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nianfo

《净业三福》,大家做到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30-12-2011 1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0-12-2011 12:43 AM 编辑

那麼現在我們有沒有三歸呢?說老實話,統統都沒有。
這修行從那裡修起嘛!三歸大家只知道一個形式,內容一無所知,這個不得了啊!

說起三歸你們都知道: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除了會念這九個字之外,裡面的內容確實一無所知。

佛是什麼呢?說到佛,就想到佛像,那就錯了,完全錯了!說到歸依法,就想到經典;說到歸依僧,就想到出家人,這就完了,全盤都錯了!

如果你搞到外面的三寶,那你就心外求法;這個心外求法是外道,佛門的外道,我們叫做「門內外」,門內外你就搞錯了。

六祖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大概就已經觀察到有一些人對於三歸的傳授產生了誤會,如果從這個地方產生誤會,那你就是一誤到底,佛法教學真實的利益,你永遠得不到,你是一迷到底,你不會覺悟。

所以大師在講三歸,他不說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個名詞。因為這個名詞是梵語,他把意思說出來:歸依覺(覺悟的覺);歸依正(邪正的正);歸依淨(清淨的淨)。

然後他老人家解釋——佛者也;法者也;僧者也。這一解釋我們對這三歸的意思就很清楚明瞭了。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4-1-2012 01:5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4-1-2012 02:11 AM 编辑

(1)歸依覺

其實,真實的歸依處是自性三寶

第一是歸依佛:的意思,覺性,就是自家佛性,這個叫歸依佛。

幾個人會歸呢?沒有一個,這真不容易啊!真正把歸依佛這一條做到,那就是交光大師《楞嚴正脈》裡面所講的:「捨識用根」,那就歸依佛了。

從那裡回頭呢?從「識」回過頭來,從「八識五十一心所」回過頭來。

依什麼呢?依自己的覺性。覺性是什麼?是六根根性啊!在,叫見性;在,叫聞性

我們沒有歸依之前,我們用眼識看外面六塵一歸依、一回頭了,我們從今之後不用眼識了,我們見識,見色性,不是見色塵啦!這才叫歸依佛啦!

幾個人會做到?這一歸依,自己就是什麼地位呢?給諸位說,馬上搖身一變,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才歸依佛啦!

歸是回歸、回頭。幾個人肯回頭呢?死到臨頭都不肯回頭,那有什麼法子?

所以三歸,統統在形式上講;三歸的內容、三歸的真實義趣不曉得,這怎麼辦?

用「八識五十一心所」就是迷惑顛倒,我們常講的感情用事。

識叫情識,感情用事。真如本性,性是理性的。處事、待人、接物統統用感情,這是造六道輪迴之業。

這怎麼得了呢?所以這個真實的歸依,幾個人懂得呢?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8-1-2012 12:3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8-1-2012 12:40 AM 编辑

那麼再講得淺一點,就是從感情用事回過頭來,要用理智。
這是用現代話來講,大家聽得比較能夠領會,可是其中的意義,還是很含糊,很籠統。

什麼叫理智?什麼是不理智?必須把八識性質搞清楚,就比較容易懂了。

前五識是接觸,這不要緊。眼,接觸外面的色塵;耳,接觸音聲。這是接觸。

起作用呢?第六識。第六識——分別;第七識——執著;第八識——落印象,你把這個搞清楚。

那麼本性,這個六根根性,跟諸位說,它沒有分別、執著,也不落印象。

現在叫你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眼見色、耳聞聲;分別、不執著、不落印象,就回過頭來了。這叫做歸依覺,這叫做歸依佛。

這個說法清楚多了,我們能做到嗎?做到了,心就清淨了。

為什麼呢?所有一切煩惱都沒有了。煩惱從那裡來的?分別、執著來的。

一切分別、執著捨掉了,怎麼可能生煩惱?不但煩惱沒有了,生死也沒有了。

生死也是從分別、執著來的。沒有分別、執著,生死就沒有了、輪迴也沒有了,六道也沒有了。

你看一回頭,就沒有了;不回頭是樣樣都有,那就有得受了!

