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4-8-2007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7. 护寺神伽蓝
伽蓝是“僧伽蓝”的略称,梵文SaAghirima的音译,亦译作“僧伽罗摩”,意思是“众园”,也就是“僧园”、“僧院”。原指修建僧舍的基地,转而为包括土地、建筑物在内的寺院的总称;《十诵律》卷五十六:“地法者,佛听(允许)受地,为僧伽蓝故,听僧起坊舍故。”
卫城的须达多,人称给孤独长者,他为了请释迦牟尼到舍卫城说法教化,同佛的弟子舍利弗一同为释迦牟尼选择居住的地方。他们选定舍卫国太子祗陀的花园,祗陀索要高价,给孤独长者如数拿出;这种诚意感动了祗陀,二人决定共同请佛来住。这座园林便称“胜林给孤独园”,又称“祗园精舍”,这是佛教最早的寺院。后来,佛教寺院有伽蓝殿,殿中供奉的波斯匿王就是舍卫国的国王,左侧供“奉的就是祗陀太子,右边供奉给孤独长者,以表示对他们护持佛教的功德的感激和崇敬。伽蓝殿广般位于大殿东边,属配殿。
伽蓝殿和伽蓝三尊在佛寺中出现后,伽蓝神的产生就事属必然了。伽蓝神的队伍据《七佛教》、《释氏要览》等书记载,护寺伽蓝神有十八位: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叹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后来,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中,伽蓝神的队伍不断扩大,新被民间收编进伽蓝神队伍的有明代书法家祝允明;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还有慧感夫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关羽。
关羽,字云长,河东解县人,是三国时蜀汉大将,因其赤胆忠心,义薄云天,深得民间崇信,在广大乡村往往都设有关帝庙。佛、道两教都将他收入自己的神仙队伍,道教将他封为“关圣帝君”,宋徽宗祟宁元年(1102年)追封“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封”义勇武安王”;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加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天尊关圣帝君”。

在佛教中,关羽的加盟还有一段传说。据《佛祖统记》卷六载,隋朝开皇十二年(592年)十二月,天台宗创始人智额来到荆州,想在当阳玉泉山创立精舍;跌坐中遇无数鬼神干扰,智凯不为所动,后来云散月朗,天气清肃,有二人来向智凯致敬,二人威仪如帝王,长者美髯丰厚,少者冠帽秀发,自称是关羽、关平父子,死后主此山,因慕大师法力广大,定力深厚;愿以此山舍给大师作道场,并且永远护卫佛法。智凯同意,遂在寺院建成后为关羽授五戒。关羽就这样被法力无边的佛教收编成护寺队伍中的一名神祗了。

伽蓝神的地位比四大天王、哼哈二将、韦陀等护法神的地位稍低,主要是守护寺院。关羽被列入伽蓝神队伍后,寺院中塑有关羽像供奉,在杭州灵隐寺十八伽蓝神旁就另塑有关羽像。
[资料来源:佛教常识]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10-9-2007 05:0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8-2007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8.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是梵文Manju sri音译的简称,又译为"曼殊室利",意为"妙德"、“妙吉祥”等。在四大菩萨中,他的智慧第一,表为"大智"。
《文殊师利涅磐经》说:文殊生于舍卫国一个婆罗门家庭,后投奔释迦牟尼学道,成了释佛的弟子。文殊有大慈心,为智慧第一",大乘佛教将他推为
众菩萨之首。
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五台山,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业住。现有菩萨师利,与其眷
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清凉山”即五台山。另据《佛说文师到宝藏陀罗尼经》::佛告金刚密迹主言:我灭度后,于南赡洲东北方,
