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694|回复: 52

八正道(aryastangika-marga)】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3-1-2009 08:0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弟觉得"苦"这个字是从.我们心里的三毒所引起的...
什么是三毒呢??就是所谓的"贪","嗔","痴"
那要怎么样能够缺掉我们的三毒呢??
唯一的方法, 小弟认为是"坐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3-1-2009 07: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那敢请问谁现在修这八正道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009 07: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八正道         八正道(aryastangika-marga)】
  Ba zhengdao
  佛教教义。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盘)的八种方法和途径:1、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2、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3、正语。即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4、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5、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6、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盘的理想境地;7、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8、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八正道中最根本的一道是正见,即坚定不移地信奉佛教的教义。佛教也和其他宗教一样,认为只有自己的教义才是真理,其他宗教及各派哲学都是邪见。因而把正见当作最重要的一道,而其余七道则都是在正见的基础上进行精进不懈的修行。
  八正道也是针对婆罗门教和耆那教的苦行主义和“六师”中一些派别的享乐主义而提出的。佛陀提倡不苦不乐的中道,因之在原始佛教也把八正道称为中道。原始佛教对这种不苦不乐的修行方法十分重视,列为四谛之一“道谛”的具体内容。对于八正道的详细解释有安世高译的《佛说八正道经》、《增一阿含经》的《四谛品》和南传《相应部经典》。
  ===============================
  八正道:
  必须防止的两个极端:
  1 沉迷于贪欲、寻欢作乐的生活。这种生活是通向毁灭的道路。
  2 自我施加的苦行、折磨。这种生活是不会带来什么收效的。
  有一条在两个极端之间的道路,它有盘旋直上的8个阶梯,沿着它就可以登上绝对达到涅盘之境。即八正道。
  各个阶梯均按顺序而设。
  1正见 必须将怀疑、误解、或成见统统置之不顾。这才能够觉察出永恒与无常之间的差别。接受真谛的态度应该认识到对它的需要。这是第一阶段。
  2正思维 是一种欲达大悟的意志决心。它的基础是自我修行,以及觉察出达到大悟的可能性。这是第二阶段。
  3正语 这是修行的第一步。不允许使用不慎之语、诽谤之语、辱骂之语和刻薄之语,只允许使用友善,纯洁和有意义的词句。这是第三阶段。
  4正业行为举动必须无可指责,高尚而清净,这是不可不做的。现在开始,将所有想得到好处、利益的念头全部灭除,因为动机与行动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不许报复,修行时不允许有冲动,不允许有出于爱、恨而导致的行为。每一行动都必须由身体内部的佛法来导引,它不论对谁都是公平一致的。各种行动必须遵从这种佛法,其最高的表现就是爱与怜。那时你就会很快地发现什么行动符合佛法,什么是亵渎它--凡是不去追求利益、便宜的人都会受到赐福。这是第四阶段。
  #正语、正业这两个阶梯是非常难登的,谁一旦登上这个高度,眼前的各种景象就会一展而来,前景清晰、宽阔、高贵。这时就已取得了相当巨大的自制能力。
  5正命 此阶段包括正当营生,因为谋生有道与保持一个人的节操和道德是格格不入的。一个人必须时刻警惕避免沦入这种危险的情况,而且,如果他已经走过前四个阶段,他自己的心会告诉他怎样去做。这种人必须排除疑心。此时学生已成为老师。这是第五阶段。
  6正精进 到达这一阶段的人充满慈善心、睿智、大彻大悟。他致全力于神圣的事业,完全理解他自己所作所为的目的。达到这一伟大阶段的人,无论是衣食住行,工作或休息,醒来或睡下,都是按照佛法办理。忠顺于佛法,他能够达到至善至美之境。这是第六阶段。
  7正念 这是禅定中正确的思维。此时他只考虑真谛,完全抛弃了‘我’的念头,所以他的观照十分清晰。虚幻已经不再出现在他的眼前,那里只有真相,就像两个交谈中的朋友一样。此时他已是知道真谛的人,自己就是真谛的化身。这是第七阶段。
  8正定这是禅定中的心境。涅盘中还有什么可值得悲痛的事呢?任何使我们伤心的事都不会在此出现,这里只有那些使我们寂静的事。怀疑、恐惧、麻烦和混乱此时都已消匿。无根据的信仰、妄想都被忘在脑后,此时达到的涅盘之境是不可理解的。达到这一阶段的人绝不会再驻足后退。这是第八阶段。
  #施行八正道的理由:见四真谛
  #但是,和尚们,也许你们会问施行这八圣道的理由是什么呢?那么就要从四真谛说起:
  ===============================
  四真谛:
  苦 生就是苦的业因,生命就是受苦,从生到死要经历一个个痛苦的阶段,这是苦谛。
  集 促成生的原因是对生命的渴求,生后的肉欲、视欲和对生命的骄傲促使人们从一生转向另一生,这就是集谛。
  灭 根治这种生就得消除对生命的渴求 办法是,彻底绝除一切邪欲,不让它们占据头脑,或是把它们清除出去,不使自己的头脑里有一点装进邪念的余地,这就是灭谛。
  道 八正道。即道谛。
  佛陀说:“和尚们,我的眼睛通过苦谛看到了这些概念和结论,我的头脑里形成了一幅图像。解脱之道靠的不是祭祀,不是苦行,也不是祈祷,而是靠内心的佛性。”
  ===============================
  火说八正道
  1正见 对世界,对五阴,对六根尘,对苦,对因果业力,等等的正确认知。是熄灭苦火,五阴之火,轮回之火的基础。
  2正思维以正见为基础的思维,通过对佛法的闻思修习,知道解脱和解脱之方法。是启发内在佛性的重要手段。哪里有什么“佛性”,你能学会外在的知识吗?,你能理解外在的世界吗?这就是佛性,也就是觉悟的本能,能够理解世界的本能。向外你能理解外在的世界,向内你就能理解内在的世界,即自身,自心。它是正语和正业的基础。是让痛苦之火,烦恼之火,冲动之火熄灭的开始。
  3正语 通过让言辞不再冲动,而让内心不再冲动。让言辞从心的冲动之火中解脱出来。也就是相关的戒律的遵守。
  4正业 通过让行为不再冲动,而让内心不再冲动。让行为从心的冲动之火中解脱出来。也就是相关的戒律的遵守。也包括当地社会的一些高尚的行为道德。
  #引用: 正语、正业这两个阶梯是非常难登的,谁一旦登上这个高度,眼前的各种景象就会一展而来,前景清晰、宽阔、高贵。这时就已取得了相当巨大的自制能力。
  5正命 不要因各种火让自己落入毁灭,让一切火熄灭,化作灰尽,冷确掉。通过1正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等方面的修正来实现。
  #于一切解脱法,舍离法,无执着法中得火熄灭。
  6正精进 精进不止,注意观察,直到每个有火的方面都得到了修正。
  7正念 对五阴执着的火已基本熄灭,已能看见五阴的真象,一切生而又死,死而又生,一切都只是构成,无我,无常,是苦,是空得到了映证。此时正清净的安住于四念处之中。邪念已经清除了,灭谛得证。
  8正定 成就果位,定中之慧,有大利益。

