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674|回复: 61
|
道教的生死智慧
[复制链接]
|
|
道教的生死智慧——生死“一体”
作者:郑晓江
中国古代儒家学者要求人们在面对必死的结局时,更应该埋首于现世生活,专注于伦理境界的提升和道德的实践活动,从而通过立下不朽的功勋、成为世人的楷模,以及撰写出伟大的著作名垂千古,从精神上超越死亡。从本质上而言,这是一种通过观“死”而为人生充上巨大的动力与冲力的生死智慧。
中国古代的佛家则不然,佛学完全沟通了“生”与“死”,要求人们完全弃绝只有一生一死的认识,这样,人之“生”就成了生生死死“轮回”之中的“中介”,人们亦永受苦难。因此,人在必死的结局胁迫下,决不应该孜孜于事功的获取和死后留名,相反,应该窒灭一切欲望、追求与现实行为,破“物执”,亦破“我执”,从而最终能走向“涅般,通过“死”而获新生──入于不生不死之“西方极乐世界”。
儒佛二家学说虽然大异,但把“生”与“死”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然后加以沟通则是一致的。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的道家学者提出了完全的不同的看法。他们刻意于添平“生”与“死”之间的鸿沟,抹去人们心灵上对“生”“死”的区分,从“齐生死”的途径来帮助人们透悟死之性质,让人们能坦然、平静,甚至欣喜地面对死亡、步向死亡。这样,人们也就由对“死”的悟解而达到对“生”的超脱,这就是中国传统的道家学者为世人提供的死亡智慧与人生的智慧。
通乎“生”“死”之命
相传有一天,古之大哲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其好友惠子气喘喘地赶来吊唁,一进门,发现庄子正分开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手中拿着一个瓦缶,边敲边歌,满脸快快乐乐的样子。
惠子一见,非常生气:“你呀,与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她为你生儿育女,老而衰亡。她死了你不伤心悲泣也就算了,居然还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吗!”
庄子抬头,停下手中的敲击,道:“你说的不对哩,我妻子刚去世时,我怎不感慨悲伤呢?可后来我仔细捉摸,想想吧,她开始原来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没有形体,不只是无形体,而且还没有形成元气。后来,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又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她再变化又回到死亡。这样一种生死的过程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她死去了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如果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这是不通晓于天命的表现,所以我就停止了哭泣。”(参见《庄子·天乐》)
所谓“通乎命”,亦即通晓明白生死之理。在常人眼中,“生”是活着,有“生”之欲望与追求,有“生”之快乐与享受;“死”是亡故,有“死”之虚无空灭,有“死”之痛苦与恐惧。由这种对生死之理的体认必然派生出恋生惧死的心理,从而执着于“生”,悲泣于“死”,这是世上人一般的生存模式。而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与伤悲无疑反过来使人生过程总是处于痛苦之中,因为“死”为每个人或迟或早的必然结局,而朋友之死,亲人逝去,以及相识者之亡的事件又将时时伴随着人之一生,这就使人在生活里常常陷于痛苦与悲伤,无法获得真正的快乐 ──“至乐”。
道家的智者庄子是如何对待“死”,并达到“妻死,鼓盆而歌”的境界呢?在他看来,宇宙间的一切皆为“元气”演化而来, “人”亦为万物中之一物,当然也不例外。我们每个人眼中的他人,开始都并无生命,亦无形体,后来是“元气”的变化逐渐使其有了形体、有了生命,最后演变为一个活着的人。而“死”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这个人又开始往回变化,先没有了生命,又没有了形体,最后复返“元气”。这样一种过程,就象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一般,是自然而然、无法以人力损益的过程。我们既然不会为寒暑的季节更替而惊讶、而痛苦、而悲泣,当然也就不应该企图去改变自然的这种必然变化,那么,又有什么理由去为生者之“死”而震惊、而痛不欲生、而嚎啕大哭呢?
