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2473|回复: 33

心灵启发之~何来阿姜 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1-5-2009 12:0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想和大家分享一位已故高僧阿姜 查 (AJHAN CHAH)的语录
希望大家可以从中获利。。。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4-6-2009 12:1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12: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序言》

當有人跟阿姜 查說,他們發現要在社會中修行是件不可能的事時,阿姜 查會告訴他們說:「如果我用一枝燒熱的棍子刺在你的胸口上,你會說雖然你很痛苦,但是,因為你身在社會中,所以無法逃脫嗎?」阿姜 查回答所提出的與佛陀的毒箭之喻並無兩樣。佛陀說,曾有一人被一枝箭射傷,他非得等到他對箭、弓和射手的問題都得到回答,否則絶不讓任何人將箭拔出。問題是,在他的問題仍未被完全解答前,他大概已經死了。這位受傷的人應明白,他身受重傷,而且瀕臨死亡,應該馬上做處理才是。

阿姜 查在他的教導中一再地強調這點:你正在受苦,現在,想辦法去除苦!他不會花太多時間談論平靜、智慧或涅槃的境界,相反地,他強調持續不斷地修行,覺知身心當下的狀況,學習如何單純地觀照和放下。他說,禪坐,並不是要得,而是要捨。即使問他透過修行便可達到的平靜,他會反倒回答我們應先除去煩惱,因為,就如他所言,平靜便是煩惱的止熄

這本語錄不僅對苦和禪修做了省思,同時也帶給我們一些深入無常、戒德和無我等等的內觀。我們希望讀者能將這本小冊子當做靜思時的伙伴和「善知識」,並且對時常說:「我總是說要增長、要捨棄,但是,實際上,根本『沒有東西』可以增長,『沒有東西』可以捨棄啊!」的「何來阿姜 查」得以一瞥。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31-5-2009 12:04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生与死

《001》 良好的修行是要非常诚恳地问自己:「我是为什么而生的?」天早上、中午、晚上都要好好的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002》 我们的生和死是同一件事,不能有此而无彼。可笑的是,面对死亡,人们是如何的伤心悲痛,对于出生却是何等欢欣快乐,这是愚痴的。我认为,如果你真的要哭,最好是在一个人出生的时候哭,为根源而哭,因为,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这点你能瞭解吗?

003住在人腹裡的那种情形你想人们会喜欢吗?那有多难受啊!光在茅蓬待上一整天就已经很困难的了;关上所有的门窗,就已很难呼吸了,怎还可能在一个人的腹裡待上九个月呢?然而,你竟还想投胎!你知道那裡一点也不舒服,却仍愿意头钻进去,将自己的脖子送进圈套裡去。

004我们是为什麼而生的?我们是为了不要再生而生。

005》当一个人不了解「死」时,生活会非常烦恼。

006》佛陀告诉他的弟子阿难要徹见无常,要在每一次的呼吸中看见「死」。我们必须认识「死」,为了「生」,我们必须「死」。这是什么意思呢?去「死」,是去结束所有的疑惑和疑问,然后住于当下,与当下的真理同在。你绝不能明天才死,必须现在就死,你办到吗?如果你办得到的话,你会认识无疑的平静。

007》死,是紧紧地挨着呼吸的。

008》如果你修行得正确的话,你在生病时是不会恐惧的,当一个人死时,你也不会感到悲恼。当你到医院里去医疗时,在心中下定决心:如果康复的话,那很好,但,如果你死了的话,那也无妨。假使医生告诉我,我得了癌症,只剩下几个月的生命,我向你们保证,我会提醒医生:「小心,因为死也将要找上你。问题只是谁先走和谁走地较晚而已。」医生是无法治疗死亡或阻挡死亡的。佛陀才是唯一的医师,因此,为何不去使用佛陀的药方呢?

