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291|回复: 28

介绍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6-5-2004 04: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名人谈佛教 (1)

佛的基本教理

  持戒、禅定、悲愍,以及从私欲中彻底解脱出来,这就是伟大的东方宗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 伯特《慈悲的佛陀》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Gentleness, serenity, compassion, through liberation from
selfish—craving—these are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the great Oriental religion of Buddhism.

              ~ E.A.Burtt,“The Compassionate Buddha”

安稳之桥

  佛法犹如一座以韧钢牢筑的桥。它能随风浪起伏而微颤,也能与多变的环境气候相适应。但与此同时,它又牢牢地捍卫着它的基础,并提供了一条通向永恒、涅槃之路。
                        —— 普拉·康提帕罗《宽容》

Well Built Bridge

  Buddha Dharma is like a bridge well built of flexible steel, it gives a little to wind and water, it adapts itself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ecured foundations and offers a safe way to the Deathless, to Nirvana.

                    ~ Phra Khantipalo,“Tolerance”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佛教道德观 (1)
 
◎ 释隆莲
  佛教释“道”有多义:

  1.“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2. 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3.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无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义:依道而行,所获胜利,名为德,如涅槃四德、法身三德等;某种人必具的条件,亦称为德。如善知识十德,知事五德。

  佛教所学谓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但常称戒德,罕闻于定慧称德,是佛教于道德,一般亦从行为的价值而衡量。佛教的道德观,最具体的是戒学。

  (一)世间道的道德观

  要了解佛教的道德观,必须了解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点,这是大部分不信佛教的人难于接受的,只是作为宗教信仰内容的一部分而保留下来。

  佛教所列六道,天、阿修罗、饿鬼、地狱皆是化生,人和畜生亦有化生,乃至西方极乐世界有情亦是化生。化生如梦,各不相知。随各人行为的影响 (业感)而各受其报。业同者生于同一环境。地球上数十亿人,地球乃数十亿人共业所感,亦无数动物共业所感。虽同在地球之上,人与畜生又各有不同享受。同在人中,亦苦乐不均。是为共业中之别业。如谓善必受乐,恶必受苦,现见有人终身行善而终身坎坷,善恶有报,如何解释呢?佛教说业果通于三世:今生作业今生受报者,谓之为“顺现受”;今生作业来生受报者,为“顺生受”;今生作业来生不受,多生以后方受报者为“顺后受”。人疑前生作业后生受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其谁见之?佛教的答复是:“修禅定成就者能见之。”得定则能得通。得宿命通能知过去;得天眼通能见未来。佛及诸大弟子和并世诸外道得禅定者皆能见。本生本事诸经大谈宿命,授记诸经大谈未来,不但在会诸菩萨声闻弟子忍许,外道仙人亦忍许,以外道亦有甚深世间禅定神通力故。故佛教三学次第,再三说要由定生慧。若无定力,必无通慧。三世因果,尚难现见,何能彻法源底,亲证真如。如未能亲见三世因果,必须深信如来及其诸大弟子所说不虚。不如此者,在佛教中,名为邪见,不能列于佛教徒之列。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欲挽救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能著手学习。

一 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二 佛法非宗教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 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平生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

四 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五 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6-5-2004 04: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世界名人谈佛教 (2)

唤醒人类的心灵

  的确,神秘的东方,这孕育宗教的大地,以佛教赐予我们一个真实的启示。佛教让我们认识到:在人性的深处本能的具有一种道德的纯美与洁净。焕发它们,使其光明重现,靠的是人自己的心力而非任何神祗的力量。
                              —— 查尔斯·汗

To Awake the Human Heart

  Surely the mysterious East, that fertile mother of religions, has given us in Buddhism a true revelation, since it makes known to us the moral beauty and purity that lies in the deep of human nature needing no other divinity than that which abides in the human heart to awake them into living glory.
                          ~Charles T.Gorham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佛法能解决别的法解决不了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暗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暗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在寂天《入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也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暗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佛教道德观 (2)
 
◎ 释隆莲
  佛教说三乘:人天乘、小乘 (声闻、缘觉)、大乘 (菩萨、佛)。乘是交通工具,道是道路,都是达到目的地的手段。在这里,乘和道是同义语。汉传佛教称为三乘,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称为三士道。下士道即人天乘,中士道即声闻乘,上士道即菩萨乘。三乘各有深浅不同的道德观,具体体现于行为的规范,在下士道为十善戒,在中士道为别解脱戒,在上士道为菩萨戒。

  十善戒: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口四 (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身三包括行为,口四包括语言,意三包括思想。此十善戒,称为性戒,不论受不受戒,犯了都是罪恶。虽不曾受戒的人,因为自己也不愿被别人杀,所以自己知道杀人是有罪的;自己不愿被盗,所以自己知道偷盗是有罪的;自己不愿被人欺骗,所以自己知道妄语是有罪的。如此等等,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戒的基础,在于各人自觉,不待佛或师长制止,有类于儒家的恕道或良知。所以称为性戒,不一定是从因果观点出发。这是佛教的最低道德基础。不信佛教,没有受戒的人,造了十不善业,同样要受恶业的苦果。这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观。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六 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 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04 04: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世界名人谈佛教 (3)

佛教超然于一切

  且不要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对世界所有各大宗教都进行过研究,我尚未发现它们中有任何完美且具领悟力的思想可以来超过佛的“八正道”和“四圣谛”思想的。我为自己依止佛的这一教导,规范自己的人生,法喜充满。
                            —— 里斯· 戴维斯

Nothing to surpass Buddhism

  Buddhist or not Buddhist, I have examined every of the great religious systems of the world, and in none of them have I found anything to surpass, in beauty and comprehensive —ness,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nd the Four Noble Truths of the Buddha. I am content to shape my life according to that path.
                         ~ Prof. Rhys Davids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种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对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脑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元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所以有人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赞美之词。

                  (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佛教道德观 (3)  
◎ 释隆莲
(二) 出世间的道德观

  佛教的出世间道德观,发源于出世间人生观。佛陀及其弟子,通过禅定和通力,现见一切众生,于三界中死此生彼,备受诸苦,无有出期。对于一切有情(包括人类在内的六道众生,下至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之最高处),无非是苦。苦固然是苦,乐是无常,乐坏即苦。不苦不乐中,生命仍不断消逝,不可遏止,名为行苦。生必有死,死又受生,生死轮回,无有出期。推动众生入于生死轮回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我执习气(于无我中横计有我)。佛教称俱生我执为根本无明,与生俱来,不由他教。如婴儿堕地,即呱呱而啼,即是执我的表现。由于执我故,于顺我境起贪,于逆我境起嗔。由无明贪嗔为根本,派生出无数支末烦恼。由烦恼的动机,推动众生的行动和语言。动机称为业,行为称为业道。由业力的影响,众生死后,必须随业受生。生死轮回,无非是苦。欲脱此苦,必须断除生死根本——我执。要断我执,必须要生起“无我慧”。应观吾人终身形影相依之我,实不可得。在经论中或说“四大无我”。四大就是佛教对物质的通称。四大称为地水火风,即坚湿暖动的物质属性。佛教说人为四大假合之身,就是说人不过是一堆物质。从坚湿暖动四方面觅人不可得,故说四大假合之我不可得。这个道理很明白,但说起来容易,实践却难,就是因为都有那牢不可破的“俱生我执”。因为于顺我者起贪,于逆我者起嗔,一切烦恼皆以我执为根本故。由烦恼故造业,由业故受苦,在受生死苦中又复造业,故生死无穷。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八 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事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等事,皆时有所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04 04: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绍佛教

世界名人谈佛教 (1)

佛的基本教理

  持戒、禅定、悲愍,以及从私欲中彻底解脱出来,这就是伟大的东方宗教——佛教的基本教义。
                          —— 伯特《慈悲的佛陀》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Gentleness, serenity, compassion, through liberation from
selfish—craving—these are the fundamental teachings of the great Oriental religion of Buddhism.

