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3|回复: 0
|
超越人类的意识形态
[复制链接]
|
|
打坐时意念只注意一个目标,于是心安静了下来,思想也会随之宁静。这个实践的经验很有用,当心专精于一,就会感觉到清净、舒适与当下敏锐地觉知。如果能把这种境界转变成一种习惯,即是禅修的好工具。闭目,让心保持清晰,对意识的来去只是觉察,而并不参与它的内容。
心是万物的源头,禅修用的是心,让它知道呼吸,让它知道意识,这就是觉察。禅修的工具不是思维,而是觉察。如果世间的思维很多,每遇到一件事,心总能在其中找到质寻或安慰自己的理由,这样的思想运作方式其实是在既有的知识库里兜圈子,不论兜多大的圈子,却并不解决问题。你会发现,人类既有的思想并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只是从一个问题转换为另一个问题。如果能有这方面的深刻经验,禅修者就会心甘情愿地放弃种种意识的妄想——这就是智慧。
意识在不同的环境下生起不同的内容,换一个环境即有不同的意识内容,这很容易验证。看到这一层面,对意识的认可度就会有所放松。那只是一个随着环境而生起的一种心理现象,而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内容,真正地体察到这一点,就会减轻对意识的执着。而执着的减轻也就是痛苦的减轻。
佛法称意识为缘生,这意思是,它是藉由环境而生而变的心理现象。如果再深入观察,每一个缘生的意识又都会很快消失。所以禅修中所要探索的不是某一个意识,而是整体意识的共性。意识在不断地生起消失,于是就有了一个系列的轨迹,人们惯常把这一系列的意识说成是一个人或某个人的人生,但其实这只是意识的序列。在人类的生活中,基本上是由一系列的意识组成,而这些意识均来自于一个源头——心。
潜意识和显意识组成了意识,但它们基本上如同电脑,很机械。它们依于一定的内在心理环境和外在环境,也受心理基本定律的影响,所有的意识都是这样。所以观察和研究意识,必须完整地看到意识的整体结构。在这里,某个单个的意识内容不是禅修观察和研究的范围。
有时意识看起来很矛盾,有时则不,这源于心对它们的执着程度。如果心能完全地放开所有意识,就不再有矛盾,也不再有困扰;放开意识依于对整体意识结构的科学认知。你长期看到意识只是一些心理活动的现象,只是在某种心理环境与外在环境下产生的暂时的心理现象,这说明你对意识的把握是整体性的,也会因此而对这个意识架构有一个全新的认知。任何局部的认知都会产生执着,但在整体上认知整个意识结构,却不会产生执着。
如果能全方位地把握意识,看清它的全景图,就不会再为意识的某一部分而困惑。把局部放在全景图下来看,基本上是没有意义,禅修的内容之一就是把任何一个知识系统或意识习惯放在大的整体意识的框架背景下来看,这是禅修训练的内容之一。人类已经习惯于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看待意识,因此而产生了矛盾、冲突与痛苦;现在,如果统观意识的整体领域,从一个大的意识整体中去观察和探索它们,这就是正确的禅修观察。
要整体地看意识,必须与其保持距离。如果太靠近,容易陷入局部,陷入小系统中,因此,要看到意识的全貌需要离它远一点。如何才能保持距离?不要被人我、得失这些意识的内容困住,探索必须要“看见”各种心态,而不是陷入其中。如果不被意识中的具体内容困住,于是心理上就会产生自由空间,而在那个空间中可以进行观察,这非常有效。只有处在远离具体内容的状态下,才能逐渐地看清意识的整体。所以整观意识时,不要陷入具体的内容,如果观察有方,你甚至于可以不知道意识的具体内容,而只是观察它的因缘结构与生起消失的特性。
陷入局部的意识是大忌,禅修研究的是整体意识,如果心对整体意识及其结构清楚了,再遇到局部意识时,就不会迷惑。每天的心念提供了一个观察了解的机会,清晰地面对这些意识,你便拉开了与它们的距离,于是观察者可以避免它们带来的矛盾,而却能真实地与其接触并观察。
观察和研究意识究竟是想得到什么呢?得到意识的结构图,从而解决意识对心的制约。对众生来说,意识时时刻刻都在生成并困扰着心,这就是问题,而禅修正是要解决这个困扰。如果不了解意识的本质,你就会相信它告诉你的内容,你的心会在它的指引下产生动机,而藉由动机引起内在与外在的冲突。
不论是潜意识或显意识,它们支配着一个人的心,只是显意识你知道原因,而潜意识是以潜在的原因而支配你,你并不知道。意识带来心理上的冲突,这是痛苦的原因。细看所有意识,它们生起,然后消失,但心总是对这些生起消失的心理现象有执着。必须要彻底地摆脱对意识的依赖,如果不能,你就成了意识的奴隶,在它的奴役下遭受心理冲突的袭击。
所有的意识有意义吗?智慧的禅修者必须要这样问自己,这会让你注意到目标并对它提出质疑,同时界定与它的关系。要清醒地意识到,人类意识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制约你而没有给你留下任何的反思痕迹,这使你从不对它有所怀疑。
