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谷成

净界法师的《楞严经》讲义( 受持弘扬楞严经的功德,第162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8-12-2015 11: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摄受众生有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现出尊容、宣说神咒、接受供养、然后加持众生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8-12-2015 11:46 PM 编辑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 ... highlight=&page=127 (506-507、509楼)




我们前面讲到菩萨证得圆通以后,依止不生灭的清净心性所产生的广大的妙用,这种妙用在《普门品》中有一个偈诵,有简单的说明: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当我们一个修行人,我们身心有各式各样的障碍被困厄,因为这个障碍产生很多的痛苦。这时我们向观世音菩萨祈求的时候,观音妙智力,产生一种善巧的智慧力,能够救拔世间的痛苦。

到底观世音菩萨在产生的大慈悲当中,他产生的妙智力,他的方便门有哪些呢?

《普门品》主要的是以忆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为主,但是在本经当中讲得更详细,在本经讲到菩萨摄受众生有四种的门,四种不思议的无作妙德。因为我们今天要祈求观世音菩萨拔苦、与乐,这当中都必须有方便门。这当中提出四种的方便门,使令我们能方便的成就与乐跟拔苦,跟菩萨感应道交。

一、菩萨要显现种种各式各样的尊容,示现各式各样的头、各式各样的手臂、各式各样的眼睛,以这种尊容来摄受众生。这个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心精遗闻,见闻觉知不能分隔,成一圆融清净宝觉。故我能现众多妙容,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遗,脱落的意思。

菩萨因地修学的过程:

我在凡夫位的时候是怎么修行呢?我最初获得妙妙闻心,闻心指的是以耳根中反闻照性的功夫,而悟入了如来藏妙真如性,叫做闻心。这种闻心的功夫是怎么悟入的呢?是妙妙;第一个妙是他所依的理性,他以不生灭为本修因,这件事情是非常的微妙;以不生灭心所生起三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即空、即假、即中,也是不可思议。如如理是不可思议,但如如理所生的如如智也不可思议,依止如如理而生如如智,依如如智还照如如理,如此的一次一次的重复,慢慢慢慢的破除妄相,开显真实,而成就了闻心,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心精遗闻,依止这一念精纯的心性,使令根尘脱落,安住在一念精纯的心性,来脱落外在的根尘,这时候见闻觉知等等六根的作用,就不能够再产生分隔的障碍而可以互相的作用。他这时候的内心是圆融无障碍的清净宝觉;清净指的是他的空如来藏,他能够离一切相;宝觉是不空如来藏,他能够圆俱无量的万法;离一切相(空如来藏),即一切法(不空如来藏)。

这地方是讲到他所证的理性,从耳根的如如理而生如如智,由如如智还照如如理。从耳根悟入以后,变成了六根互用,最后回归到清净的本来面目,一方面清净,一方面宝觉。

这样的清净宝觉,有什么样的妙用呢?能够产生二大妙用:第一个现出各式各样的尊容,微妙不可思议的尊容,而且能够宣说无量无边的秘密神咒。

秘密神咒这句话有二层意思:一、咒语是诸佛秘密的语言,众生是不可以了知的。你看我们持大悲咒、楞严咒,咒语是不能解释的,是诸佛秘密的语言。二、只要众生一心受持神咒,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力,对他产生的加持力来说也是不可思议,所以也叫做秘密。

观世音菩萨是怎么样现出各式各样的尊容?

其中或现一首、三首、五首、七首、九首、十一首,如是乃至一百八首、千首、万首、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观世音菩萨在同一个身体当中,现出一个首、三、五、七……一百零八乃至于八万四千烁迦罗首,烁迦罗是坚固不可破坏。

为什么要以头部为主呢?因为头部是一身的根本,五根聚集的地方,眼耳鼻舌身整个会集的地方都是在头部,它是身体的主导者。

二臂、四臂、六臂、八臂、十臂、十二臂、十四臂、十六臂、十八臂、二十臂、二十四臂,如是乃至一百八臂,千臂、万臂、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在同一个身体当中,能现示各式各样的手臂,母陀罗臂指的是宝印的手臂,因为这个手成就各式各样的宝印。“臂”有承办事业,表示菩萨的善巧方便,神通妙用种种的表法。这表示菩萨的行动。

二目、三目、四目、九目,如是乃至一百八目、千目、万目、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显现各式各样的眼睛。

在整个头部手臂跟眼睛的相互配合当中,他有他各式各样的善巧。

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护众生,得大自在。

(总结)菩萨现的尊容有时候现慈悲相,有时候则示威严慑服之相。你看观世音菩萨的千手,他的手有些是拿安乐的资具,有的手是拿刀剑的,他的整个现像有慈有威,或定或慧,他的尊容有的是显现禅定安祥的相状、也有说法授记的相状。总而言之,菩萨依止尊容来救护众生,使令他的身心得大自在无障碍。

蕅益大师的解释是说:“头部”表示菩萨如来藏妙真如心当中的法身德;法身德是整个功德的依止处,头部是整个身体的主导者,这是一个清净的理性。

手臂表示菩萨的解脱德,菩萨的行动,救拔众生要用手臂去救拔。

眼睛表示般若德,度化众生自己要先观机逗教,观察因缘,表示般若德(观照)。三德密藏刚好是配合菩萨的手臂目,这三种差别。

为什么佛菩萨要现出种种的尊容呢?因为菩萨灭度以后,他必须有一个形相来让众生礼拜供养,跟菩萨结缘,一方面培植福德,我们讲开方便门,示真实相,菩萨在产生大慈悲的救拔之前,一定要有一些方便门。
观音妙智力这妙智力包括现出种种的尊容,让后世众生方便来供养礼拜。...


前面是现出尊容来当方便,这以下来宣说不可思议的咒语。

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如声度垣,不能为碍。故我妙能现一一形,诵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无畏施诸众生。是故十方微尘国土,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菩萨为什么能够去现尊容,能够诵持神咒呢?

因为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由我闻思,依止耳根闻思修的观照力,来超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障碍,使令内心能够安住在不生不灭常寂光的心性,就好像声音能够超越垣,垣指的是墙壁,声音能够超越种种的墙壁,而不能构成障碍一样。菩萨所证的一念心性,他已经是脱离根尘识的障碍,所以不再为一切的六尘所障碍。不为六尘所障碍的时候,他就能够在各式各样的时空当中,现出不同的千手千眼,也可以在不同众生的因缘当中,宣说不同差别的神咒。这样的现容、这样的诵咒都能够不受一切时空的影响,随时随地都是可以显现的。

这当中的形状跟咒,都能够以一种无所怖畏来布施给众生,在十方微尘国土当中,十方诸佛乃至于十方的众生,赞叹观世音菩萨叫做施无畏,因为他能够善巧于尊容,善巧于咒语来布施一切众生,使令众生远离怖畏。

我们在修他力法门,以我们目前来说就是持名跟持咒。汉传(显教)佛教比较重视持名,密教的重视持咒。名号跟咒语都是佛菩萨的秘密语言,都是一个功德法聚。

我讲一个持大悲咒的功德感应给大家做参考,出自台中莲社的感应录。

大概在十五年前,在台中莲社有一个莲友叫普爱姑,普爱姑这个居士她是经常参加台中莲社的共修,她有一个媳妇是台东人,很喜欢做事情,体力很好,她怀了一个男众的小孩。这个人是很有责任感,她想我怀孕快要生产了,就赶快把一些该做的事情做完,不然到分娩的时候就不能做事情。所以她就把房子打扫得很干净,外面的庭园也都把它扫干净。

结果因为动了太厉害,就动了胎气了,动了胎气以后,她突然间觉得这小孩怎么了?怀胎八九个月了都没有动静。一般的小孩子怀胎的时候,他的手或脚会踢动,会有一些生命性的活动。工作完以后她突然间觉得这小孩子没动静了,她就觉得很奇怪,她也就不管他。过了三天还是都没有动静,她就觉得是不是有问题,就跑到医院去检查。检察的结果,医生说:你这胎儿已经死掉了,完全没有动静,你现在唯一的方法就是开刀把他拿出来。

这普爱姑的媳妇想,这件事非常的严重,她那时候很伤心,又不忍心把他拿出来,就把它放着,又过了四天,到第七天的时候,还是没有动静。这时她知道隐瞒不住了,就跟普爱姑报告这件事情。普爱姑她为了证实这件事,又把媳妇带到大医院去检查,检察的结果跟前面完全一样,这个小孩子已经胎死腹中,没有生命现象,七日完全没有动静,要赶快拿出来,否则大人会有生命危险。

普爱姑她对观世音菩萨有信心,她就带着这个媳妇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放一杯水在佛前,持大悲咒,就一直念一直念,念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就叫她的媳妇把这杯水喝下去。喝完以后没事就去睡觉了,到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她媳妇起来的时候,又觉得这小孩又在动了,怎么动了?她去检查,诶!小孩子的生命现象又出现了,果然没多久,这小孩子就顺利生出来。

咒语就是这种力量,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观世音菩萨的加持力,是无量劫的积功累德,但是这加持力要放在哪里呢?

放在他的尊容、放在他的名号、放在他的咒语。佛菩萨必须把他的功德跟众生做一个桥梁,即众身心投大觉海,要有一个桥梁出来,那么这咒语也是种桥梁。当然我们显教喜欢简单,持名也是可以,你欢喜持大悲咒,喜欢念他的名号都可以破障。

你读读印光文钞,印光大师对于持大悲咒,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是非常强调。我们都知道老人家是修一行三昧的,除了念佛以外他什么都不修,但是他一再强调末法众生业障深重,要兼念观世音菩萨,兼念大悲咒,他的目的就是破障,破除这一切的鬼神障、业障、报障……各式各样的障碍。

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他宣说咒语的目的,就是能成就我们的无所畏,因为他有这种咒语的显现,所以人家赞叹他是施无畏菩萨。...

前面是菩萨纳受众生的供养,这个地方是讲菩萨他有无量的方便力,能够供养十方诸佛,而且他有种种的善巧方便,来供养摄受六道众生。...

菩萨为了成就众生无贪的善根,成就广大的功德,菩萨必须要接受众生的供养,这一部分也不可思议。

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所游世界,皆令众生舍身珍宝,求我哀愍。

菩萨因地的修学,为什么能够成就受供不可思议?

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修学本妙圆通。为什么这个圆通叫本妙呢?

它是本来俱足无量的功德,这种功德是本来俱足的,这种功德是清净的,是无染的,这种根性是远离根尘识的染污。菩萨所证得的圆通本根,是本妙而且是清净的。菩萨在游于十方世界的时候,每一个众生他看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像,他就有一种冲动,赶快拿他的珍宝去供养观世音菩萨的圣像,或要帮观世音菩萨盖一个庙,很多人就愿意为他盖庙,很多人愿意出佛像的钱,舍掉色身的珍宝,求菩萨哀愍摄受。

这跟他的过程是有关系的,因为他在因地的时候他是离一切相。

菩萨摄受众生的因缘跟他的过程是肯定有关系的。我过去在台北遇到一位大福报的居士,是一个上市电子公司的老板,我问他当初是怎么皈依忏公师父?他说第一次他朋友带他去的,他那个时候还不太学佛。他说他到大殿的时候在拜佛,拜几拜就东望西望(因为他没什么学佛),然后突然间,忏公师父就慢慢慢慢的走出来。他眼睛看到忏公师父的时候,他就有一种冲动,他几乎是冲过去,很自然的对忏公师父礼拜,然后就供养忏公师父,他说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种冲动的那种力量不晓得从哪里来。

后来我发现,事出必有因,忏公师父他老人家对礼敬诸佛,那种拜佛他很重视。你看他要去外面办事情,还有五分钟,他就会过来先拜个几拜再出去。你拿东西供养忏公师父,他一定先把东西拿到念佛堂供养佛陀,然后他才受用。忏公师父在礼敬诸佛、供养如来这一部份他特别强调,他有这种因地,他就招感人家看到他就忍不住要跟他礼拜,忍不住供养他。

这个地方也说明了,观世音菩萨也有这一部份的功德,当然菩萨成就这种功德并不是要众生供养珍宝,因为菩萨真如本性,恒常是常乐我净,他主要目的是要让众生栽培善根,舍离悭贪。若菩萨都不接受供养,那众生就不能培养福德,所以受供也是一种方便门,不但是现尊容,宣说神咒,菩萨必须要有接受供养的方便。...


四者、我得佛心,证于究竟。能以珍宝种种,供养十方如来。傍及法界六道众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菩萨不可思议的第四种方便法门。

观世音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因为证得了佛心(如来藏妙真如性),这种清净的佛性,他所证的佛心是究竟圆满的,跟十方诸佛是无二无别的。因为他这个佛心不是我们凡夫的生灭心,是脱离根尘识的不生灭心,所以他究竟圆满。

因为以佛心的关系,他就能够以种种各式各样的珍宝,上供于十方诸佛如来,而下供于法界六道众生。

这功德是怎么来的?

蕅益大师说:为什么菩萨证得佛性以后,能够生起这广大的供养呢?因为菩萨圆满菩提以后是归无所得,以归无所得,所以无所不得。这种功德是称性而起的,所以他能够任运的生起种种的供养来满众生的愿。

满什么愿呢?这以下讲出几个代表:

比方说世俗的安乐,求妻得妻,有人求贤良的妻子就能够满他的愿,或者求福德柔顺之子,就满他的愿,这是偏重在世俗的五欲乐。有些人他想要成就三昧、成就神通,菩萨就给他四禅八定的三昧;求健康长寿(通三昧乐也通于五欲乐),菩萨也能够满他的愿,如是乃至于成就菩萨的大般涅槃,常乐我净的涅槃,菩萨也能够满他的愿,这个都是称性而起的愿望。

我们可以把菩萨的方便门解释一下:

在《法华经》上说:三乘同坐解脱船。

三乘的圣人声闻、缘觉、菩萨都证得了空性,都成就了解脱。其实在《法华经》的意思所证的空性是没有差别的,一空无二空,但是在空性当中产生的妙用是不同的。因为声闻人在成就空性的时候是灭色取空,他是断灭一切根尘识的因缘,而另外找一个空性,灭色取空,他整个因地是以出离心为本修因,以出离为根本。

你看我们哪一个人念阿罗汉的名称会有感应的?没有。

阿罗汉对众生的加持力,在经典上说,他在世的时候你遇到他,你向阿罗汉祈求,他会加被你,但是这个阿罗汉一旦灭度了以后,你念他的名号几乎没什么效果,因为他的空性是没有这种功德妙用。


菩萨在修空性的时候,他不是灭色取空,他是缘起性空,或者我们讲从假入空,他在修空性的时候是不坏假相。他修空性的时候,他一方面积功累德,所以他的空性当中摄持了无量的功德庄严,也摄持了菩萨的大悲愿力,在空性当中有不空的力量在那个地方。

这样的因缘在《维摩诘经》讲出一个譬喻说:声闻人的空性就像是虚空一样,虚空不能含受万物;菩萨的空性就像大地,虚空当中有一个大地,那是菩萨的愿力,大地能够承载万物,能够生起种种的草木。


从大地跟虚空你就知道,声闻人所证的空性叫虚空,就是什么都没有,我们在经典叫做素法身,这种法身很干净,但是没有妙用。菩萨的法身叫做妙法身,他也是很干净,但是他有微妙不可思议的大慈悲的加持力。这跟你因地的发愿,跟你所修的方法有关。

我再讲一次诸法因缘生,我们在座的诸位每一个人都开始在行菩萨道,开始在积集资粮,开始在趋向解脱道。但是我们以后在成就对众生救拔的力量是不一样,这当中跟你的愿力有关系,跟你所采取修空观的方法有关系。如果你是采取断绝一切外在的因缘来修空观,你未来对众生福德的加持力就比较少;如果你修空观的时候是采取不坏假相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能够生其心,生其心又能够无所住,那么你未来你这种福德的加持力就会跟一般人不一样。当然从解脱道的这一部分来说是一样的,解脱生死是一样的,但利他的妙用就完全不同。

本经是广泛的赞叹大悲观世音菩萨所成就的三十二应身、十四无所畏、与乐拔苦的功德,最后汇归到四种不思议的法门:现出尊容、宣说神咒、接受供养、然后加持众生四种的不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9-12-2015 12: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9-12-2015 01:03 PM 编辑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 ... highlight=&page=129 (514-516楼)




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我们的本来面目:第一个觉,是本觉理性,一个法,海是一个譬喻。

本觉理性的功德甚深广大,犹如大海,它俱足十法界染净的功能。觉海就是本觉的功德海;性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性质是什么呢?是澄圆,指的是寂而常照,指的是它不变随缘这一部份的功能来说。

圆澄觉元妙,圆澄指的是照而常寂,指的是它随缘不变的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离相清净的本体,叫圆澄。圆澄的体性是觉元妙,它的灵灵觉觉的功能。为什么叫妙呢?本来就没有颠倒妄想可得,是本来清净,不是我们加以修正后才清净,是本来就是清净的,本来就特别的广大,所以这件事情是微妙不可思议。

这一段它的意思,主要传达的讯息,这个偈诵是达妄本空,知真本有。告诉你在我们本来面目当中,是没有任何的烦恼、没有妄想的,而且这种心性不是谁送给你的,也不是你修来的,诸佛菩萨只是把它恢复出来,因为它本来就存在了,我们只是迷失掉而已,我们现在把它恢复出来,知真本有。

这地方是开显作用之前,蕅益大师说:我们在发明染净的因缘,成就十法界差别之前,先说明随缘不变之体,以为十法界之章本。

我们现在在整个根尘识当中,我们找不到家。佛陀就告诉我们:你从什么地方来?你要先清楚,你从什么地方来你都不清楚,你怎么回去呢?

我们是从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而来,这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那我们现在的面目是怎么回事?先把我们的本来面目跟现在的面目弄清楚,然后再做回家的方法。...


妄源生起:

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

根本无明:

元明照生所,元明是我们自性本俱的光明,这光明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没有能所对立。问题在照这个字,平等的心性,我们是怎么回事呢?我们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的妄动,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攀缘的心,就想要去照,看看外面是怎么回事,一个能照的心,这个能照的心就是生相无明,最初的生住异灭,最微细的生相无明生起。有一个能照的心,当然就有一个所照之境,就生一个所照之境。

所立照性亡,当所照之境成立了以后,这时候能照的自性的光明,就暂时的隐没而不现前。因为有能所对立,就把平等的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心性破坏掉了,照性亡。

这个地方也就说明了,我们凡夫的本来面目一念妄动以后,从一个不生灭性又产生一个生灭性,就造成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阿赖耶识产生了,也就是我们一般说的根本无明,产生阿赖耶识。

妄相生灭: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

迷妄主要是讲第六识跟第七识这二个兄弟。
迷妄,他依止前面的妄想跟妄境的相互作用,妄想去攀缘妄境,相互的执取,就把虚空创造出来。因为我们本来是一个灵灵觉觉的空性,就转成一个冥顽的顽空,一个没有觉性的顽空出现。这种虚空之相,就是妄想攀缘妄境最初的开始,第一个产生虚空,然后再依止这虚空再产生种种的想象,就把世界给想象出来。

世界产生了以后会有什么问题呢?我们的生命开始受着时空的障碍,有寿命的长短、有空间的障碍,你在台北你就不能在高雄,就开始有空间上的隔碍,我们的生命就有所谓的分段生死。我们的心性当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哪有什么时空的障碍?但是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又有妄想的执取,把虚空世界创造出来以后,我们开始就有分段生死的问题。

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

在这个世界当中有所谓的依报的国土,有正报的众生。依报是怎么来呢?是妄想的迷结,变成国土。你心中经常作某种想象,就把这国土创造出来了;一念的知觉之心的一种迷情,就产生了有情的正报。...

依正二报完全是我们一念心去把它捏造出来的。

蕅益大师说,这个地方它给我们的观念,说:我们一念心性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

全真在妄这一句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我们都喜欢把真实的心性找到,还我一个本来面目。但是本来面目在哪里呢?本来面目就在妄想当中、就在妄想中。

我们那时候在读《楞严经》的时候,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很聪明,这个人非常聪明,可惜后来修密教去了,他是我的同班同学,他也是我师兄弟。

他问海公一个问题问得很好,他说:反闻闻自性,我们这一念心听到声音,你为什么能听到声音呢?那听到声音的能听的是谁?反闻闻自性。

他问海公说:我们现在没有自性啊!我们闻到是自己的妄想,那怎么是反闻闻自性?我们现在自性没有现前,我们回光返照,你从什么地方来?当然我们接触的是自己的妄想。这个问题诸位怎么回答?

海公实在是高手,海公说:妄想的本质就是自性,全真在妄,不是离开了妄想有另外一个自性,不是这个意思!它是一个妄想,但你不断的闻,闻久了它就变化,就变成自性,还它本来面目。你就是不断的用正法去熏习,不思议熏,不思议变。

我们这样子想,刚开始就是一念不觉,无明熏习真如,就慢慢慢慢变成这个样子,你现在把它还熏回去,你用正法去熏习它,它就慢慢慢慢……开始反妄归真了,还是这一念心嘛!

海公说:你成佛的时候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打妄想的心,只是你后来经过佛法的熏修慢慢慢慢从迷惑转成觉悟如此而已,不是说你现在打妄想的心是这个心,然后成佛又换另外一个心,不是这个意思,那这佛法就不合乎大乘不二法门。

比方说,你睡觉的时候是一念的梦心,梦里明明有六趣,你做一个大国王,内心有不可思议的力量,你醒来的时候还是一般的凡夫。那你作梦的时候那一念心,跟醒来的心还是一样啊!只是一个是在梦,一个是醒过来,如此而已,你躺在床上你那一念心还是那一念心。

所以你不要以为你现在妄想没有用,你现在的妄想有很大的作用,因为真实的功德就在这一念妄想当中。问题是你怎么样去把它熏修,回光返照让它熏修,让它不思议熏、不思议变,慢慢慢慢把它带回家去,只就是这一念心。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说:凡夫你要知道一个观念:全真在妄。所有真实的功德就在你的妄想当中,问题你怎么把它转变。这一段经文有这一层意思。...


迷真起妄:

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

我们应该怎么灭妄归真?

空生大觉中,空指的是我们一念无明妄动,所产生这种广大虚空之相。这虚空之相是怎么来的呢?是生于我们一念的大觉心性当中。这种大觉心性跟虚空的关系,就好像大海跟一个小水泡一样。我们看觉得虚空很大,其实虚空跟大觉心性比起来,它只就是大海的一个水泡而已。虚空如此,更何况是有漏的微尘国呢?

有漏指的是我们正报的五蕴身心,微尘国指的是依报的国土,依正二报都是依止虚空而生起,在我们一念心性当中,那更是水泡中的水泡,那更加渺小。

这个地方讲迷真起妄,我们为了要追求微小的水泡,结果我们失去广大心性的功德,所以我们凡夫是因小失大。

妄灭归真:

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

那应该怎么办呢?要把这水泡把它消灭掉。

它从什么地方来,你就把它回到什么地方去;水泡是从大海中来,所以你还是让它回到大海,把水泡的相状消失,把大海的体性现出来。

水泡一灭,无明的妄动一灭,这时候虚空跟整个有漏微尘国土,都回归到大觉的心性,连虚空都没有了,何况是其他的依正二报有情跟无情呢?当然都回归到一心性。

蕅益大师在研究《楞严经》的时候,诸位去看蕅益大师的传记,他在这一段是开悟了。我们讲开悟《楞严》,其实蕅益大师他老人家二十四岁出家,二十五岁读《楞严经》,读到这一段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他想这个世间上怎么有大觉心性这么广大,能够做虚空的章本,他生起一念的疑情,就在径山坐禅。在坐禅当中回光返照,他经常问自己的身心世界,你从什么地方来?结果一念的相应,突然间开悟。开悟以后他真实的彻证,我们一念心性果然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他这时候真实的相信,我们的身心世界不是从父母中来,不是!

