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18-2-2011 10: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18-2-2011 11:06 AM 编辑
五蘊是指以下五種:
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想蘊,對境而想像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行蘊,其他對境關於嗔貪等善惡一切之心之作用也。
識蘊,對境而了別識知事物之心之本體也。
在《巴利三藏》中,佛陀有詳細的解釋。
色蘊,包括「色」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優劣、遠近等等。而其中的「色」包括兩類,一類是地、水、火、風四大種;另一類則是二十四種四大種所造色。
受蘊,包括「受」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優劣、遠近等等。而「受」是感受及體驗目標的心所,此感情為對某種體驗的感受,而非涉及不同心所而生的複雜感情。
想蘊,包括「想」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優劣、遠近等等,其中「想」分為六種:色想、聲想、香想、味想、所觸想、法想。
行蘊,包括「行」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優劣、遠近等等。與「想」類似,佛陀依據「行」所涉及內容分為六類。論藏中,「行蘊」被進一步分為觸、思、一境性等五十心所。
識蘊,包括「識」的過去、未來、現在、內外、粗細、優劣、遠近等等。與「受」類似,佛陀依據「識」所涉及內容分為六類。「識蘊」依據其生之因、與其同時生起的「受」、是否與智見或邪見相應等特點,被細分為悅俱邪見相應無行心、憂俱嗔恚相應無行心、舍俱疑相應心等八十九心。
《般若經》說“照見五蘊皆空” |
|
|
|
|
|
|
|
发表于 18-2-2011 0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蘊是指以下五種:
色蘊,總該五根五境等有形之物質。
受蘊,對境而承受事物之心之作用也。
想蘊 ...
清池 发表于 18-2-2011 10:47 AM 
那么鼻子嗅到味道。。是那个五蕴那个蕴 ?? |
|
|
|
|
|
|
|
发表于 18-2-2011 11: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
“空“如何说都说不清,只用心悟。
若说,都是方便说。
因为空,超越语言、文字、思想的范围。
懂的人,处处都是。
不懂的人,怎样听都不懂。
为了让人懂,因此必须方便说。
五蕴即是空,空既是五蕴。
它们是一,不是二。
说不是二,但就是二,二就是一。
虽说一,但是一也放下,放下也放下。
放下即提起。
慧律法师说,对立两边都不执著;不执著也放下...
放下,再放下....
这就开始了解空。 |
|
|
|
|
|
|
|
发表于 25-2-2011 01:3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我在看某个电视节目时~
有一个人刚好提到一个关于佛教“空”的问题~
我想上网找找相关的详细资料~ ...
chew2293 发表于 9-2-2010 10:35 AM 
《金剛經》上所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你真的明白了、你就真的覺悟了!!
希望能帮到你关于佛教“空”的问题!! |
|
|
|
|
|
|
|
发表于 26-2-2011 11: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7-2-2011 06: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冒冒然談論『空』,只會陷入知見上的問題。
凡夫還有見惑,以見惑討論『空』,製造更多惑。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基督是上帝(父)、耶穌(子)、聖靈,三位一體,道是上清、玉清、太清,三位一體,佛是報身、應身、法身三位一體,道是一個樣,分千千萬萬之法門 |
|
|
|
|
|
|
|
发表于 28-2-2011 1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
你還有­什麼好執著的? |
|
|
|
|
|
|
|
发表于 2-3-2011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3-2011 09:30 PM 编辑
以我的理解,空,所表示的,是所谓的组合性。比如地狱,正如山野兄所说的,所缘的,“非恒常不变 ...
