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版权所有 ©2007 坦尼沙罗比丘。免费发行。本文允许在任何媒体再版、重排、重印、印发。然而,编者希望任何再版与分发以对公众免费与无限制的形式进行,译文与转载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译版权所有 ©2008 良稹。 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条件如上。转载时请包括本站连接,并登载本版权声明。
2007年7月,美国佛教杂志《三轮》网络版的“导师问答栏”请读者向坦尼沙罗尊者提问,编者把收集到的问题转给尊者,请他答复后,在网络上刊出。笔者征得尊者同意,全文中译如下:
1.TK321问: 从佛教角度看,如何克服抑郁症? 祝福您。TK 答: 第一步,参与一些益己益人的活动。这样做,有助于你以一种肯定业力原则[直译:肯定善行价值的原则]的方式,与人类重新建立起联系。举个好例子: 下决心每天做一件布施。找那些显然用得上你的帮助的人 作布施——不管是金钱上的捐赠,还是时间、知识上的贡献。一次不需要做很多。一开始你可以着重帮助那些平常接触不到的人。你还可以找一位朋友加入你的这项活动,这样可以帮助你坚持下去,直到看见自己心态开始发生好转。 第二步,去野外停留一段时间,走出你的旧环境,从新的角度省视人生。如前所述,你可以找一位同情你的益友结伴同行, 使你在野外的时间里思路不致重蹈覆辙。(传统上,这是比丘或比丘尼们在禅修遭遇障碍时的对治法门,不过我发现它对在家者的多种抑郁心态也同样有效。)
第三步,等到你的精力与心理专注力开始恢复一些,接下来要学会把抑郁症拆成小零件,分而治之。换句话说,不把“抑郁”作为一个沉重的大难题来对待,而是学会识别抑郁发作的具体症状。这就要求学会观察症状的显现与消失。一开始,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注意什么样的呼吸最有滋养感。随着你试着维持那股滋养性的呼吸,将会开始注意到,抑郁的阵发症状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消失的,它们是怎么影响呼吸和体内总的能量感,身体方面的症状接下来又怎么能够引发一系列的心理症状。(我曾经有一位患抑郁症的弟子,在抑郁开始发作时,先是在胃部有一种特别的感觉。他竭力抵制那种感觉,想把它推出体外,然而那样做,却使自己十分疲劳。随着身体的疲劳,心理症状成为主宰。因为这种交战极其消耗精力,结果那一天他就会卧床不起。我告诉他,不要抵制那些症状,而是试着使呼吸保持一种舒适的节奏,同时让这些症状在全身消散开去。他发现,随着胃部那些不适感的消散,抑郁的症状也缓解了。藉着回避硬战,他没有让自己陷入疲劳。逐渐地,这些发作变得不那么难以应付了。)
不管怎样,要点是,学会如何观察症状,又不与之认同。抑郁症与一切有害情绪一样,你与之认同、指称为我时,它便赢得力量。这意味着,你不仅必须观察症状的发生与消失,而且还必须观察你在这场抑郁症中投入了多大的自我感。一旦你能够看见(1)你从抑郁中得到的是什么;(2)它怎样不值得你的付出;(3)设想出另类思维方式,质疑以往构造自我身份的方式,改换方式,构造一个新的、更善巧的自我,也就是,成为一名观察者,既能够与这些症状共存,又不为之压倒。这里的关键是,不仅观察症状,而且观察给这些症状增添力量的那些思维假设与思维模式。这使你能够质疑那些假设,并且设计出新的思维方式,使你对那些假设的质疑生效。
因此这第三步当中,你对抑郁症的内在问题的对治,是从两方面进行的,既透过身——学习新的、更有滋养性的呼吸方式,引导体内能量的流动; 又透过心——学习新的、更有滋养性的方式,思考与构造自我感。
也祝福你。
2.elizabethg问: 佛教如何帮助戒除酒精与尼古丁的瘾习? 答: 瘾习的对治与抑郁症的对治,方式差别不大。因此你不妨参考对TK321提问的答复。
