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念弥陀

至诚恭敬感恩黄念祖大居士慈悲开示~'~ 【金刚经一滴 】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30-10-2022 10: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的内容很直接,即厌离婆娑,欣求极乐。

蕅益大师说:‘ 婆娑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舍离。’婆娑的赃秽,正是我们自心所感召的。

既然是自心所感召的那就好办了!都是我自己生出来的,现在我不要它了,岂不是很容易!

《要解》又说:‘ 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极乐即我心本来所感的,心净则土净。我自心本净,所以我理当欣求净土。

如经典中说,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有人问佛,其他佛国那么清净,释迦牟尼佛你这个国土为什么不清净啊?

释迦牟尼佛就以足点地按一下,这个世界顿时清净,与极乐世界等等国土同样清净庄严,没有分别。

可见此土何尝不净,只是因为我们自心不清净而已。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说十方都有净土,此土也是净土,为什么释尊独劝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呢?这就显出阿弥陀佛大愿王超圣独异的特点。

十方与此界都有净土,但是不容易生。

例如考大学,各校的录取标准不同。

这个暑假有人考首都医科大学考了四百五十分没考上,可是四百五十分考其他大学就可以考取了。

那首都医大要求四百九十分,它的录取分数高。

又如《药师经》中说,若人念药师佛名号或《药师经》,药师如来在这些人临终时,派八大菩萨护送往生极乐世界。这也是要求的分数高,往生药师佛国土是不容易的。

诸方净土若不是断了见惑思惑生不了,甚至需要在破无明后方能往生。

但是阿弥陀佛那里,投考者能有一百五十分就都要,当然交白卷是不行的。

一个学生考一百五十分,一般都能达到。

但是一但考进这个学校,便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保证个个是博士,是大科学家。都大成功,保险你成功。这就是说个个成佛啊!

所以阿弥陀佛是大愿王,他招收极广,教育极精,凡有来者,必定成功。所以这个学校我们要去。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0-10-2022 11: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0-2022 11:10 PM 编辑

再者,厌离婆娑的厌字很重要。

有些修行人,未能出苦,就是由于还没生真的厌离心,对于这个世界的苦,常说八苦交煎。

这八苦既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阴炽盛苦。

现在谈生苦。人在做胎儿时,在母腹之中,受寒,受热,受压,受挤,暗无天日,不能自在。

分娩时如山夹体,倒立而下,十分痛苦。这是粗提一下生苦。

至于年老,耳聋眼花,背曲腿僵,牙齿脱落,行步艰难,腰酸背疼,浑身是病,也是很苦。

例如我岳父在他九十多岁时,他住在医院里,浑身是说不出的难过。

医院的院长说你身体的难过,只有你这样高寿的人,才能享受,因为别人活不到这个岁数。

这说明老苦很重,并且是越老越苦。

至于病苦,一般都有体会,现在不提。

再有死苦,死苦如活牛剥皮,生龟脱壳,像风刀解体,这个苦很是可怕,更可怕的这个死不止一回,而是生生死死没有尽期的。

其余就是怨憎会苦。自己碰到的人,总是常常给自己找麻烦,越是可怨可憎的人偏偏会合在一块了,这就叫怨憎会。

爱别离苦,那就是跟谈的来的,有感情的,彼此相爱的人,偏偏要分离,生离死别;自己最希求的,偏偏求不到。

末后是五阴炽盛苦。色受想行识,这是五阴。这五样东西,把你缠缚了,使你不能出离,此土是八苦交煎,还有什么可留念的,故应厌离。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10-2022 11: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0-2022 11:09 PM 编辑

其次谈。一切有为法都是如梦,如幻,如泡,如影,都是虚妄,转眼成空,一切都不真实。

例如肥皂泡。五颜六色,光彩夺目,但一转眼就破灭了。

第三是无常。

佛在世时问弟子:人命有多长?

一个人说人命在旦夕之间,佛摇头说:你不懂得。

第二个人回答说在饭食之间,吃一顿饭的时候就能没有命了。

佛还摇头说:你也不知‘道’。

又有一个回答说:人命在呼吸之间。这口气出了,下口气进不进不知道。

佛说:你知‘道’了。

可见人生真是无常。今天虽好,明天怎么样很难说啊!

第四,是无我。

那里有个真实的‘ 我 ’?只是一个肥皂泡。可是世人处处爱这个‘ 我 ’。

贪著钱财,有了财,自己就可以受用。贪色,就为了快乐。

贪名可以荣耀,贪吃就可以享口福养身体,贪睡为了安逸。

可是他不知道,自身只是个肥皂泡。

任你怎么去爱护它,也是保不住的,以下我再补充一点厌离的理由,就是这个世界退缘太多,生命太短了。

佛法是如此之深,如同大海。可是学习的时机,即我们的寿命,又是这么短,难过百年。所以很难啊!

