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面包说

srO 顶礼佛经一部 Or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12-6-2010 06:2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彼诸菩萨。为人说法。作如是心。"

"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

。。。待续



面包小语:

佛陀此地说了,那些没有智慧的菩萨,为别人说法时,就存在这样的心。这是我们要认真反省的。

我们看下一句,亲友檀越指的就是信徒,要怎么让信徒全部都听我的话。

我们看了这一句不可以疏忽。因为我们很可能就是其中一个这么做的人。

我们知道佛陀的法门根据不同的人而说出了种种的方法,就好像发烧的人要吃退烧药,泻肚子的人要吃止泻药。我们不可以对发烧的人说止泻药好啊!这个是佛法里面的基本知识。

知道了这点后,我们为人介绍佛法的时候,尤其是自己所修学的法门,千万不能有“我比较好,你比较不好”这种想法存在。如果我们一个学习佛法的人天天在诋毁别人,诋毁法师,我们要想想自己存的是什么心。所以说穿了,我们诋毁别人,还是因为要“云何当令。亲友檀越。归属于我”。就算不是归属于我,也要你来学习我的法门,这个就大错特错了。

佛陀有先见之明,所以为我们指出来,希望我们不要忘记了自己为人演说佛法的目的,千万不要迷惑在里面。所以前面佛陀一再的提醒我们要以一切众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千万不要以自己的利益而为众生演说佛法。因为如果我们还是希望自己的法门多一点人来,那么很容易的,我们绝对会犯下诋毁其他佛所传下来的法门,这一诋毁,果报就在地狱了。

今天看了这一句,还希望大家不分彼此,努力的修正自己,以便更进一步的学习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6-2010 07: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复更念言。云何当令。在家出家。诸菩萨等。而于我所。生净信心。恭敬。供养。衣服。饭食。卧具。汤药。"

。。。待续

面包小语: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学佛了一段日子,我们对于开始学佛的目的已经忘记了。其实我们学佛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消遣时间吗?是为了别人觉得我们很厉害吗?

所以看到这一句的时候,我们不要再去找“某个人”犯了这一个错误。为什么呢?因为犯下这个错误的就是我们自己啊!

也许我们会觉得,这个是出家人的事情,不关系我们在家人的事。但是我们读经要举一反三。虽然这句话好像是对出家人说的,但是我们从细微的地方观察自己,我们会发现我们也犯了这一条。虽然表面上我们没有接受别人的供养,但是我们的起心动念处还是希望别人佩服我们,赞叹我们,那我们就已经犯了这一条。

我们今天试想想,我们与别人“讨论”佛法的目的何在呢?如果我们“讨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别人的利益,我们就已经犯了这一条,因为如果不是为了别人利益说法,那么我们今天为人讲解佛法的目的就十分令人怀疑了。如果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统统属于这一句了。

今天看了这一句,希望我们都能警觉到自己的错误,马上改正过来,这才不枉佛陀慈悲的为我们后世众生说了这部经。希望大家共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6-2010 06: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是菩萨。以财利故。为人说法。"

"若无利养。心生疲厌。"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读了这一句,面包还是老话一句,千万不要再往外边找别人的过失了。千万不要说,某某某就是这种人。如果我们还是这样来学佛的话,我们学到最后,可能别人都成佛了,只有我们还在轮回中 ,因为我们都帮别人看过失,自己却一点改进也没有哦!

好了,回到这一句经文。我们今天一定要搞清楚自己学佛的目的何在,知道了自己的方向,我们学佛才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换句话说,就是自己学佛有了一个方向和目标之后才不会别人和自己的好恶而造罪业。

打个比方,今天佛门里面很多人都说某某某是邪门外道,我们看了一定要置之不理。为什么呢?这个对于我们的道业没有帮助啊!也许有人会说了,佛教徒冷血,冷漠,什么都不理。那么我们看回前面的经文,佛陀教导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个人从来都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了,哪里还会有批评别人的行为出现呢?所以从具体的实践上来看,尤其是对于大众公开的批评,我们绝对要避免。

