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1108|回复: 8

《杂阿含经》与初期大乘思想 - 释显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6-12-2007 03: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含经向来被中国佛教祖师们判为小乘教的经典,而一直不受中国佛教徒的重视。由於近代各国学者的研究,发现阿含经原来不是什麼小乘经典。反而是现存最接近原始的佛陀教说的典籍,是探究佛陀根本思想所不可缺少的教材,也是理解佛陀所宣说的佛法的特质如何在歷史的流变当中逐渐丧失其本来面目,所必要时时回顾的第一手资料。

佛灭於西元前三八七年左右。西元前三○○年左右,教团分裂成上座部与大眾部,此后又各自分裂成许多部派。西元前二○○年左右,「菩萨」一词开始出现在佛教界,用来指未成佛以前的世尊(及过去生)。西元前后“「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求成无上菩提」的菩萨行者,在印度佛教界出现”,「大、小乘」与「大乘非佛说」之諍,就在这时候发生。中国佛教惯用的「大乘」、「小乘」,就是那时候延续下来的,大乘经典也是大约从那时起,陆续「出书」。古代的中国佛教大德由於交通不便、资讯不足的限制,无法了解印度佛教经典的成立渊源,难免侷限於当时流行在印度的大乘思想风潮之下,以为大乘经典就是佛在世说法的记录,佛在世就说了大、小乘法门。事实不然﹗近代学者的看法,对於接受中国祖师传统教说的佛徒,可以说是相当难以适应﹗

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天,五百阿罗汉举行了第一次的结集,审定佛陀的遗教──「法」与「律」。所结集的「法」,就是《杂阿含经》裡的「蕴、处、缘起、食、諦、界、菩提分等类」,称为「相应修多罗」。第一结集以后,佛法不断的从各处传出来,由「经师」与「律师」分别的审核保存。到西元前三○○年左右,由於戒律问题而举行了第二次的大结集,在经法方面,集成了五部:《杂阿含》、《中阿含》、《增一阿含》、《长阿含》、《杂藏》(南传佛教分别称为:《相应部》、《中部》、《增支部》、《长部》、《小部》)。其中《杂阿含》是四部阿含的母体。结集过后,僧团分立为东、西方二部,佛教进入部派分立的时代,所传持的经、律,也随著各部派的风格而有所增损,但共同的部份,还是有脉络可寻。现存的汉译四阿含和南传佛教的四部,就是由不同的部派所传承下来的。

古来传说四部阿含各有不同的特色:《长阿含》是「吉祥悦意」,通俗的适应天神(印度神教)信仰的佛法;《中阿含》是「破斥犹豫」,分别抉择法义;《增一阿含》是使人生善植福,「满足希求」;《杂阿含》是「显扬真义」。由於现存的《杂阿含经》是第二次结集的成果,除了原始结集的「相应修多罗」,还有其他的成份,印顺法师认为《杂阿含经》的不同成份,也可以拿四部阿含的特色来区别:「相应修多罗」是「显了真义」;「八眾」(诸天记说‧祇夜)是「吉祥悦意」;「弟子所说」是「破斥犹豫」;「如来所说」是「满足希求」(《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251页)。

从《杂阿含经》的原始部份,可以看出早期佛法的特点,简要的说,就是修八正道等菩提分,如实知见身心(蕴、处、界等)的无常,苦,无我,实现离执解脱的目标;也就是四圣諦──苦、集、灭、道的如实知,证;也就是缘起正见的闻、思、修、证。解脱了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圣者,如实知见: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释迦牟尼经歷了这些道跡,而达到解脱,他也教导当时的弟子如是修,如是证。究竟解脱的圣者同称为阿罗汉。佛灭后,由於对佛陀的怀念,「世间情深」,「不能满足於人间(涅槃了)的佛陀」,理想的佛陀观取代了人间的佛陀,佛陀被想像成寿命无量、无所不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模样,许多有教化意义的印度先贤事跡和动物故事被传说为释尊的前生,这种集所有荣耀於一身的看法,只是宗教信徒主观意愿投射而成的,这些传说既无法验证,又是冠上「佛说」的大帽子,一般信徒是寧可信其有的。佛陀胜过阿罗汉的看法也逐渐產生,最后认为佛陀的智慧、福德是无上圆满的,配合了那些前生的故事,圆满的智慧、福德要经过长时劫的修行才能成就的看法也就顺理成章了。西元前二○○年左右,「菩萨」一词通用於佛教界指称未成佛的释尊以及他的前生,修菩萨道成就理想的佛的思想在佛教界中蕴酿。

