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界法师的《楞严经》讲义( 受持弘扬楞严经的功德,第162楼)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12-4-2016 03: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色阴十种魔境之相(二)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2-4-2016 03:23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45-749》
辛六、心见密澄暗室睹物。
心见在禅定的内心当中产生见的功能,他能够密澄,他心的相貌是非常的澄清而且寂静,在禅定澄清寂静的心中,在黑暗中能够见到种种的物,看到各式各样的人,也见到各式各样的物。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精光不乱,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不殊白昼,而暗室物,亦不除灭,此名心细密澄其见,所视洞幽,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研究澄彻,止观的心不断的深入,他产生一种澄彻,寂静照了的功能更加的广大,而且精光不乱,禅定转深,他的内心已经专注而不散乱。
我们前面说过净极光通达,一个人禅定转深的时候,他的心光就加强,他六根见闻嗅尝觉知的功能加强。
表现在眼根是怎么回事呢?
忽于夜半,在暗室内,见种种物。
他突然间,在晚上一片黑暗当中,在黑暗的房子他能够见到种种的物品,而且跟白天看到的东西是一模一样。而暗室物,亦不除灭,乃至于在黑暗当中的那种障碍物,比方墙壁、门、窗,也不要把它拿掉,他就直接能够透过墙壁,就能够看到种种的东西,不但是黑暗相,连墙壁都能够透过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内心寂静的力量加强、心细,内心微细,而且特别的澄清寂静,而产生强大见的功能。所以他能够在非常幽暗的处所看得清清楚楚,但这只是暂时的相应,不是真实的成就圣道,如果以平常心来面对,把心再拉回来,安住在现前一念心性,继续用功是善境界,假设在这地方产生攀缘、执着,那就受到群邪的干扰。
这一段的意思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的禅定转深了,它强调是禅定转深。禅定转深以后,他内心产生光明,净极光通达,所以他六根光明突然变强,他眼睛能够看到黑暗中所有的东西,甚至于连墙壁都不能障碍他。这只是暂时的相应,因为他出定以后,他又恢复原状,这只是一时的相应而已。
辛七、尘并入纯烧斫无碍。
尘指的是内外的四大,内在的是色身,外在的是五尘,内外四大并入为一,一心真如。因为他不断的把心带回家,摄事入理,把五阴的身心,慢慢的回归到一心真如。这时候他的身体有什么功能呢?这个身体你用火去烧它,用刀去砍它,他的身体完全没有痛苦,完全没有受伤的相貌出来。
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四体忽然同于草木,火烧刀斫曾无所觉,又则火光不能烧热,纵割其肉,犹如削木,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一向入纯,暂得如是,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修学方法:又以此心圆入虚融,前面这个修止观的人他禅定转深,这地方他在禅定当中又加强我空法空的智慧。他加强我空法空的智慧,等于是加强回光返照的力量,他不断的问自己,我们的色身,你从什么地方来?这时候对色身的执取,慢慢慢慢的消灭,而把这色身慢慢慢慢融入于一心真如的我空法空真如当中。
这时候突然间出现什么事呢?
四体忽然同于草木。
我们一般的心是执受这个色身,我们对外在的东西叫做执持,你看我今天对这个花瓶我是执持,不叫执受,因为它的痛苦我感受不到,不能感同身受,阿赖耶识执持外在的四大叫执持,但是内四大就叫执受,因为有感同身受,身体痛我就感到痛,身体快乐我也感到快乐,我的快乐跟痛苦跟我的色身是同步的,所以这色身叫执受。内四大、外四大在《唯识学》业力的角度是有差别的。但这个时候,他突然间对内四大的执受,突然间一时的放掉,所以他感觉他内在的色身跟外在的草木是完全一样的,像这个色身不是我的一样,怎么说呢?
比方说,火烧刀斫曾无所觉。你用火去烧他的身体,你用刀去斩他的身体,他一点感觉都没有,就好像你用刀子去砍外面的石头一样,砍外四大一样,他完全没有感觉,而且你用火去烧他,用刀去砍他,是火不能烧,而且用刀子去割他的肉,就像削木头一样,他一点都没有感觉,此名尘并,排四大性,他的内四大融于外四大当中。
排四大性这地方强调是观的力量加强,我空法空的智慧已经排除对内四大的执受。我们一般是把内四大坚固的执受,把四大执着自身相,这时候把这执受排除掉。这时候的内心,对因缘法回归到一心真如的功夫纯熟,但这只是在止观相应当中暂时的相应,不是真实的圣证,你能够以平常心面对,是善境界,假设产生执着、攀缘,就受到群邪的干扰。
诸位你看济公传有这种事情发生,济公禅师有一次他在游化的时候,看到一个房子起火,济公禅师他跑到火里面救人,救了一次又跑出来、救了一次又跑出来、救了一次又跑出来,跑了三次。火不但不能烧他的身体,连他的衣服都不能烧,因为他那止观的力量已经把内四大跟外四大……他的色身跟火二个是同一个东西,火不能烧自己吧?火不能烧火,火可以烧别人,它不烧自己。济公禅师从这一点来看,他的功夫至少他是破了色阴,所以他的色身火不能烧,刀子也不能伤害他。
前面主要是指禅定智慧的加强,这地方是我空法空智慧的加强,所以他的身根是冷热二相了然不生,热相冷相对身体完全不能产生作用。
辛八、凝想化现遍见诸界
凝想指的是止观的力量加强了。前面观是空观,把有相的因缘融入到二空的真如,前面是空观,这地方的凝想指的是假观。假观的力量加强以后,他就突然间看到虚空当中,变化显现十方诸佛,乃至于看到十方世界种种的相貌。
又以此心成就清净,净心功极,忽见大地十方山河,皆成佛国,具足七宝光明遍满,又见恒沙诸佛如来,遍满空界,楼殿华丽,下见地狱,上观天宫,得无障碍,此名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这止观之心,它产生一种清净强大的力量,而且净心功极,这一念止观的力量是非常的纯熟,他突然间看到整个大地十方山河,这依报的国土都变成诸佛清净的国土。怎么说呢?什么叫诸佛国土呢?因为他看到整个国土是七宝所成,而且放大光明。
前面一科讲到依报的庄严,这以下讲到正报。
在整个依报的七宝光明当中,又出现了有恒河沙诸佛如来,遍满整个虚空界,而每一尊佛都安住在他自己的宫殿楼阁,特别的庄严华丽,看到佛法界,下见地狱,他也能够看见这些众生在地狱当中,受了刀山油锅种种的痛苦,或者上观天宫,看到种种天人受着五欲的快乐,这对他来说是完全没有障碍。
这是怎么回事呢?
佛陀说:这是欣厌凝想日深,想久化成,非为圣证。
这个人过去生也可能是今生,他有修欣厌二门,他曾经观想过诸佛的功德而产生好乐,他也曾经思惟三恶道的苦而产生厌离。有这样的一种善根种子,在这个时候,凝想日深,在止观坚固的逼迫之下,而把它给显现出来,这不是圣证。假设以平常心面对是善境界,假设产生执着攀缘就受群邪。
这地方就是假观,就是说我们在修止观的时候,本来我也没有忆佛念佛,我也没有去想地狱的事情,突然间看到了,这种情况就是过去的一个种子。
在念佛法门祖师开示说:你看到佛像,怎么知道他是真实的佛像出现,还是属于一时的幻像,怎么判断?
古德说:念佛要有因果,你刚刚在用功的时候,你根本没有在忆佛念佛,你突然间看到佛像,那你就要有心理准备,那当然是有问题,这无因却有果。你刚刚在持《楞严咒》,突然间看到佛像,你怎么解释?当然有问题。如果你平常就是修念佛三昧,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当然这是因果相符合。
所以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它是一个无相三昧,是一个真如三昧,他观照真如的时候,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他突然间看到佛像,那当然是有问题。这地方大家要知道,因为你的因地跟果地不相符合。
我们今天所有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返妄归真,或者把心带回家。而这个家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是无有少法可得。所以你见到任何东西都不是这样,都是回家的过程当中的一个影像,这个地方大家要清楚。
古人说:你一旦在修禅观,正念真如的人,是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因为你所观境根本不是这个,你出现这个就有问题了。
辛九、逼心飞出夜见远方
逼心就是止观的力量去逼迫无明妄想,突然使令这一念心,它产生强大的功能,能够在夜间看到远方的处所的种种相貌,他的眼根,近处、远处,完全无障碍。
又以此心研究深远,忽于中夜,遥见远方市井街巷,亲族眷属,或闻其语,此名迫心逼极飞出,故多隔见,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止观之心研究深远,他不断的去研究,一念心性又深又远。
我们知道前面的禅定转深,乃至空观转深,假观转深,到这个地方他已经是色阴将破。古德说到这个地方,研究深远,他的色阴即将破除,将破未破。
怎么知道他色阴将破呢?
他有一个境界出现,忽于中夜,遥见远方。突然间他在晚上打坐那一支香的时候,他是坐在佛堂当中,他怎么突然间看到好远、好远的地方,那个市井街巷,人们往来频繁的地方,他看到跟他有缘的六亲眷属,而且他不但是看到他们,还听到他们讲话的音声。
当然这是很远的地方,比方说,你是在南投打坐,你怎么看到台北你的亲属在讲话,你看得清楚楚。这是你止观的力量,去逼迫无明妄想,妄想已经快要被你消灭的时候,它突然间飞出,引导你产生隔见。就是说,南投跟台北是有很多障碍,中间很多的树、很多的建筑物,但是你突然间完全没有障碍都能够见到。但这地方不是圣证,这只是妄想被你消灭之前做最后的反弹。如果你能够不作圣心,这是善境界,如果执着、攀缘,就受到群邪的干扰。
这一科跟第一科是不太一样,第一科是神识跑出去,这一科是他神识不动,他能够照见远方,眼根看到很多的眷属,耳朵听到他的音声。也就是说,他的眼根、他的耳根已经破除了距离的障碍。你看我们色阴,距离也是个障碍,他已经没有远近的障碍。
虚云老和尚年谱,他就讲到这个观念:虚云老和尚他在禅堂打坐的时候,他在禅堂看到大寮,跟禅堂离了一段距离,还有很多房子的隔碍,大寮里面在讲什么话他清清楚楚,今天要煮什么菜,要怎么样、怎么样,他在禅堂听得清清楚楚,产生逼极飞出的隔见。
辛十、邪心含魅妄见妄说
这个邪心怎么说呢?我们在修行过程当中,我们是先从凡夫开始修学,也就是说,我们这一念心已经累积了无量无边的妄想,然后才开始修学,不是从清净的角度开始修学。所以我们在因地当中,每一个人都有很多的妄念,当然是各式各样,有些人是贪爱、有些人瞋恚、有些人高慢,各式各样的妄念。你既然有妄念,就可能会被魑魅鬼神所侵入,这时当你的正念要逼迫妄念的时候,这时只要你一时的不小心,你的妄念出现,这个鬼神有机可乘,他就侵入到你的身体。这时候你就要小心对治,否则你会产生很多的妄见妄说的相貌。
又以此心研究精极,见善知识形体变移,少选无端种种迁改,此名邪心含受魑魅,或遭天魔入其心腹,无端说法通达妙义,非为圣证。不作圣心,魔事销歇,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又以此心,就是这一念心到达第十科的时候,他正念真如的力量已经是非常的精纯,非常的圆满,即将要破除色阴,突然间见善知识形体变移。他本来是坐在禅堂当中,突然间他看到自己的身体开始变化,变成一个大善知识相,或者是佛菩萨相,或者是阿罗汉相,或者是龙王相,总而言之,是一种大威德的善知识相,而且这个变化是少选无端,是在很短的时间就产生变化,而且是无缘无故完全没有任何的征兆,甚至于自己看到自己变成一个佛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这时你心里就要有所警惕,这是邪心含受魑魅,就是你在打坐的时候产生一时的妄念,一个妄念没有注意到,一时的失念。然后这时候,魑魅鬼神有机可乘,他突然间趁妄念的空隙侵入了(魑魅是山中的精灵),或者是天魔侵入到我们的身体。在鬼神跟天魔的加持之下,你能够无缘无故的通达法义、善说法要,就是你本来也不会讲经的,这个道理你本来也不懂的,突然间你全部懂了,突然间能够宣说。这不是你真正的成就圣道,那是一个妄想的侵入,一时的妄想没有注意,被鬼神、被魔王所侵入。假设不作圣心,魔事就慢慢的消灭,或者你正念真如,你也可以念佛持咒,祈求佛力加被,这样你就会慢慢消灭,假设你产生执着跟他攀缘、跟他互动,就受到群邪的干扰。
我们在修学过程当中,你要有个观念,佛菩萨不能加持我们善根这一部份,佛菩萨可以帮我们消业障,可以!增福报也可以!佛菩萨可以把他三大阿僧祇劫所修的福报跟我们分享,可不可以?可以!所以我们可以跟极乐世界,来享受弥陀所成就的种种的依正庄严。但是有一个地方,佛菩萨不能跟我们共同分享,就是善根。你在打坐的时候,突然间能够演说妙法,你不觉得很奇怪吗?你根本今生当中不能栽培这样的善根,你怎么有呢!佛法就是诸法因缘生,你没有因怎么会有果呢!肯定是有外力侵入,你一定要提高警觉,那么你又产生执着,又产生欢喜,那糟糕了!你跟他感应道交。
海公说:这种情况在禅堂是很多、很多。对治它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海公说:在禅堂当中遇到这种莫名奇妙讲一些很奇怪的话,很简单,不要打坐,稍做休息,去外面玩一玩回来就好了。
因为你那个就是逼迫的功,逼迫得太厉害了,你去把它放松,放松以后它又恢复原状了。你要继续用功更糟糕,一个人会着魔都是很精进,但是不知善巧。真妄交攻的过程当中,它出现很多的事情,你一定只有一个方式,就是不迷、不取、不动。
前面九个都是你内心所现的影像,第十个是有外力的干扰。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4-4-2016 02: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阴它一层一层就像穿衣服一样,你外面的衣服脱掉了,里面的衣服当然就显现出来了。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9-4-2016 01:02 A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51-753》
己二:明受阴境
我们一个生死凡夫习惯性的心态就是一种攀缘心,我们的心不习惯向内安住,而是习惯向外面去攀缘、去执着。在整个攀缘的过程当中,佛陀是把它整个活动的范围分成五个相貌,色受想行识。
五阴因缘的当中攀缘我们可以分二部份,比较微细的是识行想,这个是较微细的。我们的心在识阴、想阴、行阴活动的时候,我们会把它执着为自我。
什么叫做我呢?那一念心当中能够了别的、能够造作的、能够去做任何想像的,那个就是我,以这样来当作自我。比较粗显的就是受阴跟色阴,我们痛苦快乐的感受,还有我们整个外在的四大、内四大等等,这个我们习惯性把它当作我所,我所受用的。不管是我或者是我所,总而言之,这个心它就在五阴中攀缘,而累积很多、很多的相状,而这相状就是一种生死的力量、那种有漏的种子。
所以当我们修《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开始正念真如,我们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即空、即假、即中的时候,那时候内心是无相。无相的心跟有相的心一接触的时候,这所谓的真妄交攻就把过去的的五阴的种子逼出来,当然这当中每一个人各式各样。
总而言之,我们在整个回光返照,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你会看到很多、很多,你过去很熟悉的相状会出现,而这时候正是我们生命要转变的一个关键。如果你能够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就够安全的走过去,如果你一念的妄动,心随境转,那你可能会被打回原地,甚至于着魔,乃至于来世堕落等等。
这个地方是很重要的一科,当我们的五阴身心世界要转变的过程,我们过去的五阴一定要先逼出来,这地方大家要保持警觉。
这一段是说受阴,这个受,什么叫受呢?其实就是一种六根的作用,六根跟六尘接触的时候,产生很多很多的感受。这当中有苦、乐、忧、喜、舍五种的感受。
辛一、结前色阴尽相
结束前面色阴穷尽的相状,色阴穷尽是什么相状?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我们透过前面的正念真如,慢慢的修三摩提,修三摩提指的是《首楞严王三昧》大乘的圆顿止观。奢摩他就是止,这个止是安住真如,叫体真止。蕅益大师说:大乘的圆顿止观,它这个止其实都有观的成分在里面,先观后止,观照真如,然后在我空法空的真如里面如实的安住,体真止。在这样的一个安住的过程当中,色阴尽者,就把色阴的执着……我们过去的内心跟色阴是紧紧的咬在一起,心有所住,现在把色阴给放掉了。
色阴放掉是什么相貌呢?从眼根来说,是明暗二相了然不生,从耳根是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外在的相状我们还是清楚分明,但是心中完全不生起一念攀缘执着的心态,对色阴是这样的相貌。
我们对于内外的四大放掉以后,我们的心会产生什么功德呢?
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见不是用眼睛见,是心中的智慧特别的清楚,这时候我们去看诸佛内心的世界,就好像一个很光明的镜子,能够清楚的显现在我们的心中。
这一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地方是说,他的智慧已经增长了,他能够观察我们众生的心,能够入于诸佛的心中,而诸佛的心也能够入于众生的心中,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我们过去心老是在色阴活动的时候,我们总是觉得我们心跟佛的心有距离、有隔碍的。因为我们被外在的色身所迷惑,我们众生的长相跟佛的长相是不同的,但是色阴的执着破了以后,我们看到佛的心跟我们众生的心,是可以互相的涉入,内心当中就有这样的智慧的增长。这叫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这段文结成色阴尽相,「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奢摩他中,色阴尽者」,佛告诉人要破除五蕴必定用这个禅定的工夫才能销灭,同居色阴尽,见佛一切智心;方便色阴尽,见佛道种智心;实报色阴尽,见佛一切种智心。又达三土色阴即空,名尽见佛一切智心;达三土色阴即假,名尽见佛道种智心;达三土色阴即中,名尽见佛一切种智心;有观行见、相似见乃至究竟见之不同,利根人一尽一切尽、一见一切见,色阴尽了,「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现出种种的色相,这是修止观的工夫,成就的善境界。第二正示受阴区宇。————湛山倓虚大师述,诚祥法师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九) ,五阴魔障
这是结束前面色阴的这一部份。
辛二、正示受阴区宇
五阴它一层一层就像穿衣服一样,你外面的衣服脱掉了,里面的衣服当然就显现出来了,色阴被破了以后,你受阴的障碍(区宇)现出来。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
当一个人破了色阴的执取,受阴显现以后,到底是一个什么相貌呢?佛陀讲出一个譬喻: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
一个人内心已经有所得,有所得就是前面说的见诸佛心,如明镜中显现其像。我们凡夫的心跟佛的心有少分的相应,我们知道众生的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众生心。但是在作用这一部分却不能自在,我们的心在生起种种功德妙用的时候,我们还不能够完全的解脱六根当中这种受用的习气的纠缠。
这以下讲出一个譬喻: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
一个人睡觉被魇魅鬼控制了,他被控制的时候,他在睡觉的过程当中,他双手双脚还存在,而且他六根的功能,他也可以听到外在的声音,眼睛也可以看到外在的形相,他整个六根完全是清楚分明,而没有任何的迷惑颠倒,但是内心因为接触到这种魇魅鬼这种邪法的控制,使令身体不能活动,这就叫做受阴区宇。
你虽然知道,佛心即是己心,但是还是不能把心性的功德表现出来。当然他已经知道佛心即是己心,这对他整个菩提心的信仰,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有很大的加持作用,对菩萨道菩提心的那一份的信心跟愿力增长很多,但是诸佛的妙用,却还是受到自己感受的影响而有所障碍。
“若有所得而未能用。犹如魇人。手足宛然。见闻不惑。心触客邪。而不能动。此则名为受阴区宇。”这是说修观行见于佛心,故名「若有所得」,未与法流水接,所以说「而未能用」,受是领纳前境为义,今六根虽不缘尘,而领纳之习仍在,所以「犹如魇人」,人被魇住了,「手足宛然」,手足现成的都在这儿摆着,不能使用,「见闻不惑」,见着人还不迷惑,心里明明白白的,「心触客邪,而不能动」,受阴喻以客邪,客是从外来的邪气,把人魇住,不能动转,这虽然不是实外邪,「此则名为受阴区宇」,只是受阴区宇,便是心触客邪境界。第三悬示受阴尽相。————湛山倓虚大师述,诚祥法师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九) ,五阴魔障
辛三、悬示受阴尽相。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
睡觉的人假设被魇魅鬼的控制,这样的过失已经是停止了,这时候是什么相貌呢?其心离身,身指的是六根身,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这一念心本来是跟六根身紧紧的执着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心就被这六根,见闻嗅尝觉知,产生了感受所影响牵动,这时候这个心对六根身解脱了。前面说的闻所闻尽,前面是脱六尘,现在是能闻的六根也脱离了。前面是脱离了六尘,到这个地方,这现前一念心性脱离六根的执取,只有剩下微细的六识,那微细的了别功能。这时脱离以后,他能够回光返照六根的相貌,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六根的相貌是怎么样?是唯心所现,是生灭变化,无有实体,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
这时候我们的心跟六根,是什么情状呢?
是去住自由,无复留碍,我们这一念心可以随时想要来就来,想要走就走,生死能够去来自在,没有任何的执着跟障碍。这时叫受阴穷尽的相状,这个人能够超越整个三界的见浊。
要以蕅益大师的判教,是断了三界的见惑。这一段是佛陀预先的指示受阴穷尽的相状。
“若魇咎歇。其心离身。返观其面。去住自由。无复留碍。名受阴尽。是人则能超越见浊。”闻所闻尽,「若魇咎歇」,若魔的力量灭了,「其心离身」,心就离开身了,「返观其面」,离开身能看见自己的脸面,「去住自由」,这是说破受阴的境界,说心离身离分段身,则于同居去住自由,离变易身,则于方便实报去住自由,「无复留碍」,一点窒留、一点障碍也没有,「名受阴尽」,这是受阴尽的相,「是人则能超越见浊」,就能把见浊超过了。————湛山倓虚大师述,诚祥法师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九) ,五阴魔障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虚明妄想以为其本。
我们这一大科都是破对色阴的执取,那么受阴你到底从什么地方来?我们应该观察它的来处,去观察受阴的由来,其实它是一种虚明的妄想。
解释虚明妄想:
在我们一念真如的心性当中,其实我们没有任何感受,哪有什么感受呢?但是我们一念妄动以后,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动以后,就产生一个妄想,一种虚妄的想像。虚妄的想像当然有五种,前面的色阴叫做坚固妄想,这个叫做虚明妄想。
什么叫虚明呢?
比方我现在很快乐,而这快乐的感受它是虚妄不实,因为它一下子就消失掉了,它没有实体,但是它又那么的清楚分明的显现,我真的感觉到那快乐感觉的存在。你说它没有,它是清楚分明的显现,你说它有,又觅之了不可得。你说那快乐的感受在哪里呢?在身体里面?在身体外面?在身体中间?你完全觅之了不可得,这叫虚明妄想。
古德一再的强调这虚明妄想,说:关键点当然在妄想这二个字。蕅益大师说:你要认为它是真实的,那你就一辈子都没办法破除。就是你在观察感受的时候,它的生起、它的作用、它的消失,你要永远知道,它只是你内心过去的业力所显现的虚妄的一种感受而已,那你才能够慢慢慢慢脱离它的系缚,你要认为它真实的,那你永远都被它控制了。
前面等于是前言,这以下就正式的进入我们破除受阴执取的正宗分,叫别明发相。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5-4-2016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受阴十种魔境之相(一)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5-4-2016 04:43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54-758》
庚二、别明发相
各别的说明,当我们在正念真如的时候,受阴所引发的相状有十科。
十种的感受会出现,这十种感受每一个人不同,因为你过去在感受当中,所累积潜在的种子不同,所以当真妄交攻的时候,所显现的也就因人而不同。
辛一、过抑生悲
过抑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对内心这种妄想的感受,他经常用念佛持咒来压抑它、来诃责它,他对这感受压抑、诃责是特别的过分,因为过分的压抑诃责,而生起非常强烈的悲愍之心,这悲愍之心,悲愍到没办法控制,已经影响到他修止观的相续,叫过抑生悲。
发端现相:阿难!彼善男子,当在此中得大光耀,其心发明,内抑过分,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如是乃至观见蚊虻,犹如赤子,心生怜愍,不觉流泪。
阿难!这修习止观的人,当在此中得大光耀,此中就是我们一再强调修行的所观境,你正念真如的所观境只有一个所观境,就是现前一念心性,无相的真如。
你内心不断的在无相真如当中修止修观,这时候得大光耀,得大光耀是说你前面的色阴被破坏以后,你内心的智慧显现出来了,你能够知道,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心佛不二。
这时候其心发明,内心当中因为过分的压抑这种内心的感受,就产生一种广大的慈悲心。广大慈悲心产生以后是怎么回事呢?内抑过分,由这个慈悲心你就不断的诃责自己,为什么我到现在才知道要修行呢?为什么我到这时候,才知道要去度化众生呢?为什么不早一点去发菩提心度化众生?你就会产生一种过分的诃责自己的一种心态,然后这个心态再相续下去……当然我们如果去对这个心态的这种感受,不断去攀缘执着,这个时候就增长广大了。
忽于其处发无穷悲,就在这一份慈悲的感受发起的时候,就产生一种无穷无尽的大悲心,而这种大悲心不只是看到人而已,乃至于看到微小的蚊虻,这种小虫你看到它的感觉就好像看到一个赤子,刚出生的小孩子,他完全没办法去照顾自己,你内心就有一种使命感,应该去保护他、照顾他,甚至于看到他会产生怜愍的心,而不知不觉流下眼泪。
这地方跟我们一般大悲心的标准就是过分,慈悲心过分,这种情绪的力量太强大。
指名教悟:此名功用抑催过越,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佛陀对这种相貌的解释:
佛说:这是一种修行用功过分的压抑、诃责所造成的,假设我们能够回光返照,知道其实这样的一种慈悲心,这样的一种感受,它只是一种惟心所现的。你知道它是一种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在你的真如本性当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一种慈悲的感受,那你就能够没有过失。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悲魔入其心腑,见人则悲,啼泣无限,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个也不是一种真实的功德,只是一时的感觉而已,这跟真实圣道的功德是没有关系的。你能够觉了不为这样的一个妄想感受所迷惑,它自然就消失掉,但是如果你作圣道功德的理解,认为这是一种真实的功德而深深的好乐、深深的执着,就有一种慈悲魔入其心中来控制你的心态,那这个人不管看到谁就释放出无穷的慈悲,甚至于看到人就流出悲痛的眼泪而不能够停止,这个人的结果到最后就失去了禅定的三昧,而且轮回三界甚至于会堕落到邪魔外道去。
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感受,当然这种感受是种情绪,一种慈悲的感受出现。我们会感同身受,看到众生的痛苦就特别的悲愍。这种情况就是我们过去有修慈悲心的种子,这时你正念真如的时候,把有相的种子逼出来,但是适可而止就好。所有的五阴魔境都是做的过分,因为放纵自己慈悲的情绪,很可能就会被这种慈悲魔所控制。
蕅益大师在这一段的开示,特别指示说,这个地方的对治只有四个字:觉了不迷。我们不能控制我们什么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因为这是种子,依他起性,但是你不能起颠倒。我们一再强调,一个人可以起烦恼,但是你不可以起颠倒,起颠倒你就全部完蛋了!
辛二、感激生勇
感激就是说这个修正念真如三昧的人,他内心有少分的功德。前面说的破除色阴,能够见诸佛心即是己心,有这样坚定的理解。这时候对佛、法、僧三宝心生感激,由这种感激的心就引生一种勇猛精进的心,而这种勇猛精进的心是过分。
发端现相:阿难!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胜相现前,感激过分,忽于其中生无限勇,其心猛利,志齐诸佛,谓三僧祇,一念能越。
他修止观的相貌:这个人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他已经是色阴穷尽,而受阴明白,这个明白是受阴清楚的显现出来。我们前面说过,五阴就像是一个人穿五件衣服一样,他第一件衣服脱掉了,第二件衣服显现出来。
而受阴显现是什么相状呢?胜相现前,他的智慧能观照到,见诸佛心即是己心,己心就是佛心,这种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胜解,依止这样的胜解,感激过分。他想,无量劫来,我都是在颠倒的妄想中度过去,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僧三宝的启发,我才能够明白这样真实的道理。就对三宝产生非常的感激,由感激心而引生了无限的勇猛,这种勇猛是又猛又利。怎么说呢?它内心当中的志向是志齐诸佛,他志向要上齐于十方诸佛。他就经常认为,其实所谓的三大阿僧祇劫,在我来说,只要一念之间就能够超越,我不必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我一念不生,当下就是如如佛。他有这样一种勇猛精进的决心,这种决心坏就坏在其心猛利,又猛又利,有一点过了头。
指名教悟:此名用功陵率过越,悟则无咎,非唯圣证,觉了不迷,久自销歇。
佛陀对这种相貌的说明:
佛陀说,这是在修行的过程当中,陵率过越,心中产生过分的勇猛,总是觉得自己能够超越诸佛,这样的心态勇猛过分,如果能够回光返照,知道这一念勇猛的心,其实是觅之了不可得,不要随它而转,还是安住真如,以平常心观即空、即假、即中,不要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功德来看待。这样就能够觉了不迷,这样过分勇猛的心,自然就销亡歇息。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狂魔入其心腑,见人则夸,我慢无比,其心乃至上不见佛,下不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你把这样过分勇猛的心,把它当真实功德的理解,而不断的的去随顺它、执着它,那就有一类的狂妄之魔入其心中,见到人就夸赞自己修学禅定智慧的功德,总是认为自己是无与伦比,自己是与众不同的。
怎么说呢?