所以,祖師大德常常說:「回頭是岸啊!」要知道回頭,歸依就是回頭,這樣才叫歸依佛啦!

這個歸依佛,好難,好難啊!早晨作早課,要打個三歸;晚上作晚課,又要打個三歸,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回頭。

不回頭,就不是佛的弟子;不回頭,就不敬老師;不回頭,就不孝父母啊!既然以佛為老師了,佛怎麼教我們,我們就怎樣接受,怎樣去奉行,這是尊敬老師,這就是孝親。

我們的父母希望我們跟一個好老師學,釋迦牟尼佛是世出世間最好的老師。

雖然不在,不在沒有關係,經典在世間啊!依照經典修學,就是依佛學道。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0-1-2012 11: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1-1-2012 12:08 AM 编辑

(2)歸依正

第二是歸依法:六祖大師是說歸依正。
正是什麼呢?「正」是正知正見。

那麼什麼樣的知見叫不正?邪正的標準是什麼呢?淺而言之,邪正的標準就是經、律、論三藏。經、論是我們思想見解的標準;戒律是我們言語造作的標準。

我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與經、律、論都相應,這個知見叫正知正見。

如果我們的想法看法、說法作法跟經典相違背了,這個知見就是不正。

那麼這樣說來,我們是不是要把《大藏經》統統讀盡呢?不是的。

佛當年在世教導弟子,一次的開示,終身奉行啊!

我們中國古人也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教給你,一天就行了,你一輩子都要遵守;不遵守,這就是不敬師、不孝親。盡形壽去奉行,這是我們在一切經論上看到的。

佛當年在世,沒有辦學校,也沒有開班上課。經典之由來,十之八九都是有人啟請。

啟請就是我今天有困難、有難題,向釋迦牟尼佛說,請他老人家指教,佛就給他講解,把他的問題解決;後來記下來,這就是一部經。

那麼這個在佛經的術語,叫當機者,是他來請教的,這對他說的。

他一生依照佛的教訓去做,就得到殊勝的結果。

沒有人啟請,主動自己的經不多,很少。《阿彌陀經》是無問自說,這個很特別。

《無量壽經》,你看看前半部阿難尊者啟請的,後半部是彌勒菩薩啟請的,他們兩個人是《無量壽經》的當機者,都是有對象的。

這一部《阿彌陀經》是佛無問自說,這樣的情形很少很少。

無問自說,佛是觀察機緣成熟,雖然沒有人問,他老人家主動就說出來了。

佛所說的每一部經都具足了經、律、論三藏。

任何一部經展開來就是大的三藏;把三藏縮小來就在一部經裡頭。

你明白這個意思,我常常在講席裡頭說,《無量壽經》詳細地說明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大方廣佛華嚴經》詳細地註解就是《大藏經》,你就明瞭了。所以「一即是多,多即是一」

因此,我們選擇一部經論,一生依照這一部經論,修正我們的思想、見解、行持,就對了。這才叫歸依法啦!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4-1-2012 01: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4-1-2012 01:20 AM 编辑

早課把經論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一天不要忘了佛的教訓,要依教奉行。

晚課是反省,是檢討;我今天一天處事、待人、接物,我的想法、看法、作法,跟老師的教訓有沒有違背?有違背,要真心懺悔、改過自新,這叫修行。

否則的話,那早晚兩堂功課有什麼用啊!早晚兩堂功課不缺,把經念一遍,念給佛菩薩聽,我是佛菩薩的乖寶寶,佛菩薩很喜歡我;那個笑話啦!那就大錯啦!不但你自己想錯了。

實在是什麼呢?實在是在造罪業。佛菩薩又不在此地,泥塑木雕的像,早晨念一遍騙它一次,晚上念一遍又騙它一次,連泥塑木雕的像都忍心欺騙,他怎麼不騙人呢?

