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的前提是:- 人格必須高尚.要注意喔 ! 虛偽的人,賤格的人,往往最喜歡高談哲學.
一、前言 「哲學」一詞是我們常見常用卻又非常陌生的名詞,一般人除了不明瞭「哲學」之意義外,甚至誤認哲學即是相命卜卦之學,不然亦認為哲學是一門艱澀難懂而且充滿神秘色彩的學科,因此,哲學系的教授,學生們亦遭池魚之殃,被認為只有怪人才會學這些奇怪的東西,甚至戲稱哲學家是坐在椅子上對著桌子發呆的人,或謂哲學是以大家不懂的話,來說明本來已懂的事,結果弄得大家什麼都不懂。實則不然,隔行如隔山,每一門學科皆有其探討之範疇,只要按部就班由淺入深,哲學與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一樣的容易懂,人們往往受其「盛名」之阻嚇,誤其為「凡人」所不能了解之學科。 幾千年來多少的哲學家不斷地於哲學之園地內耕耘,然而哲學卻一直沒有一個公認的定義,人言人殊,各家說法不一,如莊子所云:「是其所是,非其所非。」因此造成人們很大的疑惑,到底哲學是什麼?筆者亦不敢妄下定義,只能嘗試著「描繪」哲學的大致形象。 筆者在本文中,將嘗試以最通俗的文辭談哲學之意義,儘量避免術語,以期同學們皆能了解,而不致於弄得大家什麼都不懂。
二、由字源看「哲學」中文裡原文「哲學」一詞,初乃是日本人西周譯西方Philosophy之為「哲學」,後為現代中國人所習用。西文中的Philosophy是從希臘文來的,原是 Philia 與 Sophia 二字之結合,Philia為愛,Sophia為智,由字源解釋,哲學乃是愛好智慧之學。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因為不滿當時詭辯派學者自稱為(智者)Sophists,乃自稱Philosopher(愛智者,今則指哲學家),而後才有Philosophy一詞。蘇格拉底之所以自稱為愛智者,是因為他能時時自認無知,他曾說:「我所唯一知道的事情是:我什麼都不知道。」(The only thing I know is : I know noting)。由此可知,西方傳統所謂哲學家,一直涵有「自認無知,或時時懷疑他人與自己之所知,但熱愛探求真知。」筆者認為愛好智慧、追求智慧的確是哲學的真精神。
三、澄清「哲學」的歧義目前哲學這個名詞,經常是指任何事物之原理或理論,因此你可聽到飲酒哲學、廣告哲學、賺錢哲學等名詞,記得前些日子,美國職業籃壇巨星張伯倫先生來臺時,記者在電視訪問中曾請張伯倫先談他的籃球哲學,其實這些被冠以哲學之名詞與哲學家的思想毫無關係。 一個心智成熟、人生體驗較豐富的人,皆有其人生觀、處世之道做為行為之引導,我們若放寬哲學一詞的意義的尺度,稱之為「xx人之哲學」亦無不可,然若依學術上之尺度則不能冠以哲學之名了。嚴格來講,能成一家之言而自立門戶者,自有其獨特之見解,必有精細的論證、有完整的系統,其範疇必須涵蓋人生與宇宙的幾個重要問題。哲學與一般人的人生觀的區別,正如聲樂家與普通人的區別,一般人當情之所至,難免要哼上兩句,然而聲樂家之歌唱,因其專門技術,自然不同於一般人之歌唱。
四、哲學的主要課題哲學研究園地的劃分,亦如同哲學的定義一樣,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本節所指出之內容則是受多數哲學家重視的課題。
甲.方法論(Methodology)
在此課題中哲學家所關心的是:哲學當用什麼方法或那些方法?本文只簡單的介紹邏輯、演繹法、歸納法,其他較複雜難懂之方法則不作介紹。如:直覺法、笛卡兒的澈底懷疑法、康德的先驗哲學等。
