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散文原创 转贴19. 他空见和自空见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08: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0# 三法印 的帖子

佛教徒之间的纠纷就在于不懂得分别何为第一义谛,何为世俗谛。。。佛陀只宣说苦的升起和熄灭,这种甚深佛法,确实难为一般人所接受。。。

                                       
                                                                                                                                                                                                                                                                                                                                                                                                        佛法甚深──緣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難以受學的

印順法師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2-5-2009 08:2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08: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1# upatissa 的帖子

釋尊感到佛法太深,不想說法,問題在「眾生樂著三界窟宅」
。在『相應部』中,作「樂阿賴耶,欣阿賴耶,[+]阿賴耶」(說一切有部加「愛阿賴耶」)。阿
賴耶a^laya,譯義為窟、宅、依處、藏;在『阿含經』裏,也是愛著的一類。聯想到四諦中集
諦的內容,是:「(愛),後有愛,貪喜俱行,彼彼喜樂」。愛、樂、欣、[+]、貪、阿賴耶,以
不同名字(約義多少不同)而表示同一內容,這就是生死不已的癥結所在。



(《印度佛教思想史》p.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08: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2# upatissa 的帖子

佛所自證的深法,感到不容易宣說,而有「我若說法,徒自勞苦」的慨歎。




傳說梵王為此而請佛說法,律部都有記載。《相應部》(六‧一)說:「世尊獨
處禪思,作如是念:我所證得甚深之法,難見難悟,寂靜微妙,超尋思境,深妙
智者乃能知之。眾生樂阿賴耶[按:巴利本原文為aalaya-rataa]
喜阿賴耶[aalaya-sammuditaa]欣阿賴耶[aalaya-raamaaya]眾生以樂阿賴耶、喜阿賴
耶、欣阿賴耶故,是理難見,所謂緣起。倍復難見,所謂一切諸行止滅,諸依捨
離,愛盡,離欲,滅,涅槃」。 (《以佛法研究佛法》p.1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09 08: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1# upatissa 的帖子

佛陀只宣说苦的升起和熄灭
第一义谛(出世间),世俗谛(世间)
刚好离开五蕴和五取蕴--(世间)才是出世间法第一义谛, 出世间是超越的没有苦聚灭道..没有相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08: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4# 三法印 的帖子

吠檀多的解脱观:
万物是由梵演变而来,所以万物/现象是虚幻的,唯有梵是真实。
万物/现象/轮回世界界是相对的,苦的,无常的
梵是超越的,绝对的,不生不灭。。。
前者是世间,后者是出世间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2-5-2009 08:46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09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5# upatissa 的帖子

听起来像不像唯识论?
万物是由心识演变而来,所以万物/现象是虚幻的,唯有真我/佛性是真实。
万物/现象/轮回世界界是相对的,苦的,无常的
佛性是超越的,绝对的,不生不灭。。。
前者是世间,后者是出世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09: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6# 三法印 的帖子

他们的解脱观很不幸的,和你在84楼是同样思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09: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点轻松的,为大家介绍华人所熟悉的地狱之王- 阎摩yama禾他的妹妹阎美yami

14. 阎摩yama与阎美yami
有一个神是值得为华人介绍的,他就是传说中的阎摩王。在吠陀经典,他是天上的一位大神,又是独一无二的鬼魂首领,统治地府的冥王。传说他是世界上第一个出生的人,也是第一个死的人。他死后在天上建立了一个鬼魂王国,专门收集死者的灵魂。

早期的阎摩并不是一个可怕的神祇。相反,阎摩会亲率亡者穿越往地府的障碍,到达地府之后,阎摩还会与众亡灵享用筵席。但随着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次大陆,消灭各个原住民族的部落后,其社会结构开始愈变愈庞大,人心也开始愈来愈坏,生活在整个社会中最高层次的婆罗门为了警惕人们不要犯罪,就把阎摩从一个和善的亡者之主描绘成凶恶,会用各种酷刑折磨坏人的神祇。这个做法令雅利安人对阎摩这个神祇的恐惧增加,这一份对阎摩的恐惧随着佛教和古婆罗门教文化的东来,传到中国人的心中。
阎摩有一个妹妹,名叫阎美,他们两人有一个感人的爱情对话。阎美是阎摩的胞妹。深爱着阎摩,向他求爱,被阎摩以道德伦理所不许而拒绝(古时候的人,有近亲结婚的风俗)。以下是他们的爱情对话

