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30-8-2007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不观身份 不察时机
强劝依止 违缘顿起
某些居士在依止了善知识后,觉得无所不好,心中亦能生起欢喜心、感恩心。在自己沾沾自喜后,就不可遏制地到处宣传,强拉硬劝,夸赞自己的师父如何如何了不起,依止他有如何如何的好处,甚至不顾缘起,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也强行劝说,直至他们心生反感。其结果不仅没有达到使人依止的目的,反让这些人对善知识及其道场产生了种种偏见和疑惑。
众生宿世因缘不同,根器亦不同,所依止的善知识亦不相同。强劝人依止用心看似良好,希望所有众生均能依止大善知识而得解脱,但其言行恰恰违背初衷,在客观上给善知识和道场制造了违缘,从结果上看,与谤师、谤法没有差别。因此,已经依止了善知识的居士,应当随顺因缘,不要随意劝诱他人,对于那些没有信仰的众生,更不能不分场合、不察时机“宣扬”、“赞叹”善知识的功德。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8-2007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借师名义 谋己私利
师兄师弟 为做交易
某些居士做“依止”,并非对善知识所授的甚深法要及其断证功德有信心,而是看中了他的声望,及其所接引的“人群”。一方面,此类居士打着善知识的旗号到处谋一己之私;另一方面,以同门为借口,让师兄弟帮衬其生意,推销自己的商品。
佛法是教人了生脱死的无上法宝。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是无上妙法的守护者。依止善知识的目的,是为直趣解脱,亲证菩提。如果为了俗世的蝇头小利,看中的是善知识的名望和“关系网”,那简直是对善知识的轻蔑,对无上妙法的亵渎。在末法时期有幸遇到具格的善知识,时刻恭敬承侍,每日精勤修持尤恐不及,哪里还有心思去钻营世间名利!此类居士的想法和做法,比买椟还珠的人不知愚蠢多少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8-2007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家事纷争 请师调解
琐碎凡情 求师指明
某些居士与烧香拜佛的居士相似,不同之处就是把其依止的善知识看成了活的佛菩萨:求善知识保其家宅平安,求善知识调解婆媳关系,求善知识保佑家人无病无灾等等。还有些居士,搬个房子,要请善知识算个好日子;生个孩子,要麻烦善知识取个好名字;出个灾病,要求善知识变个好因缘。善知识在此类居士的心目中,就是家长、神仙或风水先生,有的时候还是老皇历,反正不是教人了生脱死的载法者。
学佛,唯重修持,岂关俗事;敬师,只愿作佛,不求余物。世间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家长里短的纷争,本无意义,就算是善知识全部替我们解决了,又能怎样?心执世事,没有希求解脱之心,即便暂时解决了所有问题,还一定会生出更多的烦恼。此类居士千忧万虑,就是没有虑及自己的生死大事,没有虑及自身的业果。不知求解脱,不懂因果,根本不是佛弟子。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8-2007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师所授法 未见其妙
师有“宝物” 定需求到
某些居士对于佛法没有正确的认识,即便听到了善知识所传的法要,也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信心,反而弃之如敝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平实的修行法要不能满足他们“见光见影”的猎奇之心。可一旦他们听说善知识有什么甘露丸、开过光的佛像等等,就会趋之若骛,百般谄媚,乞求善知识赐予。自己家里摆个佛堂,请尊佛像,甚至买个念珠,也会不辞辛劳的请善知识洒净,加持。
具格的善知识是诸佛菩萨的总集,之所以令万人钦仰,累劫顶戴,就是因为他们具有清净的传承,及可令众生解脱成佛的甚深法要。如果依止这样的大德,却不求法,或者在授法后不如法修持,简直如同弃摩尼宝珠于粪坑。此类居士,不知为何要依止善知识,更不清楚善知识所传法要的殊胜性,他们已经习惯于以自己凡夫的分别念,以外道的神通、“气场”等邪知见去看待善知识所传的法,以此种心思去妄测,自然觉得善知识所授法没有什么了不起。
善知识随缘赐予的甘露丸、加持品等,只有因缘相契,才有不可思议的功效。但仅靠这些加持品,而不契入实修,终究不能解脱,更不可能成佛。没有听说哪位大德是靠吃加持品成就的,也没有听说哪位居士是因为善知识洒净、开光而解脱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8-2007 03: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夸己则喜 赞他则怨
