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面包说

srO 顶礼佛经一部 Or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9-7-2011 06: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部佛经。

前面佛陀为我们讲解了,一个人纵然用很多的物质钱财来供养佛陀,佛陀不承认这个人是供养佛陀,恭敬佛陀。

那么昨天也为大家报告过了,一个人真正读诵了佛经,真正的在读诵了以后把佛陀的教诲都落实了,真正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了,然后表演给别人看我们学佛的好样子,佛陀说这个人是真正的供养佛陀。

那么这里面的道理在哪里呢?今天释迦牟尼佛就告诉我们,因为诸佛菩提是从多闻而生的,我们的众务纵然做得再多再好,这个还是属于六道轮回的事业,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这个道理。

那么这里就为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希望这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有所体会。有一个警察就看到路边有一个人喝得烂醉不回家,警察就问了:“为什么你不回家?”

路人:“我没有家!”

警察:“那间富丽堂皇的屋子不就是你家吗?”(可能太有钱了连警察都认识)

路人:“那间只是一间屋子,那间不是家!”

原来这个路人因为拼命赚钱,结果把他老婆孩子都冷落了,结果老婆就带着孩子离开了。离开以后就剩下一间空空荡荡的房子,结果他都不回家了。

我们看到了这个事例我们就要想想,这个人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因为他忘记了自己当初的目的是什么了!目标是什么了!

我们想想,我们工作还不是为了养家活口,希望自己的家人过得好一点。今天我们却只顾着拼命赚钱,却忽略了家人,最后家人都走了,请问我们自己赚那么多钱来做什么呢?所以我们自己要反省啊!

那么今天在佛门也一样,搞道场的目的是什么呢?相信大家也一定清楚了,还不是希望接引大众学习佛法,学习佛法了以后一个人才真正幸福快乐啊!但是今天假如我都是想着怎么赚大众的钱,这个就已经不是我们搞道场原本的目的了,我们已经在这个里面迷失了我们自己不知道啊!

所以要弘扬佛法方法是什么呢?是不是用钱盖一座七宝塔来供佛这个叫弘扬佛法呢?不是啊!佛陀在前面教导的方法是依教奉行,为人演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弘扬佛法啊!

所以我们今天有没有在弘扬佛法?还是在破坏佛法?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什么叫破坏佛法呢?就是读了佛经但是对于佛陀的教诲我们一点都没有做到,而且还要做那些不应该做的事情,这个叫破坏佛法,这个就是佛在经上说的狮子虫食狮子肉,我们想想这个罪过严重不严重?

譬如说我们最常犯的,自赞毁他!我们今天有没有批评别人?尤其是佛门里面的人物,无论好坏,只要我们批评毁谤就是在自赞毁他。如果还是批评指责毁谤别人,我们就是在破坏佛法,我们就是狮子虫,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啊!否则学了一辈子佛,到最后下了地狱我们可以怪谁呢?只能怪自己无知啊!所以一定要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了以后一定不敢违犯,从今以后好好学佛。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7-2011 05: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一切皆从。智慧而生。"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部经文。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众务的种种过失,那么今天佛陀又为我们说明有一种社会现象,那就是有些学佛的弟子,喜欢搞世间的事务,不但自己搞,还要那些读诵、修行、演说的佛弟子们也跟着他一起搞,佛陀告诉我们,这一类的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

什么是业障呢?简单的说就是自己的身口意三方面的造作障碍了我们自己,那么无诸福利,这里的福利指的是出世间或者说是出离六道轮回的福利,这才是究竟圆满真正的福利。

那么今天我们自己要问了,我们自己觉得自己是搞世间事务重要还是读诵佛经修正自己的行为重要呢?以前我们不知道所以可能觉得我捐了好多好多钱给慈善机构,捐了好多好多钱供养法师,建寺庙,这些都是众务啊!

所以在此地佛陀告诉我们,三种福业,也就是读诵、修行、为人演说这三种福业,这都是从智慧生起的。换句话说,真正有智慧的佛弟子一定是努力的落实这三种福业,决定不会再去搞种种的事务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7-2011 07: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故弥勒。营事菩萨。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部经典。

昨天我们已经学习到了三种福业,也就是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我们佛弟子应该尽的责任,应该做的事。那么我们知道世间有一些人学佛了,还是喜欢救济贫苦,虽然这些也都是善业,但是我们学佛的同学都知道,这种善业还是帮人帮得不够彻底,救得了一时,救不了长久。

所以佛陀事业是真正的大慈大悲的救济事业,如果真正能依教奉行佛陀的教诲,那么我们就能脱离六道轮回这个真正的苦难,这才是真正解脱苦难的方法,不然今天我们纵然可以供养别人吃一顿饭,但是以后怎么办呢?还是不免要饿肚子啊!这都不是究竟圆满的救济方法。

所以我们佛弟子最基本应该做的就是读诵佛经,读诵是为了熟悉佛陀的教诲,牢记佛陀的教诲,记住了以后要真正修正自己身口意的行为。别人看到我们佛弟子做出一个好榜样以后当然会佩服会羡慕然后来请教,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就可以为别人演说这个佛法,那么这个人就有机会学习佛法,真正能脱离六道轮回啊!

那么今天我们要问了,我们有没有为社会大众做一个好榜样呢?还是天天违背佛陀教诲,在那边破坏佛弟子的和睦,这个罪业重啊!大家不要怪面包说话太直接,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常常都在破坏佛法啊!怎么叫破坏佛法呢?在佛门里面说是非就是破坏佛法。大家不要以为这个人破戒我去举发他我这个举发的人没有罪,其实统统都有罪,为什么呢?破坏佛门的形象嘛!

譬如今天一间学校有学生干坏事,而我天天到处去跟别人说某某学校的学生在某某地方干某某见不得人的事情,那么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在破坏这间学校的名誉呢?破坏学校名誉我们自己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在干坏事呢?更何况我们自己还是这间学校的学生啊!

我们今天想想,我们毁谤批评指责别人是为了别人好吗?是为了佛法好吗?是为了什么而去说?其实说穿了只是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喜欢批评指责毁谤别人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罢了,这个就是我们的我慢心在起作用啊!

我们自己想想是不是呢?当我们批评别人的时候,尤其是对广大群众说别人是非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只是想显示自己的智慧能力超过我们所批评的那个人而已,存的就是这个心啊!在明眼人眼中我们这种行为我们以为别人看不出来吗?但是大家都慈悲不愿意说出来而已,说出来了我们也不能接受啊!