你的心态乃至上不见佛,连佛都看不起。说,佛陀尚且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而我只要一念的相应,当下就是如如佛。上也觉得自己能够超越诸佛,向下是看不起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都不能够体悟自心的佛性而心随妄转。如此的高慢,最后的结果是自己失去禅定的正受,来生堕入到轮回生死,甚至于三恶道当中。
这种勇猛问题就在于有一点执理废事。理可顿悟,但是事要渐修,一念不生即如如佛是约理观,但在事相上还是要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不能够执理废事。
辛三、智衰成忆
智衰,这个他的止观过程当中,他观照的智慧比较薄弱,他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修念佛、持咒,多分都是在行门的定课用功的多,所以他观照的解门薄弱。会产生什么过失呢?形成一种经常专注的念头。这个专注的念头是什么念头呢?沉默孤寂的念头,他经常会产生好像很沉默,有孤寂的感觉出现。
发端现相: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智力衰微,入中隳地,迥无所见,心中忽然生大枯渴,于一切时沉忆不散,将此以为勤精进相。
这个修大乘止观的人,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前无新证,归失故居。前无新证就是说,他这时候虽然破整个色阴,但是他对于整个受阴还没有破除,还没有产生新的功德,往前,新的功德还没有出现,但是往后,他过去所熟悉的色阴已经破坏了。因为他过去很熟悉的朋友是外在的色声香味触这个五尘的境界,他已经没有感觉了,没有好乐心了。但是他新的功德还没有产生,这时在这中间的过渡时期,他自己又智力衰微,他不能够经常的去读经典,去思惟观察诸佛的功德,来给自己内心的好乐。
观慧力薄弱,他只是一昧的修止,这时他内心很可能会入中隳地,迥无所见,过去熟悉的老朋友,他已经不感兴趣了,但是新的朋友还没有出现。就在这色阴已破,受阴未证的中间的过程,是进退两难,叫入中隳地。他可以说是心中一无所见,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心中总是觉得闷闷不乐,没有一个安住处。所以心中突然生起一个广大的枯渴之心,好像一棵枯木很久没有水的滋养,经常会有沉默孤寂的感觉,而且这种感觉还不是一时之间,是一切时,沉忆不散,白天打坐也是这样,晚上也是这样,经常就是安住在中隳地,安住在沉默孤寂,总是闷闷不乐的感觉。而且他自己还把这一种感觉当作是精进用功之相,还不知道怎么去对治,还不想要去出离。
修行有这样的问题,这是禅定过深,止的功课过多,观慧薄弱。
指名教悟: 此名修心无慧自失,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对这样相貌的批评说:这是修心无慧自失,修习止观的心过程当中,没有智慧的引导而引生的一种沉默孤寂的过失。假设你能够体悟到,赶快加以对治,不要守在这种沉默孤寂,赶快走出来,这样子就没有过失,而且他也不是一个真实的功德。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忆魔入其心腑,旦夕撮心,悬在一处,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你把沉默孤寂的这种专注忆念之心,如果你把它当作真实功德想,就有一种忆魔,一种专忆之魔侵入我们的心中,控制我们的心态。结果是旦夕撮心,早晚那一念心,经常的摄心专注。专注在哪里呢?悬挂在沉默孤寂的处所上,当然就失去了正定的三昧,也就沦落于生死轮回。
这种情况就是他的定课止太强。弘一大师有说一句话,他说:我们一个人心志要苦,但是意趣要乐,你修行要带一点法喜。你要思惟诸佛菩萨的功德庄严,心生好乐,你经常都没有诵经,一路安住在无分别住的止,时间久了就很沉默。很沉默,如果你又把它当作功德想,那就容易跟专忆之魔感应道交,他就趁你在执着这沉默境的时候,因为你好乐这种沉默境,他就有隙可乘,就入其心腑,就控制你的心态。这时候你要多诵经,多看祖师的开示,把心走出来,走出沉默。
辛四、慧胜成劣。
前面的一科是止的成分比较多,这一科是观慧力太强而定课太少,就产生一种卑劣之心。什么叫卑劣之心呢?得少为足,不思进取,有这样的心态出现。
发端现相: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慧力过定,失于猛利,以诸胜性怀于心中,自心已疑是卢舍那,得少为足。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色阴已经穷尽了,而受阴现前。但是他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他的止跟观并不是均等的,而是慧力过定,他看书的时间比较多,观想极乐世界的功德,观想诸佛菩萨的功德的时间比较多,但是拜佛、静坐修止的时间相对比较少。这时候会产生一种智慧过分猛利的一种狂慧的过失。
什么叫狂慧?以诸胜性怀于心中。
胜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前面我们说的,他在破色阴以后,他不是得到一个胜解吗?见诸佛心即是己心。他经常就是忆念我心即是佛心,佛心即是己心,我的心跟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
当然这理论上是对,但是所有的东西都要合乎中道,适可而止。他却把这样的心态,过分的执着,而经常的怀在心中。
经常的执着就会产生一个什么过失呢?
他怀疑自己,他也不敢完全肯定,但是有这么一点想法,自己就是卢舍那佛。卢舍那佛叫净满,恶无不尽,善无不满,所以他已是功德圆满了,功德圆满当然就不用再去修证,也就不用再进取了,就有一种得少为足的观念出现。
这种观念的产生,我们看佛陀对这种相貌的说明,如果他不对治的结果:
指名教悟:此名用心忘失恒审,溺于知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说,这是在修观的过程当中,忘失恒审。他虽然在理观很强,他一念心正念真如,观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所以在他入理观的时候,他入一种无相分别的时候,他觉得他一念不生即如如佛。这个理论上对,但是他没有从空出假,以假观来自我反省自己的阶位,没有反省在事相上自己的身口意三业,自己的定位在哪里,而一昧的沉溺在一种佛心即是己心,己心即是佛心,这样的一种自他不二的胜解当中。如果能够觉悟回光返照,而放弃这样的执着,他是没有过失的,而这样的一种胜解,也不是真实的圣道,他只是一时的理解而已。
示迷必坠:
若作圣解,则有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腑,见人自言,我得无上第一义谛,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我们把它当作真实功德想,就有一类的下劣易知足魔,入其心中。见到别人就说,我已经成就无上第一义谛了,我已经真实的证得自他不二真空的平等之理了,我也就不必再作任何的定课,也不必增上了。这种情况,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种情况是观慧过强,但是禅定薄弱,而产生一种得少为足的心态。
观,我们一再强调,你修空观的时候,在大乘佛法要修假观,观一切法空,你不能坏假。你同时在理观,正念真如的时候,观照自他平等不二之理,但是在事相上你还得清楚你的阶位在哪里,你内心当中哪一方面的烦恼比较重,你内心的功德哪一方面比较殊胜,假观也是要加强的。当然这个地方,你禅定的止你要加强,否则没有禅定的支持,产生狂慧就容易得少为足。
这一科是讲到,我们在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的时候,已经把色阴的执着慢慢的调伏了,取而代之的,是六根的感受就清楚的显现出来,我们对于六根苦乐忧喜舍的感受就现前。当然现前就要对治,你要用无相真如的理去破坏对感受执取的时候,这过程当中会有很多、很多状态的出现。
辛五、失守生忧
失守就是我们在修止观的过程当中是进退失守,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就是有时候我们用功不得力,我们要退到昨天的妄想已经不可能,妄想的那种执着已经被破坏了,但是要进求新的功德又没有成就。在这进退失守的过程当中,这个修行人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感受呢?有忧愁恐惧的心情出现,这种忧愁恐惧一旦心态出现的时候,没有好好的控制可能就会着魔。
发端现相: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新证未获,故心已亡,历览二际,自生艰险,于心忽然生无尽忧,如坐铁床,如饮毒药,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早取解脱。
一个修习禅定智慧的修止观之人,所出现的相貌,这个人色阴已经穷尽了,而受阴正式的现前。这个人在佛堂用功的时候出现什么相貌呢?新证未获,故心已亡。他过去的妄想执着已经被破坏了,但是他所追求的目标,那种调伏受阴的功德却还没有成就。这时他的内心经历到过去心已破,新的功德还未成就,这样的一个中间的过程,自生艰险,突然间感到一种不知如何是好,莫名恐怖的心出现,而且这恐怖中夹带了一种无穷无尽的忧愁。
这恐怖跟忧愁加起来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佛陀讲一个譬喻:如坐铁床,如饮毒药。一个人坐在火烧的铁床一样,他是非常的痛苦,又好像一个人吃到毒药,毒发以后那种痛苦,当然这个痛苦不是色身的痛苦,是内心的痛苦,因为他不知道如何是好,前途茫茫,但是他又不能往后退,退也不是,进也不是,这时候有无穷无尽的忧愁跟恐怖生起。
如果他对这样的心态加以放纵,加以随顺,他就会有以下的相貌出现……
心不欲活,常求于人令害其命。
他因为忧愁恐惧的关系,对整个生命完全失去了希望,因为他已经被忧愁恐惧之所控制,而且他经常希望别人来夺取他的生命,因为在他的观念当中,他认为早死就能早解脱。
当然这是错误的,因为你死亡不能解决问题,解脱是内心的问题跟色身没有关系,他产生这样错误的理解。这一个进退失守,产生忧愁恐惧的人,佛陀是怎么个解释法:
指名教悟:此名修心失于方便,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说:这一个人是很用功没有错,但是他缺乏智慧的善巧方便,这个人假观不够,他老是用对治、用诃责的心态、用比较悲观的心态来调伏烦恼,对诸佛的甚深功德庄严没有适当的观想好乐,所以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入其心腑,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欣其舍寿,或常忧愁,走入山林,不耐见人,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他把它当作一种真实的功德理解,就有一种常忧愁魔,入其心中。这会产生二个结果,比较严重的他会亲手拿着刀剑来割他身上的肉,他的目的是希望能够把他的生命结束掉,比较轻微的,就经常保持忧愁的心,走入深山林园当中,不喜欢见到任何人。
当然一个菩萨不喜欢见人,这跟菩提心相违背的。最后的结果,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佛陀说:这是一个比较没有善巧方便的一个修行者。
在小止观有提到一个观念说:我们修行人就像调弦一样,你要急缓适当,你绷的太紧,你不能对这个心一路的诃责。这个心态就像小孩子一样,你一天到晚骂它说,你是不净、苦、无常、无我……你看小乘人他修到最后,他就是完全出离、完全的断灭。因为你的药完全用诃责的,那小孩子被你骂,骂到最后他就没有信心了,当然你也不能一昧的宠它、随顺它,它就无法无天了。所以你在调心当中,你要适当的。有时候我们觉得心太浮动,压抑它一下,太沉默,你要把那大乘经典拿来诵一诵,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莲华庄严,五种神通……你想想来生的愿景,启发自己一下。
总而言之,修行之道,取其中道,太高亢了你要压抑下来,太沉默了拉它一把。这个修行人一昧的诃责自己,过分的用功,到最后对生命完全产生了失望,这种失望如果他不能警觉的话,就被忧愁魔所控制,到最后求生反坠,那就太可惜了!所以这地方的调心是很重要的。
到前五的这个地方,我们可以看这个人基本上禅定是没有成就的,都没有成就禅定,所以他会有沉默的感觉、孤寂的感觉、忧愁的感觉,这都在没有成就禅定的过程生起。到了六七八九十就不一样了,他禅定生起了,但是他不小心的话,也会有过失。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4-2016 11: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受阴十种魔境之相(二)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9-4-2016 01:07 A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59-763》
辛六、慧劣成喜。
这个人他已经成就了禅定,但他对禅定所产生的功德,那种殊胜的轻安乐,他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的照了,而产生过分的欢喜,过分的好乐,那当然这会有过失。
发端现相: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心安稳后,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心中欢悦,不能自止。
慧劣成喜的相貌:
这个修止修观的人他已经把色阴穷尽了,而受阴现前的时候,他是处清净中,心安稳后。清净就是他安住在毕竟空,无我无我所的一念清净心当中,智慧现前,心安稳后是指他的禅定转深。
看这意思他成就了初禅,从后面的经文看的出来,成就离生喜乐地的初禅。
在身心安稳成就禅定以后,他突然间有无量无边欢喜的心生起,而这样欢喜的心,他自己实在克制不了自己,他放纵自己对这种欢喜的心态去受用。因为你禅定一现前,它有离生喜乐地,这种喜乐的心、三昧乐、轻安乐现前。轻安乐现前,他生起的时候我们不能过分的去受用,但是这个修行人当然他经过前面一段很长的时间修禅定,经过沉默期、忧愁期都过去了,他轻安乐现前的时候,他可能就放松自己去受用,受用的结果,今天受用那种法喜、那种轻安,明天也受用,到最后克制不了自己,心随这种快乐欢喜的感受而转。
那这怎么办呢?
指名教悟:此名轻安无慧自禁,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对治方法:
佛陀说,从轻安当中可以看到这个人的禅定已经成就了,身心世界身轻安、心轻安现前。一个大乘的修行人轻安现前的时候,我们应该观察它是唯心所现,他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它只是一个梦幻的小水泡,你应该不要去执着,你要去追求的是后面的摩尼宝珠,你要继续的往前走。但是他因为没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他心中的执取,一昧的放纵自己去受用这种轻安。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喜乐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于衢路傍,自歌自舞,自谓已得无碍解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能够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就没有过失,假设当作真实功德的理解,就有一分好喜乐魔,侵入他的心中,控制他的心,所以他就会出现一种不正常的状态。什么状态呢?见人则笑,看到别人就笑,一看就知道这不正常。乃至于衢路傍,自歌自舞,在人群众多的街道当中,自己自得其乐,口业就自己唱歌,身业自己舞蹈,总而言之,再也不克制自己,就放纵自己的身口意三业。别人对他讥嫌的时候,他就说:我已经成就无碍解脱了,我已经功德圆满了,我做的一切都是跟圣道相应。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个人他经过前面的修止、修观的苦闷期、沉默期、忧愁期,禅定现前的时候没有注意,结果为三昧酒所醉,结果前功尽弃了。
辛七、见胜成慢。
前面的慧劣成喜是被禅定的轻安乐所迷惑,这个地方指的是一种殊胜的智慧,胜就是他能够照见五阴皆空,那种殊胜的智慧,对这种殊胜智慧的执取而生起高慢心。
发端现相: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自谓已足,忽有无端大我慢起,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慢,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下位声闻缘觉。
这个在修止观的善男子,他的色阴穷尽了,而受阴现前。受阴现前我们前面说过,色阴一破他会产生殊胜的胜解,见诸佛心即是己心,见己心即是诸佛心,就像镜子一样的清楚分明。这个人当然他已经不是一般人,他得到禅定,而这样的胜解又跟禅定的加持以后,他就更容易认为自己已经自满自足了,这种我空法空的智慧,再加上这种高深禅定的加持,他觉得自己不必修证了,所以他无端的无缘无故的生起大我慢心。
这以下讲出七种慢,其实慢还有过慢,慢过慢,增上慢,卑劣慢跟邪慢,其实主要的就是我慢,主要的以我为根本。我们总是觉得,以自我为中心,而把自己高举,觉得自己与众不同。经过这七种慢,慢过慢乃至于邪慢,他这七种慢是一时俱发,是同时的生起。这种高慢的结果,心中尚轻十方如来,何况是下位的声闻缘觉,对十方诸佛尚且是看不起,何况是这种下位的声闻缘觉呢!
指名教悟:此名见胜无慧自救,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他这种我慢心,我们看佛陀的对治方法:
他见胜,当然他会我慢,他是有道理的,他的道理主要是这二个字见胜。他在禅定当中,他如实的照见五蕴皆空,他如实的照见我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
从无相真如的角度,从理观的角度,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平等的,我们不谈因缘法的话,不谈功德这一部份的因缘,就是我这一念心,虽然业障深重,但是当把这样的因缘法都消灭掉的时候,所显现那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心,跟佛的心虽然功德庄严,但是那种功德庄严的假相消失掉以后,所显现那清净本然的心是不二的,我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他对这样的道理,产生很坚定的理解,无慧自救。
慧是什么呢?没有假观的智慧来帮助他。假观是照了因缘,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定位,由假观来调整自己的空观,就产生过失了。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入其心腑,不礼塔庙,摧毁经像,谓檀越言,此是金铜,或是土木,经是树叶,或是毡华,肉身真常,不自恭敬,却崇土木,实为颠倒。其深信者,从其毁碎,埋弃地中。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所以佛陀说:你要赶快的觉悟,这个过失就消灭掉,假设你在这地方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种大我慢魔,入其心中来控制他的意识。
会有什么相貌呢?
不礼塔庙,摧毁经像。
大我慢一起带出多少的慢,慢一共有七慢,「如是乃至慢与过慢,及慢过漫,或增上慢,或卑劣慢,一时俱发」,恃己凌他、瞧不起人,仗恃自己有学问或是有势力,欺凌他人,这叫大我慢;同德相傲,但名为慢;与同争胜,与他相同的能力,他要争胜,这叫过慢;于胜争胜,人家胜过他,他还和人争,这叫慢过慢,未得谓得,没得着圣果说得到了,这叫增上慢;还有卑劣慢,他不及人,自己生慢心,这叫卑劣慢;还有邪慢,不礼塔庙、不拜佛像...————湛山倓虚大师述,诚祥法师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九) ,五阴魔障
自己是三宝弟子,但是看到塔庙,他也不去礼拜,甚至于摧毁经典跟佛像,不但不恭敬礼拜还摧毁。他在摧毁当中他还讲出一个道理出来,他说:这个塔庙为什么要去摧毁呢?他跟居士说:他说这佛像只是金铜或土木雕刻而成,这都是无情之物,所谓的经典也是树叶,或者是白色树皮的纸所写成的文字相,它也是一个没有知觉的东西。所以不管是佛像,不管是经典,都是没有知觉的,那么我们去追求一个没有知觉的东西,而我们自己的肉身当中有珍藏的佛性,你自己不去恭敬,却向外攀缘这种无知觉的土木,他说这个是种颠倒。
当然这种话,是我们一般人讲的话没有人会相信,但是这个是一个有禅定的,有禅定的心是有堪忍性的、有摄受力。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他的话,也就随顺他的行为,也就去摧毁佛宝、摧毁法宝,把它们埋弃在地中。如此的弘扬佛法的结果是疑误众生,使令众生对三宝产生更加的疑惑而误导,当然死亡以后堕无间地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地方他的问题点就是只修空观,不修假观。所以我们在观照现前一念心性要即空即假,观空如来藏还要观不空如来藏。《金刚经》说:菩萨观一切法空,要不坏假名。你不能坏诸法的假相、假名、假用,身为一个佛像,它有它的假名、假相、假用,你不能够去毁灭他,因为我们内心的功德要假借佛像才能够启发。祖师说:托彼依正,显我自性。虽然我们自性俱足无量的功德,但是我们要假借文字相的引导,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我们要从文字上的闻思,我们内心的智慧才会启发出来,虽然文字不是功德,但是它是成就功德非常重要的增上缘。
天台智者大师修观,他修一念三千。三千简单讲就是十法界,他一念观十法界的时候,他的这十法界有理具跟事造。虽然我们内心当中本来具足十法界的功能,但是要假借事造法界才能开显。我们看到佛像,对佛像的礼拜,我们产生佛的功德,我们对法宝的恭敬、读诵产生智慧,借事显理。
这个人把这事相都毁灭了,我们的理当然不能显现,这个就不对啦!但修空观而不修假观的过失,执理废事。
辛八、轻安自足
经安就是在禅定当中,修习我空、法空观的智慧,产生非常殊胜的轻安乐。这个轻安跟前面的轻安不太一样,第六科慧劣成喜,它也是一种轻安,他这个轻安又加上空观殊胜的智慧的加持,所以他就更产生一种满足之想。前面只是对轻安的执着,这地方是从轻安当中产生满足想。
发端现相: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精明中,圆悟精理,得大随顺,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这个修止修观的人,色阴穷尽,受阴现前,在精明中,精明指的是在禅定明了寂静的心中。圆悟精理,这时候他的智慧现前,他就在明了寂静的心中,修习我空观、法空观,观察自己的心就是佛心,佛的心就是己心,心佛众生是三无差别。
这时候他成就内心一个什么样的功德呢?
成就一种大随顺的功德,大随顺我们以前在小止观讲过,他要修止他随时可以入止,他要修观他随时可以把观现前,他对止观的入住出得大自在。这时候他的内心,就产生无量的轻安乐,这轻安乐不是色身的远离粗重,包括心中的妄想也远离,因为他心中的妄想被他的我空观、法空观破坏了,所以他是身轻安、心轻安。
在这样的一种殊胜的远离粗重杂染的轻安过程当中,这以下就说明他的颠倒知见,产生轻安到这个地方都没有过失,成就大随顺也没有过失,圆悟精理也没有错,产生轻安更没有错,错在下面这二句话:己言成圣,得大自在。
他在止观的随顺当中错认了消息,他认为自己已经成就了圣道,而且这个圣道不是普通的圣道,是成就大解脱,大自在的圣道。
轻安其实还是一个生灭法,还是一个因缘所生法,还是一个心外之物。蕅益大师常说:你要回归到那个能分别的心,不要在那所分别的境,要破那个所,而追求那个能。轻安还是所,是你所受用的一个境而已,你还没有回家。
指名教悟:此名因慧获诸轻清,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的对治方法:
这种人是因智慧。我们前面说的慧劣成喜,他是完全禅定,这个人是禅定跟智慧二个得大随顺,所以他的轻安比前面的轻安是更加的殊胜。这样的一种身心世界的轻安跟清净,如果你能够回光返照,它只是修学过程当中的一朵小花而已,它是因缘所生法,你要赶快的放掉继续往前走,后面才有摩尼宝珠。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好轻清魔,入其心腑,自谓满足,更不求进。此等多作无闻比丘,疑误众生,堕阿鼻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如果你在这个地方产生真实功德的执着,就有一种喜好轻安清净的魔,涉入到你的心中,你自己觉得自己已经功德圆满了,也不再求进步了,这种比丘到最后是成就无闻比丘,以四禅当作四果,最后的结果就是当禅定退掉以后,毁谤佛陀、毁谤正法,生起邪见颠倒,而且以这样的一种知见,还去疑惑误导众生,最后堕入阿鼻地狱,失其禅定正受,堕到天魔外道的种子,失掉菩提种性。
这地方是指的这个修行人禅定跟智慧二个共同显发,产生殊胜的轻安乐,而产生了颠倒执着。
辛九、空解成断。
第九、第十都属于智慧部份的错认消息。空解就是在修习空假中三观的过程当中,对空观产生执取而产生断灭见。
发端现相: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得虚明性,其中忽然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一向入空,空心现前,乃至心生长断灭解。
修止修观的人在色阴穷尽,受阴现前的时候,于明悟中,明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圣解,他能够对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样的真理产生了理解。这样的理解当中,产生的见闻觉知的虚明之性。
虚明性就是受阴性,这也是缘于舍受而成空解,乃慧多定少之病,在这个明明白白的醒悟之中,得不着实在、得不到究竟,得这个虚明性,虚是虚而不实...————湛山倓虚大师述,诚祥法师录,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记(卷九) ,五阴魔障
这种虚明之性突然间,归向永灭,拨无因果,他的内心当中,就趋向于断灭想,而否定因果相续的道理。这个修行人他观空的过程当中,上不见佛道可成,下不见有众生可度,所以内心趋向空观之理,偏空的心相续现前,生起一种长久断灭的理解,这个是这个人偏空了。
指名教悟: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的对治方法:
这种偏空的情况,假设他能够觉悟,能够加以对治反省,他就能够恢复到正常情况。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空魔入其心腑,乃谤持戒名为小乘,菩萨悟空,有何持犯?其人常于信心檀越,饮酒啖肉,广行淫秽,因魔力故,摄其前人,不生疑谤。鬼心久入,或食屎尿与酒肉等,一种俱空,破佛律仪,误入人罪,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假设对这样的知见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就有一种断灭空的魔,入其心中,这时他就产生邪见了。他怎么说呢?他说:持戒是小乘自了汉所为之事,菩萨悟到我空法空的真理,有什么持戒跟犯戒的差别呢?因为一切法是本空的,戒法也是本空,他起断灭空的思想。
这个人经常在有信心的坛越面前放纵自己,喝酒吃肉,乃至于广行男女淫欲之事。他做了男女淫欲的事情,众生要讥嫌,但是他本身的禅定还有魔力的摄受,他来摄受这个眼前的人,虽然看到他这种非法的事情,对方也不生疑谤。
鬼心久入,魔王或鬼神长时间控制他的心以后,他的心跟鬼经常在一起以后,他有更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他吃屎尿,他自己的感觉就跟喝酒肉的感觉是一样,一种俱空。
一种俱空古德的解释说,他不是真正的空观智慧成就,他是偏空,所以他智慧没有成就。那为什么能够吃屎尿跟吃酒肉一样呢?那难道成就无分别智吗?不是。他是禅定的力量摄受,因为禅定能够让他安住在舍受,所以他以禅定的舍受让自己没有感觉,所以他吃屎尿也是没有感觉,他吃酒肉也没有感觉。不像佛陀的心跟屎尿一接触的时候,入此人口成甘露味,因为佛陀是大智慧的境界。他这个地方不是有智慧,他是一种禅定,他的智慧是邪见。
破佛律仪,他一生当中经常破坏佛陀所制的律仪,而且误导众生去造杀盗淫妄的罪业。当然他自己造了罪,失了禅定,来生堕落到三恶道当中。
我们一直在强调即空即假即中,为什么大乘佛法观空,它为什么空当中马上补一个即假?带假修空。你要不坏假名假相,所以大乘佛法所观的空,是空掉你心中的妄想,不是空掉外在的因果,这地方大家要清楚,法性虽然本来空寂,但是因果丝毫不爽,这二个要同时现前,叫即空、即假、即中。
辛十、爱极成贪
前面的空解成断,他是在智慧当中偏空了,空观太强,这地方是假观太强、偏有。禅定智慧那种舍受的过程当中,产生空观的理解,这地方在虚明境的受阴当中,因为有殊胜的快乐产生而产生贪爱。
发端现相: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销,受阴明白,味其虚明,深入心骨,其心忽有无限爱生,爱极发狂,便为贪欲。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把对外境的执着,那个六尘完全消灭了,所以他开始观察六根,六根的感受。他对六根本来是应该对治的、要远离的,结果他可能一时的失念,反而味其虚明。当他禅定成就的时候,他观照智慧也成就的时候,在一个身心轻安的过程当中,他突然间没有正念真如而味其虚明,味就是爱着,对六根产生虚明感受产生爱着。而这个爱着又怎么样呢?深入心骨,非常的坚固很难动摇,爱得很深、很深。这一念心突然间产生无限的贪爱,男女贪爱之心,而且是非常的深重,乃至急近要发狂,而转成一种深重的贪欲不能自拔。
他本来要对治这个感受的,结果对那感受却贪得更深,这就是假观太强。怎么办呢?看佛陀的对治:
指名教悟:此名定境安顺入心,无慧自持,误入诸欲,悟则无咎,非为圣证。
佛陀说:这是在禅定中的一种的安顺入心,因为他禅定转深了,粗重的妄想被调伏了,所以有一种殊胜的轻安乐随顺于他的心,而这时候又产生强烈的假观产生执着,没有空观的智慧来调伏,结果一时的失误,而堕入到整个轻安乐的快乐当中。
轻安乐本来是一个很清净的、很微细的,但结果他一再的放纵,因为轻安乐毕竟是属于色界的快乐,但他不断的放纵,结果转成欲界男女的贪欲。
示迷必坠:若作圣解,则有欲魔入其心腑,一向说欲为菩提道,化诸白衣平等行欲,其行淫者,名持法子。神鬼力故,于末世中,摄其凡愚,其数至百,如是乃至一百二百,或五六百,多满千万,魔心生厌,离其身体,威德既无,陷于王难。疑误众生,入无间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他如果能够马上回光返照,他就能够远离过失,继续的往前走,如果他产生真实功德的理解,就会有一种贪欲之魔,入其心中,就产生邪见。说贪欲就是菩提道,我们透过贪欲是可以成就菩提道的。所以他教化白衣要无分别心来行淫、以无分别心来行淫,这种行淫才是真正的佛弟子,一个人没有行淫不是真正大乘的佛弟子,他做这样的邪见。
因为魔王跟鬼神摄持的缘故,在末法当中,他就以此邪见来摄受凡夫愚痴的众生来共同的平等行淫。人数有多少呢?或一百到二百、五六百,乃至于多满千万。因为他不断的行淫,他禅定失掉了,福报也享尽了,他已经没有资粮,魔王对他已经产生厌恶心,就离开了身体。他没有魔王威德的摄受,他自己的禅定也失掉,福报也享尽了,最后因为败坏风俗触犯国法,疑误众生,命终之后堕无间地狱,失于正受,当从沦坠。
这个是他在六根当中,对殊胜的轻安产生执取。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4-2016 1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阴现前这个菩萨他内心是什么相貌呢?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65-766》
己三:明想阴境
当我们在修学《首楞严王三昧》的时候,我们的心开始回光返照,正念真如。这种相貌天台宗智者大师给他一个名字叫做从假入空。虽然它的目标是趋向我空法空的真如,但是它要通过五阴的假名、假相、假用,这叫从假入空。这当中就拣别二乘人空观是灭色起空,二乘人是把五阴整个作用给完全消灭掉,而另外证得空性,所以我们叫偏空的思想。天台的从假入空,禅宗有一句话讲的好,说叫做就路还家。我们刚开始从家里面一念不觉起颠倒了,就往外跑,真如不守自性,就把这五阴的身心给创造出来了,走出一条生死的道路出来,你现在回家怎么办呢?没有其它的路,就是这一条路,你还得乖乖的从这生死的路回过头来,去回到你家。
说:我们的一念的清净心,把自己的色受想行识身心世界创造出来,你现在回家你还得面对你过去所累积的这种身心世界,所有的因缘你都要面对。所以我们正念生起的时候,会跟过去所累积的身心世界的种子,二个会真妄交攻,会出现很多很多所谓的魔境。当然魔境很多,但对治的方法只有一个,倓虚老和尚说: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不迷是智慧观照,不取就是禅定,不动就是持戒,当然关键还是在不迷。所以佛陀必须预先说出想阴的魔境,让我们能够事先的了知而能够生起不迷,你才能够做到不动。
这一科是如来说明想阴的十种魔境。想,就是我们心跟外境接触的时候,会有一种取相分别,前面的受阴只是偏重在一种直接的感受,想阴就偏重在第六意识的想像....
庚一、总示阴相
辛一、结前受阴尽相
这一段是结束前面受阴穷尽的相状。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受阴尽者,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已能成就,从是凡身,上历菩萨六十圣位,得意生身,随往无碍。
佛陀说:这个修止观的善男子,在整个真如三昧的修学过程当中,他的受阴已经被他智慧的观照给破坏了,受阴尽者。这时候一个人他的喜怒哀乐被破坏以后,有什么功德会出现呢?
虽未漏尽,心离其形,如鸟出笼。
这个人他没什么喜怒哀乐,虽然他三界的思惑还没有断尽,但是他有什么功德呢?他内心已经远离整个六根的系缚,他的眼睛看到一个色尘会产生一个感受,这个感受已经不能干扰他,他的耳朵去听到一个音声,这个音声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感受,这个感受也不能障碍他。就好像一只鸟,它过去被笼子关住,现在他飞出去了自由自在,这种六根的感受已经不能再障碍这修行者,他可以去实践他的理想目标,在整个过程当中,这种喜怒哀乐的感受再也不能构成障碍。所以他就能够以他的凡夫之身,而成就意生身,依止意生身能够直接经历菩萨的六十个圣位,在十方世界随念往生而无有障碍。
我们解释六十个圣位:蕅益大师解释,包括能增上的三渐次,就三个阶位,所增上有五十七个阶位。五十七个阶位我们前面讲到,前面说的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前面加干慧地,后面加妙觉,这就是所谓的六十个圣位。
楼主注:三渐次、乾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是为六十圣位。这里的四加行为是大乘菩萨圣位的四加行,和小乘果的四加行不同。
这地方就说明,受阴被破坏以后,这个菩萨他已经解脱过去的业报身,他能够得到意生身。意生身简单的说,他是生死自在,他到哪一个世界想生就生、想死就死,他在整个生死过程当中,可以随他心中的愿望而能够得到自在。不像业报身,他业力没有穷尽之前,他是必须要继续的受报。
这一段佛陀是结束前面受阴穷尽后,受阴穷尽以后菩萨所成就的功德相状。
辛二、正示想阴区宇
譬如有人,熟寐寱言,是人虽则无别所知,其言已成音韵伦次,令不寐者,咸悟其语,此则名为想阴区宇。
受阴被破坏想阴就现前。想阴现前这个菩萨他内心是什么相貌呢?
