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慧能与南派禅宗佛教
慧能,中国大第六禅宗佛教六祖,俗性卢。慧能祖籍河北范阳(涿县),因其父到岭南新州(广东新兴县东)作官,所以迁居新州。慧能出生在岭南新州,幼年丧父,后移居南海,家境贫寒,靠打柴谋生。
一次,慧能路过一客店,听到店内有人读诵《金刚经》有所感悟,于是进去询问此经的来历,得到来自湖北黄梅弘忍大师之处。此后,慧能安顿好母亲,就来到湖北黄梅参访弘忍,以求佛法。
弘忍令众弟子各作一偈,以明所悟时,神秀作“身是菩提树”一偈。慧能见偈后,也作一偈:“身无菩提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大众见偈都惊叹不已。弘忍见偈后,则在半夜召慧能入室,讲解《金刚经》。慧能终得大悟,得传弘忍的衣钵。
慧能得传衣钵后,回到广东曹溪,隐修十余年。后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广州光孝寺),听印宗讲《涅槃经》。听法间,有风吹动经幡。听众中有二僧,一说是风动,一说是幡动,引起争论。于是,慧能告二僧:“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印宗就请慧能到上席,得知慧能就是弘忍的衣钵传人,于是拜慧能为师。
随后,慧能在法性寺出家,并随智光律师受具足戒,开始在广州弘扬禅宗佛教。
不久慧能到曹溪宝林寺(韶关南华寺),广收门徒,大弘禅教。慧能广宣觉性本有,烦恼本无,不攀缘善恶,也不沉空守寂的法义。
慧能七十六岁时圆寂,留下完整的舍利真身,被弟子裹紵涂漆供养于宝林寺中,一直未坏。
相对于北方神秀一派,慧能所弘教法被称为大乘南派禅宗佛教。
慧能门下,名师辈出,其最著名的怀让、德思、慧忠、神会、玄觉,都是大乘南派禅宗佛教的一代宗师。在诸弟子的弘扬下,大乘南派禅宗佛教大兴于世间。
(十一)武则天与佛教
唐太宗以后,唐高宗也提倡佛教。而自唐高宗在位时期,百官表奏就已由武则天祥决。实际上已是武则天当政。
公元六八九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即位之始,武则天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
武则天极其推崇佛教,尤其推崇《华严》教义,曾遣使住于阗访求《华严经》梵本和译经者实叉难陀回京,汉译《华严》。
武则天打破唐太宗施行的由玄奘一统译场的局面,接纳各方译经僧,供养于阗实叉难陀、提云般若、中印度地婆诃罗、汉人义净等译经僧,大行译事。
武则天对各宗佛教提供了宽松政策,支持东山法门。由于她的支持,禅宗佛教在全国得到很大发展。 同时,武则天也利用佛教削弱李氏势力。由于李氏尊老子为祖先,所以武则天举佛抑道,也是削弱李氏的手段。
由于武则天的崇佛,佛教在中华大地越加兴旺发达了。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新罗法相宗佛教的形成
在玄奘的弟子中,有一人名叫圆测,是从新罗来唐朝求法的。圆测随玄奘修法,得到真传,造《成唯识论疏》、《解深密经疏》、《仁王经疏》等,成为玄奘的得力弟子。
继承圆测法系的新罗在唐僧人道证,后来由唐朝回国,弘扬法相宗法义,造《成唯识论要集》、《辨中边论疏》、《因明入正理论疏》等。
道证的弟子太贤,在新罗大弘法相,造《成唯识论学记》等,建立了新罗法相宗佛教。
(十三)义净西游
义净,公元七、八世纪译经僧,俗姓张,齐州(山东济南)山庄人,十四岁出家。
义净受具足戒后,学道宣、法砺两家律部文疏,又往洛阳、长安学《摄大乘论》、《俱舍论》等论典。
义净一真仰慕法显、玄奘西游求法的高风亮节,发心西游求法。后来在龚州(广西平南县)官员冯孝诠的资助下,义净和弟子善行从广州搭波斯商船出海,来到室利佛逝(苏门答腊),在此学习声明。后善行因病回国,义净孤身一人从室利佛逝出发,由海路到达东印度,遇到在东印度的唐僧大乘灯。后来,二人一同往中印度,在那烂陀寺留学多年,并游历印度诸国,学习中观、瑜珈教义,最后求得佛经梵本四百部,踏上归途。 武则天当政时期,义净回到室利佛逝,在此进行一段时间的译经工作,并派人把自己所译经论和自己所造的《南海寄归传》送回中土。
后来,义净离开室利佛逝,回到洛阳,受到盛大欢迎。以后,义净成为了武周时期的主要大译经家之一,汉译了《金光明经》、《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经》、《能断金刚论颂》、《尼戒经》、《百一羯磨》、《毗奈耶颂》等经典。
义净主攻律部译事,并注重传授律仪,树立新范,为世人所称叹,七十九岁时入寂。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日本三论宗和成实宗的形成
三论宗教义最初传入日本,是公元七世纪,吉藏的高句丽弟子慧灌到日本宣讲三论宗“八不中道”的法义。
后来,慧灌的弟子智藏入唐求法,回国后宣讲三论宗教义。他的弟子道慈、智光、礼光等承其法教,大弘三论宗教义。这样,在日本形成了日本三论宗佛教。慧灌被尊为日本三论宗初祖。
道慈也曾入唐求法,回国后住大安寺,大弘三论宗教义,建立了日本大安寺流派三论宗佛教。智光和礼光以元兴寺为中心,大弘三论宗教义,建立了日本元兴寺流派三论宗佛教。
大安寺流派和元兴寺流派是当时日本三论宗佛教的两大流派。 《成实论》是随着三论宗教义的传入而传入日本的,日本三论宗的很多行者都研习《成实论》,一时成风,由此逐渐形成了日本成实宗佛教。
(十五)日本法相宗和俱舍宗的形成
日本法相宗的形成经历了四传。一传为玄奘的日本弟子道昭回国后,在日本宣讲法相宗教义。二传为窥基的日本弟子智通、智达,回国后以元兴寺为中心弘扬法相宗教义。三传为新罗僧人智凤、智鸾、智雄到日本弘扬法相宗教义。四传为日僧玄昉入唐求法后回国,以兴福寺为中心,弘扬法相宗教义。
经过这四传,在日本形成了日本法相宗佛教。日本法相宗佛教以元光寺和兴福寺为中心,分为两大流派。元兴寺智通、智达一系称为“南寺传”,兴福寺玄昉一系称为“北寺传”。
日本法相宗佛教,在当时是日本佛教中最有势力的一宗。 而日本法相宗的行者,多有研习《俱舍论》的,一时成风,由此逐渐形成了日本俱舍宗佛教。
(十六)日本华严宗的形成
高句丽有僧人审祥,曾入唐求法,随法藏学习华严宗佛教。后来,审祥来到日本,应日本僧人良辨之请开讲《华严经》,弘扬华严宗教义,建立了日本宗佛教。审祥被尊为日本华严宗初祖。良辨被尊为日本华严宗二祖。
(十七)赤德祖赞供僧侣
松赞干布逝世后,吐蕃原始宗教苯教的信徒掌握了政权。佛教在吐蕃受到了抑制。
公元八世纪初,赤德祖赞即位。他迎娶唐朝金城公主入藏。在金城公主的帮助下,赤德祖赞大力提倡佛教。
赤德祖赞重用汉僧主持大昭寺与小昭寺的日常事务。另外,赤德祖赞还收容逃避战乱而到吐蕃的于阗等地的僧侣,并为其修建了七所庙宇。
赤德祖赞还从唐朝迎请汉僧到吐蕃从事译经和翻译天文、星相、历法、医学等方面的书籍。
由于赤德祖赞供养僧侣的行为,使佛教再次在吐蕃活跃起来。
后来,吐蕃发生瘟疫,苯教徒们借机指责外来僧人引起鬼神发怒,造成了瘟疫。于是,吐蕃政府驱逐了除汉僧与尼泊尔僧以外的外来僧人。 但是,赤德祖赞依然提倡佛教,供养唐朝和尼泊尔的僧人,并派人到唐朝请回了《金光明经》和小乘戒律。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10:01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唐玄宗护法
武则天逝世后,中国内地复归李唐。唐玄宗李隆基就是这一阶段的名君。
唐玄宗信奉道教,刚即位时,为提高道教,曾对佛教给予限制。
