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面包说

srO 顶礼佛经一部 Orz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0-6-2010 06: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乞求种种。上妙衣服。谓如是等持粪扫衣。"


。。。待续

面包小语:

什么是粪扫衣呢?我们先来看解释:

粪扫衣

  僧侣之服。以各色碎布拼缀而成。按佛教规定,钠衣之制有五种:道路弃衣、粪扫处衣、河边弃衣、蚁穿破衣、破碎衣。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大宝积经》卷二:“粪扫衣者,多闻知足上行比丘常服衣也。此比丘高行制贪,不受施利,舍弃轻妙上好衣服,常拾取人间所弃粪扫中破帛,于河涧中浣濯令净,补纳成衣,名粪扫衣,今亦通名纳衣。”实际上佛教在中国盛行之后,僧侣之服多已精致,只是袭用旧名而已。


我们看了解释后,不得不佩服,不得不敬仰,佛陀过的是我们一般人不原意过的日子。而佛陀制定这个衣服的意思我们也要懂得。佛陀是希望我们看到这个衣服要想到自己绝对不要贪图享受,应该过最底物质生活的享受。

我们看了这句经文自己也要反省,自己过的是不是太奢侈了。面包看过星加坡许哲居士的一段访问,

访问就问:“那请问你这些衣服是自己作的还是买的?”

她说:“这是在垃圾篮拿出来的。因为我从来没有浪费一分钱去买东西,因为我照顾的人很穷的,我一定要跟他一样一样的穷。这些东西都是人家不要给我的,丢掉了我拿来。”

http://www.xiangkun.org/foguangxinjiapodeguobao.htm

面包看了这个访问的确十分惭愧,也希望各位同修能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放下,这样久而久之我们才能放下六尘的享受,才能得到自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7-2010 06: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在家出家。无识知者。为离愦闹。"

。。。待续

面包小语:

佛陀为我们又说了,无论在家出家,没有人认识,没有人知道的人,并不是远离惯闹的人。

我们知道远离惯闹是佛陀教导我们修行的方法,这个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说我们自己的人缘不好,就不可以说自己是远离惯闹,因为这个不是自己愿意没有人认知,没有人知道的。所以佛陀怕我们误会或、被骗或者我们自己以为自己是远离惯闹,所以很慈悲的为我们说明这件事。

所以从这一句经文,我们读了之后还是要老老实实的学习佛法,千万不要为自己的面子自己的利益而用佛法的用词来粉饰我们自己不足的地方,希望我们共同来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7-2010 06: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谄曲之人。值佛兴世。"

。。。待续

面包小语:

根据《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九,《大正藏》第三十卷802页B25-26行,谄曲的解释为“心不正直,不明不显,解行邪曲,故名为谄。”。

佛陀为我们说明了,心不正直,心不诚实的人,不能遇到佛出世。

其实我们细细想想,这句话有道理啊!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三个人是谁呢?

一个是我,一个善人,加上一个恶人。

如果懂得学习的人,看到善人,就会效仿善人的善举;见到恶人恶事,就会警惕自己不要犯下一样的错误。所以懂得学习的人,所有人都会让他觉悟,让他得到启示。

反过来说,不会学习的人,看到善人也不懂得学习,还会要求自己以外的人去做到善人善事。看到恶人心里面就会痛苦得不得了,觉得这个世界没救了。所以不会学的人所有人都会让他生烦恼。

我们知道佛陀是人天的老师,所以一个不正直的人纵然遇到佛陀出世,但是他不真诚不恭敬,纵然遇到了很好的老师,他也不懂得学习,这个就是遇到了等于没遇到。

所以今天我们知道了这个道理,要知道世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都是我们的老师。善人是老师,恶人也是老师,希望我们都能时时警惕自己,认真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7-2010 06: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求他短者。为如理修行。"

。。。待续


面包小语:

什么是求他短者呢?
求他短者就是,专门找别人的短处、缺点、不足之处。佛说这种行为不是如理修行。

前面面包已经跟大家报告过了,本经前面也提到,我们不应该求别人的短处、过失,我们学佛人真正应该做的是修正自己的行为,这个是真修行。

所以佛陀在此地怕我们不明白,所以就直接为我们指出来了。

所以读了这一句经文,我们要自己认真想想,我们是不是真的如理修行,还是在干佛陀所不赞同的邪法,换句话说就是还在找别人的过失,找别人的麻烦,找别人的缺点毛病。

如果我们还是在干着这种事,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就发愿,希望自己从这一秒开始就不再犯,那么我们学佛就是真精进,真勇猛了。

