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GeoLink

Freediving/自由潜水专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3-8-2010 06:3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lkchau


我鼓励你们抱着玩玩的心态去玩玩。

可以学到很多有用的知识。
hawk123 发表于 23-8-2010 06:30 PM


我爸爸說做人不可以玩玩下,做什麼都要認真
所以,等我認真的時候才說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3-8-2010 06: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仇家多還是情人太多?怕沒時間一一應酬呀?

阿米,要不要我們一起去學?
lkchau 发表于 23-8-2010 05:45 PM


是不是學了你就去拍多一輯海底婚紗照,請埋我去做工作人員先?是我就陪你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8-2010 06: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wk123 于 23-8-2010 06:57 PM 编辑

回复 21# 香米天使



有时候,不好听太多爸爸的话,爸爸也是会错的。
这些事,做错了,不用后悔一世人的。

Uncle,不好打我。。。哈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8-2010 10: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香米天使



有时候,不好听太多爸爸的话,爸爸也是会错的。
这些事,做错了,不用后悔一世人的 ...
hawk123 发表于 23-8-2010 06:54 PM


阿米就是從來沒有聽爸爸話,現在後悔了~~所以現在開始要乖乖聽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8-2010 02: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刚从停泊岛完成AIDA FREEDIVER课程回来.
SHARE一个VIDEO.
由RICHARD WONKA 拍摄, 我EDI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0 08: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你们~?
我们看到一般人在海中,还以为有什么好东西看~
去到了看到有人比一个ok手势才知道应该是free divi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31-8-2010 09:0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ok手势 = freediving
看到他们在做什么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1-8-2010 09:2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看到的不知道是不是你们~?
我们看到一般人在海中,还以为有什么好东西看~
去到了看到有人比一个ok手势 ...
Sakuragi 发表于 31-8-2010 08:48 PM



    你在那里看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1-8-2010 09:3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支持,很想去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0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ysmah 于 1-9-2010 12:15 AM 编辑

在别的地方看到不错的文章,跟大家分享

自由潛水淺論

自由潛水的英文『Freediving』,顧名思義就是免費的潛水,
因為不用租氣瓶!開個小玩笑,事實當然不只是如此。可以翻譯成『徒手潛水』或者,比較符合精神的翻譯成『自由潛水』,個人比較偏好翻成自由潛水,因為,實際上為了安全考量也需要一些裝備,並非真的『徒手』。與其他水下活動比起來,最大的差異在於這項運動沒有任何水下的空氣補給裝置,自潛者完全憑著人們與生俱來的暫時性閉氣能力進行此運動。
蛙鞋、面鏡、防寒衣、甚至呼吸管都和水肺潛水不同,蛙鞋通常採用長蛙鞋,而防寒衣幾乎清一色都是特殊彈性材質、兩件式、完全無拉鍊的結構,目的是為了彈性與保暖(建議水肺潛水怕冷者可以參考) 呼吸管越簡單越好,目前國外的自由潛水人還是偏好傳統的呼吸管,沒有防浪頭、沒有排水閥,目的是為了降低在水下巡行時的阻力。
一般人會立即產生一種疑問:用閉氣的?那能潛多久?潛多深?
休閒級的玩家,有維持一定潛水頻率者(非只在夏季下水者),通常都可在水裡待上兩分鐘,不過這樣講很籠統,閉氣時間和放鬆程度與水下的動作有關
,個人玩到現在,覺得閉氣只要到一分半,就會覺得很夠玩了,潛水深度從水面到三十米深大有人在,這都是一般人經常潛水,不需要特殊的訓練即可達到的程度。

少了BC與氣瓶還有相關的管線,在水下的移動會更流利,少了氣泡聲魚兒會輕易的靠近你,更重要的是,由於沒有使用壓縮空氣,所以在閉氣能力內,水中深度的變化幾乎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減壓症、氣胸等水肺潛水所面對的危險在自由潛水裡大大的降低了,所以說Freedvie翻成"自由"潛水感覺上會更貼切一點


以上只是一個很簡單很簡單的介紹,想要接觸這個領域的人事前需功課做足,以免發生危險,
所以想要接觸這一方面資訊的人,我建議直接到外國的大型討論區參考資料
,也可以透過討論區和外國的自由潛水選手直接討論練習的心得。

ps:目前自由潛水的世界記錄,已經超過兩百公尺深了,到兩百公尺深再上來全憑一口氣!

