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tutye

结集经典【删除】

  [复制链接]
发表于 7-2-2010 06: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39# 素还真


為甚麼佛教很喜歡割肉餵獅子,餵老鷹呢 ?


到了捐錢的時候 ,

那些和尚又推三推四 ,比割肉還要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2-2010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素还真
為甚麼佛教很喜歡割肉餵獅子,餵老鷹呢 ?
到了捐錢的時候 ,
那些和尚又推三推四 ...
guilimen 发表于 7-2-2010 06:28 PM


因为真修行人凤毛麟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10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2# 素还真


鳳毛麟角是表示珍貴的意思.


這麼難得的寶貝,佛教竟然忍心拿去餵老鷹獅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10 07: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素还真
鳳毛麟角是表示珍貴的意思.
這麼難得的寶貝,佛教竟然忍心拿去餵老鷹獅子?
guilimen 发表于 7-2-2010 06:59 PM


佛教是概念,怎样拿凤毛麟角去餵老鷹獅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10 07: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4# 素还真


喔,

佛教是概念,這我懂.

然而佛祖他們也都只是概念,那我可糊塗了.


這麼說 ,佛祖和耶穌應該都不曾來過地球,對嗎 ?

看來 ,老鷹和獅子也應該是概念吧 ?

p/s:-

要出門辦事 ,不要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10 07: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素还真
佛教是概念,這我懂.
然而佛祖他們也都只是概念,那我可糊塗了.

guilimen 发表于 7-2-2010 07:22 PM


门主派的概念出门办事就行了,真人就留下来回贴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7-2-2010 10: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46# 素还真

"概念"是你先提出來的,你不可以亂亂pusing-pusing .

我要去哭了 ,拜拜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7-2-2010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证得了法身,根本就没有在不在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7-2-2010 1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拜托!!别误导众生啦。。。菩萨的境界的层次比罗汉高!请去看看经书,什么是阿罗汉,十地的菩萨又是 ...
chinjing09 发表于 7-2-2010 06:09 PM

这位朋友,您对菩萨,菩萨的修行应该很了解下。
怎么可能会不知道尚未圆满波罗蜜是什么东东呢。

证四果的修行者,才是阿罗汉,阿罗汉的解脱和佛陀是没有差异的。
再说佛陀也是阿罗汉。佛陀十号:世尊、应供(阿罗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
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修行者所达到的修行阶段。
至于菩萨的阶位,也是修行者所达到的修行阶段。

有什么高下之分?
阿罗汉已证解脱,菩萨尚未解脱。这么说是妄语吗?

有些观点认为菩萨比阿罗汉高。
或许是因为菩萨修行圆满后,就是佛了,但是阿罗汉已是修行最后的阶段,不会成佛。

到此为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12:5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菩萨证得了法身,根本就没有在不在的问题。
文字主义者 发表于 7-2-2010 10:51 PM