也就是说,我们在三界轮回当中,我们过去生可能是个天人,今生是个人,来生可能到极乐世界。其实这果报的转换,不管你是天人也好,你是天人还是不离开一念心性;像我们今生是个人,我们这个人的身心世界,也不离开一念心性,即便你到了极乐世界,你现出了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五种神通,你也不离开你一念心性。

我们的身心世界都是一念心性,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就在一念心性当中,因缘和合而虚妄显现,等到因缘结束了,那么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是大海当中它产生一个水泡,水泡它跑到虚空的时间不会很长,它总有一天要下坠,回去以后又变成大海,又产生另外一个水泡,又变成大海,这就是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的真实义。

蕅益大师就从这个地方彻底的开悟,他知道所谓的随缘不变之体跟不变随缘之用,体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你了解这个关系,你就知道我们从假入空也好,从空出假也好,这之间也可以随时去运用。

这地方是把返妄归真的原则把它说出来,简单的讲就是要破除假相,破相显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15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界法师:佛世的时候的真教体,主要就是靠音声。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 ... highlight=&page=132(526-527楼)


“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


我指的是文殊菩萨。我文殊菩萨现今如实的禀告世尊,释迦如来是出现在于五浊的娑婆世界,这个世界的特色是什么呢?


“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


佛陀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真实道法,依止这个道法成就广大的功德,而这种真实的功德它必须要真教体,真实的教化之体。这种真实的教法之体,这种清净的功德是要寄托在音闻当中,包括音声跟耳根之间的一种相互作用。佛陀以音声来诠释道法,众生依止耳根来吸收道法。

我们要成就大乘的《首楞严王三昧》的道理亦复如是,实以闻中入,应该从耳根来下手修学,是最为简单方便。


蕅益大师他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这一句话,是针对佛世的时候说的。

佛在世的时候,众生在得度只有音声,那时候的人根机特别利,他一听到佛陀讲四圣谛就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到佛陀讲《法华经》《华严经》,就发起无上菩提心。所以佛世的时候的真教体,主要就是靠音声。但是佛灭度以后,这真教体产生变化,因为根机羸弱必须要有文字的记载,我们不可能听一次就开悟了,我们必须用文字每天不断的去读诵。

我们现在叫做什么?叫做积集资粮,为以后的开悟先把这个善根种下去,一入耳根,永为道种。

所以佛灭度以后,除了音声以外,蕅益大师讲文字相也是个教体,其次,法尘也是个教体。你听完经典,看完经以后,你眼睛一闭,在心中如理思惟,我们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你慢慢慢慢用空假观三观来观察人世间,这时候你心中生起一种独头意识,来观察心中的影像(法尘),这样也可以开悟。

所以到了末法众生,根机羸弱,它的教体就三个,一个音声、一个文字、法尘三个都有。佛在世的时候根机比较利,那只有靠音声,因为那时候也没文字记载,完全靠上师的口耳相传,众生就能够开悟。

这一段是总说,举佛陀在世为什么用音闻来作引证,从这道理中,你修三摩地也应该从闻中入,从这样的对比来说明。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菩萨度化众生有四种方便:


一、妙音。
菩萨在度化众生离苦得乐他用什么方法呢?1、演说妙法,2、宣说神咒。

二、观世音。他除了演说妙法、宣说神咒的时候,菩萨他的耳根经常能够观察众生的音声,而寻声救苦。所以他在度化众生,众生跟他感应主要要靠音声,观世音,观察众生的音声,而寻声救苦。

三、梵音。
梵音有二层意思:一个菩萨在说法或说咒的时候,他是不染着世间的有为诸相,从菩萨这一部分来说叫梵音。其次从众生的角度,众生听闻菩萨的说法跟咒语,能够破除心中的三毒,而成就清净的梵行,这也叫梵音。

四、海潮音,菩萨度化众生皆能够随机示现不失其时,海潮它什么时候涨潮,什么时候退潮,是非常的准时,绝对不会有所耽误,菩萨能够实时的显现救拔。

菩萨有这四种的方便力来度化众生。


“救世悉安宁,出世获常住。”

(总结)菩萨的功德在利他这一部分,一方面能够救拔世间的痛苦,成就世间暂时的安乐,也能够成就出世间的功德,使令成就大般涅槃的究竟安乐。离苦得乐有二种,一种是世间的安乐,一个是出世间的安乐。

这一段是要发明耳根跟音闻殊胜之前,举出观世音菩萨做例子。值得赞叹的是他的方便力特别殊胜,普门品讲到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

这里值得我们提的是妙音。

妙音的意思是说:诸佛菩萨有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你看佛菩萨发菩提心以后,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积功累德,不像阿罗汉,你看阿罗汉几十劫,把心中的见思烦恼断了以后,他就大事已办;菩萨不是,菩萨要到众生的世界积功累德。

那么他们这么多功德是干什么呢?一部分是自受用,常乐我净是自受用,但是一部分是他受用,是用来救拔众生用。

这地方有个问题,佛陀的无量无边功德庄严,都是在一念的大般涅槃的心中,这是一种无相的境界。我们凡夫的心只能够在有相的因缘中分别,怎么办呢?

所以我们的心跟佛的心,中间必须要有个桥梁,我们常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你要找到门,诸佛菩萨的功德之门,所以佛菩萨留下他的名号,留下他的咒语。当我们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念观世音菩萨、或持咒产生一个音声,这个音声就代表我们众生心跟佛心之间的,心力跟佛力之间的桥梁,这个非常重要!

如果这个世间上,所有佛菩萨的圣号完全消失掉,大悲咒、往生咒、楞严咒……的传承都消失掉,那我们跟佛菩萨之间没办法感应道交,所有的桥梁全部断掉
,那就完蛋了!那这是一个黑暗时代的到来。

在整个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当中,最重要就是妙音,佛菩萨的圣号,佛菩萨的咒语,这种微妙不可思议的音声,可以引导我们即众生心,投大觉海,这一点对我们凡夫很重要。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愿以分享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015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耳根的三种功德:圆通常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 ... highlight=&page=132(528-530楼)




“我今启如来,如观音所说。”


“我”指的是文殊师利菩萨。我很如实的来启禀释迦如来,诚如观世音菩萨自己所宣说的一样。

观世音菩萨前面所宣说的我从耳门,圆照三昧,缘心自来,因入流相,得三摩提,成就菩提,斯为第一。

依止耳根,缘心自在,脱离根尘识的干扰,而因入流相,悟入二空的法性,这在所有的方便当中是最为殊胜的。

为什么依止耳根很容易脱离根尘识的障碍?很容易悟入不生灭的法性呢?三个理由:

圆真实:“譬如人静居,十方俱击鼓,十处一时闻,此则圆真实。”

一、耳根的闻性是圆满周遍,譬如有一个人,他居住在寂静的房子当中,那时候在十方,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同时击出鼓的声音,这时候在静室当中的人,对于来自十方的鼓声,他是同一个时间,同时可以听到十方来的声音,这就是耳根圆满普遍的真实功德。也就是说,身为耳根,它的闻性是三百六十度的圆满。你比方说,眼根观前不能观后,你看得到前面,看不到后面,所以眼根的功能是不能圆满。

这地方是说明它空间上是周遍圆满的,你眼睛闭起来你用耳根,十处一时闻,东西南北上下,不管什么声音,在什么方位,你全部听得清清楚楚,这是耳根的殊胜。

通真实:“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二、耳根的闻性是通达而无碍的。以下跟其它的五根做比较。目非观障外,目指的是眼根的见,眼根的见是不能去观察障碍以外的事情,比方说一张纸,隔着一张纸以外的东西,眼根就看不到了,所以眼根它很容易形成障碍,障碍特别多,所以它没有通达的功能。其次身以合方知,身根的觉知功能它必须要跟所缘的触尘相合,才能够产生了知的功能。口鼻亦复然,舌根跟鼻根一样,也都是要跟所缘境接触,一旦所缘境消失,它们了知的功能就同时消失,所以它们的了知功能是非常被动的,不能操之在我,所以它们的确是有障碍,有它的一种相对的障碍。

(楼主:第三个理由是“常真实”,在此楼的后面有解释)




这地方讲到耳根的三种功德:圆通常,看通这一部分:

“目非观障外,口鼻亦复然,身以合方知,心念纷无绪。”

心念纷无绪,心指的是意根,念指第六意识。意根跟第六意识二个是经常在一起的。这二个的特色是念念生灭,是错综复杂无有头绪,假设我们选择以第六意识的心念来当做回家的路,这会有问题,因为第六意识的念头很多,我们很容易被它干扰,因为它经常变化,它的情绪有时候快乐、有时候痛苦,情绪变化很厉害,那我们会产生一定的障碍,所以这不是一个很好回家的路。那怎么办呢?

“隔垣听音响,遐迩俱可闻,五根所不齐,是则通真实。”

耳根就不同,耳根的闻性即便你隔了一道的墙壁,你也可以听到音声,它不会因为音声而有所障碍,所以它的特色是遐迩俱可闻,遐远方,迩近方,远近的音声都可以听得到。这个地方有二层意思:从动态的音声来说是,遐迩俱可闻;其次从静态的音声、没有声音,没有声音也是一种所缘境。比方说莲花灯,诸位你听听莲花灯是什么声音?莲花灯是没有声音。没有声音表示它是遍满整个法界,你看,我们今天把这莲花灯带到美国华盛顿DC,把它放在那个地方,没有声音,它的闻性是遍满整个空间,就没有远近的差别。你看这个莲花灯放在这个地方,你听到无声,跟放在美国华盛顿DC的无声完全一样,所以当我们听无声的时候,那是听得更远更远,那是完全没有空间的障碍,无声没有远近的差别。

这样的遐迩俱可闻,是其它的五根所不俱足的,这种通达无碍的功能,所谓的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动静二相它能够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别。比方说,我们讲舌根,舌根它在尝味道的时候,你必须有东西让它尝,没有东西的时候,舌根一落入静态就完了!它那能分别的尝消失掉了,舌根一定要合中知,一定要有东西来刺激它,它才能够产生了别的功能。所以它不能说,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没有这回事情,它只有动态才能够了别,不像耳根有声音也可以听,没有声音也可以听,我们可以听得到没有声音。所以耳根的功能完全操之在我,外面怎么变化对耳根完全没有干扰,它是通达而无障碍,它不随外境而有所障碍。

常,真实:“音声性动静,闻中为有无,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声无既无灭,声有亦非生,生灭二圆离,是则常真实。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赞叹耳根的第三种功德:常,恒常相续。

音听的体性它有动态的,有音声、跟静态的没有音声,所缘境是变化的。但是对能闻的闻性来说是为有无,动态它听到有声音,静态的时候它听到没有声音,闻中听到有声音、没有声音,对闻性来说,完全没有什么变化,它还是存在。

“无声号无闻,非实闻无性。”

如果我们今天说,没有声音就没有闻性的存在,这个是错误的。其实没有声音,只是说这个声音是处在静态的状态,这种听闻的功能不但存在而且更加广大,更加没有边际。我们前面说过,耳根在听没有声音的时候,那更加的广大,更加的没有边际,所以它是恒常住,不随外境而有所变化。

“声无既我灭,声有亦非生。”

身为耳根的闻性,它是没有声音的时候,它也不随音声而消灭,有声音的时候,它也不随音声而生起。
所以它是生灭二圆离,耳根的闻性,这种觉了照见的功能,它是远离生灭二种的对立之相,这是闻性常住不灭的功德,是则常真实。

这是一般性,这以下提出一个特殊的例子。

“纵令在梦想,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身心不能及。”


即使你在睡觉当中,处在梦想的作梦中。作梦的时候,耳根它是怎么回事呢?不为不思无,觉观出思惟。什么叫不思呢?指的是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在作梦的时候,第六识是分别的功能完全被梦境所缠缚,而忘失梦境以外的所缘境。

比方说,你是一个人,你作梦的时候,梦到你是一只蚂蚁,整天搬东西,从东边搬到西边,再从西边搬到东边,这时候你的第六意识完全被你的梦境所缠缚了,你根本不会记得你还是一个人。

所以我们一个人第六意识在梦境当中,是处在一种不思的阶段,没办法去思惟梦境以外的人事。但是耳根不同,它是不为不思无,一个闻性在梦境当中,它并不会因为第六意识的无知而消灭,相反的,它对梦境以外的音声,还是能够了了分明。

你看我们睡觉的时候,是什么把我们吵醒的?是闹钟嘛!那我们为什么能够听得到闹钟呢?表示耳根的闻性是超越梦境,它能够从梦境里面穿过梦境回到我们梦以外的境界。

如果我们今天没有一个功能能够超越梦境,我们一个人睡下去就醒不过来,除非你自然醒过来,没有人可以把我们吵醒。只有耳根它能够超越梦境,所以它不为不思无,所以它的功能觉观出思惟,耳根的闻性觉了照性的功能,它是不必假借第六意识的如理思惟,就能够任运生起的。在整个五根乃至于整个身心世界当中,是其它诸根所不能及的。

这地方是把耳根殊胜的圆通常表达出来。

蕅益大师说:我们现前一念心性有三德,刚好圆通常是有关系的。耳根的圆,是开显我们心性的般若德,般若德是圆融无碍的;耳根的通真常,是开显我们心性的解脱德,因为解脱正是一种无障碍的妙用;常的功德是开显法身德,恒常不变。圆通常刚好是有助于开显我们一念心性的三德密藏,所以从这一条路回家是最方便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2015 10: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当我们能够脱离根尘识以后,它是什么相貌呢?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2-12-2015 10:47 PM 编辑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33(533-534楼)




不修成过:

“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正式诃责阿难尊者在修学佛法的过失:

阿难尊者!你过去曾经亲近过微尘数的诸佛,当然也听说了诸佛所宣说无量无边深奥的秘密法门。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阿难尊者多闻强记,过目不忘,一听到以后马上记住。但是欲漏不先除,畜闻成过误,你听到佛陀的经典以后,你没有好好的产生回光返照,没有好好的去对治心中的烦恼,只是一时的多闻而没有产生内心的观照,变成一种修行的过失。

蕅益大师说:这种过失是产生生死流转的过失。那应该怎么办呢?

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你既然能够依止耳根里面的闻性,来受持佛佛;第一个佛指的是十方诸佛,第二个佛指的是佛法。你既然能够用耳根的闻性,来听闻受持十方诸佛的秘密法门,你为什么不自闻闻?第一个闻是能闻的耳根,第二闻是我们的闻性、本来面目。你为什么不从耳根当中,反闻闻自性呢?

我们前面说过,多闻的结果是:循声故流转;反闻的功德是:旋流获无妄。这个地方正是要提醒阿难尊者,你的心不要老是向外攀缘,应该回光返照,耳根没有错只是一个方向的问题。

修学方法

脱离情界:

“闻非自然生,因声有名字,旋闻与声脱,能脱欲谁名?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首楞严王三昧》修学的次第:首先我们要突破的是个人正报的身心。

闻非自然生,能闻的耳根的功能,它是要假借动静二种的声尘,才能够产生闻的功能。所以因声有名字,要假借音声才有耳根的名称、耳根的功能。旋闻与声脱,但是如果你能够将能闻的耳根回光返照,那么外在的声尘就脱离了。既然所闻的声尘脱离,能闻的耳根当然也就失去这样的功能,就脱离根尘而恢复一念心性,我们讲迥脱根尘,灵光独耀。因为你的根攀缘尘才产生六识,那你能够回光返照就脱离根尘,当然你识的功能就消灭掉了。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脱。

你刚开始是从耳根下手,那么耳根能够恢复到一念心性,那其它五根的障碍也同时就解脱了,解脱了五蕴的障碍。

先从自己根身正报而成就解脱。

超越器具:

“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闻复翳根除,尘销觉圆净。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依报解脱:

见闻如幻翳见闻包括整个六根的功能,见闻嗅尝觉知。这种功能就好像我们眼睛当中有一种翳病,一念心的妄动才有六根。

我们要知道,六根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那是一念的妄想以后才有的问题。

三界若空华
,因为有六根的翳病,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整个六尘的各种各式各样的华。虚空没有华,那是你眼睛有毛病才看到华,因为我们有六根才看到六尘

那怎么办呢?闻复翳根除假设耳根当中的攀缘的毛病消灭了,而恢复本觉圆满的心性,那么犹如空华的依报三界的环境,也就自然消灭了。也就是说,你那根身器解脱,器界随之消灭,我们讲迥脱根尘,灵光独耀。

当我们能够脱离根尘识以后,它是什么相貌呢?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摄用归体:

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当我的根尘完全脱落以后,我们这时候的心中的光明是内外通达,遍照法界无有障碍。净,当寂静讲,你一回光返照,到生灭既寂,寂灭现前,寂灭再进去以后,心光就显现,灵光独耀,约本质。

约量:

寂照含虚空

我们一念心性,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它心的量是含裹虚空遍十方界。
所有的世界依虚空而住,你连虚空都能够含裹了,那其他的世界当然在你一念心中,都能够了了分明。(摄用归体)

依体起用:

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

依止净极光通达的心性,再来观世间的万事万物,那是犹如梦中事,如梦如幻,从如梦如幻当中开始积功累德。

摩登伽在梦,谁能留汝形?

什么叫摩登伽女呢?从一念心性来说,他只是你作梦当中的一个影像,是梦中的境界,一个梦中的境界,又怎么能够障碍你梦境以外真实的心性呢?

摩登伽女之所以对你产生障碍,是我们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你要不取着它,它只是一个梦中的影像,它怎么能够障碍你的真实心性呢?因为自心取自心,所以才产生了障碍。

这地方等于是讲整个《首楞严王三昧》的一个修学过程,脱离根身器界。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



举喻说明:

“如世巧幻师,幻作诸男女,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


比方说世间有一个很巧妙的魔术师,魔术师指的是我们真如随缘的妙用。这魔术师他有什么功能呢?幻作诸男女,他有种种的幻术,幻术指的是我们无明的妄想。依止幻术他能够变化种种男女之相,变现阿难尊者的六根,变现摩登伽女的六根,各式各样的六根,六根都是无明妄想变现出来的,幻术变现出来的。

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


虽然我们看到各式各样的男女六根,有各式各样差别的作用,事实上它主要就是一念的幻术,一念无明妄想的动。所以我们常说,不是风在动,也不是幡在动,是你的妄想在动。你看所有的事情事出必有因,佛法讲,你一个人有问题都有他的根,你要把这个根找出来。所以说虽见诸根动,表面上我们看到六根在动,其实要以一机抽,就那个机,无明妄想在动。所以息机归寂然,诸幻成无性,当我们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息灭无明妄想,六根就恢复了寂静,乃至一切三界的果报相也随之消灭,种种的幻象全都消灭。所以我们常说:梦里明明有六趣,生死凡夫看到三界的果报,但是你返妄归真以后,醒后空空无大千。

为什么?因为三界的果报正是我们一念无明妄想变现出来的。你看魔术师他拿一条手帕就变现一只兔子,是没有兔子,而你看到是有兔子。你看手帕可以变现出兔子、也可以变现出苹果、可以变现出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各式各样都可以变。那这些影像是怎么来的?是手帕来的,你只要把手帕拿掉了,那些东西都消失掉。虽见诸根动,要以一机抽,问题在这个地方。

这比喻什么呢?

法合劝修:

“六根亦如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尘垢应念消,成圆明净妙。”

众生男女六根的差别作用亦复如是,元依一精明。为什么有六根呢?无非就是一个精明之心,精明之心指的是我们的阿赖耶识,根本无明。就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生灭与不生灭和合的那个阿赖耶识,那个明了的心,那个很微细、很微细的精明之心。因为有阿赖耶识,当然就产生六根六识的作用,所以一处成休复,六用皆不成,只要在一根当中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则六根向外攀缘的功能作用也就消灭了,这时候外在一切的三界的幻象,也就随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圆明净妙之心。圆明净妙,四种功德。

圆明净妙就是我们一念的清净本性。

结叹究竟:

余尘尚诸学,明极即如来。

果位差别:

假设我们在回光返照的过程当中,无明妄想还没有断尽,那么居在有学之位(大乘有学),如果断尽无明,那就是成就如来究竟功德。

这地方把整个返妄归真的过程,先要阿难尊者从多闻到返闻,返闻当中,先成就六根的清净,再成就整个三界果报的清净,最后成佛。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

蕅益大师说:净极光通达,其实它是有六即佛,有名字位的净极光通达、观行位净极光通达,乃至于相似位、分证位、究竟位,是有它的差别次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15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 ... highlight=&page=136 (542-543楼)




正请道场:

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世尊!此诸众生指末法时代的众生,末法时代的众生有二个障碍,第一、内因障碍就是障深慧浅,他那个明了的心烦恼障、业障特别多,而且善根浅薄。第二、外缘的障碍因为去佛久远,所以招感的外在环境,邪知邪见说法的法师特别的多,宣说以邪乱正的相似之法。末法众生内因力薄弱,外缘障碍特别多,应该怎么来摄受他的心,修学大乘的三摩地,应该怎么安立道场,使令末法众生,一方面远离鬼神的障碍,一方面对菩提心能够相续的增上,而没有退转。

道场是什么意思?

我们先解释场,古时候农业社会,稻米收割以后,它不能马上去壳,要先拿到空旷平坦的空地晒一晒。也就是说,稻要转成米之前要有一个场,在这个地方晒晒太阳,过滤一下做筛选,稻才能够转成米,这叫做场。

我们在修学道,道指的是观察的智慧,心中正念真如就叫做道。但正念真如你要完全的走下去而没有障碍,你也要有一个场帮助你,才能够远离魔事,才能够产生不退转。


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警告所有资粮位的菩萨,他说:所有的成佛之道当中,资粮位菩萨的分段生死,是最难跳脱出来的,因为退转的因缘特别多。

一、你的烦恼干扰你,很多人刚开始修学很精进,修个三个月一年以后,起烦恼就放弃不再修学,回俗家去了,很多啊!你不能说他不用功,问题他不是不用功,他是有障碍,你也没办法帮他排除,他的道只好被障碍破坏掉了。

二、鬼神障特别多,你要不修行没事,你一修行,你的冤亲债主就来找你。

所以在末法时代,建立一个保护自己身心正念的道场非常重要、非常重要!以免产生退转。

这就是阿难尊者他请示道场的理由,一、远离魔事,二、菩提心能够不退转。

我们看佛陀怎么回答?

丁二、赞许

佛陀是赞许、赞叹阿难尊者的悲心,一方面允许来宣说安立道场的方法。

尔时世尊,于大众中,称赞阿难:善哉善哉!如汝所问安立道场,救护众生末劫沉溺,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唯然奉教。

这时,世尊在大众中就称赞阿难尊者说:善哉善哉(赞叹阿难尊者大悲的发愿)!如同你所问的,末法时代障深慧浅,而且是种种的障碍,邪师说法,鬼神的干扰等等。所以应该如何来安立道场,救护末法众生的善根,在末劫当中的沉溺众生,这是非常重要的,汝今谛听,我当为汝宣说。

这地方是整个《楞严经》的正行、正修,耳根圆通是圆满了,以下是它的助行。

佛陀要怎么样去保护我们已经成就的善根。...