以嫉妒心 样样争先
某些居士因宿生的习气,看不得善知识夸赞别人,否则会心生不快,嫉妒不已。心里总打小算盘,希望善知识认可自己是最好、最亲近的弟子。如果听说某位同修接善知识到家里住了两天,吃了五个包子,那此类居士一定要请善知识住三天,吃七个馅饼。如果善知识赞叹某某的修行好,说他们可以一坐两个小时,那此类居士一定拼着腿断也要坐三个钟头。
大善知识恒住法性,随缘示现差别相,对于所有弟子皆一视同仁,无有分别。正如佛陀那样,对待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和对待处处捣乱的提婆达多,没有任何亲疏之别。而此类居士,依照自己的凡夫见,恨不得把善知识变成自己一个人的至亲,正是这种贪执和无知,令其在法上无法受益。供养承侍善知识,自然积累无量福慧资粮,但如果以嫉妒心或瞋心而发起,则所做不仅毫无功德,而且种下堕入阿修罗道的因。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8-2007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以情执心 贪恋依止
以凡俗见 揣测行持
某些居士口头说“对善知识有信心”,但其所谓的“信心”不过是世俗的情执。他们觉得善知识威仪出众,就心生贪恋,把他当成自己的“白马王子”或者精神偶像来崇拜。还有一些居士与此相反,总以自己的分别念揣测思维善知识的言行举止,以为善知识有许多不圆融的地方,甚至过失。
不论是以情执心的依止,还是以凡俗见的妄自揣测,都是不如法的。对于善知识的依止,只能是法上的依止和承侍。对于善知识的恭敬和信心,也是基于善知识清净的传承,基于他们是守护佛陀教言的导师。如果以贪心来“依止”善知识,那与世间的偶像崇拜、追星族有何区别?一旦此类居士没有从善知识处得到他们所期盼的“亲切”和“眷顾”,就会生起极大的烦恼。如果因此而由爱生恨,更会造成舍弃恩师的大恶业。
大善知识的行持,非凡情可测,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皆为幻化手眼、权巧方便。华智仁波切的上师钦哲益西多吉,有一次喝得醉熏熏的,对华智仁波切又踢又骂,但他以此种手眼,令华智仁波切当下契入法性。禅宗祖师临济义玄的非情之喝,德山宣鉴的无由之棒,也不知接引了多少信众。在我们还没有能力识别善知识言行中不可思议的密意时,千万不要胡思乱想,而应当时刻检点自己的身、语、意,励力修持,以便更快地与善知识的教法相契。如果实在不明白善知识的言行,或者对善知识的言行产生疑惑,应以忏悔心、恭敬心,直接请教善知识,而不应自己打妄想,以为善知识有过失。有偈言:“己过如山皆不见,师过秋毫亦明察,法不相应是由此,勤加忏悔常意念。”意思是说自己的过失像山一样却不知道,师父有一点儿“错误”倒看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此才不能与法相应,若出现这种情况,应勤加忏悔才行。希望妄测善知识的居士好好思维此偈,能够如理如法事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0-8-2007 03: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既受法已 不精进修
妄加比对 贪求别法
某些居士虽听受了甚深法要,但却感觉师父所传不过如此,因而生不起精进心去修持。在此种心态下,一旦听说某某高僧、活佛有殊胜的灌顶或法要,就心生贪求,甚至瞒着自己的根本上师去受法。
此类居士欺瞒善知识,既贪着又愚痴。试想,即使他们求得了其他的法要又如何呢?如果再听说另一个“无上”妙法,又会心痒难熬,对于当前所受法又会舍弃不修。如此狗熊掰棒子般地“赶场拜师”,到头来必定一事无成,解脱无望。此类居士,正如佛经中形容的,犹如春天下种,在庄稼未长成时,拔苗重新栽种。如此一次次反复,直至秋天,虽然付出极大辛劳,却落个颗粒无收的结果。
如果我们的恩师是具格的善知识,就会观察我们的因缘和根器,如果我们真的适合修其他法,或者应去依止其他善知识,恩师一定会告诉我们。昔日,吉美赤烈沃塞无法长寿,其上师吉美林巴观此缘起,指授其参拜瑜伽士久利津而得长寿灌顶。汉地禅宗祖师临济义玄,在黄檗希运座下三次被打,不明其理,希运禅师指授其至高安滩头参拜大愚禅师,义玄由此而明了法性。
贪求别法的居士,其根本错误即是对善知识没有坚定的信心,相应地,也就对其所受法要没有信心,因此才会东奔西求,不断驰取。若对所传法要缺乏信心,就不可能珍惜,更不会依之行持。若是这样,弟子不仅在修行上不能进步,而且稍有不慎就会造下舍弃善知识的罪业。
结语
日常法师讲解《菩提道次第广论》时,曾谈到这样一则故事:一日魔王对佛陀说:“佛陀啊,你在世的时候,我奈何你不得,等你涅槃后,我让我的子孙穿你们的衣服,以相似的言行来败坏你的教法。”佛陀闻言,一时无语,默然下泪。日常法师讲至此处,亦不禁潸然。
人们对于佛法的印象、佛法的理解,多半来源于他所接触的居士。如果我们居士言行不当,令众生误解乃至厌恶佛法,那我们即成为魔王的眷属、提婆的子孙!