   对。。而且也没有男女相了。。
阿罗汉是自了汉,菩萨是广度众生的。。六度万行。。
如来,应供,正偏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是佛的十种名号,好不好。。。
罗汉还没有和佛那样圆满,所以罗汉像,有些还有习气的。。
如果罗汉和佛一样,那他不叫罗汉,他叫佛啊。。。药师佛,阿弥陀佛,多宝佛。。。诸佛的相好庄严,福慧具足的。。
所以罗汉也不能和佛比。。。请不要以盲引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0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並不是自己想成為阿羅漢,就能成為阿羅漢;而是需要透過長期的修行,止息或根除煩惱後,才自然成為阿羅漢。有些人聽了佛陀的一句或宣講佛經,立刻斷除所有的煩惱,祛除貪瞋癡,證得阿羅漢。這種人如鳳毛麟角,但我們在佛經中卻讀過這一類的事跡;其他人則是以漸修的方式斬斷所有的煩惱。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阿羅漢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已祛除了自我觀,根除了疑惑。第二個階段則是降伏了貪、瞋、癡。第三個階段是完全斷除欲界的貪和瞋。第四個階段是真正證得阿羅漢果,祛除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貪、瞋、癡;在這個階段,所有的煩惱都已斷除。漸修的人和立即證得阿羅漢的人不同,漸修的人沒有意圖或慾望成為阿羅漢,他們的目標是斷除煩惱。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就斷除多少煩惱而言,小乘的阿羅漢和大乘的菩薩有相應之處。比方說,小乘佛教第一階段的成就,是祛除自我觀,並根除所有的疑惑;這裡的「疑惑」指的是懷疑三寶,懷疑能否超脫輪迴、斷除煩惱。這在大乘佛教裡就是到達了初地;這裡的「地」指的是修行的豐碩之地,從這裡可以產生智慧。總共有十地,第十地就是成佛的門坎。阿羅漢的第四個階段,相當於七地。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要知道,在小乘和大乘的傳統中,這些果位是極高的。這兩種途徑的差別在於菩薩更強調慈悲,首要之念就是如何幫助眾生。由於他們一直與眾生互動,就更難根除煩惱;也就是說,他們可能已經到達了初地,而且可能已經沒有任何自我觀或懷疑,但依然有很多煩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菩薩示現於眾生的世界中,必須一直與眾生打交道。因此,小乘的修行者證到阿羅漢所需的時間,比大乘的修行者成為高階菩薩的時間要少得多。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菩薩的目標不在於止息煩惱,而在於積累功德、利益眾生。到了八地時,功德依然不圓滿,因此必須在菩薩道上繼續修行到十地,這時所有的煩惱和執著都會根除,功德圓滿,也就成佛了。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佛經告訴我們說,佛陀大多數的著名弟子都成為阿羅漢。而且從佛經中也顯然可見,他們關切眾生的福祉。禪宗初祖大迦葉、阿難陀和舍利弗為了眾生而向佛陀問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因此,雖然他們被認為是阿羅漢,但慈悲的本質顯示他們也是菩薩的理想的化身,而不只是關切自己的福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進一步說,佛陀要求他所有的阿羅漢弟子弘法。比方說,他要最初隨他修習、證得阿羅漢的五位比丘到不同的地方弘法,以便幫助更多人。因此,有許多阿羅漢展現出菩薩的態度。但究竟有多少,我們並不知道。在佛陀指導下成為阿羅漢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中,我們知道生平的只有十幾位。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有一些理由來說明阿羅漢為什麼可能不追尋菩薩道。也許他們沒有信心幫助他人,也許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到達究竟的地位。經文中有這樣的四句話:「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辦,不受後有。」有些初期的阿羅漢知道了這些經文,也許覺得自己已經到達了究竟的目標,自信修行已經圓滿,因為畢竟佛陀已經肯定他們得到了解脫。如果他們認為沒有更高的層次,那就沒有必要回到人間。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也許有些阿羅漢覺得人間充滿了太多的苦難。他們可能在餘生中幫助其他人,但覺得對別人的責任已了。有些阿羅漢在圓寂前改變態度,開始奉行菩薩道,但其他阿羅漢則進入涅盤。從佛的角度來看,這些阿羅漢可能已經得到解脫,卻沒有足夠的功德。因此佛經上說,那些覺得已經得到解脫的阿羅漢,其實只是在涅盤中暫時休息,終究還是會回來世間。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沒有永遠的阿羅漢,因為所有進入涅盤的阿羅漢都會回來,並奉行菩薩道。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初階的菩薩有很強烈的自我中心,但他們已學到要進步、成佛,就得幫助眾生,否則就是自私,自我中心永遠不會消除。因此,〈四弘誓願〉的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透過這種過程,自我中心會慢慢降低。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在初地和八地之間的菩薩,也有斷除了自我執著的。然而對他們來說,目標依然是幫助別人。另一方面,小乘修行者的目標在於斷除煩惱,因此他們會比菩薩更快達到目標。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最後,到達八地或以上的菩薩,稱為「無功用行」的境界。