这一段是讲到我们在修习《首楞严王三昧》的道场,就是保护我们止观正道的一个处所。处所有二个:一、戒法,二、咒语,这二个都是保护止观的处所。

这一大段等于开始讲到大乘的戒法。在讲大乘戒法之前,先把大小乘戒法的观念,先作拢总的说明,这你进入到经文你就容易了解。

声闻是从事相上来安立戒法,它所摄受的是偏重身口二业,大乘是从理性上来安立戒法,他偏重在收摄这一念心。

声闻戒的安立他从事相上,他为了要令正法久住,所以声闻戒的制戒,他是随犯随制的,有众生犯戒了,佛陀开始制戒,佛陀不能够在众生没有犯戒的情况之下来制戒,因为声闻戒的基本精神就是从事相上安立。每一个地方,佛陀出世的环境不同,当然制戒有所不同,声闻戒佛陀不能够顿制。
但是菩萨戒是约内心安立,我们看《梵网经菩萨戒》,佛陀是一时顿制菩萨戒,不必有人犯戒,它超越时空,不管在什么环境之下都是这样制。

在这二种不同的精神当中,一个是事相的安立,一个是理性上的安立,就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声闻戒当中戒定慧是独立的,你看我们在天台宗,把小乘教叫三藏教。为什么叫三藏?三藏就是经律论,这三种教法是独立的,叫三藏教。

我们在学声闻戒的时候,声闻戒法、声闻的定跟声闻的慧是各自独立的,没有人说你持戒就能产生禅定,那是两码子事;你有禅定就能产生无常、无我的智慧?这也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声闻戒的戒定慧是各自独立的,因为它理观跟事修是分开。

大乘戒法就不同,它理观当中有它持戒的事修,它持戒的时候也要有理观的帮助。大乘戒法的特色是,三学是互含互摄的。你讲大乘的戒,它一定有大乘的止观的观照在里面,你讲大乘的止观,它一定有大乘的戒法在那个地方防护的。

大家要把这观念弄清楚,你才知道以下的杀盗淫妄四种戒法,其实跟声闻戒所说的是完全不同。海公一再强调,你要把这一段的四种清净明诲,跟声闻戒的四重戒法是要区隔出来,完全不同。一个是约心安立,一个是约身口的事相安立。

引律标宗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佛陀在讲道场之前,先讲以戒来当做道场。

佛告阿难尊者:你过去应该听过我讲到毗奈耶,毗奈耶翻成中文叫毘尼,毗尼翻成中文叫律,调伏的意思。佛陀要我们依止律来调伏我们的身口意三业而远离过失,叫毗奈耶。

毗奈耶当中有三决定义;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准则。佛陀出世有些准则是因当时环境而改变,有些戒佛陀有制,有些戒佛陀没有制,但是有些原则是不能改变的,过去诸佛如此,现在诸佛也如此,未来诸佛也如此,这就是三种不可改变的原则。

三学次第: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哪三种原则呢?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你读到这个地方,你就知道这是大乘戒,三个是有它的次第的。


大乘的戒法是摄心为戒,小乘的戒法是收摄身口的,大乘是收摄我们放逸散乱之心,叫做戒,慢慢的收摄久了以后,我们成就一种专注的禅定,由禅定的寂静中开发心中我空法空的智慧。这是三种成就真实无漏功德的修学的方法,依止三种方法而成就无漏的功德。

蕅益大师他讲到淫戒的时候,他把三种关系讲清楚,他说:淫戒首先先断身业的淫欲,但是它主要思想还依止一念心而修学,依止一念心性而修不淫,不淫它也是空假中三观这样观照,它第一个是达到身业的不淫--摄心为戒,第二内心的不淫--定共戒。蕅益大师讲:这叫定共戒,他的摄心当中已经有一专注的禅定,这个禅定是大乘的禅定。第三个是、断性亦无,那就是道共戒。

大乘的戒法三学是互含互摄,依止他内心的浅深而安立。大乘戒法它完全是依止一念心,而安立戒定慧,从身业的防护,内心的防护,到最后对治能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1-2016 11: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戒为道本:四种清净明诲(淫戒、杀生戒、盗戒、大妄语戒)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7-1-2016 10:45 PM 编辑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 ... highlight=&page=136 (544-557楼)




佛陀在讲道场之前,先讲以戒来当做道场。...

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阿难!在大乘的戒法当中,应该用什么样的戒法来摄持放逸散乱的心呢?如此才可以称为大乘佛法当中真正的持戒?

佛陀先提出这样一个征问,说大乘戒法它是以摄心为本。



四种清净明诲—淫戒(选录)

辛一、淫戒

戒,禁止的意思,主要是戒止我们身口意的淫欲;戒法是能对治,淫欲是所对治。能所双举叫淫戒,也可叫戒淫,一个能对治的法,一个所对治的烦恼。

持戒功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持戒的功德:

假若在三界中的六道众生,他的内心已经不生起淫欲的念头。有什么功德呢?不随其三界的生死相续。因为三界就是以淫欲为正性命,以淫欲为生死的种子,既然种子消失了,那当然就没有这种果报。

说明其心不淫:

你内心当中不淫欲,不是我们平常住在道场,我们平常在那个地方拜佛静坐,这叫其心不淫,不是这个意思,这叫缘缺不生,没有因缘的刺激,你不生起淫欲,这跟这个地方不太一样。

其心不淫,是说你内心产生一种观照的对治力,一种防护的道场的力量生起、防护力生起。这个地方的其心不淫,其实他是讲出一个目标,后面蕅益大师会解释它的过程,它有三个次第,身业的不淫、意业的不淫,连能对治的心也不可得,最后是觅心了不可得,根本就没有淫欲这个念头生起来。这才叫其心不淫,它是有三个次第。本经在修学淫欲的目标是其心不淫。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一个修行者没有调伏淫欲烦恼的过失:

我们修学大乘的三昧,不管你是修耳根圆通或念佛三昧都好,我们刚开始的目标是要脱离三界的烦恼,如果因地没有在止观当中,建立四种清净防护的道场,没有把最初的淫心加以对治,结果是三界的尘劳是不可能出离的。

会产生什么结果?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我们在心中听闻佛法产生多闻的智慧,心中能够善巧的分别各式各样的法义,乃至于禅定现前,这地方的禅定应该指的是欲界定跟未到地定,因为初禅以上根本不可能有淫欲的念头。

假设你在因地没有把淫欲念头调伏,一路的在禅定跟智慧的加持当下,反而助长淫心的势力。然而这样会什么结果呢?有三个结果:

一、必落魔道,在三界当中,魔道就是以淫心为他的根本,魔道以淫欲为根本。有三种的差别:一、上品魔王。魔王他有什么特色呢?有三种特色:1、欲望炽盛,魔王的贪欲烦恼很重。2、福报很强,魔王在因地的时候很喜欢修福报,他做慈善事业、斋僧、盖道场,他福报特别大。3、内心特别灵巧,他很有智慧。以三种的特色而做魔王,当然这种人是福报很大,禅定智慧也特别高,叫魔王。

二、中品魔民,他各方面的福德、禅定智慧都次一等的,变成男众魔王的眷属。

而下品就变成女众的眷属。

彼等魔民魔女,都有他各自的魔子魔孙,自己都认为自己已经成就无上之道。成为魔道,第一个关键就是先起邪见,自己认为淫欲是种功德之相、不障道!他一定是以这样的邪见产生。

这地方讲到你因地发心,没有把淫欲的烦恼调伏,结果你整个禅定智慧的加持,反而往魔道的方向去。

这是讲到它的过失,这以下佛陀对末法众生提出警告。

预记末法: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预言说:我在的时候当然没问题,什么是功德相,什么是过失相很清楚。但到末法时代有二个问题:一、众生本来就障深慧浅,他也没什么判断力。二、去佛久远,邪见炽盛,造成末法一个魔强法弱的时代,正法的势力已经单薄了,邪知邪见魔法的力量特别的强盛,这时候魔子魔孙就出来活动了,很多很多的魔民、魔女游行于世间。

游行于世间,干什么呢?广行贪欲。行包括它实际的行动,也包括它口业的宣扬。他宣扬淫欲是种功德之法、是助道之法,来鼓动众生心中的贪欲,而且以善知识自称,使令很多众生受到这种邪知邪见的误导,而堕落爱见之火坑,而失掉菩提正念。

末法时代最大的问题就是邪正不分,不知道什么是通往涅槃的路,也不知道这是走向魔道的路,也不知道这是走向地狱的路。有人说:诶!为什么这个人造罪这么重,他为什么不直堕地狱呢?为什么先到魔道去呢?因为他福报还在,他福报很强。一个人要堕地狱之前,他善业要先表现出来,善业很强,他必须要把他的福报花光了以后…………它后面会说,我这些魔子魔孙福报享尽以后是直堕地狱。他虽然心术不正、邪知邪见,但是他可以是修些福报,所以先到魔道里面去受用福报,等到福报享尽直堕地狱。在末法时代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少,所以他们就开始出来活动。

这是佛陀的预言跟警告。应该怎么办呢?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佛陀告诉阿难尊者,你要辗转的教化世间人,在修学大乘的三昧,不管是《首楞严王三昧、念佛三昧》,一定要断除心中的淫念,因为这是魔道之因。这是过去诸佛、现在诸佛、乃至于未来诸佛,决定不可破坏的一种清净而明智的教诲。

应该怎么断?为什么要断淫欲呢? 佛陀就讲出一个道理。

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祇名热沙。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阿难你应该知道,假设我们因地的时候,没有断除我们淫欲的念头,而修行禅定跟智慧,这有什么过失呢?譬如你现在想要吃饭,但是你没有拿米来煮,你用砂来煮饭,用大火来蒸热砂石,希望砂石变成饭,经过百千劫的时间,它只变成热砂。为什么呢?因为砂不是成就饭的正因,因果不相符合。你用有所得的攀缘心,产生淫欲为根本,你怎么能够成就诸佛菩萨不生不灭涅槃的功德?因果不相符。

菩提之本: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


假设我们以贪爱淫欲的身心,依止这样来修学佛陀的妙果,在过程当中虽然成就多闻的智慧,乃至于有少分的禅定,但是因为淫心没有断除,皆是淫根,因为你以淫欲为根本,结果是根本成淫,结果所有的禅定智慧都加持在心中的淫欲当中,结果轮转三涂,先到魔道里面享受天福,最后直堕三恶道,是决定不能出离三界的。三界都不能出了,更何况是如来涅槃的清净之果?又怎么能够修证呢?




四种清净明诲—杀戒(选录)

废权防难:

阿难!我令比丘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

这段经文讲到杀生相关的关系,就是吃肉的问题:

佛陀在世的时候曾经预言在末法时代,有很多所谓的善知识他提倡吃肉。他怎么说呢?他说食肉是得菩提路,吃肉会让我们身体健康强壮,是有助于修菩萨道。

佛陀知道,在末法时代有很多这样邪见的众生出现,佛陀必须要把这观念讲清楚,把食肉的问题很清楚的做一个交代。

佛说:我令比丘食五净肉,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是允许比丘来食用五净之肉。五净肉是什么意思呢?不见杀、不闻杀、不疑为我杀、自死(自然死亡)、鸟残(鸟类吃剩下的肉食)。这五种因缘俱足就表示说,比丘得到这个肉是没有杀生的因缘,牠的死亡跟我完全没有关系。佛陀是允许吃五净肉,但是他有他背后的内涵在里面,佛陀要讲出来。

佛陀说:这些的肉其实是我神通道力变化,它根本没有生命现象。


佛陀为什么要用神通道力变现五净肉来让比丘吃呢?

佛陀讲出他的道理:婆罗门(印度)的气候是地多蒸湿,特别的干旱,而且很多的雨水湿气很重,在很多土地的结构是很多的砂石,所以一般的蔬菜根本就很难生长,在这种情况之下,假设不开缘吃五净肉,那比丘就很难去维持他的生命。所以佛陀以大悲心来显现神通力来变化五净肉,这五净肉是佛陀大慈悲的神通所加持的,它只有肉的假名、假相、假用,根本没有生命现象,主要是让比丘得到这样的滋味来维持他的生命。...

第二段跟第三段就开始把食肉的过失讲出来。

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剎,报终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等弟子当知,一个修道之人经常的吃肉,纵使你能够得到心开意解,他有多闻的智能、有俱足一些相似的智能、乃至于有种种三摩地禅定的相似的功德,有多闻的智慧、有少分的禅定,但是这个人是大罗剎。...

什么叫大罗剎呢?罗剎是吃肉的,你是一个有多闻、有智慧的叫大罗剎,但是你的本质还是罗剎。他的结果是报终必沉生死苦海,他享尽他的福报以后,他就堕落到三恶道去,变成鬼神之类。前面我们讲到,上品的大力鬼王、中品的飞行夜叉、下品的就是地行罗剎。非佛弟子,因为他已经损坏了自己的菩提善根,即便他每天还是拜佛、持咒有种种的加行,但是他已经破坏他菩提的善根。

如是食肉之人彼此相杀相吞,这种因果的辗转相续没有了期,又怎么能够出离三界呢?因为你一天到晚吃肉,欠众生很多命债,你什么时候才能够还得清楚呢?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断杀生,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佛陀要阿难尊者:你应该把这样的正法,辗转流通到后世,让大家知道你要修学大乘的三摩地,次断杀生。

这个地方讲:第一要断淫心,第二断杀心。这才是如来(现世的佛陀)、先佛(过去佛陀),过去现在诸佛一种决定的清净明智的教诲。


解脱之本


举喻: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一个人假设不断杀,在《楞严经》讲断杀,不是只有杀生,包括你吃肉,包括你吃众生所有的部分都叫做杀,这地方的杀生是很广泛的。

假设你不断除这样的杀生的心念跟行为,而只是一昧的修学大乘的三昧,就像一个人,你自己把自己的耳朵塞住,结果又高声的大叫,希望别人没有听到。换句话说,你把自己的耳朵塞住,只有你自己没有听到,别人都听到的,这叫欲隐弥露,本来要隐瞒自己的过失,结果是更加的显露他的过失。也就是我们一方面要杀生吃肉,一方面又想远离三界轮回,那根本就是不可能。

先讲出一个譬喻,以下合法。

法说:

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蹋生草,况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佛陀先讲出一个比况:

身为一个清净比丘,乃至于一个清净持戒的菩萨,在乡间的小道行走的时候,都不去踩踏有生长功能的这些野草,当然也不可能用手去拔。佛弟子连对草都这么的爱护,又为什么修学大悲心的这些大乘佛弟子,而取众生的血肉来充食呢?

连草都不可以去踏了,何况是食众生肉,一个有生命的众生肉呢?应该怎么办呢?

下一段,佛陀就讲得很清楚……

若诸比丘,不服东方丝绵绢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奶酪醍醐;如是比丘,于世真脱,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

佛陀要我们在断杀生的时候,要断三种因缘。

假若诸位比丘在修学禅定的过程中,不服,服有二层意思:一、服食,服食其肉;二、服用,穿的衣服鞋子叫用。
东方指的中国,印度在西方。我们中国的丝棉绢帛,这四个字加起来就等于丝织品,丝是一个总称,比较细的丝就叫绵,绢是由生丝所做成的物品,将绢做成棉被、做成手帕……等等,帛就是把生丝再跟其它的东西混合加工以后的作品,总而言之就是丝织品。

佛陀举出三种要断的,丝棉绢帛是最重的,这可以说是广泛的杀生所成就的。及是此土靴履裘毳,靴履,动物的皮做成的鞋子,裘,野兽的皮所做成的衣服,毳,野兽的毛,皮跟毛来做成的衣服鞋子之类,还有奶酪醍醐,刚出来的叫做乳,提炼以后就变成酪,乃至于再精致变成醍醐。

佛陀在本经是讲得很微细,断的三种东西,但这三个当中,其实蕅益大师说:有浅深的差别。蕅祖在批注上说:丝织品是最严重的,大小乘同制而且没有开缘。靴履裘毳,是大乘不许,小乘有开缘,所以它是中等。奶酪醍醐,大小乘都有开缘,有重病的因缘它是有开缘的。这三个有轻重的差别。

这个人能够完全不吃动物的东西,这个比丘在世间上是真实的解脱。

为什么呢?

因为他的生命的相貌是酬还宿债,不游三界,他的生命只是来酬还过去的命债,随缘消旧业,他不再造新殃,未来也不再游于三界之中。


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服其身分,皆为彼缘,你吃他的肉、用他的皮毛,你就跟众生结下业缘,你再也离不开跟众生的一种力量,你跟牠有缘嘛!你看他为什么做你的儿子呢?就是你过去跟他结缘嘛!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就好像一个人,他食用地中的五谷杂粮,他再也不能够离开大地,因为五谷杂粮是地上的东西,你吃了它以后,你跟大地结缘,你就离不开大地。在我们人世间最早的时候,我们讲劫初光音天,光音天从天上掉到人世间的时候,他是有神通的,但是后来,他因为吃了地上一种滋养的,叫地肥以后,他再也飞不回去了。因为他吃了大地的东西,就跟大地结缘,就离不开大地了,你吃了众生的东西,就离开不了众生,牠轮回你只好陪牠轮回。

必使身心,于诸众生,若身、身分、身心二途,不服不食,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总结)我们有志于要离开三界的人,对色身的行为、还有内心的活动,对于身(动物的血肉),身分(动物的皮毛),这二个身心二途,都能够不服用也不服食,这个人才容易的跳脱三界。





四种清净明诲—盗戒(选录)


辛三、盗戒。

盗的定义是不予而取他物,是我们所对治的恶法,包括偷盗、包括强夺、乃至于用诈欺的方式来骗取财物,都叫做偷盗。戒是能对治的法。在本经讲到四根本重戒,都不是只是身口而已,还偏重在意业的断除这种偷盗之心。因为在菩萨戒就是重理观的,是重意业的,因为菩萨戒它根本的思想,就是在加强你的菩萨种性,从菩萨种性发动出来,最后加强你的菩萨种性,所以它重视意业的。

持戒功德:

阿难!又复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偷,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总说持戒的功德:

阿难!在世界中的六道众生,假设我这一念心不生起偷盗之心,这要有理观的智慧。一个人不生偷盗,你当然要安住真如本性,一个人安住在无明妄想,就很可能生起偷盗,所以你要远离虚妄的生灭心,而回归到不生灭心,你才能做到其心不偷,那就不再随顺生死业力相续。

可见得偷盗是增长生死业力,是障碍我们出离的,是这个道理。


犯戒过失: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偷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偷,必落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佛陀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断离偷盗的主要因素:

汝等修学大乘的三昧,我们真正的目的是要离开三界的尘劳烦恼,假设偷心不除,不但三界的尘劳不可出,而且会有以下的过失。纵使我们有多闻的智慧,有少分的欲界定跟未到地定的功德,但是我们内心当中还累积很多偷盗的功能,最后的结果是必落邪道,邪祗鬼魅之类的众生。上品精灵,假设你的福德资粮很够,那就是精灵。精灵主要的功能就是盗取日月的精华,有时是依靠山、依靠水而住,偷取日月的精华。中品的妖魅,妖魅是偷取人类的精气。下品的邪人,邪人被前面这些所谓的精灵、妖魅所附着,帮精灵跟妖魅做事的人,叫邪祗之人。前面三品之人,都是属于邪祗这一类的众生,而且他们都各有他们相应的眷属,而每一个人都产生邪见,自己认为自己经成就无上觉道。

差不多这种人会那么坚固的生起偷盗,都有邪见支持,都是无惭无愧邪知邪见的人,才有办法产生那么大的力量。...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断偷盗,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佛陀正式的教诲:

阿难尊者!你应该辗转告诉末法时代的众生,要修学《念佛三昧》或《首楞严王三昧》,先断淫心,再断杀心,再断偷盗之心,这是现在的如来跟过去的诸佛,第三种决定不可改变的清净明智的教诲。就是说,过去佛陀出世讲、我也是这样讲、未来的诸佛还是这样讲,这个事情是不能改变的。

三昧之本:

是故阿难!若不断偷,修禅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满,纵经尘劫,终无平复。

佛陀讲出一个譬喻:

假设一个人他内心不断偷而修禅定,很用功的静坐、念佛、持咒,但是你在外面讲的法,都是讲一些怪力乱神去骗取财物,经常的偷盗。这种情况就好像一个人,它用水去灌有漏洞的巵(装水的器具),你用水每天的灌,虽然你每天做很多加行的功课,希望器具能够满,但是因为它有漏洞,所以经过尘点劫的时间,还是没办法把装水的器具装满。

施舍之法


身舍贪悋: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饿众生。

对治之法:一、舍贪

要修学三昧,你最好对世间的衣服、钵具你该用的,生活上有需要你就拿去用,有多余的东西尽量不要积蓄;如果乞食当中有剩余的食物,布施给饥饿的众生,不要储存太多的财物跟饮食,这是障道的。

心舍慢瞋: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二、舍慢心、瞋心

大众集会当中能够以谦卑的心顶礼大众师,假设有人跟我们思想不一样,对我们有误会,捶打我们、骂詈我们,我们内心表示欢喜信受,就好像别人在赞叹我们一样。

偷盗对治的方法就是舍,舍外面的物质,舍掉内心的瞋心跟慢心。




四种清净明诲—大妄语戒(选录)

辛四、大妄语戒

大妄语跟小妄语的差别,同样是妄语,但是小妄语它只是一种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比方说,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乃至于闻言不闻,不闻言闻……等等,六根的一种虚妄的过失。而大妄语是针对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所说的。这地方有六段……

犯戒过失

杂染成魔:

阿难!如是世界六道众生,虽则身心无杀盗淫,三行已圆,若大妄语,即三摩地不得清净,成爱见魔,失如来种。

大妄语的过失:

在这世界当中的六道众生,虽然你在前面的修学,断除了杀盗淫三种的行为跟三种的邪念,这三种清净的梵行已经圆满成就。但是假设有大妄语的过失,大乘的三摩地还是不能清净的。

我们一再讲过,说为什么修止观,你有大妄语就会影响到你的止观?我也是随顺佛陀的教理在思惟啊?

因为我们讲到大乘的戒定慧,它是互含互摄的,它的戒当中有止观,止观中有戒。所以你的戒法有过失,你就染污到你的止观,因为大乘佛法是以一心真如来开显戒定慧,它是三个互含互摄的,所以有大妄语的过失,三摩地就不能清净,这是互动的。

最后的结果是,变成爱见之魔。什么叫爱见呢?贪求供养,爱魔,谓己成圣,认为自己成就圣道,邪知邪见,叫见魔,最后的结果断失了如来的种性,而忘失了菩提心。

妄语相貌:

所谓未得谓得,未证言证。或求世间尊胜第一,谓前人言,我今已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诸位菩萨,求彼礼忏,贪其供养。

大妄语就是未得谓得,得指的是得到菩提智慧,证,证得寂静涅槃。他用什么方式呢?他要求取世间尊胜第一的名称,对前人说我现在证得小乘的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或者辟支佛果、或者大乘的十地,乃至于地前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三贤的菩萨。

为什么称为自己成就圣道呢?他的目的是求取对方的礼拜忏悔,来表示自己尊胜,一方面贪其供养,满足自己的贪欲。

这个地方有爱跟见二种烦恼,求彼礼忏,有见,我执我见的意思,贪其供养有贪爱的意思。

损德堕落:

是一颠迦,消灭佛种,如人以刀断多罗木,佛记是人永殒善根,无复知见,沉三苦海,不成三昧。

大妄语的结果就是自己变成一颠迦,一颠迦翻成中文叫做断善根。为什么大妄语断善根呢?因为大妄语久了以后就变成无惭无愧。所有的善根以惭愧为根本,你自己消灭自己成佛因种,无惭无愧就没有菩提心。就好像一个人拿锐利的刀斩断多罗木,多罗木是印度的树,长得很茂盛,树干很正直,但是这树有一个问题,你只要把它斩断,这棵树就死掉了,就再也不能生长了。

所以佛陀预记这个人,将永远的断除善根,无复知见。这个人在今生当中,不可能生起大乘的正见,也不可能再真实的去信仰三宝,沉溺三途苦海,当然也不可能成就大乘的三昧。

大妄语的过失,我们把它做一个归纳,有二个过失:自己的过失当然就是欺诳心,所以你自己断了你自己的善根,断除自己成佛的因种。第二、对整个佛教来说,是以凡滥圣,你是凡夫,结果说你是个圣人,破坏佛法的正常次序,造成众生的误导。说你这人是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就像你这样的身口意的相貌,对众生会产生误导,这是很糟糕的!