有句话说得很 厚道,“扬善于公堂,归过于私房”,我们做人要处处为人着想,如果今天当着大众的面前被人批评,我们自己就算错了,也会觉得很没面子,肯定也不认错。假如今天有人私底下告诉我们犯了什么错,我们一定很感激那个人,也会认真改过,这个是我们华人传统社会的美德。

所以今天知道了自己学佛的目的之后,钱财和名利都不是我们所要得到的东西。我们为什么学佛,我们要自己十分清楚。否则的话,一旦我们没有目标和方向,我们学佛的心,肯定也会懈怠,这个是无可避免的。

如果今天学佛还是当作学术来研究的话,我们也要反省自己是学这门学问来干什么的?这样我们才不枉了这一生遇到佛法。如果发现自己学佛了很久,对于人世间的事情还是看不顺眼,那么我们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学佛了。

最后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认真努力的改正错误,实践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6-2010 06: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譬如有人。志乐清净。或为死蛇。死狗。死人等尸。脓血烂坏。系著其颈。是人忧恼。深生厌患。以违逆故。迷闷不安。"

。。。待续


面包小语:

佛在此地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譬如有志乐清净的人把腐烂的尸体挂在他的身上,他会觉得很臭啊!

如果今天我们学佛的目的和方向搞清楚搞明白了,我们就不应该把别人的赞美,或者自身的利益放在心上。因为对于明白人来说,这些赞美与利益就好像是动物的尸体一样臭。但是对于迷惑的人来说,他们就会把这些赞美与利益当作很好很香的东西,这个的确十分可怕。

除了赞美之外,面包此地又打个另外一个比方。比如今天别人说我们的话坏,毁谤我们,侮辱我们,如果我们也把这个放在心上,那么也就如同这句经文里面所说的人一样,把别人的毁谤和侮辱挂在自己的心上,也就是好像把尸体挂在自己的颈项上一样。所以不管对于好的或者不好的,都不要挂在心上,我们才不会有那么重的负担啊!

所以我们学佛不得不警惕,要知道要从什么地方下手,否则的话,佛法我们越学越高深,但是对于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却依旧烦恼不断,这个就是我们自己不懂得学佛,白白浪费了这一生宝贵的时光。

最后希望我们都能认真努力反省自己的过失,努力实践佛陀辛苦传下来的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6-2010 06: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当知于后末世。五百岁中。说法之人。亦复如是。于诸一切。无利养处。不顺其心。无有滋味。便生厌倦。弃舍而去。"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今天看了这一句,面包还是恳切的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在心里面说:“某某就是这种人!”。我们要记住,其实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过失的时候,就是我们自己心里面的烦恼习气起现行了。

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劝勉我们要“昼夜常念善法、思维善法、观察善法。令诸善法念念增长”。
佛都教导我们要看别人的好处,然后起而效法,并没有叫我们看别人的坏处啊!我们要晓得,今天我们修正自己都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别人做得好,不管我们的事,别人做得不好,也不管我们的事啊!如果今天我们还把别人的恶放在自己的心上,那么就错了。

好,今天这一句,表面上是为讲经说法的大德开示的一句,但是我们读经要举一反三才可以得到佛法的利益。

面包打个比方,面包不说很多,单单拿里面一句“不顺其心。无有滋味。”来说。今天我们在佛教法音里面跟很多的善友讨论学习佛法,如果我们还有觉得里面有人说的不顺我们自己的心意而产生烦恼,那么我们就要认真反省自己是不是错了,错在什么地方呢?错在没有观察善法,反而去观察恶法,这就是违背了佛陀的教诲啊!

前面说到一个志乐清净的人颈项上挂着死尸,谁给他挂上去的呢?
老实说,其实还是我们自己把尸体挂到自己的颈项上去的。我们明明知道了某个帖说的都不符合自己的意思,那为什么我们还不断的去查看这个帖到底发展到什么地步了?

那么我们见到这种事情要怎么办呢?
面包相信这里的bz会处理这些事情,不需要我们操心啊!