随着政权的巩固,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唐朝政府对于各宗教的政策,也逐渐开明。
在唐玄宗的开明政策下,佛教得以发展昌隆。善无畏大师入唐后,唐玄宗还拜其为师,接受了灌顶。唐玄宗还曾亲为《金刚经》作注,颁布于天下。金刚智大师、不空大师的来华弘法,也得到了唐玄宗的大力支持。
唐玄宗的护法,为密宗佛教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乃至对于唐朝佛教的兴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十九)善无畏大师入唐弘密教
善无畏大师,又称净师子(戍婆羯罗僧诃),公元七、八世纪中印度摩羯陀国人,刹帝利种性。
善无畏大师的先祖到东印度乌荼国(奥里萨)作了国王。传到善无畏大师的父亲佛手王时,佛手王有四位王子,善无畏大师是最小的一个。但由于善无畏大师聪颖异常,最受宠爱,十岁时就能奉父命率军打仗,十二岁时继承了王位。
善无畏大师的诸位哥哥对善无畏大师的即位非常不满,发动了叛乱。平定了叛乱后,善无畏大师感到世事无常,蒙生了出家之心。终于,在善无畏大师十八岁时,他把王位让给了哥哥,自己出家修行。
当时的印度,虽然佛教已不占主导地位,但在中印度等地,佛教仍非常兴盛。密教是当时印度佛教的主流。中印度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密教的中心。
善无畏大师游历各地修法,后来来到那烂陀寺,以自己携带的传国宝珠为供养,拜达磨鞠多为上师,接受灌顶,修习密教,得到了达磨鞠多的真传。
公元八世纪初,善无畏大师尊上师遗命,东游弘法,经罽宾、乌苌等国,于公元七一六年到达唐朝长安,受到唐玄宗的礼遇。唐玄宗拜善无畏大师为上师,自比黄帝师事广成子,并修饰禁内道场,尊善无畏大师为教主。
善无畏大师在宫中传法一年,后获准出宫,在社会上弘传密教。
善无畏大师所传的是胎藏界密教,广宣一切众生皆具大菩提心,如果众生精进修行,则能如实了知自心,证取菩提正果的法义。
善无畏大师汉译了胎藏界密教的根本经典《摩诃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大日经》)、《苏悉地羯罗经》、《苏婆呼童子所问经》,另外还译有《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苏悉地羯罗供养法》、《金刚顶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尊胜佛顶修瑜珈法仪轨》等经典。
善无畏大师提倡正念增修,后至清净,不怕起念,而患亏于进学,以对治当时普通禅者害怕起念,以专守无念为究竟的流弊,对当时的佛教有很大影响。
善无畏大师九十九岁时,涅槃于洛阳。
在善无畏大师的弘扬下,在中华形成了大乘胎藏界密宗佛教。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10:01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慧日建立慈愍派净土宗
慧日,唐朝净土宗名僧,俗姓辛,山东东莱人,出家受具足戒后,遇到义净,心慕义净巡礼如来遗迹的胜举,也从海路西游,达到印度。
在印度学法十三年后,慧日回到长安。因慧日主学净土,回国后也大弘净土法门,造《净土慈悲集》、《般舟三昧赞》、《愿生净土赞》、《西方赞成》等,世称“慈愍三藏”。
当时禅宗佛教盛行,许多禅僧指责净土宗法门是导引愚心的方便法门。形成了禅净之争。于是,慧日提倡禅净双修,着重净土,平息了当时禅净二宗的争执,建立了慈愍派净土宗佛教,六十九岁时往生净土。
自此,净土宗佛教形成了三大流派,也就是慧远派净土宗佛教、善导派净土宗佛教、慈愍派净土宗佛教。
(二十一)金刚智大师入唐弘密教
金刚智大师(嚩日啰菩提),公元七、八世纪中印度人,刹帝利种性,十岁时在那烂陀寺出家,依寂静智学《声明论》,十五岁往西印度学《法称论》,二十岁在那烂陀寺受具足戒,以后又学大、小乘戒律及《般若灯论》、《百论》、《十二门论》,二十八岁到迦毗罗卫城,依胜贤论师学《瑜珈师地论》、《辨中边论》等。
金刚智大师三十一岁时,往南印度拜龙智大师为上师,接受灌顶,修学密教七年,通达佛法奥义。
以后,金刚智大师辞别上师,回到中印度,后来又再次回到南印度,帮当地众生祈雨抗旱,并开始收徒传法。
后来,金刚智大师见到观音显净相,命其往师子国瞻礼佛牙,往中国参拜文殊道场。于是,金刚智大师奉命率僧俗弟子往师子国瞻礼佛牙,并开始在师子国弘传密教。
公元七二O年,金刚智大师及弟子不空大师经广州来到唐朝洛阳,受到唐玄宗礼遇,被尊为法王。
从此,金刚智大师在唐朝大弘密教,并译出《金刚顶瑜珈中略出念诵法》、《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金刚顶经曼殊室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珈法要》、《金刚顶经瑜珈修习毗卢遮那三摩地法》、《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咒本》、《不动使者陀罗尼秘法》等经典。
金刚智大师所传为金刚界密教,广宣精修瑜珈,证得如来清净三业,转识而成金刚智慧,观身成佛,现证菩提的法义。
金刚智大师七十一岁时,获准作为唐朝使者返归本国,行到洛阳时,于八月十五圆寂。
在金刚智大师的弘扬下,在中华形成了大乘金刚界密宗佛教。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10:04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一行与密宗的形成
一行,又称“大慧禅师”,俗姓张,公元七、八世纪名僧,唐朝魏州昌乐(河北、河南、山东交界的南乐)人。
一行自幼聪明好学,十五岁时,已“备学九流,皆尽幽旨”,尤其精通阴阳五行之学。一行曾从以博学先达著称的道士尹崇处借《太玄经》研读,几天后就究通其理,造《摩诃衍玄图》,尹崇见后大为叹服。从此,一行名闻一方。
一行二十一岁时,父母相继去世。一行顿感世事无常,于是从荆州恒景禅师出家,不久又到嵩山拜普寂为师,修习北派禅宗佛教。
后来,一行又在洛阳玉泉寺,随悟真修习律宗佛教,造《摄调伏藏》,并自加注解。
善无畏大师入唐后,唐玄宗召请一行入京。一行应召入长安,从事天文、历法工作,成为唐朝的大天文学家。
一行在长安时,拜善无畏大师为上师,修习胎藏界密教。金刚智大师入唐后,一行又拜金刚智大师为上师,修习金刚界密教。
一行得到金、胎两系的密教传承,并造《摩诃衍论》、《大日经疏》等,大力弘扬密教,广宣大菩提心,一道四乘,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等法义。
在善无畏大师、金刚智大师、不空大师和一行等的大力弘扬下,中华形成了金、胎密教并行的大乘密宗佛教。
一行四十五岁时,圆寂于新丰(陕西临潼东北)。
(二十三)鉴真东渡
鉴真,公元七、八世纪高僧,俗姓淳于,十四岁出家,后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从恒景律师受具足戒。
以后,鉴真主学南山,兼学相部,研习了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法砺的《四分律疏》等律宗教义,精通律法,名声日起。
鉴真四十六岁时,在江淮地区讲律传戒,名声大噪,成为律宗大师。
