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edmond

华乐交流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9-2005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糟糕,我發現我好像犯賤,在這裡引起公憤了~~~

怎么突然有這麼多人在這裡寫心情故事了?

        不過這也不錯嘛,大家至少來到這裡,其實不一定要一直在談論技術層面的東西或樂團的東西。更應該去好好珍惜因為同樣理念下大家相識的機緣。可能在樂團,在教課,在學校,在家裡,都已經充滿了許多很辛苦的理性生活方式,那為何來到這裡還要談論沉重的東西?

        可能這樣的說法,會讓人認為說我在灌水,爛“情”。抱歉,不是。音樂本來就不是一個很理性的東西,包括任何的藝術呈現。當你理性的練習到某個技術層面的時候,如果你沒有感性的一面,你還是沒有辦法突破的。我堅決相信一個技術派的小伙子拉二泉絕對不會比一個人生履歷豐富的人拉二泉好聽。音樂是拿來動人,不是拿來變成技術產品,這樣那演奏樂器的人只不過是音樂罐頭,出來的音樂都是一樣的罐頭產品。

        我記得有次我在pcc的彩排,忠烈老師和我分享了一些的東西,雖然是沒什麼了不起,但是我覺得這番話很有意思。忠烈老師就問:“你們覺得怎樣的大合奏是最好聽的?”當然這話一出,就有許多的答案。技術要好啦,音要準,指揮要有魅力,曲目大型,現代曲目。但是忠烈老師的答案令我很炸到。“我醬久以來,聽過最好聽的大合奏是一個剛成立不久中學樂團的演奏會。曲目當然簡單不過,但是我就是覺得很好聽!曲目簡單,但是很用心,每個指法弓法都去統一。演奏會所有的台前台後,策劃到宣傳都是學生全程親自參與。當然新生第一次大合奏一定許多問題,怯場、音不準等。但是每個團員都很專心看指揮,指揮一起努力,出來的效果真的很好。原來用心奏的大合奏最好聽。”

        之前這裡在全國合奏賽後,就每什麼人來留言了。難倒音樂,華樂就只有技術可以談嗎?何不讓這裡成為一個讓你重新出發的心靈SPA?一個歇息的地方,一個在生活中無論喜怒哀樂,就一個可以讓可以很自在的分享。只要心靈的富足,音樂路上會是很精彩的過程。

        任何藝術,華樂、西樂、美術、電影、書法等等,是離不開生活的。當你生活素質過得不好,又怎樣會有好的藝術表現?只要你越貼近生活,越觀察生活,你的藝術表現是動人的。有那個偉大藝術家的作品靈感泉源不是源自於生活呢?回到原點,好好做人,好好過生活,讓自己自在,音樂就是這樣簡單而已。以前當學生問我音樂是什麼的時候,我總會回答說:“音樂是一種娛樂,演奏樂器不僅僅是娛樂聽眾,更重要是娛樂自己。所以學音樂是要快樂的”。因為這樣的理念,我對樂團的戰友或者學生總是特別的寬,甚至一起發癲~~

        在選擇上是沒有對與錯的,因為這就是選擇。當你選擇了自己幸福的軌道,你就會在這軌道裡面自在的穿梭。我?沒有後悔我之前的決定離開。因為之前的軌道雖然不是我要的幸福路程,但是因為這樣讓我看見別人的幸福,看見別人的軌道。咦?好像很啊Q精神?不。就因為這樣我知道原來我是幸福的,讓我知道了我的幸福軌道在那裡,更重要的是我還來得趕上這幸福軌道。

        原來幸福就在我不遠處,我還真的差點忘了培群的約定,嘿~~~我要趕緊趕上我的軌道啦。

popi貼心問你:

1。你,多久沒有用心練習和大合奏了 / 用心對待每一個藝術作品?
2。你,知道 / 趕上 你的幸福軌道了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8-10-2005 03: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女儿的琴声中长大
--------------------------------------------------------------------------------
 
说句实话,我本来对二胡不怎么感兴趣。
  三年前的一天,带女儿去公园,一位长者在拉河南梆子,曲调是常香玉老先生的花木兰从军里的一段:花木兰我羞答答施礼拜上。。。。。。女儿拉着我的手说:这位爷爷怎么用它(当时女儿不知长者手里拿的是什么,后来才知道那叫板胡)来说话?是啊,当时我想这玩艺一根木棍加上两个铁丝,怎么就说出人话来了呢?人唱的也不过如此嘛!女儿回来告诉我说,她也要学。
  从此,我便有了琴缘。
  带女儿去学琴是我的必修课。有时实在抽不开身陪女儿去,让老婆代劳,刚开始老婆不乐意,后来她就不让我去了,我说为什么,老婆说陪女儿学琴像是去吃酒宴,吃一回醉一回,我说那不行,我也想多醉几回。后来我们俩就开战了。。。。。。。
  单位里的事情太多了,每天回到家累得要命,女儿总是在这时及时的拉上几曲。我要是有个感冒发烧的睡不着觉,睡眠曲比感冒通效果好的多。
  二胡的美妙就是如此,累了可以解乏,烦了可以止怒,悲了可以发泄,哀了可以消愁,喜了可以激昴。
  女儿的老师说,胡琴的重要作用是养心,在琴声中可以知道性情以外的东西。陶醉的时候会忘掉自己,也可以时刻找到自己,知道自己是谁。
  女儿的老师还说,胡琴的最高境界有两个,一是让它说话,二是与它说话。让它说话就是让它干什么它就干什么,学鸟像鸟,学人像人,学鬼像鬼。这个好学,像一些二胡大师都已经做到了。与它说话不好学,琴与人要溶为一体,自己的所思所想向它一一诉说,它要是理解你,就算是学成了。目前活着的大师还没有学成的,听说已故的大师有两位。
  就是这样,我才感觉到我白活了三十余年,要不是听女儿拉琴,说不上要白活一辈子,我晕啊!
  听着女儿的琴声与她一起长大吧,感觉幸福在向我招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8-10-2005 03: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位老爸的二胡经
--------------------------------------------------------------------------------

这是我在陪女儿学二胡的三年中,作为一个"陪练员"的一些简单的感受和体会。写下来,希望对学琴的家长有所帮助!

