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念弥陀

至诚恭敬感恩黄念祖大居士慈悲开示~'~ 【金刚经一滴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1-8-2020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劝深信因果 端正知见


连奉二劄,惊闻令师某某发狂逝世,足见业因果报丝毫不爽。是故菩萨畏因。


前以讳言人师之非,故论事不论人。实则所举之事(见第七函),正某某之病。前则略举数端,其实尚不止此。

某某修密无功,正合规律,因某某不是修法宏法,实是谤法败法也。某某是反面教员,应以为诫。


仁者云:‘ 修密已成夹生饭。’但佛法无边,‘ 夹生饭’未尝不可变为醍醐上味。


某某传您之法,确是莲花精舍之密法,确是殊胜。

但某某对于密法之认识与言论,如糖衣中,全含毒药。

是故仁者,法可续修,但对于某某所散布之一切,应彻底消毒。


仁者愿修莲师大法,愿依止一句莲师咒,均很难得。


但应追究一下,为什么喜欢密法?为什么向往莲师?这个问题应穷根到底的追问下去。

现世佛教徒虽多喜学密,若究其真实动机,往往只是:

(一)好奇,(二)求速效,(三)好神通,(四)占便宜,找窍门,舒舒服服成佛,(五)贪求名闻利养,(六)想当上师,(七)以淫欲心爱慕双修。

总之种类繁多,未能尽举,但只要有与上述一端相类者,则学密难成,甚至反招无间之业。

故我建议,若愿消毒,请从此始。毒消即净,仍是洁器,可盛醍醐。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3-8-2020 09: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8-2020 09:52 PM 编辑

九、劝如法修持


大劄奉悉,因专心注经,迟覆为歉。


弥陀、观音、莲师‘ 三身法 ’,请照法本修持。

近感密法行人,或升或降,因果分明,丝毫不爽。

从未见如法修行,而无功效者;亦未见破法毁戒,而不遭恶报者。

故我等务须依法而行,切莫重蹈覆辙。

密法重实修,不可躐等。

按康藏学密惯例,须先学显教十二年,然后修四加行,一般约三年,然后才能修本尊仪轨。

近世通病,喜作上师,收徒传法,接受供养。甚至不按法则,不问根基,随意乱传,害人害己。

仁者发心甚诚,愿出生死。既然如此,便须依法修行。

首应补四加行。但年寿已高,亦可从权,边修边补。

百字明正是四加行之一,此咒共一百字,故称《百字明》。乃金刚萨埵 忏罪法中之根本咒。应于座上念满十万遍。

仁者如真发心,请先念满此数,其余之咒法才可再告。既要修法,便应如法,否则徒劳。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8-2020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8-2020 10:02 PM 编辑

十、劝安心虔修并诵大乘


大劄奉悉,您求法真挚之情,流露行间。具此真心,必能满足求法之愿。


您在得法因缘上虽有遗憾,而其主要之过不在阁下,故不必多虑。

阁下既与莲师有缘,又曾发大愿终身持诵,故万无中退之理。

唯当精勤到底,再接再厉,誓于今生了此一段大事。

密法重师承。上师与弟子之关系很深,相互影响极大。但其究竟,仍是各账各算。


至于《楞严经》云:‘ 师及弟子,俱陷王难 ’ 死堕无间地狱。

盖以此等弟子,以其邪师之身口意,为自己之身口意,于是乃因其本身之邪恶三业而招恶果。

决不是因有师徒之社会关系,而悉皆牵连入狱也。

现仁者所得之三身法,乃莲师无上心要瑜伽广轨中之核心。

此法乃康藏红教诸寺必修之大法,殊胜之至,仁者正好终身修习。

对于轨中偈语,切须用心。

此乃今日汉地学密者之通病,只重咒语与手印,对于轨中偈语漫不经心,真是一大颠倒。

殊不知必先于有言说者穷尽精微,才能契入离言说之最后一著。

密宗之即身成佛,正是这一著。

日东密兴教大师云:‘ 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故即身成佛。’ 请看,此中首二句即《观经》之经文,而此二句即是密教即身成佛之妙谛。

密乘行人,焉可轻舍汉地之大乘经论而不深究耶?

