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18-9-2007 10:3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十二因缘的流转门
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觉悟时,他于菩提树下观这十二因缘,发现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故想要度化众生,使他们解脱。因此佛陀从十二因缘的老死开始逆次而观察:一切众生都得承受“病”、“老”、“死”之种种痛苦,他以智慧慢慢的发现到众生有“老死”是由于有“生”,有“生”是因为有“业有”,所谓“业有”是欲有、色有、无色有,因为我们有了将来欲界、色界和无色界的业,它们会推动我们将来要重新出世--生;佛陀观察到并没有“我”在造业,而是身心(假我)对世间的种种事物产生了执取,渴求将来有,造成了有业报;我们有“有”是因为有“取”;有“取”是因为有“爱”,我们过去的业习对事物有贪爱,接触境界时,贪爱心就生起,对境界所看到的东西产生执著;“爱”的生起是因为有“受”,我们的六根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贪求乐受。因为有乐受,造成我们业习中“爱”的心生起;反之它则不生。假如我们天生是聋子,从没听过声音,那对歌声、鸟声等,就不会贪爱;因为我们有感受到声音,所以才会贪爱它。佛陀说我们有“受”,就有贪爱,所以受是爱生起的原因。我们有“受”是因为心依靠六根接触外境,根、尘、识产生“触”,因为有“触”,所以有“受”。佛陀继续观察,发现有“触”是因为有“六根”,没有“六根”我们的心就没办法与外境接触;接着佛陀又继续观察,发现“六根”的形成是因为我们在母胎里有“名色”的活动,所以产生“六根”;佛陀说因为有“名色”,所以有“六入”。我们会受生就是有“识”,我们死后,精神继续活动,我们会被业转去入胎,结果就在胎里成长。佛陀发现有“识”入胎,就有“名色”;那“识”又是从那里来那?佛陀不再追察了。然后佛陀观察由于有“识”故有“名色”;因为有“名色”,故有“六入”;因为有“六入”,故有“触”;因为有“触”,故有“受”……顺观至有“生”故有“老死”,此称为流转门。
(六) 十二因缘的还灭门
我们在十二因缘的流转中,以如何灭除它的角度来看,叫做还灭门。要怎样才能把老死灭掉?佛陀观察只要不“生”,就没有“老死”;灭三界“业有”就不“生”;如果我们不执“取”,那“业有”就不会生起;只要把“爱”灭掉,“取”就不生;因为“爱”是过去的业习,只要把它灭掉,就不会执取了;“受”灭则“爱”灭,以此类推,最后只要无明灭掉,此大苦聚也灭。然后顺观无明灭故行灭,乃至老死亦灭。
(七) 如何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
只要现在不造业,不迷惑,那现在的爱,取无明就断除、觉悟,过去所造的业就好像无根的树,再也生不起。既是说,这十二因缘告诉我们,过去的无明与业行延续到现在,如果我们觉悟不爱不取,就不会产生我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烦恼。无此烦恼后,我们就会发现十二因缘中的每一支都是无常、无我、缘生无性。既然如此,那又是谁在生?谁在受老死那?当这些执著都没有了,我们就会觉悟到没有一个众生在流转生死,受轮回之苦。只要觉悟现前的无明,在爱、取时不迷惑,我们就会发现这其中没有我。既然无我,就不会继续流转,同时也会发现到,所有的迷惑都没有了。我们在爱、取之前,感受外境的当时,觉悟它,不再去执取,这样就不受后有。
(八) 十二因缘的三世两重因果
无明与行是过去的因,识、名色、六入、触、受就是我们现在所受的果报;我们现在有爱、取就会造业,是现在的因,将来就有生、老、死;所以过去因是过去世;现在果、现在因是现在世;未来果是未来世,总共有三世。那么三世为什么又说两重因果?第一重因果是过去因形成现在果;第二重是现在因造成将来果。所以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它又告诉我们惑、业、苦的轮转,因为迷惑造业,所以要承受业报之苦;我们在苦中又迷惑,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周而复始,没法间断与中止。
后来的论师把十二因缘讲为胎生学说,好像在解说怎样入胎?在胎中怎样生出六根?六根圆满怎样出胎?出胎后几岁有触,几岁有爱、取等等,这是一些论师如此诠释,不是佛陀阐述的。好像《俱舍论》,就是以年龄的划分来讲解十二因缘,这是不正确的。佛陀讲十二因缘时,不说三世两重因果,也没有说惑、业、苦,只是直接了当的说十二因缘,后来的论师加以分析,说它有惑、业、苦以及三世两重的因果,此虽非佛说,但是这是正确的。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8-9-2007 10: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十二因缘给我们的启示
(1) 十二因缘流转顺、逆观从“老死”追寻到“无明”,称为逆观;从“无明”追寻到“老死”,称为顺观。此顺、逆观又可分为流转门的顺、逆观与还灭门的顺、逆观。十二因缘流转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生(流转)的原因,所生的果报;还灭门的顺、逆观就是看它灭(还灭)的原因,所灭的果报。顺观就是“无明”灭“行”就灭,“行”灭“识”就灭,“识”灭“名色”就灭,……。逆观是:如果要“老死”灭则要灭掉“生”,要灭“生”就要灭“有”,要灭“有”就要灭“取”,……。这就是还灭门的顺、逆观。
(2) 佛所说的十二因缘中的十二支缘生法,其共同性质是无常、无我、没有作者、没有受者。佛陀还告诉我们生死流转真正因果之所在,不明白十二因缘者,就会误会这世间与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或误会人是父母生的,以为人以前是什么都没有--无因,突然间从母胎中出世,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知见,我们学习十二因缘,以智慧观察而破除之。
(3) 应以智慧观察,截断十二因缘的流转我们的识入胎、名色、六入(六根)都不能改变;我们眼睛一直感受到柔和、鲜艳、暗淡等颜色的刺激;耳朵听到和谐或是刺激的声音等,这些由我们的六根与外境接触而产生的“触”,因触而产生的“受”,我们也都不能改变,然而我们要觉观它,把握它。假如我们很清楚的觉悟到这个“受”的话,那必定会认识到它是不自在,是苦的,这时我们就不会有爱、取了。既是说我们现前的六根,接触外境时,觉悟到耳朵感受声音的苦、乐;眼睛感受颜色的苦、乐,那就有办法放弃爱、取;如果不能觉知,就会坠入爱、取中。也既是说,如果你对“受”明明了了,那爱、取就有机会放下;如果我们对“受”观察觉悟,然后来觉悟爱、取,使他们不再生起,如果我们能把握,那就可了生脱死。我们过去有无穷无尽的业与无明,但是现在的觉悟,就能够把它们全部丢掉。打个比喻说:一个做母亲的人,对子女贪爱执著,儿女快乐,她亦快乐;儿女悲哀,她也悲哀,如果有一天她觉悟到;这个人跟我有一段因缘,前世与我的缘比较深,今世生活在一起,如此这般地做母子(女)罢了。你无需为他而悲哀,也不必为他而快乐,他有他的业,为什么别人的悲哀与快乐,你无动于衷?而子女的悲哀与快乐却能牵引你,使你喜上眉梢或牵肠挂肚?如果你观察到这一切都是缘份,看的很清楚的话,这个悲哀与快乐就会消除。讲的更简单一点:有钱人玩古董,古董是什么?是石头、破砖烂瓦?其中有何物值得你爱,使你执著?这个杯子有什么东西使你快乐?没有。但是一千年的杯子,你却对它有无穷的乐趣,爱不释手,那时因为你贪爱它。如果你观察到这也不过是个千年的杯子罢了,现在这个杯子也是杯,我为什么要执著千年的杯子那?如果你看清楚,把它放下,那就没事了。所以我们要观察贪爱是从哪儿生起,才能把贪的烦恼放下。其他的种种烦恼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觉悟、掌握咱们的心念,爱、取不生,那么一切终归与寂静,烦恼不生起,内心一团平静,寂灭的境界,称为涅盘。
