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upatissa

佛使比丘- 生活中的缘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4-10-2008 0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8# upatissa 的帖子

佛陀的这真意与精神, 是自己亲証, 那才是最有力的証纪....
在还没亲証之前不如抱住怀疑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10-2008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1# 三法印 的帖子

平心而论,多少个南传佛教徒对于无余涅磐抱着怀疑的态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0-2008 01: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2# y973 的帖子

不管能不能倒驾慈航,现在最重要就是自己能否解脱。
解脱后,你才知道能不能


如果你真的这么想,就不可能会把涅磐定义为有余无余了,涅磐就是涅磐
为什么大乘佛教会有倒驾慈航的观点?说穿了不是为了对治无余涅磐所引发的弊病吗?

[ 本帖最后由 upatissa 于 24-10-2008 01:4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8 0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事实上,“倒驾慈航”目前也是一个不能由我们亲自证实的说法,我们也看不到谁人是经历涅盘后的“倒驾慈航”。现实中实在看不到。就“倒驾慈航”的出处和依据是否可靠,也是一个疑问。

如果只是以信仰来对质信仰,那是没有结果的。

-----------------------------------------------------------------------------

佛说声闻四果可以在当世亲证,而有佛法的世间不会有第二尊佛出现,以此来说,我们根本不能在这世间亲自证实佛陀的倒驾慈航。事实上也没有任何经典说释尊倒驾慈航。

至于大乘佛教有关于初果和初地菩萨之间的关系说法,最初的来源是来自说一切有部。依照此说法,初地菩萨是在完全证入初果之前,在某一阶段止住,不证入初果,以此开始成佛的大菩萨行,而证入初果的,则注定最多在人天轮回多七次就会证阿罗汉解脱。

从这说法,也没有说是涅磐后有倒驾慈行。

在大乘各大经典之中,提到阿罗汉“回小向大”、“倒驾慈航”的经典只有一部,那就是自号为经中之王的《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其余各大经典,诸如《华严经》、《般若经》等等都没有“释尊授记阿罗汉弟子成佛”之说。

因此,“倒驾慈航”之说除了南传上座部得不到认可之外,就连在大乘佛教里也是众说纷纭。

[ 本帖最后由 白布飘扬 于 24-10-2008 02:30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8 02: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想問一下,佛陀在成佛以前,有經歷過羅漢的階段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8 02: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看法:
佛陀解脱后,无明灭了,那么,他的弘法难道不需要“行”吗?
答案:无明灭后的佛陀,还会有行。

这个行还会缘起识。。受。。爱。。。取。。有。

然而,这个被缘起的识,名色总会无常坏灭。
佛陀晚年还得依靠禅定力来维持生命,直到他认为该做已办,他才停止维持生命,让这个无常身体入灭。

至于离开那一世的佛陀,会否再次“行”呢?
没有人知道。
不过,生前既然没有无明都还可以行,为何死后不能行呢?
我们无法知道佛陀或者其他阿罗汉们死后是否马上就要进入无余涅磐,人的死亡只不过是身体坏灭了,在十二缘起中,他只是名色坏灭了,不代表他的识也跟着坏灭。
如果他的定力可以控制行,那么他们是否可以自由缘起其他的名色继续弘扬佛法呢?
这些都没有人可以肯定。

如果一位圣人认为该做还没办完,命终后,他也许还会缘起另一个“生”来弘扬佛法。
如果这些都是正确,那么,他们依然属于有余涅磐。

如果以上是对的,
我们再看看慧解脱阿罗汉,慧解脱阿罗汉不懂禅定,但是,他们的无明灭了,那么他们是否还需要修成具足解脱呢?没有经文肯定。

如果我之前所说是对的,那么,慧解脱也许会继续修习禅定来为未来弘法事业铺路。
佛陀时常鼓励弟子们修习禅定力,理由也许不只一个,没有人可以肯定。

还是那一句话,要度人,还是先自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4-10-2008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UPA 兄,

有余和无余涅磐是很重要的。
不认识无余,就无法有余,也无法解脱,更无法度人。

有余的原因,应该是为了弘法才维持五蕴的生命。

无余才是最后的解脱。

如果真的有倒驾慈航,那么这些佛菩萨只属于有余涅磐。
这些有余阶段,还会承受种种无常苦受。

然而,菩萨道路不是那么容易行的,
要在这种身受煎熬的环境保持身苦心不苦,非得依靠禅定力不可。
要拥有这些修根能力,一定要下无数的苦功才可以。

如果比起断欲和行灭,这些倒航路线应该需要一段训练才能做到。

所以,我觉得会有具足解脱的阿罗汉出现。

不过,我们不能期望来生,或者往生其他地方才努力,这是危险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4-10-2008 05:2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4-10-2008 02:00 PM 发表
很想問一下,佛陀在成佛以前,有經歷過羅漢的階段嗎?