所以他處世待人,天天騙人,這不足以為怪嘛!為什麼?佛菩薩像他都騙嘛!一天還騙兩次,所以這不懂得什麼叫做歸依法啦!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012 01:0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0-1-2012 01:09 AM 编辑

(3)歸依淨

第三是歸依僧:僧是清淨、和合的意思;兩個意思,以清淨為主,清淨心就是和合。

每一個人心都清淨,他怎麼不和呢?自然就和了。

僧團裡面基本的戒條是六和敬,六和敬的目的就是清淨心,這叫和合眾!心清淨,身清淨,境界清淨。

我們今天看這個境界不清淨,為什麼不清淨呢?我們的心不清淨啊!心果然清淨了,就像《楞嚴》上說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

心不清淨,會被外面境界影響;心清淨,不受外面境界影響。

不受境界影響,你就會影響境界,你能影響外境,這就叫轉境啊!

如果諸位參透這個道理,你就會恍然大悟。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发表于 28-1-2012 01:5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8-1-2012 01:58 AM 编辑

幾乎現在全世界人都意識到了,地球已經非常非常嚴重的染污了。
這個染污如何能消除呢?給諸位說,如果我們心地的染污要不能夠恢復清淨,外面環境不會清淨的。

為什麼呢?境隨心轉。心清淨就不會製造環境的染污;心不清淨才會製造環境染污。

今天全世界環保都是在搞枝枝葉葉,沒有找到根本。

根本在心地啊!

如果保護心裡的清淨,保護精神的不染污,你外面的環境自自然然會恢復啊!

這個是世間許許多多人不讀經,不知道這個事理的真相。

我們雖然曉得,曉得的人太少了,人微言輕啊!

看到這個世間人造業受報,沒法子挽救救不了別人,一定要救自己。

這是正確的,自己得救了,將來眾生的因緣成熟了,我們倒駕慈航來,再去幫助他。

什麼時候叫因緣成熟呢?他能夠接受佛法,能夠聽得進去,聽了歡喜,能信受奉行,這叫緣熟,因緣成熟了。

他現在聽不進去,不能接受,不能奉行,緣沒熟。沒熟的時候,要自度;緣熟的時候,要度他。這叫做歸依僧啦!

歸依僧,不是歸依一個出家人,這個一定要搞清楚啊!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1-1-2012 11: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1-1-2012 11:46 PM 编辑

那我們要問了,假如有人問你:「你學佛了,佛是什麼?」

你要能答得出來:「佛是佛陀的教育。」

「佛經裡面講的是什麼?」

「講的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生活環境,人生是我本人,就是說的我本人與我生活環境的真實相。」

「佛法所求的是什麼?」

「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佛法所修的是什麼?」

「是覺、正、淨。」

你要樣樣答得出來,簡單明瞭,不叫人懷疑,不叫人迷惑。

「用什麼方法修覺、正、淨?」

那方法就很多了,所謂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這些方法統統修覺、正、淨:參禪修覺正淨,持咒修覺正淨,念佛還是修覺正淨,讀經也修覺正淨。

你才知道「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因為每一個法門統統修的是覺正淨,離開覺正淨就不是佛法了;覺正淨達到圓滿的程度就叫成佛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12-2-2012 12:20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2-2-2012 12:28 AM 编辑

所以諸位要知道,前面說過佛法是教育。

教育有學位,像我們現在世間這個教育,最高的學位是博士,其次是碩士,再其次是學士,三種不同的學位:在佛門裡面亦復如是,名稱不一樣而已。

佛法裡面最高的學位叫佛陀所以人人都可以稱佛,像我們這個世間,人人都可以拿到博士學位。

「佛陀」是學位的名稱,菩薩也是學位的名稱,像碩士,比佛陀低一級;阿羅漢又低一級,像學士一樣。

所以佛法剛才講,所求是究竟圓滿的智慧,這個名詞在佛教裡面所講的是「無上正等正覺」。

「無上正等正覺」可以把它分成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正覺;第二個階段正等正覺;第三個階段是無上正等正覺。

這是講修學的課程,這是課程真實的標準。如果你得到正覺了,你就叫做阿羅漢,阿羅漢的學位就拿到了;如果你修到正等正覺,那麼你就是拿到菩薩的學位了;如果再往上去修成了無上正等正覺,你就拿到佛陀的學位了。

