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净界法师的《楞严经》讲义( 受持弘扬楞严经的功德,第162楼)
[复制链接]
|
|

楼主 |
发表于 17-5-2016 09: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五阴本是妄想呢?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7-5-2016 10:01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818-822》
这一段是佛陀回答,五阴本是妄想所成,前面是总明,这以下是别示。
辛一、明色阴惟是坚固妄想
前面佛陀在讲到五阴魔境的时候,佛陀是把色阴惟是坚固妄想这个名词讲出来,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色阴是坚固妄想,它的理由在哪里,佛陀没有详细的说明。这一科佛陀就解释它的理由,为什么我们内在的根身、外在的山河大地都是坚固妄想所变现出来的呢?佛陀把这理由讲出来。
体因想生:汝体先因父母想生,汝心非想,则不能来想中传命。
这地方把色阴当中其中一个部份,最重要的我们的身体来作说明。我们的身体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呢?
首先是因为父母的情爱之想,就是你要投胎必须有父亲母亲彼此之间情爱之想。其次,汝心非想,则不能来。这当中我们自己也要有一个爱憎之想,比方说,我们今天是一个男众,我们对女众有贪爱心,对男众有瞋恚之想,而女众刚好相反。总而言之,我们今天会来投胎,我们自己要动一种很坚定的憎爱之想,这样子就在想当中就去相续我们的命根。我们死了以后,为什么又创造一个色身?因为这当中有三个人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第一个、你父亲的想像力;第二个、你母亲的想像力;第三个、你自己的想像力。三种想像结合在一起,就把我们今生的色身创造出来。
引喻详释:如我先言:心想醋味,口中涎生,心想登高,足心酸起。悬崖不有,醋物未来,汝体必非虚妄通伦,口水如何因谈醋出?
佛陀譬喻说:
正如我前面讲的一个譬喻说:我们内心想像酸醋的味道,我们口中就引生口水,我们心想像我们登于高山当中,我们足心就产生酸涩颤抖的相貌。但实际上悬崖并不现前,酸醋的东西也没有真实的现前。我们的色身如果假设跟虚妄的想像没有相通的话,我色身是色身,你的想像就是想像,假设是彼此不相通,那口水又怎么因为你的想像酸醋而产生呢?
我们的色身基本上是深受我们的想像所牵动,所以这个色身它的本质是想像,跟想像有关系,因为你是从想像而生,所以你就会随想像而变化。
结示立名:是故当知,汝现色身,名为坚固第一妄想。
我们的色身是我们的一个坚固的妄想。
坚固就是说,你那个想像是很明确,很坚定。比方说你临命终的时候,你那时候心中对娑婆世界有很坚定的贪爱想像,我们就来娑婆世界投胎了。你临命终的时候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七宝池八功德水,产生很坚定的想像,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那你就到极乐世界去投胎了。从本经来说,强调临命终的一种坚固想像所创造出来了,当然从唯识的一种等流性,你临命终的想像就是你平常累积出来的,所以说,我们的色身是跟我们的想像力有关系的。应该是这样讲,你今生的色身是你前生的想像力创造出来的。说:我来生要去哪里呢?你不要去算命,你看你一生当中,你大部分都是往哪一个方向想。一个人大差不多到了四十岁,最多五十岁,你来生的相貌大概已经画出来了,因为你平常都在那个地方想像,点点滴滴那种坚固妄想已经把来你来生的色身,来生的外在环境这个图画已经画了差不多了,除非你用很大、很大的止观力量彻底的忏悔改变,否则你大概是往那个方向走。
所以我们说,你前生的想像创造今生的色身,你今生的想像就创造来生的色身,生命就是这么一回事!