佛陀先讲出一个譬喻:有一个人他还在熟睡当中还没有醒过来,他这时候即将醒过来,但是却还没有醒过来。这时候他怎么样呢?寱言,在作梦当中自言自语,说梦话,在说梦话的过程当中,他当然是无别所知,他在讲什么,他在梦中当然不知道。但是一个觉醒的人,他在旁边听他讲话,诶!音韵伦次。他所说的语言非常的条理清楚分明,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也就是说,一个梦中的人,他能够讲出很清楚的道理出来,使令一个清醒的人都知道他所说的道理,这就叫想阴区宇。
这个人还在睡觉当中,表示他的二空真如理,还没有正式的证得,但是他能够梦中说出清楚的话,表示他观照的智慧已经非常的强,他已经成就意生身,能够经历六十个圣位,但是他还在梦中,所以他必须把想阴突破,否则他梦中的意识还是会生起颠倒想。这个人他已经没有喜怒哀乐了,你骂他,他也不生气,你赞叹他,他也不高兴,因为他没有什么感受,他每天的心情就是很平常,无喜亦无忧,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你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没有啊!没有什么感觉。他虽然没什么感觉,他心中的颠倒想,是还在的,还在梦中,怎么办呢?
辛三、悬示想阴尽相。
佛陀预先指示想阴破除以后,它的相貌是什么?
若动念尽,浮想销除,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伦生死,首尾圆照,名想阴尽,是人则能超烦恼浊。
想阴尽有二个情况,首先要消灭的是浮想销除。这时飘浮在内心表层的种种的想像要完全的消灭。这地方指的是第六意识妄想的现行来说的,他平常日常当中已经没有任何的起心动念。第二个,若动念尽,动念尽指的是心中这种妄想的种子也被破坏了。种子跟现行都破坏以后,讲出一个譬喻:于觉明心,如去尘垢,一念觉了光明的心,这时候它表层的灰尘跟污垢已经完全清除干净,这时候叫想阴尽。
你平常问他在想什么,他说:没有啊!平常都没有任何的念头,清楚的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
一伦生死,首尾圆照。
这一句话是说明他的行阴正式现前,他能够很清楚的看到他一期分段生死当中,他最初是怎么受生的,最后又是什么样的死亡,对整个生到死的过程是圆满的照了,而这正是行阴生灭的根源,这时候行阴现前。所以这叫想阴穷尽而行阴现前,这样的一个人他已经断除三界的思惑,他整个烦恼没有了。
烦恼是怎么来的?
是你想像出来的!
所以你看一个人妄想打得很重,表示你烦恼很重,因为人家讲一句话,你就老是在那边想想想,然后就把这件事情扩大了。自心起自心,然后你就把它想像成什么样,然后自己障碍自己,所以我们一个人都是自己障碍自己。
你说,你怎么会痛苦呢?
是你自己给你痛苦!
佛陀说:什么事情都是你的妄想创造出来的。所以你的妄想被破坏以后,你整个烦恼熄灭,没有烦恼了!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想阴根源:
观其所由,融通妄想以为其本。
想阴就叫融通。融通是什么意思?关键在这个通,通内通外,就是我们心中的想像,可以把外境经过想像把它转成你内心的受用,内外相通。我们内外本来是不通的,经过想像,整个内外就会相通。比方说,你心中想梅子,梅子没有现前,它是个外境,但是你想像梅子的时候,你嘴巴就出口水;又比方说,你想像你今天站在高处的悬崖,你两脚就发麻。想阴能够把外境的相貌,转成你内心的受用,融通妄想,使令我们内心能够内外能够交通。
这个地方,佛陀先作一个总说,先把想阴相貌作一个总说。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4-2016 1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阴十种魔境之相(一)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1-4-2016 11:49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67-771》
辛一、贪善巧想
善巧的意思是说,他在静坐当中,他突然动一个念头,他想要成就种种的神通变化,依止神通变化来教化众生成就佛事,他有这种想。
定发爱求:阿难!彼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圆明,锐其精思,贪求善巧。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受阴虚妙,他的受阴已经被破坏了,他这个人已经是心离其形,如鸟出笼。内心当中已经不再感受到受阴当中的十种魔境之所迷惑干扰,而内心的圆通妙定也正式的启发出来。圆定发明是说明他这个人禅定成就了,止观功德成就。
这一段是牒前受阴成就的文,这以下正式说明他贪善巧想的相貌。
三摩地中,心爱圆明。
就是说,他这个妄想是怎么生起的呢?不是他在吃饭睡觉的时候,而是他在静坐的过程,在三摩地中。他在一念的禅定心中,突然间打一个妄想。什么妄想呢?他心中想像自己的身心世界成就圆满的功德,而且依止圆满的功德,能够发明种种神通的妙用,他眼睛可以看得很远,耳朵可以听得很深,他六根的功德有种种的妙用,这是第一点。他在禅定当中,他可以说是起心动念,接下来他又没有把这念头加以对治。锐其精思,贪求善巧,锐就是他用一种很勇猛精进的精神加以深入的思惟、去追求。追求什么呢?追求善巧,神通变化,教化众生,广做佛事的这种善巧。
他心爱圆明的念头生起以后,他不但没有对治,而且用他所有的精神体力去追求这件事情,这个正是他着魔的启动之因。我们一再说过,一个人会着魔是你内心先有妄想,内魔不生外魔不起,他这个人一定是先有问题。
他这时候生起一个很坚固的贪求善巧思想以后,这时候就有事情出现了: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自言谓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巧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斯须或作比丘,令彼人见,或为帝释,或为妇女,或比丘尼,或寝暗室,身有光明。
尔时指的什么呢?这个修止观的人在禅定当中,心爱圆明,而且锐其精思,贪求善巧。这个时候他正在打妄想的时候,魔王当然知道了,哦!有机可乘。这时六欲天的天魔终于逮到他的方便,他怎么做呢?魔王的作法是飞精附人。
前面的色阴跟受阴,魔王要干扰我们是直接的侵入我们的身体,因为他的色阴没有破,受阴没有破,所以他可以直接侵入。但是这个修行人他已经破了色阴,也破了受阴,这个色受都是跟外境接触的管道。这二个管道都被破坏,所以这时候魔王已经没有能力直接侵入到修行人的内心当中,没办法!不能够入其心腑,不可能。
他不能够直接的侵入他,他怎么样呢?
魔王的政策他采取间接的误导,用间接的方式,他先找一个人。魔王先附到另外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好朋友,魔王先侵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叫飞精附人。魔王也不是亲自出手,他派遣一个精,派遣他的一个部下,妖精鬼魅,依附在另外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突然间口说经法,他本来是不懂道理的,突然间,因为魔王的摄受,能够说出一些相似的佛法。
其人不觉是其魔着。这个被妖精鬼魅依附的人,他也不知道他被魔王的眷属附着,他认为我本来是什么都不懂的,突然间大开圆解,能够口说经法。他自己就认为自己已经成就无上的涅槃之道,所以他才能够口说经法。这个人可能跟这个修行人是好朋友,他就来彼,这个彼就是修止观的人,他内心追求神通善巧的善男子的修行处所,他就为这个修行人,敷展高座来宣说如何成就善巧神通的法门。
他说法之前,这个人他是先现出一种特殊的相状。他的身形斯须,斯须就是很短暂的时间,他身体做很多变化,一下子变成一个清净的比丘,使令修止观的人清楚的见到,或者变成一个帝释,三十三天的天王,大威德的帝释身相,或者他能够变成一个端正妇女的相状,或者是比丘尼的相状,乃至于他能够在整个没有灯光的暗室当中,身上放出种种的光明相。总而言之,他为什么生这个相状,就是要使令这个修止观的人生起恭敬之心。说:你看我能够现出这么多不可思议的相状,先让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而这修止观的人,他怎么面对这种相状呢?
主人迷乱: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信其教化,摇荡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面对这样的一个说法者,他有这么多相状的变现,因为他本身没有学习五阴魔境,所以他是愚痴迷惑,就以为这个说法者是大菩萨乘愿再来,就信受其教化,摇荡其心,摇荡就是他扫除他过去所修的戒定慧的正法之心,他就把它过去所修的法门完全放下,就毁破佛陀的律仪,而私下行贪淫之事。
魔王他破坏你的目的,就是要破坏你的禅定,要破坏你的禅定先破坏你的戒行。
当然今天这个说法者会破坏他的律仪,他不只是现相,他要说相似法的,他说一些邪法。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灾祥变异,或言如来某处出世,或言劫火,或说刀兵,恐怖于人,令其家资无故耗散。
这个被魔所附的这个人,他现出种种奇特相状以后,他经常就跟这个修止观的人开示说,这世间上有什么样的灾难要出现,或者说什么时候会有吉祥的事情要出现,我们的世界有什么样的变化,好变成坏,或者坏变成好,讲一些吉凶祸福之事;或者经常说,我知道有某一个如来,在中国的某一个地方即将出世;或者说劫火,水火风大三灾即将到来,或者他说他知道小三灾,刀兵、饥馑、疾病也即将到来。总而言之,他的目的就是恐怖于对方,使令对方把他的家财耗散来供养这个说法者。
这就是他能说出一些很多、很多吉凶祸福之事。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他本身就是动了一个追求善巧神通的念头,所以他就顺他的心意来说法。
指名示害:此名怪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附在说法者身的妖精鬼魅的名称是什么呢?怪鬼。怪鬼他因地的时候贪求财物,遇物成形,所以成为鬼。这一个怪鬼,他做鬼的时间久了以后,他就成就魔王的眷属,被魔王所收摄,这时被魔王所派遣扰乱这个修止观之人。
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这个修止观的人,今天为什么会得到魔王的兴趣,因为他禅定智慧即将成就。现在这个修止观的人,禅定被破坏了、戒体也被破坏了,他的资粮功德完全被破坏了,魔王就觉得这个人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魔王对这个修行人的厌恶之心生起了,就把这个鬼招回来,去彼人体。怪鬼本来是依附在说法者身上,把他招回来。弟子与师俱陷王难,师指的是那个说法者,被飞精妖魔鬼怪所依附的叫做师,这个弟子就是修止观的人,二个人都因为败坏风俗,妖言惑众而入了地狱,这只是现报,来生是无间地狱。
辛二、贪经历想
经历他心中想像自己像诸大菩萨一样,能够经历十方的尘刹国土,广作佛事而神通自在,他能够飞到十方世界去自由的往来,叫做经历想。
定发爱求:阿难!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游荡,飞其精思,贪求经历。
这个人受阴穷尽,止观的功德成就了。就在某一支香静坐寂静当中,他生起一个妄想,心爱游荡,他心里想我若能够像十方菩萨,能够遍游十方法界,能够来去自在,能够广度众生这该是多好!他生起这么一个妄想。
生起妄想这时候跟我们所观的真如是相违背的,因为这个真如是离一切相的,这时候他产生一个相状出来是不对的,不对,但他没有回光返照,他就顺着这妄想的思考去飞其精思,贪求经历,放纵自己的妄想,用他所有的精神体力去追求,他要经历十方国土,广做佛事的妄想,加强这妄想的力量。
这就是他启动魔境的根源。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亦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游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自形无变,其听法者,忽自见身坐宝莲华,全体化成紫金光聚,一众听人,各各如是,得未曾有。
魔王所采取的行动:一个人起心动念以后,仁者心动,魔王就有机可乘了。
魔王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一个人的身上,使令他能够说法,使令这一个人起颠倒,他也不知道是被魔所附着,他自己认为他自己有无上涅槃的功德。
这个颠倒被魔所依附的人,他就来到了心中想要追求游历修止观人的处所,为他敷展高座,宣说种种经历的法门。
这个说法者自己的身形倒是没有什么变化,不像前面他的身形是变来变去,一下子做比丘,一下子做比丘尼,各式各样的变化。这时候说法者本身的身相没有什么变化,还是原来的样子,但是听法者变化了,在听法的人,突然间就自己见到自己坐宝莲华。我本来坐椅子上,怎么突然间出现了大宝莲华呢?有依报的庄严,而且自己的正报身心也产生了变化了,自己的身体变成了紫金光聚,诶!这跟佛身上的光明完全一样,佛陀也是坐莲华,我也是坐莲华,佛陀是紫金光聚,我身上的光明也是紫金光聚。这时候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不得了了,自己都成佛了,因为已经具足佛陀的正报庄严,依报庄严。所以这时候一众的听法者各各都是这样子,而且心中都以为自己成佛了,有未曾有的欢喜、感恩的心情出现。
当然魔王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相状,他是有目的的:
主人迷乱:是人愚迷,惑为菩萨,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魔王所要达到的目的:
魔王的目的是要疑惑这修行三昧的人,古人说一句话:上帝要毁灭一个人,要先使令这个人发狂。你一定要让他产生知见错乱,你才有办法去破坏这个人,这个人头脑清楚你怎么去迫害?因为一个人只有你自己可以破坏你自己,你说魔王来破坏你,这一句话不对!魔王是引诱你,他怎么迫害你呢?他有办法进入到你的心中吗?当然不可能嘛!他只是迷惑你,是你自己破坏你自己的功德,这我们要清楚。
魔王就愚迷这个人,这个人就把魔王所派遣的这个说法者,哇!不得了,这是大菩萨,你看我听他说法没有多久我自己就成佛了,坐大宝莲华,身上也出现紫色的光明。所以他认为这些戒定慧都不需要了,淫逸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不再去克制自己,放纵自己的心,无所忌惮,破坏佛陀的戒律,私下行各种贪欲之事。当然他这时候所有戒定慧的功德全部破坏,魔王达到了目的。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诸佛应世,某处某人,当是某佛化身来此,某人即是某菩萨等,来化人间,其人见故,心生倾渴,邪见密兴,种智销灭。
这个说法者,他会破佛律仪,潜行贪欲,破坏对方他一定要说出个道理,不是现这个相状而已。他经常说三世诸佛应化人间的种种事迹,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心中就是贪求经历,他就顺他的心意来说法。
他怎么说诸佛应化的事迹呢?
他说:我知道在西藏、中国的某一个地方,有某一个人,这个就是某一尊佛的化身来人世间的,我也知道某一个就是某一个菩萨转世,他来这一个地方来教化我们。其人见故,心生倾渴,这个修行止观三昧的人看到,这个人知道诸佛应化世间的种种事迹,觉得这个人不得了,就心生倾慕,心生渴仰,而心中的邪见就更加的炽盛,相对的,心中对戒定慧的追求,就慢慢慢慢的消失了,这个人已经不再正念真如,而是开始心外求法。所以他才会有后面的结果,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指名示害:此名魃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聚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魃鬼在因中贪爱男女之色,遇风成形的叫魃鬼。
这一段我们说明一下:
我们前面讲到一个人会着魔的原因有二个:第一、你起心动念,第二、你产生坚固的贪求,这二个原因。
一旦把魔王启动起来以后,魔王的行动,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三类:
一、魔事之相,魔王要出现,他要现出奇异的相状,现出不平常的相状。因为他要让你产生恭敬心,他一定要现出各式各样的相状,或者他自己出现相状,或者他的身上没有变你出现相状,他就有办法在你听他说法的过程当中,现出大宝莲华,现出紫金光聚。总而言之,他一定会出现很多奇怪的相状,目的只有一个,让你生起恭敬心,产生信仰之心,这是第一点,所以我们在第一个地方就要注意。诸位你看看莲池大师、蕅益大师、印光大师在宣说佛法的时候,祖师的出世说法都非常的低调、谦卑。说:我这个人是粥饭僧,什么都不懂。但是魔王所派使者的相貌,非常的高慢、非常的张扬。其实你在这个地方就能判断出来了,这个人不正常,他现出不正常的相状,这第一个,魔事之相。
二、魔所作业,他现这个相状以后取信于你,他要采取行动,他的行动就是说相似之法。这我们就很难判断了,没有一点教理的人很难判断,因为他说的也不完全是邪法,似是而非,你怎么判断?听起来好像是,其实是有问题。第二个他一定有他所作的业,魔所作业,说相似法,破坏你的知见。
三、魔所成业,他的目的是破坏佛陀的律仪。先破你的知见,再破你的戒行,当然你的戒行一破,你的定慧也完全破坏了。
魔要出世,他要干扰一个人,他有三种情况,第一个他要现出奇异的相状,第二说相似的佛法,第三个破佛的律仪,这十种魔境都是这样子。
为什么有这个出现呢?就是仁者心动,你自己起心动念,又产生坚固的贪求。
辛三、贪契合想
契合就是这个修行人他希望很快的契合中道实相的妙理,而能够吻合种种实相的妙用,契合妙理而且吻合妙用,叫做契合。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绵氵+曶,澄其精思,贪求契合。
这个人他的受阴虚妙,他的受阴被坏了,圆通妙定也坚定的成就了,他在修止观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动一念头,心爱绵氵+曶,他心中希望能够早一点密契诸佛所证的实相妙理,而且依止我空、法空的妙理,能够生起种种的妙用,他不想再等待下去了,他要赶快成就这样的功德。
这个念头当然是不对啊!学佛是不能够打妄想的,他打这个妄想以后要澄其精思,贪求契合,他要集中他所有的精神去思惟、去追求这样的一种契合,密契妙理,吻合妙用的这样的一个想法,他要坚定的去追求。这正是启动魔境的一个理由。
在想阴的魔境当中,前面二个贪善巧、贪经历,这都是比较属于外在身形的变化。契合,他这一个人是追求内心对真理的一种契合,他希望早一点开悟,早一点生起种种的神通妙用,是这样的想法。当然这个想法也不能说错,一个人喜欢追求开悟不能说错,但错在他过分的贪求就不对了,不正常!他已经起心动念了,仁者心动,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他既然心动,那魔王就得其方便了,你内心一动,魔王就采取行动了。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实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合善男子处,敷座说法,其形及彼听法之人,外无迁变,令其听者,未闻法前,心自开悟,念念移易,或得宿命,或有他心,或见地狱,或知人间好恶诸事,或口说偈,或自诵经,各各欢娱,得未曾有。
魔王的行动跟前面完全一样,飞精附人,口说经法,魔王派了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身上,使令他能够演说种种契合之法。这个人他来到修止观人的处所,敷展高座,为这个修止观的人说他喜欢种种如何开悟的法门。
这说法者在说法的过程当中,他自己的身形跟听法者的身形都没有任何变化,因为这个人他要的不是变化,不像前面追求善巧、追求经历,他要的是外在的因缘变化,而这个人他要的是内心的契合。
所以他这时候是怎么办呢?
令其听者,为闻法前,心自开悟。
他因为魔王的摄受力就使令这个听法的人,在没有听法之前就已经开悟了。
懂教理的人一定知道是有问题,你没有听法就开悟,这不正常。事出必有因,佛法的功德,是不能私下传送的。
我们再讲一次:
佛菩萨可以把他的福报加持给你,可以!但善根是不能输送的,连佛陀都不能把善根输送给阿难尊者。前面我们讲很多,阿难尊者他根本就不想修学。佛陀说:我吃饭我饱,你吃饭你饱,善根是不能输送的。一个稍微懂教理的人就知道这不正常,我还没有听经,这一部经的道理我就懂,那当然是有外力的侵入。他不但是能够开悟实相妙理,而且心中念念移易,他心中本来是没什么妙用,突然间产生变化。
什么变化呢?或得宿命,他本来不知道他过去生发生什么事情,他知道他自己、他的亲人朋友过去生所发生的事情,得宿命通;或者有他心通,他知道对方在想什么事情,在念什么事情;或者他能够看到地狱种种苦恼的事相;或者他在止静中,知道人世间很多私下之事,哪一个人做什么好事,哪一个人做什么恶事,这种种隐私的事情他都知道;或者他能够出口成章,随便讲出一句话就是一个偈诵;或者他这一部经根本没有背过,他突然间可以把《法华经》背出来。当然这都是有问题,不正常!
各各欢娱,得未曾有,非常欢喜,他认为自己有这么多殊胜的功德,而感到非常欢喜。当然这时候,他对说法者也深存感恩恭敬。这是说法者在魔王的摄受之下,他在说法之前,现出这种奇异的相状。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面对这个相状是怎么办呢?
主人迷乱:是人愚迷,惑为菩萨,绵爱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跟前面一样,这愚痴的修止观的人就把他当作是大菩萨的示现,更加的爱着、更加的恭敬这说法之人,就追随他来破坏佛陀的律仪,而潜行种种贪欲之事。
破佛律仪,潜行贪欲,是所有着魔的人共同的相状,也是魔王所要达到的目的。这当中的过程,这个说法者他不但现出奇异的相状,他还要说出一些邪知邪见的法门。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佛有大小,某佛先佛,某佛后佛,其中亦有真佛假佛,男佛女佛,菩萨亦然,其人见故,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这个人口中好言,魔所依附的说法者,他常常说什么法呢?
他说:佛有大小的差别,哪一尊佛是比较大的,哪一尊佛是比较小的。当然这不合道理,佛佛道同。他也说某一尊佛是前辈,某一尊佛是后辈,有先后高低的差别,他也说,佛有真佛假佛。当然这也不合理,所有的佛都要破妄显真,哪一尊佛是假的呢?还有男佛女佛,当然佛不可能现女相。菩萨亦复如是,也是有先后真假的差别。
这个修学三昧的人看他现出种种的异相,前面他现出很多异相,你跟随他,他还没说法之前你就开悟了,就显种种的神通。这个修止观他产生什么变化呢?
洗涤本心,易入邪悟。
他就把他过去所修学的正常的戒定慧法门完全把他洗尽了,不要了!而转变堕入到他所说的这些邪知邪见当中。
指名示害:此名魅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依附在说法者的那个鬼叫魑魅鬼,因中贪惑为罪,遇畜成形。这种鬼平常就喜欢欺诳迷惑众生,依附在狐狸跟野干的身上,来欺诳迷惑众生,魔王派这个鬼依附在说法者身上。
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
一个人着魔的情况就是这八个字洗涤本心,易入邪悟。我们一再强调,魔王要破坏你的功德一定先要让你起颠倒,这是一个通则。因为没有人可以破坏你,魔王也不能破坏你的功德,他是让你自己破坏,他怎么破坏你的功德呢?要破坏你的功德,当然让你先颠倒,让你放弃你的思想生起邪知邪见。
小止观讲到魔境,它有一个判断方法:你在打坐当中,突然间有一尊佛跟你说法,那你怎么判断这个法是正法,还是颠倒之法,你怎么判断?当然我们没办法判断,魔王他要来跟你说法,他一定是精心设计过的,他刚好是抓到你的要害,你贪什么他就顺你的意思。但是小止观说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法。我没办法判断你说的法是对是错,但是你可以感觉一下,我在打坐的时候,心是寂静明了的,你给我说法以后,我突然间扰动不安,这个法进入到我心中以后,我突然间扰动不安,这就有问题了!
就是这个法怎么样呢,它跟你原来的戒定慧是不随顺。我打坐打得很好,佛陀跟我说法以后我的禅定更深,智慧更加的明了,我的明了性更强,寂静性更重,这法跟你的心中一接触,它对你是加分的效果,它这个法是随顺戒定慧,那当然是正法!我在修戒定慧,你在说的法也是戒定慧,那么二个加在一起是不是会加分,我在修戒定慧,你跟我说法以后,我突然间产生扰动不安,那你说这是不是有问题?
这是简单的判断方式。就是这个人他跟你说的话,你听了以后跟你原来的路不一样,那你就要警惕心了。总而言之,魔王就是要洗涤本心,要把你的心转到易入邪悟,他的目的就在此,他要破坏你所有的功德,先让你起颠倒,这个意思。
辛四、贪辨析想
什么叫辨析呢?这个修止观的人,他突然间想要辨别万物生起的根源,他很想要分析万物变化之理。万物是怎么生起的?生起以后这个过程,它又是怎么样变好又怎么样变坏,又是各式各样的变化,这个道理到底是什么?他突然间有这个念头出来。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根本,穷览物化性之终始,精爽其心,贪求辨析。
这个修止观的善男子,他的受阴已经被破坏了,而这时他圆定止观的功德也正式成就了。他就在那一念寂静的心中,起了一个念头,心爱根本。他经常想生命到底是从什么地方来?一切山河大地又是怎么生起?万物生起的根源到底是什么?而且他也想要去穷究博览,一切法生起以后它又是怎么变化的方式,它的性质、它的宗旨、它生从什么地方而来,最后终了的时候将往哪里而去?
这个念头生起以后,当然这是打妄想,但他自己不知道,对这个妄想的心态是精爽其心,贪求辨析,把他所有的精神体力……他本来的所观境是真如,他就把所观境放掉,就整天想这一件事情,万物是怎么生起的,又是怎么变化的,贪求这样的辨析。
这地方就正式的去招感魔境的原因,也因为这样魔王就有机可乘,采取了行动。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元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身有威神,摧伏求者,令其座下虽未闻法,自然心伏,是诸人等,将佛涅槃菩提法身,即是现前我肉身上,父父子子,递代相生,即是法身常住不绝,都指现在即为佛国,无别净居及金色相。
魔王所派遣的使者,他现出的异相跟他所说的法门:
魔王派遣一个妖精鬼怪,附在一个人身上,使令这一个人能够说法。这个人就来到了欢喜追求万物根源修止观善男子的处所,为这个善男子敷展高座,宣说万物根源的法门。这个说法者在说法之前,它的身体有一种很特殊的威德神韵。
威德神韵古德注解说:或者特别的庄严,或者现出种种的光明。总而言之,看上去就是一种大威德神力的相。他的目的就是要摧折降伏这个求法之人,让他生起恭敬信仰之心,而且他能够使令座下的人在没有听法之前,看到这样的威神之力,很自然就能产生恭敬调伏之心。这时候经过他的引导以后,这些听法之人就很自然的认为,十方诸佛的涅槃菩提法身,我们讲,三德密藏。修行就是把心中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转成般若、解脱、法身,涅槃就是解脱德,菩提是般若德,法身就是法身德。
这种人他就使令听法之人,把十方诸佛的三德密藏,认为就是我现前的父母所生的肉身身上就是三德密藏,而这三德密藏是经过父亲转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是一代一代相传,这样子就是诸佛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密藏是常住不绝的。另一方面他们都认为,现在就是佛国,娑婆世界这个秽土就是净土,离开这秽土没有其他清净的国土,也就没有另外清净所谓的金色法身,当下就是净土,我的肉身就是佛身,我的肉身就是佛陀,我住的环境就是净土。
他这样子讲的话,这个修止观的人,他怎么反应呢?
主人迷乱:其人信受,亡失先心,身命皈依,得未曾有。是等愚迷,惑为菩萨,推究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能修止观,他有一定的戒定慧的正见。但是这个魔王太厉害了,他投其所好,他喜欢辨析万物的根源,生起的根源跟怎么变化,所以他就讲一些相似的法。说,什么叫根源呢?什么叫变化呢?就在你的色身就是三德密藏,你所住的环境就是佛国。这个人听了以后非常欢喜,当下就是净土,当下就是佛身,就亡失先心,过去的正知正见就没有了,而且以生命来皈依这个说法者,内心非常欢喜,终于找到善知识了,得未曾有。
这些听法的愚痴众生,就把说法者当作大菩萨的示现。说法者当然能够推究他心中的好乐跟他说相似法,他的目的只有一个:破佛律仪,潜行贪欲。这是所有魔王要达到的共同目标。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眼耳鼻舌,皆为净土,男女二根,即是菩提涅槃真处,彼无知者,信是秽言。
魔说法的内涵:
这个说法者他经常说:这依报庄严在哪里呢?就在你现在的眼耳鼻舌身这六根,你的六根当下就是依报的功德,所谓正报的功德,男女二根当下就是菩提涅槃真实的依止之处。这些愚痴无知的众生都信受奉行如此的污秽之言。当然就邪知邪见,最后就破律仪,潜行贪欲。
指名示害:此名蛊毒魇胜恶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佛陀讲出这鬼怪的名称及对治的方法:
这是二种鬼的结合:一种蛊毒,蛊毒鬼是瞋心重,贪恨为罪,遇虫成形。这个人就是经常想要去害别人,因为心中有恨,就附在毒蛇蜈蚣当中,形成蛊毒鬼。或者魇胜鬼,他的因地就是喜欢诬枉他人、诽谤别人,贪罔为罪,遇幽成形,喜欢在幽暗的地方去伤害别人,处在幽暗的环境。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这地方他说的法错在哪里?肉身跟法身的问题。
我们在看大乘的经典,特别是圆顿的不二法门,佛陀也说,祖师也说幻化色身即法身,无明实性即佛性。的确佛陀有这样的说法,但是这样的法是约体性来说。我们的色身是苦恼的是杂染的,但是它的体性是清净的,佛的色身是万德庄严,但他的体性也是清净的,清净没有二种清净,清净是同一个清净,是约着体性来说。但是这个说法者是约着事相来说,那就不对啦!事相的话是不同的。
蕅益大师说:约事,你要善知取舍。约事相来说,秽土就是秽土,净土就是净土。说,我不取不舍,你不取不舍就颠倒了。约事相来说,我们这个色身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三障的结合,色身约事相来说,佛陀的身是法身、般若、解脱,那当然要厌恶娑婆,欣求极乐。
所以我们理跟事要分清楚,你入理观的时候,你观察它的体性,那是无分别住,那是一念不生,但是你一旦从空出假,那什么是功德,什么是过失,你要分得很清楚。所以他这个地方,从事相上说六根就是净土,男女二根就是菩提涅槃,约事相来说就是错误的,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地方我们理跟事要把它辨别。
辛五、贪冥感想
这个修行人他在止静当中,本来是正念真如,心于所缘专一安住,心于所缘相续安住,心中是安住在我空法空的真如理。他突然间动了一个念头,他想这个修行很辛苦,如果能够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冥冥当中我心中有所祈求,诸佛菩萨就有所感应,那可多好!贪一种冥感之想。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悬应,周流精研,贪求冥感。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把色阴、受阴都破坏了,而且圆定妙通也已经正式的成就,在一念止观的寂静心中突然间动一个念头,心爱悬应,心中贪爱十方诸佛菩萨对我的加求感应,如果对我有一点加持感应那该有多好,有这种悬应。而且对这样的想法是周流精研,内心当中周遍流动,专心一意深入的思惟研究,来贪求十方诸佛菩萨冥冥当中对我的加持感应,他有这样坚定的贪求。
当然这样子就使令魔王有机可乘,魔王不会放过这机会,就正式采取行动。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其人元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应善男子处,敷座说法,能令听众暂见其身,如百千岁,心生爱染,不能舍离,身为奴仆,四事供养,不觉疲劳,各各令其座下人心,知是先师本善知识,别生法爱,粘如胶漆,得未曾有。
就在这个人在起心动念贪求感应的这当下,魔王就马上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身上,能够口说经法,来到这个修止观人处所,敷展高座,说一些感应之法。这个说法者在说法之前,他要先取信于对方。他怎么办呢?他使令听众看到说法的色身,如百千岁。说,这个人你看,头发都苍白了,年纪很大了,但是他的容貌就像是小孩子一样,精神体力也非常充沛,皮肤也非常好,就感觉上这个人已经修学长远而且功德甚深。这时候听法之人心生爱染,对他非常的爱乐贪染。贪染到什么程度呢?他觉得一时一刻都不能离开善知识,好像离开善知识就不能增上的感觉。不能离开怎么办呢?就亲自做他的侍者,做他的奴仆,来四事供养这个说法者,内心为了得到这个说法者的加持,他也不感到疲累。
这个说法者他为了要使令这个跟随的人产生信心,他就说:知是先师本善知识。他一再的暗示对方说,我就是你过去的师长,我就是你根本的善知识,你多生多劫就是跟我修学佛法,今生也要一样跟着我学习。这样子讲,当然所有的弟子们就别生法爱,特别的产生法爱之想,对善知识的依靠,可以说如胶如漆,得未曾有。
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就喜欢别人对他的冥感、加持,所以刚好这魔王就顺他的心意。
说法者他这样的表现,修止观的人面对的态度是怎么样呢?