并且处处是退缘。逆境叫你退,还容易克服,最麻烦的是顺境来了,这个顺境缠缚人啊!因此叫进一退九。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2022 10: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要解》续说 ‘  厌秽需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钞》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也既是说厌舍这个秽土,需要舍到究竟彻底,舍到没有再可舍之时为止。你欣慕净土,也要取得彻底,到没有再可取之时为止。


宋朝四明尊者,为《观经》作了一个注解叫做《妙宗钞》。

在钞中提出这么一个问题,有人问:至理是不垢不净,无取无舍,你还要舍干什么?

《妙宗钞》回答的非常好,他说 : ‘ 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 ’( 辙指车辙。古代都是大车,车在土路压出两条辙。)也就是说:你取舍得登峰造极了,就同 ‘ 不取不舍 ’ 不是两样。这话很难懂。

圆瑛老法师有个解释,他说你若横超三界,永离诸苦,再也不用舍了,方叫舍至究竟。

什么叫取舍究竟呢?若求生极乐,到了直上莲台,永受诸乐,才叫做 ‘ 方无可取 ’ 。

由于经纶中的言句,往往有无量义,所以我从另一个方面补充一点拙见。

我认为一个取舍到极点的人念佛,与那个不取不舍的人念佛是平等的。

一个人若舍到极点,对于婆娑世界一点也不留恋,一心所向往的只是极乐世界。

在念的时候,就只是一句阿弥陀佛,自然不会再打闲岔。

只剩下一条心,只是在念佛,这就同那 ‘ 不取不舍 ’ 的人在念佛是一样了。

再看莲池大师的《疏钞》说:‘ 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良由正指理一心故。’

《 疏钞 》解释《 观经 》中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念佛,每念一声,可以灭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五逆是杀父,杀母,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的罪人。

这种人临终念十句,每念一句灭八十亿生死重罪,而且能往生净土,其原因就在于这时念佛到达了理一心。

入了理一心,就是入了实相。所以出生上述的不可思议功德。

恶逆的人不信地狱天堂,认为是骗人的。

可是他临终的时候,《 观经 》中说 ‘ 地狱众火一时俱至 ’ ,他看见了地狱了,那里煎炸活人同煎饼一样。

他一看自己就要进油锅,他不敢当这油饼呀!他是真的看见了,他就怕了。

这个油锅可真不能去呀!我得出离呀!

这时他的厌离之心达到极点。

可是怎么能救我呢?当听到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就永可免除生死之苦了,这个恶人若是闻而能信,必然一心求救。取也取到了极点。

他这样念阿弥陀佛就与理一心的念佛相同了。

以上都是取舍到了极点同不取不舍平等平等,不是两辙。

所以许多老年人,不求多学问,一心求生,老实念佛,倒能成功。因为他们暗合道妙。

所谓暗合,就是说不用懂多少玄妙的道理,只是信愿持名就这么念。

不知不觉就同不取不舍,同理一心平等了。不知不觉自然契合了真如实相。

所以这是暗合道妙,巧入无生。

行者虽不懂玄妙的道理,但能信愿持名,不知不觉就暗合实相了。阿弥陀佛的大慈大悲就在这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12-2022 11: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0-12-2022 11:09 PM 编辑

以上说明了,取舍到了极点,便与不取不舍相等。

现在从反面来看。《 要解 》说 :‘ 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执理废事。即废于事,理亦不圆。’ 这就是说如果放弃了一切取舍,放弃了一切修证,只要不取不舍。

于是这就是执著了理,废弃了事。这就等于在 ‘ 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 中,只要 ‘ 是心是佛 ’ ,而不要 ‘ 是心作佛 ’ 。

佛的话,你只承认了一半 ‘ 是心是佛 ’ 。这是理,这是性德。你死守住这个理,但对于‘ 是心是佛 ’ 呢?这是修德,则不要了。这就是执事费事,佛说的话被你砍掉了一半。

你既然废了事,把佛的话砍掉了一半,你所执的这个 ‘ 理 ’ ,就不可能是圆满圆融的理。

同时你认为已以明白这个 ‘ 理 ’ ,业没有真明白。

实际上,理事不二,本来是不对立的。

所以《 要解 》说 :‘ 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如果能够通达信受前面说过的 ‘ 全事即理 ’ 的道理,那么你取,取也是合于理体,合于真如,合于实相,合于第一义谛的;你舍,舍也是和于理,合于第一义谛,合于真如实相。

一取一舍都是般若的大用,于是就纵广自在,取舍自如了。

所以舍秽土你只管舍,求生净土,你只管求,都既是真如实相,既是第一义谛。

所以说 ‘ 一取一舍无非法界 ’ 。

莲宗祖师道绰大师曾说:‘ 若始学者,未能破相,但能依相专至,无不往生,不须疑也。’这既是说你还未能破相,那你就先别管著相不著相。只是专心去念佛,决定往生

所以第一步你先不要求离相,你就是深信切愿老实念佛。

你就这么念,你就往生。这是大祖师的话,所以就是这么直接了当。


发愿往生净土,就不能脚踩两只船。

若是又留恋世间,又想去极乐世界,这个愿就不真实了。

所以要往生,就必须具有正信和真实的愿。

六信里面,我们开始可先信这一两样。

首先应信因果。如能信事信他,就会发愿。发愿之后就会持名念佛。

我们通过实践就更好增加信心,从信事信他慢慢发展为信理信自。

信心一深你的愿就切了,愿切了你就念的更专诚了,信愿如果真有了,乃至十念,决定往生。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所以我们要在信愿上多用心。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023 07:5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持名