辛二、明受阴惟是虚明妄想。
它也是想像,但是它是虚明,没有像前面那么的坚定,它是一种比较虚妄不实,变化不定的一个想像。
转想成受:即此所说临高想心,能令汝形真受酸涩。
正如前面所说的,当我们心中想像自己临于高山之想的时候,我们的身形就会产生一种酸涩的感受出现。你没有真正爬到高山,但是你这么一想,你就会产生这样一种酸涩的感受。
结示立名:由因受生,能动色体,汝今现前顺益违损,二现驱驰,名为虚明第二妄想。
由于我们心中的想像,就会产生感受的生起,而这个感受能够牵动我们的身体感受的自体。也就是说,我们现前不管是顺境中增益的乐受,或者是在逆境当中这种折损的苦受,这二种的感受在我们心中留动奔驰,这就是我们虚明的第二妄想。
面的色身是可以去碰得到的,身体可以碰到,耳朵可以听到音声,眼睛可以看得到的,见闻嗅尝觉,五根都是可以接触的。但是这个想像就是完全是一种比较不是那么明确的一个物质存在,因为你感受变来变去的,一下觉得快乐,一下觉得痛苦。所以它本质是妄想,是比较虚明的,是种变化多端的想像,创造我们一时的感受。前面是一个长时间的想像,我们想像有二种,一种是你经常这样想的,长时间的想像会影响到你来生的正报依报,但是你偶尔打打妄想,这个一时的想像会影响到你来生很多的感受。比方说,有些人吃榴梿,他一吃榴梿,他就产生乐受,有些人一吃榴梿就很痛苦。榴梿它本质没有快乐痛苦,就是完全你想像出来的,你认为它好你就很快乐,你觉得它不好,你就很痛苦。物质本身不能创造快乐与痛苦,是你的想像自己创造自己快乐,也创造自己的痛苦,但是这种感受是比较虚明的,比较变化多端的。
辛三、明想阴惟是融通妄想
这是色受想,色阴跟受阴是比较偏重在外在的因缘,而想阴就是通内通外,想阴的力量很大的,它通于外在的物质世界,也通于内在的内心世界,所以叫融通,它可以说是通内通外,它是我们生命内外的桥梁,所以叫融通妄想。
身念相应:由汝念虑,使汝色身,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
我们的生命是因为我们心中的一个思虑(想像),我们心中有很多的想像,有很多的分别才会趋动我们的色身去造作很多事情。比方我现在想要去拜佛,你身体怎么会跑到佛堂去呢?你一定心中先有想像,哦!我要去拜佛,我现在要去忆念佛陀的功德,要去赞叹佛陀的功德。你心中一定要有一个趋向分别,你才能够推动你的身口去工作的,哦,我现在要去斋堂,你心中没有想像,你不可能会行动的,不可能!
身非念伦,汝身何因随念所使?
但是这地方有个问题,我们的色身它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它不是一个有明了性的心法,为什么色身它会随顺我们心中的想像所驱使呢?色身是一个无情,我们心中的想像是有情,这彼此没有关系的啊!但是种种取像,心生形取,与念相应,但是我们心中产生想像以后,我们就可以生起种种身口的造作,比方我们去拜佛、去斋堂等等,一切的身口造作都是跟心中的想像相应的。所以说我们想像力,一定有一个想像力是融通妄想,它是通内通外,它能够通于外在的世界,也能够通于你内心的世界,而这样的一种通内通外就是我们的想阴。
结示立名:寤即想心,寐为诸梦,则汝想念摇动妄情,名为融通第三妄想。
前面的想阴是讲到内外的融通,这地方是讲寤寐的融通。想有二种意思,一个是内外,一个是寤寐,你白天的醒着的时候这想像的心,就是你晚上睡觉时候你想像的心。所以我们的想,通于觉醒也通于作梦,你白天怎么想,你晚上就作什么梦,这道理是这样子的。
我们心中有所想像,才能够去摇动我们的身口,做种种妄情的造作,这就是融通第三妄想。
在古德的注解当中说:我们的色阴跟受阴这二部份,其实都是在承受过去的业力,它只是一种果报。色跟受它没有造业的能力,它就是你前生怎么想,你今生就出现了,那你只好认命!我们对于色身对于感受主要是认命,但是这想阴可不同,它是一个非常强的因地,它是一个很强大的造业力,它对来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它是一个因地。
在唯识学上有这么一个偈颂说想阴:动身发语独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你整个身口二业的造作都跟你的思想有关系。
我们看大乘经典,佛陀对我们的想像力有二种不同的说法,一个是说: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这是一种负面的说法。说你来生为什么到地狱去呢?因为你作了错误的想像,你整天想一些杀盗淫妄的事情,你肯定到地狱去。那想像就不好啦?不是这个意思。诸佛正遍知海,也是由你众生心想中(从心想生)。你看他为什么到极乐世界?他也是善于利用他的想像力,去思惟极乐世界的功德,产生强大的信愿而往生净土去。
所以我们今生的想像力,是一个正面的想像或负面的想像,那会引导我们,动身发语独为最,然后这个业力,引满能招业力牵,会产生招感的力量。
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诸位知道我们为什么要不断的看经典?
