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邮票知识、咨询 (30/03/14:#1369 1940海峽殖民地未发行8c)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3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hinis 发表于 21-12-2013 09:39 PM
原来如此~
收了多少A级的~
开玩笑,A级的都上万的,而且有钱都未必买到。 本帖最后由 mcwong 于 22-12-2013 12:23 A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21-12-2013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cwong 发表于 21-12-2013 09:48 PM
开完笑,A级的都上万的,而且有钱都未必买到。
其实除了postcard,他们还会对其他邮品做这些分类吗?
如实寄封,邮票等等~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2013 10: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2-2013 10: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cwong 发表于 21-12-2013 10:07 PM
这本参考书只是1937到1947的postal stationery,包括实寄封。
请参考此帖827楼:http://cforum.cari.com ...
嘻嘻,你放过我即燃忘记了。。。。。(当时还有留言。。。)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13 01: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TChen9339 发表于 21-12-2013 09:07 PM
制作首日实寄封的面值是RM3.50,附资的重量是500g-1000g。我们改用大信封,信封里需要塞纸张达到500g以上 ...
里面未必是要塞同等重量的东西的,最主要有硬卡纸在里面以确保邮寄过程中不损坏信封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13 11:13 A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reamindeR 发表于 23-12-2013 01:00 AM
里面未必是要塞同等重量的东西的,最主要有硬卡纸在里面以确保邮寄过程中不损坏信封而已。
我第一次,制做首日实寄封,一封是邮寄。另一封,我直接在柜台盖上今天邮截!这算,合格首日实寄封吗? |
|
|
|
|
|
|
|
发表于 23-12-2013 08: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TChen9339 发表于 23-12-2013 11:13 AM
我第一次,制做首日实寄封,一封是邮寄。另一封,我直接在柜台盖上今天邮截!这算,合格首日实寄封吗?
不错了^^
用这种大信封的话,
回邮地址应该放在前面左上角。
当然,
处理高面值实寄封还可以寄给外国朋友代收,
然后套寄回来,
那样邮资自然合理一些
|
|
|
|
|
|
|
|
发表于 24-12-2013 06:2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DreamindeR 发表于 23-12-2013 08:54 PM
不错了^^
用这种大信封的话,
好的!
希望,你能分享你的作品,让佳礼的集邮爱好者,有机会学习如何制作首日实寄封…… |
|
|
|
|
|
|
|
发表于 5-1-2014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孙中山像邮票的认同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13年11月底把其「东海防空识别图」公诸于世,举世瞩目。反对的亚洲国家觉得那是国家领空划分图;另些则等闲视之,因为别国老早已着先鞭。 日本反对最为激烈,因为「钓鱼台」在其涵盖范围之内。设若中国随后把那图表制成邮票,你想,日本会把贴上该邮票的信,全部给予退回吗?