一、基本功很重要
其实无论学哪种乐器,基本功都极其重要。我想,在乐器的学习中,二胡应该是一种比较难学的东西,因为它没有固定的音,完全是靠右手在琴弦上按出来的。所以初学时,文文的老师是在孩子们的琴杆上贴上橡皮膏、点上点子,以此降低难度的。

因为我们对二胡是门外汉,所以孩子刚学时,我们也不怎么强调她的手型和手势,她在拉内弦时,右手的手腕总摆动不好,影响了她现在拉快弓。因为习惯成自然了,现在想改很难,让我们后悔莫及。所以刚学时,孩子的手型、手势一定要正确,可以夸张些,摆动的幅度大些。拉琴是,先外弦、再内弦、再内、外交替;从一把位、二把位到三、四把位;先学D调、再G调……循序渐进。基本功一定要多练、扎扎实实地练,指序练习、五声音阶、音阶模进练习、两手配合等练习曲都可作为练基本功的曲子,还有慢弓、长弓也得天天练。其实拉起来,慢好象比快还要难!(不知我这样说,对吗?)基本功扎实了,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还有一个基本功就是识谱。我个人很提倡在学二胡前,孩子先学一些简单的谱子。拉曲子之前,要大声地唱出来。开始,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注意节奏(可买个节拍器),唱熟了,拉起来自然也就方便多了。

二、关于教材的选择
我不知道其它学二胡的琴童用的是什么教材,好象市场上适合儿童学二胡的教材并不多。文文学二胡第一、二年用的是文文的二胡老师——曹氏兄弟自编的《儿童二胡教程》第一、二集,现在用的是《中国二胡考级曲集》。另外,我给她买了《少年儿童二胡教程》作为补充,也到图书馆借过《少儿二胡教程》一书。比较下来,《儿童二胡教程》这套书循序渐进,适合入门的孩子用因为这套教材很注重基本功的练习,精选的曲目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如一把位的《樱花》、《上学歌》,二把位的《小燕子》等等,只是曲子并不多。而赵寒阳老师编的《少年儿童二胡教程》弥补了这一缺憾,书中有大量的儿童二胡曲子供孩子们选择、学习。等孩子拉了两、三年,如果要参加考级的话,那《中国二胡考级曲集》这书倒是很好的选择。此书由王永德老师主编,可以说这本书上选编的曲子,首首都是经典之作,让人百拉不厌,乐曲后还有演奏的简单提示。

除了这些教材外,我还买了一些既有乐谱又有CD的二胡书,上面都是些通俗歌曲、熟悉的民歌。一来给孩子欣赏、激发兴趣,二来也可自娱自乐。最近,文文在拉《情深深 雨濛濛》、《梅花三弄》等曲子,因为有示范、伴奏,所以学起来并不难。当然要拉出感觉、感情,则是另一回事了。

三、教师
再来说说二胡老师,其实老师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都是对二胡一窍不通的人,每天只能督促孩子练。至于练的质量如何,音是否准,都在瞎听,所以老师的指点尤为重要。有条件的话,最好是一对一的学习,老师可以随时指出你的缺点,使你进步更快!

文文现在是小班化学习,十个孩子一起学,每周一次,不可能每个孩子都手把手地教。所以我在考虑给女儿在本地再找一位好老师,这样进步更快。我想,刚开始学二胡,音乐学院的学生、幼儿园的老师都可以,但到中级,就得请一位好老师了。

当然提高孩子的琴艺除了老师以外,还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常来这儿看看,收获不少,因为这儿有许许多多二胡爱好者和高手,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所以有什么问题你尽可以提。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二胡聊天室,通过e话通,秀秀孩子的琴艺,请大家点评、指点一番,保你受益匪浅。

四、快乐学二胡
“兴趣是孩子最大的老师”。说实话,学二胡是很枯燥的事,特别是对初学的儿童,让她坐上一刻钟、拉上半小时,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千万不能逼着孩子拉,更不要为了学琴训斥、打骂孩子。应该以鼓励孩子为主,家长要使出浑身解数来激发孩子的兴趣。口头表扬、小奖品、孩子喜欢的零食,都可以激励孩子。拉上一刻钟,让孩子听听音乐、吃点东西,用我和文文的话,这是“补充能量”,拉得更好。平时家里来客人或是演出、比赛的机会,应该鼓励孩子多参加,这样进步才更快!总之让孩子快乐地学二胡,把乐器作为一种玩具来玩出声音、玩出花样,这样她才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8-10-2005 03: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曲子是作曲家、二胡演奏家刘天华1927年创作的二胡独奏曲,原名"除夜小唱"。 它原是当年除夕之夜,几位学生到老师家过年,屋里喜气融融,室外鞭炮四起,还不时传来孩子的嘻闹声,使作曲家心情十分畅快,对学生说:我好久没做谱了,想在今天做一个小小的二胡曲,作为今天的纪念。说着就边拉边记,一气写成了这首即兴之作,也成了音乐结构短小,形象鲜明,听来过耳不忘的名作。

刘天华学过小提琴, 是中国"五四"以后既了解国乐,又知道西乐的那代知识分子。在这首作品中,他用中国的民间传统音调为核心,借用欧洲的"单二部曲式",自如地将二者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一种喜悦、洒脱的心境。是作曲家成功地应用欧洲作曲技法的曲例,作品也成了二胡曲中的保留曲目,常在各种音乐会上演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8-10-2005 03: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首二胡曲是1950年由华彦钧「瞎子阿炳」创作 ,经杨荫浏、曹安和录音得以记谱保存下来的。阿炳自幼随父亲当道士,同时学音乐。因生活坎坷,双目失明,到处流浪, 以卖艺为生,这首乐曲集中表现了他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心境。全曲从一段小小的"引子"开始,以带有叙述意味的旋律,将相当于"主题"的音调引入,像是倾述作者无限悲伤的思绪。这段主题的音调作了五次变化的发展,从 "安静"到 "悲愤",又由悲愤转入深思, 表现了一种 柔中带刚,但又有几分悲凉的感情。原曲并无名称,由记录者据无锡有名的"二泉"取名。从乐曲的内涵讲,这曲名让人联想到,寒泉影冷月,倾听着盲乐师的心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8-10-2005 03: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黄安源