顺逆示现

随类度化:

我灭度后,敕诸菩萨及阿罗汉,应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种种形,度诸轮转。或作沙门、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寡妇、奸偷屠贩,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菩萨顺逆的示现的相貌

佛陀他也曾经有这一件事情说:在我灭度以后的末法当中,佛陀的确是有秘密的敕令诸大菩萨跟阿罗汉……

你看佛陀讲《法华经》、讲《华严经》,讲完以后一定要说,哪一个人发心在末法时代,帮助我弘扬佛法,很多的菩萨现前。

那他们是怎么现前的呢?是以应化身,不能以他的本尊,是以应化身来生长在末法时代,示现种种的形象,我们讲随类化生,看你要度化哪一类的众生,你就现那一类的形象。目的是度诸轮转,度脱众生远离三界的轮转。

示现形相是讲现身,度诸轮转是讲他应机的说法。所以菩萨一定要说法,那么怎么示现呢?或者现出一个出家众的沙门、或现白衣的在家修行者、或者现出一个国王、或者现出一个政府的官员、或者做一个童男、童女、或者是现出**之身、寡妇之身,或者是作奸犯科、偷盗、或者是从事杀生的,这各式各样的相貌。

现出这种相貌只有一个目的,与其同事,称赞佛乘。你必须要跟他同一类,物以类聚,他才会对你产生欢喜。


现在的心理学家也证明了佛法同事的效果。心理学家说:你到一个地方去,比方说你是一个营业员,你要跟某一个人结缘,你不要马上过去,你在旁边观察他的动作、他的讲话,然后你学他的动作,学他讲话的口气,学一段时间以后,你过去跟他打招呼,他很快跟你相应,因为你会释放出跟他相同的磁场。

心理学家说:我们每一个人的身口意都会释放出一个磁场,你要跟他在一起,你要把你的磁场调整跟他相同,他才可以接受你。若菩萨高高在上,那他跟你不相应,你讲话他不听的。所以菩萨必须要调整自己的身口意,恒顺众生,你是什么磁场,那我就现什么磁场,没关系嘛!目的只有一个,称赞佛乘,广泛的赞叹成佛的法门,使令众生能够因为彼此的互相欢喜来成就三摩地。

秘言无泄: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真阿罗汉,泄佛密因,轻言未学。


身为一个菩萨跟阿罗汉,他来人世间示现的时候,他绝对不会说我是某某菩萨、我是某某的阿罗汉示现。为什么呢?这样是泄漏佛陀秘密的旨意,绝对不能够轻易的泄漏身分在初学之人,以免心中产生虚妄分别。
你说你是文殊菩萨示现,每一个人都供养你,都跟你在一起,那其他的人怎么办呢?众生的得度是有很多因缘的,所以绝对不能够泄漏自己的这种密因。

有一种情况是例外:

临终阴付:

唯除命终,阴有遗付,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除非这个人在临命终的时候,他暗中有很特殊的遗嘱要交代后人,要启信于后人,所以他必须把他的本地风光开显出来。也就是说一个示现的菩萨,他只要讲出他的本地风光,他一定要往生才对,只有临命终的时候有开缘。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成大妄语。

云何,诃责,云何这愚痴的众生以凡滥圣,而成大妄语。

这地方是说明,菩萨也的确陆陆续续在末法时代来示现,但是菩萨绝对不会称自己是某某菩萨示现。你看我们中国佛教,丰干禅师,阿弥陀佛示现;寒山、拾得,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示现,他们绝对不会说自己是菩萨示现,绝对不会。

我读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他讲到一个观念,他说:菩萨示现有二种,一种是逆向操作,示现病相。你看济公和尚装疯卖傻,那种人疯疯癫癫的示现,喝酒吃肉,他绝对不能够以善知识自居的,不可以善知识自居,因为你这样子做出一个坏榜样。菩萨示现如果是正正常常的,变成一个祖师,他就必须要很正常,按照佛陀的教诲去做,就要很正常;如果奇奇怪怪的,他就不能现祖师相。现出寡妇相、**相,他只是针对某一种因缘来度化,如果要现出善知识,这个菩萨要变得很正常、不能不正常。蕅益大师这样说,你要以善知识来出现的话,他要现得很正常,因为他才能够把佛法的整个次序,才能够建立起它的章法制度。

诸佛教诲: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复断除诸大妄语,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前面的教诲不完全只是释迦牟尼佛,是包括过去、现在、未来诸佛。

修学三摩地,先断淫心再断杀心、偷心,最后断除大妄语,这个是现在的世尊、过去的世尊、乃至于未来世尊,第四个决定不可改变的清净明智的教诲。

不断无成

刻粪之喻:

是故阿难!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我教比丘直心道场,于四威仪一切行中,尚无虚假,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先讲出一个譬喻:

假若一个人不断除大妄语,虽然这个人持戒很清净,有很多止观功德,但是自己称为某某菩萨再来,这种情况就好像你刻一个人类的干粪,把它刻成栴檀的形状。因为它的体质是干粪,他还有很多贪瞋痴烦恼,他只有这种相状而已,而希望他现出栴檀的香气,无有是处。你用欺诳的心来当做你的因地,想要求佛果的香气是无有是处,因果不符。

第二个譬喻:

譬如一个穷人,自己称自己是一个帝王。那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得到灭除九族的过失。你妄称法王,那么当然结果也是一样,产生重大的过失。法王又怎么能虚妄的窃取呢?

噬脐之喻:

因地不真,果招纡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欲谁成就?


第三个譬喻:

依止大妄语欺诳之心来当作因地,在果地上产生迂回曲折,如此迂回曲折的心来求佛菩提,就好像一个人用嘴巴来咬自己的肚脐,又怎么能够成就呢?

因为你大妄语,你认为你已经是成佛、成菩萨了,那就破坏你整个增上惭愧的心。菩萨道所有的进步都要靠增上惭愧来自我反省,我们不断的用佛法的道理来照自己的镜子,然后不断的修正自己,不断的调整自己。结果你说你是文殊菩萨示现、你是菩贤菩萨示现,这表示你不需要进步了,一个人没有进步就开始退步了,问题就来了。

这就是他为什么永断善根的原因,他没有惭愧心,一个人没有惭愧心,你的善心就失掉了。

能断必成:

若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实,入三摩地,永无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赞叹一个正直人的功德:

假若一个比丘,他内心能够像直弦一样,一切真实,真实的依止不生灭心来修学,该怎么说就怎么说、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一切真实,依止不生灭的清净心来修学,决定没有魔障的干扰,因为内魔不生,外魔就不起。这个人决定可以成就菩萨的无上知觉,菩萨的圆通法门。

就是你的心要正,正念真如,蕅益大师这样讲:直心者正念真如。...




戒为道本:

阿难!汝问摄心,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自不能生一切枝叶,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佛陀招呼阿难说:正如你所问的,前面说如何摄心修学三摩地,我己经宣说了修学三摩地的妙门。在末法时代想要成就菩萨道,一定要坚持四种律仪(大小乘共许的),要这四种律仪皎如冰霜。冰霜,它是特别的洁白,一尘不染,它表面可能会有灰尘,但是冰霜的里面不可能有灰尘,特别的洁白。四根本清净了以后,你自然不会生起种种枝叶的微细戒法的过失,因为根本被你斩断了。你没有淫心、杀心、偷心、妄心,其它的过失就算会有,但是它的势力也薄弱了。所以其它的心三口四(杀盗淫妄是身业,其它心三贪瞋痴,口业的二舌、绮语、妄言、恶口),根本被你斩断了,它也就自然不生起了。

绝尘远魔:

阿难!如是四事若不遗失,心尚不缘色香味触,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我们对四根本净戒能够无漏失,完全能够产生调伏的力量,那么内心当然就不会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那一切天魔鬼神的障碍当然不会生起。因为魔王要障碍你,他要假借六尘,用六尘的变化来干扰你。你杀盗淫妄的心一断了以后,你攀缘心就断,你内心是向内安住的,魔王当然就没办法干扰你了。

这个地方是把前面的四重戒法做总结。

我们在菩萨戒的持戒,诸位要慢慢地体会,它是很重视理观的,根本的理观就是正念真如。在菩萨戒的观念说,所有的过失都是依攀缘心生起。你一定是正念真如,安住在真如本性,站在真如的角度而发起菩提心,由菩提心产生增上惭愧、来产生灭恶生善,这样子才叫作趋向无上菩提之道。从理观带动菩提心、带动增上惭愧,然后再远离身口意的过失。菩萨道的修学是由内而外的,小乘的戒法是由外而内的,这二个方向是不完全一样,小乘由外面慢慢慢慢到里面,菩萨道是由里面慢慢慢慢影响到外面。这个地方大家要好好地体会体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1-2016 11: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必须要有二个基础:一、严持四重戒法,二、诵持楞严神咒。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ewthread.php?tid=18729&extra=&highlight=&page=140(559-562楼)


我讲到这一段诵咒治习。修学首楞严王三昧必须要有二个基础:一、严持四重戒法,二、诵持楞严神咒。这二种助行,来帮助我们理观。在诵咒之前要先建立坛场。这地方讲正明,正式的说明:我们如何来建立一个坛场,来如法的诵持楞严神咒。...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在末法时代,这个修行人他有过去有漏的种子。我们前面透过持戒调伏烦恼的现行,这就是进一步我们要去调伏烦恼的种子。因为你这个种子它是一种潜在的、潜伏性的功能,你持戒是不能断种子,只能断现行。这种过去生所熏习的、这种杀盗淫妄的有漏种子,是不能假借前面的持戒来灭除的。

这时候这些种子在内心当中怎么办呢?

你应当教导末法时代的修行人,要一心地诵持我佛顶光明神咒
一心,就是你要能够息诸缘务,专一其心地来受念佛顶光明。因为这楞严神咒是从佛顶放光中的化佛所宣说的,这种光明就像早上的太阳,非常的温暖而不刺眼。这种咒的名称叫作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摩诃,大的意思,蕅益大师讲什么叫大呢?离诸对待,名之为大。萨怛多叫白,绝诸尘染,它能够不受任何有相的境界所干扰。般怛啰翻成中文叫伞盖,它能够覆盖一切,表示它能够保护一切众生不受魔障的干扰。摩诃萨怛多般怛啰等于是讲大白伞盖,就是本咒的题目。

这咒是怎么来的呢?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无为心佛,从顶发辉,坐宝莲华,所说心咒。

这咒语它是从佛陀的三十二相的第一相,叫无见顶相(我们讲肉髻相,这肉髻相是不可见,我们一般菩萨是见不到的,称之为无见顶相),表示特别的尊贵无上。

无为心佛:它不是一般的佛所宣说,是无为的心佛。表示这楞严咒是从如来藏妙真如性,众生本具的、所谓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一念心性所显现出来的,它不假借造作的。

从顶发辉。它是从佛陀的无见顶相放出百宝光明,而一一光明当中现出千叶宝莲,一一宝莲当中,坐一尊化佛,依止化佛来宣说神咒。

这神咒为什么叫心咒呢?蕅益大师说:因为整个神咒的音声,每一个音声都是在密诠我们众生一念的妙心。

讲经文叫作显教,咒语叫作密诠实相,密诠我们一念心性。这个地方的道理就是说首楞严王三昧的正念真如,它必须要在末法时代建立二个道场:一个是内在的道场,我们要安住在四种根本净戒,第二、外在的道场,你要假借坛场的庄严来诵持神咒。干什么呢?对治无始的习气。

习气是很难调伏的,所以必须仰仗佛力、仰仗咒语的力量来调伏无始的习气。所以佛陀劝勉我们,应该要诵咒来消灭过去生杀盗淫妄的习气。



习深尚证:

且汝宿世,与摩登伽历劫因缘,恩爱习气,非是一生及与一劫,我一宣扬,爱心永脱,成阿罗汉。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速证无学。

举诵咒实例:

姑且来说好了:你阿难跟摩登伽女有多生多劫恩爱的因缘,这种因缘就产生很多恩爱的种子在你的阿赖耶识当中,而这种种子的熏习不是一生、也不是一劫,是多生多劫的因缘。

在批注上有古德说,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他们曾经做过五百世的夫妻。在这种生生世世的恩爱当中,已经熏习一种很重很重的贪爱

我们姑且以摩登伽女来说:摩登伽女在贪爱烦恼现行当下,她听到文殊菩萨宣说神咒,当下爱心永脱。咒语进入到摩登伽女的阿赖耶识,就把她爱心的烦恼给调伏了,乃至于摩登伽女回到楞严会上,听佛说法证阿罗汉果。

佛陀解释这个道理说:

彼尚淫女,无心修行,神力冥资,宿证无学。

摩登伽女她尚且身为一个淫女,她今生烦恼的现行是特别的粗重,而且她没有真正地发心要修行,她等于是想去贪染阿难尊者,结果文殊菩萨突然间持咒,就破坏了她的烦恼,把她带回来,结果证得阿罗汉果。所以,她根本就没有真正发心要修行,在这种情况之下,烦恼粗重又没有真正地发心的情况之下,都能够仰仗咒语的加持,使令她能够爱心永脱,乃至于使令她成就阿罗汉果,所谓的速证无学。

这可以说是举出一个最差最差的例子,身为一个淫女,生活很放逸又没有想要修行,都能够今生成就阿罗汉果。当然,这是仰仗佛力的加被。

况显发心:

何况汝等在会的声闻,而且你们都已经回小向大,求最上乘的法门,而且也真实地发菩提心决定要成佛。声闻人烦恼是淡薄的,而且你又真正地发心,如果你能够在这种情况之下再来持咒,譬如灰尘扬于顺风(灰尘本来就很轻飘,风一吹就当下消失了),有什么艰难困苦之处呢?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他说:其实楞严神咒它所对治的,不是只有贪爱的烦恼,包括瞋心、高慢心、忌妒心……所有的烦恼习气,都可以对治。

为什么专指贪爱呢?因为娑婆世界最重的就是贪爱!贪爱尚且能够对治,何况其它的烦恼呢?

这是以重来比况轻。楞严经后面会讲到,它是从整个攀缘心的六根门头那个攀缘直接破坏,它是把烦恼的根本破坏,所以它等于是有调伏烦恼习气的作用。




结界求加:

然后结界建立道场,求于十方现住国土无上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建立坛场它一定要结界,这个结界不是根据比丘戒的羯磨法,它是靠持咒,它是诵持楞严神咒,围绕坛场三匝,用这咒语洒净,来正式地结界,依止这个界来当作我们修道的道场。在整个诵咒洒净的过程当中,内心要至诚地祈求十方世界现住国土的无上尊贵的如来,能够从头顶放出大悲光来灌我们整个修行人的头顶。我们讲感应道交,以佛的大悲光,来灌众生这一念的清净心。总而言之,就是诵咒求十方诸佛的加被来结界。

发菩萨愿:

阿难!如是末世清净比丘、若比丘尼、白衣檀越,心灭贪淫,持佛净戒,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

大略将建立坛场以后的修学简略说明:

阿难!在末法中的清净比丘,清净比丘就是我们在结界的过程当中,不能让沙弥、居士进到坛场,在结界过程中只允许清净比丘结界。坛场在结的过程中是清净的比丘,清净包括戒体清净也包括持戒清净。坛场结完以后,这些要一起修楞严咒的就可以进去。有哪些人呢?或比丘尼乃至于居士等等,这些修行的同参道友再陆陆续续地进去,包括比丘尼或者白衣、檀越居士都可以进去。

这地方讲到修持楞严神咒的三个次第:

一、心灭贪淫,持佛净戒。持戒忏悔,你要能够忏悔过去无始杀盗淫妄的罪业,而且严持杀盗淫妄四种清净的戒法。一方面持戒,一方面忏悔。

于道场中发菩萨愿,出入澡浴,六时行道,如是不寐经三七日。

第一个七日是忏悔。第二个七日发菩萨愿——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众生的法界生起大悲,缘佛的法界生起大智慧,上求下化。这地方要修七天,整个心把菩萨的愿望建立起来。第三个七,出入澡浴,六时行道,这地方正式地持咒。只要离开坛场就要洗净才能够进来,而且是二六时中,专心地持咒。这样子总共是花了多少时间呢?总共是七天的时间,克期取证,而且这当中是不能睡觉的。

这效果非常大!在三七当中,你马上就能够见到十方诸佛现前,马上就能够在三七当中灭除无始的罪障,过去生的杀盗淫妄、乃至今生的杀盗淫妄都能够消灭,能够见到十方诸佛的摩顶加持,甚至于利根的人当下就能够证得圣道。

摩顶开慧:

我自现身至其人前,摩顶安慰,令其开悟。

功德:

你能够如法地修学这样的方法,你能够透过前面的发愿、忏悔、持咒,三七日的加行,释迦牟尼佛就保证祂会亲自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佛身,到修行人的面前跟他来摩顶、甚至于跟他开示安慰,甚至于这个修行人他本身有圆顿的善根,就使令他当下证得众生本具的、诸佛所证的现前一念心性,成就初地。

这地方它的重点在持咒!它的忏悔、发愿都是前方便。在持咒当中,古德解释,其实从本经来看持咒是有二个目的:第一、对治我们六根门头中这种杀盗淫妄的习气种子,清除我们过去的烦恼种子。因为这烦恼种子假设你不清除,在修首楞严王三昧会产生一种遮障。

它后面会说,有些人他所缘境不清楚。有些人他念楞严咒,他根本就听不清楚他自己的声音,有些人念佛也是一样,他根本佛号听不清楚的,他所缘境不能够明了地现前。这个就是你这一念心跟所缘境之间有障碍,所以要先破障。

第二、离诸魔境。因为末法众生,我们在修学的过程很容易受到我们的冤亲债主、鬼神乃至于魔王的干扰,持咒仰仗佛力,产生一种防护的效果。

一个是对治内在烦恼种子,第二是对治外在的魔境,这是讲持咒的正修的方示。前面讲到五种清净是一种方便,这个是正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9-1-2016 1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7-1-2016 11:37 PM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 ...

42 Diso disa§ ya§ ta§ kayirà verã và pana verina§,
Micchàpaõihita§ citta§ pàpiyo na§ tato kare.
敵人對敵人所做的,怨家對怨家的傷害;
然而導向錯誤的心,卻比它們為害更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016 0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咒的咒心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0-1-2016 02:44 PM 编辑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m/bbs/vi ... highlight=&page=144(574-579楼)



寅二、忏后正修:

即于道场修三摩地,能令如是末世修学,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正式说明罪灭之相:

这位修行者经过前面三七,包括忏悔、发愿、持咒,他即于此道场修三摩地。

三七行道有三个重点:第一个七修忏悔,第二个七主要是发愿,第三个七才是持咒。忏悔的意思就是说,当然我们一般人没有修行,你就不感觉到你业障重,因为你每天跟业障在一起。但是修行者,你开始专心的心于佛号专一安住,心于佛号相续安住,你内心当中开始有一种清净的功德进入到你的内心当中。我们知道真妄是不二立的,所以你清净的功德会把你的罪障逼出来,逼出来会有二种相貌:第一个、修行人躁动不安,你看到这个人平常在家的时候、放逸的时候很正常,一到道场就躁动不安,这个人的过去生或者今生肯定有重大的杀盗淫妄的罪业没有忏干净,他那个罪业本身就是躁动相,所以这时候要勤加忏悔。第二种情况、心思暗钝,他一坐下来内心就是一片黑暗,所缘境佛号、所缘境持咒、所缘境……全部提不起来,一下子就昏沉,这种也是罪业之相。你不忏悔的话,你根本没办法去修行,因为罪业产生遮障。————净界法师述

蕅益大师的批注当中说:三七日修学完毕以后,坛仪应辍,场地乃存。

你那时候,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了,什么叫坛场的仪式要停止?你不能再礼拜了,你不能再发愿了,也不能在那个地方经行走来走去。但是你坛场的场地还在,你还是坐在坛场的前面,它能够帮助你借事显理,你还坐这个地方,所以叫作即于道场。道场没有变,但是修学的方法不同了(后面会讲到),从一个动态的礼拜、经行,要改成坐姿、坐下来,你要赶快寂静下来修三摩地,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因为你前面整个三七的所缘境是外相的三宝,你缘的是墙壁上的佛像,你听到的是你所创造出来咒语的声音,你表现一种皈依的心,这时候你心是向外的,向外去缘三宝的境。但是一旦修三摩地的时候,你的心开始收摄回来,我们讲念念照常理,开始安住在这一念不生不灭的我空、法空的真如理,开始要把心收回来,因为这个时候是正修了。

在正修的时候,因为透过前面的忏悔,能使令末法的罪障众生身心明净,犹如琉璃。

明指的是能观的智慧,净指的是所观之境。也就是说,忏悔以后你内心当中,你的整个身心的烦恼障、罪障被消灭了,所以你内心非常的安定,可以说是明了而寂静、寂静而明了。这时候讲出一个譬喻:像琉璃一样,内外明彻,光明通达。透过忏悔以后,把前面那种躁动不安的相状、昏昧暗钝的相状就完全消灭掉了,变成一种身心明净,犹如琉璃,这是一个很好的修行状态。

诸位不晓得有没有看到:它前面讲到整个修学当中,都是要至诚恳切、一向专心,它很强调心地法门,你在修学当中那种心念的专一。其实拜忏,你内心当中的专一是很重要,我们讲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讲一个山羊的故事大家体会一下:

有一只山羊早上起来的时候,牠想要到田里面去吃小白菜,跑着跑着,跑到田里的时候,要吃之前,诶!早上的太阳斜照牠的身体,哇!牠的身影特别的高大。牠说:原来我身体这么高大,我不应该吃小白菜,我应该吃树上的水果才对。牠又往森林跑过去,跑着跑着,跑到森林要吃水果之前,诶!太阳已经日正当中了,所以牠照下去的身影特别的渺小。牠说:原来我这么渺小啊!我哪有资格吃树上的水果呢?我还是吃我的小白菜好了。牠又往田里面跑,跑到田里的时候黄昏了,黄昏的时候夕阳又斜照身影又特别大,牠想我还是去吃森林的水果。结果牠今天当中跑来跑去,什么都没有吃到。

意思就是说:你在修忏也好,当你设定一个所缘境的时候,你持楞严咒,你就专心地持楞严咒,你要是修念佛三昧,你就专心念阿弥陀佛。修行的大忌就是你更换所缘境,换来换去,今天念阿弥陀佛,明天持观世音菩萨,后天持地藏王菩萨,那就完了!因为你这样子三昧难成,你没办法把这个法的功德真实地深入。我们有志于修忏的,一定是要很专心地深入一个法门。




阿难尊者说:世尊!此诸众生去佛渐远,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欲摄其心入三摩地,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于菩提心,得无退屈?

=这个地方阿难尊者针对末法众生去佛久远,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应该怎么去远离魔境,成就不退转的功德?

佛陀讲出二个重点:一、四种根本净戒。二、安立道场,诵持神咒。

这个就是我们说的安立道场。

古德把道场分成内道场跟外道场:一、内道场是包括持戒清净跟诵持神咒,内心要修正念真如之前,先把道场现出来,持戒清净,诵持神咒,二、外道场,安立种种坛场的庄严。

古德批注的意思,一般来说都偏重在内道场。末法时代你真的没办法找到这么多的香料来制作坛场,其实你还是以持戒清净,很虔诚地持咒是比较重要。

你看,虚云老和尚他在山中,有一天他中午的时候煮芋头,煮熟以后因为芋头还很热,他想这么热也不急着吃,先坐一下。结果一坐,坐了半个月,半个月以后他的同参道友来找他的时候,用引罄把他敲醒。他说:你们来的正好,我正好要吃饭,结果锅盖打开的时候,那发霉的霉都长得很高了。

你看虚云老和尚在山中,他也没安立什么道场,他照样能够进入大乘的三昧。

所以这个地方汝问道场,建立如是。有内外二种道场都要建立,当然这个地方还是以内在的道场作根本。



壬一、阿难述请

阿难尊者这一段,他一方面叙述他自己被神咒所加被的过程,另一方面他正式地祈请如来,能够再一次地宣说神咒,包括述跟请二个内含。

述遭邪禁:

阿难顶礼佛足,而白佛言:自我出家,恃佛憍爱,求多闻故,未证无为。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

阿难尊者自己讲到自己遇到摩登伽女灾难的过程,说:

我出家以来,仗恃佛陀的憍爱跟宠信。恃佛憍爱有二个重点:一、因为阿难尊者他是贵族出家,所以他有贵族的习气,他本身有憍慢的习气。第二点、因为阿难尊者是佛陀的最小堂弟,所以得到佛陀特别的宠爱,所以他就产生错觉,他认为如来将惠我三昧,不劳我修,所以他也产生这样一种依靠的心态。因为这样子的憍慢跟依靠,他一向以来,虽然作佛陀的侍者,他只是追求多闻。阿难尊者的特点就是他有多闻、强记的功力,我们说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难心。但是他只有多闻的智慧,没有思慧跟修慧,所以未能证得无为的真理。所以他在托钵的过程中,遭遇到大梵天的邪术所控制,他当时的情况是——心虽明了,力不自由,他内心当中很清楚的知道,他自己是一个出家的比丘僧,但是他没有止观的力量来抗拒调伏大梵天的邪咒。

我们今天在研究阿难尊者当时摩登伽女之难,要很清楚,阿难尊者虽然没办法克制咒语的力量,但是他心中是很明了的。所以很多古德就说:阿难尊者戒体没有失掉,他内心很清楚地知道他是出家的比丘僧,他戒体未失,他是止观力量薄弱,戒体没有失掉。

菩萨戒也是这个意思,菩萨戒可以允许你起烦恼,它不允许你起颠倒。因为一个人起颠倒,你菩萨戒体就没有了,那个观照力都没有了。

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得出来,阿难尊者他声闻的戒体还在,他只是止观力薄弱。

蒙救未闻:

赖遇文殊,令我解脱,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

正在危险的过程当中,仰赖文殊菩萨的救拔,才使令我解脱梵行之难,这当中虽蒙如来佛顶神咒,但是整个过程是冥获其力,是冥冥当中获得神咒的加持。换句话说,文殊菩萨到了现场的时候,祂是默诵神咒,祂没有出声,所以阿难尊者当时并没有亲自听闻。

这一点也就是带动阿难尊者,再一次祈请的重要理由。

重宣广利:

惟愿大慈,重为宣说,悲救此会诸修行辈,末及当来在轮回者,承佛密音,身意解脱。

惟愿如来依止大慈之心,重新为我等宣说,并且依止大悲心来救拔,此中法会的修行之辈,以及末法中在三界轮回者,能够仰仗密音(咒语,咒语是诸佛的秘密语言),身心能够得到解脱。

大众普请:

于时会中一切大众,普皆作礼,伫闻如来秘密章句。

阿难尊者祈请以后,法会大众心中充满期待,跟阿难尊者的心情一样,都想要再听闻一次如来的秘密章句。

这地方阿难尊者的祈请,看这经文可以得到二个结论:一、他希望能够仰仗咒语的功德,使令自己跟法会的大众,能够得到身心的解脱,加被法会大众。二、阿难尊者毕竟是大乘的持法之人,他是整个大乘经典结集之主,假设他没有亲自听闻,他怎么能够结集呢?