有国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正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大震那"为印度对中国的古称,"五顶"即是五台山。现在五台山五大
丛林之一的塔院寺东便有一座文殊发塔,传说文殊菩萨显灵时留下的头发藏在塔内。《清凉山志》卷九说;"文殊发塔,在(塔院寺)大塔东。相传昔菩萨化贫女遗发藏此,明神宗时,方广道人修塔,见发色若金,光彩无定。"
文殊菩萨的典型法像是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象征着智慧辩才锐利和成猛。他头上的五髻,表大日如来(释迦的法身)之王
智,又表童子的天真,故又称之为"文殊师利童子"。
[资料来源:佛教常识]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9-2007 04:1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8-2007 02: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9. 罗汉与小乘佛教
佛、菩萨、罗汉代表了佛教修证的三个果位,对修证果位的目的和宗旨,大乘和小乘的看法却不一样。大乘是以通过修菩萨行来完成对佛的修证,
实现佛教徒追求的最高目标。而小乘则以修行“阿罗汉果”为最高果位,从而实现自身解脱这一主旨。
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梵文Arhat的音译,又称“阿罗河”。“阿”字其实是不能省略的,《大智度论》卷三中记载:“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显然,谁都可以修罗汉行,都可能得成“罗汉果”,在家居士一样可以修成罗汉。但是必须注意,一旦居士修成罗汉,当天必须出家,否则就要死去。因此,成罗汉果的全部是和尚。一旦成了罗汉,便跳出轮回,再也不会转世投胎。
小乘将罗汉当作最高果位,将释迎牟尼当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教主,而菩萨等等,小乘一般是不承认的。罗汉就到顶了了,自我解脱的目的主旨也
就实现了。
小乘佛教的罗汉修行有四等“果位”:
初果:名为预留果。得此果则可在轮回转生时不致坠入“恶趣”,不会托生为恶鬼、畜生之类。
二果:名为一来果。得此果轮回时只转生一次,可跳出永无休止的无尽轮回。
三果:名为不还果。得此果即可超生到天界,再不会回到欲界受生。
四果:即为阿罗汉果,也称“无极果”、“无学果”,据称是尽断三界见、修二惑所达到的果位,已至修学的顶端。《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说,阿罗汉有三义,一是“杀贼”,意思是能杀尽一切烦恼;二是“应供”,意思是受到天人的供养;三是“不生”,即达此果须永远进入涅架,彻底跳出轮回生死了。
罗汉只是自身解脱的最高果位,是一种“自了汉”,是自我管理,显然,这对于佛法的弘扬是不利的,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大乘,大乘跳出自我解放的小圈子,主张解放全人类,主张苦海慈航,普渡众生,成就佛果。既以众生解脱为目标,大乘佛教就开始提倡作佛灭度后不入涅维护法弘法的罗汉,大乘将自我解脱的罗汉重新赶回轮回,要求罗汉长住世间,不入涅盘,济度众生。
据《弥勒下生经》和《舍利弗词经》说,产释佛圆寂之际,特别指派了四位弟子要“住世不涅槃,流通我法”。最早住世的就是著名的“四大罗汉”:大迎叶比丘、君屠钵叹比丘、宾头卢比丘、罗眼罗比丘。“比丘”就是“和尚”,意为出家后受过其足戒的僧人。
罗汉从小乘的自我解脱目标中丰出来之后,担负起大乘赋予的护法弘法之大任,佛教中的罗汉队伍迅速扩大,涌现出十六、十八、五百、八百等大
批有名和无名的罗汉。
[资料来源:佛教常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8-2007 0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0. 任何人都可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在社会上,人们或爲生计奔忙,或执一己的知见,因而无缘信受佛法。即使那些景仰佛法的人,心中也有很多顾虑,比如,"古来高僧大德苦行苦
修才有所成就,我能行吗?"还有人说:"学佛需要清心寡欲,我放不下怎麽办?"
