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7-8-2007 08: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8) 常随佛学
“常随佛学”是学习佛从初发心到最后证果成佛全过程中的一切修行。与前面的两个大愿相比,常随佛学已经把对佛法的内心向往变成对佛法的亲身实践。经文说:“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折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帝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於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所应随学的佛首先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佛,其次也包括十方三世的一切佛。学佛的内容就是佛从最初的发心一直到最后证果说法的全部修行。以佛的修行为榜样,目的就是要最后证成佛果。
构成普贤行愿第三部分的三个大愿是密切相关的。“请转法轮”表示对佛法的信仰和渴望,“请佛住世”表示对传播佛法者的信任和留恋,“常随佛学”表示实践佛法的方法和决心。于是,从仰慕佛法到实践佛法,形成普贤行愿体系的关键一环。因为,按照佛教的基本观点,只有佛法才是揭示宇宙奥秘的真理,只有依靠对佛法的修行才能解脱一切苦难。所有解脱的圣者都是借助佛法修证而达成的,普贤行愿所要告诉人们的当然也是如何解脱,如何成就最高的果报,所以,自然也是要依靠佛法修证这个唯一的途径。总之,“求法修法”是普贤行愿四大部分之间的重要过渡。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8-2007 09: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9) 恒顺众生
济生成就即十大行愿中的第九“恒顺众生”和第十“普皆回向”。第三部分提出跟随诸佛学法修法,而跟随诸佛学法修法的关键还是从普度众生的大悲心开始,所以,十大行愿便自然发展到“恒顺众生”这一大愿。正如经文所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也只有通过大悲心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就,如经文中说:“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可见,“恒顺众生”是普贤十大行愿最终目标得以实现的必由之路,也可看作是普贤行愿的最高升华,它不但同第三部分的求法修法形成直接递进,而且同第二部分的悔过向善形成间接递进,更与第一部分的信佛敬佛相呼应,正如经文所说:“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普皆回向”本来是总括前面九种行愿的。但总括九大行愿的目的还是为了把这些大愿的功德回向众生,这与恒顺众生在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而且,在“恒顺众生”愿中,已经明确指出,“恒顺众生”可通向最高的解脱,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在“普皆回向”这一大愿中,也明确提出回向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天下众生“究竟成就无上菩提”。可见,二者的意趣是一致的。所以,我们把这两大行愿放在一起,作为普贤十大行愿的第四组成部分。这两大行愿涉及到饶益众生与究竟菩提之间的关系,也即是大悲心与菩提心之间的关系。贯通二者的核心则是一个“顺”字,即通过恒顺众生达到修养菩提心的目的,最终落脚在成就普贤行愿和无上智慧方面,体现了十大行愿的终极目标。
经文对“恒顺众生”的解释非常详细。关于“众生”的范围,经文说“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可见,所要随顺的众生实在是平等无边,既没有一丝一毫的遗漏,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分别。如何随顺呢?概括地讲,就是“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对众生的承事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也如同敬奉阿罗汉,如同敬奉如来。经文中还特别列举了四种承事供养:“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关于恒顺众生的意义,经文说:“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经文还解释了恒顺众生的大悲心与成就解脱的菩提心之间的关系,认为有需要救度的众生,才产生救度众生的大悲心;有大悲心才会生起菩提心。经文还用一个形象的譬喻来说明这一观点:“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7-8-2007 09: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0. 普皆回向