1931年农历5月28日,享誉“胡琴圣手”的中国音乐家、胡琴演奏大师;才情横溢的作曲家、桃李满天下的民族乐器教育家刘明源先生诞生于中国天津市虹桥区。其父从医,酷爱民间音乐和戏剧,拉得一手好胡琴。刘氏天资聪颖,五岁随父习板胡、京胡七岁已在天津大戏院登台献艺。11岁开始参加天津“百灵乐团”、“闽粤会馆’等国乐社团的演奏,14岁加入就读的天津育才中学国乐团,常参加学校、国教馆及民间组织的演出活动。1952年曾涉足专业评剧(流传北方地区的剧种)的创腔、配器及演奏。同年底,受北京电影制片厂之邀,为电影《龙须沟》录音配乐,效果理想。为此,北影将刘氏等七人留下,由此成为1953年成立的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乐团中国电影乐团前身)所属之中国第一支人组成的专业民族乐队之奠基人及其中坚。此机遇,可以说是刘氏一生的转折:为其开辟铺垫了一条广阔璀璨的艺术道路,并决定了他日后逐渐成就其丰硕光辉的事业。刘氏在电影乐团三十年,历任乐队首席、副队长、队长等职,曾为.上千部各类电影录音配乐。在此期间,刘氏展示了他多方面的天赋才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其主要成就:

l、乐器改革的成果。五十年代始,刘氏已开始致力于民族弓弦乐器形制的统一、音色的改进等改革,贡献良多。特别是他赋予板胡、中胡这两种传统戏曲中的伴奏乐器以崭新的生命和表现力,使其登上独奏舞台。

2‘演奏风格的树立。五十年代,民族器乐的演秦尚处襁褓阶段,历史的变革(新中国成立)令文化各层面之衔接措手不及。在此背景下,刘氏以其崭新的形式和内容,清新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演奏风格亮相,对沉寂的音乐界,自然有着不同凡响的震荡和冲击。他的演奏风格是个性与时代、社会结合的典型,对中国社会及乐界有着巨大而广泛的影响。1957年刘氏参加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民间乐器演奏比赛,曾获金质奖章。

3 优秀作品的流传。刘氏一生创作、改编了大量作品。其代表作如逢年过节在香港也必能听到的《喜洋洋》《幸福年》(民族管弦乐)、独奏曲〈河南小曲〉(二胡独奏)、<草原上>、《牧民归来》(中胡独奏曲)《月芽五更》〈马车在田野上奔驰》(板胡独奏曲)等。由于他的作品具有时代精神,生动表达出人们(或他自己)内心的纯真而质朴的情感,加之其作品吸取了民间传统之精髓,很富于浓郁芬芳之民族色彩,故能引发人们心灵深处的共鸣。这就是刘氏作品风靡流行、历久不衰而又雅俗共赏之原因。

4、诲人不倦的教导。刘氏的演奏风采和艺术成就所引起的社会关注表现在五十年代后期中央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各大音乐院校已相继开设了板胡专业课程。数十年来,刘氏的学生、弟子几乎遍布大陆各地。近十年,更不乏有大批港澳及海外学生慕名求教。1982年刘氏调入中国音乐学院,将主要精力由演奏转至教学。1985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刘氏与李恒编著的(板胡基本功训练》一书,一定程度上亦代表了他多年来教学上的心得与成果。概言之,刘氏在中国音乐(尤其是胡琴演奏艺术)的薪传承继上所付出的心血及努力功不可没。

上述为刘明源先生生平简历及其主要成就与贡献,在评论其演奏风格时,不可不具备以上粗略的了解(土文中之资料来源于刘氏追悼会上所派发之《刘明源先生生平》,特此说明)。

纭纭中乐前辈中,我最钦佩、崇拜刘明源先生。钦佩其艺术才能,崇拜其天赋资质。他是我艺术上的偶象之一。我与刘先生的交往不算多,亦不算深。22年前我与他同住北京月坛北街。我住17栋,刘先生住5栋(直至去世,此地现已成其故居遗址),还记得我首次冒昧登门求教的情景。刘先生的热诚、谦和及爽朗风趣使我感到如浴春风般亲切,令不善交际、鲜于应酬的我在离京赴港前的那段日子竟不时上刘家‘串门儿”。然严格说来,我跟刘先生仅只上过一、两次课。赴港后亦有书信往来。但我自认对刘先生音乐的了解多过其本人,或可说刘先生的音乐加深了我对其人的了解。我演奏过他的绝大部分代表作,而这些曲目的掌握几乎全部都是根据他的唱片或录音自学的。练秦腔牌子曲是我记忆中最艰辛的一首,听烂了两个卡带(由此可见本人学习上之愚笨,同样情形,刘氏或许三、五遍已足够。然我并不嫌恶自己这种愚笨,因为这就象赛跑的乌龟,虽慢,但却一步留下了一个脚印,代表着起契而不舍的精神)这种学习方法是我在港初期的唯一方法,也是无可选择的不得已之办法。好处是更多地运用自己的判断和思考,不断地验证和对比自己的学习成果,印象更为深刻。通过这种学习,我对刘氏之音乐风格才有更细致的了解,更深入的体识,似乎令我更加接近刘氏音乐之真谛,激发我探索其奥妙之勇气与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8-10-2005 03: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格的产生即意味着艺术的创造。刘氏的演奏风格,正是他运用其天赋才华以民族的传统精神,配合时代节奏之律动,创造性地展示其个性之典型模式。谈到演赛风格,令我想起在不少年轻人,甚至尚未出道(或刚出道)的学生的简介中常看到“已融汇贯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有的更加上独特的)演奏风格……”等字样。看后叫人啼笑皆非,为之惭愧。这种现象固然可归罪现代商业宣传之弊端,然亦不无表现其艺术上之浅薄无知。须知在艺术上真正建立起自己独树一帜之风格岂是谈何容易之事。有的人某曲(或某几曲)的演奏自认达到或超越其师(或某名家)的演赛及唱片之水准,便以为可立派树格了。其实为数不少的这类年轻人,其艺术境界与修涵仍滞留在早期的摹仿阶段(这与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学方式有极大关系),然并不自知,反为满足。这就像一幅哪怕比真品更为精细的临摹画作,充其量也仅属赝品而已,谈不上艺术创造。白石老人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足可作为后人艺海迷途之告诫。另一种倾向则是忽略甚至放弃音乐实质内涵的表现,一味追求所谓技巧上的‘突破”(实际上多为较肤浅的表现技法,包括一些极尽视听之娱之雕虫小技),以及形式上的翻新(殊不知那些层出不穷的‘噱头”已令其沦为形式主义之奴隶)。却以此为风格的追求,此乃对风格的误解和歪曲。我认为演奏风格之建立,乃是一定历史条件下,艺术家出自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在其强烈的精神个性与表达欲望的驱使下,溶汇创新与其个性相宜之技法(这些因人而异的技法往往源自演奏家不同的个性与生理条件,这在胡琴演奏上十分明显而普遍),从而创造出与众不同之音乐形象。因此,真正可以称得上具有独特演奏风格(姑且不论其演奏风格如何)、又具代表性的二胡演奏家,我认为只有阿炳(刘天华先生在二胡演奏上似乎尚未达到建立风格之圆熟阶段)、蒋风之、张锐、闽惠芬、王国憧。胡琴(以板胡为代表)唯刘氏一人而已。固然各人其风格未必人人尽皆苟同音乐表达的方式与其深度,演奏技巧的全面与其精深之差异亦属必然之事。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建立起个人风格的演奏家在某一历史时期(长短不一,视其演奏家之才能,修涵及创造力之高低而定)必定是纭纭名家之中出类拔草者。另一重要标志则是各风格必有以已风格为版本之代表曲目,如刘氏之〈大起板〉〈秦腔牌子曲〉,闽惠芬之《江河水》。蒋风之的〈汉宫秋月》、阿炳的〈二泉映月》、王国憧的〈三门峡畅想曲》〈怀乡曲〉。故此,树立个人独特之演奏风格实非朝暮可就、人皆能为之事。