基本觀

潛伴須知

自由潛水潛伴規則

以下這些規則是對於休閒自由潛水而訂,對於深度競技型的自由潛水不適用:

0. 下水前確認彼此裝備,特別是防寒衣厚度與配重是否適當。

1. 水面移動時,最好保持並排,若一前一後則需時時保持注視,確認沒有人落單。

2. 總是有人在水面上待命,當一人結束潛水回到水面,另一人需確認他沒有昏迷的疑慮,而後才進行下潛。

3. 潛水返回水面後,請『主動』對看護你的潛伴表示你的狀態,與潛伴目光接觸並清楚的表達世界通用的ok手勢。

4. 在水面休息的人員,必須時時注視著水下的潛水員,即便是能見度不佳,也需要盡力以目光追蹤潛者的位置,潛者在上升階段尤需注意身體有無不自然抖動(即將昏迷)。

5. 水面人員在呼吸準備時,除了注意自己的呼吸準備時間,也需留心水中人員的閉氣時間(動態、靜態閉氣時間不同需列入考慮)。

6. 潛水人員在沒有妥當的配套措施下,不可鑽入水中的洞穴,也不可游進巨石下方妨礙水面人員的注視。

7. 利用兩人在水面休息時間重疊時,彼此關心對方生理狀態(暈浪、缺氧黑視.........),有一方覺得不妥,則立刻結束潛水活動。

8. 盡量減少冗長的對話,以免干擾對方呼吸準備的節奏。

9. 水面人員有責任注意附近海域有無船隻靠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0 11: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在那里看到?
GeoLink 发表于 31-8-2010 09:29 PM


很难讲在那里叻~
我只知道蛮很靠近resort哪儿的~
希望下次又机会可以去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0 11:5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潛水的危險性

如果你按照首頁安排的順序讀下來,但願我沒有給你創造一種自由潛水很安全的錯誤印象,自由潛水會面臨幾個基本的危險:

1.
昏迷

2.
自由潛水的減壓症

3.
血壓變化快速
以上三點危險因子和自由潛水最直些相關,其餘因為自由潛水所衍生出來的危險性還包括,水下危機處理時間緊迫,當潛水員水下不幸發生纏網或因某種原因而受困,自潛者處理危機的時間遠比水肺潛者來得短,水肺潛者也許可以花三十分鐘處理棘手危機,但是自潛者的處理時間恐怕短於兩分鐘。
昏迷的發生成因很多:過長的閉氣時間導致腦部缺氧而發生昏迷、血壓快速變化因暫時性的低血壓而發生昏迷、使用超呼吸而壓抑了呼吸反應的生理警訊、不知不覺陷入超呼吸狀態...........,這些昏迷的發生不見得都一定牽扯到水壓的變化,換句話說,在陸地上練習閉氣也有發生昏迷的可能,只不過在潛水時受到水壓劇烈的變化,昏迷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第二點關於減壓症的問題,很多人都誤以為自由潛水不會引發潛水伕症,這個觀念是錯誤的,自由潛水的減壓症問題最早在1965年被發現(提出者:Rahn, H.; Yokoyama, T),在一系列,針對採珍珠的漁人研究中發現,即便不使用壓縮氣體,長時間高頻率的穿梭於水面至二、三十米的深度,依然會產生減壓症(DCS)。
第三點所敘述的血壓變化,不分陸地與水中都會面臨此問題,當我們進行深度的換氣時,肺部體積變化劇烈,胸腔正負壓的變換對心臟供雪有很大的影響,持續過度下壓的橫隔膜,也會影響腹腔內靜脈血液的回流,甚至閉氣到末段時橫隔膜收縮,每收縮一次都會脈衝式的提升腦部血壓,一次完整收縮後血壓立刻驟降,幾秒鐘內血壓有很大的變化,這一點對於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危險性極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8-2010 11:5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自由潛水的危險性(二)------淺水昏迷(shallowwater black out)

在上一篇文章中,你們已經對自由潛水的危險性有初步的認識,其中有一個關於昏迷的危險項目,必須要專文再做一次深入的介紹,接觸這項運動的人都聽過『淺水昏迷』,很多人會立刻反應,只要避免超呼吸就可以降低潛水昏迷的發生機會,對於這樣的論述我不能說錯,只要避免進入超呼吸的狀態,很多種昏迷都可以避免,並不只限於淺水昏迷。
淺水昏迷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淺水處的昏迷,雖然我專文討論,但這並不代表在深水處的昏迷可以被忽略,只不過淺水處發生昏迷的機率更大,這裡所謂的淺水到底是多淺呢?大約是水面到十米深這一段,因為這一個深度範圍的壓力變化最大,而水壓的改變就是造成淺水昏迷的主要原因。
為了清楚的說明淺水昏迷,以下說明將參考並部分引用Terry L. Maas 2006年發表的論文