主人迷乱:是人愚迷,惑为菩萨,亲近其心,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他没办法判断,又投其所好,所以就把他当作是大菩萨,心中相亲相近,结果就是破佛律仪,潜行贪欲。
这一个说法者到底是说了什么样的法,让这个修止观的人这么信服呢?说相似法: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我于前世,于某生中,先度某人,当时是我妻妾兄弟,今来相度,与汝相随归某世界,供养某佛,或言别有大光明天,佛于中住,一切如来所休居地,彼无知者,信是虚诳,遗失本心。
魔所依附的说法者,他经常说什么法呢?
他说:我在前世当中的某一生,我就曾经度过某一个人,譬如说我度过你,那个人当时是我的妻子,或者是我的兄弟,我现在继续再来度化你,把你一起带到某一个世界来供养某一尊佛,或者说这个世界除了十方诸佛以外,还有一个大光明天。
古德注解说:大光明天就是六欲天的天顶,魔王的宫殿。他说:佛于中住。其实这个佛指的就是魔王,大家应该要往生到那一边去做魔的眷属的意思。
他说这是一切如来所修习的地方,而无知的众生,信是虚诳,而遗失他本来所修学的戒定慧的正法。
指名示害:此名厉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佛陀说,这一个鬼是厉鬼,厉鬼是贪欲为罪,遇衰成形。他这个鬼的个性就是喜欢忆念过去那些不愉快的事情,心中产生怨恨。所以他遇到四时不调的时候,就散布瘟疫、病毒等等,所以叫厉鬼。
这一段文他着魔的因缘是贪求感应。感应道交,在很多的本尊法门当中,都是有这样的一种功德相。你看我们净土法门也是感应道交。你为什么往生净土?当然不是我们的力量,是佛力加被,佛力加被当然是要感应道交,心力跟佛力的感应道交,才能够产生临终的接引。所以感应道交没有错,错就错在贪求这二个字,很多东西你一贪求就不对了。
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段事迹:有一个人念佛很精进,他写一封信给印光大师,他说:我一定要在多久的时间证得念佛三昧,我一定要念到阿弥陀佛亲自现身为止。印光大师说:你已经是通身魔气氛。念佛怎么能够念到整天希望佛现身呢!在所有的修行当中,印光大师强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实在,我们在修学当中,最大的忌讳就是还没有成就的功德,你想去追求,这个是大忌!你不去追求它自然出现,你一追求你就没有了,世界上是这么妙的。所以我们常说,老实念佛,莫捏怪。我们能够把心安住在佛号,你有一心不乱的功德,你自然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很自然的水到渠成。但是你还没有成就之前,你就胡思乱想,怎么、怎么的……你就容易着魔。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清楚,感应道交是功德相,没有错的,错在贪求,你的想法错误。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16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阴十种魔境之相(二)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3-4-2016 09:37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72-780》
辛六、贪静谧想
静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修止观的人,贪求寂静安宁。当然这也没有错,这种禅定相,禅定功德相就是寂静相,身心很安宁,但是他过分的贪求,这个就有问题。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深入,克己辛勤,乐处阴寂,贪求静谧。
已经把色阴破坏的人,圆通妙定,坚定成就的人,在一念的寂静心中,心爱深入。我们知道,一旦把受阴破坏,他一定有禅定,禅定也可能是初禅,也可能是二禅、三禅等等。这个人他希望能够更加的深入这种寂静的禅定,他觉得他禅定不够,因为在禅定当中可以使令他身心世界感到寂静、感到轻安,所以他对这样的一种身心世界的寂静轻安,特别的爱乐。因此他克己辛勤,乐处阴寂,不辞辛劳而精进的修学,所追求的是希望能够在阴隐的寂静处所,得到寂静安乐的功德,贪求静谧,希望内心能够有更多的寂静,有更多的安宁,他的内心有这样的想法。
坏就坏在不是静谧的问题,是贪求,过分的贪求,结果魔王当然就得其方便。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其人本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阴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魔王就在他内心一再贪求的时候,他就飞精附人,口说经法,来到内心想要追求寂静安宁修止观的处所,来为他说相应的法门。
到这地方我们要注意,在圆瑛老法师的注解,在蕅益大师的注解都说,这一段经文跟下一段经文有前后错次的情况,静谧想跟宿命想,在后半段有点前后对调。直接接到经文281面,贪宿命想里面的第四小段,现邪或事。从这地方开始接过去,说这个人他贪求静谧,魔王得其方便,然后派遣使者来误导这个人。这个说法者来到这样的处所,他采取的行动:
现邪惑事: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这一段是说明静谧,当然这跟禅定有关系。
我们把着魔的因缘再讲一讲:
着魔的因缘:着魔,每一个人的想法各式各样,但是有一个共同点。他的问题点在哪里呢?因中求果!他在因地耕耘的过程当中,结果还没有出现,他就预先去执着这功德要赶快出现,问题在这个地方。
你说:大乘佛法也是要发菩提心啊!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是要有所求啊!的确要有所求,你要无所求,那你就是阿罗汉,阿罗汉才是对整个功德无所求。但是诸位要知道,我们有所求是什么求?是在无所求的基础之下而有所求,是在无住的情况之下而生心,不是你一开始就有所求,这不对!
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在《楞严经》前面的三卷半,告诉我们云何应住?以不生灭心为住,不生灭心里面哪有什么东西呢?我们是站在不生灭心的角度来修止修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你一开始就有所求,你就忘失了你不生灭的因地,问题在这个地方,你就跟妄想在一起了。
我们心中有理想抱负,我们为了追求解脱而修行,为了往生净土而修行,但是功夫提起来的时候,心中只有所缘境。这时你一旦功夫现前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想,你在修行过程当中,只要起心动念,就有问题了!修行的态度,只问耕耘,不问收获。这个地方要清楚!功德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也就是说该是你的,你不要去求,它还是你的,你越求越没有,因为你一求的时候,你就是心外攀缘,你就把你的根本功德忘了,结果你弄到你自己着魔,是这个意思,你不要求,它自然显现,是这个态度。
在第六科,贪静谧想,就是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在修止观中,突然间他生起一种好乐寂静、好乐安宁的感觉,而且对这样的一种感觉,他产生很辛勤的追求,这时候启动了天魔的干扰。天魔干扰,这一段的经文跟下一段经文有一点错次,我们先看讲义第281面的现邪惑事。
这个他在修止观当中贪求寂静,这时候魔王现前。
魔王是怎么现前的呢?他是用什么相貌来现前?
现邪惑事:是人无端于说法处,得大宝珠。其魔或时化为畜生,口衔其珠,及杂珍宝,简册符牍,诸奇异物,先授彼人,后着其体,或诱听人,藏于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处,是诸听者,得未曾有。多食药草,不餐嘉馔,或时日餐一麻一麦,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诽谤比丘,骂詈徒众,不避讥嫌。
魔王所依附的说法者,他所显现的相貌:分二:一、他弘法利他的相貌。二:他自行用功的相貌。
他利他时所现的相貌:这个人他无缘无故的在他说法的过程,他的处所出现很珍贵如意大宝珠,说法时候现大宝珠,表示这是吉祥的征兆。魔所化的说法者,或者他就突然间化成一个畜生,他本来在说法,变成一个畜生,嘴巴含着如意大宝珠,还有种种其它的珍宝,或者他嘴巴含着简册符牍,诸奇异物。
简册符牍,是古代的一种用木片或竹片,所做成的文书跟信件,简册,是古代的文书,记载重要事件的文书,还有种种的信件(符牍)。这种东西现在应该都不存在了,但是这魔所依附的说法者,他就含着古代很珍奇、很特异的东西,而且他还把这个东西送给了修学三昧之人。随后这珍奇异物,很自然的就跟随依附这修学三昧的人身体,就不再离开了,这都是很奇特的事情。或者他为了要引诱这听法者,使令他们产生信心,他就在地上预先埋藏了明月珠,明月珠在说法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放出光明,照耀整个说法的处所。使令这听法者,内心当中感到非常的惊叹,得未曾有。这都是魔所附的说法者,在弘法的过程当中有种种很特殊的异相。
他个人的修学:多食药草,不餐嘉馔。
这个说法者他为了使令众生产生恭敬,他是不食人间烟火,只吃药草,也不吃美味的饮食,或者一天当中,只吃稀少的一麻一麦,但是他的体型却特别的肥壮,精神也非常的充沛,因为魔力所摄持的缘故。他就经常诽谤比丘,比丘们只能够如法的持戒,而不能够行精勤的苦行。他骂詈比丘以后,也骂自己的徒众,表示他自己没有私心。自己在骂詈徒众的过程当中,他是公然的骂詈徒众,表示是直心、直语而不避居士讥嫌。
这是魔王所依附的说法者,他在自行化他这一部份,所显现这种奇特的相状,他的目的就是使令大家对他产生信心恭敬。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他方宝藏,十方贤圣潜匿之处,随其后者,往往见有奇异之人。
这个说法者,他所宣说的法门……我们前面讲到这个修止观的人,他贪求的是在阴隐寂静的处所中去追求寂静安宁。所以他就顺从他的心意,他说:我知道在某某地方埋藏有种种特殊的宝藏,而且我也知道十方的贤圣,他们过去在加行用功时比较阴隐的处所。
他讲这一句话的时候,如果有人产生怀疑怎么办呢?就跟随在他的身边来看一看他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情况。那些跟随在他身后观察他行为的人,就往往会看到很多奇特异常功能的人,跟随在说法者的身边。
这是他所说的法,以说法来满足这个贪求静谧修止观的众生。
这样的魔,佛陀指出他的名称跟他的过患:
指名示害: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狱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与承事者,潜行五欲,或有精进,纯食草木,无定行事,恼乱是人,厌足生心,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这以上种种的扰乱是属于山神、灵神或者土地种种的尊神,或者是城隍神乃至于平地(川)、高山(狱)种种土地鬼神,年纪老了以后就变成魔的眷属。这些人就经常的宣扬赞叹淫欲的功德,来破坏佛陀的戒律。他不但宣扬还有行动,跟经常侍奉他的人,私下行五欲(财色名食睡)之事。他个人的修学经常有很多无益精勤的修学苦行,不食人间烟火,持牛戒、持狗戒等等的苦行。
无定行事。无定行事,古德的注解说,有二层意思:一、从他一个修行的法门来说,这个人修行没有一定的章法,有时懈怠,有时精进,他修行法门不决定。第二个、是讲他内心的情绪也不决定,他有时欢喜、有时瞋恚,喜怒哀乐不决定。惹乱修行人,使令这个修行人不知道该怎么做比较如法。
一旦魔王对这个修行人厌倦的心生起以后,他离开了这个说法者的人体,弟子与师就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佛陀提醒我们在整个过程当中,你一定要产生自我觉照,假设你在这样的因缘当中,迷惑不知,就堕无间地狱。
我们一般除非你深入教理,否则你很难从魔所说的相似法去判定邪正、很难!我们从经典上这样看,魔要出现有几个特色:一、他显现感应神通,他肯定要先感应神通,很奇特的事情。二、他自己要表现修学苦行,表示他与众不同。三、他一定是攻击谩骂其它的比丘,来表示他自己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这地方我们大概可以看得出消息,从他弘法跟自修的相貌,都是非常的张扬。你看,这跟佛法的道理是完全违背的,佛法是强调无我、低调、谦卑,但是魔出现的时候,他往往是非常的张扬、高慢,把那个自我表现了最大,这是跟整个佛教的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完全是背道而驰的,那是一个无明妄想全体的显现。从这个地方我们应该可以看到一个征兆。
辛七、贪宿命想
宿命是了知过去生,你发生过什么样的因缘,他都能够清楚的了知,了知过去的因缘叫做宿命。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知见,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这一个修学圆顿止观的修学者,他的受阴已经被他破坏了,他的圆通妙定也坚定的显现出来,在寂静的止观当中,他突然间动了一个念头,心爱知见。
什么叫知见呢?他对一般世间人所不能知、所不能见的事情特别的好乐。他想如果别人不能够知而我知道,别人不能够见而我能够见到,那该有多好!
当然在整个修止观当中,我们打妄想这是很正常,因为我们一般还没有成就止观,一定还有妄想。打妄想基本上还不能构成魔境的因缘,但是下一句话就很重要:
勤苦研寻,贪求宿命。
他的妄想已经不是一般的妄想,而是他愿意用不辞身心世界所有的勤苦,而且是深入的去研究去寻思,怎么样得到这样特殊的知见。
我们讲起烦恼跟起颠倒差在哪里?起烦恼这个人他还有反省、还有觉照的功夫,我很想要得到知见,而起颠倒是完全没有觉照功夫,我一定要得到它,那是很坚定的妄想。
所以你看,他从心爱知见,经过他的一种全心投入的去研究追求,这时候会产生一种很坚定的贪求宿命的妄想,而这个就是启动魔境主要的因素,就是一种坚固的妄想,也就我们一般说的,这个人起颠倒了。内魔一旦生起,外魔就跟你感应了: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其人殊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知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尔时就是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已经不再正念真如了,也不再顺从真如了,开始贪求知见、贪求宿命。尔时就是他起颠倒的那个时候,天魔就得到了方便,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某一个人身上,使令这个人能够口说经法。
这个人他自己不知道着魔,哦!我以前不会说法,现在会说法了,以为自己得到无上涅槃,来到这个贪求知见,贪求宿命的善男子处所,为这个修止观的人,敷展高座,演说如何能够得到知见,如何能够成就宿命的法门。
他在说法的过程当中,当然魔王的特色,他要先显出异相出来,我们看讲义280面,现邪惑事。
现邪惑事:令其听人,各知本业,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于后蹋尾,顿令其人起不能得,于是一众倾心钦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仪外,重加精苦,诽谤比丘,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这地方也是有利他跟自利的相貌:
利他相貌:令其听人,各知本业。这个听法的人,在他座下听他所说的法,很自然的就能够知道,这个人他自己过去生造过什么业因,今生会有这样的结果,知道过去。
或于其处,语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知道未来;或者他就能够在某一个地方,针对某一个人说,你现在还没有死,但是你来生的果报其实已经出现了,你知道吗?
对方可能不信服,他就私底下叫另外一个人,在这个人的身后加上一个吓他的尾巴,看起来像畜生,而且他用魔力的摄受,使令这个人从此以后身体不能够在地上走路,只能够在地上爬,起不了身。他为了要证明他自己所说的话是真实的,他证明他能够知道未来,看到这个人就知道他来生要去哪里。
于是一众倾心钦伏,使令法会大众对这个说法者都能够很喜心的钦佩而信服。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知道现在,在说法的过程当中,有人起心动念,他马上就指出说,你这个念头是从什么地方而来,你为什么会有这个念头呢?是什么因缘形成的。
这个念头的起因他都能够说的很清楚,这是显现他感应神通的道力,知道过去、现在、未来。
魔自修方面,他是怎么做:
佛律仪外,重加精苦,他除了自己持戒的律仪以外,他还精勤的修学苦行。比方前面的日食一麻一麦,不食人间烟火……等等。
诽谤比丘只能够持戒,而不能修苦行,而且他也骂詈自己的徒众种种的懈怠放逸,经常的揭露别人的隐私,而不避众生的讥嫌,表示自己是直心、直意。
这地方说明魔王他显现出来的一种共同的特色,显现神通,修学苦行,骂詈徒众等等。
说邪惑言:口中好言未然祸福,及至其时,毫发无失。
指名示害: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俱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个魔他说法,他经常宣说一些未来即将发生的吉凶祸福之事,等到时间到了以后,他所预言的事情,完全跟他所说的完全符合,一点都没有差错。
佛陀说:这是大厉鬼王,年老成魔,恼乱是人,我们如果迷惑不知,堕无间地狱。
主要招感魔境的因缘就是这个修行人起心动念,修行人不老实。
辛八、贪神通想
贪求种种神通的变化,而且妙用自在。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神通种种变化,研究化元,贪取神力。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在一念寂静的心中,突然间他贪求五种的神通,而且他对这种神通,所成就的种种身口意的变化特别的好乐。
当然这只是一念的妄想,但是经过他的研究化元以后,那就不同了,变成坚定的执着。他因为这样子的念头,而且深入的去研究,神通变化根本的来源,为什么能够神通变化呢?它的根本来源在哪里呢?
依止研究化元,来贪求神通的种种妙用,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人已经起了一种坚固的颠倒。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惑:其人诚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通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样。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你念头一动,你招感的磁场不是佛菩萨的感应,是魔王的感应。佛菩萨的感应都是在无所求的情况,佛菩萨才会出现,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没有一个佛菩萨是你心中躁动不安,有所求的情况之下,佛菩萨现前,不可能!因为你二个磁场不一样,佛菩萨安住在无所求,你有所求,这二个心心不相应。魔王是对三界的因缘有所求,那我们也有所求,那好了!二个人就感应道交了。感应道交以后,魔王他要现出很多奇特的事件:
现邪惑事:是人或复手执火光,手撮其光,分于所听四众头上,是诸听人,顶上火光皆长数尺,亦无热性,曾不焚烧,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于空中,安坐不动,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越牖透垣,曾无障碍,唯于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着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因为这个修止观的人贪求神通,所以就招感跟神通有关的种种因缘,这地方提出五种神通自在:第一种是以火光得神通自在。这个说法的人他就能够用手,很自然的在手中变现种种颜色的火光出来,而且变现出来以后,手撮其光,他还能够把光拿着分配给听众,放在四众的头上,这个光放在你头上、那个光放在他头上。这时听法之人,头顶当中很自然的,无缘无故的就出现各式各样、青黄赤白的光明,而且都长数尺之高。头上有光明他也不感觉到热,也不感觉到焚烧他的头发,就感到很奇妙。表示这个说法者,他在火光当中得到了神通自在。
第二、在水中得自在。这个说法者他看到水,他也不坐船,他直接从水上走过去,就好像践履平地一样。前面是火中得自在,这是水中得自在。
或于空中安坐不动。这是在虚空中得自在,他能够飞到虚空,在虚空中安坐不动。
或入瓶内,或处囊中。这是在小大中得自在,他一个很大的身体,他就能够很自然的缩到一个很小很小的瓶里面去,或者是缩到一个很小很小的囊袋当中,比方一个很小的塑胶袋,他就能够进入到塑胶袋里面,然后再跑出来。他的身体能够小中变大,大中变小,小大自在。
或越牖透垣,曾无障碍。牖,窗户的意思,垣,是墙壁。窗户本来是关着,他能够从关闭的窗户中走出去,或者墙壁他就这样走过去,他的色身对这种种的隔碍,是完全得到神通自在。唯一刀兵,不得自在。他在水中、火中、虚空、大小中乃至于墙壁中得自在,但对于刀枪兵器他没办法得自在。
古德说:魔王为什么神通这么多,刀枪不能自在呢?因为魔王在因地的时候,他可以布施,他有福报他可以跟大家分享,他也可以持戒。我们看经典,他经常受持八关斋戒,甚至于魔王可以修种种的苦行,但是魔王有一点做不到,他不能够离欲,他不能够离开男女的欲望,而这个不能离欲,正是招感刀兵的一个因缘。所以刀兵的障碍他没办法超越,就是他因地的时候不能够离欲。
刀兵不得自在,我过去在读佛学院的时候,我们有一位老师,叫达理老法师。他说:在泰国有一个修仙道的人,他就是这种情况。他能够在火中走过去,也在水中走过去,但是你拿枪打他,一枪就把他打死,他对刀兵不能够得自在。你用火烧他没有用,你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只有拿枪才有办法,刀兵有办法。当然就是他因地当中,他内心有所贪求,所以他的果报就有所不圆满。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礼,诽谤禅律,骂詈徒众,讦露人事,不避讥嫌。
他在整个修学当中,自己就称自己已经成佛了,但是在成佛的过程当中,他就公然的诽破佛法僧三宝。第一、身着白衣,破坏佛陀的相状。佛陀出现的是清净的幢相,他穿着白衣就破佛。受比丘礼,破僧,破坏僧团应有的规矩。诽谤禅律,破法,禅宗的止观,戒律里面的修止,这都是不圆满,只有自己是一念顿超的法门。一方面骂詈自己的徒众,表示自己是没有私心,而且喜欢揭露别人的隐私,表示自己正直,而不避众生的讥嫌。
我们看魔王出来的时候,他的态度高慢张扬,而且充满了斗争,喜欢说别人不对,来显现自己的特殊。这都是跟我空法空真如那种谦卑、低调、调柔完全不相应。
说邪惑言:口中常说神通自在,或复令人傍见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实,赞叹行淫,不毁粗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
口中常宣说自己所成就的神通妙用,自在无碍的功德,或者使令别人傍见佛土,跟在他身边的人,就经常看到这个人到哪里去,这地方的国土就变清净了,暗示他自己成佛,因为他自己成佛了,他到哪里去都变成国土。事实上是鬼力神通的迷惑,并不是真实的功德,是一种假相而已。他赞叹男女行淫,说男女行淫就是法身常住之道,而不毁粗行,说男女行欲不会毁破戒行。将诸猥媟,以为传法,男女污秽的事情这就是传法,这就是使令佛种不断,这就是邪知邪见。
指名示害: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风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积劫精魅,或复龙魅,或寿终仙,再活为魅,或仙期终,计年应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佛陀说,这样的干扰,魔王所派遣的是天地大力。天地大力是整个山精、海精、风精的总相。就是天地之间的这种大力鬼神,包括山中的妖精鬼怪,或海中的、或风中的,或河流的、土地的、一切草木的这种妖精鬼怪。多生多劫以来,这种妖精鬼怪吸取日月的精华,而变成了一种妖精鬼魅,或者是龙,龙类的众生时间久了而变成妖精鬼魅,或者寿终仙,他以前是修学仙道的,仙人的寿命终了以后,他再活过来变成鬼魅,或者仙期终,仙期已经终了了,而在死亡之后,他的身体没有化去,身体就为其他的妖精鬼怪所附着。这种鬼怪年老成魔,就来扰乱修行者。
假设我们不能够觉悟的话,就堕无间地狱。
这段是说明贪神通想所招感的魔境。
蕅益大师说:我们修行人要知道,魔境是安住在尘劳之内,而我们的心是安住在妙觉的心中。这二个本来是了不相触的,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魔王心是处在无明妄想当中,我们的心是正念真如的,这是二条路,一个通往生死的路,一个通往菩提道的道路,这二个怎么会感应道交呢?关键在于我们主人迷乱,五阴的主人,我们自己迷惑不知,关键还是我们自己去攀缘魔境,所以我们自己伤害自己。
本经在对治魔境的时候,佛陀也没有说要你干什么去破坏它,没有!说你要把这魔境用念佛的方式、持咒的方式把它对治,通通没有。佛陀只说:觉了不迷,你觉悟就好,你把那快要睡醒的主人把他唤醒:主人翁啊!你要醒一醒,醒过来魔境就没有了。因为他本来就是走在尘劳当中,我们是走在真如妙觉心中,本来就了不相触的。当然念佛、持咒也能够有帮助,但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你自己不能迷惑不知。
我们修行人,你偶尔起起烦恼,乱不了,但是你要起很大的颠倒,我讲实在话,谁也救不了你!你一个人要跳火坑,佛在你身边都没有用。我们是自己伤害自己,魔王是把火坑挖出来,你自己跳的嘛!你不跳谁有办法,魔王不可能把你推进去,不可能的事。从头到尾都是自己去造作恶业,魔王是诱惑你,是你自己要做的。关键点还是我们自己--主人迷乱。
为什么主人迷乱呢?
修止观的过程当中,你解门的观照比较松懈。妙境长老在讲止观的时候一再强调,说:修止观的人每一天要读经半个小时,或者听经半个小时。
我们在修止观之前,你基本上已经有正见,但是诸位要知道,正见是会退转的。你要不长时间的薰习,只是在行门定课用功,时间久了以后,就有这个问题,贪神通想、贪宿命想、贪静谧想。你这样想的时候,旁边又没有同参道友提醒你,又没有看经典,没有镜子来回光返照,如人自照镜,那你就这样陷下去,到最后整个前功尽弃。所以在整个过程当中,你一定要解行并重,这一点很重要。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3-4-2016 09: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阴十种魔境之相(三)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3-4-2016 09:36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72-780》
九、贪深空想
深空是什么意思呢?他内心对于有所得的相状,感到非常的厌恶,他希望能够深入寂灭的空境,跟无相的因缘完全接触,叫贪身空想。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入灭,研究化性,贪求深空。
这个人他不是普通一般人,他是把色阴受阴完全破坏了,而且成就了圆通的妙定,已经有一点修行的基础,但是他寂静的心中突然间生起一个妄想,心爱入灭,他对生灭的相状特别的厌恶,而贪求寂灭无为的境界,而且研究化性,他不但起这个妄想,还不断的去深入、去研究一切万物变化的体性,到底它的根源是怎么来的。
我们的色身为什么会生老病死,我们的内心为什么它会生住异灭,这种变化的相状,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所以他这样追求的结果,他就贪求深空,希望赶快使令身心世界,赶快进入到一种寂灭的空境当中。
这真如本性本来就俱足了,你只要好好的修学,它本来会显现给你看,一念不生全体现,但坏就坏在你一贪求,完蛋了!一念方动乌云遮,就跟魔王感应道交了。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其人终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空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修止观的人在一念寂静心中,内心贪求深空的时候,魔王就有机可乘,就派遣他的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的身上来说法,来引诱这个修行者。
他是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现邪惑事:于大众内,其形忽空,众无所见,还从虚空,突然而出,存没自在,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或垂手足,作旃檀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诽谤戒律,轻贱出家。
这个修行人他整个基本的颠倒妄想是贪求深空,他希望能够追求无相寂灭的境界。所以魔王就顺他的意思,就派遣这个说法者在大众的法会当中……他讲经讲到一半,突然间身形从空中消失掉,众无所见,所有的人都看不到他的存在。他刚刚还好端端的在说法,突然间消失掉,没有多久,他的色身又从空中又突然间出现,他的色身能够存没自在,说来就来,说去就去。表示这个人已经是能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达到空有不二的道理,有这么点意思。或现其身,洞如琉璃,我们的色身本来是有隔碍的,一层肚皮我们就看不到我们的五脏六腑,但是这个说法者他在说法的过程当中,突然间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他身体里面的每一个结构,好像看到琉璃一样青色透明,这也是有点空有无碍的道理。或垂手足,作旃檀气,双手双脚,突然间出现旃檀的气味,他也没有点旃檀,他的身体就自然释放出旃檀的香气。或大小便,如厚石蜜,或者大小便,大小便是很臭秽的,但是你拿来尝一尝就像冰糖一样的甜蜜,这就是染净不二,杂染的相状,却能够出现清净的功德相。诽谤持戒是小乘法门,出家也是小乘之法。这是他所现的空有不二,染净不二的相状。
说邪惑言:口中常说无因无果,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虽得空寂,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口中经常宣说:世间上没有因果,造善基本上没有招感安乐果报的功德,造恶也不能去招感痛苦的果报,世间上的生命只是一个偶然。他为什么会痛苦?因为他运气不好,他为什么会快乐?这也是没有因缘的。这世间上没有因也没有果,我们一个人一死永灭,无复后身及诸凡圣,人的生命只有活一次,一个人死亡以后就像灯,蜡烛烧完熄灭以后,永远就再也没有生命现像。
这就构成一个人没有来生的思想,就会使令他及时行乐,断灭空。既然没有所谓的来生,断恶修善,所谓的修学就没有意义了,没有后身也就没有凡夫圣人的差别,产生断灭的空见。
虽得空寂, 潜行贪欲,受其欲者。亦得空心,拨无因果。
虽然嘴巴讲一切法空,但是却放纵自己的欲望来行男女贪欲的事情。
为什么?因为他所谓的空……佛教的空是空掉我们心中的妄想,但是他的空是空掉外在的因果,因果既然空,造恶也就不招感痛苦的果报,所以他就开始放逸。弟子跟他行淫欲之后,他的内心也自然生起断灭空的知见,以行淫欲来当作持法之子,以断灭之空来建立他拨无因果的道理。
他这样的说法都是在顺从修行人,因为他好乐寂灭无为的空境,所以就顺他的意思说相似法来引诱他犯罪。
指名示害:此名日月薄蚀精气,金玉芝草,麟凤龟鹤,经千万年不死为灵,出生国土,年老成魔,恼乱是人,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多陷王难。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这个鬼魅,是什么鬼魅呢?