所以佛、菩薩、羅漢,是佛陀教育學位的名稱,這個要知道。

所以覺、正、淨它有程度深淺不同,淺的就是正覺;再深一層的正等正覺;最深的、究竟圓滿的,叫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學佛四眾同修都要把它認識清楚,要把它看明白,決定不能夠有差錯。

然後佛教在全世界弘揚,決定沒有障礙,而且會被一切大眾歡喜接受,即使其他宗教徒也不例外。

我在國內外接觸天主教的神父,基督教的牧師,他們跟我很談得來,他們覺得我跟他談的佛法,他都能接受,都歡喜接受。

為什麼呢?不迷信。絲毫迷信的跡象都找不到。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5-2-2012 12:2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5-2-2012 12:35 AM 编辑

但是覺、正、淨實在講有沒有標準?怎樣才是覺呢?我現在覺了沒有呢?思想見解什麼是正確呢?我今天對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正不正確呢?自以為正確,這個不行啊!
諸位一定要明白,覺、正、淨是一而三,三而一,是分不開的。

覺悟了,思想見解一定正確,心地一定清淨;思想見解正確,這個人一定覺悟,他一定不迷惑;心地清淨的人,一定是正知正見,一定是大徹大悟;所以一而三,三而一。

因此在佛法修持方式裡面,有一些人在三個方針裡頭,他取一個,一個成就了,其他的統統都圓滿得到了。

我們說覺、正、淨這三門,譬如在中國的禪宗、性宗,他們偏重在覺門,禪宗的修學,目標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教下,除禪宗外都叫教下,是依據經典;換一句話說,他有教科書,由淺而深次第修學,這是教下。

教下他要求的是大開圓解,大開圓解跟禪宗的明心見性是一樣的,大開圓解之後,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想法就正確了,絕對不會錯誤,他走的是正門,正而不邪。

淨土宗跟密宗,這兩個宗派走的是同樣一個門——淨門,專門修清淨心。

所以淨土宗一心不亂,修清淨心;密宗講的三密相應,相應了,心就清淨了,他走的是淨門。

佛法宗派很多,他們修學重點不相同,但是一法成就,一切都成就了。

《華嚴》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真實的,不是虛妄的。

我們所依的理論不相同,方針不一樣,方法不一樣,我們所達到的目標——覺、正、淨是絕對相同,我們所求的圓滿的智慧是決定相同的。

所以才說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個法門都值得我們讚歎,都值得我們去尊敬的,這是同修們必須要知道的。

這是「三自歸」,就是自性三寶才是我們真正歸依處。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7-2-2012 12: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7-2-2012 01:02 AM 编辑

(4)住持三寶

除自性三寶之外,我們要談一談「住持三寶」。

這是講形像,佛現在不在世間了,佛的形像在世間,住持三寶的功德也很大。

他功德在那裡呢?常常提醒我們三自歸。

如果沒有住持三寶,要知道我們凡夫無始劫以來,煩惱習氣非常之重,一轉眼之間就迷了。

什麼人提醒自己覺悟呢?腦子裡面所想的都是些邪知邪見,什麼人提醒我們正知正見呢?這要靠「住持三寶」。

佛的弟子們,佛的學生家裡面供養佛菩薩的形像。供養的目的有兩個:第一個是不忘本,返本報始。

是建立佛陀教育的創始人,是我們第一個老師,我們對於這個老師都念念不忘,眼前的老師,我們怎麼不尊敬呢!當然會尊敬。

如同我們中國人懷念祖先,我們家裡供祖先的牌位;祖先的牌位在家裡面可以跟佛像供在一起,祖先是我們的親人,佛是我們的老師,孝親、尊師,所以可以供在一起,這叫返本報始。

遠祖我們這樣地敬重他,眼前的父母沒有不孝順的;三千年前的老師,我們這樣尊敬、這樣懷念,眼前的老師那有不敬愛,那有不尊重的呢!