本人从不以为自己在音乐表现方面乃至技法上能够开创出一个新的——即有别于众家、而更重要的是又适合自己、并又能令自己满意的风格。如此说绝非谦逊。事实上,人们(包括我自己)的演奏不同程度上都具备其风格,只不过是别人的而非自己的、或部分是别人的而不完全是自己的罢了。

刘氏演奏所表现的风采气质、隽逸神韵,精深技艺与广吐博纳之大师风范,实可谓前无古人,当今乐坛亦难逢其匹。刘氏并未接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西乐的基础更谈不上深厚。其成功之奥秘在于他真正立足扎根于传统;并能在中国传统音乐的大海洋中广纳巧取,达至博厚之蕴蓄,方可系北腔南韵之精华于一身;集各派所长之大成为已者。另一十分重要的因素乃是极为丰富的演奏经历为刘氏提供了宝贵

而充分的艺术实践:仅是为一千部影片录音之乐历已令人望而兴叹;而刘氏长年活跃于舞台所特有的熠熠光辉更为人们所熟悉。对于我们演奏家来说,舞台就是生命。所谓‘实践乃成功之母”,刘氏之演奏风格正是他大量艺术实践经过总结、提炼而升华之艺术结晶。

我以十六字概括刘氏演奏之风格特点:达旷清芬浓丽精妙;恣肆洒脱、意趣隽永。

刘氏演奏风格中即有豁朗旷达之北国豪情,亦具清新芬芳之南国气韵。其中固然源其绝佳的艺术天赋 — 对音乐具备极之灵锐的反应和颖悟(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具有超人之“乐感”),然更重要的乃是出自一种历史的使命感及其心灵深切之感召和颖悟通过激情的宣泄所引发之艺术创造力。此创造力表现在刘氏于传统音乐中博广汲取并巧妙地采读纳集而自成风格,故在他的演奏中不但可以感受到高迈豪壮、淳厚朴拙的北国气质甚至也可令我们呼吸到一丝丝江南丝竹或广东音乐所特有的清芬气息。其细腻精妙之艺术处理中亦可隐约见到蒋派风格潇洒浓丽的痕迹。刘氏制作的两首著名的中胡独奏曲(草原上沟(牧民归来》,无论从作品或是演奏上分析,均不失为具独创性的杰出代表作。

中国传统美学讲求意境,音乐上即韵味(亦所谓的“空间美感’),在民间称其为“神韵”。“神韵”来自演奏家超绝之技艺与深遂的情思相溶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琴合一”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刘氏具有捕捉乐曲灵感和神韵之禀赋,运用这种禀赋之差异乃是大师与匠人之别:大师可运用自如,恰到好处;匠人却视而不见或浅肤滥用做刘氏演奏的〈大姑娘美》、《草原上》、《月芽五更》等乐曲清新灵秀、涵摄神韵;意趣纵横而回荡心旌。

在演奏上韵味除了代表意境之外,还有一重要内容:乐曲与人一样,不仅有名字,还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特征,简言之韵味即乐曲之风格。只有喑熟并掌握其风格,才有可能表现出乐曲的面貌及内涵。这方面刘氏显示了卓越的才华,各地的音乐风格,他均具有惊人的准确而概括的洞悉和表现力。其创作并演奏《河南小曲便是鲜活的例子。

所有作品中,我认为刘氏演奏的《大起极》(何彬等编曲),是其个性精神及演奏风格最突出之代表。刘氏演奏此曲时年方二十有余,在短短两分钟的乐曲里,我们可深深地感受到刘氏对于生命意义的诠释:充满生机的活力,朝气蓬勃的热忱和对事业前途满怀憧憬的鼓舞。颇具龙腾虎跃之势的〈大起板〉一曲,象征了五十年代中国音乐的振兴,亦显示了时代社会的精神风貌。刘氏以恣肆奔放之演奏冲破了传统音乐的束缚与羁绊,就此建立起崭新的音乐风格。

刘氏之演奏技法无疑也是他独特风格的一部份。叫人甚为羡慕的乃是演奏方法的极为松驰(刘氏得天独厚生有演奏弦乐器最佳的粗大而多肉的手指),令其音色清透明澈、圆润华兹,至今无出其右者。刘氏的演奏技巧,正是因为建立在极为松驰的演奏方法之基础上,故能获得全面而持久之保证。刘氏音乐所富有的生动、活跃、灵巧而富变化特色也是其演奏风格的一大特征。

中国民间传统在演奏上讲究“活”、“巧”而忌“板”。‘泊”。刘氏自幼饱浸中国民间与戏曲音乐,受益匪浅,影响至深。他的揉弦与装饰音的运用以及运弓的多端变化,均取自民间,然又细致、高明于民间,堪称一绝。此外,他的演奏从不拘泥于固定的诠释格局,常随心绪灵感而变化,故次次不同,给人以无穷新意。因此,仅从乐谱上要学到他的演奏是极困难的(这也是我学“秦腔”为何听烂两个卡带之原因)。高胡名家余其伟演秦的传统广东音乐,亦具相似之处,可谓达到了‘千变万化而不离其宗”的境界。在这方面,余其伟与刘氏可以说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世无完人,艺无止境。刘氏光辉的艺术生涯亦有令人婉惜的局限与遗憾,为了艺术的探讨,在此大胆一抒己见,不敢妄自批评。