所以他必须得重新再听闻一次,才能将此咒语流通后世,有这二层意思。




子二、正说神咒

咒语在整个经文中是五种不翻,秘密不翻,它是不能翻译的。不能翻译我们也可以解释一下它的道理。

在天台智者大师的论述当中,他说:咒有四种的含意,虽然秘密不翻,但是它含有四种意思

第一、咒语是佛菩萨跟鬼王的圣号。所以你的心跟咒语接触的时候,会产生一种降伏鬼神的一种力量。因为你仰仗佛菩萨的威德,仰仗鬼王的威德,其他的鬼神不敢干扰你。这样的解释属于欢喜益。

第二、咒语是军中的密令。
你看我们在军中,你要去一个军队里面,旁边的卫兵会告诉你口号,你要念错了就不能进去,你的口令要是正确了,你才能够进去军营中,去受用军营里面种种的保护。也就是说,咒语是相应于佛菩萨的功德,我们很难进入到佛菩萨的功德,你中间必须要有一个口令,才能够引导我们的心,讲即众生心、投大觉海,所以咒语是佛菩萨一种秘密的密令。这样子的解释是生善益,它有生善的效果,你能够进入到佛菩萨的功德,当然我们的菩提心、智慧的善根都能够增长。

第三、咒语能够秘密遮止恶法的生起。我们前面说过,持咒的人持久了烦恼会淡薄,因为咒语会深入到你的心中,放出光明,把我们烦恼的种子慢慢慢慢地破坏掉,而且它破坏是秘密的,你感觉不出来,潜移默化的。这样讲是从破恶,欢喜、生善、破恶,从破恶的效果来说。

第四、咒语是诸佛秘密的语言,它冥冥当中会开显我们心性的妙理

蕅益大师说:持楞严咒叫作不思议的熏习,这一句话讲得好。你看我们在修止观,当然要心思口议。你要思惟我们的身心世界是大海当中碰到一个石头,创造一个水泡,这是一个假相,水泡没有了,又创造一个假相,那当然是思议境。我们修止观是要思议,要心思口议。但是你持咒,你只是专心听咒语的声音,诶!你也可以开显你智慧的善根,这叫作不思议熏习。

你没有在心思口议,但是也冥冥当中,引你趋向于无为不生灭的真理。

智者大师说:咒有欢喜、生善、破恶、入理,四种的道理。

楞严咒总共有四百二十七句。在北宋有一个华严宗的大德叫长水大师,这位大师他一生当中是专门研究华严经跟楞严经,他被当时的皇帝封为楞严大师,他可以说是对楞严经有很深的研究。他做一个《长水疏》,在《长水疏》他解释说,这个楞严咒在跢侄他,讲义204页最后一行,最上面的一个句子叫跢侄他,在跢侄他之前,长水大师解释,它只是一种对三宝皈敬的意思。也就是说,前面只是一个前方便。他认为真正咒语的内涵,是从唵开始以下的八句!到娑婆诃总共是八句,所以他把这个地方判作楞严咒的咒心。

我们过去在佛学院,我们的教务主任慧公长老,他的说法跟长水大师是一样,他也认为说是从唵开始到娑婆诃是楞严咒心。也就是整个楞严咒灭恶、生善、破恶、入理的效果是从这个地方启动,他老人家的看法跟长水大师的看法是一致的。

我们把咒语念三遍!我的念法是跟慧老师学的,他是跟密宗的上师学的,因为密宗的楞严咒叫大白伞盖,密诠实相。我们整个咒没时间念,把咒心念三遍。合掌!

唵。阿那隶。毗舍提。鞞啰跋阇啰陀唎。盘陀盘陀你。跋阇啰谤尼泮。虎信(合+牛=“信”)都嚧瓮泮。莎婆诃。

我们在念念当中,每一个咒语都能产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产生一种不思议的熏习,虽然我们没有修止观,但等同修止观的效果是一样的。







(注:各道场和大德所抽简出来的楞严咒心之长短多少有所差别,但是差异不大)



楞严咒咒心

楞严咒咒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016 05: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谷成 发表于 10-1-2016 02:35 PM
原文: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转自:http://www.jixiangyun.co ...

101 Sahassamćapi ce gàthàanatthapadasa§hità
Eka§ gàthàpada§ seyyo ya§ sutvàupasammati.
一首聽後得平靜的偈子,
好過千首無意義的偈子。
102 Yo ca gàthàsata§ bhàse anatthapadasa§hità
Eka§ dhammapada§ seyyo ya§ sutvà upasammati.
一個聽後得平靜的法句,
好過誦百首無意義的偈。

72 Yàvaćdćevaanatthàya ¤atta§ bàlassa jàyati;
Hanti bàlassa sukka§sa§muddhamćassa vipàtaya§.
愚人所獲得的知識,就只會對自己不利,
它毀滅愚人的光明,也使他的頭顱破裂。17


曇鸞所创的念佛就算亿万句又有何用?佛是不会喜欢拍马屁的,只有人喜欢拍马屁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5 收起 理由
谷成 + 5 你不相应没关系,阿弥陀佛照样会加持你。合.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6 10: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在受持楞严咒心的时候,关键就在不生疑悔这四个字。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9-2-2016 10:44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594




丑三:结劝

这一段是佛陀讲了八段,约着因人灭恶增善的功德以后,佛陀把这功德做一个总结。

护持初心:是故如来宣示此咒,于未来世,保护初学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隐。

这段是说佛陀宣说此咒的一个目地,主要针对的根机是末法时代的众生。未来世指的是末法时代,因为末法时代的特色是魔强法弱,众生的外在环境,干扰的、诱惑的因缘特别多,正法的力量相对薄弱。

在末法时代特别是谁呢?是初学的修行者。初学指的是大乘资粮位的菩萨,因为他障深慧浅,他的烦恼障、业障、报障特别多,智慧的观照力也特别的浅薄。在这种情况,他想要悟入整个三摩地的过程当中,他有楞严咒的加持,向内能够帮助他开显真如的功德、向外感应十方诸佛的加被,就使令这个人身心泰然、得大安隐。他的身心世界特别调和、畅顺,成就广大的安稳快乐。

它有保护末法时代资粮位菩萨的功能,这一点是说出楞严咒所加被的根机。当然一个加行位的菩萨有禅定,他的身心世界,楞严咒对他来说,重要性不是那么的大。加行位的人善根强、烦恼轻薄,鬼神根本不敢干扰他,他有禅定,鬼神都是在三界,谁敢去干扰他?资粮位就不同,资粮位障碍就很多。

楼主注:加行位,又叫四加行位或四善根位,也就是所谓的“煖、顶、忍、世第一”。如果想了解更多详情可以点击此贴

什么叫作身心泰然,得大安隐?

远离魔障:更无一切诸魔鬼神,及无始来冤横宿殃,旧业陈债,来相恼害。

这个人虽然生长在末法时代,妖魔鬼怪特别多,但是他因为受持楞严咒,种种的鬼神障(外来的),还有他内在过去的冤横宿殃,冤亲债主干扰所产生的横祸,跟种种的灾难,以及他过去所造的这些杀盗淫妄的罪业,来干扰修行人,在持楞严咒以后,完全地消灭掉。向外破除鬼神障,向内破除我们无始的业障,所以他能够身心泰然、得大安稳。

应该怎么做,才能够真实地把这样的力量发挥出来呢?

谨遵四法:汝及众中诸有学人,及未来世诸修行者,依我坛场,如法持戒,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于此咒心,不生疑悔。

佛陀讲出了四个方法:阿难!你跟种种的有学之人(三果以下之人),在未来世的末法的修行者,你一定要记住,你要受持楞严神咒,依止四个法:一、安立坛场,结坛行道。你一定要有一个修行的道场,每天要礼拜发愿持咒,三七行道。二、如法地持戒。持咒的人,你起码的四根本重戒要很清净,杀盗淫妄,因为这是整个修行的根本。三、所受戒主,逢清净僧。你受戒的和尚要清净,整个羯磨法要如法,你要能够如法地受戒。四、于此咒心不生疑悔。你在持咒的时候,内心当中要完全的具足真实的信心,百分之百的信心。

这个地方的信心具足,应该你要具足理观。一个人你不能够真实地正念真如,通达诸法实相,你对楞严咒肯定会产生疑悔。哎哟,力量这么大!我们从外面的事相来看,很容易产生疑悔,但是你要是观入真如的时候,你会发觉这种功德其实你本来具足的,没什么好疑悔的。

这样的四法有什么功德?

必得心通: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这个善男子他具足了四个法,在现生父母所生的肉身当中,假设他不能够心地开通,十方如来便为妄语。

心地开通有二层意思:这个人善根比较薄弱、烦恼也特别粗重,他以理观跟楞严咒来修行,他起码能够解悟真如本性,对真如本性产生解悟。比方说,名字位、观行位、相似位的都叫作解悟。如果这个人宿世以来烦恼轻薄,他就能够证悟真如本性,那就是分证即佛,真正证入法身的功德,有解悟跟证悟二种差别。

这地方等于是把楞严咒的功德做总结:向内启发真如本性的功德,向外感应十方诸佛的加被。这个地方的关键,我们在受持楞严咒心的时候,关键就在不生疑悔这四个字。其实我们在大乘佛法的修学,每一个法门都是不可思议的。大乘法,智者大师说跟小乘最大的差别:大乘法是你只要受持这个法门,不管念观世音菩萨、念阿弥陀佛都是入一种不思议境,小乘佛法没有不思议境。小乘佛法,你思惟苦、空、无常、无我,这个都是很正常的,它有什么不思议境?那是现实都看得到的,生命是变化、痛苦的。但是你念佛、念咒,那完全是不思议境,不思议境的根本在信心。信心具足这一句话我们一般不容易了解,我们很难了解什么叫信心具足。

善导大师解释得很清楚。善导大师说:什么叫信心具足呢?就是你对这个法门产生顺从!你念佛的时候顺从本愿,念咒的时候顺从真如,你的心要随顺服从,这个就是不生疑悔。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合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6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你就修这三个渐次。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9-2-2016 11:11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598599




这一段是申述阿难尊者听经的受益。

申请诸位:世尊!如是修证佛三摩提,未到涅槃,云何名为干慧之地?四十四心,至何渐次,得修行目?诣何方所,名入地中?云何名为等觉菩萨?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

正式请法:

世尊!在整个修证首楞严三昧的过程中,从凡夫到大般涅槃之前,它的过程是怎么样?这个地方提出问题:云何名为干慧之地?什么叫四十四心?什么叫三渐次?什么叫做十地?什么叫等觉菩萨?

这五个问题其实主要就是二个问题:一、依止什么方法来修?云何渐次,得修行目,怎么样依止它的渐次,才能够成就正法眼藏,成就圆教的初住,叫作修行目

真实能够转的,我们讲转依,转烦恼依止菩提,转生死依止涅槃,真实能转的法门就是三渐次。我们前面讲到整个理观是正念真如,但是这只是约着理论上来说,你实际操作,它是有次第的。我们下面会讲到什么是正念真如。其实它是有三个渐次,第一个次第怎么样,第二个次第怎么样,第三个次第怎么样,它有三种次第来修学,叫三渐次。也就是说,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你就修这三个渐次,这是能转。

你真正成就的是什么呢?成就位次。第一、干慧地,观行位,第二、四十四心,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跟四加行(蕅祖判作相似位),诣何方所、到达什么样的程度才叫作十地?最后才到达等觉菩萨。这都是依止三渐次的修学,所成就的一个修行的位次。

说了以后,大众一心伫佛慈音,瞪瞢瞻仰。伫,期待,瞪瞢,眼睛直视。大众一心瞻仰佛陀,心中充满对佛陀的期待,希望佛陀慈悲的开示。

这一段,蕅益大师特别提出一个观念,说:阿难尊者听闻本经以后,他的相貌是身心快然,获大饶益。阿难尊者这个时候示现是一个初果,对整个烦恼没有断,但是听了以后为什么会身心感到愉快,而得到很大的利益呢?

主要的他明白一个道理,他明白什么道理呢?

蕅益大师说:因为阿难尊者从本经学习,他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的道理。他知道了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虚妄之法是本来不存在的,法本不生,云何有灭,这些法本来是没有的。而我们内心当中所有的法身、般若、解脱是本来具足的。所以他这时候对整个成佛生起坚定的信仰,所以他产生这么大的快乐。因为你所断的烦恼是虚妄的,你所生起的功德是你本来具足的。这时候他内心已经真实地安住在不生灭心,所以他感到非常的安稳快乐,不像之前的那么不安稳。

丙二、赞许

如来对阿难尊者赞叹跟允许。

尔时世尊赞阿难言:善哉善哉!汝等乃能普为大众,及诸末世一切众生,修三摩提,求大乘者,从于凡夫,终大涅槃,悬示无上正修行路。汝今谛听,当为汝说。阿难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

阿难尊者申请以后,佛陀就赞叹阿难尊者说:善哉、善哉!

这地方古德解释第一个善哉:佛陀赞叹阿难尊者,他自己已经了悟了内心当中的安住处,他知道回家的道路,所以佛陀赞叹阿难尊者。第二个善哉:是赞叹阿难尊者的大悲心为一切众生请法。

你能普遍地为当时法会大众以及佛灭度以后末法的众生,为了修学大乘的首楞严三昧而求取大乘的功德,从最初的凡夫到最后的大涅槃,来预先指示正确修习无上菩提的道路。汝今应该谛实而听,我当为汝宣说。这时阿难尊者跟大众,合掌刳心,默然受教。刳心,消除心中的尘见。蕅益大师说:合掌刳心,是刳除九法界的尘见,而接受一佛乘的正因。你一定要息灭九法界那有所得的攀缘心,安住在本来一切法不生的不生灭心。不生灭心关键不在灭,诸位你要了解什么叫不生灭心,在那个无生,观一切法本自无生。




戊一、明理绝名相(约真谛)

从真谛当中来说明真如理性,是离开一切的名字跟相状。

佛言:阿难当知,妙性圆明,离诸名相,本来无有世界众生。

妙性,蕅益大师解释说:它所指的是我们真如佛性的法身德。我们那一念清净微妙的心性叫作妙性,是周遍法界的,它是离一切相的,所以叫作法身德。

圆明,本来具足圆满光明的功德,指的是般若德。

离诸名相,本来没有一切法的名字跟假相,这是解脱德。

在我们一念清净的心性当中,是本来没有世界众生,没有九法界的依报、正报可得,这地方是很重要。

我们要断烦恼之前,我们要了生死之前,你要告诉你自己:本来没有生死的,你本来没有生死,怎么会有呢?

你看西方的哲学一直认为:人本来就是有烦恼的。所以西方的哲学,没有一个人讲断烦恼,它只讲说,你要克制烦恼,他认为烦恼是人的本性。所以他们为了自卫是可以杀人的,在西方的法律是允许的。在菩萨戒,杀人是不能有任何理由,因为你违背佛性,你违背佛性还有理由吗?

杀人,你就是在抗拒佛性,你没有顺从佛性。所以后面会讲到,为什么会有十二类的众生呢?因为我们违背我们的佛性,就是这个道理,当然违背的方式不同,也就是说,整个九法界的众生就是我们一念妄动以后,而产生一种循业发现。

你要依止本来没有世界、本来没有众生的角度,来断除众生、世界的障碍,这就是我们讲的称性起修。这地方是约着真如理性的角度来观察一切法是本来无生,从无生当中来建立我们断恶修善度众生,我们讲称性起修,依止性德才有修德。

戊二、明因妄立真(约世俗谛)

前面是约着性德,这地方讲修德。在修德当中,因为有众生虚妄的想象,而安立诸佛真实的功德。因为有众生的虚妄,我们才安立诸佛的真实,没有众生的虚妄,那就不安立诸佛的真实。

因妄有生,因生有灭,生灭名妄,灭妄名真,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我们所追求的是无上菩提跟大般涅槃,那么这二个法是怎么安立的呢?

因妄有生,妄指的是我们众生最初的一念的妄动。

本来无生死,那生死是怎么有的呢?最初的是一念妄动,一念的妄动就产生了一种生死之法最初的生起。有生死之法的生起,当然就会有灭法的成立。所以在生灭当中就安立了整个众生的虚妄,包括众生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这种虚妄之法就在生灭当中建立起来。

这时一切的菩萨依止首楞严王三昧的理观,开始灭除众生的虚妄,开始开显我们众生本具的真实,慢慢慢慢地就成立了如来的无上菩提跟大般涅槃,开始在正念真如的过程当中,转烦恼而依止菩提,转生死而依止大般涅槃,灭妄名真。

依止要对治虚妄之法,才安立了真实的菩提跟涅槃二种的转依的功德。

我们从二方面来看,我们安住在性德理观的时候,是本来没有烦恼、本来没有业障、本来没有报障,所以我们进入真如理是本来无一物的,你从假入空的时候本来无一物。但是从空出假,在对治的角度,我们的确有虚妄的烦恼、虚妄的业障、虚妄的报障,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要怎么灭除它呢?

灭除的方法很多。对治止观有对治止观的方法,譬如说,你喜欢贪,佛陀就用不净来对治。但本经不采取这样的对治,本经在灭妄。蕅益大师说:灭除虚妄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一切生灭之法本自无生,观你从什么地方来?楞严经的方式就是回光返照,从六根门头当中回光返照——返见见自性,返闻闻自性,返知知见性,在见闻嗅尝觉知当中去回光返照,去找到你的本来面目。

在楞严经的观念,你不要对烦恼产生抗拒,因为你对治不了它,你越抗拒它越产生反作用力。你注意看看,越对治烦恼的人,他烦恼越重。你就是不随妄转!你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这句话讲得非常重要!你就是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要乱动,因为它不真实。当然你要不动,你要不取着,你智慧的理观要生起。

我讲实在话,我们临命终的人没有一个人是断烦恼往生,除了大祖师以外。我们能够往生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我们有烦恼,但是我们跟烦恼保持距离,你能够不随妄转而生起佛号,你就一定往生。你不是断烦恼,你怎么是烦恼的对手呢?你一断烦恼你就完了!因为你跟它抗拒,你就跟它产生一定拉扯的关系,那这时候它就耗损你的力量。

楞严经的灭妄,是观一切法本自无生,这就是灭妄的方法。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2016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梦中的老虎是怎么有的呢?就是本此无住而建立这个老虎。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600


戊一、明迷真起妄成十二类生颠倒法。

先说明众生的迷真起妄,而生起十二类生的颠倒之法。第一段先说明,我们众生的病相,众生的病有哪些的病。第二、这病要怎么治,在治的过程当中有什么次第。(分二:己一、叙意总明。己二、约相别示)

己一、叙意总明

先叙述众生世界生起的因缘,作拢总说明:

阿难!汝今欲修真三摩地,直诣如来大涅槃者,先当识此众生世界二颠倒因。颠倒不生,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这地方就说明:我们在修习真实的三摩地,想要趣入如来的大菩提、大涅槃,你首先要知道,在有漏众生的五蕴跟世界的依报,这二种颠倒生起的因缘。怎么会有众生,怎么会有颠倒呢?你要先把它的根源找出来,你才能够把这二个东西消灭掉,才能够使令这个颠倒不生,这样才能够真实地趣入真实的三昧。

这段的意思就是说:每一个法生起都有因缘,譬如说你生病,生病一定有它的病根,你要把它的病根找到了,你才能够从那个地方下手去对治。我们在修行也是这样,正念真如这种理观是能断之法,而有情众生的世界颠倒跟众生的颠倒是所断之法。

为什么会有众生呢?为什么会有世界,是怎么生起的?根源在哪里、病因在哪里?如果你不知道,你就很难对治,所以为什么安立这一科,是要了解众生的病因。

己二、约相别示

把众生相跟世界相,这二种相,它的颠倒相,详细地说明。(分二:庚一、明众生颠倒。庚二、明世界颠倒)

庚一、明众生颠倒。

五蕴的正报

征起:阿难!云何名为众生颠倒?

什么是众生颠倒生起的主要因素呢?众生好端端的,怎么会有这么多众生的颠倒相出来呢?为什么他会做一只狗、他会做一只蚂蚁、他会做一只飞鸟?这些众生的颠倒相是怎么来的?

答释

顺流成有: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此有所有,非因所因,住所住相,了无根本,本此无住,建立世界及诸众生。

佛陀先说明,三界的众生是怎么有的

由性明心,性指的是众生本具的觉性。本觉妙明之心的体性是本来光明、本来圆满的。但是这个地方出现问题,因明发性,这个明指的是一念不觉的这种无明的妄动,叫作明。无明妄动以后,就产生众生虚妄的体性。性妄见生,在众生虚妄的体性当中,就产生了众生颠倒的生起。所以从毕竟无当中,就成毕竟有。从毕竟无就是前面的本觉妙心当中,就产生了毕竟有。

毕竟有指的是什么呢?

