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谷成

净界法师的《楞严经》讲义( 受持弘扬楞严经的功德,第162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7-3-2013 02: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我们人生的遭遇都是循业发现!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6(231楼)

这一科讲到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五蕴的法门是一个生灭之法,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回光返照,其实这生灭之法是可以通达到不生灭的道理。
   
我讲我个人实际的生活经验给大家参考,就讲到色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道理。前几天师父要回到寮房的时候,开门时不小心门碰到手臂,撞得很大力,非常的痛,手臂长一个包包。当然这是个色法,那我问你我手臂长一个包,这个包是从哪里来?当然我们长了这包会觉得很痛很痛…,你随这个色法产生攀缘,那就完了,那就是流转门,那是生死凡夫。
   
今天我们学《楞严经》,我们要学佛陀的思考模式,佛陀遇到事情的时候,他习惯性问一个问题,你从什么地方来?所以你学《楞严经》要去学他的思考模式。说这个包包是从哪里来呢?你说是门撞你的,门给我包包。如果是门,那为什么我平常开门的时候都没有这种事情。你说我手臂自己长出来的,那我没有撞到门之前,我手臂也没有长这个包包,所以结论是循业发现。
   
因为我有这个业,这个门只是个助缘而已,这个门只是把我的业带动出来,任何事情都是这样,都是我们的循业发现。你说你在厨房切菜的时候,不小心刀子切到你的手。你这个伤口是怎么来的?你说刀子给你的,那为什么别人切的时候没有?如果刀子真的会产生疤痕,那每一个人都应该会产生疤痕。你说我手自己产生的,那为什么没有切东西的时候不会呢?
   
就是我们有那个业,只是假借这个因缘把这个业显现出来,如此而已。等到这个业力消失了,你这个疤痕就好了。所以叫即空、即假、即中,它的本质是空,因为它没有实体,若它有实体的话,它永远存在,那你就完了,这个疤痕你永远不会好。因为它本身是因缘生,它没有真实的体,所以即空,即假当它业力还在的时候,你还真的有疤痕的假名、假相、假用,你还有痛的感觉,等到你那个业力消失了,你这疤痕,诶,觅之了不可得。
   
任何事情的道理都是这样,我们人生的遭遇都是即空、即假、即中,都是循业发现的。问题是我们在遇到人事的时候,我们很少人会回光返照它的道理,被外相所迷惑,所以我们不断的去造业,不断的去放纵自己的攀缘心,又一次一次的创造生死的业力,如此而已。其实生死本身不可怕,因为生死本来也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你要当下悟入,你就当下解脱了。我们应该继续的学佛陀,我们遇到五蕴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3-2013 07:05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3-2013 03: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研究教理不是增长你的知识,而是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6(235楼)

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的意思:古人有一句话:梦里明明有六趣,醒后空空无大千。当我们迷惑颠倒在做梦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到我们真的有一个五蕴身心存在,我们有一个色身,有一个感受想法,有一个造作的功能,有一个了别的心识,真的是有。

梦表示我们是随顺攀缘心的时候,我们真的感觉得到五蕴在障碍我们,但是醒后空空无大千,当你回光返照整个五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时候,我们发觉到五蕴的本来面目,其实它本来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本来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所以当我们回光返照的时候,五蕴再也干扰不了我们,我们反而可以利用我们的五蕴身心来忏悔业障,来积功累德,来求生净土,它变成一种修行的妙用。
   
所以五蕴到底对你是障碍,到底是一个修行的妙用,关键不在五蕴,关键在于你自己,是你决定的。你要向外攀缘五蕴就变成障碍,你要回光返照,五蕴变成一种清净的妙用。
   
所以,五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我们知道一个人生的真理,就是生命当中:但除迷情,不除其法。你不要去改变外境,你不要去改变那已经出现的因缘法,你改变它都没有用,你改变你的观念比较重要。问题不是它障碍你,是你自己产生执着,自己障碍自己,所以讲但除迷情,不除其法,问题是我们自己是不是能够觉悟那个道,而不说我因缘法怎么样,我业障深重,讲这个都没有用,对你都没有帮助的。
   
我希望从这一段,你要训练一种思考模式,其实《楞严经》就告诉你,你遇到事情怎么思考;比方说病痛,修行人每一个人都有病痛,我们过去都造过杀业这很正常,有这个业力就循业发现。
   
病痛本身不可怕,问题是你怎么去面对它?你说病痛是障道因缘,那就完了,那病痛果然对你产生障碍,因为你把它定位这是障道。
   
蕅益大师他对病痛的看法是,病是无备良药,消除我无始的妄想,看破此生虚妄,深达苦空无常无我观门。
   
蕅益大师将病痛当作一种增上的功德,他说:病是我的良药,我因为有病痛才消除我的妄想,我要不生病的时候,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打很多妄想,这个比修止观更有用。
   
第二、看破此生虚妄,有病痛我就知道这个色身是暂时的靠不住,我要赶快寻求解脱,有病痛就有死亡,所以从病痛当中就是一个警告,我有一天要面临死亡,然后我们对色身的执着会降低。
   
第三、深达苦空无常无我的观门,增长你苦无常无我的观照智慧。破除妄想,舍离身见,增长观智,这三个功德哪里来?皆赖有病进尔,因为有生病的关系。
   
小乘佛法习惯性把某一个东西定位说这个是好,这个是不好,产生法执。大乘佛法习惯性不这样子,大乘佛法说好当中有不好,不好当中也有好,关键在存乎一心。你想的对,它就对你产生好,你想的不对,它就产生不好,好不好是你决定的,不是它决定的。
   
我讲实在话,外境本身没有好坏,它是如实把你前生的业显现出来,它对你产生障碍,它对你产生帮助,是你的心决定的,你要是颠倒了,那所有都构成障碍。梦里明明有六趣,但是你要是觉悟了,在这当中产生它的道,醒后空空无大千。
   
我一再强调,五蕴当中最重要就是想蕴。
   
我们为什么要花很多时间研究教理,诸位知道吗?
   
研究教理不是增长你的知识,是改变我们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思考模式。就是佛陀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思考,我们养成他这种思考模式,因为他之所以成佛,他就是有这么一个美好的思考模式。
   
你想要做王永庆很简单,你先学会王永庆的思考模式,他怎么想?你想变成一个阿罗汉也很简单,你就看看《阿含经》,阿罗汉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想的,你以后就变成阿罗汉。那我们想成佛也是这样,你要想看看佛陀这个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他是怎么个思考模式,这个天台宗说,你要先成就大乘的种性。
   
种性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思考模式,你没有这种思考模式你怎么可能成佛?你说你的种性是小乘的种性,你拿苹果的种子去种,种一辈子种不出葡萄出来。你的思考模式是小乘的思考模式,你就是做再大的功德,一辈子也是小乘的果报,因为你的种性是这种种性。
   
所以我们研究大乘经典,就是去学佛陀是怎么想事情的,他面对五蕴,佛陀也是有五蕴,五蕴是通十法界,佛陀面对五蕴他怎么思考的。所以我们先成就大乘种性,是这个意思。
   
古德说:观相缘妄,观性缘真。相是妄,但是它背后的道是真实的,你要将这个道参透出来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3-2013 07:04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3-2013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即空、即假、即中,三个内涵所成就的差别功德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6(236楼)

当我们在研究一经典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要掌握它的修学宗旨,修学宗旨从总相来说,每一部经都是要破恶生善,但从别相来说,每一部经所破的恶跟生起的善是不一样的。
   
那么本经到底它的修学法门所破的恶法是什么?我们从前面的序分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为了托钵的因缘,结果遭受到摩登伽女的咒术之难,这时释迦牟尼佛就派遣文殊师利菩萨将咒往护。文殊菩萨持《楞严咒》将邪咒破坏以后,就将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带回到精舍来。这时阿难尊者非常的悲痛,也非常的后悔,自己出家了十二年,竟然不能抗拒外道的邪咒,而生起贪爱的烦恼。这时阿难尊者就跪下来跟佛陀请求,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十方诸佛之所以成佛,到底他是修习什么止观而成就的?
   
我们看得出来陀并没有马上回答所修的法门,佛陀先抓他的病相。佛陀说:阿难!你当初在我的法中,你是什么因缘出家的?阿难尊者说:我眼睛看到佛陀三十二相,内心很感动很欢喜,所以我出家了。从这个地方佛陀就说:你这样的出家是依止攀缘心出家的,你因为六根攀缘六尘,然后攀缘整个外在的因缘。
   
攀缘心从本经来说,它是整个烦恼跟罪业的根源,整个《楞严经》一言以蔽之,它所对治的就是攀缘心。

那它有修的法门,到底能对治的法门是什么呢? 三观,观察整个生命的相貌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以空假中三观来破除攀缘心。所以本经所要修的法门就是三观的智慧,所要对治的就是无始劫来在六根门头跟六尘接触的当下产生的攀缘。对治攀缘心我们必须先明白道理,所以佛陀就先讲圆三谛理。
   
壬二、明六入性
   
这一科是说明六入的真实体性,六入简单讲就是六根,因为六根能够摄入六尘,产生见闻嗅尝觉知六种的功能,所以叫做六入。这段经文主要就是说明,佛陀从整个六根功能作用当中,从它表相的作用,去发明它背后真实的体性是什么,所谓的会事入理,从事相的作用,来回归到它的真实的理体,从理体的觉悟,我们才可以破除我们对六根的攀缘。
   
癸一、总征。
复次阿难!云何六入,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这地方佛陀提出一个问题,说为什么六根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它的本质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当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呢?
   
这一段古德说:从六入的差别,产生四种的相状
   
凡夫的六入:凡夫的六入是入于整个三界六尘的相状,所以它产生的是一个生死轮回的果报,因为它入在六尘的相状
   
二乘人的六入:二乘人的六入是入于整个六尘的空性,所以他入偏空涅槃,他能够观察六根六尘接触是当体即空
   
菩萨的六入:菩萨依止六入,他在观察六尘的时候,他能够观察这整个因缘是即假的,所以它能够成就菩萨的功德庄严
   
佛陀:佛陀从六入当中,去观察六入的时候,能够入于中道的不二法门,所以观察整个因缘是当下即中,而生起广大无穷的妙用
   
所以即空、即假、即中,我们能够观察的即空,是成就一种出世的涅槃;从即假当中成就菩萨的庄严;从即中当中成就佛果的无上菩提。这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三个内涵所成就的差别功德。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3-2013 07:03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3 03: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我希望我们培养一种观念,我们遇到事情不要马上去做!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7(243 & 245楼)

本经的《首楞严王三昧》其实它很重视六根,尤其在后面实际修行的时候。因为我们平常跟外境接触,就是六个门,六根门头,我们一念明了的心跟外境接触就扣着这六个门在活动,没有其它的门。在整个过程当中,它主要就是要修观照力跟一个对治力,对治力到这个地方还没讲到,你先要培养一种空假中的观照,我们今天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知道,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这是很重要的。即空就是本经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
   
我希望我们培养一种观念,我们遇到事情不要马上去做,不要这样子。其实《楞严经》的意思就是不迷,而不迷的意思就是说,你先停下来不要紧张,没有差那几分钟。你现在生起一个念头,你先问一件事,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念头从什么地方来,它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它是从空性而来。
   