以刘氏之天赋与能力,并具中国音乐深厚之蕴蓄及对各类胡琴精深之驾驭,断不应只留下这批屈手可数的代表作。刘氏后期的录音作品,大多为早期曲目的重复,新作似仅有近年龙音出版的刘氏专辑中之大型板胡协奏曲《春、夏、秋、冬》(四乐章),然并不理想,无论作品或演奏均不能代表刘氏水准,更谈不上发展创新。

刘氏少年得志,早期成名,荣誉赞美无形中束缚了他的奋斗精神与创造力。在乐坛享有的崇高地位,加上中国传统过于看重的派别门户之见,相信极大程度地约束了他主动地广泛涉猎其它曲目。刘氏艺术上的辉煌时期是五、六十年代,此后再无可与此比美之高峰。另一方面,以往那种论资排辈、无可竞争、保护权威之制度同样无形中制约了刘氏艺术上的能量与活力。加上刘氏持其过人之天赋,满足于所

取得之成就(至少客观上如此),艺术上逐渐缺乏主动进取之精神。曾听不少人说过,刘氏极少练琴,就是演出前亦难一见,老实说我心里十分羡慕。如果极少练琴之流传属实(以刘氏之天份和能力,仅应付其保留曲目,疏于练习之说应该可信),那么刘氏未能更广泛开拓其曲目便又多了一个理由。

刘氏演奏上的另一个局限和遗憾乃是在上述背景下,刘氏不曾或缺乏累积演奏(包括创作)大型胡琴作品(协奏曲)之经验。正因如此,其晚期之唯一大型作品《春、夏、秋。冬〉才未如理想。本人绝无褒“大”贬‘小”之意(传世佳作、何有大小之分?端在艺术精神之体现)。然演奏大型作品,在音乐的表达上(包括技巧)以至观众的感受上均具备更大更多的纵深余地。成功的大型作品,或以电烁雷霆之凌厉气势,创造出雄伟壮丽的音乐奇观;或以悲怆沉痛之深刻残酷展示出人类灵魂之深切共鸣,其艺术之魅力震摄魂魄、摇撼心挂、摧捣肺腑。放大型作品的演奏,需要演奏家在其个性上与艺术观念上具有更大之包容。“协奏曲”这种演奏形式以胡琴为主角早在六十年代初已面世(中胡协奏曲(苏武)----刘诛曲),七十年代后期已渐为普及。而刘氏身为一代宗师,却未能在胡琴现代发展领域之重要表现形式(协奏曲)中具有人们期望中的表现,实为一大遗憾。

刘氏演奏的作品大都旋律清新、风格浓郁、精致小巧。玲珠光彩,放具雅俗共赏之效。但通常雅俗共赏之作品(一般而论,并非绝对)却较欠缺深刻之内涵或深速之意境。固然乐器性格之差别与乐曲内容之通异极大程度左右甚至决定其乐曲表现之意境深度。然无可否认,演奏家个性的导向与艺术观的追求对其音乐表现有着直接而关键的影响。从刘氏一生演奏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此一令人惋惜之局限。

诚然,对于刘氏大师以上之分析似乎近于苛求,然确是我等后学所寄于之末能实现的热忱期望。

刘明源老师除了给我留下永不磨灭的回忆和他醉人的音乐之外,还给我留下了两件永世珍贵的纪念。一是1978年他将出国演奏曾用的一把中音板胡赠送于我。二乃1987年,我为台湾福茂唱片公司赴大陆制作一批中乐唱片。首要人选之考虑,自然是为刘先生出版专辑。想不到此专辑现已成为绝响,成为我永久的纪念和缅怀。黄安源毕业于北京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和中国音乐学院,先后师事聂靖宇、蓝玉崧等名师。曾在北京中国京剧团和中国铁路文工团担任二胡、板胡独奏及中乐队首席。1977年迁居香港,现任香港中乐团团长兼助理指挥。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名人传记协会终生会员,并任教于香港演艺学院及香港中文大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Woodstock_Jaso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8-10-2005 1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woodstock 分享:
我的最爱古筝演奏家还有临安遗恨等曲的介绍。。。

著名钢琴家刘诗昆评说25岁的古筝演奏者袁莎:“她是最好的。”那么,她好在哪里?袁莎的老师李萌教授评价爱徒:“她对音乐的理解有独到之处。”那么,她的独到之处又在哪里?十几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的乡愁是袁莎琴音之底蕴。

    尽将心事付筝弦

    才、情、趣构成一个人的不同流俗和走向卓越的可能,将可能变成现实的第一级阶梯是慧眼伯乐。袁莎才情显于4岁,将《十五的月亮》“按”在小电子琴上。父母吃惊,再试《茉莉花》等,照样能“按”。喜爱音乐的袁莎父亲心有所感,小心呵护天赐女儿之才。袁莎5岁看越剧《五女拜寿》,当看到老婆婆寒冬讨饭时,小人儿已哭成泪人。父亲认定此女可教,遂将一把古筝摆在6岁女儿面前。父亲坚信女儿若有出息,必须走出家乡(浙江天台县)。两年后,袁莎一个人坐14个小时长途车到上海师从刘媌习筝。为省钱,学琴后期改坐货运车。习筝同时,袁莎要做父亲布置的作业——背唐诗、练书法。如今,300首唐诗使筝之韵犹如王维诗:空灵、静谧、深远、彻悟。

    袁莎8岁,刘媌自沪返川,欲带“有前途”的袁莎回乡,续习琴艺,进京深造。袁莎父母为女儿前途割舍亲情。异乡漂泊一年余,袁莎考上中央音乐学院附小。“从来没见过这个孩子身边有大人”,同学家长的议论伴随袁莎长大。独自生活、独立思考、独立为人、独立处事是袁莎成长的背景。寒暑假也是独自回家。

    乡愁,对独上高楼的人是一种姿态,但对在独立中长大的袁莎则是心态。无人倾诉时,便将心情付与筝弦。袁莎谢筝:“跟它说了十几年话。”10岁袁莎便已懂得报喜不报忧。年年三好生,是要证明“没大人也成”。还有两次被评为“北京市三好生”。因成绩优秀,袁莎中学、大学、研究生一路保送,师从李萌教授。