所以本经里面佛陀一再的提醒我们,我们学佛发心要正确,不然方向错了的话,学佛的好处我们得不到,最后还惹了一身罪业,那么我们就十分冤枉了。

最后希望我们读了这部经,有错的马上改正过来,没有犯的也要时时警惕自己,这样才不辜负佛陀为我们辛辛苦苦说了这部经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6-2010 06: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彼诸法师。作如是念。我于此中。说法无益。何以故。是诸人等。于我所须。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不生忧念。何缘于此。徒自疲劳。"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读经其实有一个目的。读经的目的是什么呢?
这个我们要自己十分的清楚,这样我们读经才能增长我们的善,断除我们的恶。
好了,说穿的话,读经是帮助我们自己找出自己的过失,然后改正过来,那么读经的目的就正确了。
断除了我们本身的过失之后,我们也照着佛经里面所说的善来过日子,那么我们断恶修善的目的就达到了。

假如今天我们读到佛经还是觉得佛经里面说的恶人恶事都是别人的话,那么就很可惜了。因为不但我们自己的过失没有办法改过来,而且我们还在批评别人的时候造无量无边的罪业,这个是我们常常犯的错误。

我们要知道,佛陀告诉我们这些恶人恶事的目的在哪里?是不是希望我们知道了赶快去批评恶人恶事?
如果是这样的话,佛陀的“慈悲”就是假的了。

世间的善人都会时时刻刻为别人着想,何况是出世间的圣人,看到恶人恶事,圣人怎么可能会不怜悯恶人,反而去批评谴责恶人恶事呢?

所以我们就十分清楚,佛陀说的法对象是谁呢?犯下了这个过错的人。所以如果我们读经的时候发现自己错了,那么恭喜我们自己了,因为从今天起又少了一项过失,又向上提升了一点。假如还是依旧觉得那是别人的错,那么面包只能说也许这部经不适合我们,我们应该读另外一部,希望能读到最后发现自己的恶,那么我们就成功了。绝对不是拿着佛经来批评别人,因为就算我们帮别人找到错误了,我们也无能为力啊!还是需要那个人本身自己去改正,我们至多介绍经典方法给他们而已。

所以回到这一句经文,文中的法师其实可以说是我们自己,由于在做好事的时候还希望得到回报,所以就不想做好事了。所以我们学佛的发心要正确,这样也不至于学到最后自己希望得到什么都不知道。假如不知道的话,到最后我们肯定是一无所成。最后希望我们读了这句经文,还是要时时警惕自己,认真努力断恶修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8-6-2010 07: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是诸法师。自求供养。给侍尊重。摄受同住。及于近住。"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常听到佛门有一句话说“佛法是内学”,我们也知道佛陀教导我们学佛人不要向外去追求。所以今天我们读了这一句,绝对不要又联想到谁犯了这一句,我们应该要问自己有没有犯这个错误, 这才符合前面经文所说的“见有违犯举露其过。我等则为欺诳如来”!

今天这句经文的意思,根据老法师的讲解是,“同住”就是我们本道场里面的,大多数是指出家人;“近住”是我们道场常常往来的信徒。他对于道场里面的大众和一切信徒,总要想方法来拢络,想方法来控制,一切听命于他,就是这个意思。

我们看这句话里头其实也要联想到,不只是道场,我们日常生活中何尝不是如此?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与烦恼来自于想要控制别人的那个念头。如果这个念头要放不下的话,我们的心还是随着外面人事的变化起起落落,那么我们就会生活在烦恼之中了。

所以今天我们再也不要对别人有所要求与批评,希望我们保着自己清净的心,认真努力的来学习佛法,我们这一生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希望我们共同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6-2010 07: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为于法。及利益事。而摄受之。"


。。。待续


面包小语:

一句是说那些无智的菩萨,他们摄受众生,不是真正教他佛法、教他觉悟、教他了生死、出三界;他不说这些。

我们读了这一句,还是要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有没有犯了这一句!今天我们与别人接触,是不是真的是为了别人的利益而告诉别人佛法,还是我们是为了侮辱别人,为了显示自己比较厉害,为了挖苦别人而说佛法呢?