当你知道我们的念头,它是本来没有的,因缘而有的。那这表示什么呢?这表示我可以做,我也可以不做。
   
我们往往遇到念头的时候,往往觉得很严重,一定要这样做,而产生迷惑、执着,然后就乱动,乱动以后就完了!这生死业力就开始辗转相续,就启动了烦恼障、业障、报障,就是我们乱动嘛!那为什么乱动呢?因为我们起颠倒只好乱动。
   
所以你要将六根门头的电灯打开,六根门头不要老是暗暗的,遇到事情的时候,等一下,它从什么地方来?这个想法,这外境从什么地方来;先观察即空,它是从空性而来,它最后也会回到空性,它只是暂时的因缘;然后即假,这个因缘是善因缘还是恶因缘,就开始分别因果,我是该做还是不做?做要做到什么程度?不做要用什么方式来不做,然后再用中道。
   
你一个修行人在六根当中没有点上一些蜡烛,就让整个人随着你感觉,随着你的直觉,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你一辈子没办法修行,你就是拜佛持咒都没有用。你这不叫修行,你这叫积集一点善业而已。修行是产生一种生命的扭转,那你是要产生观照力的,不是你积集善业就叫修行,你那个颠倒的心没有扭转,你生命怎么改变呢!你不可能改变。
   
它每一个道理都是在告诉你怎么去观照,你从什么地方来?遇到事情的时候先不要动,先想一想,诶!怎么有这件事情?怎么会有这个想法?当体即空。但是即空它又即假,它有它的善恶的业缘。善恶的业缘你应该怎么去取舍,这个即假是很深的,但是本经对即假到后面才会讲出来。然后我们从空有当中怎么保持平衡,就是中道。
   
你产生观照以后,你才有所谓的对治力,假设这个念头是应该舍掉,那你应该怎么舍,念佛或者持咒或者忏悔,那就看个人的本事,若从本经来说它是持《楞严咒》。
   
古人常说:主人翁!你要醒一醒。不要老是睡着,我们的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你那电灯一定要把它打开来,观照力。一个人起烦恼不可怕,每一个人都会起烦恼,我们阿赖耶识有烦恼的种子一定会起烦恼,但是你要起颠倒,谁都救不了你。起烦恼你的观照力还在,诶!我起烦恼了,我赶快去拜佛,烦恼也是当体即空,它可以改变。但是你要起颠倒的时候,你就被烦恼带走了,那就乱动、那就完了!
   
《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不迷、不取、不动,这个不迷特别重要,你不能颠倒。
   
为什么佛陀不厌其烦一次一次的串习,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要告诉你,遇到事情回光返照,遇到事情的时候去看它的道理,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不要去看事情本身的作用。

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来...

佛陀他是一层一层的摄事入理。摄事入理,不但佛法有,世间的道理也有。
   
譬喻说明:有一天,孔夫子的大弟子颜回,他跟孔子说:老师!我跟你学这几年,我跟你学的待人处事的技巧已经非常熟练了,我希望能够到外面去做一点事情。
   
孔夫子说:你想做什么事?
   
颜回说: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我想到魏国去,我要说服魏国的国君不要推行暴政,要行仁政。
   
孔夫子说:你现在这个时候去,你不但不能说服魏王,你肯定被他杀掉。颜回说:那我怎么办呢?我总要做点事情,我学那么多处理政治的技巧。
   
孔夫子说:你只知道一种皮毛的技巧,你还不知道为政背后真实之道,你还不了解为政之道。
   
颜回说:那什么是为政之道呢?
   
孔夫子说:非见知因缘,而见之以心;非闻至于耳,而闻之于心。你在看东西,你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心去看;你听声音的时候、听别人讲话的时候,你不要用耳朵听,用心去听。
   
这句话很妙,什么意思?
   
你用眼睛看,那你是看它的相状,那刚好是心随境转,你内心去看,诶!你要懂它的道理,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你要看出它的道理出来。
   
孔子说:当你能够学到不要用眼睛去看事情,不用耳朵听声音,用内心去看,用内心去听的时候,你就有资格去处理人事的关系,你就知道为政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叫摄事入理。
   
再讲一个故事让大家体会什么是摄事入理。
   
有一个西藏的喇嘛,他跟他的上师学了好几年,这个西藏喇嘛觉得他学得不错了,就跟上师告假,自己就到另外一个地方去讲经说法,盖一个道场,有很多弟子跟他学习。
   
有一天他的上师就带了很多弟子,说我们去看看那个喇嘛,听说他办得不错,我们去看看。这个喇嘛听说他的上师要带很多师兄弟过来,他就觉得很荣耀:你看!我现在有一个道场,这么多的弟子。
   
他就把所有皈依他的弟子找来说:明天我上师要来,大家把环境整理干净,给上师一个好印象。大家就将整个环境整理得非常干净。到了黄昏的时候,这喇嘛就在外面散步,看到这大殿里里外外整理得非常干净整齐,但是这西藏喇嘛毕竟用功过,他知道一切法的真实之道,他在六根当中可能会一时糊涂,但是他回光返照,哎呀!我刚刚为什么这样做,其实我是攀缘心,我希望我师兄弟对我的赞美,我希望我师父对我的肯定。
   
整个过程依止攀缘心所造的业是生死业,这时候他感到非常惭愧,随手拿一把泥巴,到了大殿前面的楼梯,就往楼梯里面撒下去,撒下去以后就进去了。
   
第二天他的上师带着师兄弟过来,隆重接驾,接驾完了以后到大殿开示。他上师说:今天这环境整理得很干净,但是最庄严的,就是大殿楼梯前面那些泥土最庄严。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师父看得出来,他在对治他的攀缘心。
   
当然我们不是鼓励大家拿东西去丢,而是我们今天看到事情的本身,看到它背后的道,诶!这个人开始反省了。这就是为什么不要用眼睛去看,用内心去看;不要用耳朵去听,用心去听。
   
佛陀就是这个意思,因为我们习惯性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听,你那生死的业你就拔不开。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很强大习惯性的攀缘,烦恼产生业力,业力产生果报,果报又牵动我们的烦恼。你要拔开,你要怎样?会事入理,你要看到事情的即空、即假、即中,特别是那个空性找出来,否则你永远跳不出来,这个是恶性循环。
   
所以你看我们的经文,佛陀都是遇到事情,问一句话你从什么地方来?把它背后的道找出来,不要被这个事情所迷惑,这个就是在告诉你观照力。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3-2013 07:02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3 06: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台中莲社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7(255楼)

触是一种身体的感受。在台中莲社有一个念佛感应的故事,我们从它的故事来探讨它的道理。
   
当时有一个阿环师姐,这师姐她四十二岁就参加台中莲社,她到六十二岁往生,总共亲近台中莲社二十年的时间。她不但很精进的参加共修,也非常发心的护持共修团体出钱出力,后来她在六十二岁的时候,肠胃生一个肿瘤,开了几次刀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开完刀以后,她就决定不再开刀了。
   
在开完刀那一天,下午三点钟在病房当中,她整个人昏睡过去,昏睡的过程当中,她的手就去拨一个东西,一直在拨、一直在拨,感到非常的恐怖。这时她的家人就赶快找莲友来助念,念一段时间以后,她的手就安定下来了。
   
她第二天醒过来,她的家人说,你昨天晚上三点钟你到底是看到什么?她说在睡觉的时候,看到一个黑色的东西,往我的身体罩过来,非常痛苦,好像蚊帐一样的东西,我一直要把它拨开都拨不开,后来听到念佛的声音,她自己也念佛,当她很虔诚念佛的时候,看到一道金黄色的光明,光明出现的时候,那黑色的阴影就慢慢的消失掉,就变成一个小孩子出现。
   
她就问小孩子说你来干什么?小孩子说我来跟你讨命的,你前生你很喜欢杀猫,看到猫就杀,你杀了四十只猫,我是其中一只被你杀的猫,我现在要跟你讨命,但是因为你念佛的关系,把我们之间的恶因缘化解掉了,但是你欠了四十条猫的命,还是要偿还。这小孩子说,你应该做三天的法会来超渡这些猫。后来阿环师姐就请人家来诵经,诵了三天的经,最后一天又放了大蒙山,才把这业障给消过去,后来也就安然的在念佛当中往生。
   
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就是,她在看到黑色阴影的时候,她的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她开始念佛的时候,为什么会出现那道光明?为什么有些人念佛的时候看不到光明?
   
其实阿弥陀佛的光明是无所不在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但是你一定要依止你真实信心来念佛号,才会把那个光明显现出来。
   
在法界当中,有很多很多很好的磁场,有很多很多不好的磁场,所以我们的起心动念很重要。你看你起恶念,就招感不好的磁场,你起善念,它就会出现善的磁场。因为佛菩萨在法界当中发了很多愿,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观世音菩萨也发了十二个愿。但是你要启动佛菩萨的愿,你一定要安住善念,信心、愿望。

但是很多的外道鬼神在世界当中也发了很多很多的邪愿,为什么很多人跟他感应道交呢?因为你自己,仁者心动。

所以我们不是说要逃避到什么地方去,这个地方不好要到那个地方,都不是这个意思,那是你心念的问题。譬如我们今天住在同一个道场,你要是觉得道场不好,你应该到大殿去忏悔,因为你有那个业力。
   
其实我们整个法界当中,世间上整个法界充满好的因缘,也充满不好的因缘,所以整个法界当中是具足十法界染净诸法,但是你念头一动,你就跟谁感应,就这样子。这叫做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它当体即空即假即中。
   
所以你看我们看到别人好,我们随喜赞叹,我们会感受到他的光明功德;你看他好,你忌妒,你就招感那负面的磁场给自己痛苦。讲实在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自作自受,这就是所谓的循业发现。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3-2013 06:59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3-2013 06: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修圆顿止观二十五圆通之前,你必须建立的一种大乘的正见!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8(257-258楼)

海公在讲《楞严经》的时候常讲一个观念说:其实这个道,大乘的真实之道,大乘的成佛之道,其实是无所不在的,就在我们的身心世界,就在我们穿衣、吃饭、睡觉当中都经常显现,只是我们没有回光返照当面错过而已。不是说你到哪里去,到西藏求什么道,不是的!道就在你的身心世界当中。只是我们是不是具足智慧的法眼去观察它,去把它找出来,当做你成佛的正因,当做你修行菩萨道一个真实首楞严王的功德如此而已。
   
所以我们讲开悟的楞严,其实悟的是什么?悟的就是在身心世界当中,每一个法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都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重点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你遇到身心世界的时候你是向外攀缘,那就完了!那你启动惑业苦;你能够回光返照它的道,不随外相而转,你去回光返照它的道,那就是法身、般若、解脱。所以每一个法对我们来说都是生死杂染之法,每一个法对我们来说也都是解脱安乐之法,关键就是巧妙在于你一念心。
   
我们不应该说外境有什么问题,不应该这样讲,你看一把刀子,你会用它,它可以割除你的毒瘤,你不会用它它就伤害你,所以每一个法都是一体二面的,善恶二面的。
   
你看我们在人事当中,我们没办法去改变别人,我们不能改变环境的,但是你要会巧妙,你就在整个环境当中去消你的业障,去积集你的资粮。人事你不会好好的运用,你一天下来就造很多罪业,伤痕累累,因为每一个法都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它都是你的真如本性,只是我们是不是能够回光返照而已。
   
本经一开始是阿难尊者他祈请佛陀开示,身为一个菩萨应该怎么来修学,大乘的圆顿止观以及它的前方便。佛陀在回答的时候先回答我们在修止观之前,应该怎么做一些准备的工作。这些准备的工作简单讲就是建立一种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也就是建立一种大乘的正见。
   