“普皆回向”是把前面九种行愿的功德回向给众生,如经文所说“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将所有功德回向众生的目的是为了“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与前面的九种行愿一样,这一行愿也是恒久不变的:“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第四组行愿中的“恒顺众生”是以济生导归菩提,使修持行愿者获得最高的境界;“普皆回向”则是以回向导归菩提,使被回向的众生获得最高的境界。前者是积累功德给自己,后者是赠送功德给别人。前者是通过具体的行为利益众生,后者是通过功德凝聚之妙力祝福众生。二者相同的途径都是利益他人,相同的归向都是成就菩提。所以,我们把这第四组行愿称之为“济生成就”。
[资料来源:论普贤十大行愿的结构、特征与现代意义;作者:李利安] |
|
|
|
|
|
|
|
发表于 19-8-2007 07: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学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7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0. 须陀洹
须陀洹是佛教中最初的修行位阶,为小乘初果。其已断见思烦恼中八十八品见惑,所具断德相当于大乘圆教十信菩萨中的初信位菩萨,然而智德则不相等。须陀洹已属圣人之位,非为凡夫;须陀洹梵语意译即为入流,“入圣人之流”之意。
证须陀洹果者,永不堕三恶道,然而尚须于人、天中往返投生,渐渐修行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七次往返后证四果阿罗汉,方断尽见思烦恼而永脱轮回。
《金刚经》云:“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因此即使须陀洹亦离此四相。
若证须陀洹果,有三特质:
1. 断疑:即断除了对佛、法、僧、戒律等的一切疑虑,对佛、法、僧等有了坚固不变的信心,不再怀疑,也就是“净信”。
2. 断戒取见:入流圣者见证了苦集灭道与涅盘的过程,能分辨有益与无益的行为,不再迷信于无益的宗教仪式、禁忌、戒条等。
3. 断我见:在见解上,不再认为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真我”、“实我”。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7 12: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1. 斯陀含
斯陀含是佛教的位阶、果位名称,属于小乘修行(罗汉道)的第二阶成果成效,因此也称为二果罗汉,在此之前则为须陀洹(初果罗汉),此之后则为阿那含(三果罗汉),佛教修行具有科学态度,修行之后必须经由测试、验证才能得知是否正确而无偏误,此称为“证果”,无论是渐修(逐渐提升修行成效)或顿悟(修行上有大幅斩获)都必须进行验证,正确后才算取得果位,否则必须持续修行,并再次进行验证。
斯陀含为梵语,翻译成汉语、中文的意思是“一往来”,佛经中也称为“一上一还”,指的是:只要再出生于天界的天人一次,之后再出生于人间的凡人一次,就能够获得完全解脱(永远摆脱六道轮回)。
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除了拥有初果的三个特质之外,再加上“贪、嗔、痴薄”的特点。
也就是说,二果圣者在修行的证得过程中,对世俗五欲生活(指财、色、食、名、睡,或者色、声、香、味、触)起了远离的心,欲望从根本上减少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7 1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2. 阿那含
阿那含是一个佛教用语,由后秦鸠摩罗什由梵语译为阿那含,指三果、不还果,是佛教修行者进入圣道的果位之一,为声闻乘之中的第三果,得证此果位的人将不再回还,而证涅槃。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21-8-2007 06:3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7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3. 阿罗汉
阿罗汉简称为罗汉,是依照佛的指示修习四圣谛,脱离生死轮回而成正果的人。
梵语阿罗汉意译为无学,指的是从比丘因地修行毕业,所学圆满;依大、小乘见解各有其义。其尚有三义:
1.应供:阿罗汉福慧俱足,为众生之福田,供养阿罗汉可以修福,以其能教众生如何修福、修慧、断烦恼。
2.杀贼:“贼”指烦恼,使众生有损。阿罗汉断除烦恼,故云“杀贼”。
3.无生:无生是不生不灭,出了三界六道轮回。
