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礼资讯网

 找回密码
 注册

ADVERTISEMENT

查看: 600|回复: 2

東方禪修與西方科學相結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19-11-2011 02:3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metta

東方禪修與西方科學相結合
英文作者及中譯 – Oliver in Houston
12-26-2008



親愛的法友,你如何能向盲者描述色彩?同理,你如何能向從未習禪者解釋禪修? 根本的問題在於,禪修對大多數人而言,仍是一神秘謎團。本文的宗旨即在於填補這神秘的鴻溝,同時將主觀的個人體驗、內省的東方禪修與客觀的西方科學嫁接起來,用科學研究的發現和理論證明傳統東方禪修完全符合科學。

傳統的東方禪修

基本上,禪修是一種修行,目的在於建立心智訓練的技巧,以探索心靈力量的潛能。心可有力探索內心更深的層面,深到意識的最根本層次,觀照它如何生起萬事萬物。禪修一詞,巴利文為bhavana,意為修行、培育、開發、觀察。心智訓練的技巧在於調伏心智,改變內心的習性,從內在做徹底的轉化。

我們修習心智訓練有如從日常生活的遊戲中,學著如何處理每日遭遇的挑戰。若要善巧開發心智訓練,必須仰賴感官──六根。我們運用意識的覺知功能,學習如何守護根門,以增長正知 (awareness)。所謂正知,即經典中所稱的智慧或內觀智慧,修習觀禪 (毗婆舍那) 可開發智慧或正知。

心智是什麼?它不是一樣東西或一種事物,而是一個 (心理活動過程的) 事件,如同一具隱形X光;雖看不見,卻有作用。“心理活動”事件,呈現流轉變化的運轉過程,是具有自身功能的心念活動。我們的肉眼太慢,捕捉不到心的快速運動和自然產生的現象。然而,能知的心是能夠經由心智訓練來體見它自己。以心觀心,這便是禪修之基本道理。

心可分為兩大部分──意識和心所。如果說心是水,意識即是水流,而心所則是水性,由水流變化而起的流動狀態,可用來比喻心所為反映意識的流轉變化。若將一顆石子投入靜止的池中,所激起的漣漪改變了水的流動。這是石子觸到水的直接結果。 在此一比喩中,石子是所緣,水流代表意識,而漣漪則象徵心所。所謂的三科,即所緣境(外塵)接觸六根門而生起心識。然而,在禪修中,最好不要去管什麼是心識、心所。禪修者若持續努力,假以時日,他將直接體驗這些的分野,而且遠超出一般凡俗的認識。

心的本質是什麼?如果想要掌控心,絕對捕捉不到它,要抓,抓不到;不抓,它則自己顯現出來。如果我們學著放下執取,心將會自然顯露本來面目。在此舉一例來說明:在水池中,如何才能捉住一尾滑溜溜的魚?若用漁網追在牠後面,恐怕很難,水一動,牠便迅速遊開。最好將網子放在水中,耐心等候,等魚慢慢遊入網中, 再一舉收網。這底線是:禪修者停止追逐之際,學會放,不去抓,真正的平靜才會來臨。換句話說,日常習性中尋覓、掌控、執著的欲望使我們無法淨化心靈,見不到實相。

這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不執著並不易修習。禪修者必須練習並把握保持正念的技巧,全然活在當下,覺知一切法剎那剎那相續變化,緣生緣滅,一切於此時此地,生起然後滅去。 看到當下之後,才能學會放下,走在清淨道上,邁向解脫自在、八風吹不動的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DVERTISEMENT

 楼主| 发表于 19-11-2011 02:35 AM | 显示全部楼层
東方禪修與西方科學

約300年前,科學思想家一致認為地球表面是平的。當我們看到歷史上世人曾秉持這樣的認知,我們會覺得這種平坦地球的觀念似乎愚蠢荒謬。想想看,我們甚至會自言自語:這世界的觀點怎會如此錯誤?然而,當時正是如此。