末学每每念及现在佛法之衰败,不禁心如刀割。作此篇《自我警示录》不为批判他人,只为警醒我们居士,在日常行持中常自我检点,自我纠正,以改变与我们接触的人对佛法的误解,以利于正法之弘扬。窃望读者唯念末学诚恳之心,勿以言辞过激,语含讥讽为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9-2007 01: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7.学佛行仪 :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文章编辑:天涯
本书是现代大德印光法师和茗山法师的讲述,语句通俗易懂,是进入佛门必须经过的步骤,也是学佛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
内容包含实践学佛的三个层次:
(一)三皈
是进入佛门的第一步,佛法僧称为三宝,是佛弟子学习和景仰、依止的对象。不受三皈依的人,不能称为佛教徒,它是信教和不信教的界线。
(二)五戒十善是自修阶段
三皈后就应依佛法的教导,受持五戒以修身,防止过失和不犯错误,使自己身心有了规范,向善的方向发展。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再扩大深入,是推已及人的过程,由消极的自利,走向积极的利他方面。
(三)四摄六度专以利人度生为目的
一切都为利益他人考虑,不计较个人财产得失,生命安危,此是佛教的精神实质所在,修学的人,虽是凡夫,亦称菩萨。(叫初发心菩萨)利他实在也包含自利,在修学过程,改变了自私习气,扩大了心量,磨炼了志气,以救度众生苦难为己任,历久功深,必然成佛。
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
印光大师开示法语:
皈即三皈依。皈即“皈依”,也作“归依”。皈字是“白”与“反”二字组成。取反染成净的意思。
皈依三宝,即:一,皈依佛,二,皈依法,三,皈依僧。
所谓三宝,有自性三宝及住持三宝二种。佛是觉悟的意思。所谓自性佛,是指自心本具离念灵知的真如佛性。法是指法轨和模范。所谓自性法,是指自心本具的道德仁义等懿范。僧是清净的意思,所谓自性僧,是指自心本具的清净无染的净行。这是自性三宝。所谓住持三宝。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是佛宝,佛灭度后,所有泥金合土、木雕、彩印的佛像,都应恭敬如佛。佛所说离欲清净诸法,凡三藏十二部诸经典,都是法宝,出家受具足戒,修持净行,都是僧宝。“归”是归投的意思。如水归海,如客归家。“依”是依托的意思,如子依母,如渡依舟,人在生死大海中,若不依归自性三宝与住持三宝,就无法出此大苦。若肯发志诚恳切心,归依三宝,如法修行,就可出生死苦海,了生脱死。譬如我们失足堕海,狂涛汹涌,有灭顶之忧。在这千钧一发生死存亡之际,忽有船来,即便趋登。这就是归投的意义。由于了解自性三宝,从此克己修身,战兢惕厉。再求住持三宝及十方三世一切三宝,便可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即生成办道业,永脱生死轮回。譬如遇险登船,安坐到岸。过去的凶险已脱,现在得重庆更生,无限利益,由此而得。这就是依托的意义。世事纷扰,烦恼万端,处此生死大海,众生当都以三宝为船。既得归依,鼓棹扬帆,不懈不退,自能径登彼岸,永臻安乐。
既归依佛,当以佛为师,自今开始,直至命终,虔诚敬礼,一息不容稍懈,再不可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归依法,当以法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典籍。既归依僧,当以僧为师,自今至终,不可再归依外道徒众。如果既归依三宝,而仍信仰外道,尊奉邪魔鬼神,则虽日常念佛修持,也难得真实利益。因邪正不分,决无了生死的希望。愿大家引起警惕。
另外,要知道所谓归依者,是归依佛法僧三宝,不是归依个人,例如今日各位来归我,“我”不过代表三宝,授证三归,也就是授皈依师,并非归依我一个人(不是拜一个师父)。每见僧俗有误解归依意义的,在家人则说“我归依某法师”,出家人则说“某人是我归依弟子”。这是遗大取小,废公为私,可悲可叹,因此顺便说明,免再贻误,望大家注意。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4-9-2007 05:04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07 05: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8. 四摄法
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菩萨了悟自心,本无生灭,慈心垂视六道众生,枉受沉沦,无有出期,于是广发同体大悲,尽未来际行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以此四种方便法门摄受众生,使一切众生欢喜接受教化,进而信乐佛法,舍妄归真,入佛智海。故知,菩萨外行四摄法,内以无尽的大慈悲心,运用善巧方便度化众生,方能利乐有情,同成佛道。