阿罗汉的另一个层面,即是断尽一念无明的烦恼障,舍寿后意根(末那识)不再贪着十八界的法,愿意自我消灭而独留无形无色的如来藏存在。称为入无余涅槃而实无所入,仅现众生本具如来藏之涅槃性。一念无明的烦恼主要分为四种,即,见一处住地烦恼、欲界爱住地烦恼、色界爱住地烦恼、有爱住地烦恼等。
根据南传佛教的定义,阿罗汉是依照正法修行而达到涅槃的圣者,包括了佛陀、辟支佛和声闻阿罗汉。在佛劫之中,即还有佛法流传的时代里,不会有第二尊佛或其他辟支佛出现,只有声闻阿罗汉出现。声闻就是听闻佛法的意思。自佛陀初转法轮以来,至今已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成就阿罗汉果,还有众多的弟子成就三果、二果和初果。
大乘佛教所指的阿罗汉有二,一指小乘四果阿罗汉,同上所述。此位阶已断除了六道所持的见思烦恼,脱离轮回,入了四圣法界,不再分段生死。小乘阿罗汉的果位次于菩萨,为协助佛和菩萨普救世人,有500罗汉之多,其中玄奘也是500罗汉之一。最重要的是十八罗汉,各有其护持的主要对象。
阿罗汉的第二个意义可指大阿罗汉,实际位阶为大乘法云地菩萨,为十地菩萨中的第十地,修行位阶仅次于圆满佛果与等觉菩萨。除了入一真法界已见性,断除了六道持有的见思烦恼、四圣法界尚有的尘沙烦恼,四十二品无明也仅剩两品未破。依大乘见解,释迦牟尼佛常随十大弟子实际皆为大阿罗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7 12: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4. 辟支佛
辟支佛,辟支迦佛陀(Pratyekabuddha)的简称,又音译作钵罗翳迦佛陀,或简称辟支迦佛、辟支等。指过去生曾经种下因缘,进而出生在无佛之世,因性好寂静,或行头陀,无师友教导,而以智慧独自悟道,其或是思惟世间生灭无常的道理,或是观察十二因缘、飞花落叶等,进而得到证悟而解脱生死、证果之人。所以亦称为“独觉”(新译)或“缘觉”(旧译)。
但汉传佛教天台宗把“独觉”和“缘觉”另作区分:出生于没有佛的时候的开悟得道者,称为独觉,而出生于有佛之世,观察思惟十二因缘得道证悟者,称为缘觉。
辟支佛是缘觉乘(乘是载运的意思,载运修行的人,从迷到悟的方法与过程)的最高果位,但并不完全等于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缘觉乘(没有听闻佛陀教说,独自观察十二因缘等法理而觉悟)和声闻乘(直接听闻佛陀教说,思惟修证苦集灭道四圣谛而觉悟),合称为“二乘”,加上大乘佛教的菩萨乘,总称为“三乘佛教”。而一般世间的善法善行(好人好事等),统称为“五乘共法”,是载运众生到善趣的共同方法,其中所说的五乘,指的就是(1)人乘(2)天乘(3)声闻乘(4)缘觉乘(5)菩萨乘。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7 12: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5. 菩萨
菩萨,菩提萨埵(bodhisattva)之略称,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或扶萨。译成汉语的意思为“觉有情”,追求觉悟的有情众生。佛教认为,从初发心(初信位的菩萨)一直到圆满成佛,总共有五十二个阶级。
南传佛教认为菩萨是在佛法失传之后,在未来成佛、重新开启正法之教的修行者,南传经典里提到的菩萨只有两位,即成佛前的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菩萨。此外,上座部佛教所定义的菩萨也包括了一切发愿在未来成为佛陀圣弟子的修行者,即声闻菩萨。菩萨的主要修行内容就是十度波罗密。
大乘佛教认为,菩萨是佛的胁侍,每位佛有两位胁侍菩萨:西方过去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有两位胁侍菩萨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西方三尊);中间现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为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释迦三尊);东方未来琉璃光世界药师佛的胁侍为日光普照菩萨和月光普照菩萨(药师三尊)。现在佛和菩萨的任务是将所有轮回中的众生度化成佛。
大乘佛教佛经称某些菩萨在远古已成佛,如观世音菩萨过去佛号正法明如来,远古已成佛的菩萨为度众生重入人世。
佛经中所举出菩萨的异名有:开士、大士、尊人、圣士、超士、无上、自在、勇健、大道心成众生、身业无失语业无失意业无失、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身业无动语业无动意业无动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8-2007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6. 佛
佛陀(Buddha)简称为佛,相同的音译还有休屠、浮陀、浮图、浮头、勃陀、勃驮、部陀、母陀、没驮。最早这个词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是“觉悟者”。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觉悟的人,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印度话称这种人叫“佛陀”。
