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面包说

srO 顶礼佛经一部 Or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5-2010 06: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智慧具足。"


。。。待续

面包小语:

在从前面包刚学佛的时候,读到了三毒烦恼“贪,嗔,痴”。面包觉得最难的就是断痴。

怎么说呢?因为至少人在贪心和嗔恚的时候自己都很容易察觉到,但是人在愚痴的时候怎么会知道自己愚痴呢?

所以面包就寻找答案,希望有一个方法来断掉愚痴。

读了这部经呢,面包也找到答案了。

人要开智慧的话,还要从修正自己的行为来得到智慧。

当一个人能做到本经前面所说的,比如"但自观身不求他过。乐于恬默。"。做到了这一句,人的心就能把很多是是非非放下。人在放下的时候自然心就清静了。人心清静了,自然思维也就清楚了。这时候,愚痴就断了。

今天读了这一句,还是希望我们都能努力的实践本经的教诲,希望诸位都能得到佛法最真实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5-2010 06: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坚持力。"


。。。待续


面包小语:

看了这一句,面包心中也无限的惭愧。因为佛所说的二十种利益,毕竟如果没有做到本经前面所说,我们是没有办法得到的。坚持力也就是恒心、耐心是我们所希求的,也是我们学习成就的主要条件之一。以下有一个故事:

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思想深邃,思维敏捷,关爱众生又为人谦和。许多青年慕名前来向他学习,听从他的教导,都期望成为像老师那样有智慧的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天赋极高,天资聪颖者济济一堂。大家都希望自己能脱颖而出,成为苏格拉底的继承者。一次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的事,每个人都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说:“从今天起,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

    第二天,苏格拉底问学生:“谁昨天甩胳膊三百下?做到的人请举手!”几十名学生的手都哗哗地举了起来,一个不落。苏格拉底点头。一周后,苏格拉底如前所问,有一大半的学生举手。过了一个月后,苏格拉底问学生:“哪些学生坚持了?”有九成的学生骄傲地举起了手。

    一年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动作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伟大哲学家的柏拉图。他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哲学并创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培养出了堪称西方孔夫子的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那么究竟我们要怎样得到这个坚持力呢?

其实原理原则还在本经里面。当一个人很清楚很明白自己应该做什么的时候,那么相信这个人肯定能够有很坚强的信念,不会被外面的环境人事给迷惑,给阻挠。因为他清楚的知道什么是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

能够得到坚持力的人,还是一句老话,就是能够遵守本经教诲的人。能够真正做到了,那么佛法的利益,我们才能真正得到。

最后还是希望我们大家,能够真正学佛,放下自私自利,认真努力的做到本经佛菩萨殷勤恳切的教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5-2010 08: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住清净行。"


。。。待续


面包小语:
不知道大家看了这一句会不会有所好奇?为什么说清净行是一种利益呢?
其实
一个人如果真的做到了清净行,我们会发现那个人真的会得到快乐。是一种踏实的快乐,清净的快乐。

可能我们现在还没得到那种快乐,那么我们只可以靠想象。一个行为清净的人,根据无量寿经上说“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一个人如果都处处能做自己的主宰,自己能够控制自己,而且对于别人都没有伤害,只有帮助与爱心。那么这个人一定很快乐。这也是一种实在的快乐。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这是一种真实的利益。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都能做到本经的教诲,大家都得到这种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10 08: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觉悟心。"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看了这一个利益,真的是不可以疏忽,因为这一个利益对我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

那么我们要问了,觉悟什么呢?
学佛就是觉悟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发奋改正过来而已。

很多人误会了,以为知道了一些深奥的道理就是觉悟了,其实不是的。那些道理太深,对我们初学来说太遥远,我们初学佛的人要把自己的基础打好,一定从本身的行为开始来改正。因为我们还被自己的烦恼控制着,所以根本无法谈得上更高的佛法。

本经前面所说的如果我们初学都做到了,一定会发现自己以前犯下的错误,这个就得到了“生觉悟心”的利益。

而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了,我们才真正能够改正,才能有一个方向更精进。

最后希望大家都一起来实践佛陀教诲,才能得到这个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5-2010 07: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得出世智。"


。。。待续

面包小语:

面包看了这一句,不得不赞叹,这一个利益真的是很殊胜的一个果报。

我们看过了很多的学佛人,也不能说他们不努力,不用功。但是,为什么他们就不能得到出离这个世间的智慧呢?也就是说虽然我们学佛很多年了,但是为什么还不能够清楚的知道如何出离六道轮回呢?