这个设想并非信口雌黄。年前,中国政府在发给其公民的新护照里,便隐藏着玄机:水印所示是中国领海丶领土的图形,因而引起一些国家的不满;菲律宾甚至还恫言不让持照者入境。月前「海燕」台风肆虐菲律宾某省,中国派遣了一艘医疗船到该灾区,入境者无人持有那新护照吗?要是中国转为发行同样图案的航空邮票,邮件会不会被拒收?护照是个人拥有和收藏的,一定要看丶要检查的人是移民厅官员。邮票的流通率就不是个人护照所能比拟的:要看的当然可以看到,不想看的也都会看到。
家书抵万金
除了税务上的需求之外,邮票也是很好的宣导及统战工具。杜甫在《春望》所描述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便意涵着在战乱中获得亲人书信报平安,最是无价。旧日民间的镖局,便具有现代书信馆的功能。
有多少人知道,早在1931年,日本已发行过类似的两款邮票(紫色,1钱5厘;红色,3钱)。该邮票刊印着当年人口调查的结果,标题是以隶书刊写的「第二回国势调查纪念」。票面的地图标示着现在尚具高度争议(苏联丶韩国丶中国)的三个小岛,已被放进日本帝国版图。
接着,由日本扶持的满洲帝国在其1936年庆贺的「建国十周年」(康德9年3月1日)的邮票中,有一枚枣红色的就印上了东三省疆界。另外一些邮票,则加盖有「满洲国成立纪念」丶「满洲国成立十周年」丶「抗战祸国殃民,英雄和平救民」丶「新加坡复归我东亚」和「新加坡沦陷纪念」等宣传文字。它们是否曾飘洋过海,则有待查考。
当日本占领马来亚时,也发行过一些邮票。其中,一枚15分的邮票便盖上了「新生马来亚二周年纪念」,顶部志上「大日本帝国邮便」。图案是牛耕及涵盖马来亚丶印尼丶婆罗洲的地图。其意义深长,意图亦昭然若揭:那都是囊中物。这应是一般殖民者的做法。
英国在其所有的殖民地,也曾发行过载有当时英皇肖像的邮票。柔佛州在19世纪初期,便曾在载有当时苏丹(亚布巴咖)肖像的邮票上,加印了以端正汉文标示的票值。那正值华人的「义兴公司」授权统理新山的年代。
孙像邮票的特色
我们要谈的不是领土,而是国家认同与邮票发行的关系。国家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那是个人对族群丶文化或国家的从属感。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丶「抛头颅丶洒热血」的情操,算是极为强烈的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亦有真实和虚拟两大类。对生于斯丶长于斯的人民,他们对祖国的认同是真实的。那些既不生于斯亦不长于斯的,仅因脐带文化相连着的,如第二代的华侨,他们对祖国的认同原则上是虚拟的。这见解我已在别处交代过,不拟赘言。现在我们要谈到的是另一类的虚拟认同:一种由外国人蓄意为本地人民建构出来的国家认同,目的是用来套牢本国人的爱国情操。
说国家认同与一般邮票发行必有关联,那是言过其实。这个关联是具有一定时丶空条件的。这主要是指那类刊载有英雄人物肖像,在处于亡国危机时,它可激发人民的爱国心,或相对地弱化人民的国殇危机感的邮票。中国在1931年到1950年间,各路人马都曾试图以特种邮票来建构「国家认同」,这尤指日本皇军所运用的那类用以操弄中国人的爱国情操的孙像邮票。
这类刊载有孙中山肖像的邮票,也可涵盖其他六位革命烈士(黄兴丶邓铿丶朱执信丶廖仲恺丶陈其美)肖像的邮票,被统称为「孙像邮票」。对于这一组邮票的特性,反应及诠释可会有多种。最常丶也最为一般人接受的解说是:在兵慌马乱的时代,为节约开支,增加税收,各政府就地取材,沿用仓库所囤藏的旧邮票。就是这样简单,无须他想。
本文倒愿意提供一个他想。这另一种说法是基于孙像邮票的发行及应用的特色推论而来的。这些特色共有五个。
一,简要地说,中国的第一枚邮票乃发行于清代,或1865年的上海的「书信馆」。
之后便有其他种类的邮票丶印花税票等出现。民国于1911年成立后,清丶民交替之间,「中华邮政」便委托英国印刷了一批所谓「帆船」邮票(含帆船丶宫门丶农获),沿用到1920年代。
国家元首邮票
其实,民国伊始,以国家元首的图像来发行邮票的,孙中山是两位中的一位,他当时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那是指1912/12/15发行的一套「中华民国光复纪念」邮票。该枚邮票仅流行了半年多,便无疾而终。同年或同时,袁世凯图像也在另题为「中华民国共和纪念」的邮票上出现。三个月后,袁接任孙氏职位。孙像邮票第一次被取代。