在佛教书籍里,以下这些称号都是指“佛”: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佛陀还具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种大乐、十八大空、十八不共法、三十二种大丈夫相、八十种随形好等等。
佛教徒眼中的佛与其它宗教里至高无上的神不同,佛教徒认为佛不是造物主,不是万能的,也不掌管人们的吉凶祸福。比如佛陀不能改变人们所作的业,也没法度化无缘之人。
佛教认为佛陀是具有无上智慧和圆满觉悟的,称为无上正等正觉(梵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与佛教徒是师生关系,佛教徒自称为“佛弟子”,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因此正信的佛教徒对于佛陀的态度,是尊敬与感恩,而不是崇拜,更不是恐惧。
按照小乘佛教的观点来看,佛陀只是一个真正得到究竟圆满觉悟的人。
大乘佛教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终归宿都是成为佛。不过从凡夫到成佛一般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有的教派认为可以即心即佛,立地成佛。只要心中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就是佛的境界。
佛是佛教神中最高等级的一类神,其下还有菩萨、阿罗汉等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8-2007 06: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7.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語:Prajñāpāramitā Hridaya Sūtra),又稱《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或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是佛教中一部舉足輕重的經典。
釋迦牟尼初轉法輪先說四聖諦,即苦集滅道。滅諦中提及涅槃,為了證明涅槃的內涵及存在,佛陀更深入說明空性之理。第二轉無相法輪,藉由空性的認知,證明煩惱是可以斷除的,從色法到一切遍智空,一切法皆無自性。有些論師不了解甚深空性,佛陀便對無自性再做解釋,第三轉善分別法輪的《解深密經》、《如來藏經》、慈氏菩薩的《相續本母經》,詳細說明心的體性是惟明惟知,具有原始自然之光明。
《般若經》及諸部般若,為佛陀在二轉無相法輪時所宣說,乃進大乘佛法的深法。在藏傳的經論中經常提到:「佛說八萬四千法門中,般若法門最為殊勝。」
因為《般若經》的詮釋是以空性為主,而透過了解空性的道理能斷除煩惱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聲聞及獨覺的菩提果位;也能夠透過認識空性的內涵,再加上福德資糧的圓滿,能徹底斷除所知障而獲得大乘的涅槃,即無上菩提的果位。因此以了解空性這點而言,它能夠貫穿三乘的緣故,可稱它為三乘之母,詮釋它的般若經亦稱為母般若。《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乃是《大般若經》的心髓,全部般若的精義皆設於此經,故名為《心經》。
佛說《心經》的緣起,是在靈鷲山中部,為諸菩薩聲聞弟子所圍繞,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在觀修般若波羅密多、專注思惟觀修而照見五蘊皆自性空。心經主要內涵是舍利子與觀自在菩薩有關空性的問答。佛出定後,認可菩薩所說,歡喜讚嘆。
心經內涵可分兩種,顯義與隱義。顯義為空正見,為龍樹菩薩的《中論》所闡釋。隱義則為現觀道次第,間接顯示空性所依的有法,由彌勒菩薩所造的《現觀莊嚴論》所詮釋。
有學者認為《心經》經文結構之來源,大部分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觀照品第三之二,即《大品般若》習應品第三)。「般若波羅密多是大神咒……」一段,出於《大般若經》第二會功德品第三十二,即《大品般若》勸持品第三十四。咒文則出於《佛說陀羅尼集經》第三卷,般若大心陀羅尼第十六。故《心經》是出自《般若經》的中心精髓,附加密咒真言,同時奉請觀自在菩薩為其說法主,才完成現今《心經》組織的型態。
在《大般若經》 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 其最重要的觀念在於一旦以空性智慧瞭悟了諸法實相(即是一切外在事物的 相 皆是自心的虛妄名相分別而已)既不證入亦不取涅槃反而自願盡未來生生世世輪迴於生死. 其目地看似有違一般所認知佛教的修行在於逃脫生死輪迴的觀念, 而實際上這才是《大般若經》開悟菩薩的本意. 因為對一切眾生以 慈悲喜捨 之心平等救護才是真菩薩行,而自己逃出了生死輪迴卻棄眾生於不顧則有違菩薩本所誓願.
