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7.空无
后来,阿姜贝与两位比丘,还有一大群居士前来拜见龙普。龙普对新来者讲授如何修行之后,阿姜贝再次向龙普请教上次的问题。 他说:“放开一切所缘,我只能短时为之,我做不到久住。”
龙普说:
“即使你只能暂时放开一切所缘,如果你不真正仔细地观察心,或者你的念还没有达到全方位,你可能只是放开了一个粗显的所缘,挪到一个更精细的所缘上而已。因此,你必须停止一切思考,让心定在空无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8.善解合造
有人说: “我读过有关您的生平介绍,里面有一段说,您在游方修行期间,对心如何合造杂染、杂染如何合造心,有了善解。那是什么意思呢?”
龙普答:
“‘心合造杂染,’是指心逼迫意、语、行,从而使外在事物变成‘有’, 令它们是好、是坏,升起业的果报,接着攀附那些东西,想:‘那是我,那是我自己。那是我的。那是他们的。’
“‘杂染合造心,’是指外在事物进来迫使心服从它们的力量,作一些不停地偏离真相的断定,把心绑在它有一个自我的想法上。”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9.闻所成智与修所成智
有人说: “我从书本上背下来的有关戒德、定力、明辨、解脱的教导,还有各位阿姜的教导,与龙普对它们的精髓的理解,是否一致?”
龙普答:
“戒,意思是一颗无咎之心的正态,那颗心把自己装备起来,抵制各种恶。定,来自持守那个戒的果报,也就是一颗坚实、寂止的心,那股力量会把它送到下一步,明辨——也就是‘觉知’——是一颗空性、轻安、如实透彻地明察事物的心。解脱,则是一颗从那种[明辨的]空性契入[解脱的]空性的心。换句话说,它放开了轻安,所剩的状态里,它是无,它什么也没有,丝毫没有余下的思想。”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0.放松执取的策略
有人说: “当我入定静止时,我试着令心牢固定住在那个静止中。可是当心遭遇某个所缘或客体时,它就一直去看,结果我试图维持的那个基础就失去了。
龙普答:
“如果是那种情形,就说明你的定力的韧性不足。如果这些所缘尤其猛烈——特别是,它们涉及你的弱点时——你必须用观想的方法对治。开始时,观想最粗糙的自然现象——也就是身体[色]——把它一直分析到精细的成分。当你观察它,达到彻底清楚的地步时,接下来是观想心理现象[名]——你过去分析过的一切法,譬如黑与白、暗与明之法[素质],成对地辨析。”[1]
[1]中译注:指辨别区分善巧与不善巧的心态或心理素质。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1.关于吃
有一群比丘在雨安居之前来拜见龙普。其中一个说: “我禅修很久了,也得到了一些宁静。不过我对吃肉一直很介意。甚至于看见肉,我就为那个动物难过,我吃肉而必须牺牲它,让我很难过。似乎我没有慈悲心。这样忧虑时,我的心难以平静。”
龙普说:
“当一位比丘摄取四种必需品时,他应当首先观想。如果观想时,他看见吃肉是一种形式的压迫,它显示出对动物缺少慈悲心,那么他应当戒肉食素。”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2.关于吃(II)
三四个月之后,同一群比丘在雨安居结束时又来拜见龙普。告诉他说: “我们整个雨安居都吃素。在我们所在的帕萨区空克廊村,居民不懂得素食。我们很难得到素食,而且对供养我们的人也是很大的麻烦。有些比丘到后来身体虚弱,有的几乎坚持不到雨安居结束。我们没有能够如期在禅修中精进。”
龙普说:
“当一位比丘摄取四种必需品时,应当首先观想。如果在观想时,他看见,面前的食物——无论如何是蔬菜、还是肉、鱼、米饭——是三净肉,也就是,自己没有看见、听见、或者疑心动物是专门为供养自己而被杀死,而且这食物是他以正当方式获得的,是居家人出于信仰而供养的,那么他应当把它吃了。我们的导师们的修行模式也是如此。”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3.关于吃(III)
1979年3月下弦月的第二天,龙普住在帕空查森林寺里。晚上八点后,一群喜欢到处游方,在 靠近人多的地方驻营休息的比丘也来本寺过夜。在拜见龙普之后,他们讲述了自己修行中的突出特点。他们说: “食肉的人,是在支持屠杀动物。素食者体现了高度的慈悲。改吃素时,心变得更加平静、清凉,这就是明证。”
龙普答:
“很好。你们能成为素食者很好。我表示钦佩。至于仍然食肉的人,如果那种肉是三净肉——也就是说,没有亲见、亲闻、或者疑心动物之被杀是专门为了给自己提供食物——而且,该食物是以纯净的方式得到,那么食这种肉并不违法违律。不过,你说你的心变得平静、清凉,那是你决意如法如律修行的力量所致。与胃里的新旧食物无关。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4.经商与修法
一群商人说: “我们做商人的有我们的职责,也就是说,有时侯得夸大事物、或者赚取高利,但我们极其想修定,而且已经开始修了。不过有人告诉我们,凭我们的生计,是不能禅修的。龙普,您说如何? 因为他们说,贩物牟利,是罪过的。”
龙普说:
“为了活命,人人需要一个职业。每一种职业当中,什么是正确、合适的做法,有它自己的标准。当你正确服从那些标准时,就算是中性的——不算福德、也不算罪过。至于修法,那是你应当做的,因为只有修法的人才适合在任何情形下工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5.隐藏的回忆
有一次,龙普住在姚塔帕时森林寺,一大群比丘、沙弥前来拜见。听了他的开示后,龙榻普罗——他老年出家,但修持严格——对龙普说: “我出家也有相当年头了。 但还是不能够斩断对过去的执取。无论我如何把心定在当下,我发现念还是会中断,又回到过去。您能否再告诉我一个停止它的办法?”
龙普答:
“不要让心追逐外在的所缘。如果你的念出了空档,那么你一觉察到,立刻把它拉回来。不要让它去看那些所缘是好是坏。不要陷进去。但是也不要用强力去斩断。”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6.以自己的方式
1977年左右,龙普应邀去位于曼谷素公维路的达摩蒙功寺参加一项庆典。在典礼上,有一个仪式是对佛像,佛牌的加持,他被请去 “坐护”。仪式完毕后,他来到外面一个小棚里休息。在那里,他对一大群当时在曼谷学习的亲弟子们谈话。其中一位比丘评论说,他过去从来没有见过龙普参加这样的仪式,不知否是这是第一次。接着他又问,怎样 “坐护”?
龙普答:
“我不知道别的阿姜在‘坐护'或‘坐佑'时都在做什么。 至于我,我只是照老样子入三摩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7.“想把功课学好...”
一位年轻的女孩有一次对龙普说: “我听索萨-孔素阿公说,凡是想变聪明、学习好的人,应当首先练习坐禅,令心静止。我想变聪明、学习好,因此一直试图禅修,使心静止。可是它从来不肯静下来。有时我比以前更加躁动不安。当我的心不能这样子静下来时,怎么才能够把功课学好呢?”
龙普答:
“把注意力放在心上,知道你正在学的究竟是什么,那样会帮助你把功课学好。心不静时,让它知道,它不静。因为你太想要它静了,它就不静。只要继续平静地禅修,总有一天它会听你的话,静下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8.游方的目的
有些比丘、沙弥,在雨安居后,喜欢成群结队地去各处游方。个个大肆张扬,准备他的必需品和全套的头陀装备。不过许多人的行止却偏离了游方隐修的目的。例如,有些人穿着苦行头陀的行头,却去坐空调车。有些人去访问在公司办公室的老朋友。
因此,有一次,龙普在一大群禅僧的集会中说:
“把自己打扮成好看的游方僧,根本是不合适的。它背离了外出游方的本意。你们每个人应当多想想这件事。游方禅修的目的只有一个: 训练心、精修心、使它无染。只让身体出去游荡修练,却不把心也带着,根本没有什么殊胜的地方。”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9.为了止,必须知
一位禅修者有一次对龙普说: “我听从您的教导,一直在试图终止思考。可是从来没有成功。更糟的是,我感到十分挫折,脑子昏昏沉沉的。不过,我坚信您教的没有错,因此我想请教下一步怎么做。”
龙普答道:
“那说明你没听懂。我告诉你停止思考,但你一直只是在思考停止思考,因此,怎么会有真正的停止呢? 扔掉你对停止思考的无明。放弃你对停止思考的想法。如此而已。”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0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0.都有果报,但不同
龙普的生日是十一月下弦月的第二天,也就是每年雨安居结束后的第二天。因此他的弟子,学问僧也好,禅修僧也好,都喜欢在那天赶来顶礼他,或者请教禅修上的问题,或者报告自己在上个雨安居里的修行成果。这个传统,在他还活着时,一直持续着。
“通过读与听研究法,得到的是辨识与概念的果报。通过修练研究法,得到的是实际层次的法在心里的果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10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0.都有果報,但不同