之后到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完毕,民国名人图像如昙花一现在邮票上的,尚有冯玉祥丶徐世昌丶叶公超丶靳云鹏丶林森丶谭延恺丶张作霖丶蒋介石等等。较后至红军长征丶人民政府成立时,也发行过几套全国性的毛泽东图像的邮票。朱德丶林彪丶周恩来等也出现过。
二,袁世凯的「中华帝国」丶溥仪的「满洲国」丶「满洲帝国」丶皆曾铭记于当时的邮票上。可是,在日本占有中国属土时段,「大日本帝国」或日本天皇的图像,却从未在满洲国之外的中国邮票上出现过。日军扶持丶汪精卫所主导的「南京国民政府」,并没在日侵区内发行过自己设计的邮票,沿用的是孙像邮票。孙像邮票没被取代。
第三,国家象徵不必仅限于人物,事物也可以。国民政府其实可名正言顺地沿用1916年所发行的泛称为「帆船组」邮票。而且这套邮票是由英国公司于1913年承印的,北平(京)也在1915-1917和1923-1931依该版模印发过两版。这三个图案可说并不依附任何意识形态。按理这类邮票应为境内各怀鬼胎的,如军阀和入侵的日军,所乐意采用;但他们却不约而同的采用了孙像邮票。孙像邮票没被取代。
向外宣示领土方式
第四,集邮家都会知道,在全球流行最广的元首图像是英女皇伊丽莎白二世的邮票。曾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其国家元首的图像便刊印在所有的殖民地邮票上,如香港丶马来亚丶澳洲丶加拿大等等便是。对母国而言,那是一种向外宣示领土的方式。对殖民地的人民来说,那是一种对皇权认同的现象。
无独有偶,在中国近代史上,孙像邮票也成为一种国家认同的泉源。差异处是英女皇邮票是发行于她1953年登基至今的时段。孙像邮票的发行则是在孙中山本人逝世(1925)六年之后,流通至新中国成立(1949)之后一两年。
如果以出版次数来衡量一枚个人图像邮票的人气,在前述的人头邮票中,曾不断地在中国国内流通近20年的,仅有孙像邮票。孙像邮票一共印发了不少过20版次;其套数丶系列丶和种类之繁多,恐仅次于至今已在位60年的英国女皇。但它的被各省市重复加盖的总次数丶则举世无双。最令人惊讶的却是:不同政治主张的军阀政府,都一致采用孙像邮票。尾随的是刊载有六位辛亥革命烈士肖像的邮票,它在1932年发行,1940年日侵时旧版重印。但其流行层面丶图案设计的多元性丶加盖和改值的次数,则远逊于孙像邮票。胜况空前,孙像邮票没被取代。
第五,日本在1937年正式入侵后仍然使用同样的一批邮票。这真耐人寻味:受害者建构成的国家认同,岂不是在被加害者操纵?抑或真心诚意地接受?汪政府无疑的倾向后者。日军的是另一样的想法:趁在中国社会动荡时,利用给孙像邮票加盖的手法,去模糊该象徵的属性,使得受害者敌我难分。如此一来,有望淡化中国人民的亡国悲愤或危机意识。而国民政府事前所建构好的国家认同,便会逐步弱化。作为国家认同的象徵,虽被利用,孙像邮票没被取代。
http://cnews.cari.com.my/news.php?id=515237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5-1-2014 12:49 PM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SODA里的commemorative cover/souvenir cover是怎么样的邮品?有什么例子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1-2014 03: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k_07 发表于 5-1-2014 11:15 AM
孙中山像邮票的认同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13年11月底把其「东海防空识别图」公诸于世,举世瞩目。反对 ...
邮票的内容真的可以表现很多事件,而且因为出得很快,可以以时并进。
|
|
|
|
|
|
|
|
发表于 9-1-2014 1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mcwong 发表于 5-1-2014 03:59 PM
邮票的内容真的可以表现很多事件,而且因为出得很快,可以以时并进。
Wong兄,你说这张是"specimen"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1-2014 10: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versa 发表于 9-1-2014 11:50 AM
Wong兄,你说这张是"specimen"吗?