    袁莎对琴敏感,对人亦然。一部《红楼梦》伴她走过孤独岁月。对冰心一段感同身受的文字从少女时期记忆至今:“八月十五夜,正是双星渡河之夕。晚餐后,独倚栏旁,凉风吹衣……远远听得栏下人声笑语,忽然感到家乡渐远……凝立悄然,只有惆怅。”因袁莎成长的别样,听过她弹琴的人都感觉“有种特别的味道”。

    1998年,水患中国。10月,袁莎赴瑞士赈灾义演,同行者中有大师刘诗昆。一曲“高山流水”,刘诗昆感慨:“真不像小姑娘弹的,听起来很成熟。”瑞士媒体评袁莎:“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与中国当代创新艺术结合的优秀展现者。”善琴者讲究韵,善听者讲究意。袁莎知遇知音刘老师。“高山流水”引来2001年刘诗昆与袁莎的“琴筝和”——刘诗昆为袁莎独奏音乐会伴奏。

    “心上没有,手上白走”

    2001年11月,袁莎获第一届“龙音杯”中国民族乐器(古筝)国际比赛青年专业组第一名。2002年8月,获全国青少年艺术大赛——第一届中国民族乐器独奏比赛青年专业组第一名。比赛曲目《临安遗恨》、《云裳诉》。

    《临安遗恨》说的是岳飞临刑前的悲与愤。《云裳诉》讲的是马嵬坡前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痛与恨。以袁莎25岁年龄,不可能理解岳飞之遗恨和诠释唐、杨之长恨。还有怀才不遇之闷,如《广陵散》;报国无门之恨,如《崖山哀》……然而,丝桐却将清幽哀怨、痛彻激愤、如泣如诉、如怨如慕传达给了观众,有观众泪流满面。一次练《云裳诉》时,袁莎自己给自己弹哭了。袁莎承认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泪抒自己的情是常事。

    作为古筝领域第一个双料冠军,袁莎当选并非偶然。同样曲目,同样谱子,弹出的不同味道是在细微之处,其微妙尽现左手按滑音等,轻拢慢拈抹复挑中深藏人无我有之韵味。袁莎体会,有旋律没感情的是技巧不是音乐,有技巧没境界的是匠人不是艺人,即“心上没有,手上白走”。赛前,袁莎一日练兵12小时,高强度训练使她对岳飞“怒发冲冠”、“壮怀激烈”之情“染指”愈深。

    岳飞临刑前有个华彩乐章。袁莎一向重视“能将气氛烘托到最高潮”的华彩。自由的华彩也是最能表现弹琴人技巧、深度、境界之所在。“音乐没有一定的”,袁莎认为谱子只是框架,她不喜拘于谱子,愿在谱子上改写、注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临安遗恨》的华彩将她十四五年的乡愁一泻扫弦中。

    筝带来的是“不争”

    袁莎将琴者分为三类:一、老师不教,自己会处理;二、老师教了才会处理;三、老师教了也不会处理。袁莎实话实说,她属于会处理一类,是生活教给她处理和反映生活的音乐。

    琴为心声,志在高山、流水或尘俗,袁莎说:“清浊之分,一听便知。”“一个人有不良品质,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即技巧阶段体现不出来,到了高级阶段,人格即琴格,忠奸善恶在音质中藏也藏不住。”

    20年与筝相伴,筝教育袁莎的是不争。“筝给我的最大收益——平和。”“退一步海阔天空”是袁莎自小实施的自我保护的生存策略。

    回首20年,袁莎理解了父母对她和妹妹袁莉“特殊的爱”。妹妹12岁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在封闭的家乡山区,父母逼迫两个女孩子远走高飞是具有非常眼光和勇气的。”放飞异乡十几年,袁莎体会到:“音乐是很个人化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名曲欣赏

《三门峡畅想曲》
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三门峡畅想曲》是作曲家刘文金同志六十年代根据三门峡建设的几个画面,借用了外来的回旋曲式而创作的。
引子,比较辽阔、激昂。在这个引子过程中,要避免过慢、停滞的感觉。
第一段,节奏比较鲜明、热烈。所以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后十六分音符不要太挤。
第二段,音乐比较歌唱性,在演奏升4的过程中,升4的装饰一定要清晰。
第三段,较前面一段稍平缓作了同主音的调性转换,很有特色。
第四段,音乐比较优美抒情犹如群舞。这是比较归正的三部曲式。由于采用37弦二胡较为擅长的把位,所以在演奏过程中不要太过于粘滞、苦涩。要尽量使期流畅,同时要注意揉弦的变化,有时揉弦有时不揉,揉与不揉巧妙结合。
第五段,小快板,热情而乐观。在这一段里出现了较多的跳把,需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达到快速、准确。在演奏1、2、3、5这四个音的时候左手的手形要取中、一三指向外延伸。为了把音乐推向高潮,可以把拨弦的左手去掉,把注意力放在右手,注重运弓的长度和力度。在后面的三连音的演奏中应避免演奏的狭窄与不平均,也就是要表现的宽广均匀而有气魄,一气呵成。要提醒的是,本段最后一个音切勿收的潦草,一定要顺势强收,以确保本段音乐形象的完整性。
最后是尾声,热烈地而且是闯入进行的。2的连接很妙使尾声与全曲浑然一体自然而流畅。在本段中可以把连线都去掉,这样就加大了音乐的强度,形成了一个渐进增长的势头,一直到有力的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  名曲欣赏

《月夜》
皓月当空、一唱三叹

二胡独奏曲,刘天华作于1918年,通过对皓月当空的描写表达了一种淡淡的惆怅。

月夜:二胡独奏,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1918年刘天华在常州中学任课,深受学生爱戴,他组织及指挥的学生丝竹合奏、军乐队在常州有一定名望。每到暑假,他利用假期出去拜师学习,在家中的时间很短。即使这几天,他也日夜的用功练琴。这首曲子便是他在月夜下有感而作。乐曲细腻地表达了他对自然界的感受,以及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
  全曲分三段,采用展衍技法,一唱三叹,在表现皓月当空的意境的同时隐含有丝丝的惆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介绍

张锐1926年出生于云南昆明。自幼随父学艺,演奏二胡、京胡。后在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师从陈振铎,主学二胡。又曾在重庆音乐教导员训练班学习作曲和指挥。