如果我们还是这种想法做法,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面包在前面已经说得很详细了,这里还是略说一些,假如今天我们还是希望别人钦佩我们,喜欢贬低别人,这个绝对是错误的。

怎么说错误呢?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去思考佛法里面所说的贪嗔痴慢疑,我们就知道我们错在哪里了!所以六祖能大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我们不要向外寻找解脱的方法,要问自己有没有做到佛陀的教诲,这才是佛陀的好学生啊!

所以今天看了这一句,还是希望我们都能真正为了别人的利益而为别人说佛法,除这个目的之外,对于佛法我们就不说了,千万不要用佛法来跟别人争论,这一句我们就不会违犯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6-2010 09: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念佛!常念佛!就可以成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6-2010 07: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9# palma_em


   没错啊!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但是我们中下根性的人要不研究经典的话,就十分容易被外面的境界影响,而我们自己也很容易失去做人做事的标准而在佛门里面造做恶业而自己并不晓得。

如果看到别人造恶的话首先我们应该想到我们有没有跟他犯下一样的错误,因为我们跟他一样,也是受同样教育吃一方水土的人。如果没有犯跟他一样错误的话我们也需要警惕自己,希望自己将来不会犯下跟他一样的过失。


我们也不要去劝,因为如果他对于我们没有信任的话反而会觉得我们毁谤他。所以我们为了避免没完没了也没有益处的争论,我们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已经足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6-2010 07: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诸法师。自求饮食。衣服。卧具。诈现异相。"


。。。待续

面包小语:

“诈”是欺诈,“异相”是种种奇奇怪怪的现象。我们读了这句经文,还是要明白佛陀告诉我们这句话的目的,是不是他老人家叫我们知道了以后去举报那些人呢?

前面经文已经教导我们,不可以举露别人的过失。我们要知道,别人错了,那个因果报应是绝对逃不了的,他已经很可怜了,我们又怎么忍心来骂他呢?

而且我们如果在佛门里面常常听到批评,我们佛教的形象也就会被破坏掉了。所以我们读到佛经里面的佛菩萨都常常称赞佛陀的功德,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啊!为什么我们不要找出佛门里面的好人好事来称赞,却不停的找别人的麻烦,挑别人的毛病呢?

我们要知道,找别人的麻烦,挑别人的毛病绝对是自己心里面的烦恼习气起现行了。打个比方,一个人心情不好的时候肯定看一切事情都不顺眼,心情好的时候看什么都变成很美好了。所以佛陀成佛的时候就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里面的道理就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了。

今天这句经文我们回到我们自己,我们要好好思考了,我们有没有“诈现异相”?怎么说呢?我们有没有故意把佛法说得很玄很神秘?为什么呢?为了赢得别人的崇拜之心。如果我们有这种存心的话应该马上改正过来,否则的话对于我们学习佛法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

今天我们读了这一句,还是希望我们一步一脚印的把他改正过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6-2010 06:1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入于王城。国邑。聚落。"

"而实不为。利益成熟。于诸众生。而行法施。所以者何。"

。。。待续

面包小语:
从字面上来看,“王城”就是现在所讲的首都,中央政府的所在地。“国邑”是大都市。“聚落”就是村镇,乡村、乡镇。但是我们读经要抓住经文的意思,所以这里与我们最切身关系的可以说是网络上的论坛了。

那么有些人来到这个地方研究讨论佛法了,但是他们的目的却不是为了利益或者成熟别人,那么他们的目的是什么呢?佛陀在此地也不为我们说破,但是我们听了佛陀这句话要深深的反省自己有没有犯下这个错误。

回到这句经文,我们还是要警惕自己,要问问自己有没有犯下这个错误。如果今天我们犯下了这个错误,我们就要赶紧回头。如果看到别人犯了这个错误,我们自问没有能力劝导他,那么我们也不可以去批评别人,这桩事情各有因果,我们只求做好自己的本分,那么就够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6-2010 06: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有希求者。为法施清净。何以故。若心有希求。则法无平等。"

。。。待续

面包小语:
接下来的经文里面佛陀就为我们开示十五种邪法。这十五桩事情也只是佛陀为我们举的例子,佛陀很明确的指出来他老人家没有那样的说法。希望我们真正学佛人能够认真去思考,时时警惕自己,以免自己做了佛所说的邪法,自己却还不知道。当我们真正能够知道并且避免犯下错误的事情的时候,当然我们对于外界的判断力也会提升,当然我们就能够避免自己人云亦云的行为了。