庄子的这种思考,这样的行为无疑奉献给世人一种豁达的心胸与深邃的智慧,使人们能够直面关系亲密者之死,并以坦然的心境接受严酷的现实。
人生在世,只要步入懂事的年龄,就会目睹多类死亡的事件发生,如果说对那些与己毫不相干者之死还仅仅是一种惧怕心理的话;那么对自己熟悉者、亲近者,乃至各类亲人之亡则必产生悲泣万分、撕心裂肺的感受;若是在“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轻的子女早于父母过世)、热烈相恋者的生离死别等情形下,人们更会痛不欲生,产生不如一死的想法甚至行为,如此等等,皆给人生以莫大的痛苦。此时,面对死亡的“生”者就应该从庄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中汲取智慧,从根本上思索一下人是从何而来?又会到那里去?人之生命、形体派生前是什么状态?生命、形体消解之后又是个什么状态?把人之“生”、“死”视为自然而然的变化、发展,就可以不为“死”而悲伤,不因“死”而累“生”,这即由透悟“死”之性质而消解了巨大的人生痛苦,获得了某种坦然平和的心境,这就叫做“通乎命”。
死为“南面王乐”
有一次,庄子骑着匹老马,到楚国去,途中看到路旁有一个骷髅,但见枯骨嶙峋,突露出原形。庄子用马鞭从侧旁敲了敲,发问曰:“先生您是因贪求生命、失却了至理,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您遇上了亡国的大事,遭受到刀斧砍杀,因而成了这样呢?抑或有了不好的行为,担心给父母、妻儿子女留下耻辱,羞愧而死成了这样呢?抑或您遭受寒冷与饥饿的灾祸而成了这样呢?或者还是您享尽天年而死去成了这样呢?”
庄了说了一通,有些倦乏,枕着骷髅沉沉睡去。
至半夜,骷髅托梦给庄子,说:“先生,听您白天说的话真像个善辨的人,但您所说的全是些活着的人的拘累,人死了,就没有这些忧患了。您想不想听听人死后的情况和道理呢?”庄子忙说愿意。
骷髅沉思了一会,讲:“人一旦死了,在上没有国君的统治,在下没有官吏的管辖;也没有四季劳作的辛苦,从容安逸地把天地的长久看作是时令的流逝,即使南面为王的快乐,也不可能超过。”
庄子摇头不信,说:“我若让主管生命的神来恢复您的形体,为您重新长出骨肉饥肤,让您返回到您的父母、妻子儿女、左右邻里和朋友故交中去,您希望这样做吗?”
骷髅一听,皱眉戚额,深感忧虑地说:“我怎么能抛弃南面称王的快乐而再次经历人世的劳苦呢?”(参见《庄子·至乐》)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直接切中了人恐惧于死的心理,并提供了一种消解死亡焦虑的方法。一般人怕死,主要原因皆在于担心死后生前聚积的财富会化为乌有,生前的各种享乐烟消云散;次之,则恐惧死后的世界难以捉摸,死后的世界苦痛无比,等等。于是乎,人们只得拼命求生、乐生,惧死、怕死,躲避于死。可时光流逝无情,死神眼见得日渐迫近,于是,人们的死亡恐惧亦日趋强烈,这极大影响了人生活品质的提升,对人的精神与肉体害莫大焉。
此时,人们按道家学者的看法,就应该具备这样的生死智慧:死亡是不可知的。因为人们对任何事物的知晓皆以感官产生的感觉、大脑产生的思维与口中的言说为基础;而人死之后,感官与大脑完全闭锁,产生不了任何感觉、思维与言语,人们又如何能知“死”呢?“死”的这种无法体认与言说的本质,正好给人们生前对死之后的猜测提供了最广大的驰骋之地,人们的任何想像都可视为可能的,都可做为实存的来接受。当然,人们经由佛教的“六道轮回”观,得知人死之后痛苦无比,轮回之中苦难无穷,但亦可从道家人死之后犹如“南面王乐”的观念而获得消解死亡恐惧的大智慧。
庄子与“骷髅”的对话讲的正是这样一种死后的人比生者更幸福的观念。“骷髅”曾经是个“生”者,所以深知活着的人辛苦无比:有政治上的严厉管束,常会碰上惨酷的战争而丧命;有谋生的艰辛,总是劳累不堪、身心疲惫,甚至夭折。而人死之后,则无人间诸般事务的拖累,既从容又安逸,任由无穷无尽的时光流逝,生存于无限之中。所以,在“骷髅”看来,即便在人间为至高无上的“皇帝”,亦没有死后的生存更幸福。当庄子提出让“司命之神”恢复其生命与形体,让其回到世间与亲人团聚时,骷髅坚拒了庄子的提议,并说:“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好一个死为“南面王乐”之说,它可给具备这种信仰者以巨大的心理安慰,尤其是当其面对死神降临的时候,可以派生出平静的心境,甚至于产生一种欣喜的精神状态,因为他会觉得,从今以后,自己再也不用操劳各种事务,再也不必处处忙碌,而可以永恒地生存于“无何有之乡”,逍遥于“无为之境”,快乐、安逸、幸福、永恒……。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0-2007 0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解“倒悬之苦”
