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楼主: fangwu

fangwu分享区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3-2005 12: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天”还是“胜天”

“法天”还是“胜天”
敬畏自然说之九——在地质哲学研究学术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王紫馨(方悟 )       2005.3.10
自一月开始的敬畏自然之争已近尾声,环保主义者和非主流所处的弱势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取胜,但仍然有必要做个分析总结。何老在这个问题上唯一正确的地方就在于指出了:“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问题”,从哲学角度看世界,涉及人的问题分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人和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和人的关系的基础。是否敬畏自然反映人与整个自然的关系,而不是对单一事物的关系,“法天”还是“胜天”,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划分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大世界观。
辩证法大师黑格尔把辩证思想称为“理性”,把形而上学称为“知性”,老子则称之为“非常道”和“常道”。知性是局部分离性思维,理性是整体综合性思维。对立和对应有什么区别,即一可分,一不可分,知性与理性的差异也在此。理性和非常道用“合”的方法认识世界,重视整体和联系,能够统一和发展人类认识;知性和常道用“分”的方法认识世界,重视局部和区别,分裂了人类认识,阻碍了它的发展。如果用“天”的概念代表自然,辩证理性提倡“天人合一”,以人法天;对立知性提倡“天人相分”,以人胜天。何祚庥在中国科协“破迷反伪”研讨会上的发言突出体现了对立性思想,他把人与自然看成两个对立物,甚至把自然看作敌人。体现把人与人的关系对立化的阶级斗争那一套东西,已经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变革宣告失败,退出历史舞台,我们也会看到把人与自然关系对立化的人定胜天的理论的失败。
我曾多次指出: "天地生人"四个字非常科学地体现了自然界的大一统关系和老子的大一统思想,它以宇宙的金字塔层级系统排列天人关系,凝缩了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辩证思维原则。老子的“法天”既有效法之义,也有守法之义。《商君书》讲“便国不必法古”,也是这种用法。为什么人要效法天地?我们法什么或说以什么为法?人们要仿效的不是天地的现象和外观,那种仿效人们也做不到,所以实际要仿效和遵守的是天地发展变化的规律,也就是自然规律。讲敬畏自然,一为尊重自然规律:敬者,尊重、效法也。二为不逾越自然法规:畏者,守法,有所顾忌,不敢超越破坏也。
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把世界看成是由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有机整体,认为联系是普遍的、绝对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这一观点是大一统观的出发点。我们只要把最具普遍性的东西搞清楚了,我们就能理解这个世界,这就是以何为法的问题。从老子大一统宇宙观看,自然与人是一个整体,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存是和自然发展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空间,以自然为本就是以人为本,破坏自然环境等于破坏自己的生存空间。天管着地,所以地要法天,它是"太阳中心说"在天地关系上的具体体现。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不可能脱离地球生存,未来也办不到。生物服从地球地理环境发展进化法则,人类遵从生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普遍进化规律,所以人要法地。
自然力大于人力,它给人力设定了界限。大家都承认人类没有阻止地震、海啸的力量,实际等于承认自然力大于人力。许多科学界人士认为宇宙无限,人驾驭自然的力量无限,无视热力学诸定律给自然和人类设定的各项限制,人类处于自然界的低层级系统中,他的力量不能超越其层级系统,因此人力不足以和自然力对抗,"人定胜天"是虚妄之言。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空间重力场原理说明,星球和星系在形成时就按是按重力就位的,其构成也遵循重力原则。一切核裂变或说燃烧过程都同时产生两种力、两种作用,一是斥力,向外辐射和释放能量的作用;二是引力,向内辐射和释放纯质量的作用。燃烧释放的中微子回归地核的重力作用又转变成推动地幔和地壳向外膨胀的反作用,地球板块运动的能量就来自地球中微子大量集中于地核的重力加速度的反作用能量。虽然太阳辐射是地球中微子产生的主要因素,但人类自学会用火以来对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也产生了相当数量的中微子,如果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力可以亿年计,人类对地球变化的影响就在千百年的数量级上。也就是说,如果人类活动规模缩小一些,我们虽然不能制止地震、海啸,但能使之爆发后延,晚爆发百年,也许我们就能准确预报地震、海啸,就可减少损失。在这个问题上,环保人士的认识高于科技界,是比较科学的。
量子力学早已告诉我们,我们不是纯粹的观测者,在任何自然过程和实验过程中人也是参与者,没有哪种变化是不和周围环境紧密相联的,宇宙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构成的具有界度层系特征的有机整体。敬畏自然者正是看到了这种普遍联系而生敬畏之心,反敬畏者缺乏这种科学认识,拒不承认普遍联系。历史会做出最终评价,遗憾的是,这一过程中,人类还要付出极大代价,这正是站在前沿者痛心之处,这代价是赎买反敬畏派醒悟所必需的,主流派不醒悟,非主流再卖力鼓噪也没有用。我期待更多的人从对立性形而上学中走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发表于 27-3-2005 07: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楼主的分享,
这文章让我获益不浅,
作者说的也很有道理,
因为今年,
大部分的人都在说爱因斯坦100周年,
而忽略了牛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8-3-2005 10:0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完全可以准确预报

地震完全可以准确预报
敬畏自然说之十——在地质哲学研究学术论坛上的发言二摘要
王紫馨(方悟 )         2005.3.25
地质灾害大多可以预防,难于预防的是地震、火山爆发及二者引起的海啸。能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及海啸?从大一统观出发,我认为完全可以做到,现在面临调整地震学主攻方向的大好机遇,年青学人不要放过。
地震产生的原因,多认为是地球板块运动结果,板块运动说虽有其合理处,但存在两个重大缺陷:一是没有把宇宙、太阳系和地球都看成一个整体,二是没有找到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没有对引斥力变化做出说明。产生两大缺陷的原因仍在知性对立性思维,一旦走出对立,一个全新的世界就会呈现在新一代面前。
老子说得极为透彻,"抱一为天下式":一是说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是最基本的法则;二是说那代表"一"的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适用于天下所有事物,他指出了整体性的双向意义。老子在25章中说:"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老子实际是说,我们的宇宙的运动总规律可称为"道",它是关于空间场的理论,所以说:"道曰大"。老子认为哲学宇宙观"字道名大",大统一理论就是空间场论,他把空、时、物三者统一为空间,空间变化,时光流逝,周期循环。空间延展性及其变化表现在具体的东西上,就表现为万物。老子是中外哲学史上唯一提出此种观点的人,这也正是他高于常人之处。承继老子的观点,我把统一场看作了空间场。
在自然界四种作用力中,只有引力作用具有普遍性,如把四种力合一,只能归到那最具普遍性的东西上,把其他三种力看作引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而统一为引力场作用。空间场都有引力,空间场即引力场。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等效,引力场又是重力场、质量场。质量代表一定能量,质量场同时也是能量场。宇宙中的物体就是按大统一规律——能量守恒规律所规定的2.7K守恒值在空间分布的,能减空缩,能增空胀,始终保持恒定状态。
按照牛顿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具有固定密度即重力的物体,在一切天体上具有相同的重力作用,具体条件下的重力状态变化则看运动状态,这就叫普遍共性与特殊个性的同一。在地质哲学论坛上大讲天文和万有引力干什么,请诸君不要忘记地球是天体,它遵从一切天体的运行法则,遵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地球上的一切变化既是地质现象也是天体现象,如果你从另一个星球上看地球及其一切变化,你不就把它当作天文现象来看吗?把天地同一,是我们正确分析认识地质运动的前提。
牛顿认为天体运动的原因就是万有引力,地球的运动变化同样是引斥力变化的反映。地震多发生于朔望之际,也就是无月和满月时易发生地震,有人认为是天体引潮力共振触发。从太阳系是一个整体看,地球和月球组成太阳之外第三能级的整体地月系统,其质心就在外地核圈层上,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及地球自转所造成的质心变化,使地核随质心周期变动是形成潮汐的根本原因。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形,朔望分别是远地点和近地点,它使地月系质心的运动比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变化更大,地核在这个整体运动中动作力度加大,使某一侧地壳膨胀加剧,产生地震。
由于S 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而P 波可通过液体传播,说明地心是液体组成的,但这个液体不是普通液体,而是超流体。什么是超流体?  超流体是超低温下具有奇特性质的理想流体,即流体内部完全没有粘滞。 将原子气体冷却到非常低的温度,所有原子会以最低能态凝聚,物质的这一状态就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玻爱凝聚态物质就是超导体和超流体,它实际就是量子态,在量子态下,费米子也变为玻色子,因而可以在狭小空间内大量凝聚。地核就是玻爱凝聚态的超流体物质,使之成为高密度、大质量形态。
在地球“能量释放过程中,中微子退归星核,星核增大,其引力产生的反作用力——斥力推动核外物质膨胀,第一造成地幔重元素物质产生放射性衰变,提供了地内热源;第二迫使岩浆涌出,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我们知道了地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就有可能通过监测中微子形成与地下核裂变情况来预报地震,我所提出的几种方法都是从地震成因出发,多方面监测地下核裂变反应来预报地震。
第一、监测外部影响,先“法天”。
恒星表面的剧烈燃烧是在空间重力场平衡律作用下,恒星物质大规模裂变产生的,燃烧产生的中微子退归恒星核使星核引力增强,同时使斥力增强,内层较低温度物质被斥力输送到太阳表面充当燃料而形成太阳黑子,它标志太阳活动加剧,同时对太阳系各行星产生重大影响。根据太阳黑子及太阳风大规模爆发时间,观测地球磁暴及极光爆发变化时间,确定它们与地质灾变关联变化规律。观测电离层温度变化,同时收集全球地震、火山及地下放射性变化情况,确定几方面的关联变化规律。
第二、        监测地球内部变化,次“法地”。
板块运动源自热膨胀,热膨胀源于放射性衰变,地震、火山爆发时,地幔放射性变化必先加剧,这是因为地核引力增加的反作用导致地幔斥力加大,地幔重元素被推升至轻元素能级区而发生裂变。当年居里夫妇为得一克镭而花数年时间提炼,若知地幔中存在无尽的放射性元素该多么惊讶。
一可测各地火山岩浆中放射性物质变化情况,放射性物质大幅增加,必有地震产生。可利用飞机装设光谱仪,对一些活火山火山口内翻腾的岩浆进行光谱分析,注意放射性元素光谱变化。二可测地质活动活跃地区温泉水温度变化和放射性含量,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热活动十分活跃,地下温度的升高必传导到地下水中,放射性物质也会大量进入水中。如果本地区没有温泉,可利用石油钻井技术打两、三千米的深井,用双套管水循环设置24小时监测放射性变化。三可利用资源卫星进行监测。资源卫星搭载了CCD相机和各种波段的红外扫描仪,热红外扫描仪可用于森林防火、水污染监测、城市热环境探测和地震预测等方面。 在发生强烈地震之前,通常地表温度会升高2-3度,通过资源卫星对地面的探测并结合对地质构造的分析,就有可能在地震前3-5天发出预报,从而避免重大人员伤亡。
地球内部热源人们多同意放射性衰变的说法,有人统计一年产生的热量平均为5万亿亿卡。据科技日报报道,美能源部橡树岭实验室科学家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提出,地心有个直径8公里、由铀和钚组成的天然反应堆,主要证据是夏威夷和冰岛附近的海底所喷出的岩浆含有相当高的氦-3同位素,而这种同位素只可能在核裂变反应中产生。我们所要监测的放射性物质除了镭、铀、钍等超重元素外,主要是它们裂变过程中产生的氦-3和氡气。
放射性气体元素氡,无色、无味、摸不到、看不见,半衰期3.8天,由镭衰变而成,也叫镭射气,是自然界惟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比重是空气的7.5倍,许多地方的深层地下水都含有。在地层深处含有铀、镭、钍的土壤、岩石中人们可以发现高浓度的氡。
因为地质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全球性变化,地质灾难涉及各国,所以应加强国际合作,全球联合监测,实现数据共享。
毛泽东曾经指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查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这充分说明了地质科学是工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地质科学的研究面临着资源和能源的储量不足的问题,还有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恶化严重,这两方面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需要地质科学来帮助解决。因此地质科学在21世纪应该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等重大问题方面,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做出应有的努力,而最大的努力是创新,是探寻新思维。