佛陀成佛后,就是阿罗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4-10-2008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4# 白布飘扬 的帖子

呵呵!没有部派佛教的无余涅磐,就不会有大乘的倒驾慈航 大家都只是在哲学上打转。后者的提出也只是为了对治前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08 08: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7# y973 的帖子

过,我们不能期望来生,或者往生其他地方才努力,这是危险的。


当你把彻底的苦灭/最后的解脱寄托在无余涅磐时,你已经在期待来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08 09: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6# y973 的帖子

佛陀解脱后,无明灭了,那么,他的弘法难道不需要“行”吗?
答案:无明灭后的佛陀,还会有行。

这个行还会缘起识。。受。。爱。。。取。。有。
。。生老死,纯大苦集。

这是典型的12缘起存有论哲学立场所必然有的结论。
搞了老半天,佛陀菩提树下成道时,还没有灭苦,佛陀只是相信依照他的修行方式,死后五蕴不生,纯大苦灭。至于有没有人可以证明佛陀五蕴不生,纯大苦灭?没有!!也就是说到最后佛陀也不过与其他外道一样,把生死的最后一关,寄托在形而上学的第一义谛,然后相信自己的方法可以到达这个第一义谛,hopefully, 听好哦,是hopeful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8 11: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1# upatissa 的帖子

在言语上搞哲学搞証悟是纸上谈兵...
对了你知道什么是"佛"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8 12: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山野草夫 于 24-10-2008 05:25 PM 发表

佛陀成佛后,就是阿罗汉。


小山山,阿羅漢在原始佛典裡面是如何定義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8 01: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UPA兄的法中法,不知UPA兄是否有发觉自己的愚蠢呢?
我就发觉到了我自己非常非常地愚蠢。。。

请原谅我的愚痴,想请问UPA兄,不知你对"法"的见解是否有分对错的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08 02:0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5# upatissa 的帖子

佛陀發現並宣說緣起
佛陀發現緣起

  接著要來談談緣起說的由來,到底緣起說是怎樣形成的?在《相應部》佛陀品中,佛陀談到他出家後六年中修了種種苦行,最後,才發現我們現在所要討論的緣起。下面,我將佛說的巴利經文引述出來:

  比丘們!當我還沒大徹大悟,仍是一位菩薩時,就意識到一切眾生都在生、老、死,死了又再生的苦受中,眾生不知道離苦(老死)的方法,那又如何能離苦呢?

  比丘們!我生起了疑問:「為什麼會產生老、死?老、死的因緣條件是什麼?」比丘們!由於我善巧地訓練心靈,無上的智見就從心中出現:

  生緣老死,因為有生才有老死;
  有緣生,因為有有才有生;
  取緣有,因為有取才有有;
  愛緣取,因為有愛才有取;
  受緣愛,因為有受才有愛;
  觸緣受,因為有觸才有受;
  六入緣觸,因為有六入才有觸;
  名色緣六入,因為有名色才有六入;
  識緣名色,因為有識才有名色;
  行緣識,因為有行才有識;
  無明緣行,因為有無明才有行。

  過後又以另一種方法重覆地思惟:

  無明緣行,無明為緣才產生行;
  行緣識,行為緣才產生識;
  識緣名色,識為緣才產生名色;
  名色緣六入,名色為緣才產生六入;
  六入緣觸,六入為緣才產生觸;
  觸緣受,觸為緣才產生受;
  受緣愛,受為緣才產生愛;
  愛緣取,愛為緣才產生取;
  取緣有,取為緣才產生有;
  有緣生,有為緣才產生生;
  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