一日,古之大哲人老聃去世了,其好友秦失去吊唁,进门大哭几声便昂然离去。老聃的弟子们很是纳闷,纷纷问道:“你不是我们老师的好朋友吗?”
秦失言:“是的。”弟子们又问:“那怎么这样吊唁逝去的朋友呢!”
秦失慢悠悠地回答:“这样是可以的。我原来以为你们跟随老师这么多年,都成了超脱物外的人;现在看来不是这样。刚才我进灵房去吊唁,看见有老年人在哭他,像做父母的哭自己的孩子,也有年轻人在哭他,像做孩子的哭自己的父母。他们之所以会聚在这里,一定有人本不想说什么却情不自禁地诉说了什么,本不想哭泣却情不自禁地痛苦起来。如此喜生恶死是违反常理、背弃真情的。他们这些人皆忘掉了人是禀承于自然、受命于天的道理,古时候人们称这种作法是背离自然的过失。世上人都是偶然来到这个世间,你们的老师他也是应时而生的;世上人也都会偶然地离开人世,你们的老师他依顺着而死。人们若能做到安于天理和常分,顺从自然和变化,衰伤和欢乐便都不会侵入心怀。古时候人们称这样做是自然的解脱,好像解除了倒悬之苦似的。”(参见《庄子·养生主》)
老聃即古之大贤老子,他创立了中国古代的道家学派,而讲述这个故事的庄子就是其学说的继承者。老子的学说以“道”为核心,“道”是宇宙的创生者和万事万物的主宰者,它无形无状,亦不可言说,人们只可体会其“无为”与“自然”二大性质。“无为”、“自然”与“人为”相对,指世间的一切皆不造作,只是如此,没有任何有意识要如此、有意识要如彼的成份,一切万物的创生、发展、消亡皆自然而然。而人出生在这个世界,有了精神与意识,喜好去区分万物的优劣好坏美丑,并进而以人为之力去改变事物的自然状态,这就逐渐背离了“大道”的性质。
在“生”与“死”的问题上更是如此,人们总以为“生”的状态更好,“死”的状态极情坏,故而竭力去求“生”避“死”,当“死”神来临,人们便围着死者啼哭不已,这都是不明白生死之“至理”的结果。正因为如此,人们便要受“遁天之刑”──由于伤感过度而引发人们身体与肉体的极度痛苦。所以,人之“生”,要顺随自然的各种变化,人之“死”,也必顺随此种结果,决不能掺杂好坏优劣的价值判断于其中。
现实当中,也许确实有“生”与“死”之别,有生存状态的贫富贵贱、运好运坏之分,而悟解并努力于与“大道”相合一者则不在心灵中生发出任何好坏高下的价值判断,从而可以不产生任何喜怒哀乐的情感,一切皆随顺“道”的自然变化,把所有的人间沉浮、事件、生死、状态崐都归之于人力不可损益的天之命,这样就既能“安时”──服从于“天”之理,又能够“处顺”──顺从于自然的变化。如此,人生的“倒悬之苦”,即为世事而疲于奔命、为功名利禄而惮精竭虑,就可消解于无形,并因此而达到一种生死哀乐都不侵入心灵的自然之境,这就从死亡的恐惧与悲伤中彻底解脱出来,在生命的过程中趋于平静,在死亡面前臻于豁达,这无疑大大提升了人生的品质。
不“生”不“死”
《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一个四位朋友关于生死的对话,颇耐人寻味。
一天,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个人在一块闲聊,说:“谁能够把无当作头,把生当作脊柱,把死作为尾;谁能够通晓生死存亡浑为一体的道理,我们就可以跟他交朋友。”四个人会心地相视而笑,心心相印无需多言,遂相交往成为亲密的朋友。
不久,子舆生了病,子祀前去探望他。子舆躺在床上面不变色,看着朋友感叹道:“伟大的造物主,您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的样子!腰弯背驼,五脏穴口朝上,下巴隐藏在肚脐之下,肩部高过头顶,弯曲的颈椎形如赘瘤朝天隆起。”
阴阳二气的不和对子舆造成如此灾难,可他的心里却十分闲适安逸,就好像没生病似的。他还挣扎着爬起来,蹒跚地走到井边,照着井水说:“哎呀,造物者竟把我变成如此曲屈不伸!”