在《大般若經》中數度記載著 "菩薩摩訶薩普為利樂諸有情故。求趣無上正等菩提" 與 "觀諸法皆空。不捨一切有情" . 此即是若離開了對眾生的 慈悲 則一切的修行是毫無意義的.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被翻譯最多次,譯成最多種語文,也是最常被念誦的經典。有廣本及略本二種本子。廣本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略本只有正宗分。至今仍不斷有新的譯本,以下列出部分重要版本。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21-8-2007 06:42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8-2007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8.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燉煌石室本)
國大德三藏法師沙門法成譯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時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如是觀察。五蘊體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是受想行識。亦復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離垢。無減無增。舍利子。是故爾時空性之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亦無有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真實無倒。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祕密咒。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
峨帝峨帝。波囉峨帝。波囉僧峨帝。菩提莎訶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21-8-2007 06:56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8-2007 09: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8-2007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9. 念珠
念珠又作数珠、诵珠、咒珠,是将一定数目的珠子用丝线穿成圈形制成。也是密教诵陀罗尼时,用来记忆次数的器具。念珠是中国佛教用于诵经、念佛时的一种非常普及的法器。
念珠在表示早期佛教器具的“比丘十八物”中未列举出来,这表明初期的佛教徒并未使用念珠,随着密教的兴起,念珠才在印度佛教中被采用。在此之前,它被认为是婆罗门教神祇梵天及西瓦(Siva)的持物,是由五十粒珠子串联而成的。念珠用于佛教的经过不详。但在密教经典中记述颇多。《陀罗尼集经》卷二上说过:“若诵经、念佛、持咒之行者,须一一手执数珠。依阿弥陀佛之教说,复依此一切陀罗尼诸佛菩萨金刚天等法,其数皆满一百八珠,或五十四珠、或四十二、或二十一,亦得用之。若掐此等宝物数珠以诵咒、诵经并念佛等诸行者,当可得十种波罗蜜之圆满功德,亦可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上述引文除叙述它的目的、功德,还提及念珠的数目。而一百零八的数目,系指人类烦恼的数目,即小乘所论的百八结使。因而指珠念一百零八遍,即意味着要清除所有烦恼。
制作念珠的材料除了金、银、赤、铜、水精外,还包括木槵子、菩提子及莲花子。至于结合连珠的母珠,乃是“作一金珠为母珠”。同时,从母珠所生出的三条记子,是“更十颗银珠作别,以充记子”,与现在一百零八珠的念珠有二个母子不同。
珠子由“珠匠”制作,珠匠必须接受百八关斋戒,而且在庄严的道场制作。至于数珠的使用方法,《苏悉地羯罗经》(卷下)指示念珠应以右手掐数,并对曼陀罗三部诸尊修法时使用的材料予以规定:“用菩提子之珠于佛部;用莲华子之珠于观音部;用噜挪啰叉子之珠于金刚部,用此等数珠于三部为最上。”《大方广菩萨藏文殊师利根本仪轨经》卷一除记述珠的材料采集及制法外,并说:“复童女合线,又用五色丝合,色如花鬘。或三合,或五合,随珠之所受,当予紧合。”说明在使用念珠之前,必须先用五色丝予以紧合,同时依照珠的数目区分为上、中、下:“上品一百八;中品五十四;下品二十七。另有最上品,当用一个八十三数。”关于这一点,《金刚顶瑜伽念珠》的说法相同,该经对念珠的作法及功德记述道:“二手持珠,当于心上,静虑离念,心当注于本尊瑜伽之心一境,得成就皆理事之法。设安顶髻,或挂身、或安颈上,或安臂,所说之言论皆成念诵。以此念诵净三业。安顶髻以净无间;带颈者以净四重,持于手臂之上,能除行人之众罪,迅获清净。”换言之,念珠也时或安于头上、身体、颈、臂等处,此时它具有净化各种罪业的功德。