我们一路学习过来,我们有一个感觉,佛陀在培养一个菩萨在观察人世间,他是希望我们分二部分来观察,一个是一种真实的,一个是虚妄的;一种是一种真实不变的功德,一种是一种生灭变化的因缘这二部份。
   
佛陀在发明真妄的时候,是先约着内心再约着外境。
   
从内心上来说,我们要先建立一个能观的心,从内心来说,佛陀是从七处破妄跟十番显见,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内心,当你安住在攀缘心的时候,那你已经安住在一种虚妄相。因为攀缘心它是随外境而生灭,境有则有,境无则无,那是一种一时的情绪。另外一个是常住真心,从你内在的清净本性所发起的一种广大的愿望,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愿望,这种菩提本愿它是不生不灭的,它不随外境而有所变化。所以从内心的角度,佛陀要我们弃生灭守真常,安住常住真心,而破除虚妄的攀缘心。
   
这是前面一科所说的,到后来佛陀开始约着所观境来发明真妄,所谓的会四科,融七大。这当中佛陀在观察所缘境的时候,他的重点在即空、即假、即中;即空所发明的是诸法不变的道理;即假是发明每一个法有它当时生灭的因缘;即中的意思是告诉菩萨,真实跟虚妄都很重要。
   
如果我们今天是修小乘法,大概偏重在真实的空性,对于生灭的因缘大概不会太重视;但是你如果修大乘法,真实很重要,虚妄的因缘也很重要,因为你没有借假,你就不能成就菩萨的资粮力,你就不能成就万德庄严。
   
所以菩萨是不能忽略假观的,因为你没有暂时的因缘,就没有永久的功德,但是你又不能在假相当中产生迷惑颠倒,所以你必须以空观为根本,以假观为方便,所以他把空观放前面。
   
我希望大家好好体会,为什么说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不说即假、即空、即中?一定要把空放前面,因为你先得本,才成就枝末。
   
我们再讲一次,你修圆顿止观,第一个你的内心要安住常住真心,第二个你的所观境,永远都保持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理。以空性不变的理为根本,以因缘的变化,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以因缘的变化来当做菩萨的一种善巧方便。到最后你要保持空有同时,空有不二的中道思想。这就是佛陀要我们修圆顿止观二十五圆通之前,你必须建立的一种大乘的正见,你才有资格修圆顿止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3-2013 06:59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1-3-2013 02: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你的感觉受过去业力的影响。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8(260楼)


我们这样子学我们会发觉佛陀他不断的训练一个菩萨,你依止常住真心在观外境的时候,你要保持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刚开始在训练自己的时候,先观察即空这一部份。
   
每一部经在发明空义时是不同的,本经它发明空义是很简单,你看我们看一个东西,过去现在未来,佛陀把过去砍掉,这个东西来无所从,它没有从什么地方来;把未来也砍掉,比如说我们今生的世界,你说我从什么地方来?你说我从前世而来,不对!因为前世的你跟今生的你不一样,我前世是一个女众,一个女众的五蕴身心,怎么创造今生的男众呢?这不合道理嘛!所以我们不能说从前世而来,你说你从前世而来,你前世是长这个样子吗?不是这个样子,前世来无所从。那你将往哪里而去?我要到来生去。也不对!你来生也不是长这个样子,你来生也不是这个想法。
   
所以你看每一个法是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佛陀观察一件事情的时候,你看到一个东西,你把头砍掉,把尾巴砍掉,你就知道这个东西没有自性。我们常说这个东西无头无尾,其实佛陀在讲经时也是告诉我们,每一件事都是无头无尾,它只是一个中间的过程,来无所从,去无所至,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应该从这个地方看到空性,它没有头,也没有尾巴,那表示它无自性。
   
希望大家听到空性的时候,不要以为什么都没有。空的意思,它是没有不变真实的体性,它是自性空。若你安住在自性空,那你只有解脱的因缘,你不能成就资粮,万德庄严。菩萨要观即假,因缘所生法它是有它假名假相假用,这一点不能忽略。
   
为什么叫假?因为它是变化的,它是差别的,每一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每一个人看人世间,每一个人各有各的道理,各有各的假相。
   
我们之前讲过一个公案,说有一个母亲,这个母亲她去看大儿子读书的时候,看大儿子拿一本书在打瞌睡,她又看小儿子在读书,拿一本书也在打瞌睡。但是她的眼识产生不同的作用,她的眼根跟大儿子的相一碰撞的时候,啪!创造一个眼识,她这个眼识是怎么了别的?她认为这大儿子很懈怠,非常懈怠,一拿到书本就打瞌睡,他平常不一定会打瞌睡,但一拿起书本就打瞌睡,她产生这样的眼识。但是她看到小儿子的时候,她的眼根去碰撞小儿子的色尘,啪!也创造一个眼识,这个眼识是赞叹的眼识,这个小儿子非常了不起,他连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把书本放下去,真不简单,到睡觉的时候还不忍心把书放下去。
   
你说那这有真实性吗?
   
当然没有真实性。我们可以肯定一件事情,她的母亲跟小儿子业是比较善、善业,所以她创造出来眼识的了别性是赞叹的成份多
   
所以我们跟某一个人因缘差的时候,你很难产生一个美好的眼识。那问题在哪?
   
我们老是活在假相,你就什么事都不要做了,因为你受过去业力的影响,你怎么行菩萨道,你永远活在过去。
   
所以佛陀告诉你这个假相是不真实的,因为他受过去因缘业力的主导。所以佛陀告诉一个菩萨,不要太相信自己的感觉,因为你的感觉受过去业力的影响。那你什么事都不能做,你永远活在过去你就没办法突破。
   
即假是说,我们的确要面对很多过去的业力,跟现在现实生活的碰撞,产生很多的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菩萨遇到这样的人事因缘,怎么来调整自己,怎么来借假修真,其实这个地方是很难很难的。即假是非常困难的,你要找到你的定位,做你该做的事情,然后你再把即空跟即假想办法做一个平衡,空有同时,空有无碍,那这时候你就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你就开始成就《如来的密因》,也就慢慢成就菩萨《首楞严王》的功德。
   
但这地方的观念你要不断的重复薰习,这地方也是说明眼识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其实这每一段经文都是在帮助你怎么修观,依教起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3-2013 03: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修行不是说全世界的人都不要来吵我!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8(262-263楼)

其实我们很容易去发觉耳识是不真实的,我们讲同一个声音,你看我们十几个人在聊天,有一个人讲一句话出来,一个人他经常赞叹别人的话,他耳根跟声音碰撞的时候,他产生的耳识都是很舒服,他总是觉得别人在赞叹他;你一个人经常毁谤别人,你试试看,你的耳根跟声音碰撞的时候,你产生的耳识都是很刺耳的,你老是觉得别人在挑你毛病,这你自己很容易感觉出来。

所以菩萨为什么叫借境修心,你从外境的因缘,你就知道你大概什么业造得比较重,大概就很清楚。
   
所以这即假是很有道理的,你的根跟尘碰撞产生一个识,我们菩萨是从这个识当中产生反省跟检讨;凡夫是看这个识就随识而转,那就完了!跟着虚妄而走,那就是惑业苦。
   
菩萨观察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他是不迷、不取、不动,为什么我听到别人讲话好像是在毁谤我,那我一定有这个业,才会循业发现,菩萨从这个地方开始忏悔。他是借假修真,从假名从假相当中,菩萨就观察我过去的业,哪一方面比较重,但是它既然是即空,它是可以改变的。
   
这段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的耳根去碰撞声尘,创造一个现前的耳识,这个耳识我们应该要怎么样去观察它是最正确的,就是即空、即假、即中最正确。它当体即空、当体即假、当体即中,你这样子观察你就安住在《首楞严王三昧》,你就正确的走上成佛之道,不偏空,不著有,能够无住生心,生心无住,做你该做的事,借假修真...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他说:未开圆解,不得辄论修证。
   
一个菩萨你没有真正的大彻大悟,开圆顿解,你没有资格谈修行。我们没有真正打开我们智慧眼之前,我们这个时候叫做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我们不敢说修行。
   
修行就是你面对任何人事的时候,你的观照力要现前,第一个不迷,这个是最关键,你任何事情你能够觉而不迷,你观照你心中的灯光要打开,你心中的蜡烛没有点亮之前,你这叫跟三宝结缘,怎么能算修行。
   
修行不是说全世界的人都不要来吵我,我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这到最后只有一个结果叫无想定,外道的无想定,错损菩提,你把你整个明了性的功能全部破坏了,以后修行更难修行,到时变成一个迟钝的暗钝的菩萨。
   
我们要永远了解一个情况,外境是没有错的,错在我们心中的颠倒。
   
所以佛陀说,外境就像一把二面的刀,它同时可以伤害你,但它也同时能帮助你,巧妙在你一心。
   
你观照力没有现前,你一定要起颠倒,外境就是对你产生伤害;你能够正确的观照,那么所有外境都是你成佛的资粮,你非常需要它的。关键我们怎么能够在任何因缘当中,保持不迷不取不动,而这不迷特别重要。
   
本经当中的不迷,也就是你经常对于所观境保持即空、即假、即中的观照力,那每一个境缘都能够帮助你成佛,你就能够从这当中成就解脱,成就安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3-2013 03: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的三种勇气!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8(266-268楼)

鼻识主要了别的是一个香尘,但是也有例外的情况,在高僧传里面讲到一个印度来的法师,他的鼻根去碰撞外尘产生的鼻识的时候,他的了别性特别强。一个印度来的法师他不懂得中文,但是你拿春秋战国的书给他闻,他闻后说:喔!这里面有血腥的味道。他能够把味道闻出来。你拿易经给他闻,他说这里面有玄妙的味道。照理讲这是眼识所缘,但他鼻识能够闻得出来,表示这个人过去有些禅定的善业。
   
在《楞严经》后面会说,一个圣人他证得我空法空的道理以后,他六根互用,他的界全部打破了。眼根一定要对色尘产生眼识,这是对凡夫障碍的人说的,一个初地的菩萨他的眼睛可以看色尘,他眼睛也可以听声音,他眼睛也可以闻香,所以讲即空、即假、即中。
   
如果说眼识是真实的,那就不能改变;既然我们可以透过修行,透过忏悔业障积集资粮改变,那表示它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所以就构成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
   
即空是菩萨的一个安住跟解脱;即假就是告诉菩萨你要多多的积功累德,你才能够从一个凡夫的假相,变成一个菩萨的假相,最后变成极乐世界的假相,最后变成一个成佛的假相,成就诸佛万德庄严的假相。
   
假相你也不能说它不好,它可以摄受众生。所以一个人完全不重视假相,你就没办法修大乘佛法,但是你不重视即空,那你就苦恼很多,一个苦恼的菩萨你也走不下去。所以即空、即假,这二个都是缺一不可...

身为一个菩萨,对于空有的二种相貌,应该要保持非因缘非自然,即因缘即自然,空有无碍的中道实相的观察。这样子你就能够把这种虚妄相,把它拉回到真如本性。任何一件事情你要能够正确观察,每一件事情都是回家的路,都是趋向于返妄归真的道理。
   
不迷、不取、不动,我们一再强调关键在不迷,其实这不迷、不取、不动,也不是佛教专有的,我们看看孔夫子的一生你也看得出来,他的修学也是以不迷作根本,才能够产生不取、产生不动。
   
有一天,孔夫子带着学生到处游学,来到陈蔡中间一个叫匡地的地方,结果被军队团团围住,当时的情况非常紧张,马上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身为大弟子的子路就带着学生拿着刀剑,到处跑来跑去做一些防卫的工作。正当子路忙来忙去的时候,看到孔夫子弦歌不辍,在那边弹弦,而且悠悠自在。
   
子路非常紧张说:孔夫子啊!这都是什么时候了,你老人家还弹琴?
   