仁者今后修行之道路很明确。

(一)是安心虔修三身法。

(二)精读大乘经论,盼先从《阿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劝发菩提心文》(省庵师与裴相两种)。


《显密圆通》等书下手,尽此一期报身,行解相资,发起大菩提心。未发令发,已发增长,直至究竟。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020 04: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2020 04:03 PM 编辑

十一、劝勿执著事相


大示敬悉,所订每日功课甚好。每座法后,皆应回向极乐净土。莲师即弥陀,故邬金即极乐。回向极乐,正与莲师法相应。

函云仁者欲据团体照片中拙影,请人画像供养,实万万不可,此举全违我之本愿。


我学密之初即发愿,终身不受顶礼供养,不收弟子。

去春昆明来三人,一定要顶礼,伊等每人在拜垫上礼三拜,我则在平地回礼共九拜。

倘仁者坚决要画像供养,则是以我最不喜之事,强加于我。故不但无益,深恐有害也。

总之人之相知,贵相知心。大家同心同德,即是最殊胜之事,实不应以色相求也。

密宗不废事相,旨在当相即道,即事而真。见一切相,即是见第一义空;行一切事,即是行履于实相海中。

若当相著相,即事迷事,则皆谬矣!

唐译《金刚经》云:‘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应得见我。彼如来妙体,即法身真性。法性不可见,法体不可知’诺那祖师曾盛赞此偈,并谓为‘  最堪玩索  ’。故我等应深留意。

诺祖本无定像。王上师常说:‘ 观传法上师之像,可如莲花生大士;观莲花生大士像,可如传法上师。’故仁者今后可观诺祖如莲师,此正是上师金口所宣也。


总之学密者可从事相入手,但万不可著于事相。从事相而入实相,终于了达一切相无非实相。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9-2020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劝先做到万法归一


承询如何再进一步,此问极好。


拙见以为当前之要,是重点突出,万法归一。

阁下重点是一句根本咒,故表赞叹。

当前所应进步者,即使此重点突出再突出,方能使熟处变生,生处变熟

当前诸行只是一个目标早求生净土,这即是万法归一 ;放下一切,单提一句根本咒,亦是万法归一 ;摄一切法入一法,亦是万法归一。

只有先达到‘ 万法归一 ’能问‘一归何处’。

又云:‘ 若得一,万事毕。’故知归一甚为切要。

当前应将一切功德回向净土,所愿求者,只此一事:接引往生。至于静坐有无八触功德,均可不管也。

净宗纲要在于信愿持名,衡量自己之进步,首在信愿二字。


夏师曰:‘ 理明、信深、愿切、行专、功纯、业净、妄消、真显’。故吾人当前所应关心者,端在信之深与愿之切。

信愿二字看来似浅,实则甚深,无有止境。

阁下信愿较前增长,此即最大之进步。至于静坐中有何善相,与此不能相比。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9-2020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三、劝行解相资密净不二



(一)三身法观想已备显于仪轨中。目前修法,依文作观即是,手印未学不妨暂缺。


三密相应,当然最好,但三密齐修之人则甚难得。

但一密相应亦可成就。手印属身密,暂缺无碍,当前仍以语密为主。持咒持名均属语密。


(二)读诵大乘应以大小《阿弥陀经》为中心。


《无量寿经》称为阿弥陀经。目前先以小本入手,以《弥陀要解》为核心,结合《疏钞》与《圆中钞》一同参究。

复融会《观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深入《无量寿经》,以此为本。

复以《大乘起信论》、《金刚经》、《圆觉经》、《法华经》、《首楞严经》为辅佐。

以上乃学净、学密者之必读经论,未可再少。


仁者修持以密为主,应专修莲师三身大法。

仁者研究以净为主,应深究大小《阿弥陀经》。

如此则解行相资,密净不二。前途光明,未可限量。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9-2020 08: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论密宗重见地


佛法是心地法门,用功宜在念头上用功。


密宗最重见地。

盼多读《净土资粮》中之拙著,懂得了净宗才能懂密宗,能懂才能正信。

颇有净密都不懂而学密者,这只是迷信。既是迷信,举体都在迷中,故决无觉悟之期矣!