[ Last edited by Asurahyde on 11-4-2005 at 11:38 AM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30-3-2005 02:26 AM | 显示全部楼层
fangwu老兄,你的帖都是超水准的...都是自己写的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0-3-2005 05: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地热源是核裂变

为什么说地热源是核裂变
—  答地质大学同学问之二  —
地下热能的来源大多数人已认识到是核裂变作用,但仍有少数人坚持压力产生热能。压力真能产生热能吗?能量守恒定律不仅规定了宇宙总能量的限度,也规定了各具体空间的能量限度,因此在没有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系统能量不会增加,只会减少。物质所承受的压力来自外界,这种压力只会改变物体外形,而不会改变物质结构。某种压力,如果是静止不变的,它不会带来受压物体的温度变化,它并不给受压方输入能量。你在桌面上放一个重物,决测不到升温现象。但如果是不断改变压力,它实际就成了撞击运动,也会引起内能变化。在固定的压力下,物体温度没有变化,这应是常识。宇宙中那些高密度,超高压力的天体,如射电星、中子星,黑洞,哪个是高温物体,相反,都是超低温物体,它说明高压并不带来高温,二者无必然联系。那些高温天体,我们可用光学望远镜观察,但光学望远镜看不到低温天体,有些,我们用红外望远镜都看不到,黑洞的存在,要靠周边天体来推测。日本的深海勘测潜艇曾下至马里亚纳海沟,问问他们,海水高压下温度可比上层高?上海江南造船厂有12000吨水压机,问问他们,静压力可使被压物升温吗?高压虽不等于高温,但在液体和气体中,它可成为物质流动的驱动力量,一直到各处压力平衡为止。
恒星燃烧后剩下的星核,都为高密度天体,多数暗淡无光,不易观察,按大爆炸说和高压说,它们应更加明亮,高压说证明我们还不完全了解物质结构和它的特性,甚至总违背常识,人为什么总要违反事实去圆自己的荒谬论点?
说地下热源是核裂变,是有着众多的事实的:花岗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由地下岩浆形成,我们可以测量它的放射性含量,年代久远的放射性就弱,新喷发出的岩浆则含有很高的放射性。深层的地下水与浅层的地下水在同一地点其含氡量不同,前者高后者低。在地震中心测到的放射性就大于其他地区。地球上氦-3很少,而火山岩浆中却很丰富,它和镭射气氡都是铀、镭、钍等衰变的产物。美国橡树岭的科学家,证明了核裂变是岩浆层热源,不过,他们把裂变部位错说成了地心,应为地幔。为什么铀、镭等要裂变?我多次强调,宇宙中的物质是按重力原则结合成天体的,中心为质心,最重,依次向外排列。铀、镭等我们称为超重元素,它应存在于地壳之下的地幔层中,这就是为什么地表铀矿藏很稀少的原因。在地球膨胀过程中,地幔重元素被堆升到地壳及地表,它们就必须衰变成轻元素才能适应地壳和地表环境,这一过程是自发进行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成为岩石层融化的动力,岩浆热胀冷缩,进一步推动地壳膨胀,产生地震。
王紫馨(方悟)       2005.3.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4-2005 01:4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可以准确预报--1

地震完全可以准确预报
敬畏自然说之十——在地质哲学研究学术论坛上的发言二
王紫馨(方悟 )        2005.3.25
很荣幸再次和地质大学的老师、同学一起探讨问题。讲地质灾害,在座的都是专家,我纯粹是班门弄斧,本不应来现丑,不过我有一个独门兵器天下无双,这就是老子的同一思想。有了这件宝贝,我就有了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角,能看到各位所看不到的问题,才敢于走上讲台。我愿把新的思想提供给大家,让我们分享老子留下的历史遗产吧!胡适先生最爱写的一副对联是:“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认真的做事,严肃的做人。”胡适先生还告诫年青人:“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 我在前次会上发现在座年青人不善提出问题,让我们来个社会分工,我提出问题,做大胆假设,你们去小心求证。我的观点皆来自对他人的加工发挥,你们也可以照此办理进行二次加工,这是没有版权的。
地质灾害大多可以预防,如泥石流、滑坡、雪崩、山崖崩塌、地面沉降等,发生前都有前兆和刺激因素,难于预防的是地震、火山爆发及二者引起的海啸。能不能准确预报地震及海啸?从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事物发展变化都是相互作用的结果的大一统观出发,我认为完全可以做到,现在面临调整地震学主攻方向的大好机遇,年青学人不要放过。
地震产生的原因,多认为是地球板块运动结果,必须指出的是,德国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美国赫斯、迪茨的海底扩张说和法国勒比琼的板块运动说虽有其合理处,但存在两个重大缺陷:一是没有把宇宙、太阳系和地球都看成一个整体,二是没有找到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没有对引斥力变化做出说明。产生两大缺陷的原因仍在知性对立性思维,一旦走出对立,一个全新的世界就会呈现在新一代面前。
老子说得极为透彻,"抱一为天下式":一是说把事物看成一个整体是最基本的法则;二是说那代表"一"的顶级规律具有最大的普遍性,适用于天下所有事物,他指出了整体性的双向意义。自牛顿以来,人们已经把万物归纳为"三",即空间、时间和物质,牛顿以绝对时空把三者相互孤立起来,爱因斯坦向前推进了物理学,使三者相互联系在一起,再进一步就可归二合一,但传统对立性认识阻碍了他。老子在25章中说:"吾不知其名,故字之曰'道',强名之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注释者都把"大"说成是"广大"、"阔大",望文生义,当作形容词来用。"大、小"作为形容词本是用来描绘空间状态的,但老子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把"大"当作名词来用的,是"强名之",不是"强形之",释古文不能犯这种常识性错误。"强名之曰大","大"作为形容词用作名词,直接指代它原来的描述对象——"空间",老子实际是说,我们的宇宙的运动总规律可称为"道",它是关于空间场的理论,所以说:"道曰大"。老子认为哲学宇宙观"字道名大",大统一理论就是空间场论,他把空、时、物三者统一为空间,空间变化,时光流逝,旧的空间形态不复再现,所以说"大曰逝","逝"即时间。空间变化存在周期循环,到一定极限就会返回起点,这就是"远"和"返"的含义。空间延展性及其变化表现在具体的东西上,就表现为万物。老子是中外哲学史上唯一提出此种观点的人,这也正是他高于常人之处。承继老子的观点,我把统一场看作了空间场,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赋予老子的空间场论以现代形式。
在自然界四种作用力中,电磁作用对中性物质影响不大,它存在于荷电粒子与光子间;弱相互作用存在于光子外的所有粒子间,主要表现在衰变过程中。强相互作用只存在于核子内部及强子间,只有引力作用具有普遍性,如把四种力合一,只能归到那最具普遍性的东西上,把其他三种力看作引力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而统一为引力场作用。一些人总想把四种力归统于人们较为熟悉的电磁力,恐是费力不讨好。 “一”代表着整体和普遍性,归一必须归到最具普遍性的事物上,这既是哲学原则也是科学原则,不懂得这一点,势必要碰壁。空间场都有引力,空间场即引力场。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等效,引力场又是重力场、质量场。质量代表一定能量,质量场同时也是能量场。宇宙中的物体就是按大统一规律——能量守恒规律所规定的2.7K守恒值在空间分布的,能减空缩,能增空胀,始终保持恒定状态。恒星、行星、卫星、彗星为什么都按一定轨道运动,因它们要遵从万有引力空间重力分布律。 宇宙空间中的环绕一个中心的圆周(包括椭圆)运动都是按空间重力场重力分布或叫能级分布来进行的,这就是万有引力的实质。牛顿力学三个定律由此成为万有引力规律的具体说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成为引力不同状态下的说明,整个力学得以统一。这一本质属性构成物理学及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化学的化合与分解、元素周期以及生物学的遗传和变异都必将建立在空间重力场能量守恒基础之上。
举一个例子可说明重力作用:1969年7月29日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这一天,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阿波罗11号的壮举让美国人甚至全世界的人激动多年。但是,怀疑登月真实性的声音没有被欢呼声淹没,还赢得了不少支持者。一位中国留学生以网名哈姆雷特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月球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即使全副武装起来的宇航员也不过只有60英磅重,他们应该轻易地跳起比在地球上高六倍或者远六倍的距离,但从录像上看,宇航员充其量跳了不到一米远。怀疑论者的置疑大都有人做了解释,这个问题无人作答,我的解释是:按照牛顿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具有固定密度即重力的物体,在一切天体上具有相同的重力作用。我们知道,任何质点间都存在着引斥力关系,引力(斥力)的大小与两质点(物体)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重力由引力产生,地表物体所受的地球引力就叫重力,推而广之,一切引力都是重力,万有引力就是万有重力。由于一切星球的质心都是中微子构成,所以一切物体的重力都是拿中微子密度作基点的,一个物体在不考虑运动速度的情况下,在宇宙的任意点上其重力不变。有人会说,宇航员在太空飞船上处于失重状态,重力不是变没了吗?万有引力的大小对静止状态物体固定不变,但在运动状态下,就要加入运动速度因素来看重力状态。宇航员是飞船的一部分,飞船高速运动产生的斥力作用抵消了地球的引力,才产生失重状态。如果宇航员不携带任何动力设备跳出飞船,他的失重状态立即消失,按重力加速度定律落向距离最近的天体。宇航员登上月球,在失去飞船高速运动的情况下他自身重力并无变化,所以不可能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跳出地球上六倍的距离,他和在地球上进行的活动一样,即使在更小的天体上也是这样。天体自身引力大小只决定逃逸速度而不决定物体重力大小,物体的重力(密度),在它诞生之日起就已被决定了,具体条件下的重力状态变化则看运动状态,这就叫普遍共性与特殊个性的同一。
牛顿就是把日常所见的重力和天体运动的引力统一起来建立他的力学体系的,在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还提到"惠更斯先生在他的出色著作《钟摆的振荡》中曾把重力比之于旋转体的离心力",所以把引力与重力同一,再与斥力同一皆非方悟所创,我仅是有所发挥而已。 有的同学可能会疑惑,你在地质哲学论坛上大讲天文和万有引力干什么,不是越扯越远了嘛?请诸君不要忘记老子的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地球是天体,它遵从一切天体的运行法则,遵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地球上的一切变化既是地质现象也是天体现象,如果你从另一个星球上看地球及其一切变化,你不就把它当作天文现象来看吗?这就是相对论所说的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适用于一切参照系。把天地同一,是我们正确分析认识地质运动的前提。
预测地震须知其产生的原因,牛顿认为自然哲学的责任在于从运动现象去研究自然力,再用自然力去说明自然现象。从地球是太阳系和整个宇宙的一部分来说,个性包含着共性,个性仅是共性在一定具体条件下的表现,它服从普遍规律。按照相对论和牛顿力学定律,宇宙间的一切变化都是空间重力场变化,都是引斥力变化,地球的运动变化同样是引斥力变化的反映。直接测度引斥力变化和直接捕捉引力子——中微子一样,都非人力可为,但都可间接观察和测量。现有的观测中微子装置,都是观测中微子所引起的裂变效应,同理,引斥力变化也要观测其裂变效应,即放射性衰变情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Follow Us
 楼主| 发表于 3-4-2005 01:5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可以准确预报--2