所以回到经文,真正要学佛不是学一些空洞的理论,我们如果真想学佛决定是要读诵、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然后为别人演说,这个才是真正学佛。假如我们今天学佛了,没有做出好样子,那么就等于是破坏佛法,毁灭佛法,就成了魔王的眷属了。

那么在此地佛陀说道,营事菩萨,也就是这个经营事务的佛弟子,就算事务繁忙也不应该找这些真正读诵修行演说的佛弟子来帮忙,这个会耽误他们的修行啊!

那么后面又加了一句,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对于修禅定的菩萨决定也不障碍,为什么呢?因为禅定菩萨的功夫更高啊!

那么在此地我们奇怪了?怎么说读诵演说修行的菩萨会障碍禅定的菩萨呢?这个就是我们常常遇到的妒忌障碍了。举个最明显的例子,同行相嫉,我们吃杂菜饭的时候,常常就听这个老板说其它档口的坏话,所以这种现象是人之常情,我们要体会到。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随喜功德,别人做得好我们要赞叹,而不是在一边一直挑别人的毛病,这个都是障碍别人,其实真正还是障碍我们自己的修行而已。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2011 06: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
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
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部佛经。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又为弥勒菩萨开示到,营事菩萨,也就是经营种种事务的佛弟子,应该要亲近、供养承事读诵、修行、为人演说的佛弟子,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佛弟子是真正修行的佛弟子啊!

那么我们今天是不是也这样做呢?我们自己要好好想想,不要等别人来告诉我们,我们要知道别人不可能会来告诉我们的。纵然诸佛菩萨慈悲来告诉我们,我们自己也不会相信的,这就是地藏经上所说的,我们这个世间的人刚强难化,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在此地如果大家愿意听面包说的话,那么面包也就为大家说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要尽我们同学之间的道义啊!不说出来就大家不知道,如果说出来了大家还是不相信那就是个人的因缘果报,那也没法子了。

今天我们自己反省观照,我们自己是喜欢跟道德学问比我们高的人亲近还是喜欢跟道德学问比我们低的人亲近呢?也许我们自己以为自己是喜欢亲近道德学问高的人,其实我们大多数人是属于后者,为什么呢?大家想想,我们喜欢听别人称赞我们的话多还是喜欢听批评我们的话多,这样一分析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大概了。

要是大家还是不清楚的话,那么我们自己再深入想一想,道德学问比我们高的人会劝告我们还是道德学问比我们低的人会劝告我们呢?当然是道德学问比我们高的人啊!那么所谓是忠言逆耳,好的劝告听在我们耳朵里面我们当然会受不了,那么我们当然就会远离这些人了,因为今天不知道他又要批评我们什么了,我们还是远离一些的好,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状况了。

那么也许我们又不服气了,我们纵然没有亲近道德学问比我们高的人,但是也不至于去亲近道德学问比我们低的人吧?这个我们要自己仔细去想一想,道德学问比我们低的我们如何去亲近呢?举个最明显的例子,例如佛门中如果有谁做了不好的事情我们是不是第一时间去查资料,去听八卦,这个就是“亲近”啊!这样子做就是亲近那些人了,因为什么呢?自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可以批评指责这些人,我们自己想想自己是不是这种人呢?

而大家想一想,我们学佛如果只听好听的称赞,看低别人,而远离一些我们自己很害怕的批评劝告,那么我们自己想想自己会进步还是退步?这个道理逻辑相信大家就不用我来明说了。

所以在此地佛陀可能怕我们疏忽了这个道理所以就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营事菩萨应该要亲近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另外一方面又教读诵修行演说菩萨要亲近勤修禅定菩萨,这个里面的道理我们自己要清楚啊!

所以今天我们如何亲近道德学问比我们高的同学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自己愿意接受别人的劝告批评的话,久而久之这些道德学问高的人就会愿意亲近我们,这是正确的做法,而不是到处去找道德学问比我们高的人来学习,我们自己想想,纵然给我们找到这样的人,但是我们一句劝告,一句批评的话都听不进去,那么谁还愿意亲近我们呢?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始终还是要自己来决定自己的去向,这是别人帮不上忙的。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2011 05: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2-8-2011 05:59 AM 编辑

"若于勤修智慧菩萨。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
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
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释迦牟尼佛的教诲。

昨天与大家学习到,我们应该要亲近道德学问比我们高的人,尤其是学佛的同学,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道德学问比我们高,他们看到我们的缺点毛病的时候会给予我们适当的劝告。虽然这些劝告听在我们耳里会很刺耳,但是对于真正有心要改过的人要修正自己错误的人是非常好的一种劝告,因为我们知道一个人自己看别人的过失容易,要看到自己的过失真的很难。

那么此地讲到释迦牟尼佛要我们承事、供养勤修智慧的佛弟子,那么最大的问题并不是承事供养这些人,而是这些人我们不认识啊!不认识要怎么样来供养呢?

所以读佛经我们自己要用心来读诵,为什么呢?其实大家如果还记得的话,前面释迦牟尼佛已经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的标准来衡量一个修行人的善恶邪正了,所以我们要用心去记忆,知道了这些标准之后我们才有能力分辨善恶,这样才能选择善知识,这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今天在此地面包就为大家复习一下我们身边最明显的常犯的标准是什么呢?前面佛陀已经为我们介绍了十五种邪法,这里面包就为大家再复习其中两种我们身边常常看到的错误,相信大家就已经心里有数,哪些人该亲近,哪些人该远离了。这两个标准就是: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我们知道,我们统统都是六道凡夫,假如不是凡夫,我们早就已经不在这里搞轮回了,又何必在这里受苦受难呢?纵然今天我们学习得佛法,我们知道短时间内我们自己修行的功夫还是不够,烦恼习气还是有啊,不可能断干净的。

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啊,我们常常听到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都是凡夫,谁能没有过失呢?纵然是法师大德,他们都是人啊,怎么会没有过失呢?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去说别人过失,我们说这些批评毁谤的话就显示出我们自己愚痴啊,真正明白人又怎么会去说呢?所以前面佛给我们说了佛弟子的一个标准,真正如理修行的人绝对不说别人的过失短处,假如这个人还是说的话,我们要知道远离这些人啊,假如是我们自己,我们一定要断除这个毛病,这才是真正的佛弟子啊。

那么第二种也是我们常见到的,增上慢。我们自己学佛日子久了难免会骄傲啊!尤其当我们看到初学的人我们常常都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知道得很多,所以骄傲啊!错了!这个是大错特错。

我们要知道,佛法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说的。纵然我们说得天花乱坠但是我们一句都没有做到,那么这些都是什么呢?好听一点叫佛学常识,难听的话就叫做戏论啊!我们自己想想是不是这样呢?学了一大堆,跟人辩论都从来不会输,但是自己的人生却一点改变也没有,而且还愈来愈骄傲,这还怎么得了?!