(4) 佛陀在经中对十二因缘有各种譬喻
(a) 植树的譬喻
流转门有如种树浇水加肥料,树木就茁壮成长;还灭门如种树不浇水,不施肥,树木就长不好;如把树砍掉,那它就长不起来。十二因缘也是一样,我们在“受”这儿加水、加肥料(加爱、取),那它就越长越多,长出将来的业有,生、老死。如果在“受”这儿把它斩断爱、取(不加水与肥料),那它就不能成长,甚至于“受”也不生,那你就进入无馀涅盘。
涅盘有两种:一者、有馀涅盘。二着、无馀涅盘。证悟阿罗汉果的圣者,是处在有馀涅盘的状态,他没有爱、取了,这就好比一棵树,不加肥料和水,但是树根和树干还存在,继续等到这棵树老、死。因为阿罗汉有过去的业继续存在,如果他今生的身体舍报后,没有了“受”、“触”、“六入”,那就好像树根断了,他再也不来受生,那么我们就说他把这十二因缘这棵树的根都斩断,再也不能成长了。
(b) 油灯的譬喻
如果油灯添油,他就会继续燃烧,反之油灯就会熄灭,佛说十二因缘亦复如是。
佛陀教导我们观察十二因缘时,如人口渴,发现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如口渴,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它有毒,喝了会被毒死,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我们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去爱、去取,这样才能截断生死的流转。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9-2007 05: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7.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
[净空法师]
邪知邪见,邪知见也要看他造业浅深广狭。如果他影响别人少,他的报就轻;如果这个邪知邪见,影响的人多,影响的时间久,他的报就重。所以有人问我,邪知邪见的人写出来的文字,他的文章写出来的书,误导这些众生,将来他要堕地狱,什么时候能出来?我给他说,我也是根据佛经上讲的。这个世间他所出的这些书一本都没有了,他才可以出离地狱。如果还有哪个图书馆藏著一本,他就糟了,他就不能出来了。由此可知,他的东西愈印得多就愈糟糕,他的罪就愈重,他影响的人多,影响的时间久,不得了这个罪过。所以我们说话也要小心,要有录音的话就跟书一样,什么时候你录音带在这个世间完全消失,完全没有了,你在地狱才能出来。还有一套,有人保存,你就糟了,你就脱不了地狱。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一点都不错。所以菩萨教给我们,‘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人家讲话的时候,我们听不清楚最好,不管他讲什么,阿弥陀佛,你一句话就回去,比什么都好。为什么?没有听的必要,都是无意义的,除了阿弥陀佛之外,统统都是无意义的,你听它干什么。老实念佛决定往生净土,听这些是是非非、闲言闲语,一定搞六道轮回,增长自己的罪业,划不来。
“边地受生”,边地就是现在所谓是文化落后的地区,叫边地。人这一生当中,要生在文化落后地区,就没有受教育的机会,他怎么能不愚痴?愚痴必定造作罪业,所以这个果报很可怕。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9-2007 06: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8.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净空法师]
惠能大师教给我们的话非常有道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两句话不是普通人能够说得出来。换句话说,还见到世间有过失,自己没有过失,别人有过失,你修学就有困难,你就有障碍。什么时候真正能做到不见世间过,只见自己过,你才算真正有进步,真正消业障,转祸为福。纵然不幸生命失掉,遭人陷害或者被人杀,也是转祸为福,为什么?你决定生到好处,你舍这个身,再受这个身,比现前环境不知道要好多少倍,即使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必定生天道享天福去。假如遇到灾难,一念怨恨心,灾难不能避免,而且堕落三途,这个地方差别多大?理跟事我们都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我们前面是十法界,十法界是十条道路,有智慧的人这十条道路是自己选择,选择好道,只有一些愚昧无知自以为是,他不懂得选择,堕落在恶道。我们能够明白这些事理,这是佛菩萨、祖师大德的教诲,这个恩德太大太大了。如果我们没有遇到佛法,哪里会知道?遇到这些灾难,我们怎么会心能平得下来?今天能够平心静气观察世间,都是得力于佛陀的教诲,所以佛菩萨、三宝的恩德实在讲超过父母。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9-2007 06: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9.佛法里再重的戒律都有开缘
[净空法师]
菩萨一切为众生,地藏菩萨只要众生能得度,我入地狱也甘心,这是地藏菩萨的精神。所以不斤斤执著这些小节,这做得如法。佛法里头,再重的戒律都有开缘,这叫开戒、开斋,不是破斋、不是破戒。如果你自己有贪心,你找的信徒,我不好意思你们常常请我,你就破戒了,那就错了。决不是有意自己这么做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所以大乘法里面,这是方便多门,归元无二路,跟小乘人思想见解这些行持不一样。大乘确实是开放,它掌握到原理原则,一切以利益众生为第一,利益众生真正利益自己。
像现在经上所讲,农历对我们是相当不方便,但是要懂得它的意思。现在一般都用星期,如果我们每一个星期,能够修斋戒一天、两天,那功德就非常殊胜。虽然不一定是在这个日期里面,但是一个月的时间不长,这些考察的鬼神一定都能够看见。现代人要过现代的生活,我们不必拘泥在经典上所说,但是精神一定与经上讲的相应,这样就好。一定晓得通权达变,利益现代人的生活,让他在生活上不至于感到有压力,这样就好。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9-2007 06: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0.做到五戒十善,来生可再得人身
[净空法师]
不但迷惑,“若遇恶缘,念念增益”,‘益’是加多。我们看看现在社会环境,六根所接触的都是恶缘,自己无始劫以来烦恼习气很重,再看到外面这种种诱惑的恶缘,念念增益就是又造罪业了。这几句话确确实实是,把我们现前社会的现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太清楚、太明白了。我们自己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头不晓得,所以这几句经文我们要特别把它记住,时时刻刻想到菩萨的教诲。我们确实生活在这环境里面,如果没有高度的警觉,这一生虽然缘很殊胜,得人身、遇佛法,缘虽然殊胜,将来果报并不殊胜,怕的是还要堕三途,得人身都靠不住。你要想来生再得人身,你就想想你的五戒十善有没有做到?五戒十善,自己非常冷静客观去观察,我们五戒十善可以达到八十分,来生得人身没有问题。如果五戒十善能够达到满分,来生决定生天。假如五戒十善连五十分都保不住,那就危险了,三恶道去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9-2007 06: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1.未证得阿罗汉以前,决不要相信你自己