  比丘們!世人從不曾聽過有關純大苦聚之集的智慧、知見、法眼、光明就在我心中湧現了。【譯註一】

  這就是佛陀在覺悟後所發現的緣起,也可說發現苦的鎖鏈,發現苦是由十一種狀況產生的。當與外境接觸時,若無明成為自己的主人(失去正念),當下就發展出識。請別誤解識有個什麼永恆的主體,事實上,只是在根、境接觸時,才產生識。有了識,相續而迅速地發展出行(造作出新的名色的原動力),這新的名色將會受苦,隨之產生助長苦的六入,而發展出含藏著苦的觸,相續地發展出促成苦的受,而後便相續地發展出愛、取、有、生(「我」的出生),至此階段苦便完全具足了。

  就我們所知,在佛教和人類的歷史中,佛陀是第一位發現緣起的人,發現緣起後,佛陀就大徹大悟了,這就是經中所記載緣起的起源。

  現在所要談的,一般人較難以理解,但為了使解說圓滿,還是必須拿來討論,那就是在佛陀覺悟後所說的各種教法中,緣起的十一種狀況有五種解說。

【譯註一】?記載於《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佛陀品(The Buddha Suttas, The Kindred Sayings on Cause, Nidana vagga Samyutta nikaya II, PTS, p.6-7)。請參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4冊,6—10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08 0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緣起的五種說法
[順說緣起]  有時佛陀以我們常誦念的方式順說緣起,從無明直到生老死涵蓋所有的十一種狀況:?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這稱為緣起的一次流轉。這種從開始而說到最後的緣起,是我們平時最常聽聞的緣起,它出現在數百部經典中。

[逆說緣起]  有時則從最後說到最初,本來是從無明開始直到生、老、死,在此卻相反地從苦說起:苦是因為有生,生是因為有有,有是因為有取,取是因為有愛,愛是因為有受,受是因為有觸,觸是因為有六入,六入是因為有名色,名色是因為有識,識是因為有行,行是因為有無明。這也是緣起的一次流轉,但從最後說到最初,稱為逆觀;如果從最初說起,稱為順觀。這兩種說法,比較容易記誦。

[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初說緣起]  第三種不解說全部的十一種狀況,而從中間開始,即四食(段食、觸食、思食、識食),以渴愛為助緣。以段食(kabalinkarahara)為例,段食來自愛,愛來自受,受來自觸,觸來自六入,六入來自名色,名色來自識,識來自行,行來自無明。這是從中間開始說到最初無明的緣起。

[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後說緣起]  第四種是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後的說法,這種說法以受為起源,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是先決的因緣條件,相續地產生愛、取、有、生,最後是苦。雖然是緣起的一半,但仍稱之為緣起,因它有助於說明苦如何生起。因此,佛陀可以說是依時間、人、事而應機說法。

  覺音的《清淨道論》中有個很好的比喻說明為什麼有四種緣起的說法:猶如有四位都需要一段藤蔓的人,一人可能從根割斷,全部都拉來使用;一人可能從頂端拉起,直到根部取來使用;一人可能從中割斷,只拉其下部,取而使用;一人也從中割斷,向上而至於頂端,取而使用。【譯註二】採蔓而取之使用的方法,隨個人的需求而定,每個人採蔓的方法都不盡相同,然而一切都能受用。這就是《清淨道論》中用來說明四種緣起的比喻。

[在中間的滅盡]  但是還有另一種非常不可思議的說法,只記載在某些經典中【譯註三】,「集」已發展到一半,也就是到達了愛,然後又倒轉回「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這是非常不可思議的,我不知道覺音為什麼不提這種解說,只有講到前面的四種。

  這種說法比較容易令人困惑,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一旦到愛,就立刻中斷而逆轉,由於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純大苦聚集滅。

  這種說法就好比翻掌一樣,因正念生起,在中間階段發生大逆轉,就O流轉到了一半,我們醒覺過來,不再隨緣起而流轉下去。因此在中間階段生就變成滅,中間的愛滅了,苦就不再生起,這就是緣起中不完整的苦。因為從「集」轉變成「滅」,在中間就滅苦了,這也是其中的一種說法。