当时,日僧容睿和普照来唐朝求法,为使佛教戒律能传入日本,容睿和普照与长安名僧道航、澄观,洛阳名僧德清,高句丽人僧人如海,一同往扬州参访鉴真。参拜鉴真后,容睿和普照恭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戒。鉴真认为日本是“有缘之国”,欣然答应东渡传戒。
公元七四三年,鉴真作好准备,即将东渡。当时道航认为东行传戒,随行人员应品行端严,提议不带如海等少学僧人同去。如海非常不满,就向官府诬告道航造船入海与海盗勾结。虽然后来官府查明真相,判如海诬告罪,但由于这次风波,鉴真东渡的愿望未能实现。
同年年底,鉴真第二次准备就绪,率众东渡。但船在海上被风浪打破。鉴真东渡第二次受挫。
第二年春,鉴真等人乘修好的船再次东行。但船又被风浪打破,幸而人员未有伤亡。鉴真东渡第三次受挫。
鉴真东渡第三次受挫后,在越州(绍兴)一带传戒,越州的众弟子不舍得鉴真出国,就控告容睿引诱鉴真出国,官府因而逮捕了容睿。后容睿在被解送长安的路上,经过许多周折,终于脱险。鉴真深深被容睿和普照历尽艰辛,其志不退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决定再次东渡。但鉴真在扬州的弟子灵佑等人,深恐鉴真在东渡中遇到危险,就求唐朝的江东采访使派人拦截,将鉴真送回扬州。鉴真东渡第四次受挫。扬州佛徒听说鉴真回来,欣喜若狂,竞相前来供养、庆贺,但鉴真却闷闷不乐,重重诃责了灵佑后,数月不见笑容,后在灵佑等人的不断忏悔下,才勉强恢复笑意。
鉴真六十岁时,容睿和普照再次到扬州迎请。鉴真又一次东渡,这次又遇上风浪。鉴真一行的船,竟被海浪漂到海南岛振州(崖县)。在地方官的护送下,鉴真一行经广西赴广州。容睿在行到肇庆时入灭。鉴真也在两年后双目失明。鉴真东渡第五次受挫。
但鉴真东渡传戒的愿心始终未退,六十六岁时,接受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的迎请,再次东渡,这次终于达到了日本。鉴真到达日本,为日本带去了许多佛像及《华严经》、《大佛名经》、《大集经》、南本《涅槃经》、《四分律》、天台《止观》、《玄义》、《文句》、相部律宗《四分律疏》、南山律宗《四分律行事钞》、东塔律宗《戒本疏》、《比丘尼传》等佛典。
鉴真到日本后,即开始传戒,日本天皇、皇后、太子以下都随其受戒。日本佛教开始有了戒律。
鉴真又分别在奈良东大寺、下野药师寺、筑紫观音寺造戒坛,被称为日本三戒坛。日本天皇又送给鉴真伽蓝一座,建成了日本著名的唐招提寺。
鉴真在日本弘律传戒,建立了日本律宗佛教,七十六岁时,示寂于唐招提寺。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不空大师大弘密宗
在唐朝建立和弘扬大乘密宗佛教的大师中,最主要的有三个,就是被称为“开元三大士”的善无畏大师、金刚智大师和不空大师。
不空大师,法名智藏,密号不空金刚(阿日佉嚩日啰),公元八世纪佛教大师,师子国人,自幼聪颖,十四岁在闍婆国(印度尼西亚爪哇一带)求法时拜金刚智大师为上师,接受灌顶,学习密教,并随金刚智大师来到唐朝弘法。
金刚智大师回国时,在半路圆寂。不空大师奉金刚智大师遗命,携带唐朝国书赴师子国。路经南海郡(广东)时,在当地官员的祈请下,首次开坛灌顶传法。后到达师子国,受到殊胜礼遇。在师子国,不空大师拜普贤阿闍梨为上师。继续学习密教。后不空大师又游历印度各地,曾依止龙智大师学习密教。两年后,不空大师回到唐朝。
不空大师回唐后,开坛灌顶,广收门徒,大弘密宗佛教。唐玄宗也接受了不空大师的灌顶。不空大师成为唐朝的国师。
后来,不空大师获许回本国,行到韶州时生病,停留于韶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上表朝庭,请不空大师往河西请福疆场。于是,唐玄宗遣使追回不空大师,请其赴河西传法。
于是,不空大师往武威,住开元寺,开坛灌顶,弘扬密宗佛教,并开设译场,汉译了金刚乘佛教的根本经典《金刚顶一切如来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金刚顶经》),还汉译了《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一字顶王轮瑜珈经》、《一字顶轮王瑜珈仪轨》等经典。
公元七五五年,开始了安史之乱。哥舒翰等入朝平叛。第二年,不空大师的灌顶弟子皇太子李亨监国,从河西急召不空大师入朝。
不空大师来到长安,住大兴善寺。不久,长安失守,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拥兵北上,得到了不空大师的密切配合。后太子登基,就是唐肃宗。
安史之乱后,不空大师的弘法得到了唐肃宗的大力支持。密宗佛教极盛一时。
到唐代宗时,不空大师以大兴善寺为中心,译经弘法,统领全国佛教。
不空大师弘法期间,特重讲经演法,使讲经和研讨佛理风行于世。
另外,不空大师还汉译了大量佛典,除前面所提到的,还有《金刚顶瑜珈下略出念诵经》、《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分》、《金刚顶瑜珈降三世成就极深密门》、《金刚寿命陀罗尼念诵法》、《金刚顶瑜珈般若理趣经》、《大乐金刚萨埵修行成就仪轨》、《大虚空藏菩萨念诵法》、《瑜珈念珠经》、《不空绢索毗卢遮那佛大灌顶光真言》、《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七俱胝佛母所说准提陀罗尼经》、《大圣天欢喜双身毗那夜迦法》、《大方广如来藏经》、《大乘密严经》、《大集虚空藏菩萨所问经》、《大乘缘生论》等等。
不空大师弘法,明示密教即生成就无上菩提的殊胜,广宣大乘佛教以菩提心为因,以大悲心为根本,以大方便为究竟的根本法义,道出密教经摄大小,教出诸宗,是佛教修行的极至之道。
对大菩提心的重视,是一切密教的特点。不空大师大弘密法时,广宣密教直观菩提心,深入实相,于法无二无别,由此即生成佛的法义。
不空大师七十二岁时,作遗书付法于慧朗,而后圆寂,唐代宗辍朝三日,以示祭典。
以后,不空大师的弟子慧朗、含光、慧果等大弘密教,都成为了一代宗师。
(二十五)湛然弘扬天台宗佛教
湛然,俗姓戚,唐朝常州晋陵荆溪(江苏宜兴)人,世称荆溪尊者。
湛然十七岁时到浙东寻师,二十岁时遇方岩法师。方岩传授湛然天台教义,并授以《摩诃止观》等教义。后湛然投入天台宗玄朗门下,深受玄朗的器重。湛然随玄朗修学天台宗佛教十余年,三十八岁时在宜兴静乐寺出家,后又往会稽开元寺随相部律宗昙一学习戒律,又在吴郡开讲《摩诃止观》。
玄朗圆寂后,湛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在东南各地大弘天台宗教法,造《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止观义例》。《法华五百部问论》、《维摩经略疏》等,使天台宗佛教兴盛于世。
湛然按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宣说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无情,一草一木,一砾一尘,皆有佛性,在当时很有影响。
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都曾召湛然入京,而湛然都托病不出。湛然晚年迁入天台山国清寺,弘扬天台宗教义,七十三岁圆寂。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石头希迁与马祖道一
安史之乱以后,禅宗佛教也分出许多派系,但主要仍为南北两系,尤以南派禅宗越加壮大,其中又以希迁与道一两系为代表。