(一) 布施摄
有财施、法施、无畏施。
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叫做布施,你要摄化他人,必须自有方法。你将财力、学力、体力帮助他人,对方受了你的恩惠,对你自然发生好感,信仰你所说的话,听从你的指挥。就是不大合情理的话,他都会迁就,何况你说的是合情理的正法。人是感情的动物,帮助他人是最能联络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顺利,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福利社会的慈善事业,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生的法子。发菩萨心学佛的人,于此不可不轻视之。
菩萨随顺因缘而行布施,若须财,则行财布施;若乐法,则行法布施;若心怀怖畏,便予以无畏施。此三种布施法可交互运用,普摄群迷,令诸众生,远离忧恼,趣证菩提。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07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爱语摄
爱语即是温和柔软、欢喜赞叹的话语。谚云:「好言一句三冬暖。」菩萨依众生之根性,善言慰喻,使其充满信心与欢喜,藉由爱语与众生结善缘,再进一步使其欢喜接受佛法,信受奉行,成就普度众生的目的。
爱语可以包括三种:
(1) 慰喻语
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灾难,受到恐怖,绝不可幸灾乐祸,须要用慈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虽然没有多大的力量帮忙他,但这温柔的言语,同情的态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和你发生好的感情。
(2)庆悦语
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就是坏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地方,我们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就是坏的人,也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
(3)胜益语
是使听了你的话,可以辗转增胜增益。如得少为足的人,你可以勉励他,使他再进一步地求胜。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学小乘的开导他再学大乘。这些话,都属于胜而益善的。有时不但以柔语劝勉,亦可以硬语呵责,使之感悟,励精图治,只要态度诚恳,都可以摄化他,使他能接受你好意的教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07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利行摄
菩萨以身口意三业之善行,利益众生,使其欢喜信受佛法,即是利行摄。故凡利益众生之事,无不尽力而为,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冤亲平等的大慈悲心,积极修利他之行,得到众生之尊敬与信赖,使其信乐佛法。
是自己做的事情,使人得到好处,便是有利于行。父母教养子女,注意子女的身心利益,自能获得子女的孝顺;老师教导学生,如处处为学生的利益著想,也必能得到学生的信仰;长官能顾到部下的利益,也会得到部下的拥戴;菩萨能随顺众生,为众生的利益做诸善事,自然也会得到众生的感荷,而来服从他的化导。
从前欧洲有个特长于养野兽的人,整天与狮虎为伍,野兽也不害他。有人问他的缘故,为何不被狮虎所伤?他说:这有什么奇怪,你待它好,没有伤害它的意思,它自然也会服从你的指导,不会伤害你了。野蛮的兽群,亦可以感化服从,何况说是人类?所以菩萨要摄化众生,就不可不注意利行的工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9-2007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同事摄
普度众生,不仅要修布施、爱语、利行三种方便法门,更进一步须和光同尘,与其同行,随其所乐,行同事摄。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以大慈悲、大愿心与大智能,与众生同行所好之事,以此方便因缘循循善诱,令其同沾法益,趣入道果。
