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8-1-2006 08: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原子新结构应用
三、原子新结构应用
粒子或原子核外壳粒存在粒子本身周期性变换运动和周围场质交换作用。粒子(或壳粒)周围交换能密度随距离粒子愈远愈小,即除以球面积或与r²半径平方成反比,表示交换愈弱,位能愈大。粒子间(根源于涡旋浓缩趋势)交换趋于愈强,位能愈小趋势。这样波函数可解释为粒子(壳粒)本身的周期性变换,而粒子(壳粒)周围场质交换在波动方程中表示为位能,并只能取交换波节所在的位能允许的轨道上运动。因此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解的能量只可取允许值的能级,如径量子数、角量子数(或轨道量子数)、磁量子数、自旋量子数等。在三条基本原理基础上所推出的波动方程,可以等价量子力学的波动方程,而意义更为深刻。
1、发光的应用
单个元素原子质量一定的,其轨道是确定,所辐射光谱线是确定的。但宏观大量元素原子构成气体状态,原子之间不仅质量存在差异,而且运动速度也存在差异,所辐射的光谱是一定宽度的线光谱,液体或固体状态的原子之间交换,原子轨道有所偏离,所辐射的是带光谱。脱离原子的壳粒跃迁到某轨道是任意值,所辐射的是连续光谱。所观察的光谱是大量同元素原子辐射的光谱,并非单一原子光谱,不要把光谱线与单一原子发射(只是谱线上点)混为一谈。可见统计性或测不准关系是宏观量度处理微观粒子所产生现象,正如热运动统计性,也是单一粒子有确定速度、动能等参量的,而大量不规则运动只能取统计平均值情况类似,要准确指定一粒子速度或动能,那只能指出其出现的几率。
太阳所辐射的是连续光谱,又由于太阳周围存在大量氢、氦和其它轻元素,出现被这些元素吸收的暗光谱线。不同元素所辐射的是不同颜色的光线,不同元素组合可生成不同色彩。可见根据不同的需要可以设计不同元素材料的各种各样光源。各种元素原子量平均值和外壳层粒子数及其分布不同,相应于核周围壳粒所处分布的允许轨道也不同。通常壳粒稳定地处于交换倍数较小的里层,在外部作用(如电流)下被激发到较外层允许轨道上运动。但趋匀平衡趋势,又使其往里跃迁而辐射量子。不同元素原子所辐射量子不同,即所发的光谱或光颜色不同。利用这个属性,可以设计制成各种颜色的光源,如霓虹灯各种颜色就是充入不同气体(多半是惰性气体)的结果。
一定元素气体的光谱线是固定的,可以采取石棉沾上化合物、混合物粉进行燃烧或其它方法,使其发射出光线或光谱。从光谱比较分析,可以判别化合物、混合物中所含的元素成份,再通过光谱强弱程度比较分析可以判别元素所含的量大小。实现对各种各样物体所含那些元素成份和份量大小的光谱分析技术。光谱分析是化学分析的重要技术方法之一。
2、 电的应用
惰性元素最外层分布对称的两个或8个壳粒而不跟其它原子交换的气态材料。材料的元素原子最外壳层只有一个壳粒子为一价元素,元素原子最外壳层只有两个壳粒子为二价元素。平衡对称趋势,使其易失壳粒子,具有金属性。最外层同是一个壳粒的原子量愈大元素,因壳粒离核愈远,愈易失壳粒子,从而金属性愈强。壳粒脱离原子,使其各处于交换不平衡的正反带电的暂时状态,在平衡趋势中移动或逐渐失去带电性。这类材料易从其原子中移出壳粒子,常温下热运动就使其大量壳粒脱离原子核,在物体材料中自由运动,称为导体。物体材料中原子的壳粒极难离开原子核,即使外加很强电场或磁场也难迫使壳粒脱离原子,这类物体称为绝缘体。导电性介于两者之间物体材料为半导体。不同物体原子具有不同磁性,温度或热运动愈低,原子磁性愈处于平衡状态,即磁性愈弱。
壳粒脱离原子易难程度不同的材料各种属性,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设计成各式各样的(电子)器件,以满足电路器件组合产生各种各样电磁性能。如半导体材料硅、锗掺入三价元素杂质可构成缺壳粒的P型半导体,掺入五价元素杂质可构成多余壳粒的N形半导体。两种半导体接触在一起的点或面构成PN结,在接触点或面上N型半导体多余壳粒趋向P型半导体,并形成阻挡层或接触电位差。当P型接正极,N型接负极,N型半导体多余壳粒和PN结上壳粒易往正移动,且阻挡层变薄接触电位差变小,即电阻变小,可形成较大电流;反之当P型接负极,N型接正极,因为P半导体缺壳粒,热运动也难分离出壳粒往正极运动,且阻挡层变厚接触电位差变大,电阻变大,形成较小电流,即具有单向通过电流属性。
有些材料,如惰性气体氦,在低温时形成液体,原子之间靠电磁场质交换成体的,几乎没有热运动,原子核与壳粒总磁性和近零,弱外磁场几乎不起作用,即处于抗磁性状态。一壳粒微小移动带电,立即引起场质交换不平衡性在整个材料中传递,电阻等零,即出现超导体现象。随温度升高或外磁场增强,氦原子开始有了热运动,壳粒只能在能级轨道间移动,是正常电阻的分数,并随热运动增强,电阻分数值愈大,最后恢复正常电阻值,此时也就失去超导性,失去抗磁性。这就是崔琦分数电荷的来源。可见,超导性是某些材料在一定条件下,原子或分子等的粒子间场质可在整个材料所有粒子间实现交换,而不仅只在相邻粒子间实现交换。热运动愈小,粒子周围场质愈易超过相邻粒子间交换,即愈不易让弱外磁场影响其磁性状态,相应粒子抗磁性愈强,所形成的超导性愈强。
3、 化学的应用
化学元素原子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平均质量与壳粒数目大体成比例的,并处于交换平衡状态,涡旋能级结构使壳粒先占据里层,除氢、氦最轻元素外,元素原子最外层壳粒通常有1个到8个的分布。最外层分布1个壳粒的元素有锂、钠、钾等一价碱金属,最外层分布2个壳粒的元素有铍、镁、钙等二价碱土金属,最外层分布7个壳粒的有氟、氯、溴、碘等负一价卤族元素,最外层存在8个壳粒的元素有氖、氩、氪等惰性气体。包括氦惰性气体原子的最外层壳粒分布对称,不相互作用,不产生化学反应而处于单一原子零价元素的气体状态。
一价的碱金属元素的对称性分布趋势,使其易失一个壳粒,而且原子量愈大最外层壳粒离核愈远,愈易掉失壳粒,即金属性愈强。而七价或负一价的卤族元素的对称性分布趋势,使其易得一个壳粒,而且原子量愈小最外层壳粒离核愈近,得壳粒趋势愈强,即非金属性愈强。当一价元素与负一价元素,如钠与氯原子接触时,钠原子掉失一壳粒刚好为氯原子所得,各处于对称性分布,但它们各自与核处于交换不平衡状态,有再拉回壳粒的趋势,形成了壳粒在原子间交换的分子,这类交换称为异价键(旧称离子键)。又如两氯原子之一出一个壳粒于对方,使一氯原子最外层有8个壳粒对称分布,但两者与其核又处于交换不平衡,平衡对称趋势又有拉回壳粒作用,以达到对称分布,这样两氯原子之间形成公共使用两壳粒交换的分子,称为共价键。
结晶体或金属体主要靠原子之间壳粒交换而成固体状态的,其壳粒交换分别称为结晶键或金属键。金属键的壳粒很易离开原子,并在原子之间移动,热运动愈强,壳粒离开的愈多愈频繁,常处于易生电的导体状态。分子内壳粒交换是价键的本质,不同材料分子内壳粒交换紧密程度不同,使某些化合物分子中元素易另外元素置换,如按程度顺序有K、Na、Ca、Mg、Al、Zn、Fe、Sn、Pb、H、Cu、Hg、Ag、Pt等,前面元素(金属性愈强)易在化合物分子中置换出后面元素(金属性较弱),实现元素置换的化学反应。如水中氢遇到金属钠,钠元素极易将水中氢置换出来生成氢气
2H2O+2Na→2Na(OH)+H2
四、应用补充说明
元素原子主要是宏观上技术应用,光源开发、光谱分析、电子器件、超导体应用、分子价键、化学反应等应用都是宏观的。尽管单个元素原子都有确定的结构与壳粒子运动轨道,但宏观上由于它们质量统计性,使同一元素同一量子数壳粒运动轨道具有统计性,所产生光谱线具有一定宽度。海森堡测不准关系实质上是这类统计性引起的,使得(交换)能量与时间、动量与位移、角动量与角移不能同时测量准确。
应用设计的合理能动性,决断的可能可行性,执行的手段实效的实性思维过程中都要考虑这些基本因素。如应用设计是否合理可以观其是否符合上述基本原理及其推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能动性,可以跟其它领域原理器件组合、条件控制能动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定性能、功能的原子应用仪器设备,像各种光源、激光、光谱分析仪、核磁共振之类设备。
参考资料: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出版
3、《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4、《论基本粒子基础问题》陈叔瑄著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1998年7期
5、《物理学手册》 Б•М•亚沃尔斯基,А•А•杰特拉夫著 科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1-2006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8-1-2006 08: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粒子交换作用
三、粒子交换作用
微观粒子与宏观物体不同,完全在于其运动周期性变换和周期性交换作用,不是牛顿力学的宏观物体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宏观物体是大量不规则粒子运动的重叠,根本体现不了周期性运动状态。交换本身虽然存在交换频率、相位、方位、强度、纯度(单纯程度)等问题,而宏观交换是由大量粒子间交换组成的,其频率、相位、方位、强度各式各样的复杂结合,根本体现不出周期性交换频率、相位、方位、波动强度的特性。如《质能再论》一文所指出的交换能是总能减去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来描述更为妥当
ΔE=Δhν=mc²-hν/2-mυ²/2=mc²(1-υ²/c²
质量愈大或速度愈小,交换能或交换频率愈大愈杂,宏观物体失去周期变换与波动属性。
微观粒子情况则完全不同,除了平动和自旋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变换运动和周期性交换作用。但又不同于量子只有平动和周期性变换运动,它比量子至少又多了自旋运动和交换作用,而且不同类型的粒子具有不同方式的运动与交换。ΔE包含能量差或交换频率差或质量乘以速度平方差,那么粒子愈轻,即质量愈小,交换强度愈弱,正如强(交换)作用、电磁(交换)作用、弱(交换)作用间的关系。强作用产生于重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大交换作用强。弱作用产生于轻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小交换作用弱。电磁作用产生于重轻粒子之间交换作用,质量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可将三种作用。甚至万有引力等统一于以浓缩为主的交换观念之中,强作用强度设为1,电磁作用则为1/137,弱作用则为10&sup-14。微观粒子万有引力作用更小,可以忽略不计。