孔夫子说:来来来,吾语汝道。我跟你讲个道理,你先不要紧张,你坐下。
   
孔夫子说:子路,我这一生,避穷久矣。我一生当中都在逃避这穷困的因缘,但是我逃得掉吗?穷困还是现前,这是我命运如此。
   
孔子又说:我一生当中,求通亦久矣。追求通达也追求很久,但是我通达现前吗?也没有,这是我时运不佳。
   
孔夫子说:身为一个仁人君子,在大环境小人当道,礼崩乐坏的时代没有个人的亨通可得。我今天既然能够传承文武周公这种圣贤之道,我自然知道我自己的定位跟我的因缘,只要上天不毁灭我,我就不会死亡;因为我的定位很清楚,我传承是圣贤之道,外在的因缘你不要去紧张。
   
这时子路说:孔夫子你这勇气是怎么来的呢?
   
孔夫子说:要说世间上的勇气有三种
   
一个是匹夫之勇,暴虎冯河匹夫之勇也,一种人他能够单手去跟野兽抗拒,这是匹夫之勇,也不简单。
   
二者是将军之勇,大将军率领大军在战场当中无所畏惧的杀敌,这是将军之勇。
   
三者是圣人之勇,圣人在传承圣贤之道的时候,遇到穷困的因缘,他能够固守贫穷之道,无所畏惧,这个是圣人之勇。
   
孔子说:我安住的就是圣人之勇。
   
子路问:为什么一个君子老是遇到穷困呢?
   
孔子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面对因缘,他也面对很多障碍,只在障碍当中它能够安住不动他的心,小人遇到障碍就乱动,就差别在这个地方。
   
这段孔夫子的开示,他主要是在强调圣人之勇,面临危险的时候能够无所畏惧。
   
孔夫子之所以无所畏惧,来至于他的智慧,他对天命参透,他知道即空、即假、即中的道理,才能够无所畏惧。生命就是一个过程,生命是没头没尾的,但是没头没尾的生命你也不能完全放弃,放弃你就丧失一个积功累德的机会。孔夫子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定位,我今生来不是来做官的,我今生来也不是来求生怕死的,我是来做我该做的事。
   
我们如果把生命的头切掉,尾巴也切掉,剩下过程,你就不会把成败看得太重。我们为什么把成败看得太重呢?因为我们看生命是整块的,有头有尾的生命,那你就会把成败看得很重,把死亡看得很重。如果你把生命当做你每一个成佛之道的过程,那你就会无所畏惧,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我觉得孔夫子的圣人之勇,他所要强调的跟我们《楞严经》的观念是不谋而合,就是菩萨的不迷,不取、不动,重点在他能够对人生正确的观察,才能产生这种力量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3-2013 05: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同一个太阳照射到我们的身体,没有二个人感受是完全一样的。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8(271楼)

即空、即假、即中的触,我们可以从提婆达多的事情可以看得出来。

佛陀在讲到提婆达多个人的行为,从《阿含经》小乘的经典的描述,提婆达多是个大恶人,他五逆罪犯了三个逆罪,一、杀阿罗汉,第二、出佛身血,第三、破和合僧。所以在《阿含经》里面,提婆达多可以说今生就现生堕阿鼻地狱。
   
当然《阿含经》是小乘的思想,讲业感缘起,它是从外在的事相来论断这个人,但大乘经典的态度就不一样,特别是《法华经》,在《法华经》提婆达多品,它讲到提婆达多讲到二个重点:
   
第一、释迦牟尼佛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他曾经有一生做大国王,他想要学大乘法门,所以他放弃王位到深山去找一位阿斯陀仙人,向他礼拜做他的侍者,后来阿斯陀仙人把《法华经》的妙理传给国王。
   
而这阿斯陀仙人是谁呢?正是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曾经教导过释迦牟尼佛,教导他修学《法华经》的一个老师。
   
第二、《法华经》讲到第二个重点,提婆达多不但做过他的老师,还做过释迦牟尼佛增善的善知识,示现很多恶逆的因缘,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快速的成长。
   
释迦牟尼佛说:我之所以能够快速的成就六波罗蜜、四无所畏,十八不共,完全是提婆达多的帮助。

六波罗蜜是:
(一)布施波罗蜜 (二)持戒波罗蜜 (三)忍辱波罗蜜 (四)精进波罗蜜 (五)禅定波罗蜜 (六)智慧波罗蜜。

四无所畏:
谓正等觉无畏、漏尽无畏、障法无畏、尽苦道无畏。

十八不共
(1)诸佛身无失。
(2)口无失。
(3)念无失。
(4)无异想。
(5)无不定心。
(6)无不知己舍心,于苦等之受,佛念念之中觉知其生住灭等相,而住于寂静平等。
(7)欲无减,佛具众善,常欲度诸众生,心无厌足。
(8)精进无减。
(9)念无减,三世诸佛之法、一切智慧,相应满足,无有退转。
(10)慧无减,指佛具一切智慧,又三世之智慧无碍故,于慧无缺减。
(11)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一切烦恼之习悉尽无余,即于解脱无缺减。
(12)解脱知见无减,佛知见诸解脱相,了了无闇障。
(13)一切身业随智慧行。
(14)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15)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以上三项,乃佛造作身、口、意三业时,先观察得失,后随智慧而行,故无过失,皆能利益众生。(16)智慧知见过去世无阂无障。
(17)智慧知见未来世无阂无障。
(18)智慧知见现在世无阂无障。

  因为菩萨道在经典上说,菩萨道只要到初地以上,魔王都不敢动他。魔王不敢动他,那全世界没有逆境,所以初地菩萨以上的那些恶因缘,都是那些高手来示现。初禅以上魔王不敢动你,只有在欲界定的时候魔王还敢去干扰你,所以菩萨到后面的时候,都必须要另外一个菩萨来示现,来帮助他增上。提婆达多他正是扮演释迦牟尼佛增上的因缘。其实,提婆达多我们从大乘的了义经来看,小乘的经典再把它会通,也就是说,提婆多整个过程是以大悲心来造罪业,然后来帮助释迦牟尼佛增上。

所以在经典上说,佛陀派阿难尊者到地狱去拜访提婆达多,阿难尊者就问提婆达多说:你老人家在这个地方感觉怎么样,这个地方刀山油锅很苦恼。提婆达多说:我在这里的感受,就像三禅的快乐一样。
   
这地方就跟我们本经的道理有接近,就是我们这一念身识即空、即假、即中。即假是么意思?即假的意思就是差别性。你看这么多地狱的众生,几千个几万个众生同时跑到刀山油锅去,每一个感受不一样,这个人感觉到很痛苦,这个人感觉到痛苦一点点,提婆达多他的身体跑到刀山油锅里面去,他的身心清凉快乐。
   
你说这刀山油锅有没有自性?当然没有自性,循业发现。
   
譬如在我们台湾的上空出现太阳,我们二千万人全部去晒太阳,同一个太阳照射到我们的身体,没有二个人感受是完全一样的,二千万人每一个人感受通通不一样,这就个是即假。为什么假?因为它产生的作用不同,如果真实的话,每一个人应该相同,那太阳是真实的,感受也是真实的,那应该大家都一样。所以这地方就牵涉到因缘的问题诸法因缘生,既然牵涉到一种因缘,那就不能有自性。
   
我们透过对外境的即空、即假、即中,我们就会透过这三观从事相进入到一个真实的理体,而安住在不生不灭的《首楞严王三昧》。所以我们的心接触到外境的时候,一定要修三观,才能够会事入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3-2013 05: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不是你业障很重,而是你思想错误!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8(273-274楼)

第六意识在我们整个八识当中的作用,可以说是最强烈也最重要的。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
   
学过《唯识》的人都知道,我们一个人身体快乐跟痛苦的感受,主要是二个部份,一个是业力,第二个就是你的思想。
   
业力的影响是短暂的,譬如我们今天看到某一个事情,我们第一刹那的感受那真的是业力,那真的是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看到他你就不喜欢,看到这件事情你就痛苦,这一部份你跑不掉。
   
但是等到第二念,你的了别名言分别生起的时候,这跟业力都没有关系了。
   
《楞严经》讲我们中第一枝箭,那是业力,你跑不掉,但是第二枝箭射进来的时候,那跟你的思想有关系,你做的是一个正面的思考或是负面的思考。
   
我们做一个很简单的测试,譬如有一个五百cc的杯子,里面装半杯的柳橙汁,你看到它你产生什么样的思想?
   
有二种人:第一种人:唉呦,太好了!这柳橙汁还有半杯可以用。他看到的是柳橙汁这一部份,所以他看到以后欢喜一整天,这种人生命大部分都在快乐当中。因为他的思想会主导他的感受,我们讲过我们第一刹那是业力,第二刹那以后就是思想主导。
   
有一种人是看到半杯柳橙汁,他不看柳橙汁,他看到的是吃掉空的那一部份。糟糕!柳橙汁被吃掉一半,产生负面的思考,这个人生命当中痛苦的时间非常的长,不管他的福报有多大。
   
我们在思考事情,你产生正面的思考跟负面的思考,这是非常重要,从《唯识》的角度说,某一个人跟某一个事,它是无自性的,它到底是在伤害你,还是在帮助你,是你自己决定的,你认为这个人是你的善知识,他就扮演善知识的角度。你经常产生负面的思考,这个人一天到晚障碍我,他果然障碍你,他一定障碍你,他绝对障碍你,他一辈子障碍你。
   
其实这跟业力没有关系,我们一般人会说我业障很重,其实这跟你的业障没有关系,那是你思想错误,跟业障没有关系!
   
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它会驱动你的身体,去造业,也会发动你的嘴巴去造业。而这个造业的力量是最大的,所造的业,有重大的业,叫引业,比较轻微的业,叫满业。引业是影响总报,满业影响别报。那么会招感一种强大的业力,而牵引我们的第八识去投胎。所以我们的阿赖耶识创造了今生,但是你今生当中,又造作很多的业。这个业是谁造呢?是你第六意识造的。所以很多人说:我今天我用手,去偷人家东西,我把手砍断。没有用!我们要知道,动身发语独为最。其实你用手去偷东西,跟手完全没有关系。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是心带动它去做的。
   
所以心灵是造业的根本...

我们上一堂课讲到,当我们的意根去接触我们内在的法尘,会产生一个现前的意识了别的作用,而这个意识本身它是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是觅之了不可得,它是一个即空、即假、即中的法。我们若用即空的道理来观察意识,那当然就是觅之了不可得,每一个人是平等的,但即假就有很多的差别,我们讲到什么叫即假?即假的意思就是一为无量,无量的差别相,就构成我们不同生命的苦乐的一个因缘。
   
为什么我们的第六意识在我们快乐跟痛苦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呢?
   
