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典故事: 519樓,祝愿诸位同修大德们: 新年快乐,福慧双修!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24-2-2008 10: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諦 (二)
四諦有兩重因果。「苦、集」二諦,是說的世間因果;「滅、道」二諦,是說的出世間因果。
苦,是得到的惡果;集,是造作的惡因;滅,是得到的樂果;道,是脩種的樂因。這要明白:凡是受果,必有前因。
這箇法門,是佛成道以後,在鹿野苑初次說的;連續著說了三次,稱作「三轉法輪」。
第一次,只說苦、是有逼迫性的;集、是有招感性的;滅、是可以證的;道、是可以脩的。這次的說法,名曰「示轉」。上根的人聽罷,就覺悟了,起了信心。
第二次,說苦、汝應該知曉;集、汝應該斷去;滅、汝應該去證;道、汝應該來脩。這次說法,名曰「勸轉」。中根的人聽罷,也得覺悟,發起信心。
第三次,說苦、我已知曉了;集、我已斷除了;滅、我已證到了;道、我已修過了。這次說法,名曰「證轉」。下根的人聽罷,纔有覺悟,肯發信心。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08 10: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穿木屐的比丘
戒慎惡行, 調御色身, 捨離惡行, 勤修善行。 (偈 231)
戒慎惡語, 調御惡語, 捨棄言語, 勤修善語。 (偈 232)
戒慎惡意, 調御心意, 捨離惡意, 勤修善意。 (偈 233)
智者圓滿調御自己的身口意。 (偈 234)
有一次,六位穿著木屐,雙手拿著木杖的比丘在石板上走來走去,而製造很大的噪 音。佛陀聽見這些噪音時,問阿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阿難告訴佛陀這六位比丘的情形 。佛陀明白事情的真相後,說人必須體諒別人,不要破壞寧靜的氣氛,他也告誡比丘應 控制自己的言行舉止。從此以後,佛陀告誡比丘不要穿木屐。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08 10: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懺感授記
唐曇榮,春夏講教,秋冬坐禪。
因刺史送舍利三粒,乃誓求總獲,遂得舍利四百粒。
行方等懺法,寺僧僧定者,見光明中七佛皆現,一佛顧榮云:「我是釋迦,為汝身器清淨,故來授記。後當作佛—號普寧佛。」
是冬,榮卒,異香繞室。
唐朝潞州法住寺曇榮禪師,每年春天和夏天講經論教,秋天和冬天靜坐參禪。
曾往韓州鄉縣延聖寺,立懺悔法,刺史風同仁送舍利三粒,榮法師告訴眾人:「舍利之德,變化莫測,若虔誠消業祈求可得總量。」於是人人前別置水缽,加以香爐通夜苦求,至天明總獲舍利四百餘粒。
貞觀七年,清信士常凝保等請榮大師於法住寺行方等懺法 (天臺大師依大方等陀羅尼經所制,有方等三昧行法一卷。方等三昧與法華三昧皆為四種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行方等三昧而懺悔六根之罪障也),法住寺有一個和尚叫僧定法師,戒行精固,在道場上見大光明,光明中七佛皆顯現 (七佛指過去七佛。即莊嚴劫第九百九十八尊「毗婆尸佛」,九百九十九尊「尸棄佛」,第一千尊「毗舍浮佛」,賢劫第一尊「拘留孫佛」,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第三尊「迦葉佛」,第四尊「釋迦牟尼佛」)。有一佛對榮大師說:「我是釋迦牟尼佛,因你身心戒行清淨,所以來為你授記,你後來當成佛,即賢劫千佛之中的『普寧佛』。」 (亦為僧定法師授記,名普明佛。)
那年冬天榮大師圓寂,圓寂時異香嫋繞室內不散。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3-2008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一)
(此即「四諦法」之道諦)
(甲)四念住