形成上述强、弱、电磁、引力四类作用统一表达式。强度比值是由强作用公式2πf²/hc≈1和弱作用公式2πg²/hc,以及电磁作用公式μce²/2h=1/137等计算得到的,f、g‘荷’实际上是强、弱交换场质总量,称为强、弱交换荷,相当于电荷是电场质总量类似,可以用交换场散度描述。电磁交换是重轻粒子间的交换,又与电场与磁场联系起来的公式,比较特殊,但仍跟电荷平方有关,即强、弱场质交换描述参量。如果改写成相应关系式,则
2πě²/hc=μce²/2h
ě²=μc²e²/4π
其中ě可以看成电磁交换荷或称电磁交换荷。“荷”为交换总量,其交换强度总量除以球面积,即单位面积交换量来表示。
对于量子来说,与介质或介面交换作用可表达为
ΔEΔt=ΔhνΔt=ΔpΔι=ΔNΔθ=h/2π
即量子能量改变量与介质或介面交换作用时间成反比,对介面来说量子动能改变量(同时表示交换能)愈大则交换作用时间愈短,反之亦然。对于同类或同频率量子起了相位、方位调整作用。对于不同类或不同频率量子可根据其宽度判断测量准确程度。而对介质中交换取决于介质结构性质,有的介质可使量子方位(偏振)旋转,有的介质只许某方位(偏振)通过,有的介质内分子质量统计性而交换中递换出散射量子等。
对于一般粒子来说除平动、周期变换能外,还存在自旋、磁性等其它能量形式。因此其交换能比量子要小,或者用动能改变量表达的上式应改写为
ΔEΔt=ΔhνΔt=ΔpΔι=ΔNΔθ≥h/2π
若用于表达粒子间交换作用,由于元素原子或分子质量统计性,交换能存在差异,即交换频率变宽变杂,相应交换所需时间变短,称为元素原子质量统计性是波函数统计性及测不准关系本质原理。测量实际上也是一种交换作用,因此所谓测不准关系实质是交换能或能量上下限愈大相应交换频率愈宽愈杂,即愈不准确,交换作用机会增多,即所需交换时间愈短或测量时间愈准确。
四、原子物理的其它问题
元素按稳定的原子外壳层的壳粒数与分布来分类的,外壳层只有稳定一个壳粒的原子归氢元素一类,外壳层只有稳定二个壳粒的原子归氦元素一类等等。这样同元素原子质量不可能一样,有一定统计分布的,元素原子量是其原子质量统计平均值。原子质量统计性是量子力学或波函数统计性,也是交换测不准关系或元素原子线光谱宽度存在本质所在。
类氢系统包含最外层只有稳定一个壳粒的元素,如锂、钠、钾等一价元素与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的离子”,能级间跃迁是产生线光谱现象的根源。这首先说明在元素壳层中完全不必预先假设存在带电粒子,如电子之类粒子存在,其最外层之内的所有粒子集体可以看成相当一个核心体与之交换作用所构成的原子壳层结构。其次离子也不是固定带电状态,而是可以跟粒子一样处理,带电性只是壳粒脱离或粒子破裂的一种暂时的状态。总之元素原子结构不必假设带正电原子核与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系统,而是原子核与壳粒涡旋运动中形成交换联结的系统。
原子核质量愈大可以实现稳定交换壳粒数愈大,大体成正比,并有规则地分布在核周围,可表示为
z=Σ(2i+1)2=2n²
其中n可表示第n层次,n=1,z=2表示此层次最多只有对称趋势的两个,如氦元素。对于其它较复杂元素原子结构可简化为只考虑最外层多壳粒,或最外层对称趋势除基壳粒外还存在谐壳粒的原子,即i≠0而i=1、2、……、(n-1)中最外层的原子系统,壳粒跃迁径量子数照旧外,轨道量子数只能选择较同步相邻量子数差Δi=±1之间的量子跃迁。
参考资料
1、《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 陈叔瑄著 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出
2、《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 陈叔瑄著 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12月出版
3、《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 陈叔瑄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4年6月出版
4、《物理学手册》[前苏联] Б•м•亚沃尔斯基,А•А•杰特拉夫著 科学出版社1986年翻译出版
5、《论基本粒子基础问题》 陈叔瑄著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1998年7期
6、《原子壳层新论应用》 陈叔瑄著 《中国当代优秀人才创新思想文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006 09: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答网友某些问题
答网友某些问题
陈叔瑄
“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网站”的思考者与其他网友提出不少问题,笔者很高兴,这至少说明您们读到这些文章,并引起了注意。笔者很愿意回答这些问题。笔者十年前,即1994年就已经出版了《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和《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著作,接着就准备退休,深深体会到出学术之类图书的艰难,发行更难。退休后不甘心研究工作半途而废或就此埋没下去,从而继续努力结合实际,特别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希望这些理论体系发扬光大,并形成新的技术理论。同时考虑到发表和读者选择方便,写作比较机动灵活,采取以短篇论文方式,甚至对话体来写。短篇的缺点是较难对理论体系进行系统地阐述清楚,每篇论文对要用到的某些新概念、新原理重新解释,至少重提一下,才好进入主题,免不了重复和互含一些内容。
《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就是《物性论》和《思维工程》应用研究,并以短篇论文方式表达的成果。它的大部分论文都在杂志或论文集中发表了。今年初学校宽带网在白城教职工区开通后,笔者电脑才接上宽带校园网,才有机会读到众多网友文章,并发表本人论著中的论文和最近研究的新论文,真是在人们面前打开一片全新天地,感叹新科技-电脑网络给我们带来全新的生活和思想表达方式。网络论坛既快又广地将创新学术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人受益,免去某些杂志的编辑、专家不同审阅观点的限制、排斥和出学术书籍的艰难。因此喜欢创新论文先在网络论坛上发表,听听网友们意见与见解。
笔者三部的著作:《物性论》、《思维工程》和《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各自成理论体系。而网上发表论文主要跟《物性论》与《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尤其后者关系密切。前者属于纯理论体系,后者属于应用理论体系,实际上是《物性论》和《思维工程》应用开拓的结果。这里借答复思考者等网友所提问题之际,介绍《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理论体系。不少评奖者更喜欢用副名给予奖励,可能因为副名更名副其实缘故吧,也是《物性论》精髓所在,但笔者还是喜欢原来的全名,“物性论”称呼就是有别于现有的“物理学”。作为自然学科间交叉,包括以物理为主之外的天体、地球、化学、生命等学科,涉及面宽,建立其理论基础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现代科学和自然辩证法影响,总觉得自然学科间必有内在联系,绝不是隔行如隔山各不相干的,隐隐约约地感到物理学甚至自然科学理论将面临一场变革,可能先是一场思维的变革,从而逐渐对物理和自然科学某些方面进行思索,渐渐进入了自然学科间交叉领域的研究。但不断政治运动的环境,研究工作只能停停打打,拖延到退休前夕才完成。产生了新观念和新理论,如三条基本原理或规律:(1)、物质是连续可入的、运动变化的和物质不灭的。物质量的量度称为质量,运动量的量度称为能量,两者在数值上成正比的。(2)、任一物质运动具有趋于均匀、平衡、对称的趋势,并保持此趋势直至外部作用迫使其改变为止。(3)、任何矛盾量度、趋势、关系必转化统一,其结果应与实验事实归纳的规律一致的、等价的、等效的。下面答复网友所提的某些问题:
网友:从你的众多帖子看,许多文章和著作问世之间有联系,内容可能互含一些。你的理论体系与众不同点在哪里?整个体系基本点或主要观点,或公理体系是什么?劳驾简单论述一下。
陈:《物性论》三条基本原理:质能关系原理、趋匀平衡原理和矛盾等价原理实际上相当于公理,其它原理相当于定理或定律。不过它们不是通过几何数学演绎逻辑那样证明,而是通过矛盾统一逻辑方式,即不断解决矛盾、克服矛盾、协调矛盾中引出一系列具体原理的。这是《思维工程》的三类理性思维方式之一在科研中具体应用,也是跟其它理论多半采用数理方法演绎逻辑或归纳方法因果逻辑根本不同的地方,这类思维方式尚未被科学界广泛认可,有的甚至作为“悖论”加以否定,但是正是这类思维方式和矛盾等价原理获取难得的成果。
在《三论矛盾思维新探》曾指出:矛盾统一逻辑是悖论,还是解决悖论锁匙(或根本途径)?因为自然界本来就充满矛盾,可以说物质没有矛盾就没有运动、转化、演变。人的思维是在不断适应自然、社会中认识和研究世界的,不断改善思维方式和方法中发展的,辩证分析方法的矛盾统一逻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引入科学研究中,与数学物理方法的演绎逻辑、归纳实验方法的因果逻辑一起成为现代科研三大思维方式,并且成为今后理性推理和实性决断重要思维方式。
网友:陈叔瑄先生,你对运动的认识非常深入,有独到的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我很感兴趣。但是有几个小问题,不明白?比较得意的地方是什么?