是阿赖耶识中的三细的烦恼。我们众生一念的清净的本性,因为真如不守自性向外的攀缘,一念的妄动就转成了无明业相、能见相跟所见相,这时候就产生一种众生相生起,把清净的本性转成一种阿赖耶识的业识,这里就是从毕竟无而成毕竟有。

此有所有。第一个有是能有。能有的是什么呢?众生是什么力量使它有呢?就是一念无明妄动叫能有,所有是指阿赖耶识中的三细叫所有。

非因所因。非因,无明其实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它也不能说是整个三细的正因,因为它本来就不存在,所以它不是真实的因,所因,三细也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它也不是真实的因,它只是一个虚妄无明的假相,产生众生虚妄的三细,叫非因所因。

住所住相。能住的指的是众生,所住的是无明,众生的心住在无明当中,能住所住其实是了无根本,没有个真实的体性,所以本此无住。依止没有能所住的这种毕竟空寂当中,而安立了九法界的众生的颠倒相跟世界的颠倒相。

其实这地方所要讲的观念就是这一句话本此无住,而建立世界、众生的颠倒。

我们讲一个实际上的譬喻:

本此无住,而建立众生。怎么没有,怎么就有呢?如你做梦,梦中物。你说在梦当中你看到一只老虎,这个老虎到底有没有?你不能说牠没有,因为你真的看到老虎,你也真的感到害怕,但是你也不能说牠有,因为你醒过来就没有了。梦中的老虎是怎么有的呢?就是本此无住而建立这个老虎。本来没有,就是你一念的迷梦之心,迷梦之心一动,你就感受到老虎出现,有老虎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看到牠还真的会感到害怕。但是这个老虎是怎么有的呢?是在无住当中而安立出来的。所以你不能够说老虎有,你也不能说老虎没有,你只能说是众生一念的妄动,而循业发现,是这个意思。

本此无住,你这个道理懂了,本此无住,而建立了世界、众生,你道理懂了,你才有办法修行,你不要以为修行就只是拜佛、念佛这叫修行,那个对你返妄归真不一定有效果。你要把那心中那个结打开,你要知道问题在哪里,众生根本的颠倒在哪里。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16 02: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有众生,才有世界。。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2-2016 02:18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601602

前面讲到根本无明的一念的妄动,这地方讲到产生了烦恼跟罪业。

邪复成非:迷本圆明,是生虚妄,妄性无体,非有所依,将欲复真,欲真已非真真如性,非真求复,宛成非相。非生非住,非心非法,展转发生,生力发明,熏以成业。

迷本圆明,是生灭法,众生因为一念的无明妄动,而迷失本有的圆满光明的心性,而引生了九法界的依正生灭之法。但是这生灭之法是没有真实体性的,因为是本来没有的。

你看我们刚开始讲到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清净、本来光明,所以这虚妄的东西本来没有自体,所以它非有所依。这个九法界的依正二报,它所依止的是一个毕竟空的东西。你说,你的生死从什么地方来?你从什么地方来?你的五蕴身心从什么地方来?从空性而来,从本来无一物而来,就是非有所依,没有一个真实的依止处。

没有依止处的基础之下有二种差别(以下讲出三乘的修行者):

将欲复真。三乘的修学者,他们希望在虚妄法当中,以有所得的心来追求真实的功德,希望能够灭除虚妄而追求真实的功德,叫将欲复真,但是依止的是有所得的生灭心。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他这种向外攀缘想要追求真实的心,已经不是真实地相应于真如本性,因为真如本性是离诸对待的而你这三乘的修行者,他是一种对立的心,他要用真实来抗拒虚妄,所以他已经不是真实地顺从真如本性,所以非真求复,宛成非相。

非真,就是他依止那一念想要去消灭虚妄,想要去追求真实的道心,很不幸的是一个虚妄的生灭心,而这虚妄的生灭心本来就没有实体,你怎么去追求真实的功德呢?你依止那个修行的心,它本身就是生灭虚妄的东西,生灭的因,怎么能追求不生灭的果呢?

所以他已经构成心性当中另外一种过非。你站在一个有所得的心,不是站在真如的心来修学,就创造另外一个过非。(前面的宛成非相,到那个地方指的是三乘的修行者)

生死凡夫:非生非住,一切有为诸法是本来没有生,当然也没有所谓的住(相续)。凡夫在非生非住的清净本性当中,非心分法,凡夫依止这种虚妄的分别心,去攀缘虚妄的种种六尘诸法,能所交互作用辗转地发生,就产生身口二业一种造作的力量,生力发明会产生造作的力量,慢慢慢慢就熏习成一种善恶的业力。

三乘人创造戒定慧无漏的业力,凡夫在整个生灭因缘当中,去创造一个有漏的善恶业力,但是他们二个依止的都是虚妄的心,都没有站在无住来修学,所以最后就产生了果报了。

招感成果:同业相感,因有感业,相灭相生,由是故有众生颠倒。

前面的共同业力而招感了相似的果报生长在一起,然后再依止这个有,三界种种的果报,再去造另外一个颠倒的业力。所以有虚妄的假相消灭,又有另外一个虚妄的假相生起,因为你业力创造果报,果报又去创造业力,所以这个果报消失了,又有另外的果报生起,就引生了众生的颠倒。

我们众生的颠倒,蕅益大师说:如空中华,梦中物。空中本来是没有华的,眼睛有毛病,所以空中出现了华,梦中本来没有物,因为你心中有迷梦之心,所以产生了物

这句话诸位懂吗?

我们问题要抓到根源,说我们今天看到一个我们不如意的人或者遇到事,我不知道诸位怎么对治,对治它你要找到它的根源,它从什么地方来。

因为你心中有烦恼,心中有业力,所以你才会看到它,佛法是这个意思。大乘佛法不是去改变外面的东西,你改变它你改变不了,因为它的生起是有原因的。你今天会有这个事情出现,你前生或者过去你一定有一念的妄动,你才有外在的众生世界的因缘出现。整个修行当中就是四个字莫向外求。你一定心中有仁者心动,有动过,你才会有这个世界出来,你一直在动,它就一直出现。

所以我们在修佛法,完全是循业发现,你所受用的每一个色声香味触法,跟别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本经讲得很清楚,所有的问题都是你一念妄动,慢慢动久了,产生了业力,然后就产生了众生、世界出现。

你经历这个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呢?你想想看,都没有什么关系!

我们一天到晚去向外攀缘,就是没办法解决问题,因为你没有找到根源。禅宗的公案说:弟子心不安。什么东西让你不安呢?说:我心中有很多障碍。谁绑住了你呢?

禅宗都是要你去回光返照,从回光返照当中去处理问题。你遇到一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回光返照!去找它问题的根源出来。如果你向外攀缘你就完了!一念方动乌云遮,你就把事情弄得很复杂。楞严经就是很好,它告诉你一个处理的方向,你方向找对了,古德说你这个人修行上路了。

什么叫上路呢?你一天一天在进步。你看有些人学佛很久都没有进步,他要往台北,他往南部走。你看有些人拜佛,越拜烦恼越重,越来越高慢。印光大师讲:你在事相修行,你根本都没有上高速公路,修行是借事修心,假借事相来开显我们的真如本性,来息灭我们心中的颠倒。所以你看修行人上路以后,第一个他身心调柔、包容,他这个是顺从真如。

我们在对治烦恼当中,首先要知道病因在哪里,是在你内心当中一念的无明妄动。你要不动,外面的世界不会动,是这个意思。





世界的依报

辛一、约因标名

因,指的是五蕴的十法,名,指的是我们众生的假名跟依报的国土。因为你有五蕴,然后就会有众生的假名,就有依报国土出来,所以相对来说有正报才有依报。

征起:阿难!云何名为世界颠倒?

世界颠倒是怎么来的呢?

答释

世界名数:是有所有,分段妄生,因此界立,非因所因,无住所住,迁流不住,因此世成。三世四方和合相涉,变化众生成十二类。

这一段,古德解释说:在解释之前应该也要把前面那一段再重新讲一次:阿难!由性明心,性明圆故,因明发性,性妄见生,从毕竟无,成究竟有。这一段也要再加上去。

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无一物,一念的无明妄动以后,就产生了阿赖耶识,就有很多的惑业苦,就有所谓的众生的世界出现。

所以,是有所有:是有,一切法是怎么有的呢?能有的是一念的无明。我们刚刚讲过你心不动,世界上不会有有存在的意思,所有,我们的根身世界,分段妄生:因为无明妄动的产生,就有分段生死这种虚妄的生起,因此界立:界,指的是一种空间相,前后左右四方的界限产生了,空间相产生了,非因所因:因指的是能见的见分,所因,所见的相分,无住所住:无住是能见的见分,它是有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地迁流而无住,所见的相分也是有过去现在未来,念念地迁流而无住,所以就构成了三世,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的迁流跟世间相的生起,三世四方和合相涉:把三世的时间相跟四方的空间相,彼此互相地涉入,熏习变化就构成了三四一十二,构成十二类的众生产生。

这地方讲到依报国土的生起,为什么会有时间相、空间相?就是因为有见相二分的相互作用。所以我们知道依报国土是比较后面,是先有正报才有依报,所以我们是先有人还是先有山河大地?答案是先有人,先有众生颠倒才有世界颠倒。是先有人,先有众生,才有世界。因为有众生,你才有见相二分,见相二分相互作用,才产生过去、现在、未来。

楼主注:西方学者认为先有世界才有众生,看来楞严经的哲学是不同意这个说法的。


我讲一个禅宗的公案诸位体会一下。

在过去中国丛林有一个叫圆觉寺,圆觉寺的整个山门写了四个大字第一义谛,这四个大字写得非常的殊胜,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当初在写这四个字的时候,是洪川禅师,他本身对毛笔有很高的造诣。他写的时候旁边有一个侍者,这个侍者也是个大文人,对毛笔的造化也非常的高。洪川禅师每一次在写的时候,因为他的侍者都在帮他磨墨,写完以后他就马上跟他评语,说你写得不错哦!那个地方写得怎么样,结果前后写四十八次都没有写好。洪川禅师他是个禅师,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因为他心动,他知道他仁者心动,所以后来这个侍者去上厕所的时候,他趁侍者不在,赶快摄心一念不生,一挥笔就把这四个字写好。侍者回来一看,哎呀!真是神来之笔,说:你怎么完成的呢?

就是这样,顺从真如,一念不生才能够完成。

因为我们本性本来就具足很大的功能,你只要顺从它,让它表现出来就好,你不用去增加什么东西。念佛也是这样,你为什么能把佛号念这么好呢?

我们要知道,你把佛号念好是正常的,你把佛号念不好是错的。能念的心本来就不可思议,你只要顺从它,让它本来的面目表现出来,你就可以发挥最大的力量。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2016 06: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种生命形态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0-2-2016 06:45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604605606607608609》(节录)




癸一、卵生相

卵因想生,这个众生过去生当中接触六尘,他的烦恼的生起是依止想而生起的。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阿难!由因世界虚妄轮回,动颠倒故,这是众生的迷惑情况。

在有情世界,卵生的众生在轮回当中,它的烦恼是一种虚妄。他经常会打很多很多不切实际的妄想,它希望有各式各样的妄想,所以它的颠倒相是动,以动向为颠倒。动,就是它心中有很多虚妄的想象,当然这些虚妄的想象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它经常想象到空中能够各式各样的飞翔,在海底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所以它在六尘当中的烦恼生起是由想来带动(这是讲它的迷惑之相)。

造业,和合气成八万四千飞沉乱想他行形的业力。

烦恼跟外在六尘心境的和合,它以气当作它造业的推动力。气有刚柔二种气,卵生的众生,它们彼此男女的交媾是用音声,用气的音声来吸引对方,刚柔之气的交合就产生八万四千、各式各样这种飞扬或者升沉的乱想。如果气比较刚的,那它就是飞扬,它以后变成鸟类的众生,鸟类众生是在空中飞扬,如果它气是比较柔和的,那么它就下沉到水里面,变成鱼类乌龟之类的,飞扬跟下沉这二种业力的差别。这个地方讲到业,以阴阳刚柔之气来造业。

果报,如是故有卵羯逻蓝流转国土,鱼鸟龟蛇,其类充塞。

由烦恼跟业力的和合就有卵羯逻蓝(软肉、柔软的肉),这一类的众生是没有骨头的,完全是肉,流转在有情世界的国土当中,就有鱼鸟龟蛇这四类的众生充塞在世界当中。

它整个虚妄的因果:它的因地相是想,由想带动气的造业,最后就有所谓的飞沉的果报。如果是属于飞扬的,就在空中活动,下沉的就在水中活动,当然这就是它对六尘执着、造业的不同,就有这样的差别。

楼主注:卵生依壳而生,如 鱼、鸟、龟、 蛇、鸡、鹅、 孔雀、蚁等。请参考《十二类生分类的细表




癸二、胎生相

胎因情有,这一众生他的情爱,他的情执是特别重的,以情执来带动他的烦恼相。

由因世界杂染轮回,欲颠倒故,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

胎生:胎生相的烦恼是怎么生起呢?

他在有情的当中,他的相貌是一种杂染的轮回。杂染是指这一类的众生心中有很坚固的、贪染的情爱,所以他的相貌是欲,欲颠倒,心中以情爱为他的颠倒。这个人为什么会造杀盗淫妄业?胎生的众生他在造业,就是他心有某种的情爱,来当作他造业的根本,由情爱的推动(迷惑相)。

造业,和合滋成八万四千横竖乱想。

滋就是父精母血,因为彼此的贪爱而产生结合,叫作滋。由父精母血的结合就构成横竖乱想,横竖就是说明邪正的差别:竖是比较正派,虽然情爱,但他是有一定道理跟原则的,他就招感人类跟仙类,如果他的情爱是完全情绪化的,没有什么章法,那就变成横,邪恶的情爱,就会变成畜生类、龙类之类的。它的造业也是有横竖二种差别。

感果,如是故有胎遏蒲昙流转国土,人畜龙仙,其类充塞。遏蒲昙,硬肉、肉里面有骨头。流转在国土当中,有人、畜生、龙类、仙道这四类的众生,充塞在有情当中。

前面的卵生,它是想,是比较轻飘,它在活动的时候是在空中飞扬、在水中轻飘。但情是比较沉重的,所以它不能离开地上,它一定要在地上活动,情是沉重的。

楼主注:由含藏(母胎)而出,如人、畜、龙、仙等。请参考《十二类生分类的细表




癸三、湿生相

湿以合感。它对某一种东西的贪爱,而产生和合,和合以后就受生,它没有经过入胎。

由因世界执着轮回,趣颠倒故,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这一类众生的轮回,是以执着而产生轮回。那它执着是什么呢?这地方的众生,它执着的六尘有二种相貌:一、它执着太阳光产生温暖的相状,二、它执着水分所散发那种湿气的相状。它以水火二相来当作它生命的执着,执着的结果就产生一种趣颠倒,它对这样的水火二相,会产生一种趋炎附势,趋向它的一种力量。这是说明它迷惑的相状,趣,趋炎附势的意思。

造业相,和合暖成八万四千翻覆乱想。它就是依止暖、太阳光的暖气,还有水分的湿气,水火二相的和合就创造它生灭的造业力。翻覆乱想:翻覆,这个人没有一定的章法,惟利是图,哪一个地方有水气、有暖气,就往哪个地方跑,翻覆不定。

果报相,如是故有湿相蔽尸流转国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

湿相,它的湿热之相蔽尸(软肉的意思),这一类的众生没有经过入胎,直接是湿生。含蠢蠕动,其类充塞:含蠢,一个下覆的众生,蚯蚓在地上活动,蠕动是属于上翻。上翻跟下覆,是地上爬虫类的动物,在那边爬来爬去叫蠕动。有一类是在地下,蚯蚓。总而言之,牠们所追求的就是一种温暖的相状跟潮湿的相状,以水火二相当作轮回的根本。

楼主注:

1. 网上的资料说蚯蚓是卵生的。不过它还有一种无性繁殖方式,就是断体再生(即断开两节的蚯蚓可以各自长成两条独立的个体)。据说蚯蚓有五个神经节,有点类似心脏的功能,如果能够在断掉的部分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完好的神经节,身体的基本功能就能很快恢复。当蚯蚓被切成两段时,在温度,PH和杀菌等适宜的条件下,它断面上的肌肉组织立即收缩,一部分肌肉便迅速自己溶解,形成新的细胞。例如在缺少头的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个新的头来;缺少尾巴那一段的切面上,会长出一条尾巴来。这样一条蚯蚓就变成了两条完整的蚯蚓。

2. “沙利子!此等有四生。四者何耶?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也。沙利子!……如何是湿生?曰:有情于腐鱼、腐尸、腐饼、或于沼泽,于下水而生,此谓之湿生。 ”————《中部经典一·第十二·师子吼大经》

3. ”诸比库!龙之生有四种。以何者为四耶?卵生龙、胎生龙、湿生龙、化生龙是。诸比库!如是龙之生有四种。”……“诸比库!此中胎生、湿生、化生之龙,当比卵生龙为妙胜。诸比库!此中湿生、化生之龙,当比卵生、胎生之龙为妙胜。诸比库!此中化生之龙,当比卵生、胎生、湿生龙为妙胜。诸比库!如是龙之生有四种。“————《相应部经典三·第八·龙相应》

4. 有四种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对湿生的有情,在结生的时候,最多有七类的业生十法聚,即眼、耳、鼻、舌、身、性根和心所依处十法。最少的时候只有舌、身、和心所依处三种十法聚。有一类很低等的畜生、动物,它们一出生,只有嘴巴可以吃东西,只有身体和心脏,没有眼睛、没有鼻子、没有耳朵。比如蚯蚓有没有眼睛、没有耳朵、也没有鼻子,只有嘴巴可以吃东西,只有身体,你碰到它,它就会跳动、弹跳,这是一类很低等的湿生的动物。但有些也是比较高等的,例如苍蝇之类,它也有眼、也有耳、也有鼻,它的鼻也许是它的触角,它的舌头等等。————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




癸四、化生相

由因世界变易轮回,假颠倒故,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蛻飞行,其类充塞。

它迷惑就是变易,它轮回的相貌就是以变易这二个字来形容。

这一类众生对六尘喜欢变化改异,不喜欢固定,喜欢变来变去的。那它是怎么变呢?假颠倒。它喜欢假托一个旧的身体,去引生另外一个身体,所以它一期生命当中,它的身体一定要经过变化。比方说虫,它以前是在地上活动,长大以后变成蝴蝶,变成在空中飞行。所以它的生死相貌是轮回的,是假托旧有的去创造一个新有的,它的整个轮回相貌是一种假颠倒。

和合触成八万四千新故乱想。

它的造业是以触。什么叫触?触类而变,它接触到一个新的事物,它的相状就会产生改变。所以,它内心是新故,喜新厌旧,喜新厌旧就是它造业的相貌。

果报,如是故有化相羯南流转国土,转蜕飞行,其类充塞。

变化的硬肉流转国土,转蜕(转变)飞行。怎样转变呢?有二种情况:一、转飞而行。它小时候会飞,长大以后变成在地上爬,二、转行而飞。它小时候是在地上爬,长大以后变成蝴蝶了,变成飞的。总而言之,它一生当中,一定要有所变化,有所假托。它就是有这样的一种执着颠倒,就变成化生的众生,化以离,应离开旧的,去追求新的。

楼主注:无而忽有,转变蜕化之类。如蚕化作蛾,孓化为蚊。 天、地狱、鬼等,亦皆化生。请参考《十二类生分类的细表




癸五、有色相

有色相的色,它执着身上的光明,对光明相特别执着,在六尘中对光明相特别的喜欢好乐,所以变成他轮回主要的相貌。

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起惑因缘,由因世界留碍轮回,障颠倒故。留碍,是它为了追求光明的相状,就开始产生身体障碍,身体的障碍是因为追求光明。障颠倒故,因为它对光明有执着引生内心的障碍,而且特别的固执,对光明的执着是特别的固执,障颠倒故。障,就是很难去开通的。

造业相,和合着成八万四千精耀乱想。着,贪着。它贪着二种:一方面它贪着天上日月的光明,一方面贪着它自身的光明。它自身本身放出光明,所以有八万四千精耀乱想。精耀,它经常会假借日月星辰的光明,来转成自己的光明。

果报,如是故有色相羯南流转国土,休咎精明,其类充塞。

有光明相状的羯南(硬肉)流转国土当中,休咎精明,其类充塞。这类的众生,比方说萤火虫等等,它们能够休咎,它能够预知吉凶,休吉、咎祸。它们能够对吉凶预兆而且精明,它们一生当中就是如何让身上的光明不断地增长广大,追求精明的光明之相。这是这一类众生的颠倒相貌,有色相。


楼主注:有色相的如营火 虫、珠蚌等。或为日月精华、星辰之明耀。请参考《十二类生分类的细表





癸六、无色相。

这一类的众生特别厌恶有相的东西,执着顽空,对顽空之相特别好乐,所以它的生命当中追求灭色归空。比方说四空天、虚空之神、风神都是属于这一类的,以无色来当作它六尘的追求。

由因世界销散轮回,惑颠倒故,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销散,它整个生命的追求,是依止心中厌恶色法、销散色相而归于虚空,当作它轮回的相貌。所以它的颠倒是一种惑颠倒,因为它对于虚空的顽空之相特别地迷惑,特别地爱着,叫作惑颠倒。

和合暗成八万四千阴隐乱想

它心境和合造的业是暗,它把虚空这种暗钝之相、迷暗之相来当作它造业的根本。它造业的相貌阴隐乱想。阴就是它执着昏昧顽空之相,隐就是因为执着虚空,就把自己的色身慢慢慢慢地隐没而不显现。

如是故有无色羯南流转国土,空散销沉,其类充塞。

无色,表示它没有色相的表现。但是这地方有问题,无色怎么会有羯南呢?怎么会有硬肉的相状?这地方的羯南是针对它的定果色。它没有业果色,它有定果色。流转国土当中,它的果报相就是空散销沉。它因为执着昏昧的顽空,就销散色法,这种众生充塞了世界。这是无色界的众生。

楼主注:无色相的,即无色界天: 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以至舜若多神(空神)、旋风魃鬼等。请参考《十二类生分类的细表





七、有想相

有想,这一类的众生它心中充满种种的幻想,但是它没有身体的实质,但就是那一念种种的幻想。

由因世界罔象轮回,影颠倒故,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国土,神鬼精灵,其类充塞。

惑,它的整个轮回相貌是罔象轮回,生命当中追求若有若无的虚无之相,来当作它的一个轮回的相貌,所以它的颠倒是影颠倒。它往往以如幻如化的影像来当作真实的功德,所以它好乐灵通、感应这种特殊的胜境,追求虚妄的影像,来当作它的颠倒。

业,和合忆成八万四千潜结乱想

它的心境和合造业的推动力就是忆。心中经常存有一种爱念的忆想,心中存有很多很多的影像,对这个影像有所追求,有所爱念,所以它就产生一种潜结的乱想,有很多很多潜藏的内心深处的幻想,而爱乐种种的灵通感应。依止这种灵通感应来依托物质而生。比方说土地公,土地尊神就是好乐灵通,所以你只要能够塑造一个相状,他就以那个相状来当作他的身体,这个身体的相状坏了以后,你又创造另外一个神像,他又以另外一个神像为身体。他就是有各式各样隐藏的幻想,来当作他的一个灵通乱想,当作他的一个业力的推动。

如是故有想相羯南,流转在国土当中,它们的众生有神鬼精灵。神,如城隍庙里面的神、土地神等等,精灵有山精、海精还有动物的精灵,这些都是特别喜欢灵通感应,随便依附一个树木,一块石头,或者雕像,它就可以当作它的身体,这就是有想的果报

楼主注:指有心想,而无色相的,如神鬼精灵。‘神鬼’如岳渎城隍、魑魅魍魉;‘精 灵’如山海风 精、祠庙土地等。请参考《十二类生分类的细表




癸八、无想相

无想跟前面有想刚好相反,它有色身的色质,但是它自己没有什么特别的思想,以色质为根本。

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它轮回的内心特别的愚痴暗钝,它平常什么都不想,它整个迷惑的根本是痴。它把愚痴无想当作它的一个真实的功德,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愚痴的相状、暗钝的相状、无想的相状,以这样子来当作它迷惑颠倒的根本。

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

它造业的推动力就是顽,冥顽无知。它整个因缘就是枯槁乱想,它的内心就像死灰槁木如此的昏昧跟固执,你看那枯木就是非常的暗钝。

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这一类的众生主要就是无想,以这样的无想流转在有情国土当中,它依止有分别思想的精神,但是因为它好乐愚痴暗钝无想,所以它经常从精神当中,转化成一种无想的土木金石,其类充塞。

什么叫精神化为土木金石?