南派禅宗中,最主要的是南岳衡山的怀让和吉州(江西吉安)青原山的行思两系。希迁是行思门下弟子,道一是怀让门下弟子,世称“二大士”。
希迁,俗姓陈,端州高要(广东高要县)人,在慧能门下出家,但未受具足戒。慧能圆寂后,希迁往青原山静居寺,拜行思为师,又奉行思之命,到南岳怀让处参学。回到静居寺后,行思付法予希迁。
后来,希迁到衡山南寺。寺东有一块平坦大石,希迁就在石上结庵居住,所以世称“石头和尚”。他大弘青原行思一系的禅宗佛教,九十岁时圆寂。
石头希迁一系禅宗,主宣体一切法回互不回互,彼北相待,如明暗相生,往来转化,辗转无住,而自然事存理应,举足知路,即事而真,以本无事而忘情为禅,常事静坐。
道一,俗马来人世称“马祖”,汉州什邡(四川什邡县)人,幼年出家,后到衡山结庵而居,整日坐禅。南岳怀让见他根器不凡,就以磨砖不能成镜,坐禅也不能成佛的道理点化道一,后说一偈:“心地含佛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严相,何坏复何成。”道一于言下领悟禅机,于是拜怀让为师,侍奉十年后,到江西传法,名声大震,成为一代宗师,八十岁圆寂。
马祖道一一系禅宗,主宣即心即佛,道不用修,但莫污染,触类是道而任心的法义,机锋俊烈,变化无方。
石头希迁和马祖道一二大士的两系禅宗,为后来大兴于世的禅宗五家的兴盛打下了基础。
(二十七)怀海制定《丛林清规》
怀海,世称大智禅师,唐朝福州长乐人,俗姓王,二十岁出家,后拜马祖道一为师修学南派禅宗佛教,深得器重,成为马祖道一的入室弟子。
后来,怀海在新吴(江西奉新)百丈山自立禅院,制定清规,率众修持,实行农禅合一的修行制度,曾说“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九十五岁时圆寂。
百丈怀海所制定的《丛林清规》,又称《百丈清规》,后来成了天下丛林的规范。其座下弟子希运、灵佑等,后来都成为一代宗师。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二章 晚唐、五代时期的佛教
(一) 大乘中观瑜珈宗佛教的建立
在印度,大乘中观派佛教与大乘唯识宗佛教,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一直相互论难,争论不休。
公元八世纪,中印度那烂陀寺名师寂护(静命大师)及其弟子莲花戒,远承清辨和法称的学说,将唯识教义摄入中观教义之中,融通中观宗自续派与唯识宗的知见,建立了大乘中观瑜珈宗佛教。
大乘中观瑜珈宗佛教,在胜义谛方面,依中观宗自续派的知见,在世俗谛方面,则采取唯识宗的知见。
寂护弘扬中观瑜珈教义,造《中观庄严论》、《摄真实论》,宣说唯识境空,心亦非有的法义,并破除外道的错误知见,对当时佛教的影响甚大。
寂护的弟子莲花戒、师子贤等,大弘寂护的法教,也对当时的佛教有深远的影响。
(二) 赤松德赞兴佛
赤德祖赞逝世后,其子赤松德赞即吐蕃赞普位。当时赤松德赞年幼,由苯教的贵族仲巴结、达扎陆贡等辅政。由于苯教徒辅政,佛教在吐蕃受到压制。
在信奉苯教的权贵们操纵下,吐蕃王朝颁布了禁佛令,流放了从唐朝取经归来的巴赛囊(明照)。吐蕃境内开始了禁佛活动,唐朝僧人和尼泊尔僧人被驱逐,大昭寺被改成了屠宰场,文成公主带去的释迦佛像也被子送出了拉萨。
赤松德赞成年后,开始反击苯教势力。他把吐蕃连年天灾、饥荒、瘟疫等现象归罪于操纵禁佛的仲巴结、达扎陆贡等人,活埋了仲巴结,流放了达扎陆贡,宣布废除禁佛令,复兴佛教。
不久,巴赛囊返回拉萨,途中遇到在尼泊尔弘教的寂护,于是就请寂护到吐蕃弘法。
寂护来到拉萨,向赤松德赞宣讲了佛教法义,得到赤松德赞的支持。佛教在吐蕃开始由上而下地推广开来。
但是没有多久,吐蕃发生洪灾,冲毁桑耶地方的旁塘宫,拉萨玛波日山上的宫殿遭到雷击,境内流行了瘟疫。苯教徒借机指责这些灾难教是寂护宣扬佛教所致。臣民中也有人这么认为。于是,寂护被迫返回了尼泊尔。
寂护临行时,建议赤松德赞迎请乌苌国密教大师莲花生入藏调伏魔障,显扬佛教。赤松德赞接受了寂护的建议,过了一段时间,又派巴赛囊去尼泊尔迎请寂护和莲花生大师入藏,使吐蕃的佛教兴盛了起来。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莲花生大师入藏和藏传佛教的建立
莲花生大师,是公元八世纪殊胜无比的佛教大阿闍梨,藏传佛教的教主。
莲花生大师出生在乌苌国(乌仗那)达那郭夏海中的乌东哇拉宝莲花中。乌苌国安札菩提王到达那郭夏海中寻找摩尼宝珠时,发现了花中的莲花生大师,将其带回王宫,认为义子。
莲花生大师为太子时,喜好独自在树林中坐禅修行,亲见金刚萨埵显净相,传予秘密教授。
后来,莲花生大师离宫出家,游历各地,随吉祥师子大师等广习显密教法,得大成就,成为密教大师。
寂护从吐蕃回到尼泊尔,就前去迎请正在尼泊尔弘法的莲花生大师入藏弘法。在赤松德赞的使者巴赛囊的迎请下,莲花生大师和寂护一起来到了吐蕃。
莲花生大师一路降伏魔障,到达桑耶地方,以神通降伏一切天魔非人,咸令立誓,改心向善,使许多天魔外道成为了佛教的护法。
当时吐蕃许多信奉苯教的大臣和赤松德赞的王妃属庐氏都反对佛教,宣称佛教并不比苯教殊胜。而吐蕃的佛门弟子也认为难以与苯教共处,很多信佛的贵族上书说苯教旧法已不适用,请赞普发展和遵行佛教。于是,赤松德赞决定在墨竹苏浦地方江布园宫前组织一次辩论会,让佛、苯二教各抒教理,规定在辩论中,若苯教获胜,则佛徒们各回故乡,若佛教获胜,则废苯弘佛。
在这次辩论会上,佛、苯二教都由最有成就的大师出场。佛教方面以莲花生大师、寂护、无垢友为首。苯教方面以著名的香日乌金为首。辩论的结果是,佛教战胜了苯教。
苯教败北后,赤松德赞令苯教出家人改信佛教,成为佛教僧人;不愿改信佛教的,则要放弃宗教教职,成为平民;不愿改教又不愿成为平民的,就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赤松德赞又不愿成为平民的,就被流放到边远地区。赤松德赞又下令毁埋苯教的经典,禁止其流通。但是,苯教的祈祷吉祥等仪式被保留了下来。
公元七七九年,在吐蕃政府的支持下,莲花生大师主持修建了桑耶寺。桑耶持高有译经、密宗、戒律、禅定、声等部。由寂护为堪布(教授师),剃度藏族贵族、平民七人为僧。这是藏族的第一批僧人。藏传佛教就此建立起来。此后,又有三百多人在桑耶寺出家。
赤松德赞为进一步兴隆佛教,在桑耶寺举行“桑耶大誓”。自赞普到王子、大臣、将军们参与了会盟,发誓长信三宝,奉行佛言,向祖先赞普一样供佛,取得善知识的支持。藏传佛教在吐蕃兴盛起来。
莲花生大师在吐蕃大力弘扬佛教,藏译了《金刚恐怖真言集根本续》等大量佛典,并造《圣青衣金刚手修法文释》、《金刚摧坏陀罗尼释金刚炬》、《吉祥空行世间怙主修法》、《秘密书状》、《五三摩耶》、《普遍怡悦修法》、《长行述阿啰波左那修法》等等,广宣佛教九乘教法(声闻、缘觉、菩萨、事部、行部,瑜珈部、生起瑜珈部、教赖阿鲁瑜珈部、大圆满阿底瑜珈部)。
莲花生大师在吐蕃弘教因缘已满,于是离开吐蕃到不丹弘法。
在莲花生大师和寂护的弘扬下,藏传佛教建立并迅速发展起来,兴盛于吐蕃。
(四) 澄观弘扬华严宗佛教
澄观,俗姓夏侯,公元八、九世纪名僧,十一岁出家。
澄观受具足戒后,随醴律师学相部律,后又随昙一学南山律,以后随法藏学新罗元晓的《大乘起信论疏》,又随法藏的弟子法铣听受华严宗佛义。
后来,澄观又随慧量学三论宗佛教,随湛然学天台宗佛教,随慧忠等学南派禅宗佛教,随慧云学北派禅宗佛教。
另外,澄观还通外典。
澄观在参学融通律、禅、三论、天台教义的基础上,主要弘扬华严宗佛教,立一心法界无尽缘起的法义,宣说“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心融万有,便成四种法界。”
