信心 那么权衡了两者之后 我们就认为 这个好处我们想要
  第一次的购买仅仅是个铺垫 Google对百度的觊觎远不止2.6%的股份 对于资金雄厚的Google来说 施密特的如意算盘是拿下百度 但事后的发展让人们大跌眼镜 百度谋求独立发展的迹象越来越明显 直至前赴纳斯达克上市 2005年6月 也就是在百度上市的前两个月时 施密特再次造访百度 双方谈判的内容 外人无从知晓 一向示之以弱的百度似乎强硬起来 当外界用 合作的迷魂阵 来形容百度两年来的缓兵之计的时候 紧随其后的上市 牛卡计划 却已经迹象清晰地表明百度严防Google的用心
  据百度招股说明书披露,百度上市后的股份分为A类、B类股票,在美国股市新发行股票为A类股票,而所有原始股份为B类股票。每1股B类股票的表决权相当于10股A类股票表决权。在双层股票结构之下,一旦Google或其他厂商收购百度的原始股,该股份将立即从B类股转为A类股。
  这意味着即便Google收购了绝大部分原始股,也将无法在董事会拥有足够的表决权。“牛卡计划”此前在纳斯达克中国概念股中尚无采用的先例。
  主持人:为什么会推出牛卡计划
  李彦宏:我是这样想的 就是说 百度在中国互联网扮演的角色应该说越来越重要了 现在应该说每天的人数都非常多 应该说中国很多人日常生活当中都会接触到的东西 而且它是可以影响人们信息获取的方式的这样的一个公司 那么这样的一个公司 我觉得 由一个中国人来控制 会远比由一个美国机构来控制要好得多  所以我们大家发了百分之十几的股份 实际上百分之一点几的投票权在外头
  我相信主动权还是掌握在我们手中 就是百度的股权结构非常合理 那么Google投资的话 只是很小的一个比例 他也没有任何的特权 所以百度的发展 百度的运营 百度的日常决策 他都没有办法去干预
  主持人:最初公司的股份分配 就是股本结构是怎么设计的
  李彦宏:最初的 我觉得也是百度的一个比较有特色的地方 最初我们公司成立的时候 就把股份分成了三部分 一部分是创始人持有的股份 一部分是风险投资持有的股份 还有一部分是员工的股票期权
  主持人:你最开始持有多少股份
  李彦宏:我最开始持股应该在50%左右
  主持人:另外一个合伙人呢
  李彦宏:他是我的三分之一
  百度IPO完成后 总股本扩大为3232万股 以此为基数 百度高管持有43.5%的股份 处于控股地位 在高管层中 李彦宏个人占到22.4% 为其中的最大个人股东
  主持人:外界对你的评价 你在和Google的周旋中 充满了智慧
  李彦宏:这个我觉得倒不是说 我的这种周旋 更多的是我发自内心的一种想法 我自己没有掩盖任何东西 我只是觉得说 我很认中国的搜索的市场 我看到的前景 他们还没有看到 所以我跟他们谈不成合作  
  主持人:那你们今后和Google会不会有一些合作
  李彦宏:这个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你有没有在思考这个问题
  李彦宏:我思考很多问题
  主持人:现在你最主要思考的是哪些问题
  李彦宏:就是怎么样能够让百度成长得更快一些 如果做某一件事情对这个有利 那我就会考虑去做 如果对这个没有利 那我就不会去做
  截至2005年5月 百度在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中的占有率为45.7% Google为22.8% 而到2007年 中国搜索引擎市场规模将达到 56.2亿元人民币 未来3年的年增长率平均保持在55%以上 (数据来源 艾瑞市场咨询)对于这样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 Google绝不可能就此罢休  它和百度之间的较量还在继续上演
  媒体在总结百度的成功时 总是会不约而同地说到同一个词 那就是 专注 百度专注于搜索 专注于技术 专注于中国市场 而李彦宏本身就是一个专注的人 尽管百度已经是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但还不打算进入搜索以外的业务领域
  李彦宏:我个人的特点就是专注 这个跟百度一样的 我的心理素质相对来说比较稳定 所以很少受外界的环境的变化的影响 这就是为什么 过去这么多年 比如说人家做门户很风光 做短信很挣钱 做游戏也很火 我们都没有去做 就是因为我个人 觉得我们做的东西 我们信它 尤其2001年左右 那个时候互联网真的是非常的惨 可以说是 很多的互联网公司都改名字 原来都叫什么.COM 后来把.COM就拿掉了 不希望被别人认为是互联网公司 甚至一些互联网公司的老总都出来公开对媒体讲 我们不是互联网公司 我们是传统公司 那个时候 我不仅对员工 也对外公开地讲 我们就是互联网公司 这个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点
  主持人:专注它的好处 就像您说 会做得比人家更好 但是专注也有一个风险 因为你的盈利模式很单一
  李彦宏:这个我觉得是很自然的 因为你专注的话 你就必须是有一个单一的营运模式 下一个问题是 这个模式是不是安全的 如果说这个模式是安全的 是有前途的话 那么我觉得这个单一没什么不好 相反的就是你最大的优势 从目前来看 百度的商业模式 或者说作为主流的搜索引擎 它的挣钱方法都是通过竞价排名的 也就是说 都是通过企业付费 通过搜索引擎来推广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这样一个模式 现在增长的速度非常非常快 百度可能就是说 每年将近200%的增长速度 如果你要看  我们对用户基数的话 只有五六万家企业 中国两千多万家企业 只有五六万家企业在使用这样一个服务 所以目前企业利用互联网 利用搜索引擎进行推广活动的这样一个市场 还处在极早期极早期 也就是说 我可以看到未来五年十年甚至十五年高速的成长 我们在一个非常 可以说是令人激动的市场里头
  主持人:所以在今后的发展战略上 你不打算走出国门 就是坚守中国的市场
  李彦宏:我认为要根据市场的变化 什么时候我觉得中国市场的增长速度不如其他市场快了 那我就要进入其他市场 现在看 中国大陆这一块地盘 它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 是最有前景的 所以我们必须要集中精力 把这一块先做好
  主持人:那你现在对百度 有没有什么担心的
  李彦宏:有很多担心  毕竟这个市场还是一个高速成长的市场 高速成长也意味着变化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如果你有一个变化你没有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或者说 能够抓住相应的机会 你有可能被这个市场淘汰 所以这个方面其实压力还是很大的
  主持人:那你今后对于百度发展的战略是怎么考虑的
  李彦宏:专注 很简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空中网总裁 杨宁
2007-05-18

他用不到一年的时间,花掉了一亿元人民币,使网站迅速成长为全国最大的虚拟社区
      杨宁:投资人说,没关系,你就烧钱好了。为什么,你再烧一烧,把你烧大了以后,你就可以上市,然后大家就可以赚很多很多钱。然后我说明白了,这原来是新的世界规则。

       还来不及摘取胜利的果实,他不得不卖身搜狐
       杨宁:我们也觉得是一种无奈,因为你不这么做,你如果,不把公司出售的话,公司就得关门,这个品牌就会消失,这个团队也会解散,那么这更惨;那么还不如说找一个买家。

       苦心蛰伏,再度扬帆,他用800天站上了纳斯达克的舞台
       杨宁:开员工大会,白板上写着: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然后就写着这几家公司,然后就说,大家看这几家公司,我们是要与这帮人为伍的--空中。最后我们做到了。

       本期《资本人物》,与空中网总裁杨宁共同体味他的跌宕人生

       人物简介:
        杨宁,1975年6月出生,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空中网总裁,公司实际控股人之一。1999年6月从斯坦福大学毕业后,创建ChinaRen网站,任首席技术执行官;2000年9月Sohu收购ChinaRen后,任搜狐公司技术副总裁;2002年5月创建“手机娱乐第一门户”-空中网。2004年7月9日,空中网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2005年,杨宁位列新财富500富人榜第336位。

       [解说]说起空中网您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看到这些五彩缤纷的彩信,相信您就比较熟悉了,简单说空中网就是做这些彩信的。空中网彩信业务市场占有率最高达到市场的28%,领先对手达7个百分点,成为当之无愧的彩信大王。类似空中网经营短信、彩铃、彩信以及人们常说的WAP、手机游戏等公司被称为无线增值服务商。简称SP,在进一步了解它们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们的商业模式。
(产业链图表)
       第三方内容提供商为SP提供内容,SP通过电信运营商的无线网络,为手机用户提供WAP(手机无线上网)、SMS(短信)、MMS(彩信)、JAVA(游戏)等数据服务,三者之间按约定的比例分配收入。

       主持人:这个产业链其实来看,就是运营商主导了这个产业,SP在里面多多少少有一些被动的成分?
       杨  宁:在这个产业里面,运营商肯定是处于一个中心的位置,比方说有终端厂商、设备提供商和手机服务提供商和内容提供商,这几个环节组成的这样一个产业链,他们肯定是处于一个中心位置 ,因为他们还负责计费。我觉得,所有的市场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
       主持人:那你在博弈的过程中怎么样争取多一点的主动权
      杨  宁:我觉得在博弈的过程当中,主要是一个谈判的过程,大家看大家都有做出哪些贡献,有哪些必要性,就是说为什么你在这个产业链上有你的非常重要的一块。
主持人:有一些行业分析师对这个行业提出几点担忧的东西,比如说移动运营商在今后会不会自己开始建立无线增殖的服务?
        杨  宁:像我们这样的公司跟中国移动的运营商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因为运营商更多的是一个基础建设和基础运营的这种公司,如果说他也参与到这种内容提供和这种信息服务的话,这不是他的专长;因为对于运营商来说,他是一个管道的管理者和维护者,像我们这样的公司,为什么我有时候这么讲,我们是一个非常酷的公司。
       主持人:怎么酷?
       杨  宁:怎么酷,就是说你如果看到我们的服务,看我们的业务都是非常年轻,非常时尚;而我们的产品都是非常丰富多彩的。

        [解说]“在发展的时候需要稳健,在稳健的时候要寻求发展”,这是杨宁在经历了ChinaRen的大起大落后留下的教训。1999年6月,刚刚从学校毕业的杨宁和周云帆利用2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创建了ChinaRen网站;一年之后,ChinaRen网站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大的虚拟社区,并挤身国内网站十大之列。在烧完高盛银行等风险投资商的1000多万美元后,面对即将到来的网络寒潮,他们不得不以3000万美元的价格把网站卖给搜狐。
       主持人:你们有没有尝试过用什么样的商业模式让它赚钱?
        杨  宁:没有,没有想明白商业模式。那时候我们的投资人也没向我们要求商业模式,我记得那时候我们就说了,我们觉得网站烧钱烧得很多,然后又不赚钱,要不要紧?投资人说,没关系,你就烧钱好了。为什么,你再烧一烧,把你烧大了以后,你就可以上市,然后大家就可以赚很多很多钱。然后我说明白了,这原来是新的世界规则,原来你不用赚钱了,以后做公司都不用赚钱了。那时候大家真的都这么想的,不是光我们这么想,全世界基本上所有的这样,互联网公司和所有的这些投资银行的人这些都这么想,整个是一个非常疯狂的一个时代。但是我们很可惜的是在2000年年中的时候,我们再没有机会去上市,因为整个全球的金融市场发生了一次大崩溃,纳斯达克指数从五 六千(点)跌到了一千多(点)。
       主持人:2000年中旬的时候,你们那些钱都烧完了?
       杨  宁:差不多了,差不多烧完了,在我们卖出的时候,我们的钱已经烧完了,我们手上的现金可能只能再撑一个月。
       主持人:烧完那时候没想过该怎么办吗?
        杨  宁:烧完的时候,当然我们就说找到我们的股东,我们的股东是美国的高盛银行,然后我们就说,你得救我们,我们没钱了。高盛说,他们的全球的执行委员会刚刚做了个决定,就是说高盛不会再救任何他的投资,在市场大崩溃的时候,所以他说你们得赶快把自己卖掉。那时候我们就开始跟国内外的这种互联网企业进行洽谈,幸亏ChinaRen那时候已经是前几名的网站,还是有很多价值 ,很多人看着非常有价值,所以那时候有几家对我们非常感兴趣,后来我们选择卖给搜狐。
       主持人:但是你当得知高盛告诉你们说,没办法救你们,但之前又是那样告诉你们:不用怕;那时候你心里怎么想,有什么感受?
        杨  宁:我觉得其实他们也没有办法,大家都那么想的,那时候是个非常疯狂的一个时代;而最后的市场崩盘之后,大家都挺不容易的,因为当时我们认识很多企业,那时候都一个一个在关门,都在裁员,全球性的,一个感觉是要发生一次经济大箫条一样。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市场的力量非常非常大,就跟大自然的力量一样,不是一两个公司或一两个人能左右的,所以有时候我看那时候,像上次印尼发生大海啸,我就说市场的力量就像大自然的力量一样,太可怕了。
       主持人:你们去搜狐,当时张朝阳跟你怎么谈的,给你们多少搜狐的股份?
        杨  宁:那时候,当时我们卖给搜狐的时候,我们的投资人就说,你一定要股票,不要要现金,三千万美金,你跟搜狐换股。搜狐当时还不想跟我换股,因为他们的股价那时候比较低迷,他们认为换股比较亏。我们投资人说你一定要跟他换股,一定不同意他拿现金来买你们。后来证明,应该拿现金了,因为拿了搜狐的股票,搜狐的股票一路下滑。
       主持人:你刚刚投奔到了搜狐底下的时候,那时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杨  宁:怎么说呢,因为ChinaRen毕竟是有我们的心血。我们把它做出来,包括经营这么长时间的话,对这个网站,对这个品牌,包括对这些员工,团队都有很多的感情。但是我们也觉得是一种无奈,因为你不这么做,你如果,不把公司出售的话,公司就得关门,这个品牌就会消失,这个团队也会解散,那么这更惨;那么还不如说找一个买家。这样的话,这个品牌还可以得到延续,我觉得到今天,我们仍然证明我们的选择是对的;因为ChinaRen现在还是很,多人在使用这个网站,而且这个品牌现在你如果去搜狐的话,这个品牌还在。
       主持人:现在把ChinaRen再交给你,让你重新来经营它,你会给它注入一种什么样的商业模式?
       杨  宁:我觉得那时候我们如果能挺过去,现在我们应该活得也蛮好的,如果还有ChinaRen的话。但是那时候我们已经完全没有钱了,所以也不可能能经历过一年多,就是2001年的话是互联网的严冬 你没有钱的话是活不过去的。
       主持人:就是生存是第一道理的?
       杨  宁:生存是第一道理,原来不讲胜者为王,现在新的来讲是“剩”者为王,剩下的“剩”。

