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
葛印卡老師
(以下是1995年四月發表於Hindi Vipashyana Patrika文章的翻譯.)
在靜坐中,如果把心專注在任一物體上,心會變得平靜,也會達到單一的專注,但僅僅是心的專注並不是正定(samma samadhi)。因為正定,對心來說必須是善的,必須是純淨的。唯有專注於一點的善心才能稱為--出離不淨的定(kusalacittekaggata samadhi)
定(Samadhi)是說心念建立在平等心上。一顆專注於外在事物的心是無法達到平等的;它將只會擾亂心的平衡。那就是為什麼只有一顆專注的善心,才可以被認定為正定(samma samadhi)。
一顆充滿貪念的心是不善的,充滿瞋恨的心是不善的,充滿無明的心是不善的。當心以貪念、瞋恨或無明為專注對象(所緣)時,它也會達到定,但那種定既不平衡也不平等。這種心念的專注是不適當,不純淨的,對快樂沒有幫助。依靠貪念、瞋恨或無明的定是一顆不平衡心的專注──它怎能有所助益呢?
貓全神貫注在老鼠洞上,牠是完全專注在那個物體上。蒼鷺獨腳站立在湖邊尋找魚兒,注意力全集中在水中,有著全然專注的心,不對其他事物覺知。這專注的心充滿對老鼠或魚的慾求,但這不是正定。這種定是不適當,不純淨的。
同樣的,埋伏等候敵人的士兵,以完全專注的心,將注意力放在敵人的壕溝上。只要敵人抬起頭來,他就射擊。同樣地,拿著雙管獵槍的獵人,埋伏等候危險的野獸,也是完全專注的。他的心念完全集中。只要看見獵物,他就發射子彈。以這種方法,心是專注的,但這是不善心;心已被瞋恨和暴力所污染。因此,這種心的專注不是正定,不是純淨的定。
在服用麻醉物品後處於精神恍惚的人,會沉迷其中也會得到心的專注。他像處於熟睡的人一樣毫無知覺。他不知道外在或內部發生的事。同樣的,利用化學藥物的人,例如迷幻藥(LSD),經驗幻覺並且全神貫注其中。在這兩種情況下,他失去心的平等,失去了心的平衡。這種專注是建立在不平衡的心上,受到無知的扭曲,這不是禪修,不是適當的定,不是純淨的定。
為了獲致純淨的定,以任何情感為專注對象(所緣)是不合適的。透過這樣的專注,心的平等會丟失,心的平衡將被擾亂,心會沉浸於充滿貪念的情緒和執取當中。即使心變得專注,但是純淨性失去了。
為了心的專注,這個對象應該是既不會令人愉快也不會令人不愉快;並且不會在心中生起貪愛和瞋恨。同時,專注的對象應該幫助心保持不斷地警覺,並且保護我們不會沉浸於任何妄想錯覺當中;保護我們免於自我催眠和受他人催眠;保護我們免於禪修中昏沉。
我們不僅會對外在世界粗重的感官享樂專注,而且也會對所謂精神領域的微細的感官喜樂專注。但是這種專注只會造成束縛,不會解脫。任何在追求超自然經驗時所獲得的定只會導致束縛。任何令人喜歡的形式,顏色,形狀或光亮,甚至閉上眼睛也會看見;聽到令人愉悅的話語或聲音;聞到令人歡喜的芳香氣味;愉快的身體接觸所引起的狂喜震顫,都可以使人集中心念。但是在細微的層面上,這些超感官的經驗只會導致貪愛和無明的束縛。它們都不是正定,只有正定能帶給我們解脫。
禪修者為了正定,以純淨的專注目標練習心念的集中,也可能會經歷超感官的經驗。我們應該把它們看為是里程碑,放下它們繼續不斷地在法的道路上前進。如果我們認為它們(超感官的經驗)是專注的目標,我們將會再次被貪愛給纏縛住。我們的心將無法達到徹底解脫的最終階段。因此,我們應該在每個階段都保持警覺,才不會執著於任何專注的對象,因為這些對象會成為我們的腳鐐或一面牆,妨礙我們在法的道路上前進。
為了發展純淨的定(Samadhi)而尋找一個合適的專注對象時,我們也應該記住,專注的對象不應侷限於任何特定的宗派信仰;而這個對象不是形式,顏色,或表徵某個特定宗教的話語,因為信奉其它宗教的人可能會難以接受。戒,定,慧和涅槃(道德,專注,智慧和解脫)的這條道路絕對是普遍性的,所有的人都可以接受。因此,走在這條道路上時,為了獲得心念專注所選擇的對象,應該是普遍的,恆常的,適合所有的人。它應該讓所有的人容易學習,可以被所有的人所接受。
有很多專注的對象可以成為上述的必要條件。我們所選擇的是我們自己的入息和出息,以純淨的入息和出息,作為專注的目標。純淨--也就是沒有話語,名字,念咒,形式或形狀。持續覺知的對象應該只是吸進來和呼出去的單純呼吸。這種呼吸是自然的呼吸,正常的呼吸。如果呼吸是長的,它就是長的;如果呼吸是短的,它就是短的;如果呼吸是深的,它就是深的;如果呼吸是淺的,它就是淺的;如果呼吸是粗重的,它就是粗重的;如果呼吸是細微的,它就是細微的。把自然的呼吸作為我們專注的對象時,我們應該理解這不是在做呼吸的運動。呼吸僅僅是專注的對象而已,且越自然越好。任何對呼吸的干擾都會引發人為的做作,也會成為觀察實相的障礙。觀察如其本然的實相被取代了,我們將會遠離實相,對實相就漠不關心了。
