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3986|回复: 117

阿姜敦: 法语微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4-2010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阿姜敦:  法语微言

[编辑]帕-菩提难陀牟尼
[英译]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Gifts He Left Behind——The Dhamma Legacy of Ajaan Dune Atulo (Phra Rajavuddhacariya)
Compiled by Phra Bodhinandamuni
Translated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权所有        © 2005 美国慈林寺。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 2008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引言         


            有不少人想听读龙普的佛法开示,因此来索取资料。我必须坦白地说,龙普的开示少而又少。这是因为他从来不作正式的讲演和长篇谈话。他只传授禅定、训诫弟子、解答疑问、或者与其他长老谈论佛法。他的话简短、谨慎、中肯。此外,他从来没有在正式仪式上作过演说。   
        因应众人对龙普之法的期求,我把他的简短教言编辑成本书——他解说的至高清净真谛、给弟子的教诲与训诫、答问、以及他素爱引用的经典佛语。我在他身边生活多年,直到他圆寂,这些段落或者来自我的回忆,或者来自我的笔记。我在此还记录了事件、地点、有关的人名,使内容易懂、可读。   
        尽管龙普平时不愿说,尽可能少说,他的表达方式敏捷、锐利、从不失准头。他的言辞简短,富有内涵,每句话讯息完整。好似他对听者施了催眠术,迫得他们用自己最深的明辨久久思索他的微言。   
        本书诸段落所包含的教导,有的平凡、有的幽默、有的寓涵至高的清净真谛——注意到这点的读者也许想问,何以这些片段没有按照内容的深浅、高低渐次编排。我的理由是,这里的每一节文字自成一篇。我希望藉着不同主题的穿插,调节阅读的氛围。如果这样做有任何不适、不当、错误之处,我请求有识之士慈心原宥作者的寡智。       


        

     帕-库-难陀般若拔罗那   
    (现名帕-菩提难陀牟尼)   
    1985年7月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09: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以法对答
        1979年12月18日,国王与王后陛下私下拜访了龙普。向他问候健康、与他对谈佛法之后,国王发出一问: “在断弃杂染时,应当首先断弃那些?”
        龙普答:
        “种种杂染在内心成群升起。直接观心。哪个杂染先升起,就先断弃哪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不违拒造作
        每次两位陛下拜访龙普之后,告辞时,国王会说: “我们恳请您,继续维护您的诸蕴,让它们活过百岁,让大众有一个崇敬的对象。您可以接受我们的恳请吗?”即使这只是一种礼节,是国王祝福龙普的一种形式,龙普也不敢接受,因为他不能违拒造作的本性。因此他会如此答复:
        “恐怕我不能够接受。这完全取决于造作的自然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09: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四圣谛
        1956年雨安居的第一天,一位林居禅修传统的比丘长老来拜见龙普。龙普对一些甚深主题给予一番指教之后,对四圣谛总结如下:
        “朝外送出的心是苦的集因。
          朝外送出的心的果报是苦。
          看见了心的心是道。
          心看见了心的果报是苦的止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09: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4.超越言语
        一位博学的居士与龙普交谈,他说: “我坚信当今时代,修得道、果、涅槃境界的比丘不止寥寥几位。为什么他们不把自己的智识公诸于世,令有志修行者了解自己的程度,给自己鼓励和希望,全力加速修行?”
        龙普答:
        “觉醒者不谈他们觉醒了什么,因为它超越了一切言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5.警示失慎比丘
        “一位失慎的比丘,只会照着教本数他的戒,骄傲于他有227戒,
        “至于他真正用心持的戒,又有几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6.真,又不真
        修定的人开始有果报时,对自己的体验有疑问,是正常的——例如,体验到相互不一致的视相,看见自己的身体部位等等。许多人来见龙普,请他为自己解疑,指点如何继续修练。不少人说,自己在禅定中看见了天界、天宫,不然就是在自己体内看见了一座佛像。 “我看见的东西是真的吗?”他们会问。
        龙普会如此回答:
        “你看见视相这件事是真的,不过你从视相中看见的内容,却不是真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10:1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7.放开视相
        发问者也许又问: “您说这一切视相都是外在的,我还不能利用它们做任何事。您说如果我只是粘在那个视像上,就不能继续进步。这是不是因为我在这些视相中滞留过久,已经避不开了? 每一次我坐禅,心一收摄入定,它就直接往那个层次去。您能否指点我一个有效的方法,放开那个视像?”
        龙普会如此回答:
        “啊,的确,这些视相中有些可以是十分有趣、迷人的。不过如果你卡在那里,就浪费时间了。要想把它们放开,一个十分简单的办法是,不看视像的内容,看是什么正在看。那样,你不想看的东西自己会消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10:1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8.外在事物