今天读了这一句,还是希望我们大家共同来落实。如果大家都落实了,那么相信纷争也会减少,我们佛教徒的素质也得以提升,佛教的形象也得以改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7-2010 06: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损害者。名戒蕴清净。"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知道,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现在这个世间就是为了要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所以佛法的最根本就是慈悲。所以我们知道佛陀所有的法门都是慈悲的法门。

假如今天我们还存着损害别人的心,那么我们就算持戒了,也不能算是戒蕴清净。

所以我们学佛,要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存心,因为一旦自己的心态已经不正确了,纵然学佛,我们也是得不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今天读了这一句,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认真把他做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7-2010 06:5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增上慢者。为多闻第一。"

。。。待续

面包小语:

【增上慢】
梵语abhi-ma^na。即对于教理或修行境地尚未有所得、有所悟,却起高傲自大之心。

http://wenda.chinabaike.com/q/q241387.htm


我们读了这句,我们就要很小心来分分辨了,什么是增上慢,什么是多闻第一?

我们知道,在这个网络时代,我们要找寻什么资料,上网搜寻的话,几百万笔的资料是在一秒里面就可以显示出来了。所以佛陀似乎也预知了我们这个时代会出现这个问题,所以也很慈悲的为我们指出来,希望我们不要以为自己真的是“多闻第一”。

我们从这里要知道,学问越深的人,他的态度绝对是越谦虚。为什么呢?因为他学得越深,就知道自己所知道的相比较之下越渺小。就拿牛顿先生来说,他虽然在科学界有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还是自谦,自己只是在海边捡到了一个贝壳,这个十分值得我们尊敬啊!

所以如果我们以为自己学了很多而产生了傲慢,那么我们自己要知道,我们所学的并没有学通。怎么说呢?因为我们并没有把自己学到的落实在生活之中。没有把学问落实,这样的话

表示我们对于自己所学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如果真的知道了,就不可能还会有傲慢的态度。所以我们可以说是对于佛法真的还是不了解,真的还是不明白,所以虽然学佛很久了,我们对于自己的生活还是没有改变,原因就在这里。

所以从今天起,还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努力的落实佛法的教育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之中,好好的来学习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8-7-2010 06:4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好朋党者。名住律仪。"

。。。待续

面包小语:

相信我们马来西亚人对于朋党这个词不会陌生,因为报纸上面常常会有写到这个词。而这个朋党的缘故还是因为要得到私人的利益而产生的。

根据《大乘义章》卷十:“言律仪者,制恶之法,説名为律。行依律戒,故号律仪。”。我们从解释里面知道,律仪是制恶的方法,那么这一句的意思就很明显了。

朋党的形成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是恶;律仪是为了克制恶行恶念,那么如果我们今天搞帮派搞小组织,那么我们就不可以说自己是“住律仪”。而且是造罪业。

举个很明显的例子,我们知道佛门里面有很多宗派与法门,我们要知道我们自己选择的方法都是跟我们自己有缘的方法。假如今天我们看到别人修习别的法门还在那边说:“你的不好,来学我的!” 那么我们知道,自己就是在搞朋党,在搞帮派了。

我们要知道,佛法奥妙在什么地方,佛法是不定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来成就,这个就类似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我们知道,当年佛陀的弟子有周利盘陀伽尊者是扫地而开悟的,如果当年我们看到了,我们也看不过去,然后硬要他跟我们学跟自己一样的法门,那么我们就想想自己是不是强人所难,而且不够善巧,不够智慧。

所以今天读了这句经文,意义就很深远,这就是佛经的特色。我们读经久了也许都体会到,佛经里面的意义深广,每看一次都有不同的体会。所以今天读了这句,还是希望我们都能努力断恶修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9-7-2010 06: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读了这一句,也要十分警惕,自己是不是真的犯了这一句所说的错误。