009》假使你害怕生病,假使你害怕死亡,那么,你就应该去思维它们(病、死)是从何而来的。它们是从何处来的呢?它们是从「生」而来的。因此,当有人死的时候,不要伤心,那只是自然的过程罢了,他这辈子的苦已结束了。如果你要伤心的话,就在人们出生时伤心:「噢,不,他们又再次来了,他们将再次地受苦和死亡!」

010》「觉知者」清楚地知道,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不是牢固的。因此,这位「觉知者」是不会快乐或悲伤的,因为,它不会去追逐迁变的因缘。想要快乐,就是想要「生」,要沮丧,就是要「死」。「死」了之后我们又再次「生」;「生」了之后,我们又再次「死」。这个从此刹那到下一个刹那的「生」与「死」,就是无止尽的轮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12:1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身体

《011》假如身体可以说话,它会日以继夜地告诉我们:[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吗?] 事实上它一直在告诉我们, 不过那是法的语言,所以我们无法了解。

《012》诸行 (和合事物、有为法)都不属于我们,它们会随顺自己的自然法则。我们对于身体的现象一点办法也没有,我们可以使它漂亮一点,暂时看起来动人且洁净,如同抹口红、留纤长指甲的少女一样。可是,一旦上了年纪时,任何人都一样。这就是身体的现象,我们无法使它做任何改变。但是,我们所能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棵心。

《013》假如身体真的属于我们的话,它就会听从我们的命令。如果我们说:[不能老]

[
我禁止你生病] 它会听从我们吗?不会的,它不听从任何警告。我们只是租了这栋 [房子],不是拥有它。如果我们认为它属于我们的,当我们必须舍弃它时,就会痛苦。但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恒常自我的东西存在,没有任何我们可以把持而不会变迁或坚固的东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12: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呼吸

014有些人从出生到死亡,从来没有一次觉察到自己的呼吸在他们的身体裡进出。他们活得跟自己如此地遥远。

015时间就是我们当下的呼吸。

016你说你太忙没时间禪坐,那你有时间呼吸吗?禪坐就是你的呼吸,为什麼你有时间呼吸而没时间禪坐呢?呼吸对人们的生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视法的修习对你的生命而言,非常重要的话,那麼,你就会觉得呼吸和修习法是同等重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12:1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17什么是法?无一不是。

018 佛法如何教示正确的生活方式呢?它告诉我们如何生活。「法」有许多示现的方式在石头、在树木、甚至就在你面前。它是一种非语言文字的教导。因此,静下你的心来,学习如何观察,你会发现,此时此地,一切的佛法一直显现着,而你,何时、何地才要开始观察呢?

019 首先,你会以你的思想来理解「法」。如果你开始了解「法」,就会去实践「法」;如果你实践「法」,就会开始见到「法」;而当你见到「法」时,你就是「法」了;而且,你已拥有佛陀的喜悦。

020 「法」必须籍由内观自己的心而得,然后徹见哪些是真实的,而哪些不是;哪些是平衡的,而哪些不是。

021 只有一种魔术是真实的,那就是「法」的魔术。其他任何的魔术就好像纸牌游戏的幻觉一般,会干扰真正的游戏我们跟人类生命、生、死和解脱的关系。

022 无论你做什么,都使它成为「法」。如果你觉得哪儿不太对劲儿,就向内观照。如果你知道是错误的,而又继续做,这就是烦恼(杂染)了。你应当诚心礼敬「法」,而不要让「法」礼敬你。

023 想找到一个闻法、念法、实践法、达到法、而且见法的人,世间鲜矣。

024 不论什么时候和地域,整个「法」的修习终归到「空无」境地的完成。这是舍离的境地、空的境地、放下重担的境地;这就是结束。

025 「法」并非遥不可及,它一直与我们同在。「法」不是关乎天上的天使或诸如此类的事,它是关乎我们的,关乎当下我们在做什么。观照你自己,有时快乐,有时痛苦,有时舒服,有时疼痛…….,这就是「法」。你看到了吗?要明了这个「法」,你必须去阅读自己的经验。

026 佛陀要我们去接触「法」,可是,人们却只接触到文字---书籍和经典。这只是接触到[关于]法的,而不是接触到我们的伟大导师所教的「真实」的法。如果他们只做到这点的话,怎能说他们修行正确而适当呢?他们还差得远呢!