       [解说]蛰伏在搜狐这艘大船上,杨宁和周云帆躲过了2001年互联网最严寒的季节。2002年,中国移动打造的“开放、合作、互赢”的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已初现雏形,当年中国的短信发送量达到了惊人的900亿条,国内的三大门户网站借助短信业务相继盈利。看到无线数据业务巨大的商机,杨宁和周云帆按奈不住创业的冲动,向张朝阳递交了辞职报告。离开搜狐前,两人抛出了手中持有的共50万股搜狐股票,当时搜狐的股价一直在一美元附近徘徊。2002年5月,利用套现现金和一个朋友的投资工50万美金,周云帆和杨宁创立了空中网,他们暂时放弃了盈利能力最强的短信等2G产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了2G向3G的过渡类型 2.5G的彩信、WAP等业务上。由于2.5G技术门槛较高,当时几乎没有人敢尝试。
       [结合图表解释:2.5G是第二代移动通讯技术(2G)与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3G)之间的过渡类型(2G的数据速率为9.6kb/s,2.5G数据速率为171.2kb/s,而3G则可提供2Mbp/s的数据传输速率)]

       主持人:那时候是怎么发现这个先机的,因为当时大家都在做2G,然后那个市场又是很火?
       杨  宁:我们看到了日本和韩国的一些情况,包括我们对这个市场也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市场会从2G,从短信过渡到一个2.5G的一个时代,就像我们现在认为2.5G会过渡到3G的时代一样。
       主持人:您说在第一次创业,给你留下很多可以借鉴的东西,你觉得是哪些东西对你第二次创业特别有帮助?
        杨  宁:后来我总结了一句话,我觉得这也是我第一次创业经历过那么多事情之后,总结出的这句话,随时在鞭策着我。就是:在你得意的时候不能忘形,在你失意的时候不能丢失信念,这两句话其实说起来都很简单,其实做起来我觉得非常非常难。就是在你得意的时候,有的时候人的感情飘飘然的,大家都捧着你,说你是太伟大了,太牛了;然后你自己也(觉得)好像也是,我是挺伟大的,在这个时候其实是特别特别危险。另外一个就是,在你失意的时候丢失信念,自信,我觉得是成功的一个关键;而且在你最悲惨的时候,最失落的时候,是最没有自信的时候,很多人最后就说,没有成功,在这个特别悲惨的时候就选择了放弃,或者选择这种,肯定非常失落,或者说怨人怨天,那么最后也没成功。我觉得自信也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特别悲惨的时候。
       主持人:那你最悲惨的时候是什么时候?
        杨  宁:最悲惨的时候是从搜狐出来。本来搜狐也是纳斯达克的上市公司,有个大办公室,底下有一百多个人。出来的时候自己创业,就那么十来个人,一个破旧的一个教室作为办公室,然后自己得上去开始跟员工一起测试产品,包括一些搬电脑,也没办公室,大家坐在一个大厅里,整个环境反差也非常大。最早的时候,周云帆在白板上写几个字,我们在台底下才十二个人,说我们开员工大会了,就是十几个人大家站起来开,不要在那坐着,所以说十几个人站起来。开员工大会,白板上写着: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然后就写着这几家公司,然后就说,大家看这几家公司,这其中三家上市公司,一家也是非常,当时QQ已经很厉害了,在 2002年的时候。我们是要与这帮人为伍的--空中。最后我们做到了,我们靠着团队的努力,我们做到了,三年之后。
       主持人:那当时周云帆说的时候你们相信吗?
       杨  宁:我们真的相信这一点,我们真的这么想的。
       主持人:你们凭什么相信这一点?
       杨  宁:我们就说首先第一点,我们会比他们更努力,我们会比他们更努力;第二点,我们不比他们差,我们团队的能力,个人的能力也不比这伙人差;第三点的话,就是说我们是光着脚的,他们是穿鞋的,光着脚的从来就不怕穿鞋的,这是主席的名言。

       [解说]空中网成立不到一个月,周云帆和杨宁就带上商业计划书来到香港,寻找海外风险投资。
       主持人:那你怎么说服人家对你们投资呢?
        杨  宁:我们当时那时候融资非常困难,我非常惊讶居然融资会那么困难。2002年夏天的时候,我们去香港去融资,我们在中环。香港的六七月份非常非常热,我们穿着西装,打着领带,提着公文包,一个楼一个楼地这么跑。因为香港的话,楼和楼之间说近不近,说远不远,你打车的话又太近,你走路的话,太阳在那晒着,非常难受。所以说,跑一天一身的水,然后一家一家地讲,我们公司为什么好,为什么值得投资我们。那时候2002年融资不是一个好的时机,为什么,因为2001年整个全球的投资市场非常低迷,很多投资机构在互联网上亏了很多钱。他们就说,你们是做互联网的,你们这帮人又来了。
       主持人:赶紧解释我们不是做互联网?
        杨  宁:这次不是做互联网的,但是他们不投,选择不投,很多这些企业都不投我们。一家一家我们被拒绝了,最后德丰杰很有意思,就是德丰杰,负责中国的投资的人,他叫张帆。他是我们斯坦福的同学,然后他跟我们谈的时候,他说,你们等一等,我觉得你们特别好,我一定要投资你们。
       主持人:他为什么觉得你们特别好?
        杨  宁:他觉得我们商业模式也好,然后我们团队也好,他觉得我们,肯定能成功。他说我回美国去找我的老板去,我一定要说服他们要投资你们。他老板不想投我们,然后他在美国泡了两个多礼拜;然后我就不知道他怎么说服他老板的,但是我怀疑他就说,如果这帮人不成功,把我炒了就行了。

        [解说]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空中网获得了来自德丰杰全球创业投资基金、ChinaAsset、香港一家房地产公司以及硅谷的一家小型创业投资基金的 300万美元。这是空中网的第一次融资,也是最后一次寻求海外风险投资,因为空中网在成立之后亏损的总额只有50万美元。有了ChinaRen的教训,杨宁始终把“盈利”放在空中网的首位;但是到2002年底,空中网的收入每月只有可怜的2-3万元。直到2003年4月1日中国移动正式对彩信业务收费后,空中网才步入快速的发展轨道。2004年1月,其在彩信、WAP、JAVA手机游戏的业务收入均获得全国第一。2004年3月,以无线增值服务为主营的掌上灵通和TOM Online相继登陆纳斯达克,空中网也开始自己的上市之旅。
       主持人:您刚才也提过,比如说到美国去上市,跟那些投资人讲你自己的故事,如果你是第一家,可能人家觉得很新奇,可以投资你。   
       杨  宁:是。
       主持人:可是你前面都有两家了,你是怎么样说人家的?
        杨  宁:我们就跟他们讲2.5G,那时候其实在我们上市的时候,2G,就是二代短信服务,市场份额还是远远大于2.5G--WAP、彩信以这种GPRS 为主的这种商业模式。所以我们当时给投资人讲,我们是2.5G 的No1,领先者,那么我们觉得2.5G的发展速度会比2G要快,所以我们认为我们的发展要2G的要好;所以那时候就是,我们讲的故事,你必须要跟别人不同。
       主持人:你们那个故事当时是怎么跟人描述来吸引人家的?
        杨  宁:蛮简单的,就是说首先第一,各个分析机构研究报告给大家看,就是说2.5G的增长会非常非常好;第二,就是我们给大家讲2.5G和2G有什么区别。那时候真的是股东一头雾水,说什么是2.5G 什么是2G?所以,那时候,每到这个时候,我从我的包里拿出手机,然后哗……在桌上摆出一大排手机说,你看,这是2G,有什么样的东西;这是2.5G, 这个这个… 有大手机、小手机,然后给他们看每种业务和各种功能的使用。
       主持人:就是很直观地跟人讲。
       杨  宁:很直观地跟人讲,什么是2G,什么是2.5G。当大家看的时候,他说,原来这彩屏手机带摄像头,带MP3的这种手机,这个肯定好,这个黑白屏这么小,这个才两行字,以后大家肯定会买这种手机,把这种手机扔掉,果然市场确实是朝这个方向去发展的。

        [解说]2004年7月9日,杨宁和周云帆成功站上纳斯达克的舞台,而这一天距离空中网成立仅两年零两月,年仅29岁的周云帆和杨宁成为上市公司中最年轻的创始人之一,被业内誉为中国的传奇搭档。2005年11月公布的第三季度报告显示:空中网收入已经连续13个月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5年,空中网入选德勤中国“中国高科技高成长50强”,以23848.6%的收入增长率第一名;2006年1月,福布斯公布了中国潜力100榜,空中网位列第四。
       主持人:您说您是属于创业型的人,您觉得您身上什么样的特质让您成为了这种人?
        杨  宁:我是学工程学技术出身的人,学工程,学技术出身的人,很多人都有个梦想,就是改变世界。我做的一件事情,我做的一个东西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让每个人的生活变得更美好;通过技术发明,通过提供内容服务这些东西,感觉每个人过得非常快乐,我自己也会非常满足。我的偶像都是爱迪生、福特,他们是伟大的发明家,也是很好的企业家。
       主持人:您现在刚刚三十,身价又是几个亿,您对财富是怎么理解的?
       杨  宁:我倒不是很在乎钱的一个人,我也不太在乎我有多少钱或者是有这样的一个概念,我其实没有太 多这样的概念 所以有人告诉我 你的股票升了 你的身价又到多少多少 我就说 是吗 我就说我没太多概念。也许将来的话,我的钱,也许到我多少年以后把它全捐出来,做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我觉得光这件事情我觉得很快乐;不是留给我的孩子,留给我的孩子,我最想留给他的,第一,就是有足够的钱让他能够启动,然后启动资金,这个不用像我们那么困难地去融资了;第二,就是说给他创造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的机会;第三,就是让他自己来成功,而不是说是因为我他就能够生活得就会非常非常地很优越。所以我觉得我前天看了一个故事挺好玩的,就是洛克菲勒一生非常地节俭,他住店花钱都非常地省,他的儿子花钱非常地奢靡,然后人家问洛克菲勒,说,你为什么花钱那么节俭而你儿子那么奢靡呢?洛克菲勒就说,因为我爸不是石油大王,他爸是石油大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慧聪国际CEO 郭凡生
2007-05-18

资本人物之郭凡生
        郭凡生 1955年生 内蒙人 1987年就职于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 1992年创办慧聪 2003年慧聪国际在香港上市 郭凡生出任CEO  在 200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 郭凡生名列第282位 “我们的现金流是正向的” “当时我应该忍几个月 我去纳斯达克” “慧聪是不是你阿里巴巴的对手?”

       回应亏损质疑
       我们的现金流依然是正向的 一个公司有挣钱的时候 就应该允许它有赔钱的时候  否则我们就不叫做投资了 投资本身就有风险

       香港上市 一波三折
       慧聪这么多年决策中最大的 我认为一个叫失误也好 叫问题也好 就是当时我应该忍几个月 我去纳斯达克

       谁是中国B2B的老大
       阿里巴巴的马云在中央电视台说拿着望远镜都看不着竞争对手 我今天就坐在这儿 慧聪是不是你的对手

       资本人物之郭凡生

        解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B2B公司慧聪国际 不久前公布了2005年第三季度财报 财报显示其前三季度累计亏损达2553万元 其中仅第三季度就亏损 1444万元 这已经是慧聪国际连续第三个季度亏损 而在去年同期公司还盈利2062万元 一时间 “慧聪资金链断裂”“郭凡生走下坡路了”的传言开始充斥于网络上 慧聪究竟怎么了

       在今年的季报当中 前三季度季报当中 说咱们慧聪是亏损
       亏损
        大概看到我们的报表是两千多万 事实上是这样 我们正在剥离中搜和华媒 我们这两块 在剥离前我一定要支持它发展 特别是中搜要发展 我们主要的所有亏损额都是这两个部门带来的但是我们要剥离它 我们慧聪的主体业务(B2B) 我们还是有很好的利润 那么这两块在剥离之前 特别中搜在剥离之前 我不能断它的奶 我不能不给它钱 那么中搜的亏损就两千多万 但是中搜出去的一刹间 给我们了三千万 我们投资收益有三千万 我们还占有中搜十八点几的股票 最重要的 我让一个优秀的团队又去做一件中国互联网中的大事 而你可以看到 当我们这样公布亏损的时候 我们的股票不降反升 从一块五毛几涨到一块六 一块七了  为什么 大家认为慧聪找对方向了
       或者说在亏损的时候并不是走进一个困境 很快会走出来的
       其实大家没有认真看 我们的现金流依然是正向的 但是公司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明白 你的战略和方向是不能改变的 一定要在B2B上专注 专注 再专注 你的公司才有希望 投资者才看到你的公司的真正价值
       一个公司有挣钱的时候 就应该允许它有赔钱的时候 否则我们就不叫做投资了 投资本身就有风险

       解说:郭凡生 1955年生 内蒙人 1987年就职于中国体制改革研究所 1992年创办慧聪 2003年慧聪国际在香港上市 郭凡生出任CEO  在200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 郭凡生名列第282位

       1992年的时候开始创业的
       对  
       当时怎么想到要做慧聪这样一个公司
       我原来在体改委的时候做研究的 那个时候就知道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结果 就是买家和卖家都没有效率 那么我们做这样一个服务 就会让买家和卖家有更好的效率 我们就会挣信息服务的钱
       凑了一笔钱
       凑了一笔钱
       大概多少
       十四万八千块钱  
       慧聪的业务是怎么开展的
        当时老百姓主要买的是家电 在北京 当时一个G25的录像机 南城和北城 东城和西城 一个录像机价格能差出10%来 差二三百块钱 三四百块钱 当时老百姓的工资只有一百块钱 所以这个钱对老百姓是很多的钱 他非常在乎 我们当时做的第一件事情 就是做的分类广告 有人说慧聪是分类广告之父 在上面有争议 我不太计较名字 但是确确实实 我们就是中国分类广告之父 后来就做商情 我们当时不懂什么B2B  B2C 后来我们就知道 我们的商情是典型的 B2B 你像安防市场我们就做这么厚一本书 每个月这么厚一本 它已经成了安防所有行业经理人和销售人的行业宝典了 安房这个行业的产品分类是由我们做的  不按照我们的分类来做 他卖不出东西去
        当时发展速度很快
       发展速度很快
       这七 八年的时候大概积累了多少资金
       七八年我们大概有个几千万 有不少钱
       慧聪是什么时候成为国内最大的专业信息服务商的
       我的记忆里好像是第三年 在1994年 1995年我们就是老大了 而且是没有争议的老大 现在说做商情 我们肯定是老大 没争议 不会有什么争议
       当时做的其实很好了 什么时候开始想到要引进互联网
        其实想引进互联网 这是一般的敏感性 你得有 我们在1996年1997年就知道互联网 我们1998年托管了自己的第一台服务器 张树新最早 就是赢海威的老板张树新最早在中关村找合作就找的我 但是当时我看 因为咱们搞经济分析 心理研究的就知道 这个东西没有客户 现在肯定挣不到钱  
       市场还不成熟
       所以不成熟的市场你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冲进去 当先烈 带着大家走 还有一个是支持先烈走进去 你在后头跟着先烈走 所以我们就没有选择 在商业上我们绝不选择带着头往前冲
       但是也是比较早的
         也比较早 我们1998年开始托管服务器 但是我们没有指望它挣钱 那么怎样来做互联网 很清晰 要做互联网就不能用自己的利润做 不能自己的钱做 自己的钱做你把职工坑了 我们就找风险投资 所以我们就找的IDG 实际上IDG等于给了我们全部加起来有一千四百万美元 我们做的互联网 目前在海外上市成功的这样企业中 我们拿的风险投资是最少的
       你跟他们谈的时候怎么跟他们交涉的  
       事实上 IDG的主席和 IDG的风险投资老总叫周全 周全跟我一样 也是插队下乡 科大后来才出国的 所以我们之间沟通非常好 我们1993年1994就是好朋友 很早就是好朋友 他那时候就想投资 可是那时候投资 中国又不允许企业到海外上市 我也不缺钱 他钱拿来 我说真是拿来钱我也没有用 我们就做好朋友吧 等到
       1999 年初我们就拿到了IDG的第一笔风险投资 我们就开始做互联网 但是这个钱我们没有投 一直在看 当时拿进IDG这几百万美元 是一个大额存折 存到银行里存了半年 一分钱都不花 为什么 就是看 去美国调查了解 到底是什么样的方式能让慧聪去做互联网
       非常慎重
        很慎重 第一 我们觉得B2C不适合我们 那我们就决定做B2B 但是做B2B怎么做 当时有美商网 有阿里巴巴 这些公司你们都知道 包括8848 他们就纯在互联网上做 当时中国互联网的客户总共也不到一千万 企业客户加起来也就二三十万 你怎么就能挣着钱 我坚信他挣不着钱 那我们肯定不能用这种模式 我们就比较土 我们用的是网加刊
       在那个时候就膨胀得非常快
       非常快 我们2000年这一年做了十六个  我们只有2000年这一年是亏损 我们这一年 我记得大概我们做了十六 十八个行业 我们失败了一个 剩下的一下子就成功了 因为当你一下上这么多网加刊的时候 你头几个月不挣钱 你公司就亏损 但是这一年我们最有信心 等2001年的时候我们全面赢利
       就是这个周期过后你们非常有信心
       非常有信心
        直到今天我还负责地讲 中国做B2B公司的网站谁挣钱了 它一家挣钱的都没有 你信不信 也就是这样的 我们的营业额  在当时B2B谁都不行的时候 我们的营业额每年翻一番 利润每年涨50%—60% 这个涨得非常好 所以到2003年的时候 非典那年 大家都没什么戏 我们就上市 我们就完成了上市