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担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苦。譬如说:你没有过商人生活,你说的话商人未必都懂,都接受;你没有过农夫生活,你说的话,农夫也未必都懂,都信受。所以菩萨为了方便度人,示现与各阶层的人物共同生活,共同任事,潜移默化,得到成功。观音大士三十二应身,地藏大士和弥勒大士的化身千百亿,都是菩萨示现和众生同事的模样。
这四个法子,实是摄受人、领导人的最根本最好的方法;就是世间人事,也不能违反这种原则。我们能以此来宏扬佛法,摄化众生,一定很容易见效。自己虽然修行佛法,或教化人,而说的话不能感动别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一定是自己没有学到这四种方法,或虽学而没有做得好。这是自己可以考验得出来的。
《华严经云》:「若得善摄众生智,则能成就四摄法。若能成就四摄法,则与众生无限利。」菩萨随化度生,须善解种种方便,故先以四摄法,摄受众生,并效法观音菩萨的大悲、文殊菩萨的大智、地藏菩萨的大愿,及普贤菩萨的大行,以此菩萨愿行,积极教化、接引众生,趋向佛道。如是广行四摄法,在利他当中完成自利,必能圆成无上菩提道。
---附录---
菩萨初发心时,必须缘四圣谛,发四弘誓愿,以广心量,以明趣向。第一、缘苦谛;对于六道有情,受无量苦,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第二、缘集谛,对于无始以来,所积集的烦恼,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第三、缘道谛,对于修道途程中的种种法门,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第四、缘灭谛,对于清净寂灭的涅槃极果,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凡是修菩萨道的,皆依此四弘誓愿,为自利利他的启导。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9-2007 02: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9. 达摩祖师 (中土禅宗初祖)

达摩祖师十月五日生,姓刹帝利,初名菩提多罗,后改为达摩多罗,达摩祖师为禅宗始祖,又称初祖,菩提达摩大师,达摩,或仅称菩提。
达摩祖师系天竺香至王之第三个儿子,于我国梁普通元年泛海至广州,渡江北上,到了现今之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后来遇到慧可法师,即付法传衣,后来祖师被恭为佛教第二十八祖也。佛教禅宗系在印度时代的祖系,少林寺都有存记,其中影响中国佛教最深者,达摩祖师要说是属第一位。
师于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端坐而逝,即葬于今熊耳山,起塔于少林寺,又传云:于后魏孝明帝太和二十二年(即后三年)魏宋云奉使西域,遇祖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宋云问祖师欲往何处,祖师曰:往西天去。
根据传法正宗记略谓祖师乃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本名为菩提多罗,后遇到佛教第二十七祖师般若多罗而改名为菩提达摩,又传闻于梁大通二年十月五日圆寂,葬于今熊耳山,于梁武帝时制碑赞泽,唐代太宗谥为圆觉大师。
达摩祖师对于佛学之造诣可说无人能比,更是影响中国佛教最深之一位佛教祖师。据传闻达摩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传授佛学,更可以把冥顽不灵之人点化,可说是恶人,顽劣之份子经祖师之点化都是一心向佛。
又云祖师于嵩山少林寺传授武术,嵩山少林寺之武僧或俗家子弟于佛学及武学之造诣更是冠盖群伦,然而佛学为修心之法宝,武术为强身自卫之一项非常好之运动,祖师之佛学及武学于现代更印证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句格言。
台湾地方上有处供奉一尊菩提祖师,实际上即是达摩祖师,因祖师之全名为菩提达摩,但国人一般对祖师之尊称仅称达摩,这便是国人对祖师之恭敬,庄严之称呼,而不敢称呼全号。
由于以上之尊称传至现今才被讹传“菩提”是另一祖师,这全是国人对于祖师不敢称呼全号(名)以致才会被讹传为另一祖师,其实“菩提”,“菩提达摩”,或“达摩祖师”,或仅称“达摩”。以上之称呼即是称呼祖师一人,而非讹传中之另一祖师。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10-9-2007 06:2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6-9-2007 02: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0. 憨山大师 (1545-1623)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