禅修——特别是观呼吸——能使你在身体出现某些症状、引发酒精或尼古丁的瘾欲时,为你提供身体舒适感的替代性渠道,不跟着那些症状走。它也给心提供一个安居处,让心得以从那个角度, 对推动你屈服旧瘾习的那些症状如何升起做观察。你可以寻找线索,看某种渴求如何开始、它的发展阶段、 以及你对旧瘾实际上可以说“要”或“不要”的那些选择点。具体地说,这样的观察,能让你质疑“我现在有这种感觉,为了消除这种感觉,唯一的办法是屈服于瘾习”的逻辑。如果你正确地禅修,它会助你在应付这种感觉的另类方式上,增长起素养。这种素养的一部分来源只在于,你允许自己设想: 其他途径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你能够把握它们。瘾习常常由缺乏想象力造成。你不能想象另类途径,或者你不能想象自己能够采纳另类途径。正确地培育禅修,能够为你提供开启这两种可能性的坚实基础。同时随着观呼吸培养起来的这种新素养对你表明,那些另类新途径当中,有些是真实可行的。
3.raymm问: 佛教对于培养良好的新习惯,放弃旧时的坏习惯? 答: 我在对TK321与elizabethg的答复中讨论了一些基本的原则,因此不妨参阅。在此再讲几条原则:
首先,亲近持良好习惯者。
第二,向这样的人请教,他们是如何培养那些习惯的。坦率告知自己在戒除陋习时遇到的困难。
最后,学会客观地审察你自己的行为[业],注意你的行为何时有害,何时有益。如果你看见它们有害,不要严责自己,也不要自陷于过度的悔恨与否认中。只是注意自己对其果报感到不乐,因此需要改变那个因。接下来,针对同样情形如果再次发生时你将如何思考与行动的问题,设想出另一种方式。把习惯的培养与放弃问题,当成一门技能来把握。回忆你擅长的任何一门体育或手工技能,观想当初你是如何对那门技艺精通起来的。接下来,把同样的态度,带入到你的一切行动当中。在中部61当中,佛陀对他的幼子罗喉罗给予了一些忠告。他的教导看似简单,如果你坚守这些原则,它们是行之有效的。
4.Justinhoneyford问:佛教如何帮助我彻底戒除大麻,不再犯瘾?因为老实说,我现在宁可抽大麻也不愿熬着,三年来我一直尝试戒除,可一心只想大麻。 答: 试着不把你自己想成渴求的受害者。反之,试着看你正在做什么,使这股渴求保持其活力。渴求通常仰仗这样一句说词:“我有如此这般的一组不舒服的身体或心理感受,能够去掉这种感受的唯一方式,是抽点上好的大麻。”你看见这种想法升起时,就要试着换一套说词。
首先,把那“一组”感觉拆解开来。它们非得一起来么?或者只你是习惯地把它们凑在一起? 试着对每一种感觉分而治之,它就不那么咄咄逼人了。
善修呼吸禅定,特别是阿姜李所传授的呼吸禅法,可以使人从中学会单凭着调息,对体内能量流加以调整,在面对身心的诸多不适感时,就有一个应付它们的支点。掌握这门技能,有助于拆解另一半说词:为了消除那种感受,唯一的方式是麻痹自己。因为你已经有了证明,存在另一种干净的能量源,那种能源的过患少多了。
有时侯,你可能发现自己退回到刺激渴求增生的旧习惯中,特别是当你未保持全副的念住或警觉时。不过,一旦发现自己这么做, 就可以用上述办法连续拆解。那样,它就不那么有说服力,你也不那么感到被牵制了。
5.TK321问:大家好。有什么办法在日常世界中有效地生起耐心? 答: 首先,确定你不在给当下,增添过去与未来的重负。换句话说,不要一味想这个不可忍受的情形已经持续了多久,也不要推测它还会持续多久。否则,你会使当下沉重不堪,趋向崩溃。
因此,只专注你当下面对的事件。此时此刻,你能忍受么?
那样就把问题引向第二点:你在专注当下时,要把注意力放在你能忍受的地方。那样,不可忍受的那些侧面在心里就不会那么沉重了。你要把注意力放在对减轻这个状况能够做什么的问题上——哪怕只做很小的一件事——而不是放在对那些挡路石的困扰不安上。
你做的善事有一天必有善果,哪怕它看起来微不足道,哪怕当下没有显示果报,将来必然会有结果——试着对此培育起信心。
6.b215y问:我们为什么说谎?故意的谎言,被揭穿的恐惧,继续欺骗的需要,对真相的回避:我们为什么这么做? 答: 因为有时候我们从说谎中获得近期利益。未修练的心有一个普遍倾向,那就是,选择凡是它能找到的权益之计,也就是寸光之利。
正如佛陀所说,智慧不单是一个了解某件事给出的果报将会是善是恶的问题。它更是指一种决策能力: 某件事即使你不爱做,但自知将引生善果,你能够说服自己去做。某件事即使你爱做,但自知将引生恶果,你能够说服自己不做。
当你想摆脱某个不善巧或不健康的陋习时,不能只看它的过患。还必须观察,直到你看清楚: 自己从中得到的即刻便利是什么。假若你看不见那个便利,你不会领悟。如果不领悟,你不能超越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