这个答案还是我们初学总是把做人的基础疏忽掉了。我们总以为“知道”了很多佛学的知识就可以出离六道,那么我们还是错了。

佛法一定是建立在做人的基础上。如果一个人连“人”都做不好了,那么“佛”这个更高的境界我们是绝对达不到的。就算我们满口的“佛言佛语”,但是总得不到佛法的利益。

得到了做人的资格之后,换句话说也就是当我们把“人”做好了,我们才有资格来学习佛法。

那么话又说回来,“得出世智”这个利益还是面包前面所提到的“自然得到的”,但是其中的道理在哪里呢?相信诸位同修学习佛法也有一段日子了,所以面包今天也不说破,让各位同修能够自己去找答案。

最后希望我们大家天天都有进步,福慧日日增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5-2010 06: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为众魔之所得便。"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初学读了这一句或许会觉得,可能是我读了佛经,佛菩萨高兴,所以来保佑我。如果我们那么想的话,我们就错了。

如果真的佛菩萨可以这样来保护人,那么照理说佛菩萨大慈大悲,应该所有的人都不受磨难了,那么怎么我们还看到那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受到那么多的障碍呢?

所以看了这一句我们还是要想到,前面经文所说的“不著名。闻。利。养。果。报。”。

魔都用什么来控制我们呢?就是这一些名。闻。利。养。果。报。

如果我们对于这一些东西都彻底放下了,那么自然而然我们就“不为众魔之所得便”了。

所以这个逻辑我们要看清楚,我们就了解到其实佛法教导我们的是如何自己保护自己而不是靠外来的力量来保佑,我们就会认真努力的做到佛陀对我们的教诲了。

最后还是希望我们都能认真努力做到本经的教诲,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9-5-2010 06: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少于贪欲。无有嗔恚。亦不愚痴。"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初学佛的人,都怀着一个愿望,那就是学习佛法能够有所成就。而这个成就,并不是学习佛法里面的“知识”,而应该是得到佛法里面真实的利益,而这一句就是我们学佛人应该要得到的利益。

如果我们今天学佛了还是看这个不顺眼,看那个也不顺眼,那么我们学佛的话,每天的早晚课可以说是上骗诸佛菩萨,下骗一切众生,最后是骗自己。

就如同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尽虚妄”。一个人如果对于这个世间的现相不执著了,就可以说是“不愚痴”了。对于这些现相不执著也就不会贪求,那么这个人也就“少于贪欲”。对于不执著又少于贪欲的人,这个人当然也就“无有嗔恚”了。

这么样解释也许大家会觉得很难理解,那么面包就举一个例子。
我们常常听说别的宗教是升天的,不究竟也不圆满,佛陀的教育才是究竟圆满的。这句话在我们普通凡夫听起来也很正确,也点头。那么现在有一个问题了。

相信大家都听过“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那么佛的眼睛里面看一切都是佛,那么其实上帝是不是佛呢?上帝有没有佛性呢?

答案是很肯定的,上帝也有佛性,而且跟释迦牟尼佛的佛性是平等的。

那么我们就了解到了,如果今天我们还是在这边分别执著“我比较好”,这个念头一起,可以说是亦愚痴(不明白事实真相),多嗔恚(跟别人辩论谁比较好),多于贪欲(总想得到胜利,得到别人的赞叹)。这样一来,可以说是学佛那么多年了,还是一个道道地地的凡夫,一点进步都没有啊!