「念」是觀念,「住」是安住。這是用智慧把妄心安住在某一處,不讓他迷惑散亂,使對宇宙人生得一箇正確認識。
(一)「觀身不淨」 自身後來有九種現相,宜於常常提念:一、死,二、脹,三、青瘀,四、膿爛,五、壞,六、血塗,七、蟲噉,八、骨鎖,九、分散。觀他有五法,即「種子、住處、相、體、畢竟」,俱不清淨。
(二)「觀受是苦」 身、心本有八苦交煎;逆境現前,更有飢渴、寒熱、勞役、刀杖的逼迫,這是苦上加苦,名曰「苦苦」。偶有假的樂來,總是要散的,散時仍感覺苦,名曰「壞苦」。不苦不樂的境雖好,但是剎那變遷,保持不住,這還是苦,名曰「行苦」。
(三)「觀心無常」 念頭起滅,變遷無常,對於一件事,忽然歡喜,忽然又厭惡,一念纔去,一念又來,好像波浪滾滾,這樣就教八識田裏撤下許多生死種子。
(四)「觀法無我」 這「我」字當主體解。應知一切事物,皆是眾緣和合,現出一箇假相,並無自體,這是萬法的真相。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3-2008 10: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護持身、口、意
願言語謹慎,調伏心意,不以身作惡;
願如此清淨身口意的人
可以證得聖者所宣說的正法。 (偈 281)
大目犍連尊者有一次和勒叉那比丘下山時,看見一隻豬面人身、悲慘的餓鬼。這時候,大目犍連尊者只是微笑。回到精舍時,勒叉那比丘問尊者,因何微笑?尊者回答說,因為他看見那隻滿嘴蛆蟲的豬面人身餓鬼。佛陀這時候也說,在他證得究竟智慧,成為佛陀時,也曾親眼目睹該餓鬼,佛陀因此敘說該餓鬼的前世因緣:
在過去佛時,這餓鬼是一位經常為人講經說法的比丘。有一次,他到有兩位比丘居住的一處精舍去。停留期間,他發現當地的人歡喜聽他說法,他因此想到,如果能使這兩位比丘遠離該精舍,而為自己獨有,就再好也不過了。他於是開始分化離間這二位比丘,使他們爭論不休,終於都離開精舍。因為這惡業,他在死後,長期遭受苦報。今生 ,他也生為豬面人身,繼續受苦。
佛陀因此說:「身為比丘,應內心祥和,不可造身、口、意的惡業。」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3-2008 10: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施食師
焰口施食,啟教於阿難,蓋瑜珈部攝也。瑜珈大興於唐之金剛智廣大不空二師,能役使鬼神,移易山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議,數傳之後,無能嗣之者,所存但施食一法而已。手結印,口誦咒,心作觀,三業相應之謂瑜珈,其事非易易也。今印咒未必精,而況觀力乎?則不相應矣!不相應則不惟不能利生,而亦反至害己。昨山中一方外僧病已篤,是晚外正施食。謂看病者言:「有鬼挈我同出就食,辭不往。俄復來云:『法師不誠,吾輩空返,必有以報之。』於是牽我臂偕行,眾持撓鉤套索云:『欲拽此法師下地。』我大怖,失聲呼救,一時散去。」越數日僧死。蓋未死前已與諸鬼為伍矣。向非驚叫,臺上師危乎哉!不惟是耳;一僧不誠,被鬼舁之河中欲沈之;一僧失鎖衣篋,心存匙鑰,諸鬼見飯上皆鐵片,遂不得食;一僧曬氈衣未收,值天雨,心念此衣,諸鬼見飯上皆獸毛,遂不得食,各受顯報。又一人入冥,見黑房中有僧數百,肌體瘦削,顏色憔悴,似憂苦不堪狀,問之,則皆施食師也。施食非易易事也,信夫。
瑜珈焰口施食法,是阿難受餓鬼恐嚇,說他三天後要命盡墮餓鬼道,除非布施百千萬億無數餓鬼飲食,並供養三寶等方可免。阿難問佛,如何方便施食,得免斯苦?佛告阿難:「有陀羅尼名曰『無量威德自在光明殊勝妙力』,若有誦此陀羅尼者,即能充足俱胝那由佗百千恒河沙數餓鬼及婆羅門仙等上妙飲食,如是等眾乃至一一,皆得摩伽陀國所用之斛七七斛食。阿難我於前世作婆羅門,於觀世音菩薩所,及世間自在威德如來所,受此陀羅尼故,能散施與無量餓鬼及諸仙等種種飲食,令諸餓鬼解脫苦身得生天上。阿難汝今受持,福德壽命皆得增長。」(詳載「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是密教部收攝的經典。密法由於唐朝金剛智法師及大廣智不空法師二人大力宏揚而大興盛。能使役鬼神,移山倒海,威神之力不可思議。傳幾代後,就沒人能繼承了,所剩只施食一法而已。手結手印,口誦咒語,心作觀想,身口意三業相應(又叫三密相印),叫做「瑜珈」,這件事不是容易的啊!今人手印、咒語未必精通,而況最難的觀想功夫呢?如此身口意功夫不到就不相應了,不相應則不但不能利益餓鬼群生,反而害了自己。