实际上,佛法是不会对任何人设置障碍的,有能力的人可以学佛,没能力的人同样可以学佛。有的法门是爲那些能够苦行苦修、根机猛利的人设立的,有的法门则是爲那些不能精进苦修、摆脱不了世间烦恼的人所设立的。在八万四千法门中,有的难行、勤苦,有的则易行、安乐。再者,我
们不需要先把自己改造好以後再开始学佛,所谓"就路还家",任何状况都可作爲学佛的起点,而且,也并不要求学了佛就要立刻有所改变,由於时
代因缘的不同,学佛的人可以有各式各样的表像。
和我们以前相信的任何事情一样,信佛是自然的、流畅的,不必等待某种特殊因缘,只须多多听闻、拜读、体会。
[资料来源:走近佛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8-2007 0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1.选择教法
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说法,对应千差万别的衆生根机。有人天法,有小乘法,有大乘法;有自力苦修之法,有佛力救度之法,八万四千法门可谓异
彩纷呈。
祖师大德爲了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学习和行持,结合时代因缘和衆生根机,特别推崇某些经典和论释,整理出区别於其他法门的纲宗和判教体系,
以突显本宗的特色,激励弟子,使之安心起行。在历史长河中,各宗各派经历着各自的兴衰演变,其中生命力比较旺盛的是禅、密、净三宗。禅宗、密宗等多靠自力在此秽土断惑证真,因此归入圣道门;净土宗依靠佛力往生净土成佛,因此归入净土门。
衆生根机的差别,决定了法门的多样性,这也恰好说明了佛法严密性的一面。但是,如此衆多的法门,是不是每个都要修行?要如何入手呢?
选择法门除了必须有经典依据、祖师传承之外,一定要教契时机,即必须要适合自己的根机、程度、环境和时代。置身于某种法门,修行时如果没
有合乎经教的现实体验,得不到安心之乐,实则是法不契机。
经言:
牛饮水成乳,
蛇饮水成毒,
智学证涅盘,
愚学增生死。
可见,正确的选择极爲关键。
现代人需要的教法,必须避免教条、排他性和复杂的形而上学,当下就能了解,简单而又深入,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修持。
[资料来源:走近佛教]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07 07: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大行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
普贤,是梵文Samantabhadra的意译,音译为"三曼多跋罗"。《大日疏经》对,普贤"的解释是:"普贤菩萨者,‘普’,是遍一切处;‘贤’,是最妙善义。谓菩提心所起属行,遍一切处,纯一妙善,备具众德,故以为名。"《第二菩萨经迹》称:"普贤菩萨,证穷法界,久成王觉,为辅助释迦,脱度众生,隐本垂迹,现菩萨相。其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今且得‘普贤’二幸,以示其概。""根据以上两种说法,普贤终生的目的都是将"善"普及到一切地方。普贤的名字深深地体现了他广大而悲切的行愿。
《华严经》说普贤是诸佛之子,认为所有佛的长子都号称普贤。《悲华经》则说他是转轮圣王的第八个儿子。《小乘经》却将普贤说成是妙庄王的二女儿,这种说法带有明显的中国佛教的特点。
普贤菩萨的道场在峨眉山,东汉时峨眉山便开始创建寺院,六世纪末,开始兴起佛教。峨眉山普贤道场的极盛时期在明、清两朝,寺庙从山上到山
下,绵延近60公里,僧众达数千人。最有名的寺庙当属供奉着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铜铸像的万年寺。
普贤端坐象背莲台上,头戴玉佛金冠,身披架装,手执如意。白象口含六牙,脚踏三尺莲座。为典型的普贤造像。
[资料来源:佛教常识]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9-2007 04:1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07 07: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3. 大悲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梵文Avalokitesvara的意译,又译作“光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缚卢积多伊湿伐罗”。唐时避李世民的讳,去“世”字简称“观音”。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观世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众生受苦受难时,只要不断念诵“观世音”的名号,观音菩萨便会立即前往解救,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的誓愿和神圣职责。因此,观世音的全称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发誓普救一切受苦受难之人,方愿成佛。
佛教中讲的“慈、悲”,与现实生活中的“慈、悲”是有区别的。《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这里的" 慈"是愿给一切众生安乐;“悲”是愿拔一切众生痛苦。观世音的这种“与乐”和“拔苦"极为亲切的救世主形象。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成为众菩萨之首,受到普遍信仰和崇拜的原因。在中国,观世音菩萨成了影响最大,信仰最众,知名度最高的佛国神仙,“家家有弥陀,户户供观音”,连释佛也远远不如。