到了這個階段,菩薩已經很自動地幫助有情眾生,就像騎腳踏車下坡一樣,不需花費氣力。我們也可以用另外一個比喻,動者恆動,除非遇到障礙才會停止。在八地之前,菩薩已經聚集了力量、動能和方向,所以到達八地時,雖然不再作意要幫助眾生,卻會繼續這麼做。只要眾生存在,菩薩就會繼續幫助他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01: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並不是自己想成為阿羅漢,就能成為阿羅漢;而是需要透過長期的修行,止息或根除煩惱後,才自然成為阿羅漢。有些人聽了佛陀的一句或宣講佛經,立刻斷除所有的煩惱,祛除貪瞋癡,證得阿羅漢。這種人如鳳毛麟角,但我們在佛經中卻讀過這一類的事跡;其他人則是以漸修的方式斬斷所有的煩惱。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阿羅漢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已祛除了自我觀,根除了疑惑。第二個階段則是降伏了貪、瞋、癡。第三個階段是完全斷除欲界的貪和瞋。第四個階段是真正證得阿羅漢果,祛除了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的貪、瞋、癡;在這個階段,所有的煩惱都已斷除。漸修的人和立即證得阿羅漢的人不同,漸修的人沒有意圖或慾望成為阿羅漢,他們的目標是斷除煩惱。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就斷除多少煩惱而言,小乘的阿羅漢和大乘的菩薩有相應之處。比方說,小乘佛教第一階段的成就,是祛除自我觀,並根除所有的疑惑;這裡的「疑惑」指的是懷疑三寶,懷疑能否超脫輪迴、斷除煩惱。這在大乘佛教裡就是到達了初地;這裡的「地」指的是修行的豐碩之地,從這裡可以產生智慧。總共有十地,第十地就是成佛的門坎。阿羅漢的第四個階段,相當於七地。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要知道,在小乘和大乘的傳統中,這些果位是極高的。這兩種途徑的差別在於菩薩更強調慈悲,首要之念就是如何幫助眾生。由於他們一直與眾生互動,就更難根除煩惱;也就是說,他們可能已經到達了初地,而且可能已經沒有任何自我觀或懷疑,但依然有很多煩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菩薩示現於眾生的世界中,必須一直與眾生打交道。因此,小乘的修行者證到阿羅漢所需的時間,比大乘的修行者成為高階菩薩的時間要少得多。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菩薩的目標不在於止息煩惱,而在於積累功德、利益眾生。到了八地時,功德依然不圓滿,因此必須在菩薩道上繼續修行到十地,這時所有的煩惱和執著都會根除,功德圓滿,也就成佛了。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佛經告訴我們說,佛陀大多數的著名弟子都成為阿羅漢。而且從佛經中也顯然可見,他們關切眾生的福祉。禪宗初祖大迦葉、阿難陀和舍利弗為了眾生而向佛陀問了許多重要的問題。因此,雖然他們被認為是阿羅漢,但慈悲的本質顯示他們也是菩薩的理想的化身,而不只是關切自己的福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進一步說,佛陀要求他所有的阿羅漢弟子弘法。比方說,他要最初隨他修習、證得阿羅漢的五位比丘到不同的地方弘法,以便幫助更多人。因此,有許多阿羅漢展現出菩薩的態度。但究竟有多少,我們並不知道。在佛陀指導下成為阿羅漢的一千二百五十名弟子中,我們知道生平的只有十幾位。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有一些理由來說明阿羅漢為什麼可能不追尋菩薩道。也許他們沒有信心幫助他人,也許他們覺得自己已經到達究竟的地位。經文中有這樣的四句話:「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做已辦,不受後有。」有些初期的阿羅漢知道了這些經文,也許覺得自己已經到達了究竟的目標,自信修行已經圓滿,因為畢竟佛陀已經肯定他們得到了解脫。如果他們認為沒有更高的層次,那就沒有必要回到人間。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也許有些阿羅漢覺得人間充滿了太多的苦難。他們可能在餘生中幫助其他人,但覺得對別人的責任已了。有些阿羅漢在圓寂前改變態度,開始奉行菩薩道,但其他阿羅漢則進入涅盤。從佛的角度來看,這些阿羅漢可能已經得到解脫,卻沒有足夠的功德。因此佛經上說,那些覺得已經得到解脫的阿羅漢,其實只是在涅盤中暫時休息,終究還是會回來世間。從這個角度來看,就沒有永遠的阿羅漢,因為所有進入涅盤的阿羅漢都會回來,並奉行菩薩道。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初階的菩薩有很強烈的自我中心,但他們已學到要進步、成佛,就得幫助眾生,否則就是自私,自我中心永遠不會消除。因此,〈四弘誓願〉的第一願就是「眾生無邊誓願度」,透過這種過程,自我中心會慢慢降低。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在初地和八地之間的菩薩,也有斷除了自我執著的。然而對他們來說,目標依然是幫助別人。另一方面,小乘修行者的目標在於斷除煩惱,因此他們會比菩薩更快達到目標。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戒邪淫網港澳台版ᵜ版權所有㊣
  最後,到達八地或以上的菩薩,稱為「無功用行」的境界。到了這個階段,菩薩已經很自動地幫助有情眾生,就像騎腳踏車下坡一樣,不需花費氣力。我們也可以用另外一個比喻,動者恆動,除非遇到障礙才會停止。在八地之前,菩薩已經聚集了力量、動能和方向,所以到達八地時,雖然不再作意要幫助眾生,卻會繼續這麼做。只要眾生存在,菩薩就會繼續幫助他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10:4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点我否认。