[净空法师]
我们非常幸运遇到佛法,能信、能解,又能依教修行,我们的思想想法看法,跟佛说的标准很接近,所以在动乱的社会里面,动荡的世界里面,我们还能保持几分的平静,非常难得。愈是认真学习,相信佛所教导是正确的,我们自己所想是错误的,首先要有这个觉悟,要有这个肯定。正如同佛在经上讲,你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决定不要相信你自己的意思,你相信你自己意思,自己想怎么做决定会做错事;你证得阿罗汉之后,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阿罗汉的标准是什么?这太明显了,阿罗汉的我执破了,无我,念念都是为一切众生,没有我了,那个时候你的想法就可靠了。所以佛界定是阿罗汉这个标准,我们要懂得他界定真正的意思在哪里?换句话说,你还有我、还有自私自利,你的想法就不正确、就不可靠,你真正做到无我无私,念念为社会、念念为众生,你的想法可靠。我们还有我、还有私心的时候,这怎么办?必须舍弃自己的想法,遵从佛的教诲,这样不至于有大的过失。佛所讲法教我们利益众生,当然与自己的利益要相违背,我们在心理上要克服,现在人讲牺牲奉献,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大众的利益,这是佛教导没有觉悟的众生。已经觉悟的人不需要再教导,他自己所思所作所为自然相应,与佛菩萨所说的相应。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19-9-2007 06: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2.地藏菩萨与阎浮提众生有大因缘
[出自净空法师《地藏经讲义》]
【是地藏菩萨摩诃萨,于诸菩萨誓愿深重。世尊,是地藏菩萨,于阎浮提,有大因缘。如文殊、普贤、观音、弥勒,亦化百千身形,度于六道,其愿尚有毕竟。】
这段经文是给我们做一个比较,显示地藏菩萨与我们这个世间有特别的缘分,文殊、普贤、观音、弥勒跟我们世间也有很深的缘分,并不在地藏菩萨之下。此地比较的是誓愿,所以说其他的菩萨在六道里面度化众生,那个愿还有终了的时候,唯有地藏菩萨发的愿没有终了,‘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个愿比诸菩萨的愿确实显得要深重。我们知道像文殊、普贤、观音、弥勒都是古佛再来,示现菩萨的身分在六道里面度化众生。佛在经上说过,文殊菩萨过去曾经作龙种尊佛,这说明久远劫之前他们都成佛了,现在在这个世间帮助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正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是这么个意思,我们要懂得。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9-2007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3.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仁慈、充满了光明、清凉、安慰的一种言教,根据这种言教的信仰而建立之教团形态,便是佛教。
所谓正信,就是正确的信仰、正当的信誓、正轨的信解、正直的信行、真正的信赖。正信的内容,应具备三个主要的条件:第一必须是永久性的,第二必须要普遍性,第三必须是必然性的。换一个方式来说,便是过去一向如此,现在到如此,未来必将如此。凡是对于一种道理或一桩事物的信仰或信赖,如果禁不起这三个条件的考验,那就不是正信而是迷信。一个宗教的教理,禁不起时代的考验,通不过环境的疏导,开不出新兴的境界,它便是迷信而不是正信。
但也无可讳言的,正信的佛教,在大乘的流行地区,尤其是在中国,一向是被山林的高僧以及少数的士君子们所专有的,至于民间的正信,始终未能普及,一般的民众,始终都在儒道释三教混杂信仰的观念中生活,比如对于鬼神的崇拜以及人死即鬼的信念,都不是佛教的产物。
[作者:圣严法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7 01:0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4.[目莲] 与 [地藏菩萨]
首先就是民间信仰中的「目莲救母」之故事,这目莲救母的故事情节,你我小时候大概都看过电影、电视剧、歌仔戏、小说、传说等。很多人都误认为目莲是中国人,更自己想像著,认为目莲救母之後,也修成佛道,最後因释迦佛的托负,而做了地藏菩萨。以上民间所流传的是很严重的错误,大概是电影中目莲的造形很像现比丘像的地藏菩萨,且目莲手上拿著很像地藏菩萨的锡杖,又直闯地狱勇猛无比,於是便顺理成章的被误认为是地藏菩萨的前生吧!其实目莲是佛陀(本师释迦牟尼佛)住世时的印度人,并且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神通第一)。
第二点要澄清的是,一般佛教徒所供奉的地藏菩萨,有两种造型,一为现比丘像,另一是头戴五方佛帽子的地藏王菩萨。而我们常会看见佛教徒所供奉的地藏画像中,中央是头戴五方佛帽的地萨王菩萨,随侍在旁的,一为老者,另一边为年轻比丘。很多人把这一老者当作土地公,而另一年轻的比丘当作是目莲,反正这老者造型上很像土地公,而土地公是阴神,当然归地萨菩萨管辖了。那年轻比丘很像目莲,反正目莲入地狱救母之後,就被地藏菩萨收为徒弟啦!以上民间所流传的,真是一派胡言,就让笔者来澄清一下。话说於中国唐朝时,新罗国(现今韩国)太子金乔觉,来到中国的安徽省,苦修了七十五年地萨法门,终於修成了地藏菩萨的化身。这时地藏化身(即金乔觉)遇到了一大富翁员外,也度化了这名叫闵公的员外,这闵公就问地藏菩萨说:「我愿意捐地供您修行建庙」,地藏菩萨只要求自己身上所披的袈裟那么大之土地就可以了,当然闵公便欣然答应了,地藏菩萨脱下身上袈裟,往空中一抛,哇!竟然一直扩大到整片山峰,这时闵公看得目瞪口呆,因有言在先,也只有诚心的布施这一整片山了,而这座山就是中国四大名山,地萨菩萨的根本道场「九华山」了,随後闵公及自己的儿子道明都皈依了地萨菩萨,并虔诚的修持地藏法门,所以在地藏座下的一长者为闵公,另一为道明尊者。
另外一个问题,也是大家心中很纳闷的疑惑,那就是地藏菩萨比较大,还是十殿阎王比较大?就好像也有人问说:释迦牟尼佛比较大,还是玉皇大帝比较大?其实佛菩萨是不会跟您比大小的,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中,总共分为二十八层天,而道教的玉皇大帝统领第二层天,弥勒菩萨所教化的兜率天是第四层天。道教玉皇大帝是正派的神灵,一向是最护持我正信佛教的。而玉皇大帝之下,有十位王爷,被派往地府幽冥,掌管十殿,俗称十殿阎罗,这些阎罗王们也是最护持佛教正法的。而地藏王菩萨是教化地府幽冥的大导师,如有人一生作恶多端,也没积什么功德,死後会被勾魂使者黑白无常前来取命,将亡灵的魂魄带到各所属的城隍庙登记入阴籍後,再送到幽冥地府。人只要一沦入鬼道就很可怜了,要等待阳上子孙行功积德,并广设水陆法会,供奉地藏王菩萨或十方诸佛之功德来回向,鬼魂才有可能得到利益的,不然不小心死後混到地府去,也只有幽冥地藏菩萨处,才有正信佛法的。要想出离幽冥之苦难,也只有蒙地藏菩萨之慈悲,方得以救度的。故读者所问的:阎罗王「大」还是地藏菩萨「大」,其实际的状况是:连阎罗王都是信奉佛法、礼敬地藏王菩萨的。
[来源:般若皎月;许琼月敬笔] |
|
|
|
|
|
|
|
发表于 24-9-2007 01:1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晨空 于 21-9-2007 06:40 PM 发表 
103.正信的佛教
事实上,佛教的本质,并没有迷信和正信的分别,佛教就是佛教,佛教的基本内容,到处都是一样,永久都是一样。佛教是从大觉的佛陀──释迦释尊的大悲智海之中流露出来,那是充满了智慧、充满了 ...