早期的「佛法」,缘起是最普遍的法则,「如实知缘起的法住智是修道的必要歷程,决不能离世间的如实知而得涅槃的」。但大乘者所修的却是「不二法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法不可得」、「一切法本不生」、「不一不异」、「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这些修道理论,看不出和早期的佛法──缘起、因果、善恶、凡夫圣人等观念,有什麼脉络关联。按照这些大乘的「深观」,连行菩萨道度眾生也大可不必,因为烦恼即菩提,凡夫即圣人。即使说「迷即生死,悟即涅槃」,也是有迷、悟之别,迷、悟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不可能不一不异,一即一切。这样的理论和早期的佛法无关,这样的境界太「高深」,只有进入某些禪定的浑沌状态才有可能,一般人是无法理会的,即使由於它是「佛说」而信受奉行,也难以成就,所以经中自叹:「鱼子、菴罗花、菩萨初发心,三事因中多,及其结果少」﹗只好以供养、书写、流通的功德来推广。笔者以为菩萨思想或大乘经典之所以流行,在於它强调信受、传播大乘的功德福报﹗而不是它的修道理论。大部份的信徒只是因它是「佛说」而敬信其可能,同时自责自己的业障深重,慧根不足;大乘经中往往说,能够信受这种理论的人,是善根深厚的人,谦卑的信徒谁敢去怀疑它、否定它呢﹖要被贬成「焦芽败种」,甚至「谤法」,要下地狱的﹗谁愿下地狱﹖「佛说」的最好相信﹗佛陀教人「依法不依人」,大部份的人却是「依人不依法」。不同意这种修道理论的人,可以说它是一种方便说法,但是倡行这种理论的,却认为它是与佛智相应的。

释尊自身修行六年,断烦恼,自证解脱,然后教导弟子依法修学,同证解脱,如《杂阿含》一九经说:「比丘结所繫法,宜速除断,以义饶益,长夜安乐」,解脱之道就是这样展转相传,利益眾生;现存的佛灭后百年集成的《杂阿含经》主要是佛陀与弟子们对话,开示解脱之道。佛灭后三百多年(西元前五十年左右)开始出现大乘经典,把佛世那些「求自了」的弟子贬为小乘根性(释尊自己也是小乘根性﹖),佛却另外对大乘根性说菩萨法门,劝大乘者发愿度尽无量眾生。大乘者提倡不断烦恼,发愿度尽一切眾生,才成就「无所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的佛,不知这样的发「大心」是否合乎「缘起」,可能实现﹖这样的「佛」是否可能存在﹖

菩萨道如何行呢﹖典型的说法是「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用无所得为方便」。「大悲」还可以理解,「一切智智」和「无所得」则是甚深而不可思议了,或许少数智慧高超的大德才可以理解吧﹗说来玄妙,然而毕竟难以普遍。佛世的修学佛法是有离恶向善的次第──戒、定、慧等道跡可寻的,不是像大乘那样直观不生不灭的。当然这个「不修禪定、不断烦恼」、「一切法不可得」的「不二法门」是行不通的,所以大乘佛教能够流行还是不得不有赖於供养经典、书写、流通、布施、持戒等做功德、种善根的信仰法门。