下邊的簡圖,簡單說明了因靜態閉氣而導致缺氧昏迷的過程,大灰圓代表肺部而內部的小白圈代表氧分子
,橫軸是閉氣時間,當我們開始閉氣的時候,肺泡內的氧氣分子不斷的被身體消耗,所以氧氣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當氧氣低到某一個值就可能引發昏迷








上邊這張圖,按照相同的手法說明淺水昏迷的發生機制,橫軸是閉氣潛水的時間,縱軸是深度,最上方是
水面而最底部則是水深33英尺(大約是十公尺)。大家很容易注意到最左上角的那個大灰圈裡頭含有數量最多的氧分子,這就是潛水人吸飽了一口氣準備下潛的剎那,潛水人在約三十秒左右抵達最深的33英尺,此時肺泡內被消耗的氧分子並不多,可是肺泡因為外界水壓而減少了將近一半的體積,雖然氧氣分子的總量比在水面少,但是因為肺泡的體積大大壓縮,因此肺泡內的氧氣分壓甚至可能高於在水面時的狀態,氧氣的分壓決定了溶入血液中的速率,分壓提高了,氧氣非常順利的溶入血液裡,並隨著血液循環被帶往身體各處。
隨著潛水人滯底時間的拉長,肺泡內的氧氣分子也逐漸被用盡,一直到九十秒時,肺內的氧分壓已經明顯降低,此時潛水人或許可能收到一點呼吸急迫的訊號,但也或許潛水人根本毫無特別的感覺,當潛水人開始往上升準備返回水面時,外界水壓驟減,肺泡急速擴大,原本已經有點低落的氧分壓隨著肺泡的擴張而迅速降低,一直到接近水面時,氧分壓可能過低,當氧分壓低到一定程度後就會發生昏迷。
淺水昏迷的過程基本上可以和超呼吸無關,因此千萬不要誤以為禁用超呼吸就可以避免淺水昏迷,要避免淺水昏迷唯一而有效的方法就是不要下潛,不要接受水壓的變化。水壓變化才是淺水昏迷的主因!
上圖的最右側還提到了水面昏迷,潛水者很有可能在上升階段沒有發生昏迷,但是一出水面後因為呼吸動作而發生昏迷(呼吸時肺會有正負壓的起伏變化),在水面發生昏迷後無法自主的再進行呼吸,因此潛水者有可能不幸沈回底部。

上面兩個例子,談的都是肺泡與肺泡內的氧氣,其實真正決定我們昏迷與否的是大腦裡的氧氣飽和度,肺泡內的氧氣分壓與大腦裡的氧氣飽和度是有直接關係的,右圖就是在描述這兩個量之間的關連性。
橫軸表示肺泡內的氧氣分壓單位是毫米汞柱,而縱軸是大腦組織裡的氧氣飽和度(由百分比表示),正常情況下,一個健康的人其血液中的氧氣飽和度接近百分之百,大家可以注意到當肺泡內的氧氣分壓低於50毫米汞柱後,大腦的氧氣飽和度即快速下降,很快的就會低到昏迷的門檻值,事實上有些研究甚指出,當肺泡內的氧氣分壓低於百分之四十就會引發昏迷。

我們再看看圖這個實例,這張圖的橫軸是潛水時間,縱軸是潛水深度,由邊這張圖可以知道,潛水者這次的最大深度是27.4 公尺深,
而整個潛水過程共耗時了一分四十三秒,大家可以注意到當潛水者在一分四十三秒出水面後,過了四秒又重新沈回水裡,這是因為他出水面後發生了昏迷,
因為正浮力不足而下沈,還好他的同伴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察覺了,當他沈到2.4米時,潛伴將他救回水面,並且就地讓他完全的復原清醒。

以上的討論,希望有幫助各位進一步的瞭解淺水昏迷產生的機制,我要提醒各位,上面這些討論壓根沒有提到『二氧化碳』,當大家在討論潛水人的昏迷問題時所有的討論重心就是在『氧氣分壓』,因此只要會影響氧氣分壓的因子都和昏迷有關,例如:潛水時深度變化所形成的壓力變化、或是出水面後的呼吸動作影響肺泡內的壓力,這些都和淺水昏迷直接有關,淺水昏迷和大家經常提在一塊的超呼吸,其實是獨立的兩件事情。只不過兩件危險的事情放在一塊,發生意外的機會就大大增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010 12:0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ysmah 于 1-9-2010 12:10 AM 编辑

自由潛水的危險性(三)之超呼吸hyperventilation)