昨天我們雲棲山,有一位外來的掛單僧,病得很重,當天晚上寺外正作焰口施食。這位僧人對看護他的人說:「有鬼要帶我一同出去吃施食,我謝絕不去,不久鬼又來說:施食的法師沒誠心施食,害我們不得食,空跑一趟,一定要懲罰他一下。於是牽著我的手臂一同走出去,眾鬼拿著撓鉤套繩,要把施食法師拖到地下。我非常害怕,失聲呼救。眾鬼才散去。」過幾天這個方外僧就死了,還沒死之前就和鬼一起了,是將死之兆。那次要不是他驚叫,臺上施食師就危險了。
不但是這件事,還有一位施食師父不誠心誠意施食,被鬼抬到河中要溺死他;另一位施食法師忘了鎖衣箱,心中老惦記著鑰匙,諸鬼但見飯上都是鐵片,終於不得食。又有一位施食僧曬毛衣還沒收進屋子裏,剛好下雨,心中惦念這件毛衣,諸鬼看見飯上都是獸毛,也吃不得,這兩人都受到現世的果報。此外,有一個人曾在定中,進入幽冥界,看見有一間黑暗的房子中,有數百位僧人,形體削瘦,容色憔悴,好像非常憂愁痛苦的樣子,問他們是什麼人,才知道都是施食師啊!施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由此更加相信了。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3-2008 10: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二)
(乙) 四正勤
「正」指正當的事業,「勤」是不懈怠的去作。凡一切善的事業,皆是正當的;惡的事業,就不是正當的。
善的事業,須要勤作;惡的事業,更須要勤斷。並且要把「身、口、意」三業合起來省察,纔得究竟。
(一) 已經生起的惡業,要勤懇的把他除斷。
(二) 還未生起的惡業,勤懇的防備,不使他發生。
(三) 還未生起的善業,勤懇的使他生起。
(四) 已經生起的善業,勤懇的再使他增長。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3-2008 12: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彌顯神通
比丘雖然年少,但精進修行佛法,
照耀世間,一如無雲遮掩的明月。 (偈 382)
修摩拿沙彌是阿那律陀尊者的弟子。雖然非常年輕,但由於累世以來的善業,他已經是阿羅漢了,並且具有神通力。有一次,阿那律陀尊者生病了,他就運用神通,離地而行,到距離精舍十分遙遠,非常難以到達的阿耨達池去取水回來給尊者。後來,阿那律陀尊者和他一齊到東園鹿子母講堂向佛陀頂禮問訊。
其他沙彌看他這麼年輕,就揶揄作弄他。佛陀希望這些沙彌明白修摩拿沙彌的殊勝,就要沙彌們也到阿耨達池去汲取一瓶子的水,但所有的沙彌都沒有辦法。最後,在阿難尊者的要求下,修摩拿沙彌再次顯神通,到阿耨達池取水回來給佛陀。
傍晚時分,眾多比丘聚在一起,向佛陀敘說修摩拿沙彌的神奇之旅。
佛陀說:「比丘們!任何人熱切修行佛法都可證得神通,即使十分年輕的人也可以。」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3-2008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應第十 總論
予錄古行,以感應終篇,有笑於旁者曰:「道無修,無證;無修則感者空,無證則應者寂。憧憧於感應,無亦計功謀利之心歟?」
予曰:「桴感鼓則應以聲,水感月則應以影,謀與計安在?是故,忠臣誓而枯竹芽,孝子泣而堅冰解,理也,奚足異乎?使感應無繇,則因果蕩然矣!豁達空招殃禍,可勿戒諸?」
我紀錄古德崇行,以感應篇作結束,有人在旁邊笑道:「所謂道是不假修持,不假印證的,真如自性本自具足,無修則本無所感,無證則本無所應,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心不定下,老惦記著感應與否,不是變成計較追求功利了嗎?」