這是教育,生活教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提倡。

你在家裡面天天敬祖先、敬老師,家裡面的子弟看到你,這個印象從小就種在他心目當中,他將來會孝親,會尊師。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2-2012 12:1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19-2-2012 12:23 AM 编辑

第二個意義是見賢思齊。一看到佛,他是凡夫,他能成佛,我也應該成佛。見到佛像提醒我們覺而不迷,這才行。

菩薩是佛弟子,是僧寶,菩薩僧;見到僧寶我們就立刻想到身心清淨,所謂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給我們這麼大的幫助。

見到經書,經書現在方便了,或是書寫,或是我們這樣印出來,你鑲一個鏡框掛在佛堂。這是經、經文——法寶,見到法寶就想到我要正而不邪。

所以形式三寶——住持三寶,它是時時刻刻提醒我們自己覺、正、淨,提醒我們自己不忘修學的三大綱領,這一個功德非常非常大。

所以佛法如果沒有住持三寶,佛法在這個世間就會斷滅。

佛法之所以能夠存在,能夠傳承,全依賴住持三寶,我們要知道住持三寶真正恩德之所在,這個不迷信。

我們供養住持三寶,因為他是教化眾生,是建立世間佛教教育的,我們應該盡心盡力來幫助他,來護持他,使這個教育能夠在這個世界普遍的推展、推廣,能夠真正做到廣度眾生;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才真的有實現的可能;我們自身、家庭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幸福美滿,三歸真正的意思是在此地。

現在跟諸位說明了,就是把三歸傳授給大家,希望大家要認識,要牢牢記住,我們學佛修的就是覺、正、淨。

我們的病就是迷;邪,邪知邪見;污染、心地污染、精神污染、思想污染、見解污染!

我們離開這些污染,恢復到清淨,這是我們修學的總綱領,是佛陀教育的大方針,永遠不會改變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3-2-2012 12:0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3-2-2012 12:17 AM 编辑

(5)正確的歸依

那麼歸依的儀式,法師是跟大家做一個證明,只是作證明,這個諸位要記住,不是歸依那位法師。

如果說我們歸依某個法師,這是錯誤的,千萬不要有這個錯誤的念頭,這個錯誤就是剛才講的「邪知邪見」,我們要反邪歸正,我們要正知正見,我們是歸依自性三寶,不是歸依某一個人。

法師是僧團的一員,是代表僧團把佛教學的方針、修學的綱領傳授給你;你是三寶弟子,不可以說我歸依某一個人,如果說我歸依某一個人,這個問題嚴重了,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嚴重到你不歸依還好,沒事;一歸依,歸依到阿鼻地獄去了。這很冤枉啊!

怎麼說歸到阿鼻地獄去了呢?我們舉一個例子:現在我們的社會是政黨政治,譬如說你參加這個政黨,你要去做個黨員,那麼黨部一定會派一個資深的黨員來監誓,你要宣誓入黨;這個三歸依就是宣誓,宣誓我要做一個佛弟子,佛門裡也派一個資深的三寶弟子來給你監誓。

好了,你這邊一下誤會了,我歸依那個人了!黨部派一個人來給你監誓,你沒有歸依這個黨,卻歸依那一個人,他成立一個小黨了。

這個人去監誓,他成一個小黨;那一個人到那邊去監誓,又成立一個小黨,豈不是把這個政黨分化掉了!

那麼我們知道他的後果,黨部一定把這個人開除黨籍,這必然的。

你們諸位同修要注意,如果歸依某一個法師,這個法師跟你自己都會被佛菩薩開除佛籍了,成佛沒指望了。誤會太久了,太深了。

明朝末年就有這個現象,這是深深感慨的!佛法今天為什麼不團結呢?每一個法師都有信徒,都變成一個黨派了,彼此不能夠互助、合作;比不上其他宗教,其他宗教的團結超過我們佛法太多太多了,這是我們要認識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2012 12:18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6-2-2012 12:28 AM 编辑