        解说:其实 早在引进IDG风险投资的1999年年末 慧聪就已经开始谋划在纳斯达克上市 但到了2000年年末纳斯达克市场狂跌 加上慧聪与投行之间合作破裂 慧聪无功而返 2002年初 慧聪重振旗鼓 面对接近崩盘的纳斯达克市场 郭凡生只好取道香港 2003年 慧聪二度更换投行之后 终于在非典肆虐的12月17日于香港上市 慧聪也因此成为互联网寒冬之后 中国网络概念第二轮冲击海外资本市场的先行者

       那个时候中国做互联网的公司想上市 根本想都不想 他们还想上市 主要想怎么活下来 而当时我们就淘到了第一桶金 携程 Google 百度那些公司都是IDG投资的公司 他们要上香港 他们说没戏 结果我们当时挣钱 当时纳斯达克的市场关闭着 我们只有上香港 我们上香港上完六个月 他们噼哩啪啦都跑到纳斯达克去了
       其实慧聪的上市并不算很成功 因为不能到纳斯达克
对 因为当时纳斯达克市场就是互联网泡沫 就垮了 根本没有公司可能IPO上市 后来我们就闹到香港 我们非典那年上的市 你想一想 上的时候挺高兴 上完之后 等到携程一上 我就知道 坏了 后来随着盛大一帮都上 我就觉得坏了  
        其实现在讲起来 慧聪这么多年决策中最大的 我认为一个叫失误也好 叫问题也好 就是当时我应该忍几个月 我去纳斯达克 我这一步路走得不对 但是不怕  因为纳斯达克永远对我们这样的好公司是开放的 还有很多符合法律 又符合我们现有股东的利益 能够帮着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有这样方面打算吗
        一定有这个打算 因为我们的股东强烈要求 按照国际市场的惯例来评估慧聪的企业价值 我们在中国是领头的 对吧 我们公司做了十三年有这么好的品牌 我们现在有两百万的注册客户 我们有十万的付费用户 我听说Google 的付费用户大概有八到十万 我们也有八到十万的付费用户 我们这么好的公司现在的市值评估我觉得是大大被低估了
       今年百度也在纳斯达克上市了 而且受到市场的追捧 行情非常火爆 当时您有什么感受
       我特别高兴 中国企业家的成功 有人说百度被炒出泡沫来了 凭什么你Google没泡沫
       李彦宏是我的好朋友 我们在互联网最寒冬的时候 老靠在一起 不过当时我挣了钱 觉得比较厉害 他们当时就是赔钱的时候 我们交流得很多

       解说:在搜索引擎市场 慧聪和百度几乎同时起步 最初慧聪和百度的经营模式 都是通过给各个门户网站提供搜索技术来挣钱 2001年9月20日 百度从后台走向前台 首次推出了面向终端网民的搜索服务 推出了竞价排名服务
       2002年9月慧聪成立中国搜索联盟 取代百度成为四大门户网站的搜索技术提供者 同时为一千多家网站提供技术 从表面上看 慧聪在搜索市场大获全胜 但其实这却是百度所放弃的道路

       有很多人说 你与精彩擦身而过了 特别是在他上市的时候 您觉得这个值得您反思吗
       值得反思 而且我也承认 李彦宏做的比我好
       当时你跟他一样选择同一方向呢
       我选择不了 因为我不懂技术 我不可能做技术方面的选择 我能选择的是选择陈沛来做这件事情 我觉得 其实我已经选择了 在中国互联网最萧瑟 秋风刮来 谁都活不下去的时候 我拿了两三千万投到搜索上
        当时在中国能够踏下心来去研究搜索技术的公司 只有我们和百度两家 那么百度是领先者 还有Google 那我们怎样追上来 那就只能用我们的方式 比如当时百度推出自己的搜索 我们还是推出给网站服务的搜索 我们一下子把新浪 网易 搜狐这些大的互联网网站的搜索服务的业务都拿到手里了 我们做这样一个搜索联盟是为了扩大我们的影响 作为后来者的一种竞争方式
       当时结盟的规模发展到多大
       当时结盟规模已经发展一千多个网站
       当时盈利多吗
       这个业务我们在当时这样做完之后 主要是为了拓展市场 说实在的 中国搜索的业务 就是中搜的业务在慧聪里头一直是亏损的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剥离它
       所以你现在能做的就是把中搜剥离出来 让它更好地发展
       对 把它剥离出来 让中搜的队伍拥有更多的股权和期权 让他们能够知道自己是中搜 自己是企业的主人
       当我们选择B2B的时候 我们做的这么好的中搜业务 就得剥离 在这个时候是最难的
       失去和放弃是最难的 我觉得慧聪正在不断地经历这些 我想将来还会有但是这些东西都不可怕 重要的胸怀
       这种剥离是良性发展的
       那当然良性发展 良性发展 剥离之后更专注了
       当然我们相对来说就不像有些公司走得那么快 或者名声那么大 你讲B2B 有些公司确实好像名声比我们大 但是你到了安房 消防 暖通 水工业 化工 涂料 到这些行业去问 我们一定是金字招牌 中国没有一个公司能超过我们的信任度的

        解说:2004年8月11日  阿里巴巴公司宣布全面收购雅虎中国全部资产 同时雅虎投资10亿美元 换取阿里巴巴40%的股份 这起并购被认为是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并购案 一时间 阿里巴巴大有一统江湖之势 短短11天之后 慧聪发布公告 宣布剥离中搜 仅留18.44%股份 郭凡生把火力全部集中于 B2B  B2B市场顿时硝烟弥漫 究竟谁是B2B行业的老大 一场口水战再所难免

       您觉得现在您在市场上所面临的竞争对手 主要对手有哪几个
       从品牌和吆喝上 阿里巴巴当然是竞争对手 但是从客户的角度看
       他的客户主要在出口 我们的客户主要在内贸 所以我觉得两个企业竞争 客户群是有差别 方式上也有差别 但两个企业毕竟是竞争的
       能不能把这两个企业在市场上的占有的份额相比较呢
        我是一个上市公司 我挣多少钱有多少用户是公开的 而阿里巴巴不是一个上市公司 我觉得阿里巴巴如果想成为一个上市公司似乎应该更诚信一些 信息更透明一些 比如阿里巴巴曾说过 他一天挣一百万 我不知道一挣百万是营业额还是利润 如果一天能挣一百万的话 他的利润一年就有三亿六 我认为他的营业额达到三亿六已经不错了 因为他去年说的一天挣一百万 我不知道阿里巴巴的马云是不是有胆量 把你去年所有的税票让大家看 我现在就在电视上公开提出这个问题 你要拿出税票让大家看 你讲的是真话 如果我讲了这个话你不拿出税票来 我就认为你讲的假话
       亏损不丢人 中国很多公司都在亏损 互联网很多公司都在亏损 e龙在亏损 e龙每股亏损一毛二 但是e龙的股价依然很好 因为大家接受他亏损的现实 但是如果一个巨额亏损的公司说他在巨额赢利的时候 那就不对了
        Google 成功 是因为他今天挣了钱了 雅虎成功是因为他今天赢利了 新浪 搜狐 网易 TOM  QQ  盛大 携程 之所以今天被认定了 包括百度被认定 是因为他挣钱了 而且他们挣的钱是被上市公司的所有法律机构审完了之后出现的赢利 只有这个时候才证明它具有了真正的商业价值 而阿里巴巴至今 他的模式没有被证明 他也不愿意来证明 只是闪烁其辞地说每天挣一百万 我想不通 一个每天有一百万利润 一年有三亿六利润的公司 为什么不去上市还要私募
       那您怎么看待阿里巴巴收购雅虎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至今 没有一个全面的收购的报告 我不了解详情 因为阿里巴巴不是一个上市公司
        比如我慧聪要收购谁 我必须详细说明我是用多少钱收购它的 股权是怎么样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 他是一个非上市公司 他可以不公告所有的细节 比如 阿里巴巴到底现在手里还有没有十亿美元的现金 阿里巴巴收购雅虎 是一个什么条件 我相信 现在雅虎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的最大股东 阿里巴巴的创业者手中的创业股已经很少了
       阿里巴巴的马云在中央电视台说拿着望远镜都看不着竞争对手 我今天就坐在这儿 慧聪是不是你的对手 第二 望远镜的目距很窄 可能你看不到竞争对手 而一个伟大的企业 最可怕的就是看不着竞争对手 看不着竞争对手的时候 你的方向何在 看不着竞争对手的时候 你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所以我觉得融资拿到钱不是成功 融资拿到钱之后帮着投资人把钱变成了几十倍 上百倍 你才真正是获取了成功 而且向稳健地 让你所有的投资人获利 才是获取了成功
       解说:在敢于直言的郭凡生看来 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因为背后有一个制度在支持 这个制度就是知识经济的制度
        我们看 李彦宏 张朝阳 丁磊 他们原来都是穷人 对吧 他们绝不是因为有钱投了公司发的财 是因为有能力 风险投资给了他们钱 给了钱之后  投资人占小头 他们占大头 他们成了富人 而他们成为富人的过程一定不是自己富裕过程 他们每个人都创造了几十个 上百个百万富翁 我觉得这个制度是最了不起的
        我们在香港上市的时候 当时有人就问我 说你们慧聪做B2B 做行业门户 你们慧聪也做行业搜索 雅虎和Google进来 你怎么活呢 我说好像这个问题不该这么问 雅虎在中国做了五六年 每年赔一亿多 赔一两亿 今天老五 那你现在要问的问题是 Google进入中国 在我和百度的压力下 它怎么能够活  你应该这样问才对
       雅虎在全世界都是强势 雅虎在日本 在韩国绝对强势 雅虎在日本 韩国就是新浪 今天张朝阳 丁磊会把雅虎看的很重 没什么戏 所以我觉得这是中国企业家值得庆幸的 就是在互联网这样尖端的技术领域里 中国所有的行业 我们所有的方面都比美国人强 你看 雅虎做不过他们 Google做不过百度 你们还不知道好多 有个叫allyes的公司是做互联网广告监测的 美国有个叫doubleclick的公司 是美国的上市公司 它现在的市值最少有十几亿元美元 它做不过allyes 那也很看的清楚 ebay它做不过淘宝 我也相信 美国没有B2B的公司 没有好的 B2B
       全世界做游戏的公司 盛大的陈天桥是买的他们的游戏 买了你的你做的也不如我好 你怎么着吧 QQ 在他的主产品上把微软的MSN打得非常难受
        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 所以他们惟一的方法就是花大钱买我们 我们也不反对 买了之后 互联网和知识经济 你把我百分之百的股都买了 你还得让我怎么干活  你买了之后我不干活你就没了 所以买了以后 你还得跟我说好话 让我干活 这就是知识经济 这个制度上我觉得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你觉得这个是最根本的吗
       这是最根本的 就是这种制度 如何从资本型的制度向知识型制度过渡 我觉得这个意义是最伟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前程无忧公司CEO 甄荣辉
2007-05-18

他出身香港平民家庭,如今却是亿万富翁
       我觉得钱是一个副产品,你要是想为了赚钱的话,你可能会失败的。
一个简单的招聘业务,被他带上了纳斯达克
其实你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股价其实每天都在动,你要是太关心这个股价,你就不用干活了。
       他成就了又一个“新兴行业+个人英雄”的创业神话
头20年,我找工作的原则是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把自己武装起来。到了那个时候,跟自己说,过了40岁以后,可能就是使用了。
资本人物之甄荣辉

       解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每年春节过后,各大城市的人才市场成了回流的人潮最集中的地方。随着春运高峰的结束,各个企业对外招聘的高峰也随之出现了。忙坏了的除了各企业的人事主管,还有中国最大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前程无忧的CEO甄荣辉。

       甄荣辉简历:
       1962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工程系学士、硕士;
       1984年到1988年在惠普香港公司从事营销工作;
       1989年,加盟贝恩管理顾问公司,并晋升至中国区副总裁;
       1998年,创办前程无忧;
       2000年4月至今,担任前程无忧公司CEO;
       2005年,甄荣辉以36亿人民币身价排名新财富500富人榜第21位。