我们也常听说,某某人禅定功夫不错,只是脾气大了一点。我们听到这句话我们也很无奈啊,禅定是什么呢?内不动心,外不著相,看到外面境界已经不能干扰这个人了,他如果禅定功夫真的好的话,怎么可能还会有坏脾气呢?

所以今天我们都是缺乏教育啊!误以为上面所说的这两种人是善知识。所以读了这部经我们一定要把这些道理记下来我们的经才不会白读啊!

那么当然这只是简单的两个标准。要想分辨出善知识来亲近,我们只要对照前面所给的十五种标准就可以很简单的知道谁是善知识,谁是恶知识了。而且也很明确的告诉我们自己要怎么样去修正自己的过失了。

而这些前面的教诲都是属于戒,守了戒以后我们才能得定,得定了以后才会开智慧,而智慧此地佛陀告诉我们智慧才是无上最胜超过一切的行业,所以我们知道这个次地以后一定要好好落实前面的教诲。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8-2011 06: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
"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云何名为。戏论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于寂静。无诸诤论。"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进入了另外一个问题,这也是弥勒菩萨慈悲,他老人家看到我们的问题所在,因此代我们向佛陀发问,什么是戏论的过失。希望我们看了佛陀的回答,从今天起可以远离戏论,老实学老实做。

前面已经为我们说过我们这些佛弟子喜欢热闹,喜欢说世话,贪睡,喜欢经营众务,这些统统是我们的毛病,但是弥勒菩萨似乎发现我们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喜欢戏论,因此在此地为我们发问戏论的过失。

这个戏论大家有什么想法呢?是不是说我们谈论佛法就不是戏论了?其实佛法很直接也很实际,如果没有实质上的利益就都是属于戏论了。譬如大家今天与同学谈论佛法,大家都是你不满意我说的,我也不满意你说的,结果闹得大家都很不愉快,这个就错了,这个就属于是戏论了,为什么呢?因为不能灭烦恼而且增长烦恼,这个不是戏论是什么?

大家看了灭烦恼或许会产生误会,以为灭烦恼是什么?可能有人以为看场电影这个也叫灭烦恼,老实说,烦恼不是只有一种,其中一种叫愚痴,看了电影以后被电影所影响就叫做愚痴啊。如果不是愚痴为什么现在有人看了杀人的影片之后会模仿里面的情节去杀人呢?这个就叫做愚痴烦恼,所以大家千万不能误会啊!真正学佛是要开智慧的,不是这些娱乐所能比较的。

所以我们今天说话总是少说一句的好,为什么呢?我们所说的话如果都不能利益别人,那么我们说来干嘛?如果不能利益别人还要增加别人的烦恼,嗔恨心,那么这些话就绝对不可以说,无论对方是对还是错,如果对方都不能接受那我们何必说呢?说的话就已经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了,我们自己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呢?

所以我们凡夫的言语总是从哪里生出来的呢?从烦恼里面生出来的。今天我们要说的每一句话哪一句是因为慈悲心而说出来的呢?换句话说哪一句是因为真的要帮助对方而说出来的呢?我们常常看到的情况就是因为对方的言语激怒了我们,所以这些言语都是从嗔恚心生出来的,这个都是错误的行为了,这个就不是修行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明天我们开始学习戏论的过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4-8-2011 06: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言弥勒。
"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部经典。

昨天弥勒菩萨非常慈悲为我们向佛陀请教戏论的过失,为什么呢?可能弥勒菩萨看到我们这些佛弟子非常喜欢说话,难听一点就是说废话,所以希望我们这些还肯回头的佛弟子听了这些话能够提高警觉,好好的反省自己有没有这个过失。

我们今天学佛也不是两三天的事情,但是我们看看别人学佛都学得荣光焕发,学得精神熠熠,但是我们自己却天天在这边跟别人吵架,这都是因为什么呢?都是因为不明白戏论的过失,所以才随着自己的意念,随着自己的烦恼习气来说话,结果当然会有过失。

我们要知道,我们今天说话到底是因为什么而说的?诸佛菩萨说话都是从智慧里面生出来的,我们今天说话几乎没有一句话是慈悲的话,没有一句话是智慧的话,我们都是喜欢跟别人争论,这都是嗔恚心,傲慢心所生出来的言语,这个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啊!假如连这个都不知道的话,我们一定不可能会把这个过失改正过来的。

所以佛陀非常慈悲,他也回答弥勒菩萨说,戏论的过失无量无边,尤其是对于初学佛的人来说,虽然这个过失无量无边,但是今天佛为我们举出二十大类,希望我们能够举一反三,从这二十大类里面明白这些过失,然后理解了才能真正肯发心断恶修善,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8-2011 05: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开始来学习戏论的第一个过失,那就是不用等到来生来世,我们现前如果总是喜欢一些无意义的言论言语,那么我们现在马上就得到了这个过失,那就是多诸苦恼,会带来各种各样的苦恼。

我们要知道,话多不如话少,我们凡夫说话总是从烦恼里面产生出来,譬如说我们看到一件看不过眼的事情总是喜欢批评,那么这个话语是从什么样的心情所产生出来的呢?从自己嗔恚的烦恼心里面生出来的。这样的心态所说出来的言语当然是不好的,再说得清楚一点就是这个嗔恚是轮回心,那么轮回心所造的口业那当然是轮回业了,我们自己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呢?

而另外一种情况是属于无意的得罪别人,这里就为大家举一个我们常听到的故事:

有个人请客,看看时间过了,还有一大半的客人没来。主人心里很焦急,便说:“怎么搞的,该来的客人还不来?”

一些敏感的客人听到了,心想:“该来的没来,那我们是不该来的啰?”于是悄悄地走了。

主人一看又走掉好几位客人,越发着急了,便说:“怎么这些不该走的客人,反倒走了呢?”

剩下的客人一听,又想:“走了的是不该走的,那我们这些没走的倒是该走的了!”于是又都走了。

最后只剩下一个跟主人较亲近的朋友,看了这种尴尬的场面,就劝他说:“你说话前应该先考虑一下,否则说错了,就不容易收回来了。”

主人大叫冤枉,急忙解释说:“我并不是叫他们走哇!”

朋友听了大为光火,说:“不是叫他们走,那就是叫我走了。”说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

好了,我们看看以上这个故事,这个故事的主角也没有叫人走的意思啊,但是大家都走了,为什么呢?这个我们自己要好好的想一想里面的道理。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很奇怪,明明自己很努力的在学佛,但是愈学我们身边的朋友就愈讨厌我们,就连网络这些没见过面的学佛的同修都不喜欢我们,为什么呢?可是我们心里面真的没有瞧不起别人,没有侮辱别人的意思,可是为什么大家统统都看到我们都不欢喜呢?