因为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想像,我们要从一个众生的知见入佛知见。佛陀平常都在作什么样的思想,佛陀一天当中,他对生命、对众生他是怎么想像的?其实我们就是在学佛的思想、学佛的思考模式。我们遇到我们有财富,我们应该要学佛陀去布施,养成布施的思考模式,养成持戒的思想,养成忍辱的思想。因为你有这个思想你遇境逢缘,你自然会有这个行为。所以我们读圣贤书有什么好处呢?提升我们的思想,我们过去是这样的思想,诶!慢慢提升,你思想改变了,你行为自然改变。
这地方说融通妄想,想像通内、通外,通白天、通晚上,当然也通于善、通于恶。想阴是在整个五阴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造业的主导者。
辛四、明行阴惟是幽隐妄想
行阴是不容易了解,它是一个非常幽微、非常深隐,一个不可了知的妄想,一个微细的妄想所构成。
体迁不觉:化理不住,运运密移,甲长发生,气销容皱,日夜相代,曾无觉悟。
什么叫做行阴呢?化理不住,行阴是我们身心二法当中一种生灭变化的根本,它是运运密移,它是一种动态的,相貌是念念的迁变,而且是非常的幽微深隐不易了知的。比方说,甲长,你的指甲每天在长,你感觉得出来吗?比方说,你头发每秒在生长,你感觉得出来吗?或者我们的气血慢慢的消退,我们容貌慢慢的变皱。可以说,我们出生开始,我们的头发、我们的指甲、我们的气血、我们的容貌,每一天都在变化,但是我们自己却没办法去觉察它的存在,而那种变化的行阴是来自于因为你心中有一种微细妄想的变化,所以促成我们生命不断的变化。
你看佛陀的生命他没有变化,佛陀的法身也好,报身也好,佛陀的自受用这一部份……他受用他是顺应众生,示现生老病死,佛陀自受用的身,你看他今天是这样,他明天还是这样,他没有变化,因为他没有那种幽隐的妄想,我们还有微细的妄想。所以我们整个身心世界不断的变化。
双诘是非:阿难!此若非汝,云何体迁?如必是真,汝何无觉?
阿难!行阴假设不是我们的心,那也不对啊!它不是我们的心,为什么它有力量让我们的色身不断的迁变呢?它不是我们身心世界的一部份,他跟我们没有关系啊!那为什么它会使令我们色身不断念念的迁变?
假设它一定就是我们的心,那么为什么它变化的时候,我们无所觉知呢?
结示立名:则汝诸行念念不停,名为幽隐第四妄想。
事实上,它本身就是我们身心世界的一部份,只是这样的一个身心世界念念迁流变化是非常的幽微,非常的深隐而不可了知,如此罢了!