我师父说创价不是正信佛教,不晓得楼主如何看?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7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7 05:2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5.藕益大师 (浄宗九祖)

许多佛教徒都知道中国明朝末年的佛教四大师,简称「明末四大师」,即莲池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大师、藕益大师等,而莲池及藕益大师是以修持净土法门为主的,憨山及紫柏大师是以禅宗的修持为主,其中又以憨山大师更是中国禅宗近代最大的成就者。
藕益大师(1599-1655),俗姓钟,名际明,又字藕益,是江苏吴县人。他的父母长年持诵大悲咒达十多年,有一天其母亲梦见观音大士送子而来,于是就生下了藕益大师,这时候是明朝万历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亥时。
明朝末年的藕益大师于七岁时就开始吃素,十二岁时就已经聪明到在学堂教书教学生,而藕益大师也是一个性情中人,很有正义感的,因从小只接触到孔孟思想及读圣贤书,故便慨然以千古护教(儒教)自居,并发大誓愿要大兴孔孟思想,灭尽佛教(释)与道家(老)的学说。于是就大开荤酒之戒,并作论数十篇激进的文章攻击佛道两教,且又梦见自己与孔子、颜回见面等等,更加肯定自己「儒教」的深厚宿缘。但到了藕益大师十七岁时,在一次偶然机会中阅读了莲池大师所著的「自知录」及「竹窗随笔」之后,藕益大师大为感动,并痛哭流涕,深知过去多年来批佛灭道是错误的,于是不再谤佛,更于佛前起深心的忏悔,并将以前所写的驳佛谤佛的论作全部烧掉,且终生献身佛教,而成为明朝末年佛教四位大师之一。
自古以来,类似藕益大师在学佛前,因未深入了解佛法而毁佛谤法的人相当的多,甚至在学佛之后,还一直分不清楚那些是佛所说的真理,那些是相似佛法或外道邪说的人,也是不少。
藕益大师二十四岁时,有一天梦见自己去瞻拜憨山大师,早期年少无知时藕益大师因为受儒教的影响,而误认为佛教就如同民间信仰道教一样的是「拜偶像」、「拜鬼神」信仰,后来才猛然觉醒,一心向佛,更诚恳的忏悔自己过去毁佛、谤佛、灭佛之重罪。而憨山大师的大成就正是藕益大师心目中所仰慕的,故在精神的「梦中世界」就与憨山大师交感了,这也是梦幻中阴的一种。
藕益大师共有三次梦见憨山大师,并且得到憨山大师梦中教示及点化,后来就追逐憨山大师的门下弟子学佛,后来又经过母亲病逝的打击及哀痛了知人世无常,而使得藕益大师的出家因缘渐渐成熟。藕益大师一生不求名利,只有一心向佛,这可能也是观音大士送来人间弘法行愿的「再来人」的特质吧!在藕益大师出家时,便发了三大誓愿:
(1)未证无生法忍(即开悟大成就),绝不收徒众。
(2)不登高位。
(3)宁肯冻死、饿死,绝不为长养色身而为人诵经、礼忏及化缘,来求取温饱。
大师二十八岁那年,慈母过世,尽孝子礼毕,誓断世缘而往松陵掩关苦修,不料关中大病,乃以参禅工行,求生西方净土。闭关三年出来后,本想朝终南山,因道友雪航愿传律学故停留龙居讲述了《毗尼事义集要》及《梵室偶谈》。三十一岁,随无异禅师往金陵(今江苏南京)参学,数月之间尽谙禅门流弊通病,是以弥坚弘律之决心。三十二岁后又专注于研学天台教理。第二年秋天前往浙江孝丰县的灵峰山,三十五岁领众修造西湖寺,此后近二十年间,大师游历江西、安徽、浙江、福建各地,主要从事阅藏、讲述经教、著作及弘传净土学说等事。直至晚年仍然不倦于业。清顺治十二年(1655)正月示疾。遗命身体荼毗后,屑骨和粉,分施禽类与水族,以结往生西方之缘。趺坐念佛,向西举手而寂,时年五十七岁。弟子等奉师入龛,三年后,如法火化启龛时见大师趺坐巍然,发长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齿不坏,实为不可思议。门人不忍遵从遗嘱,而奉师灵骨,建塔于灵峰之大殿右。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24-9-2007 05:25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4-9-2007 06: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6.佛教的修持方法是甚么?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仅仅信仰佛教而不作佛教生活的实践,那只算是种了一些将来成佛的善根种子,但却很难得到即生的利益。
佛教的修持,即是佛教生活的实践。最主要的有四大项目,那就是:信、戒、 定、慧。
没有信仰心,根本尚未进入佛门,所以,信心是学佛的基本要求。皈依三宝,就是信心的最初建立。
戒的内容很广,一般的要求,能够持好五戒十善,便可以了;若能增受八戒乃至菩萨戒当然是最好的事。戒对于佛教徒的功能,好像战场的防御工事对于戍守士兵的功能。若不先把五戒十善持好,根本没有佛教徒的气质;如不持戒而修禅定,也会落入魔境。
禅定,是收心摄心而使心力不受外境动摇的工夫,这也是各种宗教共同著重的工夫,印度的各外道宗教都修定,中国道教的吐纳以及西洋耶教的祈祷,也都是禅定工夫的一种。禅的功能,能使心念集中定于一境,唯有有了心定一境的工夫,才能体察到宗教价值的崇高伟大,才能得到身心方面的轻利安乐──绝非五欲之乐能够相比。一旦有了这种心定一境的经验之后,他的宗教信念也会加倍地上升,再要他不信也不可能。
但是,禅定的工夫并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独有的是指导禅定并脱落禅定之贪著的智慧,因为,禅定虽是不受外境动摇的内证工夫,一旦进入禅定,受到禅悦之乐,便容易贪恋禅悦之乐而不思离开禅定了。像这一类人,一旦色身死亡,神识便生禅天。但在佛教的境界层次中,禅天分为高下的八大等级,称为四禅八定,四禅八定都是三界之内色界及无色界的天境,天的寿命虽长,却未解脱生死,所以佛教只是把禅定当作修持的一种方法,而非修持的目的;所以中国的禅宗,虽然以禅为宗,却是重开悟而不重禅定。悟,就是智慧的开发,唯有开发了悟透诸法实相的智慧,才能解脱生死而出离三界。
[来源:学佛知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9-2007 12:3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7.最好修学那一宗?