我說:「鼓槌對鼓的感應就發出了鼓聲,水對月的感應就映出了月影,很自然的,哪有什麼計較和追求呢?所以後漢朝忠臣諒輔,在國家旱災時,禱告山川上天,自曝中庭,為民祈福,發誓到日中無雨,要用他身體來謝罪,堆好薪柴,要自焚身,到了日中,山氣轉黑,雷雨大作,一郡沾潤,世稱至誠(後漢書,獨行列傳諒輔傳)。又晉朝孝子王祥,早喪親,對繼母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母親愛吃生魚,一時天寒地凍,王祥脫衣臥冰上,冰忽然自解,跳出雙鯉魚,持之而歸。(臥冰出鯉孝子有三:一為王祥,一為王延,一為楚僚,均載於『搜神記』中。)至忠至孝而感應,是很平常的道理啊!有什麼好奇怪的呢?假如沒有感應,就毫無因果報應可言了,永嘉大師證道歌說:『豁達空,撥因果,莽莽蕩蕩招殃禍!』就是怕人偏於頑空,容易否定因果的存在,魯魯莽莽,悠悠蕩蕩,不知不覺招萬劫災苦、飛殃橫禍。修行的人,能不深加警惕嗎?」
(本單元「緇門崇行錄」全文完)
‧摘錄自‧《緇門崇行錄淺述》明‧蓮池大師作/吳錦煌居士述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6-3-2008 12: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三)
(丙)四神足
「欲」「勤」「心」「觀」是四種禪定。「神」是神通,「足」是身的兩足,這是比喻話。身能起立,全依兩足;神通的發生,全是依靠禪定。
上來的四念住、四正勤,修圓滿了,就可發生四種善根:
一、煖法,聖道比火,見火必先和煖;見道以前,也有一番和煖氣象。
二、頂法,好比到了山頂,說不定要進要退;是說行人雖然進到高處,仍要提防退轉。
三、忍法,決定四諦是最勝的法,把心安住了。
四、世第一法,有漏的智慧,已達到極處,再進一步,就得無漏智慧。
但是這四善根的進級,仍是要修觀四諦作成的。
在四善根上,依著很勝的希望力,修到的定名「欲」;依著精進力修到的定名「勤」;依著一心止住力修到的定名「心」;依著觀察力修到的定名「觀」。能修到這四種定,自然會發神通。神足的名稱,是總合因果來說的。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3-2008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求多福的比丘
譬如邊境城市,內外都受到防護,
人也應當如此護衛自己,不可糟蹋機會 (註),
糟蹋的人墮入地獄受苦。 (偈 315)
一群比丘到邊境的村落去結夏安居。第一個月,村民妥善照顧他們並且提供他們生活的必需品。但搶匪在第二個月的時候掠奪該村子,有些村民甚至被擄去當做人質。村民因此必須重建村子,保護自己,也就無法如願供養、照顧這群比丘。這群比丘只好自求多福了。
結夏安居結束後,他們回舍衛城的祇樹給孤獨園,去向佛陀頂禮問訊。他們也向佛陀報告說,由於村民的處境困難,所以,安居的後兩個月,他們過的相當艱辛。
佛陀告訴他們:「比丘們!想要擁有無憂無慮,輕輕鬆鬆的日子本來就很困難。一如村民要保護自己的村落,比丘要時時刻刻自我警惕,堅定地集中心念,努力修行。」
(註) 例如佛陀出現世間,與人共修,健康的身體,擁有正見等。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2-3-2008 09:0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四)
(丁)五根五力
根力都是譬喻。「根」譬樹木有根,纔能生長;「力」譬樹根堅固,才能茂盛。二緣和合,纔能開花結果。求道若能立住根本,再得了堅固力,纔能得到道果。
(一)信根,信四諦聖道,合三十七道品等,理皆真實。
(二)進根,精進求道,決不休息。
(三)念根,把心安住在道上,不起雜想。
(四)定根,心與道合,不向外散。
(五)慧根,視察四諦的義理,很能了悟。有這五箇字,就是道心長了根。
(一)信力,是不受一切外道邪說誘惑,不為環境改變。
(二)進力,是能不怕困難,打破一切,勇猛前進。
(三)念力,是偶起雜念,立即斷去,不使他相續。
(四)定力,是內心不動,且能離開外境的攪擾。
(五)慧力,是能破除無明,心得解脫。如能作到這樣,就是五根生了力量。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8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觀想海市蜃樓
人若視世間如水泡,如海市蜃樓,
則不落生死輪迴。(偈 170)