从《唯识》的角度说,我们一个人快乐跟痛苦,受了二个因素的影响:
   
第一个是业力,我们讲说唯识所现。唯识所现的识指的第八识,首先第八识会把我们的身心世界根据我们的善恶业力,如实的现出一个苦乐掺半的身心世界出来,这一部份我们是只有认命没有其它方法,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而且很多的业都是前生造的,跟今生也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唯识所现,这个是第八识主导,我们面对第八识只有认命没有其它的方法。
   
第二个唯识所变,当我们的第六意识去接触业力的时候,第一刹那是无分别的,第二刹那我们的思考模式开始现起,开始主导外境,在外境产生变化,你可能会变得更好,也可能变得更糟。这一部分对我们的影响就非常的强烈,而且时间也特别的长,这一部份你应该自己可以改变。
   
比方说,我们每一个人身体都有病痛,因为我们前生都有杀业。我不知道诸位遇到身体的病痛的想法是什么,我们读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我们可以知道蕅祖的想法是什么,蕅祖说:病是吾辈良药,他把病当做是一种药,我因为病痛能够消除无始妄想,我这个人本来妄想很多,想要去这、想要去那,攀缘心很重,本来要对治这个妄想很困难,诶!有病痛,刚好什么都不要想,它能够帮助我消除我无始妄想。
   
第二、看破此生虚妄,原来生命是不真实的。
   
第三、增长苦空无常无我观。无常无我的智慧是很难修学的,我们本来是要去读《阿含经》去闻思,才慢慢的栽培智慧观照,但是现在都不用,只要有病痛,这个善知识你全部俱足。
   
所以有人说病痛到底是一个魔障,还是善知识呢?
   
答案只有一个:很难讲!你把它想成它是病障,那它永远伤害你,让你沮丧,让你退转;你把它当做考验,诶!这是我善知识,因为有它,所以让我对生命的体验更深,它变成善知识。
   
所以你说一个东西它到底是毒药还是良药,其实是我们自己决定,你的思考模式。不用说佛法,现在世俗的心理学家也得到证实,一个人经常培养正面的思考对你的身体有帮助,他说一杯水,这一杯水你一天到晚骂它,那个水分子会改变,这个水变成很乱,你喝下去对你有伤害;你对这杯水经常的赞美它,说你好可爱,你很多优点,这杯水的结晶非常的整齐,你喝下去对你有好处。
   
所以我们的思考模式,真的会影响到外境对我们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的要读圣贤之书,就是学习圣人遇到事情他是怎么思考。佛陀、蕅益大师他也会生病,释迦牟尼佛他也示现病痛,但是他面对病痛的时候,他用什么样的心态来面对,这点是要值得学习的。
   
业力的部分我们没办法改变,所以第六意识,比第八意识来得重要,因为第八识你改变不了,但是第六意识你可以透过对教理的学习,培养一个正面的思考,你把每一个事情重新定位,这样对你的生命会有变化的。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2-3-2013 05:53 P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3-2013 10: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你越吃亏,结果你福报越大!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9(281楼)

生命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是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变现出来的。我讲一双筷子的故事,诸位体会、体会,你就有所了解。

有一天佛陀派了一个使者到天堂跟地狱来作考察。这个使者他首先来到地狱,他看到地狱的众生面黄肌瘦,心情非常苦恼不安。他就去探讨它的业因,结果发觉地狱的众生在吃饭的时候,诶!他的饭菜也很多啊!但是地狱众生那个筷子,是一公尺长的筷子,非常的长。所以每一个人到那个地方的时候,大家抢食物,这筷子要往自己的嘴巴里面塞,但是这筷子太长了,怎么塞都塞不到自己的嘴巴,所以越吃不到就越热恼,弄到自己面黄肌瘦,热恼不安。
   
这个使者很感叹离开了地狱,就到天堂去了,看到天堂的众生,精神饱满,心情愉快。诶!怎么会有这种情况呢?他又去想要探讨它的原因。诶!天堂的众生也吃饭时间到了,他也参加他们的吃饭,他的筷子也是一公尺长,但是大家是拿这个菜夹给对方吃,我夹给你吃,你夹给我吃,大家很快乐,所以大家心情很愉快,精神很饱满。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思惟是,这双筷子是什么?
   
这一双筷子以本经来说,就是我们众生这一念心的性具的思想,就是我们的心,它有一定的轨则,它本来就具足十法界的染净诸法。这筷子指的是我们一念心性,具足十方界的染净诸法,它有它不变的体,但是它产生作用的时候,就不同了!你筷子是向内旋转的时候,你就很痛苦了,显现出来是一个苦恼不安的相状。这个筷子它有一定的轨则,当它向外旋转的时候,你就心情非常快乐,这筷子有它一定的自然之道。
   
所以我们要知道一个观念,我们生命的这一念心,它的确是有一定的轨则。你这一念心、这个筷子,你老是要向内,你想到都是自己,你什么都是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这一念心它一定给你痛苦,保证给你痛苦;你这一念心是向外旋转,真的是为公为众,它一定给你快乐。而这样的一种原则是谁创造的?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不是上帝创造的,是本来就是这样子。
   
当然我们要马上说是牺牲自己成就众生,可能不一定做到,但是你先把观念建立起来。我们这一念心的确是有它运作的轨则,你看你待人处事,你老是学吃亏、学吃亏、学吃亏…,结果你福报越来越大、越来越大、越来越大…。
   
你福报为什么越来越大呢?福报从哪里来?
   
不是上天赐给你的,因为你这一念心,它本来就这个轨则。你这一念心的筷子只要它向外旋转,它就创造快乐,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你越吃亏,结果你福报越大。但是福报是谁给你的呢?是你这一念心给你的。你一天到晚跟人家计较,自私自利,结果你越来越痛苦。你为什么会痛苦呢?也是你的心给你的。
   
这个地方就是讲这个观念: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说是你从什么地方来?就是你自己的心变现给你用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生命的痛苦是从哪里来,生命的快乐是从哪里来,这一点你要先清楚。我们有很多很多不好的习惯,不是马上改过来,但是你先了解宇宙人生的道理,我们这一念心的确有它的轨则,你越自私你越痛苦,你越是吃亏,牺牲奉献,你就越快乐,就像这筷子一样。
   
这地方就讲到我们这一念心,是本来具足十法界的染净之法,但是要假借事造的因缘,才能够显现出来。说明整个生命都是自作自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3-2013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只小蜘蛛的故事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9(284楼)

我们说业力,其实这是很粗糙的,就是你的一个思考模式而创造了你的生命。所以你最初的灵动就是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你的心量,你的智慧的判断力,然后影响你整个生命的现状,我们讲心境决定处境。
   
师父要讲一只小蜘蛛的故事:
   
有三个朋友在花园中散步,看到一个房子,这房子的墙角下有一只小蜘蛛,这只蜘蛛因为肚子饿要去吃东西,就由墙角要往屋顶上爬,爬到中间的时候,有一片潮湿的墙壁,所以它爬到那个地方就掉下来,每次爬到潮湿的地方就掉下来,蜘蛛又往上爬,一次一次的周而复始。
   
这三个人看到这蜘蛛的相貌,想到个人的生命,就回光返照,照到自己的生命。第一个人他的心跟境接触的时候,他深深的叹一口气,唉呀!这个蜘蛛就跟我一样,一生充满了挫败,你看前面墙角的潮湿是如此的明显,一生当中劳碌无功,我空有无量的才华,能力与精神体力,但是被挫败所障碍。所以他看到了这件事情产生了自暴自弃,反正努力没用,你蜘蛛再怎么爬你也爬不过去,你倒不如放弃,反正人生就是这样,充满了挫折,充满了失败,所以我只好选择自暴自弃。
   
这种人一辈子没有希望,来生也是没有希望,因为你的思考模式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你有这种思考模式,你这种人大概在世间上,上等、中等、下等都是属于下等人,一辈子就是抱怨,怨天尤人,就是这样子。因为你思考模式不能改变,你业力不能改变,你生命的显现就不能改变。
   
我们要知道一观念,每一个人的内心都很公平的,你给它什么讯息,它就怎么显现,心境决定处境。
   
第二种人,他看到这只蜘蛛,他得到一个启示,这个蜘蛛跟我一样,生命中充满了挫折,但是其实这墙壁的潮湿只有中间这一块,它要转个弯的话就过去,你不一定要直走,要从这边走,其它的路可以走,退一步海阔天空,什么事不一定要硬着干。
   
所以他从蜘蛛的挫折当中,看到了生命的转机,原来人生是可以有无量的可能性,我可以选择往东往西,可以善巧方便来面对我们生命的逆境。所以他从逆境当中看到了转机。很多事情不要直来直往,等待时节因缘是很重要的,这是第二种人,这种人大概是中等人,他慢慢有一些方法,来处理生命的逆境。
   
第三种人是高等人,他看到这蜘蛛以后,他回光返照。他说身为一只蜘蛛,尚且不屈不挠,我今天贵为人身,我有多大的潜能没有发挥出来,人定胜天,我有无量无边的潜能,只要我不放弃,这些逆境是算不了什么。他能够从外境找到内心中的潜能,上等人,生命是操之在我,我只要愿意改变,我的内心改变,外境就改变,心境决定处境。
   
所以我们看到同样一个蜘蛛,去做一件事情遇到了逆境,三个人解读不同。第一种人把逆境是当作是生命的挫败,而自暴自弃,这种人一辈子跟失败是画等号的,他那个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的业,那个生命体不会太美好。第二种人是从挫败逆境当中看到了生命的转机,它开始去化解问题。当然他还是被动,但他能够从被动当中去处理障碍。第三种是化被动为主动,从生命的潜能来化解逆境。
   
所以我们要知道,其实你今天的生命现象,我们不要说是从业力而来,这样讲是很粗,就是你的思想。所以你平常日常生活你看到事情,你要经常注意你是怎么想的这很重要,影响到你的来生。生命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生命是你的思想创造出来的,你有什么想法,你来生就会现出什么相貌出来。
   
《楞严经》讲得很清楚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你有什么心态你就有什么生命。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圣贤书?就是学习圣人的思想,你要他的思想,你就会产生他的行为,你未来就会产生他生命的现象。我们这一念心很公平,你怎么去薰习它,它就怎么显现出来。你的思考模式不改变,你的生命不会改变,因为它是根本。所以我们一定要去了解这个道理,什么叫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我们要不断的学习圣贤之书,明白圣贤之道,提升自己的见地,你才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3-2013 01: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世间法就是佛法!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9(288楼)

到了大乘的佛法,破因缘、破自然。我希望我们在破的时候,你要知道它所破的不是它的理论基础,是破它的自性执。因为因缘自然,在日常生活我们有时候也会善巧运用,比方说我们中国的文化,在佛教没有传到中国之前,华人社会的立身处世之道,其实就是二个观念,一个因缘,一个自然,二种而已。


LZ补充:

这一段内容是针对《楞严经》上佛说色、受、想、行、识等五蕴非真,它们实际上是非因缘法,非自然性来说。

净界法师在比较大小二乘的教义时开示说,“小乘的教法是把生命分两部分:第一个是因缘,第二个是涅槃;因缘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涅槃是安乐的。所以佛陀在小乘教法,对因缘法是完全排除的。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当然无常是痛苦的,那怎么办呢?生灭灭已,你必须把生灭法消失了,寂灭为乐。所以佛陀讲因缘的时候,因缘法跟涅槃是对立的。但是到了大乘法的时候,佛陀就不是安立因缘跟涅槃,佛陀安立因缘跟真如。而这时候佛陀说因缘法是真如的一部份,它不是对立,因缘是真如透过业力的薰习显现出来,因缘法是真如变现出来的...大乘佛法的因缘观跟真如是一体的,一个是根本一个是枝末,依体起用,体就是真如,因缘是它的作用...小乘佛法的因缘跟涅槃是对立的,你要嘛选择因缘,要嘛选择涅槃。”