陈:几个小问题下面逐一答复,现先谈《思维工程》、《物性论》等三部著作比较得意的地方。《思维工程》主要发现了思维三阶段或三层次,即感性、理性、实性思维方式和方法,特别是实性思维方式。又发现理性思维中数理方法的演绎逻辑、归纳实验方法的因果逻辑与辩证分析方法的矛盾统一逻辑,尤其是矛盾统一逻辑引用,在科学技术研究中重大意义,可以说是计算机智能与思维研究中比较得意的地方。
《物性论》是在自然学科间交叉研究中发现了质能关系原理、趋匀平衡原理、矛盾等价原理三条公理性原理和涡旋(浓缩)运动、周期变换运动、交换(递换、递传)作用等基本观念,并成为自然学科间交发叉理论的出发点,在几十年研究过程中反反复复对这些基本观念和原理验证,至少自感到基础坚实,解决问题广泛,交叉理论可以成立。这是《物性论》比较得意的地方。
网友:陈先生,你好!通过你的解释,希望对你的理论了解的更多。提出三条基本原理:质能关系原理、趋匀平衡原理和矛盾等价原理,依据是什么?
陈:这是在长期学习、教学、科研中受到近代、现代物理有代表性的系统理论,如牛顿力学、统计力学、电磁场论、相对论、量子论或量子力学等,尤其是相对论、量子论等现代科学思想与辩证法等的影响。它们都建立在牛顿的质点观念和力学观念基础上,把物体或粒子看成没有结构几何点,即质点,而且这些质点具有惯性,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至外力迫使其改变为止。实际上物质世界任何天体、物体或粒子、量子都不是质点,而是有结构的,甚至变化状态的实体。基本运动也绝不仅仅是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如自旋运动从天体到粒子处处存在,甚至周期性变换或交换运动状态也是处处存在,也是基本运动状态。因此《物性论》把自旋、周期性变换或交换运动看成跟平动运动一样的基本运动,而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看成宏观物体基本运动状态的特例,质点看成特殊情况下的近似描述。
质能关系原理来自于相对论质能关系和物理能量守恒定律、能量线性叠加和化学物质不灭律等的概括推广基础上提出的,又在一系列推论中得到证实的。趋匀平衡原理受到热力学第二定律启发和大量自然平衡、对称事实,如化学反应平衡过程,动物总是面对称生长,植物总是线对称生长,并在研究涡旋运动中发现趋匀而浓缩质量等等概括出来的,又在一系列推论中得到证实的。矛盾等价原理受到辩证法启发,尤其上世纪6、7年代日本粒子物理家用此法研究粒子,取得相当成功推动下,并亲自在物理、电磁学教学中引用,觉得效果不错,想到何不用此法研究科学理论和技术实践?在科学研究思维中发现了矛盾等价原理,多次推论、解释非常有效。
网友:“物质是连续可入的、运动变化的和物质不灭的。物质量的量度称为质量,运动量的量度称为能量,两者在数值上成正比的。”中的“可入”是什么意思?运动“变化”指的是自己变化,还是受力变化?物质“不灭”与哲学上定义有什么区别?
陈:关于质能关系原理及其推论在《质能论-非相对论前提的质能理论》与《质能再论》两文比较详细论述了,这里不再重述。“可入”即是物质及其运动可重叠的,在同一空间里可重叠上相同或不同物质运动状态,如一个空间区域里可以存在空气和同时通过光、声、电磁波、磁、电等物质。不能把已高度浓缩的实物碰撞互相弹开的表面不可入现象说明物质不可入的。即使碰撞能量仍然可以交换传递,证明物质及其运动可入的。
运动“变化”主要是指自身变化,但不排除外力作用引起的变化。如单摆或弹簧位能与动能自身周期变换,若无摩擦作用可以一直维持下去。电流在电感的磁能与电容的电能可自身周期变换,若无电阻或辐射,这类周期变换可维持下去。光量子本身就是电性与磁性自行周期性变换的粒子。可见运动变化不一定都是外力作用引起的。物质“不灭”与哲学上意义差别不是太大,但正是物质不灭性,在物理上物质是可以比较量度的,其量度的量称为质量。
网友:希望能够下这样定义的人拿出实际有意义的证据来,本人为什么要否定能量是力的本质呢?
其一:能量并不是物质所固有的量,而是人们根据物质运动后的结果而测算出来的,用来表达物质运动的量。能量的实质是物质运动的量度。其二:能量是物质所具有的,它可以是两物质之间的,也可以是一物质自身的。这与力一定存在两物质之间有本质差别。其三:能量一定是物质运动之后的产物,而力存在于运动的整个过程中。(当然人们可以将势能作为能,但势能是一个未知数,它在一定的情况下进行转换,势能不能够当成能量的理由是它并不一定会释放出你所想象的能量,或者计算的能量。势能不一定做功,而且做功的大小也未可知,而物质运动中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是明确的。)
陈:解答力的本质问题,要明确的是能量与能量趋势和交换是不同的概念,笔者赞成能量是物质运动的量度,笔者所有著作都是这样定义能量的。笔者也赞成能量是物质所具有的和能量是物质自身的观念,不过笔者认为运动是物质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联系的,而物质量的量度为质量,从而质量与能量成正比,如《质能论》一文所述。力是两具体物质或物体之间的能量交换或趋势的过程。实际上该网友与笔者的观念并没有什么本质分歧。
网友:任一物质运动具有趋于均匀、平衡、对称的趋势,并保持此趋势直至外部作用迫使其改变为止。请解释一下。
陈:这条原理及其推论在《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和《涡旋再论》两文已做了较详细论述了。再多说就显得又再重复。这条原理比较完整叙述是:物质系统存在分布不均匀、不平衡、不对称的任一运动、状态、结构总是自动地趋于(或转化)均匀的、平衡的、对称的运动、状态、结构,且具有保持均匀的、平衡的、对称的运动、状态、结构的特性,直到外部条件迫使其改变为止。这里需要解释的状态和结构,它们都是运动复杂形式,如热运动是大量分子不规则运动,分子动能有一定统计分布,动能统计平均值对应于温度,这样用状态描述更合理些。又如以原子实际上是壳粒绕核运动,是更复杂运动,用结构描述更为合理些。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006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答网友某些问题
网友:另外,天体自转长期减慢,行星沿着太阳自转方向做公转运动,你的理论能否解释?
陈:在《涡旋论-未来物质结构设想》和《天体周期演变论》两文指出:宇宙成形物质起源于涡旋运动,涡旋运动趋匀中浓缩质量,而浓缩质量过程,涡旋角速度和速度都会减慢,直到完全平衡或爆发膨胀为止,因此在涡旋论看来天体自旋和公转是涡旋运动自然过程,甚至自转也随质量浓缩过程长期减慢也是自然过程,因为质量或质量密度与速度、角速度在涡旋运动趋匀平衡中成反比的,从而随天体质量浓缩自转长期减慢是必然结果。
按照涡旋理论,如果涡旋体的涡旋运动过程中,外沿与核心(如太阳)部分角速度不一致就会分离出若干个环,各个环外、里边缘与中心轨迹多一个正、反向速度而引起涡旋运动,并使环物质逐渐浓缩成新涡旋体,这个涡旋体若又分离核心(行星)与周围的环,同理环又逐渐涡旋运动中构成新涡旋体(卫星)。这样行星公转自然沿着太阳自转方向运动。
网友:陈先生,你好!通过你的解释,希望对你的理论了解的更多。“三条基本原理:质能关系原理、趋匀平衡原理和矛盾等价原理实际上相当于公理,其它原理相当于定理或定律”依据是什么?
陈:首先三条基本原理是假说的基本原理或假设,相当于公理地位;其次公理通常是自明的,如平面几何几条公理,牛顿力学三定律都是通过推出结果,证明其正确性,实际上也是假设,至少牛顿刚创立时是如此,相对论光速不变性假设,玻尔量子论三条假设何况不是如此;质能关系原理、趋匀平衡原理、矛盾等价原理实际上相当于公理,在于它们与一些基本概念是《物性论》出发点,其它原理可以由此引出。再次一定要提出根据,三言两语说不清的,《物性论》一书谈的比较多。
扼要地说,质能关系原理建立在物理能量守恒定律,化学物质不灭律和相对论质能关系基础上。趋匀平衡原理受热力学第二定律启发和涡旋运动、周期变换运动、交换作用等发现基础上提出的。矛盾等价原理也是在辩证法研究,以及《物性论》与具体学科规律间联系中形成的。只不过不是由数学的演绎逻辑推出,而多半是矛盾统一逻辑引出的,如《再论矛盾统一思维新探》一文所述。
网友:“宇宙成形物质起源于涡旋运动,涡旋运动趋匀中浓缩质量,而浓缩质量过程,涡旋角速度和速度都会减慢,直到完全平衡或爆发膨胀为止,因此在涡旋论看来天体自旋和公转是涡旋运动自然过程,甚至自转也随质量浓缩过程长期减慢也是自然过程,因为质量或质量密度与速度、角速度在涡旋运动趋匀平衡中成反比的,从而随天体质量浓缩自转长期减慢是必然结果。”与目前的理论解释有矛盾,质量浓缩,向中心移动,转动角速度应该加快,而不是减慢?你的理论是如何处理的?或者说,你对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解释不能令人心服?