027 当你听闻「法」时候,你必须辟开你的心,将自己专主于中心。不要试图去保留你所听到的或煞费苦心地去保存记忆中的任何事。只要让「法」在它显露时流入你的心中,并且让自己在当下继续为「法」保持开阔的心胸。可以保留的,将会保留下来,它会自然发生,而不是透过任何奋斗而得来。

028 同样的道理,在你解释「法」的时候,必须不强迫你自己。「法」应该自己发生,应该从此刻当下自然地流入。人们的接受能力各个不相同,当你们达到同一个层次时,「法」就发生了,「法」就流入了。佛陀有能力知道众生根性和接受能力,他使用这种自然的教导方法,并不是因为他拥有任何超人的教导能力,而是他对前来见他的人的性灵需求非常敏锐,因此,他便随机说教。

029 如果你正念的话,一切都会是「法」的。当我们看到动物在逃避危险时,我们会了解,其实牠们就跟我们一样!也会懂得逃避痛苦,寻求快乐。牠们也会恐惧,牠们对生命的恐惧就跟我们的一样。一旦我们如实来看时,我们会了解,其实所有的生物跟我们并无两样。我们同是生、老、病和死的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30只有一部书值得一读,那就是心。

031佛陀教导我们,在我们的修行中,无论是什么东西使心忧虑不安,就赶它回家。是烦恼在忧虑,而不是心!我们不知道我们的心和烦恼到底是什么。只要是我们所不悦的,我们就不想和它有任何瓜葛。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不难,难是难在于不满足,不妥协。我们的烦恼才是真正的障碍。

032世间正处于一个炽热的状态,随着这炽热的世界,心从喜欢变为不喜欢。假使我们能够学习使心平静下来,这将是对世间最大的贡献。

033》假如你的心是欢悦的,那么你在任何地方都会是快乐的。当智慧在你内心中觉醒时,不论你看那里,都会看到真理。真理就是如此,就好像当你学会了如何读书时,不论你走到哪儿,都一样可以读书。

034》如果你厌恶一个地方,你就会厌恶每一个地方。问题并不在外在的处所,而是在你里面的地方。

035》观照你的心吧!背负重担的人认为是得,而在旁观看的人却只看到负担。丢弃它们吧!舍弃它们,寻得轻安。

036》心原本是平静的,一离开这个平静,焦虑和烦恼便会立即生起。如果我们能徹见和了知这个烦恼,那么,心便能再次恢复平静。

037》佛教是心的宗教,如此而已。为了增长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习佛法的人。

038》当光线微暗时,不容易看清房间角落上陈旧的蜘蛛网,不过,当光线很明亮时,就可以看见它们,乃至能够清除它们。当你的心充满光明时,就一样能够清楚地看见你的烦恼(杂染),然后把它们都清除干净。

039》强化心不像健身般只要动一动就好,而是将心带至一个「止」的状态,使心得到休息。

040》人因看不见自己,所以他们造作种种恶的行为;他们不去看自己的心。当人要做坏事的时候,会先四处窥视,看有没有看见:「我母亲会不会看到?」「我先生会不会看到?」「孩子们会不会看到?」「我太太会不会看到?」如果四下无人注意,他们就立刻行动。这是在羞辱他们自己,他们说没有人在看,于是就在别人还未发现以前,赶紧将恶行完成。而他们自己呢?他们不就是在看的「人」吗?