就举【金刚经】里面忍辱仙人被歌利王割截身体,假如仙人烦恼心重,心生苦恼就会生恨。

经典里面这么说: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和寿者相应生嗔恨。
素还真 发表于 7-2-2010 06:15 PM



素还兄引用的经典,不足以否定大乘经非以解脱为主。

你假设忍辱仙人烦恼心重,为何不假设仙人慈悲心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10: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我又又来啦 于 8-2-2010 10:59 AM 编辑
呵呵呵呵,不错的回复 ,如果可以回复一些与主题有关的更好,对不对?
tutye 发表于 5-2-2010 01:29 AM


你这问题就好像在问:
"爸爸妈妈在检查小明的功课作业时,为什么叔叔阿姨没有在场??!!"

这问题应该问
爸爸
妈妈
小明
叔叔
或阿姨
..........

问我们这些几千年后的后人
有答案也是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11:0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版主的个人意见不是南传部派佛教的看法耶。

我对大乘佛法的意见也不是社会的主流意识。不过按照我的说法去读大乘经,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关系。
素还真 发表于 7-2-2010 06:16 PM


是你一直以南传佛教的角度来看我的见解吧?

不过,我还是赞叹素还兄对大乘佛法的理解。
毕竟这里也没几个人能抓到大乘佛法的涵义。
一般的大乘佛教徒跟素还兄对大乘佛法理解真的是相差很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没有这么说,也没有这么认为。我所理解的大乘佛教不像其他人那样的信念。

我不会一本大乘经,连 ...
素还真 发表于 7-2-2010 12:43 PM



    如果你认为你做的是对的话,为什么要那么随着人起舞呢?佛教徒啊,佛教徒,我们且做一个反思,我们会说其他宗教,“欲天耽诸欲,独梵亦慢住”。。。。但是,我们会不会也掉进了一个,凡是都以逻辑,的误区呢?我信仰观世音菩萨,不会考究什么历史,也不会考究什么经典。就是单纯的相信,忆念观世音菩萨,就像基督徒忆念耶稣一样。。。。

佛教,几时变成了逻辑的游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8-2-2010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5# peggy_str


大乘佛法有很多的 Once upon a time .

我建議 ,

"西遊記"應該可以歸納入大乘佛法的範圍.


還有 ,"山海經"也是屬於大乘佛法的範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居于某些原因,乌巴会选择在农历初一过后,在法音入灭。。。临走前也来八卦几句。。。
有些人说菩萨道和解脱道完全没有关系,学菩萨道士不需要解脱道的。。。我的看法是再也没有比对菩萨道任何观点比这样的看法还要错误,没有解脱道/出离心作为基础,所谓的菩萨道只是外道而不是佛道;说大乘佛教有不共于声闻法的教法,这是可以接受的;说大乘佛法可以完全脱离声闻法或者完全和声闻法没有关系,请原谅我讲得直一点,这是完全不懂得大乘菩萨道的内涵。。。没有解脱道作为基础,大乘佛教顶多只是天上人间的善法;唯有以解脱道作为基础,才有成佛之道可言。。。佛法都是要人离苦得乐的,声闻法如此;大乘佛法也如此。。。
区别在于声闻法只重于轮回之苦,大乘佛法终极目标也是度众生脱离轮回之苦,不过在这当中为了帮助众生稳住学佛的信心,所以也会考虑到满足世间的宗教需求。。。
声闻法只学掌中之叶,大乘佛法固然要学掌中之叶(没有的话,就是外道法),不过也要发愿学习森林之叶,这样才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01: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但是这也是没有绝对的,毕竟真正能够为了脱离轮回而学佛的人,都是凤毛麟角,百中无一;能够清楚知道学佛是为了脱离轮回付诸行动的,更是少之又少,万中无一。。。这是任何传承传统的佛教徒都是如此。。。也因为这样,我们会看到奉行解脱道的泰国南传佛教徒,100个里面99个以上都是停留在世间法,花招比大乘佛教徒还要多。。。玩佛牌,拜四面佛,古曼通,招财鬼神,有点还玩阴的,应有尽有,此乃众生习性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2-2010 01: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peggy_str


大乘佛法有很多的 Once upon a time .

我建議 ,

"西遊記"應該可以歸納入大乘佛 ...
guilimen 发表于 8-2-2010 01:15 PM



    孙悟空以为自己打闹了天宫,就是如来佛,但是如来佛只要一出手,要你压在五指山,五百年就五百年,一千年就一千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5-2-2025 12:15 PM , Processed in 0.117574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