行阴它说什么事情?我们的身心世界为什么要有个行阴这件事情?你看色受想,它就是个很明确的东西出来,你的想法是什么?我的想法要往生极乐世界,我的想法是我来生做个大国王,这个是很明确的。行阴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到底在讲些什么概念?我们的身心世界,为什么佛陀安立一个行阴?他就讲一件事情说,我们的生命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我们处的色身、我们的内心是不断的在变,我们没有一刻是停止的。你说诶!我今天跟昨天一样。不可能!它是刹那、刹那在变化的。我们的生命是处在一个动态的环境,不断的在变。你说是,生住异灭,其实这个住,这一句话是不存在的,我们没有住下,我现在感觉怎么样,你讲一句话的时候,你是在形容你前一个刹那的身心世界,因为它是流动的,而这流动的相貌它正是行阴所收摄。
辛五、明识阴惟是颠倒妄想
识阴是什么呢?是前面色受想行的一个依止处、大仓库。所有的色受想行都是由识阴变现出来,所以它是一个我执、法执所相应的一个颠倒妄想。也就是什么意思呢?前面的四个妄想都要加一个颠倒,从凡夫的角度,我们的色阴是一种颠倒的坚固妄想,我们的受阴是一种颠倒的虚明妄想,乃至于行阴是一种颠倒的幽隐妄想。因为我们所有身心世界的造作、变化都离不开第八识这个颠倒,它是以颠倒为本质。
识阴非真:又汝精明湛不摇处,名恒常者,于身不出见闻觉知,若实精真,不容习妄。
假若这精纯明了湛然而不动摇的第八识,名恒常者,我们假设它是一个恒常相续的,第八识恒常相续的,但是它整个作用在身根当中,不离开见闻嗅尝觉知六根的作用,假设它是一种精纯而真实的心性,它不应该容受虚妄的习气才对啊!
先按定其实这个第八识它也不是真实的,它也是妄想变现的,它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先把它按定,以下再说明理由。为什么说第八识不是本来面目,它也是一种妄想习气所变现呢?
随境生灭:何因汝等,曾于昔年睹一奇物,经历年岁,忆忘俱无,于后忽然覆睹前异,记忆宛然曾不遗失?则此精了湛不摇中,念念受熏,有何筹算?
为什么我们过去曾经在某一年,我们看到一个很珍奇的物质,这个东西很特别,我们当初真的是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经过了一年、二年、三年、几年过去以后,我们对于这件事情不但是忘记了,连忘记的念头也没有,忘得干干净净。后来在某一个特殊因缘当中,我们又再看到了一次这个珍奇的物品。因为你过去有这样的一个种子,你又看到了,内心外缘的碰撞,我们过去生可能曾经亲近过三宝,受过菩萨戒,但今生忘了一干二净,但是你看到佛像的时候突然很感动,这怎么回事呢?你内心的善根被触动了,记忆宛然曾不遗失,你过去的记忆力突然间,啪!表现出来,而且清楚分明的现前,一点都不忘失,就好像你回到过去一样。
这个精纯明了湛然不动的心中,就表示什么呢?它是念念受熏,它的确会受前七转识的熏习而有所增长,或者有所损减。有何筹算,这地方的种子是无量无边,又怎么能够计算呢?
在唯识学上说,一个法会受熏,什么叫受熏诸位知道吗?受熏就是变化,它会增加。比方你看到三宝,赞叹三宝,你的善根就增加了,你诃责三宝,你的善根就退失。受熏就是什么?就是它不断的变化。当然变化就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我们本来面目不能变化的啊!
引喻申明:阿难当知!此湛非真,如急流水,望如恬静,流急不见,非是无流,若非想元,宁受妄习?非汝六根互用开合,此之妄想无时得灭。
阿难当知!这个湛然不动的体性,它不是我们真实的本性,它只就是像一个急速的水流,你远远望去,好像是很平静而没有波浪,其实它是流水流得很快速的关系,而使令流动之相不明显的显现出来,并不是没有水流,它是流得很快,流得很微细,如此而已。
假若第八识它不是一个妄想的根源,又怎么能够接受熏习呢?又怎么会有变化呢?除非我们的六根能够互相的开合、互相的互用,否则,我们第八识的妄想是不能够销灭的。
结示立名:故汝现在见闻知觉,中串习几,则湛了内罔象虚无,第五颠倒微细精想。
我们现前六根的作用当中,第八识在我们还没有转识成智,六根互用之前,它是念念受熏的,而这第八识的种子它是贯穿于过去生无始的习气。所以我们湛然明了的内心,它是一种罔象的、虚无的,而且是一种颠倒微细的妄想。
第八识我们叫根本识,因为你前面的色受想行都是依止它,才能够生存、才能够相续的。在唯识学给第八识二个字,一个叫集,一个叫起。集是它的因相,第八识它能够集合无量无边的种子,你过去生身口意的造作生起什么样的念头,它完全把你收集起来,一个都不放过的,它有集合种子功能,它能够把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全部贯串在一起。
所以蕅益大师说:什么叫过去的你?