愿能导行,即有信愿必然引起持名妙行。

《要解》赞叹持名功德说:‘  言持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 持名是横出三界的妙行。

别的修行是难行道,持名是易行道,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 ‘ 名以召德 ’ 。这个名字,就给你召来了万德。

阿弥陀佛名号,称为万德洪名,由于这是万德庄严所成就的佛名。

万德不圆满,怎么能成佛?即成了佛,名叫阿弥陀佛。这个阿弥陀佛名号乃是万德所成的。

如蜜蜂采集了多种鲜花,酿成了蜜,我们吃的是蜜,不要直截吃花粉。我们念佛,同于持蜜。

这是佛采集百花之精而成的蜜,我们食蜜即是吃了百花之精。

佛的名号就是蜜,这是万德庄严圆满的果实。

佛成了佛了,成就了名号,所以这个佛号就具有了万德。

你念这个名字,就招来名号中的万德。

如果还不容易体会,请再听几个比喻。

例如人们修房子,房上有了师傅,你作他的助手,师傅说我要灰,你就把灰给他拿上去了。要瓦刀,就把瓦刀拿上去,要榔头把榔头拿上去。

师傅说的都是名字,但依靠名字他就招来所要的物品。说灰就招来会,说瓦刀就招来瓦刀。

所以你念阿弥陀佛就招来阿弥陀佛的无量光寿无量功德,这个名字就这么重要。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14-1-2023 08:0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再有道绰大师《安乐集》中举两个例子。

他说人要是被狗咬伤了,有个治法。把虎骨弄热,然后按在被咬的地方按摩,就能治好。

但是在得不到虎骨时,就可把自己的手弄热,然后按在被狗咬的地方,嘴里念老虎来了,老虎来了,也能治好。这不就是名字的作用吗?

底下还有道绰大师亲自实践过的例子。

扭伤了脚可以用木瓜弄热之后揉脚。如无木瓜,就口念木瓜,道绰大师本人脚伤就是这样治好的,把手弄的很热,按在伤处揉,嘴里念‘木瓜’‘木瓜’,真的好了。

这就说明了名字能起实际作用,即是‘ 名以召德 ’。

由于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的功德也就不可思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023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的功德是凡夫所不能想到的。

大家都知道,在佛成道之前,魔来扰乱,可是魔所变的美女到佛前面就变的丑陋不堪。

又用种种武器向佛进攻,但一切武器到了佛的跟前都停在空中,它的尖端都是莲花。

魔就惊奇了,问佛有什么功德,能有这样威力。

佛说你要问我的功德,地神知道,你问地神。

于是地神就出来证明说,这个婆娑世界,没有一寸土地不是佛当年为了救度众生,舍弃生命而流血的地方,可见佛的功德难思。

这个德咱们还能够理解,至于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的那个德,就更不可思议了。

彻底打破无明,这个德怎么能思议得到呢?

所以《要解》说:‘ 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又 ‘ 名号不可思议 ’ 所以你散心念佛,仍能成为成佛的种子,何况执持名号到达一心不乱,为有不往生极乐世界之理!

一旦往生净土,从此不再退转。

不退转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到了念不退,念念契理,纵容中道,心心流入萨婆若海,即一切种智海,亦即如来的果海。那还不成佛啊!

念不退是别教初地菩萨和圆教初住菩萨才能证到的境界。

往生的人不再堕凡夫地,叫作位不退。

常住大乘,不堕二乘,叫行不退。

凡是往生的人都证位不退,同时圆证三不退,可见持名功德,真实不可思议。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1-2023 08: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又净土法门是易行道,是径路,而持名念佛是径中之径。

《要解》说:‘ 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

观像如《般舟三味经》里所说,专看佛像,这叫观像念佛。

观想就是《观经》里所说,观日,观水,观佛相好等等十六观。这叫观想念佛,都是净土的行。

还有五悔,是(1)忏悔,(2)劝请,(3)随喜,(4)回向,(5)发愿。

六念是念佛,念法,念僧,念天,念戒,念施。

所有这一切修行如果成就了,都能往生净土。

但其中有正有助,信愿持名是正行,至于礼拜,供养等等都是助行。

正助齐修如同众宝俱备,但持名念佛乃宝中之王。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1-2023 11: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1-2023 11:34 PM 编辑

《要解》说:‘ 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在佛说八万四千法门中,唯有持名念佛这一个方法,能广泛摄收种种根机的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及五逆十恶,都能契合,引导往生。所以说 ‘ 收机最广 ’