  若以上述採蔓的比喻來說,就是人從中間抓住藤蔓,將全部都拉來,取而使用。

  以上是佛陀所說緣起的五種說法,是佛陀依眾生的根機所作的不同說法。

【譯註二】?請參考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152頁,華宇出版社。
      世尊有四種緣起的說法,猶如四位採蔓的人相似,從最初或從中間開始而至於最後,及從最後或從中間開始而至於最初。即(一)譬如四位採蔓的人中,一人先看見蔓的根,他便割斷根,一切都拉來,取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最初開始而至最後說緣起:「諸比丘,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二)譬如彼等四人之中,一人先看到蔓的中部,他便割斷中部,只拉其上部,取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中間開始而至最後說:「……以「取」為緣的是有,以有為緣的是生」。(三)譬如四人中的一人,先看見蔓的尾端,便執其尾端,從尾至根,取其全部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最後而至最初說緣起:「我說生緣老死……無明緣行」(四)在這些人裡面的一人,先看見蔓的中部,他便割斷中部,向下而至於根,取而使用。世尊亦這樣從中開始而至最初說:「……此等四食以渴愛為因緣,……渴愛是什麼因緣?……受……觸……六處……行是什麼因緣?……行以無明為因緣……乃至……行以無明為原因」。

【譯註三】?記載於《相應部》因緣篇,因緣相應,家主品。請參見《漢譯南傳大藏經》第14冊,85—87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5-10-2008 02: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緣起各支的解釋

  現在要詳細討論緣起的每一支,以便使各位正確地瞭解緣起。能背誦緣起經文的人是非常好的,因為這樣會比較容易理解緣起,而對於不會背誦緣起經文的人,我就愛莫能助了,因為今天我已經決定要來解釋緣起,至於受益多少,只得因人而異。在此我就從無明支開始,來談談有關緣起的特質。

[無明]  無明是什麼?無明即是不知「苦」、不知「集」、不知「滅」、不知「道」,這四種無知稱為無明。有了無明則會衍生行(無明緣行)。

[行]  行是什麼?佛說:「比丘們!有三種行──身行、口行、意行。」在巴利經文中佛說的行(sankhara)被詮釋為能激起身、口、意的作用。

  但在佛學院卻依據《清淨道論》解釋:行是「福行」(punnabhisankhara)、「非福行」(apunnabhisankhara)及「不動行」(anenjabhisankhara)【譯註四】。這兩種說法各自相異,但有若干意義重疊之處,需要更詳細地說明。

  在此必須先明白,喜歡把緣起詮釋為三世輪迴的人,大多數會將行解釋為福行、非福行及不動行。但是在原始巴利經文中,佛陀說的是身行、口行及意行。有了行則會引生識(行緣識)。

[識]  識是什麼?佛說有六種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

  將緣起解釋為三世輪迴的人(就連《清淨道論》也如此解說),就得把識解釋為結生識(patisandhi-vinnana),而導致後期的論著也把識解釋成結生識,因為他們不知道要如何用六識來解釋三世輪迴。連解釋的人都相信有來生,所以就會把「識」解釋為結生識,如此一來就完全變成兩回事,與緣起毫不相干。

  佛陀所說的識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但是我們卻把識解釋為結生識。有了識則會引生名色(識緣名色)。

[名色]  名色是什麼?在巴利經文中很清楚地指出,佛說受、想、行、識四蘊為「名」;「色」是四種大種色(地、水、火、風)和二十四種所造色【譯註五】。每個人都教導說:肉、血、體溫、呼吸是色體四大,依存於四大而產生的各種特性,如美、醜、男女性的特相等,這四大和四大所造色合稱為「色」。有了名色則會引生六入(名色緣六入)。

[六入]  六入是什麼?佛說六入是眼、耳、鼻、舌、身、意。有了六入則會引生觸(六入緣觸)。

[觸]  觸是什麼?佛說有六種觸,即是眼、耳、鼻、舌、身、意的觸。有了觸則會引生受(觸緣受)。

[受]  受是什麼?受有六種,就是眼觸的受、耳觸的受、鼻觸的受、舌觸的受、身觸的受、意觸的受。有了受則會引生愛(受緣愛)。

[愛]  愛是什麼?愛有六種:色愛、聲愛、香愛、味愛、觸愛、法愛。有了愛則會引生取(愛緣取)。

[取]  取是什麼?取有四種:欲取(kamupadana)、見取(ditthupadana)、戒禁取(silabbatupadana)及我語取(attavadupadana)。這我們都已經很熟悉了。有了取則會引生有(取緣有)。