041》用你的「心」来听闻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042》有些人和自己的烦恼挑战,而且也征服了它们,这就叫作「向内挑战」。那些向外征战的人,手持枪弹射杀他人,征服了别人后,又被人征服;征服他人是世间法。在「法」的修习里,我们不须去征服他人,相反地,却要去征服我们自己的心,耐心地对治我们所有的情绪。

043》雨从何而来的呢?它来自于地球上蒸发的污水,如尿液和你洗脚后泼出去的水。天空使污水转为清净、洁净的水,这不是很美妙吗?如果你让你的心去做的话,对于你的烦恼(杂染),它同样办得到。

044》佛陀说,无论他人有多善良或多邪恶,都只管衡量自己,而别去评论他人。佛陀僅是指点出方法,他说:「真理就是如此(法尔如是)。」当下,我们的心是否也是如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常

《045》诸行(和合事物)是透过无常变迁而存在的,怎样也阻止不了它。只要想一想:你能只呼出而不吸入吗?这样感觉好吗?抑或你只吸进而不呼出?我们希望事物都恆常不变,可是那是没办法的,也绝对不可能。一旦吸进之后,就必须呼出,这是很自然的,不是吗?出生以后,我们会衰老,然后死亡,这是非常自然与平常的。这是因为和合事物(诸行)履行了它们的职责,也因为呼吸如此地交替,所以人类到今天仍然存在著。


046如果你明白,一切事物都是无常时,你的思想就会逐渐地释怀,你就不需想得太多了。不论任何念头何时生起,你只需说:「噢,又来了一个!」如此而已!

047任何忽略无常的言论,绝非圣者的言语。
 
048》如果你真实而清楚地看见不稳定(无常),你将会见到稳定(常)。所谓的稳定(常)是:一切事物绝对是不稳定(无常)的,而且不会有其他意外。了解吗?只要懂得这么多,你就可以认识佛陀了,并且如法地尊敬佛陀。

049》如果心试图告诉你,你已经证得须陀洹果,那就去顶礼一位须陀洹圣者,他会亲自告诉你,这一切都是不稳定(无常)的。如果你遇见一位斯陀含圣者,就去跟他顶礼。当他看见你时,他只会简单地对你说:「没有任何稳定(常)的事物!」如果有一位阿那含,就去顶礼他,他只会告诉你一件事:「不稳定(无常)!」如果遇上阿罗汉,也去跟他顶礼,他甚至会更肯定地说:「这一切更不稳定(无常)!」你会听到圣者的言语:「一切事物都是不稳定(无常)的,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

050》有时,我到佛教古迹圣地去参观,有些地方已经龟裂了。也许我的朋友会说:「好可惜啊!是不是?都已龟裂了。」我会回答:「如果它们不毁坏的话,就不会有佛陀,也不会有法了。它们的毁坏,正是因为它符合了佛陀的教法。」

051》「诸行」随它们的自然法则运行,不论我们哭或笑,它们仍旧义无反顾地复行它们的法则。然而没有任何科学的知识能够阻止这个事物的自然过程。也许你会去牙医,可是,即使整治了它们,它们终究会复行自然的法则。最后,连牙医自己都会有同样的问题;一切事物终究都会毁坏。


052我们可以执着什么为稳定(常)的吗?没有!除了感觉外,什么也没有。苦生起、暂留、然后消逝,接着快乐取代苦
如此而已。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可是,我们这些迷茫的人,却不停地继续追逐和握持感觉;感觉是虚假而变迁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053》当那些不瞭解「法」的人做不良的行为时,他们会四处张望,确定没有人在看。可是,我们的业,却不时地在看著我们,我们从不曾真正地逃脱过任何事物。


054善行带来善果,恶行带来恶果,不要期待天神来帮助你,或天使和护法来保护你,或黄道吉日的协助。这些都不是真的,不要去相信它们。如果你相信它们的话,你就会痛苦。你将永远在期待好日子、好月份、好年头、天使或护法神,如此一来,你只会收款而已。往你的行为和言语里看,往自己的[业]里看。为善,会带来善;为恶,就会带来恶。