但是“《楞严经》不是排挤因缘,而是说因缘其实是真如的一部分,它不是全部,它不完全是因缘。所以说非因缘非自然,应该说身为一个真如本性,它不完全是因缘,也不完全是自然,但是它也是因缘也是自然,从体上来说是自然,真如不是因缘所生,它是自然的,是法尔如是...所以我们应该说非因缘非自然,即因缘即自然,这二句话合起来你就知道什么是现前一念心性,你就知道什么叫真如本性。”这就是净界法师的解释,也和接下来的内容深有关系。

因缘的思想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儒家的孔孟之道。有人跟孔子讲一句话说:孔夫子!我讲实在话,你提倡周礼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合时宜,你不可能成功的。春秋五霸每一个人要的就是把军队弄大,版图弄大,追求的名闻利养,每一个人都想称霸天下,你这种遵守礼法的礼节根本不可能实践。孔夫子说:我知道不能实践,但是我知其不可而为之。
   
所以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在孔孟之道是强调因缘的,他强调世间上要有所作为。因缘就是有所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你看到整个思想,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德、立功、立言,它都是从因缘当中去建立他的人生观,有所为。
   
道家老庄的思想,是完全相反,他强调无为。你看老庄很强调自然之道,人不要去想那么多,做下去是多余的。他讲出一句话说:天道有常,不因尧存,不因桀亡。天道明明当中它一定的规则,你不要多事,他不会因为尧,一个贤圣的君王出世而存在,它也不会因你一个桀而毁灭。你该怎么样,你就会怎样,你一切的努力都没有用的。老庄的思想就是你生命当中只要做一件事情,顺其自然就好。生命的可贵就在于生命的自由自在,你去做这么多事,给自己弄这么多痛苦,结果你也很痛苦,别人也很痛苦。
   
这二种思想当然在我们华人社会,就构成一个有所为跟无所为的道理。这二个思想你不能说它错,你看我们有时候,你看我们处理人事,你看身为执事,学院出了事情你怎么办?你只有二种选择,第一个有所为,马上办。但是有些事情你不能处理,越处理越糟糕。你干过执事你就知道,有些事情不处理比处理还好,因为时节未到,所以你必须忍而未发,待其时也,等待是一个很重要的智慧。因为因缘没有成熟,你越处理,它事情来是一分变成三分。所以你不要以为无所为不重要,很多观念都在无所为当中,把事情让它自然化解掉。

那到底事情是要无所为,还是要有所为?那就是看着办。

   
这二种思想错在哪里?错在心外求法,他们二个没看到生命的真相,是错在这个地方。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很重要,说你:妙答无生,你讲空也可以,讲有也可以,空有皆是方便。
   
你今天把《楞严经》读通了,你看儒家思想,看老庄思想,通通是善巧方便。你看顺境的时候有所为,君子要能够把握你的好时机,开创未来;处逆境要安住不动,要以无所为,这个时候少动,多做多错。你身心状态已经不对了,讲实在话,你不要讲话,一个人情况不对了,你讲话就得罪人,少讲话让它这段时间赶快过去。
   
其实你不能说因缘错,也不能说自然错。所以你看佛陀他诃责因缘,诃责自然。不是诃责这二种善巧方便不对,是这二种人没有看到生命的根源,心外求法产生自性执。你执着一定要因缘,执着一定要自然,是错在你一定要这样做,错在那个一定。你要知道一切法是无生,有时候因缘,有时候自然,这都是生命的善巧,你就通通是对,对跟错是一念之间。
   
所以你要是会读书的人,你把《楞严经》读通了,世间法就是佛法;你要是不会读书的人,什么东西都是世间法,你讲的话全部都是世间法跟道不相应。
   
那么问题点在哪里呢?
   
问题点你要知道生命从哪里而来,你知道这个根本以后,那你在整个生命过程当中,你就知道你有一个目标,在这过程当中,任何人的智慧圣贤之道,都是你一个善巧方便的法门。
   
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根本问题参透,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关键参透了,所有世间的学问你都可以善巧的运用。妙答无生说空说有皆是方便,说因缘说自然皆是方便。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4-3-2013 01:37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3-2013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佛法不是破相,是破执着!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20(295楼)

我要讲一个禅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

禅宗平常都是打坐、观想,你从什么地方来?你来到这地方之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找到生命的根源。平常各自用功,有一天老禅师就考试了,把所有禅师集合在大殿,大家入座的时候,这大殿的正中央放一个脸盆在中间。
   
禅师考一个题目:这个东西不能叫做脸盆,大家道一句,这个叫什么?有人说:这个不能叫脸盆,那叫大斗碗;有人说这叫大的盆子。大家就开始讲话了,后来有一个禅师看到大家都讲了差不多了,他就站起来,向老禅师顶礼以后,面对这脸盆脚一踢,就把脸盆踢走了,踢走了以后再跟禅师顶礼再入座。
  
禅师说:这个人答对了。
   
为什么答对呢?
   
因为我们习惯性被自己的名言思想带动,而看到脸盆的相状,没有看到它的体性是遍满的。那么这个禅师他一来,把这相状给踢走以后大家回光返照,哦!原来这个脸盆,是一个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一种即空、即假、即中的影像而已,你有因缘它就显现,没有因缘它就消失。但是我们被脸盆这二个字产生很多的想像,这个可以干什么、干什么…,而忽略了脸盆的本质是从哪里而来。所以这禅师脚一踢的时候,打破虚空笑满腮,玲珑宝藏豁然开。
   
我看这个公案有一种个人的想法,我觉得这个禅师,他从大乘角度要圆满一点,他把它踢走以后,最好再把它拿回来再放着。
   
为什么?我讲个道理,让诸位听听看:
   
佛法不是破相,是破执着,那把这相破了以后,你还是要假借这个相借假修真。
   
你说六根是觅之了不可得,但是你念佛难道不需要六根吗?你拜佛不需要六根吗?你要创造来生更大的功德,你还得靠你现前的六根。所以诸位要认清楚,我们是破除心中的执着,不是破除相,但除其执,不除其相。你说六根你看它也不是自生,也不是它生,也不是共生,那我从现在开始,我也不吃饭了,也不照顾它了,让它自己败坏,那你也完了!你没办法修行。
   
诸位要知道相妄,虚妄的意思不表示它不存在,虚妄的意思就是它是暂时存在的,你只能够借用,你可以借用它,但是你不可以认为它是经常存在的。虚妄是说你可以借用你这个身心世界来积功累德,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它因缘到的时候,它消失的时候,它不告诉你,它不管你的,它要走就走,你没办法控制它的,觅之了不可得,因为它来无所从。你现在的身心世界是有一个地方来的,那就不会改变,这永远就是你的,你今生是这样,你来生也是这样,事实上不是这个意思。
   
你今生所有的因缘都是暂时借你用的,所以你现在就是跟生命在…看谁比较快,我要赶快利用这因缘,既然是假,但是你要借假修真,你用这个因缘来积功累德,来拜佛、念佛,忏悔业障,积集资粮。然后你这因缘结束了,你一个新的心态,新的业力又创造一个好的六根出来。
   
那这好的六根从哪里来?它本来就存在。它本来就存在,那为什么你之前不会显现呢?因为你过去没有这个业力。
   
诸位要去体会体性是遍满的,相状是因缘显现的
   
佛陀在前面的三卷,一再的重复这个观念,这是整个修《首楞严王三昧》的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3-2013 05:3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说开悟的《楞严》,那你悟到什么东西呢?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20(299楼)

在本经的正宗分开始的时候,阿难尊者是请佛陀开示《首楞严王三昧》修学的法门。佛陀是花了三卷的时间,来详细说明生命的真相。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对生命有正确的了知,才能够生起正确的观照。
   
前面三卷的经文,我们可以会归成二个重点:
   
第一、相妄性真。蕅益大师在注解当中,经常提到说观相原妄,观性原真。
   
相的意思就是我们整个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只要你看得到的,听得到的,摸得到的东西,都是虚妄的,都是生灭变化的。在这种相状当中我们很容易产生我爱执,产生一种颠倒想,而产生了起惑造业,乃至于生死的流转。
   
佛陀其实前面三卷的经文就是在破除这个虚妄相,把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这个虚妄相经过我空、法空的智慧,我们修不迷、不取、不动,把虚妄相破了以后,显出了现前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个就是真实的,就是诸佛所证、众生本俱的现前一念心性,这个才是不生不灭的一个真实的功德。
   
所以我们一个大乘的佛弟子,在看生命的时候,是二个方向:
   
第一个、当我们把生命摄用归体的时候,把整个身心世界回归到真实的时候,那就是一念的心性。当我们依体起用,我们一念心性受了业力的薰习,就会随缘而显现种种的五蕴身心,一个男人的身心,一个女人的身心,所以这就是一个体用的关系。
   
比方说一个大海,这大海就是一个法性的本体,业力风一吹的时候产生一个水泡,当然这水泡有各式各样,有大水泡有小水泡,这水泡就比喻我们的身心世界是生灭变化的,这个身心世界最后结束了,又回归到大海。
   
所以当有人问我们说:你从什么地方来?
   
答案只有一个,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是从我们的真如本性而来,从现前一念心性而来。你死掉以后,经过几十年以后你的身心世界消失了,你又将往哪里儿去呢?你还是回到现前一念心性。
   
生命就是这样不断的变化,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我们的一念心性本来就无生,也就没有灭,常住真心,性净明体,它是不生不灭的,它也就是我们整个修行当中,所要找到的本来面目。
   
我们讲《大佛顶》就是讲这一念心性,你把《大佛顶》找到了,你才能够成就《如来的密因》,你才能够依止修学成就《诸菩萨的首楞严王》,它是整个《楞严经》的核心思想。
   
说开悟的《楞严》,那你悟到什么东西呢?
   
你就悟到了整个生灭的因缘当中,你从生灭的假相当中,找到不生灭的心性,这个就是明心见性。

  
观相原妄,观性原真,这个就是所有大乘佛弟子,在修学止观的一个根本思想。你绝对不能依止相而修,依止生灭的相而修,你不可能成就不生灭的果,不可能!所以着相修行是不能成佛的,你一定要找到你的本性称性起修,以真实的因地,才能够成就真实的功德。
   
我们在三卷的经文,我们可以知道相妄性真的道理,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更进一步要了解,其实真妄是不二的。其实佛陀刚开始是把真跟妄作一个很详细的分别,真实的心性是不生灭的,虚妄的相状是生灭变化的。但是佛陀到最后的时候,他告诉我们,生灭中有不生灭,不生灭中也有生灭,相中有性,性中有相,波浪当中是有大海的,大海当中也有波浪。
   
这个是告诉我们什么事呢?
   