[有]  有是什麼?有分三種:欲有、色有及無色有。有了有則會引生生(有緣生)。

[生]  生是什麼?眾生的出生、諸蘊的產生、六入的生起,都稱為生。有了生則會引生老死(生緣老死)。

[老死]  老死是什麼?老是髮蒼蒼而齒牙動搖,和任何與老有關的一切,如官能遲鈍等。死是諸蘊的離散,身壞氣絕。

  造成緣起難以理解的問題在於語言,一般人所用的語言是日常用語,但緣起的意義並不是日常用語的意思。如生的真正意義是自我的出生,那只是一種感覺而已,而不是指從母胎中出生。

  若談到從母胎出生,一個人生一次便結束了;但另一種出生(自我的出生)則是生了又生,甚至一天中有好多次出生,這即是由取、有──存有「我」的感覺所引生的「生」,一旦有這種出生,就會執著從「母胎出生」的這個身體,因為會擔心害怕(身體)出生後(所要面臨)的一切,這就是苦。

  一旦有這種出生,就會擴展到擔心害怕未來與老、病、死相關的一切。實際上,老、病、死還沒到來,我們就先受苦了,因為時常把它視為「我」老、「我」病、「我」死,等到這些症狀果真出現時,那就倍加痛苦了。現在我們時常不自覺地害怕死、害怕老,因為我們以為老會變成「我」。

  如果沒有「我」,一切老、病、死就不具任何意義了。因此,緣起的一次流轉,不論是獲得滿意、不滿意或不知滿不滿意的東西,只要執著任何一種,就是苦。

【譯註四】?請參考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162頁,華宇出版社。

【譯註五】?二十四種所造色是: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女根、男根、命根、心所依處、身表、語表、虛空界、色輕快性、色柔軟性、色適業性、色積集、色相續、色老性、色無常性、段食。
      請參考葉均譯,《清淨道論》下冊12—22頁,華宇出版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08 02: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緣起用語中的有與生

  現在,我們談到最重要的事,那就是關於緣起用語的涵意。

  這個用語的涵意是從法的語言而來,也就是「見法」的人所使用的語言,而非根據一般不懂佛法的人所使用的日常用語來解釋。我已經說明過這兩種語言的不同:日常用語是不懂佛法的人在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語言;而緣起的語言則是法的語言。接下來我會依序說明清楚。

  如果我們以日常用語來說明緣起,就會產生許多混淆不清且無法理解的情況。就以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為例,他的覺悟就在摧毀無明,也就是無明的止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那麼為什麼佛陀卻未死?想想看,佛陀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時,無明就止息了,隨著無明的止息,則造作的能量──行(sankhara)──也滅了。然而當時佛陀為什麼沒有死於菩提樹下?因為緣起的用語是法的語言,所以「生」和「滅」這兩個字不是表示肉體的生或死。

  當這些名詞被誤解時,一次緣起的流轉就被認為與兩個生有關:

一是名色的生(父精母血和合),一是來世的生。如果有兩個生,那麼緣起就被認為是貫通三世:過去世、現在世和未來世,這時一次完整的緣起就被拆散攪亂了,而不符合緣起的說法。可笑的是,雖說有兩個「生」,卻不敢說兩個「死」,因為人們還不瞭解如何死兩次的緣故。

  有和生這兩個字,在緣起中並不是指從母親的子宮生出來,而是指從執取中生出,且發展出「我」的感覺,這才是生。在巴利經典中有清楚的記載可以證明。

  經中記錄佛陀的一段話:「於受歡喜者,即取也。」【譯註六】意思就是當觸使受發生時,無論它是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都有「喜」【譯註七】在其中,這就是取。任何「喜」就是取,因為「喜」是執取的所依,有「喜」的地方就一定有執取。

  「喜」指的是著迷或滿足。根據佛陀所說,「喜」就是取,當我們滿足於某種事物時,就表示我們執著那件事物。在受中一定有「喜」,所以「喜」即是取。因此當我們有了受,當下就有「喜」,也就有取:「有取就有有,有有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就是苦。」