澄观以振兴华严宗佛教为己任,大力宣扬华严宗教义,造《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华严经行愿品疏》、《大华严经略策》、《华严经入法界品十八问答》、《三圣圆融观门》、《华严主要法门》、《华严经纲要》等,世称“华严疏主”,一百零二岁圆寂,被尊为华严宗四祖。
澄观的弟子宗密,继承澄观的法教,大弘华严宗佛教,对华严宗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顿渐之争
随着吐蕃的强大,吐蕃与唐朝联系也更加密切。为使吐蕃的佛教更加兴盛,赤松德赞常迎请唐朝名僧入藏说法。沙州(敦煌)禅宗名僧摩诃衍应邀来到拉萨传授禅宗教义。
摩诃衍判佛教为顿、渐两门,主宣“顿悟禅宗”,谓自己所说之法易修利大,并宣说修供养礼拜等身语妙行不能成佛,只有全无所作方能成佛。摩诃衍所传的禅宗在西藏受到了一些佛徒的欢迎,尤其在寂护逝世后,更有所发展。但由于摩诃衍贬低了藏传佛教,从而引起了顿渐之争。
于是,赤松德赞在拉萨和桑耶寺组织了两方的辩论法会,规定失败者要向胜利者献上花环,然后离开吐蕃。
在辩论法会上,禅宗一方以摩诃衍为首,而藏传佛教一方,则从印度请来了莲花戒。莲花戒在辩论会上,指出全无所作,本不可能,无念本就是念,以此破除摩诃衍全无所作而成佛之说。辩论法会的结果,莲花戒战胜了摩诃衍。摩诃衍被迫向莲花戒献上花环,离开了吐蕃。
(六) 最澄建立日本天台宗佛教
最澄,公元八、九世纪日本名僧,又称传教大师,俗姓三津首,十二岁在奈良大安寺出家,等教典。
最澄对大乘天台宗佛教,尤为信奉,经人帮助,手抄了《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天台教典,潜心参研。
后来,最澄获日本政府批准,随遣唐使渡海入唐求法,但因遇风浪而折回。第二年,最澄又与空海等随遣唐使入唐。最澄与弟子义真到棕台州(浙江临海县)龙兴寺,随湛然的弟子道邃学习天台宗佛教,并受大乘戒。此后,最澄又上天台山佛陇寺,随湛然的另一个弟子行满学习天台宗佛教。在天台山禅林寺,最澄还随禅僧*然学习了北派禅宗佛教。一年后,最澄、修羽、义真又到越州随密宗僧人顺晓学习密宗佛教。
这样,最澄在唐朝学习了天台宗、密宗、禅宗及大乘戒律四种教授,带着大量的佛经、佛像和法器回到了日本。
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最澄建立了日本天台宗佛教。最澄还上书店 朝庭,准许日本各宗佛教,每年剃度行者出家。日本政府批准了最澄清的奏请,准许 许每年华严宗度僧二人;天台宗度僧二人;三论宗度僧三人,包括小乘成实宗;法相宗度僧三人,包括小乘俱舍宗;律宗度僧二人。
此后,日本天台宗佛教不断发展壮大。最澄在弘法当中,也围绕着天台、法相孰优孰劣,以及僧人受戒的问题,不断地和日本各个旧宗派进行辩论。
当时,日本法相宗的德一,根据法相宗五种性的法义,认为无性众生不能成佛,反对天台宗所说的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法义。最澄则根据《法华经》一佛乘的教义,宣说如来权说方便而有三乘,实则唯一佛乘,无二无三,一切众生皆当成佛。
最澄还根据一佛乘的教义,判天台宗为真实之教,判法相宗为权教,其他凡信奉二乘、三乘的日本旧宗派都属权教。
最澄建立日本天台宗时,日本各宗学僧都必须到奈良东大寺受具足戒。由于当时日本法相宗非常壮大,日本天台宗的行者下山受戒时,常有贪图法相宗待遇优厚转入日本法相宗而不再回山者。于是,最澄决心改变日本天台宗学僧必须下山受小乘戒的常规。
为此,最澄上表朝庭,提出日本天台宗是大乘圆教,此宗学僧不应下山受小乘戒,只在比壑山受大乘戒即可。但这个要求直到最澄圆寂后才被朝庭批准。
最澄所弘扬的日本天台宗,与中国的大乘天台宗有所不同。日本天台宗是天台、密教合一的宗系,理事俱密,有“台密”之称。另外,日本天台宗只承认大乘戒律,而不承认小乘戒律。
最澄五十六岁圆寂,他的弟子们大弘他的教法,使日本天台宗佛教兴盛于日本。最澄的著名弟子有义真、光定、圆澄、圆仁等,其中义真在最澄以后,被尊为日本天台宗的第一代座主,光定为第二代,圆仁为第三代。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空海建立日本真言宗佛教
空海,公元八、九世纪日本名僧,又称弘法大师,俗姓佐伯,十五岁学《论语》、《孝经》,十八岁学《尚书》、《左氏春秋》等,深究儒、道学问后,认为佛教较之更为殊胜,决心出家,到深山中苦修。
空海二十岁时,在大和(奈良县内)石渊寺出家,两年后受具足戒。此后,空海广读佛经,在大和久米寺拜读了《摩诃毗卢遮那神变加持经》,对其中的密教教义不能理解,遍访名师请教,也不得解答,于是决定入唐求法。
后来,空海和最澄等随遣唐使入唐,到达长安,拜密宗名师惠果为上师,接受了灌顶。几个月后,空海获得了传法阿闍梨位。
奉上师之命,空海携大量经卷、佛像和法器回到日本,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日本真言宗佛教,世称“东密”。
空海以经伊(和歌山县)高野山方圆七里范围内建造的佛寺为传法的基地,传授密教,造《三教指归》论儒、释、道三教的优劣;造《辩显密二教论》、《十住心论》,以十住心法义判如来圣教;造《即身成佛度》等,广宣密教六大、四曼、三密等秘密教法,明示佛身即众生身,众生身即佛身,三密相应,即生成佛的法义。
空海六十二岁时圆寂。在他和他的弟子实慧、真济等弘扬下,日本真言宗非常兴盛。
(八) 韩愈反佛
公元九世纪初期,唐宪宗从凤翔法门寺迎请佛骨舍利入长安,在宫中供养三日,然后送京城各寺礼敬。佛教兴盛异常。
当时唐朝儒家官员韩愈为维护儒教的地位,大力提倡孔孟之道,主张限制佛道二教。
为了排佛,韩愈大力推崇《大学》,宣扬孔教,并指责佛教提倡出世,违背封建伦常。
针对唐宪宗迎请佛骨舍利入京一事,韩愈坚决反对,上《谏迎佛骨表》,说佛教是夷狄之法,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提出将佛骨投诸水火。
韩愈的毁佛行为,激怒了唐宪宗,给予韩愈流放的处分。韩愈反佛宣告失败。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朗达玛灭佛
松赞干布逝世后,吐蕃相继经历了牟尼赞普、赛那累、热巴巾三朝统治。在这一段时期,佛教在吐蕃发展很快。其中,热巴巾与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被合称为吐蕃的“三大法王”。
热巴巾逝世后,他的哥哥达玛成为吐蕃的赞普。达玛被藏人称为牛魔王下世,所以藏人都称他作朗达玛(朗的意思为牛)。他即位后,就开始了禁佛运动。史称朗达玛灭佛。
朗达玛下诏说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是印度妖魔的像,对吐蕃不吉利,命令吐蕃国内消灭佛教和寺院,让僧人还俗回家。
一时间,桑耶寺、大昭寺等名寺,被泥土封闭,小昭寺变成了牛圈。寺庙中的壁画被涂抹,很多佛像被扔到河里,很多佛经被烧毁。上层僧人多数被杀,中层僧人被流放,一般僧人也被勒令还俗为民。
吐蕃的佛教在这个时期受到了沉重打击,被称为黑暗时期。
后来,朗达玛被僧人白吉多吉射死,朗达玛灭佛宣告结束。而吐蕃的政权也就此分裂,各地诸侯拥兵自据,相互混战。不久,吐蕃王朝就崩溃了。
(十) 云南阿闍梨教的形成
密教早在公元七世纪就已传入云南地区。当时统治云南的是南诏国。
公元九世纪,中印度摩揭陀国僧人赞陀崛多在南诏建立三密道场,弘扬密教。同时,梵僧李成眉等也进入南诏弘扬密教。
这样,逐渐形成了云南阿闍梨教,世称“滇密”。
(十一)唐武宗灭佛