有一次,幾百位比丘到森林去禪修。但由於進展太緩慢,他們決定回精舍向佛陀請示更適合他們的禪修題目。他們在路上遇見海市蜃樓,就針對這種現象禪修起來。後來,當他們抵達精舍時,突然暴雨來襲,碩大的雨滴打在地上,行成水泡,後來就消失不見了,他們因此如是思惟:「我們的身體就像這些水泡,終究會毀壞。」而察覺到五蘊的無常。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3-2008 10:4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五)
(戊)七菩提分
「菩提」是覺的意思,這是得了無漏智慧,修行的七種方法,也名曰「七覺支」。
(一)「擇法覺」:一切事理,要用智慧觀察,能以明白,那是真假,不致錯誤。
(二)「精進覺」:佛法固須精進,要能明白,無益的苦行,不去妄作。
(三)「喜覺」:心得佛法,自然喜歡,這名「法喜」。要能明白,法有了義,有不了義,必須認得準確,不可顛倒。
(四)「除覺」:煩惱必須斷除,要能明白,煩惱與菩提非一非二,不可錯損菩提。(此一另解法)
(五)「捨覺」:一切境界,如夢如幻,要能明白,虛妄不實,既已捨去,不宜再去追想。
(六)「定覺」:禪定有世間禪,出世禪多種,要能明白,世間的禪,報盡還墜,不了生死,不可貪著。
(七)「念覺」:這念有觀察的意思,好比醫生診病;前六覺好比藥品。修行要定慧平均,定偏了就昏沉,當該用擇、進、喜來提起;慧偏了就浮動,當該用除、捨、定來安穩。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4-2008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高貴的人
聖者極難得,不是每個家族都能生出聖者,
但聖者出生的家族和樂興旺。(偈 193)
阿難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我們的老師--佛陀告訴我們,純種的大象只生長在參達塔和優薩陀種中,純種馬只生長在信度種中,純種牛只生長在優沙帕種中。事實上,他只告訴我們有關純種象、馬、牛的事,但卻未提及最尊貴的人到底生長在何處?」
經過一陣思考後,阿難尊者就前去請教佛陀這個問題。
佛陀回答他:「阿難!最尊貴的人並不生長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但,最尊貴的人生長的家庭,一定快樂興盛。」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5-4-2008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十七道品 (六)
(己) 八正道分
「正」是不偏邪,「道」指涅槃的法門。這八種道,就是無漏的法。
(一)「正見」 四諦各有四行相觀,合成十六行觀,名曰「無漏行觀」(甚繁不述),
能修此觀,見解纔得正確。
(二)「正思維」 用無漏智發動思維,不是識心發動妄念,這種思維,能以斷惑證真。
(三)「正語」 是口不說「妄語、惡口、兩舌、綺語」四種惡業。
(四)「正業」 是身不犯「殺、盜、婬」三種惡業。
(五)「正命」 出家眾戒五種邪命 (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在家眾不作惱害眾生,或迷惑眾生的職業來謀生活。
(六)「正精進」 是對趨證涅槃的道,勤加修行。
(七)「正念」 是專念證心的正道,合萬行的助道法。
(八)「正定」 是修出世間禪定,遠離有漏禪定。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08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殊卡沙彌
灌溉的人引導水,製作弓箭的人矯直弓箭,
木匠彎曲木材,德行具足的人調御自己。 (偈 145)
殊卡沙彌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接受舍利弗尊者的剃度而出家為沙彌。有一天,他隨從舍利弗尊者外出化緣。路上,他看見幾位農夫正在引水灌溉,幾位製作弓箭的人正在矯直弓箭,另外有些木匠則正在製作車輪。
他請教舍利弗尊者,是否這些沒有生命的東西(水)都可以任意由人引導或製作成想要的形式(箭和車輪)?