A、邏輯:每一種出於理性的思想都要用邏輯方法(理則學),這是哲學的基本工具。邏輯所研究的是人類思考、推理的正確方法。人必需有正確的思考方法,才能由已知而正確的推論出新知,更可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錯誤。
B、演繹法(Deduction):演繹法就是由普遍原則而推論出個別具體的事實。 例如:所有靜修女中的學生都是好學生(這是一個普遍命題。) 張三是靜修女中的學生。 所以,張三是好學生。(此亦是邏輯_的三段推論法。) 普遍原則有如數學中的公理、公式,只要屬於普遍命題所涵蓋的範圍內的個體,即可推論出必然的結論。 C、歸納法( Induction):歸納法正好與演繹法相反,是經由多次觀察個別、具體的事例,而推論出一個普遍的原理原則。它的步驟是:觀察,建立一些廣泛的假設,利用有意安排的試驗或再度的觀察來驗證這些假設。例如:根據多次的觀察水在適當的氣壓下,加熱至攝氏一百 度則會沸騰,經過一再的試驗,於是歸納得到此一原理。
乙.形上學(Metaphisics): 形上學可分為三個部門,存有學、宇宙論與自然神學。
A、存有學(Ontology)或譯為本體論 存有學是論「存有」之學(Science of being)世界上的任何物,現在存有以及未來能存有之物都是存有學研究之對象,但存有學又不研究任何特定或個別物,譬如:人狗、花草、水火等,更不研究張三、李四、黃狗、菊花等。它所討論的是所有物的共同點及此共同點所擁有的特性 ,這就是亞里斯多德在其形上學所說的:「論所有存有物之為存有物及其特性 之學。」(There is a science which investigates being as being and the attributes which belong to this in virtue of its own nature)(註一)在此一園地中,討論的是:存有物的特性 、因果律、第一原理中的矛盾律、同一律、排中律,人是否能找到真理?真理的標準是什麼?何謂善惡?其本質是什麼?何謂美?等問題皆是其研究課題。
B、宇宙論(Comsmology) 在存有學中探討了所有存有物的共同特性之後,很自然的便進一步探求存有物的來源問題,即宇宙的最後根源是什麼?是否有宇宙的創造者?或宇宙是偶然發生的?宇宙是永 恆的或是短暫的?宇宙的演變是有目的?或是盲目的?這些皆屬宇宙論的研究範疇。
C、自然神學(Natural Theology) 許多哲學家由存有物的本性,而推知萬物不可能是自己發生的,必有來源,因此推論有一永 恆的、絕對的根源──神。而以神的存在、本質及其活動 為研究對象,在此探討中,可以找到萬有物的秩序全部解釋與適當說明。
形上學是哲學旳基石,哲學家由其形上基礎而發展出其哲學體糸,因之形上學是各哲學家之起點,亦是哲學派別之分歧點,不同的形上思想自然發展出不同的哲學思想。例如:老子主張道是萬物之根源,道是無為、無爭,一切均順其自然,所以人亦當效法道而無欲、無爭。墨子主張「天」是萬物之主宰,亦能賞善罰惡,所以需順「天意」而行,則需兼愛非攻。
丙.認識論(Epistemology) 簡單來說,認識論即是探討人類的「認識」。即我們的理性是否有認識的能力?我們如何獲得知識?我們獲得的知識是否達到確切性 呢?我們認識能力究竟能伸展至多遠呢?這些皆是認識論的研究範疇。
認識論是反省批判我們的認識能力,以尋求知識的有效性,所以認識論是知識可靠性 的基礎。
丁.倫理學(Ethics) 倫理學亦稱為道德哲學,乃是以人類的行為為研究的對象,但是這種行為必需發於自由意志與屬於個人人格的,其目的是引人走向至善與獲取幸福。它探討:倫理價值觀、倫理規律、倫理標準、德性 行為、良心、人的基本義務、倫理的善惡等問題。 倫理學亦可納入價值論之範疇內,但筆者認為其為中國傳統哲學之主要課題,所以特立一單元討論。