当知成就全在当人。知见若正,则修什么皆可成就;知见不正,则修什么都必堕魔军。

真实用功,不必住庙,也用不著摆脱工作与家庭。只是随时随地能提起一句莲师真言,就是无上修持。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9-2020 08: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劝‘ 慎勿信汝意 ’


《四十二章经》云:‘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


盼您好好体会这两句经文。因为‘ 汝意 ’全体从妄想所生,如何能信,如何能坚持。


目前您之真心为妄想所蔽,故汝意不可信,而应虔诚依止善知识。依教奉行,自己少作主张。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9-2020 09: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六、论心皈依


您目前应做之事甚多,一方面努力修持,一方面提高知见。


密宗之殊胜,就在于传承的加持。

如何才能得传承的加持?就须以上师之身口意为自己的身口意。

这就不仅是礼拜供养,而是要言上师之所言,想上师之所想。必须如此,师徒之心才能相通,传承的加持才能达到弟子的身心。

X老学密甚晚,所闻寥寥;某某则是背离了先师的遗教。

因此您对于莲华精舍这一伟大殊胜的传承之真实精神,很不了解。

皈依密乘,不仅是身皈依,更要紧是心皈依。

组织上参加了,但思想上没有参加,在世间法也是行不通的,在密法上更是如此。

至于所皈依的传承,同样的,也不仅是形式上的皈依,而更根本的是心皈依。

所以真要学密,便须心皈依。

心皈依不在形式,而在于心心相通。

这就是您目前所应做的大事之一,首须了解莲华精舍的殊胜精神。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8-10-2020 09: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10-2020 09:29 PM 编辑