至于 ‘ 下手最易,呢?’ 人要开始修行,总得开步走,从原地迈出头一步,这就是 ‘ 下手 ’ 。持名是最容易下手。

刚会说话的小孩会念阿弥陀佛的人很多,可见 ‘ 下手最易 ’ 。

由于持名法门是这样殊胜,所以 ‘ 释迦慈尊无问自说 ’。《阿弥陀经》没有人提问,是佛主动对众生开示,这是特点。

例如《金刚经》是须菩提问 ‘ 云何应往,云何降服其心 ’ ,《观经》是韦提希夫人问,那是有人提问。

唯独《 阿弥陀经 》没有人问,是佛自说,可见法门太殊胜了,没有人会问到这里。

于是佛就兴大悲,悯有情,主动告诉大家,乃 ‘ 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 。

舍利弗在阿罗汉弟子中智慧第一。正因这个法门,须是有智慧的人,才能信受奉行。

要知道能信就是大智慧,要能具足刚研究过的六信,那就是了不起的智慧,不可思议的智慧。

为什么能怎么说呢?《阿弥陀经》讲了,这个法门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不光说这个地球上的人类难信,乃是说一切世间,包括各各刹土,各各种类的有情,不但包括凡,也包括圣,一起都难信。

既然如此,你能信难信之法,就说明你善根很厚,智慧很深啊!

这是大智慧,不是普通的世间小聪明,所以这个法门特向大智的舍利弗拈出。

《要解》用 ‘ 拈出 ’这两个字,很有深意。禅宗常说释尊拈出花那桩公案。

《要解》用了这个拈字,表明释尊说法,同拈花案的拈出并无二致。

于是《要解》就倾吐肝胆,称性赞叹这个持名法门是 ‘ 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这三句话都是佛之知见。

所以印光大师极赞《 要解 》说,纵释尊亲作也不能过之。


第一句是 ‘ 方便中第一方便 ’ 。

什么叫方便呢?通俗说来,方是方法,便是便利。

《法华玄赞》说:‘ 施为可则曰方,善逗趣宜曰便。’ 就是说,可以作为标准的行动叫做方,善于启发众生的根器的,叫做便。

又《大集经》说:‘ 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这就是说,能调理众生,道引他们归趣到无上正觉,叫做方便。

现在《要解》说持名是方便中的第一,就真实显出持名的殊胜。

为什么说是第一呢?由于其他大乘的法门多是先悟后修,见道,修道,而后证道。

粗浅说来就是看清了路,才能走路。

走路就是修道,走到家才是证道。

没有看清路就要走,这就叫盲修瞎练与 ‘ 煮砂作饭 ’ 。

所以圆教须先悟才能修,至少应有个解悟。

于是这下手就难了。下手都不容易,不要说证悟了。

可是圆教中唯有持名法门下手最易,你只要信愿持名就决定往生。

再推一步说,你纵然信愿还稍欠缺,但你不是会念佛吗?

你念一句佛都有无量功德,散称都成为佛种,所以这个下手最容易,你念佛一句都有不可思议功德。

由于下手最容易,得果又极殊胜,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5-1-2023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密部《大毗卢遮那成佛经》说:‘ 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 悲心很重要。

《普贤行愿品》说:‘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的智果。

‘ 菩提为因 ’ ,菩提是觉悟。前以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得菩提。

以菩提为因,就是以觉悟为因,自然感得觉悟之果,就在于究竟利他的方便上。

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生三不退。这是方便。

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到的方法,而得解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空说。

所以 ‘ 究竟 ’ 之果就是在这个 ‘ 方便 ’ 之法上。

蕅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

持名法门是第一方便,还可从《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得到证明。

大势至菩萨说,过去有佛叫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味。

所以他就打了一个比方说:‘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我们不想母亲,不愿意回来,那母亲想念有什么用。

如果 ‘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 ’ 于是 ‘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 ,母子便不会在分离了。

这个比喻就说持名的方便,这可从凡夫的生灭心下手。

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念念生灭,能从这个心下手,那就容易了。

至于其他圆教法门,例如《圆觉经》说:‘ 以生灭心,而得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 可见拿生灭心想去分辨圆觉,那圆觉之性就随著人的生心而流转了,也就有生有灭了,所以说不容易下手。

唯有超胜独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从众生的心下手。

《念佛圆通章》说:‘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经中说明了就是从众生心下手。就是从我们现在念佛的这个心,就这样一声接一声的念佛,就必定见佛。专诚勇猛的当下就见佛,就与佛相去不远了。

这里所说 ‘ 必定见佛 ’ 已极殊胜,下面还说 ‘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 ,就更微妙。

就是说不须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得到开明,开悟。悟得彻底那就是彻悟。

如果能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那就是究竟佛。

至于这个心怎样开呢?就是念佛嘛!

你就是想像念母亲那样,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见佛,并且还会 ‘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 。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开明。

十方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这自心所现,这个心要开明了,既是禅宗的大悟。可见禅净本来无二。

这以下又打个比喻说:‘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在香厂里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带有香气。

从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里,衣服拿出来穿时,就是香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

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气,所以说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还有比这更方便的吗?