055透过正确的修行,会使你的旧「业」殆尽。了知事物是如何生起和消逝的,你便能够保持觉醒,让它们随自己的过程运行。譬如有两株树:如果你只替其中的一株下肥和浇水,而没有照顾另外一株的话,哪一株会成长,哪一株会乾枯,是毫无疑问的。

056》你们有些人不辞千里的从欧洲、美国和其他遥远的地方来巴逢寺听法。想想你们得千里跋涉,并历经万般艰难才得至此地,而就在我们墙外的住家,却从不曾踏进这座墙,这会使你更能珍惜这份善业,是不是?

057》当你做恶事时,是没有任何地方可以躲藏的,就算别人没看见,你势必看得到你自己。即使躲入深洞里,你仍然找得到自己,没有任何方法可以让你做恶还可以逃脱。同样的道理,你为何看不到自己的清净呢?你要看到这一切——平静、烦扰、解脱、束缚;你们得自己看清这一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12:3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大家晚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09: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坐修习(1)


《058》如果你想等待未来佛,那就别修行。当他来到时,你大概得待到那时候与他见面吧!


059我曾听到别人说:「啊!今年对我不利。」「为什麼呢?」「因为我整年卧病在床,根本没办法修行。」啊!如果他们临死的时候都不修行,他们何时可以修行呢?当他们康復时,你想他们何时可以修行呢?你想他们会修行吗?才怪!他们只会耽溺在愉悦之中。如果他们痛苦,他们仍然不修行,而且迷失在其中。我不知道人们哪时候才会想要去修行。

060我已经将寺里的规矩定立下来了。别去违反现存的规矩,任何违犯的人,都不是一个带有真正动机要来修行的人。这样的人还希望要见著什麼?如果他不修行,纵使他就睡在我旁边,他看不到我;纵使他就睡在佛陀身边,也看不到佛陀。

061》别以为光是闭着眼睛坐着就是修行,如果你这么认为,那就赶快改变你的观念。所谓稳定的修行,是在每一个姿态中——不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起坐的时候,别认为你已结束禅坐,相反地,你只是改变姿势而已。假如你如此反观,你将拥有平静。不论你身在何处,你都将持续地具备这种修行的态度;你的内心将会拥有一种稳定的觉醒。

062》「若不成正觉,血水皆枯竭,誓不起此座。」在书上读到这段话,也许会想亲身去经验一番。你可以照佛陀那样去做,可是,你却没有想到,你的车只是一部小车,而佛陀的车却其大无比。他能一气呵成,就你那部娇小玲珑的车子怎可能一次完成呢?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063》我到处跑,只为寻找修行禅坐的地方,我并没有觉察它已经在那儿了——我的心中。所有的禅坐,就在当下你的内心;当下的你,内心里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我四处追寻,直到几乎筋疲力竭而死——直到那一刻,当我停下来时,才发觉我一直在寻求的,就在自己的心中。

064》我们不是为了见天堂而禅坐,而是为了要结束苦。

065》不要去执着禅坐中的幻相和光芒——别随它们一齐起落。光芒有什么了不起?我的手电筒就有了。它无法免除我们的苦啊!

066》没有了禅坐,你是既聋又盲的。要见着佛法并不容易,你必须禅坐才能见到你从来未见过的事物。你生来就是一位老师吗?不,你必须先学习在行。唯有当我们尝过柠檬后,才会知道它是酸的。

067》当你在坐禅的时候,对每一个前来的念头说:「这不干我的事!」

068》懒惰时,我们也应该要修行,而不是只在精力充沛或情绪好的时候才修行,这才是依循佛陀教导的修行。照着我们自己的方法的话,我们只会觉得舒服时才修行。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能有成就呢?假如我们照着自己的想法修行,我们又何时方能斩除烦恼之流呢?