jackson2009 发表于 9-2-2010 05:36 PM 
与其说空,不如说空性,因为空比较象是一种性质,而非名词。
但是“空性”只能亲证或亲验,很抱歉并不能被理析,任何勉强的描述,只能是水中映月,看是而非。
一个很简单的方法或许可以让大家浅尝而止(纯属善巧方法,想求得究竟,还需亲临亲验):
我们都知道黑白是二元的极端。所以按照二分法的视角,任何事情将是“非黑”即白、“非白”即黑。但是世界的本然面目超越二分法,其多重性质可能超过各位的想象。
这么形容好了,当你以空观这个世界时,你会发现任何事情所呈现的性质是:
1)即白,也是黑;
2) 即“非白”,也是“非黑”。
但是和二分法所不同的是,“非白”未必是黑(可以是白以外的任何颜色),“非黑”也未必是白(可以是黑以外的任何颜色)。
再继续。
3)非“非白”,也非“非黑”。(非非白,意思是:不是“不是白色”,但未必就是指是白色,同样的,非“非黑”也不等于黑)
再接下去。
4)黑中有白,白中有黑。(这个还比较容易理解,想象太极的双鱼图就是了)
5)黑即是白,白即是黑,同时黑也不是白,白也不是黑(这里开始产生矛盾了,因为两个极元开始混和)
6)黑即是非白,黑也是非黑。(到这里,也许你开始骂胡说八道了,呵)
再延伸下去,你会得出愈来愈复杂的关系,例如非白非非白,非黑非非黑,非非非非白,非非非非黑,直至无穷无尽。
所以以空性来看这个世界,万物同时有差,却又丝毫无异,即是独特,又是同一。是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因此放下和提起是同样的两个动作(也可以说是一个动作),但放下也可以不等于是提起。
一旦理解世界的空性时,事物的分界顿时消失了(但不代表不存在,只要戴上二元滤境,分界又会回复了)。如果分别心也消失了,烦恼自然不再存在。
再好的描述,也还是粗浅的,而我能描述的实在不及本来面目的万份之一,明知不可为而妄为之。
如果如此描述能够提供各位一点想象的空间,我想聊胜于无。最好还是依法修习,一旦时机到了,各位自然会有斩获。
愚夫妄学妄言,还请各位善仁指正。感恩! |
|
|
|
|
|
|
|
发表于 2-3-2011 09: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3-2011 11:01 AM 编辑
回复 113# 谷成
与其说空,不如说空性,因为空比较象是一种性质,而非名词
与其说空或空性,不如说潜能观法 , 借用科学术语的浅白化
你好像越佳讲越玄,有现成佛法正统的般若系经典和龙树的空宗论,为何不用? |
|
|
|
|
|
|
|
发表于 2-3-2011 09: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与其说空或空性,不如说潜能观法 , 借用科学术语的浅白化
你好像越佳讲越玄, ...
清池 发表于 2-3-2011 09:22 PM 
纯粹学习讨论,当是逻辑讨论也可以,我只是说出我的看法,并没说的“空观”就是标准。
阁下如果有更好的知见,或是想搬出正统典籍的注解,发上来就是,
何必标签什么外道正道,自寻烦恼呢?
 |
|
|
|
|
|
|
|
发表于 2-3-2011 09: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3-2011 11:07 AM 编辑
回复 115# 谷成
不好意思,请见谅息怒我刚才的直心快言了。。
若欲用浅白化, 空性也可指潜性, 如你心中的喜怒哀乐,还没有显现时,是属于潜性,并非没有,
你的喜怒哀乐显现过后,又无影无踪,不是没有,只是回到了他们的潜性。
所以你心中的思想情绪,并非虚妄,也是真实的,但也是无实型体又本无影踪,那是属非空非假的中义 |
|
|
|
|
|
|
|
发表于 2-3-2011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3-2011 10:45 PM 编辑
回复 谷成
不好意思,请见谅息怒我的直言
用浅白化, 空性就是指潜性, 如你心中的喜怒哀乐,还没有 ...