我们一念的五蕴心当然是有想,但是它因为特殊的因缘转成无想。比方说,古德的批注说望夫石,她的先生到很远的地方作生意,很久没有回来,她每天就在海边等待期望她的先生回来,期望久了以后她的心就暗钝,就化成一个石头,就是望夫石。比方说,有一种有钱人,他特别爱他的黄金,他收集很多的黄金,他死了以后,他对黄金的那种执着特别的愚痴好乐,他就变成一种恋尸鬼,整天就守在黄金当中,以黄金为他生命的根本。他心中就是保持一种愚痴暗钝的思想,就这样守住黄金,这叫精神化为土木金石这一类的无想众生。

楼主注:

1. 指无思想,而有色相的,如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当知此等,痴心凝结,但以顽念,化作顽物,如木枯槁,根性尚在。顽念力销,依然流转。请参考《十二类生分类的细表

2. 朱穗生问:佛教界有一本叙述佛陀的故事之书籍,其中有提到,佛陀最初的前世曾为石头、花草。佛经上是否真的有此一说?如有,是出于那一部经典?依佛理而论,石头、花草等物,虽都在佛性内,但只是依报而已,并非正报,即使有生却无命,如何能转世修行而成佛的?另外,於此相关的议题上,在《楞严经》(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七)中也有云:「由因世界,愚钝轮回,痴颠倒故,和合顽成,八万四千,枯槁乱想,如是故有无想羯南,流转国土,精神化为土、木、金、石,其类充塞。」也就是说,有灵性的有情众生,亦有可能变成土、木、金、石之类等无情之物了,似乎由正报变成了依报,而土、木、金、石又不属于轮回的六道,佛经上也没有第七道的说法,如此其便不再有轮回了吗?如还有轮回,如何轮回法?此种土、木、金、石是否仍具有灵性?其与一般的土、木、金、石有何不同? 南师答:佛陀前世曾为石头、花草,是没有的事,是后世人们杜撰出来的。佛菩萨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以便化度某些世上的众生,是有化身为木、石、花、草的可能,那是佛菩萨的乘愿而来世间,并非其轮回成为了木、石、花、草。当然,有时一些众生因昏沈与执著,有可能暂时化为草石,但迟早业报受完,还是会回到有情众生来的。————胡松年先生请教南师的问题(2010年10月)与释疑报告




癸九、非有色相

非有色意思是说,它本身没有色相,所以它必须依靠其它的众生来形成自己的色相。比方说,水母本身没有身体,就是那一份的迷昧之心。它没有身体怎么办呢?在水中海里面有泡沫,泡沫累积久了,水母就以泡沫为它的身体,这就是非有色相。

由因世界相待轮回,伪颠倒故,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它的整个轮回相貌就是相待。彼此互相的支助,我帮助你、你也帮助我,双方得到利益叫相待轮回。所以它的颠倒相是伪,虚伪而不真实。

造业的相貌,和合染成八万四千因依乱想。

染,就是它特别贪爱去依靠他人的东西来过活,它自己没东西。染,它特别喜欢去依靠,比方水母就特别喜欢依靠大海里面的泡沫。各式各样的依靠,所以它就有因依乱想。因,依托它物,依,转为己物,把他人的东西转成你自己身体的东西,就是因依乱想。

如是故有非有色相成色羯南流转国土,诸水母等以虾为目,其类充塞。

所以就有非有色相的羯南流转国土,比方说水母,因为水母本身没有色相,它以大海里面的水泡为自己的身体。

这地方有问题,因为大海的水泡没有眼睛那怎么办呢?没有眼睛就不能独立运作,所以牠就必须要靠大海里面的小虾,小虾米就游到水母的身体里面去来当作牠的眼睛,这两个众生就互相依靠。水母依止虾而有眼睛,虾因为水母也能够找到吃的东西,两个就互相地依靠,这个就是非有色相,两个互相地依靠支助来构成一个轮回的力量。

楼主注:

1. 指本不是有色,藉物以成色。如水母等以虾为 目,依草附木之鬼神,寄生人身的蛲蛔虫等 。请参考《十二类生分类的细表

2. 网络资料指出,水母没有真正的眼睛,但他们拥有一种原始的视觉器官,被称为点眼(ocellus),和昆虫的复眼相似。水母的这些眼睛没有成像的焦点,但是和许多低等动物一样,它们可以感受到光和影,也能觉察出外界环境光线的变化。水母就是凭借这样的视觉系统在水中生活,根据光影变化发现和避开障碍物。

3. 水母从分类学上是动物,从养殖上也可看作是植物,因为有颜色的水母与珊瑚一样,其内胚层与虫黄藻共生,而这些虫黄藻则是植物,需要太阳光,学者相信它们的某些生化产物对水母相当有益。水母的另一种互利共生现象则是以是为代目。在海蜇口腕下常有小虾共生,这种水母虾成群隐藏在水母伞下口腕之间,小虾在口腕下面受到保护,当虾发现有外物接近便向下沉,这时海蜇也随之下沉,因此说共生的虾有着海蜇眼睛的作用。————《科普知识——你不知道的水母知识



癸十、非无色相。

这个众生它自己没有固定的色相,那它要怎么办呢?它必须假借他人的呼唤跟招引,才能够引生它的神识而出现色相。它本身没有固定的色相,但你一旦去呼唤它、去招引它,它的色相才会出现。

由因世界相引轮回,性颠倒故,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这一类众生的迷惑颠倒相貌是相引轮回。它必须要有人去招呼它、去引导它。比方说,军中长官的命令,长官一个口令他一个动作,要是没命令他就不能有动作。这一类的众生亦复如是,必须有人去招呼它、去引导它,它才会有这样的相貌出来,所以它的颠倒是性颠倒。它必须要随顺他人的符咒来引导自己的灵性,你看中国道教那符咒的鬼神,鬼神本身也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他符咒一画,他心中产生一个咒愿,那个鬼神又有力量出来了,这就是性颠倒。它必须随顺他人符咒的引导,才能够产生自己心灵的力量出来,叫性颠倒。

和合咒成八万四千呼召乱想

它造业的动力来自于咒语。你看鬼神必须完全听命于咒语的引导,它才能够产生一种造业的力量,所以它造业的特色是呼召乱想,完全依止他人的呼唤跟引导来造业,自己没有什么个人的看法。

由是故有非无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咒诅厌生,其类充塞。

非无色相就是说它以前没有什么色相,一呼召以后就有色相,无色羯南流转国土。它的相貌有哪些呢?咒诅厌生。它要有咒语的力量,念咒语的人内心要产生一种誓愿,有一个誓愿力还有咒语二种力量,就产生一个生命的现象出现。比方说,古时候印度有一种起尸鬼,有新死的人,把它抓过来用咒语还有咒愿,这个起尸鬼就可以附在尸体上面起来造种种的业,帮咒愿的人做种种的业。这种它的生命现象是它必需假借他人的咒愿招呼,它才能产生造业的力量,这就是非无色相,它本身没有色相,但是你一招呼它,它就出现各式各样的色相。

楼主注:指本非有色,因声呼召,引发神识,则非无色相。如随咒语而显灵异的称仙称道,随厌祷而作祟的妖怪,预言吉凶祸福的如乩 坛,樟柳精魅等。请参考《十二类生分类的细表





癸十一、非有想相。

非有想相是它本身有一个想,因为外在力量,又产生另外一个强而有力的想,把它的想改变,改变它过去的想。比方说细腰蜂,黑色的细腰蜂有时候在房间飞来飞去,细腰蜂本身不会生儿子的,那牠怎么传宗接代呢?牠就到树上抓青山虫,青色的小虫,抓过来以后牠用泥土把牠包在里面,然后细腰蜂就不断地兴愿:你就是我、你就是我、你就是我的儿子!不断对牠释放这样的讯息。青山虫本身不想做细腰蜂的儿子,是你把我强迫抓过来的啊,但是这细腰蜂不断地念是我、是我!以后,这青山虫的身心世界改变了,不管外表的色身、内在的思想就不断地变化,最后就完全变成细腰蜂的儿子,跟牠长得一模一样,共同的思想、共同的个性,这是非有想相。它本身本来不想有这个想相,但是依止他人强力的咒愿的想,始令它产生一个新的想出来,这就是非有想相。
楼主注:按照科普知识,蜾蠃(细腰蜂)是把螟蛉幼虫(绿色虫)刺晕,再把产卵器刺入螟蛉体内产卵,然后卵孵化出来的幼虫,即以螟蛉为食,而后化蛹长成蜾蠃。这一现象,中国人误认为蜾蠃不会产子,是喂养螟蛉作儿女。古人翻经,不一定知道原文意指何物,印度有的现象,不一定中国也有。这里古人将梵文的内容意译成汉文的“蒲卢”,是否正确,历来存有争议,因为“蒲卢”一词来自《中庸》第二十章,至于“蒲卢”是什么?众说纷纭,东汉郑玄认为《中庸》的“蒲卢”就是《诗经·小雅》里所提到的“蜾蠃”,也就是中国人说的细腰蜂,但是朱熹认为“蒲卢”即蒲苇,蒲苇是一种易于生长之植物,此外也有人认为“蒲卢”是指葫芦,大家或可参考《蒲卢的三种解释》一文。

由因世界合妄轮回,罔颠倒故,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流转国土。彼蒲卢等异质相成,其类充塞。

合妄就是它过去生,二个彼此曾经互相执着过,我贪爱你、你也贪爱我,和合的彼此妄想地执着,罔颠倒故,这种执着相是迷罔的,好像有又好像没有,说它没有又好像有,叫罔颠倒故。
  
和合异成八万四千回互乱想
  
它的业力为什么叫异呢?它不同的体质,你看那细腰蜂小时候是青山虫,牠的体质跟细腰蜂是完全不同,那么牠长大以后变成回互,牠可以回异为同,把不同体质的青山虫透过自己心中的咒愿力,把它转成自己相同体质的细腰蜂,叫回互——回不相同的体质而转成相同的体质。
  
如是故有非有想相成想羯南,就形成一个新的想来流转国土。彼蒲卢等(蒲卢就是细腰蜂)异质相成,彼此是在一个不同体质的情况之下,因为心中的咒愿而转成相同的体质,这就是非有想相。牠本身没有这个想法,但是因为过去的因缘,别人给牠一个强烈的想法,牠接受以后就完全转成一个新的相貌。







癸十二、非无想相

非无想相本来也是没有想,没有思想的,因为父母的恩爱之心不断地咒愿它,以恩爱心来咒愿它,结果它就产生一个思想。不过它这个思想是很特别的,是一种仇恨父母的思想。它本身是一个无情,本来没有想,但是父母亲把它抱过来以后,不断给它一个恩爱的心,诶!它转成一个有思想的东西,而这思想是什么呢?是一个仇恨父母的思想,就是非无想相。

由因世界怨害轮回,杀颠倒故,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这种轮回的相貌是以怨害为根本。它过去当中经常是对某种人怀有很深的怨害之心,所以才来轮回的,它轮回的颠倒是以杀害对方为体性,它生命的本质就是来杀害对方,为这个而产生颠倒。

造业,和合怪成八万四千食父母想。

它的造业相貌就是一种怪,非常怪异,也就是不合人情、不合常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父母是世上最亲爱的人,从小给他种种的恩爱,给他种种的抚养,而他长大以后第一件事情是把父母亲吃掉。这一件事情是很奇怪的,因为母子是一种天伦,他竟然长大以后把对他有抚养之恩的父母亲吃掉,这特别的怪异。他有八万四千食父母想,去噉食他父母亲的颠倒想法。这是它的造业情况。

果报,如是故有非无想相无想羯南流转国土,如土枭等,附块为儿,及破镜鸟,以毒树果抱为其子,子成,父母皆遭其食,其类充塞。
楼主注: 楞严经将一切的生命分成十二类。金刚经云:“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在金刚经只是提到九种生命的分类,没有提到非有色、非无色,其中将“非有想非无想”归为一类,而不是分成两类。这里顺便提上来,仅作为附加参考。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2-2016 07: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云何名三种渐次?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1-2-2016 09:40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611-617》(节录)





前面是讲凡夫的六道轮回颠倒相貌,这以下是菩萨的功德相,灭妄名真,菩萨依止智慧的观照,包括正念真如的理观还有种种波罗蜜的事修,理观跟事修建立的六十个圣位,转依号。

六十个圣位是怎么算的?

《楞严经》在判教它的六十个圣位是:一、三渐次(三个),其中还有一个干慧地,共4个,中间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它又把妙觉,等觉又多一个妙觉也放进去,构成六十个圣位。它的圣位是这样子来的,总共有六十个圣位的转依自号,转烦恼而依止菩提,转生死而依止涅槃,二种转依自号。  




云何名三种渐次?一者修习,除其助因。二者真修,刳其正性。三者、增进,违其现业。

一、修习,除其助因。可以说是整个修行的基础,一种善法的熏习,来去除助因,助因什么意思呢?生死轮回的一个助缘。

二、真修,刳其正性。刳除我们生死的正式的体性;正性指的是杀盗淫妄,断杀盗淫妄,因为杀盗淫妄它正是一个生死的根本。前面只是一个助因,这是一个生死的根本,叫正性。
  
三、增进,违其现业。开始对治众生身口意向外攀缘的这种生死轮回之业。

要以蕅益大师的说法,前面二个除助因跟刳正性,是偏重在事修的助行;除助因是断除五辛的生死的助因;刳正性严持四种清净净戒。这二个都是属于助行,正式的修学的理观是在违现业,正式的正念真如,对治我们的向外攀缘。这三个是可以慢慢的熄灭我们前面的十二类生的种种的惑业苦的颠倒,这叫三渐次。

三渐次它第一个除助因,比较偏重在道前基础,要以密宗来说它是先远离恶因缘,因为你食五辛它会产生邪恶的因缘。第一个、你内心产生贪欲的烦恼跟瞋恚的烦恼。第二个、你容易招感那些不好的鬼神,外在的邪恶因缘跟内心的邪恶因缘,这个就是除助因,这是道前基础。

其实正式的修学,到了刳正性,就正式了断除杀盗淫妄的行为,再断除杀盗淫妄的心念,这是第二个刳正性。

到第三个就是正念真如,观一切法无生,来破我们的攀缘心,这三个。以蕅益大师说,它整个修学就是这三个重点,《楞严经》就是这三个重点。




壬一、除助因

除,去除。什么叫助因呢?

造作我们生死罪业的一个助缘,它本身是不能造罪,但是它会引生我们造罪,它是一个造罪的助缘,这一部分我们要去除。

征起:云何助因?

什么是我们造作罪业的一个助因呢?

答释:断除五辛

阿难!如是世界十二类生,不能自全,依四食住,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为什么要除助因?

在整个三界的十二类生当中,每一个众生的特色是不能够独立自在的生活,没有一个例外,在三界的众生他都必须要依止饮食而住

一切众生皆依食住,这个观念是佛陀出世以后提出来的,他提出的因缘是当初有一种自饿外道,外道他就是修苦行,吃得很少。

佛陀就诃责说:一切众生都必须要饮食才能够相续。

外道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每一个人都知道,还需要你说吗?

佛陀反问外道:那你知道饮食有几种吗?外道就不清楚了。

佛陀就正式说明,一切众生有四种的饮食,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段食:段这个字是变坏的意思,蕅益大师说以变坏为相。也就是说,这个饮食它吃到我们身体当中,它必须要经过一个转变,它必须要被咬坏、转变,才能滋养我们的色身,经过一种消化的过程,段食主要的是欲界的畜生跟人道以段食。

触食:触就是触境,譬如鬼神祂要去接触饮食,吸取它的一种精气,把它的气吸走,鬼神就能够滋养祂的色身。所以你看我们供过鬼神的东西很容易腐败,因为它的精气被吸走了,当然我们看不出来。所以鬼神是触食,以接触食物吸取它的精气来滋养祂的色身。

思食:思,蕅益大师讲它以希望为相。我们一个人心中经常往光明面去想,乐观的人他的身体特别健康,他除了我们的饮食以外,他多了一个思食。食有滋养色身的意思。你一天到晚悲观,你就缺乏思食,你经常思惟负面的。比方说我们上次讲过,在饥荒的时代,小孩看到挂在花板上的沙,他把它当做是米,他心中对它存有希望,它能够七天当中不会死亡。又比如说曹操带兵,他到的那个地方找不到井水,曹操说:没关系,在不远的地方有梅子林,那梅子又大又酸,大家开始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的口渴的力量就降低很多。那事实上梅子没有现前啊!是希望的,他以希望来滋养它的色身。思食主要的对象是色界天人,色界的天人他入了禅定以后,他以三昧乐,以禅悦为食,这种是思食。

识食:识执持为相,比方说地狱的众生,无色界的众生,他们都是也没有段食、也没有触食、也没有思食,主要靠第八识,识就是第八识。只要第八识没有离开色身,这个色身就不会败坏,第八识来执持色身使令生命相续。

所以佛陀说:一切众生都必须要依止四种食而住。

这一段佛陀是什么意思呢?

你生命的变化跟饮食是有关系的,你吃什么东西跟你的身心世界有关系。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所以我们的生命,你吃到一个有营养的就滋养色身,你的生命相续;你吃到有毒害的东西,你生命就会断绝。

从这道理当中就知道,你今天要在内心成就一种三摩提,一种止观的力量,你就要断除对修习止观有障碍的五种辛菜:一大蒜;二葱;三韭;四薤(小蒜);五兴渠(印度才有)。

我们内心的变化跟你的饮食有关系,从一个身安道隆的角度,你一定要断除五种辛菜,因为你吃五种辛菜你会产生一种躁动。





发淫增恚: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

这五种辛菜,如果你把它煮熟来吃,会引生我们心中的贪欲,假设你生吃增长瞋恚。

五辛对我们整个法身慧命会有毒害的作用。

这地方是讲到我们吃五辛会引生内心邪恶的力量,第二个它会引生外在邪恶的力量,它会产生内外邪恶的力量。

天远鬼近: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销,长无利益。

外在邪恶力量:这个人经常食五辛,纵然他能够宣说大乘的经典,本来讲大乘经典应该要诸天、诸仙护法神都来护持才对,但是因为他食五辛的关系,他口中有那种五辛臭秽的味道,诸天诸仙因为这种臭秽,就不肯过来护持,善神没有过来护持,这问题就严重了!

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

反过来,那种比较属于邪恶的鬼道众生,他们最喜欢这种五辛的臭秽,因为他们是一种等级比较下劣的,所以当这个人吃完五辛以后,他就去舐其唇吻,舐,是用舌头去卷取食物,去卷取他嘴巴剩余的五辛的味道。所以食五辛之人是经常跟鬼道众生同住,所以慢慢的福德日销,就很难增长自己的功德。

我们说:近朱则赤,近墨则黑。你跟那些下等的鬼道众生在一起,当然你的福德就慢慢的削减,更可怕的是下一段……

无护遭魔: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大力魔王得其方便,现作佛身,来为说法,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食五辛之人他既然得不到诸大菩萨、诸天跟仙人、乃至于十方善神的守护,这时大力鬼王就得其方便。大力鬼王比较严重的就是色界的摩醯首罗天,或者欲界的波旬,他看到这个人会演说大乘经典,就要破坏他的功德。

怎么破坏呢?

变现作佛陀之身,来为他说邪恶之法。

说什么邪恶之法呢?

非毁禁戒,赞淫怒痴。
  
先破坏他的戒行,再破坏他的知见。他说不必要持戒,所谓的大雅不拘小节,说:大乘菩萨修习功德,我们不必修声闻戒(这是毁破戒律)。第二个赞叹贪瞋痴就是戒定慧,你行贪瞋痴就是在修戒定慧。

这地方我们要说明:

我们在观一切法空的时候,我们一再强调,大乘菩萨观我空法空的时候是不坏假相。我们在观一切法即空,下面一定要讲即假,你观一切法空,你不能毁坏因缘果报的差别,这就是即假,然后即中。

所以大力魔王就来说一些断灭空的思想,来破坏他的戒行,破坏他的正见。所以这个人到最后:

命终堕狱:命终自为魔王眷属,受魔福尽,堕无间狱。

这个人因为食五辛的关系,经常跟鬼道众生在一起,就受到鬼道众生的误导,以后就变成魔王的眷属,中品的是魔民,下品的是魔女。就把他今生所修的功德转成有漏的魔业,福报享尽以后就直堕无间地狱。

结示劝修:阿难!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佛陀告诉我们修《首楞严王三昧》,要永断五辛,来保护我们内外的善根。

如果你看止观的书,不管大乘止观、小止观都会讲到一个观念……当然我们一般人修福报,那你就什么都没关系,整天跑来跑去的躁动,但是你开始要培养心中一种正念的观照的时候,你就要开始注意你所吃的东西。

为什么这样讲呢?吃东西跟修行有什么关系呢?

在经论当中讲一个观念说:根明净故,识明净。你六根、你的色身要特别明了寂静,你释放出来的内心也特别宁静,你六根很躁动,你吃的东西,你吃了油炸的或吃得非常的辣、非常的甜,你的色身感到很暗钝,你的心识也会暗钝。因为你的心要依止根,我们的明了心是不能单独活动,你要依止根才能产生明了作用,那你依止的根它躁动,你的心也躁动,这是有关系的。

在本经当中讲到饮食,佛陀很明显的讲到修止观,三个东西不能吃,前后都讲到:一、不能吃众生肉,二、不能饮酒,三、不能食五辛。这三个你吃下去,对我们的善根都会产生破坏,这就是除助因,它本身不是造罪的因,但是它却有助长造罪的因缘,这是要注意的!




壬二、刳正性:

刳,去除的意思,正性,它正是我们业果相续的根本,一切恶法的根本就是正性。这地方的正性当然主要就是杀盗淫妄。

征起 :云何正性?

什么叫作正性呢?

答释:

戒为定本:阿难!如是众生入三摩地,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佛陀首先先总标:你想要进入大乘的三摩地,你要以持戒清净来当作根本,持戒是止观的根本

本经的持戒,应该怎么持?

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断淫杀心: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第一件事情,永断淫心,在本经当中对于杀盗淫妄,它对于二个戒是很重视的:第一个是淫戒,第二个是杀戒。这二个对生死轮回都是很强大的力量,杀跟淫当中又以淫作根本,所以要先永断淫欲之心(怎么断后面会说明)。不餐酒肉,你不要吃酒,因为酒会使令我们心性猖狂,酒会乱性,酒吃下去以后你的心就很躁动、放逸,吃肉会产生命债,来生就要偿还肉债。以火净食,持戒的第三点就是你不能够吃生的东西,要用火把菜煮熟了。无啖生气,你不能够去吃有生长功能的东西,比方说水果里面的子,这是不能吃的,它有生长功能、它有生气。为什么?增长慈悲。

这地方提出四点:永断淫心、不餐酒肉、以火净食、无啖生气。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

你有志于要出离三界,杀生跟淫欲这二个是最严重,这当中又以淫欲最为根本,从一个生死轮回来说,从自利的角度最为根本。

那应该怎么办呢?

当观淫欲,犹如毒蛇,如见怨贼。

我们在对治淫欲的第一件事情,要思惟淫欲给我们的过患,它就像毒蛇,要来毒害我们的法身慧命,就像怨贼一样,夺取我们心中的功德法财。

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你要做二件事情:第一、你要努力积集你波罗蜜的功德,因为波罗蜜让我们身心得到安乐。第二、你对于已经成就的功德要加以保护。你看有些人他很会赚钱,但是他钱留不住,他的钱完全漏失掉了。

为什么呢?从经典上说:这个人他不知道断除淫欲。

第二个要断除瞋恚。所有对我们功德最破坏的二件事就是:第一个、淫欲的心,第二个、瞋心。一个就像盗贼一样,瞋心就像大火一样。所以我们不大会赚钱,但是起码我们赚到了钱就要把它守护住,第一个淫欲,第二个瞋心。...

当我们大小乘的净戒成就以后,这时候在世间当中,就没有相生相杀的业报,淫心断就没有相生,瞋心断就没有相杀,乃至于偷盗跟妄语都不现前,就没有负债跟欺诳的问题,那我们也就不用在世间当中,再来世间偿还过去的业障。

杀盗淫妄,基本上是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业果相续,你有业的产生就有来世的果报。

业报清净:是清净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睹佛闻法,亲奉圣旨,得大神通,游十方界,宿命清净,得无艰险。

持戒的功德:

如是持戒身口意清净之人,这个地方包括了执身不动,也包括了执心不起。在持戒清净的基础之下修三摩地,你就依止你父母所生之身,也就是说,你不必经过来生的转世,也不需要天眼,你就能够得到相似的五种神通:自然观见十方世界,这是相似的天眼,它这地方的天眼不是果报的天眼,也不是禅定的天眼,是持戒清净修学大乘三昧,所引生的一种相似的天眼。睹佛闻法,这是相似的天耳。闻法当中我们就能够亲自的去承奉佛陀大乘的旨意。得大神通,这是相似的他心通。游十方界,游行在十方世界,是相似的神足通。宿命清净,这是相似的宿命通,能够了知过去我们多生多劫的事情,而无有障碍。得无艰险,这地方的艰险是指的我们生生世世不再堕落到三恶道当中。   

结示劝修: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这个刳正性主要当然是持戒清净,持戒清净在这地方讲到二种功德:第一个成就相似的五通,第二个不堕恶道。

不堕恶道,菩萨在什么情况是不堕恶道?在瑜伽师地论上说:菩萨到了内心成就一种菩提心坚固的时候他不堕恶道。也就是说,菩萨的菩提心它会产生一种增上惭愧。虽然这个菩萨烦恼没有完全断尽,但是他内心当中对于这种善法产生强大的好乐,对恶法产生强烈的厌恶,崇重贤善,轻拒暴恶。

这种菩萨他是怎么样呢?