所以佛教之衰,甚至於佛教將來到毀滅,最大的過失在那裡?在歸依、傳戒,不如法;製造和合僧團裡面的分裂,這個罪過非常非常之重。

我們出家同修要特別注意,你們給人受持三歸要講清楚,你是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我,我是三寶的一員,來傳授三歸,來給你作證明,是證明的阿闍黎。

不可以說歸依本師,本師是釋迦牟尼佛,你怎麼可以取釋迦牟尼佛的地位而代之,這個不可以的。

本師只有一個——釋迦牟尼佛;極樂世界也只有一個阿彌陀佛,這非常非常地要緊。

歸依形式不形式,是其次,無論是那一位法師給你主持的形式都是一樣的,我們都要尊重;內容是相同的,不會變更的。

我們在弘一大師《五戒相經箋要》的後面,他老人家講得很清楚,很明白,三歸許許多多人錯了。

印光大師《上海護國息災法會開示》裡面也講得很清楚;可是現在我看到有一些本子,印光大師後面那一段話被人刪掉了,這不知道是什麼人做的!

我們在香港看到的本子有這一段文,老法師後面開示說:三歸是歸依三寶,不是歸依我一個人,我一個人是代表三寶傳授三歸與大家。都交代得很清楚啊!

所以你們同修要記住,人家問你,你歸依什麼人?說我歸依三寶,我是三寶弟子。

什麼人給你作證明的?你可以說淨空法師給我做證明的,這就對了,這就沒有錯。

如果你要是誤會了:「我歸依淨空法師。」我絕對不承認。為什麼呢?我不敢破壞和合僧團。玻壞和合僧團,罪過是阿鼻地獄,我不願意去;你們將來去,我們界線畫清楚,我不會受你連累的。

諸位對三歸的意義明瞭之後,才知道三歸對於我們修學的重要性。

在形式上授受是隆重而簡單的,古人常說「受戒容易,持戒難」

特別是三歸,我們在形式上受了,是不是真的回歸了?是不是真的有所依靠了?

假如我們受了三歸之後不能夠及時回頭,不能夠依自性覺、正、淨三德來修學,那麼這個三歸是有名無實。

因此同修們一定要記住,三歸的授受是要成年人,頭腦很清晰的人,真正發心回頭是岸,這個三歸才是真實傳授。

那麼我們有看到很多小朋友,甚至於在母親懷抱裡面就抱到佛堂來受三歸,這一種三歸可以叫做結緣三歸。

為什麼呢?他不懂什麼叫歸、什麼叫依,跟他講也講不清楚,這一點,諸位一定要明瞭,不要把佛法當作人情,更不可以將佛法產生誤會。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6-2-2012 11:1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惭愧,还在努力修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9-2-2012 01:0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29-2-2012 01:10 AM 编辑

感恩  shewsuan大大  随喜功德!阿弥陀佛_/\_



7、具足眾戒

我們接著講第二句:『具足眾戒』。這個「眾」,範圍很廣、很多。
在佛法裡是非常非常地重視,但是能將戒律的真正含意說清楚,實在也不多見。

在台灣受戒的風氣很盛,但是究竟什麼叫戒,沒搞清楚也就胡裡胡塗受了,受了之後胡裡胡塗,也不曉得是持還是不持,都不知道,這是我們學佛同修要注意的。

你看三歸第一個是覺而不迷;如果對戒律沒搞清楚,那是迷惑顛倒,那是不覺。

三歸沒有,說老實話,戒律就沒有了,「具足眾戒」是建立在覺、正、淨這三自歸的基礎上。

我們把這些事實搞清楚了,才知道佛法修學不是一般人想像的那麼容易。

佛告訴我們,我們自性本心之中具足萬德萬能,德能裡面就有一份是戒律;可見得戒律是我們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學得來的。

現在我們起心動念、言語動作,往往都犯過失,甚至於犯了很嚴重的過失。

這是什麼原因呢?這是迷失了自性,才有這些錯誤的行為產生。

一切錯誤違背了自性,也是違背了自性之中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3-3-2012 12:1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3-3-2012 12:21 AM 编辑

1)戒律是凡聖的標準

初學佛的同修,特別是知識分子,往往對於佛法的理論非常羨慕,佛法的境界也非常地嚮往,但是提到佛法的戒律,這就搖頭了,就不太滿意了。
我知道很多人有這個觀念,我本人在最初接觸佛教的時候也不例外,我對於戒律就不太滿意。

什麼原因呢?因為我覺得戒律就是我們的生活規範,生活規範是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

釋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是三千年前古印度人的生活規範,我們今天學他豈不是開倒車?