今日,我們知道多些了,不但知道我們星球的真實形狀,而且還有許多偉大的發現。我們是如何學到這些東西的呢?基本上不外好奇、實驗、觀察和發現。我們人類傾向於按照這一過程學習,小至嬰兒在這嶄新世界中,學習如何適應和成長,大至基因遺傳工程師尋求新發現,我們都是運用這個公式的全部或部分來學習。

2500年前,傳統的東方禪修,運用這樣的過程來檢驗並學習內心世界。西方科學運用這些學習原則,來探索周遭的物理世界。歷經數世紀的實驗、觀察和發現,東方禪修與西科學結合為一,而且相互提升、學習,更可說是相互支援!在藝術、 音樂、宗教、醫藥、太空科學、電腦技術等種種領域,這兩種觀點攜手所發現的珍貴事實,改變並影響了人類的日常生活,促使我們對自己所處的宇宙從事更偉大的發現。

東西方兩種觀點的完美結合,主要集中在對專注和觀察兩種方法的價值的認知上。專注 (作意於所緣的定禪) 和觀察 (以正念為主的觀禪) 是佛法兩種主要修行方法,也是成就禪修的基礎。今日,禪修界和科學界結合為一,我們最高興的是,來自西方科學研究的發現,進一步肯定了禪修訓練的基本原則。這類科學領域的突破主要來自神經科學研究和量子物理的發現。

神經科學與專注(禪定)的價值

神經科學非常迷人,多采多姿,在此一領域內,腦部功能的研究肯定了基本禪修訓練中的定和念。運用今日的科技來研究腦部、腦神經系統的路徑以及流經這些路徑歷歷可見的能量,印證了佛法修行無可限量的價值。

神經科學實驗有許多腦波方面的研究,運用電腦科技可以目測追蹤腦波傳導到全身的情形。數以千計各行各業的許多修行者參與了實驗,每一個人都顯示出獨特的特徵;每一個案例都發現心所、心態和觀點會影響我們的身體和生活。適宜的心智訓練和調節將大大改變生活方式。不少實驗是以資深禪修者為受試者,從追蹤腦波與生命統計來看,大多數個案都顯示有血壓降低、心跳頻率變慢、老化現象減緩的效果。

曾有一知名的實驗,掃描測試拉小提琴時的腦波變化,若負責旋律的左手調按琴弦
時,腦波活動大量傳向左手的大腦;但負責節奏的右手拉弓時,卻沒什麼腦波活動。待進一步深入探討,始發現原來受測的音樂家全神貫住於負責旋律的左手,負責節奏的右手活動則進入自動駕駛模式,因此左手的腦波大量增加,這是由於專注有以致之!這樣我們已經可以明白禪修者之所以有調動能量的能力。

為進一步說明禪修中專注力的重要性,我們可以想一想簡單的走路:在緩慢行禪時,有經驗的禪修者,若將心專注於腳的動作變化上,便可開發止和定。如專注於腳步動作所產生的身體覺受,則可生起觀或智。正念專注於所緣本質的變動及不同所緣的選擇,可決定禪修的方向以及成就與否。對未經心智訓練的大眾而言,日常生活中的走路,因為是自動駕駛式的行走,而沒有正念專注於所緣上,即使走了一輩子,也無法生起定力或觀力。

量子物理與心智訓練技巧

神經科學展現心智專注的價值,量子物理則更深刻印證人類感官觀察的價值和影響。在西方科學史上,這是首次將心智與物質連接起來,建立了觀察者和被觀察者的關係、主觀與客觀的主客關係,能觀的心與所觀的境之能所關係,更有甚者,現代科學中的量子理論鞏固並印證了正念和不執著等心智訓練的技巧。