[ 本帖最后由 ~jack~ 于 13-1-2009 07:4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3-1-2009 08: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谛又是什么呢??
佛教四谛是指...      
1、苦谛--人生如同苦海泛舟
  佛教认为人的一生是由各种苦恼贯穿的,共有八苦:
  (1)生苦:胎儿出生,皮肉细嫩,在接触和适应外界的过程中,充满痛苦。
  (2)老苦:人到老年,发白脱落,牙齿老化,嚼食困难,耳聋背驼,行走艰难,倍感痛苦。
  (3)病苦:人要患各种疾病,造成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
  (4)死苦:人将临死,对死亡充满恐惧,弥恋现世的生活,感到痛苦。
  (5)怨憎会苦:与自己所讨厌的人不得已而相会、结合。对自己憎恶的环境想脱离而又脱离不了。不想遇到的事偏偏又遇到,令人苦恼不堪。
  (6)爱别离苦:与自己相爱的人别离,与自己所喜欢的人或环境分开也是痛苦的。
  (7)求不得苦:自己想做的事做不成,自己想追求的事或人得不到,精神上感到痛苦。
  (8)五盛荫苦:人生就是苦,人生是诸苦的集合体。
  2、集谛--苦从何来
  人生苦有种种,其原因何在,集谛作此回答,根本原因在于人生所具有的情欲,由于人的欲望,产生各种行为,由此带来一连串苦恼。
  3、灭谛--放弃贪欲,断绝苦恼
  灭谛告诉人们一定要灭除情欲,无所追求,无所欲望,便可脱离痛苦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涅磐的境界。
  4、道谛--正确驾驭人生之舟,脱离苦海,到达幸福的彼岸
  已知人生是苦,已知苦之原因,已定灭苦之心,那么如何灭苦?
  道谛作了回答,“道”含有方法和途径两种含义,具体分为八正道:
  (1)正见--对四谛正确理解
  (2)正思维--对四谛深入的思考
  (3)正语--生活中,使用正确而美好的语言
  (4)正业--规范自己的行为
  (5)正命--生活中做到清心寡欲,正确看待生命的意义
  (6)正念--对四谛正确的忆念
  (7)正定--依四谛之理,正确修持禅定
  (8)正精神--集中精力,正确不断的修持