佛教的各宗各派,都是由于学佛者的根性及时代环境的不同而产生。所以如果站在佛教的根本立场上说,宗派是多余的,如果执一非全,那不唯是学佛者个人的损失,更是整个佛教的不幸;正像浙江的宁波人喜欢吃臭,湖南人喜欢吃辣,山东人喜欢吃辛,山西人喜欢吃酸,那末你说,究竟那种该吃,那种不该吃呢?
佛教的内容,无所不包,虽不即是科学,但不违背科学;虽不即是哲学,但却超乎哲学;虽不即是文学,但却确有文学;虽不即是美学,但已创化了美学;虽不即是宗教,但也不缺宗教的素质。
因此,我们修学佛法,最好是选择近于自己根性或兴趣的,作为入门的方便。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虚大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任何一宗,均可汇归禅的精神;至于律宗,乃是整个佛教的基础,它对佛教的重要性来说,正像六法全书对于中华民国,所以严格地讲,律宗不该自成一宗,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自晚唐以下的中国佛教,禅宗特盛,继而禅净合一,晚近,禅宗出了寄禅及虚云,净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谛闲,华严出了月霞,唯识出了欧阳竟无(渐),但从大致上说,在民间仍以禅净二脉的影响力较大,在学术界则以唯识的影响力较大。密宗虽也盛行,但是非常混乱。
最值一提的,是太虚大师及其门下,他们不再拘泥于某宗某派,而是直从佛法的根本精神上,统看各宗各派,打破门户界限,还归各宗的本来地位,太虚大师以三大系,统摄大乘各宗派,那就是: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因此,除了唯识及三论两宗各成一系之外,其余各宗,均归法界圆觉宗所摄。到了太虚大师的学生,近人印顺法师,又将大乘三大系更动了一下,称为:性空唯名论、虚妄唯识论、真常唯心论。太虚大师以法界圆觉为最圆满,印顺法师则以性空唯名为最究竟。前者一生推崇起信论及楞严经,后者宗本阿含教义,贯透般若空的思想,人家说他是三论宗,他却否认此说,因为中国的三论宗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思想,而非印度空宗的原来色彩。
事实上,不管你叫它甚么名字或放在甚么地方,玫瑰花总是一样地香。古今诸大德的左判右摄,乃是为了使人更加明白佛法的内容和研究的系统与方法,若要修学,凡是走上了路,「法法皆通涅盘城」。因为,佛法只有浅深偏圆之别,而没有好坏是非之分;浅的是深的基础,深的是浅的进展;偏的是圆的部分,圆的是偏的全体。然从研究上说,必须脉络分明,所以要左判右摄。
不过,到此为止,我们应该注意,中国的大乘八宗,已经归纳成了三宗,八宗的门户,应该不复存在,乃至大小乘的界限,也当一律铲除,俾使整个的佛教,重归统一。如果尚有甚么人要做某宗某派的孤臣孽子,希望成为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那是没有必要的事了;事实上,历代高僧,未必就是某宗某派的第几代祖师,徒有法卷授受的所谓「嗣法门人」,也未必就是有证悟的高僧。至于大乘与小乘之分,也根本不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欢迎,中国人说他们是小乘,他们也会说大乘非佛教,这种分河饮水而彼此轻视的局面,谁说是合理的呢?
当然,对于一个初进佛门或将进佛门的人来说,起步点的选择是必须的。以我的看法,初出家的比丘及比丘尼,应该先学僧尼律仪,但却不必就入律宗;晚年学佛的在家居士,应该专心念佛,但却不必就入净土宗,也不必就是念的西方阿弥陀佛──尚有兜率内院的弥勒佛,东方的药师佛等;如果是以学术思想的态度来亲近佛教,那末般若空及唯识有的两大系,都是最富发掘价值的宝藏。
以修学的行程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难行道,一是易行道。难行道是指自初发菩提心起,生生世世行菩萨道,生生世世牺牲自己而成全众生,那是靠著所发的愿力,维持住一生又一生的救世工作,这是非常艰难的行门,如果愿力不够坚强,往往会在再三再四的挫折之中退心,但是这一行门的行程,却比易行道来得快速,要比修学易行道更早达到成佛的目的。易行道是指藉著诸佛愿力所成的净土,长养各自的慧业,也就是以凡夫的身分往生佛国,在佛国的环境之中培养慧业,到了「不退」的程度,乃至到了圣位的境界,再入凡界行菩萨道而广度众生,所以,这是比较安全而稳当的,却是迂曲而缓慢的。
一般没有自信或信愿不够坚决的人,最好是修学易行道,易行道的宗教价值及其作用,可以说与基督教的求生天国,有著异曲同工之效,虽然两者的内容不可同日而语,但其强调「信」的力量则几乎一致。再说,基督教讲「信、望、爱」,佛教则强调「信、愿、行」鼎足而三的功能。所不同的,佛教是以众生的本身为主,基督教则以上帝为主,基督教的出发点及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上帝的权威、服从上帝的权威、依赖上帝的权威。佛教则为以众生自己的力量感通诸佛而期进入佛土,与佛同处,所以,除了死心塌地的信,还需要与佛的愿力相应(不是如基督教所说的「宠爱」),才能往生佛国,诸佛的愿力有「通」与「别」的两种:通愿是诸佛共通皆有的,那就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通常称这为四弘誓愿;别愿是诸佛各别成就的愿力,比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唯有我们也发了诸佛的通愿,才有进入诸佛国土的希望,也唯有能与某佛的别愿相应了,才有生到某佛国土的可能。这一点,在今日以念佛而求往生佛国净土的人们,几乎很少注意。同时,当我们修学净土行的易行道时,必须要把内心的至诚恳切,表现到生活的言行上来,净土的众生是「身、口、意」三业清净的,我们凡夫虽不能做到绝对清净,也当尽量使自己的身心净化,净化的德目便是五戒十善,如果内心向往净土,行为不求净化,那对临终往生佛国的希望,也是很有疑问的。
佛教的本质是崇尚智慧的,但从宗教的立场来说,与其说智慧是入佛的方法,倒不如说智慧是修学佛法的目的,固然有人是从知解而信仰而实践,但也有著更多人的信佛学佛并没有经过知解(教义)的考验,但由信愿行的实践,也可以达到应达的目的,信愿行的本身,却不一定要有慧解的支持,因此,不懂教义或者也无能接受教义的人们,同样可以信佛学佛,他们虽然不懂教义,却也同样能够得到宗教信仰的实益,比如净土的行者,虽是上中下三根兼备,虽不乏饱学之士,但从大体上说,净土行的修学,则近似这一类型;再如中国的禅宗,主张「不立文字」,主张「言思路绝,心行处灭」,他们不需要繁复的知识,因他们能从笃行之中,自然见到慧光,那就叫作开悟。正因如此,禅宗也就最适合中国人「不求甚解」而崇实惠的口味,但这否定了知解葛藤以后的信仰,决不等于可笑的迷信,故在禅宗高僧的语录,无一字不是智慧的结晶。
所以,禅净二门,最受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欢迎,因为这是不必要高深的理解知能作为入门的先决条件,但也因此而引生了若干的流弊,使部分根浅障重的学者,流于愚昧疑迷、盲修瞎练、执己非他而不自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9-2007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8.四念处