佛陀指出他的名字,是日月薄蚀精气,日跟月都有精气,太阳叫阳精气,月亮叫阴精气,精气有邪正差别,恶是黑的,正是白气。精气当它是邪恶的时候,它就会产生薄跟蚀。什么叫薄?这种邪恶的精气,它去逼迫日月的时候,使令日月产生部份的遮盖,叫做薄。如果黑气的势力再强大,完全遮盖了日月,完全看不到叫蚀。
日月的光明它本来的照射是普遍的很均匀的照射万物大地,但是日月一旦变成薄跟蚀的时候,它的整个气就变成集中式的,直接灌注在地上,它精气是集中的。直接从天空灌注在地上,假设照到黄金玉石,或者是灵芝草,或者是照到动物,如麒麟、凤凰、乌龟、白鹤等等,这些动物就能千万年不死得到长生,而变成一种灵仙,金玉叫物仙,动物变成兽仙,出现在国土当中,经千万年不死,因为它直接吸取日月精华。
这种妖精鬼魅年老成魔,扰乱是人,最后魔王厌足心生,去彼人体,弟子与师即陷王难。
假设我们不能回光返照,就堕无间地狱。
这一科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魔王出来的时候他一定要说法,他说的是相似法。前面的相似法是很难判断的,比方魔王说我是你过去的老师,我以前度化过你,我现在继续要度化你,你要跟着我学,这个我们很难判断,是真是假很难判断。但是这个地方是拨无因果,任何一个基础的佛弟子都有来生的思想。你一定是有来生你才会修行,没有来生你为什么修行呢?要建立无量的生命观,你才能够今生放弃你的你的睡眠,放弃你享受快乐的时间,你愿意去修行,就是为了要创造美好的来生。而现在这个思想是很离谱的,是拨无因果,但这个人还是相信他,可见得这个人是主人迷乱,所以起颠倒,颠倒到这种程度,这个法是很离谱的一个法。
十、贪长寿想
长寿就是长命百岁永住于世,有这样的想法。
定发爱求:又善男子,受阴虚妙,不遭邪虑,圆定发明,三摩地中,心爱长寿,辛苦研几,贪求永岁,弃分段生,顿希变易细相常住。
这个修止观的善男子,他已经把受阴的障碍破除了,而且也成就了圆通妙定。但是他在修止观当中,他过去的一个念头突然间生起了。生起什么念头呢?心爱长寿,他希望能够让色身长命百岁,永住于世间,他不希望寿命结束。
有这个想法以后,这个想法本来就是不对的,因为你向外攀缘,根本就跟真如不相应。真如的特性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他起了这个妄想以后,他没有回光返照,而且是以辛苦精勤的心态,去深入的去研几。几是什么意思?微细动相。我要怎么样才能够远离身心世界这种粗重的动相,而成就微细的动相。因为你要长命百岁,你必须让你整个生命的动相要能够降低,不要动相这么厉害。那怎么样才能够把这粗重的动相,转成微细的动相,他就深入的去追求。
他所贪求的是永恒不灭的寿命,他希望你能放弃分段生死,而马上能够成就界外的变异生死这种微细常住的色身。
分段生死,它是一种业报身,他的身体是由业力所招感的,有二种不得自在:一、空间不得自在,你说我来生要去哪里,你做不了主,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是你阿赖耶识的业力作主,不是你作主,所以空间你来生要到哪里去,你做不了主。二、时间不能自在,你活多少寿命,时间这一部份你也做不了主,你只能够随缘。
这个修行人他对分段生死,时间空间的障碍他非常厌恶,他喜欢变异生死,因为变异生死空间得自在,他要来就来要去就去,他要到十方国土去,变异生死是意生身,他随时可以来去自在。时间上的寿命也可以随他心中的愿力长短自在,所以他厌恶分段生死这样的障碍,好乐变异生死的自在,他心中有这样的想法而颠倒。
这种功德相本来真如就俱足的,你好好老实的修行,好好的安住真如,他自然就一念不生全体显现,但是这个人有所求,糟糕了!启动魔境。
魔便邪附:尔时天魔候得其便,飞精附人,口说经法。
主人迷乱:其人竟不觉知魔着,亦言自得无上涅槃,来彼求生善男子处,敷座说法。
魔王本来是没办法去干扰他的,因为魔王在尘劳的妄想当中,这个修行人在真如当中,这二个是了不相触的,魔王根本就不可能去干扰这个修行人,但是这个修行人自己打妄想起颠倒以后,诶!魔王就有他的沟通管道了,他就乘得其便,就派遣妖精鬼魅,附在一个人身上,就来到这个贪求长寿人的地方,敷座说法。
魔王所附的说法者,他一定要现出很特殊的相状来取信这个修行者。
现邪惑事:好言他方往还无滞,或经万里,瞬息再来,皆于彼方取得其物,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因此心信,疑佛现前。
魔所附的说法者,为了要取信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就经常说,在这遥远的他方国土,我随时可以去,随时可以回来。我随时可以到极乐世界,我也随时可以从极乐世界回来,对我来说是没有障碍的。当然他这样子讲,他要有所行动来表示,所以他就能够经历在一万里的地方,跑到一万里的地方去,而能够瞬间再回来,而且能够把一万里以外的东西把它拿回来,取信于这修止观的人,这是神足通。他能够来去自如,表示空间对他是无障碍的,刚好满足修行人,修行人他希望能够空间无障碍,时间无障碍。
或于一处,在一宅中,数步之间,令其从东诣至西壁,是人急行,累年不到。
或者这个说法者在某一个地方、某一个房间,他使令某一个人,诶!从东边到西边的墙壁本来只有数步的距离,从东走到西距离很近,但这个人用跑步的方式,很快步的行走,经过好几年都到达不了,表示这个说法者,空间自在、时间自在。
所以这一个修止观的人,看到这一种时空自在的力量,内心生起广大的信心,就怀疑哎呀,这是佛现前,这正是我的皈依境!
这是魔王所现的相状。魔所说的法:
说邪惑言:口中常说十方众生,皆是吾子,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是元佛,出世自然,不因修得。
这个说法者他说:这十方一切众生,都是我创造出来的,我创造所有无量无边的众生,正报的身心世界都是我一念创造出来的,我生诸佛,我出世界,我生起一切诸佛,而且我也创造一切依报的环境。众生指的是正报,世界是依报,依正二报都是我一念的心创造出来的,而且我是元佛,我是一切诸佛的根源。既然我是一切佛的根源,在我之前就没有佛陀。我是怎么成就的呢?我是自然成就的,出世自然,我一出生就是佛陀,不是因为修行而得。
因为他是一切众生的根源、一切诸佛的本源,所以他的寿命是最久远的,没有能比的,他是宇宙万物一切诸佛菩萨的最初的根源。
这样讲刚好顺从这个喜欢长寿人,表示他是全宇宙最长寿的。这样的说法是雪上加霜,这一个修止观的人本来就贪求长寿,他又说这一个法给他,使令他的妄想更加的坚固。这样的魔是什么相貌跟他的过失:
指名示害:此名住世自在天魔,使其眷属,如遮文茶,及四天王毗舍童子,未发心者,利其虚明,食彼精气,或不因师,其修行人,亲自观见,称执金刚与汝长命,现美女身,盛行贪欲,未逾年岁,肝脑枯竭,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已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教悟戒迷: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魔王来干扰这求长寿的是二种方式:第一个他是派遣他的眷属,魔王没有亲自出来,是派遣眷属。他派遣的是谁呢?这个魔王叫做住世自在天魔,是六欲天的波旬,他派遣他的眷属,比方派遣遮文茶(奴神),魔王的属下,或者派遣四天所管辖的毗舍遮童子(啖精气鬼)。
遮文茶跟毗舍遮,他也有发菩提心护持正法,魔王所派遣的是那些没有发菩提心这一部份。他就利用这些毗舍遮,来利用修止观的人在一念虚明的禅定当中种种的妄想,来吸收这修止观者的精气,你打妄想,他就吸你的精气,来增长鬼魅的元气跟色身。这第一个,贪求长寿或者打妄想,他就吸你的精气,吸到最后你就自然死掉,这是魔王派遣眷属的情况。
魔王亲自现身:或不因师,不因师就是不依附在说法者的身上,他亲自到来,到修止观的地方,并且使令这个修止观的人,亲自能够看到魔王的现身。现身以后,魔王就说:称执金刚与汝长命。我内心当中有执持这种金刚不坏的法门,我可以把这法门传给你,你依止修行一定能够长命百岁。说完这个法门以后,魔王又变出种种美女的色身,因为这个修行人,修了以后身体就很健康,魔王再变现美女的色身跟修行人盛行贪欲。结果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修行人就肝脑枯竭死亡。
口兼独言,听若妖魅,前人未详。
因为魔王现身,他跟修行人会对话,对话的过程当中旁边的人是听不到、看不到,就感觉到这一个修行人怎么一个人在这个地方,自言自语,好像妖魅一样。
多陷王难,未及遇刑,先己干死,恼乱彼人,以至殂殒。
弟子跟师,都因为盛行贪欲,触犯国法,但是在还没遭到刑法之前,二个人都已经干枯而死。魔王借此因缘扰修行人,使令他提前死亡,主要的目地是破坏他的戒定慧。
佛陀劝勉我们:汝当先觉,不入轮回,迷惑不知,堕无间狱。
我们看这整个十科,你说他说相似法,其实也有个判断的标准。比方这一科来说,魔王说一切众生都是我的儿子,我出生一切的世界,我出现一切的诸佛。
你听到这一个人讲话的口气,我很大,心中那个我很大,这个我正是无明妄想的根本。这个修行人他动了一个无明妄想,他只是心动,他还没有行动,是在佛堂当中打妄想。魔王来的目的干什么?魔王当然希望他从心中变成行动,所以他加强他的无明。
诸位你看看,魔王整个开导没有一句话是叫他回光返照的,没有一句话!增长他的无明妄想,无明妄想到一个程度他自然去造业。魔王的方法是这样,第一、他显出奇特的相状让你起信,第二、说颠倒法、相似法。你本来已经有妄想的,你听了以后又加强你的妄想,就付出行动,然后你自己破坏你的戒定慧,最后魔王他得到他的目的就直接离开了,你就堕落到三恶道去,他的方式都是这样子。所以我们要事先知道,这个关键就是你要随时回光返照,其实魔王是不能干扰你的,因为他在尘劳妄想,你走在真如的道上,这是不同的道路。
我们不能够说魔王破坏我们,这对魔王来说不公平,应该说魔王引诱我们,是我们自己破坏自己。他怎么破坏你呢?你是真如,他是妄想,他怎么破坏你呢?他怎么敢破坏你呢?魔王扮演的角色是诱惑我们的角色,是我们自己破坏自己,这地方我们要清楚。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4-2016 03: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81,782》
庚三、结过劝示
佛陀把前面十种想阴的过失作出一个总结,劝勉我们一定要保持自我反省,自我觉照,不能够生起迷惑颠倒。
辛一、结十魔过恶
妄称极果: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
这十种的魔境在末法中出现。它是用什么方式出现呢?假装出家修学圣道,表面上穿出家的衣服,口中宣说邪魔之法。
古人常有一句话说:狮子身中虫,反食狮子肉。
佛法不是外道能够破坏的,你看那狮子虽亡,威德犹在。谁敢去吃狮子啊!猴子看到狮子倒地,它不敢跳过去,只有狮身上的虫。所以破坏佛教的一定是佛弟子,外道不能破坏。
魔王他也深知道这个道理,他就现出家相说邪魔之法,这是第一个方式,假装出家。第二、或附人体,他依附在某一个说法者,修行人的身上,来宣扬魔法,或者亲自现身,三种都有可能,一、出家说道 ,二、依附他人身体,三、亲自现身。总而言之,他都很清楚的表白自己成就了正遍知觉。魔王的出现都是膨胀自我,他绝对不会低调的,说他自己成佛,他是哪一个菩萨再来等等。这是魔王出现的三种相貌。
以淫成化: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
魔王他教化众生的方式,他一定是赞叹淫欲,而且破坏佛陀所制的戒律,使令先恶魔师(被魔所依附的说法者),还有跟随他的弟子,依止淫欲来代代相传。说这个淫欲就是法身常住,行淫欲能够成就种种法身、解脱、般若的功德。以上都是魔王所派遣的这种邪恶的妖精,依附他的心中。
魔王在什么时间出现?近则九生,多逾百世。
这个时间是约着佛灭度后开始算,九生,一生一百年,刚好九百年,最快是佛灭度九百年开始魔王出现,最慢百世,一世三十年,百世是三千年。正法一千年,相法一千年,末法的第一千年,魔王还不会出世,但末法一千年以后,佛灭后三千年以后最晚,魔子魔孙就开始活动了。
他们活动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令所有的修行人,都变成魔王的眷属,他的眷属是多多益善。我们再往下看,成为他眷属的结果:
命终堕狱: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成为他弟子的结果:
你成为魔眷属以后,你有二个过失:一、失去大乘善根,二、堕无间地狱。
以佛法说堕无间地狱还不是很可怕,因为他的伤害只有一生,你出来就没事了。断灭大乘善根这件事不得了,产生邪知邪见不得了,你那个后遗症太大了,你从无间地狱出来,你的思想还是有偏差,你下次修行,你就很容易又走上这种路,这道路走熟了,你每一次修止观就有这种问题出来,这地方的后遗症太大了。
古人说:宁可千年不悟,不可一日着魔。你不修行都没关系,因为着魔你付出的代价太大了。第一、到三恶道去;第二、你变成魔种,天魔种性。
申令救护:汝今未须先取寂灭,纵得无学,留愿入彼末法之中,起大慈悲,救度正心深信众生,令不着魔,得正知见,我今度汝,已出生死,汝遵佛语,名报佛恩。
佛陀对阿难尊者跟所有弟子的劝勉:
汝,针对的是阿难尊者。你不必急着成就涅槃(阿难尊者这时成就二果),你未来得到无学的阿罗汉果报,也希望你停留在末法,生起大慈悲,救度那些真正发起菩提心,真正想修行的修行者,使令他们能够了知这十种魔境,不要着魔,成就大乘的正知见。我已经度汝,迟早要出离分段生死,你应该要遵守佛语,是名报佛恩。
这一段是佛陀对阿难尊者弟子们的劝勉。
蕅益大师说:读到这一段,如果一个弟子不能痛哭流涕,而生起弘护正法之心,那真的是魔眷属。
辛二、结想阴所招
前面的堕入无间地狱,断灭大乘的善根的结果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佛陀就将因地讲出来……
魔境因由: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皆是想阴用心交互,故现斯事。
迷则成害: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因缘,迷不自识,谓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劝诫保护: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无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护,成无上道。
前面十种在止观当中所现的魔境,都是修止观中的一种用心交互。我们内心正念真如跟我们无始劫想阴,我们的颠倒妄想二个一接触的时候,真妄交攻,就把我们过生一些的颠倒妄想逼出来,说穿了还是我们过去有这个种子,在止观当中被逼出来。逼出来的过程当中,假设我们产生迷惑颠倒,而不能够自我反省,自我回光返照,就会产生大妄语,以为自己成就圣道,就胡作非为,最后堕无间地狱。
佛陀劝勉我们,必须将如来的真实之语,将这十种的魔境,在末法当中传示给修行者,使令大家能够开悟了知这个道理,使令天魔不得其便,保护修行人的大乘善根,而成就无上道。
所以我们从这一段可以知道,我们要远离魔境,只有一个方法,就是靠自己,靠你自己的自我觉照的功夫,没有其它的方法。
我过去去莲因寺,我发觉一个现象,很多人亲近忏公师父都会知道,忏公师父对于一个初学者打坐太久,他非常不满意,不太高兴。你在念佛堂你坐太久,他叫你起来拜佛。这是有道理的,你自己的觉照功夫不够,你在心地上一直用功,用功不是不好,但是你真妄交攻的时候,你显现很多的问题,你有办法处理吗?可能你连想处理都不想处理,那这样糟糕了!
它这个地方就是说,你一定要有相当的基础,你才能长时间的修学,你觉照的功夫要够,自我觉照。因为魔境现前的时候,你靠谁都没有办法,五阴主人一迷乱,你什么都没有,一念方动乌云遮,你看到的全部是乌云密布,你只有自我觉照才能救你。
诸位你看,为什么魔境正法时代不出现,相法时代也不出现,一定是在近则九生,多者百世魔王才出现,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善根浅薄,第一个去佛久远,思想错乱,外在环境又是离佛越来越远。第二、他本身善根浅薄,所以魔王能够得其方便。你看,为什么魔王不敢去侵害正法时代、相法时代?他根本不敢,因为侵害没有用,他们那些人自我反省的力量都很强,正知见善根都很强。
我们在整个修行的障碍当中,你一定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 尤其是不迷,你自我反省的力量要强,遇到事情只有你自己可以救你自己,别人救不了你。当然我们依止团体也是有好处,大众有它的正气,我们有结界,有护法神,然后你持楞严咒、大悲咒、念佛,仰仗佛力加被都有帮助,但最重要的是要你主人不迷、最重要!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16 02: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想阴一旦破坏以后,这个人他平常的梦想完全消灭。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7-4-2016 02:06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84-785》
这一科讲到行阴魔境。行阴这个行怎么说呢?就是我们内心深处,那种生灭而且迁流的相貌,很微细生灭迁流的相貌。
辛一、结前想阴尽相
想阴穷尽的相貌。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想阴尽者,是人平常梦想销灭。寤寐恒一,觉明虚静,犹如晴空,无复粗重前尘影事,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
佛陀招呼阿难说:这修止观的善男子,在大乘三摩提的过程当中,他依止内心的正念正知,不迷、不取、不动,这种正念真如的观照把想阴给破坏了。
想阴一旦破坏以后,他内心是什么相貌呢?这个人他平常的梦想完全消灭。梦跟想,是一个东西,白天叫想,晚上作梦叫梦,日有所思就夜有所梦。梦想一旦消灭以后,他内心的状态是寤寐恒一,他白天是觉醒的状态,或者晚上在睡觉他永远都是在定中,内心是恒常如一,常在定中,所以他一念觉了之心是特别的清晰,也特别的寂静。
讲出一个譬喻,譬如万里晴空,一点云彩都没有,古人说:万里晴空,一轮明月。乌云都被消灭了,乌云就是妄想。他对粗重的第六意识所分别的妄想,就完全不再生起了,这时他从佛堂走出来,面对各式各样的人,遇到各式各样的事情,他的内心像一面清澈的镜子,是了了分明而不生分别。
怎么说呢?是来无所粘,过无踪迹。人事前来的时候,他不会有所住,去的时候,他心中也不会有任何的障碍。一念的虚受照应,虚受是他内心当中是空空荡荡,又是照应,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荡荡,空空荡荡了了分明。了罔陈习,心中没有一点过去的妄想习气,唯独只剩下一念的精纯真实之心。精真指的是第八识,只剩下那一念非常微细的第八识了别的心识现前。
这地方是说什么意思呢?
我们一般人是活在妄想当中,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个人烦恼很重,什么叫烦恼很重?就是这个人妄想很多。一个人想像越丰富烦恼越重,佛法是这个意思。天下本来是没有这种事情,你自己去那边打妄想,打妄想就让自己心有千千结,自己起烦恼,烦恼是你自己捏造出来的。
在佛教的因果观里面,本来不应该有烦恼。我们造了一个业,显现一个果报,就是这样子嘛!一切法本来就是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本来一切法是因果的显现,但是我们心中有所住、有所粘。瑜伽师地论上说:我们凡夫的心就像强力胶一样,看到什么就要粘,要有所住。这个修止观的人把妄想破坏以后,他的心就像一面镜子,照了万物的时候,套一句禅宗的话,就是他看事情,那样就是那样,这样就是这样,来无所粘去无踪迹。他整个过去生的妄想习气完全被破坏了,他的心中是空空荡荡的,而了了分明,了了分明空空荡荡,他做什么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心里面没有太多的妄想挂碍、恐怖的负担通通都没有了。
这一段是赞叹想阴破坏的功德,当然他在整个回家过程当中,还没有到究竟圆满。
辛二、正式行阴区宇
想阴一旦破坏,行阴的障碍现前。
生灭根元从此披露,见诸十方十二众生,毕殚其类,虽未通其各命由绪,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为浮根尘究竟枢穴,此则名为行阴区宇。
这个人心像镜子一样,他是不是大事已办了呢?还没有。他在止观当中,他会出现什么事情呢?一切有情众生的这种生灭的根源,从这个地方全部显现出来。什么叫生灭根源?就是蕴藏在第八识那俱生的有漏种子,俱生的我法二执的种子。他在一念空空荡荡了了分明的心中,观察十二类众生是毕殚其类,他能够很清楚看到众生那种生灭流动的相貌。
当然他这时候是有天眼通,后面会说到,他八万大劫的天眼通,他知道众生从什么地方来,将往哪里而去,整个生命的流动是怎么回事,他完全清楚分明,但是他还不能完全通达在整个流动中的根源。生灭的根源指的是什么呢?生灭的根源指的是第八识,他这时候只能看到第七意识的行阴,但是还不能够看到第八识的识阴的障碍。但是他,见同生基,犹如野马熠熠清扰,他能够清楚的看到众生的生命因果,虽然是各式各样,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一种造作迁流的相貌,同生基是行阴。行阴讲出一个譬喻,就像野马一样的熠熠清扰,野马指的是什么呢?这地方的野马指的是阳焰,太阳的折射照到空中,好像一种光明的水气。阳焰你远远望去是熠熠清扰,熠熠生灭闪烁的样子,清扰微细流动的相貌。
行阴是我们整个众生的根身世界的一个究竟枢穴,枢穴,开关的意思。就是这个人他为什么能够去走路呢?他为什么能够坐在那里呢?他因为有行阴。整个有情众生,生命的动力的来源就是行阴。
八识规矩颂有一句话形容行阴说:恒审思量我相随,有情日月镇昏迷。一个人的生命,他为什么能够去造业,为什么去得果报呢?因为他有一个我。有情众生是以自我来发动他的整个生灭的作用,也是因为有一个我,所以才得果报。说,这个地是谁扫的?是我扫的。也因为有这个自我意识的执取,也使令众生就活在三界颠倒当中。
行阴第一个、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第二、他是一个颠倒的根源。这时在禅定当中,他是完全显现出来,当然这时候也是他要对治破坏的时候行阴的破坏,是怎么破坏的方法?
辛三、悬示行阴尽相
悬,预先。佛陀先把这个相貌整个破坏,先说明: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名行阴尽,是人则能超众生浊。
假设我们经过止观,正念真如,一方面能经常保持觉照不迷,在面对行阴的时候,经常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一念不生的状态。这时候这种微细生灭扰动的这种根源就性入元澄,生灭之性就转入不生灭的寂静的体性,澄指的是寂静。这地方的寂静不是讲本来面目,指第八识,第八识比第七意识它相对来说是寂静。性入元澄是一个总说。应该怎么做才能够性入元澄呢?
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
就在第八识的寂静心中,要把所俱足生灭流动的习气都要完全的穷尽,就好像水中的波澜把它消灭了,而转化成寂静的水,这就是行阴穷尽。这就超越众生自我知见的这种颠倒的执着。
第六意识就像是一个很大的波浪,你看我们打妄想,我们马上知道。第七意识它是一个微细的波浪,第七意识它是一种生命流动的根源。当然它的流动不是你在高速公路看到车子这样子跑来跑去,不是这么粗的流动,那是在定中意识,或者说是用高倍的显微镜,看到我们生命的细胞在动,我们整个生命的细胞都在动态,没有一个东西是静的。
从行阴的角度,我们生命是活在动态当中,我们色身的细胞,我们内心的状态,没有一个东西是不动,都在动。
动的力量从什么地方而来呢?就是行阴发动出来的。行阴是一个微细的波浪。第八识是一个没有波浪,但它有微细流动的水,真如是完全不迷、不取、不动,它没有波浪也不流动。
这地方有一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在破坏行阴的过程当中,这地方有段经文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如波澜灭,化为澄水,这一句话里面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化,转化,不是说,行阴是生灭的根源,一刀二断,那你就完了!它是生灭的根源,但是它也是我们智慧的根源。唯识学讲:转第七意识,成平等性智。是要转,这波浪是不好,但是没有波浪你也找不到平静的水,所以它是转变。不过《楞严经》在转变烦恼,它的方法很特别,它比较不采取任何行动,就是不迷、不取、不动。它认为达妄本空,烦恼本来就不真实,你要不随它转,它自己会消失掉。本经的思想是这样,不像我们看唯识学它是要对治,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专要它专。完全站在一种抗拒的角度来对治烦恼。《楞严经》说,你不用对治,它自己会消失掉,你只要保持不迷、不取、不动,你就做三件事,不迷、不取、不动,它就自然消失,本经的思想是这个意思。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为什么我们一出生,我们内在的内心、外在的世界就一直在那边动呢?这是怎么回事?是上帝创造的?是怎么回事会在那边动来动去呢?
观其所由,幽隐妄想以为其本。
行阴的根源:
我们众生生命的动力,是一种幽隐的妄想。
我们先解释幽隐,再解释妄想。
行阴的相貌我们可以作三个总结,前面刚刚所说的,第一个、它是变化而相续的,生灭变化,但是又恒常相续。所以你看,我们到时候进入到十种魔境的时候,主要的颠倒只有二种,一个断灭见,一个常见。为什么起断灭见呢?因为他只看到我们众生生灭变化当中,他看到生灭变化这一部份,他起断灭见。为什么起常见呢?他看到行阴相续这一部份,起常见。其实行阴是二个都俱足,它生灭而相续,相续而生灭。
第二、行阴是微细而难知的,我们很难知道,只有定中才能够知道,它是很微细的流动。
第三、它是有情众生生命的根源。你要了生死,这就是关键了,它是我们的同生基,众生一种生命最重要的根基。这样的一个根基到底是怎么来的呢?妄想而来的,是我们自己捏造出来的。
妄想而来表示什么?表示它是可以消灭的。诸位如果我们研究菩萨戒,你就会了解一个观念,在菩萨戒整个戒文当中,佛陀在训练一个菩萨的心态,菩萨有一句话是绝对不能讲,说:我做不到,你不能讲,绝对不能讲。菩萨在断恶修善度众生,你只有资格讲一句话说:我尽量做!你不能说我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你这些都是虚妄的想像,要断除色受想行识,它的本质都是妄想,它没有实体,所以菩萨是不能讲我做不到的!这不合道理,菩萨只能够说,我尽量慢慢改,表示我不放弃。
他为什么有这种的力量呢?来自于他的一种空正见,一切整个生命的根源都是我们自己的妄想捏造出来的,过去的妄想捏造出来,它是可以断除的。
这一段是把我们要进入到整个行阴的十种魔境之前,佛陀先给我们一些基本的概念。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发表于 27-4-2016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地讲一句
可以不要转贴么?
会上网看贴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如何搜索。。。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7-4-2016 03: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7-4-2016 03:59 PM 编辑
说真的,这个转帖其实也是我的学习笔记,方便我和其他同修私下学习参考所用,遇到学习疑问和讨论之处,我只需请他阅读此帖那几楼资讯,对方很快就可以得到咨讯了。
有些未必接触《楞严经》的同学,可能无意中按入这里,也会因此和此经结缘。
另外,楞严经也有不少大德开示过,各有各的优点。建立此帖,也是方便我在参究的期间,把其他大德的一些开示,安插在相关的章节之内,作为学习辅助参考。如果你有翻回去看的话,我其实还有不断再安插资料的,我并不只是单纯的转帖。这也是我和一些同修的学习方式,也希望在过程中,能让更多人可以和《愣严经》结缘,不然我自己整理起来自己阅读就好,何必认真去整理一个集中帖?因此大家如果已经直接去读原文,其实也是我的初衷和本意,我把链接提供上来就是让大家可以直接去读原文,而不是必须等我的转帖。但不等于这个帖就会是白贴的。
这里就给同修报告一下,感恩回馈并合十。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8-4-2016 10: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行阴十种魔境之相(一)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8-4-2016 10:42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86-788》
庚二、别明发相
各别发明行阴十种计度的相状。
辛一、计二无因
计是一种计度执着。他执着的二种情况是没有因的:一、本。一切法的生起是没有原因的,本指的是过去,过去是没有原因的。二、末。是未来,一切法它结束以后也是没有原因。这类似无因缘论的思想。二种无因生起的由来:
标由示坠:阿难当知!是得正知奢摩他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十类天魔不得其便,方得精研,穷生类本。于本类中生元露者,观彼幽清圆扰动元,于圆元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二无因论。
佛陀说:阿难,你应当了知!在我们修学大乘的正知(观照的智慧)奢摩他(止),大乘止观相应当中,我们的心是凝明正心,凝是一种止的功德,安住不动,明,正知而不迷惑。止观双运当中,他已经超越想阴的十种天魔的干扰,所以他这时候能够去精研,很深入的去观察,穷生类本。他去穷究众生为什么会一直在那边动呢?色身为什么会有老病死?内心怎么会生住异灭呢?这所有动的来源是怎么回事?他去穷究众生这一切生灭的根源。
这时候他在定中观察众生,已经显现出来的行阴的相貌,因为这时候他的想阴破坏,生灭的根源显露出来。显露出来以后,他就观彼幽清,用智慧来观察这非常幽隐、非常微细的这种行阴的相貌。他得到一个答案是:圆扰动元。他就知道这是整个十二类生,生灭扰动的根源,我们的色身生老病死,内心的生住异灭,通通都是因为行阴的流动所创造出来的。这时候,他对于这种圆满普遍的行阴就生起计度执着,这时就产生二种无因邪见的理论,也就是他在行阴当中观察它的流动相,观久了以后突然间自己起颠倒。
怎么起颠倒呢?
分别详释
本无因:一者是人见本无因,何以故?是人既得生机全破,乘于眼根八百功德,见八万劫所有众生,业流湾环,死此生彼,祇见众生轮回其处,八万劫外冥无所观,便作是解:此等世间十方众生,八万劫来无因自有。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
他在身心世界的流动当中不断的观察,他得到一个结论,就是一切众生生命的生起,是没有因缘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他为什么生起这个理论呢?有二种理由:一、定中所见。二、他产生的计度分别。
一、定中所见。
是人既得生机全破,全破这个意思,古德解释是完全显露。因为他把想阴破坏了,所以他整个行阴的相貌,那种生灭流动的力量显现出来了。因为他在禅定当中有天眼通,他就依止他眼根天眼通的八百功德,天眼通最大的极限,空间观察一个小千世界,时间观察八万大劫。这时候他观察他所能够见到的八万大劫的过程当中,所有众生的业流湾环,众生造了什么业,然后到哪里去流转,业流是因,湾环是果。他造了这个业到人天去了,然后又到三恶道去了,总而言之,死了以后又生,生了以后又死。这当中有一个问题,他只见到他整个八万大劫的众生,在那地方造业而轮回,只是众生的轮回他有一定的处所,他所见的八万大劫就是他的处所,而在八万大劫之外,他就完全见不到了,这个是他定中所见的相貌。
以下他对这样的相貌,他自己解释,他说:哦!原来此等众生,八万劫来是无因自有,因为他八万大劫以外,他是看到一片黑暗。众生什么地方来呢?是没有理由的,没什么地方来的,是莫名其妙自己出现的,也就是说,众生在八万大劫之前是没有任何因缘而自然生起的。依止这样的虚妄计度,而亡失了大乘的正知正见,而堕落到外道种性,惑乱自己菩提善根种性。这是讲它生命的根本是没有原因的。
末无因:二者是人见末无因,何以故?是人于生既见其根,知人生人,悟鸟生鸟,乌从来黑,鹄从来白,人天本竖,畜生本横,白非洗成,黑非染造,从八万劫无复改移,今尽此形,亦复如是,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二、他产生的计度分别:
前面是讲生命的起源是没有原因的,这地方是讲生命未来的结果,自然消失掉,也没有原因。他为什么提出这个理论呢?他也是有他的道理。因为他在定中他见到整个八万大劫之前是没有因缘而生起的,他就执着既然过去是没有原因,过去没有原因不可能现在突然间有原因,所以现在也就没有因缘。怎么说呢?人死了以后还做人,鸟死了以后还做鸟,乌鸦的黑是本来就是黑的,鹄鸟一生出来羽毛就是白的,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偶然,没有任何理由,没有所谓造善招感安乐果报,造恶招感痛苦的果报,生命是没有章法的,好像树上的树叶掉下来的时候,它往东边、往西边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人天的众生他本来就竖立而行,畜生本来就横行而走,鹄鸟的白也不是洗成的,乌鸦的黑也不是染造而成。所以从八万大劫以来,这样的一个因缘,完全没有改变,过去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他自己也推论,未来今尽此形,亦复如是,八万大劫以后,我们每一个众生自然进入消失掉,自然进入涅槃,自然的,你不用修行,他自然会消失掉。
而我本来不见菩提,云何更有成菩提事?当知今日一切物象,皆本无因。
我过去既然没有见到菩提,当然未来也不可能见到菩提的功德,所以这一切的物象,不管过去、现在、未来,完全是没有因缘的。
结成外论:由此计度,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一外道,立无因论。
由此计度,亡失了大乘的正遍知,这种正知见,而堕入外道的邪见种性,惑乱自己的菩提善根。这是第一种外道,立无因论。
我们前面讲到想阴的魔境,他的干扰是外面来的,魔王派遣一个说法的法师,跟他显神通来引诱他,来破坏他的戒定慧,是外来的。行阴已破的所有的魔境都是自己的妄想生起的,他在定中看到了事情,自己在那地方虚妄分别而产生的。
这地方的问题出在哪里呢?这个思想是有点断灭见,八万大劫以后完全消失了,而且他对现在是自然。他这个是一种断灭见跟一种自然外道,不过他的自然理论是从断灭来的。我们从经文来看可以知道,他首先看到八万大劫之前是一片黑暗,所以他知道我们众生的来处是没有理由的。既然我们从什么地方来,这一部份是没有理由的,当然现在也就没有理由。所以他为什么做人呢?也就没有理由,未来也就没有理由,他的思想是这样推论。
这在所有的邪见当中,这个地方是最严重的,无因缘论是比邪因缘论更糟糕,因为他就造成一个人及时的行乐。佛教修学的基本思想,是建立在一种因缘,你今生跟来生是有关系,有密切关系,我们今生是由前生创造,佛教的过去现在未来是连动的,是有因缘的,今生的你是由过去创造的,你过去做了很多想法,造了很多善业,所以变成今生的你,来生的你是你今生创造的,就构成一个三世因果。现在这个人世间,前生跟今生是完全没有理由,好像抽签一样,你前生要投胎的时候抽签,抽过一次,来生再投胎也是抽签,那完全是没有理由的,跟你今生所造的善恶是没有关系的。那这个修行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无因缘论是最糟糕的,断灭!