              ~ E.A.Burtt,“The Compassionate Buddha”

安稳之桥

  佛法犹如一座以韧钢牢筑的桥。它能随风浪起伏而微颤,也能与多变的环境气候相适应。但与此同时,它又牢牢地捍卫着它的基础,并提供了一条通向永恒、涅槃之路。
                        —— 普拉·康提帕罗《宽容》

Well Built Bridge

  Buddha Dharma is like a bridge well built of flexible steel, it gives a little to wind and water, it adapts itself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but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secured foundations and offers a safe way to the Deathless, to Nirvana.

                    ~ Phra Khantipalo,“Tolerance”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佛教道德观 (1)
 
◎ 释隆莲
  佛教释“道”有多义:

  1.“道”是“通”义,善恶业道,通生苦乐异熟果,故名为“道”。善为道,不善为非道。此为世间道。

  2. 道谓涅槃路,能往涅槃城故。此为出世间道。

  3. 发菩提心,修菩萨行,至无上佛果,为无上菩提道。

  “德”亦有多义:依道而行,所获胜利,名为德,如涅槃四德、法身三德等;某种人必具的条件,亦称为德。如善知识十德,知事五德。

  佛教所学谓三无漏学,即戒、定、慧。但常称戒德,罕闻于定慧称德,是佛教于道德,一般亦从行为的价值而衡量。佛教的道德观,最具体的是戒学。

  (一)世间道的道德观

  要了解佛教的道德观,必须了解佛教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观点,这是大部分不信佛教的人难于接受的,只是作为宗教信仰内容的一部分而保留下来。

  佛教所列六道,天、阿修罗、饿鬼、地狱皆是化生,人和畜生亦有化生,乃至西方极乐世界有情亦是化生。化生如梦,各不相知。随各人行为的影响 (业感)而各受其报。业同者生于同一环境。地球上数十亿人,地球乃数十亿人共业所感,亦无数动物共业所感。虽同在地球之上,人与畜生又各有不同享受。同在人中,亦苦乐不均。是为共业中之别业。如谓善必受乐,恶必受苦,现见有人终身行善而终身坎坷,善恶有报,如何解释呢?佛教说业果通于三世:今生作业今生受报者,谓之为“顺现受”;今生作业来生受报者,为“顺生受”;今生作业来生不受,多生以后方受报者为“顺后受”。人疑前生作业后生受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其谁见之?佛教的答复是:“修禅定成就者能见之。”得定则能得通。得宿命通能知过去;得天眼通能见未来。佛及诸大弟子和并世诸外道得禅定者皆能见。本生本事诸经大谈宿命,授记诸经大谈未来,不但在会诸菩萨声闻弟子忍许,外道仙人亦忍许,以外道亦有甚深世间禅定神通力故。故佛教三学次第,再三说要由定生慧。若无定力,必无通慧。三世因果,尚难现见,何能彻法源底,亲证真如。如未能亲见三世因果,必须深信如来及其诸大弟子所说不虚。不如此者,在佛教中,名为邪见,不能列于佛教徒之列。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欲挽救世道人心,人皆知推崇佛法。但对于佛法而起之疑问,亦复不少。必先解释此种疑问,然后能著手学习。

一 佛法非迷信

  近来知识分子,多批评佛法谓之迷信。

  我辈详观各地寺庙,确有特别之习惯及通俗之仪式,又将神仙鬼怪等混入佛法之内,谓是佛法正宗。既有如此奇异之现相,也难怪他人谓佛法是迷信。

  但佛法本来面目则不如此,决无崇拜神仙鬼怪等事。其仪式庄严,规矩整齐,实超出他种宗教之上。又佛法能破除世间一切迷信而与以正信,岂有佛法即是迷信之理。

二 佛法非宗教

  佛法与宗教不同,近人著作中常言之,兹不详述,应知佛法实不在宗教范围之内也。

三 佛法非哲学

  或有人疑佛法为一种哲学。此说不然。

  哲学之要求,在求真理,以其理智所推测而得之某种条件即谓为真理。其结果,有一元、二元、唯心、唯物种种之说。甲以为理在此,乙以为理在彼。但彼等无论如何尽力推测,总不出于错觉一途。譬如盲人摸象,其平生未曾见象之形状,因其所摸得象之一部分,即谓是为象之全体。故或摸其尾便谓象如绳,或摸其背便谓象如床,或摸其胸便谓象如地。虽因所摸处不同而感觉互异,皆是迷惑颠倒之见而已。

  若佛法则不然。譬如明眼人能亲见全象,十分清楚。因佛法须亲证“真如”,了无所疑,决不同哲学家之虚妄测度也。

  何谓“真如”之意义?真真实实,平等一如,无妄情,无偏执,离于意想分别,即是哲学家所欲了知之宇宙万有之真相及本体也。

四 佛法非违背于科学

  常人以为佛法重玄想,科学重实验,遂谓佛法违背于科学。此说不然。近代科学家持实验主义者,有两种意义。

  一是根据眼前之经验,彼如何即还彼如何,毫不加以玄想。

  二是防经验不足恃,即用人力改进,以补通常经验之不足。

  佛家之态度亦尔,彼之“戒”“定”“慧”三无漏学,皆是改进通常之经验。但科学之改进经验重在客观之物件,佛法之改进经验重在主观之心识。如人患目病,不良于视,科学只知多方移置其物以求一辨,佛法则努力医治其眼以求复明。两者虽同为实验,但在治标治本上有不同耳。

五 佛法非厌世

  常人见学佛法者,多居住山林之中,与世人罕有往来,遂疑佛法为消极的、厌世的。此说不然。

  学佛法者,固不应迷恋尘世以贪求荣华富贵,但亦决非是冷淡之厌世者。因学佛法之人皆须发“大菩提心”,以一般人之苦乐为苦乐,抱热心救世之弘愿。不唯非消极,乃是积极中之积极者。虽居住山林中,亦非贪享山林之清福,乃是勤修“戒”“定”“慧”三学以预备将来出山救世之资具耳。与世俗青年学子在学校读书为将来任事之准备者,甚相似。

  由是可知谓佛法为消极厌世者,实属误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04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二)

唤醒人类的心灵

  的确,神秘的东方,这孕育宗教的大地,以佛教赐予我们一个真实的启示。佛教让我们认识到:在人性的深处本能的具有一种道德的纯美与洁净。焕发它们,使其光明重现,靠的是人自己的心力而非任何神祗的力量。
                              —— 查尔斯·汗

To Awake the Human Heart

  Surely the mysterious East, that fertile mother of religions, has given us in Buddhism a true revelation, since it makes known to us the moral beauty and purity that lies in the deep of human nature needing no other divinity than that which abides in the human heart to awake them into living glory.
                          ~Charles T.Gorham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学习佛法能解决什么问题?