阎美:。。。

汝心与我意,相通又相连,犹如造物主,请汝入我身。
阎美大胆的对阎摩说:哥哥,你应该效仿造物主打破伦理界限,实行近亲结婚。(传说大梵天和自己的女儿结婚)
生主工巧神,光辉宇宙相,恩准我二人,胎中成夫妇。
阎美尝试说,他和同胞哥哥结婚是上帝的旨意。
彼宣此神谕,无人敢违抗,汝我相结合,天地亲见证。
阎摩爱欲情,打动我阎美,我愿同一榻,与他共缠绵。
我愿如妻子,将身献夫子,和合齐欢乐,如车之二轮。

大概是哪个时候,人类开始意识到近亲结婚所带来的祸害,所以阎摩坚决的以道德伦理来回绝阎美的情意。
阎摩:
。。。
汝身与我身,不能相结合,私通己妹妹,称为有罪人。
做爱寻他人,无来骚扰我;汝兄善吉祥,无斯情欲想。


无奈阎美不顾道德藩篱,坚持婚姻自由,恋爱自由,非兄不嫁,以次来表示他对各个的爱是符合天意,圣洁的及不可改变的。后来阎摩成为第一个死去的人类,阎美伤心不已,终日以泪洗脸。传说众神深受阎美的深情所感动,特地创造了黑夜,以此来减轻阎美的痛苦,最终忘掉阎摩。(大概是我们常讲的,时间可以忘掉一切吧

愿天下有情人共成眷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2-5-2009 09: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7# upatissa 的帖子

出世间法第一义谛是难以言语明白的...
若可以很多人已经觉悟解脱了...

《相應部》(六‧一)說:「世尊獨
處禪思,作如是念:我所證得甚深之法,難見難悟,寂靜微妙,超尋思境,深妙智者乃能知之。眾生樂阿賴耶[按:巴利本原文為aalaya-rataa],
喜阿賴耶[aalaya-sammuditaa],欣阿賴耶[aalaya-raamaaya];眾生以樂阿賴耶、喜阿賴耶、欣阿賴耶故,是理難見,所謂緣起。倍復難見,所謂一切諸行止滅,諸依捨離,愛盡,離欲,滅,涅槃」。 (《以佛法研究佛法》p.109)

单单这个"阿賴耶"多少人明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9# 三法印 的帖子

没有错,我们确实为阿賴耶所系,因为阿賴耶(见),一切宗教/哲學對於形而上學(尤其是存在哲學)的種種描述,背後都有一個不得以的悲情,內心總是希望有一個相對於不圓滿的現實世界,存在著一個絕對安樂,快樂,永恆的世界/境界。(这是阿賴耶(见)作怪),對種種形而上學的解脫觀點,是因為我們覺得苦,如果苦熄滅了(只能根據佛陀通過緣起正觀的方法,依據外道的看法,苦滅只能寄託在來生證入他們所提出形而上的”xx "),對於如何消滅客觀苦的種種問題/爭執也就熄滅了,戲論滅了。對於一個徹底滅除內心煩惱的佛教聖者來講,既然苦已經止息了,自然不會再去追求這種世界/境界/消滅。

若講徹底解脫,佛陀在菩提樹下時已經做到了,不能說佛陀還會期待身心入滅以得到內心真正的安寧。這是期待通過去到一個沒有客觀苦的世界和通過消滅存來滅除痛苦的修行者/哲學家/宗教家才會有的修行盲點。印度哲学家之所以设梵,设自我/灵魂,不生不灭的涅磐世界,说穿了,阿賴耶(见)作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09 09: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0# upatissa 的帖子