其实过去的你,也活在你的心中。你看我们要修行的时候,有人就反对啦!我想要去拜佛,有些人就同意,过去的你不同意,但是现在的我是接受佛法的熏习,我们觉悟拜佛是功德相,为什么会有人反对呢?因为我们第八识的功能不是只有现在的你,它把过去的你也集合在一起了。所以你看我们经常会真妄交攻,很矛盾,很想这样做又不要这样做,就是你有过去的你跟现在的你,在那地方互相的抗拒。第八识它能够把现在的你,跟过去的你功能全部集合在一起。第二、它会生起,起,它会把强大的种子把它表现出来产生现行。第八识又叫做根本识,这是我们最微细的部份。
你看儒家思想讲到我们的本性,什么叫本性呢?本性就是不能改变,不管你怎么教育都不能改变。
儒家的思想是讲人性本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他为什么造恶呢?他受外在环境一时的误导而已。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所以教育就有效果,教育就是把你善良的部份启发出来。儒家的思想为什么要制礼、作乐?它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性本善,用礼、用音乐把你善良的部分带动出来。
法家的思想是完全相反,法家的思想是人心是邪恶的,这个邪恶的本质是不能改变。所以制礼、作乐,仁义道德完全没有用,只有一个有好处,严刑峻法才有好处。
性善、性恶的学说,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是经常存在的,佛法是认为人的性不是善也不是恶,因为你讲善跟恶就落入阿赖耶识去了。本经是认为我们的心性是本来清净,是本来清净跟十方诸佛一样。只是说,佛陀在清净的心中,多了一道的光明,一个修德的智慧,我们缺乏那个太阳而已,但那清净的本质是一样的,性德是一样的。
庚三、结成
阿难!是五受阴,五妄想成。
五阴都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都是一个虚妄相,它是五种不同的妄想所构成的。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5-2016 10: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持弘扬楞严经的功德
本帖最后由 谷成 于 19-5-2016 10:22 PM 编辑
摘自:净界法师开示,《楞严与净土826, 828 》
丙一、明灭恶力用
我们好好的去受持本经、弘扬本经,有什么样灭恶的功德?
多功较量
问:阿难!若复有人,遍满十方所有虚空,盈满七宝,持以奉上微尘诸佛,承事供养,心无虚度,于意云何?是人以此施佛因缘,得福多不?
佛陀经常用较量的方式,先讲出一个情况,然后再做出对比。
说:假设有一个人,这一个人做什么事呢?他用遍满十方的虚空,把这个虚空装满了七宝,然后再用这么多珍宝去供养十方的微尘诸佛,用这么多的珍宝去供养这么多的佛,而且是一一的亲自的去承事供养,不是你用寄的寄过去,是人直接走过去,而且内心当中是心无虚度,内心当中对每一尊佛都保持念念之间的虔诚恭敬。
这不可思议,心也不可思议,所供养的珍宝也非常的多,供养的又是十方诸佛。这个人这样的一个布施的因缘,佛陀问阿难尊者说:你认为这个福德是不是很多呢?佛陀提出这个问。
答:阿难答言:虚空无尽,珍宝无边。昔有众生,施佛七钱,舍身犹获转轮王位,况复现前虚空既穷,佛土充满,皆施珍宝,穷劫思议,尚不能及,是福云何更有边际?
阿难回答佛陀说:虚空是无有边际的,所以虚空里面的珍宝当然也没有边际。这地方是说,他能布施的心量是广大无边的,能施的心不可思议。第二个讲到他所布施的佛陀,是最胜第一的福田,也是不可思议。举出一个例子说:过去有一个众生。这个众生古德的注解说是阿那律尊者,阿那律尊者他曾经用一个七钱,数量很少,七个钱跟前面无量的珍宝比起来太少,用这七个钱,但是他供养是一尊佛,他不是供养无边的佛,是供养一尊佛,来生犹获七生七世的转轮圣王。用七钱供养佛陀尚且七生转轮圣王,享受七宝千子的福报,更何况你现在用现前无穷尽虚空的珍宝,来供养充满十方佛土的诸佛,以这么珍贵的珍宝,而且以这么虔诚恭敬的心来供养。这个福报以我阿难来说,我用穷劫的时间来思议也算不出来,这个福报又怎么会有边际呢?