辛二、计四遍常
这以下的思想都比较偏重于常见,前面是无因缘论。这以下是认为,生命是有因缘的,但是这个因缘他解释错了,邪因缘论。生命是由四种因缘而创造的,这当中他讲到心境、四大还有八识,还有末那四种,这四个法是普遍常住的,是一切众生生起的根源,他这样执着。
标由示坠:阿难!是三摩中诸善男子,凝明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圆常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遍常论。
跟前面一样,常,相续,在周遍圆满而相续的行阴当中生起的计度。这当中有四种计度:
一、内心跟外境,把它计度做常。为什么有生命呢?因为我们心跟境这二个是常住的。
分别详释
心境计常:一者是人穷心境性二处无因,修习能知二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循环,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这个人在行阴圆满而相续的生命当中,他穷究他的内心,同时也穷究他的外境,他发觉二处无因。二处指的是什么呢?内心跟外境这二种处所,这二个生灭的因缘都是没有因缘的。为什么二处无因呢?
他说:他因为修学禅定而产生二万大劫的神通,他发觉这十方众生,他心境所有生灭的相状,咸皆循环。
什么叫咸皆循环?他发觉一个人的色身,他是遵循着生老病死,死了以后他又出生,又生老病死,我们的内心是生住异灭。所以他把生命分成二种,一个是能受用的心,一个所受用的境。当然这当中有快乐痛苦,有些人的心是快乐的,有些人外在的境是非常美好的,有些人内心是痛苦的,外境是非常贫穷的。他说,心跟境虽然有变化,但是它遵循着一定的轨则,这轨则是从来没有改变的,就是这个心,它永远是生住异灭,这个色身永远是生老病死,这个轨则是不能变的。喜怒哀乐会改变,贫穷富贵会改变,整个心跟境这种生住异灭,生老病死的原则是不改变的。所以他就执着我们凡夫的心跟境,它是常住的,原则是常住的,相貌当然是变化。
诸位我们要分别一下,前面这二种思想,本无因,末无因,是完全的断灭见,这个地方是常见,认为生命在变化当中,有些东西是不变化的,这是我们所追求真实的皈依处。他认为心跟境是皈依处,当然这样的皈依是很粗的,越往下越微细。
四大计常:二者是人穷四大元四性常住,修习能知四万劫中,十方众生所有生灭,咸皆体恒,不曾散失,计以为常。
这一个人他不是观心跟境这么粗,他观察四大。他说:一切的物质是由地水火风构成的,地是坚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风是动性,这四种体性是不能改变的,是常住不变的。他是依止什么理由讲出这一句话呢?因为他禅定的神通是观察四万劫,他这个理论是由他自己现量的境所看到的。他看到什么呢?他看到众生生灭变化,他看到这一个人前身是一条小狗,今生变成一个人,来生变成天人。当然小狗的相貌是不一样的,人的相貌也不一样,但是构成小狗,构成人的体,这个地水火风是不能改变的,地大还是坚性,水大还是湿性。构成一切物质的元素是不能变的,只是排列组合不同,而构成不同的物质出来,所以他认为四大的体性是未曾散失,就计以为常。说,四大是我所追求的常住不变的真实的本性。
当然这佛法是不同意,四大是唯心所现,怎么说是常呢?一盆水,我们接触是水,饿鬼道他去接触水变成火,这体性怎么会有真实性呢!他是错认消息。
八识计常:三者是人穷尽六根末那执受,心意识中本元由处,性常恒故,修习能知八万劫中,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穷不失性,计以为常。
前面他是把构成物质的元素,四大执着为常,这以下是构成内心了别活动的元素,所谓的八识计以为常。
他觉得向外攀缘是比较粗糙,他就向内观察,他观察他得到结论,他说:六根末那执受,六根指的六根当中的六识,还有第七的末那,跟第八的执受。所以他这个心意识八识当中,本元由处,第八识根本的来处,它的体性是恒常不变的。前六识它的功能就是了别,第七的末那就是思量,第八识就是执受,这是不能改变的。说这一个人第六意识起烦恼了,但是第六意识还是了别,它的了别性没有变,只是它是在烦恼中了别。这个人他听闻佛法,生起智慧的观照,这也是了别,只是这个了别跟智慧相应,了别的本质是不变的。
他这样子的观察,是怎么来的?因为他在禅定当中,生起八万大劫,看到一切众生,循环不失,本来常住。这个人变成了一个畜生,他便生起了畜生的想法,但是他第六意识的了别性还是这个了别性,他变成一个人,他生起人的想法,但是人的了别也是那个了别。所以构成内心的作用是不同,但是构成内心的元素,能构成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内在的元素是不能改变的。你不管是在整个六道当中,你不管怎么弄,第六意识永远扮演了别的功能,第七意识永远扮演思量的功能,第八永远扮演执受的功能,这是本来常住,不可改变的。他就依止这样的心意识,不改变的体性,把它当作是常住的真理,是这意思。
这一句话讲的是不对,你看第八识,第八识是执受,到佛的时候他就没有执受了,佛的第八识是不增不减。执受就是怎么样?可以增加,你看我今天跟昨天的第八识不同。佛陀他去帮助众生,你说:恭喜你!佛陀,你善法增加了。佛陀没有所谓增加,佛陀第八识,再造什么东西进去,他不会增加,不增不减,他不再扮演执受的角色,所以他是看到凡夫才是这样子。
第128卷 讲义289面
我们讲到这一科是辛二、计四遍常。
外道邪见的思想主要是二部份,一个是无因缘论,一个是邪因缘论。无因缘论是认为整个生命的生起跟结束是完全没有因缘的,所以从这个思想就变成一种自然的外道,一种断灭的思想。邪因缘论是认为,生命的生起它是有一定的章法,一定的构成的轨则。这个轨则依我们的观察是错误的轨则,所以叫做邪因缘论。
想尽计常:四者是人既尽想元,生理更无流止运转,生灭想心今已永灭,理中自然成不生灭,因心所度,计以为常。
这个修止观的人在这个地方是既尽想元,想阴的根源完全破坏了。在前六识整个生灭的体性当中,他已经没有各式各样流动运转的相貌出来,第六意识没有这种相貌,也就是说整个第六意识粗分的想心已经永久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微细第七意识的生灭流动。所以他就认为,理中自然成不生灭,他认为第七意识的这种体性,它正是不生灭心,因为生灭的部份第六意识被他破坏了,这时第七意识微细的流动现前,他说,唉呀!这就是我的真如本性,我终于找到家了,就把第七意识末那识的生灭流动,当作一种常住的真如本性。
结成外论:由此计常,亡正遍知,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二外道,立圆常论。
前面他是广泛的执着八识,但是他后来又想一想,前六识已经不存在了,第八识还没有生起,只有第七意识现前,那干脆就执着第七意识。总而言之,前面四种执着,都是亡失正遍知,堕落外道,迷惑菩提善根种性,这是逆圆满真常的理念。
这个思想他是这样子想,他把生命分成身心世界,而身心世界都有二种情况:一、它外在的相貌跟作用,二、它构成内在的体性,或者讲构成的元素。他认为外在的相貌是变化的,构成的元素是不变的。他这个思想跟我们现在科学家的思想是完全一样,科学家也是认为这样,我们色身是变化的,但是我们整个物质是由电子、质子、中子构成的,这一部份是不能变化的,这个思想就是常见,邪因缘论。科学家认为,这个人为什么很聪明呢?因为他脑细胞很发达,所以他很聪明。这是错误的,这样解释因缘观是错误的,跟脑细胞没有关系,他聪明是因为他过去有闻思修的善根,是内心当中的一种相续的功能,这跟脑细胞是没有关系的。
辛三、计一分常。
标由示坠: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自他中起计度者,是人坠入四颠倒见,一分无常,一分常论。
前面完全一样,想阴破坏了,行阴现前。前面的邪因缘跟这地方的邪因缘差在哪里呢?
前面的邪因缘是完全就着同一个人的身心世界,来分别他的常跟无常的差别,他表面的相用是变化的,内在的组成元素是常住,是约着同一个人。这个地方就不一样了,约着自他,自己跟他人做比较,他认为他自己是常住的,别人都是生灭的。
分别详释
双计自他:一者是人观妙明心遍十方界,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一切众生,于我心中自生自死,则我心性,名之为常,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他在禅定中他去观察妙明心,当下这一念寂静的心,这妙明心其实就是那一念流动生灭的行阴之心。他发觉他的心是普遍十方世界,他想要到哪里就哪里,他要到美国、到台北,他随时一念之间内心就可以显现。
这时候他就产生一个颠倒的想法,湛然以为究竟神我,他把这一念生灭流动行阴的心,他的不动相、他的普遍相,这就是圆满的神我。
什么叫做神我?
从是则计我遍十方,凝明不动。
我是普遍十方世界的,而且是非常清楚分明的照了而没有任何的动转,一切众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然的生也自然的死,这些都是生灭变化的。而我这一念心性,它是常住不变的,彼生灭者,真无常性。
这就是一个大我的思想。说,这个我是很大的、普遍的,一切众生就在我一念心性当中,在我的心中自然的生也自然的死,但这个我是不能变化的。所以这个我是能受用,我是能主导,一切众生是被我所主导,被我所受用。好像是整个地球是绕着他自己转一样,我是周遍法界,是凝明不动,众生就在我一念心中自生自死,他的思想是这样子的,神我外道的大我思想。
计他国土:二者是人不观其心,遍观十方恒沙国土,见劫坏处,名为究竟无常种性,劫不坏处,名究竟常。
这修止观的人,前面他是观内心,他这时候他不观内心,他向外观察十方世界的恒沙国土。当然他看到了国土,就看到这个国土会成住坏空,那他就加以分别了。他说在劫坏之处,在坏劫二十劫当中,坏劫、空劫是破坏的、是无常的,但是二十劫的住劫它是不破坏的。他把这世界分二部份,住劫是恒常住不变化的,其它都是无常的,他是这样区分。
计自身心:三者是别人观我心,精细微密,犹如微尘,流转十方,性无移改,能令此身即生即灭,其不坏性,名我性常,一切死生从我流出,名无常性。
前面那一个我是很大很大的,所有的众生都在我中,自然生而自然死,这地方的我是比较微细的一个小我,我已经管不了别人了,但是起码我自己的身心世界,我是可以控制的,这个我是小我的思想。
这个人他观察我的内心,发觉我的内心是精细微密,精细指的是他行阴的种子是特别的精细,微密指他行阴现行的相貌。内心的生灭流动就好像空中的飞尘流转十方,在十方世界到处的流动。流动的情况就好像空中的飞尘,要有阳光的照射,你才感觉它的存在,在黑暗的地方你就看不到灰尘的存在了,可见得我的内心是精细微密。
我这一念心是性无移改,我是不能有变化的,我是一个人,死了以后我变成一个天人,我的形状改变,但是我是不能变化,好像我现在住了一个房子,这房子破坏了,我再买一个新的房子,这个房子我不要了,但是人那一个我,还是那一个我,换汤不换药,是这个意思,性无移改,这是观心。其次,他观色身:
能令此身即生即灭。
色身也因为有那个我在控制,所以我会起惑造业,不同的业得各式各样的果报,所以生命有各式各样的生,有各式各样的灭。然而内心当中那个不破坏的体性,名我性常,微细的自我是常住不变的,所以我无量的生命当中,生生死死,我的色身都是从这微细的真我流露出来让我受用。我们受用人的果报,由我来受用天人的果报,这个我是不变的,色身外在的环境是变化的。
微细的自我跟前面那个广大的自我不太一样。
双非自他:四者是人知想阴尽,见行阴流,行阴常流,计为常性,色受想等,今已灭尽,名为无常。
第四种他认为粗重的想阴破坏了,行阴微细的流动现前了,就执着行阴这种微细相续是常,色受想这种粗分已经消失了,已经看不到是无常。
结成外论:由此计度一分无常,一分常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三外道,一分常论。
总而言之,他把生命分成一分常,一分无常,堕落到外道种性,迷惑了我们的菩提善根。这是第三种外道,一分常一分无常。
外道在解释因缘,他都是对立的,常跟无常,你跟我是不一样的,我跟你不一样,一个是常,一个是无常,这二个没有关系的,是种对立的思想。
大乘佛法是不二的。佛法说:我们的体性是常,作用是无常,但我们是恒随缘而不变的,恒不变而随缘,佛法是讲不二的思想。外道的常跟无常二个是对立的,这地方不太一样。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9-4-2016 12: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行阴十种魔境之相(二)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29-4-2016 12:22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89-791》
辛四、计四有边。
前面谈到常跟无常的思想是从时间上来观察,这地方是从空间上。什么东西无边际的,是我们的常住真如。什么地方是有边的,就是我们应该要放弃的。他是从空间上来观有边无边,有四种有边。
标由示坠: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分位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有边论。
他的整个行阴的观察是从四种的分位,一、时间;二、见闻的功能;三、彼我;四、行阴生灭。
分别详释
计三际:一者是人心计生元流用不息,计过未者,名为有边,计相续心,名为无边。
他的所观境是观察时间,观察他这一念心,哦!我这一念心果然有过去未来的差别。他执着生元,行阴流动生灭的根源是迁流业用,而循环不息的。在整个流动当中,他就认为过去已经消失了,未来还没有现前,所以他认为这二个是靠不住的,是有边际的,有现量的,换句话说,这二个是不能依止的。那么既然不能依止过去,也不能依止未来,那怎么办呢?计相续心,名为无边,我现在这一念相续的心是周遍法界的,是无有穷尽的,我应该活在当下。以现在为常住,是无边,以过去跟未来为有边,这个意思。
计见闻:二者是人观八万劫,则见众生,八万劫前寂无闻见,无闻见处,名为无边,有众生处,名为有边。
从见闻中观察:
他在禅定中观察八万大劫的时间,他所见所闻,他认为在八万大劫之前,他看不到,所以他是寂静无所见、无所闻。在八万大劫以外的世界是无边,这叫冥谛,在八万大劫以内的是有边际的、是有现量。
他认为劫外是无边,劫内是有边,他是这样区别,前面是过去未来是有边,现在是无边。
计彼我:三者是人计我遍知,得无边性,彼一切人现我知中,我曾不知彼之知性,名彼不得无边之心,但有边性。
他人跟自己做比较:
他说:我当下这一念心是能够普遍了知一切法。这个人的色受想完全破坏了,内心特别的明了寂静,所以他认为他自己这一念心,是无边的,是常住的,其余一些苦恼的生死凡夫,他就在我一念的明了的心中显现出来。
我曾不知彼之知性,这句话古德解释说:彼不知我的心性,而我能够知彼的心性,我看他是看得很清楚,但是他看我看不清楚。彼不得无边之心,所以苦恼众生是有边的,但我是修禅定的人,我已经破坏色受想,我的心才是无边的,我才是特别的尊贵。
从自他中区分有边无边。
计生灭:四者是人穷行阴空,以其所见心路筹度,一切众生一身之中,计其咸皆半生半灭,明其世界一切所有,一半有边一半无边。
这一个人在穷究行阴的真空之理,他要探讨生命的根源到底从什么地方来,他在探讨的过程当中,他也不依止圣言量,他完全依止他的所见所闻,他就在定中心路筹度,自己妄加的计度。他怎么计度呢?一切众生在他的生命当中,一半是生一半是灭。
怎么说呢?因为这一个人,他一入定以后他止观现前,他那个行阴生灭的相状他暂时可以调伏,所以他灭相现前,但是他一旦出定以后他止观就消失了,他的行阴又生起来产生生相。他就发觉他在禅定当中的心跟出定的心是不一样的。
这是内心的随缘,你随顺止观的因缘而产生功德,也因为随顺散乱颠倒的因缘产生过失,这是正常现象。
那他就产生执着,他就把它产生一个决定想,他说:我们的身心世界,原来是一半是生一半是灭,乃至于外在的世界,也是一半有边一半无边,他是这样想的。
结成外论:由是计度有边无边,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四外道,立有边论。
这个外道的思想,最大的问题是太相信自己的六根,问题出在这里,所以他看到什么,他就计度分别。
台湾有一个叫现在禅,现在禅它的思想就有一点像外道的见闻觉知。什么是见性?他说,见闻觉知就是见性,你看到这朵花,当下就是见性。
这个思想是有一点似是而非,当然他已经不落入妄想,因为这个人想阴破坏了,他的确看到的事情是一个依他起性。但是这毕竟是个依他起,见闻觉知,这是看到第七识、第八识,你不能说他是见性。佛法的见性是从理论上思惟,不能从事相上去体会,不能从假相上去体会。
孔夫子有一天,他在行脚的过程当中,他经过了厨房,他看到子路菜煮出来,他拿着菜就往嘴巴塞。孔夫子很生气,子路这个人真不懂礼貌,大众师还没有用他就先用,他就把子路叫过来,把他骂一顿。子路说:夫子啊!我没有偷吃,我是看这菜煮出来有一个脏东西,我把它拿起来看一看,把它丢掉,我没有吃啊!孔夫子说:哦,弟子们!我亲眼看到的事情都有错误,何况说道听途说呢!
他看到这个假相,孔夫子在解释这个假相的时候,他照样解释错误。你怎么能说见闻觉知就是见性呢!假相就是假相,真理就是真理。所以佛教很重视传承,道理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是欲知山上路,须问过来人。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这些修止观的人可能到最后都没有在看经典,这不对的!他刚开始是应该有看经典,但是走到最后的时候,他就完全是根据自己的分别来判断,这个是常、这个是无常、这是有边、这是无边,完全在假相产生颠倒。所以佛教是要如理思惟,要依止圣言量。
辛五、计四矫乱
矫乱就有点像戏论,违背真理而言说不定。外道为什么叫矫乱呢?因为他以无想天为究竟,他认为生无想天,他的因必须一生当中不能乱答于人,所以他回答的时候……他很怕回答错误,所以他回答一切法是亦有、亦无、亦生、亦灭,总而言之,含糊笼统。佛陀说:这个叫矫乱,言说不定,违背真理。
标由示坠: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知见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四种颠倒,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他的整个颠倒的生起是在知见中,在自己的所知所见,在禅定当中的所知所见,而产生四种颠倒知见,以无想天不死的果报,而引生四种矫乱的言词,依止虚妄的遍计执,而创造虚妄的言论。
分别详释
八种矫乱:一者是人观变化元,见迁流处,名之为变,见相续处,名之为恒,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以理都观,用心别见,有求法人来问其义,答言:我今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于一切时,皆乱其语,令彼前人遗失章句。
八种分四段:他在禅定中观变化元,观察行阴生灭变化,而又恒常相续,这样的生命根源。首先他看到他的迁流处,生命有它的生灭变化的地方,他说,这就是无常的、变化的,但是它变化以后,它又产生了相续,他把相续的地方叫做常。所生命又分成变跟恒一对。
二、见所见处,名之为生,不见见处,名之为灭
他在八万大劫之内所见到的,他认为这是生。不见见处,蕅益大师说:见不见处。在劫外当中见到一个不可见的处所,什么都没有的处所,名之为灭,劫外的叫做灭,劫内叫生。他把生命分成生跟灭。
三、相续之因,性不断处,名之为增,正相续中,中所离处,名之为减,
他说这相续的因,这种能够相续不断灭的功能叫增,你看他死亡以后他又会受生。这受生的力量是怎么来呢?是增而来的。
在整个生命的相续当中,他要有一个休息的地方。什么叫休息呢?比方说,我们呼吸,我们吸气以后再吐气,吐气以后吸气,在一吸一呼的时候中间会有一个中间的休息,那个地方叫减,没有吐气也没有吸气的地方叫减。我们生命在相续当中,它会稍微停一下再相续,停一下再相续,那个中间停的地方叫减。
四、各各生处,名之为有,互互亡处,名之为无。
一切众生他在受生的地方叫有,他消失的时候叫做无。
他就用这个道理来观察,用心别见,他以有所得的心,分别而见。有人来请法,问什么是诸法的真实相?他说:亦生、亦灭、亦有、亦无、亦增、亦减、亦常、亦无常。在一切时当中你问他真理,他都是这样回答,他认为这样子是合乎中道的,我才能够往生到无想天去。但是他使令听的人,遗失章句,不得要领,不知所云。
前面的外道是很清楚的说明生命当中,哪些是恒常住的,哪些是变化的,他是很清楚的指出来。这个外道他虽然看到了变跟不变、增跟减乃至于有跟无,他看到了,但是他不做任何的评论。他说亦增、亦减、亦有、亦无、亦变、亦不变。你再问他一次,他把这个答案再重复告诉你,他认为这是最圆满的答案。但是这圆满是别人听了以后,完全不懂,遗失章句,不知所云。
唯无矫乱:二者是人谛观其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无,除无之余,无所言说。
这个人在禅定他观察他这一念心,互互无处,因无得证。他入了禅定以后止观现前,于一切法不迷、不取、不动,他能够暂时把行阴生住异灭,把生住异破坏,使令灭相现前。他认为灭相就是最永恒的功德,所以因无得证,证得一切法究竟无的真理。
这地方他实证的,他在禅定当中止观现前的时候,灭相的无现前。所以有人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说:无!你再问他一次,他还是无,除了无之外,无所言说,他说一切法无,是究竟的真理。
唯是矫乱:三者是人谛观其心,各各有处,因有得证,有人来问,唯答一字,但言其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这个人也是观察内心,各各有处,他在生住异灭当中,他看到了生,生住异灭,灭了以后,他发觉又有一个新的念头生起来,因有得证,他证得一切法是毕竟有。所以有人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呢?他说:是,当下就是!你问他什么是祖师西来意呢?门前那一颗树就是,当下就是。除是之余,无所言说。
有无矫乱:四者是人有无俱见,其境枝故,其心亦乱,有人来问,答言: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一切矫乱,无容穷诘。
有些人前面是看到无,有些人是看到有,这地方是有无俱见。他看到了灭,他也看到了生,二个都看到。他把生跟灭怎么解释呢?其境枝故,他说生跟灭是一个东西,比方说一颗树它分叉成二个枝,所以真理是二个都俱足,生跟灭都俱足。既然看到二个,这时候能观的心也是错乱了。所以有人问说,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他就回答说:亦有即是亦无,亦无之中不是亦有。他说世间上的真理是怎么回事?当你看到一件事情有的时候,他早晚会变成无,亦有一定会变成无,你看到这小孩子出生了,你论断他这个人迟早会消灭。但是你看到无的时候,就未必会再生起,你看到有的时候,这东西迟早要消失掉,但你看到消失的时候,你不一定会看到它在生起,亦无之中不是亦有。总而言之,这道理是矫乱、错乱的,而且这错乱的思想,不容穷诘。你再继续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子?他说,这个道理高深莫测,很难讲清楚,你要自己体会,不容穷诘。
结成外论:由此计度矫乱虚无,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以上四种都是一种计度矫乱心虚无,堕入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五外道,四颠倒性,不死矫乱遍计虚论。
其实他这个思想,你不能说他全错,佛法也经常用有、无、生、灭对治我们的烦恼。他的问题在于矫乱,他自己都错乱,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只是言说是这样,其实他自己本身是含糊笼统。
比方佛法说:什么是生命的真理?我们可以说,因果丝毫不爽,强调有。但是有时候佛陀说,什么是诸法的真理?法性本来空寂,强调空。那是对治,其实一切法的真理,即空、即假、即中,诸位看维摩诘经,一切法是不能说的。有人问文殊菩萨,什么是大乘的不二法门?文殊菩萨不讲话,不能讲!
不能讲就没人知道,怎么办呢?那只好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诸位要知道,说法是不得已的,既然是开方便门,那这个门就很多,你看我们这个房子,你可以从那个门进来,他可以从那边进来,每一个人说法的方便之门,他的角度就有所不同。
蕅益大师讲《阿弥陀经》的时候,就讲很清楚,说我的讲法跟莲池大师不同,莲池大师说法跟幽溪大师也不同。蕅益大师说,通通都对,经是无量义,既然是开方便门,他说这《阿弥陀经》本来是我们都没有资格说的,那是佛陀甚深的境界。但是没有人说就没有人知道,那只好开方便门,横看成岭,侧看成峰,都见不到庐山真面目,但每一个人都没有离开庐山。莲池大师比喻的更妙:讲经像瞎子摸象,没有一个人把佛陀的真实义讲出来,他摸到象脚,他摸到象的尾巴,他摸到象的头,但是重点是大家都没有离开象。讲法是开方便门,每一个人的开显就有所不同。
所以有些人在整个生命当中的即空、即假、即中,为了对治你的执着,佛陀会讲空性这一部份,强调色即是空,但是又怕你断灭,空即是色。所以,蕅益大师说:妙答无生,说空说有都是方便。但是你产生执着,统统都是戏论,观念在这里。
辛六、计十六有相
十六有相,先讲四种法,色受想行,这四种法。这四种法有二种执着,一个是即色即我,色受想行就是我;二、离色即我,离开了色受想行另外有一个我。离色即我有三种,离色即我又一种,就四种了,四种再乘以四就有十六种。
标由示坠: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无尽流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有相发心颠倒。
在整个三摩地中,他已经把想阴破坏了,行阴微细的流动相现前。他就在行阴整个无尽流的生命当中产生了计度,他说一个人死了以后,有一种人我相现前,色受想行四种人我相是不能破坏的。
依止这种人我相而产生一种错误的发心,一种颠倒的发心。
正明本计:或自固身,云色是我,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皆计度言,死后有相,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即色即我:他把自己的色身坚固的执着,色就是我,或者受就是我,乃至想行就是我。
这地方就有个问题了,这样的思想很容易断灭见,因为色就是我,那我色身死了以后,那糟糕了!那一个我就死掉了。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即阴计我,你的色身死掉了,你就说我要死掉,这是把色受想行四阴当作我,这是第一个,这是比较严重的。
比较轻微的是,离色即我,色受想行这四种是流动变化的,但是另外有一个我是不变的,这当中有三种情况:
一、或见我圆含遍国土,云我有色。
我是很广大的,色阴是很小的,我大色小,色在我中。所以我的色受想行死了以后,我还是在的,我是广大的,一个大我,色存在大我当中,这第一个。
二、或彼前缘随我回复,云色属我。
前面是讲大小,这就不讲大小了。说前言,在定中的所缘境随我回复,他感觉到我的行阴是随我而转的,我要它生它就生,我要它灭它就灭,乃至于我出定以后,我对我的色受想行,是完全可以主控的,我要走路就走路,我要休息就休息。所以色是属于我的,我是能受用,色受想行是所受用,是我的眷属,主伴的关系。
三、或复我依行中相续,云我在色。
我比较小,色受想行四阴比较大,我必须依止四阴当中,我才能够相续的作愿,所以我在色受想行当中,受想行比较大,我就住在里面。
总而言之,以上四种,都执着人死了以后还有一个自我的相状,如是循环有十六相。
更述转计: 从此或计,毕竟烦恼,毕竟菩提,两性并驱,各不相触。
从前面我相的人死了以后的自我,他就更加的推论,毕竟烦恼,毕竟菩提,说我的内心有一个杂染的烦恼,也有一个清净的菩提。
他得到的答案是什么呢?烦恼永远是烦恼,它不会改变的,没有转烦恼为菩提这回事情,菩提永远是菩提。所以我们生命中二种体性,杂染法、清净法是各走各的,彼此不互相抵触,我们顶多把烦恼给压住,我们不能够去断灭它。因为烦恼毕竟是烦恼,菩提是菩提,这二个是不能改变的。
结成外论:由此计度死后有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六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有相,心颠倒论。
他这地方的意思就是说,真跟妄是独立的,妄想永远是妄想,真如永远是真如,咱们各走各的。
佛法不是这意思,佛法讲真妄不二,真中有妄,妄中有真。也就是说,你要迷惑,那全体是妄,你要觉悟,那全体是真。所以我们迷惑的时候是全真成妄,你要觉悟的话是全妄即真。我们佛教讲真妄是不二,他这个地方是真就是真,妄就是妄,那这二个永远不能改变。
总而言之,外道的思想结论只有一句话,就是用心别见。他用他有所得的分别心,分别的去见真理。我们一再强调,真理不能追求,真理只能够在一种看破放下的情况可以体会,不能追求。真理你一追求它,就不是真理,动念即乖,仁者心动,一念方动,乌云遍布。
外道其实他看到也没有错,他也看到了生,也看到了灭,也看到了有,也看到了无,也看到的增,也看到了减,看到的通通没有错。他错在哪里呢?错在用心别见。你要不追求,一切法是不变而随缘,随缘而不变,一切法本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真理就当下显现出来的,他当下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循业发现,清净本然,清净本然,循业发现,但是你一追求就完了!就什么都不是了。
这意思就是,法没有错,是心态错误,问题在心态错误。你看外道他所看到的都没有错,他也看到了众生的生相、灭相、有相、无相,但是他想要去追求的时候就找不到了。真理只能够体会,不能够追求,这大家要知道。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16 03: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行阴十种魔境之相(三)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93-796》
辛七、计八无相。
这里的无相指的是一种断灭。这八个法指的是什么呢?色受想行,这四阴中它生起之前,他认为是断灭的,他灭除以后也是断灭无相的,所以四乘二就是八种无相的断灭。
标由示坠: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先除灭色受想中,生计度者,是人坠入死后无相,发心颠倒。
这一个人他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他已经把想阴给消灭了,而微细行阴的生灭迁流活动现前。
于先前所灭除的色受想三阴当中,他生起一种错误的执着。什么执着呢?因为他认为色受想三阴消失了,他经过那么长的时间,他也没看到生起,他就认为一个人死后是断灭无相的。发起这种断灭心,这样的心是违背佛法的实相道理,所以叫做颠倒,以断灭心为本修因,最后的结果是断灭之果。
这地方是简单的总标,以下各别说明断灭见是怎么生起的:
正明本计:见其色灭,形无所因,观其想灭,心无所系,知其受灭,无复连缀,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此质现前犹不可得,死后云何更有诸相?因之勘校死后相无,如是循环有八无相。
这个人在定中他看到四大的色阴消灭了,认为身形已经无所依托了。因为色身以四大为依托,能够去创造色身的四大都没有了,那身形消失以后当然也就没有,因为他四大已经被破坏了,色阴被破坏了,所以他认为整个色身已经没有根本,根被拔掉了。
观其想灭,心无所系。
我们心的活动是以想为本,于境起相,想阴消灭了,第六意识也就没有依托了,心也就没有根了。
知其受灭,无复连缀。
感受消失的时候,我们色心二法这中间就没有一个中间连接传达的地方。你看我们的色身跟我们的内心中间要有一人传递,说,我现在很痛苦,这痛苦的感受要经过受阴。你的色身产生痛苦,产生逼迫,是谁传给你内心呢?是看那个感受,受阴。受阴是色法跟心法之间的一个桥梁,一个连缀的桥梁,现在这受阴被破坏了,色身二法各走各的,你的色身走你色身的,我的心走我心的,二个都没有关系了。
阴性销散,纵有生理,而无受想,与草木同。
阴指的是前面色受想三种的阴性既然都消散了,色身也没有根本了,内心也没有根本了,色跟心中间的桥梁也被破坏了,纵然我现在还有一些生理的作用,这个生理的作用指行阴,还可以吃饭、还可以睡觉、走路,这种造作迁流,是靠行阴来维持。但是我心中已经没有感受、没有想法了,活在世上就跟草木一样没有感情。你看草木也是每天长大,但是它没有感受没有想法,就跟我现在一样。这样的一个身心世界在我活着的时候,都是如此的没有感受、没有想法,就像草木。等到我身心世界消失的时候,那更是一种断灭无相的情况。
他就由此类推,他这样子来加以勘验校对,他就坚定的认为,一个人死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身心世界的相貌出来了。因为根被破坏了,好像轮盘,开关被关掉了,只有剩余轮盘的活动。如是循环有八种无相,四阴当中生前是无相,死后也无相,八种无相。
更述转计:从此或计涅槃因果,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
他从这样的死后无相,他就更加一步的转计,说出世间的涅槃、世间的因果这都是不存在的,一切法都是断灭空的,只有一个暂时的名字跟暂时的假名、假相、假用,我们的身心世界终究要归于断灭的。
结成外论: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他认为死后无相,最后他就生起断灭颠倒的邪论。
这地方在古德的开示说,其实行阴的执着,主要就是四种执着,断、常、空、有。以体性上来说就是断跟常,要嘛就是断,要嘛就是常,在作用上就是空跟有。他这一段所执着的是认为一切皆空,徒有名字,究竟断灭,世间上的生命迟早要断灭的,现在不断灭,死了以后肯定断灭。这样的思想当然就很危险,没有一种相续因果的思想。
辛八、计八俱非
俱非是什么意思呢?他是非有非无,不是有也不是无,双遮有无叫俱非。八个法指的是什么呢?在色受想行四阴当中,都有一个非有非无,加起来就是八个法。
标由示坠: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修大乘圆顿止观的人他把想阴破坏了,行阴的流动现前。他在定中看到行阴是存在的,尚未消灭,但是受想是消灭了。所以他在定中等于看到二个东西,看到色阴现前。
现前是什么?非无。
他同时也看到他的感受想法被消灭了,是非有。
所以他这二个是同时看到,他看到以后就产生执着,双计有无,所以他对于存在的行阴,他执着这是有的,对于已经消灭的色受想,他觉得绝对是没有的。所以他就以有无这二个之法,就自体相破。
什么叫自体相破?他以行阴的有,来破前面三阴的无,安立了非无,以有来建立非无,他同时也以前三阴的无,来破行阴之有,而安立了非有,以无来建立非有。因为他同时看到了色受想的消灭,他也同时看到行阴念念的现前。所以他只好认为,人的生命它不是有,也不是没有,这就死后堕入非有非无的颠到。
正明本计: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他在定中观察已经消灭了色受想当中,虽然见到行阴之有,但是他认为终归不是恒常存在的,所以有中有非有。而在行阴的迁流当中,观无不无,前面的三阴虽然没有了,但是他认为未来终将生起,所以非无。他进一步他说:非有当中有非无,非无当中也蕴藏着非有。如是的辗转循环,穷尽阴界,阴界包括色受想行四阴。他就安立了八种的非相,四阴当中每一个阴都是同时俱足非有跟非无二种相状,所以在整个四阴当中,随举一阴,都认为一个人死后,他是非有非无,是这个相貌。
什么是生命的本来面目?非有非无。
更述转计: 又计诸行性迁讹话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他又转计,他不但认为自己的身心世界,他认为一切的万法诸行,一切的有为诸法,它的体性都是迁变虚假的,不真实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是非有非无。
内心启发通达了悟,他认为一切法,你说它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虚实失措,非虚非实,含糊笼统,莫衷一是。因为你说它有没有,说有也不对,说没有也不对,这样子的虚实失措。到底它是真实的呢?还是虚妄的呢?他自己也搞不清楚,含糊笼统!