念佛是小孩都会的,而所得的妙果,是无比殊胜。

大势至菩萨又说,我就是 ‘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 ,没有靠别的方法。就从这个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了。

‘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大势至菩萨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归到净土。

所以我们念佛,就得到大势至菩萨加持摄受。

今天大家能够参加道场,正是由于大势至菩萨的摄受。

末后大势至菩萨说:‘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 这表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平等不碍差别,若论应机,那念佛就是第一。

所以说 ‘ 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

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续。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

这里所说的 ‘ 三摩地 ’ 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严大定。

它在果界叫做 ‘ 大佛顶 ’ ,在因性叫做 ‘ 首楞严 ’ 。

‘ 首楞严 ’  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修 ‘ 首楞严 ’ 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既是如来。

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

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

所以《 要解 》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23 1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2-2023 11:28 PM 编辑

密部《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 》说:‘ 大悲为根,菩提为因,方便为究竟。’ 悲心很重要。

《 普贤行愿品 》说:‘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的智果。

‘ 菩提为因 ’ ,菩提是觉悟。

前以说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所以种菩提得菩提。

以菩提为因,就是以觉悟为因,自然感得觉悟之果,就在于究竟利他的方便上。

但能信愿持名,便生净土生三不退。这是方便。

倘若没有这样的方便,众生就找不到一个能做到的方法,而得解脱,那么度生之愿都变成空说。

所以 ‘ 究竟 ’ 之果就是在这个 ‘ 方便 ’ 之法上。

蕅益大师赞叹持名这个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这话很有份量啊!

持名法门是第一方便,还可从《 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得到证明。

大势至菩萨说,过去有佛叫日月光佛,教我念佛三味。

所以他就打了一个比方说:‘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我们不想母亲,不愿意回来,那母亲想念有什么用。

如果 ‘ 字若忆母,如母忆时 ’ 于是 ‘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 ,母子便不会在分离了。

这个比喻就说持名的方便,这可从凡夫的生灭心下手。

众生的心是生灭心,念念生灭,能从这个心下手,那就容易了。

至于其他圆教法门,例如《 圆觉经 》说:‘ 以生灭心,而得圆觉,彼圆觉性,即随流转。’ 可见拿生灭心想去分辨圆觉,那圆觉之性就随著人的生心而流转了,也就有生有灭了,所以说不容易下手。

唯有超胜独妙不可思议的念佛法门,可从众生的心下手。

《 念佛圆通章 》说 :‘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经中说明了就是从众生心下手。就是从我们现在念佛的这个心,就这样一声接一声的念佛,就必定见佛。

专诚勇猛的当下就见佛,就与佛相去不远了。

这里所说 ‘ 必定见佛 ’ 已极殊胜,下面还说 ‘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 ,就更微妙。就是说不须再用其他的方便之法,自然而然自己得到开明,开悟。悟得彻底那就是彻悟。

如果能破一品无明,就证一分法身。破尽四十二品无明,那就是究竟佛。

至于这个心怎样开呢?就是念佛嘛!

你就是想像念母亲那样,念念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就必定见佛,并且还会 ‘ 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 。只是念佛,自然而然自心开明。

十方佛和一切佛世界都是我这自心所现,这个心要开明了,既是禅宗的大悟。可见禅净本来无二。

这以下又打个比喻说:‘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 在香厂里工作的人,身上就自然带有香气。

从前用香熏衣裳,把麝香放在箱里,衣服拿出来穿时,就是香的,这是自然而然的,你念佛就自然同佛一味。

如同染香的人自自然然身有香气,所以说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还有比这更方便的吗?

念佛是小孩都会的,而所得的妙果,是无比殊胜。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2-2023 11: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至菩萨又说,我就是 ‘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 ,没有靠别的方法。就从这个念佛的心入无生法忍了。

‘ 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大势至菩萨就在这个娑婆世界,摄受一切念佛的人,都回归到净土。

所以我们念佛,就得到大势至菩萨加持摄受。

今天大家能够参加道场,正是由于大势至菩萨的摄受。

末后大势至菩萨说:‘ 佛问圆通,我无选择。’ 这表示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但平等不碍差别,若论应机,那念佛就是第一。

所以说 ‘ 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念一句佛号,就把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一齐摄在佛号中了,一齐都清净了。

一心专诚念佛,一声接一声。于是念佛的净念自然相续。就是入三摩地的第一圆通之法。

这里所说的 ‘ 三摩地 ’ 不是通常的正定,正受,而是楞严大定。

它在果界叫做 ‘ 大佛顶 ’ ,在因性叫做 ‘ 首楞严 ’ 。

‘ 首楞严 ’ 可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

修 ‘ 首楞严 ’ 者叫做菩萨。证大佛顶者既是如来。

大势至菩萨说,欲入首楞严大定,在一切圆通法门中,念佛法门最为第一。

由上可见,用众生的凡心,信愿持名,即可得无生法忍与首楞严大定的无上妙果。

所以《要解》说持名念佛是方便中第一方便。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23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5-3-2023 11:48 PM 编辑