佛法中所说的解脱,就是解脱意识对心的制约,称为解脱知见。必须要看到心的现象,看到它的起源、变化与消失。假如你说:“我有很多问题要解决。”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心念,你不必为其再找答案,也不必延续它,视其为一个意识即可。如果你习惯性地在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你就陷入于局部的意识。
检视内在,除了这些意识之外,还能看到什么?什么也没有了。于是问题变得相当简单,一切都是意识的作用,都是意识在作怪。这原因是心并不了解它们,而被它们制约。前一个意识引发后一个,这是藉由业力的逻辑系统引发的,试着超越内在的那个逻辑系统,不再受制于它,你就拓宽了心理视野并感到自由。
心自在,念自在。让它自在,就是不再计较于它的内容,允许它,知道它只不过是一个意识,于是你就不再畏惧于它的威力了。它其实只是一个心态,甚至于连一个物质的东西都不及,生起消失的速度非常快,只要看到它是一个非物质的形态,而且没有任何的实质,它就失去了威力。
若能如此把握,观察者就可以与意识相处并整体地进行观察。每个人都有一个逻辑系统,人们总是顺着自己的那个逻辑系统在制造意识并评价意识,事实上无须让意识停止,只要还活着,意识不可能停下来。禅修的智慧在于不要制造矛盾,而不是停止意识。
意识其实只是无常的现象,你无须诠释它,只要放开来观察就行。而当你完全地看透了它的本质是无常,那就是你放弃并超越它的时候。意识就只是这一点作用,如果心一旦了解它,它就消于无形。它的力量在于你对它的认同。
任何一个有观察能力的人都可以看到意识的真相,真正的问题就在这里,似乎是意识制造了矛盾、不幸、困惑与痛苦,其实是心对意识的无知制造了痛苦等问题。意识本身只是现象,认可的人会遭受袭击,而了解它本来面目的人会免于它的袭击。
你可以在既有的知识与意识形态上运作,但又能超越其上,这就是佛法提供给人类的智慧。必须重新考虑意识,也考虑意识的作用。把意识当成全部而被它制约,原因是心只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运行,现在要突破那个封闭系统。没有突破就没有自由,从高度的心理层面上看,人类所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而彻底超越人类的意识系统,不再受其制约,才能感受到心的真正自由。
只要心还在意识中运行,就无法享受这样的自由,因为心还有对立面,站在二元对立的立场上,永远都会被痛苦与不幸包围。在意识的制约下,没有真正的自由。佛发现了这一点,他称人类生活的心理环境是苦界,是火宅。
人类能不能从这个意识的封闭系统中解脱出来?佛法的回答是可能的。人类把精力都花在讨论外在的事情上了,没有人真正地想摆脱意识的制约,但意识的制约是最根本的制约,只要它还在动作,任何的心理与行为,都会在它的制约下。所以,如果没有观察到意识的本质,它将永远在局限你的心。只要你还在相信意识,并在它的内容与逻辑中动作,众生就无法摆脱痛苦,获得真正的心理自由。
人类对自由的定义是局限的,在佛陀看来,所谓的人类的自由根本就不是自由。在意识的枷锁下,没有自由可言,因为真正的自由不可能在人类的意识结构中找到。因此问题应该是,完全彻底地超越人类的意识结构,藉此而获得真正的自由,佛对这自由的定义是“痛苦的止息”。摆脱了意识的枷锁就是摆脱了痛苦。
人类一直在自己的意识结构中寻求自由,在佛智看来,人类的意识之中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可言,而局限于人类的整体意识形态下,根本不可能制造出真正的自由、安宁与幸福。只有摆脱意识及其结构,心才能彻底解脱意识对它的束缚。
现在,超越人类的意识便是问题的中心。在智慧的觉知下,可以清晰地看到意识的局限及其制造的痛苦,这就是佛法所说的“知苦”,即意识带给心的痛苦。如此认知将禅修导入了一个方向,只有超越人类既有的意识形态,才能止息内在的痛苦。如果把禅修建立在既有的意识之上,那只是在束缚的框架下重复意识的把戏,那并不是佛法的正道。
2500年前,佛陀已经指出了超越人类意识的方法,用觉知与正知相结合,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意识的真相。意识的真相是什么?佛的定义是“无常、苦、无我”。通过觉知而非意识,心才能发现意识的三个本质特性。一旦意识的无常特性显现了,心就能超越一切意识形态,那将是苦的止息,真正的自由。
如是
2011-8-9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5658010100x387.html |
|
|
|
|
|
|
| |
本周最热论坛帖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