1981年12月10日,龙普参加了坐落在曼谷素公维路的达摩蒙功寺的年度庆典。附近一所师范学院一大群短期出家的女士,前来讨论她们的毗婆奢那修行成果。她们告诉他,心静下来时,她们看见心里有一座佛像。有的人说,自己看见了等待她们的天界大厦。有的人看见了库拉摩尼塔(天界一座保存佛舍利的纪念塔)。她们对自己成功地修完了毗婆沙那似乎都十分自豪。
        龙普说:
        “所有这些显现出来让你们看见的东西仍然是外在的。你们根本不能把它们当成真正的归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9.止而后知

1964年3月,一大群学问僧和禅僧——他们是第一批“赴外传法僧”——前来拜见龙普,请求开示与教诫,以便应用于传播佛法。龙普为他们讲授了甚深佛法,既可用于教导他人,也用于个人修行,亲证该真谛的层次。结束时,他讲了一段智慧之语,留给他们观想:
        “无论思考多少,你不会知道。
        只有止息思考时,你才知道。
        不过,为了知道,你还得依靠思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4-2010 10: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10.佛教的兴衰
        那一次,龙普对那批传法僧作了一番训诫。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你们出去宏扬佛陀的教导,既可以使佛教繁荣,也可以导致它的衰败。我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每一位传法僧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子。如果你去的时候,行为端正,心里牢记自己是一名出家修行者,行为举止与之相称,那么见到你的人,还未有信心者,将升起信心。有信心者,你的行为会增进他们的信心。不过,逆此道而行的传法僧,将会破坏有信心者的信心,把尚未确立信心者推得更远。因此,我要求你们,知行具足。不要失慎、自满。不管你教他人做什么,应当亲自作出榜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10 10:0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1.终极层次,乃是无欲
        1953年雨安居之前,龙普的一位晚年出家的亲戚龙普淘,在跟随阿姜贴与阿姜散在攀牙府游方多年后,来拜访龙普,进一步修学禅定。他对龙普以熟人的口吻说: “如今您造了传戒厅,还有这么一座美观的大聚会厅,大概已经积累了巨大的福德了。”
        龙普答:
        “我造这些,是为了给大家用的,是为了世间、为了寺院、为了宗教而造。如此而已。至于积累福德,我要这样的福德干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10 10:0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2.给侄儿的训诫?
        二次大战结束后的第六年,战争的遗伤仍然影响着每个家庭。粮食用品短缺,生活贫困艰难。特别是布匹奇缺。一位比丘或沙弥拥有一整套三片式的僧袍,算是十分幸运的了。
        我当时作为一大群沙弥中的一个,跟龙普住在一起。有一天龙普的侄子沙弥泊姆,看见沙弥查蓬穿着一套美观的新僧袍,就问他: “你从那里得到它的?” 沙弥查蓬告诉他: “正好轮到我随侍龙普。他看见我的袍子破了,就给了我这件新的。”
        轮到沙弥泊姆给龙普按摩双脚时,他穿了一件破僧袍,希望也能得到一件新的。等他完成工作后,龙普注意到侄儿撕破的僧袍,怜惜地起身打开橱柜,递给侄儿一件物事,说:
        “给,把它缝起来。不要穿着破成那样的僧袍四处走。”
        沙弥泊姆很失望,不得不赶快从龙普手里接过针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10 10: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3.为什么苦?
        一位中年妇女有一次来拜见龙普。她讲述了自己的生活状况,说自己的社会地位良好,从来不缺什么。不过她对儿子的不驯、不端、受种种不良娱乐的影响很不满。儿子挥霍家产,令父母伤心,实在不堪忍受。她请求龙普指点,如何排解自己的苦,如何使儿子放弃邪道。
        龙普给了她这方面的一些建议,并且教导她如何静心,如何放开。
        她走后,他评论道:
        “如今的人为思想而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1-4-2010 11:2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4.智慧语