戊.價值論 自古以來,中外思想家都曾關心到生活的價值和價值的生活。什麼是真值得人追求的目標?或許根本沒有這樣的目標?一般的價值經驗之性 質和效力是怎樣的?個別真理,如道德上的善、美、宗教信仰及崇拜又是怎樣的?理則學(邏輯)、倫理學、美學與宗教哲學,就是討論這些價值的,有時稱為「規範科學」(Normative sciences)。探究價值之整個園地的,就是價值論。
己.專門論題 許多學術領域的學者,都感覺需要把他們研究用的方法及所得的結論,加以哲學性 的處理;也就是說,指出該領域與更廣之見地的關係,比如審察其所用之方法,它的先設條件,它的限度,它對形上學的貢獻,和它對價值的影響。這樣就有了科學之哲學、歷史哲學、法律哲學、教育哲學,和社會哲學。有些哲學家也把價值論_的主要科目刊在這_,即理則學、美學,及宗教哲學。其實,任何一門學問,無論它有多寬或多窄的視野,都可以從哲學觀點去研究。此處所討論的各門學科之哲學自是不同於前文所提之籃球哲學。
五、哲學的定義本應在文章之首就談哲學之定義,但為了使同學容易了解所以將本節放在哲學的主要課題之後。 如前文所述,哲學之定義無一定論,在此只舉一個較具傳統性的定義:「人類以自己理性 的自然光輝探究萬物之最後根源或最高原理之學。」(The science which by the natural light of reason studies the first causes or highest principles of all things) 西方傳統哲學非常重視人的理性,亞里斯多德對人的定義是:「人是理性的動物。」認為人之所以為人,乃因人有理性 。所以傳統哲學強調理性正如自然之光輝,使人不再是在黑暗中摸索的動物,藉著理性 來獲取真理、真知,得到永恆。 在方法論的範疇中,哲學家研究正確的思考方式──邏輯,以及有效的研究法則以做為研究之工具,在形上學中研究宇宙的根源,存有物的最高原則;在認識論中尋找認知的最高原則;在倫理學中探討人類道德的最高原則;在價值論中確立價值的最高原則,在專門論題中奠定各門學科的研究基礎。
六、結語同學讀了上文,心中不免會有一疑問:哲學所談的似乎都是些非常空洞的原理原則,究竟對實際的生活有何作用?對此問題,筆者不打算由全人類或文化這樣的觀點著手,只談哲學對個人的影響。
(一)哲學是思想訓練。 邏輯是研究哲學之基本工具,探討的是思考的正確方式,邏輯使人避免許多錯誤的推論,如邏輯上有個欺負人的推論: 因為:你爸爸是人。 我也是人。 所以:我是你爸爸。 一個未學過邏輯的人,雖明知被人欺負了,卻不能駁之以理。類似這樣似是而非的錯誤推論很多,往往混淆了人的思考。 西方傳統哲學非常重視思想體系,要求完整、清晰而不前後矛盾的哲學體系,耳濡目染之下自然形成組織思想體系之習慣,在思想上盡力要求清晰的條理與井然的秩序。 哲學範疇內的許多問題一直是眾說紛紜,同一問題各持一角度,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學哲學則需由其不同之角度而一一去理解,自能有較嚴密而週延的思考。
(二)哲學指導人生。 有神論的哲學。以神為人生的中心,相信神是公義的主宰,賞善罰惡的最後裁判者,在現世犧牲物質的享受,以「真愛人、全犧牲、常喜樂」的精神,善過一生。無神論的哲學思想,積極以崇高精神為宗旨,造福人群、服務大眾;以「人過留名,雁過留聲」的精神,創造人生。消極者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精神,吃喝玩樂,隨遇而安。 在浩瀚的哲學經典中,或許仍無法為自己找到滿意的人生指南,但卻是我們建立人生觀的最好參考資料,前車之鑑亦可做為警惕而不致於重蹈覆轍。 哲學不能填飽肚皮,卻是精神上無限的慰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