张锐的二胡揉弦别具一格,用弓饱满,发音刚健辽亮。他擅长演奏刘天华作品,灌制了由他演奏的刘天华十首二胡作品唱片专辑。他对二胡的表演艺术深有研究,从美学角度提出二胡演奏艺术十二个美的愿望。

张锐的主要作品有歌剧《红霞》、二胡曲《苍山十八涧山歌》、《山林中》、《沂蒙山》等,着有《张锐二胡练习曲》一书。

张锐老先生和他的女儿、总政歌剧团作曲家张卓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曲欣赏

《江河水》
悲剧性最强的二胡曲

朋友,你看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电影吗?你还记得《苦难的岁月》中,一个头插草标的女孩与妈妈生离死别的情景吗?那段凄凉痛苦、带有特殊颤音的舞蹈音乐就是《江河水》它原是流传东北地区的一首民间乐曲,经原旅大歌舞团王石路等同志加工整理成为一首完整的双管独奏曲。后来,湖北艺术学院黄怀海同志又把它移植成二胡独奏曲。乐曲传说:从前,有一对美满的夫妻,不幸丈夫被官吏们拉去服劳役,因遭受百般虐待,惨死在异乡。妻子闻讯后,来到送别丈夫的江边,对着滔滔的江水,遥祭亡魂,号啕痛哭,倾诉了对万恶的统治阶级的仇恨,并引出对往事的无尽思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介绍

现代二胡演奏皇后闵惠芬,江苏宜兴人,她自幼酷爱音乐。8岁开始跟其父闵季骞学习二胡,11岁进入南京市鼓楼区少年之家红领巾义术团,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于二胡教育家王乙和陆修棠。17岁在第四届“上海之春”举行的全国二胡比赛中,荣获一等奖。她对艺术精益求精,勤学苦练,基本功全面扎实。她更注重对乐曲内涵的深入开掘,并加以细致入微地表现,琴声富有艺术魅力,演奏充满激情。为发展二胡艺术,她还亲自动手创作,谱写了《洪湖人民的心愿》、《阳关三叠》、《出征》、《樱花》、《卧龙吊孝》等多首二胡曲。曾随中国艺术团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访问演出,在国际乐坛上享有声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介绍

1941年5月生,江苏常熟人,二胡演奏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协二胡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暨中央民族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自幼随父陈舜农习二胡、琵琶、笛、萧等乐器。1961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从师于马友德、甘涛、瞿安华、程午嘉等。1963年任职于广东某文艺团体。1964年调北京。1979年,创作二胡独奏曲《战马奔腾》,参加全军第四届文艺会演分别获优秀创作奖、表演奖,广为流传。1983年,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政治部文化部联合举办了“陈耀星二胡独奏音乐会”。1987年,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民族器乐专场演出获“金杯奖”。继《战马奔腾》后,又创作了《陕北抒怀》、《影》、《山村小景》、《喜报》、《盼》等一批二胡独奏曲及协奏曲。其中的《陕北抒怀》、《影》于1980年分别获全国民族器乐作品比赛二等奖、三等奖。创新并发展了“连顿弓”、“大击弓”、“弹轮弓”、“伪泛音”等二胡演奏新技法,多次出国访问演出。多年来,培养学生众多,部分学生成长为二胡演奏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介绍

许讲德是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奏员,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女二胡演奏家之一。她以勤奋刻苦、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二胡演奏艺术上不断获得丰硕成果,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深得群众喜爱和同行们的赞誉。
    在近半个世纪的二胡演奏艺术生涯中,她先后演奏了《金珠玛米赞》、《喜唱丰收》、《三宝佛》等众多作品。她以娴熟的演奏技巧及热情奔放、激情纯朴、流畅如歌的表演赋于乐曲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她演奏的作品除参加演出外很多已在电台播放或录制了唱片等。这些作品多为通俗易懂、贴近生活、易于普及但又不失民族音乐高雅品位的艺术风范。不仅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欣赏曲目,也是艺术院校教课学习和年轻二胡演奏专业工作者的范本。为了丰富二胡曲目、开拓二胡艺术新视野,她还利用了大量时间先后对《春闺梦》、《八大垂》、《空城计》、《红娘》等京剧唱腔音乐用于二胡演奏上进行了研究和实践,并从中摸索出一套完整的演奏技法积累了丰富而可贵的演奏经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余音袅袅(散文)

  ●朱金平

  高山流水在手指间倾泻,千军万马在琴筒里奔腾,春花秋月在弓弦上流韵。一把普普通通的二胡,把许讲德的军旅人生演绎得轰轰烈烈。在电视上看她演奏《金珠玛米赞》,眼前会映现出如诗如画的雪原风情;在广播里听她演奏《子弟兵和老百姓》,心里会感受到鱼水血肉般的军民深情;在剧场中目睹她演奏《塞上风云》,思维会触摸到刀光剑影的壮烈……

  50年前的朝鲜战场,一个头扎羊角辫、身穿肥军装的小文工团员,正冒着炮火硝烟为志愿军战士演出,她就是年仅12岁的许讲德。每天几十公里的急行军,她单薄矮小的身体背不动背包,夜里总是带着满身的虱子在彻骨的寒风中钻进别人的被窝。直到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她才回国。

  4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那个小“黄毛丫头”已成为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奏员,成为我国著名的二胡演奏家,成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对国家有重大贡献的艺术家,并担任了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的副会长。祖国大江南北的高山、海岛、草原留下了她的身影,一次次自卫反击战的战场印下了她的足迹,一枚枚军功章挂在了她的胸前……

  不经意间,一根根白发占领了黑发的阵地,一丝丝皱纹悄悄袭上了额角。当人生的秋日逐渐来临时,许讲德敏感地意识到:生命的自然规律不可抗拒,过去所有的辉煌都要随风而去。不过,几十年的戎马生涯塑造了她坚强的品格,她用一个军人果敢的意志击毙了一切失落感。她想:一个演员到了岁数必然会离开艺术的舞台,但离不开人生的舞台。