陈:问题就出在“质量浓缩,向中心移动,转动角速度应该加快,而不是减慢?”的想象上。《涡旋论》有个涡旋运动趋匀平衡原理公式
ρr²ω²=k
涡旋运动稳定时k为常数,rω为速度或忽略半径角速度平方与质量密度ρ与反比,于是质量密度愈大,角速度愈小。因此地球每天从宇宙不断落入宇宙尘之类物质,质量和内部密度长期增加,相应地使地球自转长期减慢。
网友:陈先生:你好!通过你的解释,希望对你的理论了解的更多。“按照涡旋理论,如果涡旋体的涡旋运动过程中,外沿与核心(如太阳)部分角速度不一致就会分离出若干个环,各个环外、里边缘与中心轨迹多一个正、反向速度而引起涡旋运动,并使环物质逐渐浓缩成新涡旋体,这个涡旋体若又分离核心(行星)与周围的环,同理环又逐渐涡旋运动中构成新涡旋体(卫星)。这样行星公转自然沿着太阳自转方向运动。”可以解释同向性运动的卫星或行星。但是逆向卫星可否能解释,火卫一正在向下落这个现象能否解释?
陈:提出三个问题中前两个已在前面提出过,并做了扼要解答,仍然不尽满意,那只好参阅全著《物性论》。由于卫星形成外围环受到地球与太阳双重作用,与太阳倾斜角度各不相同,因此生成涡旋运动情况比较复杂。有个别卫星涡旋运动形成前环可能不是里外侧,而是上下侧或一定角度出现速度差,甚至出现反向速度差,前者使卫星近垂直运动轨道运动,后者卫星构成逆向涡旋运动,这类逆向涡旋外侧与其中心速度同向弥漫,里侧反向浓缩,才具有向心趋势,使其形成卫星过程,沿着逆向运动。火卫一正在向下落是其还处在涡旋运动尚未处于平衡稳定过程前的一种现象,土星周围环正是在向涡旋运动过程中演变成卫星,不过这个演变过程不是人类生存历史范围所能见到的。
网友:陈先生,你好!对你的理论进行挑刺,你不会有意见吧?你的回答“《涡旋论》有个涡旋运动趋匀平衡原理公式:ρr²ω²=k。涡旋运动稳定时k为常数,rω为速度或忽略半径角速度平方与质量密度ρ与反比,于是质量密度愈大,角速度愈小。因此地球每天从宇宙不断落入宇宙尘之类物质,质量和内部密度长期增加,相应地使地球自转长期减慢。”感到有问题:
1、《涡旋论》有个涡旋运动趋匀平衡原理公式:ρr²ω²=k是对质点,还是对体系,或者连续分布的物体,如果连续分布的物体,应该用积分。
2、如何证明地球每天从宇宙不断落入宇宙尘之类物质,质量和内部密度长期增加,相应地使地球自转长期减慢。
3、许多资料表明“地球质量在长期内保持不变”,长期变慢归结为地外之物的落入,有些不妥?如一杯热水要散热,不能归结杯外之水的加入吧?地面上运动物体变慢,不能归结为有物体加入吧?当然,也不能排除外面物体的加入,但是加入物体的量有多少?作用有多大?值得讨论。如火星的一号天然卫星,公转正在加速,也就是向下落。你的理论如何解释?
陈:其1、涡旋运动趋匀平衡原理公式是指涡旋体内离中心r点的能密度趋于均匀时为k,而该点质量密度ρ在角速度一定下与其距离r平方成反比的。
2、地球绕太阳,并跟太阳一起在宇宙中运动,所经历过程都在吸收宇宙尘,否则地层如何产生的,且地层年代愈久远愈压在下层。火山爆发流出岩浆虽然也是新的把旧的压在下面,但只能解释局部现象。宇宙尘每天落入地面才是根本现象。即使船只开到远离大陆的海洋中,每天仍然有灰尘落在船上。
3、许多资料表明“地球质量在长期内保持不变”,这在人类生存几千年里质量变化与地球本身质量相比,几乎觉察不到的,可以近似地看成不变。一个人只活几十年,谁也无法测量到地球质量的变化。何况地球质量测量,还不是根据引力定律计算获得的。
4、火星的一号天然卫星属于涡旋运动中尚未处于平衡稳定状态的卫星涡旋体,在平衡趋势中轨道还在缩小,即向下落趋势,直到与火星交换平衡为止。相信总有一天,该卫星会处于稳定平衡状态。不过不是人寿命范围能测量到的。火卫二与其它卫星属于已处在稳定平衡状态,因此没有下落等问题。
网友:拜读陈叔瑄《力的本质是能量交换和趋势》后的问题请教:
1、“宇宙物体几乎没有孤立存在,总是跟周围物体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并一起作整体运动”,此判断有一定的道理。请教:此判断是前人的结论,还是您的创新思想?事实根据是什么?
2、“当所施作用力与摩擦力平衡或所消耗内能足以抵消摩擦能量,而保持直线匀速平动”。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物体不受外力或和外力为零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请问:若一物体未受外力作用,它究竟是相对周围物体总保持静止呢?还是也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3、“第三、当F等于零时,速度等于零或常数,即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的惯性运动,为牛顿第一定律”与1之间是否自洽?
4、“进动”和“章动”是什么概念?
5、“运动的自旋体的核心速度与其自旋两侧速度叠加必存在同向侧和反向侧”这句话怎样具体、形象地进行解释?
6、“这就是圈体或弦存在的根据,也是三旋运动存在的根源”。圈体、弦、三旋运动在文章指的是什么?暂提出这些问题,希望陈先生能够不吝赐教?
陈;其中许多问题已在作者的其它文论中阐述了,这里对某些问题作扼要解答:
1、可以说是哲学上经常谈到的,也是自然现象归纳出来的,并在《物性论》研究中发展的判断。实物与周围场不可分割关系,即没有孤立的物体,是自然界本来如此。因此物体相互作用难以避免,只有处于交换平衡或作用平衡而处于相对静止的。如物体碰撞仍然存在能量交换,即动能交换联系,才会使碰撞后沿相反方向运动。
2、在地面上物体虽然跟地球一起运动,但物体之间通常处于相对静止的。只有通过消耗内能如蒸汽机、内燃机消耗内能及其热量推动机械运动而做功或其它力作用下才产生运动。因此内能是一种跟温度有关的能量形式,不一定是势能,其变化才推动机械运动。
3、力本质是能量趋势与交换,可以用动能对位移比值来定义的。对于地面宏观物体或机械才有保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是有条件的,与1之间是自洽的。至于能量就是物质运动量的量度,具体内容如《质能论》和《质能再论》两文所述。
4、进动和章动概念来自于理论力学刚体运动描述,但理论力学没有指出它们如何产生?作者在此文则指出进动与章动产生根源或它的产生动力。
5、自旋体是绕轴旋转,而轴心通常是移动的,如地球轴绕太阳运动类似,有一个移动速度O,而地球平行此速度O外边缘的线速度与其同向,而内边缘线速度与其反向。即外同向侧趋于内反向侧的趋势。
6、圆周、圈体、弦、环、三旋等曲线运动都跟5条所述原理有关。即一定速度的公转运动的涡旋体总是存在自旋速度和公转速度同向侧与反向侧,同向侧速度重叠增大,质量密度减少,即弥漫趋势,而反向侧速度减少,质量密度增大,即浓缩趋势,弥漫趋向浓缩的侧面趋势,使其沿着圆周、圈体、弦、环等曲线运动。
网友:看了这句话觉得挺受启发。
光子速度是稳定物质运动的极限速度,但不是物质的极限速度
光的速度为什么这么稳定呢?光的速度怎么产生的呢?产生光的速度要有一个过程吗?还是没有过程?产生光的过程是不需要时间的吗?有没有这方面的实验说明?
陈:首先经过长期考察研究得出质能关系结论。由于能量与质量成正比,从而包含了能量不灭性,即能量转化守恒性。相对运动参考系可依据物质不灭性原则来实现度量的,即同一系统物质的量或总能量相对于任何参考系都是不变的,所不同的只是某几种能量形式。如果系统总能全部为动能,则得出速度为光速的1.41倍,称为物质极限速度。这里只可能两种解释:一种极限速度就是光速值,那么质能比例系数是光速平方的二分之一,这样无形中总能量比相对论能量减少一半,不太合理。另一种c仍为光速,质能比例系数是光速的平方,这样物质极限速度是光速1.41倍。关于超光速自然现象已为许多科学家所论述或证实了。本人坚信将有更多实验证实这一点。
实际稳定系统总能至少存在两种以上的多种能量形式,单一能量形式是极不稳定系统,如平动运动趋匀意味着各向机会均等,即正反平动同时存在,并转化为涡旋运动。涡旋运动趋于平衡则构成交换(或变换)和微旋化,光子是仅有平动和变换运动构成的稳定物质系统,光速是稳定物质系统的极限速度。光子产生速度是由原子壳粒子能级或轨道跃迁时形成的,有一个过程,当然也需要时间,即产生光谱过程。光谱分析就建立在此基础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006 10: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答网友某些问题
二答网友某些问题
陈叔瑄
在答“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网站”网友某些问题后,又想起“探索者科学论坛”许多网友所提的问题还没有全面回答,因而借此在这里做统一解答。问题比较多,笔者分两部分来谈,这里先谈《思维工程》有关的问题。
网友:能否亮相一点你的《思维工程》提纲?