      王君择:现在正好是赶上招聘的高峰期,你这段时间挺忙的吧?
       甄荣辉:对,这段是招聘的旺季,好多公司都在招人,今年感觉2006年的招聘计划好像比2005年大。好多客户的招聘计划都扩大了,也是大家跳槽的好时候,大家都比较喜欢跳槽,春节后都是找工作的旺季。
       王君择:您这一生职场上有很多次的选择,然后像现在有许多人也都有自己的创业梦想,并且在为之付出努力,但是真正能成功的毕竟是很少数的人,但您作为一个走过来的人,成功的人,你有什么经验,觉得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甄荣辉:成功的关键,我刚才就是说,最难的,创业来说不是创业,而是把它壮大。不是从零到一,而是从一到一百,零到一很难,一到一百更难。这个其实关键还是团队,其实我老觉得我创业是比较晚的,我觉得我再早五年的话,可能境遇还好,现在觉得老化的感觉了。但是,太年轻也不行,因为太年轻,建立团队还是有问题的。因为建立一个团队,你怎么样管理一个团队,你怎么样建立一个团队的氛围,这个还是需要一定的所谓的工作经验,需要一定的管理、个人的魅力等等,这些其实都是需要时间慢慢慢慢积累的。所以我还是觉得最好的创业时间是32,我是晚了五年。在创业的时候,不是说我现在32。晚了五年,但是我感觉创业还是时机,一个是你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机会,你能不能把它做起来。第二个是建立团队,建立团队可能跟你本身的个人的管理的经验还是有关系的。1994年的时候,我们自己招聘就发现有这种问题了,只是那个时候发现这个问题,但是那时候也没有想去解决。
       王君择:什么问题?
        甄荣辉:在咨询公司招人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那个时候登了个中国的英文的报纸,质量、档次、品牌都很好,但是收不了几十个简历,好像才收了二十来个简历,我们就问我们的同事,我们就说,你们找工作去哪里找?他们就说,某一个大报,我们就登了一个报,收了五十个简历,这个太好了,当时那个大报拿起来的时候,看完以后手都是脏的,都是黑的,感觉一看就是。刚刚给我看的时候,这么烂的媒体,我们作为一个国际的跨国的咨询公司,怎么可能在上面登呢?登了以后效果很好,我们那个时候就发觉,好像中国还没有一种专业的招聘媒体。
       王君择:市场空白点。
       甄荣辉:对,那个时候怎么说呢?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个意识,我们这样做吧,还没有这样想。其实还是到了差不多1997年的时候,突然之间有个机会,谈起来,后来偶然的机会才把这个做起来。
       王君择:什么样的机会?
        甄荣辉:其实最早的时候是有一个报社,他们是想做一个叫《证券周刊》。他找我们合作做一个证券周刊,我们那个时候了解了一下,中国的证券周刊好像都是证券公司办的,那个年代,他们炒什么股票,就发什么新闻。我们就觉得,我们又不是证券公司,我们又不影响市场,我拿那种所谓的基础分析可能跟结果完全是不挂钩的,那怎么做呢?那个时候谈过程里面,这样,不如证券周刊不做,做人才周刊吧。然后才在想,刚才我在想,一个专业的人才周刊的市场是空白的。但是后来那个报社也没有同意,他们还是跟别人做了一个证券周刊,当时在这个过程里面就慢慢地感觉,一种专业的招聘媒体,其实这个市场还是有的,他不做,我们后来自己就越来越有信心,就找了另外一个报社作为他们的广告代理。
       王君择:还有一个细节,最开始我们是以低价格来打开这个市场的,慢慢地我们这个价格就提高了,这个过程你怎么让客户认同的?
       甄荣辉:那还是看效果。因为其实中国的平面媒体价格相对全世界来说是蛮高的,我们从前可能是大报的五分之一,后来我们慢慢变成四分之一,三分之一,二分之一,不过还是比大报便宜。只是说我跟它的差距慢慢慢慢地减少。

        解说:前程无忧并不是中国第一个招聘网站,现在却成为中国最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提供商。中国的第一个招聘网站是zhaopin.com,中华英才网和中国人才热线也诞生在前程无忧之前。作为最晚进入行业的前程无忧1999年9月才开通网站,但在过去的六年中,前程无忧以非常规的速度从行业末尾爬升至翘楚的地位。

       王君择:你现在是行业老大,你跟老二相比,他们比你差多少?
       甄荣辉:因为现在在2005年年初的时候,美国最大的招聘网站Monster,他们收购了中华英才网40%的股份,收购股份的时候,因为它也是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所以收购的时候,它都会披露一些有关的信息的。他那个时候说,中华英才网在2004年的时候700万美元,今年在他公布业绩的时候,它说中华英才网2005年底的增长率大概是 50%,你说500万美元增长50%,大概是1000万多一点美元,大概8000万人民币。我们今年的营业收入接近六个亿。六个亿除以八千多万,是七倍左右。
        王君择:我就想弄明白,比如说我们现在的51job,就是前程无忧,你是靠什么一种方式来赚钱呢?比如说我们的招聘网就是说付给我们费用。
        甄荣辉:其实我们现在赚钱都是从企业那边的,没有从个人那边的。我们99.9999%的收入都是从企业那边过来的,企业那边最主要其实还是广告,广告的服务,不管是平面媒体的广告,网站的广告或者是简历库的筛选,软件的使用,我们现在基本上都是在企业里面赚钱的,企业的钱好赚。
       王君择:企业养活你们?
       甄荣辉:是企业养活我们,我们有20几万个客户。
       王君择:你现在商业模式跟国内其他的同行比有什么特色?
       甄荣辉:我们这个行业的特色其实成功的不是商业模式,因为商业模式很简单,大家都能抄的。你说白了,其实你看美国现在也是一个大的网站Monster,它基本上占了美国整个招聘市场非常大的部分。你发现我们这个行业最关键其实不是商业模式,而是规模。
       王君择:只要把规模做大了,就可以赢利?
        甄荣辉:规模做大了,比如说好多工作信息,你要找工作你会去哪里?你肯定去招聘信息最多、最新、更新得最快,最好每个小时都有新的职位上网这种网站,我以后找工作是去这里。你规模大了,好多找工作的人来看你的报纸,你的网站,对客户来说,那个效果就好了。这个就变成一个良性循环,其实我们这个行业的关键不是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在我们这个行业不值钱的。这个商业模式五年前十年前已经有,到今天其实根本没改,关键是你怎么把它滚起来,滚起来了以后,这个就有一个叫网络效应,就是求职者喜欢过来,有效果了,客户过来,客户过来,更多求职者过来,更多求职者过来,就效果更好,就更多客户过来。这个其实有点像拍卖的网站,不管是易趣也好,不管是淘宝也好,其实上市模式很简单,关键是怎么样把这个规模做大的压力。

       下一节看点:
       前程无忧,并非“钱”程无忧
       新鲜创意,演绎“剩”者为王

        甄荣辉1962年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的平民家庭,1984年从香港大学硕士毕业后加入惠普公司;1989年MBA毕业之后加入全球三大顶级管理咨询公司之一贝恩公司;1994年,甄荣辉成为贝恩公司历史上最年轻的副总裁以及合伙人之一。这一年,32岁的他已经从10年前的香港穷小子,变成拿着千万年薪的职业经理人。但是,甄荣辉并不甘于千万年薪,1998年,甄荣辉创建前程无忧。而这家叫作前程无忧的公司当时并非“钱”程无忧。

       王君择:1998年算到2001这段时间,市场有很多事情,比如说网络股,网络泡沫的破灭,还有9.11事件,我们是怎么坚持走过来的?
        甄荣辉:那个时候很苦的。我的一个其中一个创始人他说,他说不成的话,出去当渔民了。很多人说,你怎么这么笨蛋,我本来做咨询公司的顾问,我是2002年底3月底离开,4月份到前程无忧做管理的工作。那个时候他们说,你还做什么顾问,你的判断那么差。4月1号网络开始跌了,他说你在最烂的时候时候跑去做网络,人家互联网都塌下来了,你还跑去网络公司,好多人说,你凭什么做顾问,你做顾问你的时间判断得那么差。我感觉这不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关键是一个业务,其实你真的问我的话,互联网的破灭,其实对我们总体来说有帮助的。为什么有帮助?在互联网很热的时候,不管你是谁,你有点想法,拿个MBA,特别拿个哈佛 MBA,你去美国,你就拿几百万美金,几千万美金。这种竞争环境很难竞争的,因为大家太容易拿到钱了,其实我自己个人感觉,就是2000年的互联网的泡沫破了以后,这个市场就没有什么钱进来了。这个变成竞争就真的就看你的本事,你的本领了,你的方向对不对?你的执行对不对?这不是就是说大家都有好多好多钱可以烧。
       王君择:是不是那句话叫“剩者为王”,是剩下的剩。
       甄荣辉:对呀,我们就是剩下来的。剩下来以后,我们在那个时候就巩固了我们的市场,把我们的市场地位巩固,然后把市场慢慢慢慢地集中起来了。你到今天,你说我们很成功地上市,我们上市,当然很多人很开心。结果,也是我们的竞争对手也拿到钱了,因为我们很成功,中华英才网也拿了Monster的投资,招聘也在融资,风险投资。所以每个事情有它的好,你说市场好,我们上市了,很好,但是我的竞争对手一下子也去拿钱。你说事前互联网的泡沫破了,但是给了我们机会,好好地去竞争,把市场集中起来。911的时候是苦的,911那个时候,我记得其实我们是接近,我们是2002年初打平的,本来应该是2001年底就打平的。但是我看到我的收入快超过我的成本了,到了第二个季度,第三个季度可以打平了,没想到第三个季度跑个9.11出来。
       王君择:那个时候你很受打击吧?等于是要该有希望了。
       甄荣辉:对,快有希望了。因为那个时候等于我们跨国企业、跨国客户还是占我们的大部分,就是2001年的时候,所以一下子我们的大客户一下子所有招聘计划都冻结了。那没有办法,人家不招人,不会打广告,那没办法。
       王君择:这对公司影响有多大?
       甄荣辉:肯定有担惊受怕。你不知道这个东西会延长多长时间,你还是要往前走。
       王君择:它那个业务量占公司多大呢?
       甄荣辉:那个时候跨国客户可能占了我们没有一半,但是也接近一半了。
       王君择:现在呢?
       甄荣辉:现在跨国企业可能占了我们四分之一,有可能三分之一、四分之一左右吧。
       王君择:是不是那件事让你觉得做跨国客户市场风险(很大)?
        甄荣辉:也不能这样说。市场都是有风险的,就好像像开船一样,都是风浪很大的。只是说我现在过了这么多年,从我到前程无忧,2000年4月份到现在,就是过了好多的波浪,不管你刚才说的互联网的泡沫的爆破,不管是9.11,不管是我们上市以后我们达不到业绩,股价受到很大的影响。现在回头看的话,这些都是风浪,关键是你承受风浪的能力大了。
       王君择:你是最后进这个行业的,你作为一个晚辈怎么跟那些前辈竞争?
       甄荣辉:我想,应该还是融资了。其实我们融资的时候,我们找了差不多五十多家不同的风险基金,我们不单找国内的,还有香港的,我们其实也去美国找了。去美国找其实蛮累的,那个时候,互联网太热了。
       王君择:都是你自己去的?
       甄荣辉:当然了。跟我的另外一个同事,我们两人从美国东岸跑到西岸,那个时候,互联网最热的时候,加州公司说,你距离它20公里,它都不去投你,它觉得你太远了。那个时候,你想市场很热。
        王君择:就是遍地都是这个。
        甄荣辉:对,遍地都是机会。遍地都有人要钱,你基本上要跑去他门口敲门,你还要站在他门口等。
       王君择:你跑了多少家?
       甄荣辉:我们最终跑了差不多五十家。
       王君择:最终你们融到资了吗?
       甄荣辉:最终我们融资了大概1400万美元吧。其实蛮多的。

        解说:前程无忧的赢利模式因为十分符合中国国情,受到国外风险投资者的青睐。很快,在2000年2月,一笔金额为1400万美元的投资进入了甄荣辉的创业公司。2000年4月,37岁的甄荣辉决定放弃1000多万的年薪、离开工作了11年的贝恩公司,出任前程无忧CEO。
       在美国,人才市场一年产值达四五十亿美元,而国内的人才市场不足其l/5,是一座等待开采的金矿。有市场、加上好的机遇,甄荣辉和他的团队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在2000年营收比前一年增涨7倍、2001年又翻一番达到1.5亿元的业绩。

       王君择:你还记得自己拉来的业务,第一单业务?
       甄荣辉:我第一单拉来的业务好像是医药公司,也是我从前的贝恩的咨询公司的客户,然后我跟他们亚太区的总裁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然后我就跟他们说,帮帮忙,不跟他解释,我说帮忙登广告吧。他就让他下面的人登了广告,登了广告以后,他说效果很烂,招不到人。
       王君择:收钱了吗?
       甄荣辉:我好像是收了点制作费吧。因为最早的时候效果很烂。那个时候他也没办法,只能是硬着头皮在搜,帮他在简历库里面找。就要你效果没有做起来之前,其实你蛮苦的。
       王君择:我记得你是说2002年才开始有赢利的。
       甄荣辉:2002年赢利。
       王君择:那中间有三年时间是不赚钱的。
       甄荣辉:对。
       王君择:怎么挺过来的呢?
        甄荣辉:最早的时候都是我写支票,1998年底,1999年,2000年初的时候,都是我在写支票,有的时候我还要安慰他们。他们说,现在烧钱太厉害了。我说,没问题,烧吧,要做的还是要做。他们老是不太敢,因为他也摸不清到底我所谓有多少底。他怕等一下把我也烧掉了,那就完蛋了。他们很多时候都不敢去做,我记得那个时候没什么市场推广费用的,你没钱,就有创意了,我记得在1999年、2000年的时候,在北京,我们那个时候发现好多的白领都是坐这种公共小巴上班的公共小巴是很分散的,不是有一个巴士一样有一个大公司管理的。我们就一帮人跑去一个一个跟他谈,在公共小巴的头枕里面放一个头套。然后我们在北京基本上有一段时间,所有的这种公共小巴超过一半都做了,那个时候一下子大家都知道《前程周刊》无忧工作网,这个费用很低的。你做个头套,我们不单是做头套不贵,我们还要每个礼拜帮它换,换回来洗,洗好以后又去换,我们在这种小巴站都站了十几个人,然后拿着一大袋头套,看见哪一个车的头套脏了,或者司机要求换,我们马上就帮它换。没钱了,怎么办?没钱的时候,只能是靠大家的努力了。
       王君择:给自己企业做形象广告?
       甄荣辉:对,你要有创意,然后要团对配合,哪里会我拿个几百万打广告吧。那个时候哪里有几百万打广告对把?
       王君择:你那时候怎么心里这么有底?
       甄荣辉:没有底的,肯定是摸着石头过河的。

       下一节看点:
       纳斯达克,无忧股价起落
       前程堪忧,面对信用危机

        解说:2004年9月29日,来自中国的招聘网站“前程无忧”登陆纳斯达克,尽管发行价仅为14美元,在随后的两个多月中,前程无忧股价却一路攀升,最高时达到55.5美元,超过原本在纳斯达克表现最好的中国概念股网易,一时间成为纳斯达克“中国概念军团”的最耀眼明星。作为51job的创始人之一, CEO甄荣辉拥有公司30.6%的股份,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人们惊呼,这个香港穷小子创造了中国互联网的另一个春天。