  這表示有和生來自於受、愛、取,並不需要等到死後投生才產生。有和生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在一天之中,不知會發生多少次:一旦存有與無明相應的受,就會產生某種著迷的「喜」,這就是執著,接著發展出當下的有和生。因此當下就有所謂的有和生,一天當中不知產生多少次。

  有和生這兩個字必須以法的語言來解釋,法的語言就是「見法」的人使用的語言,而不是以日常用語來解釋。在日常用語中,必須要等到死後才能再生,再一次出現有和生,也就是說人類肉體只能生一次,然後死去入棺,才有新的有和生。但就法的語言而言,一個人可能在一天中出生好多次,每一次產生「我」、「我所有」,就稱為一次的有和生,一個月內可能是數以百計,一年中數以千計,一生中則可能是成千上萬的有和生。因此我們必須認識生活中的有和生,每天就有好幾回合的有和生。

  我們可以馬上看出,緣起是此時此地的事,而不是等死後或貫通三世,才算一次運行。事實上,在一天之內,它將可能運作許多次,每當有受、愛、取,就會產生有和生,而完成一次緣起的流轉。緣起不斷地在每人每天的生活中運作,就像前面所提的落榜考生,或因男朋友而煩惱的年輕女孩,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慣的例子。

  剩下的問題是,我應該如何解釋,才能讓你們瞭解在受出現之前,就已具足了無明、行、識、名色、六入和觸。

  這並不算困難,罪魁禍首就是受。我們都已經很明白受是怎麼回事──它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斷地發生。但如果你想知道更詳細的受,就得往回推溯:受來自觸,觸來自與境相應的六入(專為該境而造作的六入),六入來自名色(專為該境而造作的名色),名色來自某一識(專為該境而造作的識),識來自行)專為該境而造作的行),行來自無明。無明則為這一輪轉的開端,只要去除無明,其餘就不會發生,也就是那將要受苦的名色、六入、觸、受都不會發生,反而只是無苦的現象。因此只要有無明,就製造出受苦的名色、六入、觸和受。

  我再一次強調並且提醒各位,要仔細瞭解日常用語和法的語言二者之間的不同。生這個字在日常用語中的定義,是從母親子宮內生出,但在法的語言中,生是指某種事物的生起,它的作用是會產生苦,也就是說以無明為基本原因。就如此刻名色還未生,因為「我」、「我所有」還未發生作用,雖然你坐著,很專心地聽經,但並沒有產生愛和取,所以緣起尚未發生,只是處於自然的狀態罷了。至目前為止,所有我提到的都是為了讓各位先瞭解,緣起使用的是法的語言,它是有特別意義的,不要與日常用語混淆了,否則就會產生誤解,尤其是生這個字。

【譯註六】?記載於《中部》雙大品愛盡大經(《漢譯南傳大藏經》第9冊,359頁),及《中阿含經》第二○一經後品嗏帝經(《大正藏》第1冊,767頁下~768頁中)。

【譯註七】?喜(nandi)意指耽著、歡喜,以貪心耽著於樂受,以瞋心耽著於苦受,以痴心耽著於不苦不樂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10-2008 02: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緣起是四聖諦

  我想告訴各位的另一個重點是:緣起其實是更詳盡的四聖諦。緣起的流轉──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純大苦聚集──相當於四聖諦的「集」。

  緣起的還滅──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純大苦聚滅──相當於四聖諦的「滅」。

  佛陀在其他地方也以同樣的方式說明苦及滅苦的方法(八正道),緣起是更詳細說明的四聖諦。它不只是簡單地由愛引生苦,而把苦的生起分析為十一種狀況來說明,同樣地,也用此十一種狀況來說明苦的滅,不只簡單地說明愛滅,而是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等十一種狀況滅盡,這就是詳細且廣泛的解釋。所以,緣起就是四聖諦。


( Upatissa: 两年前曾经在法情论证过这个命题,没有缘起的四圣谛无法成为“佛教的谛“也曾经提过外道也谈苦集灭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5-10-2008 02: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佐竹 于 25-10-2008 12:19 PM 发表

小山山,阿羅漢在原始佛典裡面是如何定義的呢?

应供,杀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9-2-2025 12:48 PM , Processed in 0.11143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