唐朝武宗信仰道教,抵触佛教。当时的一些儒家大臣也不愿佛教发展。唐武宗为了增加政府赋税和劳役,决定废佛。唐武宗说“一夫不田,有受其饥者;一妇不蚕,有受其寒者。今天下僧尼不可胜数,皆待农而食,待蚕而衣”。他认为国家物力衰弱由此而起。
会昌三年,唐武宗下令查点外国僧人,凡公案无名者,令其还俗,遣回本国。同时,又禁止摩尼教等宗教流传。
会昌四年,唐武宗下令禁供佛牙,将宫中长生殿内道场里的佛像与佛经焚毁,换为太上老君之像。
会昌五年,唐武宗下令长安、洛阳,只许各留二寺,每寺留僧人三十人;天下各州只许各留一寺;各州所留寺庙分为三等,上等留僧二十人,中等留僧十人,下等留僧五人;其他的寺庙全部拆除,僧尼还俗;被毁寺庙的田产入官,铜像、钟磐用以铸钱。
经过这次禁佛运动,唐朝全国共拆寺庙四千六百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六万多人,收土地入官数千万顷。
这次禁佛运动史称“会昌佛难”。会昌佛难使唐朝佛教受到沉重打击,但有些地方也抵制了这次禁佛运动。
唐武宗去世后,唐宣宗下令恢复佛教,佛教又渐渐复苏。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10:40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禅宗一花开五叶
会昌佛难以后,唐朝佛教绝大多数宗系都受到了很大冲击,加之唐未又发生了王仙芝、黄巢的起义,唐朝处于一片混乱之中,许多佛教宗系一蹶不振。而禅宗由于农禅合一和不立文字等特点,所受冲击相对较小。这一时期社会较乱,流入山林的人数很多。禅宗在这种形势下,反而得到了新的发展。在唐未,禅宗相继形成了沩仰、监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大家,世称“一花开五叶”。
沩仰宗禅宗佛教是百丈怀海的弟子沩山(湖南宁乡县境内)灵佑和其弟子仰山(江西宜春境内)慧寂所创,以二师所在的沩山和仰山合而得名。沩仰宗提倡万物有情皆有佛性,明心见性,即可成佛。其宗风明似争夺,实而默契,父慈子孝,上令下和,尔欲吃饭,我便捧羹,尔欲渡江,我便撑般。后此宗渐渐溶入临济宗中。
百丈怀海有一名得意弟子,名叫希运。临济宗禅宗佛教是由希运的弟子义玄所创,以义玄在镇州(河北正定)所建的临济禅苑而得名。其宗风自由,机锋峻烈,单刀直入,化导迅速,以当头棒喝及参话头而开悟的看话禅为特点。该宗在政客、官家、武士、俗人中都非常流行,后来成为了禅宗的主流。
石头希迁的弟子惟俨付法予昙晟,昙晟有弟子名洞山(江西境内)良价。曹洞宗禅宗佛教是由良价所创。以慧能传法的曹溪和该宗创立的洞山合而得名。曹洞宗提倡即事而真的法义,宗风绵密,以默照暗推而入真性的默照禅而为特点。其宗主要流传于士庶阶层,后向边陲发展。
石头希迁的另一名弟子道悟传法予崇信,崇信传宣鉴,宣鉴传义存,义存的弟子云门(广东乳源云门山)文偃建立了云门宗禅宗佛教。以云门山而得名,其宗风严峻简要,主要特点为云门八要。第一为玄,谓接化玄妙。第二为从,谓从行者根机。第三为真要,谓道出佛法要旨。第四为夺,谓不容拟议,断其烦恼。第五为或,谓化用自在,不拘文理。第六为过,谓宗风严峻,不容回避。第七为丧,谓不执己见。第八为出,谓予行者以出身之路。
义存的另一个弟子师备,经桂琛传法予清凉(金陵清凉寺)文益。文益建立了法眼宗禅宗佛教。因文益痛论禅家流弊,提倡明释不二,贵在圆融,而被称为法眼文益。法眼宗由此而得名。其宗风喜参古则公案,以禅净相融而为特点。后其宗传入高丽、日本。
(十三)新罗禅门九山的形成
在新罗,自公元八世纪,到公元十世纪高丽统一朝鲜,新罗的禅宗形成了九个门派,称为“禅门九山”。禅门九山分别是:曦阳山派、迦智山派、实相山派、桐里山派、凤林山派、圣住山派、闍崛山派、师子山派、须弥山派。
曦阳派由智诜创建,智诜先学华严宗佛教,后随慧隐学习北派禅宗佛教,建立了新罗曦阳山派禅宗佛教。
迦智山派由道义创建。道义曾入唐求法,随马祖道一的弟子智藏学禅,后又投入百丈怀海门下。道义回国后,建立了新罗迦智山派禅宗佛教。
实相山派由洪陟创建。洪陟也是智藏的弟子,在唐朝学法回国后,宣扬禅宗,主张无修无证的禅风,建立了新罗实相山派禅宗佛教。
桐里山派由惠哲创建。惠哲也是智藏的弟子,学法归国后,建立了新罗桐里山派禅宗佛教。
凤林山派由玄昱创建。玄昱曾入唐随南派禅僧怀晖学禅,回国后建立了新罗凤林山派禅宗佛教。
圣住山派由无染创建。无染曾入唐学华严教义,后来随马祖道一的弟子如满学禅,回国后建立了新罗圣住山派禅宗佛教。
闍崛山派由梵日创建。梵日曾入唐随马祖道一的弟子齐安学禅,后又向惟俨问法,回国后建立了新罗闍崛山派禅宗佛教。
师子山派由道允创建。道允曾入唐随马祖道一的弟子普愿学禅,回国后建立了新罗师子山派禅宗佛教。
须弥山派由利严创建。利严曾入唐随洞山良价的弟子道庸学禅,归国后建立了高丽须弥山派禅宗佛教。
(十四)周世宗限佛
公元十世纪,唐朝灭亡,中华北方相继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五代,南方在激烈的战争中,也先后出现了十个小国。这一段时期史称“五代十国时期”。
在南方,禅宗佛教流行,各国都普遍崇尚佛教。
而在北方,虽梁、唐、晋、汉四代都奉佛,但都对佛教有一定限制。其表现主要是禁止私造寺庙和私自剃度僧人。
到周代时,政府开始废去首都开封的无名额寺院。周世宗即位后,为增加赋税和兵役,开始了限佛运动。
周世宗下令,废除无名额寺院,所废寺庙的铜佛像入官,用以铸钱。]
周世宗下令,严禁奴婢、妖人、细作、恶逆徒党、山林亡命、未获贼徒、负罪人等出家。凡出家者,需经考试。男人应在十五岁以上,能诵经百纸或读经五百纸。女人应在十三岁以上,能诵经七十纸或读经三百纸。符合以上条件的,才发给度牒,剃度为僧尼。
周世宗下令,严禁烧身、燃指等行为。
周世宗限佛对当时中原地区的佛教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10:41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三章 两宋时期的佛教
(一) 北宋的建立和汉地佛教的复苏
公元九六〇年,赵匡胤就慢宋太祖。宋太祖鉴于周世宗限佛,影响了许多地区民众生安定,于是下令停止限佛运动,并遣僧人游历西域,取经学法。《大藏经》(《开宝藏》)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印刷的。
宋太宗即位后,效仿李世民弘佛的胜举,建立了国家经院,迎请印僧法天、天息灾、施护等组成译经队伍,汉译佛经。在这一段时间内,佛教在中原复兴起来。
北宋政府推行佛教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宋太宗主张,浮屠之教“有裨政治”,应“存其教”。另外,宋朝版图很小,但政府开友却比以往历代王朝都大,为维持经济,政府向国民出售度牒。这也是当时佛教出家人数大大增加的原因之一。由于出家人数的增多。开垦荒地的数量也增多了,促进了宋朝农业经济的发展。
(二) 法天、天息灾和施护
法天是中印度摩揭陀国那烂陀寺僧人,通达三藏,北宋初年,因回教侵入印度而出走,来到了中国。
天息灾(法贤)是中印度惹烂驮罗国密林寺僧人。施护是北印度乌苌国帝释宫寺僧人。二人是同母兄弟,北宋初年,一同来到了中国。
法天、天息灾和施护在中国汉译了《胜佛母小字波罗密多经》、《大乘圣吉祥持世陀罗尼经》、《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六十颂如理论》、《大乘二十颂论》、《佛母般若圆集要义论》等经典,对当时的佛教影响很大。