结成外论: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他执着一个人死的相貌是非有非无,后际昏瞢,在未来的生命中,可以说是茫然无知,无可道故。所以他认为法是道可道非常道,法是不可以宣说的,你说有也不对,说无也不对,所以你只能够说,不能讲!他认为真理是不能宣说的。这样就堕落外道种性,而迷惑我们的菩提真性,这第八种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这一段可能很多学过唯识的人会产生疑惑,因为唯识的实相正是建立非有非无,唯识的中道实相就是非空非有。那跟这个思想是完全一样,怎么说他颠倒呢?
这地方的意思,我们加以解释:
我们在分别一些微细外道的法的时候,你要去读他的弦外之音,他讲这一句话心态是什么?而不是他讲话的内涵,这是很重要的,就是他的心态。
外道讲非有非无的时候,他的内心是一种昏瞢的状态,他的内心是不决定,他自己是搞不清楚,到底是有?到底是没有?他是昏瞢不清,无可道故。
佛法讲非空非有是一种方便,是破你有的执着,破你无的执着,他是开方便门而示真实相。这二个是不同的,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比方说,禅宗有一个公案:有三个好朋友相约去出家,到了一个大道场以后,知客师出来,知客师要出来审查看你发心对不对。问第一个说:你为什么出家呢?他说:我爸爸叫我出家的。啪!打一个香板,你爸爸叫你出家,你一点主张都没有。第二个一看哦!说我爸爸叫我出家不行。第二个出来,知客师问你:你为什么出家呢?我自己要出家的。啪!你自己要出家的,你爸爸没有同意你就敢出家,自作主张。第三个看两个都挨打。第三个上来,你为什么出家?我爸爸想让我出家,我自己也想出家。啪!油头滑嘴!三个都挨打。
从他所说的法三个应该总有一个是对,因为三种可能性而已,但是结果是三个都挨打。诸位要知道,禅宗打的是你那一念心,不是打那个法,但破其心不破其法。因为禅宗的祖师感觉到你讲一句话的时候,仁者心动,你有攀缘心,你的心没有真正安定下来,打你那个有所得的攀缘心,不是打你说的法。禅宗从来不管你讲什么话,根本不甩你说什么话,但是他会去感觉你的心态是什么。外道讲的话跟佛法完全一样,非空非有,但是外道讲一段话的时候颠倒邪见。佛陀说,非空非有,那是善巧方便。这地方你要清楚,二个人用心不同,一个是在含糊笼统执着的心讲出来,一个是大智慧的佛陀开设方便,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安立的善巧方便,话是一样,但是内涵不同。这地方大家要把它拣别出来。
辛九、计七断灭。
七,七个处所,外道在禅定当中,他启发了天眼通,看到整个三界当中,他认为有七个处所是断灭的,也就是有七个处所是消失以后,就永远不再生起了。这七个处所指的是三界的七个处所。
标由示坠: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这个人的心态:一个人的知见跟这个人过去的个性是有关系的。
这一个人他在修学止观的时候,把想阴破坏了,行阴生灭的流动现前。现前以后,他在定中看行阴刹那、刹那生灭的相状,但是他于后后无生计度者。
什么叫后后无?行阴的相貌是生(存在的意思),生了以后又变成灭又没有了,没有以后又生又没有,又生又没有。
但是这个人他在生跟灭的二种相貌,他只看到后后无,他只看到灭相念念的现前,这个人生相没看到。没有看到的时候,这个人就堕入七种断灭论,这个人看事情会被自己的思想误导,我们说这种人比较悲观,只看到灭相。
只看到灭相会有什么结果发生呢?产生七种的结果:
分别其相: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他就执着在三界当中有七个处所,是消失以后不再生起的。
或计身灭,指二个处所,身指色身,色身指的是什么呢?包括四大部洲的人民,也包括了六欲天二种的众生,他的色身消灭以后不再生起了,这是二处了。
或欲尽灭。欲尽灭指的是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他欲界的贪欲已经穷尽了,他认为初禅的欲望消灭以后,这三界的欲望永远就消灭了,初禅的欲是断灭。
或苦尽灭。苦尽指的是二禅,二禅是定生喜乐地,他心中已经没有苦受,以忧为主,忧苦的感受消灭了。
或极乐灭。极乐指的三禅,离生喜乐地,它是整个有为快乐当中最快乐的,他就认为当三禅的有为快乐消失以后,也终究是断灭。所以三禅殊胜的快乐,也终究要断灭。
或即舍灭。即舍灭包括了四禅跟四空二个处所。四禅是舍念清净地,是舍念,四空是舍色身,不管舍念舍身都是属于舍。他执着四禅四空的舍心,一旦舍了以后,就永远不再生起了。
所以他就辗转认为,在三界当中(前面说的七个处所)现前虽然暂时存在,但是终归要消灭,而这个灭了以后就不再生起了,也就是终究要断灭的。
结成外论: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他等于是在整个行阴当中看到了灭相,他没看到生相,跟下一科是完全相反,下一科是比较积极乐观的人,他在生灭当中他只看到生相,这二段是对比的。
辛十、计五现涅槃
他执着在三界当中,有五个处所的安乐,常住的、是不坏的,就是涅槃。也就是说,他认为三界当中就有涅槃,不必离开三界要灰身泯智才会出现涅槃。
标由示坠: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他就在想阴破坏,行阴现前的时候,他在行阴的生相念念现前的时候产生了执着。他认为生命是以生为本,不是以灭为本,他认为灭是暂时的,一个人暂时的消灭,但是终究要生起的。所以他从长久的生当中,他就发觉在三界当中,有五处不生不灭的涅槃存在。所以他的这个执着跟他的思考模式有关系。
分别其相: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五处涅槃指的是什么呢?
第一个是讲到六欲天,他以欲界的六欲天为正式的转依,转依,我们生命的究竟依止处,也就是涅槃的意思。
为什么他会认为六欲天是涅槃呢?因为他观见圆明,生爱慕故,他以他的天眼通来观察六欲天的依正二报,不管他依报的宫殿是何等的庄严,他身心的正报是充满了光明,而这光明是超日月。所以他认为六欲天的依正二报,是值得我们爱乐心慕的,这就是涅槃了,就是一种究竟安乐处。
或以初禅,性无忧故。
或以天眼通观察初禅,初禅是离生喜乐地,他已经没有三界的忧恼,而受种种的喜乐。
或以二禅,心无苦故。
或认为二禅定生喜乐就是涅槃。为什么呢?内心没有微细的忧苦。
或以三禅,极悦随故。
离喜妙乐地,身心世界种种的妙乐现前,这就是最殊胜的涅槃。
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他认为四禅的舍念清净地,他能够舍除痛苦,舍除快乐,而且更重要是,不受轮回生灭性故。因为四禅有一个特点,大三灾不能破坏,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吹三禅,在坏劫破坏三界的时候,四禅不可破坏,不受轮回的生灭性故,所以他认为四禅是究竟涅槃。
因为他执着这五处是涅槃,因此而迷失了有漏的生灭果报,把有漏的果报当作无为涅槃的理解,而依此五处的涅槃来当作最胜依故,最清净的人所依止之处。而最清净的人是佛陀,他认为这就是佛陀依止的处所,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结成外论: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他也是一种颠倒的邪见。前面从生灭当中他是执着灭相,这个是执着生相。
《般若心经》告诉我们,观一切法空的时候要远离六相,大乘佛法的空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体性上远离生相灭相,在相状里面,远离染污相跟清净相,在作用方面,远离增加跟减损相,这六相都要远离,这样才能够契入中道实相。
我们一个人的执着……你正念真如的时候,真如是无相的,但是我们无始劫来熏习很多、很多的色受想行识,很多很多的想法这都有相的,会把你过去的想法逼出来。你看有些人他过去生就比较悲观,他在修禅定的时候就容易产生断灭的思想,有些人是主动积极乐观派的,他就会产生常见涅槃的思想。这都跟你过去的种子有关系,你一不小心你就被你自己骗。被谁骗呢?被过去的你骗。因为这些色受想行识就是过去你造作的痕迹,你现在要把这垃圾清掉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前面十种的行阴,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显现出来的。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3-5-2016 11: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的种子集合在一起叫第八识,它没有实体的。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4-5-2016 12:00 A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799-800》
己五、明识阴境
前面的色受想行完全消灭,这时候识阴现前。识什么意思呢?我们内心最深处那个微细的明了分别的功能,前面的行是造作迁流,这个识就是了别,明了分别。
辛一、结前行阴尽相
本经在整个结构当中,它就是一直在分别我们生命真跟妄的问题,其实《楞严经》就在讲二件事,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妄的,这二件事情。真实的当然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讲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现前一念心性,这是真实的。但这真实的心性当它一念妄动以后,我们就出现了五种的虚妄相,色受想行识。色是最外层,然后受想行识,好像我们穿了五件衣服一样,色阴破坏了受阴现前,受阴破坏了相阴现前,乃至于行阴破坏了识阴现前,五阴的现前它是一层一层的。
前面行阴它穷尽的相貌是什么?我们一个人把生灭的力量破坏以后,到底他的行阴穷尽是什么相貌呢?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啰,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他一个人在正念真如把心带回家的过程当中,他的行阴穷尽是什么相貌呢?
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
这时候一切有为世间的体性,包括幽隐轻微的生灭扰动之相,而这种扰动之相是一切有情众生一种生灭的根源,叫同分生机,机就是生命活动的开始,像一个开关一样,你一打开它就开始活动,你把它关掉它就不活动。这整个生命活动的根源,他突然间完全破坏。
这是什么意思呢?
沉细纲纽,补特伽啰,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补特伽啰是有情众生。有情众生当中深沉微细生命的纲纽(开关),生命流动的开关消灭了。为了酬达业力,这种微细的流动,行阴整个消灭了,整个三界因果的感应,完全断除穷尽,感应是因果的感应,完全断除穷尽。
行阴到底它扮演什么角色呢?
行阴我们不容易感觉,譬如我现在有一个感受,我有一个想法,这很容易清楚。那行阴代表什么?我们常常说,生命是一个无止尽的水流,从过去流到现在,从现在也会流到未来,既然是水流,那有时候这波浪打得很漂亮,有的波浪打得很丑陋,这我们就不管。问题是那个水流为什么会流动,它为什么会从过去流到现在?也会从现在流到未来?那个水流流动的力量是怎么来的?我们看大海它不断的在动,那个动力是哪里来的?生命的水流它的流动力就是行阴,所以行阴一破坏的时候……我们前面在讲耳根圆通的时候,讲生灭既灭,寂灭现前,生灭就是行阴破坏以后,寂灭(第八识)现前,第八识是个寂灭,微细不流动的水流。
当然这个地方还不是真实的心性,所以古人说:莫谓无念便是道,无念犹隔一重关。无念其实就是第八识现前,真如它不是无念,真如它是无住而生心,它无念中而有念,有念中又是无念,它是即空、即假、即中。但是在行阴破坏以后它的确,这个修行者他完全进入到一个无念的状态,因为他生命的水流的力量完全被破坏了,酬业深脉,感应悬绝,那个推动因果招感的力量完全消灭,这时候叫行阴穷尽。
辛二、正明识阴区宇
识阴是什么相貌?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前面是把整个行阴破坏了,这以下是把识阴的相貌表现出来。
于涅槃天,天指的是真如佛性。这时,对整个真如佛性将要大开明悟,还没有明悟,但要明悟。讲出一个譬喻,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公鸡天亮的时候叫三次,他这个是最后一次叫,这时候你远远的看到东方,往东方看过去光明之色已经出现,也就是说太阳将要出来,但是还没有完全出来,但是已经将要出来。在整个昏暗的天地当中,已有精色,已有一些少许的光明之色出现,这个就是识阴。
表现在我们整个身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呢?
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
六根的见闻嗅尝觉知,什么叫做虚?虚就是他不再有感受,受阴破坏了叫虚,他已经不受一切法,静寂静,不再有妄想,想阴破坏叫做尽。无复驰逸就是不再有生灭迁流,这就是行阴破坏。所以在整个见闻嗅尝觉知,受想行三阴完全消灭。所以他的内六根外六尘,是湛然光明合为一体,入无所入,内六根外六尘完全没有能所对立的差别。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
他能够深达十方世界有情的十二类生,生死流转以来它的根源在哪里?它的根元是第八识,第八识的执受。他能够观察生命执受的根元,而且不再招感三界的果报。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在十方世界已经在诸生命差别当中找到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指的是什么呢?
古德解释说:识阴的共同点就是六已销,一未亡。因为我们过去是元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六根的障碍破坏了,但是一精明现前。但是这个一精明,还不是真实的真如本性,所以这个一还没有销亡,但是六根已经销亡了。
第八识的精明之色,已经不再隐没不现,而是分明的现前,识精元明,清楚的现前,识阴微细的相状也完全发明出来,这就是识阴区宇。
唯识学认为生命的缘起是有三能变,真如不守自性以后一念妄动以后,变成阿赖耶识,叫初能变,变成第七意识叫二能变,执我,有一个我的感觉,到了前六识开始对外境了别。而这样的一个第八识正是我们很微细、很微细的障碍。从唯识的角度,万法唯识,所变现的万法是无量差别的,但是能变现的心识是没有差别的,而这能变现的心识正是第八识现前,所变现的万法完全消失,完全摄用归体,这时候生命只剩下一个明了寂静,寂静又明了的心识,但是这个无念的心识还不是真如,还有一个薄薄的障碍存在,还有一个根本无明,一念的妄动存在,但是他已经把整个生命的差别相完全消灭,所以在整个十方世界当中,已获其同。
三能变:
(1)异熟能变,又称第一能变、初能变,即第八阿赖耶识。
(2)思量能变,又称第二能变,即指第七末那识。
(3)了境能变,又称第三能变,全称了别境能变,即指眼耳鼻舌身意等前六识。
辛三、悬示识阴尽相
什么叫识阴穷尽之相呢?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在整个众生所招感的生死果报当中,已经获得一个共同的心识(指第八识)。假设你在第八识中继续用功,照样观察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继续往前走,最后会怎么样呢?
销磨六门,六根的差别功能消灭掉了,合开成就,六根一合就是识精元明,开的话就是六根。所以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六根互相的通达,而且六根能够互用,眼睛能够听,耳朵也能够看。在整个十方(器世间)世界跟有情(正报世间)众生,就像琉璃宝一样,身心世界内外是光明透彻,唯一心性,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
识阴是我们最微细、最微细最后的一道障碍,它的相貌是明了而寂灭。它差在哪里呢?我们经文来看,它还有一个内外的对立,有一个能变现的识,一个所变现的万法。所以当我们把能所完全破坏以后,内外明彻,这时候就真如本性现前。就像古人说的: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菩提。不但我的心识无上菩提,所变现的山河大地也是无上菩提,能所双亡,这时候妙用现前。
辛四、结示本惟妄想
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识阴是怎么来的呢?
罔象指的是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如幻如化的假象,虚无,前面的罔象指的是作用,虚无指的是它的体性,它的体性是空寂的,一种违背真如的妄想,以为其本。
本经用罔象、虚无这二句话来形容第八识是非常的恰当。因为第八识它的功能就是集起,它在因中集合前七识的种子,在果中它生起前七识的现前,从因地上它集合前七识的种子,所以它是虚无的,它体性是不真实。什么叫第八识?它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种子集合在一起叫第八识,它没有实体的。比方说,什么叫净律学佛院?就是有很多人结合在一起叫净律学佛院,如果这些人全部散开了,就没有净律学佛院了。净律学佛院这个假名是安立在很多人集合在一起,产生一定的作用才叫做净律学佛院。第八识就是把我们过去善恶的功能集合在一起才叫第八识,所以它的体性是虚无的,它变现作用的时候是罔象的,是如幻如化的。
所以你从罔象、虚无这二个字,你就能够去体验第八识的体性跟相状。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4-5-2016 10: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识阴十种魔境之相(一)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801-804》
辛一、因所因执
因,他认为识阴是一切万法生起之因,也就是万法的究竟依止处叫做因,他这样认为。所因是一切万法是从此而流出,万法是所因,第八识是能因,它产生这样的执着。
心游两边: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阿难当知!修行大乘真如三昧的过程当中,这个人已经能够穷究行阴生灭之相,穷诸行空的意思是把行阴给消灭了。这时候第八识的识阴现前。八识是什么相貌呢?已灭生灭,这时候整个生命的流动之相完全停下来,第八识是一个寂灭的相状。但是这个寂灭缺乏什么呢?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在这识阴的寂灭当中,他精妙的真如本性却还没圆满通达。
第八识跟真如本性差在哪里?真如本性能够生起妙用,第八识不能生起妙用。
所以讲他在寂灭当中,那精妙的作用还不能够现前,第八识的相貌是这样。
迷执成堕: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沕+曰),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婆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人他在识阴现前的过程当中,他就在禅定中观察自己的六根身之间的隔合。他已经能够开合自在,六根能够开能够合,他也能够跟十方众生诸类通觉,他能够进入到众生共同的知觉,因为一切众生都是从第八识流露出来的,所以他能够跟一切众生同一个知觉。
这地方诸位要知道,他没有说跟十方诸佛同一知觉,这一句是关键。识阴是跟十方众生同一知觉,但是跟十方诸佛不同一知觉。
觉知通(沕+曰),能入圆元。
彼此的知觉是互相周遍圆满的,我周遍到你的地方,你也周遍到我的地方,能入圆元,圆元就是第八识,圆指的一切众生是互含互摄的,元指的是一切众生的依止处。
他就在这样的一个圆元当中,若于所归立真常因,对一切法所皈依的的第八识把它当作是真实常住的因,而产生坚定不移的理解。这时就堕入因所因执,认为第八识是阴,一切万法是从第八识所生起,堕落到外道娑毗迦罗(黄发外道)他们所说的冥谛,一切法都是冥谛所生的,最后还归冥谛,成为外道的伴侣,迷失诸佛菩提的功德,亡失大乘的正见。
结成异种: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这就是安立第一个有所得心,第八识当作一切法生起之因,也以第八识为一切众生最后皈依之果,违背了大乘的圆通(真如本性),而背离了涅槃的功德,生在外道种性。
这段经文,非因计因,他认为第八识是能生,一切万法之所生。
这一句话学过唯识会觉得,对啊!唯识就是这样讲,你怎么说他是外道呢?
我们还是那一句话,佛法讲万法唯识,它是要破唯识的,唯识学它是安立唯识以后破唯识的。佛陀告诉我们第八识变现一切法这是不正常的,有情众生的根本就是第八识,所以佛陀讲出这一句话的时候是说,这是不正常,你要破的,但是外道是认为这是正常。同样讲一句话,口气不同,诸位懂这意思吗?外道认为第八识变现一切万法这就是真实相。佛陀说:万法唯识,是因为你颠倒,所以你才有阿赖耶识,所以你要把阿赖耶识破掉。
蕅益大师讲一句话讲得好: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
阿赖耶识是生死的根本,佛陀是把这个根本讲出来,佛陀的目的要你把这根本拔掉,外道是认为把这根本当真实。讲的话口气一样,但是目的不一样,所以诸位要体会,他讲这一句跟唯识学讲的话完全一样,但是唯识讲这一句话的目的是要破它,外道是要建立它。
辛二、能非能执
能他认为识阴是能生,非能一切众生是我所生。在第八识又加一个我出来,我的第八识是能生,一切万法是我所生。在一切法中安立了一个我。
心游两边: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个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他已经把行阴的整个生灭相超越了,但对于第八识的精妙还没有圆满的证得。
第八识的精妙怎么说呢?第八识毕竟不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诸位要知道,第八识是不能完全破坏的。行阴是生灭的根源,这要完全破坏,你一点不能客气。但是你遇到识阴就不是这种口气了,因为识阴是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它是妄中有真,真中有妄,你把第八识破坏你也完了,你就断灭了。
所以他只能够说,他在寂灭当中,那种不生不灭精妙光明的妙用,还没有显现出来。因为第八识是不能断灭的,迷了以后叫第八识,悟了以后叫真如本性。
迷执成堕: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对于他所皈依的第八识,把它览为自体。
这地方就有问题,前面是说的第八识变现一切万法,这地方把第八识当作自我。当作自我以后他就说,这法界当中所有众生,都是我的第八识流露出来的,我创造了宇宙万法,我创造了山河大地。这一个人就堕入了能非能执,我为能生,一切众生一切万法是我所生。色界的大自在天,摩醯首罗天,这个大自天是色界的天顶。他现无边身,他认为他能够显现无量无边的众生之身,能够变现、能够创造无量无边的众生,成为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认为我为能生,一切众生是我所生,我是一切法之因,一切众生是果,违远了圆通本性,也背离涅槃的功德,死后生大自在天的我慢的遍圆之种,这是我为能生,遍满在整个法界之中。
古德说:前面第八识的能生,一切万法是所生,是法执,是很微细的,这个地方是把它览为自体,就是我执。前面认为有一个第八识存在,他会变现万法,这一段是说这一个第八识是我,把它览为自体,变成我能变万法,这个跟上帝的思想完全一样。
辛三、常非常执
这地方是认为第八识是能变现,而且他是真常的,一切万法是变化的。
心游两边: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一段跟前面完全一样,就是他把行阴破坏了,这时候不断的去思惟观照第八识,但是还没有把第八识破坏。
迷执成堕:若于所归,有所皈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就在所归指第八识,对所归的第八识,当作整个究竟生命的不生不灭的皈依处。第八识是生灭跟不生灭的和合,他就把第八识执着它是不生灭的,他只看到不生灭这一部份。他就自己怀疑,我的身心世界是第八识表现出来的,乃至于整个十方虚空一切万法也都从第八识所生起。第八识是一切万法所宣流的处所,无不从此法界流,而这个第八识生为一切法的根本是真常,是真实常住之身,作这种不生灭的理解。在整个微细的生灭当中,他就预先执着第八识是常住的,迷惑了无生真如,也就迷惑了生灭的第八识。
迷真才会起妄,他因为还没见到真如,就把第八识是当真如解,就把第八识的生灭相当作不生灭。所以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就安住在深沉第八识微细的生灭当中,就不想进步了,把第八识当作真实常住的佛性看待,这个人就堕入常非常执,他认为第八识是常住的,一切万物是非常住的,就堕入到大自在天,他就认为一切法是大自在天所创造的,大自在天是常住的,一切法是生灭,迷失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他是安立的因依心,认为第八识是一切法之因,第八识为整个生命的皈依处,一切法从第八识生起,最后还是回到第八识,它是一个因,也是一个果。违背了圆通的佛性,也背离涅槃的功德,而生起倒圆种,颠倒的认为第八识是一切万物的生起跟依止处所。
蕅益大师有一句话来形容这个知见,他说:本是心生天地,今者反谓天地生人。
这观念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能生的第八识,它创造了我们,它也主宰了我们,这个就是天地。这是我们中国说的天地,所以我们自己的吉凶祸福,我们自己作不了主。是谁作主呢?天地鬼神作主,而这天地鬼神是常住不变的,我是生灭的,我死了以后,我还回到天地去,我就排班,等天的下次再把我创造出来,这样是错误的!
我们的心把天地创造出来,不是天地把我们创造出来。这个思想在我们中国的演变,不但印度有这个思想,我们中国的文化有这种思想...