  学佛法能解决别的法解决不了的大问题。这大问题包括自己获利和一切众生世界获利,即自利利他两种。从利益的性质分,又可以分为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两种。

  遍知一切的佛陀认为,人生的祸患、苦难的根源是愚暗无知和由此而产生的错误的思想行为,因此,消除祸患、苦难,创造幸福快乐的唯一妙法就是驱除愚暗的智慧,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思想行为。在寂天《入菩萨行论》中说:“众生都不愿吃苦,但却恰恰寻苦吃,愿得利乐因愚痴,毁坏利乐如仇敌。”这就是说:消除苦难、祸患,创造幸福快乐的心,人人都有,从国王到乞丐,从人到动物,从生到死,苦苦追求的目标也离不开这个宗旨。但却往往事与愿违,背道而驰,希望和行为结果相反,希望得到的却得不到,不愿逢到的却离不开。发生这种情况的总根源是愚暗无知和由此产生的错误的想法和错误的行为。佛法教人正确认识人生和世事、正确对待自己和众生世界,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即美德和慈悲善心,开发明察事物本质的真智和正确处世为人的方便智慧,达到利己和利众的目的。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和作用。

                    (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佛教道德观 (2)
 
◎ 释隆莲
  佛教说三乘:人天乘、小乘 (声闻、缘觉)、大乘 (菩萨、佛)。乘是交通工具,道是道路,都是达到目的地的手段。在这里,乘和道是同义语。汉传佛教称为三乘,藏传佛教《菩提道次第》称为三士道。下士道即人天乘,中士道即声闻乘,上士道即菩萨乘。三乘各有深浅不同的道德观,具体体现于行为的规范,在下士道为十善戒,在中士道为别解脱戒,在上士道为菩萨戒。

  十善戒:身三(不杀、不盗、不淫);口四 (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意三(不贪、不嗔、不痴)。身三包括行为,口四包括语言,意三包括思想。此十善戒,称为性戒,不论受不受戒,犯了都是罪恶。虽不曾受戒的人,因为自己也不愿被别人杀,所以自己知道杀人是有罪的;自己不愿被盗,所以自己知道偷盗是有罪的;自己不愿被人欺骗,所以自己知道妄语是有罪的。如此等等,反求诸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性戒的基础,在于各人自觉,不待佛或师长制止,有类于儒家的恕道或良知。所以称为性戒,不一定是从因果观点出发。这是佛教的最低道德基础。不信佛教,没有受戒的人,造了十不善业,同样要受恶业的苦果。这是佛教最基本的道德观。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六 佛法非不宜于国家之兴盛

  有谓佛法传自印度,而印度因此衰亡,遂疑佛法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此说不然。

  佛法实能辅助国家,令其兴盛,未尝与爱国之行动相妨碍。印度古代有最信仰佛法之国王,如阿育王、戒日王等,以信佛故,而统一兴盛其国家。其后婆罗门等旧教复兴,佛法渐无势力,而印度国家乃随之衰亡,其明证也。

七 佛法非能灭种

  常人见僧尼不婚不嫁,遂疑人人皆信佛法必致灭种,此说不然。

  信佛法而出家者,乃为僧尼,此实极少之数。以外大多数之在家信佛法者,仍可婚嫁如常。佛法中之僧尼,与他教之牧师相似,非是信徒皆应为牧师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04 04: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三)

佛教超然于一切

  且不要管我是否是佛教徒,我对世界所有各大宗教都进行过研究,我尚未发现它们中有任何完美且具领悟力的思想可以来超过佛的“八正道”和“四圣谛”思想的。我为自己依止佛的这一教导,规范自己的人生,法喜充满。
                            —— 里斯· 戴维斯

Nothing to surpass Buddhism

  Buddhist or not Buddhist, I have examined every of the great religious systems of the world, and in none of them have I found anything to surpass, in beauty and comprehensive —ness, the Noble Eightfold Path and the Four Noble Truths of the Buddha. I am content to shape my life according to that path.
                         ~ Prof. Rhys Davids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为什么说佛教不是迷信?

  佛教是一种实证经验为基础的思想信仰体系,它要求人们培养美德,开发真智,用自己的智慧抉择是非,认识对错,反对盲目迷信。佛曾对弟子们说:“众比丘,善知识,你们要像煅、切、磨、试黄金以鉴别其真假那样对我的教言进行鉴别,不能因尊重我而盲目信从。”

  迷信是经不起研究考察的,因此,凡是迷信都不允许人们怀疑,要求绝对地信从;不让人们学科学,用科学的方法研究教理;要求信徒越愚越好。因为迷信说不出合乎逻辑,合乎客观规律的教理,因此,就要借装神弄鬼,故弄玄虚的手法博得一些头脑简单的群众的信仰。佛经中的有些说法,在人类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已得到了证实,如元子论、相对论、事物缘起论、无常论等等。有些原理虽然用感性为基础的实验方法解决不了,但却可以用推理的方法得出合理的即合乎逻辑的证明。所以有人说“佛教是科学的宗教,”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赞美之词。

                  (摘自《藏传佛教疑问解答120题》多识著)

 佛教道德观 (3)
 
◎ 释隆莲
(二) 出世间的道德观

  佛教的出世间道德观,发源于出世间人生观。佛陀及其弟子,通过禅定和通力,现见一切众生,于三界中死此生彼,备受诸苦,无有出期。对于一切有情(包括人类在内的六道众生,下至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之最高处),无非是苦。苦固然是苦,乐是无常,乐坏即苦。不苦不乐中,生命仍不断消逝,不可遏止,名为行苦。生必有死,死又受生,生死轮回,无有出期。推动众生入于生死轮回的力量,是与生俱来的我执习气(于无我中横计有我)。佛教称俱生我执为根本无明,与生俱来,不由他教。如婴儿堕地,即呱呱而啼,即是执我的表现。由于执我故,于顺我境起贪,于逆我境起嗔。由无明贪嗔为根本,派生出无数支末烦恼。由烦恼的动机,推动众生的行动和语言。动机称为业,行为称为业道。由业力的影响,众生死后,必须随业受生。生死轮回,无非是苦。欲脱此苦,必须断除生死根本——我执。要断我执,必须要生起“无我慧”。应观吾人终身形影相依之我,实不可得。在经论中或说“四大无我”。四大就是佛教对物质的通称。四大称为地水火风,即坚湿暖动的物质属性。佛教说人为四大假合之身,就是说人不过是一堆物质。从坚湿暖动四方面觅人不可得,故说四大假合之我不可得。这个道理很明白,但说起来容易,实践却难,就是因为都有那牢不可破的“俱生我执”。因为于顺我者起贪,于逆我者起嗔,一切烦恼皆以我执为根本故。由烦恼故造业,由业故受苦,在受生死苦中又复造业,故生死无穷。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八 佛法非废弃慈善事业