所以我们认识到了这点,诸位同修如果真的有心修学佛法,希望各位还能从修正自己的行为开始,从这部经开始去认真做到,那么我们才有资格去学习更进一步的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5-2010 06: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诸佛世尊之所忆念。"


。。。待续

面包小语:

今天我们读了这一句,也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本经前面所说的教诲,如果有的话,这个利益就肯定也得到了。
这个利益其中的道理,如果我们放到世间法来说,就是所谓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如果我们今天学佛了,我们的心跟佛的心相应的话,必定感得诸佛的护念。如果今天我们还是看这个不顺眼,那个不顺眼,那么我们就很难得到诸佛的护念,也得不到佛法的利益,依旧是道道地地的凡夫,学佛的话也只能说是跟佛结一个善缘而已。

所以学佛如果真想有成就,我们初学还是要老老实实的遵守佛的教诲,千万不要以为自己很高明了,证果了,然后去做一些违反佛陀教诲的事情来。我们做人总得要有自知之明,前千万不要以为自己读了几部佛经就已经是阿罗汉了。如果自己真的证得阿罗汉了,那么我们可以试试看自己是不是还有看不顺眼的事情呢?如果有的话怎么可能是阿罗汉呢?

最后面包还是希望我们初学佛的人,千万不要好高骛远,我们学佛还是老老实实从修正自己的行为开始来做,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1-5-2010 06: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非人守护。"
"无量诸天。加其威德。"


。。。待续


面包小语:

非人指的是鬼神,诸天指的是天龙八部护法神。

我们初学佛的人看了这一句,当然十分羡慕。那么我们要问了,要怎么样才可以得到这些众生的护持呢?是不是读几句咒语,读几部经就会有鬼神甚至天龙八部来护持我们呢?
答案肯定不是。

其实,我们不要把护法神想到太复杂,我们用我们的心来考量他们的心。如果我们是护法神,我们看到一个修行人天天也很努力的读经,也研究经典,但是他却天天看别人不顺眼,天天觉得自己比别人好,那么如果我是护法神,我一定不会护持这个人。

护法神是不是求来的呢?答案也肯定不是。
护法神会护持一个人当然是因为他看到真正有修养,有道德的人,就算他不是佛教徒,护法神自己就会来护持这个人,这也是前面面包有提到的自然成就,并不是我们拿什么东西来“邀请”他们来的。

所以知道了这个道理,我们还是要认真努力的改正自己的过失。如果你觉得自己没有过失了,那么就恭喜你了,你已经是圣人了。

要知道自己的过失,还是要从经典里面的教诲对照自己的生活行为,因为自己如果要改正过失的话,一定要先知道自己的过失,那么熟读经典就很重要了。要改正过失,这部经可以说是很好的参考,希望我们都能认真努力的修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10 06: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眷属亲友。无能沮坏。"


。。。待续


面包小语:

说来惭愧,面包最初看这一句的时候看错了意思,所以现在也简单的给大家解释。这一句是说,这个利益就是,别人或者说其他的不好的因素都不能来阻止破坏我们的家人,亲戚和朋友。

这个利益里面的道理也不难懂,比如说如果一个家庭里面有一个好人,那么我们对于那个家庭里面的其他人也会生起尊重的心。

再来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很有道德学问,那么他的家庭成员也直接的会从他身上受到感动与感化,那么他的家庭成员也变成了有道德学问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的人就能做到本经前面所提的教诲,做到的话那么他
的家庭成员也一定可以得到前面所提到的利益,也就包括了前面所提的利益之一 "不为众魔之所得便" 。"不为众魔之所得便" 换句话说也就是“无能沮坏”了。

这也就是“大学”里面所说的“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的意思相同了。

所以从这个利益里面我们了解到,要帮助一个人还是从哪里开始呢?
答案就是要从修正我们自己本身开始。

所以从今天起,希望我们都能修正自己从而也帮助别人,那么到时候大家都“无能沮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5-2010 06: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所言说。人必信受。"


。。。待续

面包小语:

