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本弘

什么是涅般,它的定义是什么?外道会达到涅般的境界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7-2009 11:4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本弘 于 16-7-2009 10:26 PM 发表
之前有读到一篇关于大乘和声闻乘对于涅般不同的定义,对于这一点双方的看法是乎是完全不同,大乘认为涅般是一种精神状态,并非客观的存在;小乘则认为涅般是客观存在,是一个与现实不同的世界。为什么同样的东西会有 ...


FROM:【俗语佛源】
 涅槃,梵语nirvana的音译,意为“灭度”、“寂灭”等。或从梵语Parinivana意译为“圆寂”。“涅槃”是佛家修证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说,“涅槃”就是经过修道,能够彻底地断除烦恼,具备一切功德,超脱生死轮回,入于“不生不灭”。如《涅槃经》卷四所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指生死)者,乃为涅槃。”又如《魏书·释老志》所说:“涅槃译云灭度,或言常乐我净,明无迁谢及诸苦累也。”后称僧人逝世为涅槃、圆寂。在文学中运用如郭沫若赋有长诗《凤凰涅槃》,借用佛语“涅槃”,谓凤凰经过烈火的锻炼而获得新生。又如徐迟《火中的凤凰》谓:“这是一只火中的凤凰,一只新生的凤凰,它在大火之中涅槃,却又从灰烬里新生。”(李明权)

FROM:【佛光大辭典】
        梵語 nirva^N!a,巴利語 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槃那、涅隸槃那、抳縛南、暱縛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與擇滅、離繫、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槃(般,為梵語 pari 之音譯,完全之義,意譯作圓寂)、大般涅槃(大,即殊勝之意。又作大圓寂)。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槃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槃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佛教大乘、小乘對涅槃之解釋,異說紛紜。總約之,可大別如下:
 (一)據部派佛教,涅槃即滅卻煩惱之狀態。其中復有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之分,前者是雖斷煩惱,然肉體(意即殘餘之依身,略稱「餘依」或「餘」)殘存之情形;後者是灰身滅智之狀態,即指一切歸於滅無之狀況。有部等主張涅槃乃一存在之實體,經量部等視涅槃為煩惱滅盡的狀態之假名,而其本身並無實體。
 (二)中論等以實相為涅槃,實相又即為因緣所生法上之空性,故與生死世間無有區別。同時,南本涅槃經卷三指出涅槃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恆、安、清淨、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稱為涅槃八味。若以此配以涅槃四德,常、恆為常,安、快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清淨、無垢為淨。唯識宗稱涅槃有四種,即本來自性清淨涅槃、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與無住處涅槃四種。其中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略稱本來清淨涅槃、性淨涅槃,謂一切事物之本來相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乃指真如。無住處涅槃,即依於智慧,遠離煩惱、所知二障,不滯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濟眾生,故在迷界中活動,又不滯於涅槃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槃教說即以此為特色。
 此外,地論宗、攝論宗謂涅槃分為性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藉修道去除煩惱而得之涅槃)二種。天臺宗則分為性淨涅槃、圓淨涅槃(相當於地論宗等之方便淨涅槃)與方便淨涅槃(佛以救渡眾生故,示現假身,緣盡而入涅槃。又作應化涅槃)等三涅槃。
 (三)小乘之聲聞、緣覺入無餘涅槃,再迴心轉向大乘之教,稱為無餘還生。同時,涅槃乃超離一切差別相狀者(有為之相),故又稱離相。淨土宗稱彌陀淨土為涅槃之城,亦稱無為涅槃界。
 (四)出現此世為人的佛(特指釋尊),其肉體之死,稱涅槃、般涅槃、大般涅槃。入涅槃又稱入滅、薪盡火滅(薪喩佛身或機緣,火喩智慧或佛身)。涅槃原意指釋尊之成道,但今大牴皆作無餘依涅槃之意。刻繪釋尊入滅姿態之畫像或雕像,稱為涅槃像。舉行追慕釋尊之法會,稱涅槃會、涅槃忌、常樂會等。後世稱僧侶之死為圓寂、歸寂、示寂、入寂等。(雜阿含經卷十八、北本涅槃經卷三十三、金光明最勝王經第一如來壽量品、大毗婆沙論卷二十八、卷三十三、卷三十四、俱捨論卷六)p4149