069》无论我们做什么,都应该亲自去体会,光读书是不会有什么结果的。时光飞逝,仍见不到自己。认识修行就是,为了明了而修行。

070》空想修行,犹如痴人捕影,而失其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09: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坐修习(2)


071》没错,禅坐有很多法门,不过,它们最后都回归到一点让一切随其本然。迈向清凉之地而远离斗争,为何不试一试呢?

072》当初,只有几年修行经验的我,根本无法信任自己。可是,随着经验的累积,我学会信任自己的心。一旦有了这种深切的了解,不论任何事发生,都能顺其自然。于是,一切事物到最后,不过只是生、灭罢了。你将达到一个心知道该怎么做的境界。
 
073》在禅坐当中,事实上,陷于平静里比卡在烦扰中还糟,因为,卡在烦恼中至少还会想逃脱,然而,在平静中,你却只会乐于其中,没有任何进展。当极喜、清明的状态从内观中生起时,千万别去执着它们。

074》禅坐是关于心和心的感觉,而不是一件必须追求和挣扎的东西。呼吸在工作时仍然会照常运作,自然自会照料其过程,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觉知,并且向内去清楚地观照。禅坐就是如此。

075》掉举是不正确的修行,也等同行尸走肉。问问你自己,当你死的时候,你是不是还有时间修行呢?不断的问你自己:「我何时会死?」假使我们如此思维(观),心在每一刻都保持警觉,专注就会一直现前,于是正念便会自然随至,智慧也将会生起——很清楚地看清一切事物的本来面目。正念会守护心,以致当感觉生起时,心都不时觉知。要有正念就是要镇定,要镇定就必须留心。如果我们留心的话,我们就是修行得正确了。

076》修行基础的第一要点是:诚实、正直;第二:要留意恶行;第三:内心要谦虚,要出离并少欲知足。如果我们喜于寡言、满足一切,我们就会看见自己,也不会受到干扰。心将会具备戒、定和慧的基础。

077》起初,你会赶着要前进,赶着要回来,也赶着要停止。只要继续不断地这样修行,直到你达到不前、不后,也不是停止的境地!一切都结束了,既没有停止,也没有前进,更没有退后,一切便都结束了。你会在当下发觉,实际上,真的什么也没有。

078切记!你不是为了「得到」而禅坐,而是为了「舍弃」。我们不是以欲望来禅坐,而是以放下。如果你「想要」任何东西,你永远也找不到的。

079》心灵之道是相当容易的,不需要详细地说明。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在我个人的修行中,我就是这样做的。

080》问错误的问题,表示你仍然陷于疑惑中,如果谈论修行能帮助思维(观),那谈没关系,可是,要看见真理,就得全靠你自己了。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1-6-2009 12:22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09: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坐修习(3)


081》我们修行是为了要学习放下,而不是要增长我们的执着。觉悟是在你停止希求事物是出现的。

082》如果你有时间保持正念的话,你就会有时间禅坐。

083》最近有人问我:「我们在禅坐时,如果有各种事物在心中生起时,我们应该去审视它或只去觉知就好?」如果你看见一位你不认识的人经过,你可能会好奇:「那是谁?」「他要去哪里呢?」「他在干什么?」可是,如果你认识这个人,那么,只要觉知他经过就够了。

084》修行中的欲望,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敌人。是朋友的话,它会使我们想要修行,想要开悟,想要结束痛苦。但是,不停地欲求仍未生起的境界,或希望事物能有所不同,只会造成更多的痛苦,这就是欲望会成为你的敌人的时候。最后,我们必须学习去放下我们的欲望——即使是觉悟的欲望。惟有如此,我们才会解脱。

085》有一次,有人问阿姜 查关于他教导禅坐的方法:「您是否用每日面谈方法,来审视一个人的心境?」阿姜 查回答说:「在这里,我教导弟子们去审视自己的心境,去和他们自己面谈。也许一位比丘今天生气了,或许他心中有些欲望,我不知道,可是,他自己应该知道,他不须跑来问我,对不对?」