子祀对着老朋友说:“你讨厌曲屈不伸的样子吗?”子舆答道:“没有,我怎么会讨厌这副样子!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左臂变成公鸡,我便用它来报晓;假令造物者逐渐把我的右臂变成弹弓,我便用它来打斑鸠烤熟了吃,假令造物者把我的臀部变化成为车轮,把我的精神变化成骏马,我就用来乘坐,难道还要更换别的车马吗?至于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崐生命的丧失,是因为顺应;安于适时而处之顺应,悲哀和欢乐都不会侵入心房。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解脱了倒悬之苦。然而不能自我解脱的原因,则是受到了外物的束缚。况且事物的变化不能超越自然的力量已经很久很久,我又怎么能厌恶自己现在的变化呢?”
不久,子来也生了病,气息急促将要死去,他的妻子儿女围在床前哭泣。子犁前往探望,说:“嘿,走开!不要惊扰他由生到死的变化!”
子犁靠在门框上跟子来说:“伟大的造物者!您又将把你变成什么,把你送到何方?把你变化成老鼠的肝脏吗?把你变化成虫蚊的臂膀吗?”
子来沉静地道:“父母之于子女,无论要其去东西南北,他们都只能听从吩咐调遣。自然的变化对于人,则不啻于父母,它使我靠扰死亡而我却不听从,那么我就太蛮横了,而它又有什么过错呢!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是好事,也因此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现在如果有一个高超的冶炼工匠铸造金属器皿,金属熔解后跃起说:‘我将必须成为良剑莫邪’,冶炼工匠必定认为这里不吉祥的金属。如今人一旦承受了人的外形,便说:‘成人了成人了’,造物者一定会认为这是不吉祥的人。如今我把整个浑一的天地当作大熔炉,把造物者当作高超的冶炼工匠,用什么方法来驱遣我而不可呢?”于是安闲熟睡似的离开人世,又好像惊喜地醒过来回到人间。
这段故事的核心旨趣就是要让世人明白生死至理,从而坦然、顺应、平静地接受死神的降临。
人们要明白生死至理,就必须跃升出个我生活的限囿,以宇宙之胸襟,立于造物者之高度来反观人之生死问题,如此才能超越生死。
每个人出生了,长大了,老了,死了,生活在一定的空间,延续于一定的时间,因此非常容易形成“个我的生死观”,即:以个人的感觉经验为生死的全部基础,以为“生”是个我之生,“死”亦为个我之死,所以也就执着于个我人生的获取、享受、幸福,亦痛苦于个我人生的失去、不顺、灾难等等。进而又视“死”为纯粹自我之事,由此而对死产生焦虑、悲泣、恐惧的心理。如此的话,人“生”时疲精费神,“死”时又惊恐不安,“生”与“死”都将成为灾难。
所以,人们就应该仔细地学学子祀、子舆、子犁、子来的生死观,必须摆脱个我生死的限囿,看到现实世界的万物万事都是伟大“造物者”(亦即“道”)的杰作,“你”被造为人,也就安心于人的生活,“你”也许以后被造成“鼠肝”,那也没什么遗憾,因为都是造物者所造。因此,人生的种种状况,世俗被评判为好、为劣、为富、为贫、为贵、为贱,等等都不足以挂念在心,它们也都是“造物者”所成就的。有此观念支撑,所以子舆病得完全变了形,肢体五官全部挪了位,却还能心安理得,毫无惧怕,相反,他还说“造物者”即使把他变为“鸡”他就用其来报晓,变成“弹弓”,就用其射斑鸠烤来吃,等等。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实是超越了个我的视域与感受的限囿,具备了无限宇宙的胸襟来观察、思考生死问题,这样,人们便可明白:万物,包括人在内,既然都为“造物者”所“造”,那就必会有“生”亦有“死”,而且此“死”则彼“生”,彼“生”则此“死”,对这种自然而然的变化,人们又何怀忧惧于其中呢?何必执着于人生的得失荣辱呢?特别是,又何会去恋生畏死呢?
因此,在子来生病将死之际,子犁以一好友的身份去探视,要求亲属们不要用哭泣惊扰子来由“生”而之“死”的变化,子来自己则安于“造物者”的任何安排,不做“踊跃”的不祥之“金”,也不做好为“人耳人耳”的“不祥之人”,坚信“天地”为一大炉,“造化”为其动力,每件物、每个人都应该也必须随顺于其的安排,“死”就犹如睡熟了过去:“生”则好像醒了过来。安于一切的变化,不为“生”而特别惊喜,亦不为“死”而悲伤痛惜。这种豁达观念的核心无疑在使人之“生”与“死”一齐,即:“生”与“死”无任何区别,不过是万物随时发生的两种变化状态,而且此“生”彼“死”,此“死”彼“生”,无穷无尽,无有完结;此外,“生”、“死”亦为一体,即:“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即为“死”,“死”亦为“生”。