       王君择: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划上市的?
        甄荣辉:筹划可能是在2003年年底,携程在美国上市。上市以后,蛮成功的。他们是2003年12月上市的,他们上市成功以后,其实我们一开始想,好像过了几年的互联网的冬天,终于看得见春天的曙光了,所以可能在2004年年初,我们就开始准备跟投行的联系,基本上在2005年2月份左右,我们基本上就觉得要进行这个计划了。
       王君择:而且公司股票上市了,很受国外投资者的追捧,然后股票又飙升。
       甄荣辉:有可能,刚才说我们包装比较好,英语讲得比较好一点,包装好一点,然后大家对我们特别特别信任。应该讲,我们跟投资者谈的时候,其实应该说,大家觉得我们跟携程是比较接近的,不单是互联网的模式。因为在中国,单做互联网也不行,我们其实还是平面媒体也占了接近60%的收入,他们会觉得中国这种国家,互联网的发展还是比较早,虽然很快,但是比较早,这种结合线下和线下的模式大家比较接受的。所以其实那个时候,你要是看投资者,比如说我们怎么样来评价我们企业的价值,蛮多时候都是携程作为一个比较的。
       王君择:随着股票上市,你就变成亿万富翁了。
       甄荣辉:是这样,也是这样过,我现在还是每天吃盒饭。
       王君择:这个是不是你小时候曾经有过的梦想?
       甄荣辉:没有,没有想过。我现在唯一的希望就是多点时间睡觉好了。
       王君择:小时候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比如说在你的创业经历中你没有这种梦想吗?
       甄荣辉:没有,只是把事情做好。我觉得钱是一个副产品,你要是想为了赚钱的话,你可能会失败的,你要把事情做好,你事情做好了以后,这个钱是会自然而来的一个副产品。

        解说:然而好景不长,2005年1月18日,前程无忧发布公告,下调了2004年第四季度的收益预期,原因是“未估计到2004年12月后两周广告收入大幅锐减”,公司预计第四季度收益将从每股约6美元锐减至约每股3美元。受此消息影响前程无忧的股价暴跌50%。市值也蒸发了6亿美元,仅为原来的一半。一夜之间,甄荣辉由前程无忧神话的缔造者变成了破坏者,前程无忧身陷一场巨大的信用危机当中。

       王君择:你那次公开之后,在股市上引起了很大的波动。
        甄荣辉:因为这样,我们第三个季度做了1.35个亿,然后我们预测第四个季度,其实那个时候我们只是预测,增长到1.45亿元。但是,刚才我也说过,其实在我们的历史里面,我们从1998年底或者1999年初开始的五年里面,从来没有一个季度是负增长的。我们第三个季度做了1.3个亿以后,我们预测第四个季度会增长到1.4到1.45。其实从某种意义只是一个从五百万到一千万的一个增长,我们预测地是很快地增长,那个季度明显地没有完成。结果我们出来是 1.2个亿。我们做了五年没有一个季度负增长,突然之间,我们上市以后,第一个季度就出现了负增长。可以说是一个,怎么说,很难再选一个更坏的时间来出现这个负增长了。
       王君择:你看到美国的投资者对你的强烈的反应,你心里怎么想?
       甄荣辉:其实我想信任就是这样,信任要很时间才能建立起来,不是隔一天、一个小时、一个礼拜。我想,我们第三个季度业绩不错,然后第四个季度是我们第一次给预测,我们给了预测以后结果是没有达到,所以从一些美国投资者来说,他会觉得到底是怎么回事?你会不会一上市以后所有问题都浮出来了。我们也不是说一个成立很短的公司,我们上市的时候已经有五年历史了。当然第一次的业绩下滑对投资者来说,他们还是比较难去理解了。
       王君择:股票市值一下子就跌去了一半。当时你什么心情呢?
        甄荣辉:我觉得没有。其实这个都是数字游戏,其实你作为一个上市公司,股价其实每天都在动,你要是太关心这个股价,你就不用干活了。我们要做的事情是每天看着自己的业务,把业务做好,把营业收入做上去,把赢利率提高,这个是我们每天能做的事情。我们看这个股价,其实股价不是我们控制的,我们能做好的是自己的业绩,市场怎么样评价我们,长远来说还是要有一个公平的价格,每天的波动,你其实很难去关心的。太花时间其实你过了一段时间,不能说麻木,但是也知道这个东西也不是你能操控的。

       解说:春天意味着耕耘、意味着希望、意味着机会。进入2006年以来,随着中国国内招聘求职市场供给的繁荣,前程无忧的股价再次爬高。目前,《前程招聘专版》在全国的发行量超过500万份,其招聘网站的每日页面浏览量上千万次,现在全国包括香港的 25个城市设有服务机构,当之无愧成为招聘类网站第一。前程无忧业务从刚开始单一的招聘扩展到包括招聘猎头、培训测评和人事外包在内的全方位的人力资源服务,以自己跨平台的优势,将产品推广到人力资源服务的高、中、低各个层次,创造了“前程无忧”的传奇。

      王君择:因为您是现在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业的龙头老大,现在又正好是求职的高峰。如果让您对现在正在求职的人们说点什么或提点什么建议,你会对他们说什么?
甄荣辉:我个人有一个想法,好像这个想法还是实现的。我自己跟自己说,我大概20岁大学毕业,60岁退休,中间有40年的工作时间,把它中间切断,就20 年。我那个时候自己跟自己说,头20年,我找工作的原则是怎么样学习,怎么样把自己武装起来。到了那个时候,跟自己说,过了40岁以后,可能就是使用了。就是把我的学回来的东西去用了,我觉得这个其实还是子蛮重要的,头20年或者是40岁以前找工作,你最关注的不是说工作的职位能给我多少薪水,最关键的它能给你多少学习机会。你做了以后,你能不能学一些你从前不懂的东西,能不能让你自己个人的能力提高,这个才是最关键的,赚钱的时间多的是。头20年,从学习的角度出发,把自己的能力提高,后面20年,你要真的发挥去赚钱的时候,你就可以走得很顺了。
       王君择:40岁之前是学东西,40岁以后再去做事情。
       甄荣辉:40岁以后,就是说你选工作的原则,比如说有个工作,这个工作给我五千块,这个工作给我三千块。这个工作我能学到一些我从前学不到的东西,这个老板很好,会教我的。这个五千块的工作我是完全只是适用我现在懂的东西,然后我可能会学。
       王君择:那现在看40岁太晚了吧?
       甄荣辉:不会。
       王君择:你都说你自己创业晚了五年。
        甄荣辉:学是不会停的,我到现在还在学。你上市以后要学一大堆作为上市公司的东西,人的学习其实不会停的。你发觉到了后面你还是在学,就看你的机会了。要是你爬得快的话,你的学习就更快了。当你个人发展停下来以后,反而你的学习慢下来了,这个好像不是说,我发展得快我就学的慢,这是没有的。你发展得快,好像那个学习更快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 严介和
2007-05-18

他带领的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民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
      他的经营模式不断遭人质疑
      严介和:我们这种方式没有人竞争,也是公开的,都全面公开。

      为获名气,他收购了31家亏损国有企业
      严介和:就是为了一个名气。好企业为什么我不要?

      他自认为是一个太优秀的人
      严介和:谁叫我们这么优秀呢?我们不承受苦难谁承受苦难呢?


       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从2005年胡润富豪榜发布后,他上百亿元财富被突然曝光,他的名字掀起了一片媒体狂潮。他的第一桶金,他的财富蹿升速度,他的资本运作,他的个性为人,一次次被媒体聚焦、惊叹甚至是拷问。他就是太平洋建设集团董事局主席――严介和。

      严介和
      ?1960年生,江苏淮安人。高中毕业后成为中学的语文老师。
      ?1986年,辞去教师职务,竞聘成为一家亏损国有企业厂长。
      ?1992年,租赁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注册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其现在的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前身。同年,在南京绕路工程中掘得800万元的“第一桶金”。
      ?1995年注册成立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
      ?1996年,在苏北、苏中的中小城市探索BT模式,在宿迁市垫资5000万元为当地政府完成BT基建。
      ?2001年,开始大量采取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
      ?2002年,注册成立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同年在江苏省内开始大规模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
      ?2004年,辞去集团总裁,任董事局主席。
      ?2005年,太平洋建设集团总资产超过100亿,严介和成为中国具有爆料性的财富黑马。
       关于严介和的资本扩张方式,外界普遍认为有两手:一手大搞城建,一手并购国企。而在两手中,“城建”又是先行。从1996年开始,严介和旗下的太平洋建设就通过先垫资建设后移交政府的方式在江苏各地承揽政府投资项目,既而席卷全国。而这种项目运作的致胜法宝便是严介和自己摸索出来的“BT模式”。
      所谓的“BT”,取自英文单词“建设和移交”的缩写,意思是项目管理公司总承包后垫资进行建设,建设验收完毕再移交给政府部门,之后政府分期偿还工程款。这种模式,普遍受到急于进行基建而又财政困难的地方政府青睐,严介和的财富大道一路顺风顺水。

      严介和:原来呢,不能说我首创。我不懂什么是BT,我觉得这个模式蛮好的,就是制定这个模式,真的是皆大欢喜,政府欢喜,我们也欢喜。

      主持人:现在国内有没有其他的也用这种模式做的?
      严介和:我看不多。  政府信不信任你的问题,你做了哪些形象工程?你有什么骄人的业绩。另外很多的政府领导,如果哪个民营企业家光是兜里面有点钱,如果你自身脑子里面,思想和理念不能够被当地领导认可,他不一定就认可你,和你合作。
      BT 模式中,项目公司通常绕过招标程序,直接与政府进行谈判协商,严介和也曾经宣称过在太平洋的项目中,没有一个是经过公开招标的,而且太平洋75%的效益来自于谈判桌。正是这种在外界看来不透明的获取手法,让严介和倍受外界质疑。而面对质疑,严介和有着自己的独特解释。

      严介和:像招投标,低价,恶性竞争,这个内耗对一个国家,对一个城市,或者对一个省、一个县来说,内耗太大,出现了多少烂尾工程、半拉子工程,引发了多少社会矛盾。 我就觉得我们再掺和在这个里面做没有必要,我们能不能制定出一个新的模式,让政府能够接受,我们也觉得干得有目标有奔头。

      主持人:那时候国家在这个行业普遍提倡的是要用招投标的方式。
      严介和:我们这种方式没有人竞争,也是公开的,都全面公开。但是其他人他不愿意干,带资建设他怕有风险。

      主持人:你怎么认为没风险呢?
       严介和:我认为在中国跟政府打交道怎么有风险呢?我这个协议在法律上都是无效的,就是道德协议,就是道德约束就行了。    我感到不冒险,我就这么自信。别人倒认为我挺冒险,我就非常自信。说白了,如果法律上有效的协议,如果政府到期就不给你钱,那你怎么办?你只有通过法律诉讼。

      主持人:那就要起诉了。
       严介和:诉讼不都是人头官司排在前吗?法官、法院,执行政府的职能部门他怎么执行?没必要。在中国依法治国,又讲以德治国的国度里面,真正的企业家学法、懂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不用法,远离法律,终身和法律无缘。因为他懂得在中国的国度里面,常做原告代表了“无能”,不是上当就受骗了。同样地更懂得常做被告,代表了“无赖”,你是个无赖的人,中国是一个人性化、人情化无处不在的国家。

      主持人:你有没有遇到政府没有能力还钱?
       严介和:但是我们和政府是怎么合作的呢?到期了,该还的时候,政府如果有困难,我们尽可能的能缓就缓一缓,如果实在我们有压力不能缓,就和政府协商,我们和政府共同融资。有时候和政府融资我们来担保,来还我们的钱;或者我们来融资,政府担保,用这个来还我们的钱。

      一纸公文,严介和暴富模式是否受阻
      严介和:如果国家决定了太平洋的这种形式属于带资建设,那么我们坚决和国家保持一致。
      3000亿的项目订单,资金链风险是否存在?
      主持人:你资金在运作中不存在风险吗?
      严介和:你以收定投,我收来了多少就投多少,怎么资金链呢?


      2006 年1月,由建设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委联合制订的《关于严禁政府投资项目使用带资承包方式进行建设的通知》,突然出台。一纸发文,再一次将严介和以及太平洋建设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许多媒体登出了这样的大标题:严介和暴富模式受阻

      主持人:这个事情,你跟四部委沟通过吗?
       严介和:我们也进行了沟通,现在没有明确的界定。   因为这次文里面明确了BOT、BOO和BOOT不适合此文件。它反而没有界定BT不适合此文件,但也没有界定BT就是在文件的规定范畴内。我们也在调研。   应该说目前来看对我们的影响不大。但是,如果国家决定了太平洋的这种形式属于带资建设,那么我们坚决和国家保持一致。那就随时随地该停就停下来。对我们来说不受什么影响。

      主持人:你觉得带资承包和建设转移有什么区别?
      严介和:区别当然很明显了。   带资建设是工程做完了就要给钱,而我们是工程做完了也不给钱,分多少年再给,政府压力就小了嘛。

       主持人:有人说,政府之所以发出这个通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果用带资承包的方式,可能会引发拖欠农民工工资这个问题,现在国内拖欠农民工工资最严重的两个省,其中包括云南和内蒙古两个省,这两个省比较严重,但是我们看到,这两个省正好也是太平洋承接项目最多的
      严介和:没有,这个没有。拖欠农民工工资多半是搞建筑的,盖房子的带资建设,这要搞清楚。太平洋做搞基础设施的,市政、公路、水利,主要是做这三块,市政、交通、水利,这个不一样的。太平洋做得很大,没有拖欠农民工工资,这样的社会问题,太平洋是全国媒体关注的热点企业,那么如果我们出现这种情况,那媒体的曝光率很高了。

      1996年,太平洋第一个BT项目:江苏宿迁市市府大道,太平洋垫资3000万
      2006年,太平洋项目订单超过3000亿,本年投入资金约300亿。
      2008年,太平洋预计订单总数达5000亿,需投入资金?亿

      主持人:你现在定单越来越多,项目越来越多,你的雪球滚得越来越大。你这个资金在运作中不存在风险吗?
       严介和:怎么会引发资金链呢?你有多大的应收帐款,就投入多大的工作量;你以收定投,我收来了多少就投多少,怎么资金链呢?如果我想做得潇洒一点,我收 100个亿就投80个亿,那我怎么资金链呢?我的钱都余出来了。如果我计划100个亿的时候,我就只投入100个亿,那也没有资金链问题。

      主持人:就是你现在投入的资金没有超过你积累的?
       严介和:没有。因为太平洋,过去我们有一种投入大于收入,现在太平洋到了这个份上,绝对没有必要了。  太平洋的负债,在中国无论是私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当中都是负债率特低的一个企业。我们帐面上负债是百分之二十几,实际负债率只有百分之十左右,这样的企业应该在,包括在国际500强当中负债率也是非常有竞争力的,什么资金链呢?

      主持人:那您到2008年的时候,要有5000亿的订单,你需要多大的一个流动资金来支撑?
      严介和:就是应收帐款就行了,应收帐款。
      主持人:应该多少?
      严介和:5000个亿的定单不是做5000个亿的工作量,5000个亿有可能分十年实施完毕,而且每年才500个亿的工程量,500个亿的工程量,那个时候的每年的应收帐款,最起码要用到200个亿。
      主持人:每年的应收帐款要到200亿。
      严介和:应收帐款,那你肯定很轻松了,40%了。   一般做每一个项目,我们最早当时要投60%,后来投50%,40%,现在35%就可以了。

      大量收购国企究竟为何?
      严介和:就是为了一个名气。

      “零收购”究竟是赚是赔?
      严介和:都是亏、负资产企业,不零收购干嘛?