陈:《思维工程》指出,人的智能活动大体可分为感性认识现象、理性认识本质、实性认识现实等三阶段(或三层次)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入感性、理性、实性思维三阶段(或三层次)的思维模型,包括它们各自职能、形式、法则、方法等。随着社会发展,实性思维阶段愈来愈显得重要,到了科学技术和管理高度发展的今天,实性思维的方法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方法。有必要加以总结,并提高到应有的高度,使它成为自觉的认识手段和思考方法,以指导人们的实践行动。实际上感性、理性、实性三阶段思维是在不断认识世界中循环前进的。如图1所示。
感性 理性
实性
图1 思维三阶段循环前进示意图
实性思维是一种变革客观事物的主动的、新的思维形式和方法,它比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更高一筹,实性思维形式和方法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等掌握情况密切相关的。没有一定类型专业理论及技术技能就很难使用该类型的思维形式和方法。例如一个对桥梁建筑一无所知的人就无法“设计”一个像样的桥梁。对于高精尖的科技项目,如原子能、宇宙火箭等,没有理论指导下的实性思维则寸步难行。可见实性思维比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更高级,是思维三阶段(或三层次)中较高的阶段,是感性、理性思维之后的一个思维阶段或层次。
实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或理性思维不仅在认识的职能上不同,而且在思维形式、法则和方法上也根本不同的。如果感性思维形式包含感觉、印象、表象,而理性思维形式包含概念、判断、推理,那么实性思维则包含设想、决断、执行等的思维形式。它针对着变革实践对象所进行的想象性思维基础上做出合理能动的设想和可能可行的决断,根本不同于映象性的感性思维或观念性的理性思维形式,更不用说执行的实性思维形式,完全不同于其它思维形式的另一类思维形式。人的实践行动通常是在提出目标任务后想象,经合理的设想和可行的决断基础上执行,而执行是大脑指挥、跟踪、反馈、控制、操作等的思维形式,以实现目标和完成任务。
感性思维是映象性的思维,通过选择、反映、约定法则指导感觉、印象、表象的思维方式,理性思维是观念性思维,通过同一、必然、理由法则指导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而实性思维则通过合理、可行、实效法则指导实践行动并取得设想、决断、执行思维方式的结果。而实性思维方法又是变革实践行动的所有方法,数也数不清的,但从实性执行思维角度来看,方法可分为技巧方法、智谋方法、管理方法等三种类型,其中还可细分成众多方法。技巧方法主要针对自然物为对象,智谋方法主要针对人或人群,尤其敌对人群间为对象,管理方法主要针对社会并以社会为对象等的追求实效执行思维过程的方法。这些方法都不是感性思维方法和理性思维方法所能包缆的。
网友:有创意!此作很有创意。看来已将哲学认识论,心理学,逻辑学,系统工程,和工程技术设计原理融为一体,估计你主要强调实性思维。
陈:现代或信息时代的思维不仅是哲学问题、逻辑学问题或数学问题、心理学问题,而且跟信息、系统、控制等问题有关,特别跟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知识工程等有关。如果过去把思维方法称为工具,那么现代思维方法必需打破纯哲学、纯逻辑学研究思维框框,从全面的、系统的、发展的角度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思维,才有可能有所突破,提出新的思维方法,如思维三阶段或三层次论的思维模型和智能活动方式就是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这样的思维方式方法称为思维工程。
现代或信息时代包含科学和技术、管理方面的思维方式,尤其是电脑和网络技术发展,信息量大且迅速,促使思维方式极大改变。以往各自专业学科零散的知识完全不能适应人类需要和要求。促成建立自然科学较统一的系统理论和系统的技术科学,需要更高层的思维方式方法,以便获得更系统理论与更有效地发挥人的能动性,创造出更多人类需要的产品。技术和管理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促使信息时代思维方式和方法的改变,尤其是实性思维方式、方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且促使理性思维方式、方法也要有重大改变,才能使科学统一成为可能的,辩证矛盾思维方式无不是较佳选择。
笔者在文革下放农村期间,为所在生产大队设计了小型水电站并指挥施工中应用了实性的思维方式并取得成功。又如文革后回厦门大学任教期间,为工厂研制《MM-1000摩擦试验机微型计算机系统》也是应用了实性思维的方式取得成功的例子。也许有人认为没有《思维工程》指导也能取得这些成功。可以这么说,但是设计和研制思维过程已不自觉地采用了设想、决断、执行等思维方式,但本人上述思维过程是自觉的应用。在此思维方式和方法指导下取的前人和他人所没有得到的理论和实践创造效果。充分证明这种思维方式的威力。
网友:如果根据教学需要,再编排一下,就可以作为大学的教材或参考书,具此初步介绍,其“思维模型”,尚不能达到人工智能研究可籍以模拟的地步。可否介绍科研理性有那些发展?
陈:曾经在厦大计算机系提出开《思维工程》选修课,可惜没什么学生报名,只好算了!实际上《思维工程》不仅在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中研究推动下逐渐形成的,而且在计算机教学与应用项目研制思索中,对感性、理性、实性等方面问题得到充实和发展的。曾希望“思维模型”能跟计算机认知科学与人工智能研究结合起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制进步。不过笔者更兴趣的是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研究,把精力集中在除教学外,主要是《物性论》和《思维工程》整理写作上。
科学研究中发现理性思维的概念和判断必需重新定义为本质属性、本质关系和规律认识的思维形式,从而把非本质属性和关系语句作为表象。推理则是从本质认识的概念、判断过渡到现象认识的印象、表象思维形式,即本质解释现象的思维形式。正如感性侧重于感觉方法和手段,实性侧重于执行方法和手段,理性方法侧重于判断方法和手段,因为判断是本质认识最基本思维形式。这样说来数理法演绎逻辑、归纳法因果逻辑和辩证法矛盾统一逻辑实际上属于理性思维方式方法,因此《思维工程》一书将其作为理性思维形式来处理,即演绎推理、因果推理、矛盾统一推理等三种可相容的互相补充且后者比前者深入的推理思维方式。
判断方法上指出总结、搜获、解析三类方法,把类比、归纳、分类作为总结方法一部分,把论证、统计(数理)、历史作为搜获方法一部分,把假说、原理、矛盾作为解析方法一部分,其中辩证分析判断方法和矛盾统一推理已在《物性论》广泛应用。这样归结的判断方法具有代表性,实质是寻找自然或社会规律的理性方法,随社会进步和思维丰富作适当调整也是正常的。
网友:因为古今一切有关认识论方面的著述,都尚未解决人的思维是怎样理解环境,是怎样理解语言的。依我看,智能的核心问题是理解,要能建立起一个理解数学模型。就极其有价值了。你在这方面认真思考过吗?如果你有此倾向的话,你就跟着发贴,我会给你提些参考意见的。
陈:感性思维形式比以往说法更加明确,如感觉、印象、表象三类思维形式,这样语言、文字、图形、符号不再是理性思维专有的。根本而言,语言文字是表象,是表示事物及其行为状态的符号,是思维的外壳。不同民族就有不同语言文字,可以用来表达同一思想,同一思维过程可以用不同语言文字进行的。因此古希腊从议论出发研究思维,所构成的形式(演绎)逻辑就存在严重片面性,以至科学研究过程几乎没用它,指导实践行动更少使用它。大部分语言、文字属于现象的表象或描述,语词和语句主要描述事物现象,实质上属于感性思维职能。
只有当语言、文字用来表达本质属性或本质关系或规律时才成为理性思维的概念和判断。如平时所谓的用力的“力”与力学上的“力”意义是不同的。前者带随意性,它可以是力量的“力”,能力的“力”,动力的“力”等,而且儿童表象的“力”与成年人表象的“力”含义就有差别。科学上或理性上的“力”是有大小有方向的相互作用,表明理性思维是本质认识思维方式。而且理性通过推理形式和方法来解释现象的,即通过本质认识来解释现象的。演绎推理、因果推理、矛盾推理是不同深度的解释思维方式。
演绎法更确切提法应是演绎推理,归纳法是一种总结方法,并非推理形式,可以作为推理形式之一的因果推理,这样才符合推理的含义。从推理含义来看辩证法可以分为推理和方法两方面,从推理含义来看辩证法更确切意义是矛盾统一推理,而辩证判断法更确切地说是辩证分析判断方法,《思维工程》一书采用后一个名称。演绎、因果、辩证(矛盾统一)是深度不同的可相容推理形式,它们都遵守真实理由法则,而演绎遵守的是充足必要理由,因果推理遵守的是因果相关理由,矛盾推理遵守的是矛盾转化理由,后者比前者有更深入本质的理由。
网友:简答,一,矛盾思维问题。凡推理皆属逻辑思维,逻辑思维不过是人为创造的一种使用符号、语言工具的方法。最初的形象,无非是分解,组合。“理性思维”少不了符号,符号创造的关键无非是从视听形象之中抽象出其间的信息,并约定为符号;二,矛盾思维方法的应用。具体的应用举不胜举,应用的原理不外比较求差之后的整合。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则是对各样具体问题分析和综合;中华学术界,多是一些无能之辈在盘踞着,科学技术之如此后进,是腐败无能。
陈:矛盾推理与演绎推理、因果推理不同地方在于一定条件下揭示矛盾、发现矛盾、分析矛盾的一分为二和解决矛盾、克服矛盾、协调矛盾、统一矛盾的合二而一的反复思维过程,或否定之否定的矛盾转化的思维过程。矛盾往往是事物变化的深刻原因,矛盾统一是本质的因果关系,一般、普遍、本质往往是个别、具体、现象的深刻原因,因此三种推理思维形式实际上是事物认识深度不同的反映,是相容的。
理性思维职能在于对事物的本质认识,而判断思维形式职能在于本质关系、本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尤其《物性论》和《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引入的几种矛盾判断思维方法是很有效的,指出康德四条的二律背反实质是主导与基础矛盾统一关系的反映。提出量度、趋匀、关系矛盾必统一或转化的普遍矛盾判断,如平动运动趋势矛盾统一引出了涡旋运动,并由此推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在《矛盾等价原理》、《再论矛盾统一思维新探》、《三论矛盾统一思维新探》等又进一步论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006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答网友某些问题
网友:可叹的是,象我等这样的民间小人物,却找不到一个够得上与我展开学术论战的-------“棋逢对手”!看来,你不是等闲之辈。 如果你我有缘,就请帮助转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派几名清华、北大的教授来这里交峰!因为思维科学是当代最最重大的研究课题。