在我們真的開始討論什麼是超呼吸前,我們先看看超呼吸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
上圖的橫軸代表時間,紅色的曲線代表氧氣的含量,藍色的曲線代表二氧化碳的量,當我們以一個平常的呼吸方式進行呼吸準備時(最左側色塊的區域),平常的呼吸使我們體內的氧氣與二氧化碳濃度有一個適當的比例,當我們開始閉氣後,代表氧氣的紅色曲線開始下墜,於此同時,代表二氧化碳的藍色曲線則開始上升,這代表體內有越來越多的氧氣被代謝成二氧化碳,閉氣持續進行時,二氧化碳的濃度越升越高,當二氧化碳的濃度高到一定程度後就會觸發身體引起『想呼吸的反應』,潛水者這時收到由自己身體內部所發出的警訊,因此潛水者知道是時候該上返回水面換氣了。
一個健康正常的生理,在氧的濃度低到發生昏迷之前,就響起呼吸的警鈴,警告閉氣者離昏迷已經不遠了 如果我們在閉氣之前使用超呼吸,請注意圖中最左側的色塊,超呼吸使得代表二氧化碳濃度的藍色曲線明顯下降,但是代表氧氣的紅色曲線沒有在這個時候上升,超呼吸之後開始閉氣,類似的事情發生了,氧氣隨著時間流逝而下降,二氧化碳逐步上升,但因為二氧化碳往上爬的起點低很多,因此,直到氧氣濃度低至發生昏迷,二氧化碳的濃度都不足以引發潛者的呼吸反應。
簡單的說,因為閉氣前實施超呼吸,我們把生理的自動警鈴手動關閉了,當我們即將昏迷的前一瞬間,警鈴都沒有響起,潛水者往往就在一片舒服自在的感覺中永遠的睡去...........你已經明白了超呼吸會導致的後果,現在我們來談談今天的主題『超呼吸』,什麼是超呼吸呢?聽著,我要告訴你也許這個問題不重要,因為關鍵很清楚是在體內二氧化碳的濃度,任何企圖降低二氧化碳濃度的手法都會導致毫無警訊而昏迷的危險,沒有一種呼吸可以稱為危險或絕對安全的,只要你的呼吸動作引起了二氧化碳濃度過度的下降,這就是一種危險的呼吸法!
因此,你千萬不要天真的以為,只要避免某種呼吸方式就可以擺脫超呼吸的陰影,好像坊間有個通俗的說法,不要在短時間內快速地做深度的換氣,其實這樣的說法在邏輯上只是單向成立,今天你安靜正常的狀態下,如果在十五秒鐘內換了十五口大氣(每秒鐘完成一次呼與吸的動作),我可以確定你會進入超呼吸的狀態,但是這樣的陳述反過來就不盡然正確『如果,你不用這種極端的呼吸法,就可以避免超呼吸』這是錯誤的觀念!
當你在水面上快速的踢動蛙鞋一兩百米後,你實施這樣的呼吸並不會進入超呼吸狀態,當你在水面上非常安靜時,可能平時你走路的呼吸方式對你就是超呼吸了。
這就是最危險的地方,很多人以為只要呼吸慢一點就不會超呼吸,然後自以為已經逃離危機了,當你的呼吸方式所形成的換氣率比新陳代謝的二氧化碳產出率還要快,超呼吸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在水面上呼吸準備太久一樣進入超呼吸的狀態,這一切都和你當時的生理狀況有關,所以,千萬不要以為超呼吸是某種特定的呼吸方式,是不是超呼吸只有你當下的生理才能判定!
既然,我們已經明白超呼吸的危險,又對超呼吸有了基本的認識,剩下最重要的問題就是『怎麼避免?』
當我們進入超呼吸狀態而且持續了一段時間,生理上我們會感覺到指尖、腳尖有點發麻的刺痛感,你並不會因此而感覺太多的不適,因為那些刺麻感很輕微而且是發生在四肢末稍,你很容易忽略這個感覺,通常在你還沒有任何感覺時,你已經開始超呼吸了,超呼吸時你感受到最大的差別在於,你的閉氣潛水過程不像平常那樣有想呼吸的感覺,你突然進步了!原本閉氣一分半鐘開始有想呼吸的壓力感,現在那些壓迫都消失了,當你超過一分四十五秒甚至兩分鐘時,依然覺得一切都很好,這種突然的進步往往會被自己解釋成:『我已經熱身完畢了,我的身體已經進入潛水狀態了!』別忘了,二氧化碳是引起呼吸警訊的關鍵因子,所以當你的潛水過程意外的舒服時,你應該要自我警覺到,是不是自己在不知覺的狀況下將警鐘消音了!