舍利弗回答說,只要具備足夠的技術,當然可以。
殊卡心想,既然沒有生命的東西都可以加以調御,那麼毫無理由說具有心識的人無法調御內心,修習清淨和止觀。
他當下向舍利弗請求回精舍自己的房間去禪修。諸天神也護持他,使精舍保持安靜。當天他就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因此向比丘們說:「一個人精進修行時,天神都會來護持。我也阻止舍利弗進入殊卡的房間,使他免於受到干擾。當他看見農夫引水灌溉,弓箭師矯直弓,木匠製作車輪時,就調御自己的內心,此刻他已經是阿羅漢了。」
(請參考故事「年輕沙彌的修行成就 」)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08 08: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二因緣
「因」說事的原素,「緣」說果的促成;這是窮究眾生涉歷三世,輪迴六道的由來。
(一) 「無明」 是本性從無始一念不覺,起的煩惱。
(二) 「行」 是依著無明造的善惡事業。這是「過去」世的二種因。
(三) 「識」 是過去二因,混合入胎的神識。
(四) 「名色」 是神識依父精母血生起的胎體。
(五) 「六入」 是二、三月後漸長成六根。
(六) 「觸」 是胎出生以後,在二、三歲時,與外界的接觸。
(七) 「受」 是六、七歲時,漸能分別苦樂。這是「現在」世的五種果。
(八) 「愛」 是十歲以後,依苦樂的感覺,愛把苦離開,愛把樂接受的一種思想。
(九) 「取」 是成人以後,愛欲發展,便執取不捨一切的造作。
(十) 「有」 是依愛的思想,取的造作,遂有了種種的業力。這是「現在」世的三種因。
(十一) 「生」 是依著現在的業力,牽著將來去投生。
(十二) 「老死」 憂悲苦惱,是既有了再生身,就免不了受這些悲苦。這是「未來」世的二種果。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8 05: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尊重佛陀的方法
安住佛法,喜悅佛法,禪修佛法,
思惟憶念佛法的比丘,不退轉。 (偈 364)
佛陀宣告四個月後即將般涅槃,很多尚未證得阿羅漢果的比丘因此非常沮喪,精神恍惚,不知該怎麼辦。 他們之中大部分的比丘就日夜不離佛陀身邊。但有一位達摩拉瑪比丘依然保持正常的作息,不來佛陀的身邊。 其他比丘誤解他的心意,便向佛陀報告。達摩拉瑪比丘於是恭敬地向佛陀解釋,他對佛陀最崇高的頂禮就是在佛陀般涅槃之前,證得阿羅漢果。
佛陀讚歎他:「做得很好!敬愛、尊重我的比丘應該像你一樣。只有真正奉行佛法的人才是真正頂禮我的人。」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08 05: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度
「度」的意思,是說眾生在生死苦海裡,要度到涅槃樂岸上。有六種方法,按著去作,就可達到目的。
(一)「布施」:是用自己財物或某事,分布施給對方。略舉三種:
一、財,用財物賙濟缺乏的。
二、法,說法使人得益。
三、無畏,救拔眾生的厄難。
(二)「持戒」:是應止的應作的,都遵守戒律去辦。事相甚繁,略說三聚:
一、攝律儀,所有戒條謹持不犯,就是「諸惡莫作」。
二、攝善法,就是「眾善奉行」。
三、攝眾生,就是「救護眾生」。
(三)「忍辱」:是忍耐一切逆境的逼迫。略舉二種:
一、耐世怨害,忍受有情侮辱戕害等事。
二、安受眾苦,忍受時緣飢渴寒熱等事。
(四)「精進」:是磨勵身心,進修前後五度。略舉三種:
一、披甲,發了大心,不畏一切,好像穿上鎧甲,不怕衝鋒。
二、有勇,聽到難斷的事,難能的事,心不怯懦。
三、不退,遇到任何障礙,決不退轉。
(五)「禪定」:是止住散亂的妄心,使他寂靜觀照。方法繁多,不能枚舉。修那一門說那一門,不修,說也不懂。在這裏只好舉出三大類的總名,略知他的大概而已。
一、世間禪。二、出世間禪。三、出世間上上禪。
(六)「般若」:是證得的智慧。略舉三種:
一、實相,離一切虛妄的性體。
二、觀照,能以照察實相的真智。
三、方便,能以分別諸法的權智。
‧摘錄自‧《佛學常識課本》李炳南老居士編著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