这个我们自己就要好好想一想了。上面的故事我们不要看完哈哈大笑就完了,要想到自己是不是也犯了同样的毛病而自己不知道,这个叫做会看故事的人,否则真的这个故事就叫做白读了。

今天面包出差了,所以下星期一才会回来与大家共同再学习这部经典,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8-8-2011 07: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者。增长嗔恚。退失忍辱。"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这个过失。

今天这个过失可以说也是我们学佛人常常犯的过失,为什么呢?因为大家自己想一想,我们自己与人对话的时候是不是常常会生气?是不是忍耐的功夫都退失了?大家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呢?大家不需要把答案告诉我,但是我们自己千万不要欺骗自己,因为如果我们欺骗自己的话,我们自己学佛就不可能会有进步了。

那么戏论就常常带来了这个过失。我们看看现在佛门为什么这么衰?这么乱?都是因为我们学佛的人没有从基础来做起。面包今天讲话就直接一点了希望大家不要见怪。

今天我们这些现代人什么都追求快速,前面经文也为我们说道求快速不是正确的学佛态度,佛在两千年前已经看得很清楚,现在我们学佛就是这个状况了。那么求快速之下大家都是怎么样来学佛呢?戒律不要了,大家都去学静坐,学禅修,学咒语,学一些高深自己又办不到的理论。

学习以上这些本来也没有什么过失的,但是因为自己接触的时候导师都是称赞自己所学的这个法门是好的,因此自己本身就觉得别人的不好的,造成了高下心的比较。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个通病,大家如果是不同宗派聚在一起就喜欢互相排斥,互相贬低,这样佛门当然就衰了。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呢?我们自己想想,如果当年佛门里面就是这种情况,佛法早就灭了,哪里传得下来?为什么当年的人学佛不会互相排斥,互相贬低呢?因为这些人都是明白人啊!为什么说是明白人呢?这些人守戒律。哪一些戒律呢?最基本的戒律,就如同本经前面所讲的这些戒律,不说别人过失、不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了不起、不凑热闹、不管是非,这些统统都是佛门的每一个人都要做到的基本戒律。

就好像佛给我们说的一个比喻,学佛就好像建房子一样,要从地基打好,然后一层一层的往上建。这个戒律就是基础啊!假如基础没有打下去,上面的房子建得再好看,房子总归是要倒塌的啊!我们想想看有没有道理呢?

那么我们今天也许心里面就想,可是他说的真的不是“佛说”的怎么办?那我们自己想想,假如是佛陀在这里他老人家会怎么办?那么我们自己想想,假如我们一味的攻击别人,一味的挑别人的毛病,那么别人当然也会来攻击我们,来挑我们的毛病,这样不就两边都灭了吗?那么假如我们学习的佛法灭了,责任要归在谁身上?我们自己身上啊,灭佛法的罪业是到哪里去我们自己好好想想。

纵然别人学的佛法有问题,我们要知道这个是他们的缘分,我们要知道缘分我们是没有办法改变的。纵然佛陀再来也没有办法改变,何况我们凡夫呢?因此对于别人学任何的法门,我们都恭敬,因为今天既然他已经和释迦牟尼佛结下缘分,当然我们读佛经都看到,很久很久以后他一定还会遇到释迦牟尼佛学习佛法,这个是肯定的,所以我们心里面也不要急,佛陀都不急,我们自己急什么?

所以纵然别人攻击我们批评我们,我们合掌恭敬,因为他没有学过戒律不知“道”啊,我们今天学习了这部经,知道了这个道理还要跟他们在一起吵架,说戏论,那不是愚痴吗?就好像今天我们还去跟三岁小孩子吵嘴,这不是很幼稚吗?我们自己想想看是不是?

而如果戒律做到了,大家看了都觉得我们表现得不错,都会愿意来跟我们学习。而如果我们表现的是天天在那边骂,那么还有哪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会愿意来跟我们学习呢?大家想想看对不对?

所以不单是佛门,乃至于其他宗教都是一样的道理,我们一定要认识清楚才不会做错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8-2011 05: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看戏论的过失。

今天这一句老实说我们很容易理解,但是虽然理解实际上我们很多人却也常常犯这个过失,正是所谓的三岁小儿都知道,但是八十岁老翁都未必做到的一件事情。

今天这个过失就是喜欢戏论的人会招来冤家对头的陷害,叫你生烦恼,但是我们自己想想,别人来陷害恼害是结果,原因在哪里呢?我们要看到结果后知道原因啊,如果这个原因没有找出来我们只是在那个结果上面来烦恼这个是没有用的。要解决问题一定是从原因上面来着手这个才是正确的方法。

我们知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要是能够去关爱别人,别人一定也会关爱你,一个人要是能够尊敬别人,那么别人也会尊敬你,这个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如果你把别人当邪教,把别人当凡夫,别人一定也是把你当邪教当凡夫,这是一定的道理。

那么从以上的道理我们启发了我们甚么事情呢?如果我们把别人当冤家对头,别人就会把我们当冤家对头啊!这个因果关系要搞清楚啊!

这时候可能我们就不服气了,明明是他先把我当冤家对头的,不是我先把他当冤家对头的!那么有这种想法我们就错了!错在甚么地方呢?这里打个比方,今天人家去做犯法的事情我们要不要也跟着去犯法?今天人家犯法被警察抓走了难道我们也要被警察抓走?所以我们有这种想法都是意气用事啊,小孩子耍脾气的做法。

今天别人把我们当冤家对头我们一定不可以把别人当冤家对头,这个是愚痴啊!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还是随着自己的烦恼习气来待人处事。一个真正学佛的人一定是要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而不是去战胜别人啊!我们想想看对不对呢?

所以一旦都是对别人恭恭敬敬我们又怎么会有冤家对头呢?没有冤家对头又怎么会有人来恼害我们呢?这才是学佛啊,把这些事情都转过来就对了。

而我们今天最容易惹别人生气的行为就是戏论了,喜欢开玩笑而且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就惹人不高兴了,所以一定要远离戏论,这是佛陀在此地对我们的教诲。如果说还是喜欢戏论,我们就是冒充的佛弟子,冒充佛弟子这个罪业重啊,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所以从今天起一定要老实学佛,佛陀所说的我们一定要遵从,这才是真正佛弟子。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8-2011 05: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过失。

今天这个过失实在说我们自己也是一定要警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自己常常不知道这个过失的存在,还以为自己做得很不错,这个在明白人眼中看到我们是愚痴啊!