底下佛为我们说了第一条,佛自己说道,我没有说过有希求的人是为法施清净。换句话说,如果今天我们为别人演说佛法但是我们还希求这个,希望怎样怎样,那么我们就是在行邪道了。我们要知道,诸佛菩萨大慈大悲,为别人演说佛法绝对是以别人的好处利益为出发点。假如今天我们假借佛法的名义来获取好处,那么我们就错了。由或者盗取佛经里面的经文当作是自己的创作,那么我们要问问自己是什么目的了?

所以我们要认真努力的反省,自己为别人说法的时候目的在哪里?当我们能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话,我们才能够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在学佛。当我们做到了之后,对于外面人事物的环境我们才有能力辨别邪正。这个道理很简单,如果我们自己都没有做对,那么我们怎么可能会发现外面的人事物的错误在哪里呢?知道了以后我们也不可以批评别人,我们总是存一个怜悯别人不知道的心,好好的想办法让他们回头。就好像前面经文开头弥勒菩萨劝那些造恶业的菩萨一起去找佛陀开示一样。我们知道别人不信任我们,我们不可能直接批评别人,那只会带来不必要的争论,所以我们可以作的是引导犯错的人自己从佛经里面去发现自己的过失,就是所谓的“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了”。绝对不是与人争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6-2010 07: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说言。贪污心者。能成熟众生。"

"何以故。自未成熟。能成熟他。无有是处。"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今天看了这一句,还是要回到我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才不会又向外去寻找别人的过失,那么我们读经就没有好处了。不但没有好处,如果还拿着佛经来指责别人,这个就造无量无边的罪业了。

以前的人比较厚道,传统的教学都教导我们隐恶扬善,我们现代人不相信这些,现代人去相信外国人的有批评才有进步,结果社会风每况愈下,这都是因为我们找不到好的榜样来学习,结果别人的恶都被放大来给大家看。所带来的结果就是越来越多恶人恶事的产生。这个是很无奈的一件事。“有批评才有进步”是没有错,但是指的是“别人”对我们“自己”的批评,这个才是正确的。

如果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毁谤是不正确的,我们也不需要去理会。因为如果你去理他,那么他批评的就会越厉害,就好像两个人打架,如果一方不还手,架就打不下去了。如果两个人一直都还手,那么路过的人只会觉得“怎么这两个人这么没家教在这里打架?”。到时不管谁对谁错,有理也说不清了。

今天这一句,佛陀教导我们,如果我们自己还是有贪心,就不能成熟别人,成就别人。

佛就问了,为什么呢?因为自己都还没断掉烦恼的人,又怎么能够帮助别人断烦恼呢?

所以读了今天这一句,我们要知道言教不如身教。我们学佛还是要以身作则,如教修行,绝对不要与人去争,那么我们就是老实学佛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6-2010 06: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尊重供养。安乐其身。贪著摄受。不净物者。为利益事。"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看了这一句,还是要深深反省,自己是不是犯了这一句。如果我们今天在佛门里面修功德的话还有一些不好的念头,那么我们就要问了,我们自己是不是真的在修功德还是在造罪业?

这句经文里面就提到了贪图别人的尊重,贪图别人的供养,贪图自己的安乐,和贪图不清净的物品钱财。佛说这个绝对不是利益众生的事情。这一点我们要深深去思考自己有没有违犯。

我们读了这句话会觉得好像不是对我们在家居士说的,可是我们读经要抓住经文的意义。今天我们学佛是不是为了得到“自由”而学的?在这里我们要深深的反省,自己的“自由”所包括的范围是不是已经越过了应该守的规矩?