自由潛水的危險性(四)之減壓症問題(TARAVANA)


很多人包含我在內,在一剛開始接觸這項運動時,都以為自由潛水不使用壓縮氣體所以不會有減壓症的問題,特別是我們這種休閒等級的深度,在做說明之前,我要先告訴你結論:

自由潛水會導致減壓症(DCS),一般一、二十米的玩家也會遇到減壓問題,不要懷疑,這是你我都要非常注意的切身問題!
自由潛水所發生的減壓症有一個學名:『TARAVANA
這個學名的由來,是波利尼西亞的小島名,當地的居名習慣性的徒手潛水至海底獲取食物或珍珠,因為他們頻繁的潛水,所以長久以來他們經常集體發生潛水伕病,這吸引了許多潛水醫學專家的注意,因為島上的居民慣用的是徒手潛水,這種潛水方式原本以為不會引發減壓症的,經過研究後發現事實不然,自由潛水人也和水肺潛水一樣需要面對這個問題。
TARAVANA
當地的原住民通常潛入100140英尺深的海底,總潛水時間大約歷時一百秒,水面休息時間大約是四到六分鐘,一天的總潛水次數大約四十到六十次,他們通常是靠鉛塊等鎮重下潛,上升的方式則會拉事先安妥的引導繩,換句話說,他們潛水過程的運動量可能比我們還要輕(運動量越重越容易引發減壓症),水面通常會有助手協助他們採收食物。在這樣的潛水方式下,當地的原住民有著明顯的減壓症狀:肢體麻痺、腦神經損傷、頭痛、視覺能力退化、聽覺喪失、脊椎病變,他們之中也有人因此喪命,或者帶著不可回復的後遺症過一生。
經過長時間的研究,學者(Dr. E. Lanphier)發現了一個有趣的比例,當潛水者在水面換氣時間與滯底時間一比一時,等於在一半的深度持續性的進行水肺潛水,例如:當一位潛水者在三十米深滯底一分鐘,另外在水面上休息時間也是一分鐘,這樣的潛水方式進行了一個小時,等同於水肺潛水者在十五米處潛水一個小時,雖然兩者的潛水方式不同,但是身體組織內的殘氮量卻是接近的,更令人意外的發現是,如果徒手潛水者加快上升的速率,這種比例會往深處靠近,換句話說,如果你總是用比較快的速度上升,你的等效水肺潛水深度會加深,原本等效深度是十五米可能增加至二十米,因此快速的上升又增加了減壓症發生的機會。上面這個研究結果,清楚的告訴我們,水面上的呼吸準備時間很重要,適當的延長水面上的呼吸準備時間,可以讓等效的深度變淺,降低身體組織內的殘氮量。
研究清楚的發現,如果你的潛水總時間也長達三至五小時,即便只是二、三十米的潛水深度,如果沒有適當的水面換氣準備,你會立即性的發生減壓症,如果你的潛水時間比這個短,依然有可能為未來的健康埋下不定時炸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010 12:1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哺乳類動物潛水反射 (MAMMALIAN DIVING REFLEX)
現在就進行一次深呼吸然後開始閉氣,測試一下你閉氣的能耐,如果你是自由潛水的新手,或甚至是第一次接觸到這類資訊,很有可能你的閉氣時間短於一分鐘,這 個閉氣時間對於一般人是很正常的,許多自由潛水玩家都是從這個水準開始,所以,不必因此而氣餒,生理狀況健康的條件下,人的閉氣時間絕對有超過三分鐘的潛 力,以下要介紹一種生理效應,此生理效應存在於大部分的哺乳類動物中,包含人類在內,許多哺乳類動物一掉進水裡,生理上或多或少就開啟了一些開關,這些開 關會啟動某些生理反應使得閉氣時間延長,世界頂尖的自由潛水選手們可以透過平日的練習與心理的控制,加強這一類的效應,也許我們志不在成為競爭榜上的頂 尖,但是我們必須認知,自己的身體內存在著成為一名自潛者的潛力!