憨山大师,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俗姓蔡,全椒(安徽)人。
明中叶,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个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万历时期,佛教中名僧辈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国重新复兴的繁荣景象,憨山,云栖(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憨山十九岁出家,到栖霞山学习禅法,后又学净土宗的念佛法门。此后,憨山云游各地,名声也越来越大,万历元年(1573),他来到五台山,喜爱五台山的憨山神奇秀丽,便以此为号。明万历十四年,明神宗把《大藏经》十五部送给天下名山寺庙,太后将其中一部送给正在东海牢山(青岛崂山)的憨山,朝廷在牢山建立海印寺,特请憨山主持。万历二十三年,憨山因「私修」庙宇获罪,被充军到广东雷州,他在广东继续弘扬禅宗,并到六祖慧能的曹溪宝林寺说法,主张禅宗与华严宗融合,佛,道,儒三教合一,为当时人们所赞同。憨山在粤五年,竟明满大江南北。
随后,憨山获准回牢山海印寺,着有《法华经通义》,《庄子内篇注》等十余种,涉及佛,道,儒三教,其门徒还汇篇了《憨山梦游集》五十五卷,《憨山语录》二十卷,憨山于天启三年(1623)年圆寂。享年七十八岁。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10-9-2007 06:21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07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1.龍樹菩薩

龍樹,或龍樹菩薩,是佛教中觀派的創始人,生於佛滅七、八百年左右(西元四世紀),南印度維達婆國婆羅門家。 龍樹菩薩集佛教 - 經師、律師、論師、禪師、法師,千部論師、「八宗共祖」之美譽於一身,被中國多數宗派奉為祖師,在佛教史上具很高地位。龍樹菩薩造大乘經典註釋,樹立大乘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傳佈全印。
龍樹菩薩造論豐富,如:《大智度論》、《中論頌》、《十二門論》、《空七十論》、《回諍論》、《六十頌如理論》、《大乘破有論》、《十住毗婆沙論》、《大乘二十頌論》、《菩提資糧論》、《寶行王正論》、《勸誡王頌》等,造論之多,世所罕見,故美譽「千部論師」。龍樹菩薩所造之《中論頌》、《大智度論》、《十住毗婆沙論》為中觀派重要之代表作。
龍樹按鳩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中所述,出生於南印度,精通婆羅門教義,年輕時曾依恃過人才華而馳名,天文地理與諸法術無一不通曉,與友人以隱身術入侵王宮侵擾,後友人慘遭亂刀斬斃,龍樹僥倖逃過,而認識到貪欲是痛苦禍患的根源,至有部出家受戒,九十日就通曉有部的教學。後因大龍菩薩接引而至龍宮習得大乘妙法,從此大弘大乘佛法,摧伏諸外道。龍樹是印度佛教中觀學說的開創者,吸收綜合了初期大乘佛教經典相關理論,對佛教「空」的觀念建立出完整的論述,有「千部論主」之稱,其著作被鳩摩羅什完整介紹到中國,「緣起性空」的思想是大乘佛教的基礎,也是中國佛教各宗派的基礎,只是在運用上各有不同,故被譽為中國「八宗共祖」。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07 01: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2.莲花生大士

印度僧人。8世纪后半期把佛教密宗传入西藏,藏传佛教尊称他为洛本仁波且(轨范师宝)、古如仁波且(师尊宝)、乌金仁波且(乌仗那宝)。通称白麦迥乃(莲花生)。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载,约于摩揭陀国天护王时出生于乌苌国王族。一说系乌苌国英迪拉菩提(印度金刚乘始祖,著有《秘密集会》)之子。初名莲花光明,后通晓声明及各种明处,得名莲花金刚。旋又依一真言阿阇黎寂色学事、行、瑜伽三部密法得密号为莲花生。
其后又从瑜伽师乐天及瑜伽母乐持学无上部法。他曾周游印度广访密法大师,成为佛吉祥智的四个证得现法涅槃的弟子之一(另外三人为燃灯贤、极寂友、王种罗睺罗)。他又从吉祥师子学法。据智慧海王所著《莲花生传》载,他从吉祥师子学大圆满法以后曾到中国的五台山学习天文历数。他的上师佛吉祥智也曾立志朝礼五台,他的同学无垢友也到过汉地。所以莲花生一派传授的教法有很浓厚的汉地禅宗色彩。吐蕃赤德祖赞即位后,由寂护举荐入藏传法。他入藏的时间,近代学者多方考证,结论不一。