      打包国企为何叫停?
      严介和:职工再闹事的时候,我们就被动了,我们就完了

       做BT为严介和带来了大量的金钱财富,而其资本扩张的另一只手却为严介和带来了显赫的名声,那就是大量收购国有亏损企业。从2002年至今,严介和先后在江苏省内收购了31家国有企业,而据他本人透露,实际上收购的国企除了在江苏省,其他省市也有涉足,数目远不止31家。

      严介和:现在江苏以外的有了,我们还没有公开,因为企业到孵化阶段,当企业做好了以后就向外界公开了。这是地方政府也是希望与我们都是达到共识的。
      主持人:我们撇开这种媒体的猜测也好,其实可以说你在当地收购的这些国企确实等于是给政府贴金的事情。
      严介和:也是帮政府解决困难。
      主持人:这个对你项目确实是有好处?
      严介和:好处不大,就是树了一下太平洋的形象。  收购国企和基础设施的投资与建设,直接都没有任何关联,收购国企我们是政府的座上宾,政府是欢迎的,都是烂企,做BT也是政府的座上宾,政府都是非常欢迎的。

      主持人:你最初重组国企的动机是什么?
       严介和:因为你做BT赚钱,那么重组国企容易成名啊,因为做BT都是天高皇帝远,都是流动性作业,你不可能有什么样的名气,钱赚得再多也没有什么名气,重组国企是有形的让大家看到,而且有的很困难的企业名气都很大,他历史上有过辉煌嘛,如果你能让他再现昔日的辉煌,能让他从病危中变成一个健康的企业,大家就认可你嘛。
      主持人:那你收购这些破烂企业就是为了名气?
      严介和:就是为了一个名气。好企业为什么我不要?好企业给我的话,我肯定能做得更好,但是做得再好也没有名气,人家原来就很好。原来就是零乱得一塌糊涂的,大家都不能做的,我来做,我就要的这效果。

      主持人:那也可以理解你是追逐名利。
       严介和:追逐名利,我是一个典型追逐名利的人,名比利看得更重要。在过去穷秀才、穷举人的时候,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我是不崇尚的,只是自我安慰,自圆其说,充其量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穿着长袍,站着喝酒的人,没有比这种人再可怜再可悲了。社会如果都是这样的人,我们这个社会还有希望吗?人类进取的动力究竟是什么?不就是名和利吗?

      BT赚钱,重组国企赚名,严介和毫不避讳自己的这个心态。在他的并购经历中,有两个特点引人关注:第一,全是国有亏损企业,第二,没花一分钱收购,也就是“零价格、零成本”收购。

      主持人:您以往的收购,就是对国企的收购也好,包括对上市公司的收购,你收购的最主要的前提就是要做零收购?
      严介和:都是亏、负资产企业,不零收购干嘛?
      主持人:那今后呢?
      严介和:今后有净资产太大的,没有收购的意义。为什么?告诉你这个道理。如果说他原来的企业就很好,原来人家就很好,有净资产,就很好,政府也希望给太平洋,但是我不要,反正我不要。原来就很好,人人把他做得很好,但是没有名气。

      主持人:重组最难的企业是?
      严介和:我重组的这31家企业家家都很难,因为没有好的嘛,都是负资产。   重组这些国有企业都是赔钱的,我们都有思想准备的,重组初期就准备赔钱。
      赔的钱也是赚的嘛,你取之于社会,还用在社会嘛。你BT赚的钱也是从社会赚来的,你重组这些企业,把这些钱撒到这些企业去,这也是我们的一份责任啊。
      在中国真正有钱的人把钱都是看得很淡的,而真正把钱看得很沉的人往往不会有太多的钱,这很简单的道理嘛,因为人是不能把金钱带进棺材的,往往金钱可以把人带进棺材,所以我把钱看得很淡嘛。钱多钱少不是总有烦恼嘛。

       三十几家国有企业,严介和一直采用的是单家收购方式,然而在2005年,严介和却玩起了一次格外吸引眼球的收购方式——打包收购。2005年夏,太平洋建设在吉林和江西景德镇分别签下总资产为150亿元和80亿元的国企重组项目,其中吉林省涉及8家企业,景德镇涉及6家企业,在这两个打包中,同时包括了净资产和负资产企业。然而,仅仅几个月之后,两个打包收购项目突然被双双叫停。严介和在收购国企的道路上第一次遭遇挫败。

      主持人:谁先提出来要退出的?
      严介和:这个毫无疑问是我们主动提出来退的。

      主持人:为什么决定退出?
       严介和:这是我们做出的一个尝试,原来重组国企都是一家一家的收,而多半都是负资产收购进来,我们觉得这方面呢,值不值呢?值。做形象嘛。做给社会看。当做得很好的时候,我也对太平洋本身负责,太平洋也属于社会的一份子。太平洋负责,太平洋也不能不图回报,所以下面的收购呢,能不能有负资产和净资产的企业,好的和差的打包,一揽子收购,这样一来可能就吃亏小点,后来就做了江西景德镇和吉林国资委做了一个尝试,这个尝试实践证明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应该是不成功的,为什么说不成功呢?这个打包收购阵痛比较大,社会关注度比较高,尤其是对一些好的企业,整个从企业的经营层到职工,心里头不平衡。

      主持人:当你提出终止的时候,除了你觉得自己不太好实施这个打包的收购,还有别的吗?来自别的方面的压力?
      严介和:其他没有,其他主要是外界的压力。打包收购很容易引发很多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好的企业,到那步,职工在闹事的时候,我们就被动了,我们就完了

      主持人:所以有人说这件事对太平洋来说是变成一件好事,如果你们真的重组成功的话,像吉林八家企业都接过去,您可能有没有这种能力,来把这些企业做好
       严介和:我们能力还是有的,我们资金压力都不怕,怕的是好的企业如果是大规模地职工闹事,那我们真的是没有勇气面对这种现实,太平洋重组了这么多的企业,没有一家闹事的,这个如果大规模闹事,我们觉得对政府没法交待。这属于,我应该给太平洋上纲上线,是政治问题,所以这点我们是非常恐怖的,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太平洋是诚惶诚恐的。

      主持人:对政治风险看得比较重
      严介和:看得重。看得非常重,因为太平洋做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闹事的

      主持人:没有成功,心里是不是挺难过的?
       严介和:不是太难过,很正常。我做了一个尝试,这个尝试是成功的,但是我一点不难过,还是很欣慰的,说明下次就不会再打包收购了,这种方式是不成功的,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所以我们的心态就是这样,是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创新,失败了也是很愉快的,知道了这条路不能走
      
      主持人:今后会以什么方式来收购?
      严介和:以后估计还是要单个的组

      主持人:那些重组的国企对公司的利润贡献有多大?
      严介和:我们过去重组的现在已经开始回报了,重组的前一两年、两三年都没有回报的,三年后都基本上能有所回报,但是这种回报和我们的付出应该是不匹配的,如果说我们要谈赚钱做商人,把重组国企的这些钱投在BT上的话,那效益是重组国企的10倍乃至100倍,

      主持人:这么多年陆续投入多少钱?
      严介和:我们重组过去的国企投入也不多,大概30个亿吧,
      主持人:平均一个企业一个亿
      严介和:我们实际不止这么多,一个企业平均起来差不多一个亿。有的当然,平均起来差不多,有的没有什么投入,有的投入很大。

      严介和:所以秦淮河下面的一个涵洞, 严介和就从那里起步的

      主持人:你觉得你自己太优秀了
      严介和:谁叫我们这么优秀呢?我们不承受苦难谁承受苦难呢?
      严介和出身书香门第,高中毕业后就做了语文老师。后来又在多家国有企业做厂长和法人代表。直到1992年,他才涉足基础建设行业,在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中掘到第一桶金。
       严介和:第一桶金的地方,第一个涵洞,一共是三个小涵洞,两个圆筒涵(洞),一个箱涵(洞),通过这条路穿到那边,筑造涵洞的时候,真的有辛苦没有喜悦,夏天一阵雨过后,赶紧把坝子一拦,水一挡,雨下得非常多,这就是赚钱的收获,后来涵洞做完了,大的收获还在以后,这里是梦想的地方,梦想开始的地方。
      在绕城公路项目中,严介和一共做了3000万的工程量,净赚800万。
      严介和:这就是南京最著名的秦淮河,所谓历史上的十里秦淮,所以秦淮河下面的一个涵洞, 严介和就从那里起步的,太平洋就从那里诞生的,所以秦淮河下面的一个涵洞,诞生了所谓上亿的富豪,

      2005 年12月5日,正是媒体疯狂炒作严介和的高潮时期,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国际报告厅,严介和与一支由经济专家、学者、新闻媒体、清华学子组成的挑战队正面对擂,接受了对手们对太平洋以及他本人的各种质疑和拷问。四个半小时的高手过招后,挑战队领队李肃先生做了如下的总结陈词:严先生是中国民营企业侠客式的旗帜,某种意义上代表着中国民营企业的方向,如果他胜利了,中国民营企业将会开创出一片新天地,如果这面旗帜倒了,那说明中国民营企业还得好好地积累上10 年、20年。
      严介和:我感觉他也是从内心说的,我跟他过去是素不相识,彼此交锋也是很厉害的,彼此都有数。我清楚,挑战我的这位他这话也是从内心说的。他说这句话的含义,我觉得他对我还是很认可的。

      主持人:你觉得太平洋迅速崛起,因为很多人不能理解,你觉得为什么能做到现在这样?
      严介和:能做到这样就是六个字:聪明、能干、听话。
      主持人:就这么简单。
      严介和:应该说我是最聪明的群体,最能干的群体,又是听话的群体,党的领导都喜欢。
      主持人:也就是说您是走在法规政策边缘的人。
       严介和:合理地利用政策,合理地利用法律的边缘,这也很正常,这样走得就更快一点,按照国际惯例来说,那些优秀的能人都是来自于有形,游走于无形的边缘和巅峰的人,这就是能人。就跟玩杂技一样,要想门票卖得非常快,杂技都令人担心,其实他自己有数。如果是无知胆大的人,早就死了,这种人早死早好。
      主持人:您觉得现在太平洋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严介和:现在走边缘边锋已经不多了,现在没有必要再找了。找边缘边锋虽然没有什么风险,但是还是比较累的,现在不走边缘不走边锋,也就不怎么累了。

      主持人:现在有没有遗憾的地方?
      严介和:没有。应该说遗憾。其实也是深有体会,就是人不要太优秀,相对优秀才是真正的优秀,如果真的太优秀了就变成不优秀了,不是真正的优秀
      主持人:你觉得你自己太优秀了
      严介和:应该优点也是太优秀,缺点也是太优秀,所以遇到很多不顺心的时候,就问自己,谁叫我们这么优秀呢?我们不承受苦难谁承受苦难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香港上市公司长城汽车董事长 魏建军
2007-05-18

魏建军  1964年生,河北保定人。香港上市公司长城汽车(股票代码2333——HK)董事长。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通县微电机厂做工人。22岁成为保定水泵厂厂长。1990年承包长城汽车集团前身长城工业公司,掌门至今。在200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魏建军身价6亿元,排名295位。


      他是当年的中国汽车首富
      “我怎么会怕露富呢?因为我是一个公众公司”

      他26岁自告奋勇接下亏损企业,八年时间做成了中国皮卡大王
      “那时候因为岁数也比较小,有那么一种闯劲”
      “我们认为在一个细分市场当中,能做到比较大或者做到老大,是相对容易的”

      踌躇满志,他杀入竞争最为激烈的轿车市场
      “我们会在轿车当中的表现,只要我们把这个过程控制好,表现我认为不会太差。”

      资本人物之魏建军

       魏建军  1964年生,河北保定人。香港上市公司长城汽车(股票代码2333——HK)董事长。高中毕业后进入北京通县微电机厂做工人。22岁成为保定水泵厂厂长。1990年承包长城汽车集团前身长城工业公司,掌门至今。在2005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中,魏建军身价6亿元,排名295位。


      河北省保定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新兴工业小城。魏建军就隐身此处。不过,和他所掌控的上市公司长城汽车一样,魏建军并不是大众和媒体眼中的明星,相反,他不太露面。
      主持人:但是刻意的低调让人感觉是怕露富?有没有这样的心理因素?
      魏建军:我怎么会怕露富呢?因为我是一个公众公司,在网上,在哪一个公开报道上都有,所以说我们都是一个公开的信息。不是有些人讲,只要你上市之后,所有的东西都会暴露。我的想法就是不再理这个事,因为你要理太多了,反而说法更多。


       长城汽车的主打产品是皮卡车以及经济型SUV。尤其在皮卡车领域,长城汽车连续八年蝉联皮卡产销量以及市场占有率第一位。由于是边缘车型,普通人对这家民营企业的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连国内汽车媒体见过魏建军本人的也很少。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做事谨慎而低调的掌门人,在去年突然高调了一把。2005年7月,魏建军面对媒体,高调宣布,长城汽车将杀入轿车市场,公司将在未来三年投资逾20亿元打造20万辆乘用车生产基地。这家中国的皮卡大王开始酝酿转型。


      主持人:人们说长城开始是做皮卡和SUV的,现在做轿车了,这个市场认可度怎么样?会不会有人认为长城做轿车可能不如做皮卡做SUV?
       魏建军:这个观点也逐步地会转变。就像以前我们买家电一样,刚开始都是买进品牌,后来逐步都认识到我们国产品牌跟它是一样的,而且国产的品牌它的设计是针对中国市场设计的。它的抗耐久性,还有这些适应中国的环境会更好,这是有一个过程。汽车也会走这一个过程,现在有很多的产品,品牌是很重要的,我也是这么认为。但是品牌一旦非常多的情况下,它这个层面也就拉开了,现在就拿手机而言,以前我们一两个手机品牌现在并不是独统天下,而且国产手机现在都被消费者所认可,汽车也会走这条道路。

      主持人:我记得您说过一句,以前你们是鱼香炒肉丝,现在轿车,就相当于肉丝炒白菜。
       魏建军:我们跨入这个行业,并不是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说是一个全新的一个投资。只不过是产品上进行的一个投资,实际上就刚才讲的,这一个餐馆,它并不是说光能做低档菜或者光做高档菜,它是一个都在厨房里边,都能做的。也就是说,我们生产设施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不过产品有了变化。


       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来看,在2005年1-5月份国内SUV市场同比去年萎缩超过25%,主营经济型SUV的长城汽车同比销量下降超过20%,市场风险已经开始凸显。而就在此时,长城突然宣布进军轿车市场,有观点认为,正是SUV整体销量下滑促使长城急于进入轿车领域。


      主持人:皮卡和SUV不像以前那么热了,而且行业利润率也在下降,长城的这两块利润是不是也在下降?
      魏建军:应该说在2005年的形势下,出口呢,由于份额的增加,我们的利润率基本和往年是一样的。

      主持人:您刚才说,我们的海外市场这块,因为我们的量在增长,2005年的时候,所以我们的利润率没有下降的趋势,也就是说,量大弥补了利润的下降。
      魏建军:我们国内市场,在有舆论或者是油价上涨因素(的影响下),导致我们确确实实是有下降的情况下,我们在海外市场的作用就发挥得很突出。