地震完全可以准确预报
敬畏自然说之十——在地质哲学研究学术论坛上的发言二
王紫馨(方悟 )        2005.3.25

西方地震学主流派认为“地震不能预测”,我国一些学者也这样看,他们认为只有弄清了地震源的物理参数才能搞清成因,搞清成因才能准确预测。从大一统观说,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有合理解释,它们服从统一的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测量变化前后的物理参数,搞清地震在何种参数下爆发。
地震多发生于朔望之际,也就是无月和满月时易发生地震,有人认为是天体引潮力共振触发。从太阳系是一个整体看,地球和月球组成太阳之外第三能级的整体地月系统,其质心就在内外地核圈层上,月球绕地球的公转及地球自转所造成的质心变化,使内地核随质心周期变动是形成潮汐的根本原因。月球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也是椭圆形,朔望分别是远地点和近地点,它使地月系质心的运动比上弦月或下弦月时变化更大,内地核在这个整体运动中动作力度加大,使某一侧地壳膨胀加剧,产生地震。
人们对于地球内部三大圈层的划分清晰地表明了地下结构的不同,这个不同从空间重力场来说就是重力不同,体现物质重力的是物质密度,重力不同就是密度不同。地壳的密度为2.8 克/立方厘米,而整个地球的平均密度为5.5 克/立方厘米,地球大部分的密度应高于5.5 克/立方厘米。人们曾经试图在岩石上加足够大的压力,然后通过测出所加的压力的数值计算出岩石内部密度增加的数值。但最终发现,地球外部所有地层重量不可能把地球内部压缩到平均为5.5 克/立方厘米大小的密度。压力会使物质密度产生一定变化,但这个变化是微小的,这是我反对大爆炸假说的原因之一。在地震过程中,与声波具有相同性质的波被称为"初波"或"P 波",即纵波;另一种与在水波传播方式性质相同的称之为"次波"或"S 波",即横波。通过地震仪,科学家们能知道地震波穿过地球内部结构的路径。如果地球各处物质特性相同,这些波将以固定的速度沿直线传播,但由于地球的密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波的传播路径就呈现出曲线,从这些曲线的特征科学家们能得出地球内部不同深度密度的数值。如果同一深度的曲线走向发生急剧转向,则说明这一地层由于密度的改变导致化学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对地震波的分析研究,可把地球内部三分(地球的"地壳"、"地幔"、"地心"之间的关系与鸡蛋中"蛋壳"、"蛋清"、"蛋黄"的关系有类同处):最外面的地层为"地壳",岩石组成。在地下33 公里处(平均)地层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它首先被克罗地亚地理学家安卓亚•莫霍于1909 年时探测到了,所以称为"莫霍断层"。地壳下面是"地幔", 地幔物质密度较大,密度比地壳岩层大十倍以上。德国地理学家本诺•古腾堡发现在地下2900 公里的深处,地震波再一次发生明显的转向,P 波通过了地心而S 波未能通过。由于S 波不能通过液体传播,而P 波可通过液体传播,说明地心是液体组成的,但这个液体不是普通液体,而是超流体。
什么是超流体?  超流体是超低温下具有奇特性质的理想流体,即流体内部完全没有粘滞。超流体所需温度比超导还低,它们都是超低温现象,许多人想搞室温超导,违背自然规律,也是永动机式的幻想。 氦有两种同位素,即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氦4和由2个质子和1个中子组成的氦3。液态氦-4在冷却到2K以下时,开始出现超流体特征, 20世纪30年代末,苏联科学家彼得•卡皮察首先观测到液态氦4的超流体特性。他因此获得197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现象很快被苏联科学家列夫•郎道用凝聚态理论成功解释。不过,科学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观测到氦3的超流体现象,因为使氦3出现超流体现象的温度只有氦4的千分之一。 爱因斯坦预言,原子气体冷却到非常低的温度,所有原子会以最低能态凝聚,物质的这一状态就被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玻爱凝聚态物质就是超导体和超流体,它实际是半量子态,在半量子态下,费米子象玻色子一样可以在狭小空间内大量凝聚。外地核就是玻爱凝聚态的超流体物质,内地核则由中微子构成,都是高密度、大质量形态。
在《印度洋大地震探源》一文中我曾指出:在地球“能量释放过程中,中微子退归星核,星核增大,其引力产生的反作用力——斥力推动核外物质膨胀,第一造成地幔重元素物质产生放射性衰变,提供了地内热源;第二迫使岩浆涌出,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根据上述原理,如果从几个方面来进行监测,我们就有可能准确预报地震和海啸。因为地质变化是相互关联的全球性变化,地质灾难涉及各国,所以应加强国际合作,全球联合监测,实现数据共享。
第一,        对外部影响进行监测,先“法天”。
恒星表面的剧烈燃烧是在空间重力场平衡律作用下,恒星物质大规模裂变产生的,燃烧产生的中微子退归恒星核使星核引力增强,同时使斥力增强,内层较低温度物质被斥力输送到太阳表面充当燃料而形成太阳黑子,它标志太阳活动加剧,同时对太阳系各行星产生重大影响。根据太阳黑子及太阳风大规模爆发时间,观测地球磁暴及极光爆发变化时间,确定它们与地质灾变关联变化规律。观测电离层温度变化,同时收集全球地震、火山及地下放射性变化情况,确定几方面的关联变化规律。
第二,        对地球内部变化进行监测,次“法地”。
地球内部引斥力变化由中微子运动变化决定,它一来自大气层电离加热过程,与太阳变化相联系。二来自地幔放射性衰变的中微子释放。三来自人类对各种燃料的大规模利用产生的中微子释放。这种引斥力变化产生的能量除大气质量变能量的散失外,多以地震、火山形式辐射出来。板块运动源自热膨胀,热膨胀源于放射性衰变,地震、火山爆发时,地幔放射性变化必先加剧,观察地球内部放射性变化应为主攻方向。
一可测各地火山岩浆中放射性物质变化情况,放射性物质大幅增加,必有地震产生。利用飞机装设光谱仪,对一些活火山火山口内翻腾的岩浆进行光谱分析,注意放射性元素光谱变化。火山附近有地震产生时应立即进行全面的光谱检测,与平时的数据对照,寻找变化规律。如印尼亚齐附近海域发生地震就应立即观测喀拉喀托火山熔岩变化。
二可测地质活动活跃地区温泉水温度变化和放射性含量。地震带,地质构造复杂,地热活动十分活跃,地下温度的升高必传导到地下水中,放射性物质也会大量进入水中。如果本地区没有温泉,可利用石油钻井技术打两、三千米的深井,用双套管水循环设置24小时监测放射性变化。
三可利用资源卫星进行监测。资源卫星搭载了CCD相机和各种波段的红外扫描仪,其中CCD相机用于拍摄可见光波段的照片,可用于对农作物生长和地球环境进行监测。卫星上的短波红外扫描仪可以对不同岩层的成分进行区分,主要用于探矿和地质研究等。热红外扫描仪可用于森林防火、水污染监测、城市热环境探测和地震预测等方面。 在发生强烈地震之前,通常地表温度会升高2-3度,通过资源卫星对地面的探测并结合对地质构造的分析,就有可能在地震前3-5天发出预报,从而避免重大人员伤亡。
地球内部热源现在多同意放射性衰变的说法,有人统计一年产生的热量平均为5万亿亿卡。据科技日报报道,美能源部橡树岭实验室科学家在美国地球物理联盟会议上提出,地心有个直径8公里、由铀和钚组成的天然反应堆,这项理论完全推翻了现有地心组成的理论。这项理论主要的证据是夏威夷和冰岛附近的海底所喷出的岩浆含有相当高的氦-3同位素,而氦-3是由重元素铀、钚等衰变产生的。
放射性气体元素氡,无色、无味、摸不到、看不见,半衰期3.8天,由镭衰变而成,也叫镭射气,是自然界惟一的天然放射性惰性气体,比重是空气的7.5倍,许多地方的深层地下水都含有。氡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与工作环境中,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为19种主要环境致癌物质之一,是除吸烟以外诱发肺癌的第二大因素。国家规定室内安全含氡量每立方米200bq,职业病防治医院、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室内环境监测中心都可对氡进行检测。氡浓度用pCi/L(贝可)表示,测氡仪可测出每立方米0.1p含量的氡气,价格便宜的只有6500元,可连续检测空气中氡浓度。监测各种放射性元素及其衰变物的变化应为预报地震的主攻方向。
毛泽东主席曾经指出"地质部是地下情况的侦查部,地质工作搞不好,一马挡路,万马不能前行"。这充分说明了地质科学是工农业发展的基础。我国地质科学的研究现状面临着资源和能源的储量不足的问题,还有自然灾害频繁,环境恶化严重,由种种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达2000亿元。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这两方面的矛盾还会更加突出。我国国民经济的约17%是直接来自与能源、矿产资源相关的产业,许多问题和地质科学相关,需要地质科学帮助解决。地质科学应该在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自然灾害等等重大问题方面,寻求解决办法,做出应有的努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4-2005 01: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球也是天球

