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海精灵

大家有研究经典吗?(早晚课诵经不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10-2010 02: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能有像BIBLE一样间明易懂的该多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10-2010 02: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不是有说什么都不要相信,除了自己去实践吗?
------
子要认真的去行就能了,人是有佛性的,想想那个路该不该行,如果自己觉得好就行;好过子看不行,看了还乱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0-2010 0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去“行”吧 别再让非时间在些不必要的东西,到最后还是往自己心去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0-2010 0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说师父不好,而是说感觉嘛。很难表达的,出了你自己感受到
---------
就算100%说出来,就如 一个没吃过饭的人子吃面的人,你和他说吃饭的感觉。。。他是体会不到的,他最多子能从吃面的感觉上面想想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0-2010 09: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经算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10 08: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5# 我是Max

算啊。《心经》不简单。他把佛陀的大教育一次过浓缩成两百多个字。佛法的精华全部都在里头了。参悟后修行的话成佛作祖都不是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0-10-2010 03: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6# 海精灵
空和色有如一对双胞兄

前辈看看小弟能得几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2010 04: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7# 我是Max

空和色不是双胞胎(两个人),他们是同一个人。。。。

你得几分我也不知道,我也只是匹夫一名。呵呵呵。。。


不过得几分不重要,“生死”这张考卷考到几分,及不及格是各人自家的事情。也不必向任何人交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0-10-2010 09: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8# 海精灵
原来如此。佛陀所说的涅般,小弟并不了解。请前辈讲解讲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10-2010 08: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9# 我是Max

简单说(是智瑜大师的比喻,不是我的)。色和空就像波浪和水。空就像水,因为有水,才能有波浪(色)。波浪平复时,水还在。而且第一个浪灭了,第二个浪起,都是因为有水。所以万物能起灭,皆因都有空性实体。而空性就是我们的如来藏性,也是我们的觉明妙智。这些东西不能用意想,只能用意会。就如张无忌跟张三丰学太极剑,要把剑招忘得一干二净,太极剑的净化才能表露出来。我们学佛也是,要把诸色看透到一干二净,也不能用心想,因为单单想的话,是对我们的修行没帮助的。想到了,去体证这个道理。接下来的路,佛陀也帮不了你了,他只能对你说出这些到你,你自己想,想通了,去体验。体验的部分就是修行,只有自己懂。

如果想知道透彻点,可以看看楞严经的前四卷。佛陀说的一清二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0-2010 0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是由研究经典开始的。。。。。。

说实在的,研究经典与实际修行的情况是有所不同的。。。。

经典给予的是“知识”上的理解。。。。。

与实际佛陀所要表达的仍有一段距离。。。。。

我在研究经典时,有与尊者讨论过。。。。

发现实际修行与单单研究的内容,是有一段距离的。。。。

经过实际的体会后,重看经典时。。。。。。

我个人觉得,研究经典与佛陀所说的。。。。仍有一段距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0-2010 02: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nckjiangyuanzi

赞同。所以经典在理解之后,切实修行,再读会同一句时,意境就不同了。就如我们炒个饭,看食谱炒,第一次炒出来的感觉一定不同,在练习过后,炒出来的感觉味道更是不同。然后读回同一个食谱时,你可能发现原来放这个是为什么,放那个是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0-2010 1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提倡不读经典。
其实云濠非常好奇,
不读经典,如何知道道如何行?
所谓的佛陀的教法从哪里来?

难不成,神谕天命?
呵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10-2010 1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nckjiangyuanzi
赞同。所以经典在理解之后,切实修行,再读会同一句时,意境就不同了。就如我们炒 ...
海精灵 发表于 22-10-2010 02:45 PM

问题是.
多少人是炒了饭自己吃?
很多是炒了硬叫别人吃!
炒的什么味道自己完全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0 10: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提倡不读经典。
其实云濠非常好奇,
不读经典,如何知道道如何行?
所谓的佛陀的教法从哪里来?
...
雲濠 发表于 23-10-2010 12:54 AM


  云濠您好,

  分享个人的体会。。。。。

在过去(佛陀的时代),人们都是听佛陀宣说正法的。。。。也就是说是有“听闻正法后”,近一步“思维”,“实修”。。。。

当时佛陀是长期旅游的方式宣说正法的,没有交长的时间固定在某个地区长期宣说正法。。。。

人们所听闻的正法是“有限”的。。。如佛陀到了一个地区,只宣说对那里有能力听明白正法的人们宣说他们所能理解并明白的正法。。。。

从过去听闻方面看的话,当时的人们不像现代的人们,很容易就能接触到大量的经典。。。。

可是,经典的内容并不是只对“单一群众宣说的”。。。。我们现代的人如果将时间大量的花在经典研究的话。。。。。

不一定就能正确理解佛陀所宣说的正法。。。。有时自己的研究反而变成了最大的障碍(有研究经典与实修的朋友们多少都有这方面的经验。。。。因误解导致实修的方向错误。)

这也是为何有一部份的朋友不鼓励研究经典的其中一个原因。。。。(不是完全不能研究,只要适量的研究,研究时最好是研究相关内容的经典,研究后与尊者们讨论自己所理解的,如有错误的话,尊者们会给予校正。但是,理解纠正后就要将时间花在“实修”上了。)

在现代,自己研究经典已是一件很普遍的事了,只要上网,就能找到大量的经典与注解。。。。

但是,研究经典并不能与“听闻正法”等同哦。。。要知道“听闻者是佛陀说法的对象”,这对象不表示就是研究中的我们。。。

有时间的话,最好能亲自去聆听尊者的开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0 1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本身也是走过误解的冤枉路。不过师父说,如果不走这个冤枉路,你怎么知道你走了冤枉路呢?师父说这个也是修行的一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0-2010 1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6# 海精灵


    是的,并非所有的人一开始就能正确的理解佛陀所宣说的正法,

一位学习者因热诚对正法的学习,努力向前走着,难免在过程中走错方向。

知道自己走错了是件可喜的事,至少知道错在那里。今后如重复同样的错误时,就能立即察觉并纠正自己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10 1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7# nckjiangyuanzi

是的,所以这个经验将成为永恒的智慧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0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8# 海精灵


    友,经验是条件组合而成的,当条件具足时,同样的经验才会“浮现”。。。。

这就表示自己又在重复先前的路了。。。。

再说,条件组成的,是因缘法,是生灭法,有生灭的既是无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10 12: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洁净清新 于 24-10-2010 12:38 PM 编辑

回复海精灵和nckjiangyuanzi

路途上的疑惑、挣扎、混乱和危险可以很难熬痛苦的走。听到很多老师讲他们走过的道路和经验,可是还是搞不懂自己倒底要走去哪里。

完全要靠自己开通的思想和判断能力,努力精进去找, 不断思考和研究自己要的东西。即便是道理那么的动听,也不会立刻buy他的idea,即使是Buddha的教导也是。产品被说得那么好用和东西那么的好吃,你也不会立刻就买,可能还会货比三家,不断地test。当这些都过去了,就会很肯定自己想要什么,就是走向你想走的道路。

那是一条十分肯定的路,不会举棋不定的,不会有疑惑的。。。会让你敢敢走下去的路,直到走完为止的路。

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2-2-2025 11:21 AM , Processed in 0.123904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