我们知道,我们人就是因为有自己的习气毛病,所以生生世世都在轮回里面无法出离,今天有缘遇到学习佛法的机会,如果不快点断掉我们自己的坏习惯,赶紧用功努力,那么就太可惜了。

如果说不断掉自己的习气烦恼而想在佛门里面开悟的话,那么绝对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学佛还是要老老实实的从自己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开始做起,那么我们才能够学习更高的佛法。如果我们自己本身还是烦恼习气不断,那么我们纵然读了高深的佛经,也会好像空中的楼阁一样,虚幻不实,绝对得不到丝毫的利益。而且还会增长我们的我慢骄傲的心。那么佛法对于我们就变成增加贪嗔痴慢的邪法了。

今天读了这一句,还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认真老实的把佛法从基础做起,以便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5-6-2010 06: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何以故。为求自身。安隐丰乐。摄受众会。不能令其安住正信。"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读了这句话也觉得很有意思。为什么呢?经文说道,一个人要是为了自身的利益和安乐而摄受众会,或者说管理大众,那么这个人不能带领大众安住正信。

怎么说正信呢?如果违背了佛经里面的教导就不是正信。如果有人告诉你经典里面的经文意思是假的,或者扭曲经文,或者毁谤经典,那么我们就要小心了。如果传了几千年的经典都不能相信而去相信一个活了几十年的普通人,那么我们就要问自己学佛是跟经典学习还是跟那个毁谤经典的人学习?

一个可以毁谤经典的人在世间尚且不能归类为善人,那么我们跟他学习听他的话我们就要小心了。所以佛在经典里面教导我们“依法不依人”。如果我们今天还去相信一个喜欢挖苦讽刺,毁谤经典的人的话,那么我们就违背了“依法不依人”这句话,将来学佛学到三恶道就不值得了。

另外,从经文里面我们也深深体会到,佛陀教导我们要放下“我执”。如果今天我们还念念都为“自己”的利益和面子,那么首先就已经失去了正见,那么我们又怎么可能帮助别人安住在正见呢?

所以今天看了这一句,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冷静的来观察,好好的学习佛法,断恶修善,破迷开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6-2010 05: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27-6-2010 08:17 AM 编辑

"弥勒。我不说言。矫诈之人。住阿兰若。"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看到这里我们要警觉到,佛陀为我们说法的善巧与用心。佛陀为什么在前面先为我们说了四种方法又四种方法来让我们后世学佛人安隐无恼而得解脱,然后才来介绍后面的种种过失,所以我们要知道佛陀的用心。因为佛陀知道我们如果还是随着我们的好恶心来过日子,换句话说也就是喜欢看别人的缺点,却不反省自己的缺点,如果我们总是看别人的缺点,我们的学佛就白学了,因为都是帮别人学佛啊!对自己一点的改变都没有。所以佛陀教导我们先放下对外面人事物的烦恼与指责,我们才能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做错。

所以前面经文我们一定要做到。做到了之后后面这些经文是帮助我们辨别邪恶,但是我们虽然知道了也不说,以免我们生烦恼,造罪业。所以前面的一定要做到,后面的才能得利益。

回到经文里面,佛陀告诉我们矫诈之人,不可以说是住阿兰若。如果一个人住在深山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欺骗众生,那么佛不承认他住阿兰若。

我们看了经文也不要想到是别人,我们要看看自己有没有犯下这个错。我们今天学习佛经的目的我们也要很清楚。如果今天学佛是为了炫耀,为了好玩,那么我们学佛不但没有受用,反而造罪业,因为我们所表现出来的轻浮与不恭敬已经影响了很多不学佛的人,大家已经对佛法的招牌打了很多问号“原来学佛是这个样子啊?”。

所以看了这一句,还是希望我们学佛人真正反省。自己学佛真正的目的,这样才不会又浪费了这一生宝贵的时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7-6-2010 08: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薄福德者。而为少欲。"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常常听说释迦牟尼佛有大福报,大福德,那么有人就问了:“如果释迦牟尼佛真的有大福报,那么为什么还要过那么清苦的生活呢?”

这件事情道理牵涉的很广,面包只略懂一些,就简单的为各位来报告。

我们知道佛菩萨为我们众生现身说法,一定是示现跟我们一样的身份,这样我们看到了才能生欢喜心,才能接受佛陀的教诲。假如当年佛陀过着很富裕的生活,那么很多贫苦大众看到了都害怕,都不敢接近佛陀了。

而且我们要知道,这个世界贫穷的人多啊!所以真的是要帮助大众,佛陀不能不过着跟他们一样清苦的日子啊!不只是释迦牟尼佛,世出世间的圣人,都一样过着最低物质水平的生活,这是他们表演给我们看,他们的一番苦心啊!我们知道了,不能不感到惭愧,不能不感动啊!