那么什么是魔呢?是不是头上长两支角、面目狰狞的那个叫魔呢?其实不是的,只要一个人心里面有烦恼,就是喜欢与别人争论的烦恼,喜欢说是非,喜欢说没有利益别人话的这个人其实已经不知不觉就是魔子魔孙了。

所以我们不要以为今天我们标榜自己是佛弟子就不是魔子魔孙了,在佛陀或者明白人眼中什么才叫佛弟子呢?佛弟子决定不离开戒律的这个叫佛弟子。一个人纵然受了三归五戒但是还是喜欢戏论,还是喜欢随着自己的烦恼来说话这个人叫受了三归五戒的魔子魔孙,这个叫狮子虫食狮子肉,是专门来破坏佛法的,绝对不是真正的佛弟子,这一点我们绝对要认识清楚,否则学了佛最后却变成魔了,那就冤枉了!

那么当我们说这些没有利益的话,尤其是在讨论佛法的时候都是说些讽刺轻薄的玩笑的时候谁最开心呢?都是魔及魔民开心啊!为什么呢?因为你都在这边毁灭佛法魔怎么会不开心呢?因为魔最喜欢的就是佛弟子来毁灭佛法了,我们要知道外面的任何力量都无法毁灭佛法,只有不守戒律的佛弟子可以毁灭佛法,所以魔看了开心啊!

那么什么戒律是我们应该要守住的呢?本经前面教导我们的统统都是戒律,如果我们照着做了我们才能算是合格的佛弟子,否则的话我们就不是佛弟子,就是魔子魔孙了。

所以今天明白了这个道理,如果我们还是依旧放不下这个戏论,那么大家要知道,因果责任自己要扛起来了,到时候后悔的时候千万不能怪别人没有把这桩事情给你说清楚了。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任,学佛究竟还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学错了不能怪别人啊,只能怪自己没有好好的学习而已。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8-2011 06: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这个过失。

今天这个过失其实在我们学佛人来说,已经是耳熟能详的了。但是虽然是老僧常谈,但是我们还是做不到,因为做不到,所以我们还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学习,希望能够长时间的熏陶之下,自己能够真正把佛陀的教诲记在心上,落实在生活上。

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善根?在佛门来讲善根有三条,就是无贪、无嗔、无痴。我们今天就是因为有三毒烦恼才会堕落成凡夫,所以我们自己仔细想想,这个贪嗔痴本来是没有的,我们本来也是佛,但是就因为这三个东西所以我们变成凡夫了。所以这三个三根不是叫我们去学新的东西,而是把贪嗔痴烦恼放下了就可以了,这个东西我们本来有的,不是从外面求得来的。

既然这三个善根是去除贪嗔痴,那么所有一切行为造作要是增长贪嗔痴的话我们就不应该去做啊!这个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自己本身有没有发现到呢?所以在佛菩萨明白人眼里我们是愚痴众生,我们天天都在做什么呢?增长自己的贪嗔痴。打个比方,明明知道自己不喜欢那个人却还是要天天去找那个人的麻烦,天天去挑战那个人,欺负那个人,这样的行为对别人的伤害很小,但是却不断的增长自己的贪嗔痴,我们想想我们如果这样做的话愚痴不愚痴呢?

所以戏论也如此,我们天天在这里说一些无意义的话,而在这个说的过程当中又得罪了许多人,得罪了人之后别人又来针对你,结果来来去去没玩没了,当然这个里面怎么可能会没有贪嗔痴呢?说没有贪嗔痴是骗人的,谁会相信呢?

结果戏论的结果当然是原本贪嗔痴很重的人贪嗔痴就更严重了,而原本贪嗔痴还没有那么严重的人却在戏论的过程当中失掉了自己的善根,换句话说就是在戏论里面生烦恼了,这都是过失啊!

所以一个人真正是要学佛的绝对不沾染戏论,如果一个人还是喜欢戏论,那么我们只可以说这个人是欺骗自己而已,因为与学佛的方向目标根本都不一样,这怎么还可以说自己在学佛呢?都是自欺欺人而已。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8-2011 05: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过失。

今天这一个过失可以说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一个现象,但是我们也很好奇,为什么这些喜欢戏论的人难道自己没有觉察到自己的过失吗?

老实说,面包也是过来人,尤其是在跟别人争论佛法的时候,争论当中都是“我对,你错”这个概念。其实我们要清楚要明白,佛法是不定法,哪有什么“你错我对”的这种概念呢?佛法就如同医生医治病人一样,不同的病情就开不同的药方,譬如说今天这个人发热气了医生就介绍凉茶给这个病人喝,而另外一个病人感风寒了医生就介绍姜汤来给这个病人。如果两个病人见面了却互相告诉对方生病了要喝凉茶或者姜汤,我们想想这两个病人糊涂不糊涂呢?

所以今天所谓是当局者迷,一个人一旦陷入了争论之中就会迷失在里面了,他们自己本身看不清楚情况啊!这时候如果我们再介入的话我们也变成了当局者迷了,所以决定不介入其中。

所以我们看了上面的譬喻之后我们再看另外一个故事,有两个师兄弟在争论一件佛法上的问题,两个人僵持不下,然后师兄就独自去找师父讨个公道,师父就告诉这个师兄,“你对,你对。”

这时候师弟想了一想也很不服气,就也随后跑去找老师父理论去,老师父听了之后也对师弟说:“你对,你对。”

这时候师弟就出去了,师弟出去了以后老师父旁边的侍者就问了,“这两个师兄弟所说的都不一样,为什么师父您都说他们对呢?”

老师父就回答这位侍者说:“你说的也对。”

我们听完了这个故事有没有什么领悟呢?对嘛,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天下本来就没有什么对对错错的事情,但是我们自己却喜欢在这边分别谁对谁错,这个就错了。佛陀本意是要我们放下贪嗔痴慢疑,我们不但没有放下,还喜欢在佛法里面搞贪嗔痴慢疑,搞斗诤搞怨竞,这还怎么得了?