  她决心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回报社会。在我国,近一个世纪以来,二胡教学都是靠老师口传心授,从没有统一、规范的教材。这不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和吸收我国二胡艺术的遗产。在中国音乐家协会等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许讲德发起并组织了向全国各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征稿的活动,广泛收集二胡演奏曲目。由于二胡乐曲创作师承不同,作品的风格、流派各异,许讲德凭着一颗艺术良心,打破各种门户之见,各取所长。经过精心的筛选、繁杂的整理,她和蒋巽风、王志伟历时7年,终于编撰完成了3套10集的《全国二胡业余演奏作品集》。它的出版,被认为是中国近年来较全面完整,并具有权威性的二胡作品集,成为专业院校和二胡艺术工作者比较理想的工具书。

  二胡艺术是中国特有的世界性文化遗产,它的继承和发展,关键在于下一代。随着我国对儿童、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视,许讲德了解到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业余时间学习和掌握一门艺术专长。于是,她把家里当课堂,利用周末担任孩子们的二胡老师。由于她的知名度高,由家长带着前来求学的孩子很多,可她毕竟是上岁数的人了,社会活动又忙,还要带孙子,能带的学生有限,必须有所选择。她说:“既然我是部队培养的音乐工作者,我首先要用我的专长为部队的子女服务。”因此,她带的学生几乎都是军人子弟。她教孩子学二胡,从不通过办班的方式进行,而是一个一个地教,教一个,成一个。

  见过许讲德给孩子上二胡课的人,无不为她那严谨、细致的教学作风和为艺术而求真的精神所感动。她知道部队家长平时工作很忙,送孩子到她家的奔涠? 约定好。多年的劳累和特殊的职业,使她的心脏不太好。学生来上课时,即使自己的身体再不舒服,她也要及时讲课,有时她一边吃药一边给孩子讲解乐理、拉琴示范。许讲德在给学生们上二胡课时,还善于把做人的道理随着音乐一起讲解,使孩子们受益匪浅。这些年来,她培养的近百名学生,学习成绩个个优良,而且每次参加全国二胡等级考试,没有一个不合格的,其中有10多个孩子已考完了 10级。有些学生考入了音乐学校,有的进入艺术团体,有的出国深造,也有的考上了名牌大学。

  春暖花开的时节,刚从军区总医院住院回来的许讲德,生命依然似春天般美丽,如晚霞般灿烂。她手中的二胡又优美地拉响了,余音袅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曲欣赏

《汉宫秋月》 —— 中国传统乐曲中的经典作品

《汉宫秋月》是1929年刘天华先生根据同名粤胡曲记谱而成,后经过一些二胡演奏家(尤其是蒋风之先生)在演奏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再创造,使之在技法上、艺术上趋于完善,成为二胡传统乐曲中的一首经典作品。

  《汉宫秋月》原为崇明派琵琶曲,现流传有多种谱本,由一种乐器曲谱演变成不同谱本,且运用各自的艺术手段再创造,以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这是民间器乐在流传中常见的情况。《汉宫秋月》现流传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筝曲、江南丝竹等。主要表达的是古代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及一种无可奈何、寂寥清冷的生命意境。
  二胡《汉宫秋月》:由崇明派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移植到广东小曲,粤胡演奏,又名为《三潭印月》。1929年左右,刘天华记录了唱片粤胡曲《汉宫秋月》谱,改由二胡演奏(只以一把位演奏)。

  蒋风之整理并演奏的《汉宫秋月》,作了很大删节以避免冗长而影响演奏效果。其速度缓慢,弓法细腻多变,旋律中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乐声时断时续,加之二胡柔和的音色,小三度绰注的运用,以及特性变徵音的多次出现,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极富感染力。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fujii_Itsuki + 8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介绍

蒋风之
      一把二胡,演繹著人生的悲歡離合,也濃縮著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蔣風之的喜怒哀樂。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年僅19歲的蔣風之,在一場音樂會上第一次登臺演奏《月夜》的時候就贏得了人們對二胡曲的重新肯定與贊美,這次演出的成功可以說是蔣風之先生追求藝術道路上的一個起點。也使年少的他從此與二胡結下來不解之緣。
  蔣風之正是抱著對藝術的那份執著與熱愛,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勤耕耘在藝術的這片土地上。他早年跟隨與我國民樂先驅劉天華,在劉天華的親傳之下不斷鑽研進取,以一首《漢宮秋月》名揚四海,並從此開創了『蔣氏二胡學派』培養出一批又一批二胡名家。
  『老驥伏櫪,志在千裡』。晚年,除了講學、著書,蔣風之先生還應邀舉辦音樂會,到電臺錄制節目,為二胡事業不辭辛苦。人生貴在堅持,蔣風之之所以成為劉天華之後的一代民樂大師,與他對藝術的不懈追求是分不開的。『人活著,就要有用。』這就是一位偉大的藝術家用其一生的頑強信念譜寫出的激人奮進的時代強音。1986年1月26日,蔣先生逝世。蔣氏二胡、蔣派演奏和學術論著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而他德藝雙馨的大師風范,永遠鐫刻在我國民族音樂史的豐碑上。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8 收起 理由
fujii_Itsuki + 8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曲欣赏

曾加庆作曲,乐曲描绘了人们面对山村新貌的欣喜和激动,表达了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

        
  全曲的音乐亲切,格调清新,结构简练。以山歌风味的音调描写山村新貌,主题悠扬柔美,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赞颂。

  引子由扬琴自由地奏出主题音调,悠扬柔美,流露出人们内心的欣喜之情。

  第一段是小快板,抑扬顿挫的旋律,富有音韵,乐句对答呼应,风趣活泼。

  第三段是散板,,旋律流畅自如,音浪迭起,表现了人们面对变了样的山村新貌,心思起伏,难以平静。

  第四段是再现部分,对主题作了很大删节,并以高音结束全曲。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strolim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1-10-2005 04: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家介绍

项祖英
项祖英从小随父学习二胡,十岁即登台表演。后师从“南陆(修棠)北蒋(风之)”,南北兼采,自成一家。1956年聘任上海民族乐团艺术委员会委员。乐队首席。

项祖英的演奏艺术功力深厚,表演曲目广。他演奏的传统乐曲古朴、典雅,气韵生动;演奏现代创作曲目,能以娴熟的技巧反映时代风貌,富有民族气派。

几十年来,项祖英培养出许多优秀二胡演奏人才,现任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系教授。录制了《项祖英二胡独奏专辑》音带,荟萃了他在各个时期演奏的代表作十首。曾赴罗、匈、德、波、捷、苏等国家访问演出,享有盛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人文空间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5-1-2025 02:02 PM , Processed in 0.102741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