清池 发表于 2-3-2011 09:38 PM 
谢谢你的注解。
其实“空”境最难解释,只要落入言语就必有偏差,无论如何都无法描述都说不对的。
所以还是透过修习实证的方法最好,即使是正统典籍有定义,但是各人的解读有异(知见和业障的缘故),读出来的意思也不一样。再说知者却往往沉默(不肯妄言,也许担心被标签为邪门歪道),所以“空”这门学问实在为同修带来不少问题。大家都有心得和疑问,却也不想随便讨论,怕说错就被标签为毁佛谤佛。
无论怎么说,只要说者不以己说为标准,不为教而说,也不落入辩说,我觉得已尽一位学佛者的本分,何必那么约束呢?如果一味变得敏感,那只会吓走佛门同修。久而久之,就没人愿意公众讨论佛学,都变成私学了。
所以容许我坦白直说,目前的佛门风气相当敏感,严重的我保护导致标签主义到处漫行。不小心分享讨论就会有一大堆的标签直往头上套,不逊于红卫兵的互相批斗、互相斗臭斗坏。
小弟当年在某佛学会场,不过乐捐几本佛光山的书籍给会场的图书室,师姐拒绝了,说不是本会修行法门,要捐也要交回佛光山。可见即使宗门之间也是非常排他。也是居于这个原因,小弟放弃了团体共修(但没放弃私下学佛),免得被大堆无谓的人事规矩所绑。
现在的时代环境都变了(末法时代),学习的环境和方式很多。如果去佛场学佛要象士兵越过地雷阵地那边战战兢兢,加上后学的没获得尊重,前辈却可以随便标签后学(凭什么,我相信佛菩萨不会那么做),如此的学习环境不只是教条气氛浓厚,也缺乏以人为本的讨论精神。学习环境糟糕,难怪年轻人都不爱去了,即使学佛也宁可私下自学。
我把一些想法提上来,如有冒犯,还请各位同修原谅。感恩! |
|
|
|
|
|
|
|
发表于 3-3-2011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3-2011 11:48 AM 编辑
回复 117# 谷成
谢谢你的讲解,
但我还是觉的龙树菩萨所开出的空观,虽多用空义来破当时的假执,
但他其本义还是中观 - 以空假不偏边来观宇宙实相
虽然龙树菩萨用(空假)二谛中道论来开讲,但也从中暗提出了中义
在龙树的《中观论》就提出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龙树又在《中观论》所提出的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
就是指出宇宙的“中道实相”真谛,是佛陀在讲般若经系时的二十二年的精要
所以我觉的只讲空义,就是对宇宙实相偏执了 - 也会变成了空执
因该 空,假,中 三谛 平等分别的讲,后也要三谛总合的讲, 才是合理全面性的观法 |
|
|
|
|
|
|
|
发表于 3-3-2011 12: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3-3-2011 12:27 PM 编辑
回复 谷成
谢谢你的讲解,
但我还是觉的龙树菩萨所开出的空观,虽多用空义来破当时的假执,
但他其本义还是中观 - 以空假不偏边来观宇宙实相
虽然龙树菩萨用(空假)二谛中道论来开讲,但也从中暗提出了中义
在龙树的《中观论》就提出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清池 发表于 3-3-2011 11:11 AM 
对任何经典提出的说义(无论何宗何派),我都会兼听则明,既不表认同,也不反对,无论说者是菩萨或是俗人。消化能消化的部分,搁置不能表同或尚未理解的(但没抛弃),再和自己的内观经验对应,不断改进见解。个人的修持方法还是以内观,避免盲从教条或权威典籍,不以任何宗派为重,无论南传北传,禅宗外道,我都会持空观来听授。基本上,觉得许多宗派的说义在本质上是交融的,有所同也有不同,内外兼观不同讲解的纲领心要,每有惊喜及新知,回头再看过去不能理解的矛盾时,就有茅塞顿开的领悟。
在下立志学佛十余载,从不敢自视过高,成佛为后,做人在先。未学成佛先学做人,一步一脚印。一路走来,迟不选门择派,不是不愿肯定各正统典籍的正知正见,而是从内观中体会文字相的可怕,即使佛说正典,只要是知见还有障碍,分别计较,佛说也能变成迷障。问题不在说者,而是听者偏听偏见,断章取义,这是目前学佛的一大问题,观己想观之事,听己想听之话,任受六尘摆布自己的好恶判断标准。忘了是非矛盾并不在红尘,而在心桃方寸之间。
回复 谷成