和佛教中的许多神一样,观世音的出身来历也有多种说法。在婆罗门教中,观世音是一对双马童神,象征着慈悲和善。在佛教中,观世音从婆罗门教中的“双马童”先是转变为马头观音,后来进一步改变,据《悲华经》说,观世音是转轮圣王的大儿子。已非马头人身,而是出身王家的大公子了。而《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至菩萨授记经》则说观世音为莲花所生。
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大约是公元l世纪时的西汉末年。观世音则在公元3世纪前后的三国时期。随着佛经的不断翻译,特别是西晋时期大乘的重要经
典《妙法莲华经》译入中国,其中第二十五品《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即《观音经》)主要宣扬观音崇拜,观世音在中国佛教徒和民间的影响越来越大,最终成为流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观音崇拜。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普陀山。普陀山位于浙江省普陀县,地处舟山群岛上的一个小岛棗梅半岛。
普陀山是先有道场,后有观音像的供奉。唐以后,普陀山寺院渐增,僧人日多,被称为“海天佛国”。“震旦第一佛国”。每年的三个“十九”,即农历二月十九观世音诞生日,六月十九观世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世音涅槃日,普陀山都要举行盛大的观音法会。届时,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都要到普陀山进香朝拜。
[资料来源:佛教常识]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9-2007 04:29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07 07: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44. 大愿地藏菩萨

地藏,是梵文Ksitigarbha的意译,音译为“乞叉底蘖婆”。“地”即“大发”,“藏”是“储藏”、“存有”的意思,“地藏”即指他如大地般含藏着无数的善根种子。《地藏十轮经》说,“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地藏表称“大愿地藏”,他以救拔鬼魂为职责,故又称“幽具救主地藏王菩萨。”
《地藏十轮经》说,地藏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在佛祖入灭而弥勒尚未降世之一段时间度世。这一时期内,观世音菩萨以救度世间众生为主;地藏则以救度阴间众鬼为主。地藏为此发下大誓愿。尽度六道轮回中众生,拯救一切苦难,发的大愿是:1.孝道;2.为众生担荷一切难行苦行;3,满足众生需求,令大地草木花果生长;4.祛除疾病;5.要度尽地狱众生。
关于地藏的出生来历,还有许多说法,《地藏菩萨本愿经》讲地藏本为婆罗门女;《三教搜神大全》说他的前身是佛祖十大弟子之一的目键连;《历代神仙通鉴》说他是金蝉子;此外最有影响的说法是认为地藏为金乔觉。
金乔觉(696—794年),历史上实有其人,他生活在唐王朝鼎盛的开元、天宝年间。《宋高僧传》载他是朝鲜新罗国七代国王金理洪的儿子,他抛弃富贵,来到中国九华山舌修炼。他去世后肉身不毁,据说是地藏转世。他入灭的那女是夏历七月二十日,后世以此日为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槃日。
地藏的道场在九华山。九华山在安徽青阳县西南,方圆。九华山庙宇和佛像最多时是唐代,那时曾有“九华一千寺,撤在云雾中”的诗句。
当时九华有庙宇870多座。佛像l万多尊。现在九华山尚82座寺庙,6000多尊佛像,居四大佛山之首。其中最有名的是座落在神光岭上的肉身宝殿,据说地藏菩萨(金乔觉)的肉身至今还保存在那里。
地藏的造像通常是骑着“谛听”——一种类似于狮子的怪兽,着菩萨装,舒相坐式。有的地藏像持锡杖、宝珠,甚至剃着和尚头。在九华山的地藏殿中,还塑有左右二胁侍,这二位胁侍即是传说将九华山施给地藏的闵公父子。
[资料来源:佛教常识]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9-2007 04:2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07 07:5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07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6. 盂兰盆会的由来
目犍连尊者用天眼通,能够知道众鬼的罪业报应因缘,他忽然想起他死去的母亲,他运用神通力见到自己的亡母也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咽喉像针缝似的细小,皮骨连结在一起,目犍连见状,孝心油然而生,不禁伤感万分,他即刻用钵盛装了饭菜,藉神通力量往飨老母,但是他母亲取饭尚未入口,饭食在手中即化为火炭,不能饮食,目犍连悲号涕泣,不能自己。他能知道众鬼的因缘业报,但不知道母亲究竟以什么罪业因缘受着如此苦楚。他带着沉重的心情,赶快前去请示佛陀,目犍连尊者禀告道:‘佛陀!弟子今日以神通力见到我此生的母亲,堕在饿鬼道中受苦,取食成火,不知是何因缘?弟子的神通,能够观察众鬼的罪业因缘,何以对生身之母,竟不知情?垦求佛陀慈悲开导!’