十七、答其修法收益不多之因


大示奉悉,深感仁者求法之心甚切。


仁者修密多年,自恨收益非多。若究其根源,实因阁下求法所经之过程,万分艰险,能有今日之转危为安,实已万幸。

修法倘欲即生有所成就,必须遇人始得。


阁下数十年来一直未遇明师。于无上密乘,未闻圆音。多是一些隔靴搔痒之谈,甚至掺杂一些异端邪说,障正法眼,是以蹉跎也。

阁下欲求‘ 深秘轨中最精华 ’。秘所欲求者,正是您所修莲师三身法中最末一段之首句,直指此莲师三身法即是‘ 深秘轨中最精华 ’者也。


王上师称此为‘ 莲师瑜伽心中心,最为殊胜故 ’。

但阁下未具正眼,于此无上心要未能深信,反欲更得大法,另觅精华,实应忏悔改正。

阁下久修而未得相应者,原因甚多。


首则是传法之人不如法。某某并不具传法资格,又不如法传授,滥传大法,妄修双身,背叛上师,由如是之人传法,当然得不到传承加持力。

次是,阁下修此法,基础不够,信心未充。


至于密法中大法尚多,但其精要亦不能超逾于此。

且愚默察您之善根因缘,亦以此法最为应机。

目前边修法,边忏悔,边补基础,盼您下最大决心,坚决修下去,务于今生掘井得水,方是修行人的样子。

再其次,则是您对于《金刚经》等般若经典重视不够。


诺祖开示:‘ 大密宗的境界,即是金刚经的境界。’此真是无上醍醐。过去我劝您多读此经,正是这个道理。

目前应以圆瑛法师之注解为主;将来如有机缘,应深研蕅益大师《金刚经破空论》,并以《金刚经宗通》为参考。

最末则为求师之道。此是学密者第一件大事。


阁下过去过于轻率,应永以为戒。

密宗行者应尊师如佛。对于师之教导,决不能稍有违越,违抗上师者,堕金刚地狱。

又上师如入地狱,则弟子随之亦入地狱,故万不可不慎也。

目前汉人学密,有一大错,都是把上师当作卖药的。

老爷我来买药,想要什么你就应该卖什么。师徒之间形成买卖关系。如此学密,万劫亦无成就之理。

正确态度应是:看上师为大医生,自己是癌症患者。此病只有此医生能医,此命只有我上师能救。

于是殷重恳切,一切唯医之命是听。叫开刀便开刀,须切除便切除。决不能自作主张。更不可今日求王三,明日求李四,或者诸医之药混合服之。

此喻虽浅,寓意甚深。阁下今后应不断增加对良医之信心,则病可治,而慧命可救矣!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0-2020 04: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八、劝以为宗,抓紧当下


手书收到多日。对于三身法中偈语,如有不明之处,应先通过自身之努力,苦思一番。
如仍不懂,则可写信来问。

学法与学拳不同。学拳是身法,故须当面指点;学佛是心法,故只求心心相契。

心若不契,朝夕相处,亦无所益。

密宗乃决定见宗,以为宗。能开大圆满见,方能契入大圆满。

若无此见,纵天天修大圆满,亦只能种种善根,甚至仅是结结善缘而已。

盼您今后看准这个‘ 见 ’字,此即也,本立而生。

不要等待退休,以为退休后,住庙专修,一定较好。这都是主观的想法,实际上许多僧人的俗务并不少于俗人。


身住庙而心不在焉,又有何益?

故云:‘ 智者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又云: 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所以关键只在当下:‘ 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 休 ’者休其心也,非退休也,非住庙也。

夏师诗曰:‘ 力道须从境上练。’即是说从烦恼中锻炼自心。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0-2020 04: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10-2020 04:28 PM 编辑



十九、诫信念不坚,言行不一


两信均收到,君求法之心甚切,是优点。唯见解仍有偏差,故不能不予纠正。

正确者:一心靠定莲师心咒,坚决修下去。把念咒等同念佛,自念自听。
这样好。

好就好在,这是从众生生灭心入诸法实相的最易之法。余法虽八万四千,但皆无此容易。

缺点者:仍然有些信不及。


信中屡提:‘ 唯依尊无他 ’,可是实际上又去修‘ 因是子静坐法 ’,实在言行不一。

又想学大手印,而不知大手印已涵摄在三身法的仪轨之中。

劝君把心踏实下来,说到做到,‘ 唯依 ’就是‘ 唯依 ’,不要好高骛远,东张西望。一山看著一山高,则永无成功之日。

应知一句佛号一句咒,都具有一切法门无量无边之功德。禅定之法当然摄在咒中。只此一句,念念相续,这即是无上之定。

习定也可,但离开了三身法去学习‘ 因是子 ’则不是好事。


君现在可于法本中圆满第六之末,吽吽 后练习入定。定不住时,则呸呸呸出定。

另外,可按‘ 因是子 ’中静坐之姿势,静坐念佛号,(莲师咒、长寿佛咒、观音咒均可。)要在一切时处,永不忘这一句。

一部法可以有无量的讲法,决定于受法者的水平,总之要以应机为最好。例如治病,以对症为最好。

劝君利用当前之机会全力提高水准,打基础,作准备。熟读‘ 净土资粮 ’,并弄清楚三身法。


病人应听医生的话,服药打针,不可自作主张。希望您在晚年,依止正法,往生净土。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10-2020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一)谈止观(二)答咒语不应翻译