‘ 了义中无上了义 ’ 。

‘ 了义 ’ 什么呢?简单说来,就是分明显了真实究竟的义理。

注解中的 ‘ 分明显了 ’ ,就是常说的了了分明。

其中的了字,也既是了因佛中的字。

台教说三因佛性。正因,即 ‘ 是心是佛 ’。 二缘因,即 ‘ 是心作佛 ’ 。 三了因,即 ‘ 究竟成佛 ’ 。

这三因佛性也有个比方。

木中有火,喻正因佛性。

上古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钻了木头才能取出火来,所以钻木就是缘因佛性。

那么什么叫了因果佛性呢?火出来了,木头也烧尽了,一切都了,就是了因佛性。

以下再引证几段经文,《宝积经》说:‘ 若诸经中,有所宣说,厌背生死,欣乐涅槃,名不了义。若有宣说生死涅槃二无分别,是名了义。

又《涅槃经》说: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维摩经 》《宝积经》也都有同样的指示。

所以佛教中 ‘ 四依 ’ 非常重要。

‘ 四依 ’ 就是 依智不依识,依意不依语,依法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依智不依识 ’ 。

我们不能依靠意识。

在第八识中,眼耳鼻舌身和阿赖耶识都没有问题,出生毛病的在于第六和第七识。

第六识就是要分别,第七识就要执我

如果依第六识第七识当家作主,那就是忍贼作子。

所以要依靠智慧。

《大智度论》说:‘ 乃本心照明之德,可与法性契合。学人宜定止妄,策发真智。’ 这就是 ‘ 依智不依识 ’ 的道理。

‘ 依义不依语 ’ 。

语是语言,义指真义,既是中道第一义谛。

这本来不是文字语言所能表达,所以对于经里的文句,应当深入思维其中的实义,而不是死抓住这一句的语言文字。

如果这一句被你执死了,你自己也就被这一句执死了。

所以禅宗说死于句下,就是说你在这一句下死了。

所以不应该依语言,而是依止其中的真实之义。

‘ 依法不依人 ’ 。

学法求学,修法,所求所行的都是法。

依靠法可以入道。

关键是法。

凡夫所说,若能契于正法,也应信受奉行。

假令有人虽能显现如佛之相好,但所说不契正法,于其所说,也应舍离,万不可依靠。

我们寻求善知识,不是看他是什么地位。这位是佛学权威,那位是佛教团体的首长。专去听这些头衔,这就是依人。应该不论这些。

我们只是看他的法任何,是不是契理契机。

《圆觉经》告诉我们,凡夫想要得成圣道,首须寻求正知正见的人。

经云:‘ 末法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 怎么认清善知识呢?

应从他的正知正见,而不是从别的条件来选择的。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5-3-2023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3-2023 12:01 AM 编辑

‘ 依了义不依不了义 ’ 。

都是佛经,经就有 ‘ 了义 ’ 与 ‘ 不了义 ’ 的分别。

明白开示中道实相之义的是了义经。

《涅槃经》说:‘ 声闻乘名不了义经,无上大乘乃名了义。’ 了义经说明究竟真实之理,如烦恼即菩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

但在小乘法里头只是讲苦集灭道,十二因缘,不说人人可成佛,只说证阿罗汉,这就是不了义的。

所以说《 法华 》时就改变了,佛说阿罗汉,那是化城啊!

又例如大乘始教,说修行三大阿僧祗才可以成佛,但阐提不能成佛。这是因为当时众生根器不够,只有这样说才容易接受。

但到后来开权显实,就说人人都有佛性,阐提也成佛。

这不就是矛盾吗?那么依那个呀?到底能不能人人成佛呀?

我们应依了义教所说,人人有佛性,阐提也能成佛。这是实说。

当我们发现经典中有矛盾,我们只能依了义的经典。

凡是宣说中道实相妙用得经典,既是了义经。

我们现在正念的《 阿弥陀经 》,就是以实相作为体性,统统的的是实相,所以是了义教。

《 要解 》说:‘ 离一切相,既一切法。离故无相,即故无不相,不得已,强名实相。’ 极乐世界水鸟树林等等庄严,都是事相。但全事即理,故水鸟树林既是实相。

全理成事,故一念心性,显现极乐依正主伴,种种清净庄严,故亦无不相。所以说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要光是离一切相,那就成声闻乘的偏空。

本经是以实相为体,全妄即真,没有一相不是实相。以至于一毛一尘,一一都是体法界。

所以《要解》说:‘ 实相无二,亦无不二。是故举体作依作正,作法作报,作自作他。’ 这就是说极乐得正报依报,法身佛,报身佛,自佛,他佛,教主人民等等都是实相得全部理体。

又说:‘乃至。。。能信所信,能原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印之所印。’

本经不但深明理事无碍法界,并极显事事无碍法界,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是了义中无上了义。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3-2023 12: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3-2023 12:22 AM 编辑

‘ 圆顿中至极圆顿 ’ 。

释尊一代教化,华严宗把它分为五类,叫做五教。即小,始,终,顿,圆。

(1)小乘教说灰身灭智的涅槃法。

(2)大乘始教。是大乘教的初步,不说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3)终教。说真如缘起之理。开权显实,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但须经历三大阿僧祗(右为氏)劫。