地球也是天球
—  答地质大学同学问之三  —
用对立性思维看事物的人,总爱把事物看成孤立的、不相联系的,所以他们找不到普遍共性,找不到规律。牛顿和爱因斯坦两个科学巨人何以伟大,就在于超出了常人的对立性。牛顿以天地同一之法揭开了引力之谜,爱因斯坦也以同一之法揭示了相对运动。爱因斯坦1939年给比利时伊丽莎白王后的信中谈到:"也有这样的时候,人们感到自己摆脱了自己天生的局限和不足。这时,他们就会想象自己是站在一个小行星的某一点上,惊异地注视着这个冷寂但却美丽、永恒、莫测高深的运动体;这时,生与死汇成了一体,既没有进化,也没有终极,只有存在。"(《时间、空间和万物》[英] B.K.里德雷者  李泳译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第175页。)让你的灵魂摆脱肉体的束缚,同爱因斯坦一样飞升到宇宙中,站在纯客观角度观察地球,在你眼前的就只有一个个的天球,哪还有天地之区别!生死同一,天地同一,非创世纪英才难有这种超凡卓群的辩证思想,所以唯有爱因斯坦能提出相对论。在物理学领域中,有那么一些人不自量力,企图推翻相对论和物理学基本规律,鼓吹超光速、超引力,不敬畏自然规律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我们年青一代应承旧出新、继往开来,把牛顿和爱因斯坦开创的科学事业推向前进。
地球是天体,它遵从一切天体的运行法则,遵从牛顿的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地球上的一切变化既是地质现象也是天体现象,地质学院就是天文学院,、如果你从另一个星球上看地球及其一切变化,例如在火星上来研究地球,你不就把它当作天文现象来看吗?这就是相对论所说的相对性原理,物理定律适用于一切参照系。中国古代讲“天人合一”,牛顿讲“天地合一”,把天地同一,是我们正确分析认识地质运动的前提。
万有引力不仅是说物体都相互吸引,更重要的是指出了引力和物体性质相关联,和物质重力指标——密度相关联。引力即是重力,重力指标密度乘体积就是物体质量,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惯性质量和引力质量等效为前提,也认为空间具有重力结构,因而我们可以用空间重力场说明一切宇宙现象。恒星、行星、卫星、彗星为什么都按一定轨道运动,因它们要遵从万有引力空间重力场的规定。 宇宙空间中的环绕一个中心的圆周(包括椭圆)运动都是按空间重力场重力分布区来进行的,这就是万有引力的实质。
在物理学上,质量和重量两个概念虽然不同,但在一定条件下,重量就是质量,重力场就是质量场。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公式:E= mc2  说明了质量和能量的关系,表明质量场也是能量场。空间场、引力场、重力场、质量场、能量场,是我们从不同角度说明宇宙所使用的不同概念,其实质相同,不论你是讲能量还是讲重力都指同一个东西,这个世界就统一了。在空间场论中,牛顿力学三定律是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说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成为不同引力状态下的理论,整个力学统一在引力场论之上。根据玻尔提出的能级分立原则,电子在核外各能区的分布也必定符合引力平方原则:从低能区到高能区,电子运转周期的平方同它们到核子的平均距离的立方成正比。同样,具有放射性的元素都是重元素,按密度应存在于地层深处,当它们被地质运动带到地表时,就必须裂变为较轻的元素才能与地表空间重力结构相适应。我们把元素周期表上靠近放射性元素的重元素放到月球上或太空中,它也会变成放射性元素,以便和那里的空间状态相适应,这个重力规律也叫适者生存规律。
踏上青藏高层原的人多有高原反应,人们认为是缺氧造成,其实还忽略了另一个重要原因,即重力规律。由海平面到五、六千米高度,虽然在整个大气层中不足百分之一距离,但气体的膨胀率却不止百分之一,人体内部的膨胀产生的压力会导致多种病状,所以你即使静养,不运动,耗氧少,也仍然不能消除高原反应。
地幔物质成分及状态人们尚不清楚,其实按重力规律,被人们视为财富象征的贵金属,如金,铂等,在上地幔中大量存在,地幔中、下层则为放射性超重元素。有人认为那还了得!其实并不可怕,因为在地幔中重力条件适合重元素存在,它们并不裂变,也不产生放射性,只有被推升到地壳层时,重力条件变化了,它才与时俱进,裂变为轻元素来适应新的条件。而且我们有几十公里厚的地壳作防护,来到地表的辐射就很少了。
人们认为行星和恒星完全不同,而不知道作为天体,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什么叫普遍共性?就是事物本质相同,都遵从那普遍规律。宇宙中一切天体都遵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我称之为能级分布律。能级是玻尔用来描述电子轨道的概念,微观与宏观同一,所以它也形象地描述了宏观物质的重力分布特点。这个特点或说空间重力场规律给宇宙制定了两条原则:一是能量守恒,宇宙总能量及各局部分能量都守恒。二是能量及代表能量的重力质量不均衡分布,即按牛顿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分布。质能分布的标尺是引力量子中微子,所有天体均以其为质心来构结,每一天体的密度构造均是内重外轻,其发展变化也以不断回归引力量子态为单向循环的终点和起点。因为恒星一旦形成,最外层物质所处的最低能级(物质能级以引力量子为最高,以光量子为最低,呈内高外低状,与密度成正比,这一点与人们对电子能级的认识正相反)就要求外层物质裂变燃烧释放能量以适应能级守恒要求,而物质一旦开始燃烧,就形成连锁反应,持续进行不会间断。燃烧中释放出能量的中微子回归质心,其引力作用产生的反作用——斥力就将星核外层物质推向低能级,核外物质为适应低能级守恒的要求,也加入裂变行列,循环往复,直至燃尽,仅剩星核为止。行星、卫星、彗星均依此例,其他过程,这里暂不详述。
我们学地质的人如果不仅把自己看作地球人,而且也看作是宇宙人、天球人,我们就能在地学领域做出巨大创新,同学们,努力呀!    方悟      2005.4.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4-4-2005 07:3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说地热源是核裂变

为什么说地热源是核裂变
—  答地质大学同学问之二  —
地下热能的来源大多数人已认识到是核裂变作用,但仍有少数人坚持压力产生热能。压力真能产生热能吗?能量守恒定律不仅规定了宇宙总能量的限度,也规定了各具体空间的能量限度,因此在没有外界能量输入的情况下,系统能量不会增加,只会减少。物质所承受的压力来自外界,这种压力只会改变物体外形,而不会改变物质结构。某种压力,如果是静止不变的,它不会带来受压物体的温度变化,它并不给受压方输入能量。你在桌面上放一个重物,决测不到升温现象。但如果是不断改变压力,它实际就成了撞击运动,也会引起内能变化。在固定的压力下,物体温度没有变化,这应是常识。宇宙中那些高密度,超高压力的天体,如射电星、中子星,黑洞,哪个是高温物体,相反,都是超低温物体,它说明高压并不带来高温,二者无必然联系。那些高温天体,我们可用光学望远镜观察,但光学望远镜看不到低温天体,有些,我们用红外望远镜都看不到,黑洞的存在,要靠周边天体来推测。日本的深海勘测潜艇曾下至马里亚纳海沟,问问他们,海水高压下温度可比上层高?上海江南造船厂有12000吨水压机,问问他们,静压力可使被压物升温吗?高压虽不等于高温,但在液体和气体中,它可成为物质流动的驱动力量,一直到各处压力平衡为止。
恒星燃烧后剩下的星核,都为高密度天体,多数暗淡无光,不易观察,按大爆炸说和高压说,它们应更加明亮,高压说证明我们还不完全了解物质结构和它的特性,甚至总违背常识,人为什么总要违反事实去圆自己的荒谬论点?
说地下热源是核裂变,是有着众多的事实的:花岗岩是重要的建筑材料,由地下岩浆形成,我们可以测量它的放射性含量,年代久远的放射性就弱,新喷发出的岩浆则含有很高的放射性。深层的地下水与浅层的地下水在同一地点其含氡量不同,前者高后者低。在地震中心测到的放射性就大于其他地区。地球上氦-3很少,而火山岩浆中却很丰富,它和镭射气氡都是铀、镭、钍等衰变的产物。美国橡树岭的科学家,证明了核裂变是岩浆层热源,不过,他们把裂变部位错说成了地心,应为地幔。为什么铀、镭等要裂变?我多次强调,宇宙中的物质是按重力原则结合成天体的,中心为质心,最重,依次向外排列。铀、镭等我们称为超重元素,它应存在于地壳之下的地幔层中,这就是为什么地表铀矿藏很稀少的原因。在地球膨胀过程中,地幔重元素被堆升到地壳及地表,它们就必须衰变成轻元素才能适应地壳和地表环境,这一过程是自发进行的,衰变产生的热能成为岩石层融化的动力,岩浆热胀冷缩,进一步推动地壳膨胀,产生地震。
王紫馨(方悟)       2005.3.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4-2005 07: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要修正板块说

为什么要修正板块说
—  答地质大学同学问  —
板块构造说是以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分析为根据,在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和赫斯、迪茨的"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将大陆地质的研究与海底地质的研究统一起来,找出了它们之间的联系。对于解释某些全球性的大地构造问题和矿产的分布规律有帮助。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模拟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海底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应运而生并成为20世纪地球科学的主流。板块构造说认为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以每年1厘米至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岩石的构造单元就是板块。全球可分为五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澳板块和南极板块。板块的边界是洋中脊、转换断层、俯冲带和碰撞带。由于地幔的对流,板块在洋中脊分离、扩大,在俯冲带俯冲、消灭。
我历来是主张承旧出新,不全盘否定任何假说,我要修正的是其缺陷。发言中已提到其有两点不足,一是未把地球看成一个整体,二是未找到动力源。许多人认为各板块是相互孤立的,未联结在一起,这不符合事实。我们知道,地壳平均厚度是33公里,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不过10公里,还有20多公里是连在一起的。东非大裂谷,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谷底也都是连在一起的。如果不是联结在一起的就不会发生强烈震动,地下岩浆剧烈膨胀,要冲破岩石层的阻力,才会使板块受到震撼。岩层即使出现断裂,涌出的岩浆也会把它填平。洋底扩张说已告诉我们,裂缝不断出现,又不断弥平,地壳始终保持整体状态。地壳的上层为硅铝层为不连续界面,山区厚平原薄,海洋中更薄,在太平洋中部则消失,其下的硅镁层则为连续圈层,所以应把地壳看成整体。大陆漂移不是整块平行移动,而是新地壳的形成把老地壳挤到一边去了。板块运动说中的地幔对流和俯冲说都违反重力场理论。牛顿万有引力能级分布律告诉我们,引力和重力的大小与两质点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而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地球上一切物体的重力都来自地心引力,其重力表现为物质密度,地球上的物质都是按密度大小从内到外排列的。你看大气层,离地表愈远,越稀薄,密度越小。我们正在安徽打万米深井,进行地球物理勘探,你把深处的岩芯和地表岩芯比较一下,它们的密度肯定不同。也可以把海沟深处的岩石与浅海岩石做比较,其密度也必不同。按引力平方公式计算,地壳、地幔、地核之间的密度差异是相当大的。在液体中,密度大的、重的物质居下,密度小的、轻的物质居上,所以不同密度构成的混合液体中,不会像单一物质构成的液体,如水,在加热中发生对流。也就是说,地下岩浆层是没有对流的。同时,地壳密度远小于地幔密度,使地壳只能浮于地幔岩浆层之上,不可能有板块插入岩浆中再重新融化。当我们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时,决不会只看局部运动,板块运动不是横向拉扯,而是自下而上的拱翘、膨胀,是在地球不断的膨胀中产生了位移。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有人说是由于印度次大陆插到了欧亚大陆的下面,我已说明,所谓一个板块俯冲至另一板块的下方的汇聚型地质活动是不存在的,完全可以测测印度板块有没有缩小,我们的卫星可以测出厘米级的板块移动,这不是什么难事,很容易证实。                                 王紫馨(方悟)       2005.3.2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4-4-2005 07: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地震波告诉我们什么