陈:笔者不过是普通教书匠,无权无势,没有多大能耐,连一个学生都无法调度,不见得比你更有办法,一定使你大失所望。不过科技、尤其电脑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何必去找名校名人和名机构交锋。网络论坛的信息可以很快传递到世界各地。一个新观念、新理论出来总有人赞成或反对的,有价值的有疑问的自然有人出来说说话,甚至交锋。不见得比出书、杂志发表、开会讨论等更没效果。出书、杂志、开会、开课、网络等这几种方式各有利弊,从传递又快又广角度来看,网络还是较佳的。“小人物”有小人物好处,至少没有“大人物”那样顾虑重重的包袱,顾忌既得利益或名誉等受损。“小人物”没什么包袱,比较能放得开,畅所欲言。
网友:我的主要研究探索的是东西方哲学,宗教学和思惟学。
我的主要攻关目标是多元世界观、多元文化的共融,没有它就不能走向世界和平。
陈:人类思维发展大体可从古希腊自然哲学论起,经历伦理神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技术工程(科学)、管理工程(科学)等几个思维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思维内容和方法。中世纪欧洲伦理神学主要是以亚里士多德“工具论”为代表的形式逻辑方法。近代自然科学则主要以培根实验方法为基础的“新工具论”及其因果、分析的思维方法。现代社会科学则主要以辩证思维方法。人类进入技术工程和管理工程所构成的信息科技时代,必然提出新的思维方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及系统工程等已经接触到这个问题,《思维工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探索信息科技时代思维方法的尝试。
亚里士多德逻辑学是从语言角度研究思维形式的,它跟语言结构十分相似,并非知识产生的真正思维方式。所构成的形而上学成为中世纪经院哲学的主要思维方式。正如弗兰西斯•培根所批判那样,经院哲学“能够读说,但它不能生产;因为它只富于争辩,而没有实际效果”,犹如“不能生育的修女”。因此使用语言到语言的形而上学难以成为有成效的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可以说科学家研究很少采取这种思维方式取得成果的。它只能结合现代数学物理方法才有生机。
弗兰西斯•培根认为: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自然界、物质是研究的对象。人只有“服从自然”,即遵从自然规律,才能认识自然,支配自然,以便征服自然。提出:“知识就是力量”名言。培根认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来自于感觉,感觉是完全可靠的,但也肯定理性作用,主张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消化感性材料,而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则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并把实验基础上制定的归纳法称为“新工具”。并写成《新工具》一书,以示有别于亚里士多德《工具论》,并详尽地批判经院哲学。穆勒于1843年在培根归纳法基础上发表《逻辑体系:推理与归纳》一书,提出用于判定事物或现象间因果关系的五种方法,包括契合法、差异法、契合差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
培根“新工具”和穆勒“逻辑体系”思维方式,抛弃纯语言研究思维,而从自然对象感觉入手研究知识来源,为近代自然科学思维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推动了近代和现代的科学技术发展。但从感觉或实验入手的知识只是个别的或范围较窄的知识,而且各学科间各自独立,互不相通,隔行如隔山。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指出那样:“……,这只有用当时自然科学已形成的占统治地位的分工来说明,它使每个人或多或少局限在自己的特殊部门,只有少数人没有被夺去全面观察能力”。打破这类“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方法势在必行。矛盾统一逻辑应用于科学技术上无不是一个有效选择。这样经过发展的现代逻辑,数理演绎(形式)逻辑、归纳因果逻辑、辩证矛盾逻辑成为三个层次的理性推理思维形式,以不同深度认识世界,是可以融洽兼容的思维方式。
网友:这些文章作者是楼主本人吧!
另网友:大哥,我是说“楼主”,楼主指的是这个帖子的发起者。论坛里的帖子根据它们的位置关系可以很形象地看为楼层关系。第一篇发表的帖子处在楼层的最上面,叫做“顶楼”,它的作者叫做“楼主”。从“顶楼”往下,依次序分别叫为“第二楼”,“第三楼”,“底楼”。因为你的帖子在我的帖子之上,所以如果我要称呼你,我会说“楼上”。
网友:陈先生的参考文献都是自己的作品,你是在做广告吗?谁信你的观点呢?
陈:是的,笔者发表文章的参考文献多数是自己的作品,这是因为这些文章基本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来自于自己作品,可以说笔者所发表文章是这些作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充分发挥的结果,不是东抄西拼,而是真正原创的文章。至于信不信这些论文的理论,那就要看它是否科学真理,是否经得起事实与应用的考验。只要是科学真理,迟早要被承认的,众多论文获奖就证明这一点。对自己出版过的资料引用,是不是做广告由网友去评说吧!就算广而告知也没什么过分。
网友(郑凤荣):陈叔瑄先生,您好!西方科学即现成自然科学,是把自然界划分为不同的领域和侧面,分门别类地加以研究。于是,这个自然科学的出发点,就是一个物质分别存在的科学前提预设而决定的矛盾对立的基础;人们这方面的科学思维,也因此都是一种矛盾对立的逻辑基础特征。然而,我曾经不经意地从事一个现实问题的求真求实研究,并最终产生形成一个新自然观的思想理论体系--自然统一论。而由于我的这个自然统一论是把自然界作为整体加以考察,包容万象的自然界整体性存在是我们问题独立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客观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客观存在的科学前提预设,决定了我们这里的一个新的科学方式就是一个矛盾统一的基础;与此同时,我们自然统一论的科学思维,也就是一种矛盾统一的逻辑基础特征。这样地,我曾经概括出我们自然统一论的思维逻辑的哲学,是矛盾统一的最高形式。
陈:郑风荣网友,您好!8月中旬读到您的电子邮件,笔者借此机会一起答复。笔者产生这类思想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政治环境没法专心研究,文革后又忙于教学和具体技术项目研制工作,只能断断续续抽空挤时间进行研究,到了九十年代初才挤出较多时间整理完成《思维工程-人脑智能活动和思维模型》和《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这两部的著作,于1994年出版。前者的理性思维方式中提到矛盾统一或辩证推理逻辑,又在《物性论》一书中较系统地引用。现在又在网络论坛上几篇论文中较充分发挥和深入开展。
您与某些人在科研中也产生此类思想,证实矛盾统一逻辑必然成为现代与未来重要思维方式。矛盾统一逻辑比数理演绎逻辑与归纳因果逻辑更胜一筹,是较高层次的思维方式。《物性论》一书相当于您所说的自然统一论,是整体的、系统的、历史的考察自然的结果,全书分成涡旋物性论、粒波物性论、递传物性论三大篇,分别对天地、物理、生化创新性解释。
网友:我们这个矛盾统一的思维方式,现在只是一个萌芽状态的生命伊始,我还不能把它上升为一门逻辑系统完善的思维科学;特别是,我这个矛盾统一的思维方式,与现成自然科学的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矛盾的,所以,就这样地,我们现在的自然统一论的科学性及其一个矛盾统一的思维方式,现在还处于走投无路的困境中。昨天,我有幸在网上看到您的“再论矛盾统一思维新探”文章,惊叹您其中也有“矛盾统一”的概念,而且,您揭示的趋势矛盾逻辑和矛盾等价逻辑,与我的一个矛盾统一的思维逻辑,基本上是趋于一致。由此,我从您这里看到一线希望,并产生一个求助于您或与您合作的念头。
陈:笔者把矛盾统一逻辑与数理演绎逻辑、归纳因果逻辑看成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三大思维方式和层次,矛盾统一思维逻辑是最高层次的思维方式,是现代和未来的重要思维方式。笔者写了《矛盾统一思维方法新探》、《再论矛盾统一思维新探》、《三论矛盾统一思维新探》、《论理性思维三层次》、《矛盾等价原理》、《数学逻辑问题》等,都是围绕着矛盾统一逻辑问题,从不同角度加以论述。这些文章分别在不同网络论坛上发表了。加上《物性论》论述部分,甚至整理扩充,能不能成为矛盾统一逻辑系统还很难说,但笔者至少做了些基础性工作。
网友:但是,这些目前毕竟是我的一相情愿,不知尊意如何?倘得认可,我才可进一步表述具体事宜。由于不敢造次,故先此Email拜会和联系与您。请相信没有自己的一点东西或实力我是不会这样做的。至于我的思想理论内容,可参见“中国物理教育网”本站动态中我的文章;我的一些通俗易懂的思想看法,可参见“爱智论坛”的『哲学爱好者论坛』中我的“一个思想者的真情诉说”的主帖和跟帖。书不尽言,幸赐不弃是盼!
陈:笔者先后出版几部著作,除上述《思维工程》和《物性论》两书外,1990年出版了《IBM微机系统及其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教材与2002年出版了《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深深体会到出版学术图书艰难,发行更难。手头还有一部书稿还无法出版,这迫使笔者决定不再写长篇著作,包括矛盾统一思维系统著作。甚至《物性理论及其其工程技术应用》临出版前,修改成短篇论文集方式出版,便于刊物、文集和网络上发表采用,也便于读者按兴趣选择阅读内容。手头书稿还不知道命运如何?还无法预测。笔者目前主要任务是《物性论》的应用研究,虽已退休,但体力和精力不允许笔者再做其它的事了。也就没办法参与您的合作。很抱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006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答网友某些问题
网友:我原来还认为陈先生的文章有一些道理,现在看起来,也是一本糊涂帐,文章的漏洞很多,我就不一一讲了。比如质量不灭定律的表述方程就有问题,既然是不灭,怎么就等于零了呢?此外能量的分类也有问题。既然将能量分为矢量能,平动和涡旋能是有区别的,最起码平动是对系统整体能量的 描述,而涡旋只能定义在局部上。你将这两类能量定义为矢量能,而 实际你却将他们看成是标量能。
陈:这是《质能再论》一文跟贴提到的问题。由于此文开头几个公式概括《质能论-非狭义相对论前提的质能理论》一文的主要公式,未加以说明列出,引起了误解。如物质不灭律Δm=ΔΣmi=0中的Δm是指系统总质量改变量等零,即质量不变,根本就不是质量等于零。各种能量,如动能、自转能、位能、内能等是跟某些参量有关的,甚至由这些有关的参量定义的。而参量通常有标量(纯粹数量值)与矢量(包含数量值和方向两者)两大类,由矢量定义的能量称为矢能,由标量定义的能量称为标能。
位能由相对距离定义的,内能由温度定义的,而距离、温度是标量,因此位能与内能属于标能。平动能由速度定义的能量,自旋(涡旋)能由角速度定义的能量,而速度、角速度是矢量,因此动能与自旋能属于矢能。矢能不是说其能量是矢量,而是其所包含的参量是矢量,矢量的平方也是标量,因此矢能实际上矢参量的平方有关的。如平动能与速度平方,自旋能与角速度平方有关的。
网友:不知你说的“楼主”是指谁,可惜我的文章又不长。我很喜欢别人指出我的错误之处。我喜欢猎奇,什么都想介入,又什么都不精。诚望在物理学上多多指教!请指点我所猜想的四种“光子”?
