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2-11-2004 07: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蓝天梦 于 22-11-2004 15:17 说 :
明天傍晚到"天后宫"去,
有缘那里见。。。
呵呵。。。
明天傍晚"天后宫"有什么搞头?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4 08: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旋子思 于 22-11-2004 07:00 PM 说 :
嗨,你好。謝謝分享。在下的拙見認為:當眼中有沙子,那麼會以之建築住宅,那是好的。當鑽石製造了貪圖私利,那是壞的。現實中,反而沙子的實際用途較廣,反觀,鑽石實際上用處相當有限,反而令人產生貪婪私 ...
子思师兄, 我得澄清一下。
我所举得例子,沙子跟钻石放进眼球里,也是源自于大智度论,而我所指的意思是,本来清净的,是并不需要加上什么造作的行为。
这所尝试解释的意思,是如同金刚经里, 解释所谓‘壮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则非庄严。是名庄严。』
假使有人造得白银精舍满三千大千世界。不然不如一念禅定心。不然心有能所的话,就会贪着说此是我所作,此是我所为等等的。会贪着这样想的,如此即非禅定也。能所不生。是名禅定。而这禅定在这里指的呢,即是清净心。
这跟你突然把它拉去另外一个例子, ‘眼中有沙子而看世界’,跟我所举的例子主要所表达的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你千万别这样转我的话,那是一个很明显的误解。
祝吉祥
[ Last edited by shanghai_noodle on 22-11-2004 at 09:30 PM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1-2004 09: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hanghai_noodle 于 22-11-2004 08:53 PM 说 :
子思师兄, 我得澄清一下。
我所举得例子,沙子跟钻石放进眼球里,也是源自于大智度论,而我所指的意思是,本来清净的,是并不需要加上什么造作的行为。
这所尝试解释的意思,是如同金刚经里, 解释所谓‘ ...
嗨,謝謝指點。其實,我想到甚麼就說甚麼,沒有刻意針對你的文章發表,抱歉啊。我只是看到沙子和鑽石有所聯想,所以就發表了,呵呵。希望你不會介意。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4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旋子思 于 22-11-2004 07:00 PM 说 :
嗨,你好。謝謝分享。在下的拙見認為:當眼中有沙子,那麼會以之建築住宅,那是好的。當鑽石製造了貪圖私利,那是壞的。現實中,反而沙子的實際用途較廣,反觀,鑽石實際上用處相當有限,反而令人產生貪婪私 ...
现在引用你文中的一段句子,
我尝试告诉你一些东西,
"佛學卷帙浩繁,博大精深,為的又是甚麼呢?超脫生死又是為甚麼?涅盤的意義何在?若沒有生死觀,何來生死?沒有痛苦,何來喜悅?這就是人類必須思考的關鍵問題。"
我恐怕, 你在某些地方有误解了。
所谓善跟恶, 所谓生跟灭, 等等, 人们只看到这对立的场面, 然后人们惯以以光显暗, 以生显死,以小显大,或者反过来等等,这些仍然是对立。。。。仍然是堕入在凡夫俗见里。并非大德所告诉你的‘不二法门‘。
我套个阿姜查尊者,所开示的例子, (源自静止的流水, 就是我上次尝试介绍给你,但是你说乱码的其中一篇)
。。。
如果没有长,就不会有短;如果没有对,就不会有错。 现代人一直在学习,寻求善
和恶,但他们对超越善和恶之外的,却一无所知。 他们知道的只是善和恶:「我只要取
善的。 关于恶的,我都不想知道,我何必呢?」假如你只取善的,在短时间内,它会再
犯错。 对会导致错,人们只是不断地在对与错之间寻找,而不试图去寻求非对也非错。
他们学习对和错,他们寻求功德,但对于超越善、恶之外的, 却一无所知,他们学习长
和短,可是对于非长亦非短的,他们什么也不知道。
。。。
子思师兄,请继续探讨。
经典上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 ‘若人活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活一日,而得以解之’
这句话并非如此简单。
子思师兄不妨,翻回去上面几个帖子,看看阿姜查尊者尊者所开示的法。 希望你能受益不浅。。。
一切吉祥。
[ Last edited by shanghai_noodle on 22-11-2004 at 09:19 PM ]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4 09: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思师兄,这次,再套你所发表帖子里一段文字,
您是这样写,
"
在下的感想是:生有何歡,死有何恐?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塵中塵中塵,何處非塵埃?無所不在,何處不是佛?因此,既來之,則安之,道法自然是也。"
其实这句话,可大可小, 隐隐约约似有山峰耸立,在有些东西还还有没有搞清楚前, 呵呵, 还真得斟酌。。。
不过这次,我可不跟你谈,
请问, 千叶衣师兄在吗 ???