相信看到了这里,我们大家都很清楚的了解到,本经里面所提到的利益,并不是佛陀“赐给”我们的,而是我们努力的实践佛陀的教诲而自然得到的,完全符合因果的道理。这也是学习佛法令人敬佩的地方。

所以这个利益呢,也是从实践本经前面的教诲而自然得到的。一个人要是真的放下了自私自利,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不著名。闻。利。养。果。报。”,那么这个人我们真的信得过啊!这个人如果真的不为自己了,做什么事情都是以大众的利益来做,那么我们当然信得过这个人。假如一个人还是为自己的利益着想,那么当然我们也会感受到,也当然不相信这个人。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我们若真的要帮助大众,那么大众对我们的信任就太重要了。如果大众都相信我们了,那么我们转述的佛陀教诲,才会利益到大众。所以,为了利益大众,这个利益我们一定要得到,换句话说就是得到大众的信任。

那么如何得到大众的信任呢?
还是希望我们诸位真正有心学习佛法的人能够一步一脚印的落实本经从头到尾的教诲,那么我们才有机会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10 06: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为冤家。伺求其便。"

。。。待续

面包小语:

看了这一句就想到慈悲三昧水忏的故事。。。
悟达国师的故事

汉朝时期有一则公案,当时晁错建议景帝,要能削弱这些诸侯的封地,结果诸侯群起叛乱,造成「七国之乱」。而晁错确实念念是为国家,他是「善谋国,不善谋生」,没有想到自己。后来七国就以要讨伐晁错的名义,要把他杀了,其实重点是要夺取国家的权利。那时候袁盎就建议汉景帝,只要把晁错杀了,问题就解决了,晁错是汉景帝的老师,景帝迫于无奈把晁错杀了。所以,晁错跟袁盎的冤仇结上了。

    袁盎之后,下一辈子是高僧,而且累世都是高僧,几百年后就是悟达国师。这悟达国师因为德行很好,所以皇帝赐给他一个沉香木做的宝座。修行那么高,得到这个沉香木的宝座,起了一念贡高我慢心,马上晁错的冤魂就跑到了他的腿上,长了一个人面疮。后来因为很严重,悟达国师想起了当初他年轻的时候,遇到的一个很可怜的老人,身上有些地方腐烂了,悟达国师还亲自帮他疗伤,也都不会嫌他脏。这个老人告诉他,假如你的人生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你可以回到这个地方来找我。所以悟达国师又到这个地方去寻找这个长者,而这个长者就是迦诺迦尊者。迦诺迦尊者就带悟达国师去一个溪边,打算用这个水把它洗一洗,应该就可以痊愈。当要洗这个伤口的时候,突然这个人面疮就说话了,说到他就是晁错。所以这个冤仇结了几百年,怨气没消。

看了这则故事,我们学佛的人要生起十分警惕的心!我们要知道悟达国师道德学问之高,我们凡夫根本是比不上的,而那么高道德学问的人尚且会生起一念贡高我慢心,我们每天起心动念都不知道起了多少不好的念头,所以要警惕啊!

所以如果遵照本经所说的“不著名。闻。利。养。果。报。”,那么我们的冤家就没有办法来害我们了。但是我们每天所修学所做的好事统统要回向给他们,希望化解我们之间的怨仇,那才是根本的方法。

最后还是希望我们大家从今天起都能知道自己的缺点,认真的改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5-2010 05: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得无所畏。"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读了这一句,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个利益,但是我们不难理解这个利益来自哪里。

有句话说“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句话就充分的表达出这个利益的所在,意思是一个刚强的人,并不是我们电影电视看到的那一种靠武力智慧压倒别人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在圣人的眼中是可以克制自己欲望的人,也就是放下自私自利,放下贡高我慢的人。

我们回到经文,还是那一句,如果真正把“名。闻。利。养。果。报”都放下了,一个人真正的为大众,真正为佛法,那么这个人都不会害怕失去什么了,那么既然如此,当然就“得无所畏”了。