  常人见僧尼唯知弘扬佛法,而于建立大规模之学校、医院、善堂等利益社会之事未能努力,遂疑学佛法者废弃慈事事业。此说不然。

  依佛经所载,布施有二种,一曰财施,二曰法施。出家之佛徒,以法施为主,故应多致力于弘扬佛法,而以余力提倡他种慈善事业。若在家之佛徒,则财施与法施并重,故在家居士多努力作种种慈善事业,近年以来各地所发起建立之佛教学校、慈儿院、医院、善堂、修桥、造凉亭乃至施米,施衣、施钱等事,皆时有所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6-5-2004 04: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一点,下次再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6-5-2004 04: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天一点,下次再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7-5-2004 09: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佛教是现实主义的,就在于它对生活及世界持一种现实的观点。它不是错误地把我们拽进不明所以的天堂,也不是用各种假想的恐怖和罪感来吓唬折磨我们,它确切地、客观地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并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圆满自在、和平、宁静的幸福之道。
                            —— 罗睺罗

Buddhism does not lead us to a Fool's Paradise

  Buddhism is realistic, for it takes a realistic view of life and of the world. It does not falsely pull us into living in a fool's paradise, nor does it frighten and agonize us with all kinds of imaginary fears and guilt —feelings. It calls us exactly and objectively what we are and what the world around us is, and shows us the way to perfect freedom, peace, tranquility and happiness.
                         ~ Ven. Dr. W. Rahula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佛教中最简要的根本思想是什么?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最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要执著!”这句话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简明格言。我们不必花时间到浩瀚的三藏中去寻找答案,因为佛陀已用这句话,把佛教教义描述得相当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 ——“一切都不要执著!”这句话提醒我们:执著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为什么人会犯戒?因为他有所执著,如果没有任何喜欢或讨厌的执著,就不会犯戒。为什么人的心会散乱不定?因为执著某些事物。为什么人会没有智慧?因为他愚痴而执著某些事物。如果一个人能修证到“一切都不执著”的地步,他当下便能悟道、证果,得到究竟涅槃。

佛陀是个完完全全没有执著的人,佛法教导“不执著”的“行”和“证”,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经修证“不执著”的出家众。

当有人问佛陀:“可否将你的全部教导归纳成最简短的一句话?”佛陀回答:“可以!”接着说:“一切都不要执著!”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佛教道德观 (4)
 
◎ 释隆莲
欲出生死,必须消灭生死根本的俱生我执。欲断我执,必须生起真正的无我慧,必须得禅定。为了得禅定,必须断除欲界的饮食睡眠等欲。为欲出离生死,出离五欲,最好出家。

出家五众,必须修净梵行。不修梵行,尚不能出欲界,何能出生死。既出家已,即脱离一般社会机构的基本实体(家)。但出家人并不是孤立的。脱离了血缘亲属的小家庭,便进入了释迦牟尼缔造的法亲眷属的大家庭(僧团)。出家人的道德观,最基本的是僧团的基本要求。佛教说最大的罪为五无间罪,即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前四种是极恶大罪,易可了知。破僧的罪为什么如此严重,就是因为它破坏了释迦牟尼为了实施和传播他所发现的真理而缔造起来的组织(僧团)。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九 佛法非是分利

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傥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人间佛法

近年来,随着东西方国家学佛风气的蓬勃发展,人间佛法的呼声,正日益高涨。

佛陀为人类而说法,当然有饶益人类之处;因此,佛法也有落实人间的必要。但如要真正达到宗教的终极目的,那么佛法便不能“随世飘流”。

换句话说,佛法必需站在超然的立场,并具有彻底的批判眼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佛法本身落实于世间,终会质变为一种俗化的佛法,是只具躯壳,不具内涵的佛法。

                     (摘自《日日是好日》陕西佛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7-5-2004 09:4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

  佛教是现实主义的,就在于它对生活及世界持一种现实的观点。它不是错误地把我们拽进不明所以的天堂,也不是用各种假想的恐怖和罪感来吓唬折磨我们,它确切地、客观地告诉我们自己是谁,我们周围的世界是什么,并向我们展示了一条通向圆满自在、和平、宁静的幸福之道。
                            —— 罗睺罗

Buddhism does not lead us to a Fool's Paradise

  Buddhism is realistic, for it takes a realistic view of life and of the world. It does not falsely pull us into living in a fool's paradise, nor does it frighten and agonize us with all kinds of imaginary fears and guilt —feelings. It calls us exactly and objectively what we are and what the world around us is, and shows us the way to perfect freedom, peace, tranquility and happiness.
                         ~ Ven. Dr. W. Rahula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佛教中最简要的根本思想是什么?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最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要执著!”这句话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简明格言。我们不必花时间到浩瀚的三藏中去寻找答案,因为佛陀已用这句话,把佛教教义描述得相当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 ——“一切都不要执著!”这句话提醒我们:执著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为什么人会犯戒?因为他有所执著,如果没有任何喜欢或讨厌的执著,就不会犯戒。为什么人的心会散乱不定?因为执著某些事物。为什么人会没有智慧?因为他愚痴而执著某些事物。如果一个人能修证到“一切都不执著”的地步,他当下便能悟道、证果,得到究竟涅槃。

佛陀是个完完全全没有执著的人,佛法教导“不执著”的“行”和“证”,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经修证“不执著”的出家众。

当有人问佛陀:“可否将你的全部教导归纳成最简短的一句话?”佛陀回答:“可以!”接着说:“一切都不要执著!”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佛教道德观 (4)
 
◎ 释隆莲
欲出生死,必须消灭生死根本的俱生我执。欲断我执,必须生起真正的无我慧,必须得禅定。为了得禅定,必须断除欲界的饮食睡眠等欲。为欲出离生死,出离五欲,最好出家。

出家五众,必须修净梵行。不修梵行,尚不能出欲界,何能出生死。既出家已,即脱离一般社会机构的基本实体(家)。但出家人并不是孤立的。脱离了血缘亲属的小家庭,便进入了释迦牟尼缔造的法亲眷属的大家庭(僧团)。出家人的道德观,最基本的是僧团的基本要求。佛教说最大的罪为五无间罪,即弑父、弑母、弑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僧。前四种是极恶大罪,易可了知。破僧的罪为什么如此严重,就是因为它破坏了释迦牟尼为了实施和传播他所发现的真理而缔造起来的组织(僧团)。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九 佛法非是分利

今经济学者,谓人人能生利,则人类生活发达,乃可共享幸福。因专注重于生利。遂疑信仰佛法者,唯是分利而不生利,此说亦不免误会。

若在家人信仰佛法者,不碍于职业,士农工商皆可为之。此理易明,可毋庸议。若出家之僧尼,常人观之,似为极端分利而不生利之寄生虫。但僧尼亦何尝无事业,僧尼之事业即是弘法利生。傥能教化世人,增上道德,其间接直接有真实大利益于人群者正无量矣。

人间佛法

近年来,随着东西方国家学佛风气的蓬勃发展,人间佛法的呼声,正日益高涨。

佛陀为人类而说法,当然有饶益人类之处;因此,佛法也有落实人间的必要。但如要真正达到宗教的终极目的,那么佛法便不能“随世飘流”。

换句话说,佛法必需站在超然的立场,并具有彻底的批判眼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佛法本身落实于世间,终会质变为一种俗化的佛法,是只具躯壳,不具内涵的佛法。