自由潛水者需要利用這個基本的生物效應,增進在水下滯留的時間,主要的效應如下:

1.心跳減緩(減緩程度甚至可以達到百分之五十)。

2. 透過血管的擴張與收縮,體內的血液將重新分配,富氧的血液將保留給更需要氧氣的器官,例如大腦。

3. 肺腔充血,由於潛到深處後肺臟會受到壓力的擠壓而變小,而胸腔內多餘的空間若無液體填補,將會造成胸腔坍縮,肋骨斷裂。血液在潛水時滲入胸腔多餘的空間支撐胸腔壁,透過液體的不可壓縮性抗衡外界水壓(所以自由潛水選手可以下到兩百公尺,而保有完整的胸腔)。

4.脾臟短時間內,釋放出儲存的紅血球進入血液裡,以提升人體血液攜帶氧氣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010 12:37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ysmah 于 1-9-2010 12:52 AM 编辑


面鏡(MASK)自由潛水面鏡選擇要點:
自由潛水的面鏡有幾個特點,第一就是低內容積,低內容積的面鏡在下潛的過程中面鏡平衡所需氣體較少,但當面鏡內容積要求盡可能低時,就很有可能犧牲了配戴者的視野,為了要保有一定的視野,其解決之道就是縮短鏡片與眼睛之間的距離,鏡片越貼近眼球就可以加大視野又保有低內容積的特色,所以你很容易注意到,自潛的面鏡若從側面觀察,其鏡片會比較貼近臉部。另一個特點,就是面鏡裙邊柔軟,柔軟的裙邊可以提供面鏡受壓時產生較大的形變量,形變量越大越可以拉近面鏡內外的壓力差,壓力差越小所需要的面鏡平衡氣體也就越少,因此即便是內容積相同的面鏡,較柔軟的裙邊對於省氣也是有幫助的。

LOW VOLUME MASK

SCUBA MASK





呼吸管(SNORKEL)



自潛呼吸管原則:
自由潛水比賽時,還是有為數不少的選手會使用呼吸管做水面上的呼吸準備,將臉部浸在水裡可以幫助引發潛水反射的一些現象,一般人以為玩自潛的人因為很會閉氣,所以不重視呼吸管,這是不對的觀念。

呼吸管怎麼選呢?答案是:簡單

為了讓呼吸阻抗降到最低,所以要有最原始的簡單構造,管徑稍微偏大,但是管徑也不是一昧的越大越好,因為太大的管徑會讓排水比較困難,材質上力求柔軟,最好是全用軟矽膠製,總長度偏短可以減低水阻減少呼吸死腔,目前市面上有很多玲瑯滿目的種類,但你可以去搜尋PicassoCreesi等大廠的自潛用品,你不難發現這些有相當歷史的品牌,所賣的呼吸管最多就是只有一個排水閥,大部分都是 J-SHAPE 連排水閥都沒有的,更不要說是防浪頭了。

也許你會問:那些結構複雜,號稱可以保證呼吸到乾燥空氣的呼吸管不是更好嗎

我承認那樣花俏又昂貴的呼吸管,對於觀光性質的浮潛可能不錯,但是自由潛水不同,呼吸準備時需要極低的呼吸阻抗,也需要安靜,內部構造越多呼吸聲音越大,當你用心在呼吸準備上,就很容易體會那一點點的干擾所帶來的影響。


J-SHAPE沒有排水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9-2010 12:5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蛙鞋


長蛙鞋是一般人對自由潛水者所留下的首要印象,也因為這個原因,許多人在看待自由潛水裝備時,往往將長蛙鞋列為首項,甚至成為第一個購買的裝備,我希望你有注意到在本站的裝備區中,蛙鞋被排在第幾順位,不能說長蛙鞋不重要,蛙鞋決定了在水中的移動能力與效率,他是必備的裝備之一,但選擇裝備時還是要依照自己的能力、環境來做考量,適合別人的裝備不見得在你身上就一樣能收如虎添翼之效,裝備也不見得是價格昂貴的才最適合你,蛙鞋特別是如此!
從最頂級也最昂貴的碳纖維,一直到較為便宜的複合式材料都有人使用,基本上有幾個通則可以在使用前做一些心裡準備,越長的蛙鞋最佳踢動頻率應該越慢,越軟的蛙鞋也是如此,越硬的蛙鞋最佳頻率就會偏高,越短的蛙鞋也是如此,因此,使用自由潛水的長蛙鞋,踢動的頻率應該低於水肺用的短蛙鞋。
短的蛙鞋較適合在水面巡游,這與垂直或者水平無關,純粹是因為水面的干擾,如果是在中間水層,不論是垂直或者是水平,其流動力學的方式是一樣的,但是如果在水面移動時,面積較小的蛙鞋,水面對其打水的干擾相對就小,所以如果是要進行長距離的水面移動,或者只是單純的漂浮觀光,並不適合使用長蛙鞋。
碳纖維蛙鞋之所以能成為頂尖蛙鞋的材料,主要是因為其質輕、反應速度快、反應的效率高、硬度可調。當你抓著長挖蛙鞋的腳套處,上下快速晃動蹼面,蛙鞋的好壞幾乎立見高下,像碳纖維這種優越的材質,你會感覺整隻鞋非常的輕盈,而且晃動的過程中,蹼面的反應是立即的,每次蹼面反彈都會快速的回復到形變前的狀態,反之,較為差勁長蛙鞋,重量較重,晃動時蹼面的反應也有點延遲,更重要的是,每次蹼面反彈總是有氣無力的慢慢回復到原本的位置。
碳纖維是如此優越的材料,但是依然有其缺點,蛙鞋蹼面所使用的碳纖維厚度極薄,所以蹼面本身怕刮,在海底使用時,要格外的當心砂石或者珊瑚的碰撞刮傷,如果是使用複合式材料,其蹼面通常較厚,材質也較為耐刮那磨,再加上兩者有明顯的價差,同樣的一道磨損,其背後隱藏的相當不同的成本差異