这种“生死一齐”、“生死一体”观告诉人们一物一人之“死”,同时就是另一物另一人之“生”;而此一物一人之“生”,同时也是另一物一人之“死”。从个人生活的范围来看,有确定的“生”与“死”;而从“道”的立场、“造物者”的角度看,则“生”“死”首尾相续,循环不已,从而无生无死,生死齐一,生死一体。
这就是道家的伟大智者为世人提供的超越生死的智慧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
|
|
|
|
|
|
发表于 21-10-2007 02: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岁岁姐姐,你还真行,佛家,道家,哲学都有研究。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0-2007 02:3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0-2007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则“生”“死”首尾相续,循环不已,从而无生无死,生死齐一,生死一体
还不是轮回么?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0-2007 07: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0-2007 08:1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岁岁平安 的帖子
对道教没有研究的说
说其不究竟真的走眼
是老子没有明确性说明而已 |
|
|
|
|
|
|
|
发表于 23-10-2007 04: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 moon_boy 的帖子
个人认为,
道家不是道教是。
道家的生死循环不是轮回,本质上不一样。然而道教的说法与佛教轮回论相通。 |
|
|
|
|
|
|
|
发表于 23-10-2007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5-10-2007 11: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 moon_boy 的帖子
我认为到家的生死相继是阴阳相生,阳死阴继,阴死阳生的循环;
不包含奖善罚恶的因果轮回系统,而道教就包含了这一理论。 |
|
|
|
|
|
|
|
发表于 26-10-2007 11: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0 SuperIdiot 的帖子
不包含奖善罚恶的因果轮回系统,而道教就包含了这一理论。
请教奖善罚恶在道教如何看法? |
|
|
|
|
|
|
|
发表于 30-10-2007 01:2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30-10-2007 05: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岁岁平安 的帖子
“死生如一”的生死观
《庄子·大宗师》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寓形于天地之间,游而已。生长壮老死是其必然的规律,是由“道”的本性决定的。
所谓:“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死”也。故体“道”之士当“以无为首,以生为脊,以死为尻” 《大宗师》,视生死存亡为一体。这就是庄子的生死观,即所谓“齐生死”,或“一死生”。