086》我们的生命是种种元素的集合体。我们利用世俗(世相)来说明事物,但,我们却反去执着世俗(世相),然后认为它们是真实的事物。例如:人与事物的名字是被付予的,我们可以回到还未被付予名字之前的刚开始,然后叫男人「女人」,叫女人「男人」,有什么差别吗?可是,今天我们却去执着名字和概念,所以我们才会有性别的斗争和其他的战争。禅坐为的是看透所有这一切,然后,我们才可以达到无为,并安住于平静,而非斗争。

087》有些人是因信仰而进入出家生活,但后来却毁谤佛陀的教法。他们的知识较高,但却拒绝正确地修行。事实上,那些真正修行的人,今日鲜矣。

088理论和实践——前者认识草药的名称,后者则亲自去寻找它,利用它

089》声音——你喜欢鸟鸣声却厌恶车子的吵杂声;你害怕人群和噪音却喜欢在森林里独处。放下声音吧!放下声音去注意「主题」。这个「主题」就是你的修行。

090》一位刚出家的沙彌问阿姜 查,对那些刚开始禅修的人,他的建议是什么。「就跟那些已经修禅很久的人一样」他回答道。而那是什么呢?他说:「继续保持下去。」


091》有人说,佛陀的教法很正确,但却不可能在社会里实践。他们说:「我还年轻,所以没机会修行,可是,当我年老时,我会去修行的。但你会说:「我还年轻,所以没时间吃饭;但当我年老时,我再去吃饭」吗?如果我用一根着火的棍子刺你的话,你会说:「没错,我很痛苦,可是,因为我在这社会里,所以无法逃脱」吗?

092戒、定和慧共同形成了佛教修行的核心。戒,使身体和言语保持清净,而身体则是心的住所,因此,修行是具有戒之道、定之道和慧之道的。就如同一块木头分成三段一样,但实际上却是同样木头。如果我们要抛掉身体和言语来修行,是没有办法的。我们必须和身体及言语一道修行。因此,事实上,戒、定和慧是个一起运作的和谐共同体。


[ 本帖最后由 light0 于 1-6-2009 12:26 AM 编辑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09: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我


《093》一位虔诚的年老妇女从邻省出发,开始她的朝圣之旅。他跟阿姜 查说,她只能停留短暂的时间,她必须回去照顾她的孙子;此外,因为她已经是位年老的妇女,所以她请问阿姜 查,是否可以给她做个简短的开示。於是,阿姜 查便非常强硬地答道:「嘿,听著!当下没有任何人存在,如此而已!没有主人、没有人年老、没有人年轻、没有人可以好或坏、虚弱或强壮,如此而已──只是自然的种种元素在运行罢了,一切皆空。没有人生,也没有人死!那些说生说死的人,是在说无知的童言。在心的语言裡,法的语言裡,没有生和死这档事。」


094教法的实际基础,就是视自我为空的。可是,有人学习「法」,却是来增长他们的我见,所以他们才不想去经验痛苦和困难,而希望一切都舒舒适适的。他们也许会想要超越苦,可是,如果还有一个自我存在的话,他们何时才办得到呢?

095一旦你瞭解之后,一切就会迎刃而解了,而且既单纯又直接。当快乐生起时,理解它们是空的;当不快乐生起时,视它们是非你所有的、会消逝离去的。不要和它们有牵连,认为它们就是你,抑或视你自己为它们的主人。你认为木瓜树是你的,那麼,当它被砍下来时,为何你不会觉得被伤害了呢?如果你能明瞭这点,心就会平衡。一旦心平衡时,这就是正确之道──佛陀的正确教法,也就是导致解脱的教法。