要學三千年前的人,還得學印度人,這怎麼能叫人甘心,怎麼能叫人情願呢?

因此對於這個戒律,老師雖然說很重要,我們不好意思反駁,心裡總是不服。

我們是現代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沒有必要去學印度人,還得做印度古人,怎麼也講不通,這個癥結就在此地。

我的老師——章嘉大師,非常慈悲。我跟他三年,每一次下課,我去告假的時候,他老人家很慈悲都送我到門口,輕輕地點醒我一句——「戒律很重要」。

我聽的卻是耳邊風。到大師圓寂的時候,火化是在北投,建了一個小塔,我們在塔邊搭了一個帳棚,守了三天三夜。

我認真做了一次深深地反省:我跟大師三年,他究竟教了我些什麼?

這一反省,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戒律很重要」這一句,因為這一句他至少給我說了幾千遍。

我就想到假如不是真正的重要,他不會這麼多次的提醒我,我實在是冥頑不靈,不能體會其中的奧祕!

這一認真反省,於是乎就有一點覺悟,才發現到佛所制定的戒律跟我們世間的禮節,跟世間的法律不一樣。

為什麼呢?說我們世間之禮,佛家的戒律相當儒家的禮,儒家講禮,夏、商、周三代有新有革就不相同。

當然每一個國家的禮也不相同,古今之禮都不一樣。

我們過去把戒律看作是儒家的禮,所以不能接受,現在我們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

到底明白了什麼?這才發現佛家的戒律是「凡聖」的標準。

換句話說,這個標準是永遠不變的,我們要從凡夫昇華到聖人的境界,那就一定要重視品德的修學,這是高水準的道德理念、道德行持,不是我們世間一般的禮貌能夠涵蓋的。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3-2012 11: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分享,目前在实践戒四口业,即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4-3-2012 07:4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家的戒律是「凡聖」的標準。
阿彌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6-3-2012 06:1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念弥陀 于 6-3-2012 06:16 PM 编辑

感恩  夏绿蒂大大 和 常美同修 善护身口意三业!阿弥陀佛_/\_

(2)持戒就是守法

發現這一點,我就有了理論的基礎,於是回過頭來認真地讀戒經,認真地來研究戒律;同時從戒律裡面,我們認識了佛所講的戒律,所謂是「三聚淨戒」,這「三聚」那就包含得圓滿、廣大無邊。

拿我們今天的話來說,持戒就是守法;守法這一個理念,範圍是無限的深廣。

是我們的老師,老師的教誡是法,我們要遵守;不僅僅老師給我們制定的戒條是法,老師在經典裡面字字句句是給我們最寶貴的教誡,那是法,都得遵守啊!

除了老師教誡之外,世間的法律要遵守,國家的憲法要遵守,法令規章要遵守,社會的道德要遵守,風俗習慣要遵守。

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佛法教育範圍廣大無邊,因時、因地教學的設施就不相同,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由於交通的發達,資訊的便捷,已經把地球縮小了,我們隨時可以在世界各個地區去觀光、旅遊;我們也有弘法利生的使命。

我們到別人的國家,他們國家的法律,我們要懂得,我們要遵守;他們那個國家的風俗習慣,我們也要遵守;社會道德也要遵守,這樣才能夠跟那個地區的人民融合成一片,佛法教育才能夠深入推行。

所以戒律在今天來講一定要了解它有很深遠的含意,絕不僅僅限於戒條。

那麼即使是佛經裡面所講那些戒條,戒條裡面有「性戒」,有「遮戒」,我們也要辨別清楚。

http://book.bfnn.org/books/0165.htm#a08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28-3-2024 08:49 PM , Processed in 0.081449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