咱们以这句来讨论圆觉经,几章如何 ?
[ Last edited by shanghai_noodle on 22-11-2004 at 09:20 PM ]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4 09: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4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hanghai_noodle 于 22-11-2004 21:18 说 :
子思师兄,这次,再套你所发表帖子里一段文字,
您是这样写,
"
在下的感想是:生有何歡,死有何恐?家在夢中何日到,春來江上幾人還?塵中塵中塵,何處非塵埃?無所不在,何處不是佛?因此,既來之,則 ...
刚从东海岸公干飞回来,晕头转向的,不好意思。兄指的是哪一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1-2004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hanghai_noodle 于 22-11-2004 08:53 PM 说 :
子思师兄, 我得澄清一下。
我所举得例子,沙子跟钻石放进眼球里,也是源自于大智度论,而我所指的意思是,本来清净的,是并不需要加上什么造作的行为。
这所尝试解释的意思,是如同金刚经里, 解释所谓‘ ...
嗨,不過,話說回頭,我的下文也並非不接你的上文吧?你文章中說,把沙子和鑽石放進眼鏡一樣受傷害。你的比喻是:在不好的層次,逐步改變成較好層次;但是,這種較好的層次,久了也會是不好的。導師是逐步把眾生從不好,提升到好的,甚至完全好的。而沙子和鑽石,可以理解為兩種層次,但是,兩種層次都不是很好的;所以把沙子和鑽石放進眼睛都會受傷害。為何會受傷害?也可以理解為是因為[沙子概念]與[鑽石觀念]導致啊。雖然,兩種概念都會[受傷害]。但是,會否兩種概念都可能有好的一面?這就是我說的:同樣的一件事物,不同的情況可能就會全然不同了。例如,小孩喜歡把[沙子]放進眼睛,因而造成傷害;那麼,得到經驗後,那就成長了。以後,他看到[沙子],就會有以之用來建築的可能,而不再把沙子放進眼睛。這就是同樣的沙子,可是,可以有不同的情況。
本來清靜的,不需要造作;但是,[完全清靜的不造作]會否有物極必反的時候?當然,若要把這個重點侷限在沙子與鑽石比喻,是無法進一步討論的。
不好意思,我寫的不怎麼好,而且,也沒能完全盡意,若有何誤解,請你指正啊,謝謝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1-2004 09: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1-2004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hanghai_noodle 于 22-11-2004 09:25 PM 说 :
没问题,小意思。
咱们也只是说说, 来喝杯茶。
至於你所举的例子,还有看到的人生,乃至与这个大千世界, 种种兴衰起落,种种悲欢离合等等, 可以的话,请从佛陀教导的缘生法上, 去思维。。。。 杂 ...
嘻嘻,我也很喜歡喝茶。還時常泡茶獨飲哩。若真的有機會和你們幾位當面喝茶談道,真是人生一大樂事啊。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4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旋子思 于 22-11-2004 09:36 PM 说 :
嗨,不過,話說回頭,我的下文也並非不接你的上文吧?你文章中說,把沙子和鑽石放進眼鏡一樣受傷害。你的比喻是:在不好的層次,逐步改變成較好層次;但是,這種較好的層次,久了也會是不好的。導師是逐步把 ...