地震波告诉我们什么
—  在地质哲学研究学术论坛上的发言三  —
王紫馨(方悟 )       2005.4.1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最早记录地震波的仪器是张衡在公元132年(东汉阳嘉元年)发明的"候风地动仪",这台仪器的发明,说明我们的祖先已经懂得地震震动是从远处一定方向传播来的地面运动。地震波是探测地球内部结构的主要手段,也是最有效的手段。用"逐次逼近"的研究方法,用地震记录来研究震源、地球内部结构和地震波本身,是地震学的主要内容。
地震波既有纵波又有横波,纵波反映的是地球介质的体应变,而横波则反映地球介质的剪切应变,实际上纵波是由岩浆向上的喷涌形成,横波是由喷口断面的撕咧形成的。流体不承受剪切变形,横波不能传播。地震波中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波,称为面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就相应地称为体波,纵波和横波都是体波。纵波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在地壳里纵波波速为每秒6公里,横波波速为每秒4公里,面波波速为每秒3公里。地球内部构造及物质状态,无法直接观察,主要借助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作为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的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称不连续面。莫霍面就是1909年奥地利(克罗地亚人)莫霍洛维奇发现的。在地下33公里处,纵波速度由7.6公里/秒增至8.1公里/秒,横波由4.2公里/秒增至4.6公里/秒,波速的突然增加说明存在一个大的不连续面。自莫霍面向下,地震波速继续增大,地幔物质较地壳均匀,地震波速也均匀增加,直至纵波13.64公里/秒,横波7.3公里/秒。从地震波传播情况看,地幔物质硬度比钢铁大,密度也应大于铁。我们可以到铁矿山去测试地震波在铁矿岩(赤铁矿含铁70℅,比重5—5.3)中的传播速度,也可到比重更大的辉铜矿(含铜79.8℅,比重5.5—5.8)测一下地震波速。传统观点认为地幔物质密度5.6,和辉铜矿比一下,肯定有不小的误差。铅的比重大,我国湖南水口山的方铅矿含铅86.6℅,比重在7.4—7.68,云南个旧的锡矿含锡78℅,比重6.8—7.1,都可以测测地震波速。地震在100~1000公里范围发生时,除了能见到纵波、横波及其尾波之外,还能见到一类特殊的地震波——首波。首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地壳下方的波速比地壳中的波速高,所以走在地壳下方的波反而比走在地壳中的波"先行到达"。我们用锤子敲击钢轨,声音和震动可以传得很远,而如果是木制轨道,则传得不远,它说明高密度物质和良好的晶格结构具有很强的传递能量的作用,这也是金属具有导电性的原因。把这个性质推展到地震波,就应认识到它在密度大的物质中传播快,密度小的物质中传播慢,有首波说明地壳下部比上部密度大,地幔物质密度比地壳大,下地幔底层会有多种未知的超重元素。地幔地震波速大于地壳一倍,对物质密度来说,则不只一倍,而应以平方论之。引力及重力大小由物质与天体质心距离的平方决定,反过来,天体形成时自然排序,反映重力作用的物质密度也一定遵守平方规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气层与地壳层的比较推知。主流观点认为地核是铁、镍等重金属构成,其密度比地幔还小,哪里称得上是高致密状态。
地幔上部距地表50—250公里范围内,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使地下物质硅、镁、铁等形成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称软流圈,地震波速明显下降。地表玄武岩就来自上地幔。虽然岩浆也是一种液体,但好象并不阻断横波传播,我没有查到相关材料,请大家给予补充说明。它和人们所说的外地核液体状态完全不同。外地核是超流体,也是超导体,因中微子是磁量子,它构成的内地核转动速度快于外地核而形成地磁发电机机制。
1914年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处,体波突然"消声匿迹",出现了一个"影区",地震波在地核的界面上发生了折射,纵波突然降至8.1公里/秒,横波则完全消失,根据这一现象,地核的存在得到确认。从地震波传播的情况来看,地核似乎是不传播横波的,地震学家因此推测,地核是液态的。1936年,丹麦女地震学家莱曼在"阴影"中辨认出地球的固态内核的形象,即在液态的地核之中还有一个固态的内核。当时很多专家表示怀疑,但最后还是莱曼胜利了。按重力场理论,地核的两个层次应为两种不同状态物质组成,内核是中微子,作为玻色子它可以无限量聚集,并形成整体运动,其纯量子形态使之与外地核构成区别,不相连接构成空隙。我原来说地月系质心在外地核边缘,错了,在内外地核之间,这是因为中微子构成的内核比玻爱凝聚态的超流体外核具有大得多的密度,因而计算出的质心应向中心移动。1996年,宋晓东和理查兹发现,地球内核的转动比地壳、地幔快,科学界争论的问题之一是,内核转动究竟是时快时慢呢,还是一直比地壳、地幔快?我认为钢性、整体性越好的物体转动越快,可以肯定内核转速一直快于地球其他部分,这可以从同是中微子构成的射电星高速旋转的现象来印证。地震波在浅处的衰减要比在深处慢,原因是,浅处"冷",深处"热"。物质越热,地震波能量转变成热能的效率就越高。地震学家猜测:冷的浅部的物质俯冲到热的深部的物质当中是地下深处600~700公里深处地震的(深源地震)发生的原因。我已说过,地幔物质只有上升过程,没有下沉过程,这是物质密度或说重力作用所决定的,你可曾见到比水轻的木块沉到水底?阿基米德定律具有普遍性,所以深源地震的原因依然是裂变导致的岩层膨胀。
地震波探测中,有几类特殊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类是间断面。它不仅是力学的间断面,也应把它看成是物质的间断面。第二类是低速带。一般认为,低速带与比较热的、比较软的物质联系在一起,还应看到它与较轻的物质联系在一起。第三类称为"热柱"。它是从地球外核附近直至岩石层的"烟囱"状的结构,它是地幔重物质向地表输送的孔道,是火山形成的基本因素。其原理类似太阳黑子,太阳黑子也是恒星内部物质向外输送的通道。
概括以上所述,地震波最大的作用就是说明了地球的内部结构,而这个结构正是牛顿万有引力重力场能级分布律所规定的一切天体结构,凡称得上是星球的,都有相同结构,只因它们在星系、恒星系中不同的位置及质量,而划分为恒星、行星、卫星。如果地球大如太阳,它会在地核、地幔、地壳、大气之外加上第五层:裂变燃烧层。宇宙中的一切遵循着引力重力规律,如水星密度在诸行星中最大,使得水星外壳就相当于地幔,因而也没有大气层。
地震学家伽利津说:"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盏灯,它点燃的时间很短,却为我们照亮了地球的内部,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内部发生了些什么……"。但没有辩证思想,我们仍很难猜到地球内部发生了些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5 05: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应重新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应重新认识地球内部结构
王紫馨(方悟 )       2005.6.1
地震波是一种由地震震源发出在地球内部传播的波,一切波都是重力波,它也是重力波。地震波最大的作用就是说明了地球的内部结构,而这个结构正是牛顿万有引力重力场能级分布律所规定的一切天体结构,凡称得上是星球的,都有相同结构,只因它们在星系、恒星系中不同的位置及质量,而划分为恒星、行星、卫星。我已在‹‹地震波告诉我们什么››一文中对地球内部结构作了全面说明,本文再做进一步的分析。
在地壳里,地震波纵波(P波)波速为每秒6公里,横波(S波)波速为每秒4公里,面波波速为每秒3公里。在地下33公里处,纵波速度由7.6公里/秒增至8.1公里/秒,横波由4.2公里/秒增至4.6公里/秒,波速的突然增加说明存在一个大的不连续面。1909年奥地利(克罗地亚人)莫霍洛维奇因此发现了莫霍面。莫霍面以上的地壳,是以硅酸盐矿物为主体组合而成的岩石构成的,上层的岩石含铝较多,花岗岩是它们的代表;下层含镁较多,玄武岩是它们的代表。这种化学成分差异,也表现为比重、颜色等物理性质的不同,玄武岩色深,花岗岩色浅,重量较玄武岩轻。由于存在差异,地震波通过时速度也就不同,从花岗岩层进到玄武岩层时会在地震记录上表现出来。1923年,奥地利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了这个界面,科学界命其为康拉德面。
    莫霍面以下,和地壳紧贴在一起的地幔上部,也是以硅酸盐矿物为主体构成的,只是含镁更多,比重更大,橄榄岩是其代表,它和地壳中的岩石一样坚硬。 自莫霍面向下,地震波速继续增大,地幔物质较地壳均匀,地震波速也均匀增加,直至纵波13.64公里/秒,横波7.3公里/秒,到达古登堡面。地震中,首波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地壳下方的波速比地壳中的波速高,所以走在地壳下方的波反而比走在地壳中的波"先行到达"。我们用锤子敲击钢轨,声音和震动可以传得很远,而如果是木制轨道,则传得不远,它说明高密度物质和良好的晶格结构具有很强的传递能量的作用,这也是金属具有导电性的原因。把这个性质推展到地震波,就应认识到它在密度大的物质中传播快,密度小的物质中传播慢,有首波说明地壳下部比上部密度大。地幔地震波速比地壳大,下地幔大于地壳一倍,说明地幔物质密度要比地壳下部更大,从物质密度来说,则不只大一倍,而应以平方论之。引力及重力大小由物质与天体质心距离的平方决定,反过来,天体形成时自然排序,反映重力作用的物质密度也一定遵守平方规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气层与地壳层的比较推知,所以下地幔底层会有多种未知的超重元素。由于P波和S波的传播途径穿过地球球体,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与物态便通过它们的传播速度表现出来。一般密度越大,越接近刚体,传播速度越快。密度越小,越接近流体,传播速度越慢。即P波和S波的传播速度V与地内物质密度Q和物态的硬度H的积成正比,即:V=Q•H。地震仪现在常用来做地质勘测,尙无任何数据显示金属矿藏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比地幔中下部快,它说明地幔物质平均密度要比一般金属密度大。地球内层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立方厘米,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克/立方厘米。因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而明显变化。
面波频散和地震P波及S波的路径的研究表明,在地壳之下的上地幔内,不论是海洋还是大陆,下面都有一层地震波速低于其上覆岩石的低速层,即在地幔上部100公里上下一带,存在着一个地震波传播速度减缓的“低速带”,这种地震波速的降低表明岩石物质的弹性和刚度随深度有所减小。研究地震波的特性表明岩石圈的底部是逐渐变化的,它渐渐地并入地球另一层,这一层被称为“软流层”。 地幔上部距地表50—250公里(也有人说至700公里深度)范围内,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使地下物质硅、镁及铁、镍、锌、铅等重元素形成熔融状态,是岩浆的发源地,地表玄武岩就来自上地幔。此处地震波速明显下降,地震波探测中,低速带与比较热的、比较软的物质联系在一起,还应看到它与较轻的物质联系在一起。P波速度是8~10公里/秒,因为这个速度大于地壳下层硅镁层地震波速,所以它决不会是硅、铝、镁等较轻的金属元素构成的,其主要成分应为更重的元素才对,密度当在8~11克/厘米,物态为液态岩浆。 虽然岩浆也是一种液体,但并不阻断横波传播。
根据热流值计算,在30~50千米深处温度介于500~800℃之间,在岩浆囊和喷发岩浆中,温度达到1 000℃至1 500℃。如果温度按这一速率继续增加,地球的岩石将不会像在地表及深矿坑中观察到的那样是刚性的,而会变为软的液体。在十九世纪后期奥斯蒙德•费舍的时代就普遍认为原始地球是全流体,随着热从表面传导到空间,外部岩冷却至固态,形成外皮或地壳,固态地壳类似炼铁炉中熔液表面上的固态壳。与这个认识相反,地震波证据明确表明深处岩石处于弹性状态,因为地震的S波不能通过流体传播,但除少数例外情况下,一直到深2 900千米,即几乎地球半径的一半,都观测到S波传播。这一事实表明地球内层具有可观的刚性,它也说明软流层以下温度并不高,核裂变反应不在地心而仅在上地幔产生。
250公里(或700公里)~2891公里深度间为P波的高速层,密度大且成固体状态,为中地幔。其中700~2740公里深度间的P波速度是10~12公里/秒,平均密度18克/厘米,当由放射性重元素构成。2740~2891公里深度间的P波速度是12~13公里/秒,密度在20~25克/厘米,为我们所不知的超重元素。为什么中地幔并不是由人们所说的金属、重金属构成?现在人们公认地下热源来自核裂变,热胀冷缩,热是由内向外传导的,岩浆的产生,重金属的熔融状态都源于放射性元素的核裂变。我们在火山熔岩中找不到多少放射性元素,但能找到许多衍生物,说明岩浆层下面就是放射层,如果其下是金属,上地幔就不会出现软流层。地震波是目前人类认识地层深处的唯一工具,当观测与我们的认识不符时,真正科学的态度是修正我们自己的认识,科学的每一步发展都是对固有认识的修正。我国在江苏东海县毛北村打了一口5158米的深井,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志琴也已确认地壳深处岩层密度大于地表,是越深密度越大,按重力排列。这次还发现了“自然铁-方铁矿-磁铁矿”组合物质,陨铁多为此类物质,它原存于上地幔中,而现在已上升至地壳上层。在苏鲁地区三维空间范围普遍发现变质岩锆石中的超高压变质矿物——柯石英也属地幔物质,可见在地球的膨胀过程中,地幔物质是不断被推到地表的。我曾说在较深的地层中,像金这样的重金属、贵金属会大量存在,前苏联的科拉半岛超深钻井钻至9000米附近发现了富含金的岩石就是很好的证明,如果中国深钻万米,也会发现含金岩层。科拉超深钻孔深达12262米,为当今世界最深的超深孔,并已成为世界第一个深部实验室(观测站)。
由于地震源于核裂变产生的热能释放,所以地下的流体成分变化与地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通过实时的地下流体分析,可以发现来自地下变化的信息,预报地震必须了解地球结构。2004年12月26日8时许,正在江苏省东海县毛北村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进行观测的科研人员发现,地下4900米处的流体中氩和氦含量突然发生变化,1小时后,4700公里外的苏门答腊发生9.3级地震。
20世纪初,爱因斯坦把地球磁场的起源列为物理学的五大难题之一,直到地震波方法确认了地球结构,布伦提出了地球的分层模型以后,人们才提出自激发电机假说,但它的科学认证到1995年才由核幔差异运动的证据获得。核一幔旋转差异,是为解释地磁场起源而提出的一种假说,后来又被用来解释地磁极性倒转。9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的宋晓东和理查兹,通过对1967—1995年靠近南极的南美桑威奇群岛附近发生的38次地震记录的分析,测量了通过地球内核传到靠近北极的阿拉斯加克里奇地震台的地震波速度,发现30年中,南极发生的地震波到达北极快了0.3秒,传播的速度前后不一样,由此证实了地球内核比地壳和地幔转动要稍稍快一点,三百年要多转一周。地核转动快还证明地核物质与地壳和地幔物质完全不同,二者间有空隙,不相连接,才使二者转速不一致。传统观点认为地核是铁、镍等元素构成,这只是妄加推断。地震波测试的地核密度为13(这个数据有误,借用之),而铁的密度7.8,镍的密度8.9,铅的密度11.3,组成地核的物质密度至少要大于铅。如是铁镍核,必与其他岩层连在一起,不会有转速差异,我们为什么不考虑更重的物质有可能构成地核呢?即使不赞成方悟中微子说,也应考虑旧说是否真有道理。
地震学家伽利津说:"可以把一次地震比作一盏灯,它点燃的时间很短,却为我们照亮了地球的内部,使我们了解到在地球内部发生了些什么……"。但没有辩证思想,我们仍很难猜到地球内部发生了些什么。科学发展需要对已有知识的透彻理解,需要热爱真理胜过尊重权威的科学态度,需要极强的科学观察力和洞察能力,以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这些都依赖于辩证思维。 在中国,形而上学教条主义是科学发展的最大障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5 05: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学革命悄然进行