(4)顿教。是不立文字,不依言句,不设位次,不论阶梯,但以顿彻理性为教。

《华严玄谈》说:‘ 顿诠此理,故名顿教。’ 又说:‘ 顿显绝言为一类,离念机故,即顺禅宗。’ 既是说此教无言离念,合于禅宗。

释尊拈花,迦叶微笑,拈花这一脉,因达摩东来,盛传于我国,至于显示顿教之理,不独在不立文字的禅宗,在经典中也常透露。

例如《 圆觉经 》‘ 知是空花,即无轮转。’ ‘ 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首楞严经》中的 ‘ 狂心自歇,歇即菩提。’ 都显示不必安排,不须造作,直下便了,不历阶梯,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的顿法。

(5)圆教。是大乘中演说实法登峰造极之教,专接最上利根之人。

圆是圆融自在,一切无碍之义。又是圆满俱足,福足,慧足,明足,行足,圆全俱足之义。

《华严》与《法华》都属圆教,宣说圆融俱德的一乘法。

至于天台判教,分为藏,通,别,圆四教。

对于圆教亦称圆顿教。所云顿者,顿极与顿足之义。

由于诸法圆融,所以于一法中,可以圆满一切法。

一念开悟,就可顿时圆满佛果,所以称为圆顿。

可见圆顿的法极端殊胜。

在《要解》中说,持名一法,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也既是说,持名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蕅益大师为我们开示了佛的知见。

如果字还很难懂,再打个极粗浅的比方,例如桌子凳子都可推倒,但是圆球推不倒,圆球无论怎么样转动,它都是直立不倒。

从这粗俗之例,可使我们初步体会,圆体是圆转自如,立处皆真。

旋转是随缘,不倒是不变。

众生流转是随缘。佛性不增不减是不变,故随缘而不变,不变又随缘。

从这个比方,我们或可粗明圆融自在之义。

可见我们的知见,若能契合圆宗,我们的见地也就圆融无碍随处皆真。

更应注意的是,大师开示了佛的知见,直指持名之法最极圆顿。

我们如能真实信受,既是接受了佛的知见。也既是说如来果觉的知见,化入我们因地的初心。既然佛的果觉入我的心,故我因心顿含果觉。

以下《要解》为申明前义,引证了元中峰(去山旁)国师与莲池大师所说 ‘ 明珠投入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之语。

明珠指传说中的一种宝珠,叫做清水珠。

把清水珠投到一盆污浊的水里,这盆污水就澄清了。

这是一个比喻,浊水与我们的乱心,我们在乱心中念一句佛号,佛号就如清水珠。

这句佛号投入我们的乱心里面,乱心就不得不立即清净了。

所以说 ‘ 乱心不得不佛 ’ 也既是说,我们的乱心,不得不是佛心。直接了当,不可思议。

所以《镜宗录》说 ‘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 。正如密宗修本尊法,自身即是本尊。修观音法,自己就是观音。

所以密宗净宗都属于果教,都是从果修的,凡夫念佛,既是从佛的果觉上起始修行。

譬如从开荒,除草,选种,播种,选苗,除病虫害,收割,脱粒,磨粉,然后蒸成馒头,这就譬喻佛在无量劫中,勤修六度万行,处处为众生舍身流血等等,无量劫功德圆满,成就了万德洪名,这是四十八愿的结晶,也都是佛的果实。

我们持名念佛就譬如吃馒头,馒头已蒸好,留给我们去做的只是吃,佛号已成实,我们享受现成,我们只须念,直接享受佛的果实。

所以只要我们至心信乐,愿生其国,乃至十念,皆得往生。

可见信愿持名之法,真实是第一方便,无上了义,和最极圆顿了。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8-5-2023 05:2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5-2023 05:36 PM 编辑

(六)妙果


信愿持名为宗,横生四土,一生圆满是果。

《要解》说:‘ 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


一乘即一佛乘,是唯一成佛的教法,不同于有说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的三乘法。

《法华方便品》说:‘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佛乘。’

《法华经》以譬喻说法,其中有一个譬喻说,有一个破房子著火了,父亲为了急救孩子,就说外面有羊车,鹿车和牛车,于是孩子们跑出而脱险了。

但是外面并无三车,父亲实际是给每人一辆大白车。‘ 方广平正,其疾如风。’ 三车喻三乘。大白牛车喻一乘,表人人皆可成佛。

《要解》说,信愿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实之因,有因必有果,这个真因必然得到四种净土,一乘成佛的真实妙果。

四种净土,即是(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

信愿持名而未能断见思二惑的人,往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仍有二惑,故虽往生仍是凡夫。

若能念到事一心,断了二惑,就生方便有余土。

若念到理一心并破无明,往生实报庄严土。

破一品无明就分证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证到常寂光土。

能生实报土那就是别教中的地上菩萨。

一般念佛往生的人多半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但凡圣同居也不离常寂光土。

《要解》说:‘ 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 由于往生之人,都不退转,智慧深广,寿命无量,六时闻法,决定于此生中能补佛位。