虽作恶业,速疾能悔,若堕恶趣,终不久留

他即便一时造了恶业,因为他对恶业非常的厌恶,他马上能够忏悔,即便他因为某种恶业到了恶道去。我们讲弹球地狱,他马上弹出来,虽堕恶趣,终不久留,因为他的菩提心特别坚固,这种增上惭愧的力量。当然这跟持戒是有关系的,持戒是帮助我们菩提心。

这是讲到刳正性,刳正性包括执身不动,也包括执心不起。




壬三、违现业

违,不随顺的意思。前面二个,一个是断五辛,一个是持戒。这地方就讲到修习止观,以止观的力量来违背我们生死的业力。

生死的业力是说,我们依止六根去攀缘六尘产生六识,六识是起惑颠倒的根源。所以你看《楞严经》,它在破六根、六尘的时候,它主要就是不能让六识生起来,《唯识学》修学止观是根尘碰撞以后,先把识创造出来,然后再来对治,《唯识学》它是渐次止观,它是在第二义谛的时候对治。《楞严经》它根本不允许你生起六识,它根尘一碰撞的时候,它那正念真如的力量马上要渗进去,它不能让六识生起来,它后面会讲到根境不偶。

蕅益大师说: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主要是持戒清净,是一种助行,这地方的违现业,正是一个圆通的正行、修习圆通。

征起:   云何现业?

什么是我们生死的业力呢?

答释:

脱离根尘:阿难!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于外六尘,不多流逸。因不流逸,旋元自归,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心无贪淫,这一段是承前面刳正性而来。也就是说,前面受持大小乘清净戒行的人,他内心当中慢慢慢慢对于男女贪爱的意念慢慢的淡薄,因为他的执身不动,执心不起,就算是偶尔有一些邪念生起,马上能够责心忏来加以对治。所以他对外在的六尘没有太多的活动跟放逸,他对于六尘的攀缘相对的减少很多了。

到这个地方,古德的解释还是属于持戒的范围,这地方还是持戒的范围。

因不流逸,旋元自归,正式的修止观。在持戒清净不对外攀缘的基础之下,开始修习圆顿止观,旋转我们六根的功能,而归于六根的根性。

蕅益大师说:这段经文就是前面的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我们六根的作用是见闻嗅尝觉知,我们在用它的时候你不能随着它的作用而转,你要在作用当中回光返照,去正念真如,观察它六根之根性,就是我们常说的你从什么地方来?为什么我们会见呢?为什么我们会听闻呢?那个功能从哪里而来?

所以当我们开始回光返照六根功能的时候,尘既不缘,根无所偶,这时候我们对六尘的攀缘就减少了,能对的六根就没有一个攀缘的对象,最后反流全一,这时候那个流,流是六根的作用。我们以前是依止一心而产生六根,现在就回过来把六根的功能而回归到一心,最后六用不行。观念在这个地方,六用指的是什么?六识不再活动了。

所以有人说《楞严经》是破六识,舍识用根,它直接用根照了,它不允许识活动。因为它在六根当中,它就把六根门头控制得很好,它六根一动的时候它是回光返照。所以它脱离了六尘,也脱离六识,最后把根的功能带到它的根性去了。

这一段是讲到旋元自归,把六根的功能恢复它最原始的一个本来的相貌。

这一段是讲到修止观的方法,这以下讲出它的功德,有三种功德:第一个成就广大神通,第二成就无漏的智慧,第三成就三德密藏,最后成就圣道。

依正庄严:十方国土,皎然清净,譬如琉璃,内悬明月。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我们刚开始把六根慢慢慢慢的旋元自归以后,我们会使所产生六根的功能变得更加的广大,因为六根它不再攀缘眼前的六尘,这时候它六根的功能更广大,它能够显现十方国土,它一念心当中随它的心念能够显现十方的清净国土,皎然清净,了了分明,没有任何的障碍。这种情况好像一种清净的琉璃,在里面悬着明月一样,内外透明,琉璃本来就是透明的,里面放着一个明月,这就表示我们成就一种广大的神通。
  
身心快然,妙圆平等,获大安隐。

这地方是成就无漏的智慧。

身心快然,古德解释说什么叫快然?因为他能够真实的了解到大乘的不二法门,他在整个六根的回光返照当中,他真实的体会到幻化色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我们当下的六根它迷惑颠倒的时候是造业的根本,觉悟的时候,你看它产生广大神通,同样是六根嘛!但是你向外攀缘,你的功能反而更少,你回光返照,你的功能强大。所以他内心当中非常的快乐,他找到了回家的路。妙圆平等,内心产生广大的安稳性。

这地方是讲到,它能够从平等的不二法门当中产生广大的安稳,这是讲无漏智慧的生起。

诸佛现前: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这时十方诸佛如来密,这地方的密,蕅益大师讲是法身德,圆是般若德,净是解脱德,等于是三德密藏。三德密藏微妙不可思议,就在一念的清净心中当下显现。

所以我们讲六根,你看你开始向外攀缘的时候,你的生命就变得非常的狭隘,六根一回光返照,收摄回来的时候,广大的神通三德密藏就显现出来。同样是六根,一个向外,一个向内。

成就圣位:是人即获无生法忍,从是渐修,随所发行,安立圣位。

这个人当下就能够成就无生法忍,他对无生的真理能够安住不失,乃至于依止这样的基础慢慢的渐渐的修学,随所修的戒定慧的浅深,而各自去成就他圣位的差别,戒定慧越深圣位就越深。

结示劝修: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前面的除助因,刳正性,我们还可以看得到他还是一个生死凡夫,虽然成就神通还是凡夫。但是到了违现业的时候,他是转凡成圣了,是人即获无生法忍,因为他六根的功能转回到他六根的根性去了。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2-2016 1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2-2-2016 12:30 AM 编辑

嗯!西方学者认为先有世界才有众生,这句话是可成立,但不是究竟说。

【覺海虛空起。娑婆業浪流。若人登彼岸。極樂有歸舟。】

這個四句偈內容非常豐富。前面兩句是說明宇宙生命的起源,這是迷了以後的現象。後面兩句是教給我們回頭是岸的方法。


我們怎麼樣迷失了自性?『覺海虛空起』!「覺海」本來沒有虛空,覺海就是性海,經論裡面常講的心性,心性就是覺海。

所以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自性本覺!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告訴我們,他說「本覺本有,不覺本無」,本覺就是自性,自性就是本覺。它本來就覺,從來也不迷惑。

我們今天講迷失自性,這是隨凡夫的話來講的,其實自性是真性,真性怎麼會迷?迷了哪裡能叫真?

這樁事情中峰大師在《繫念法事》裡面開示講得很明白。開示的話雖然不多,講得很清楚,就在迷悟。迷悟也不是真的,這愈說愈玄了。


「虛空」,先有虛空,然後再有世界。有世界之後,再有眾生。說有先後,實際上,生起,就是唯心所現,現起太快太快!

現代的科學家也這樣說法,愈說跟佛法愈像,「一時頓現」,沒有先後次第。


其實先後次第,你沒有辦法講先後次第,它的速度是用億萬分之一秒來講,你怎麼能夠發現它有先後次第?所以大乘經上常講一時頓現。

佛在楞嚴會上說這樁事情,說「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當處是什麼?就在現前,沒有遠近;沒有遠近就是沒空間,沒有先後就沒有時間。時間空間都是凡夫的情執,不是事實!

事實到底是什麼?就是迷悟,這個地方講覺,就是覺迷。

迷是迷什麼?真的,佛經上講的形容是很有味道的,一念不覺;一念不覺就是迷,那個一念的時間太短了。

上淨下空老和尚開示 中峰三時繫念法事全集 2003.5.22
https://zh-hk.facebook.com/notes ... /1015011312327440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16 06: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无生法忍?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618

我们讲到三渐次,三渐次蕅益大师是认为,你整个修学的过程从凡夫到成佛,其实主要的内涵就这三个内涵,你要调饮食、调睡眠,做修道的基础,远离邪恶的因缘;其次,你要持戒清净,远离身口的过失;第三个就修圆顿止观。所以蕅益大师他的判定是认为前面二个渐次是一个助行,第三个违现业这个渐次是真实的真修,念念之间回光返照,在六根当中旋元自归,把六根的功能慢慢找到它最初根源,最后是成就无生法忍。

无生法忍我们也解释一下:

在古德的注解当中也提到,这个忍不是忍辱的忍,这个忍是智慧的意思,忍开出来有五种忍,五种浅深差别的智慧:

一、伏忍。伏忍指的是别教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他能够依止对真如的信心,调伏烦恼使令不起,这叫伏忍。

別教初地才见性,所以它跟圆教差別很大,圆教见性的是初住菩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別教是初地。所以別教的三贤位,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个三贤位没有出十法界。一定要 登初地了,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离开十法界。不像圆教,圆教初住就出十法界了, 圆教是十信位在十法界。我们在学习、分享里面说过,圆教的初信菩萨,断证的功夫跟小乘 初果完全一样,就是八十八品见惑断了。这是初信位的菩萨,那就是圣人了,在三不退里面 他们得到一个位不退,就是圣人的地位不退。虽然没出六道,他们决定不堕三恶道。他们修 行,在人间、天上,有期限的,七次往返他就脱离六道轮回,那就升等,升到四圣法界。四 圣法界里面最低的一个果位声闻,就是阿罗汉,必须见思烦恼断尽,出六道轮回。阿罗汉是 声闻,辟支佛是缘觉,上面是菩萨,再上面是佛,最上面的佛。他的果位相当於別教里面的 第十回向,三贤里头最高的,他破了无明他就登地了,就是(别教的)初地菩萨,在圆教是初住菩萨。 这个阶级很清楚、很明白,我们要了解。自己功夫到什么程度,自己很清楚,知道,不是不 知道。你就晓得这个事情多难,要断烦恼、要消业障,就是连小乘的初果,大乘圆教的初信 位,就那么难。八十八品见惑没有破,那都在门外。你看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 破见思惑」,所以叫习种性。別教十住,十住的名称都一样,但是圆教跟別教相差太大了。————净空法师,《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四集) 

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把佛法的内容分成藏、通、别、圆四教:(一)藏教:这是小乘教,小乘教为何说是藏教?《法华经》说小乘教是三藏教,经、律、论三藏的法义区分明显,不像大乘佛法的戒律中有教理,教理中也有戒律,所以三藏教是根据《法华经》而安立,它属于小乘声闻法。(二)通教:通教的义理类属于中观的学者,中观为何说是“通”呢?智者大师说,“通”是指通前通后,通前藏教,通后别圆。佛法不论修大乘或小乘,内心皆以空为基础,“三乘共坐解脱床”,所以空义的教理是大、小乘皆要学习的,故称为“通”。(三)别教:别教是类似唯识学者,以阿赖耶识的受熏,界定整个染净因果。阿赖耶识的缘起思想,为何称为“别”呢?“别”是指别前别后,别前藏教,别后通圆,它是发明诸法的差别,故称为别。(四)圆教:智者大师认为《法华经》、《涅槃经》及天台宗的思想,皆属于圆教,因为它可以把前面藏、通、别的种种差别相,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融通了理性的空义与种种事相的修持,故称为“圆”,圆是指圆融无碍。以上的通教、别教、圆教是大乘的三系,藏教是小乘的教法。————《佛弟子文库》

藏教...全称三藏教。即小乘教之别称。此教明因缘生灭四圣谛理,正教小乘,傍化菩萨。所言三藏教者,一修多罗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百度百科》

通教,三乘是声闻、缘觉、菩萨,都要修学的。可见得它是一个普通的课程,是个共修的科目...通教,钝根通前藏教,利根通后别、圆,通前通后,所以叫做通教。————《百度百科》

别教...此教系别为菩萨说恒沙俗谛之理,用道种智断尘沙之无知及界外之见思无明,修诸波罗蜜自行化他之行,立三贤十圣之位次,以无碍道金刚喻定为因,解脱道涅盘四德为果,异于二乘。别教一称,其义有二︰(1)不共义︰指此教乃独为界外菩萨所说,不共二乘,故称别教...(2)别异之义︰...此教与藏通二教之间,有界内、界外之别;与圆教相比,有隔历、圆融之异,故称别教...此教所明之法门,就三谛而言则指隔历三谛,说四谛则为无量四谛,约十二因缘则是不思议生灭的十二因缘等。较前之藏、通二教超胜,又为后之圆教铺前路。————《百度百科》

圆教,指究竟圆满之佛教。于旧译华严经卷五十五...如《华严经》卷第五十五说:“尔时,如来知诸众生应受化者,而为演说圆满因缘修多罗。时,彼大众闻正法已,八十那由他众生,皆起离垢清净法眼,得无学地;一万众生得大乘道,满足普贤菩萨行愿,见十方佛转正法轮,现自在力;百佛世界微尘等众生,具摩诃衍,灭十方世界无量众生恶道苦难,生天人趣。”这里所说的“圆满因缘修多罗”正是圆教思想的体现,从其听法者所获得的法喜和智慧,就能看出大乘圆教的微妙受用。该卷又说:“知众生根熟,往诣大众所,显现自在力,演说圆满经。无量诸众生,悉授菩提记。”这里的一个“悉授菩提记”,就把圆教思想完全彰显出来了。所以说“圆教思想”是佛经中原有的思想,也就是印度佛教本来就存在的,并非中国人所创造。————《百度百科》

二、信忍。初地到三地以上的菩萨,他对真如佛性产生真实不退转的信心,叫作信忍。

三、顺忍。四地到六地的菩萨,他念念之间能够随顺真如佛性,念念观照真如的佛性叫顺忍。

四、无生忍。无生法忍,七地到九地的菩萨,了知诸法悉皆无生,一切生灭的因缘,当下就是无生,我们说,达妄本空知真本有。

五、寂灭忍。十地到等觉妙觉,这时候他惑业断尽,身心寂静,清净无为。寂灭忍十地以上乃至于成佛。

所以我们讲无生法忍是七地到九地,了知诸佛悉皆无生。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2-2016 06: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干慧地。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6-2-2016 03:01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619




诸位次前面讲到六十个位次,这个地方我们要简别一下,这六十个位次前面三个三渐次,它不是修行的位次,它是方法,所以事实上是五十七个阶位。但是佛陀在后面会讲到五十五个菩提路。为什么会变成五十五个呢?因为干慧地它只是因,所以它不算,妙觉它是果,它也不算,中间的话才是真正菩提的路,必须把干慧地跟妙觉删掉,剩下五十五个菩提路。

干慧地: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三乘共十地’之第一地;此地有慧而无定,故称干慧地。又作过灭净地、寂然杂见现入地、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据大智度论卷七十五载,干慧地有二种,即:(一)声闻,乃独求涅盘,故勤精进、持戒,或习观佛三昧、不净观,或行慈悲、无常等观,集诸善法,舍不善法等;虽有智慧,不得禅定水,则不能得道,故称干慧地。 (二)菩萨,则为初发心,乃至未得顺忍。又据摩诃止观卷六上载,将十地配合菩萨五十三位,而以其中之外凡三贤为干慧地,称为十信。————《百度百科》

《楞严经》:「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一个修行人先破除色、受、想、行阴魔相后,最后识阴魔相若也能除尽,不受诸天、外道、仙道众感召,亦不落入小乘等声闻、辟支佛道中。果如此,识阴尽者则你自性本真现前,此真如的自性再与诸根(眼、耳、鼻、舌、身、意)互用通邻,或是诸根间互用替待皆能随顺自在。因六根依附于本真如中,识精圆明后,六根亦属圆融,故六根互用就不会再有阻碍隔绝。行者在识精圆明后,诸根六结使(动、静、根、觉、空、灭)已灭,在体性清净、真如现起后,就可以开始学习六根互用,学习到一根可具足另五根功能,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根根都能互用随顺自在。若行者能得此六根互用随顺后,就不再停留于声闻、辟支佛道的我执灭、法执不去的涅盘道中,而转入能善用六根的菩萨位阶中。因刚入菩萨位阶,偏向于执善而去恶,未能得完全自在,故仅能得菩萨第一地的金刚干慧。干慧地者梵语 cukla-vidarcana-bhumi,即菩萨修行阶位中之第一地,此地有 少定而慧亦不具足,故称干慧地,又作超净观地、见净地。盖三乘圣人,初修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等三观,虽有观慧定,然未全得真谛法性理水,故称为干慧地。又因此时行者智慧干涩,无有真正定力,不能像菩萨摩诃萨一样,智慧润泽无碍..故说是干慧地。--释善祥比丘,法尔禅修中心,《楞严经》五蕴魔相解

大乘菩萨修行的境界,一般而言,共有五十二阶位。不过,楞严经中在最初的信位菩萨前还立了一个「干慧地」。因此可知,菩萨的修行,即使信位中的「初信位」都不是容易的,因为须要先圆满干慧地的境界,然后才能进人信位。进一步而言,「信位」已是入于菩萨的「正位」,属于「外贤位」。而「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则是菩萨的「内贤位」,故知信位乃菩萨正位,不在凡夫中。——台北大昆卢寺成观法师,《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初信菩萨即是所谓的「初发心菩萨」,然而「初发心」菩萨与「初发意」菩萨是有所不同的,这其中有何差异之处呢?「初发意」菩萨,道心始萌,心未坚定,故尚未入菩萨正位,而「初发心」则是已入菩萨之正位― 详言之,最初学佛之人,其信心只是依于意识的分别,故其信念亦如意识之暂时显现,摇晃不定,不能坚固,又因其依缘意识,故只说其境界为「初发意」;再者,初发意菩萨因尚未明心,更未见性;以其未明本心,此时连心在何处,及心的行相如何,尚且不了,如何能「有知有觉」地「发心」?所以初发意菩萨极容易退转;甚且有时前念发,后念不继便退了。因此须善分别「发心」与「发意」这两个法相。初发意菩萨若修集种种功德成满之后,得到干慧地,亦即干枯粗烦恼之后,即可登入初信位,是名为初发心菩萨,以信心初发也。——台北大昆卢寺成观法师,《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庚一、观行转依号

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为什么从观行位开始叫转依号,之前的都不算呢?

因理即佛是众生,名字即佛虽然大开圆解,但是他内心的观行没有正式的生起,还不能调伏五住烦恼。所以从观行位开始才正式的,念念之间观照真如,调伏五住的烦恼,所以他才有资格叫转依号。这地方的六即佛都是约圆教来说的,诸位要知道都是约圆教。

依德之名:阿难!是善男子,欲爱干枯,根境不偶,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执心虚明,纯是智慧,慧性明圆,蓥十方界,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我们先看干慧地修行的因地:

蕅益大师解释善男子,就是他修学三渐次以后。为什么叫善呢?内心调柔而正直,一方面正直一方调柔,一方面调柔一方面正直。他的功德有第一个:欲爱干枯,这地方是指着他前面的除助因跟刳正性,也是经过持戒清净以后,对于贪欲的烦恼已经调伏而不生起,这地方主要是约着持戒来说的。根境不偶,根境不偶就是正式的违现业,修习圆顿止观使令六根不再攀缘六尘。

现前残质,不复续生,所以他整个今生的生命,在残余的生命当中,他已经不再造作生死的业力,把今生过完就算了,他今生当中都是在积集资粮,他不再去造作生死的业力。所以他这个人他的功德相:执心虚明,纯是智慧。他以虚明的智慧来执持他的内心,虚明指的是他我空法空的智慧,叫虚明。所以蕅益大师说:虚明者,了知一切法皆如来藏,内心虚通明朗无有障碍。

但是这地方的虚明我们要解释一下:它这个虚明主要的是一种胜解的力量,对我空法空的真理没有真实的证入,只是产生一种坚定的理解。所以内心当中纯是智慧,表示这个人烦恼已经得到某种程度的调伏,平常当中起烦恼活动的范围很少,大部分的时间都是智慧现前。

慧性明圆,蓥十方界。他的观照的智慧,能够很清楚光明圆满现前,而且照了整个十方的身心世界,没有真实的自我,也没有真实的法可得。干有其慧,名干慧地。

智慧为什么加一个干字?

出其所以:欲习初干,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干有二层意思:一、对治烦恼来说,这个人烦恼已经被他调伏了,欲爱的水已经完全被他的烦恼火烧干了,这个人平常没有什么贪爱烦恼,很轻薄,所以叫作干,从破恶的角度叫作干。从生善的角度也叫作干,因为他也还没跟如来真如的法性之流正式的相接,他的内心状态是烦恼已经被他调伏,但是他真如的法性还没有真实的生起,杯子里面装了很多脏水,脏的水已经倒掉了,但是干净的法水还没有正式的倒进来,所以叫干慧地,他依止他的智慧,把烦恼的水烧干,但是真如法性的水还没有正式的进来。

何谓「干慧地」呢?此处所谓「干」是干枯之义,指菩萨行者干枯了一切爱欲、烦恼,而达初伏烦恼、爱欲之境地:此菩萨已到了不以财、色、名、食、睡为乐的地步。此菩萨在这些粗重烦恼爱欲干枯之后,能产更何况,自佛教传来中国,唐代百丈禅师创丛林制生无漏智慧,名为「干慧」;又,此菩萨之智慧因尚未得如来萨婆若智水之灌沐(灌顶)、滋润,故称为「干」慧,是一种初发智慧的状态。虽然说是初发,可是对我们一般人而言,也已是望尘莫及了。等到干慧地满心之后,便登于「初信位」。初信位满心之后,才算是「初信成就」的菩萨。——台北大昆卢寺成观法师,《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所以在古德的注解说:这个人调伏烦恼是怎么回事呢?欲爱初干。海公说:这个人是大石压草,观慧的力量把烦恼缚住,只是使令种子不起现行,种子没有断,所以他还是一个生死凡夫。

所以五品观行位,它这地方是生死凡夫,不过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根境不偶,这四个字是个关键。我们从一个公案来看这四个字的意思:

六祖大师有一个弟子叫神会禅师,因为六祖大师往生以后是南顿北渐,北方是神秀大师的渐教禅,南方是惠能大师的顿教禅。惠能大师往生以后,真实把惠能大师的法发扬光大的是神会禅师。这个人他十三岁就亲近六祖大师,非常聪明,悟性很高,六祖大师对他非常器重。有一天,六祖大师在打坐的时候,神会禅师就过去做他的侍者,大师打完坐出定的时候,神会禅师就问六祖大师一句话:师父!你在打坐的时候,是见还是不见?打坐时候的见当然是六根的功能,你到底是有用六根去见闻嗅尝觉知,还是完全不用六根?

六祖大师就用手拍了一下神会禅师的头说:我打你,你是痛还是不痛?

神会禅师悟性很高,说:我是亦痛亦不痛。

六祖大师也回答:我是亦见亦不见。

这地方就是根境不偶。亦见是我们的六根是有在活动的,你眼睛也是要去看,耳朵还是要去听。我们讲六根不行,好像是整个六根都关掉,不是这个意思!你平常当中眼睛还是去看,耳朵还是去听,第一个叫作亦见,亦不见见相当下离相,观照力要现前。所以见当中旁边多一个光明的智慧出来,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

他是在见相当下离相,观一切法本自无生,诸法从本来,常住寂灭相,他的心是不动的,一念不生,但是他对整个外境是了了分明,这叫根境不偶。

在《楞严经》它是绝对不允许六识生起来,你可以用六根,但是你不能够仁者心动,你不能动,这就是所谓的亦见亦不见。你完全没有见,那你这个人就完全没有作用了,全断灭了。那你见了以后心随妄转,那就产生六识又带动了惑业苦,那就完了,造生死业。所以根境不偶是整个修行圆顿止观的思想。

他根据根境不偶的思想,慢慢的把欲爱的水烧干了,但是他法性的水还没有正式的生起,叫干慧地,这是第一个位次。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4-11-2024 08:04 PM , Processed in 0.140145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