这是佛问,阿难尊者的回答。先提出一个广大的福报来让我们想像,因为我们的想像一定要对比,凡夫的思考是二分法,二分法要对比,先安立一个很大、很大的功德再来对比。佛陀这以下就正式对比。
显经功超
极恶因果:佛告阿难:诸佛如来,语无虚妄。若复有人,身俱四重十波罗夷,瞬息即经此方他方阿鼻地狱,乃至穷尽十方无间,靡不经历。
佛陀又讲出另外一件事情,要讲之前佛陀先证明佛陀是不妄语:
说:身为一个佛陀,他的特点是他讲的话是不虚妄。佛陀一生当中,要嘛不讲话,保持默然,表示这一件事情还不确定。说:佛陀,我会不会往生啊?佛陀不回答,佛陀只有为初地以上菩萨才授记,因为我怎么知道你会不会往生呢?这地方充满变数。佛陀不为不定聚的众生做最任何授记,所以佛陀不回答。但是佛陀一旦回答,就是真实不虚,佛陀的口叫金口,一讲出去的话是三世不改,佛陀讲的话是没有虚妄。
在没有虚妄当中,佛陀就以它不虚妄的真实语,讲出以下的话:
有一个人他过去造了声闻的四波罗夷,俱足四重戒法全部都破了,而且也破了菩萨戒的十波罗夷,当然这罪就特别的重。他这么重当中,他的时间也不多了,他瞬息,就是可能他生命也快结束了,马上就要经历他方的阿鼻地狱,此方的阿鼻地狱结束以后,再经过他方的阿鼻地狱,乃至于他要次第辗转的穷尽十方世界的无间阿鼻地狱都要经过,这个人罪太重了。
那怎么办呢?
暂时弘经:能以一念将此法门,于末劫中开示未学。
这个人造了这么重的罪,但是他能够一念的将此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门,在末法当中,开示这些颠倒众生,整天就是心外攀缘的这些人。
这一念法门啊!《楞严经》就是在讲一念而已,一念的相应,一念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就做这件事情。
罪灭往生:是人罪障,应念销灭,变其所受地狱苦因,成安乐国,得福超越前之施人,百倍、千倍、万倍、千万亿倍,如是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个人的罪障就在一念之间的回光返照,正念真如当下销灭,而且他的业也改变了,念头改变以后,他未来的果报就改变,他本来要到地狱去,变成安乐果。而他的福报也超过前面用无量无边的珍宝布施十方诸佛的功德,百倍、千倍、万倍、千万倍,乃至于算术譬喻所不能及。
丙二、明生善力用
阿难!若有众生,能诵此经,能持此咒,如我广说,穷劫不尽,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至菩提,无复魔业。
这地方讲到增长我们大乘的菩提善根。
若有众生能够经常的读诵这部经,能够诵持楞严神咒,这么多的功德,如果以我佛陀的角度来广泛宣说,那是经历穷劫都不能够穷尽的。如果能依我所说的首楞严王三昧的法门,依我教言,宣扬此法门,成就利他之功德,如教行道,这是自利的功德,你自己受持对别人演说,你有什么好处呢?你从凡夫位到无上菩提,你经常知道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经常知道达妄本空,知真本有,起码你在过程当中,不会招感魔业。
这地方的魔业包括什么?包括不会招感凡夫的罪业,也不会招感外道的邪见,也不会招感二乘的偏空涅槃,你在整个回家的路,你会直趋无上菩提,不会有中间的差错。
你看刚开始我们大家都发菩提心,一直往大乘的无上菩提走,但是越走人越少,很多人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有些人跑到外道,有些人跑到二乘去,他就是没有好好的把整个过程,很清楚的弄清楚,这很可惜,初发心很好,中间产生差错。
感恩法师开示。愿以分享此文功德,回向一切众生,回向无上菩提,回向西方净土,回向四众和合,回向正法久住。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