佛陀面上流露出怜愍的慈光,回答道:‘目犍连!你的母亲因为在生之时,谤佛谤僧,不信因果正法,贪嗔邪恶,戏弄众生,所以受此苦报。你因母子情深,神通为亲情所掩,所以不知母亲罪业!’‘佛陀!有什么妙法能使弟子的母亲脱离饿鬼的苦楚呢?’目犍连向佛陀哀求。‘目犍连!你母亲的罪根深结,不是你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救拔,你的孝心虽然感动天地,但天地神祇对毁谤三宝而堕落的人也无可奈何。你现在唯有仗十方僧众威神之力,方能令你母亲离饿鬼之苦。
‘每年的七月十五日,是十方僧众的解居自恣日,于此日,做子女的人,应当为七世父母以及现在父母于危难之中者,设百味珍肴饭食,新鲜果品,尽世甘美,放置盆中,供养十方大德僧众。因为七月十五日的僧自恣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水边禅定,或得四阿罗汉果,或在树下经行,或是六通自在教化。甚至更有十方菩萨大人权现比丘,皆同一心受食,所有圣众,均具清净戒行,其德如汪洋大海,不可思议,如能供养此等自恣僧众,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定能出离三涂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尚健在者,福乐百年,万事吉祥顺利。这就是真正的超荐拔度的妙法!’
目犍连听佛陀说后,欢喜奉行,在僧自恣日供养圣僧大众以后,其母即于是日脱离饿鬼之苦。
目犍连知道母亲脱离了饿鬼道中,他很感激佛陀。并赞叹三宝功德,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
奉劝举行盂兰盆法会,这本是受益的目犍连利人的苦心,但现在每逢七月十五日,盂兰盆讹为拜神祭鬼之日,真是辜负佛陀及目犍连的慈悲了。
目犍连尊者不但神通第一,大慈大悲更是闻名!
[资料来源:佛教常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07 04: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7. 何谓【常见】
佛陀反对常见与断见这两个极端。
“常见”是一种认为生命或万物可以永恒存在的信仰。在佛陀降世之前,有一种思想,认为有一种特久存在的本质可以永久的存在,因此,人类只要保有这永恒的灵魂,最终和神灵合一,就能永生。佛陀称这种思想为“常见”。“常见”源于人类永恒的欲念,即使在今天还是一样存在。
为何佛陀要否定“常见”?因为当我们观察世间一切事物时,我们无法发现有任何事物是永恒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导致事物不停的变化的就是因缘条件。当我们分析事物到最后的单元或最后的真实性时,我们不难发现,根本无法找到任何持续性的本质或永恒的事物。因此,“常见”被认为是不完整和错误的。
【资料来源:佛教徒的信仰;达摩难陀博士法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8-2007 04: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8. 何谓【断见】
佛陀反对常见与断见这两个极端。
“断见”就是指断灭论。有些人认为人死后就一了百了。这些是属于唯物哲学的错误观点。唯物哲学家们拒绝接受心智缘起的知识,以唯物观点来了解生命。因此,它们只说对了部分而不是全部。佛教重视心智缘起的部分,如果有人主张任何生命在停止或消失后,就不复存在,那么他等于在否定心智缘起。我们必须了解所有的缘起包括心识和物质两方面。当我们了解了心识与物质的缘起条件后,我们就不可能再说“死后就一了百了”了,或东西消失后就不复存在了。“断见”是错误的观点,因为它不全面。因此,佛陀否定“断见”。佛陀对业力的阐述,充分的证明了“死”并非灭绝。
佛教认为死后还存在,但不是永恒的灵魂,而是生命的重新开始。
【资料来源:佛教徒的信仰;达摩难陀博士法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7 05: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9. 普贤十大愿王
(1) 礼敬诸佛愿
即认为在十方三世之中存在着无数的佛,对这些佛应该深心信解,以清静的身、语、意三业常修礼敬。
(2) 称赞如来愿
即以各种音声和各种言辞,称扬赞叹一切如来的功德。
(3) 广修供养愿
即以各种上妙华香供养诸佛,特别是通过“如说修行”、“利益众生”等法供养方式进行供养。
(4) 忏悔业障愿
即时常忏悔自己无始以来的各种恶业,决心不再造业,并恒住净戒。
(5) 随喜功德愿
即常肯定、赞赏并促成一切佛、菩萨乃至六趣、四生的所有功德。
(6) 请转法轮愿
常礼请一切佛宣说教法。
(7) 请佛住世愿
即对于将示现涅槃的诸佛如来乃至一切善知识,劝请为利乐众生而不入涅槃。
(8) 常随佛学愿
经常跟随毗卢遮那佛,学习佛的教法。
(9) 恒顺众生愿