所以《要解》又说:‘ 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 ’

往生极乐,必登补处,见于《阿弥陀经》及《无量寿经》。

《 阿弥陀经 》说:‘ 极乐国土,众生生者,皆是阿陴(左为革)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其数甚多,非是算数所能知之,但可以无量无边阿僧祗(右无点)说’

《佛所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夏师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译本而成之善本 )中阿弥陀佛第三十五愿名为一生补处愿。

愿文曰:‘我做佛时,所有众生,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往昔传诵之《无量寿经》魏译本,文曰:‘ 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两本相同,可证凡往生者,必定于一生中补佛位,同于现在兜率天内院之弥勒大士,同名一生补处。这是阿弥陀佛的本愿。佛即成佛,愿以落实。

所以带惑凡夫,一旦往生,便是阿俾(左为革)跋致,究竟都是位齐补处,也既是一生成佛。

如上胜因妙果举体是不可思议。

所以《要解》赞叹说: ‘ 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

‘ 释迦一代时教,唯《 华严 》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 普贤行愿品 》中,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由上可见,从凡夫心,以信愿持名为因,决定能得往生净土,位登补处,一生圆满,一生成佛,不可思议的妙果。

所以说这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23 05: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5-2023 05:35 PM 编辑

蕅益大师悲心无穷,感慨万千。痛心疾首,大声疾呼。接著说:‘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

大师说,凡夫往生,一例都成为补处菩萨,这是最奇之说,登峰造极之谈。

经中以《华严》最尊,但《华严》所独明的一生圆满之教,却落实在阿弥陀经的大小二本。

可是普天之下,从古至今,对此信受者极少,怀疑的人很多很多,虽有言教,但义理却已隐晦。

可哀可伤,所以大师悲痛至极地说 ‘ 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大师愿剖出心肝,流沥热血与无明相见,而如是说,希望世人于此生信。

我今普愿一切见闻此说之人,三复斯言,切莫再轻净宗为低浅之法。

章未复于《要解》外,更引蕅益大师一段开示,作为印证。

蕅益大师云:‘念佛法门,别无奇特,只是深信,切愿,力行为要尔!只贵信得及,守得稳,直下念去。或昼夜十万,或三万五万,以决定不缺为准。毕此一生,誓无改变,而不得往生者,三世诸佛,便成诳语。

一得往生,则永无退转,种种法门,悉得现前。

切忌今日张三,明日李四......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热,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 ;千七百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许里。

净土资粮 (bfnn.or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5-2023 05: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5-2023 05:47 PM 编辑

(七)后语


念祖这次向诸位汇报和请教,开始于七月初十莲花生大士圣诞,今日结束,又喜逢大势至菩萨圣诞,因缘很好。

现道场已进行至第五日,会中或有人会想到,打七已念到第五天了,盼能有见佛见光之类的感应,这对于修持很有妨碍。

印光大师有一段开示,针对这个通病,一针见血,作了开示。

印光大师云:‘ 关中用功,当已专心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议感通。于未一心前,切切不可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形斯映,纷纷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事,破坏净心。’ 我们对于印老这段开示,应铭记在心。

末后,恭录先师夏莲老昔年在极乐庵念佛七道场所作四偈,这都是持名妙行的真实经验。偈云:

其一

念佛最忌 精神涣散 字句模糊 先快后慢 即无音节 又不连贯

心不应口 声不摄念 轻忽养识 古德所叹 如此念法 永难成片

其二

声和韵稳 字正音圆 恳切圆密 沉著安闲

声合乎心 心应呼声 心声相依 妄念自清

其三

佛号如珠 念头如线 分则各离 合则成串

心不离佛 口不离念 如线贯珠 相续不断

其四

未能一心 先求专念 未能不乱 先学成片

真勤真专 功效自见 无须闻人 还请自验

以上四偈是夏师关中真实受用,也正是念佛法门的要领。

古云欲知山前路,须问过来人。

以上四偈,正是过来人所说的话。

希望闻者与《要解》一并参究,深信切愿,老实念佛。

若能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必定圆证位,行,念三种不退。

赘语已尽,末后普向十方三世三宝,在座大德信侣恭敬顶礼。乙丑夏,为本书三版,对拙著再作校定。

末后敬集《要解》文句,为一联语,文曰:

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是佛心。

此真道破净宗奥秘,画龙点睛之妙句,念祖借花献佛,谨此普作供养。

八五年夏历六月十九观音大士纪念日黄念祖于北京妙云轩。


按北京佛教居士林前林长黄念祖老居士是一位科学家(无线电通信工程学教授)和显密圆通的佛学大通家。

他于密乘造诣甚深,而自行化他一以净土为归。

现正在作重要著述中(《佛说大乘无量寿经解》),诚为当代的正至正行,不可多得之大德。

愿有缘得阅本书者,同启净信,同修净业,同生净土,同成佛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3-7-2023 0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信愿持名.jpg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7-12-2024 09:27 PM , Processed in 0.295373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