这张目录是写有specimen的,不过不知道是如你这张的。
|
|
|
|
|
|
|
|
发表于 10-1-2014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mcwong 发表于 10-1-2014 10:10 PM
这张目录是写有specimen的,不过不知道是如你这张的。
我不知道这枚的“specimen"是用类似perfin holes打孔或是把”specimen"的字体印在邮票上的,找不到资料。但我想这张应该不是'specimen"而是perfin holes。这枚邮票上有邮戳,specimen的是不可能用在邮寄用途的。
本帖最后由 versa 于 10-1-2014 11:16 PM 编辑
|
|
|
|
|
|
|
|
发表于 11-1-2014 07: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k_07 发表于 5-1-2014 11:15 AM
孙中山像邮票的认同建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在2013年11月底把其「东海防空识别图」公诸于世,举世瞩目。反对 ...
孙先生的功过,自有丶也得由史家来判断。若从邮票的发行情况去看,几可断定孙先生是一位极受爱戴的革命家,因为入侵者在其占领区内却也照样发行孙像邮票。 其方式是每攻占一地或区域,便在孙像邮票上加盖该区的名字,如「华北」丶「苏北」丶「粤省」丶「蒙藏」等。更令人折服的可能是:入侵的日军在孙先生逝世12年后,还拿他来建构中国人民的「社会认同」。这无疑是孙先生领导魅力的明证。尽管孙像邮票在该20年中不断地被加盖,且每一次的加盖,就意味着一种认同的再建构。但铅华洗尽,还是洗不掉孙中山的形象:国家象徵还是孙中山。
有关孙先生的风华魅力,个中原因当然不少,天生的坚毅不拔的性格和充沛的精力,是所有群众领袖必具的特质。时势造英雄,他们也造时势。除了满洲国外,苏俄丶日本丶和中国共产党,都不把孙先生当成仇敌;汪丶蒋更是他的追随者。我们不妨简单的追溯当代英雄与时势的关联:在原始的孙像邮票时段,他是「中华民国」的象徵;在占领区加盖的邮票里,他是被入侵者蓄意尊为「中国」的象徵;入侵者投降后,他又再成为「中华民国」的象徵;中国共产党解放城市时,他再度受尊为「中国革命英雄」的象徵。上述几个时势所暗喻的「中国」,是一个由成王败寇来界定的概念,而不限于孙先生创立的「中华民国」。
孙氏和六名烈士,都曾远渡日本,或避难丶或留学丶或接受军事训练丶或策划革命事宜等。再者,孙中山毕生提倡各族共和,天下为公,利用其包容的形象来团结人民,不失为上策。孙中山生前除了把推翻满清当志业外,他也联俄容共。他曾多次在东瀛避难过。孙先生自1895年到1925安息年,离国避难前后的16年中,合计有9年是在日本渡过的,他在当地必有一定的人脉与追随者。兴中会丶同盟会或革命党起义时所使用的武器,不少还是源自日本;据说提供者或金主是当时日本富商梅屋庄吉夫妇。
简言之,孙先生逝世前国民党尚未进入仇视日本的年代,故后者用他的形象来拉拢被征服的中国民众,是最适当不过的,这可说是日本人呕心沥血的建构佳作。
汪精卫所领导的「国民政府」(1927-1937)和后来的「南京国民政府」(1938-1944/45)有更好的理由沿用孙像邮票。除了那可能是日本占领军的政策外,他本是孙先生生前的心腹或左右手。
他代撰孙氏「总理遗嘱」;多次陪同孙先生避难和倡导革命于海外,包括日本丶南洋的槟城丶太平丶新加坡等地。汪氏敬佩孙先生是不容置疑的。或可说日本深知汪氏的极度尊重孙先生,若以孙像邮票作为认同的象徵,汪氏可以释怀。
在另一方面,日军正式入侵后,亡国危机促使中国人民抗敌情绪与日高涨,日军不得不祭出安定反日情绪的策略。