你误会了。
若在说清楚一点,
在我所举的例子里,沙子, 是指不清净的行为,引致与众生堕入三恶途中。
而钻石(diamond, 我刚刚是不是打错为砖石,而让你误解? 哈哈,不好意思)的比喻是指众生所作的善行,引致于他们生于善道当中, 但这些善行,若是出於为了得到福报的立场而作为出发点的话,并非真正的清净。 有时候,他们所作的并非建立在慈悲心上,跟谈不上无相布施了。 所以文中引用了这个比喻,然后说行久了,变成一种病态,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这些造作的行为, 让众生染着,使得他们看不见本来清净的一面。这些造作的行为,缘起缘灭,都是生灭法,并非走在解脱的大道上, 这就是例子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若你清楚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后面的你要怎么举例子,就是在同一个线上了。
否则的话, 扯上不同的东西, 明眼的人,会说,咦,怎么说的不是同一回事儿?
只是在交待清楚而已。
无碍。 : )
[ Last edited by shanghai_noodle on 22-11-2004 at 10:06 PM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1-2004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shanghai_noodle 于 22-11-2004 10:00 PM 说 :
你误会了。
若在说清楚一点,
在我所举的例子里,沙子, 是指不清净的行为,引致与众生堕入三恶途中。
而钻石(diamond, 我刚刚是不是打错为砖石,而让你误解? 哈哈,不好意思)的比喻是指众生所作的善行, 但这些善行,若是出於为了得到福报的立场而作为出发点的话,并非真正的清净。 有时候,他们所作的并非建立在慈悲心上,跟谈不上无相布施了。 所以文中引用了这个比喻,然后说行久了,变成一种病态,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这些造作的行为, 让众生染着,使得他们看不见本来清净的一面。这些造作的行为,缘起缘灭,都是生灭法,并非走在解脱的大道上, 这就是例子中,所要表达的意思了。
若你清楚了解我要表达的意思,后面的你要怎么举例子,就是在同一个线上了。
否则的话, 扯上不同的东西, 明眼的人,会说,咦,怎么说的不是同一回事儿?
只是在交待清楚而已。
无碍。 : )
[ Last edited by shanghai_noodle on 22-11-2004 at 10:02 PM ]
嗨,沒關係,謝謝指正。比喻有時候是會讓人誤解的,呵呵。不過,即使是這樣,也還是在我說的概念中有效。例如,不清靜的行為,再而墮入三惡道,那這個個體是否就是需要這一次的三惡道輪迴方能成就佛道?也就是說,原本以為的沙子,其實是眼藥水?當然,這是他的因緣果報。所以,就變成同樣一件事物,在不同的情形就會全然不同。
同樣的,做善事得善報。在他世雖然會因為福報而得生榮華處,但是,卻可能會因為福報享樂而忘了修行。可是,佛陀卻是例外的例子,這是個人多世累積而形成的根器問題吧?因此,是否代表做人不應執著呢?這就是同樣的事物,在不同情形就會全然不同了。種種事蹟似乎應了道法自然哩。
在下覺得以上還是不完善,有何誤解要繼續指點在下啊,謝謝。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4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1-2004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11-2004 1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4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旋子思 于 22-11-2004 21:49 说 :
謝謝。不過,在我的概念中,也就是最終一層的概念,是沒有對立的。那些問題是提出來讓大家思考啊,呵呵。還有,值得思考是:涅盤是甚麼?你涅盤了你能做甚麼?若你只知道了脫生死,那麼,了脫生死之後是甚 ...
若了脱生死之後的境界真是如同槁木,我可不希罕涅盘。
若了脱生死之後就要退入一个沉寂的世界,我宁可贪恋红尘。
当我了脱生死後,轮回锁不着我;我入百花从,片叶不沾身。这个我要。
所以,我不仰赖上帝;但是倾慕涅盘。 |
|
|
|
|
|
|
|
发表于 22-11-2004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旋子思 于 22-11-2004 21:49 说 :
謝謝。不過,在我的概念中,也就是最終一層的概念,是沒有對立的。那些問題是提出來讓大家思考啊,呵呵。還有,值得思考是:涅盤是甚麼?你涅盤了你能做甚麼?若你只知道了脫生死,那麼,了脫生死之後是甚 ...