心贡高者,自己心里面觉得自己很不错、很厉害,就算外在表现得多有礼貌,多客气,也不可以称为尊敬法师。这一点我们要从内心里面深深去反省。

读到这一句,面包也有感而发。常常我们对于“自己”所仰慕的法师也十分尊敬,十分崇拜;所以对于“自己”的法师表现得十分恭敬。但是对于“自己”觉得不如法,不尊敬的法师,我们就从言语行为上显得傲慢。

我们看回这一句经文,“心贡高者。名尊敬法师”。这一句是佛不承认心里面傲慢的人,佛不承认他是尊敬法师。所以我们读经真的要很小心很谨慎,在此地如果我们对于任何一个法师存有偏见,存有贡高我慢的心,那么就算对于我们“自己”崇拜的法师有多尊敬,那么佛告诉我们,我们错了。因为只要“心贡高者”,就算我们多么崇拜某一个法师,也不可以称为“尊敬法师”。

所以今天读了这一句,我们对于法师的定义要十分了解。今天无论什么法师都好,都是代表佛教,代表僧团。如果我们对于任何一个法师还觉得“他不如我”,那么我们就是贡高我慢,那么纵然我们对于自己的法师有多恭敬,佛绝对不承认我们是“尊敬法师”。所以,我们学佛要很注意,因为如果犯了这一句,我们自己想想,对于整个社会,乃至于自己的形象,会有多大的影响?

面包打个很明显的例子来说,以前我们还没深入学佛的时候对于任何法师都是恭恭敬敬的,但是学了一段日子后,“发现”自己很不错,学得很好,就开始批评部分的法师了。

在外面的人看来就成了一个现象,“这个人还没学佛的时候对什么法师都是恭恭敬敬,学了佛之后对于很多的法师都不满,都不尊敬。看来佛教界的法师都不值得人尊敬了。我们还是不要学佛好一点,日子要逍遥自在,快乐得多呢!”

所以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还是希望我们都能努力的做到,这样我们的经才不会白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0-7-2010 06: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绮语轻弄。为善说法。"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要知道,读经的目的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行为,所以今天这句经文,也是我们常常犯的过失。所谓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只要今天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我们就应该拿出勇气来改正他,所以有句话说:“知耻近乎勇”,就是叫我们改正自己的错误要拿出勇气来,这样才叫真正学佛。如果今天犯了过失还是依旧在为自己辩护,那么我们学佛就不会有进步了。

今天这一句,佛告诉我们,他老人家不承认绮语的人,是为善说法。根据佛光大辞典,不绮语的意思就是不作污杂之语,巧佞之辩也。我们读了这句,大概也明白自己本身是不是有犯了这个过失,所以知道了就马上改过来,这个就是真忏悔了。

我们知道,因为佛法高深,自己总会有不明白的地方。如果自己说错话了,别人为我们指出我们的错误,纵然对方的言语态度不好,我们也不可以为自己的面子狡辩。这个是我们做人学佛基本的态度。所以说学佛人应该注重的是基本的待人处事态度与原则要正确,这样学佛才会越来越欢喜,善缘也会越来越多。否则的话,学佛到头来惹了一堆冤家,那么我们就要反省自己学佛学得对不对了?

轻弄就是常常用开玩笑的方法来解说佛法,这个也是我们常犯的过失。我们应该反省。

所以今天读了这一句,希望我们都能慢慢的一天一点的把这些错误的行为改过来,那么相信不知不觉,我们渐渐的就能够体会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7-2010 08: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与俗交杂。能于僧众。离诸过失。"

。。。待续

面包小语:

这一句,虽然佛陀是针对出家人而说。可是我们也要联想到自己在家居士,是不是也应该做到这一句。

这一句意思是说,出家人喜欢与俗家人交往,而能够在出家众里面没有过失的话,佛陀也说明他老人家没有这种说法。

我们读了这一句,先不要想到别人,我们先想想自己有没有犯下这一句,这样读经才没有白白浪费掉。我们想想自己,是不是喜欢结交世俗里面烦恼很多、坏习惯很多的人。为什么我们要远离这些人呢?因为这些人会带给我们不好的影响。怎么样影响呢?因为我们学佛的日子不长,对于善恶的标准还没有很清楚很明了,所以一旦我们跟烦恼习气重的人相处久了,那么我们久而久之就会习以为常,渐渐也跟他们产生一样的毛病。

面包打个比方,就拿政府的贷学金来说,如果我们自己的朋友百分之九十在工作后没有偿还贷款,那么我们自己难免也会不去还债。除非我们已经很清楚很明白自己一定要还,欠钱是不对的,那么我们才可以不被别人影响,反而可以影响别人。