物理学革命悄然进行
—   物理学革命之二   —     王紫馨(方悟)   2005.4.25
物理学革命自哥白尼以来一直在进行,它从未停顿过,世纪人物牛顿、爱因斯坦只是发展进程中阶段性质变的两个环节。100年前,爱因斯坦发表他的论文时,悄无声息,一切改变在缓缓进行,量变积累着质变,直到1919年日食对光线弯曲的证实,才使相对论名扬天下。牛顿开始他的研究活动时,也只有少数几个人了解,随着他人的推介,其影响才逐步扩大。物理学革命从来就不是群众运动,它是自上而下的变革,是由点到线再到面的。中国的政治家们搞惯了群众运动,极喜欢大轰大嗡的形式,做动员,掀高潮,总结成果报成绩,表面风光,收效却甚微。今日大众期待的石破天惊的热点新闻及政治运动方式、夸张的活报剧都非科学发展之道。
搞理论物理的,要静下心来埋头研究,不为世俗利诱,十年一剑,方可顿悟。那大喊大叫的,自我吹嘘的都非正果,要站在巨人肩上,而不要跪拜在巨人面前,更不要跳到巨人脚面上,想把先人踩在脚下。牛顿及爱因斯坦的大综合飞跃,都有着前人认识推进的诸多功劳,我们也必须继承人类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遗产,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历史已做出了证明。物理学池水之深,本不是一般人所能趟的,以为学了牛顿力学就可以否相对论岂不碰得头破血流!
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物理学革命用了二百多年才登上一个台阶,人们认为人类要出现新的创世纪人物还需二百年。他们应想想,物理学真正创建,是以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为标志的,而从哥白尼到牛顿还不到一百年。在现代信息交流如此深入和广泛的情况下,产生新的理论大综合与突破的条件已经成熟。许多人期待从实验室中产生重大发现,恐怕是好梦难成,因为现在的人力和科技水平几乎已达极限,无法再深入到电子以下的层次(也不存在小于电子的粒子),无法扩展到百亿光年以外(也不存在大于百亿光年的事物)。个别新粒子的发现或提出一个新公式都仅是科学的局部发展,与基础理论的变革不能相提并论,人类急需的,是新的理论大综合与突破。只有重大理论突破,才能给科学进步带来新的动力,才能实现人类认识的飞跃,死抱着一百年或二百年前的东西,不会有大的进步。生物进化是遗传变异,认识进化也是遗传变异,修正旧理论就会产生革命,不要急于创建所谓新理论,先看看旧理论中有哪些错误,把它纠正过来就是突破。只要看一下物理学领域中有多么混乱,就可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爱因斯坦依据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建立了狭义相对论,依据马赫原理、广义相对论原理和等效原理建立了广义相对论,而现代科学家们大多认为光速可变,大爆炸假说还否定一切物理规律在奇点和爆炸初期的有效性,有人甚至否认等效原理,他们不是学识不足的“民科”,而是专家、学者。量子力学已经告诉我们量子世界不可分割,能量子、光量子、电量子、磁量子都为不可再分的最小物质,而绝大多数人仍认为物质无限可分。人类认识的混乱简直无以复加,物理学呼唤人们去清理理论世界,当我们消除了对立和矛盾后,自然科学就会发展到极致。物理学大厦是以十六条基本定律为基础构建的,我们也以这十六律来清除不合谐音,当物理学真正中规中矩时,大自然的美就能完整体现出来了。
我们正在依据实证精神一个领域、一个领域地清理理论垃圾,把那些既违背基本规律,又得不到实验证明的假说剔除,这场革命正在缓步进行,老子与黑格尔的同一思想、马赫的经验哲学是这一革命的指导思想,那催生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实证主义,又在催生把二者结合的相对物理学,尽管现在反十六律的乌云密布,但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看到“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5 05:2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需要科学