就是愿随顺众生种种差别,作种种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乃至如来,平等饶益众生。
(10) 普皆回向愿
即将以上功德,回向于一切众生,以完成佛果之愿。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李利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7 06: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 礼敬诸佛
“礼敬诸佛”作为普贤十大行愿的第一大愿,主要是表示坚信佛的存在。关于所礼敬的佛,经文中说“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即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空间的佛。亦如偈颂中所说,“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关于对这些佛的相信,经文中说“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如对目前”,亦如偈颂中所说,“无尽法界尘亦然,深信诸佛皆充满”,即这种相信是内心理解后的真切而深刻的相信。相信之后则是礼敬。礼敬的方法是用清静的身即行为、清静的语即言辞、清静的意即心念去礼敬,也就是说,这种礼敬是动作、语言和意念三者同时作用的礼敬。由于普贤具有无上的行愿之力,所以,普贤的礼敬可以现无数化身于无数的佛国世界去礼敬无数的佛。而且,普贤礼敬诸佛的行愿在时间上也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的,即所谓“虚空界尽,我礼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7 06: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称赞如来
“称赞如来”是普贤行愿中的第二大愿,它是在相信佛的存在之后对佛的功德的赞扬,即所谓“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根据经文,这种称赞以语言的方式来进行,而实际上是一种内心的认同与归依。这种赞扬在时间上也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在空间上则是“尽于法界,无不周遍”,说明普贤的这一大愿是恒久不变的和稳固不移的。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7 06: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广修供养
“广修供养”作为普贤行愿的第三大愿,则是在相信佛、称赞佛之后对佛表示敬拜的进一步行动。所要供养的佛也是无数空间与无始无终的时间当中的一切佛。供养的方法则分为两种,一是财供养,一是法供养。关于前者,经文中列举的供养有: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以及天种种香,如涂香、烧香、末香,还有种种灯,如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不过,经文特别强调,对佛进行供养最重要的还是法供养。所谓法供养是指“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可见,普贤行愿中所说的法供养超出了一般所说的传播佛法的范畴,具有更加广泛的世俗生活内容,从而也更加具有积极的意义。这种法供养之所以为普贤所注重,是因为“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7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 忏悔业障
第四“忏悔业障”和第五“随喜功德”两大行愿组成。这两大行愿主要是面对有情世间,从恶善关系出发,确立众生的道德准则及其实现原则,体现了大乘修行者在信佛之后所应实践的行事,即首先应该对自己过去所做的一切过错与罪孽从内心深处忏悔,发誓不再重犯,从此严格自律,永守净戒;其次则是在悔过的基础上,对一切世间中的一切圣者与一切众生的善行表示欢喜、肯定、认同、敬佩和跟从之情。前者为识己之罪,后者为知他之善。改过向善的前提是对佛的信仰,没有确定宇宙间圣者的存在,就没有对自己作为凡俗之辈的认识;没有对佛功德的认识和称赞,就不会有对自己恶业的醒悟与忏悔;没有对佛的肯定与礼敬就不可能有在佛面前忏悔自己恶业的心愿。弃恶从善的核心在于一个“悔”字,因为只有悔才能激发向善之心,才能促使向善之行。悔在于责己,既与前面的赞圣形成对比,也与下面的向善形成递进。这样,从十大行愿的信佛敬佛到悔过向善便成为一个很自然的过程。