BI-FIN/LONG BLADE FIN(PLASTIC)

BI-FIN/LONG BLADE FIN (碳纖維 CARBON)

MONOFIN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010 01:1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ysmah 于 1-9-2010 01:27 AM 编辑

防寒衣(WETSUIT)


自由潛水的防寒衣,長年以來有著基本不變的形式,頭套與上衣之間是完全密合的沒有間隙可以透水,下半身有時候會採取吊帶背心與褲子一體,或是單純只有高腰褲,因此在軀幹部位的布料總厚度往往是雙倍的(背心連褲加上外罩的上衣)。防寒衣的另一個重點是布料的軟Q度,自由潛水用的防寒衣通常是用高彈性而且軟Q的橡膠布料,大部分都會在其中一側黏合上薄薄的一般彈性布料,這層薄薄的布料當作防寒衣的外表面,可以讓防寒衣的耐磨度增加,否則原本的橡膠布料直接暴露在外面極為脆弱,但該布料也難免讓橡膠的軟Q扣分,因此少數一些即為強調彈性的產品會有內外兩面都暴露著橡膠材質的結構,使用上就要盡量避免與礁石碰撞。
自潛防寒衣不僅是完全沒有拉鍊,拉鍊本身沒有彈性,再加上一般拉鍊都是會滲水的,保暖的第一重點在於隔水而非布料厚度,因此自潛用的防寒衣,甚至縫線部位都會塗上一層防水膠,完全杜絕了海水進出的可能,再加上自潛的人通常會穿防寒襪、戴手套,因此海水唯一較有可能的進出通道,只剩下頭套與臉部接觸的那一圈,阻水性的考量遠勝過水肺潛水的防寒衣,這也是為什麼自潛用的防寒衣效果強於水肺防寒衣的原因。
既然布料是極為軟Q有彈性的,又為了盡可能阻止海水的進出,防寒衣的合身度也非常重要,布料如果可以緊密伏貼著身體外型的起伏,就大大壓縮了海水存在的空間,因此除了布料軟Q,購買時還需要注意身體各部位的尺碼,有不少潛友選擇訂做防寒衣其理由就在於此,國內少數潛店有自潛用的布料也接受訂做,若經濟充裕也可以選擇向國外訂做,好處是可以使用更高等級的布料,而且國外的剪裁技術3D性更高(對身體高度活動部位由多塊布料去拼貼,比起傳統的平面式剪裁更合身)。由於合身度很重要,所以除非你的身材與現成產品的尺碼接近,否則還是以訂做為佳!
常常有潛友試圖改變傳統的自潛防寒衣形式,例如:加口袋、頭套與上衣分開、為了穿著更方便而加拉鍊......
雖然這些結構上的改變與個人的習慣有關,但是如果你一剛開始是為了防寒與彈性,那麼這些做法只會讓扣分,甚至是大扣分,自潛的防寒衣發展數十年來會延續此結構有他的道理,,因此在防寒衣形式上如果要有所更動,最好仔細斟酌