                     (摘自《日日是好日》陕西佛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5-2004 09: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和谐一统的宗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和谐一统的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个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是基于这种理念的宗教。
                        —— 埃尔伯特·爱因斯坦

A cosmic religion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t should transcend a personal God and avoid dogmas and theology. Covering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piritual, it should be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ris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 Albert Einstein

来 —— 看

  佛教的信总是个知见问题,而非相信问题。佛的言教被形容为“来——看”,请你来看,而不是来相信。
                        —— 罗睺罗 《佛陀的启示》

Come and See

  Buddhism is always a question of knowing and seeing, and not that of believing.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is qualified as Ehi—Passiko, inviting you to come and see, but not to come and believe.
           ~ Ven. Dr. W. Rahula, “What the Buddha Taught”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如何修习不执著?①

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著?”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地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佛教道德观 (5)
 
◎ 释隆莲
出家五众的戒,条相多少不同,主要内容都不外乎制止淫杀盗妄,与在家五戒不同的,只是在家五戒唯断邪淫。四根本戒,为成佛基础。淫障根本智,妄障后得智,杀障大悲,盗障大慈。二智与慈悲为成佛主要因素,必不可少。故四根本罪非戒不可。实则淫杀盗妄,无论在何国土,均为社会公德所不许。佛制戒每参照国法而定,佛教的道德观,总的是以不违背国家法律为准的,故守法可以说就是佛教的道德观。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十 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著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0-5-2004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五)

和谐一统的宗教

  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和谐一统的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个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作为一个意味深长的统一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无论是精神的,还是自然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是基于这种理念的宗教。
                        —— 埃尔伯特·爱因斯坦

A cosmic religion

  The religion of the future will be a cosmic religion. It should transcend a personal God and avoid dogmas and theology. Covering both the natural and the spiritual, it should be based on a religious sense arising from the experience of all things, natural and spiritual, as a meaningful unity. Buddhism answers this description.
                         ~ Albert Einstein

来 —— 看

  佛教的信总是个知见问题,而非相信问题。佛的言教被形容为“来——看”,请你来看,而不是来相信。
                        —— 罗睺罗 《佛陀的启示》

Come and See

  Buddhism is always a question of knowing and seeing, and not that of believing. The teaching of the Buddha is qualified as Ehi—Passiko, inviting you to come and see, but not to come and believe.
           ~ Ven. Dr. W. Rahula, “What the Buddha Taught”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如何修习不执著?①

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著?”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曾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地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佛教道德观 (5)
 
◎ 释隆莲
出家五众的戒,条相多少不同,主要内容都不外乎制止淫杀盗妄,与在家五戒不同的,只是在家五戒唯断邪淫。四根本戒,为成佛基础。淫障根本智,妄障后得智,杀障大悲,盗障大慈。二智与慈悲为成佛主要因素,必不可少。故四根本罪非戒不可。实则淫杀盗妄,无论在何国土,均为社会公德所不许。佛制戒每参照国法而定,佛教的道德观,总的是以不违背国家法律为准的,故守法可以说就是佛教的道德观。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十 佛法非说空以灭人世

常人因佛经中说“五蕴皆空”“无常苦空”等,因疑佛法只一味说空。若信佛法者多,将来人世必因之而消灭。此说不然。

大乘佛法,皆说空及不空两方面。虽有专说空时,其实亦含有不空之义。故须兼说空与不空两方面,其义乃为完足。

何谓空及不空。空者是无我,不空者是救世之事业。虽知无我,而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故空而不空。虽努力作救世之事业,而决不执著有我,故不空而空。如是真实了解,乃能以无我之伟大精神,而作种种之事业无有障碍也。

又若能解此义,即知常人执著我相而作种种救世事业者,其能力薄,范围小,时间促,不彻底。若欲能力强,范围大,时间久,最彻底者,必须于佛法之空义十分了解,如是所做救世事业乃能圆满成就也。

故知所谓空者,即是于常人所执着之我见打破消灭,一扫而空。然后以无我之精神,努力切实作种种之事业。亦犹世间行事,先将不良之习惯等一一推翻,然后良好之建设乃得实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1-5-2004 08: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佛陀的布教

  佛陀传教极为独特,他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宗教切然不同,他传教是让理想主义的鸟儿在离大地最近的上空飞翔,因为供给鸟儿身体所需的食粮来源于大地。
                        —— 哈滋拉特·伊那亚特·康
                               《苏菲的讯息》

The Buddha's Mission

  The mission of the Buddha was quite unique in its character, and therefore it stands quite apart from the many other religions of the world. His mission was to bring the birds of idealism flying in the air nearer to the earth, because the food for their bodies belongeds to the earth.
               ~ Hazrat Inayat Khan.“The Sufi Message”

佛教将不受任何思想的左右

  佛陀的教义,时至今日,仍然像其初时期所宣扬的那样,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和人类知识的扩充而发生变化。无论不断膨胀的科学知识将人类智力的水平线延伸多长,在佛法的构架中依然有接纳和吸收未来发现的空间。因为它不依赖于追求原始思想的有限概念,也不仰仗于自身对思想进行否定的能力。
                           —— 弗朗西斯·斯托里
                           《作为世界宗教的佛教》

Buddhism will remain unaffected

  The doctrines of Buddha Dhamma stand today, as unaffected by the march of time and the expansion of knowledge as when they were first enunciated. No matter to what lengths increased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extend man`s mental horizon, within the frame work of the Dhamma there is room for the acceptance and assimilation of further discovery. It does not rely for its appeal upon limited concepts of primitive minds nor for its power upon the negation of thought.
             ~ Francia Story,“Buddhism as World Religion”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如何修习不执著?②

“看只是看”这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么动作是正确、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佛教道德观 (6)
 
◎ 释隆莲
佛制戒的意义有十条,第一就是“摄取于僧”。要组织深信佛教的出家众,成为团体,必须有规章制度,七众别解脱戒,是不同身份的七种佛教徒各人的守则,而僧团办事的制度则有几十种羯磨法。羯磨是僧团的民主会议制度,行筹是投票表决制度,体现了民主集中的精神。如律行持的僧团,就是一种很尊重法治的人民团体。尊重羯磨就是尊重集体和法治精神。出家众虽称为世外人,但尊重法制的精神,却是必须遵守的。道安法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虽然好像导致了中国佛教长期与封建政权有一定关联,但这是当时大势所趋莫可如何的事。然而沙门不拜王者,毕竟还有一点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的风度。在异族入主的灾难中,佛教的深山古寺,还为部分遗民保留过一些民族气节。总之,我们从佛教律藏中,可以吸取不少关于民主与法治的精神,这是佛教道德观的又一方面。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吾国自东汉以后,印度所传来之佛法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今且举十宗而略述之。

一 律宗

唐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依法华,涅槃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八戒义。

唐时盛,南宋后衰。

二 俱舍宗

依俱舍论而立。分别小乘名相甚精,为小乘之相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底,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

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04 08: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讲欢喜的宗教

佛教极为反对忧郁、悲哀、悔罪和沮丧的心态,它们被认为是觉悟真理的障碍。另一方面,极有趣的是,欢喜心是“七觉支”之一,是为证得涅槃所必须培养的基本品质。

——罗睺罗《佛陀的启示》

Joyful religion

Buddhism is quite opposed to the melancholic, sorrowful, penitent and gloomy attitude of mind which is considered a hindr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ruth.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interesting to remember here that joy is one of the seven‘Factors of Illumination’,the essential qualities to be cultivate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irvana.