四念处。念,即能观之观;处,即所观之境也。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弟子说:“ 我入灭后,汝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在广大的佛法中,为何佛只说安住于四念处?这是因众生有四种颠倒妄见:1. 缘身执净,2. 缘受执乐,3. 缘心执常,4. 缘法执我。
如果不将此四颠倒妄见消除,则烦恼重重,随俗流转。因此在三十七道品中,首要的道品,即是对治此四颠倒妄见的四念处。此四念处即是: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的四种观法即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1) 观身不净
身念处,观身为不净也。身为父母所生之肉身,身之内外,污秽充满,无些净处,故观身为不净。又身有内外,己身名内身,他人之身名外身。此内外身,皆搅父母遗体而成。从头至足,一一观之,纯是秽物。众生颠倒,执之为净,而生贪著,故令观身不净也。
以修不净观之慧力,对治“缘身执净”的颠倒妄见。试想我们的身体是否干净?任你打扮得如何美观,当你满身大汗时,便会觉得臭气难堪,何况唾涕便溺等,皆是不净。当人死后,大家更怕看死人。人到死后,尸体腐烂,遍体生蛆,穿筋啮骨,最后成为白骨一堆,这个身体的生存,实在不净。故能观身不净,则贪爱渴想,恋慕艳丽色相等烦恼,自可消除,才能把心念安住于道法中。
(2) 观受是苦
受命处,观受为苦也。受为苦乐之感,乐从苦之因缘而生,又生苦乐,世间无实乐,故观受苦也。又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情之境,则生乐受。于违情之境,则生苦受。于不违不顺之境,则受不苦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乐受是行苦。众生颠倒,以苦为乐,故令观受是苦也。是以观苦之慧力,对治“缘受执乐”的颠倒妄见。受,乃领纳为义,也即感受外界的印象。
当我们与境界接触时,所领纳的不论是苦、乐、舍的感觉,在无常的法理上看来,苦受固然是苦,而乐受以至于乐极生悲,仍是逃不了苦。舍是舍受,即不苦不乐的感觉。因众生外有生住异灭四相迁流,内有意念中的诸想不斯,到底也是苦(即行苦)。故人生是苦,这世界充满著苦。苦既是由“受”而有,那么,如苦而不贪恋欲乐,就不为境界所转移,则“缘受执乐”的错见,便不能存在了。
(3) 观心无常
心念处,观心为无常也。心为眼等之心识,念念生灭,更无常住之时,故观无常也。又心即第六识也,谓此识心,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念念生灭,皆悉无常。众生颠倒,计以为常,故令观心无常也。
以观心无常之慧力,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心”是生命的本质,同时是众生的中心,但心不是固定独存物,而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和合的心物世界,即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世界,五蕴的身心世界是无常的,会坏灭的,故我们的心是无实体的,不过是心理或思惟之因缘关系的发展而已,绝无实体可捉取;而且心的现象,是念念生灭、刹那不住。怎么可执它为常?由此观心无常之慧力,能使心念远离执常妄见的过患。
(4) 观法无我
法念处,观法为无我也。法除上之三所余之一切法,无自主自在之性,故观无我也。又法有善法恶法,人皆约法计我,谓我能行善行恶也。善恶法中,本无有我。若善法是我,恶法名无我;若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众生颠倒,妄计有我,故令观法无我也。
以观法无我之慧力,对治“缘法执我”的颠倒妄见。宇宙万法,都是因缘互相依存,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四大(地、水、火、风)组合的躯体,一旦四大不调,五蕴离散,生命便死亡。佛说五蕴的我是“假我”,不可执为真我。但众生无知,于无我法中,妄执有我,这种妄执叫做“我见”,有了我见,则有种种偏执烦恼,便不能接受正法。故要使心念安住于道法中,便要以“观法无我”之慧力,消除“缘法执我”的错误。
修此身、受、心、法四种观想(四念处),皆是重在智慧,以慧为体--用慧观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谓诸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起四颠倒。于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多起常倒。若众生常修此四观,可除四倒,故名四念处也。在修此四念处阶段上,已经趣向真实智慧,此后更加精进,智慧增多,再修其他道品,就能步步走上八正道!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5-9-2007 12: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9.五浊恶世
我们所居的娑婆世界,佛经称为五浊恶世。所谓五浊即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观此可知,其浊恶的程度,是如何之深重了。
(1) 劫浊
人寿本为八万四千岁,后因德薄,而寿亦每百年递减一岁,减至二万岁时,即步入劫浊。可知人寿自二万岁至十岁之间,再由十岁至二万岁之间,皆是劫浊时代。劫本是时间之名,原无所谓清浊,而造成“浊”的,即是人的烦恼,故劫浊无体,因后四浊而构成为“浊”的根源。
(2) 见浊
见即众生的见惑,因见解不正,迷惑恶见,故称见惑。即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之五类恶见。名为五利使,皆属见浊范围。
(3) 烦恼浊
即六根对六尘,所生起的贪、瞋,痴、慢、疑、五种思惑,亦名五钝使,即是烦恼浊。
(4) 众生浊
因见浊和烦恼浊的结果,使众生的福报渐衰苦报增重,变为心钝体弱,多逢灾祸,名众生浊。
(5) 命浊
众生因烦恼丛集,心身交瘁,因之寿命缩短,其间老病侵乘,生灭变幻,一旦无常,便成异物,名为命浊。
此世界因具备五浊,故称恶世。今日世界扰攘不宁,我们处此五浊恶世,应坚定信仰佛教,勤修正法,向善行善,清净三业,净化身心,净化人间,是佛法流传世间之目的,即在转娑婆为极乐。
备注:
(a) 娑婆 -- 译为堪忍,谓此土众生,安于十恶(1.杀害;2.偷盗;3.邪淫;4.妄语;5.两舌;6.恶口;7.绮语;8.贪;9.瞋;10.痴)忍受三毒,及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堪忍世界或简称忍土。