量子理論和現代物理,幾乎對十七至十九世紀沿襲下來的每一項古典物理理論,都提出了挑戰。在這段期間,物質和機械的物理理論是西方思想的主流,伽俐略、 哥白尼和牛頓等科學大師是當時廣為人知的名字,他們對天體和星體運動的科學探究方法,電力、磁力、引力、動能的現象說明,與古世紀的自然哲學家完全不同。 甚至遺傳學、進化論、細胞生物等生命科學和心靈研究也是宇宙機械觀點的一環。

到了20世紀初期,量子物理和相對論對古典的、物質的宇宙觀提出全新的看法,直到今日,科學家仍在努力厘清量子世界的完整內涵,量子理論對人類生命整個宇宙產生了全面性的影響,它支流廣布,改變了我們對空間與時間、物質究竟的本質,以及宇宙演化的觀念。最令人震驚的是量子物理突顯出觀察者的地位,而將我們的內心與觀察所得的外境嫁接起來。

量子物理中有一著名的原理:「非局域性」( non-locality) 或稱為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 , 此一原理系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其實,無論空間和時間距離多遠,它們都是極度相關,互相影響的。雖然此一原理的完整意涵,尚未完全發掘出來,卻已足以鞏固心為身的先導的理論,而且晚近醫學研究,真的證實了心智訓練可以改變大腦的結構和功能,同時我們也比較明白從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所得到的資訊從未流失,可以抽取 (貫穿陰陽的五度空間)。空間和時間的量子是相互連接的 (相對論時空互換的四度空間),因此生/死的過程是相同的, 只是其變化過程互為逆轉,有如一人登入進住旅店(生)與退房(死) 。

在量子物理中,所有事物未被觀察之前,所呈現的不是一種現象, 觀察到的現象才是現象。觀察者所扮演的角色和其影響,在量子理論中非常重要,因為在量子(次原子)層次,現象為人觀察到以前是處於疊置、過渡狀態 (Superposition) ,疊置狀態並不顯現出現象的特定狀態,而是即將要過渡到另一種存在現象的集合場域,其中有無限的潛力和機率,法相萬千,變化流轉不息,緣起性空。一旦以感官去觀察,僅僅用眼根去注視它,這無限的潛力和機率立即瓦解,而成為一特定形式,可能是電磁波、微小粒子或其他的能量形式。在瓦解的那一刻,感官資訊中 99%都被過濾掉了,剩下的1%表現出個人觀察結果的主觀認知和體驗,同時這觀察結果取決於觀察者的心智狀態,且由內心所欲尋求的目標所控制 (相由心生)。觀察者又更進一步扭曲所觀察到的現象,創造出扭曲而膚淺的外觀,然後將這外觀詮釋為「真實的實體」, 進行心的造作和假名施設。在量子物理中,以感官認知來觀察現象的過程,受制於不確定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情人眼裏出西施」這句名言,道盡一切。

不確定原理揭示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依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觀察的過程中,有兩種基本缺陷,一是六根感官的局限性,亦是煩惱的根源;二是內心的視角,即如何認知我們所見到的。如上所述,觀察所得到的99%的資訊都被擋掉了,我們能認出來的剩下的1%,我們會視其為實相,而不能理解到我們所目擊的只是整體圖象的一部分,猶如盲人摸到象的身軀,便誤以為那就是整只象了。總之,實相被感官認知過濾掉了,你所見的不過只是跟你有關的假相,而非實相。

觀禪是參與觀察的過程,你自己來看,觀察自然實相的本質。身心活動過程被禪修者選取為禪修的所緣,並被當作心智訓練的工具。禪修者觀照的心專注於他所選取的所緣,並以意識的了別辨識功能來觀察所緣的本質。意識不但參與了觀察的過程,也在決定觀察結果上居於關鍵的角色。在覺醒的道途上,經由修習,深化意識或正知的層次,從而開展實相的進階歷程,如同整個光譜,從妄相到粗相,然後從細相直到最終親證實相,有如揭開舞臺布幕,一層又一層,最後終於呈現布幕背景後的整個舞臺景象,這是一條從發覺表相乃至親證實相的旅程。有趣的是,25個世紀以來,傳統的東方禪修一直鼓勵人們以這種原理來修行,而西方科學直到最近 70年間才加以證實。