[ 本帖最后由 ~jack~ 于 13-1-2009 07:02 P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1-2009 08:4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没有人来看的??
是不是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八正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2-1-2009 09:2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jack~ 的帖子

喝喝茶。
这个认知不正确。只要可以“放下一切执著”就能够去除贪嗔痴,不一定需要坐禅。
比如,只要你可以随时觉察自己的念头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3-1-2009 11: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什么是执著??


可以简单的解释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009 08:5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执著是指 要的意识, 贪。。。
"要"吃好的。。。
"要"富有,不能达到就做坏事。。。
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4-1-2009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家人,尤其是严守戒律的出家人,就能依8正道而修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4-1-2009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家人也是可以修八正道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09 09: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执著 是要的意识??
那么 “不要”--嗔
不懂 要不要 却抓着不放---痴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7-1-2009 10:3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1# 如实地面对自己 的帖子

执著,这个字很难解释。只要你有一个“比较”的念头,就是执著了。
比如:“要好吃一点的”,“不要那个东西”,“要舍弃比较的念头”,“要去除贪嗔痴”
这些,都是执著。

这个在,阿姜酥美多的四圣谛的书里,有确实提起这些事情。不过,整本书,说出了一个重点:在内心,不断的反省,从反省中思考,从思考中放下,就可以完成四圣谛的前三谛。这是一个不断把新来得执著放下的过程,苦集灭,苦集灭,苦集灭,苦集灭,直到灭谛完全了。

小弟,也经过了类似的过程,所以才慢慢把这书里写的打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009 01:5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 o1j2m3 的帖子

善哉!善哉!

所以要做到一切心念都不起,却又能觉知一切。心才能自由自在,不受干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8-1-2009 07: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LZ,我要指出一點翻譯上的錯誤,

“比丘們”,不應該翻譯成“和尚們”。
因爲“和尚”的意思是親教師、老師、師父。佛陀在説法時(或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稱呼聽衆“和尚”的。

請翻查有關資料並予以改正,謝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1-2009 06:0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o1j2m3 于 22-1-2009 09:28 AM 发表 喝喝茶。这个认知不正确。只要可以“放下一切执著”就能够去除贪嗔痴,不一定需要坐禅。比如,只要你可以随时觉察自己的念头等等。

不坐禅不及时觉察自己的念头,觉察自己的念头为时已晚.不错也错了.可大可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2-2-2010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执著就是无明(三毒)。但人事物被三毒牵着走时就是执著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2011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 ~jack~
有看过由戒伏贪,由定伏嗔,由慧伏痴。各位大德有甚么看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9-2011 12:4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51# 一实相印

符合不符合是等智者去体証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011 06:0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0# 真神林永庆

如果找遍佛经都找不到要如何慢慢找呢?

如果这个“骨头不够高”的邪见这么重要,造成我们不能证果,为什么佛不清楚说明?不放进三法印里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011 05: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bashlyner 于 1-9-2011 05:44 PM 编辑
在家人也是可以修八正道的..
~jack~ 发表于 24-1-2009 05:27 PM


在家人娶妻生子,天天在尘世打滚,怎么可能好好地修炼八正道,能的话佛陀还需要出家?明白八正道不等于能够实践,在家人能够修但不能随时随地修,所以帮助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4-2-2025 06:30 AM , Processed in 0.10858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