龍普的生日是十一月下弦月的第二天,也就是每年雨安居結束後的第二天。因此他的弟子,學問僧也好,禅修僧也好,都喜歡在那天趕來頂禮他,或者請教禅修上的問題,或者報告自己在上個雨安居裏的修行成果。這個傳統,在他還活著時,一直持續著。
“通過讀與聽研究法,得到的是辨識與概念的果報。通過修練研究法,得到的是實際層次的法在心裏的果報。”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10 09: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1.只在一處找
龍普的弟子當中,摩诃陶維薩比丘是第一位通過巴利文最高級第九級考試的。因此,以龍普的名義,布拉帕寺主持了一次慶祝他這項成就的活動。
摩诃陶維薩比丘頂禮龍普後,龍普給了他以下一段短小的訓誡:
“能考過九級考試,說明你很用功、足夠聰明、是一位聖典的專家,因爲這相當於是學業的終點了。不過,只對學習有興趣,是不能帶來苦的解脫的。你必須同樣對心的修練也有興趣。
“法的所有八萬四千部,都來自佛陀的心。一切來自那個心。無論你想知道什麽,你可以在心裏找。”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10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2.世與法
1979年3月12日,龍普去了色軍府普旁山的聖久洞寺,隱居休養了十多天。離開前的最後一天晚上,寺院的阿姜蘇瓦特和其他比丘沙彌前來拜見。
龍普評論說:
“在此地休息很舒適。空氣好。禅修輕松。它使我想到早年遊方的日子。”
接著,他作了一場法義開示,其中包括以下一段話:
“能知道的都屬於世間。至於沒有知者的,那是法。世間事總是成對而來,法卻是一 件事通到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10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3.當問與否?
許多人,居士也好,比丘也好,對修行有興趣,他們不僅用心修,而且也喜歡尋找善巧導師的指點。
有一次,一群來自中部的禅僧前來長住,聆聽龍普說法,聽從他的禅修指導。其中一位比丘把自己的感受告訴龍普: “我找過許多導師,盡管他們教得都很好,他們一般或者只教戒律,或者只教遊方苦行,或者只教修定的樂與止。至於您,您教的是直達頂峰的途徑: 非我、空性、涅槃。請原諒我那麽直率地問,既然您教導涅槃,您是否已經證得?”
龍普答:
“沒有什麽證得,沒有什麽未證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10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4.修行的目的
阿姜貝是龍普的近親,住在克芒寺。盡管他老年出家,但是禅修和苦行極其嚴格。龍普有一次稱贊他的修行已經獲得善果。阿姜貝病重將死時,想見龍普最後一面,向他告別。我把這事告訴了龍普。他到那裏時,阿姜貝起身,向他頂禮,接著又躺回到席子上,什麽也沒有說。但是他臉上的微笑和喜悅是顯而易見的。
龍普以清楚而溫和的聲音對他說:
“你一直精進修習的那一切,在這個時候派上用處了。死亡那一刻來臨時,使心合一,然後停止專注,放開一切。”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5-2010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5.渺茫的果報
當居士們來看龍普時,他一般不問什麽遙遠的問題。通常他會問: “你修過禅定嗎?”有些人答有,有些答沒有。
有位女士,屬於後一類,比其他人更大膽直言。她說: “我看呀,我們就不用費勁修那個禅定了。每年我都聽《大本生詞》(講述佛陀前身毗桑塔羅王子的長篇詩歌)[1],在不同的寺院裏起碼聽過十三遍。那裏的比丘們說,聽《大本生詞》可以保證我重生在聖彌勒佛住世的時候,我在那裏一定過得快樂、輕松。因此,爲什麽要禅修,讓自己過得不舒服呢?”
龍普說:
“殊勝的東西就在面前,你沒有興趣。反而把希望寄托在傳說中的遙遠事情上。這是沒有希望的人的標志。當喬達摩佛所傳的道、果、涅槃仍然完整在世時,你卻徘徊不定,對它們提不起一點興趣,那麽等到聖彌勒佛的教法來到時,你會更加地徘徊不定 。”
[1]中譯注: 《大本生詞》是根據這段佛本生故事編成的泰文長詩,共十二章。每年在寺院由十二名比丘吟誦,長達一天。該儀式在北部和東北部十分流行。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