据智慧海王所述年月推算,他于750年由印度启行至尼泊尔,752年至拉萨,秋季开始建桑耶寺,754年建成。761~774年组织翻译。约于804年离藏,在印度的达罗毗荼传法建寺达12年之久。晚年不知所终。由于他对藏传佛教所作的巨大贡献,受到各宗派的共同敬仰。他在吐蕃培养造就人才很多,传说其中得到密宗悉地的,有赞普和臣民25人,如虚空藏、佛智、遍照、玉扎宁波、智童、柱德积等人均为当时有名的译师。
著述收入甘珠尔及丹珠尔的有8种。宁玛派的密部经典由他主译的很多。后世掘藏派在山岩石窟中发现的经典多数题为他的著作,但只由本派传授,未收入藏文大藏经。
(参考《中国大百科全书》)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07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3.鸠摩罗什 (伟大的译经家)

鳩摩羅什 (梵文:kumaarajiiva)、(334年—413年,一说350年—409年),又名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常略称为「羅什」、「什」。
中国南北朝时期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庫車一帶),其父鳩摩羅炎是从印度逃亡到西域的印度贵族后裔,其母是龟兹国王的妹妹。7岁时同母亲一同出家,开始学习的是原始经典《阿毘達磨》,日誦經千偈,每偈三十二字,凡三萬二千言;在受具足戒后遇須利耶蘇摩转学大乘佛教、主要研究了中观派的諸多论著。
前秦建元十五年(379年),僧人僧純、曇充等自龜玆歸來,稱鳩摩羅什才智過人,深明大乘佛學。長安高僧道安力勸苻堅延請羅什入中土。苻堅求之不得,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派大將呂光領兵七萬出西域,伐龜茲。建元二十年(384年),呂光俘获羅什,因吕光的胁迫,被迫娶龜茲王女阿竭耶末帝,並賜醇酒,淫、酒雙戒俱捨。呂光部隊回程途中,羅什以天文堪輿嬴得了呂光的信任,不久前秦滅亡,呂光自立為帝。此後18年間,被呂光、呂纂软禁在涼州。後秦弘始三年(401年),姚興攻滅後涼,呂隆出降,是年十二月二十日羅什抵長安,以國師之禮待之,鳩摩羅什又在姚興的逼迫之下娶了十個女人。此后在俗10年間,潜心钻研佛学,将梵文经卷译成漢文,并广收门徒。
鳩摩羅什对东亚佛教经典的贡献巨大。罗什於西明閣和逍遙園開始譯經,據《出三藏記集》載,罗什一生翻译三藏经论74部,凡384卷,有《坐禅三昧经》3巻、《阿弥陀经》1巻、《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经》24巻、《法華经》7巻、《維摩经》3巻、《大智度論》100巻、《中論》4巻等。此外还有,与廬山的慧遠的书信問答集《大乘大義章》3巻,弟子 僧肇編撰的《注維摩詰经》10巻遗世。門弟有道生,僧肇,道融,慧观等三千余人,後世有什門八俊、四聖、十哲之稱。他翻译的经卷准确无误,对后世佛教界影响极为深远。並留有“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名句。賛寧稱讚鳩摩羅什翻譯《法華經》“有天然西域之語趣”,《金剛經》至今有眾多譯本,在佛教界一向傳誦的是鳩摩羅什的譯本。鳩摩羅什的譯文已臻於精美,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四字句爲主的行文體制,稱“譯經體”。
另外唐朝玄奘等人的译经被称为新译,此前的鳩摩羅什等翻译的经卷被称为旧译。陳寅恪盛推羅什,認為鳩摩羅什的譯經藝術實優於玄奘,有三點特色:「一為刪去原文繁重,二為不拘原文體制,三為變易原文」。弘始十五年,鳩摩羅什在長安大寺去世,臨終前他自豪的說:「今於眾前,發誠實誓: 若所傳無謬者,當使焚身之後,舌不焦爛」。果然火化之後「薪滅形碎,唯舌不灰」。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10-9-2007 06:17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07 05: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4.憨山大师醒世歌
红尘白浪两茫茫 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 终身安分度时光
休将自己心田昧 莫把他人过失扬
谨慎应酬无懊恼 耐烦作事好商量
从来硬弩弦先断 每见钢刀口易伤
惹祸只因闲口舌 招愆多为狠心肠
是非不必争人我 彼此何须论短长
世事由来多缺陷 幻躯焉得免无常
吃些亏处原无碍 退让三分也不妨
春日才看杨柳绿 秋风又见菊花黄
荣华终是三更梦 富贵还同九月霜
老病死生谁替得 酸甜苦辣自承当
人从巧计夸伶俐 天自从容定主张
谗曲贪嗔堕地狱 公平正直即天堂
麝因香重身先死 蚕为丝多命早亡
一剂养神平胃散 两种和气二陈汤
生前枉费心千万 死后空留手一双
悲欢离合朝朝闹 寿夭穷通日日忙
休得争强来斗胜 百年浑是戏文场