如果一个人还是害怕丢脸,害怕钱财不够用,那么这个人当然不可能“得无所畏”了。

最后想想,如果一个人每天担心自己的利益失掉,这个人生活肯定一点都不快乐。所以希望我们诸位同修,就算不能马上放下,也要慢慢的朝这个方向前进,那么我们的人生才会越来越快乐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5-2010 07: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诸快乐。"


。。。待续

面包小语:

论语里面说:“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真正的快乐是由把自己所学的实践在生活中,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快乐,也就是佛门里面常常听到的“法喜充满”。

我们要知道,外来的刺激所带来的快乐,是不真实也不长久的。就好像有人喜欢跳舞,那么如果跳两三个小时还很快乐,那么叫他跳上三天三夜,这个“快乐”就会变成“痛苦”了。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好吃的食物,如果一个喜欢吃蛋糕的人,叫他吃上100个蛋糕那么这个“快乐”也很快会转变成“痛苦”了。

那么今天我们所说的这个快乐是什么呢?这个快乐就是“放下”啊!

一个人如果能够把“自私自利,名闻利养”统统放下了,就自在了。

就好像一个人生生世世背负着很沉重的包袱,忽然间放下了,那么这个人就得到快乐了,也就是佛门里面常常提到的“解脱”。

自己放下了之后应该怎么样呢?自己放下了之后,我们还要提起,提起帮助别人也放下的责任,那么我们的人生也就充实,快乐了。

最后还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认真努力的实践本经的教诲,然后得到佛法真正的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10 06: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诸智人之所称叹。"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看到了这一句千万不要误会,误会什么呢?误会在把“智人”的“智”看漏了。

现在社会上普遍都已经善恶不分了,这个是我们学佛人要警惕的事情。如果我们细细去看,大多数人都喜欢批评这个,批评那个,但是还是有很多人就跟着后面批评,却不知道自己在批评什么,这就是没有自己的看法和立场而随着别人在那里造业了。

尤其佛门里面的批评,这个果报绝对是在地狱,因为很多人看了你的批评对佛法失去信心,那么也就是断了别人的慧命。这件事情之可怕,本经前面也已经描述的很清楚了,希望各位同修能够避免犯下同样的错误,那么就是在帮助自己不造业,也帮助别人增长信心了。

金刚经又说:“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如果被人侮辱没有关系,那肯定是我们以前自己种下的因。如果我们遵守本经的教诲,相信在诸佛菩萨的眼中,我们一定是佛菩萨最好的学生。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共同来努力实践佛法以帮助自己也成就别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5-2010 06: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善能说法众人敬仰。"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同学们看了这一句话,也应该好好的思考,这个利益来自于哪里,而且这句话的意义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我们要问问自己为人说佛法的时候存的是什么心,如果我们还是存着“我很厉害”、“你们比我差,所以要听我的”、“你们都是错误的” 这种心态,那么面包相信,今天我们说的这个利益,我们是绝对得不到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这一句。

就算我们照着佛经上的原文照着说,别人也不会相信我们的,更不要说是敬仰了。

就拿一句大家常读的心经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一个人要是跟你说这一句话,但是对于其他人还是看不顺眼,对自己还是自信满满,那么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个人的话我们大可以不必去听了,也不必浪费时间去研究了。

一个人要是真的对于诸法实相都真正通达了,那怎么能对于一切人还有讨厌的心态,还有瞧不起的心态呢?他如果真正通达了,应该是像心经里头说的“度一切苦厄” 都来不及了,怎么还有时间搞别的事情呢?