本来是希望我们从佛法里面学会放下,我们今天似乎对于外面的事物也放下了不少,但是对于佛法却执著起来了,这个就错了,大错特错了。

所以本经前面已经一而再再而三的劝告我们,要想在末法时期安安稳稳的学佛,一定要遵守佛陀前面的教诲,就是甘于寂寞,而且不看别人过失,不找别人麻烦,这个我们一定要懂啊!所以学佛学什么呢?学佛是要学会自己放下贪嗔痴慢疑,放下斗争竞争,这才是学佛啊!希望我们从这一刻开始真正学佛,不要再走错方向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8-2011 05: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过失。

今天这一个过失,实实在在的说,我们六道凡夫不容易体会也不容易懂,因为要说到地狱,很多人,尤其是现代人,现代人怎么样呢?现代人都骄傲自大,以为科学技术很了不得,所以他们不相信有地狱,甚至于这些人都说地狱古代人说来吓唬人的,害怕人们做坏事所以这么说的。

所以说现代人十分可怜,为什么呢?对别人不信任是可怜人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只要仔细思考一下就可以知道为什么了。

有一句话叫“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句话有道理啊!一个人为什么不相信别人呢?打个比方,一个十分吝啬的人就不可能会相信别人会这么好请他吃东西;还有一个喜欢说谎的人不相信别人给他说的是真话,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呢?因为自己本身做不到,所以他觉得世界上所有人都做不到了,这就是可怜人。为什么说他可怜呢?因为纵然别人想帮助他,但是他自己不能相信别人,所以这就没有办法了,别人再慈悲也只有任由他去了。

所以今天我们学佛了要清楚,纵然是世间一个普通的善人也绝对不说谎话,更何况是出世间的善人又怎么会编这些谎话来骗我们呢?如果有人不相信别人绝对不说谎话那我们只能够可怜这个人了,因为可能这个人一生当中都没有人对他说过真话,所以他才不相信世界上有人是不说谎话的,我们也不能去责怪他,都是可怜人啊!

所以我们学佛人一定要相信有地狱,而这个地狱虽然其它宗教也知道,但是只有佛法为我们很明确的指出这个地狱的业因是什么,这个地狱的业因是嗔恚心。一个人要是都造作恶业他的心一定是充满了嗔恚,而这个嗔恚就带领着他或者说在他心中自己变现出地狱的景象,所以就堕地狱了。

而今天我们学佛最常犯的是什么呢?现代人学佛就出现了很多毛病,学佛的目标不明确,不单如此,很多人学佛不是为了断烦恼,而是为了什么呢?为了消磨时光,消遣佛法,这个罪业就大了!

这些人学佛不但不修正自己的毛病习气,而且还喜欢找人抬杠斗嘴饶舌,喜欢说是非,喜欢批评指责,我们看到了这个现象再读到佛陀的这句经文,我们不禁心里面都生起了恐惧心啊,这些人将来都往恶趣去了。

所以我们知道,地狱门前僧道多,这句话是一句形容词,但是我们想想也很符合我们这些佛弟子的情况,一个人不学佛就罢了,但是学佛又不认真努力的来学习断恶修善却一直在佛门里面造罪业,所以反而学佛了更容易堕地狱去了,反而不如不学佛的世间善人。

而学佛人堕地狱也不能够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没有好好的学。佛陀在此地已经教导我们远离戏论了我们还是要跟别人斗嘴,还是要跟别人争论,那还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过失不在别人,还是在自己没有做好学好。今天假如我们还肯信佛,希望大家都把这些毛病习气都改正过来,好好学佛,纵然这一生不能脱离六道,但是也不至于往地狱道走去。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8-2011 07: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14-8-2011 07:32 AM 编辑

"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过失。

我们看看今天这个社会,普遍上对于自己的外貌对十分的注重,甚至于连男性都开始化妆和追求名牌衣服,都是希望自己能够看起来好看一点。我们也看到各种各样的美容产品,美容中心,甚至于整容,这些方法都是希望把自己的外貌变得好看一些。但是我们看看,这些手段方法真的有效吗?

或许有人要说了,整容真的可以把人变帅变漂亮,证据都在电视节目上我们可以看到,但是我们仔细反省,整容成功的例子多还是失败的例子多呢?而且我们看看有些演员如果不笑的时候还可以看,一旦面部表情稍微大一些,他的整张脸都变形了,我们看到了都觉得很恐怖啊!这都是我们可以观察到的。

所以要想变得好看,其实我们还是要从根本上下手,根本在哪里呢?就一句话“相随心转”而已。我们自己仔细想想这句话我们可以大概了解里面的道理,这个里面是真有道理的。

我们不相信的话我们可以观察一下,一个人什么时候最丑陋呢?生气的时候、烦恼忧郁的时候、拍马屁的时候,这些时候一个人的脸会变得十分的丑陋。所以人的脸是会随着心里面的念头而改变的。而这些不好的念头如果出现的次数太多,维持的时间太长,我们的脸就会被“定型”在那个丑陋的样子,我们想想多可怕啊!

所以一旦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不要以为佛法所说的“因果道理”一定是你今生做了什么来世才来受果报,老实说,这个因果关系,尤其是从一个人愤怒的时候我们可以马上看到,他马上就变丑陋了,何必等到来生来世呢?即时的因果就现前了!

所以明白了这一点,对于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体会了,为什么呢?因为戏论里面会让我们产生种种不善的念头,这都是前面的过失里面有为大家提到的。所以这些不善的念头一旦产生了,最直接受影响的就是我们的样子了,会变丑陋啊!所以爱美的同学一定要注意了,不可以疏忽啊!

所以我们自己学佛学得好不好我们自己可以从自己的外貌上来判断,假如愈学愈丑陋,我们自己要反省啊,自己怎么变得这么丑陋,照镜子的时候连自己看了都讨厌,这样子一定是我们自己学得不对,学得不好啊!但是大家也不要误会,当然我们学得好也不可能忽然变成帅哥美女,但是我们自己一定要知道,我们学佛了总不能每天就板着一张脸,让人家看了都觉得难以亲近,这就错了。

下面面包为大家找来一些照片,我们今天就可以决定自己希望变成哪一种样子,决定权还是在我们手上,我们自己要做选择。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8-2011 06: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过失。

我们学佛这么久了,其实还是回到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上,我们学佛的目的到底是什么?知道了这个目的以后我们自己要清楚,我们所做所为是不是朝这个方向前进还是我们正在走相反的道路呢?这些我们都要自己清楚明白的知道,否则的话我们纵然学佛学得知识很丰富,别人也好像很赞叹,但是我们绝对是自己骗自己,骗完了自己还欺骗别人,结果到头来还是依旧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这就浪费了我们这一生学佛的机会了。

那么今天我们学佛知不知道戏论是什么呢?其实戏论用简单的解释就是说对自己乃至于对别人都没有好处的言语这些叫戏论。而戏论里面常常就会出现很多揶揄、嘲笑、冷嘲热讽、指桑骂槐的这些现象出来,结果当然里面就产生了贪嗔痴慢疑种种不善的烦恼,这些都是戏论。

但是我们发现很多人都放不下戏论,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还是控制不了自己啊,看到有什么热闹自己控制不了自己就是要插一脚,这种人就喜欢戏论,甚至于他不知道戏论是不对的,这就更可悲了。我们要知道,我们学佛不是要导正别人的思想观念,我们学佛是要降伏自己的烦恼,这从金刚经我们可以看出来,舍利佛尊者是问佛陀如何降伏自己的烦恼,我们要认识清楚这一点啊!而不是去降伏别人的烦恼,这是我们学佛人要知道的事情。

所以今天这个过失我们自己到底有没有呢?我们只要仔细观察我们自己就可以知道了,我们说话是不是愈来愈困难,愈来愈难给别人明白我们的意思,如果是的话我们就是犯了戏论的过失了,要自己知道反省啊!