        龙普接着作了一段法义开示。他说: “物质上的东西在世间已经齐全了。缺乏明辨与能力的人们不能把握,难以养活自己。有明辨和能力的人,可以大量拥有世间有价值的东西,使自己在各种情形下生活便利、舒适。至于圣弟子,他们行事,是为了从所有那些东西中解脱,进入一无所有的境界,因为——
        “在世间领域,有是有。在法的领域,有是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10 09:13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5.智慧语(II)
        “当你能够把心从它牵涉的一切事物中分离出来时,心就不再系缚于忧伤。色、声、香、味、触,是好是坏,取决于心去外面以该种方式的造作。心无明辨时,它误解事物。当它误解事物时,就在一切绑束身心的事物影响之下痴迷。我们在身体上所受的恶果和惩罚,是别人多少能够帮助解脱的。但是,内心在杂染与渴求的绑束下造起的恶果,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学会解脱自己。”
        “圣者们已经把自己从这两方面的恶果中解脱出来了,因此苦不能压倒他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2-4-2010 09: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6.智慧语(III)
        当一个人剃去须发,穿上僧袍时,那是他作为一位比丘的象征。不过那只是外在的层次。只有当他从内在剃去心的纠结——一切低等所缘——才能称他是一位内在层次上的比丘。
        “头发剃去时,虱子之类的小爬虫便不能在那里住了。同样,当心脱出了种种所缘,脱出了造作时,苦便不能住了。当这成为你的正常状态时,才能称你是一位真正的比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10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7.念佛是什么
        1978年3月21日,龙普应邀去曼谷执教。在一次法义讨论中,一些居士对默念“佛陀”的修法有疑问。龙普慈心为之解答:
        “你禅修时,不要把心送出去。不要攀附任何知识。不管你从书本和老师那里得到什么知识,不要把它带进来把事情复杂化。斩断一切先入之见。接下来,让你的一切知识来自禅定中内心发生的事。心静 止时,你自己会知道。不过你必须不断地深修。等到事情该发展起来时,自己会发展起来。不管你知什么,让它来自你自己的心。
        “来自静止之心的知识是极其微妙深奥的。因此,让你的知识来自静止的心。
        “让心升起一所缘性。不要把它送到外面。让心住在心内。让心独自禅定。让它自顾自重复佛陀、佛陀、佛陀。接着真的佛陀(觉知)就会在心里显现。你自己会知道佛陀是什么样的。如此而已。没多少别的……”
        (转录自一盘磁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10 09: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8.欲得善者
        1983年9月初,内政部官员的妻子组成的主妇协会,由朱雅-吉拉罗特夫人带领,来到泰东北做一些慈善事务。趁这个机会她们有一天晚上6:20来拜见龙普。
        顶礼、问安之后,她们从龙普那里接受了一些佛牌。不过见他身体不适,便很快离去了。但有一位女士留了下来,趁这个特别的机会求龙普: “我想从龙普这里也得到一样好东西(指佛牌)。”
        龙普答: “你必须禅修才能得到好东西。当你禅修时,你的心将会平静。你的言与行将会平静。你的言与行将会良善。当你如此以良好的方式活命时,你将会喜乐。”
        这位妇女答道: “我有很多职责。没有时间禅修啊。机关工作忙得我脱不开身,哪里有时间禅修呢?”
        龙普解释说:
        “如果你有时间呼吸,你就有时间禅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2-4-2010 09:1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19.有,但不为
        1979年,龙普去尖竹汶府休养,并且看望阿姜松察。那一次,一位来自曼谷的高阶比丘——就是主管泰南地区僧务的布帕寺达摩瓦罗兰堪比丘——也在那里,他只比龙普小一岁,老来学修禅定。当他得知龙普也是一位禅僧时,很感兴趣,于是拉着龙普就禅修的果报一事谈了很长时间。他提到自己担任许多职务,浪费了大好的生命从事学问和行政工作,一直到老年。他与龙普讨论了禅修的种种问题,最后问他: “您是否还有嗔怒?”
        龙普立即回答:
        “有,但我不把它拿起来。” [1]
[1]中译注:又译我不与它连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6-2-2025 05:16 AM , Processed in 0.17215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