 ~Ven. Dr. W. Rahula, “What the Buddha Taught”

向其他宗教挑战

正如我们从实际记载中发现,佛教不是一个喜欢假说的原始系统,而是一个对其他宗教提出挑战的宗教。

——比夏普·郭芮《佛与基督》

Challenge to other religions

It is Buddhism as we find it actually recorded, not a hypothetical primitive system, which still forms a challenge to other religions.

 ~Bishop Gore ,“Buddha and the Christ”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如何修习不执著?③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佛教是消极的吗?

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佛教徒是消极的?这种看法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由出家制度引起的误解。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是建立在以孝为本的基础上。孝的核心内容就是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出家人必须独身,当然更谈不上生儿育女。

二、世人多半以地位名利作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认为人生在世或是要荣华富贵,或是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方能光宗耀祖,而出家人与世无争,视世间名利如过眼云烟,因此在人们的眼中,出家的这一选择无疑是对人生缺乏积极的追求的体现。

当然也确实有些人是在无奈之下出家为僧的;或是带着个人恩怨逃避现实,或是在遭遇挫折后对生活失去信心,万念俱灰之下遁入空门。这也是造成社会对出家人产生误解的重要因素。其实这类人在僧团中仅仅是少数而已,而且,若是出家的发心不正,即使披上袈裟,在佛门中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三、现代社会是鼓励消费的年代,而佛教徒生活俭朴。尤其是出家人,长年累月住在古老的寺庙里,饮食清淡,衣着简单。很多人对这种少欲知足的生活不理解,觉得佛教徒缺乏如常人一般的生活热情,跟不上社会潮流,与当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于是便认为他们是消极的。

四、是从为人处世方面引起的误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为了跟上时代,一生忧患劳顿,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世人最大的无明和愚痴。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正因为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所以佛教徒的处世原则是随遇而安,这也是被世人视为消极的因素之一。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弘一法师演讲录

三、成实宗   

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论典而形成,并由印度传至中土。虽号称宗,然实不过二部论典之传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04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六)

佛陀的布教

  佛陀传教极为独特,他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宗教切然不同,他传教是让理想主义的鸟儿在离大地最近的上空飞翔,因为供给鸟儿身体所需的食粮来源于大地。
                        —— 哈滋拉特·伊那亚特·康
                               《苏菲的讯息》

The Buddha's Mission

  The mission of the Buddha was quite unique in its character, and therefore it stands quite apart from the many other religions of the world. His mission was to bring the birds of idealism flying in the air nearer to the earth, because the food for their bodies belongeds to the earth.
               ~ Hazrat Inayat Khan.“The Sufi Message”

佛教将不受任何思想的左右

  佛陀的教义,时至今日,仍然像其初时期所宣扬的那样,并没有因时光的流逝和人类知识的扩充而发生变化。无论不断膨胀的科学知识将人类智力的水平线延伸多长,在佛法的构架中依然有接纳和吸收未来发现的空间。因为它不依赖于追求原始思想的有限概念,也不仰仗于自身对思想进行否定的能力。
                           —— 弗朗西斯·斯托里
                           《作为世界宗教的佛教》

Buddhism will remain unaffected

  The doctrines of Buddha Dhamma stand today, as unaffected by the march of time and the expansion of knowledge as when they were first enunciated. No matter to what lengths increased scientific knowledge can extend man`s mental horizon, within the frame work of the Dhamma there is room for the acceptance and assimilation of further discovery. It does not rely for its appeal upon limited concepts of primitive minds nor for its power upon the negation of thought.
             ~ Francia Story,“Buddhism as World Religion”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如何修习不执著?②

“看只是看”这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么动作是正确、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佛教道德观 (6)
 
◎ 释隆莲
佛制戒的意义有十条,第一就是“摄取于僧”。要组织深信佛教的出家众,成为团体,必须有规章制度,七众别解脱戒,是不同身份的七种佛教徒各人的守则,而僧团办事的制度则有几十种羯磨法。羯磨是僧团的民主会议制度,行筹是投票表决制度,体现了民主集中的精神。如律行持的僧团,就是一种很尊重法治的人民团体。尊重羯磨就是尊重集体和法治精神。出家众虽称为世外人,但尊重法制的精神,却是必须遵守的。道安法师说,不依国主,则法事不立。虽然好像导致了中国佛教长期与封建政权有一定关联,但这是当时大势所趋莫可如何的事。然而沙门不拜王者,毕竟还有一点天子不得而臣,诸侯不得而友的风度。在异族入主的灾难中,佛教的深山古寺,还为部分遗民保留过一些民族气节。总之,我们从佛教律藏中,可以吸取不少关于民主与法治的精神,这是佛教道德观的又一方面。

                          (摘自《法音》1991年第4期)

弘一法师演讲录

佛法宗派大概

佛法在印度古代时,小乘有各种部执,大乘虽亦分“空”“有”二派,但未别立许多门户。吾国自东汉以后,印度所传来之佛法至隋唐时,便渐成就大小乘各宗分立之势。今且举十宗而略述之。

一 律宗

唐终南山道宣律师所立。依法华,涅槃经义,而释通小乘律,立圆宗戒体正属出家人所学,亦明在家五戒、八戒义。

唐时盛,南宋后衰。

二 俱舍宗

依俱舍论而立。分别小乘名相甚精,为小乘之相宗。欲学大乘法相宗者固应先学此论,即学他宗者亦应以此为根底,不可以其为小乘而轻忽之也。

陈隋唐时盛弘,后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2-5-2004 08: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七)

讲欢喜的宗教

佛教极为反对忧郁、悲哀、悔罪和沮丧的心态,它们被认为是觉悟真理的障碍。另一方面,极有趣的是,欢喜心是“七觉支”之一,是为证得涅槃所必须培养的基本品质。

——罗睺罗《佛陀的启示》

Joyful religion

Buddhism is quite opposed to the melancholic, sorrowful, penitent and gloomy attitude of mind which is considered a hindr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ruth.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interesting to remember here that joy is one of the seven‘Factors of Illumination’,the essential qualities to be cultivate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Nirvana.

 ~Ven. Dr. W. Rahula, “What the Buddha Taught”

向其他宗教挑战

正如我们从实际记载中发现,佛教不是一个喜欢假说的原始系统,而是一个对其他宗教提出挑战的宗教。

——比夏普·郭芮《佛与基督》

Challenge to other religions

It is Buddhism as we find it actually recorded, not a hypothetical primitive system, which still forms a challenge to other religions.

 ~Bishop Gore ,“Buddha and the Christ”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如何修习不执著?③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佛教是消极的吗?