中国需要科学
—  五四运动的纪念  科学革命系列一  —
王紫馨(方悟)          2005.4.25
自1919年五四运动提出民主与科学两大口号以来,许多人认为86年过去,中国已经实现了前辈们的梦想,但是看看我们的周围:老百姓一直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要求得不到重视,不满被压抑着。近来,未得批准的反日游行在多个城市爆发,其中许多人就是为发泄不满而去的。我们的科学也不发达,做实际工作的人少,拿人头费的人多;沉下来搞研究的人少,浮上去搞花架子吃大锅饭的人多。中国是个官僚体制国家,科技界也是这样。许多干部只想着怎样取媚于上,从不想自己所为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
天地生人讲座这个论坛中,非主流派们都拼命反着所谓“科学主义”,他们实际是借此反对那些压制非主流的“官科”及科技界当权者,主流派们则否认中国有科学主义,只有我是高举“科学主义”这面旗帜的。我认为:“科学主义以科学为真理,一讲逻辑,二讲实证,我看没什么不好。非主流派创新意识强,但要大家接受你的认识总需拿出证据来说服人家。一些科学家,尤其是逻辑实证主义和科学哲学派别的代表人物主张把科学标准延伸到各个领域,我看也是好事。中国一向苦于科学不发达和科学不受尊重,多强调、多重视也好,矫枉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能矫枉。林彪的‘四个第一’一直未受批判,到现在仍然是政治第一、思想第一、活的思想第一、人的因素第一。自五四以来,先辈们倡导民主和科学,中国社会有了较多进步,但是科学既不昌盛也不普及。……在我们这种科学发展不足的条件下向科学主义开战,是不合时宜的,我倒是希望中国真有这么一个‘科学主义’潮流,使科学的发展更兴盛一些。说中国需要科学主义,实际是说中国人更需要有科学精神。” 此科学指整个人类知识体系、真理体系,非一家一派一时之言。
在现代中国,高举科学大旗,并不是请两个科学家上台讲讲话,也不是登载几篇科普文章走表面形式,而是要敬重自然,按科学规律做事,既要发展经济,又不能破坏环境,决不能先发展后治理。在科学界内则要发扬追求真理的精神,敢于怀疑,勇于提出疑难,反对教条主义和抱残守缺。中国人不能有重大科学创新,最重要的是缺乏爱因斯坦怀疑一切权威的精神,不能做一个始终独立思考的人。我们有多少人能像爱因斯坦那样始终追求真、善、美?迷信权威,崇洋媚外是一大痼疾。
哲学上,我们批判经验主义,反对实证,把人类大一统认识分割为唯物、唯心两大阵营,以对立性观点看待一切,把某些认识绝对化,不允许人们怀疑和超越,禁锢了中国人的思维。国际物理年纪念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发表,我们宣传爱氏成就,却避而不谈爱因斯坦为什么能建立相对论,其他人为什么不行?普通百姓应该了解爱因斯坦作为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同情者,却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他认为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从现代物理学和物理学史的眼光看,无特殊价值,德国物理学家阿隆斯也认为“陈旧不堪”,而我们则奉为至宝。相反的是:受列宁批判的马赫主义倒成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产生的思想基础。我在《波粒二象解和相对哲学》一文中提到"经典哲学难脱对立俗套,重大发现哪个是它的功劳?难切割的量子代替了无限可分,旧哲学变得匮乏、贫困。"所以用新的、科学的思想代替旧的、不科学的东西,建立一个适应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新的思想体系乃是当务之急。中国需要科学,需要新的高科技成果来推动经济发展,但只有一个新思想才能为新科学奠定基础,成为中国腾飞的动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5 06:3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物理学革命首先是哲学革命

物理学革命首先是哲学革命
---  物理学革命之三  ---
               王紫馨(方悟)       2005年5月1日
十七世纪牛顿时代的物理革命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直接结果,而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变革是十九世纪末哲学变革的结果。马赫对于形而上学对立性意识的批判,极大地影响了新一代,他反对孤立存在的绝对性事物,而使之成为物理学革命的先声。
经典物理学的理论基础是形而上学对立性哲学唯物主义,它那分割的、片面的思想意识越来越不适应科学的发展。那种以为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共性和个性都是分割的,孤立的存在,可以有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可以有无限空间和无限力场的观点,越来越显出它的荒谬。马赫虽没能从哲学上说明辨证范畴的对应同一关系,但他本能的意识到,在实践中观察不到的、无法验证的东西都是错的。如马赫原理讲物质运动同周围事物联系在一起,由普遍共性来决定,他把共性放入个性来考察二者关系。爱因斯坦和玻尔们虽然接受了马赫的思想,但并未充分认识经验实践主义对形而上学对立性批判的伟大意义,他们挺枪跃马冲破了形而上学重围,却在最后一道壁障前止步,仍限于微观与宏观的对立。玻尔的互补原理参考了中国的阴阳理论,玻尔认为太极图可以图示互补性,并把太极图作为自己的徽章。其实波粒二象决不能看作是波与粒两种孤立形式放在一起,也不能认为是此时为波,彼时为粒,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从局部看为粒,从整体看为波、为场,如人之手虽有手心、手背之分,但如切割开,手便不复存在。这种整体性非矛盾概念所能解释,因为矛与盾是孤立存在的两样东西,并无整体不可分割的性质。
一部分物理学家试图以宗教哲学来解释量子现象,把世界看成是虚无,物质是无中生有。从因果关系来看,它割裂了二者联系,只有结果而无原因,属对立性认识。宗教哲学从其产生来说可划为唯心主义,但以方法论讲,仍是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方法,仍是常人知性产物。单讲虚无的是形而上唯心主义,单讲实有的是形而上唯物主义,二者心物两分,同为不可知论。形而上唯心者否定现实存在及它的规律性是不可知,形而上唯物者讲宇宙无限、时空绝对也是不可知,你达不到不可穷尽的地方,无法验证无限性,所以不可知。马赫的哲学革命一方面否定了不可验证的神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不可验证性的绝对与无限。爱因斯坦早期赞颂马赫哲学,后期批评马赫哲学,显示他并未完全理解马赫的同一思想。爱因斯坦用自己的宏观理论去否定微观理论,认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不相容,看不到有序性存在于无序性中,守衡存在于不守衡中,确定性存在于不确定性中,看不到同一,使其后半生建立统一场的努力因对立性认识的存在而功亏一篑。这一历史教训说明,物理学要发展,首先需革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的命,缺少辨证思维,是物理学百年来未再获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
我们要想在物理学领域取得重大突破首先应抛弃成见,复兴马赫哲学,从爱因斯坦倒退的地方回溯至其出发点,把消除一切对立性认识作为唯一目标,从旧哲学教条主义束缚下解放出来。我们能否充分利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遗产,就看我们对马赫哲学的态度。说物理学革命首先是哲学革命,是因为你不先破除形而上学对立性认识,你就永远认为绝对时空、无限宇宙是正确的,你不怀疑它,你就找不到解决各种疑难的出路。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是物理学前行的两条“腿”,自然界是没有轮椅的,少了这两条腿,你必瘫痪。不是因为我是学哲学出身就鼓吹哲学的重要,我一向认为哲学就是自然哲学,科学没有必要划分为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这种划分本身就是对立性认识表现。你不用哲学宇宙观去看世界就看不到普遍联系,而普遍联系、普遍共性,正是人类认识的终极目标。
哲学作为宇宙观,本身就是大一统观,数学作为计算工具,仅是用来证明大一统的,它们是“君臣”关系。我作为一个“朝花夕拾”者,历来强调“承旧出新”。你承继爱因斯坦,却抛弃其哲学基础,怎么能创新呢?我们也有哲学指导,但那是150年前的旧哲学,是斗争哲学和对立哲学,而今天,我们需要同一哲学来统一物理世界,这是一场革命,只有充分认识它的意义我们才能开始这一革命,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做启蒙工作。中国的科学发展能否走在西方国家之前,就看哲学思想能否走在前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6-2005 06:4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重新认识马赫哲学

重新认识马赫哲学
                     --   物理学革命之四  --
            王紫馨(方悟)       2005年5月1日
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 1838~1916),奥地利物理学家,哲学家,以冲击波的试验闻名,飞行器在空气中移动的速度与声速的比"马赫",因其得名.他对经典力学的批判,使之成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先驱和启蒙者,他在生理学和心理学中,也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马赫的哲学是感觉经验论或叫经验一元论.他要清除心物二元的人为对立,把科学统一起来.他强调实际经验的作用,强调实证,他说:"实证论是除去掺入我们观念中的多余的迷误人的东西",所以他的哲学又称实证哲学.是逻辑实证论的先导.
   中国知识界对马赫的认识不是来自物理学,而多来自所谓马列经典.1908年,列宁写了一本书:《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此书把马赫主义当作马克思主义"最凶恶的敌人"来批判,全面否定马赫哲学,指其为“披着科学外衣"的主观唯心主义欺骗性哲学.列宁的这本书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科学界的指导认识,至今仍主宰着中国科技界,许多人虽然已开始积极评价马赫,但仍少不了批判.我是主张中国要有"科学主义"的,主张科学理论一要符合辩证逻辑,符合最基本的辩证原则;二要符合实验结论,与直接的实验及观测结果相符合(间接的不能说明问题,或说最终也必须找到直接证明),所以我基本赞同实证主义.
马赫率先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对爱因斯坦冲破经典理论束缚,提出相对论起了决定性影响.马赫指出,绝对时间无法根据比较运动来量度,无法用观测证明,完全是形而上学概念.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也不能演绎出可观察的事物,它们是纯思维产物,是一种干巴巴的概念.马赫认为绝对的东西不存在,这与辩证法关于绝对存在于相对之中,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二者同一,没有孤立的绝对或相对的认识相一致.马赫思想为什么能成为物理学革命先导,就因为他的思想比旧认识更符合辩证法,在辩证范畴系列中,绝对、无限、共性、本质、规律等都是同系列的,可互换通用.它们都无现实存在,都是通过其对应面的相对、有限、个性、现象、非规律性来表现的,所谓无限时空,无限运动就是绝对时空、绝对运动,绝对时空是错的,无限时空同样是错的,它们同样得不到经验证实,你怎么证明这个世界是无限大的,你的多个宇宙,11维世界,无限大引力都是理论推论,而非试验证明的,也不可能得到试验证明,所以我们应取马赫的态度;凡无实验证明的皆为虚假。此时,你必会寻找更合理的说法去说明这个世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就是这样产生的.
   当我们翻阅百年来的历史时发现,近代科学理论几乎尽数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贡献甚微,即使有一些成果,也是西方科学理论结的果.为什么被称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在自然科学上没有生命力呢? 思来想去,只能从历史的大背景来考察。十九世纪中期社会主义科学理论形成时,正是经典物理学兴盛的时代,所以经典物理所结的果必然是"经典哲学",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特点是强调对立和斗争,这一点,在中国特别明显。有人曾说:"共产党的哲学就是斗争哲学",所以我们搞了二十多年的阶级斗争,搞乱了国家,搞乱了党,最终不得不抛弃"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学说"。政治上两条路线斗争观被废弃了,但科学上的两条路线斗争仍在继续。这就出现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人们不得不接受现代科学理论,你想走进现代化,没有科技现代化,特别是科学理论的现代化,是无法办到的.另一方面,人们又拒绝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哲学基础----马赫哲学,把它当作唯心主义批判.当科学理论失去其科学哲学基础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除了在实际技术性应用上尚能有小小进步外,在理论研究上已不可能再迈出一步。历史发展、文明发展都是连续性的,而不是断续性的,下一代必须接受上一代的遗产才能继续发展。我们只接受十九世纪中期遗产,却要跳过百年时空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历史的羁绊必不让我们前行.我们必须反思:被认为是错误的理论为什么促成了物理学革命? 反之,被认为正确的东西为什么不能开花结果? 有人说时机未成熟,你150年还不成熟,人家可二十年就让世界变了样!有人说那是波浪式前进,现在还未升上浪尖.你号称伟大的社会革命,曾有那么大一个阵营,却一朝冰消雪化,忙不迭去加入资本主义一体化,向东挥旗的,脚下也向西走.事实不在于你是否承认它,应当总结一下教训,为什么我们落后了,这才有利于发展.
    对立性认识是形而上学的根本特征,非说它是辩证法,蒙骗的是自己.爱因斯坦说:"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坚不可摧的怀疑主义和独立性."人的思想是最自由的,不受时空限制,一旦陷入盲从和迷信,它就给自己套上了枷锁,不再有创造力.马赫认为,思想进程应出自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唯一的前提是对事实必须适应,不对权威和教条盲从.要想统一科学,完成人类认识的目标,用"一分为二"的对立性认识决不可能.马赫认为,消除了对立,那些对应范畴的区别就再无价值,未来科学中,所有知识的小溪都将汇聚为共同的,不可分割的河流,这种整体性认识超出前人,是非常卓越的思想.
    马赫是老子,黑格尔之后,自觉运用同一思想的第一人.他从存在与思维的同一性出发,提出了经验一元论.认为唯物,唯心的对立都是二元论的表现,它们各执一端,无法把世界统一起来,所以他赞同黑格尔"知性"的说法,将旧哲学斥为形而上学,抓住了它们对立性认识的要害。用老子的认识层次说看科学发展,牛顿是"地法天",他把地上的运动和天上的运动同一起来,这个大综合超越了前人"人法人、人法地"的认识层次,产生了飞跃,开创了物理学的经典时代。马赫、爱因斯坦等人是"天法道",这个"道"在他们来说就是经验一元论.他们拿前人的认识与经验对照,把天与道统一起来.把绝对和相对统一起来,把绝对当相对来看,这才有了描述相对性有限时空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个整合开创了物理学的近代辉煌.今人的任务是从"天法道"再上升到"道法自然",说明我们的一切经验都来自客观世界,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类必须使用大统一规律来规范人类认识,才能在自然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现代中国人如果能抛弃对立性,就能跨越150年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掀起新的物理革命高潮.
    今天是国际物理年、爱因斯坦年,从其源头讲,更应是马赫年,决不应埋没马赫作为物理学先驱者的贡献。中国科学界应抛弃成见,重新认识马赫思想.重新评价马赫,只有承认历史,才能走向未来.每个历史时期都需要一种新的启蒙,让我们学一点新"马哲", 开启中国人的智慧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2-6-2005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万岁