      主持人:有人也说,汽车行业,出口量大没什么值得自豪的,因为出口量很容易做大,但价格低。
      魏建军:有些事情总得去尝试,有很多行业当时都有很多人怀疑,但我们做得都很不错,从我们家电开始,最早进入家庭的,叫做高档消费品,这不做得很好吗?
      这个总是要有一个过程,假如说我们不做的话,我们不是还要依靠进口吗?    虽然我们利润薄,但是未来通过我们的积累,我们的技术含量也会逐步提高的,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

      主持人:那您觉得进军轿车这个领域是长城发展的必然吗?
      魏建军:应该说是。因为你要想做大,除了我们做好现有的这种细分市场的产品之外,想把企业做大的话,而且又要做强,我们必须进入主流市场。因为我们看我们分析,未来的小排量紧凑型的轿车产品,将会是中国或者是海外的主流产品,应该说是最大量的。



       尽管长城宣布进入的是市场潜力巨大的小排量经济型轿车,但这一区间的产品绝大多数为合资品牌,而自主品牌的产品表现平平。同时,作为生产了十年边缘车型的民营汽车企业,从边缘进入主流,虽然是发展之必然,但外界对其生产轿车以及日后占领市场的能力仍持观望态度。同时在汽车界也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做汽车不做轿车是等死,做轿车是找死。

      魏建军:我的体会,有很多的学者,也有不少的业内人士,对某一个行业或者经济发展趋势做预测的时候,基本上没有特别准确过。反而一些市场或者一个市场的出现,都是亲临现场,亲自去运作的那些企业的领导和经营者们,来开创出来的,来开拓出来的。


      主持人:那你对轿车市场信心是很大的?
      魏建军:当然是很大,要不然我们就不去做。而且我认为,我们会在轿车当中的表现,只要我们把这个过程控制好,表现我认为不会太差。

      主持人:长城上马了,轿车需要28亿的资金。
      魏建军:这是陆续投入的。
      主持人:仅仅靠香港的这种资本市场,能够支撑这么庞大的资金链吗?
      魏建军:我们现在每年的赢利还是比较好的。而且应该说,我们一个是募集资金那一部分,还有一些已经投入了一部分,还剩一点。然后我们每年滚动赢利应该说非常好。
      主持人:就是在香港上市的募集资金还没有用完?
      魏建军:还有一部分没用完。
      资金应该说不缺,我们想募集资金应该还能募集。或者是某种战略投资的或者是银行贷款,这都可以。

      主持人:什么时候开始在市场上看到你们出的轿车?
      魏建军:应该在2007年可以




       长城汽车的前身长城工业公司是一家成立于1984年的保定市南大园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创办者是魏建军的叔叔魏德良。1989年,魏德良出车祸去世,保定南大园乡派自己的人接管了长城工业公司。但很快出现问题。1990年长城工业公司陷入困境,负债200万,职工只剩下60多人。南大园乡政府悬榜纳贤,开出优惠条件引人承包。揭榜者,便是时年只有26岁的魏建军。


      魏建军:那时候因为岁数也比较小,有那么一种闯劲,因为他这个企业当时才有60人,总资产才有300万。
      主持人:是您叔叔办的企业是吧?
      魏建军:他是企业的创始者。所以说,我对这个企业比较了解。


      魏建军家族素有经商之风。其父魏德义1983年从部队转业后,便创立了保定太行集团。魏德义兄弟三人,也都在保定做企业。其中魏建军的叔叔魏德良是长城工业公司的主要经营者。耳濡目染,家族的创业传统和氛围对那时的魏建军多少有些影响。



      魏建军:我父亲转业之后,就自己去开工厂。我叔叔他也是在做工厂。可以说对我的影响也比较大。以前我也是在工厂里面工作。
      主持人:你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
      魏建军:因为我父亲干工厂的时候,我也在他的工厂里,也参与一些。当时我岁数很小。
      主持人:那时候多大?
      魏建军:也就是在20岁,就跟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一直在工厂里边,受一些影响。

      主持人:你做这件事之前,跟您父亲说过吗?
      魏建军:没有,这个事我都没跟家里说。
      主持人:就是自己做决定。
      魏建军:对。
      主持人:那您接了厂之后,您父亲还有周围人对您怎么看?
      魏建军:他们都表示支持,但是他们也感觉到比较意外,也没商量,就为什么敢去接他。后来也就很正常了,大家有感觉到挺惊讶的。当然还有一种想法,这个企业是我叔叔创造者,办起来的,我接了之后,就感觉到继续干也是应该的。
      主持人:就是很自然的。
      魏建军:很自然的事情。

      主持人:那么年轻,那些工人能服吗?
      魏建军:当时确实有这方面的问题,不过还是我刚才提到的,你承包嘛,再一个,它的机制就可以自己定。


      魏建军接手后,将业务重心调整到改装车业务。虽然公司的营收情况很快好转,1993年开始赢利,但魏建军并不满足于此,他更希望制造出自有品牌的汽车。1995年,魏建军对汽车细分市场产生兴趣,在考察了美国和泰国市场后,他发现了皮卡这一边缘车型。


      主持人:你们这时候决定做皮卡的时候,国内对这个行业那时候是不是比较冷?
      魏建军:对,当时有很多企业并不看好这个产品。
          当时我们在做这个品牌的时候,就觉得皮卡车是一个汽车产业当中一个细分市场。根据我们自己的能力,我们认为在一个细分市场当中,能做到比较大或者做到老大,是相对容易的。
      主持人:那你决定做皮卡生意是不是存在着一定的市场风险?
      魏建军:当时应该说也有风险的。

      主持人:当时看到一个什么样的商机?
      魏建军:当时那个情况,我们认为皮卡车既有轿车的这种功能,又有拉货的功能,在消费者当中评价这个车叫两头乐。所以说它称作起来比较舒适又可以拉一些货,很适合这种经济在成长阶段的这些市场需求。
      主持人:当时做这个决策是你一个人决定吗?
       魏建军:不完全是我一个人的决定。      当时我们国家在1996年的时候,我们在决策的时候,我们国家对皮卡车,对轿车还有控制集团购买力的限制。     当时是要买轿车的话,包括你个人买,都要通过国家的部门的批准,你才可以准购轿车。但皮看车列为了货车类,但它又有一定的轿车功能,所以它不受限制,不用审批就可以买的。



      善于把握市场机遇的长城汽车在1996年开始生产皮卡,从此进入一个高速成长期。 1998年,长城皮卡产销达到7000辆,成为国内皮卡行业老大。此后八年,长城皮卡一直雄踞全国皮卡车市场产销量及市场占有率的老大地位。2002年,长城汽车首开先河,推出经济型SUV概念,并连续3年在此领域保持了全国销量冠军。


      主持人:长城刚起步时,国内经济刚刚进入市场化经济,那我们作为民营企业,和那些大的国企相比,怎么抗衡?
      魏建军:我们没有体会过计划经济,这种企业一直是市场经济的概念。所以当时是,我们要建立市场经济,我们没什么感受,就是没什么感觉,我们一直是这样的。

      主持人:那个时候,保定也有一家很大的国企,是国家投资了5个亿,也是在做皮卡
       魏建军:虽然说有的企业规模大,但是它在那个时候它发挥不了它的作用,它要是同样和我,在一个市场上,同样都卖,都销售一万台车的话,在那个时候它要亏损的,我们就会赢利很多。所以说,一个企业的负担是不一样的,我们是靠积累发展起来的,有些国营企业是靠负债,大量的负债带来了大量的成本的提高,也就是财务成本在这个时候提高了很多。我记得当时正好赶上我们国家的利率是非常高的时候,我们是一个没有负债的企业,可是对手们都在负债,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在一台车里面,要摊入8000到10000的利息,它怎么会有市场竞争力呢?


       长城汽车这个从市场经济浪潮中孕育成长起来的民族品牌,靠着小而精的经营之道,驰骋于被国人看作为汽车行业的边缘市场。也正是这种灵活的市场经营机制,推动着长城在2005年的轿车转型。



       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谈到为什么做汽车企业,魏建军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汽车感兴趣。直至今天,魏建军仍是一个狂热的车迷。他对许多名车的性能、价格和工艺都了如指掌。而回顾自己做民营汽车的这么多年,魏建军坦言,长城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困难重重,踏踏实实地去把企业做实,一个个目标自然就能够实现。


      主持人:长城汽车一步步走过来,还是很小心谨慎的。
      魏建军:应该是这么讲。
      主持人:这种企业发展的策略跟您个人的做事风格是不是很像?
      魏建军:有一些可能吧。

      主持人:在这个行业打拼这么多年,您有什么特别深的感悟?
      魏建军:感悟就是,永远不能停止。就是必须是每天都要时时刻刻记住,要不断地进步。

      主持人:您有没有想做没做成的?
      魏建军:现在想的事情都做成了,就是下一步我们想做轿车,看看能不能做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4-2008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资本人物》今典集团董事长 张宝全
2007-05-18

在本期节目中,张宝全首次面对电视媒体讲述他对“NME与阜国数字换股事件”的看法,并且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于自己EVD产业帝国的梦想,张宝全在镜头面前也毫不避讳,回应了记者从各种角度提出的质疑。关于张宝全的第一桶金,关于他为什么从艺转为从商,媒体少有详细的记载;本期节目,《资本人物》将告诉您,张宝全为什么会放弃他做导演的梦想,在海南他又是怎样从宏观金融调控中成功逃脱的。
   

      资本人物之张宝全

      他以地产发家,却因逼宫信息产业部而闻名
      张宝全:外面大兵压境,里面小鬼缠身。如果再这么保持半年状况的话,也是死。

      凭借一项技术,他想撬动中国电影产业
      张宝全:实际上电影已经改变中国已经开始了,从哪里开始,就从时代今典开始,这一点我非常清楚。

      梦想建立自己的EVD帝国,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严峻的挑战
      张宝全:我觉得故事就是故事,无论从哪个方面, 故事成为现实都不可能,其实一切目的就是这帮人想用这故事骗钱、套钱,但是我认为不可能。

      张宝全,中国地产十大风云人物,今典集团董事长;
      1957年生于镇江,早年入伍,老山前线战地记者。
      1988年转业,同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92年南下深圳、海南淘金。
      1993年投资京城房地产,从此发家。
      2004年,投资2.3亿,推动发展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VD(高清激光视频系统)”产业链。

      EVD 中国人自己推出的DVD升级换代产品,这些天,中国EVD最主要的内容制作商和最大的投资者,“地产大亨”张宝全有点烦,其烦恼来自2005年11月30 日他的合作伙伴阜国数字与英国存储公司NME的一纸换股协议。根据协议,阜国数字可以获得NME公司850万美元的现金投资,并获得NME公司40%的股份,同时,中方出让阜国数字69.09%的股权给NME公司。为什么阜国的融资行为让张宝全如此不安呢,原来阜国数字掌握着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EVD 核心技术,而张宝全之所以和阜国数字合作,就是看中了这个标准,为了此专利技术的的独家使用权,他已经投入了近2.3亿元人民币,此次换股如果成功,就意味着外国公司将掌控中国标准,张宝全利用标准获取巨大收益的设想将落空,他之前所作出的努力也将全部付之东流。

      主持人:说说现在大家各方都比较关心的问题,这个阜国数字和NME公司换股协议的消息,您是什么时候、从什么渠道得知的?
      张宝全:因为去年也是媒体先报的,因为是NME在网上公布。
      主持人:之前不知道?
      张宝全:之前不知道。尽管如此,我觉得凭我对行业等等方面的了解,我觉得故事就是故事,什么东西是事实。因为我是做市场的,我非常清楚,什么东西能成为事实,什么不能成为事实。像NME我认为,故事它就是故事。

       但让张宝全想不到的是,2006年2月22日,阜国的股东大会通过了阜国和NME的换股协议。NME公司是纳斯达克场外交易市场(OTCBB)上市的公司,半年报亏损207.4万美元,截止到2005年11月30日,公司账户只有现金19万美元。阜国总裁郝杰表示,阜国将与NME成立合资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

      主持人:现在英国的NME公司入主阜国数字的事情,已经通过他们三大股东的同意。
      张宝全:我从昨天得到的最新消息,就是NME的董事长已经辞职了,在1月23号NME的CFO也辞职了。所以我就想 ,NME本来就是一个穷光蛋公司,他们想把一个故事套起来,到一个资本市场去骗钱。我觉得在今天已经没有这个可能性。/第二个,这些公司里面涉及了很多的上市公司,这些上市公司,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是否能够完全被通过,再加上在中国的标准,中国政府对此基于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我们都不知道。

      阜国在新闻发布会上还表示将引进NME 的一项先进的扩大光盘存储容量的技术,用来完善EVD碟片功能,从而使EVD碟片同日本高清碟机蓝光DVD具有相匹敌的存储容量。但是如果利用这一技术,意味着中国所有EVD生产企业和张宝全此前投入的设备和技术都要革新,还必须向NME交纳专利使用费;而当初饱受“DVD专利之苦”的中国17家企业成立阜国的目的,就是要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碟机,避免高清时代,中国的碟机企业向外国企业交纳高额的专利使用费。

      张宝全:如果你真要交高的专利费给英国人,那和你交专利费给日本人有什么区别?这都是中国人要把钱交出去,你还不如用蓝光,多么成熟,今天就能生产。所以我觉得故事就是故事,无论从哪个方面, 故事成为现实都不可能,其实一切目的就是这帮人想用这故事骗钱、套钱,但是我认为不可能。

      主持人:可是这些股东毕竟投了赞成票。
      张宝全:是投了赞成票。

      主持人:你觉得他们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张宝全:这我不知道,我觉得人家公司股东有权决定自己的事情,我不便对人家股东的决定来做评论,但是我们就这件事情而言/这个故事链条从头上断掉的话,那么后面故事其实已经一点意义都没有了。而我们的阜国还在,人家那边导演都 已经不存在了,他们还在那瞎演,还在那演着故事。所以我相信他们也会很快知道这个情况,那么知道这个情况以后,我也相信他们的股东也会另行考虑怎么办?