龙树又在《中观论》所提出的八不中道:“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
就是指出宇宙的“中道实相”真谛,是佛陀在讲般若经系时的二十二年的精要
所以我觉的只讲空义,就是对宇宙实相偏执了 - 也会变成了空执
因该 空,假,中 三谛 平等分别的讲,后也要三谛总合的讲, 才是合理全面性的观法
清池 发表于 3-3-2011 11:11 AM 
你说的没错。执空也是个问题。我目前的态度是持空不执空,未来怎么走,还等完成目前阶段性的探索再来体会。学佛不是短程快跑,明知有些说义什好,对我还是遥不实际。先做好自己的内观,走好一补才来探索下一步的课业。
我之所以谈空义,因为稍有体验此事,至于其他两谛,我没学好,不懂不说非不说。而且我性不喜“照本宣说”,不想造成不懂以为懂的心理假象,也怕误解佛菩萨的说义,故不喜引经据典,还是让其他有能力的善贤来做吧。
谢谢阁下的补充,读了也领了。感恩。 |
|
|
|
|
|
|
|
发表于 3-3-2011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3-3-2011 12:40 PM 编辑
回复 119# 谷成
_/\_
也是纯粹学习讨论,当是逻辑讨论,
我也是故意拿别的角度来激你的思维的  |
|
|
|
|
|
|
|
发表于 3-3-2011 12: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谷成
也是纯粹学习讨论,当是逻辑讨论,
我也是故意拿别的角度来激你的思维的 清池 发表于 3-3-2011 12:39 PM 
私下拜读了您的一些文章讨论,觉得你的知见中肯,既能兼听不同思维见解,更不以个人好恶为尺。
相信你是大善知识。深感欣慰。 |
|
|
|
|
|
|
|
发表于 3-3-2011 07: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吉祥
这个教理在大乘称为草木成佛,
暂时没有很多时间给细说,先给你一点引子:
清池 发表于 17-2-2011 12:51 PM  回复 ISA
不,在大乘的观点,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如来的法身, 都是如来藏。(当然包括你那小石 ...
清池 发表于 17-2-2011 06:43 PM  这是不是泛『佛』論了?草木既然能成佛,那么地水火風也是如来藏。
草木成佛只是心境之說,並非真的如凡夫角度般,真的成佛。你現在以草木成佛的命題大肆宣揚,會使網友更加混亂,你本身也是。
所以,以一切唯心造的觀點,一切都是心的顯現,沒有草木/我/你/石頭之分。但是前提之下,你自身必須先要開發自己的佛性,成佛,才有資格說一切事物都是佛的法身。 |
|
|
|
|
|
|
|
发表于 3-3-2011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堆人在講"一切唯心造."
這心在造甚麼?
又是甚麼造出這個心? |
|
|
|
|
|
|
|
发表于 4-3-2011 11: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清池 于 4-3-2011 02:56 PM 编辑
回复 122# Dharani
这是不是泛『佛』論了?草木既然能成佛,那么地水火風也是如来藏。
---但是前提之下,你自身必須先要開發自己的佛性,成佛,才有資格說一切事物都是佛的法身。
那请问宇宙间的万物,有哪个不受在因果法则/缘起法/(法身)的范围之下呢?
回复 123# hawmes
在佛法,若没有悟破 ‘宇宙间的万物 一切唯心造‘,能破自妄心识中无始的恶业所自造的地域/六道轮回之门 吗?
十二因缘法则的联环,之始和之终都是在于自心识中的无明, 见不透宇宙实相, 个个扭曲成无智无悲无德
在华严经中佛陀就说了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 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证得。」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