那么我们回到经文,薄福德者看起来过的日子也是过的很清苦啊!但是我们要知道,那个不是他自己的选择,是因为自己没有福报啊!所以不能够说自己是少欲。所以我们要搞清楚,佛陀绝对没有说薄福德者是为少欲。

真正的少欲,是自己有福报不去享,他们的福报都给众生去享,自己还是过低水平的物质生活,这个才是值得我们赞叹的行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6-2010 06: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贪胜味者。名易满足。"

。。。待续

面包小语:

根据老法师说,“胜”是殊胜;“味”就是五欲、六尘。贪图五欲、六尘的享受,美其名为“易满足”。易满足也就是知足的意思。

我们看了这一句,还是要反过来看看自己有没有犯下这个错误。虽然我们在家人学佛没有那么的严格,但是如果我们吃的穿的用的还是一定要求最好的,那么我们就要反省自己给社会大众的形象是什么?今天每个人都知道我们学佛了,但是还是追求物质享受,那么我们其实也造成了社会大众不好的印象。如果别人指责我们的时候我们还用佛法里面种种的名词来为自己辩论的话,那么就是等于已经在做佛不言说十五种邪法了。这个我们自己要深深去检讨,不然就是等同于魔王的眷属来破坏佛法了。

我们今天都属于末法根性钝的众生,如果没有依据佛经的理论来修正自己的行为的话,我们很容易就会在佛法里面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所以今天遇到这部经,如果我们希望自己能在这个时代安隐无恼而得解脱的话,就要牢牢的守住这部经的教诲,那么我们修行才会有成就啊!最后还是希望大家一点一滴的努力落实这部经的教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9-6-2010 06: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求美膳。以为乞食。"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知道,佛陀时代出家人都是每天到外面跟社会大众乞食。至于乞食的详情面包不是出家人所以也不便多说。这句经文主要是说如果还有要求美好食物的心,这个就不可以叫作乞食。乞食应该是别人给什么我们就吃什么的意思。所以今天我们如果在外面看到有僧人选择食物了,我们也不能够指着别人的鼻子来骂。我们如果骂下去了,别人会以为我们不敬僧人,也造成了被指责的人心怀怨恨,那么他一定会变本加厉的坏下去。如果我们不说的话,可能还会有一天他还会知道自己错了,而且了解到别人知道了还不指责我,这样的话他就还有可能回头。这个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道理啊!

这里说到吃。我们知道,现在地球的暖化太快了。很多人觉得是马路上的车子造成的暖化的,可是我们要知道,其实我们嘴巴所吃的比马路上的车子对暖化的影响更加的巨大。

谁是造成气候暖化的头号元凶

  1. 二氧化碳 -- 在大气中会持续百年以上,畜牧业占总排放量约 20 %,较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运输工具总排放量还多。

  2. 甲烷 -- 热能上升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23 倍,畜牧业占 37 % 的排放量。

  3. 氧化亚氮 -- 热能上升效应是二氧化碳的 296 倍,畜牧业占 65 % 的排放量。


我们看了这个数据不得不承认,为了我们人类自己的“美膳”我们到底对地球造成了多大的伤害。我们不得不反省,不得不惭愧啊!

很多时候我们佛教徒或许会说:“我都是有什么吃什么的,不一定要吃素,也不一定要吃肉。” 我们自己想想,自己是不是就如这句经文说的 “多求美膳。以为乞食”。面包另外说一句,“多求美膳。以为随缘”。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而已啊!

所以佛陀亲口否认,他不承认想吃好东西的人是乞食。

所以今天我们对于环境还是漠不关心的话,还是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吃的话,还是为自己的口腹之欲而滥用佛教的用词,那么我们就应该马上回头了。

今天看了这一句,我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对于饮食能够节制,这样对于环保,对于自己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好处,希望我们大家共同来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12:22 PM , Processed in 0.14987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