回到经文,我们今天学佛的基础实在说是很不牢固,对于善恶我们还分不清楚,所以我们在还没有搞清楚搞明白佛法的时候,结交朋友就要很小心了。因为在还没有深入佛法之前,可能别人说几句话我们就迷惑了。所以今天读了这一句,还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在这个混乱的时代照顾好自己,免于受外面人事的污染,好好的来学习佛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7-2010 06: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简胜福田。为施不望报。"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知道,为施不望报的意思是做了好事然而不去求回报,这种人值得我们钦佩,因为他们做善事的目的真正是为帮助别人,利益众生。

那么什么是简胜福田呢?简单的说就是以轻慢的心来修善布施。

表面上看起来,以上两种人都好像是修善布施不求回报,所以佛陀特别提醒我们,两者是不同的事情。

从什么地方看呢?面包在此地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比如今天我们也赚了很多钱,所以也拿出一点点的钱财来做布施。然而因为太有钱了,虽然布施的钱对于别人来说数目很大,但是对于自己来说却是九牛一毛而已。这时候,我们或许根本不会在乎这些布施又没有回报,但是我们要清楚自己不是属于“为施不望报”,而是属于“简胜福田”,换句话说就是根本没有把那些钱放在眼里,而且还存着傲慢的心态,这个就大错特错了。

所以今天读了这一句,我们还是要时时警惕自己,以免犯错了自己还不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7-2010 06: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恩报者。为善摄诸事。"

。。。待续

面包小语:

什么是善摄诸事?
善就是很巧妙很好的,摄就是管理,这里特别指道场里面的事务。

我们读了这句经文,要回头看看自己,是不是在道场里面服务的时候是不是还对自己的好处有所希求。如果是的话,那么我们就等于不善摄诸事了!

不知道各位读者有没有发现?本经有一点特别强调的地方,就是自己做事的出发点在什么地方。有句话说:“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我们要特别注意,如果我们今天学佛乃至于做事修善的目的有所偏差,那么我们到最后一定会产生不好的结果。

比如本句经文所指,如果我们在服务大众的时候还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我们一定会产生烦恼,因为都为自己的利益着想,根本不是为了方便大众而服务大众。举个更明显的例子,例如今天一个很贤德的义工发现供养大众的食物不够了,所以义工的食物就拿出来供养大众,这个贤德的人也很欢喜,因为大众不至于饿肚子。但是如果换成一个自私自利的人,那么他就会在这桩事情上面生烦恼。

所以我们要知道,我们的想法做法是在生烦恼还是在断烦恼,这件事要从日常生活中自己细细去体会。否则纵容读了很多微妙的理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一点改变也没有,那么我们就变成了学术性质的“佛学”,而不是佛陀教育的“学佛”了。

今天读了这句经文,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老实的学佛,以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7-2010 06:4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求恭敬。利养。为志乐清净。"

。。。待续

面包小语:

读了这一句,不知道各位对于前面经文的还有没有印象?

前面经文提到,对于一个志乐清净的人,他面对世间人所追求的钱财、物质、还有名气的时候,他会觉得怎么样呢?这些东西对于一个志乐清净的人来说就好像死蛇、死狗、死人等腐烂的尸体。对于这些东西,远离都来不及了,怎么可能还去追求呢?

那么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有没有烦这个错误?有没有去追求跟死尸一样恶臭的东西自己却不知道?

如果今天我们做人做事还是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别人给我们好处,那么我们就要注意了,自己是不是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还不知道?

那么是不是佛陀要我们就干脆不去修善,不去修福作事了?
当然还是要做,不然佛法早在千年前灭绝了。我们可以做,但是要放下一切烦恼的来做。

怎么说放下烦恼来做呢?
佛陀在本经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重复了很多遍,我们应该要以“无希望心”来帮助别人,成就别人。我们帮助别人,如果那个人得利益了,很好,那是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成熟了,我只是一个助缘而已,跟我没有关系。如果那个人不肯接受帮助,那么还是他的善根福德还没成熟,诸佛如来也帮不上忙,所以跟我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已经尽力了。所以在这个里面事情照做,但是在这个里面我们一点得失的心都没有,我们的心就清净了。如果说今天我们还是念念都是充满控制别人,控制事物的心态,我们的心又怎么可能静得下来呢?