陈:物性理论把实物(包括天体、物体、粒子等)与场内物质,简称场质(包括光、热、电、磁、引力场、强作用场、弱作用场等)都是物质,是不同的物质形态而已。光子是高速运动的周期性变换粒子,实物对光的吸收和辐射就是光子转换过程,光子在簇射中生成正反电子与正反电子湮没成光子过程也是光子转换过程的例证。这已在其它论文中专门论述了,这里不再重复。把光子分成四种是否多此一举呢?笔者认为没有必要。
网友:我对光子的理解是:光子有正,反,虚,实四种。光子大量存在于原子及核内,电磁波中只有极其稀少的实光子,基本都是虚光子(能量的波),它们并非就是光子。不过,我对电磁波的基础知识知之甚少,有谁能介绍一些要领?引导大家深入讨论。佛家有句话:”所知障”,知识多有多的好处,少有少的好处,知识多了,往往要维护既有的阵地。
陈:笔者认为假设光子正、反、虚、实四种是多此一举,光子是原子壳层粒子跃迁时才形成的高速运动粒子,并非事先已存在于原子中。电磁波也是如此,只有电容与电感等器件组成振动线路,通电后形成周期性电场与磁场变换,这种电磁周期性变换可通过导线辐射高速运动电磁波。一旦停电,电磁波辐射也随着停止。电磁波不是事先存在于线路中,而是通电后形成的。
网友:将光子的能量进行分解更是离奇,在你的理论中光子似乎有质量了,不然你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既然等于零,何来不灭?
陈:笔者根据质能关系原理,有能量就有质量,认为光子有质量。而且认为光子能量不是单一种,而光子总能量是包含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两种能量之和。光子与其它场物质都是物质,具有质量的,从来不认为它们质量等零,也就跟物质不灭一致的。这里顺便说一下的,不要把质量改变等零,当成质量等零,质量改变量等零,恰恰是质量不变的意义。
网友:至于你将光子的能量定义为:HV+E,这是不妥的,要么是两者之一,你的定义有多此一举的嫌疑。没有必要。
陈:光子总能本来就是由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两种能量组成的,不能削脚适履方式来定义的。这不是多此一举,完全是有必要的,否则无法真正反映光子属性与解释光子所产生现象,因为平动能与周期变换能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能量,是所体现的粒子性与相干(波动)性现象根本所在。
网友:如果你一定要分平动能量和涡旋的能量的话,你可以将两者与惯性质量与电磁质量对应起来。但是否有电磁质量还是一个问题。在微观情形下我们考虑粒子的质量,我们是不区分这良种质量的,而是用一个总的质量来替代他。
陈:笔者的理论就是光子存在部分平动与涡旋周期性变换运动所具有能量称谓周期变换能,它与另部分平动能合起来为其总能。光子周期性变换能中,涡旋运动变化对应于磁性变化,而另一部分平动运动变化对应电性变化,从而部分平动与涡旋周期性变换实际上就是电性与磁性周期性变换。光子有能量,也就有质量,从而电性场质与磁性场质同样具有质量。电与磁都是高速运动物质形态,而质量是物质量的量度。
网友:你应该从物质不灭定律推导出E=mc²才对!
另网友:这你就不懂了,做上述的考虑是对的,但是陈先生似乎对质量的概念并没有完整的把握。
网友:chenshuxuan:你好!我认为E。=mc²=mυ²/2这个等式存在问题。首先mc²中m是运动的惯性质量,而mυ²/2中的m则是静止质量,是不能直接画等号的。其二前者是静止能量或者说是质量m所具有的最大能量,后者是说质量为m的物体以速度υ运动时,需要从环境获得的能量。因此你的结论:物质极限速度是光速的1.41倍”是可疑的。
另网友:WN的发言我同意
陈:这里涉及对质量的定义与理解。笔者理论对质量定义非常明确,即物质量的量度,而物质不灭性就是物质可比较量度的坚实基础。因此不管mc²式中质量m,还是mυ²/2式中质量m都是物质量的量度。惯性质量与静止质量概念都来自相对论,为了使其时空也适用牛顿力学公式,而得出
m¹=m/√(1-υ²/c²
为了避免光速惯性质量出现无穷大,而假定此时静止质量等零。实际上笔者在许多论文中已经论证了这个问题。相对论这个质量系数是因为没有考虑极限速度,加速度等零,引起的问题。
网友:chenshuxuan你好:关于“光子系统的平动能只恒定地为总能一半,另一半跟其内部变换频率有关的标能hν/2”不知有何理论根据?
陈:这涉及到对动能和量子周期变换能定义的问题,请参阅《质能再论》一文。光子周期变换频率为ν,周期为τ,真空中速度为c,光子磁性(涡旋)相邻峰值间距为λ=cτ=c/ν,根据德玻罗意波动式,动量关系为p=mc=h/λ,可推得
mc²/2=pc/2=(h/λ)(λν)/2=hν/2
因此光子平动能等于周期变换能,各占总能一半。光了总能为
mc²=mc²/2+hν/2=hν/2+hν/2=hν
表明相对论光子能量表达式与量子论光子能量表达式统一的两面。
网友:先把“光子”概念搞清楚。“这个关系是光子运行过程中因周期性地跟周围场质变换或交换而转化为场物质...其周期变换能逐渐转化为平动能而使变换频率降低”。照此说来,光子就成了核心问题。我想听听笔者,或网友们给“光子”给出一个解释。
陈:通过上述对光子论述,应该说“光子”概念相当清楚了。光子是磁场质(涡旋)与电场质(平动)周期性变换,在其空间行程中就有磁场质(涡旋)周期变化,不同位置上磁场质(涡旋)的量是不同的。光子从光源出来后在愈来愈宽广空间运行,不但光子数密度愈来愈小,而且运行中涡旋运动愈来愈弱,往平动运动愈来愈强方向变化。这是天体光源远距离运行产生红移根本原因。
网友:我估计你在物理学上是有考究的。你可否简要介绍点电磁波知识?
陈:有兴趣的话,可参阅近作《场质论-场物质运动本质》与《电磁体的运动与控制应用》两文。
网友:请问:元素与原子之间有什么不同?
陈:原子通常是指单个有一定化学结构的粒子,而元素是指化学结构相同粒子的一类集合。如氢原子是外壳层分布一个壳粒的单一粒子。氢元素是外壳层具有稳定地分布在一个壳粒的同类原子的集合。
网友:chenshuxuan你好:何处寻找《质能再论》原文?陈老师发的这篇贴子(指《电磁体的运动与控制应用》一文)比以前的容易理解多了,公式少,说明多,有人给免费上物理课,占个第2排座先对眼睛有好处。
网友:点头同意中不过我觉得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以前有学过电磁,接受起来比较容易,这个是我看到现在,最容易理解的一篇.总算还有点明白阿!
网友:不懂其实你跟我也差不多,因为两条永不相交的直线是平行线,写得不错,谁来解释一下啊?看得懂的,好像都在潜水!除了公式,也只能理解一小部分。好长哪!你在写报告呀?不过经典,先存下来。大部分我认同。我相信唯物观点:物体、空间、运动三要素。
陈:几位网友比较喜欢较通俗易理解的论文,这可以理解的。但作为科学探索往往很难采取纯语言表达,通常一个公式要用一大堆话描述,仍然不清楚、不精确,这就是数学应用有时是必需的道理。物质(质量)、运动(能量)、时间、空间确实是基本要素。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1-1-2006 10: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答网友某些问题
三答网友某些问题
陈叔瑄
“探索者科学论坛”及其它论坛的网友对笔者《物性论》或《物性理论及其工程技术应用》有关的论文提出不少问题,现借此做统一解答。
网友:你这篇文章(指天体周期演变论)就存在大量的漏洞,我就不一一指出了,希望你以后改正。另外,对于目前科学界尚未定论的东西,如果你是引用某种假说,请注明;如果是你自己的想法,请写明“我个人认为”。今天之所以要这样指出,是因为看到后面有很多朋友跟贴对你的文章表示赞同,我不想你误导他们。
另网友:上网是一个讨论的好空间。他的漏洞,你指出来,好让大家增长点见识,对于楼主,也许他会从迷途中明白,会感谢你。不过,你不要像他哪样”长篇阔论“。
网友:楼主,我看了你写的好几篇文章,都很长,很辛苦,我不知道你是做什么的,但有一点,你爱好科学,也富于联想和想象。但光会想不行,要在理论和实践中证明它。你似乎对物理学有一定的了解,但这还不足以使得你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工作。
陈:笔者不过是一个普通教师,常年搞教学与科研工作,尤其喜欢理论研究。不知这位网友是做什么的,断言“这还不足以使你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的工作”,你做了那些理论物理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不妨摆出来,让大家了解学习。至于笔者所写文章对不对你的胃口,你兴趣不兴趣,那是你的事。但不要以你自己不同的观点或做过一些理论物理研究工作就盛气凌人,自以为是,把别人或网友看成扶不起阿斗,没有辨别能力,会受到误导。笔者倒是赞成另一网友说得“他的漏洞,你指出来,让大家增长点见识”,也让笔者长点见识。你能拿出点什么像样“东西”,在那里指指点点,还说得过去。笔者在网上没有读到你像样的文章,也不知你肚子里有多少“东西”,却在那儿指手划脚,实在让人难以忍受。
网友:问题:1、请问有没有研究χ射线,γ射线,就是研究光学的基础资料?这样有便于理解这篇文章。2、Z=Hr既然H是常数,那么这个常数值是什么?怎么得出来的?3、这个关系是光子运行过程中因周期性地跟周围场质变换或交换而转化为场物质...其周期变换能逐渐转化为平动能而使变换频率降低,关键字的理解:光子,场质,平动能。4、有什么现象(证据)可以证明,光子的转换过程。5、宇宙中的漩涡体是指什么?6、3C120星系,这个星系的命名很怪哦,能解释一下吗?或者给些天体命名的一些资料吧(虽然和本文无关)。7、声学多普勒效应是什么?怎么证明出来那些星系的速度(这个速度是什么速度,根据下文应该是指分离速度)超过光速?先问这些,嘻嘻!