阿賴耶aalaya不是见dhitti,
破见dhitti和破阿賴耶aalaya是不一样的程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09 09: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0# upatissa 的帖子

所謂一切諸行止滅,諸依捨離,愛盡,離欲,滅,涅槃
佛陀本来要身心入滅以得到真正的安寧/涅槃, 但梵天有请求,

阿罗汉能以自杀而得身心入滅以得到真正的安寧/涅槃, 这是你用脑都想不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把世界文明化分为中国,西方及印度。中国是重于人文精神面貌的文化,以儒家为主流的中华文化,谈的都是和家庭,社会,国家,经济,政治有关系,在精神上,宗教上的探讨,不是中华文化的主流,只是后来的宋理学家及现代新儒家,由于面对重视精神文化的中国佛教而提出来的回应;
结合希腊文明与基督教文明的西方社会,重视的是知识,哲学,科学文明;
印度文化,最重视的是宗教与精神文明,对于宗教的热爱,几乎是全部的印度人投入于创造宗教精神文明。印度人是生宗教生,死为宗教死。

奥义书以来的哲人,由于重视心灵的探索,为人生,生命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案及理想境界。而影响后来印度宗教文明的思想,当属业报轮回。生命由于善恶业力而在三界里不断的轮回,时浮时沉,痛苦不已。结果印度人为了脱离这个痛苦的轮回,而提出解脱的观念。解脱就是为了脱离/跳出轮回。所以把这个世间视为轮回,苦的世间,以及想要跳出这个轮回宿命几乎是每个印度宗教,哲学家共同的问题及理想。关键在于,用什么手段??

有些重于信仰如祭拜天神,有的重于哲理的思考探索如奥义书学者,有的重于实践如瑜伽体系,有的重于苦行。由于手段方法不同,导致了各派各学都有不同的思想体系,不过主要有两大派系,
1. 梵我合一的婆罗门教相对于
2. 缘起无我的佛教

后来的印度各派包括了后来的佛教,都是为了解决轮回的问题,跳出轮回就是解脱-不生不死的境界/世界 = 涅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5. 佛教与印度外道的四谛比较

以下论点非为破坏佛法的四圣谛,而是希望佛教徒能够更深入的去理解四圣谛的内容,而非在文字上打转。依义不依语,共勉之

苦:佛教,吠檀多(商卡拉),弥漫差派,数论派,胜论派,Yoga

耆那教,正理都谈-轮回的本质就是苦,跳出轮回,摆脱痛苦,就是解脱(灭)

不过

佛教以缘起待他性,必然是不自在,苦,无常,

无我。对苦给于更合理的解释和更深刻的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10: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4# upatissa 的帖子

/解脱是每个印度宗教界的梦想:-从痛苦,迷惑,烦恼中,轮回中解脱

涅磐和现实世界

部派佛教,数论,胜论,Yoga耆那教,正理
- 解脱是从轮回中脱离,轮回和涅磐本质上是差别

大乘佛教(中观)/吠檀多(商卡拉)-涅磐和现实世界本质上是同一。所谓涅磐是从现实世界认识到

梵我同一((商卡拉)

缘起性空(无我)-中观佛教

离开现实世界谈解脱是不可能的,不过商卡拉把现实世界说成是魔术师(梵)变现出来的虚幻世界,落于世间断见;另一方面,最求不生不灭,绝对超越,真实的实体-梵,落于绝对客观唯心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5# upatissa 的帖子

集谛:

每个印度哲学都强调以每智慧为主,要灭除无明
,不过对于无明的内容不一致

佛教

无明- 不明白缘起的苦,无常,无我,寂灭性

吠檀多(商卡拉)

无明-没有认识到梵我同一

弥漫差派

无明-没有认识到我的本质

数论派

无明-不明白二元二十五谛轮

胜论派

无明-不明白六个句义

轮回是不可见力造成我和身体的结合。


Yoga


无明造成神我和自性的结合

耆那教

无明-不明白三宝(正信,正智,正行

正理

苦产生于生,生产生于行为,行为产生于过失,过失产生于错误的认识(无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5-2009 10: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道谛:


这是决定佛教与外道最重要的部分

佛教

八正道

深观缘起苦,无常,无我而顺入涅磐

涅磐和缘起性空(无我)是紧密关系

吠檀多(商卡拉)

认识到我是梵的幻影

涅磐和梵我同一是紧密关系

弥漫差派

识到我的本质

数论派

明白二元二十五谛轮

胜论派

明白六个句义


Yoga


种种Yoga方法

耆那教

通过三宝

正信(七谛)

正智(五种智)

证行(五戒- 前四戒同佛教,加不执着)

正理

认识十六谛

没有错误的认识,就没有过失,

没有过失,就没有行为,

没有行为,就没有生,

没有生,就没有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5-2009 10: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禅宗不立文字, 就是针对一些读惯了经以为解决轮回的问题就想出一些方法或猜测的人, 禅宗教如何真实的认识自己, 从自己的身心上找出真正的问题和正确的解决方法.. 不是用脑在经上转, 那是学问而不是真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5-2009 01: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义佛法/无漏正见:知(五取蕴)苦, 知(五取蕴之)集, 知(五取蕴)灭, 知(五取蕴灭之)道 这是可知可证,学佛者最终下手处,关键在于不取,不住,不计我,非信仰而理智的
世间/有漏正见:
知有业报轮回,不受后有,布施,持戒,升天,圣人/凡夫,有善有恶。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是信仰多过实证,尤其是不受后有,脱离轮回等等。

佛陀非常的有智慧,无漏正见是不需要考虑业报轮回,不受后有(不是有没有问题,而是需不需要),所以佛法的第一义谛是智证而非信仰。其他的宗教哲学家,由于把把解脱推向形而上的xx, 所以外道的第一义谛必然诉求于信仰,而不得不落于五取蕴,而无法彻底解脱

第1049 (789) 经﹙中396﹚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有生闻婆罗门,来诣佛所,稽首佛足,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所谓正见者,何等为正见」?佛告婆罗门;「正见有二种:有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何等为正见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谓正见有施,有说,有斋,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婆罗门!是名正见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婆罗门!何等为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谓圣弟子,苦、苦思惟,集……,灭……,道、道思惟,无漏思惟相应,于法选择、分别、求觉、巧便、黠慧、观察,是名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不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佛说此经已,生闻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从座起去。

佛告掠陀迦旃延:「世间有二种依,若有、若无,为取所触;取所触故,或依有,或依无。若无此取者,心境系着、使,不取、不住,不计我,苦生而生,苦灭而灭;于彼不疑、不惑,不由于他而自知,是名正见,是名如来所施设正见。所以者何?世间集,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无者不有;世间灭,如实正知见,若世间有者无有。
第482 (301) 经﹙中41﹚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3-5-2009 01:1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5-2009 10: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陀在第482 (301) 经﹙中41﹚,已经很明显的告诉我们,世间人(包括了哲学宗教家)之所以不是落于有/常见就是落于无/断见,或者在这两者徘徊,主要原因是,执取于所触,(六根+ 六尘接触)。如果没有执取,即使六根+ 六尘接触,心也不会取/不会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不把他们当成我/我的,只是如实知道苦生而生,苦灭而灭。对于这样的知见,不会起怀疑,也不会迷惑,不是人言亦言,而是自己清清楚楚地知道,这才是正见。

其他哲学宗教家,或讲有上帝/梵/道/无生老母/脱离轮回太初/命我/灵魂,又或者对于这些种种进行任何的否定,其实两者都是在取,都没有把生命的苦恼问题解决,只是把他推向哲学玄论的争论,佛陀的14无计立场其实是非常有智慧的,无计本身就体现了当时哲学家/宗教家在这种形而上课题的无知和无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2-2025 12:09 AM , Processed in 6.27335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