法天、天息灾和施护再次把密教传入了中华,但由于北宋政府对密教经典的传译给予各种限制,所以他们所弘传的密教影响不大。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10:43 PM 编辑 ]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天台宗山家、山外之争
北宋初年,天台宗内部在教义上发生了争执。其争执的内容,主要是对智凯所著的《金光明经玄义》有广略二本,广本中有《观心释》一章,而略本中没有。
天台宗僧人晤恩作《发挥记》,判《观心释》非智凯所作,为后人附加,因而提倡专学略本。天台宗僧人知礼作《扶宗释难》、《问疑书》、《诘难书》等,反对晤恩的学说,认为《观心释》是智凯所作。至此,天台宗分为两派。知礼一派为山家派,晤恩一派称山外派。
在义理上,山家派也有不同。山家派主张妄心观,提倡转凡心而现理心,被称为“山家实相论”。山外派主张真心观,提倡依妙解而定妙行,被称为“山外唯心论”。
(四)三教合一说
宋朝初年,天台宗山外派僧人智圆,提出三教合一说。他认为儒、释、道三教各有价值,不可偏废。
智圆提倡儒重饰身,佛重修心,内佛外儒,共同治理民众,强调儒释一致。
自此,三教合一的思潮,在中华流行起来。
(五)禅、台重视净土法门
在宋朝的宗教环境下,净土结社之风渐渐兴起,禅宗、天台宗中都很重视净土法门。
法眼宗禅僧延寿曾作《净土指归》,宣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他的这种观点,在当时对禅僧重视净土法门的修行影响很大。
另外,禅僧义怀著《劝修净土说》,教人修习净土法门,宣说“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夫修净土者,当如何修?复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若明此旨,则唯心净土,昭然无疑。”
北宋天台宗也很重视净土法门,知礼曾劝人念佛,誓取净土;智圆也主张“始以般若真空荡系著于前,终依净土行门求往生于后”。
于是,在宋朝的净土结社之风渐渐兴起。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宗系的净土社团,纷纷成立。
在净土结社之风兴起的同时,水陆法会一类的活动也在宋朝兴起。这类活动将超度亡灵、孝养父母、净土往生和现世利益合而为一,在宣扬佛教的同时,也符合中国传统信仰和儒家的观念,普遍为社会所接受。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黄龙派和杨岐派的形成
北宋初年,禅宗五家之中,法眼宗东传高丽,沩仰宗已渐渐融入临济宗之中。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兴盛于世间。临济宗是当时禅宗的主流。
临济宗禅僧楚圆的弟子慧南和方会各自居为了禅宗的宗师,而建立了黄龙派禅宗佛教和杨歧派禅宗佛教。
黄龙派禅宗佛教是慧南所创建,以江西黄龙山为中心,弘扬临济宗教法。其宗风严厉,以生缘、佛手、驴脚的“黄龙三关”而为特点。
杨歧派禅宗佛教是方会所创建,以江西杨歧山为中心,弘扬临济宗教法。其宗风自由灵活,好拈古人公案,以拂卷棒喝,看话、默照二禅并立而为特点。
后来,杨歧派禅宗佛教成为禅宗的主流。
(七)藏传佛教的复兴
朗达玛死后,吐蕃王朝崩溃,藏地进入了诸侯混战的局面,佛教也衰落不堪。公元十世纪下半叶,藏地逐渐安定了下来。
在朗达玛灭佛时,有僧人携经典出走到玛垅(青海西宁)地方,传授佛教。公元十世纪,藏地逐渐恢复安定,玛垅地方的佛教也渐渐传回藏地。这就是所谓的“下路弘法”。
原吐蕃王朝的一支势力,在吐蕃崩溃后,在香雄、布让、芒域建立了古格王朝。古格王朝崇信佛教,在其佛教领袖意希沃(智光)的倡导下,从印度迎请吉祥阿底峡大师入藏弘法。这就是所谓的“上路弘法”。
通过下路弘法和上路弘法,藏传佛教开始复兴,进入了藏传佛教的后弘期。(朗达玛灭佛前吐蕃的佛教兴盛时期称为前弘期)
(八)吉祥阿底峡大师入藏弘法
阿底峡大师,公元十、十一世纪佛教大师,社护罗国(孟加拉)人。
阿底峡大师自幼聪明,十岁能通医方、工巧诸明,并能持守佛教戒律,十一岁拜胜敌婆罗门为师修法。
后来,阿底峡大师在胜敌婆罗门的指示下,来到那烂陀寺,拜菩提贤论师为师。在菩提贤论师的指示下,他又到黑山拜阿嚩都帝巴为师。得到阿嚩都帝巴的真传后,阿底峡大师又奉阿嚩都帝巴之命,拜黑山寺罗睺罗笈多嚩日啰为师,受喜金刚灌顶。以后,吉祥阿底峡大师又随阿嚩都帝巴学习大乘中观应成派佛教。阿底峡大师二十一岁时,已博学多闻,具有无碍辩才,常在各教派的辩论中获胜。
阿底峡大师二十九岁时,随戒护论师出家,以后又往金洲(苏门达腊)法称论师处学习《现观庄严论》、《集菩萨学论》、《入菩萨行论》等教授,四十四岁时,回到印度。
当时,印度有四大寺,即是那烂陀寺、飞行寺、金刚座寺、毗讫罗摩尸罗寺。阿底峡大师回国后,先住金刚座寺,后住毗讫罗摩尸罗寺。此时阿底峡大师的声望很高,在毗讫罗摩尸罗寺的前面,右边画着龙树大师的像,左边画着阿底峡大师的像。在该寺的大殿一边画着通达五明的人,一边画着成就者,而两边都有阿底峡大师的画像。另外,阿底峡大师一人掌管着该寺的十八把钥匙。
公元十一世纪,阿底峡大师在戒胜律师的迎请下,来到了藏地,住阿里地方的托林寺,后来又到卫藏地区,先后造《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心要略摄》、《菩萨宝鬘论》、《显示归依论》、《成大乘道方便略录》、《业分别论》、《一念优婆提舍》、《中观优婆提舍》、《经集摄义》、《经义集优婆提舍》等,并翻译了《现观庄严论注释难疏》、《十真性》、《金刚手成就法》、《大威德成就法》、《摄大乘论释》等经典,明示修行次第,弘扬显密教义,对藏传佛教的复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阿底峡大师七十二岁时圆寂。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仲敦巴建立噶当派佛教
仲敦巴出生在拉萨以西的堆垅地区的富豪家庭,后迁居西康,拜赛尊为师学习佛法。以后,追随阿底峡大师学习显密佛教。
阿底峡大师圆寂后第二年,仲敦巴到热振地区,建立热振寺,以此为中心,弘扬阿底峡大师的教法,建立了噶当派佛教。随仲敦巴学习佛法的僧俗弟子很多,噶当派逐渐壮大起来。
噶当派,意为佛语教授学派。尊吉祥阿底峡大师为开法祖师,别尊仲敦巴尊者为始祖。其知见属中观宗。即生成佛之秘密法为究竟。
噶当派的根本经典为《菩提道灯论》、《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摄行炬论》、《发菩提心论》等。
后噶当派形成两大支,即教典派、教授派。教典派尊博多互尊者为祖,以重视经典学习而为特点。教授派尊京俄瓦尊者为祖,以注重上师传授实修而为特点。
(十) 宁玛派佛教的确立
随着噶当派的建立,前弘期莲花生大师所传的法系相对而被称为宁玛派。在公元十一世纪,宁玛派也出现了素尔波且、素尔穹喜饶扎巴、濯浦巴等名师。
宁玛派,意为古旧学派,是前弘期教法的传承,宗祖为莲花生大师。因其宗寺庙为红墙,僧人著红衣,戴红帽,所以又称“红教”。
宁玛派的知见属中观宗。提倡护持菩提心,宣心体本净,为尘所染,遣除烦恼,即身成佛之义。其派有法本、伏藏、净相三种传承,以显密共修之九乘教法为特点。声闻、缘觉、菩萨共三乘,为显密共法。事部、行部、瑜珈部外三乘,为一切密乘所共有。生起瑜珈、教敕阿鲁瑜珈、大圆满阿底瑜珈内三乘,为其派特有。