所以总结一句,学佛是为了降伏自己的烦恼,不是要降伏别人的烦恼,我们所说的话如果没有实际上的利益,那么这些统统都是属于戏论,我们学佛人一定要自己反省自己有没有过失,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6-8-2011 06: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一者。所廖受教法。不能忆持。"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过失。

今天这一句正是我们学佛人所经常面对的一个问题,那就是所学习到的佛法不能够忆持。什么是忆持呢?就是把所学到的佛法记下来了以后能够维持不变的做到,这一点对我们太重要了,因为如果我们不能够把所学到的佛法记下来并且维持不变的做到,那么我们的佛法等于是白学了。

譬如说我们佛陀教导我们要学习忍耐、忍辱,但是今天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的与人斗嘴,与人争论,我们先不问到底我们所争论的是对还是错,但是我们一旦争论斗嘴,我们已经错了!我们自己想想这句话有没有道理呢?这已经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诲了,违背佛陀教诲我们还凭什么称自己为佛陀弟子?根本就是欺骗众生的佛弟子,这个罪业就重了。所以不学佛还不至于造这个罪业,自己称自己学佛了却还在那边争论,在那边吵架、批评、谩骂、冷嘲热讽、毁谤三宝,我们学佛了反而容易犯这些错误,真的是还不如世间善人,这一点我们自己一定要冷静反省。

所以今天这个过失告诉我们,这个喜欢戏论的人,他自己所学到的佛陀的教导方法,他很快就忘记了,纵然记得但是他日常生活中这些教诲都不起作用,用不上啊!佛陀教导我们忍辱忍让我们都做不到啊!这个就是过失了。

而今天如果真正想学佛,真正想有成就要如何呢?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楚知道,就是根据这部经前面的教诲来做啊,这是弥勒菩萨非常慈悲为我们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方法,根据这些方法就不会错了,能够在这个时代安安稳稳的学佛,我们自己一定要努力做到啊!而这个里面的道理前面面包也为大家做过报告了,大家可以仔细去思考,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呢?因为佛法不是叫我们盲从而已,这里面的道理如果我们自己想通了我们会真正去做到。

所以要做到佛陀的教诲没有别的,我们只有认真努力的重复读诵佛经,把这些重要的教诲重复的背诵下来,久而久之我们才能记得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待人处事。譬如说今天我们看到某某法师做了什么自己觉得不该做的事我们会想到前面的经文“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就是这些弘扬佛法的人纵然做错了什么事,我们终究不把这些事情举发出来,这才是真正佛弟子,真正听佛陀教诲的好学生啊!

而很多时候我们做这些事情都是一时的意气用事,随着自己的烦恼而做,这都是迷惑颠倒啊!迷惑的人才控制不了自己,这一点我们自己一定要认识清楚。如果连自己有烦恼习气自己都不知道,这样的话学佛就难了,难在自己不知道自己有过失那又从什么地方改起呢?所以学佛是真难啊!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学佛有成就的人都是老实人,因为佛说一句我们就做一句,这样才会有成就啊!而不是佛说一句我们就反十句,这就错了,这个叫自作聪明,世智聪辩啊!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8-2011 06: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过失。

今天这一句经文是释迦牟尼佛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喜欢戏论,喜欢与人辩论这个辩论那个,结果到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对于任何的佛经都听了也不能明白,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否则学佛真的就是增长一些佛学知识而已,对于自己的人生没有多大的帮助了。

我们知道,佛法教学无论哪一宗哪一派哪一个传承都是要化解我们的贪嗔痴慢等等的烦恼,而且佛法是不定法,释迦牟尼佛对于每个人的说法虽然似乎有些不一样,但是我们要知道,这都是针对每个人的习气烦恼而说,所以当然不一样,但是总的原则都是要帮助我们降伏烦恼而已。

所以今天很多的佛弟子喜欢跟佛弟子在那边争谁才是真正的佛法,这都是不了解佛法的做法,因为什么呢?如果佛弟子跟你争谁才是正法,那他已经错了,违背了佛陀的教学目标,他的话又怎么能取信于大众呢?说得明白一点,佛法的降伏烦恼的教学,可是今天这个人还用佛法来搞贪嗔痴,那么这个人还称自己是佛弟子,我们能够相信吗?而且我们自己学佛都还没有证果,纵然给我们证得阿罗汉,我们有资格来批评谁才是正法吗?这些道理我们要好好想想。

而喜欢戏论的这些人为什么听闻佛法都不能开悟呢?相信学佛有些日子的同学都会知道,这一类人心里面已经充满了自己的成见,所以不能接受佛法的教诲啊!就好像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
一天,一位大学者来向南隐禅师问禅。双方坐下后,南隐禅师什么也没说,只是请他喝茶。

  南隐禅师提起茶壶为他沏茶,茶水不断地泻下,很快就注满了杯子。但南隐禅师仍视若无睹,继续倒茶,以至于茶水四溢,流了一桌子。大学者望着茶水不断地溢出杯外,搞不清禅师究竟想做什么,便急切地问道:“大师,水已经溢出来了,不要再倒了!”

  南隐禅师听后,慢吞吞地把茶壶放在桌子上,望了望他说:“你的脑子就像这杯子,里面装满了你旧有的意识,不把自己杯子里的茶水倒掉,怎么能让我对你说禅?”

所以从故事里面我们体会到,喜欢戏论的人都怎么样呢?都不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啊!不但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连佛陀的教诲都不能接受啊!读到了佛经还要在那里批判这是不是佛说的啊?这种人就是这句经文所说的人了,这种人“于未闻经。闻之不悟”,所以我们自己要当哪一种人,我们自己要选择清楚,否则这一辈子学佛的机缘又会白白浪费掉了。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8-2011 06: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
"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过失。

今天这两句话虽然好像也很好懂,但是我们却常常疏忽了。怎么说疏忽了呢?因为我们自己常常犯这个过失自己却不知道,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一个道理,看别人过失容易,看自己过失就不容易,因此我们自己常常犯这个过失自己却不知道。

今天这句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喜欢戏论,善知识一定会远离我们。那么我们要问了,这个善知识怎么这么没有慈悲心,看到我有过失了不告诉我不教导我,却要离开我?那么我们就试试想想看,当我们沉迷于戏论的时候,如果真的有善知识来劝导我们不要争论,那么我们会不会接受这位善知识的劝告呢?所以我们要有自知之明啊,人没有自知之明就永远也改正不过来,迷惑颠倒啊!