顷刻一声锣鼓歇 不知何处是家乡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9-2007 05: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5.憨山大师费闲歌
讲道容易体道难 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 深山静坐也徒然
出家容易守戒难 信愿全无总是闲
净戒不持空费力 纵然落发也徒然
修行容易遇师难 不遇明师总是闲
自作聪明空费力 盲修瞎炼也徒然
染尘容易出尘难 不断尘劳总是闲
情性攀缘空费力 不成道果也徒然
听闻容易实心难 侮慢师尊总是闲
自大贡高空费力 聪明盖世也徒然
学道容易悟道难 不下工夫总是闲
能信不行空费力 空空论说也徒然
闭关容易守关难 不肯修行总是闲
身在关中心在外 千年不出也徒然
念佛容易信心难 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喉咙喊破也徒然
拜佛容易敬心难 意不虔诚总是闲
五体虚悬空费力 骷髅磕破也徒然
诵经容易解经难 口诵不解总是闲
能解不依空费力 日诵万卷也徒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9-2007 04: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6.六祖惠能 (禅宗六祖;中土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六祖俗姓卢,名惠能,原籍河北范阳(今北京郊区)人。惠能之父原有官职,后被降于新州(今广东新兴县),永作新州百姓。其母李氏,本地人,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初八生惠能。惠能三岁丧父,母亲孤遗,家境贫寒,长大后靠砍柴供养其母。一日惠能卖柴于市,听一客诵经,惠能一听即能领悟,于是问所诵何经?客曰:金刚经。惠能又问经从何得来?客曰:得于黄梅寺弘忍大师。惠能归家告其母,矢志出家,几经周折,母从其志。惠能安置母亲后,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直达湖北黄梅寺,拜弘忍和尚为师。弘忍略问其意,便知惠能聪慧过人。为避他人之嫌,弘忍故命惠能踏碓舂米,经八月有余。
五祖弘忍挑选继承人,一日聚集众僧,告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令其徒各作一偈,若悟大意,可付衣钵为第六代祖。时有上座僧神秀,学识渊博,思作一偈,写于廊壁间。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佛试,勿使惹尘埃”。惠能闻诵后,问是何人章句,有人告之,惠能听后则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众徒听了笑其庸流浅智。惠能亦无怪意,说吾亦有一偈,于是夜间请人代书于神秀偈旁。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众见偈惊异,各相谓言,奇哉不可以貌看人。五祖见众惊,恐人加害惠能,于是用鞋抹去惠能之偈,故意曰“亦未见性”,众以为然。此日五祖到碓场,见惠能在腰间绑着石头舂米,心有感叹。五祖问话之后故意以杖击碓三下,默然而去。惠能会其意,三更时入祖室,五祖授于衣法,命其为第六代祖。令即南归,并嘱惠能不可立即说法;又曰:“衣钵乃争端之物,至汝止传。”六祖辞师南归,渡九江,行至大庾岭,发现有人追逐,知为衣钵而来。中有一僧慧明,原是四品将军,捷足先登,追及六祖。六祖为其说善恶正法,惠明悟,拜六祖为师。明辞回,对后追逐来的人说,前路崎岖,行人绝迹,到别处寻去,六祖于是免遭于难。惠能行至韶州,初往曹溪,约九月余。又有恶徒追寻,六祖急逃广东四会,隐于山区猎人之列,达十五年之久。
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六祖出山到广州法性寺(即光孝寺)。时有主持印宗法师,知惠能得黄梅真传,遂拜为师,并为之落发。过了两年,六祖复归南华寺主持,传法三十六载,得法弟子43人,传播全国各地,后来形成河北临济、湖南沩仰、江西曹洞、广东云门、南京法眼五宗,即所谓“一花五叶”。法眼宗远传于泰国、朝鲜;曹洞、临济盛行于日本;云门及临济更远播于欧美,故南华寺有“祖庭”之称。唐先天二年(公元713年)七月,惠能归新州,八月三日坐化于新州国恩寺,亨年七十六岁。后其徒广集六祖语录,撰成《六祖坛经》。惠能真身于1981年农历十月开座于修建焕然一新的六祖殿中,以供参拜。千百年来,南华寺与六祖名字连在一起,著称于世。
[作者:郭小荧搜集整理 稿源:曲江县外事侨务办公室]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10-9-2007 06:17 PM 编辑 ]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