来信收到,问题解答不日另寄。

《童蒙止观》等乃基本功。静坐是上座修法之第一步。


端身正坐,调气调心,清净安定之后,才开始修法,修法即是观也。

若能于观中即寓‘ 止 ’,始是止观并运之大法。

咒语具无量义,翻译为某一义,便是挂一漏万。并正因咒语之不可解,而是离知解之妙宝也。


二十一、劝于今生,讨个决断


您发坚固心,誓‘ 依尊无他 ’,很好。


我等都应在此生中讨个决断,不再拖泥带水,辗转六道。

您欲退休,亦可。退休后,要摄心专修。关键是摄心,不是挑环境。既是娑婆,焉有清净之处。

所谓修者,只是休歇此妄心随时随地都应歇,都能歇。

古云:‘ 即今休去便休去,欲待了时无了时。’您若退休,便是初步休去,应即歇去,莫再等待。

所谓休歇者,‘ 万缘齐放,一念单提 ’也。

我之《大乘无量寿经解》最近可印出两卷,盼细读。如能深入《大经》,信受奉行,决出娑婆。


若念至一心,自得心开,则是带角虎也。

有《净土资粮》与《大经解》时常展读,胜于晤面。有问题则写信来问。

人在一起没有用,要心在一起才行。若能契心,则大事了毕。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10-2020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二、答 ‘ 上戒无戒 ’ 之正确理解


‘ 上戒无戒 ’之语,应了达其中 ‘ 无 ’ 字之真义。


若误认无戒是上戒,则五逆十恶皆是持上戒之大善知识矣!

盖上戒无戒者,乃善持戒者,严持净戒而不著持戒之相也。

如孔子 ‘ 从心所欲不逾矩 ’ ,不逾矩即 ‘ 上戒 ’ 也,从心所欲则是 ‘ 无戒 ’ 也。此乃圣者境界。

若破戒凡夫,持此以为盾牌,掩护其过,则其愚甚矣。


至于净宗是否幼稚园,请一阅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二十三、诫坚持己见


十二月十三日函收到。所提问题,暴露了您的真实水平。看来您之根器,对于无上密,目前尚格格不入。


您不知愈高之法愈简单。诺祖有许多无上大法,都极简单,根本没有迎请、加持、灌顶等等这一套。

有时一部大法,根本不观咒轮,甚至不念咒,只观一个种子字

如果您遇著如是之法将怎么办?故老子曰 ‘ 下士闻道大笑之。’ 又如叶公好龙,但所好者只是假龙,若真龙现出则吓死矣。

盼望您之学密不要像下士与叶公。

莲师三身法仪轨中,‘ 自明智现 ’ ,本尊与坛城皆是自心显现,何等直接了当!

还有什么迎请、四印与灌顶之必要。为了下士,才需要这些。您以下士自居,何苦来。

上次已经指出,不要给法本上添东西。

可是这封信,仍认为三身法 ‘ 尚有需补充者 ’ 。可证您之成见十分坚固,如是学密则很难相应矣!

学密必须尊重上师,修法必须尊重法本,不能妄自增改。


您认为法本不圆满,须补充,根本是轻法。轻慢大法,岂但不能相应,还深有罪。慎之慎之!

最近这几封信,都是关键问题,不能滑过,应好好想想。(您所急需的,正是此类逆耳之言,只有这些才能救活您的慧命。)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20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四、劝老实修法,老实学般若


数函均悉,目前您课表可增加一项,即为多读《金刚经》与拙著《大乘无量寿经解》

阁下之病在于执著,婆婆妈妈气太重。简单说来,则是一个‘狷’字。狂、狷都不好,但狷者学大法则更难矣!


且您年岁已长,岁月无多,学藏文来不及矣!

目前只有老实学般若,使生起次第与大手印大圆满相结合,坚决求生净土,使习密与生西相结合。

除此都是梦话,毫无出路,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目前可把一句咒当作佛号念,亦可把佛号当作一句咒念。

观想便于摄心,是其殊胜处。但当前许多习观想之人,一到病重,便一点也观不成,劝君三复斯言。

如果真想于今生出生死之海,恐怕您还必须在您思想深处,痛闹一番革命!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20 01: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五、劝真实用功