所以既然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的劝导,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那么我们怎么可能接受别人的劝告呢?既然不能接受别人的劝告,那么我们想想假如我们是善知识,我们还会浪费时间在这边跟别人结怨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嘛!所以当然善知识就远离我们了。

那么另外一个过失就是如果我们喜欢戏论,那么很快的就会遇到恶知识。这个恶知识我们不要以为这些人的头上有“恶知识”这三个字方便我们辨认,老实说现在我们这些凡夫哪里有能力分辨善恶呢?别人来劝导我们反而不高兴,那么这些恶知识是如何的呢?我们很欢喜这些恶知识,因为他们随着我们的烦恼来行动。

譬如说看戏就好了,我们喜不喜欢看电影呢?什么电影上映了马上去看,而这些电影都是帮助我们增长贪嗔痴慢,我们自己知不知道呢?不知道啊!不但不知道反而还很欢喜这些电影,却不知道这些都是恶知识。老实说看完一场电影可能我们要静坐一个星期都不能平静下来,但是今天这个社会上有谁知道呢?除非真正深入佛经里面去学习,否则真的很少人会知道这件事。

当然除了我们欢喜的恶知识之外也许大家也会碰到我们不喜欢的恶知识,譬如说很顽固的佛弟子,我们虽然这些人贪嗔痴慢统统具足,但是我们就常常碰到,为什么呢?

这里就为大家举一个例子,有一个妈妈接到警察局的电话告诉她说她的儿子在警察局,这位妈妈就不相信,然后告诉警察说,我儿子不可能回犯罪,一定是搞错人了。然警察就说了,你儿子是不是叫某某某,妈妈就接着说,一定是同名同姓的。警察又说,可是是你儿子叫我们打这个电话号码的。这位妈妈才赶紧到警察局去。到了警察局,这位妈妈马上就说,我儿子很乖的!一定是给朋友带坏的!

看了这个例子,我们想想,我们自己是不是很像这位妈妈呢?总觉得自己儿子没错啊!可是我们想想,如果他儿子真的很乖,那么怎么可能会跟有品行有问题的这些人交往呢?

所以我们自己也要想想,如果我们身边都是我们讨厌的人,贪嗔痴慢疑具足的佛弟子,我们自己要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是这种佛弟子呢?否则怎么可能会跟这些人这么合拍,天天在这边讲戏论呢?

所以无论善恶知识都好,都是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如果自己真正做对了,我们才能避免这两个过失。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8-2011 05: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

。。。待续

面包小语:

诸位同学,诸位大德,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戏论的过失。

今天这个过失为我们点出学佛的真正目标,学佛的目标就是出离这个轮回而已。但是今天我们看看自己在日常生活当中,尤其是戏论的时候,到底是朝出离的方向走还是愈走愈远了呢?我们自己要好好想想。

下面面包引用一段经文给大家做参考,希望我们读了佛经之后可以放下戏论,好好修行。

今天我们就学习到这里。

佛说箭喻经(白话文)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的徒儿鬘童子尊者,在僻静处静坐修行,心中起了一些念头,令他感到非常迷惘。

他所想的,是一般爱好思想的人都曾想过的问题。

在他心中起伏的念头是几个问题。他在想:

“世界是永恒的?还是不永恒的?”

“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灵魂和肉体是同一物?还是两回事呢?”

“得道的圣者死后,肉身继续存在?还是不再存在呢?”

“圣者死后,会不会既存在也同时不存在?还是既不存在,也非不存在呢?”

他想了许久,都想不通,心中非常懊恼,便自言自语道:“这几个问题,世尊总是不解释,只把它们搁置一边,到有人提出的时候,又把它们摒弃。”

“这些是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是宇宙的根本问题,若是世尊没法子解释清楚,打开我的疑团,我留在他身边修行也没有什么用处了。”

“我现在就要去问他这几个问题,若他答不出,我就要脱离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

已经傍晚的时分了,鬘童子仍然独自走向世尊的居所。见过世尊,行礼已毕,便恭敬地坐在一旁,坐定后,便向世尊道明来意,列举他的疑问:

“若是世尊觉者也不能解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此继续修行,也注定没有什么成就的了;明早我便会收拾一切,离开僧团,再过在家的生活,不再修行什么了!”

“现在就请世尊老老实实回答我的问题吧!”

佛陀听罢徒儿生气的说话,便和蔼地说:“鬘童子,我从来有没有向你说过:‘来吧!鬘童子,到我的座下来修习梵行,我会为你解答世界是否永恒等那几个问题’呢?”

“没有呀,世尊。”

“那么,鬘童子,骄慢的人呀,你在生甚么人的气呢?鬘童子,不论是谁说这样的话:‘我不愿在世尊的座下修行,除非他能为我解释清楚世界是否永恒等那些问题’,这人在未能清楚满意之前,就要死掉了。”

“为什么呢?”

“因为这人就好比一个中了毒箭的人,在亲友找到医生替他诊治的时候,不好好地让医生为他治疗,却骄慢地对医生说:‘我不要你把箭取出来,不要你给我解毒疗伤,除非你能解答我以下的问题:伤害我的人属于什么阶级呢?名字叫什么?身材怎样?是那里的人氏?他用的弓是什么做的?弦又是什么做的?他用的箭,箭杆是什么做的?箭翎是那种鸟的羽毛?箭镞的样子怎样?医生,你若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解释,我决不让你给我疗伤。’鬘童子,那人还没有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他已经毒发死掉了。”

“同样的道理,一个人未搞清楚你所提出的那些问题之前,便把时光浪费殆尽,再没有时间修习梵行了。”

“修习梵行,建立解脱,不在于肯定或否定你所提出的问题。”

“不论世间流行的臆度是怎样?肯定的或是否定的?都不能倚靠它消除人间的苦痛。”

“消除痛苦,建立解脱,才是梵行的目的。”

“我为什么不去解释你这些问题呢?因为它们与解脱无关。”

“鬘童子,我要解释的又是什么呢?”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止息苦的生起?”

“我要解释的是怎样才能建立解脱?”

“从梵行可以建立解脱,从解脱可以得到无限的智慧和力量,到那时,一切的智慧尽在心中,又何愁解释不了你所提出的区区几个问题呢?”

鬘童子听毕世尊这番话,便为刚才的失态感到羞惭,继因郁结已通而满心欢喜,向世尊谢过后,便欢天喜地地离去,继续他的梵行努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8:05 AM , Processed in 0.09649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