我们的目标是要趋向于现前一念心性,但是你要怎么回家呢?你还是要用你现在的身心世界嘛!你说:诶!我这身心世界是假的,是暂时的,那我就把这身心世界自杀,我不要我这个身心世界,那你也没办法回家了。你就是要借假修真,你这个身心世界是生灭的,但是你从这个地方观进去,就能够找到不生灭的家。你当初从真如本性流转出来,一念妄动变成这个身心世界,你回家还得要循着这个身心世界,回到你的家去。
   
你看看后面的经文讲到二十五圆通,二十五圆通其实就是前面的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特别讲到六根,你还得从生灭的六根门头,去悟入不生灭的本性。
   
所以我们常说借假修真,你要假借生灭的因缘来成就智慧。你为什么会有智慧?你要听音声,音声是生灭的,但是它所诠释的道理是不生灭的。你还得要假借你的身心世界去拜佛、去修福报,所以你必须假借你生灭的因缘来积功累德,来成就你不生灭的清净的功德。这就是我们在前面三卷经文得到的第二个思想,就是真妄不二的道理。
   
你把这二个思想掌握住了,前面三卷的经文你大概就知道了,第一个相妄性真,第二个真妄不二。这是整个前面三卷的思想,也是整个《楞严经》修止观最重要的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3-2013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我们这一念心性虽然是毕竟空,但是它却有无量的可能性!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20(300楼)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既然这六识的识心,六识是一种相状,也是一种作用。只要是相状就是生灭的,本经在发明生灭的法是毕竟空,它主要的思想就是本无所从,就是你从什么地方来?说为什么我们有这个了别的心识呢?最后的结论:它不自生、不它生、不共生,觅之了不可得,它只是一个业力去薰习真如本性,所显现的一种当处出生,随处灭尽的一个假相而已,它没有一个真实的来处,它没有一个真实的来处,也就没有一个真实的去处。
   
从六识的自性空,我们也应该了知这六根的了别,所谓见、闻、嗅、尝、觉、知,它的体性也是圆满,也是湛然不动(湛然就是不生不灭),它的体性也是一样没有一个生处,它本自无生。这一段把六根也会归到一念心性(心法)。(色法)乃至于兼带的像虚空地水火风,这些七大它的体性,都是真实而圆融无碍的,当下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之所显现,而它的本质、它的体性,都是不生不灭的。

七大(地火水风根空识)的相状是生灭变化的,但是七大的体性,当我们把七大的相状把它破坏以后,看到它本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就不生灭。这一段等于是相妄性真的意思。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这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的一个警策。
   
阿难!你过去当中身为一个小乘的学者,你在研究诸法的时候,看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大乘的角度来说,你这个都是心外求法,可以说是向外攀缘,看到生命的缘生,看到了缘灭。这缘生缘灭到底是从哪里而来?你从来都没有去观照过,所以说是一种粗躁浮动的心思。为什么呢?因为你都是向外攀缘,而你不能真正的去回光返照,去发觉六根的见闻觉知,以及它所发动的六识的了别,它的本性都是一念心性。
   
也就是说我们过去只看到因果的思想,造善业召感安乐的果报,造恶业召感了三恶道的痛苦果报。但是这果报是怎么来的没有人知道,是业力创造的。换句话说,我们只是在相上,在生灭的相上打转,我们永远找不到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如本性,所以我们就不能够成佛。这地方等于是佛陀对阿难尊者,乃至所有佛弟子的警策。
   
那我们应该怎么去发明去了解这如来藏妙真如性呢?佛陀这以下告诉一个方法:他说你应该从什么地方去观察这体用的关系。
   
你观察这六识的识心是同是异,是空是有,是非同非异,是非空非有。佛陀告诉这四个方便。
   
蕅益大师说:其实这四个方便,说穿了就是二个方便。就是我们学了《楞严经》我们以后该怎么去看事情。蕅益大师说:你应该从体跟用,体是不变,用是随缘。
   
你说这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的作用是相同还是有差别呢?
   
它的体性是相同,都是一念心性,当你把六识摄用归体的时候同一体性;但是当六识是依体起用的时候,那是个个不同。你看眼识,是看色尘,耳识只能够听音声,所以它们体相同,异作用差别。
   
空有它的体性是毕竟空的,但是它的相状的确是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有它随缘的作用。
   
非同非异、非空非有道理都是一样。为什么说它不是非同呢?因为它同一体性。为什么说它非异呢?作用差别。
   
这个观念,你只要掌握体跟用这二个角度。体性,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诸法是随缘不变;当我们依体起用的时候,不变而随缘。摄用归体这时候现出的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依体起用就循业发现,个个不同。
   
这个就是整个《楞严经》要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生命。...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
   
当我们把整个六识,每一个人的思想把它会归到体性的时候,佛陀说:其实你到现在还不知道,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它所俱足的识大其实当体是真空。
   
说你现在有很多的想法,你看到佛像想要拜,想要皈依有这个信心,但是这个信心当你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是觅之了不可得。虽然是觅之了不可得,但是这真空的体性又俱足十法界染净的四大功能,虽然觅之了不可得,但是它又有这种可能性。
   
当我们把每一个人差别的思想回归到一念心性的时候,换句话说,我们这一念心性虽然是毕竟空,但是它却有无量的可能性,它可以去塑造,你遇到好的因缘,你就产生好的思想,你遇到不好的因缘,你就有不好的思想。
   
比方说黄金,黄金可以打造成佛像,黄金也可以做成一个马桶,黄金它俱足任何的可能性,我们这一念心也是这样,我们这一念心它本来就俱足十法界的染净的功能,这就是所谓的性识明知,觉明真识,这讲到性具。
   
妙觉湛然是讲到性体,妙觉它是寂而常照,湛然指的是照而常寂;妙觉湛然也等于是前面的清净本然的意思,它是离一切相的,这以下寂照来发明,这观念是一样的,这讲到性体。
     
(性量)这个心性是普遍整个十法界的,每一个地方都有我们的心性。
   
这是讲到把六识的作用,回归到本体的时候,它的相貌是这样。简单的说,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俱足十法界的德能。

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含指含摄,理具;吐指的是事造。它由业力的造作,它就会显现出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心识出来。
   
心识的活动,心识的出现,它不可能有固定的处所,它是个人有个人的业力,它就个人显现,这叫循业发现。
   
什么叫循业发现?比方说,你前生本来是一个女众,你是一个女众,女众有女众的想法,跟现在的想法不一样。因为女众的思想比较保守,相夫教子,诶!你今出生变成一个男众,你的想法变成一个男众的思想,因为男众跟女众的社会地位不一样。你说:诶!我前生是一个女众,今生怎么转成一个男众,是怎么回事呢?
   
很简单嘛,就是循业发现。
   
你前生是一个女众,但是那个女众只是一时的相状,你用女众的心去造作很多男众的业力,你造了很多各式各样的业力,这个业力去薰习你这个清净的本性,你今生就变成一个男众,因为你造了很多男众的业力。
   
你说:诶!为什么他前生是个人,后来变成一只蚂蚁呢?人的思想跟蚂蚁的思想怎么会是一样呢?蚂蚁的思想就是:我就是一只蚂蚁,我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把这个东西搬到西边,再把这个东西搬到那个地方去,就听招呼就好了。
   
那么他前生是一个转轮圣王,七宝天子,怎么后来第二生变成一只蚂蚁呢?这思想转变是怎么来的?当然就是业力,循业发现。他的体性是清净本然,但是他受业力的薰习,而产生很多的变化,它业力结束的时候,他又回归到清净本性,又再创造另外一个生命。
   
当然这地方我们要知道的就是说,这个识是对我们影响很大的。在整个六根、六尘、六识当中,这心识的活动,它主导了整个业力,你造善造恶,是它主导的。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一般的凡夫外道乃至于二乘人,在看生命的时候,都很难看到生命的全貌,比如说看到诸法的因缘生,你看到诸法的相状,没有看到诸法的本体,看诸法是自然而有,只看到诸法的本体,没看到诸法的相状。
   
我们很难看到生命的不变跟随缘,体用的同时观照,这是很难的。所以当我们去看到因缘生自然有的时候,其实都是落入个人识心的虚妄分别计度,这个只有言说相,我们都不能看到生命的真实义。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佛,因为不能掌握生命整个全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3-2013 11: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为什么有些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他对死亡不害怕?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21(304-305楼)

我们对死亡感到恐惧,那是因为我们对色身产生执着。
   
夏莲居老居士常讲一句话:本来无生死,生死由心现。
   
为什么有些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他对死亡不害怕?
   
你对死亡害怕,表示你的心是住在你的身心世界,你执着这个身心世界,你执着水泡的时候,那就完了!水泡是变化的,你的心就跟着它变化。
   
你的心住在什么地方,是非常重要的,云何应住。
   
你说他为什么死亡来到的时候不害怕?因为它没有把心住在身心世界,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
   
为什么蕅益大师讲:真因
   
你这个修行,你内心的依止处,这是真实的因,诸佛成就无上菩提的真因。
   
你用什么心态来布施,你用什么心态来持戒,用什么心态来拜佛,用什么心态来念佛?都是依止常住真心来修行,你才能够成就不生灭果。...

经文讲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在本经当中,佛陀他很强调一个观念,那就是说你的心态,是决定你的状态。
   
当然我们很强调修行的法门是很重要,你是拜佛,你是持什么咒,你持《大悲咒》,你持《往生咒》,法门当然有各式各样的功德。但是诸位不要忘掉,法门是由心来推动的,没有那一念心,法门是产生不了灭恶生善的效果。你看你把《大悲咒》放在录音带,你放一辈子录音带也不能灭恶生善,因为它没有一个心。所以你是用什么心态来修学,是决定你的状态。
   
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为什么要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找到不生灭心,佛陀讲了三卷的经文,花了三卷的时间来找,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因为它牵涉到你未来的结果,我们一定是依止不生灭心,才能够成就不生灭之果。因为你用不同的心态来修学,它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比方说,孔夫子有一个很心爱的弟子颜渊,颜渊有一天他要坐船到另外一地方去,颜渊上船以后,唉呀不得了!风浪很大。这划船的舵手是个高手,不管这风浪多大,它就能够把这个船跟风浪打成一片,可以说这驾船的技术到了出神入化的意境。到了对岸以后,颜渊非常的赞叹,说你这个船能驾到这个程度,你的身体跟船几乎是合成一体的。颜渊说:你这个技术,如果我来跟你学习的话,学得会吗?这时驾船人就问颜渊一个问题说:你会游泳吗?如果你会游泳的话会学得比较快。后来驾船的人又问第二个问题说:那你会潜水吗?你要会潜水,那你学得更快,时间学得更短。说完以后这驾船人头也不回就走了。
   
颜渊觉得很奇怪,我跟你学驾船,你问我会不会游泳,会不会潜水,这有什么关系呢?颜渊心里很多疑惑,回去请教他的老师。他问孔夫子说:我今天想要跟一个驾船人学驾船,他问我两个问题,问我会不会游泳、问我会不会潜水,这是什么道理呢?
   
孔夫子说:善游者能忘水也。你要是会游泳你就能把这个水忘掉,你对它就无所挂碍,你才能把船驾好,这船是依止在水当中的,它不能离开水。这个船假设是我们一个个体生命,一个五蕴身心,这大海就是真如本性。你说我们身心世界有很多痛苦,你要出离这个痛苦,你没有找到大海,你这身心世界的痛苦很难处理,因为你没有找到根本嘛!
   