面包今天总结一句,“善能说法”这句话不单是指用嘴巴文字来说,而真正要做到的是把佛法实践在生活中,如果真正把佛法做到给社会大众看到了,那么当然谁看到了当然就心服口服,当然也就敬仰了。

最后还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认真努力的实践佛法,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5-2010 06: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是为菩萨。当得成就。二十种利。"

"不著名闻。利养。果报。行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以无希望心。清净说法。"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读经的时候要注意了,有些很重要的话,佛陀十分慈悲,怕我们忘记了,就会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所以以上这句话就十分重要了,所以佛陀一再的重复,因为怕我们疏忽了。

当然我们帮助别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的时候,心里面千万不可以有为自己的念头,但是也要放下“你一定要听我的”这种念头,因为有了这些念头的话,就谈不上清净说法了。

有一个母亲想要教自己的小孩孝顺父母,当然,如果我们口头讲的话,小孩肯定不会照做的,所以那个母亲也很厉害,就表演“孝顺”自己的家公家婆给小孩看。过了一段日子,小孩还是喜欢跟母亲顶嘴,没有效果。

母亲就很生气了说:“你难道没有看到妈妈那么孝顺公公婆婆吗?你怎么不学习妈妈?”

小孩就说了:“你是假假装来骗我的!”

所以这时候我们就要知道这一句的含义在哪里了。

最后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共同努力来做到这一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5-2010 06: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次弥勒。

"若菩萨以无希望心。行法施时。不著名闻。利养。果报。以饶益事。而为上首。常为众生。广宣正法。又能成就。二十种利。"


。。。待续

面包小语:

佛陀一再的重复这一句,可见得这句经文十分重要,所以我们也要好好的来看这句经文。

上面佛陀为我们说了二十种利益,下面又为我们说二十种,可见得这一句我们要真正做到,才不辜负佛陀那么辛苦的为我们说出这部经。

“无希望心”,没有什么希望呢?
就是没有希望利益自己的想法。

那么“无希望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不为自己的名气、面子、好处等等而为众生布施佛法。

那么“布施佛法”是不是只有用说的来布施呢?
当然不是,用嘴巴说佛法不如自己真正做到一句佛法,例如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我们不要只是为大众说这一句,要真正做到,表现出来给人看,不然没有人会相信我们。

打个比方,今天我们还念念想着自己是对的,别人的看法是错的,那么其实金刚经这一句我们就没做到了。因为我们的“想法”还是属于“有为法”,如果我们还是为了这个“有为法”跟别人争,那么我们的确没有做到这一句。

没有做到的话,对于佛法的利益,我们是边都沾不上的,所以佛法难就难在,我们不明白如何把佛法实践在生活上,也难在我们无法克制自己的烦恼习气,还是喜欢随着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所以的确十分的可惜。如果真正觉悟了,真正回头了,我们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熟读经文,熟了之后才能把佛法落实到自己的生活里面,才能如理如法的得到佛法的利益。

最后还是希望各位能够共同努力,不要错过这一生难得学佛的因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5-2010 06: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名为。二十种利。"

"所谓未生辩才。而能得生。"


。。。待续

面包小语:

接下来佛陀又为我们说二十种利益。这一次说的是辩才。

那么我们学佛那么久了,也要了解因果的关系,就要问一个问题了,“辩才从什么地方来的?”

是不是我们读了很多书,背了很多经文,就可以拿出来跟人辩论?

我们看看六祖惠能大师回答的“是仁者的心在动”,那么我们就很清楚了。

我们平常胡思乱想的时间多,我们自己细细观察五分钟,几乎可以察觉到我们的思绪每一秒都没有休息过。一个人自己烦的事情多了,就无法看清楚外面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这个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所以如果我们念念都不为自己烦了,很多事情都看开了,放下了,我们看事情自自然然就透彻了,那么“辩才” 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这个里面一点迷信的成分都没有。并不是佛陀赐给我们“辩才”,这还是要靠我们自己认真努力的落实佛陀教诲所得到的利益。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天天进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10 05: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生辩才。终不忘失。"


。。。待续

面包小语:

已经得到的这个辩才,就不会失去了。

但是面包看来,就好像电池的道理一样,如果把电器里面的电池拿掉,电器就不能操作。

我们得到辩才了,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守着佛陀的教诲,不然的话,这个利益我们还是会失去的。

虽然学佛的路很漫长也辛苦,但是希望我们共同来努力实践佛陀的教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11:35 AM , Processed in 0.16468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