陈:1、χ射线、γ射线,甚至红外线、紫外线等与可见光一起研究,才会对光的性质更深刻理解,更加确立光的粒子性根本观念,波动现象不过是粒子周期性变换运动在一定条件下重叠产生的现象。2、Z=Hr是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长期天文观察,提出的红移规律,指出天体红移量与天体距离地球成正比。哈勃系数H用不同距离计算不完全相同,尚未最后确定,参考数据55公里/秒•兆秒差距。3、但光是粒子,笔者则认为红移是光子远距离运行中状态逐渐演变引起的现象,是光子运行过程中因周期性地跟周围场质变换或交换而转化为场物质,其周期变换能逐渐转化为平动能而使变换频率降低,速度增大,即往纯场质方面变化。4、红移本身就是证明光子转换过程。实物辐射光子是实物周围场质转化光子产生过程,正负电子湮没,即转化为光子过程等都是证明实物与光子转换过程。5、宇宙中涡旋体就是指天体,包括太阳系、恒星、星云、星系等。6、现代天文学上星名,主要采用德国天文学家巴耶所编制的星表,即把星座内主要恒星以亮度为顺序,在星座名后附加上希腊字母,作星名。后来出现射电源就用射电源表代号和编号命名,如上述3C120。7、多普勒效应是来自声音频率随声源离开或接近改变,如火车离站或进站气笛声变化。光波动说将其引用到光学上,红移解释为光源退行速度,才有宇宙膨胀说和爆炸说出现。不少天文学家把声学多普勒效应套上波动光学,认为红移与天体退离运动速度有关,从而得出宇宙膨胀,甚至宇宙爆炸结论。如果光是粒子说结论就不一样,宇宙不是大爆炸产物,而是宇宙物质涡旋运动为主的产物。
网友:物理学中的许多迷都集中在统一场之中,揭晓统一场及其数学关系式的时间已经为时不远了,我们可以作好一个思想准备,在概念上,我们要反复思索,学会能够将三个基本概念相区分:即“物质”,“能量”,“信息”。信息,具有对于能量的控制性,规定性!未来的统一场式——-信息一经揭晓,整个物理学理论都将引发一场巨大的变动。
陈:笔者著的《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一书对“物质”、“能量”者做了较详细论述,又在《质能论-非狭义相对论前提的质能理论》和《质能再论》两文中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挥。从《物性论》第一条基本的质能关系原理出发,即物质是连续的、可入的(可线性叠加的)、不灭的和运动变化的。而质量与能量分别是物质量与运动量的量度,两者在量值上成正比。其数学表达式:E=mc²,其中E表示某物质系统的能量,m为该系统质量,c²是质能正比例系数。代表笔者对物质、质量、运动、能量的本质看法。
至于“信息”,笔者将其与场或场物质联系起来研究。物质形态主要是实物和场物质两大类,分别为中高密度低速的实物和低密度高速场物质,场物质通常又以实物为源和归宿,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变换或交换。周期性变换的稳定高速运动场质或场,按其辐射源可分为天体级的电磁波、物体级的无线电波(长波、短波、微波)、分子级的红外线、原子级的可见光(包含紫外线、χ射线)、原子核级的γ射线等的电磁场质或电磁场。语言、声音、文字、图像、符号等信息传输可以通过电磁波的载波进行传输的,广泛应用于广播、通讯和电脑网络行业中,成为广播、通讯和网络行业主要手段。它的特点是传输电磁波频率比较高,减少实物吸收,便于无线通讯传输,加上通讯卫星帮助,通讯行业更上一层楼。
网友:比如说楼主(指《天体周期演变论》一文)的第一句话就是错误的,他说“天体的知识和原子的知识主要来自光谱及光的现象”,天体的知识是来源于光所反映的天体的运动,这里着重反映的是光的运动,而不是它的性质,要知道,在近代天文学成立的17世纪,不可能从事光的性质的研究;原子的知识来自于光谱及光的现象也是不正确的,原子学的成立依赖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放射性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光,如果说放射性中的GAMA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可以近似地看成光的话,那么ALPHA,BETA射线是两种物质流,怎么算是光呢。
陈:首先这些论文是假说,解释了许多基本现象,甚至解释了其它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但仍有些论点还需要进一步证实,包括一些目前科学界尚未定论的东西。其次说天体的知识和原子的知识主要来自光谱及光的现象,这里‘主要’可以理解为一半以上知识来自光通过望远镜和显微镜及其相关设备观测到的,原子并非指原子核,χ射线主要来自内壳层和γ射线主要来自原子核放射的,原子核和基本粒子属于另一学科研究对象。第三、天体辐射的光谱普遍存在哈勃所发现的规律,即天体辐射光谱红移Z与天体距太阳系或地形距离r成正比Z=Hr,其中H哈勃比例系数。这个系数因遥远天体距离测量困难,尚未最后确定,参考数据55公里/秒•兆秒差距。目前反而利用此式来测量远距离天体的距离。
网友:本质在“势”。诚然,笔者对力,对各种相互作用是有相当深厚的研究功底的,究竟“广义力论-力的趋势和交换本质”的本质何在?似乎尚未画龙点睛,我也从幻想的角度“思考”过“广义力论”,我认为它当归结于统一场问题。
陈:笔者考虑过大统一场问题,甚至比此更广,如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问题研究,并以此产生《物性论-自然学科间交叉理论基础》这本著作,它包含了大统一场方面的问题。各种同场质重叠所产生的平衡趋势作用,如引力、磁性、电性、电磁性、强作用、弱作用等。实际上天体、原子、原子核的涡旋浓缩趋势是建交在前者基础上进步浓缩,因此后者质量密度要比前者高得多。浓缩使同类的邻近时,外侧同向重叠趋向邻侧反向重叠的相当于吸引力作用,如万有引力、电磁作用、强作用(附带弱作用)为不同层次、级别的浓缩重叠作用。
涡旋体浓缩趋势垂直自旋轴,并用右手四指向涡旋运动的趋势,大姆指的指向,表示为涡旋的运动方向。当其中心速度与涡旋方向平行时,而处于螺线式运动状态,具有磁性。涡旋体平衡趋势使其又处于交换状态,甚至交换平衡状态。可见交换是建立在涡旋浓缩重叠作用基础上平衡趋势中形成的。涡旋体运动必存在自旋速度与中心速度的正反向,使其沿着圆周或环或弦或圈态等曲线运动。如果涡旋体曲线运动刚好是其与核心体浓缩重叠趋势等零,即交换平衡状态时,则处于允许的稳定轨道上运动,并构成稳定的元素原子运动结构状态,即受交换同步及整数倍原理支配。
网友:不知笔者是否对大统一场问题很好地深思过。我认为客观的场本来是统一的,只是人们的认识能力和角度,深度不同把它分立了。统一场为一切可能性的力,力的趋势和交换都准备了“势!”科学研究有待对广义的“势”给出一个定义。一旦“势”给弄清楚了,在不同的条件下,就会必然地呈现为五花八门的力。
陈:微观粒子不同于量子只有平动和周期性变换运动,它比量子至少又多了自旋运动和交换作用,而且不同类型的粒子具有不同方式的运动与交换。ΔE包含能量差或交换频率差或质量乘以速度平方差,那么粒子愈轻,即质量愈小,交换强度愈弱。正如强(交换)作用、电磁(交换)作用、弱(交换)作用间的关系。强作用产生于重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大交换作用强。弱作用产生于轻粒子之间交换,质量小交换作用弱。电磁作用产生于重轻粒子之间交换作用,质量介于两者之间。这样可将三种作用,甚至万有引力等统一于以浓缩为主的交换观念之中,强作用强度设为1,电磁作用则为1/137,弱作用则为10&sup-14。
形成上述强、弱、电磁三类作用统一表达。强度比值是由强作用公式2πf²/hc≈1和弱作用公式2πg²/hc,以及电磁作用公式μce²/2h=1/137等计算得到的,f、g‘荷’或“势”实际上是强、弱交换场质总量,称为强、弱交换荷或“势”,相当于电荷是电场质总量类似,可以用交换场散度描述。电磁交换是重轻粒子间的交换,又与电场与磁场联系起来的公式,比较特殊,但仍跟电荷平方有关,如强、弱场质交换描述参量。如果电磁交换改写成相应关系式,则
2πě²/hc=μce²/2h
ě²=μc²e²/4π
其中ě可以看成电磁交换荷或称电磁交换荷。“荷”或“势”为交换总量,其交换强度总量除以球面积,即单位面积交换总量。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