早期的佛法和大乘佛法有许多的不同观点。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使一些后知后觉的佛教徒者,有机缘张眼认识佛教,敢反省一些佛教问题而免於「下地狱」的恐怖、「没有善根」的自卑。如印顺法师所说「佛教圣典的原始部份,有时、有地、有人、有事,充满现实感。离佛的时代渐远,圣典的现实性渐淡,而理想的成份渐浓」(《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876页),笔者认为能够否定「佛经是佛亲口所说的记录」,肯定「经典,尤其是大乘兴起以后的经典,代表各时代各学派的佛教见解」,可以说理解佛法的第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7-12-2007 10: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法师在『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有这样的说法。

http://mahabodhi.org/files/yinshun/33/yinshun33-34.html

南本『大般涅槃經』,有一譬喻,如卷九(大正一二‧六六三上)說:

  
「如牧牛女,為欲賣乳,貪多利故,加二分水,轉賣與餘牧牛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近城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轉復賣與城中女人。彼女得已,復加二分,詣市賣之。……取已還家,煮用作糜,無復乳味,雖無乳味,於苦味中猶勝千倍」。

活用這一譬喻,來說明佛法的長期流傳,集成不同聖典,倒是非常適合的。佛法,如牛乳一樣。為了多多利益眾生,不能不求適應,不能沒有方便,如想多賣幾個錢,而加上水一樣。這樣的不斷適應,不斷的安立方便,四階段的集成聖典,如四度加水去賣一樣。終於佛法的真味淡了,印度的佛教也不見了!雖然這樣,佛法的「世間悉檀」,還是勝於世間的神教,因為這還有傾向於解脫的成分。佛法在流傳中,一直不斷的集成聖典,一切都是適應眾生的佛法。

这或许真的可以很贴切的形容后期的大乘经典。但有一点不能认同的是法师的结论。因为,虽然说这掺了水的牛乳是比其他的清水比较好喝。但毕竟我们已经不能得到牛乳的营养了。这和战鼓的比喻有异曲同工的感觉。


http://chinese4.cari.com.my/myforum/viewthread.php?tid=607946&highlight=&sercari=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07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德源兄的分享,难怪印顺法师当时也受到一些人士的围攻,原来他说出了大乘佛法变质的事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12-2007 01:1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印顺法师的话非常值得学佛法者深入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12-2007 09: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ah_pang 于 29-12-2007 01:12 PM 发表
谢谢德源兄的分享,难怪印顺法师当时也受到一些人士的围攻,原来他说出了大乘佛法变质的事实。


有时候,真的很佩服法师。他在他的立场还是可以说出事实真相。虽然有时候并不很认同。但是,考虑到法师的立场,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并非每一个人可以接受,网络上还可以看到有人称法师为邪师呢。原因就是因为说了他们不想听的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2007 11: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31-12-2007 09:52 AM 发表


有时候,真的很佩服法师。他在他的立场还是可以说出事实真相。虽然有时候并不很认同。但是,考虑到法师的立场,我觉得已经很了不起了。

但,并非每一个人可以接受,网络上还可以看到有人称法师为邪师呢。原因 ...


不完全认同法师的看法,不过法师指出很多东西,不是三大派的感性佛教徒所能接受。

印顺,圣严这些写过密宗的法师都被一些藏密人士评为邪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3-1-2008 1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德源 于 26-12-2007 03:14 PM 发表
如印顺法师所说「佛教圣典的原始部份,有时、有地、有人、有事,充满现实感。离佛的时代渐远,圣典的现实性渐淡,而理想的成份渐浓」(《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876页),


印老就是这样还被许多人仇视,没办法,原本的佛法,没人爱,因为都是教导苦和离苦。现代人喜欢乐和获得乐的“佛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1-2011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11-2011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知道佛教二十载,说实话真正开始认识佛陀教理的真面目也不过是不太久前的事。真惭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2:50 AM , Processed in 0.130072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