懂得了“死生如一”的道理,就不必悦生而恶死,而应当“达生之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不务命之所无奈何”。顺其自然,这样就“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而“形精不亏,是谓能移;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达生》由此观之,对人来说,达生而返归于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生于道而返归于道),而是一个螺旋的上升,即从自在的“道”化而生的“我”返归于自觉的带有“我”的色彩的“道”。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04: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人能悟解 无形 无情 无名 就已经 无我 ,连我都没有了,就没有生死之别。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05: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uperIdiot 于 25-10-2007 11:44 PM 发表
我认为到家的生死相继是阴阳相生,阳死阴继,阴死阳生的循环;
不包含奖善罚恶的因果轮回系统,而道教就包含了这一理论。
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否能解釋《天道》是什么?
《庄子。杂篇。列御寇》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善罰因果之類,道家与道教具有共识。
[ 本帖最后由 boobanzhu 于 2-11-2007 05:30 PM 编辑 ]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05:2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个字--〉生老病死。
完了。才疏学浅,没有更多的了。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11-2007 05: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05: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05: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oobanzhu 于 2-11-2007 05:14 PM 发表
老子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是否能解釋《天道》是什么?
《庄子。杂篇。列御寇》夫造物者之报人也,不报其人而报其人之天。善罰因果之類,道家与道教具有共识。
[道家、道教、道学、道士和道学者】之区别
道家
道家: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的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教
道教是东汉时形成,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直接吸收并发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子,庄子的道家思想,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
道学
道学是指以道家或道教的意识形态(也就是道家或道教的经典)为研究对象,形成的一门系统的学问。
道士
道士一般是师徒相传,信奉道教教义并修习道法的道教神职教徒的职称。入道后,唯道是务,拜忏诵经,燃灯烧香,不务杂尘。但古代有的道士,虽拜师入道,而专门从事自我修炼,或著书立说。道士有出家和不出家的区别。金元以前大都是不出家住庵的道士。金元之际,全真道兴起,制定了出家制度。道士分全真派、正一派两大派,全真派道士必须出家住丛林,不娶妻,不茹荤。正一派道士大部分为不出家道士,
道士是男女的通称,女道士也可称道姑、女道;男道士也称乾道,相对女道士称坤道;黄冠专指男性道士时,女道士称女冠。道士的敬称道爷是男女通用的,而没有“道奶奶”。道士相互之间,则称道长、道友、道兄等也是男女通用的,道教以外的人也可以这样称呼他们。尊称学问精深、修炼有成或德高望重的道士可以尊称为先生、真人,一般是朝廷颁赐。道士们自己按修行也有尊号.