为什么社会上很多人认为佛教徒是消极的?这种看法的形成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由出家制度引起的误解。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念是建立在以孝为本的基础上。孝的核心内容就是传宗接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出家人必须独身,当然更谈不上生儿育女。

二、世人多半以地位名利作为衡量人生成功与否的标准,认为人生在世或是要荣华富贵,或是要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方能光宗耀祖,而出家人与世无争,视世间名利如过眼云烟,因此在人们的眼中,出家的这一选择无疑是对人生缺乏积极的追求的体现。

当然也确实有些人是在无奈之下出家为僧的;或是带着个人恩怨逃避现实,或是在遭遇挫折后对生活失去信心,万念俱灰之下遁入空门。这也是造成社会对出家人产生误解的重要因素。其实这类人在僧团中仅仅是少数而已,而且,若是出家的发心不正,即使披上袈裟,在佛门中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三、现代社会是鼓励消费的年代,而佛教徒生活俭朴。尤其是出家人,长年累月住在古老的寺庙里,饮食清淡,衣着简单。很多人对这种少欲知足的生活不理解,觉得佛教徒缺乏如常人一般的生活热情,跟不上社会潮流,与当代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于是便认为他们是消极的。

四、是从为人处世方面引起的误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人为了跟上时代,一生忧患劳顿,沉溺其中而不能自拔。从佛法的角度来看,这恰恰是世人最大的无明和愚痴。佛陀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正因为看到事物发展的本质,所以佛教徒的处世原则是随遇而安,这也是被世人视为消极的因素之一。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弘一法师演讲录

三、成实宗   

依成实论而立。为小乘之空宗,微似大乘。

六朝时盛,后衰,唐以后殆罕有学者。

以上二宗,即依二部论典而形成,并由印度传至中土。虽号称宗,然实不过二部论典之传持授受而已。

以上二宗属小乘,以下七宗皆是大乘,律宗则介于大小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4-5-2004 08: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世界名人谈佛教 (8)

佛教不讲“假设”

将心智的开发和证悟作为解脱的必要条件是佛教的伟大所在。佛教主张道德与证悟互为依存,不可分离。道德构筑了人生最高境界的基础,而知识与智慧则完善了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构筑。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洞察力和知识,不真正明了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他就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了真正德行的人。在这一点上,佛教有别于所有其他宗教。所有一种神教均基于某种假设概念之上。当这些假设被日益发展的知识而驳斥时,则越来越沮丧。然而,佛教与假设无缘,它是建立在坚实稳固的现实基石之上的。因此,佛教从来就不曾逃避知识的公平无私。

——罗克希米·那兰苏《佛法精要》

No assumption in Buddhism

It is a glory of Buddhism that it makes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an essential condition of salvation. In Buddhism morality and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are inseparable from one another. While morality forms the bassis of the higher life, knowledge and wisdom complete it. Without a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causality and transformation (Pratityasamutpada), no one can even be said to be truly moral if he does not possess the necessary insight and knowledge. In this respect Buddhism differs from all other religions. All monotheistic religions start with certain assumptions, and when these assumptions are contradicted by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t increase sorrow. But Buddhism starts with no assumptions. It stands on the firm rock of facts, and can therefore never shun the dry light of knowledge.

          ~Prof.Lakhsmi Narasu,“The Essence of Buddhism”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弘一法师演讲录

四、 三论宗

又名性宗 又名空宗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
  唐初犹盛,以后衰。          

正确的理解 ①

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方式来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

一、佛教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每位佛菩萨的成就都来自于他们的发心和愿力:“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的核心就是要学佛行,佛菩萨的四宏誓愿也正是所有学佛者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常人的目标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仅局限于个人、家庭,非常的狭隘;而佛教徒的人生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学佛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而且要帮助更多的人寻求解脱。

历史上多少高僧大德为了弘扬佛法不辞劳苦、舍生忘死!正是他们不屈的努力,使佛法得以从印度传到中国乃至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使更多的人因为听闻佛法而获得解脱。

我们所熟悉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将佛法传播到日本,在交通条件极其艰苦的时代,六次东渡,其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随行的许多弟子相继被风浪和疾病夺去了生命,他本人也因长途跋涉的艰辛而导致双目失明,但依旧锲而不舍,终于在六十六岁的高龄踏上了遥远的异邦,成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传法事大,浩淼大海何足为惧?”在他决定东渡时起,便将一己之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百折不挠,他所凭借的,正是一颗为法忘躯的的赤诚之心,正是普度众生的积极不懈的人生追求。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如何修习不执著?④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使我们锻炼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4-5-2004 08: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八)

世界名人谈佛教 (8)

佛教不讲“假设”

将心智的开发和证悟作为解脱的必要条件是佛教的伟大所在。佛教主张道德与证悟互为依存,不可分离。道德构筑了人生最高境界的基础,而知识与智慧则完善了这一人生最高境界的构筑。一个人如果不具备必要的洞察力和知识,不真正明了缘起性空的基本道理,他就不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具有了真正德行的人。在这一点上,佛教有别于所有其他宗教。所有一种神教均基于某种假设概念之上。当这些假设被日益发展的知识而驳斥时,则越来越沮丧。然而,佛教与假设无缘,它是建立在坚实稳固的现实基石之上的。因此,佛教从来就不曾逃避知识的公平无私。

——罗克希米·那兰苏《佛法精要》

No assumption in Buddhism

It is a glory of Buddhism that it makes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an essential condition of salvation. In Buddhism morality and intellectual enlightenment are inseparable from one another. While morality forms the bassis of the higher life, knowledge and wisdom complete it. Without a perf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law of causality and transformation (Pratityasamutpada), no one can even be said to be truly moral if he does not possess the necessary insight and knowledge. In this respect Buddhism differs from all other religions. All monotheistic religions start with certain assumptions, and when these assumptions are contradicted by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t increase sorrow. But Buddhism starts with no assumptions. It stands on the firm rock of facts, and can therefore never shun the dry light of knowledge.

          ~Prof.Lakhsmi Narasu,“The Essence of Buddhism”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弘一法师演讲录

四、 三论宗

又名性宗 又名空宗

  三论者,即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三部论皆依般若经而造。姚秦时,龟兹国鸠摩罗什三藏法师来此土弘传。
  唐初犹盛,以后衰。          

正确的理解 ①

辩证地说,佛教徒既有消极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从世俗的生活方式来看,佛教徒是消极的;就人生的追求而言,佛教徒则是积极的。

一、佛教徒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每位佛菩萨的成就都来自于他们的发心和愿力:“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学佛的核心就是要学佛行,佛菩萨的四宏誓愿也正是所有学佛者应当树立的人生目标。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但常人的目标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仅仅局限于个人、家庭,非常的狭隘;而佛教徒的人生理想是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学佛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解脱,而且要帮助更多的人寻求解脱。

历史上多少高僧大德为了弘扬佛法不辞劳苦、舍生忘死!正是他们不屈的努力,使佛法得以从印度传到中国乃至亚洲乃至整个世界,使更多的人因为听闻佛法而获得解脱。

我们所熟悉的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为将佛法传播到日本,在交通条件极其艰苦的时代,六次东渡,其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我们现代人难以想象的。随行的许多弟子相继被风浪和疾病夺去了生命,他本人也因长途跋涉的艰辛而导致双目失明,但依旧锲而不舍,终于在六十六岁的高龄踏上了遥远的异邦,成为日本律宗的开山祖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流?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传法事大,浩淼大海何足为惧?”在他决定东渡时起,便将一己之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百折不挠,他所凭借的,正是一颗为法忘躯的的赤诚之心,正是普度众生的积极不懈的人生追求。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如何修习不执著?④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使我们锻炼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04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宗教革命

两千五百年前,印度经历了一场思想和宗教革命,并以推翻一神论和婆罗门权威而告终,从而建立了一个群众性宗教,一个新的思潮和觉悟思想体系,这就是被人们惯以称谓的佛法——哲学宗教。

——阿拏伽里加·达摩波罗《世界永远感恩佛陀》

Religious Revolution

Twenty—five centuries ago India witnessed an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revolution which culminated in the overthrow of monotheism, priestly selfishnes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nthetic religion, a system of light and thought which was appropriately called Dhamma— Philosophical Religion.