修净土者也常用念珠。《续高僧传》上说唐代的道绰大师教人们手掐念珠持诵三宝名号,以遏制妄念。掐珠的姿式是左手引珠,如转法轮,同时持念观想诸佛菩萨名号。这与《苏悉地羯罗经》的要求不同。中国佛教还规定,一般信众是不能挂念珠的,通常要受戒十年以上的僧人才行。有的念珠还拖须子,丛林监院的须子按在右边,知客左边,住持背后,是为拖珠。
[资料来源:中国佛教百科全书•仪轨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8-2007 08: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0.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8-2007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1.三法印
真正的佛法一定符合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盤寂静。
第一法印 : 诸行无常
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连续两个刹那保持不变。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孔夫子在注目江河时,慨叹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佛陀要求我们不要只是谈论无常,而要把它作为工具,以帮助我们契入实相,从而获得解脱的智慧。
我们也许想说因为事物是无常的所以才有痛苦。但佛陀却鼓励我们进一步观察一下:没有无常,生命怎么可能产生?没有无常,我们怎么能够转化掉自己的痛苦?没有无常,我们的小女儿怎么能够成长为一个如花似玉的年轻女郎?没有无常,社会状况怎么能改善?为了社会正义和希望,我们需要无常。
如果你很痛苦,那不是因为事物无常,而是因为你错以为事物有恒。一朵花凋谢时,你不会太难过,因为你知道花开易谢,原本无常。但是你却不能够接受你所热爱的人遭受无常,当她去世时,你会悲痛万分。如果你看透事物无常的本质,那么你现在就会尽最大努力使她过得快乐。认识到无常,你会变得积极、慈悲和富有智慧。无常是好事情。没有无常,一切都将成为不可能;有了无常,每一扇门都为变化敞开着。我们不仅不应该抱怨,相反我们应说:"无常万岁"!无常,是我们解脱的一个工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8-2007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法印 : 诸法无我
如果你相信有一个持久的、永恒存在的、独立自主的"我",那么你的信仰就不能被称之为佛教。无常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说的,无我则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说的。当我们修习《金刚经》时,愈深入地体察我、人、众生、寿者这些名相,我们就会发现,我与非我、人与非人、众生与非众生、寿者与非寿者之间是没有界限的。当我们在绿色的原野上漫步时,我们就会意识到,我们是由空气、阳光、矿物质和水构成的,我们是大地和蓝天之子,与其它所有有生命、无生命的事物都有联系。这就是修习无我观。佛陀教导我们要安住于正念,谛观互即、无我、无常,从而进入三摩地。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8-2007 09: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法印 : 涅盤寂静
涅盤的意思是"灭除" 灭除烦恼和名相。人类的三个基本烦恼是贪、嗔、痴。"痴"是没有能力理解事实真相,是其它两种烦恼的基础。因为愚痴,我们贪求那些会将我们毁坏的事物,并对很多事情感到嗔怒。我们试图按自己的设想来把握世界,结果我们很痛苦。涅盤,熄灭所有的烦恼,象征着自由的诞生。一个事物的湮灭总是意味着另一个事物的诞生 当黑暗消失时,光明就出现了;当痛苦消失时,安详和幸福就会出现。
很多学者说涅盤就是空,空无所有,佛教徒所追求的就是不生。他们曾经被涅盤之蛇咬过吧。在很多经典中,佛陀说,很多苦行者和婆罗门把他的教义描述成空无所有和不存在,这是错误的。佛陀告诉我们,涅盤是为了防止我们执著于无常、无我这些名相;如果我们被涅盤束缚住了,我们又怎能解脱呢?