      一位参加了阜国数字股东大会的股东代表向媒体透露,持股阜国49.89%的上海广电集团投赞成票,可能与阜国和上广电之间的债务有关,因为根据“股权交换协议”注明,NME的850万美元只要一到账,就要先还阜国欠上广电的2000万人民币欠款。

      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前景让他违背了做商人的原则?
      张宝全:达到百分之一百的回报率,今天就是这个行业。

      主持人:您的这种预想是不是过于乐观了?(他的预想是否过于乐观?)
      张宝全:在中国无论经济怎么样发展过程中,它不可能被取代

      主持人:怎么会想到状告信息产业部呢?(为什么要状告信息产业部?)
      张宝全:一种也是死,但也许还会有生的可能性。

       张宝全对于信息文化产业的关注始于2000年,他认为改变中国电影现状的根本办法是数字电影,于是他把公司开发的“空间蒙太奇”大厦楼板承重标准提高到了每平方米1100公斤,用来作为数据机房;但是由于当时加密和传输的局限,他放弃了这个念头,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EVD,EVD把 2000年他不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全部解决了。

      张宝全:中电华通公司副总裁,张永启,他给我打的电话,他说,宝全,我看到一项技术,你一定一定非常喜欢,他说我敢保证怎么怎么样。我那时一般这种事从来不相信的,哪有这么好的技术会轮到我,早不知道被谁拿走了,你保证感兴趣,我说什么好技术能轮到我。听着也就听着,一直想见一面。

      当时EVD的碟机已经面世,由于EVD碟片市场供应太少,致使碟机销售困难。没有EVD的内容提供商,是阜国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当阜国总裁郝杰把记载EVD的技术标准的那张纸摆在张宝全面前的时候,一下子就勾起了2000年他失落的梦想。张宝全看到了一个让他都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产业前景,不到一分钟,他就决定投资了。

      张宝全:本来我还可以说你不好,把价压得很低,我当时一看我知道它预示着什么,所以违反了一个商人的原则 / 郝杰还在那搬着东西,还在那跟我说,这时候我就把酒杯端起来了。我就说郝总,你不用再说了,我说今天对你对我都是很重要的一天。因为我非常知道,这个技术它会给我带来什么。而且这个技术最重要的就是,中国数字电影的梦想,可以这样讲,全世界都知道中国电影是个钻石矿。但是,全世界的资本也好 ,技术都进不来,为什么?就是说,没有一个技术适合中国的市场,像国外的数字电影放映机太贵了,100多万一台,比胶片还贵,使中国电影依然在走贵族化的道路。大众的电影成了少数人的享受,就成了这么一个概念,而大众不是大众人的享受,所以我觉得数字电影可能解决中国电影回归大众,大众的电影真正地变成大众的享受。

      在张宝全看来,投资EVD碟片做内容只是他EVD产业计划中很小的一部分,而EVD最大利润在于数字影院,他要用它来挖掘中国电影这个没有人挖动的钻石矿。按照张宝全的设想,如果盗版问题解决了,票价变便宜了,中国的电影将回归往日的辉煌;而EVD正是改变这一切的一个工具。如果能够依靠EVD技术研制出了电影播放机,其价格只有几万元,这样一来,影院成本大大降低。
      张宝全:EVD数字影院,或者说蒙太奇数字电影播放机,我认为他是挖掘中国电影钻石矿的一个工具。/今年下半年开始,像这样的数字影院就是一个暴利行业/每个厅,从装修到设备就30万,我们在全国做的影院每个影院三到五个厅,150—180万左右,像这样的影院,我们不谈增值服务,就谈放映这一块,白天5块钱一张票,20%的上座率,晚上10元一张票,70%的上座率,一个影院光放映,会带来什么呢,把所有的各种税费全部刨掉,纯利回报就是71%;所有做影院的人都知道,真正赚钱的是增值服务,叫“爆米花”,/ 当票价到10元的时候,增值服务是票价的7—8 倍,增值服务的利润是电影放映的几倍,像这样一个影院,这样一个投资,最后给你带来的,能达到百分之一百的回报率,今天就是这个行业。
            
       回到家中,张宝全打开电脑,发现市场上对EVD的争论很多,因为EVD当时并不是国家推荐标准,市场上还有HDV和HVD两种也宣称是高清的碟机要和 EVD争夺标准,EVD能不能普及,争夺国家标准至关重要。2004年7月8日,EVD以国家标准进行了公示。依据《标准化法》,公示满一个月后,如果没有充足反对理由,EVD将成为行业推荐标准。也就在公示会上,张宝全投资5220万元与阜国数字共同投资建立今典环球数字技术有限公司,阜国将其拥有关于 EVD技术的各项专利、著作权、商标,授予今典环球在全球范围内独家使用。但是一个月过去了,两个月过去了,信息产业部还是没有公布EVD为正式的国家标准;此时又传来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日本高清蓝光DVD已经出样机的消息,前有高墙,后有追兵,张宝全着急了。
      张宝全:最后他们打来打去,我就讲两条,因为我相信这两条,任何人你说服不了这两条。第一条就是,全世界现在惟一达到国际高清标准要求1920×1080i的,已经市场化,供上市的,高清碟机就中国EVD一家,这是一个。第二个,我那时候一直在想,当时HVD、HDV,当时产的DVD,老百姓又不懂,怎么样能把它说清楚,我引入了一个照相机的像素概念。因为一讲像素大家就知道,所以我把你的分辨率用像素来表述,那么EVD1920×1080i什么概念,就是207万像素,也就是一种画面我把它分成207万个点,这个清晰度。你比方HVD,谁都知道你是920×760i,就是69万像素,也就相当于EVD的三分之一,那么HDV 就更低了,所以把这个说出以后,那么比方说,我把这个用像素都说出来了,你多少你多少,那么我相信,当有关方面问我们这些专家的时候说,张宝全这个数字的对不对,我也相信没有任何人说不对,都说对。但如果说这两个都对,不是解决了根本问题。

      张宝全在写下了这两条之后,向媒体宣布,如果有了这两条,EVD还不能成为中国的高清标准的话,他将状告相关部门不作为。
      主持人:怎么会想到状告信息产业部这种方式呢?
      张宝全:我是这么想的,因为EVD在这么混战下去,等于外面大兵压境,里面小鬼缠身。如果再这么保持半年状况的话,也是死。所以就说,我觉得也许努力一下,它可能两种可能性,一种也是死,但也许还会有生的可能性。

      2005年2月23日,信息产业部公布:《高密度激光视盘系统技术规范》为我国电子行业推荐性标准,EVD胜出。
      主持人:你觉得他们最后颁布这个标准跟你提请直接诉讼有没有关系?
      张宝全:我觉得有一点小关系,没有绝对关系,/很多人总这样认为,因为大家更喜欢从故事,从事件上看,觉得因为这件事后面有什么。我认为并不是这样,这件事充其量只能是促进了一下或者催化。

      2005年6月,张宝全重金投资的时代经典公司研制出了基于EVD技术的蒙太奇数字电影播放机,12月,他的时代华夏数字院线也正式得到广电总局的批复开始运营。
      主持人:您觉得您在这方面无论是设想还是各方面问题的预知上都是比较全面的。
      张宝全:实际上电影已经改变中国已经开始了,从哪里开始。就从时代今典开始,这一点我非常清楚。其实到今年年底的时候,您就会发现,我说的这句话,为什么到今年年底,中国60%的城市就全有我们影院了。

      主持人:可是在现在今天来看,现在的这种传媒格局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的丰富程度,在中国的这种局面里面 ,电影还不是一个强势媒体,而且老百姓的这种消费习惯,能不能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您的这种预想是不是过于乐观了?

       张宝全:一个文化的消费一定和经济水平有关联的,和收入有关联的,/人均GDP数要超过一千美金,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坎,对中国来说,就是说从温饱开始转向了小康,那么从市场来讲,就是从物质消费开始转向精神文化类型的消费 / 中国95%的家庭是不可能在家里实现真正的像影院那样效果。而电影,它的全部的元素就是声音和图像,所以说当声音和图像恢复成那种电影画面和电影的全部魅力的时候,它是一定要有空间来配合的。所以像这样的影院,比方说就讲社区影院,在中国无论经济怎么样发展过程中,它不可能被取代,而且它一定会成为将来一个社区文化的综合的一个平台,而不单纯一个电影院等等。

      从海南金融调控中成功逃顶,他是怎样做到的?
      张宝全:我们自己是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的
      他的拆迁政策为何遭到同行一致责难?
      张宝全:他说,你扰乱市场秩序

      从艺转为从商,他如何完成跨越?
      张宝全:艺术家浪漫而没有风险,商人首要的是风险(意识)


      张宝全从部队转业后最想做的是当一位导演,但92年从电影学院毕业后,导演这个职业让他产生了困惑。
       张宝全:大家现在都明白,谁有钱谁就当导演,谁拿来钱当导演。甚至在这个拿来钱的过程中就会有很多的条件, 也包括出资方可能会要求谁谁谁演什么,或者要求谁在剧组里当个什么等等,非常非常多。所以当时我后来毕业出来以后,回到镇江电视台也开始拍起电视剧。那时候最大的感觉就是说,你想拍的东西,你没钱你拍不成 ,然后能分给你拍的东西,你觉得一点意思有没有。/还有一点就是说,也会发现很多人到导演的,他不用学导演,他只要能弄来钱,他也能当。所以,在看到这些人,当然也有很多当时的一些朋友,他们很多下海了。那时候想,觉得我也不比你笨,我也不比差,再加上这些事情,想了一下,很简单,就是说算了,也下海挣钱吧。

      张宝全来到深圳,他找到了一个开了家小公司的朋友,无奈朋友并没有挽留他的意思。徘徊在深圳街头,他顿感人际关系的冷漠与文化的贫乏,决定离开。
       张宝全:后来在南方下海,这是困扰我的地方,下海之前,去那里会觉得,当时觉得是个文化的沙漠,就是行业感觉似乎两个声音,确实也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但后来想想,觉得都是多此一举。因为当时你的角色开始变化的时候,其实你的很多都开始发展变化了。所以后来我在海南开始做事的时候,我觉得相对之前所担心的这种,你根据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来多愁善感,或者觉得还有没有文化,还有没有精神这种寻求,因为生存已经成了你最大的一个压力了。

      主持人:整个心态和视角已经有一种调整了
      张宝全:是,就是《哈姆雷特》里面讲的,是生存还是毁灭。这些成了你每天躺在床上和站起来以后都必须要思考的问题,哪还有那个闲情逸致想这样的一些等等东西。

      离开深圳的张宝全,辗转来到海南。
       张宝全:海南我就发现 ,飞机舱门一打开那一刹那的感觉,我觉得跟深圳完全不一样。深圳就给我有点像桑拿的感觉,当时怕热,就 是怕热这种感觉。那么到了海南以后,飞机舱门一打开,就听见外面一片像施工工地的像打桩的声音,还有其他的声音,再看外面乱哄哄的,我觉得人有第六感,就觉得乱哄哄的,说明它没有成熟。

      1992年的海南是一个神奇的地方,人们为可以莫名其妙地在这片岛屿上创造神话而狂热着。在这个冒险者的天堂,他毫不犹豫地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做起了当时热门的房地产。

       张宝全:北京工商银行的一家下属单位,也到海南去做房地产开发。他就通过朋友找到我,找到我以后,我首先帮他忙,成立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这一点就令工商银行的下属公司觉得我很能干。所以他们回来跟他们领导汇报的时候,说张宝全真行,从老板到打字员都他一个人干,而且怎么样怎么。所以他们就想在海南做房地产,一看我的公司,我那个时候对人、对企业都没什么大的概念。他就非要捆着我,就是我们俩要签联合在海南开发的协议,就是共同融资,共同开发,共同承担风险,共同分利,这对我就是最合适的一件事情。/ 正好我有一个朋友做海洋运输的,所以那时候就讲海运怎么怎么好,所以在海南炒买炒卖房地产的过程,我就把海运运输公司就成立了。

      主持人:什么都运吗?

      张宝全:我们主要跟福建的一家公司一个朋友,他主要做粮食运输的。当时像福建的很多粮都从北方运进去的,市场渠道很好,所以后来做海洋运输这一块,基本上看,这个投资回报率应当说很高。/但是在海南的好日子也不长,等于我们1992年8月份公司注册完,从10月份开始运营,1993年6月,国家金融宏观调控,1993年6月开始, 海南的房地产就开始一下子就垮下来了。

      主持人:你当时投入房地产的资金有多少,在海南?
      张宝全:我们总共两家融入的资金大概是1.6个亿,就是在海南启动。当时我们讲因为比较慎重,一些小的做得差不多,然后金融调控之前,毕竟我们都是从北京过来的。所以那时候开始,就已经意识到海南地产的风险,再加上我们自己是没有承担风险的能力的。所以再加上些内部方面的情况,感觉到政府这块的调控下一步一定要开始,也意识到击鼓传花,谁是最后一个人,所以后来我们在1993年的上半年,就迅速地把一些准备长期投资的项目,都迅速的开始转手。/所以等到宏观金融调控的时候,严格来讲,我们没有什么损失。/金融调控以后,地产是基本上像海南一下子就往下掉,呈45度地线往下掉。但是海运市场它持续了一年多才开始往下掉,这也使我们从海南撤回北京,一边在寻找的过程中,一边还有一个很好的依托,实现我们这样的一个战略转移。

      成功实现战略转移的张宝全回到北京,依然投资他熟悉的房地产。因为资金量不大,危房改造成了他的首选,以“脏乱差”闻名京城的海淀红联北村成了他的第一个目标。
      张宝全:当时国家的拆迁政策里面就有可给可不给的。所以当时的开发商都选择一种可给可不给的都不给,好多进口的不给。我觉得我走这条路正好相反,可给可不给的我都给。

      注重投资回报率,不注重每平米利润,是张宝全在房地产行业制胜的法宝,这也是他的拆迁政策比国家宽的原因。
       张宝全:大概不到一个多星期,当时咱们房管局的一个副局长,就是主管城建的就找我。他说,你扰乱市场秩序,/ 他说,你这经济房一拆迁,周边好几个,大约有四五个危房项目就全拆不动了,就全停在那了。为什么呢?就是说所有拆迁户说,今典给了这么多,你们这么低。其他开发商又不能直接找我,就找到局里面,局长就找我谈话,后来我就跟局长讲我的逻辑。我说,你看周边的这几个项目,有一家我知道,已经拆了两年了,才做起一栋楼,还有七八座还空在那没动。/我说他们浪费的钱是多少,/这一块我一算,大概三千万,我说我这个可给可不给,加起来也就两千多万,如果我都给他们,那么这个好处不仅被拆迁户实实在在得到两千多万的好处,但是对我来讲我也得到了时间,给我带来了好处,就是我把我这个逻辑一说完以后,局长一听,他说你这个对。结果他跟我说完以后,第二天他就把那几家招去开会去了,就是给我做宣讲,就是你们应当向张宝全学习,因为这样的好处是什么?我认为是双赢。

      在开发了今典花园后,张宝全又成功开发了今日家园、苹果社区等地产项目,旋风般发了家。2002年,张宝全投资3500万元建立的中国最大的民营美术馆--今日美术馆开业,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是今典集团转向文化产业的开始。作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出版过《啊,哈雷》、《火祭》等多部小说,也有数幅书法作品入选《当代名人书法大全》,由艺术界转到商界,在中国这种商人并不多见。
      张宝全:很多人问我搞艺术的当商人,怎么融合,怎么不冲突,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灵感。商人没有灵感,不可能在一个领域脱颖而出。商人和艺术家最大的不同,就是艺术家浪漫而没有风险,商人首要的是风险(意识),如果有一点浪漫更好,做文化产业更好。我家庭困难,做过很多职业,我觉得风险和忧患对我是与共的,当我转做商人后,除了机遇之外,灵感和风险可以使你从低向高稳定的走,灵感让我发现了一些别人发现不了的东西,风险意识让我规避了一些东西走到今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8-1-2025 10:50 AM , Processed in 0.14658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