096》人们不去学习超越善、恶,其实这才是他们应该学习的。他们说:「我要成为这样,我要成为那样。」可是,他们却不说:「我什么都不做,因为事实上,根本没有『我』存在。」这点是他们所不学的。

097》一旦你了解无我时,那么,生命的重担便消失了。你会和世界和平共处。当我们看透自我时,就不会再去执着快乐,而且能真正地快乐。学习以不挣扎来放下、单纯地放下,还原你的本然——没有握持、没有执着,坦然自在。

098》所有的身体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所组成。当它们聚集而成身体时,我们就称它是女的,男的,并给它命名等等,以便使彼此更容易确认。但事实上,并没有任何人存有,有的只是地、水、火、风而已。所以,别过度兴奋或被它所迷惑;如果你真正地往内仔细看的话,你将找不到任何人存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09:4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平静

《099》问:什麼是平静?

             答:什麼是烦恼?平静就是烦恼止熄。

100平静是在我们内心裡的烦恼和痛苦中找到的,而不是在森林或山顶,更不是经由老师的传授。在你经验苦的地方,一样可以从苦中找到自在(解脱)。试图逃避苦,实际上是在朝向苦。

101如果你放下一点点,就会拥有些微的平静;如果你放下的很多,就会拥有很多平静;如果你完全放下,你就会拥有完整的平静。
 
102》事实上,在真理中,并没有人类,不论我们是什么,都只是外相的范畴。可是,如果我们超越外相,并看见真理的话,我们会了解,其实并没有任何事物存在,有的只是宇宙的特质——起初生起,中间变迁,最后消逝,如此而已。假如我们视一切事物都是如此的话,那么,就不会有问题生起;如果我们了解这点,我们就会拥有喜悦和平静。

103》不论是旅行或住在一个地方,都要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是无法在山里或洞穴中找到平静的。即使你走到佛陀觉悟的地方,也无法更接近真理。

104》往自己以外看,是比较和分别,这样是找不到快乐的。如果你花时间去寻求一个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师也一样找不到平静。佛陀告诉我们去看「法」——真理,而不是去看别人。

105》任何人都可以建一栋砖瓦、木造的房子,可是,佛陀告诉我们,这种房子并非我们真正的归属,它只是世俗的家,会追随着世间的法则。我们真正的归属,就是内心的平静。

106》这森林是宁静的,但为何你无法平静呢?因为你去执着造成你烦恼的事物。让自然教导你,听到鸟鸣声,然后放下。如果你认识自然(本然),你就会认识「法」;如果你认识「法」,你就会认识自然(本然)。

107》寻找平静就如同寻找一只有胡须的乌龟,你是找不到的。但是,当你的心成熟时,平静自然会来找你。

108》戒、定和慧一起促成了「道」,可是,这个「道」还不是真正的教导,也不是老师真正所要的,但,又只有「道」才能将你带到目的地。比如说:你走在曼谷到巴逢寺的路上,路对你的旅行而言是必要的,可是,你是在寻找巴逢寺——你是在找寺院而不是路。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说,戒、定和慧是佛陀真理的外表,但是,它是导引我们到达这个真理的道路。当你增长了这三个因素时,其结果是最完美的平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5-2009 09: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大家晚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6-2009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多么美妙的言语啊!!

佛教之所以落寞,式微,就是因为禅师减少了,佛教徒都不注重禅修了。

禅修才是佛教的精髓,禅师才是佛教的主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09 01: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花生包 于 1-6-2009 12:07 AM 发表
多么美妙的言语啊!!

佛教之所以落寞,式微,就是因为禅师减少了,佛教徒都不注重禅修了。

禅修才是佛教的精髓,禅师才是佛教的主干。


谢谢捧场。。。感恩
大家一起努力为佛教,为众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6-2009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6-2009 09: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Brianccg 于 1-6-2009 05:50 PM 发表
谢谢分享。


不客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7-2-2025 07:10 AM , Processed in 0.12356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