辛四、知无知执
意思是说,第八识是有知觉,第八识创造了一切草木万物,那么这样讲,草木万物也应该有知觉才对啊!因为是有知觉的第八识创造出来,它们应该也有知觉,是这个意思。
心游两边: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行阴的生灭相被超越了,而寂灭相现前,但是精妙的佛性还没有完全的显现出来。
迷执成堕: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所知指的是第八识。他认为第八识的知觉是遍满法界的,知遍圆故。他就认为既然第八识的体性遍满法界,所以他的知觉也应该遍满法界,他认为十方草木也应该有知觉,它的知觉跟人完全没有差别。所以他就辗转计度说,草木死了以后就变成人,人死了以后也会变成草木,有情无情互相轮回 。
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
心中对于有情无情完全不能加以辨别,因为这二个都是有知,只是形状不同,对于这样的看法生起坚定的理解。这个人就堕入到知无知觉,认为草木是有知的,实际上它是无知的。
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婆吒外道的名称叫避去,霰尼有军。这二个外道都执着这一切的草木都是有知觉的,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他认为第八识的知觉不应该只存在第八识,应该普遍的在一切的草木万物当中都有知觉,叫计圆知心,成就虚谬之果,最后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生起颠倒知觉的种性,把有知觉的认为是无知觉的,无知觉的认为有知觉,倒知种。
佛法把一切万物是分成三类,因缘法是不能混滥的:第一类是有情众生,他是有生机也有知觉,他有生长功能,他也有感受想法。二、无情的草木,无情的草木是有生机而没有知觉,有生长功能,但是它没有知觉。三、是山河大地、水火,是没有生机也没有知觉,三种的差别。这个人是三种完全混滥,草木也有知觉,人也有知觉,人死了以后变草木,草木以后变成人。
所以蕅益大师说:这个思想是佛性跟法性互相混滥。蕅益大师说:你在迷的时候,佛性就是佛性,法性就是法性,这二个不同,佛性是有知觉的,法性是没有知觉的,在迷的时候是这样。你要悟了时候,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在我们凡夫颠倒的心,你不能够说法性就是佛性,不能这样讲。
他这个地方就是说,法性就是佛性,佛性就是法性,从凡夫的角度这观念是错的。
第八识的整个执着它是越来越微细,等于是探讨整个生命的根源,从生命的根源当中,安立我执跟法执的差别,这二个观念,不是我执就是法执。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7-5-2016 03:1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识阴十种魔境之相(二)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805-808》
我们这一科讲到五阴魔境的最后一个魔境,识阴魔境,识阴它的形相是甚深微细的,我们一般人是很难去了知的。
在成唯识论中讲出一个偈诵,把识阴作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明,它说:
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
这个偈诵就讲出了它的四种相貌,所谓的因果染净四种相貌。无始时来界,界指的是种子,阿赖耶识它的功能,它能够摄持我们过去生无量无边有漏无漏的种子,这讲它的因相,它有摄持无量功能的相状。
一切法等依,就是说它在因缘成熟的时候,它会变现各式各样的果报,人天的果报,三恶道的果报,这是它的果相。因跟果又有杂染跟清净的差别,所以由此有诸趣,这指的是杂染的因果,假设我们在因果当中执着有一个真实的自我,那就变成整个六道的因果,及涅槃证得,这讲清净的因果,假设我们在因果当中能够观察我空法空的真理,以平等的心性来面对因果,这时候就成就涅槃。
所以说,整个阿赖耶识我们掌控因果染净这四个相貌,你就很清楚了。在十种的五阴魔境当中,前面三个是偏重他的因相,执着阿赖耶识为真实的自我,它能够主宰一切的万法,它是约着能生的因相这一方面来执取的。在四五六七八这五科当中,他所执着的是它的果相,阿赖耶识所变现的杂染的果报产生执取,后面二科是对清净因果的执取,对涅槃的执取。
辛五、生无生执
这是对第八识杂染果报的执取。生无生是什么意思呢?第八识它变现了四大,他以为这个四大能够生起一切万法之因,但事实上它并不能够生起的因,它本身不是能生,执着四大为能生,叫生无生执。
心游两边: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这一个修止观的人已经把第七意识的相貌给破坏了,而寂灭的第八识现前。
我们刚刚讲过,第八识有二种相貌,第一个是杂染相,第二个是清净相。当我们刚开始接触第八识的时候,当然还是在杂染相活动,杂染相是一种粗重的相状。
这个修行人在这寂灭的第八识当中,他还是在第八识粗重的状态中活动,对于第八识清净精妙的相状还没有完全的证得,他还在杂染生灭的因果上活动。
迷执成堕: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在圆融的一心,这时他已经是六根互用,而且对整个六根互用可以说是神通自在,他随时可以以眼根生起种种的观照,也可以以眼根生起种种的听闻等等。他就在圆融变化六根当中,他就执着六根能够生起种种广大的妙用,而这六根是四大所成,既然六根有这样的作用,四大也应该俱足这样广大的妙用才对!眼根能够去看东西,眼根也可以去听闻东西,四大之根是不可思议的。依止这样的思考,求火光明,火中求广大的光明,他认为光明一定从火中而来,乐水清净,他就追求水中的清净润泽,爱风周流,追求风大的周遍流动,观尘成就,观察地大它能够成就一切的山河大地等等。四大当中各有各的尊崇,各有各的供事,外道他有事火外道,事水外道,事风外道,事地外道,因为他认为四大有不可思议的妙用。
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认为四大之体能够发起万物的妙用,而以四大为常住不生灭的理解,这个人堕生无生劫,他执着四大为能生,实者四大并非能生。在整个印度当中,迦叶波(事水外道),婆罗门(事火外道),这二种外道就跟他作伴侣。一生当中勤劳他的内心,役使他的色身来侍奉火,希望火中赐给他光明消他业障,崇拜水希望水能够给他种种的润泽等等,乃至于依止四大能够求出生死,而成就不生不灭的涅槃之果。当然他的结果就是,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迷失诸佛菩提广大的功德,也失去大乘善根的知见。
结成异种:是名第五计着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是第五种执着,向外攀缘四大崇事遵奉,迷失内心的功德,而尊崇无知的地水火风四大之物。因为你依止的是一种虚妄之因,当然追求的是虚妄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起颠倒知见的外道种性。
四大它不是能生,它是所生,它是被动的,它本身没有主动权。蕅益大师在这一段说:其实四大之性是个人的循业发现。你福报很大,你看到的四大全部都是安乐的功德相,你业障很重,你看到的四大都是苦恼。四大怎么能够作主呢?是你内心的业力作主,你循业发现。比方说,有些人喜欢买水晶的念珠、沉香的念珠。那么到底这水晶、沉香有没有效果呢?如果从佛法的角度,很难讲!你要福报大,你有那种善业力,你就可以把它好的一面启发起来,你要是业障重,你接触的东西对你通通是伤害。从《楞严经》的角度,每一个法都俱足功德相,也同时俱足过失相。火,有些人去接触它很温暖,有些人一接触它热恼。火本身是没有自性的,它本质就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我们前面讲四科七大每一个法都是这样,你怎么能够把四大当作功德能生的一个种性呢!你这是心外求法了。
辛六、归无归执
归,趋向。他认为只要把四大的根身灭除了,就能够趋向空无的涅槃。这个思想跟前面完全相反,前面是追求四大,这一个是非常讨厌四大,他认为四大是障碍他趋向涅槃唯一的障碍。
心游两边: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在整个第八识的粗重跟精妙当中开始抉择。他怎么抉择呢?
迷执成堕: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皈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对于圆满湛明的心中,圆明指的是第八识。他执着湛明虚无体性,这时他就认为这是我的究竟皈依之地。怎么办呢?非灭群化,他就想要去消灭四大所成的根身世界,他觉得色身对我是障碍,你看我有老病死就是有色身,我要没有色身我就不会生病、就不会衰老、也不会死亡。所以他就想要去消灭四大的根身,以永灭依为所皈依,他认为一旦我的根身消灭了,我明了的心就进入一种空无的状态,这就是永恒安乐的皈依处,以这样子来当作他的胜解。这个人他堕入到归无归执,他心中想要以远离四大的空无为所皈依之境,而事实上,它不是真实的皈依处。在法界当中,比方无想天,还有舜若多(空性之神),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依止圆虚的虚无之心来当作因地,而成就空亡之果,在因地违背大乘圆通的佛性,在果地上也背离涅槃的功德城,生起断灭种。
他认为只要把四大断灭了,就所作皆办了。前面一科是把四大讲得不得了,功德庄严,这地方是把四大讲得一文不值,身是苦本。
佛法对于色身也不会很排斥,当然也不能执着。根身世界是苦恼没有错,但是问题不在你的色身。在《遗教三经》里面讲到,有些人他用手去造业,他就想要把他的手砍掉,有些人用嘴巴造业,他嘴巴就不讲话,其实问题不在根身。佛陀说:牛车跑错地方,你打车子是没有用的,车子是无辜的,是牛出了状况。所以我们在整个身心世界你会感到痛苦,那是内心中有业力跟烦恼,跟色身没有关系。你看,佛陀也有色身啊!佛陀的色身对他不构成障碍,佛菩萨的色身无量的功德庄严。所以你把色身灭掉了,问题不在色身,问题是我们烦恼的心。
所以你看《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讲顺逆皆方便。《楞严经》认为外境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你说:诶!这个人绝对是障我的道。《楞严经》不同意这个看法,世间上没有一个人绝对障你的道,你要好好的利用,他是你的善知识,你要不好好利用,他变成你的障碍,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诸法无自性,完全是存乎一心。所以我们对四大根身,不认为它是好,也不认为它是坏,用得好,它是助道的因缘,用的不好,当然障碍重重。
辛七、贪非贪执
贪求他的寿命能够长生不死,这叫做贪。但是这样的贪求是不应当的、是做不到,所以叫做非贪。贪求一个根本做不到的东西。
心游两边: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的心已经破除前面的四阴,开始在整个微细甚深的生灭跟不生灭和合的第八识中开始活动,开始修止观了。修止观当中他出了一个状况:
迷执成堕: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明了的心,在第八识圆满常住的法当中活动。第八识我们知道它的体性,浩浩三藏不可穷,它的整个空间是遍满法界,整个时间充满过去、现在、未来。他在第八识中活动的时候,他就觉得:哎呀!这第八识不得了,圆满常住。他想我的色身要是能够像第八识这样常住不坏,该有多好呢!
同于精圆长不倾逝。所以他就希望,他的色身能够等同于第八识的这样识精元明,能够常住不坏,常久住世而不灭亡。依止这样来当作一种坚定而殊胜的理解,这时候堕入贪非贪执。比方说,阿斯陀这个长寿仙,一生追求长寿、长命,来当作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外论:是名第七执着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他执着第八识是寿命的根元,寿命是第八识所变现的,这能变现的第八识是这么样的圆满常住,我所变现的寿命也应该圆满常住才对啊!因为这样而安立一种固妄之因,坚固色身,来当作它虚妄之因,追求常住的果报,以为其虚妄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心中虚妄的追求延长寿命,而成为长寿仙之种类。
佛法是认为色身是无常败坏的,色身不可能长久,你总有一天要死亡,但是你内心是无穷无尽的。你看我们前生那一念心,就是你现在这一念心,佛法的意思就是这样,水流从上游流到现在,那个水流还是前面那一个水流流下来的,没有上游的水流,就没有下游的水流。
前面我们在讲四科七大的时候,破妄显真的时候,佛陀不是讲一个譬喻?他问波斯匿王说:你小时候几岁去看恒河?他说:我三岁去看恒河。佛说:你现在六十二岁,你再去看恒河,有什么差别?他说:差很多,恒河的水也不太一样了,比以前污浊,我能看的眼根也衰老了,所依的根身衰老,所看的恒河也衰老。佛陀说:那你那能看的心,清净明了的心性,住在你眼根当中去看恒河的时候,那个能看的心,有没什么差别?这时候波斯匿王回光返照:诶!没有差别,还是一样那个明了的心。佛陀说:是的,那个心是没有差别,那个心就通于过去、现在、未来,那个就是你的生命的依止处。
以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就是依止这个来修,通于过去、现在、未来,我们不能以根身来当做生灭的因。说,你为什么修行呢?为了长寿。为了长寿,你身体要生病的时候,你就没办法修行了。依止这个为本修因,色身生病照样可以修行,方法不同而已,我不能拜佛,我可以念佛。所以色身它只是个工具,不能当修行的本因。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9-5-2016 04: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识阴十种魔境之相(三)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9-5-2016 05:45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809-811》
辛八、真无真执
真就是把第八识所变现的安乐果报当作真实常住,但事实上它不是真实常住的。从四五六七八都是约着果相,它所变现的果相,包括它的四大、根身乃至于它种种的安乐的依正二果报。
心游两边: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跟前面一样。
迷执成堕: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修止观的人他就在第八识当中观命,观察第八识是众生生命的一个根本的依止处,而且这生命的依止处是互通的。众生他所变现的果报各式各样,但是他的第八识之体是互通的。
他产生这样的理解以后,他就产生怎么样的行为?
却留尘劳,恐其销尽。
贪恋世间五欲尘劳的境界,他恐怕寿命的销亡穷尽,他所变现的这些依正安乐果报也销尽,所以他就在定境当中,就全心全意的去贪求安住在莲华宫。
莲华不是指清净的意思,这地方的莲华指的是庄严的意思。
他贪恋过去的善业所变现的庄严美丽的宫殿,而且广化七珍,以神通力在宫殿当中变化种种的珍宝,而且多多的增加种种的美女,恣纵其心,放纵自己的内心,享受在整个宫殿五欲当中,以此当作一种殊胜坚定的理解,这就是我修行追求的目标,就是这一件事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他执着第八识所变现的安乐果报当作真实常住之想,实际上不是常住的。他变成什么眷属呢?吒枳(结缚),迦罗(我所作)眷属,吒枳跟迦罗指的是六欲天天魔的异名,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就做这件事情,变现安乐的果报来作种种的受用,以这样子来当作他的涅槃,迷失佛陀的菩提功德,而忘失大乘的善根知见。
结成异种: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他发起自己放纵自己欲望的因,追求炽盛尘劳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功德之城,生起六欲天天魔之种,以后变成天魔的眷属。因为他追求五欲的快乐,化乐天、他化自在天都是这个想法。
识阴魔境前面这八科,他的特点就是,不管是能生的因,不管是所生的果,总而言之,他产生自我意识,一个我、还有我所受用这二个部份,所以都是生死凡夫。凡夫的我跟我所是很坚固的,你看他在止观的过程当中,还是被我跟我所所迷惑颠倒。
在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国君叫楚成王,楚成王是春秋五霸楚庄王祖父,楚成王在历史上是很有作为的,奠定整个楚国称霸的基础。他本来是立一个太子,他的长子商臣,后来他晚年的时候,觉得老大长子不长进,他喜欢小儿子,所以很想把太子商臣给废了。但是太子当时跟很多文武百官的关系非常的好,所以商臣很快就知道他父亲要把他废掉,所以他就提前发动政变,领着军队直接杀到王宫去,杀到王宫,楚成王就没办法,他的儿子就给他一条绳子说:父亲,你就自己了断吧!楚成王没办法,就上吊而亡。楚成王死掉以后,发生一件事情,楚成王眼睛都没有闭,死不瞑目。为什么呢?因为古代的君王死了以后,有一个重大的事情,就是他下一代的君王要封给他一个赐号,这个赐号是要留名千秋的,表示他一生的成败。所以楚成王他眼睛没有闭,为什么呢?他要看看我这个不孝子到底给我什么赐号。果然他这儿子给他的赐号不太好,给他一个叫楚灵王,灵巧的灵,古时候灵巧不是好事情,这个人做什么事不够厚道的意思。这个儿子给他楚灵王的赐号,他老爸不满意眼睛还是没闭。大臣就说:这样子不行,先王没有闭眼睛不能入殓,大礼不能成就。所以想想,他儿子就亲自跑到他爸爸面前说:封你一个楚成王,表示你功成名就。讲完以后,他爸爸眼睛就闭起来,满意了。
所以你看我们一个人临命终的时候,自我意识在整个因缘果报当中,我跟我所,我跟我受用这个东西执着是很深的。临命终的时候根身败坏,权力已经消失了,所有的东西都消失,那个自我意识我们还是不肯放弃。
到前面的八科,其实前面修止观的人在整个第八识的因果,都没有离开我跟我所的这一部份的执取,第九第十就不一样了,那是出世的圣人,这种圣人是在第八识当中,已经证得我空的真理,他只有一种微细的法执。
辛九、定性声闻
定性声闻是怎么说呢?这个修行者他是决定证得偏空无为之理,而成就阿罗汉的果位。但是他在成就阿罗汉果之前,他不可能回小向大,谁跟他讲都没有用,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果才能够回小向大的。在整个初果、二果、三果的过程当中,他不可能回小向大。
心游两边: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在第八识的生灭跟不生灭的二个相貌中活动。
迷执成堕: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他这个时候在整个众生的命根的显现当中,众生命根指的是什么呢?第八识,第八识命根的境界显现当中,他在那地方做什么事呢?
分别精粗,疏决真伪。
分别第八识有精妙跟粗重二种差别,他认为第八识当中的道灭二谛是精妙的,而苦集二谛是粗重的,他把它分别出来,这一部份是精妙的,这一部份是粗重的区分出来,而且又有真违的差别,他认为道灭是真实永恒的功德,而苦集只是一个虚妄的假相,他不但分出精粗,也把它分别出真伪。
因果相酬,唯求感应。
他认为整个生命是因果报应的。怎么说呢?我们因为过去有漏集谛的业因,才招感世间苦谛的果报,也因为出世间的道谛之因,而招感出世间灭谛之安乐。所以他认为生命是因果报应的,所以他追求出世间的道灭二谛的感应,他就厌离世间有为的苦集二谛,而追求出世间无为的道灭二谛,追求出世间二谛的感应。
但是从大乘佛法的角度,是背清净道,背离大乘实相的清净的菩提大道。为什么呢?因为他见苦、断集,证灭、修道。他如实了知三界的痛苦,而这痛苦是由心中的集谛、烦恼跟罪业所招感的。
那怎么办呢?应该要修学戒定慧的圣道,而证得出世的涅槃。
这个当然都没有错,错在当他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出离三界以后,他就居灭已修,更不前进,问题在这一段,他就安住在偏空的涅槃心满意足,认为大事已办,而不想再继续的前进,依止这样生起坚定的理解,这个人堕入定性声闻。无闻比丘就是他不俱足多闻……小乘的学者他也不是完全不闻,不是像我们一般人什么都不学,他是把他所有的精神体力都用在思惟苦谛、无常、无我,在这地方以外他就不想学习了。什么叫做一心三观?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这个广大甚深的中道实相,他也不想学习。依止这样成就增上慢,而成就他的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一个已经是一个圣人,这一科跟前面不一样。
结成异种: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第九种的魔境,圆满成就精妙的功德。因为他已经成就出世间的偏空涅槃,成就小乘涅槃之果。但是从大乘的角度,他是违背大乘圆通的佛性,也违背大乘的大般涅槃之果,而生在缠空,为偏空真理之所缠缚,而不想再前进。
这个种性的问题《法华经》就讲很多、很多,《法华经》专门讲种性。说这个人他为什么会这样子?他有他的种性;这个人为什么他会做这件事情?他有他的种性。比方声闻人来说,他有二种种性,有一种是定性声闻,一种是不定性声闻。
有些人他一学佛以后,他一辈子就生长在小乘国家,他今生生长在泰国,他来生还是生长在泰国,第三生还是生长在泰国,他内心完全所熏习的就是知道一件事情: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其他什么事都不知道,这个人他一定要证得阿罗汉果--定性声闻,他不可能回小向大,谁讲都没有用,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定性声闻。有一种人不是,有一种人是他前三生在泰国,后来又生长在台湾,他也听了《楞严经》、《法华经》,后来又生长在泰国。那他的善根是怎么样?夹杂。有小乘的善根也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小乘的善根比较强,那么这种人在修小乘的过程当中,他就很有可能回小向大。你看法华会上佛陀三周说法,第一周说法,舍利弗尊者就回小向大,因为舍利弗尊者过去生他修过大乘佛法。
诸位要知道一个观念,你修的福报会消失掉,你今天去布施、做义工,你到天上去享完就没有了。善根一到你的心中,你永远不会失掉的。你听过一部《楞严经》,结果你都没有去修,也没有损失!
大乘佛法除非没有进入到你的心中,大乘佛法很奇怪,一旦进入到你的心中以后,它就永远在你的心中停留。为什么?因为它称性,它称合你的本性,你没办法把它破坏的。你说,你后来很放逸,到三恶道去了,善根还在。你以后从三恶道出来,你会比一般人早发菩提心。
这种定性声闻是怎么回事呢?
他的阿赖耶识当中都没有熏习大乘佛法,你要他回小向大,怎么回小向大呢?
佛陀没办法,只好为你宣说小乘法,为实施权!这种人他本身的学习是比较狭隘的,天台宗说,这是生灭四谛,观察四谛法的时候是用对立的心态,生灭就是对立,他认为苦集跟灭道是不能共存的,有苦集就没有灭道,有灭道就不能有苦集。
大乘佛法在观四谛是不二的,苦集当中有灭道,灭道中有苦集,这是圆教的四谛。
辛十、定性缘觉
他是决定证入偏空的正理,而成就缘觉的圣者。
心游两边: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他也是在第八识的粗跟精二个过程当中活动。
迷执成堕: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这个修行人他在圆融的六根互用当中,他这个时候,内心生起一念的清净觉明之心。他这时候的心已经不受外尘的染污,在清净觉明心中,他就发心的去研究深妙的我空之理。
他这时发明我空之理有二种差别:第一种人是缘觉乘,他生长在佛世,顺逆观察十二因缘,顺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于生老病死,逆向观察,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经过这二重的观察,他得到结论,原来生命是因缘所生的,因为有这个因缘才带动另外一个因缘,因为有这个因缘又带动另外一个因缘,在整个因缘的相续当中,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所以他从十二因缘当中,观察到因缘空的道理,这是缘觉乘。
第二、独觉乘,他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的方,没有佛当然也没有佛法,他只能山中打坐,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他看到春天百花盛开,到秋天的时候百花凋零,所以他看到外在的环境是无常败坏的,他同时也观察他的内心也是情绪变化。你看,我昨天的心情跟今天的心情也不一样,所以他从整个内外的身心世界,也观察到身心是无常的。从无常当中他体验到苦谛,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常、苦、无我当中,他就独自的证得我空的真理,这个是独觉。
他总而言之,他就即立涅槃而不前进,在我空相应的涅槃之处,他就认为大事已办了而不再前进,依止这个而生起胜解,这个人成就定性的辟支佛。他的生命当中,他决定要证得辟支佛果,包括诸多的缘觉、独觉这一类的,暂时不可能回小向大的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结成异种:是名第十圆觉(沕+曰)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这是第十缘觉,圆指的是整个圆满十二类生当中,他已经成就第八识一部份的觉性。
觉性指的是什么呢?第八识的觉性有二个,一个是我空的觉性,一个是法空的觉性。他证得我空这一部份,他证得我空的觉性以后,(沕+曰)心他认为这个已经是符合内心圆满的期待,他不再前进了,而成就湛明之果,在一念湛然光明的心中,成就我空的果位。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他成就独觉、缘觉的圆明(我空真理),他不再接受佛法的教化。他认为他大事已办了,他就不再接受教化,当然不受教化也就不可能再回小向大。
声闻跟缘觉他们二个很像,都是证入我空,但是过程不太一样,缘觉人智慧比较高,智慧有深浅差别。声闻人断见思烦恼,如烧木成炭,但是缘觉他是更清习气,烧木成灰,他把烦恼断了,习气也破除了,他的智慧比较高。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0-5-2016 03: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性德是具足...修德就是我们要用功的。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0-5-2016 03:31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813-814》
辛二、结正
应该怎么办,才是正确的修行法门?先结示正确的修学因果。
法门殊胜:如是法门,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乘此心开,得无上道。
我们将首楞严王三昧修学法门分二部份:一、因地的正念真如,以不生灭心而修学所有的三昧,正念真如。二、过程当中遇到任何的魔障记得不迷、不取、不动。就是这二个法门,第一个正念真如,第二成就三不。这二个法门,是怎么来的呢?这要有传承,过去当中的恒沙劫微尘如来,都是依此法门而得心开意解,入佛知见,乃至于成就无上菩提。这个法门不是释迦牟尼佛这样做,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十方诸佛都是这样走过来,没有一个例外,没有一个人修行不顺从真如,不保持不迷、不取、不动,没有一个人这样子,都是这样做的。
识尽根融: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功德相:假设你识阴能够穷尽,你能够在整个第八识当中,把它杂染的因果这一部份破坏了,以我空法空的真理,来开显清净的因果,这时候六根互用,这我们讲,证得圆通法门。
在阶位,古德判教,诸根互用是什么阶位呢?圆教的初住,破无明证法身,别教的初地。
顿超诸位:从互用中,能入菩提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
圆教初住它的功德是怎么样呢?
在六根互用当中,他能够等入菩萨的金刚干慧地。我们讲到干慧有二种,一个是初步的干慧,十住、十行、十回向,一个是金刚心以后又重复回到干慧,这个是金刚后心的干慧,是等觉菩萨的境界。
“阿难!从干慧心,至等觉已,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如是重重单复十二,方尽妙觉,成无上道。”这地方讲到究竟圆满的妙觉他的转依的功德,这转依的功德其实是有二层的差别:第一层、是从干慧地到等觉菩萨的阶位,这个菩萨称性起修以后,明白如来藏妙性圆三谛理,依止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的真如理而生起的三渐次,三渐次其实就是戒定慧。这时候,到达了干慧地,六根不偶,欲习初干,调伏三界的烦恼,乃至到了等觉菩萨,他成就了金刚喻定,金刚心中得到金刚喻定,这个等觉菩萨止观的力量特别坚固,像金刚一样,这时候他在金刚心中有生起一个干慧地。也就是说,我们在断无明烦恼的时候,是有重重单复十二种的差别,才能够穷尽妙觉。为什么叫重重单复,要二重呢?第一重就是从干慧地,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顶、忍、世第一,到十地、等觉,乃至金刚心,他第一重是断无明的正使,无明烦恼的现行;第二重他入了金刚心以后,到了等觉菩萨的后心,入了金刚喻定以后,他还要再从前面再走一次,他要从金刚心中的干慧地,金刚心的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暖、顶、忍、世第一,到金刚心中的十地、等觉,来断无明的习气种子。他要经过二重,这个诸位懂了哦!第一重断无明的烦恼,第二重断无明的习气。就好像一个杯子,它装了酒,你把这酒倒掉以后,它里面还有一些气味,入了金刚心的时候,他要把前面干慧地的习气再把它断掉,所以我们习气是最后断的。《唯识学》的观念也是这个观念,《唯识学》说:俱生的种子是不能断的,我们地地都是断它的现行,只有到最后金刚道后异熟空,这时候的种子,在金刚心中突然间顿断烦恼、所知障二种的种子,就是这个意思,它二重,第一重断烦恼的现行,第二重断烦恼的种子。————净界法师讲述,《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要义
这地方我们解释一下:
为什么圆教的初住他的观行力,等同金刚干慧呢?
这是讲本质是相同,因为圆教他入了真如三昧的时候,他是一入一切入,一证一切证,一修一切修。你不能够说,我的真如跟你的真如不同,你的真如比较圆,我的真如比较不圆,没有这回事情。
诸位你看天台宗的判教,六即佛,它怎么判?六而常即,即而常六。从理观上是六而常即,虽然是有圆教即佛、名字位、相似位、观行位,但是它所观的理是一致的,所以六而常即,这是约理观。圆教初住位的菩萨观照真如的时候,他的理观等同金刚干慧,当然事修不同,福德资粮完全不同,但理观是相同的。
他理观是什么呢?圆明精心。
圆明指的是他能观的智,精心是他所观的理。他就是以一心三观而照了现前一念心性,以如如智,照如如理,这一部份是等同金刚干慧的。
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
他在整个理智相应当中,他能够发化,他能够从初住直接转入金刚等觉后心的妙用。前面说过,在理观这一部份是相似的。就好像一个清净的琉璃宝内外透彻,内含光明的宝月。琉璃宝内外透彻指的是所观的理,也就是我们讲的现前一念心性,或者讲真如,所观的理性,内含宝月指的是能观的智慧,空假中三观。三观去照一念心性,一念心性又俱足三观,以如如智照如如理,如如理还取如如智。
如是能超越别教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而等同于整个菩萨的金刚三昧十地,乃至于等同于等觉的圆明(一心三观的智慧)。圆教初住是等同于等觉菩萨的,在理观方面是等同的。
圆证佛果: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最终他就能够证得佛陀的妙庄严海。这地方是就修德来说,他能够成就无量功德的果海,在性德方面,他是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哪有什么得不得,你只是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我们只就是把我们原来的佛性恢复起来而已,哪有什么得不得?
从这经文道出讲出二个观念,就是我们修行:第一个是本来具的,你不要修行了,你只要做一件事情,你相信它的存在,然后顺从他就好。二、熏习成,你要用功,这一部份是可以修来的。本来俱我们叫性德,我们的真如本性,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这一部份你不要去修,你只要相信它、顺从它就好。第二个是空假中三观,用空假中三观来照了现前一念心性,这个空假中三观是要修来的。
在本经当中我们讲:何期自性,本自清净。这样讲凡夫的清净跟佛的清净有什么差别呢?
我们从这一段经文就看得出来有差别,凡夫的清净只是一个清净的琉璃宝,里面没有光明,被黑暗罩住,我们只有性德没有修德,我们的清净叫素法身,在一念的清净心当中,有很多很多的妄想笼罩在清净心当中。佛陀的清净是那一念清净心当中,多了一个宝月,多了一个光明,他有修德。所以我们性德是具足,性德这一部份跟佛是相同的,但是修德就是我们要用功的。
这一段等于是说明整个修学当中,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性德跟修德二项的操作,佛陀作一个总结。
戊三、结劝钦诲遵修
佛陀对我们的教诲,而弟子们应该怎么去奉行。
遵循传承:此是过去先佛世尊,奢磨他中毗婆舍那,觉明分析微细魔事。
不要说十种,其实在整个五十种阴魔的魔境当中,释迦牟尼佛你怎么知道这五十种魔境呢?佛陀讲出传承:过去十方诸佛,他们在修习圆顿止观当中,他们依止他们觉明的始觉智慧,他们判断出来,定中所观察出来的。
意思就是说这五十种魔境,是十方诸佛过去修行的经验,过来人的经验。
善知魔境:魔境现前,汝能谙识,心垢洗除,不落邪见。阴魔销灭,天魔摧碎,大力鬼神褫魄逃逝,魑魅魍魉无复出生,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这地方讲到我们在对治五阴魔境的功德:
破恶与增善:五十种魔境现前,假设我们能够清楚的知道它是虚妄境。你知道这是虚妄的,我今天要遵守真如本性,我不能再顺从妄想,我要顺从真如,你只要生起这样的观照,那有什么好处呢?心垢洗除,不落邪见。
一方面能够调伏烦恼,你一旦不顺从它,它就完了,你也不会落入邪见,这样子你自己的五阴魔境慢慢销灭,内魔销灭,当然外魔不起,魔王再怎么厉害他也不能强迫你。我们之前讲过,魔王他顶多就是在前面挖个火坑,在火坑上面摆满鲜花,很多庄严之物要你去跳。但问题是你自己要去跳才有办法啊!魔王不能将你推下去,他没有那个能力。所以说,我们内心的魔境消除了,天魔(魔王波旬)自然摧碎,乃至大力鬼神(魔王眷属),它们就褫(夺取)魄逃逝,他的气魄就消灭了,就逃逝了。为什么呢?邪不胜正,你正念真如,你在光明当中,他在黑暗当中,黑暗怎么敢去跟光明抗拒呢!魑魅魍魉更小的鬼神,当然更不敢出声,魔王、大力鬼神,一些诸小鬼神自然消失掉,因为你心中有光明。
直至菩提,无诸少乏,下劣增进,于大涅槃心不迷闷。
所有的功德都不会缺少,都能够俱足,即使是...二乘之人,也能够在正念真如当中,慢慢增长你的大乘善根,而趋向大般涅槃,永远不会有任何迷惑产生。
这地方是破除邪见颠倒而增长善根,这是讲到本经的功德。
劝修护持:若诸末世愚钝众生,未识禅那,不知说法,乐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劝令持我佛顶陀罗尼咒,若未能诵,写于禅堂,或带身上,一切诸魔所不能动。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假设在末法当中,众生去佛久远,而且自己障深慧浅,这个修行人他不能够完全的通达大乘的一心三观,什么叫做称性起修,全修在性?他不知道,而且他也不能够完全明白佛陀所说的五十种阴魔的法门,在这过程当中哪一个地方有火坑要小心,他也不知道,但是这个人也不简单,他有善根喜欢修学《止观三昧》。但是他对这止观法门不是很清楚,过程当中哪一个要小心他也不知道,汝恐同邪,恐怕会堕入到魔障当中。那怎么办呢?
佛陀说有一个方法,你既然什么都不知道,就好好的持楞严神咒(长水大师说,持咒心也可以),假设你也没办法持诵怎么办呢?将咒写在禅堂,或带在身上,仗持咒力,因为咒有金刚藏菩萨的加持,魔王也不敢动你。总而言之,如等应当钦奉十方如来真实的教诲,能够究竟修学《首楞严三昧》,这是佛陀最后最圆满的正确的修学轨范。
这地方是说,我们过去学很多的止观,比方说唯识止观、四念处止观,其实这样的止观都是在枝末上对治烦恼。本经的特点,它是从你烦恼的根本,从你的不生灭心下手,你把烦恼的根斩掉了,你就好处理了,其它那些剩余的势力,你就比较好处理。所以你看天台宗它的十乘观法,第一件事就是真正发心,它那个真正发心,不是说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这个!它是发起不生灭心。圆教的真正发心是依不生灭心为本修因,它是真实的发起:仰信真如佛性,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从这地方真如发心修学,因为我有真如佛性,所以我应该要顺从它,念念顺从真如。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