宁玛派的根本经典有《现观庄严论》、《庄严经论》、《宝性论》、《辩法性论》、《辩中边论》、《根本般若论》、《宝鬘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广破入微论》、《六十正理论》、《戒律本论》、《入菩提行论》、《俱舍论》、《大圆满》、《金刚庄严续教密意集》、《大密藏猛电轮续》、《遍集明经瑜珈成就续》、《胜密藏》、《大幻网》、《秘密真实性》、《绢索莲花鬘》、《幻网天女》、《秘密藏》、《文殊轮》、《后续》、《胜马游戏续》、《大悲游戏续》、《甘露》、《空行母焰燃》、《猛咒集金刚根本续》、《世间供赞修行根本续》等。
(十一)萨迦派佛教的形成
赤松德赞的大臣昆拔窝伽之子昆龙王护,是第一批在桑耶寺出家的僧人之一。他的后裔贡却杰布(宝王)曾依止卓弥译师、廓枯巴拉则译师、杭都伽薄论师、玛宝胜译师、津巴译师等学习显密佛教,通达一切显密教法。贡却杰布四十岁时,在萨迦地方建萨迦寺,建立了萨迦派佛教。
贡却杰布之子贡噶宁布(庆喜藏)即教主位后,使萨迦派得到迅速发展。
萨迦派,以萨迦寺而得名。因其派寺庙墙垣多涂有白、红、蓝三色,故称“花教”,尊贡却杰布大师为开法教祖,贡噶宁布为萨迦初祖。
萨迦派的知见属中观宗,以道果法为根本法,广宣首破非福,次破我执,后除一切见而得以即世成佛的法义。
萨迦派的根本经典为《道果卷》、《吉祥上乐》、《密藏现证》、《吉祥天女》等。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玛尔巴大师
玛尔巴大师,原名却吉洛追(法慧),公元十一世纪佛教大师,生于藏地洛扎地区的富豪家庭,十五岁时,随卓弥译师学习梵文,成年之后,往印度学法。
当时印度最著名的密教大师是班钦那诺巴大师,他以诸大苦行供养上师,得到曾得金刚萨埵显相亲传的谛洛巴大师的真传。
玛尔巴大师到印度后,经介绍,拜班钦那诺巴大师为根本上师,学习密教。后来,玛尔巴大师又奉师命随弥勒巴大师、古古热巴等大师学习秘密教授。在玛尔巴大师学成回藏时,在路上,被嫉妒他的虐译师设计将他携带的经典、法本沉入了水中。
玛尔巴大师经过一段时间弘法,备齐了求法资金后,再次往印度取经求法,随班钦那诺巴大师、弥勒巴大师、古古热巴大师、吉祥阿底峡大师等学法,回藏后大弘显密教义,名声大振。
后来,玛尔巴大师为求夺舍法,再次往印度,随班钦那诺巴大师学法。回藏后,他的声望越来越高。
玛尔巴大师主弘时轮金刚、喜金刚、大手印的法教,其口传教法自成一系。他的著名弟子有俄敦却多、促敦旺额、梅顿钦波、密勒日巴。
(十三)香巴噶举派佛教的形成
在藏地弘扬口传教法的,还有一位大德,名琼波那觉。琼波那觉幼年学习苯教,后皈依佛教,学宁玛派大圆满法,曾多次到印度和尼泊尔学习密教,晚年从噶当派名僧,博多瓦的弟子朗日塘巴受具足戒。
琼波那觉在香地弘法,建立了香巴噶举派佛教。
后来,香巴噶举派以甲寺和桑定寺为中心,分成两个流派。其中桑定寺的多吉帕姆女活佛,地位很高。
(十四)宋朝理学的兴起
北宋政府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施行儒教治国,维护封建纲常。当时,北宋政府追谥孔子为“至圣文宣王”,又加封孔子的后代为“衍圣公”,儒教一时大盛。
虽然北宋政权也推行佛教,但同时也加以抑制,使佛教要在儒教的发展环境下存在。如欧阳修撰《本论》,认为因为佛教的兴盛,才造成“王政缺”、“礼义废”的结果,只要“王政修明”,“礼义之教充于天下”,则“世虽有佛,无由而入”。这已说明了北宋政权当时的政策。
在这样的机缘下,北宋的理学(道学)之教兴起了。理学以儒学为根本,提倡忠孝仁义,又吸取了部分佛教思想,在两宋时期非常兴盛。
为了代替佛教的思想理论地位,排斥佛教也成了理学家们的重要议题。如著名理学家程颢说佛教“其术大概且是绝伦类,世间不容有此理。又其言待要出世,出哪里去?又其迹须要出家,然则家者,不过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处此等事,皆以为寄寓,故其为忠孝仁义者,皆以为不得尔。又要得脱世网,至愚迷者也。”虽其中尽是歪曲和毁谤佛教之意,但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
在理学兴起的环境下,宋朝汉地的佛教也受到了影响。宋朝名僧契嵩主张世善不同,同归于治。两宋之际的著名禅僧宗杲还用忠义心来解释菩提心,说“菩提心则忠义心也,名异而体同。但此心与义相遇,则世出世间,一网打就无少无剩矣。”
|
|
|
|
|
|
|
|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7-5-2009 10: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 密勒日巴大师
密勒日巴大师,原名密勒闻喜,公元十一、十二世纪佛教大师,出生于藏地贡塘(吉隆县北)地区的富绅家庭。
密勒日巴大师七岁丧父,家产被伯父和姑母霸占。密勒日巴大师的母亲在饱受欺凌后,为了复仇,命密勒日巴大师出外学习咒术。
密勒日巴大师学成咒术后,咒杀了他伯父一家十五人,并用降雹法击毁了全村的庄稼。后来密勒日巴大师对自己所作的恶业,心生悔恨,决心皈依佛教,学习正法。
密勒日巴大师皈依佛教后,先学习了宁玛派的大圆满法,三十八岁时,到洛扎地区拜玛尔巴大师为上师。
玛尔巴大师为了净除密勒日巴大师的业障,以种种苦行折磨密勒日巴大师。而密勒日巴大师却丝毫不起邪见,始终殷勤承事上师,终于得到了玛尔巴大师的灌顶。
密勒日巴大师在得到玛尔巴大师的耳传心授后,往雪山修法,即生证得无上成就。
密勒日巴大师四十五岁后,开始收徒传法,广弘玛尔巴大师的教法,使其口传教授一系发扬光大。密勒日巴大师所造的《十万歌集》(《密勒日巴大师歌集》)在佛教中有着很大的影响。
密勒日巴大师一生度化了许多众生,其中有很多都即生得到了大成就,他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达波拉杰(冈波巴)、惹琼巴等。
密勒日巴大师八十四岁时圆寂。他的教法后来被达波拉杰等弟子广弘于世间。
(十六)海东天台宗佛教的形成
公元十一、十二世纪的高丽僧人义天,是高丽王朝的王子,原名王煦,十一岁时,奉父命出家,学习新罗华严宗教义及大小乘论著,同时又学儒、道诸家学说。
后来,义天入宋求法,从密州(山东诸城)登岸,来到汴梁(开封),又往杭州华严座主净源门下学法。在杭州,义天又从天竺寺慈辩学习天台宗教义,并从律僧元照学习戒法。
义天又巡礼天台山,参拜智凯祖师塔,发心他日回国,一定要尽命传扬天台宗教义。
义天回到高丽后,大弘天台宗教法,在松山西南麓仿照中国天台山国清寺,也建立了一所国清寺,宣扬天台教义,建立了海东天台宗佛教。
后来,海东天台宗佛教分成两派,一派以国清寺为中心,重在讲解天台章疏教义,称为天台疏字宗佛教;另一派重在修法华忏法,称为天台法事宗佛教。
(十七)日本融通念佛宗的形成
公元十一、十二世纪,日本僧人良忍感无量寿佛现身传授融通念佛之法,创建了日本融通念佛宗佛教。
日本融通念佛宗佛教,念佛一行,顶受于无量原地佛,圆融妙理,相承于华严、天台,依《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提倡念佛,宣扬天台教理。
(十八)宋徽宗奉道抑佛
北宋徽宗皇帝信仰道教,他自号“教主道君皇帝”。
为了抬高道教,宋徽宗下诏,说佛教属“胡教”,“虽不可废,而犹为中国礼义之害,故不可不革”。
宋徽宗下令,佛教僧尼都要改称道教名号,改佛寺为道观,改佛陀之各为“大罗金仙”。
但不久,北宋就灭亡了,宋徽宗被金兵俘虏。奉道抑佛的活动也宣告破产。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27-5-2009 10:50 P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