如果我们学会了怎样灵活地运用名相概念,而不被它们所束缚,那么名相概念就是有用的。临济禅师说:"佛来佛斩",他的意思是说,如果你有佛这个念头,妨碍了你直接去体验佛性,你就是被你的名相概念束缚住了,解放自己、体验佛性的唯一方法是除掉你心中"佛"这个概念。这是修行的秘诀。如果你被名相概念束缚住了,你就会失去解脱的机会。学会超越你对有关真实的心灵构想(即想蕴)是一门艺术。如果你满脑子是名相概念,你就永远不可能获得解脱。学习深入地观察事物的本质,直接体验实相而不是用名相概念这些术语来描绘它,这就是修行。
每个能够经受住三法印检验的法就是佛法。佛陀教我们以无常作为深入观察的工具,但是如果我们被无常束缚住了,他就提供我们无我这个工具;如果我们又被无我束缚住了,他就教给我们涅盤 灭除一切苦恼和名相概念。《百喻经》中佛陀讲了一个故事:有个人很渴,人们叫他到河边去喝水,可是他看到浩浩荡荡的河水,却烦恼起来,说:"我怎么能喝得完这么多的水呢?"他拒不饮水,最后死在河岸上。我们当中有很多人也是这样死的。如果我们把佛法当名相概念来接受,那我们就会死于因误会事物本质而产生的痛苦中。但是如果我们依佛法修行,运用我们自己的智慧,我们就有机会喝到水,并且渡过河流、到达彼岸。
[资料来源:佛法常识;一行禅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8-2007 09: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62.何谓<法印>
佛教术语。亦译法本、本末、忧檀那等。佛教徒用来鉴别佛法真伪的标准。法,指佛教教义,印,喻世俗印玺,能印证真伪的佛法之印,故名法印。佛教认为,凡符合法印的是佛法,违背法印的则非佛法。按佛教发展的顺序,有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之分。
三法印较早的小乘经、律、论和大乘经、论多说三法印。一般称:
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
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
3、涅槃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槃寂静境界)。
《杂阿含经》卷十作“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大智度论》卷二十二称:“佛法印有三种,一者一切有为法,念念生灭皆无常;二者一切法无我;三者寂灭涅槃。”《法印经》则别说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为三法印。
四法印:
三法印加上“一切诸行苦”为四法印。《增一阿含经》卷十八:“今有四法本末,如来之所说。云何为四?一切诸行无常,是谓初法本末……一切诸行苦,是谓第二法本末……一切诸行无我,是谓第三法本末……涅槃为永寂,是谓第四法本末。”《菩萨地持经》卷八:“有四忧檀那法,诸佛菩萨为令众生清净故说。云何为四?一切行无常,是忧檀那法;一切行若,是忧檀那法;一切法无我,是忧檀那法;涅槃寂灭,是忧檀那法。”南传巴利语“增一部”及《法句经》则立三法印为:1、一切行无常;2、一切行苦;3、一切法无我。增“涅槃永寂”为四法印,均大同而小异。
五法印:
四法印加“一切法空”(世界一切现象皆虚幻不实)则为五法印。《维摩经》卷上:“昔者佛为诸比丘略说法要……谓无常义、苦义、空义、无我义、寂灭义。”
一法印即“一实相印”(实相即“真如”、“法性”)。小乘讲三法印,大乘提一实相印。《法华经•方便品》:“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法华玄义》卷八上:“诸小乘经,若有无常、无我、涅槃三印印之,即是佛说,修之得道;无三法印即是魔说。大乘经但有一法印,谓诸法实相,名了义经,能得大道;若无实相印,是魔所说。”
上述三法印、四法印、五法印、一法印等,只是在不同场合的说法,无实质差异。智顗在《法华玄义》卷八,列举实相十二异名,即妙有、真善妙色、实际、毕竟空、如如、涅槃、虚空、佛性、如来藏中实理心、非有非无中道、第一义谛、微妙寂灭。说明一实相印可总摄缘起、无常、无我、寂灭等,合三、四、五法印为一实相印。
[资料来源:佛教基本教义; 刘明渊]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