所謂實相就是如實見到法不間斷地生起消失,來來去去不息之流轉。一般的感官認知,譬如說在肉眼的觀察下,身體的活動過程從外觀看起來似乎是實在的,然而從生物學的觀點,身體過程是不斷變化的狀態。身體細胞和組織不斷壞滅,從數分鐘到90天就一個生死迴圈。在量子的層次,所有物質都是由瞬息變換的粒子和能量組成。從深度的禪觀直接親證,所有現象都不是一個現象,而是一組不息變化的過程。從一個過程到另一個過程,從一剎那到下一剎那。萬事萬物本無物,諸相非相, 僅是瞬息變換的流轉過程。未經訓練的心靈為無明妄相所苦,為虛妄的認知阻礙,而不能親見實相,這樣便在認知與實相之間構成了一道鴻溝,因此,在禪修中進行的心智訓練,其目的就在於縮小表相的認知與實相本質之間的鴻溝。

禪修學生應該瞭解:觀察所緣所得到的體驗或認知,依賴於觀察者內心的狀態,未經訓練的心創造出的「實相」大不同於經過訓練的心智所看到的,在最深度的禪修中,禪修者可以介入或改變自己能量的活動和結構,因而改變自己經驗的軌跡。基於這些發現,我們或許可以開始解釋許多古代的神秘現象,如氣,瑜珈呼吸法,精神療法等等。

發現不確定原理和非局域性原理,給禪修者奠立了重要的洞察見地,這些原理強調了觀察者在宇宙活動中的角色。是的,禪修是觀察者參與觀察的過程,但卻不涉入所觀察的過程之中。身口意三行是內心造作的諸行,是由內心制造出來的,被觀察到的現象實是反映觀察者的內心狀態。如要觀察到現象的真實本質,我們必須以正念和不執著的心來觀察,才不致於以先入之見扭曲這些現象 (不增)。同時,正念意味完全置身當下,如實觀察此時此刻正在發生的一切,覺知自然實相的本質,做到毫無遺漏地反映本來如此的真面目(不減)。  正念的核心技巧是保持正確的禪修態度,即運用四不原則:不期待、 不判斷、不抱怨、不比較。

如欲見到實相的本質,我們必須不涉入所觀察的過程並放下執著,這樣,我們才能解除過去累積而來不善巧的內心習氣。有許多想法、興趣、目標、預設概念使我們無法如實視物。判斷、期待、思考、控制、欲望和排拒……所有這些心行都是因緣和合而成且由三毒 (貪、瞋、癡) 而生,它們直接影響觀察結果,扭曲了我們觀察體驗到的現象。所以心智訓練是一個關鍵,我們必須以四不基本規則來進行各方面的訓練。這也是為什麼說正確禪修態度是根本,以及正念和不執著的技巧在禪修中不可或缺的原因。

因此,對真誠的禪修者而言,訊息已經很清楚了,不再追求尋覓 (抓 / 取),才會有真正的平靜,放下執著其實是無為而為 (Pure acting in do-nothing mode),  沒有造作 (Effortless),讓事情自然發生。菜中不加鹽添醋,只品嘗原味原汁,不增不減。讓我們引用金剛經中著名的句子來說明:「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修習佛陀所教導的專注、正念、放下等心智訓練技巧,  順行「法、法次、法行」的軌跡,修行學習使用來自大自然的體用,證解體、相、用本已俱足的自然實相法。

http://mahasi.5d6d.com/thread-297-1-1.html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19-11-2011 06:5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謝謝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所属分类: 宗教信仰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ADVERTISEMENT


版权所有 © 1996-2023 Cari Internet Sdn Bhd (483575-W)|IPSERVERONE 提供云主机|广告刊登|关于我们|私隐权|免控|投诉|联络|脸书|佳礼资讯网

GMT+8, 11-6-2024 09:13 AM , Processed in 0.053906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