防寒衣


一般潛水用的




潛水刀
潛水刀,是一般初入門者比較容易忽略的裝備,也許你在事前已經看過大量的自由潛水紀錄片,你可能也不太會見到自潛人配戴潛水刀,但影片是影片,當我們真正回到現實中,還是有必要針對現實上的考量做一些調整,在台灣的海域海裡偶爾會有垃圾,垃圾種類眾多瓶瓶罐罐、各種尺寸的垃圾袋、廢棄浮球、廢棄漁網、各式繩索......。大部分的垃圾,除了妨礙景觀並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但是有些海底垃圾,特別是漁網或繩索,就有可能因為纏絆潛水者而造成致命的危險,配戴一把銳利度夠的潛水刀,可以對付簡單的纏繞狀況,讓你在陷入困境時仍然有一搏的生機。
有些潛水人擁有令人尊敬的道德理想,他們會主動的清除海底的垃圾,特別是危害眾潛水人安全的廢棄漁網,這些人不只是改善海底的環境,更身體力行直接的改善所有人的潛水安全,任何這類的行為都應該被嘉獎!但是,在此要提醒各位,這些海底垃圾的清除工作,比較適合以水肺潛水進行,除非極有把握且深具經驗,否則請盡可能不要以自由潛水的姿態接近這些海底垃圾,當不幸的纏絆意外發生時,潛水者可能只有一分半到兩分鐘的時間可以嘗試解開,水肺潛水在這方面就擁有了比較長的解救時間,因此,雖然清楚海底垃圾人人有責,但是我強烈的建議不要在自潛的狀態下去進行這類工作,若是獨潛下進行這些動作就更加危險了!
傳統水肺潛水用的潛水刀,通常握把底端都相當厚實,厚實的底部有利於水肺潛水者錘擊氣瓶發生聲音,但自由潛水沒有這個需要,因此自由潛水的潛水刀,應該力求輕薄以減輕負擔,若你平日有穿戴潛水手套的習慣,在下水前請務必穿著手套嘗試操刀,有些手套材質太厚、太硬都會妨礙握刀的穩固性,如果是針對解除廢棄漁網或繩索的纏繞,甚至可以考慮配戴潛水剪刀,潛水剪刀可以更快的破解這類纏絆。
潛水刀的配戴位置,建議在小腿內側,配戴在外側會增加纏網的可能性。
潛水刀的保養需要特別注意,上岸後在最短時間內要以淡水沖泡,如果潛水刀是金屬一體成型沒有塑膠握把,這樣的構造可以延長使用壽命,有握把的潛水刀淡水清洗上要更加用心,因為握把與金屬之間不易清洗,容易夾藏鹽分,最後潛水刀會從塑膠握把下方開始鏽蝕出來,若經濟規劃許可,可以考慮購買價位較高的鈦合金潛水刀,比起不鏽鋼材質較不容易發生鏽蝕的問題。


自由潛水救生背心


自由潛水導致淺水昏迷所以很危險!!!

以上堅不可破的邏
輯,有沒有可能在遵守自由潛水基本精神的條件下,透過人類的技術杜絕此風險呢?
今天來跟大家介紹一個新產品,這是一件專為自由潛水人所開
發的救生背心,四年前台灣也曾經有一個廠商與我接觸,想開發出功能一模一樣的產品,可惜最後無疾而終。廢話不多說直接進入重點,這件背心可以設定在特定的深度和時間自動充氣,使用者的操作介面是一具配戴在手腕上的電腦錶,換句話說,只要買了這件背心就不用再買電腦錶了。
舉個
簡單的例子:假如某人的潛水時間不該超過兩分半鐘,那麼他設定兩分半鐘為極限值,當他某次在水裡的時間超過兩分半,十秒鐘後(2:40)這個背心就會自動
充氣,深度也是如此,當你設定潛水最大深度為三十米,超過這個深度十秒後背心也會自動充氣。
只有這樣而已嗎?還不只!開發者的專業與細心令我印象深刻,當你回到水面後,雖然背心裡的電腦可以透過深度計知道你已經回到水面,但是自潛者初回到水面依然有很高的機會發生昏迷,為了止水面昏迷,所以潛者回到水面後要主動的取消背心的緊戒狀態,否則回到水面若超過十秒都沒有取消緊戒,背心也是會充氣的!
既然這
件背心如此容易被觸發而充氣,大家必定很關心他的可重複使用性,好在設計者考量到了這一點,每一次的充氣成本相當低,背心的後方有一支體積
極小的鋼瓶,鋼瓶補充高壓氣體的方式非常簡便,任何可以填充Spare air水肺鋼瓶的潛水店家都可以進行充氣。
看了以
上的介紹,想必所有自由潛水人都會很想買一件來穿,因為這大大提昇了自由潛水的安全性,但我現在要告訴各位唯一的壞消息:
這麼神奇的產品
有一項致命的缺點,那就是產品的售價高達3000






以上文章转自咖哩为自潛初學者整理的文章http://sites.google.com/site/freedivergroup/Hom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1-9-2010 04:3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难讲在那里叻~
我只知道蛮很靠近resort哪儿的~
希望下次又机会可以去学~
Sakuragi 发表于 31-8-2010 11:54 PM



    你是在那一个岛?那一个RESORT?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010 06:5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羡慕...可以自由自在的往海里自游, 我的梦想之一

请问: 需要复合什么条件? 需要多少日子? 最重要的是费用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0-4-2024 08:34 AM , Processed in 0.05156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