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万岁
---  物理学革命之五  ---
王紫馨(方悟)          2005.5.5
文革结束以来,为和教条主义划清界限,口中笔下不再出现“万岁”二字,今日重倡,乃在于人类精神与一家一派思想不同,它是普遍共性。
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不断从知性走向理性,不断从形而上学对立性走向辨证同一。从辨证范畴系列来看,“有”、“无”两大系列中,“有”代表着现实存在,一切真实存在都是有限的,暂时的,是上一层级事物整体的局部,是上层级事物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因而具体事物,不管是那一派别,哪一个人的思想,都不能长久存在,都要被新思想,新体系所取代,它们不可能“万岁”。“无”代表着虚拟思维,它因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具有了无限性和永恒性,作为主观抽象,它反映局部间的联系而为整体,反映阶段间的联系而为过程。因人类理性可与人类相始终,所以代表人类思维共性的东西——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呼“万岁”可也。
亚里士多德说:“科学和哲学始于惊异。”“惊”者,震惊也,为自然力的伟大而震惊。“异”者,诧异、奇怪也,为物质变化原因不明而异、而奇。爱因斯坦说:“我的智力发展比较晚,以致成年之后才对空间和时间感到好奇和疑惑,而正常人在童年时就想过这些东西了。”他实际是说常人小时好奇心强,至成年则失去童心,对所获知识不再怀疑,而大智者若愚,至成年仍能保持童心,仍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才在怀疑中找到了新知识。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还指出“被放在首要位置的永远应该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培养,而不是特定的知识。”他认为能独立思考的才是和谐发展的,有创造力的人,仅具特定知识只是一个机器人,所以他称赞马赫说:“马赫的真正伟大,就在于他的坚不可摧的怀疑主义和独立性。”科学从来就是在对前人的怀疑和修正中发展的。如果一味崇信地心说,哥白尼就不会提出日心说;如果认为时空就是绝对的,牛顿没有错误,爱因斯坦也不会提出相对论。人们在评价马赫的革命性贡献时常提到:如果物理学变成一种宗教,人们都成了原教旨主义者,马赫会大声疾呼:“我不愿被人称为物理学家!”我不赞成怀疑一切,但反对一切都不怀疑的庸人思想。为了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对旧认识有所怀疑,怀疑的根据就是经验,一切不符合经验事实的都应该受到怀疑,怀疑是我们从错误走向真理的第一步。马赫认为所有科学的知识都来自感觉经验,他在批判牛顿的绝对时空时指出:绝对空间和绝对运动概念不能演绎出可供观察的事物,它们是纯思维产物。我们的科学称为实证科学,一切得不到实验及观测证实的东西都是虚妄之言,都非科学真理,这应该成为人类认识准则,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科学强调实证是真理标准是一致的,仅是说法略有不同。我主张中国需要“科学主义”,就是主张中国人要有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但喊“科学万岁”就不如直接喊“怀疑精神和实证精神万岁”,因为总有一些人打着“科学”的旗号,把自己的理论打扮成绝对真理。我曾把物理学十六条定律说成是绝对真理,那是与常人的、和相对真理对立的“绝对真理”不同的,同一论者的绝对真理同时也是相对真理,而形面上学对立性认识的“绝对”不与相对同一,是孤立存在的。
从辩证逻辑和实证两科学要素看,没有怀疑精神,谎言也会变成真理。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恰好概括了两要素。有人认为“大胆假设”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以胡吹牛皮,那就会走向唯心主义。实证科学把实证作为一切怀疑和假设的出发点,从实证出发复归于实证,这是科学的螺旋运动,与自然发展的行星、恒星的螺旋运动相适应,而使“道”与自然同一。例如我批判星云假说,是因为在实际观测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例星云收缩证明,有些人用光学照片上星云掩映的星球指称星云中有恒星产生。但X射线观测和远红外观测,那些恒星却远在星云后面,星云在观测者与恒星间起了一个透视放大作用。而且如有恒星形成,星云应收缩才对,但所有星云都在膨胀。超新星爆发,外层物质膨胀而形成星云已成天文学定论,从热力学二定律说,自然过程不可逆,它怎么会收缩为星球?所有星云主体皆为等离子体,等离子体的特点是不可聚合,我们在地球上使用所有手段都不能使等离子体重新聚合为原子,在宇宙中也一样,这也是不可逆性的表现。我们可曾看到过裂变的生成物再恢复到原来的重元素状态?当理论与事实相矛盾时,你是应该相信理论还是相信实证?当文化革命使中国走向濒临崩溃的边缘时,是邓小平实事求是的精神挽救了党和国家,如果偏要相信理论,相信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中国还有今天吗?今日的中国只有突破旧思想束缚才会有大发展,政治、经济上我们已经用重大突破换来了重大发展,自然哲学上我们也应有一个大的突破,正是为了促成这一突破,科学主义者才高呼:怀疑精神万岁!实证精神万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3-6-2005 09:0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应以中微子武器抗衡美国的星战计划

中国应以中微子武器抗衡美国的星战计划
王紫馨(方悟 )       2005.6.4
最近,美国准备实施第二个“星球大战计划”,有消息说美国将发布总统令,为美国空军在太空部署进攻性武器开绿灯。美国的新星战计划到底是什么货色?美国空军的洛德将军透露说:新计划又称“全球打击”战略,使美国空军装备能携带精确打击武器的军用航天器,携带重达半吨的弹头,可摧毁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指挥中心或导弹基地。五角大楼的四大太空战项目已接近完成,这四个项目是:“微型杀手卫星”,可阻断或摧毁敌方卫星;“上帝之棒”天基武器,可从太空向地面目标发射高速钨、钛或铀集束;天基“魔镜”,在高空中把激光反射到目标上;天基电波,用发射的无线电波摧毁目标。
2002年,美国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寻求确保太空优势。而将太空军事化必将引发太空军备竞赛,且需大量军费支持。巡航导弹摧毁一个目标仅需一百万美元,用天基武器则需一个亿,但美国不想让其他国家抢先。美国的星战计划是针对俄国和中国的,中国必须抗衡美国的军事威胁,你所有的领土及战略目标都在别人掌控之下,你怎么能遏制战争?但与美国争夺太空是永远不能占先的,我们没有足够的技术和财力,必须另辟蹊径。我们要用较小的代价,用“四两拨千斤”的办法来使美国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敢先发制人。我建议用中微子武器来抗衡美国,建立“华夏之盾”,保护国家安全,希望有关方面进行试验论证。
中微子武器虽不复杂,成本低,但技术精度要求高。它分为辐射作战系统和制导系统两部分,主要是制导部分要求十分精确。其原理是利用中微子的穿透力直接攻击敌方核武库,将敌方核武器直接在发射井中引爆摧毁,其缺陷是无法攻击移动目标,因为它要求直接穿透铀燃料,对移动目标无法达到一定精度。按照空间重力场理论,中微子即引力子,具有穿透一切物质的能力。在宇宙空间中,总能量守恒,但其分布却是不均衡的,一切天体都以中微子为质心和引力中心。在原子的分裂燃烧中,中微子在释放电子对后,都要向质心汇聚,
它可以从地表直接穿入地核。一切天体的结构都按重力排列,元素周期表就是一个重力表,铀、镭等放射性元素按重力存在于地球的中地幔,当它们在地质活动中被推到地表时,为了适应地表较轻的重力条件,就要裂变为轻元素,这就是放射性的由来。中微子武器为什么能够摧毁核弹头,就是因为它可以诱发核裂变。当中微子穿过铀原子核时,中微子质量加铀原子核质量就超出了铀核空间的能量守恒要求,它必须以裂变方式来恢复平衡,这也是当前能够用其他物质检测中微子的试验装置的共性。如果有人不相信这一事实,请做这样一个试验:制作一张铀箔,记录它常态下的放射数据,再在其上垂直于它的任意距离上燃爆物质,观察燃爆时放射性有无瞬时增加,我相信会有变化,那变化就是中微子穿越铀箔时产生的。中微子的运动方向永远指向星核。它有点像美国的“上帝之棒”天基武器,但因不需庞大身躯,就可以从任何地方发射,也可装在任何种类的导弹上,可自成体系,肩扛人射。制作这一武器的难点在制导的精确度,必须保证它能够垂直穿过铀块才能产生效应。
建议中国军方立即投入中微子武器的研究,不要又落在他人后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blackeagle625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15-7-2005 04: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马赫万岁!物理万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1-7-2005 03: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所谓的"科学"也不过是个宗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7-5-2024 04:43 AM , Processed in 0.073570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