所以今天读了这一句,我们要知道反省。对于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要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并且把他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才不枉自己遇到了佛法的教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7-2010 06: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面包说 于 16-7-2010 06:54 AM 编辑

"多妄计者。以为出家。"

。。。待续


面包小语:

不知道大家在读经文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我们往往因为经文有些段落、句子很短,所以就疏忽了。但是里面的意思其实是很意味深长的。

就这句经文来说,句子很短,可是意味深长。

句子中,“妄” 是虚妄,“计” 是计较。这句经文带出来的意思就有味道了。

我们在这个世间生活也有很多年了。当我们回首过去的一生,我们有没有发现,自己曾经所喜爱所收藏的东西,到现在还有没有留下来,还有没有把握得住的?

打个比方,面包自己以前十分喜爱周杰伦的歌曲,所以也买了正版的cd来收藏。那时候是珍贵得不得了啊,连拿出来听都小心翼翼,不敢刮花一点。

但是现在呢?现在连听都没有拿出来听了。这个就是我们凡夫变幻不真实的心啊。

所以面包听到了一句经文很有感慨,“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

回到经文,我们读了这一句,就明白佛为什么用“虚妄” 来形容 “计较” 了。

我们读下一句“以为出家”,是不是代表这是出家僧人的事,不管我们居士的事情呢?
那么什么是出家呢?
相信各位也很熟悉以下几句解释,
"身出心不出"
"心出身不出"
"身心俱出"
"身心都不出"
出家的“家”指的不只是形式上的出家,我们要知道,出家的意义在于佛陀希望我们走出六道轮回的这个“家”。

所以今天的经文由于时间的关系,面包也是错略的讲,而我们也大略知道意思。我们居士纵然身没有出家,但是我们的心念念都应该想着要走出这个六道轮回的家,这才是我们学佛才是真正的目标,而不是搞学术性的研究。

如果是真想出离六道这个家的话,本经教导我们,对于人世间的虚妄的人事物,就不要再去计较,那么我们才可以称得上出家了。

今天读了这一句,希望我们好好用功,努力实践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7-2010 06: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分别彼我。名乐持戒。"

。。。待续

面包小语:

这一点也是我们常常犯的错误。怎么说呢?我们对于一切人事物都抱着很强很坚固的“你”和“我”。

面包举几个例子,“你的宗教是不好的”、“你的看法是错的”、“你的宗派是不对的”。

我们要知道,人的“本性”是一样的,众生都能成佛。但是什么原因造成我们今天形形色色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呢?就是从分别彼我的心来的。

今天我们如果是要持戒,目的是什么呢?最主要的是帮助我们把这颗缭乱的心给静下来。假如我们持戒还是在那边分别,谁犯了戒,谁犯了错,那么我们把心定下来的这个目的就没有了!这个是我们不得不注意的。

我们学佛是为了谁学呢?为了自己学啊!

如果我们还找别人的毛病,别人的过失,那么我们要想想,自己学佛的目的是要修正别人还是修正自己。那么我们就很清楚,这句经文的意义了。

今天读了这一句,还是希望我们都能理解到自己应该做的本份事,然后好好的来落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7-2010 06:0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尊敬者。名为听法。"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读了这句,首先要知道听法的目的是什么?
相信各位同修都知道,听经闻佛法是人生最大的享受。因为听闻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断除我们的烦恼,更进一步就是帮助我们解决生死的大事。

那么我们知道听法的好处了,那么我们就要仔细来看,什么人虽然也去听法师讲经说法,但是佛却不承认他是在听法呢?

其实面包读了这一句就想到了一个故事:

一位大学者去拜访禅师并提出很多问题请禅师回答,然而当禅师解答这些问题的时候,这位学者却又不断地表示出他已经明白的阐释所讲,禅师不得不停止谈话,开始给这位学者倒茶。

禅师倒满了茶杯,还不停手,茶杯里的水开始溢了出来。

“满了,满了,” 那位学者不断地提醒禅师,“茶杯装不下了。”