从民国建立到1930年,其中虽经过多次的内战战役丶北伐,加上日本已在东三省(如辽宁的辽东半岛丶长春丶大连丶旅顺等地方)经营采矿丶建筑铁路等活动,却也还没见过血脉贲张的反日举动。换言之,中国国民的危机意识还没显露和集体化。一直到了满洲国把辽宁的渖阳改名为「奉天」丶长春改名为「新省」丶「宣统」溥仪变成「康德」再次粉墨登场后,中国人民才如梦初醒。在1931-1937的民国时段,已在东三省经营的日本人,又和北洋军阀张作霖等谋合;其拟逐渐蚕食中国领土的计划已明朗化,人民的危机意识应已萌芽。
一俟1937年中日宣战,危机意识便日益强化;这可证诸当时流行的许多爱国歌曲。
流行于1930至1950年代的中国和侨居地的千首爱国丶抗日歌曲,所谱丶所唱的,正是一个亡国奴的恐惧丶哀伤与愤怒,其中不乏是爱国电影的插曲。有一首《保家乡》便唱出了一般中国人民的心声:「同胞们,细听我来讲:我们的东邻舍,有一个小东洋,几十年来练兵马,东亚称霸强,一心要把中国亡!」
http://cnews.cari.com.my/news.php?id=515709 |
|
|
|
|
|
|
|
发表于 11-1-2014 07: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k_07 发表于 11-1-2014 07:07 PM
孙先生的功过,自有丶也得由史家来判断。若从邮票的发行情况去看,几可断定孙先生是一位极受爱戴的革命家 ...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或它30年代的前身,是这样谱的:「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 在30-40年代的上海和50-60年代的南洋,普遍流行着的《夜半歌声》,同样谱着:「谁愿意做奴隶?谁愿意做马牛?」。同时代的另一首是《黄河大合唱》里的《黄河之恋》也有这麽一段:「你等着我,我愿意做黄河里的鱼,不做亡国奴!」。抗日之意,已深植民心。
日本侵略者当时的耳目无所不在,怎会对中国人民和海外华侨那种直冲云霄的危机意识,充耳不闻?当然不会。日本人自1895年以来,在中国东北经营了30多年,对中国群众的心理,应也了如指掌丶胸有成竹。把日本人在孙像邮票上的布局,和中国人的亡国奴危机相连起来,应不会是无中生有丶强词夺理。
革命事业在孙中山的领导下,起义11次,烈士们身先士卒,追随者前扑后继的壮烈行为,日军当亦耳熟能详。为避免这30年前的强烈的爱国心重演,必须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免其一泻千里,无可收拾。可能为此,即淡化中国人民的国难危机感,便将计就计,采用同样的认同建构,接受所有中国国内流通的孙像邮票。藉着邮票的流通功能,也正好向广大民众宣示中山先生亦是日本的友好。
同时,这也正好用来模糊其侵略的意图:一方面向中国人民宣称日本无意侵占中国领土,因为人们到处还看得到孙中山及烈士的图像。除了东三省和满洲国外,大壁山河至少还没变天:邮票上的孙像还没被天皇的图像所取代。不过,日军采取的是软硬兼施的伎俩。柔者乃沿用孙像邮票。硬招是在每张孙像邮票上加盖已占领的区域名(如华东丶苏北丶山西等)。这不就在悄悄地警告抗日份子:「日军所向披靡,最终必进你家」?这不愧为精心杰作:邮票与国家认同的关联。
孙像邮票在南洋
在中国近代史里,已建构好的国家认同,又再被建构,国内人民已难以适从。远在重洋的华侨,他们那时代的国家(中国)认同又是怎麽样的呢?从唱爱国歌曲的角度去观察,早期马来亚华侨之国家认同,不乏虚拟之建构。我尚未掌握到孙像邮票在南洋的效应,但似乎可推测如下。
在1950年代的马来亚华侨学校,有关中国近代史的部分,平铺直叙丶非常简单的一家言: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皇朝,建立了共和国;孙先生就任中华民国的第一任大总统。之后,蔡锷从云南起义倒袁丶蒋委员长讨伐北洋军阀丶中国大统一。大学时代台湾的近代史课本,稍为详细一点,有所谓的剿共丶国民政府播迁台湾丶杀猪(朱)拔毛丶勿忘在莒丶反共复国等的书写。
实际上,当时的华侨就读大学的屈指可数,中学的历史课本所载的近代史,尽是国民政府所提供的。他们既是华侨,心目中的国家认同(或祖国)象徵,很自然的便是孙中山丶蒋总统丶青天白日满地红的国旗和国徽。