究竟,為什麼要練習心的專注呢?那是要讓專注的心變得既微細又敏銳,才能穿透並且撕開遮蔽最終解脫實相的面紗。因此,專注的對象越自然,就越有機會避免徘徊在盲目的死胡同中,而走上筆直和高階的法的道路。
另一個採用自然的入息和出息當做專注對象的原因是,我們呼吸的節奏與心的負面情緒有緊密的連接。當心被污染,被有害的負面情緒擊敗時--如憤怒、恐懼、慾望、嫉妒或其它的負面情緒--我們會知道呼吸的節奏自然地變得迅速而粗重。當這些負面情緒停止污染心時,呼吸的節奏便變得緩慢而細微。在發展定samadhi之後,接著是進入智慧panna的領域,在那裡我們學習從心的負面情緒束縛中解脫。因此,觀察自然呼吸的實相,對禪修的下一步有很大的助益。
當我們持續觀察粗重的呼吸,心就會變得越來越專注,呼吸也變得越來越細微。有時呼吸會變得極其細微,像一束細髮,當它呼出去時,好像就回到裡面。有時它會達到kumbhaka的狀態--呼吸完全停止的狀態。如此我們選擇專注的對象帶我們從粗重到細微的狀態就很清楚了。在未來我們可能目睹未知和不可見的領域,會比這個狀態更細微,因此,即使從這個觀點來看,呼吸這個對象是適當而有意義的。我們必須經歷內在如海洋般無限洶湧澎湃的波浪,如江河般流動的內在感受,身體內每個原子不停舞動的無數波動。我們必須親證不斷改變的本質。所有這些都發生在極其細微的層面上。要到達這個狀態,我們必須先從觀察粗重而且不停流動的呼吸開始。
任何發生於內在的都是自發性的。這是身與心連續之流的自我調節。為了觀察內在世界生起與滅去的不自主動態,我們需要一個既能自主又能有不自主活動的對象,以便在觀察和理解它的自主活動之後,我們能開始觀察它的不自主活動。呼吸是身體裡的唯一可以被調節的活動,可以自主性地變快或者變慢,其它都是不自主不需費力進行的。從自主到不自主的過程,從所知到未知,從熟悉的此岸到不熟悉的彼岸,呼吸能扮演橋樑的角色。以此道理,以呼吸作為專注的對象是有用的。
戒、定、慧和涅槃的這條道路,我們已經開始上路,它將帶領我們到禪修領域的深層,在那裡可以自然地了解最終實相。走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必須從觀察實際的,經驗的實相開始,因為最終的實相是當下的實相,不是已經消逝的過去,也不是即將到來的片刻。消逝的過去只能回憶;將來的時刻只能被想像或者期望。只有當下的片刻可以被經歷,既非過去也非未來的片刻。因此,為了瞭解最終的實相,我們必須專心地觀察當下粗重經驗的實相。只有這樣,微細的實相才會被揭開,並且超越最微細的狀態,這一刻的究竟實相將會被理解。因此,我們禪修這條筆直莊嚴的道路,是去練習能夠活在當下最微細的片刻。對於活在當下的練習來說,我們應該學習對此刻在身體裡發生的粗重現象保持警覺,也就是覺知入息和出息。
在修習期間,我們不應該讓過去苦樂的記憶像烏雲般影射在心上,也不允許未來苦樂的憂慮或是欲求成為陰影。我們應該覺知單純的氣息,只覺知到真實吸入和呼出的氣息。過去苦樂的記憶和未來的憂慮和欲求會造成貪愛與瞋恨,因為它們是愉悅或不愉悅的,因此。當心能夠擺脫過去的記憶和未來想像的束縛時,心就越能夠安住在當下氣息的吸入或呼出,也越來越能遠離貪愛和瞋恨。因為心的專注警覺,也就從無明解脫。在觀察吸入和呼出的氣息時,心不被愉悅的感受所吸引,也不排斥不愉悅的感受;無貪亦無瞋。
我們學著觀察身體的這個自然現象,就如同見證人。不受過去和未來的束縛,從貪愛和瞋恨的拘束中解脫,我們為活在當下努力踏出第一步。這個努力,就像嬰兒用不穩定的腳努力學習走路,在這個方向上不停的努力,總有一天,能夠用堅強穩健的步伐走完我們的旅程。
沒有堅強的正定,我們不能進入當下的深處;我們就不能立足在智慧的領域。用正確的方法來加強定,給這個心此刻一個自然,沒有想像,無過失的專注對象,也就是覺知吸入和呼出的氣息。以這種覺知為基礎,讓我們學習活在當下。讓我們發展不受貪愛、瞋恨、無明影響,有益於心的專注。讓我們發展出避免不善的身業或者口業的能力。加強我們的慧,根除不淨的心靈染污,讓我們發展在意業上避免造作不善的能力。
以這種方式所發展純淨的定會帶來快樂。來吧,讓我們透過練習覺知氣息的進出來發展定。加強了定,戒也會被加強,藉由加強定和戒,智慧也會加強。在戒、定、慧的強化過程中,會看到解脫的道路︰心靈染污的解脫,苦的解脫,迷惑和無明的解脫。
確實地,定的道路是幸福的道路,好運的道路,安祥的道路,解脫的道路。
http://www.udaya.dhamma.org/discourse_SAMMA_SAMADHI.htm
[ 本帖最后由 佐竹 于 16-11-2008 03:50 PM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