仁者年过花甲,不宜追求繁法。应节约时间,集中心力,直叩无上心要之法。

修法只宜一天比一天增进,应有定课,但不宜定得过多。其份量应可保证完成,同时则争取超额。


仁者目前应持名与莲师法齐修,《金刚经》与《无量寿经》合参。行解相资,一心求生净土。

读《金刚经》不是要成为《金刚经》的专家,也不是像语文老师备课,把一字一句都能向学生交待明白。


而是要依止此经,断除自己的妄执,开显自己的本心,也即是通达无上密的无上部份---阿的(心地法门)。

学无上密,执著则学不成,狂放同样学不成。


但应知孔子在狂与狷二者之中,宁可先选狂者;无上密亦复如是。

狂者较近于道,是其长处。但狂者又每每易入地狱,是其致命之伤也。

我劝仁者还是以净宗为主,兼修密法。每日定课以持咒及持名为主。两者之和,每日至少应为二万。(蕅益大师开口便是三万五万,甚至每日念十万。)


两经之中,您应以《无量寿经》为主,力求今生往生极乐。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11-2020 01: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十六、诫求知解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


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治学方法。

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

六祖不识字,只听了约半卷经,即‘ 自家日生智慧 ’,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

六祖之悟,即大密宗之且却(义为立断),故禅密一味也。



二十七、劝因标见月不可认标为月


唐译《金刚经》及《普贤行愿品》(均有注解)即付邮,两书皆奉赠,不必寄回。


一切经论无非因标指月,贵在见月,不必在‘ 标 ’上苦苦大作文章,学者最忌认标为月,如是则成为迷中倍人,不但终身不能见月,而且以标为月,正所谓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颏者矣。

故须行解相资,一方面参究,一方面单提一句佛号或真言。念兹在兹,才可望稍解如来真实之义。

净土法门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经云:‘ 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菩萨尚难得闻,况余人乎!

又小本曰此为‘ 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所难信者,端在‘ 不可思议 ’四字,故非语言文字思维分别之所能知矣。

《大经》甚深,慎勿等闲视之。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20 01: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答E老居士


一、答(一)大经经文来历,(二)修持内容,(三)临终情况


承询夏师所会《无量寿经》经文来历,此问甚为重要,敬答于次:

(一)夏师会本中经文之来历问题:弟在注经前,曾把会本中每句经文都从五种原译中,找到来历。绝大多数都是某一译的经文,也有不少是综合数译的原文而成。


先舅南梅序文中说:‘ 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先舅氏之说,是真实报导,绝非虚文。

夏师会经的原因,就是因为宋代王龙舒与清代魏默深所会之本,有少数经文,乃会集者所自撰,故不如法。
夏老力救此病,方成今本。

现此会本已为海外佛教界公认为《 无量寿经 》九种中之善本,并采入新印之续藏。

弟为此经作注解,非出于师生之私情,而实为关系众生慧命之大事因缘也。

您谓会本对魏译有删节。诚然,确是删节不少。此经第八种乃清代大居士彭二林所作,乃专就魏译删节而成。


至于鸠摩罗什大师( 乃七佛之译师 ),于译经时即有删节。

《阿弥陀经》本是十方佛赞,大师删为六方佛;《金刚经》中‘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 ’,梵文原经为八句偈,但大师所译则删为四句矣。盖为契合华人根器,删繁取要,正是弘经之方便也。


(二)至于每人之修持内容,实无定法,佛法只是应病予药。因众生有种种病,故如来有种种法。


因众生之病不同,故医师之处方不同。决不可只用一个药方治一切人之病,对于某一个人而言,亦应针对病情而用药,今天上火应吃泻药,后病腹泻便不能再吃泻药。

修持之道亦复如是。例如磕十万大头,本为四加行之一,乃人人所必修者,但对您而言,高龄多病,且已修密数十年,则不必再专修此法矣。

具体修行因人而异。( 至于每一人,亦可因其修持过程中之情况而异。)或重忏悔,或重读诵,或重参究,或重禅定,或重持名,或重持咒,或专修,或兼修,种种排列组合,不妨千变万化,但总原则,只是以对症为宜,总不应离开以下两句名言:

持戒念佛看经教


察过去习无自欺


‘ 无自欺 ’三字,至关重要。


真实修行,应以深信切愿,老实持名(或咒)为主。


(三)