华侨中,他们有几人会知道孙中山在南京都城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临时)国民政府曾迁都北京(北平)丶南昌丶洛阳丶武汉丶广州丶重庆等地,战后又还都南京?那是介乎于1912到1949的37年内,中国境内前后共有8丶9个(有些过后合拼)本土「政权/政府/国家」。在民间,那便有11种国家认同或认同象徵,令人眼花缭乱。略述其中佼佼者。
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到30年代主持亲日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时段,他的声望在南洋也如雷灌耳。除了数次陪同孙中山到马来亚外,他也娶了原籍槟城的陈壁君为妻。更令南洋华侨侧目的却是,他在1938年主持「南京国民政府」时,还邀请了新加坡晚晴园的主人张永福入阁。张永福是孙先生生前所倚重的海外华侨和同志;而对张先生,甚至他的拥护者来说,汪先生的国民政府和孙中山的,是一脉相承的。日治的华北在1944年所发行的孙像及烈士邮票上,便加盖了「汪主席葬典纪念」。
当时在上海和南京印发的主要流通邮票,是孙像邮票。若当时没有孙像邮票作证,汪政府的正统性可能会受到海外华侨质疑。用普通的话语来说,汪政府似以鱼目来混珠,来宣扬其国民政府的正统性。
处于交通与通讯落后的时代,南洋和马来亚的华侨,会有多少在紧密追踪他们国内的政治演变?又有多少能及时转换认同频道?邮票,尤其是孙像邮票,虽带来的认同感是虚无飘渺的,却也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
总而言之,孙像邮票曾撩起了中国人民和华侨的国家认同,哪怕是真实的,抑或是虚拟的。如展示在博物馆的文物,邮票也曾被用来建构丶再建构国家认同。
http://cnews.cari.com.my/news.php?id=516436 |
|
|
|
|
|
|
|
发表于 11-1-2014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k_07 发表于 11-1-2014 07:09 PM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或它30年代的前身,是这样谱的:「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 在30-4 ...
你好像对民国的历史有兴趣,有收集到那时期的各种邮票吗? |
|
|
|
|
|
|
|
发表于 11-1-2014 09: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hinis 发表于 11-1-2014 09:06 PM
你好像对民国的历史有兴趣,有收集到那时期的各种邮票吗?
就是没有,大清到民国时代的都没有。。。 |
|
|
|
|
|
|
|
发表于 11-1-2014 09: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k_07 发表于 11-1-2014 09:09 PM
就是没有,大清到民国时代的都没有。。。
可以玩玩民国的,价钱不贵,品种和加盖邮票繁多~
如果收集齐全,了不得~ |
|
|
|
|
|
|
|
发表于 11-1-2014 09: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chinis 发表于 11-1-2014 09:16 PM
可以玩玩民国的,价钱不贵,品种和加盖邮票繁多~
如果收集齐全,了不得~
好像很难找好的品相,大清比较贵,伪满难找下,台湾早期就比较多,不过那个时代的纸质不是很好,好的品相不多哦,就像印度的。。。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