所以本经的思想,好就好在哪里呢?你找到你生命的根本,枝末的东西就很好处理了。
   

补充一段法师的前述:

微妙的开示(如来藏妙真如性圆三谛理)我们前面说过,有二部份:第一个、相妄性真;第二个、真妄不二。原来在生灭的身心当中,我们当下就俱足不生灭的本性,我们就可以从生灭当中来就路还家,关键的是,你是不是能善用其心。这样的微妙开示,我们得到了二种利益:第一个是色身的荡然而无有挂碍;荡然就是豁然开朗,了了分明,对色身的开悟。第二个对内心的开悟。蕅益大师说:我们过去是执着四大,来当做自身相。我们把外在地水火风的四大,来当做自己色身的相状,这时候我们知道四大的身相是虚妄的,所以放弃四大的自身相,而顿悟了清净法身,所以感到色身的荡然。这是第一个理。第二、我们过去妄认六尘的缘影为自心相,我们第六意识累积很多的想法,很多的思考模式,我们以这个当做自我,把生命的思想当做自我。这时候我们能够放掉第六意识的意识形态,顿悟常住真心,所以内心感到荡然,而没有挂碍。


它这个地方讲了然自知,获本妙心,常住不灭。你一个人能够知道你的心性,你本来的面目是不生不灭,你怎么会怕死呢?死亡只是一个生灭因缘的变化而已,你的心从来没有生也没有死。
   
这个就是一个观念的转变,观念转变,你的心态转变,你整个生命也就跟着转变,心态就决定你的状态,你能够无所畏惧。
   
我经常劝修净土宗的人,你要学学《楞严经》的思想,怎么去正念真如,你才能够慢慢的达到临终的时候,内心无所畏惧,无所颠倒。
   
忏公师父常说:我们要恢复到本来无一物,然后再把佛号提起来,那就非常好,禅净双修。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8-3-2013 11:45 AM 编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13 08: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金刚经》《楞严经》都是在讲破相,这二种有什么差别?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21(312楼)

辛二、别述二难。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基本上我们要注意二个重点:第一个就是云何应住;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
   
我们知道整个生命是变化,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首先你要想到,你要安住在一个什么样的根本。从本经上来说,我们一定要找到我们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现前一念心性,基本上它的特质,是一个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它不能有任何的相状。因为相状是变化的,所以我们心中只要有相状,相状一变化,你的心就跟着变化了。所以我们在修学的时候,你的依止处,这一念心不能有任何相状,你一定要找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一个真实的心性,才能够安住下来。这无相的心性找到以后,它有二个基本的功能德用:第一、它是一个不变性,第二、它是有随缘性。

心性找到以后,第二个就是云何降伏其心
,因为我们安住在一念心性,但是我们有很多的烦恼习气会不断的干扰我们,所以我们要随时的调整。调整在本经当中就是用空假中三观,来加以调整。

空观,空观是破除我们对相状的执取,发明我心中不变的体性,所以我们心中开始执取的时候,我们先守住不变,空观安住不变。以假观来成就随缘的妙用,当我们把心中的虚妄相扫掉以后,我们根据佛法的施设,又安立了很多很多的假名假相。比方说们安立了布施的假相,来成就我们的福报,我们安立持戒的假相,来成就我们的尊贵身,我们安立忍辱的假相,来成就我们未来的庄严,乃至我们安立了忆佛念佛的假相,来成就往生净土、成就不退。所以空观是在破除我们心中的执取,而假观是在建立种种庄严的假相,中观等于是把空假二观做一个平衡

我们在修《首楞严王三昧》第一个以现前一念心性而住,以空假中三观来做调整。
   
曾经有人问我一个问题,说是《金刚经》也是在破相,《楞严经》也是在讲破相,这二种有什么差别?
   
《金刚经》以空性的智慧破相以后,显出来的是一个空性;《楞严经》用空观把相状破坏以后,显出来的是现前一念心性,这个地方有所不同
   
我们可以这样讲,破妄这二方面是一致的,但是显真有所不同。《楞严经》认为空性的智慧不能当安住,空观只是破除我们执着的一种方便,安住的是一念心性才能够安住。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楞严经》它是破妄又能够显真,这样子才是比较圆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13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佛陀在讲小乘法的时候,并没有把整个生命的全貌讲出来!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21(311 & 314楼)

辛一、总述疑情。先拢总的叙述他心中的疑情。
   
叙昔未闻  
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这个地方他自己叙述他个人的因缘。
   
我富楼那身为一个佛陀的十大弟子,在过去的场合当中,佛陀经常公开的赞叹说,我的身心世界的功德是善为说法,我能够成就四无碍的辩才。佛陀在过去不但赞叹我在释迦法中说法第一,乃至过去七佛,乃至未来贤劫诸佛当中,我都是说法第一。我身为一个说法第一的阿罗汉,我现在听到佛陀的《楞严》法会,我现在的情况我也说一下。这地方的说法第一是讲他过去的状态,这以下讲他现在的状态。
   
我身为说法第一的阿罗汉,我听了前面的三卷经文,我把我的想法表达一下:我听了佛陀精微奥妙的法音,说是一念心性依体起用,全真成妄,摄用归体,全妄归真。这真妄不二,我讲出一个譬喻,好像一个聋子一样,这个聋子已经听不到声音了,你又远在一百步那么远的地方,有一个小蚊子的声音,我不要是说见到,连听都听不到。
   
这个聋子就比喻一个二乘人,二乘人他从来没有听到一念心性的道理,他只知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从无常无我当中,断除三界的见思,而进入偏空涅槃,这可以说是一个具足少知少见的聋子。百步之外,就是说他所觉悟的道理跟佛陀所讲的真如的道理,是距离一段很远的距离,所以他根本就证不到,过去连听闻都没有听闻过。
   
这是富楼那把自己的心态表达出来。
   
求今断惑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这地方他等于是讲到自己种性差别。
   
事实上我心中有疑惑,是我个人的问题,因为佛陀已经把前面四科七大的文,讲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而显现万法,所谓即空、即假、即中,就讲得很清楚了。对我来说也破除心中一部分的疑惑,但是我另外一部分,还不能够详细的去了解这义理真实的去向,而达到完全没有疑惑的地步。
   
富楼那说:世尊!像阿难之辈,他是有学之人(他断了见惑而已),他虽然开悟了,这四科七大都是一念心性所显现,但是他三界的烦恼没有断。而我等这些无学之人,已经成就了阿罗汉,证得我空的真理,断除了三界的见思,但是我对于佛陀的法音,还是缠绕了很多很多的疑滞。
   
这地方的意思是说,阿难尊者比较偏重在菩萨种性,菩萨种性就是烦恼障重,所知障轻,他的我执比较重,法执比较轻。二乘人的特色是烦恼障轻,所知障重。从一念心性的角度来说,他对一念心性,随缘不变的空性,他能够接受,但是一念心性能够不变随缘,显现十法界的妙法,这一部份他有障碍。
....

壬二、从七大文中起相违性难。

第二个疑惑是从七大的经文当中,产生了事相违背理性的难问。
   
说明一下理跟事。本经要讲到理的话都是讲心性,以不变为理,心性是不变的。讲到事相就是讲到身心世界。前面是说一念心性是怎么变现成身心世界,理违事难;这一段相违性难是说身心世界又怎么能够回到一念心性。前面是说一心怎么产生万法,这个地方是万法又怎么能够回归到一心,在这个地方产生了障碍。
   
引述佛语  
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您老人家在七大当中,讲到一个观念说:地水火风乃至于空大,当然身为七大的相状是生灭的,但是它的本性,所谓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是圆融无碍,是周遍法界,而且是湛然不动,是不生不灭的。相状是生灭的,而体性是不生灭的。
   
这个观念是佛陀前面说过的相妄性真
   
举自疑惑
世尊!若地性遍,云何容水?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地水之间的障碍)

世尊!身为一个地大,地大的体性是坚固的,是一种障碍;而水的体性是湿润的,有地大就不能含有水,有水就不能有地大。
   
在二乘人的观念是认为,地水这二种性质,是互相障碍的。你怎么能够说是相互圆融呢?
   
水性周遍,火则不生,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水火之间的障碍)

水大是湿性的,而火大是热性的,水火根本是不能够相容的,火能够把水烧干,水也能够把火扑灭,水火二性是互相障碍的。怎能够说水火二性,这二个体性都遍满虚空,而不互相去陵夺,不互相消灭呢?认为水火二性是有障碍的。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地空二法的障碍)

世尊!地大的体性是障碍的、坚固的,而虚空的体性是虚无通达的,而这二个又怎么能够都周遍法界,都能够圆融无碍呢?
   
这里我们说明一下:二乘人对法的观念,他是很坚固的法执。这坚固的法执是怎么来的呢?因为他认为这个法是离开这一念心,而个别有体性,他不认为一切法是内心所变现的,他认为法是真实的。你看他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他对三界非常畏惧的。他看到三界的可怕,他把这一念心的我执消灭了,不再招感三界,他就认为大事已办,至于这三界是怎么回事他不管。
   
大乘佛法认为一切法是如梦如幻的,地狱是我们一念心变现,极乐世界也是我们一念心所变现,所以一切法能够互含互摄。互含互摄的基础点要安立在法空的思想,而这法空的思想要安立在一切法是唯心所现,你才能够建立法空的思想。
   
二乘人对于心外求法的缘故,所以他认为法法是不相容的,每一个法都有真实的独立的体性。
   
蕅益大师讲到这个地方,对于二乘人的二种疑问,蕅益大师提出他的看法。他说二乘人的思想真不能容妄,妄也不能容真。二乘人认为真实的空性,不能容受这种虚妄的有为诸法,有为之法也不能容下真实的空性;真实就是真实,虚妄就是虚妄,这个是二乘人的概念,二个永远是汉贼不两立。
   
大乘佛法是认为真中有妄,妄中有真,关键在一念迷悟的差别,你要是觉悟了,一切法都是真实,你要是迷惑的时候,一切法都是虚妄的,这是大乘不二的思想。
   
当然身为一个二乘有法执重的人,提出这个观念是可以理解的。总而言之,二种疑惑都是对于真妄不二的思想产生的疑惑。
   
我们把二乘人的疑惑牒出以后,我们就知道,其实整个后面半卷的经文,都是在回答这二个问题。
   
辛三、请佛开示
   
富楼那尊者讲出了二乘人心中疑惑以后,这时候很恭敬的请佛陀开示。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富楼那尊者他讲出的心中疑惑说:我现今是真的不能够了知性相二义,所谓的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一念心性能够变现万法,一心而产生万法,万法又能够产生一心,心跟法之间是不二的,这个观念我实在是很难理解。对这样的一种真妄不二,性相圆融的道理,这样的一个宗旨,它的去向实在是很难融会贯通。惟愿如来世尊,能够依止大悲心,来为我等广泛的宣说,来开示我心中的迷云,乃至于整个二乘无学之人,来破除我们心中的疑惑。
   
作是语后,富楼那尊者就五体投地,心中怀着钦慕渴仰的心情,来等待佛陀慈悲的开导。
   
这个地方古德的注解上说:富楼那尊者讲出这一句话,说明他这个人是有自知之明。佛法是很忌讳增上慢,也就说你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因为二乘人基本上佛陀在开导他们的时候是为实施权。
   
佛陀在讲小乘法的时候,并没有把整个生命的全貌讲出来,只是讲到诸法是无常无我的,从无常无我当中而证得我空真如,趋向偏空的涅槃,对于我们这一念广大的现前一念心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并没有广泛的开显也就是说,佛陀在小乘法当中,只是引导他们怎么从有为法而悟入空性,至于空性怎么出来,怎么从空出假,这个教法佛陀并没有宣说,所以他们自然是产生了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6-2-2025 05:01 AM , Processed in 0.154318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