道学者
道学者是对那些从事道家意识形态的理论研究的人士的总称
崇尚道家,研究道学的,可以统称为(道学者),但他们本质是不能称呼为(道士)的,还是有所区别的
事实上,现代的所谓新道家就是道学者,他们本质上不是道士。
随着时间的进步,道教也开始逐步发展了皈依证制度,办理皈依证后,称此通过皈依仪式确立道教信仰的信徒为信士,信士是对在家信奉道教,奉道积善,建诸功德,吃斋诵经者的道教信徒的尊称,并非以钻研道教教义和修习道法为职业的道教神职教徒(道士),信士在道教里,尤其是全真道,是不具备修习道法资格的,是有所区别的
坊间许多从事符法、预测或者风水堪舆的人士,未曾经受道教皈依,不懂道教经典,也不会道教科仪,却自称道士者也很多。这类人只能算是对某学业专攻的术士,和道士是不沾边的.现在网络及现实中有很多此类专攻术士或对道教经典有少许了解的业余学者,假称(道士),假借传授道法之名,混搅视听,蛊惑人心,收敛钱财,其行为是属于违法的,不但损害了对道教教义不了解的信众的利益,加深了对道教的误解,更直接性的破坏了道教的形象及清规戒律
也有少数人员拿着道教皈依证冒充(道士)身份,坑瞢拐骗,欺瞒大众,其行为同样是属于违法的,道教皈依证只是确立宗教信仰,对在家信奉道教的基层信众的凭证,并非以道为职的道教神职人员(道士)的证件(全真派道教神职人员(道士)的证件为“净戒牒”,正一派道教神职人员(道士)的证件为“度牒”,正一派“度牒”都为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嗣汉天师府颁发,其牒文上都有其不同编号,在道教协会皆可咨询,辨别真伪)
由于现代电脑网络信息化的发达,很多青少年乃至成年人由于痴迷网络,很少接触现实社会,加上影视,小说和网络对道教夸张化的描述和演艺,以及本身缺乏对道教的了解,导致很多人对道教 产生了很深的误解,认为通过道教修行就可以飞天入地,斩妖除魔,开天眼见鬼神等一系列被现代传媒错误信息影响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追求,甚至有一些人因为感情或事业问题,就在网络或现实中寻求道教法术的解决方式,而被网络上或现实中的的不法之徒假借传授道法之名而利用,不但在个人利益上受到了损失,更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创伤,对道教反而加深了误解,更而进一步对道教产生了排斥,甚至敌对。
网络上很多人谈及自己佛道双修,有的是信仰佛教,修习道教或者信仰道教,修习佛教,此类人对自己的宗教信仰都不能坚定,自身的人生观念都处在十字路口和矛盾之中,你又怎么能去信任他的言论和跟随他的脚步呢?不但可能会被误导,更可能会对宗教信仰教义产生偏激的思想。
自古以来师父收徒弟,都需观察求道者品德操守,不论时代变迁,此是不变的规则。尤其道教,拜师收徒,规矩严明,派别之间更有专门的拜师科仪,不但要双方建立誓约,师父授于徒弟信物为凭证,更需上表文送达天庭,祈请天地众神为证,《全真清规》首列《指蒙规式》,称「大凡初真童蒙出家,寻问名师,然后投礼。既然出家,听从师训,长必成人。」同时对师父而言,除了教导其清规戒律,还必须考察其人品行,合格者才能收下。凡道法的授受,都是由师父亲自传于弟子。历史上有「法不传六耳」之说,足见拜师对於道法传承的重大意义。如若有师不看人品,不顾门风,随意收徒,传授道法,此师自身品德就有问题,不遵祖训,不守道规。你与此人学习人生大道,又怎么会有好的结果呢?
请各位对道教有兴趣了解的朋友或有志为道教奉献的信众,可以去当地道教协会或附近省市的道教协会进行咨询,通过此类方式可以对道教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http://post.baidu.com/f?kz=281181291
[/td][/tr][/table][/td][/tr][/table] |
|
|
|
|
|
|
|
发表于 2-11-2007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SuperIdiot 于 25-10-2007 11:44 PM 发表
我认为到家的生死相继是阴阳相生,阳死阴继,阴死阳生的循环;
不包含奖善罚恶的因果轮回系统,而道教就包含了这一理论。
道家把生死視為一體,生死對道家來說猶如春夏秋冬,循環的規律,而不是償善罰惡的因果系統,道家沒來這套,而道教佛教就有.
天地對天下萬物如草狗一般,任他們自生自滅.
天道無親,恒與善人
雖然天道對待萬物猶如草狗一般,但他永遠支持懷有真性的真人.
Although the subtle Way of universe holds no favouritism or partility,it always supports those who are naturally virtuous.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