关于悔过,经文中说:“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可见,所要忏悔的业障是自己过去无数生中所造的罪业,而不仅仅是一时一地之过错。这些业障的起因是贪欲、嗔恨和愚痴等三毒之心。这些业障的类型则是行为、语言和心念三种,而不仅仅是说出来的错话或做出来的错事。这些业障的数量和程度则是无量无边,乃至“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如何忏悔呢?“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即忏悔的方式是行为、语言、心念等三种清静之业,忏悔自己恶业的对象是所有佛菩萨,即面对佛菩萨来忏悔。忏悔的心境则在一个“诚”字。“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可见,这种忏悔同前面所说的几种大愿一样,也是持之以恒的。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7 06: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随喜功德
关于向善,普贤行愿中体现为“随喜功德”。“随喜”即随顺欢喜之意,意思是见他人所作善根功德,随之心生欢喜。可见,与忏悔一样,这主要还是一个心理的过程,而实质上则是对世间善与恶的判定与判定之后的态度。如《大智度论》中说:“随喜福德者,不劳身、口业作诸功德,但以心方便见他修福,随而欢喜。”随喜谁的功德呢?经文列举了佛、菩萨、声闻、缘觉等四圣以及其他各类众生,其曰:“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可见,随喜功德,是随喜所有圣者和凡俗的功德,对象囊括了整个法界的十类个体,即所谓四圣和六凡。四圣即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众生。这六类众生又可按出生及生活状态划分为四生,即卵生、胎生、湿生和化生。随喜佛的善根即随喜佛因地时从开始修行到最后证得圣果的一切善行。随喜其他圣者和各种众生的功德也是指其趋向佛道过程中的所有善行。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8-2007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 请转法轮
十大行愿中的“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和“常随佛学”。这三大行愿是在信佛敬佛并悔过向善之后表示对佛法的向往与实践。如果说十大行愿的第一部分重点在于确立对佛的信仰,树立一种圣洁美好的崇拜对象,第二部分重点在于识别善恶,树立弃恶从善之志向,那么第三部分则开始把重点投放于向善趋圣之道,迈开了见贤思齐的具体步伐,从而比第二部分更前进了一步,使普贤行愿获得进一步的升华。十大行愿第一部分是在广阔的宇宙法界当中确立圣者和圣境的存在,揭示了法界当中圣凡二元对立的现实,而本部分则在搭建从凡至圣的通道,即求取佛法,实践佛法,从而开始弥合圣凡之间的二元对立。所以,这一部分最终体现的是对佛法的修行,核心在于一个“法”字。法是连接圣凡的桥梁,修法则是通过这个桥梁。本部分中的“请转法轮”和“请佛住世”是求法,“常随佛学”则是修法。前者是建桥,后者是过桥。桥是凡圣之间的通道,过桥则是凡圣之间的飞跃。
“请转法轮”即请求诸佛说法教化。经文说:“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可见,所谓“请转法轮”,是请佛转其“妙法轮”,即微妙的佛法。所请之佛是十方三世一切佛,请求的方法则是行为、语言和心念三者并进,具体途径则可以是“种种方便”,即不拘一格,灵活多样。这种请求不是一时的冲动和短暂的热情,而是与众生烦恼相始终,与法界存灭相伴随,念念相续,无有穷尽。请转法轮表明了对佛法的渴望,对成佛的追求,这便与第一部分的信佛敬佛形成呼应,也与第二部分的悔过向善形成衔接,同时还为本部分的其他两大行愿即“请佛住世”和“常随佛学”作好了铺垫。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8-2007 08: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7) 请佛住世
“请佛住世”即在佛行将涅槃时,请求佛不要进入涅槃,继续留在世间,以便利益一切众生。“请转法轮”表明对佛法的渴望,由此渴望驱使,便出现“请佛住世”的大愿。经中说:“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请求住世之佛的范围从时间上看是三世的所有佛,从空间上讲则是十方一切佛。与此同时,请佛住世还包括了一切信仰佛法、修行佛法的圣者如菩萨、声闻、缘觉和一切精通佛法的人。可以这么说,凡是能弘扬佛法、指导修行的人都在被请之列,都希望被留在世间弘法教化。这一大愿与前面的请转法轮是前后呼应的。这两个大愿都体现了修行者对佛法的向往。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