1、念佛人( 指信愿持名之人 )临终有瑞相,上品往生者也。

2、念佛人临终有恶相,决定不能往生者也。

3、念佛人临终念佛,既无瑞相,亦无恶相,亦皆往生(此乃古德所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20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11-2020 02:07 PM 编辑

二、答大经会本中最后所增四句之深旨


您问夏师所会《 无量寿经 》定本中最后增入‘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行 ’之因缘问题。


此问有关当前及未来之法运,经您提出,功德极大。

所问之四句,乃夏师于本经印成之后,而决定补入者(补于勘误表中)。
于是此本乃真成为定本,而不再改变。

盖此四句十分重要,既表明密不二,净宗即是密教显说,又显示巨集修密乘乃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等,共同之行持。

四句在八相成道之转法轮相中。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能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之佛( 此乃权小之佛,非究竟圆满之果觉 ),故可‘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

而其中之首,即为‘ 升灌顶阶,授菩提记 ’。使诸根成熟众生,能上升至灌顶之位( 可见灌顶之重要,千万不可轻视 ),并授给菩提之记,此即俗说之授记成佛也。

此下即为最末增入之四句,首曰:‘ 为教菩萨,作阿阇黎 ’。如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为教导其余诸菩萨,皆能成为密教之金刚阿阇黎。

密法乃究竟之方便,令众生之三业,顿同如来之三密,但能相应,便得究竟成就。

佛果之究竟处,正在此度生方便之究竟,故须教导诸大菩萨皆能成为阿阇黎,辗转传授此究竟方便之密法,普令速证究竟之果觉。

下续接‘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 ’。此中‘ 相应 ’即‘ 瑜伽 ’。前者为义,后者为音。

故此四句之义,即为:为教菩萨作阿阇黎,以及受教之菩萨,为能充当阿阇黎,彼此皆须实修种种瑜伽( 相应 )之密行( 即修种种密法 )。如是则能‘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经文极表密法之重要

又《净修捷要》云普贤菩萨‘ 化身金刚萨埵 ,永为密教初祖 ’,故知密教初祖正是普贤,每代祖师皆是金刚萨埵 ,( 如信不及,则可看为金刚萨埵之代表。)是故经中,德遵普贤诸菩萨,普教余诸菩萨咸能充当阿阇黎。


盖以普贤与金刚萨埵本来不二,宏扬密乘正是普贤之本愿也。

又普贤大士之极果,即普贤王如来,亦即阿达尔嘛佛。密教中称金刚萨埵乃因位,普贤王如来乃果觉。


故弟常对人说,修金刚萨埵法,初步即是到家,即此意也。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8-11-2020 0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8-11-2020 02:22 PM 编辑

三、粗答‘ 发菩提心 ’与‘ 称性极谈 ’


(一)大菩提心者,浅言之,乃大智大悲大愿三结合之心,亦即行愿菩提心与胜义圆融不二之心。


《金刚经》云:‘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无相即离相,此大智也。修一切善,大悲大愿也。三者结合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但离相,则易堕于豁达空 ;若但修一切善,则成为有为法。皆不能直趋菩提。

但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念佛,终日无念;终日求生净土,终日无愿无求,方名大菩提心也。能发此心,必证正觉。

结合净宗则为广度众生,而求生净土,能信是心是佛,仍旧老实念佛。如是行者乃必决定往生也。


(二)‘ 称性 ’中之‘ 称 ’字,即是‘ 称心如意 ’中之‘ 称 ’字。


此乃如来称心性登峰造极之谈。开权显实,大畅本怀,称心而谈,和盘托出。故云:‘ 称性极谈 ’。

者自性,乃此心之本体,恒常不变者也。又称者相称之义,故称性指与本性相称。

此性遍虚空,恒不变,体具万德。

今此谈亦遍虚空,恒不变,具万德。此谈与自性相称,故名称性之谈。

甲子冬小雪节(一九八四年)


http://bookgb.bfnn.org/books/0104.htm#a0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1-2025 02:50 PM , Processed in 0.11536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