FROM:【朱芾煌《法相辞典》】
  瑜伽四十五卷四頁云:又諸菩薩、觀一切行、先因永斷,後無餘滅;其餘畢竟不起不生。說名涅槃。
  二解 瑜伽八十一卷七頁云:涅槃者:謂有餘依、及無餘依。
  三解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頁云:言涅槃者:謂無餘依故。
  四解 瑜伽八十三卷二十二頁云:涅槃者:謂一切依、皆寂滅故。
  五解 無性釋一卷十二頁云:生等雜染、畢竟止息;名為涅槃。
  六解 雜集論八卷十六頁云:何故此滅復名涅槃?無相寂滅、大安樂住所依處故。永離一切色等諸想、究竟寂滅大安樂住所緣境故;故名涅槃。
  七解 佛地經論五卷三頁云:涅槃卽是真如體上障永滅義。由無漏慧、簡擇諦理,斷諸雜染,而證得故;亦名擇滅。如是擇滅,於真如上,假施設有;無別實物。至究竟位,說名涅槃。無所趣故,無臭穢故,離編織故,離稠林故;名為涅槃。
  八解 大毗婆沙論三十二卷一頁云:何故擇滅、亦名涅槃?答:槃、名為趣。涅、名為出。永出諸趣,故名涅槃。復次槃、名為臭。涅、名為無。永無臭穢諸煩惱業,故名涅槃。復次槃、名稠林。涅、名永離。永離一切三災三相諸蘊稠林,故名涅槃。復次槃、名為織。涅、名為不。此中永無煩惱業縷,不織生死異熟果絹;故名涅槃。餘如前說。

FROM:【陈义孝《佛学常见词汇》】
     华译灭度、寂灭、圆寂、大寂定等,是超越时空的真如境界,也是不生不灭的意思。

FROM:【明,一如《三藏法数》】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诸众生,猒生死苦,修习梵行,断诸烦恼,证大涅槃,故违烦恼之惑也。

FROM:【明,杨卓《佛学次第统编》】
  涅槃义别,略有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谓一切法相真如理,虽有客染,而本性净,具无数量微妙功德,无生无灭,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与一切法,不一不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寻思路绝,名言道断,唯真圣者自内所证,其性本寂,故名涅槃。
  二、有余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烦恼障,虽有微苦所依未灭而障永寂,故名涅槃。
  三、无余依涅槃 谓即真如,出生死苦,烦恼既尽,余依亦灭,众苦永寂,故名涅槃。
  四、无住处涅槃 谓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由斯不住生死涅槃,利乐有情,穷未来际,用而常寂,故名涅槃。

FROM:【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术语)Nirva%na,又作泥曰,泥洹,泥畔,涅槃那等。旧译诸师,译为灭,灭度,寂灭,不生,无为,安乐,解脱等。新译曰波利匿缚喃Parinirva%n!a。译为圆寂。灭者,灭生死因果之义也。灭度者,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也。是灭即度也。寂灭者,寂有无为空寂安稳之义,灭者生死之大患灭也。不生者,生死之苦果不再生也。无为者,无惑业因缘之造作也。安乐者,安稳快乐也。解脱者,离众果也。此中单译灭为正翻。他皆为义翻。肇师之涅槃无明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中略)秦言无为,亦名度。无为者,取于虚无寂寞妙灭绝于有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涅槃玄义上曰:‘既可得翻,且举十家:一竺道生,时人呼为涅槃圣,翻为灭。二庄严大斌,翻为寂灭。三白马爱,翻为秘藏。四长干影,翻为安乐。五定林柔,翻为无累解脱。六大宗昌,翻为解脱。七梁武,翻为不生。八肇论,云无为亦云灭度。九会稽基,偏用无为一义。十开善光宅,同用灭度。’大乘义章十八曰:‘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涅槃经四曰:‘灭诸烦恼,名为涅槃。离诸有者,乃为涅槃。’圆觉经曰:‘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贤首心经略疏曰:‘涅槃,此云圆寂。谓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名寂。’俱舍论二十四曰:‘通达言唯自见道,是证圆寂初加行故。’唯识述记一本曰:‘西域梵音云波利匿缚喃。波利者,圆也。匿缚喃,言寂。即是圆满体寂灭义。旧云涅槃,音讹略也。今或顺古亦云涅槃。’华严大疏五十二曰:‘译名涅槃,正名为灭。取其义类,乃有多方。总以义翻称为圆寂。以义充法界,德备尘沙曰圆。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7-2009 09: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本弘 于 17-7-2009 06:11 PM 发表
说到善意的谎言我可火大了。。。
不久前表弟去世的那晚,有不少表弟的独中生朋友来丧事。。。追思会后一贯道的道亲们告诉他们去大厅念经,结果偷龙转凤要他们求道。。。搞到有些家长在外面脸黑黑。。。不知道这些人 ...


懂我做么放酱多次飞机了没?那天我有点想翻脸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7-2-2025 10:44 AM , Processed in 0.09863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