(b) 劫 -- “劫”梵语劫波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谓通常年月日,所不能算之极长时间。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别。据智度论所说:人寿自十岁,百年增一,至八万四千岁为止,然后再百年减一,至十岁为止,如是—增一减,为一小劫,二十小劫为一中劫,经成,住,坏,空四中劫,为一大劫,即一世界成毁的时间。(成,住,坏,空四中劫,共八十小劫)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9-2007 11: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0.佛说阿弥陀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录自:智慧之光】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陀,如是等诸大弟子。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白话】
我亲自听到这么说:有一次,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中,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们在一起集会讲经说法。这些大比丘们,都是修行得到成就,证到大阿罗汉圣位的大圣人。他们既是大众早已闻名的、学佛人的良师益友,也是实实在在了知真如谛理、博通唯识学种种名相的大善知识。他们的名字是:长老舍利弗、大目犍连、大迦叶、大迦旃延、大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矫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大劫宾那、薄拘罗、阿那楼驮等,有这么多大弟子。另外还有许多位大菩萨:如文殊师利法王子、弥勒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等这么多大菩萨们。此外还有在三十三天的天帝,名叫释提桓因的;还有在各层天的天龙八部等无量无数天仙鬼神,都到这祗园里来,参加释迦牟尼佛讲经的大法会。
【注释】
1。佛 :佛陀之略,译作觉者或智者。觉有觉察、觉悟二义:觉察烦恼,使之不为害,乃一切智也;觉知诸法之事理而了了分明,如睡梦之寤,名觉悟,乃一切种智也。觉复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义:自觉者,简别于凡夫、外道;觉他者,简别于二乘;觉行圆满者,简别于菩萨。又,经中通常以此称本师释迦牟尼佛。
2。阿弥陀 :阿弥陀,译作无量。译名有三:无量寿、无量光、甘露,以此三名依次为法、报、应三身之称号,此为密教之说,显教唯取无量寿、无量光二名。依《无量寿经》,阿弥陀佛有十三称号。《无量寿经》云:“是故无量寿佛号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净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又,以“阿”为“本不生”之义,名“空谛”;“弥”为“吾我”之义,名随缘之“假谛”;“陀”为“如”之义,名“中谛”。故以“阿弥陀”之三字名空、假、中之“三谛”也。密教之阿弥陀,为大日如来五智之妙观察智所现。
3。经 :通题也,契经之简称也。佛所说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所具之机,故称契经。经者,径也,入道之通途也;经者,经纬也,以种种理令万事经纬分明,有条不紊也;经者,常也,历万世而不变之真理也;经者,线也,贯串种种事理以成文者也;经者,摄化也,摄化种种根机众生令入佛道也。复有,涌泉:义味无穷,至心持诵,可得无量义味也;出生:能生妙善,常诵经者,自可依仗经力,化刚为柔,变愚成智,罪灭福生,成就善法也;绳墨:能为世出世间之楷模,犹木匠之绳墨,立定规矩方圆,以楷定正邪也;显示:能示正性,令读诵者因之而开示悟入也。
4。姚秦 :历史上属“东晋十六国”时期,时间上处于公元304--439年间。其时,除东晋外,先后建立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汉(前赵)、成(成汉)、前凉、后赵(魏)、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凉、南凉、北凉、南燕、西凉、北燕、夏等国,历史上称为“十六国”。姚秦所指乃后秦姚兴所建之国,以区别于前秦符苌所建之秦国,故名姚秦。
5。三藏法师 :三藏,经律论也。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戒、定、慧三无漏学为出苦海之津梁,超凡入圣之良药。出家人能通三藏,自利利他者,称三藏法师。
6。鸠摩罗什 :具名鸠摩罗什婆,译曰童寿,其父为天竺人,出家至龟兹国,婚于国王之妹,生什。顷之,其母出家,得道果。什年七岁,随母出家,遍游西域,总贯群藉,最善于大乘。时在龟兹秦主符坚建元十九年,使大将吕光伐龟兹,获什而还。至凉州,闻符坚败,因自立。其后,后秦姚兴伐凉降之,什始入长安。兴以国师之礼礼之,仍使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宣译凡三百八十余卷。秦弘始十一年寂于长安,火化之,薪灭形碎,唯舌不坏。
7。如是我闻 :“如是”为佛语。“如”者,真如,如如不动,表佛说之法义万劫不变也;“是”者,真实,表佛说之法乃“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为阿难。“如是”为信成就,“我闻”为闻成就。加“时”、“主”(佛)、“地”、“众”,共成“六成就”,为一切经之首。
8。一时 :某一时刻或某一时期。由于历史(时间)的差异及地域(空间)的差异,不可能指出确切的时间来。这正体现佛法广大无边,它所指的时空随不同世界而异,模糊反是正确。此“一时”,正表佛愿显现、众生机熟,感应道交之时也。此“一时”亦“六成就”之一也。
9。舍卫国 :或云舍婆提,此翻“闻物”,谓宝物多出此城;又翻“丰德”,以此城多出名声之人。天台云,舍卫城又名“舍婆提”者,昔有二仙,弟名舍婆,此云“幼小”;兄名阿跋提,此云“不可害”,合此二名以名此城也。佛在世时,波斯匿王曾居于此,城内有祗园精舍,其地即今印度西北部拉普的河南岸,乌德之东,尼泊尔之南。
10。祗树给孤独园 :佛在世时有长者,梵名“须达多”,译曰善施,别号“给孤独”,建祗洹精舍之人。中印度乔萨罗国舍卫城之豪商,性慈善,好施孤独,故得此名。在王舍城听释迦牟尼佛说法,深归依之,请至其国,购太子祗多之园林,以赠释迦,使之说法。太子戏言,能以黄金布地方出让。须达多以金布地,而太子以祗树施之,此园遂因之而得名曰:“祗树给孤独园”。
[ 本帖最后由 晨空 于 6-11-2007 12:43 PM 编辑 ]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9-2007 1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比丘僧 :出家男众称比丘,出家女众称比丘尼。比丘者,受具足戒之出家人通称比丘。译作乞士,除馑男,道士等。其义为:乞士,上于佛菩萨乞法以资慧命,下于万民乞衣食以种福田,故名乞士。破烦恼:以修圣道而能破烦恼也。怖魔:以出家剃头著染衣而令魔王、魔民恐怖,怖其能行正道,能入涅盘也。净持戒:以受持尽形寿净戒故名净持戒。除馑男:以其为众生种福田,令众生得福而除众生之饥馑也;又以其为众生布法,令众生慧命得法水以资养,除慧命之饥馑也。道士者,举凡修道之士皆可称为道士,古时不分,非比现时以道家修道之人为道士也。僧之意为“众”也,比丘僧,即比丘大众也。