“是的,我知道,” 禅师意味深长的说,“如果你的茶杯不是空的,你怎么能品尝我倒给你的茶?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如果我们对于自己已经十分满意,觉得自己十分聪明,这就会好像已经装满的茶杯,那我们还如何能够听得进任何的佛法呢?如果不能接受佛法,不能照着佛陀教诲来待人处世,那么我们是永远得不到佛法的利益的。

所以佛陀在此地也提醒我们这一点,希望我们用心的体会,然后能够得到佛法真正的利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8-7-2010 08: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乐著世典。咒诅。言论。以为受法。"

。。。待续

面包小语:

今天我们看了这一句,我们自己要十分谨慎,十分小心。小心谨慎什么事情呢?我们要注意,自己读了这一句,是我们在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还是又再去挑别人的毛病,寻找别人的过失,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我们要知道学佛是我们未来修正自己而学的,就算今天别人真的犯了过失,那也是别人的事情。就算我天天追着犯错的人来批判,那个人也不会来听我的批评。

为什么面包那么肯定呢?因为假如一个人真的肯虚心的来听我们直接又当面的批评,那么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善根深厚的人而且少有的人。而且这个人很有资格学佛。为什么呢?因为他能够回头。就如同孔老夫子当年的弟子颜回一样,孔老夫子赞叹他是“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这个还怎么得了。在我们这个受西方教育讲求言论自由人人平等的社会里面,我们偶尔受别人批评几句就已经怒从心起,然后大声的“捍卫”我们自己的“尊严”与“权利”了,哪里还可能会接受别人的批评呢?

所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也要避免自己对别人的批评。因为批评了如果他还是不能够接受的话,我们只是多结冤家而已。对被批评的人和对自己都没有好处。

所以在这个混乱的时代,我们如果能够保证自己做到佛陀的教诲就已经很不错了,其他的事情呢就靠个人自己的因缘去决定。如果没有缘分,就算佛陀站在我们面前说法也没有办法让一个人改正过来的,更何况我们只是凡夫。

好了,回到经文。佛陀接着为我们说明,如果我们喜欢世间的书籍,喜欢咒语,以及世间的一些言论,那么佛陀告诉我们,我们并没有接受到如来的法。

关于这一点呢,我们也许会觉得,这个不关我的事,我天天在看佛经,对于世间的书籍言论咒语我都没有去研究。但是我们要知道,佛陀老人家这么说一定有他的用意,如果我们读经还是觉得这部经都在说着别人,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读经要知道,我们的目的就是希望从佛经得到修正自己的方法,以及学习分辨善恶,以免自己犯下错误,所以今天这一句,还有更深的意思在里面,否则佛陀又何必浪费时间为我们特别的说了这一句呢?

什么意思呢?答案往往就在我们面前,但是如果我们不去思考的话,我们也是得不到答案了。

所以今天读了这句,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细细去思考,然后明白了之后落实佛陀的教诲在我们日常生活之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7-2010 06: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于诸空性。无胜解者。能出离生死。"

。。。待续

面包小语:

我们知道,佛陀当年出家寻师访道为的是什么呢?为的就是能出离生死。

那么佛陀在此地就告诉我们,如果对于诸空性不能有胜解,那么对于这桩生死大事我们是绝对脱离不了的。

什么是胜解呢?
我们对于“胜”这个字要特别的留意。在“解”前面加一个“胜”就代表不是一般我们随便看看就忘记的理解,而是体悟得十分深切的理解。所以真正胜解的人绝对能够把自己的理解真正的落实在日常生活之中,绝对不是把佛经盖起来就恢复平常的生活,那样不可以算是胜解。而佛陀也提醒我们如果没有对于空性有胜解,我们绝对脱离不了六道轮回。

对于空性,面包也没有资格来解说,以下只有引用一段文字,希望我们读了以后能够落实在自己的生活之中,这么样我们修学佛法才会有所进步。

有一次,一個很有學問的外道婆羅門,在路上遇到須菩提,向須菩提提出質問道:
「須菩提尊者!聽說你在佛陀的座下,是解空第一人,可是,我要問你,世間上的一切,明明是真實的存在,你解空說空,是怎樣來自圓其說呢?」

須菩提用手一指,說道:

「你看那間房子,是四大(地、水、火、風)原素以及各種因緣和合而成,若把土木磚瓦分開,不但房子的相狀沒有,就是房子的名稱也沒有了。從一切是和合這點可以看空。這間房子在村莊中,是最堂皇美觀的,若是把它搬去與城市中的房屋一比,它就顯得矮小簡陋了。城市中巍峨高大的房屋,若是和舍衛城的王宮一比,又顯得不足一道了。從相對的事理上可以看空。空,不是否定一切,空有空的背景,空有空的內容。空,才是一切事物本來的面目。」

婆羅門聽了以後,沈默了一會,向須菩提舉手為禮,說道:

「尊者!你不愧是大聖佛陀解空第一的弟子,你的說教已令我感佩之至。慚愧,我還不夠資格和尊者對論。再見,我們後會有期!」

須菩提莊嚴的站著,用手在空中一畫,示意說:

「當你的黑髮成為白色,當你見到枝頭的樹葉降落在地上,還有那花的種子入土、抽芽、成長、開花、結果,經過變化循環,又成為它原有的樣子,你記好,那就是『空』!」

他們揚揚手就分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7-2010 06: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执著者。为离诸行。"

。。。待续

面包小语:

这句话呢,我们要相信,佛陀绝对是针对我们自己而说的。

什么是“离诸行”呢?老法师告诉我们,离诸行就是放下。离诸行是表面上来说,从原则上来说就是当我们从心里面真正把世间的一切都放下的时候,那么我们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离诸行”了。

所以回到经文,佛陀告诉我们,“多执著者” 绝对不会 “离诸行”。因为当我们心里面还有执着,那么我们就不可能会“离诸行”。

面包在此地也举个例子,就好像我们吃饭的时候,因为执著这个身体是“我”,那么当然“我”就要吃我喜欢吃的东西,所以发展到极端的时候,“我”就可能为了吃一餐饭就搭飞机出国。而且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当这个“沾沾自喜”生起来的时候“我慢”就跟着出来了。结果造成了自己越来越坚固的“我见”。

所以我们现代人修学佛法十分困难。怎么困难呢?当全世界都在充斥着错误观念的时候,如果我们说出不一样的意见与看法,就被人针对,被人排斥。但是我们也不需要去争辩,因为这桩事情还是靠自己个人的缘分,我们但尽自己的本分,守着自己的原则,随顺佛陀的教诲,那么我们才能够在这个时代得到本经前面所说的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所以今天读了佛经,我们要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千万不要被外面的大环境影响,人家说几句话,就把我们的信心动摇了。最后还是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努力落实佛陀教诲,离苦得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7-2010 07: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弥勒。我不说言。于菩提分。住有所得。名为证智。"

。。。待续

面包小语:

今天这一句经文特别重要,我们要特别的来体会,来思考。

今天我们学了那么多,会不会觉得飘飘然,以为自己已经证果了呢?

佛陀在此地很明确的告诉我们,我们如果还有“以为自己证果”的这种想法,那么我们绝对没有证得真实的智慧。

我们学佛都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就是学佛是恢复我们自己的本性而已。如果今天我们以为自己学佛也学得不错了,然后已经得到了“果位”,那么我们就大错特错了。

这桩事情在金刚经里面为我们解释得很清楚啊!我们从佛陀跟须菩提的对话可以看出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来,是名阿那含。”


那么如果说没有“果位”这种东西的话那么佛为什么还为我们说出这个名词呢?

我们要知道佛说法如果没有一个名词来给我们凡夫去看去想的话,我们没有办法理解佛法。面包打个比方,就好像数学里面的变数(x,y),我们解题的时候要用 x 和 y 来解释一个数学题,当我们算出来的时候可能才发现原来x 和 y只是用来暂用给我们抓住一个概念的方便法而已。

那么我们要问了,那么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证果了呢?在佛陀时代,我们可以去请教佛陀为我们验证自己是不是证果。

在这个时代的话,我们只能依照佛陀这句经文的标准,什么标准呢?标准就是今天这句经文,就是如果我们还是以为自己证果了,那么我们肯定就没有证果。

那么社会上很多宣称自己证果的人呢?
面包无德无能,面包也分辨不出来。但是如果我们依照佛陀与须菩提在金刚经的对话,我们就能够知道答案了。

所以今天读了这一句,我们知道佛经不可不读,不然我们很容易让整个社会牵着走,没有办法分辨是非善恶。

所以今天读了这一句,希望我们都能牢牢的记住佛陀的教诲,努力修正自己,实践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12:24 PM , Processed in 0.18742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