若了脱生死之後的境界真是如同槁木,我可不希罕涅盘。
若了脱生死之後就要退入一个沉寂的世界,我宁可贪恋红尘。
当我了脱生死後,轮回锁不着我;我入百花从,片叶不沾身。这个我要。
所以,我不仰赖上帝;但是倾慕涅盘。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04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旋子思 于 22-11-2004 10:29 PM 说 :
嗨,沒關係,謝謝指正。比喻有時候是會讓人誤解的,呵呵。不過,即使是這樣,也還是在我說的概念中有效。例如,不清靜的行為,再而墮入三惡道,那這個個體是否就是需要這一次的三惡道輪迴方能成就佛道?也就 ...
其实我认为你这样说,有半点对,但是在全面跟究竟意义上却还是差了点。
我可以这样说,你对缘起之法,还不是接触很深,也不是很了解。
我可以大概这样对你说,
你应当知道,成佛也是待缘起,
而成佛的过程,是以信愿行,为基础。
在<大智度论上>曾经作过一个这样的比喻,如一根蜡烛,从点燃开始,和一直在燃烧的过程当中,是从来没有离开那燃烧的起点的。
在大乘经典上, 常说的道理, 我自得阿藐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来,不离当初一念心,就是这个道理。
这发心,非常之重要
而在这成就的过程当中,是离不开信愿行。
当发起这个愿的时候,是非常之广大的, 如我们所看普贤行愿品,那是生生世世行的菩萨道,当发起这个大愿的时候,是已经种下来非常大的因, 按着缘生法,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的角度去说, 行者已在六识田当中,种下了非常大的善根,而后来生生世世当中,会继续走在行菩萨道的路上
在这成就的过程当中,因地的菩萨在不停的学习,去体验,各种众生所落旁生的苦恼以及起因,所行的,比如到三恶途中去度化那些众生, 是出自一种怜悯心,一种慈悲。 所以在普贤大愿上,就有『一却趣中成宿命。。。』这一句话。
在这生生死死的过程当中, 凡夫会执着说,有一个我在生死,可说在菩萨眼中,只是一个过程,在生生死死当中,并不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存在。
若你不明白缘生法,就会堕入在一个实有当中,其实一切有所作有所为,在因地上看来,难能可贵,可是站在解脱的角度上来说,仍然是空花落影。(这关乎着‘解脱’的本质。这课题以后再谈。) 为什么 ? 若仍然有一个我,在所作,在所为,那么在行当中所遇到的苦难等等,将会被视作烦恼。而解脱了的菩萨,在度众生的时候,其实是并没有苦恼的。(这也是有层次,往后再说。)
所以有很多法师,经常叫行者要发心,要发心,发起这个大愿,为什么呢,因为当这种能发起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心,就是已经种下来这个求解脱的因,而这发起的菩提心是以‘悲悯心’位基础。 若没这悲悯心,这个心愿发起来恐怕未必广大了。而这悲悯心,是为了为众生解脱苦难而生起的(如当年,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过去的佛陀)的身体,佛陀成就了忍辱,反而说,将来我解脱之后,第一个回来救度就是你)。
若像你所说的道法自然,那么最多只是会落得一个‘缘觉’这样的地步, 只求本身得以解脱,并不会说为了众生,去学习,去具备一定学识,然后为其他的众生依各种根性,开示各种进入解脱的法门。
继续。。。
其实在因地修行者,有时候会因为犯了些错误,而堕落到其他道中,如上面所说,也是有它的因缘, 但是在堕落之后,因为根性坚固的关系,(或者说有戒体,具解脱体分),经历过之后, 就能很快的把自己救拔回来。 比如有一本经典叫, <<佛说未曾有因缘经>>就是说佛陀在过去世,因地修行时候,生于一种动物叫比干的故事。
好,下次再谈。
吉祥如意。 |
|
|
|
|
|
|
|
发表于 23-11-2004 12: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3-11-2004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