12。大阿罗汉 :阿罗汉,译作“杀贼”(杀烦恼之贼)、“应供”(以其果报大,当受人天供养)、“不生”(永断生死,不再受生)。断色界、无色界一切修惑,跳出三界,不再受生。未断尽前之位为“向”,已断尽者为“果”(此为无学果)。不生无生,诸漏已尽,无复烦恼,生尽行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应受人天的供养,是声闻乘的最高果位。大阿罗汉,按圆瑛老法师在《首楞严经讲义》中所述,应为“外现声闻迹、内秘菩萨行”之早已了断分段生死、即将断尽变易生死之大菩萨也。
13。众所知识 :“众”为天人大众。“知识”含二义:约天人大众而言,闻名仰德为“知”,见面聆教为“识”;约罗汉本身而言,“知”者,如实了知真如谛理,“识”者,博通识达唯识学之名相。
14。长老 :德腊(腊为出家之年份)俱高的美称。分为三种:德高腊久,有修持者,位居众僧之上,称“上座”,亦称耆年长老;德学俱优,智慧深广,断惑证真者,称法性长老;福大缘广,为众推崇者,为福德长老。
15。舍利弗 :又作舍利弗多,新作舍利弗多罗。舍利为母之名,古来二译:一为鸟名,译作秋鹭,以其母之眼如彼鸟故,或以其母之辩才如秋鹭故;一为“身”、“珠”,以其母之身形妙好,故名“身”,又其母之聪明在眼珠,故名“珠”。“弗”译作“子”。《法华文句》曰:“身子久成佛,号金龙陀,迹助释迦为右面智慧弟子。”《大智度论》云:“一切众生智,唯除佛世尊,欲比舍利弗,智慧及多闻,于十六分中,犹尚不及一。”
16。摩诃 :梵语,译作大。“大”有三种:即愿大(愿作佛),行大(六度万行),度众生大(度尽一切众生也)。又有三种“大”:发心大,能发菩提大心也;精进大,能勇猛精进不止也;不退大,能得不退转之果位也。
17。目犍连 :略作目连,新称摩诃没特迦罗,译作大赞颂、大莱茯根、大胡豆、大采菽等。佛十大弟子之一,称为神通第一。神通为定力所使,故配之于左方,为佛左面弟子。《智度论》云:“舍利弗是佛右面弟子,目犍连是佛左面弟子。”初与舍利弗同为六师外道之一人,颇精通教学,各领一百弟子。后闻佛说法,各领一百弟子皆归入佛门。
18。迦叶 :具曰摩诃迦叶波,迦叶波译作龟或饮光,婆罗门种姓之一,名毕波罗,以其父母祷于毕波罗树神而生,故名。为大富长者之子,能舍大财,能修头陀之大行,为大人所识,故以大冠名,以异于十力、优楼频罗等之迦叶姓。龟之意,以其先代学道,灵龟负仙图而应,从德命族。饮光者,以古仙人身光焰涌,能令余光不现。此尊者之身光亦能映物,又能行头陀之行,于世尊十大弟子中,头陀行第一。又,世尊于灵鹫山拈花示众,众皆不识其意,独迦叶破颜微笑,佛故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传于迦叶,为禅门始祖。
19。迦旃延 :佛十大弟子中论议第一之摩诃迦旃延子。迦旃延译曰剪剃、扇绳、好肩,婆罗门十姓中之一姓。辩才极好,善于文饰,能用文采修饰句子,所说之语文雅动听,令闻者欢喜。
20。俱希罗 :又作拘瑟耻罗,罗汉名,译曰膝。《玄应音义》云:“俱瑟耻罗”,旧言俱希罗,译云膝也,言膝骨大也。此即舍利弗舅,长爪梵志是也。与其姐论议不如,愤而出家,作梵志,入南天竺国,始读经书,发誓不剪指爪,尽读诸经,故名长爪梵志。后学成返国,趣佛所,欲与舍利弗辩论,为佛所折服,断其邪见而得圣果。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6-9-2007 11: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21。离婆多 :又云梨婆多、离曰,罗汉名,二十八宿中室宿之名,祈星而得之子。或名假和合,彼遇二鬼争尸,悟人身假和合之理而为出家得道之因缘也。佛弟子中坐禅第一、无倒乱第一。《增一阿含经》云:“坐禅入定,心不错乱,所谓离曰比丘是。”
22。周利盘陀伽 :译作继道、小路。兄弟二人,父母旅行至中路生长子,称曰盘特。盘特者,路之义。后又于路上生一子,名周利盘特,小路也。兄聪明,弟愚钝。其兄教其半偈(二句)尚不能成诵,愧欲自尽。世尊化为树神劝化他,教他念“扫帚”二字,终于开悟,得阿罗汉果。于佛十大弟子中,义持第一。
23。难陀 :有两个难陀,一名牧牛,译作善欢喜,亦名欣乐。因向佛问放牛十一事,知佛具一切智,出家获阿罗汉果。一名孙陀罗难陀,孙陀罗译曰艳,乃其妻之号,以彼有艳妻故。彼以有艳妻故,不乐出家,佛以方便化之,得阿罗汉。
24。阿难陀 :即阿难,译作欢喜、庆喜,净饭王之子,提婆达多之弟,佛之从弟。十大弟子之一,生于佛成道之夜。二十五岁出家,从侍佛二十五年,受持一切佛法,在佛弟子中多闻第一。《增一阿含经》云:“我声闻中第一比丘,知时明物,所至无疑,记忆不忘,多闻广远,堪忍奉上,所谓阿难比丘是。”《法华文句》云:“正法念经,明三阿难:阿难陀,此云欢喜,持小乘藏;阿难跋陀,此云欢喜贤,受持杂藏;阿难娑伽,此云欢喜海,持佛藏。”
25。罗侯罗 :旧作罗云,罗吼罗,新作曷罗怙罗,佛之嫡子,在胎六年,生于佛成道之夜,十五岁出家,后成阿罗汉果。佛十大弟子中密行第一。后于法华会上回小向大,受“蹈七宝华如来”之记别。罗侯罗,秦言复障,复障之义,一是生时适逢阿修罗王障蚀月时;一是六年为母胎所障蔽;一是往昔作国王时,令独觉在山七日不得乞食,堕于地狱后,余报七年在母腹;一是往昔塞鼠穴故,住胎六年;一是昔年为国王,有仙人犯戒,欲就王忏悔,王耽五欲,令仙人六日在外不听忏悔,故令住胎六年。
26。乔梵波提 :又作乔梵钵提,比丘名,译作牛口司、牛王、牛相等,佛十大弟子中解律第一。《法华文句》曰:“乔梵波提,此翻牛口司,《无量寿》称牛王,《增一》云牛迹。昔五百世,曾为牛王。牛著食后,恒事虚哨,余报未已,唼唼常嚼,时人称为牛口司。”闻释迦文佛及舍利弗、木连等皆入涅盘,亦于天上入禅定,身住虚空,放大光明,又出水火,手摩日月,现种种神变,说偈而入灭。
27。宾头卢颇罗堕 :具曰宾头卢颇罗堕誓,略作宾头卢或宾头,十六罗汉中之第一宾头卢尊者也。永住于世,现白头长眉之相。名宾头卢,翻言“不动”;姓颇罗堕,翻言捷疾、利根、重瞳等,婆罗门十八姓中之一。原为拘舍弥城优陀延王之臣,王以其精勤,使之出家,证阿罗汉果。而对于白衣,妄弄神通,为佛呵责,不得住于阎浮提,使往西牛货洲。后阎浮四众思见之,白佛,佛听还,而不准其入于涅盘,使永住于南天之摩利山,度佛灭度后之众生。此尊者福田第一。
28。迦留陀夷 :比丘名,译作起时、黑曜、黑光,婆罗门种,悉达太子在宫时之师,出家为比丘。《慈恩弥陀经疏》曰:“《增一阿含》云,迦留陀夷其身极黑,夜行乞食,时天大暗而至他家。天有闪电,彼家妇人,身正怀孕,于电光中见,谓是黑鬼,怖而堕胎。……如来知之,即敕比丘,从今以后,不得过中食。”
29。劫宾那 :又作劫譬那、劫比拿,译曰房宿,乔萨罗国人,世尊之弟子,能知星宿,众僧中第一。其父母祷房星感子,故用房宿以名生身也。又言,此人在僧房中宿,如来知其根熟,乃化为老比丘,与同共宿,即于尔夜化令得道,故言房宿也。或云房星,房星现时生,故云房星。
30。薄拘罗 :又作薄矩罗、薄俱罗等,译作善容、伟形。《玄应音义》云:“薄俱罗,此云善容,持一不杀戒,得五不死者也。”《智度论》云:“如薄拘罗阿罗汉,以一诃梨勒果药布施,九十一劫不堕恶道,受天人福乐,身常无病,末后身得阿罗汉道。”于比丘中长寿第一。《增一阿含经》云:“我声闻中第一比丘,寿命极长,终不中夭,所谓薄拘罗比丘是。”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