       ~Anagarika Dharmapala “The World's Debt to Buddha”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弘一法师演讲录

五、法相宗

又名慈恩宗 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论师所著之唯识三十颂之解释而编纂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底也。

唐中叶后衰微。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谓‘空’‘有’二派也。     

正确的理解 ②

二、佛教徒要积极的研究经教,以探索真理为己任:如果说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那一切善法的修行则是成佛的助缘,愿力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和修行才能得到落实,学佛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佛法甚深微妙,只有积极研究经教,才能从中探索出人生的真谛。

且不说佛陀在因地时,为求半偈不惜舍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的高行。且翻开高僧传记,每一位前贤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当年,玄奘法师在国内遍访各地善知识后,感于汉地流传的佛法义理派别众多,译文尚欠完备,毅然背井离乡,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在那样的年代,西去印度谈何容易,往往是“去者成百归无十”。在漫长的旅程中,他无数次死里逃生,终于来到佛法的发源地。在印度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十七年之久,法师的博闻强识和锐利思辩使印度各宗僧众都为之叹服,声誉之隆,一时无双。但法师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将佛法的智慧传遍东土。因此,在遍通三藏十二部经典,求得正法之后,再一次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回到汉地,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法师的一生都积极致力于经教的研究,以探索真理为己任,真正体现了大乘佛教救世之精髓。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如何修习不执著?⑤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国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完)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 ①

在人类的经验中,迫得人不满现实而注重现实,要追求现实而又无法超脱。重视现实者,每每缺乏崇高的理想,甚至以为除了实利及世间的欲乐享受,其他的一切都是无所谓的。而倾向超脱者,又离开现实,或者隐遁,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或者世外桃源。超脱与现实,不能和谐合一,这确是人间之痛事。释迦牟尼以人成佛,才把二者合一。我们从释迦牟尼创建佛教的伟大行举,体证到佛性是人性的净化究竟。那么,我们来研究释迦牟尼所创建的佛教教团。

第一节 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成就正觉以后,曾经表达其自觉解脱的信念,《四分律》32中说:“一切无上智,一切欲爱解。自然得解悟,云何从人学?我亦无有师,亦复无等侣。世间唯一佛,澹然常安稳。我是世无着,我是世间最。诸天与世人,无有与我等。”如此自信的觉者,当然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但是,他不是神,世间的正觉者必然是人。释迦牟尼自己曾经对波斯匿王说“我今亦是人数”,“诸佛出于人”。佛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儿子或使者,而是以人身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在《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中,他慎重地告诉诸比丘,“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释迦牟尼是以人身而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是人间佛陀。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7-5-2004 11:1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九)

宗教革命

两千五百年前,印度经历了一场思想和宗教革命,并以推翻一神论和婆罗门权威而告终,从而建立了一个群众性宗教,一个新的思潮和觉悟思想体系,这就是被人们惯以称谓的佛法——哲学宗教。

——阿拏伽里加·达摩波罗《世界永远感恩佛陀》

Religious Revolution

Twenty—five centuries ago India witnessed an intellectual and religious revolution which culminated in the overthrow of monotheism, priestly selfishnes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a synthetic religion, a system of light and thought which was appropriately called Dhamma— Philosophical Religion.

       ~Anagarika Dharmapala “The World's Debt to Buddha”

(摘自《世界名人谈佛教》达摩难陀编 成建华译)

弘一法师演讲录

五、法相宗

又名慈恩宗 又名有宗

此宗所依之经论,为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唐玄奘法师盛弘此宗。又糅合印度十大论师所著之唯识三十颂之解释而编纂成唯识论十卷,为此宗著名之典籍。此宗最要,无论学何宗者皆应先学此以为根底也。

唐中叶后衰微。

以上二宗,印度古代有之,即所谓‘空’‘有’二派也。     

正确的理解 ②

二、佛教徒要积极的研究经教,以探索真理为己任:如果说菩提心是成佛的种子,那一切善法的修行则是成佛的助缘,愿力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学习和修行才能得到落实,学佛的过程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佛法甚深微妙,只有积极研究经教,才能从中探索出人生的真谛。

且不说佛陀在因地时,为求半偈不惜舍身,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的高行。且翻开高僧传记,每一位前贤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当年,玄奘法师在国内遍访各地善知识后,感于汉地流传的佛法义理派别众多,译文尚欠完备,毅然背井离乡,踏上了西行求法的征途。在那样的年代,西去印度谈何容易,往往是“去者成百归无十”。在漫长的旅程中,他无数次死里逃生,终于来到佛法的发源地。在印度孜孜不倦地学习达十七年之久,法师的博闻强识和锐利思辩使印度各宗僧众都为之叹服,声誉之隆,一时无双。但法师学法的目的是为了将佛法的智慧传遍东土。因此,在遍通三藏十二部经典,求得正法之后,再一次克服种种艰难险阻回到汉地,开始了中国佛教史上规模空前的佛经翻译事业。法师的一生都积极致力于经教的研究,以探索真理为己任,真正体现了大乘佛教救世之精髓。

(摘自《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济群法师著)

如何修习不执著?⑤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国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完)       (摘自《一问一智慧》佛使尊者著)

 释迦牟尼创建的佛教 ①

在人类的经验中,迫得人不满现实而注重现实,要追求现实而又无法超脱。重视现实者,每每缺乏崇高的理想,甚至以为除了实利及世间的欲乐享受,其他的一切都是无所谓的。而倾向超脱者,又离开现实,或者隐遁,把希望寄托于未来,或者世外桃源。超脱与现实,不能和谐合一,这确是人间之痛事。释迦牟尼以人成佛,才把二者合一。我们从释迦牟尼创建佛教的伟大行举,体证到佛性是人性的净化究竟。那么,我们来研究释迦牟尼所创建的佛教教团。

第一节 初转法轮

释迦牟尼成就正觉以后,曾经表达其自觉解脱的信念,《四分律》32中说:“一切无上智,一切欲爱解。自然得解悟,云何从人学?我亦无有师,亦复无等侣。世间唯一佛,澹然常安稳。我是世无着,我是世间最。诸天与世人,无有与我等。”如此自信的觉者,当然是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但是,他不是神,世间的正觉者必然是人。释迦牟尼自己曾经对波斯匿王说“我今亦是人数”,“诸佛出于人”。佛不是神,也不是神的儿子或使者,而是以人身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在《增一阿含经·等见品》中,他慎重地告诉诸比丘,“诸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释迦牟尼是以人身而实现正觉解脱的圣者,为人类树立了光辉的典范,是人间佛陀。   (摘自《人间佛陀与原始佛教》弘学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5-2-2025 06:40 AM , Processed in 0.137001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